首页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_费志杰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_费志杰

举报
开通vip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_费志杰 2012 年 11 月 第 4 期 清史研究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Nov. 2012 No. 4 学术专论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 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费志杰 [摘要] 1863年 12 月,发生于太平天国末期的苏州杀降事件,标志着太平天国在苏南根据地的覆灭, 为清廷剿灭太平天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该事件的出现导致洋枪队统领戈登与李鸿章之间矛盾加剧,甚 至引发西方列强的严厉谴责。此事件在李鸿章统兵经历...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_费志杰
2012 年 11 月 第 4 期 清史研究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Nov. 2012 No. 4 学术专论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 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费志杰 [摘要] 1863年 12 月,发生于太平天国末期的苏州杀降事件,标志着太平天国在苏南根据地的覆灭, 为清廷剿灭太平天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该事件的出现导致洋枪队统领戈登与李鸿章之间矛盾加剧,甚 至引发西方列强的严厉谴责。此事件在李鸿章统兵经历中占有重要位置,厘清事情原委对于太平天国史的 研究,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都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李鸿章 苏州 杀降 [中图分类号] K254.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8587 (2012) - 04 - 0037 - 16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ents Surrounding Li Hongzhang's Slaughter of Taiping Captives at Suzhou Near the end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in December,1863,Li HongZhang killed Taiping captives in Suzhou, marking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aiping's Sunan base and facilitating the Qing government's destruction of the movement. But this event also intensifi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foreign commander,Charles Gordon and Li,and even triggered a severe condemnation by the foreign powers. Clarifying the facts surrounding this event will make an in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ical evaluation of Li Hongzhang and research into the Taiping Rebellion.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on this topic,but the author has studied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and has new thoughts and his reconstruction of this incident identifies t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he real reason for the killing. [收稿日期] 2012 - 06 - 11 [作者简介] 费志杰 (1973—),男,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讲师;上海 200433 1863 年 12 月清军克复江南重地苏州,对 朝廷来说意味着全面解决太平天国问题指日可 待。清帝于 12 月 14 日下谕旨对将士们进行奖 赏,李鸿章本打算立即进攻下一个目标,不料 其杀降事件因常胜军统领戈登 (Gordon)大 发雷霆而暴露于世人面前,引发轩然大波,几 近出现中西外交僵局。李鸿章、清廷为维持中 西友好,力促戈登重返镇压太平军的战场,大 施羁縻之策。苏州杀降在李鸿章统兵经历中占 有重要位置,对其杀降原因,学术界有过不少 探讨。就笔者目力所及,直接讨论李鸿章杀降 动机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六篇①,间接谈及杀降 事件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五部②,相关档案史料 主要有五种③。六篇论述杀降事件的学术论文 所持观点较为一致的是均否认李鸿章为杀降事 件进行辩解的 《骈诛八降酋片》的真实性, 进而另寻杀降动机;五部学术著作中,仅赫德 日记对李鸿章的辩解持认可态度,但缺乏深入 探究,其余四种多以李鸿章对太平军残忍为杀 降理由;五种档案史料均认为程学启为杀降主 谋。分析以往的研究成果及史料,对杀降事件 的具体过程缺乏可信的准确描述,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对该事件的完整观察;在没有足够的论 证和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将 “预谋杀降将 论”、 “程学启主导论”、 “报复常胜军论”、 “贪降将资财论”等等作为李鸿章杀降之动 机,难以让人信服。苏州重镇得失对交战双方 意义重大,而且苏州杀降引发中外交涉、友军 73 分离,更因李鸿章突然杀降留下诸多历史悬 疑。笔者在研读相关史料之后,有些新的思 考,尝试对此事件进行还原,以期找出李鸿章 杀降的真正原因。 一、苏州杀降事件的具体经过 1863 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和 “常胜军” 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山、吴江、江阴等 处,于 11 月中旬准备进攻苏州。苏州城内太 平守军在慕王谭绍光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打退 了清军一次又一次进攻。谭绍光手下守城的太 平军将领有纳王郜云官 (郜永宽)、康王汪安 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 “四王”,以及 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启发 “四天 将”,他们控制着苏州城内四分之三的兵力和 六个城门中的四个 (指阊、胥、盘、齐四门, 余下为慕王所辖“娄、葑”两门)。戈登通过 苏州城内由常胜军叛逃过去的白齐文所带洋兵 了解到,四王、四天将与慕王不合,而且郜云 官尚有投降之意。“密介副将郑国魁,为请于 鸿章,乞反正,许之”④。 (一)杀降事件及其后续影响 1863 年 11 月 27 日李鸿章亲临苏州娄门 督战。从 11 月 28 日郜云官派人潜入清军大营 开始首轮谈判,到 12 月 2 日晚第三次谈判约 定具体投降事宜;从 4 日八王杀谭绍光并邀清 军入城受降,到 6 日八王被杀,李鸿章上奏 《克复苏州折》;从 13 日李鸿章上奏 《骈诛八 降酋片》,到 1864 年 1 月 14 日戈登与清廷达 成谅解重回战场。诸多史料相互印证,可以清 晰列出苏州事件前后行动一览表,该事件的后 续影响以及清廷应对之策都可从中得到印证。 1、杀降事件相关行动还原 从 1863 年 11 月 28 日双方首次谈判到 1864 年 2 月 14 日清廷发布晓谕严禁再论此事 为止,苏州事件前后共 79 天时间。下面是笔 者根据多种典型史料⑤,相互参照,列出受降 事件的相关行动经过,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读 出杀降事件的前因后果。 (1)首次谈判 1863 年 11 月 28 日程学启告知戈登,纳 王等要求安排投降事宜。郜云官派康王汪安均 与戈登、程学启初次谈判⑥。商定在两军对垒 时将慕王关于城门之外。 (2)29 日 2 时李秀成带 1 万 8 千人来到 苏州,受降事件因此推迟。 (3)第二次谈判 30 日 22 时戈登、程学启与纳王派出的三 天将谈判,以生擒忠王和慕王为条件。 (4)12 月 1 日 3 时李秀成带 1 万余人从 胥门出光福、灵岩一带小路搭桥而去。 (5)第三次谈判 2 日上午程学启问戈登见纳王否,戈登表 示除非必要不想见 (有学者认为李鸿章不想 让戈登参与谈判,与事实不符)。在程学启的 一再坚持下,戈登同意当晚见纳王。19 时苏 州北门外阳澄湖一带,程学启、戈登、郑国 魁、郜云官四人参加谈判⑦。戈登只负责保证 纳王安全,谈判具体细节时避开,双方约定投 诚时刻以头裹白巾为标志。 (6)3 日早晨纳王遣使告与程学启,慕王 已察觉纳王的密议,并说其他诸王同意投降。 (7)慕王谭绍光被杀 4 日早晨程学启告知戈登纳王等已准备就 绪,商定趁慕王在城墙上指挥时推慕王于城下 交与清军为俘虏。戈登见李鸿章之鲍姓文官, 要求转告李,慕王必须交与他做俘虏,“对于 归降诸王务必宽大处理”。李鸿章则强调只要 谭绍光死尸,程学启和八王决定改生擒慕王为 刺杀。11 时慕王开会决定说服部众共同保卫 苏州,责备动摇军心者。14 时慕王与八王发 生口角,康王汪安均趁机举刀行刺,天将汪有 为割其首级。当晚郜云官禀求清军调兵入城, 郑国魁带队入城助剿。慕王手下千余人被杀, 戈登闻慕王死深感可惜。程学启决定 5 日晨正 式进城受降。 (8)八王携慕王首级献清营、李鸿章起 草《克复苏州折》、李鸿章程学启密谋对策后 定诛降之计 5 日 8 时郜云官等献谭绍光首级于程学 启,营中降卒验视无讹。程学启亲督各队入娄 门安抚降众,并搜剿慕王余党数百名。李朝 斌、张遇春、何安泰等带队由盘门截杀,黄翼 升等由阊门截杀,又毙五六百名。两广太平军 被逐出西门。9 时戈登见苏州已得,面见李鸿 83 章要求先赐拨两月特饷用于常胜军伤病及退役 军官,李鸿章迟迟不答,戈登威胁等到下午三 点再不兑现将辞职。之后戈登进城寻找慕王尸 体并会晤各降王。纳王表示事事如意,而且看 来颇为安全。15 时戈登进城到纳王府会见八 王,八王对投降事宜“深为满意”。16 时程学 启见戈登,声称李鸿章只同意多支一月军饷, 并说明李鸿章正上奏朝廷表示宽恕降将及其部 下⑧。戈登决定暂时留任,但拒绝接受李鸿章 发出的参加 6 日中午归降大典的邀请。八王要 求程学启转告李鸿章,欲求添立二十营,并奏 保总兵、副将官职。当晚城内降众全体剃发。 (9)八王被杀、搜剿八王手下、李鸿章 上奏《克复苏州折》 6 日 8 时戈登命部队开回昆山,同时派员 保护李鸿章官船,以防止对仅发一月饷银不满 的常胜军官兵威胁李鸿章。11 时 30 分戈登见 到纳王欲实施保护,纳王劝其不用担心,还答 应调千名士兵补充洋枪队。淮军士兵埋葬慕王 尸体,纳王等八人骑马赴李鸿章大营献城,戈 登发现其中一人留发。12 时李鸿章在娄门外 设宴迎接八王来见,很快八王被事先埋伏的弁 勇所杀。12 时 30 分大队清军进城清剿太平 军。13 时 30 分程学启出乎意料地遇到戈登, 焦躁不安、面色惨白⑨,支吾告知戈登八王并 未晋谒李鸿章 (企图为李鸿章开脱责任),邀 其策马绕行,戈登请马格里去 “抚慰纳王” (戈登不知纳王已死)。14 时程学启督同刘士 奇、陈有升、杨鼎勋、张遇春、王永胜、周良 才、叶廷杓、朱宝元等带队分门并进,程学启 宣称八王诈降被诛,与城内降众无关,反抗者 杀无赦,愿解散者给路票回籍。17 时戈登与 译员进城查看,归降之太平军在站岗,淮军在 劫掠,纳王府被洗劫。纳王家眷将戈登作为人 质围于纳王叔父家中。马格里知诸王被杀,但 找不到戈登通报。当晚戈登拟制军令,欲用火 轮拘押李鸿章迫他释放诸王,并派卫队保护纳 王家眷。 (10)7 日 2 时译员、马夫携军令出南门 调兵。3 时马夫返回,译员被杀,军令被毁。 4 时戈登设法离开纳王家眷到南门下令,途中 被淮军扣留一小时。5 时戈登出城到南门传令 火轮回东门。5 时 30 分戈登抵东门,令卫队 去纳王叔父家中保护,但该处已遭劫。戈登责 骂程学启,程辩称执行李鸿章命令。6 时程学 启手下洋枪队教官美国军官贝莱少校 (Major Bailey)向戈登解释说程进城便痛哭流涕,枪 毙了 20 名劫掠士兵,重申暴乱是李鸿章治下 不严。交纳王义子郜胜鏕 (原姓李,后从纳 王姓)于戈登,义子告诉戈登其父被杀于河 对岸,戈登亲见被腰斩的八具无头尸体,八王 被杀近 18 个小时之后,戈登才真正知悉,顿 时火冒三丈。7 时戈登搭上火轮驶抵李鸿章大 营欲逮捕李鸿章,但李鸿章已到对岸参加入城 仪式。戈登在李官船中留下信函对李鸿章提出 最后通牒,后返回营部。8 时李鸿章面见马格 里,请其翻译戈登留下的信函,马格里见措辞 过于激烈未译。李鸿章请马格里、潘曾纬、李 恒嵩去昆山劝解戈登,并声称杀降事件因戈登 不知谈判条件,与其无关。同时告与马格里是 因八王提出了过分条件才下令处决。西方洋人 风传戈登空头许诺八王,骗其被诛。早晨,戈 登召集常胜军士兵,宣告苏州杀降事件,声称 除非清廷对这种行为给以处分,否则不会再为 清廷服务。黄昏时分,戈登携纳王义子抵昆山 与部下会合。马格里连夜到达昆山,劝解戈 登。 (11)8 日早晨,马格里与戈登等共进早 餐。马格里当众解释李鸿章杀降缘由,得到在 座葡萄牙驻华领事的支持。戈登不听劝解,下 令士兵开往苏州。马格里骑马径告李鸿章做好 戒备。戈登未打搅李鸿章而要求程学启交出纳 王尸体,释放纳王眷属。后返回昆山。 (12)9 日李鸿章派亲信潘鼎新来访戈登。 戈登声称要跟李鸿章断绝来往。15 时英国驻 华陆军司令伯朗 (Brown)提督从上海来到昆 山面见戈登。 (13)10 日伯朗开始调查苏州杀降之事。 (14)11 日伯朗考虑到戈登及常胜军对李 鸿章有意见,担心发生冲突,决定暂由自己统 率戈登及其部下。 (15)12 日李鸿章、戈登与伯朗提督在苏 州程学启营会谈。伯朗要求李鸿章备文认错, 李鸿章称中国政事西人无权干涉。 (16) 13 日李鸿章上奏 《骈诛八降酋 片》。 93 (17)14 日清廷颁发上谕,赏给戈登头等 功牌一枚,白银一万两,戈登辞赏。同时清廷 给李鸿章寄谕,要求上奏八王安置过程,降众 除解散外分隶若干。 (18)23 日清廷给李鸿章密谕,认为李鸿 章办事允协,不应议罪,要求上奏苏城二十余 万降众的处理情形。 (19)1864 年 1 月 22 日上午,赫德到苏 州找李鸿章了解杀降事件具体情况。15 时 30 分赫德离开苏州到昆山去劝解戈登,此前戈登 已有找李鸿章和谈之意。 (20)2 月 1 日李鸿章和戈登在赫德的调 停下达成妥协,戈登在春节过后带队参战,李 鸿章发布告示表明戈登与杀降事无关。 (21)6 日赫德写信给英国公使布鲁斯为 李鸿章杀降行动作了长篇有力辩护。 (22)11 日清廷给李鸿章批件要求他按赫 德要求发布告示,此后处理降将须上报⑩。 (23)14 日清廷给戈登函札,与戈登达成 谅解,为防官兵及中外人等谣传,出示晓谕转 致英国公使,并发布告示严禁闲散人等煽惑生 事。 2、杀降事件影响及清廷对策 李鸿章苏州杀降给清廷带来了三个方面的 不良影响:首先是给太平军中的动摇分子敲响 了警钟。陈坤书、黄子隆等人知道投降可能也 无法保命,遂不得不继续与清军斗争。“常州 护逆绝无降意,部众尚十余万”瑏瑡。李秀成自 述中提及“是以至今为头子不敢投者,因此 之举”瑏瑢。当然,由于江南太平军驻地接连陷 落,太平军走投无路情况下的投降现象并未因 杀降事件影响而完全消失。其次是触怒戈登。 杀降事件发生后,蒙受耻辱而愤慨的戈登主动 与英领事馆通报此事件,扬言要将苏州交还太 平军,并且率领他的常胜军攻打李鸿章的部 队。戈登对清廷的赏赐毫无兴趣,“陛下所授 与物品,因苏州陷落以来之事情怏怏而不敢纳 受,实为千秋之遗憾”瑏瑣。最后是引起外交上 的被动。洋人纷纷认为戈登替李鸿章蒙骗八 王,英国在野之自由党因此而对保守党大肆攻 击,伯朗指示戈登 “中止给帝国 (清朝)事 业的一切积极援助”,英国公使布鲁斯通知清 政府“除非得到他的命令”,戈登不得同李鸿 章有任何往来瑏瑤。 李鸿章向清廷上奏时以退为进,说如破坏 “中外和好”大局,“惟有请旨将臣严议治罪, 以折服其心”。对李鸿章来说,急需戈登回到 战场助他一臂之力,而且还要及时消除外交上 的误会。李鸿章最后从新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的身上,找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李鸿 章、清廷请赫德极力调停的同时,形势也出现 了新的变化。戈登 “相信常胜军如果仍留在 昆山大本营,就会日益蜕化,而且难于驾 驭”。戈登后来在给布鲁斯的信中声称: “我 确信白齐文正在斡旋解决回到叛军之事,有多 达 300 名品性不良的欧洲人准备加入叛军。如 果我离职,(李鸿章)不会接受另一名英国军 官,(清朝)政府就会让某个外国人加入,要 不部队就置于华尔或白齐文式的人物率领之 下,对他们有时的行动我们从来就没有把 握”瑏瑥。1864 年 2 月 1 日,赫德、李鸿章和戈 登终于在苏州会晤,赫德帮助戈登按时而且正 常地取得饷银。李鸿章发布告示说明杀降事件 与戈登无关,戈登同意常胜军于中国农历新年 过后出战。中外各种因素都促使戈登及时回到 战场,并且在收复太平军几个主要据点中常胜 军都起了重大作用。显示李鸿章、戈登二人终 于摒弃成见,又在战场上重新开始了密切协 作。 3、苏州杀降事件引发的疑问 江苏巡抚李鸿章作为淮军总头目,负责剿 灭江浙一带太平军,到苏州事件发生时,应该 说经历的战事并不少,深知 “滥杀降众,必 坚其必死之心”,所谓 “降杀之为害,祸大于 剧战也”。尤其到了太平天国活动的晚期,更 应把招降而非硬攻作为主要手段。李鸿章此前 攻打南汇、常熟,得力处正在招降。太平军将 领吴建瀛、骆国忠 “退出城池,谨受约束”, 李鸿章允许二人保留部分军队,随淮军攻战。 其善待降将的口碑,无疑是八王愿意投降的主 要原因。在此之前,李鸿章未曾有 “食言” 杀降事件发生,所收降将亦无反侧瑏瑦。然而, 十分信仰儒家传统的李鸿章却残暴地实施杀 降,他为何要做出如此背信弃义之举,是事先 谋划有意为之,还是应付意外情况的临时之 举?专为此事上奏朝廷的专折能否采信?诸问 04 题的厘清,需要以杀降事件的详细时间表为依 据进一步探讨。 (二)学界所持杀降原因辨析 1863 年 1 月 19 日,英国参赞威妥玛致函 总署,“近日官兵得胜之仗,常有事后乱杀之 行”。清廷随即于 27 日发布明谕 “刊刻誊黄, 遍行晓谕”,“果能于城池未下之先诚心归顺 者,无论其从贼之久暂,均一律准其投诚。将 军械、马匹呈缴后,该大臣等酌留所部,令其 随同剿贼。倘有不愿随营,即饬地方官递送回 籍,或妥为安插,毋令失所。携带资财,不准 兵勇抢夺;如兵勇利其资财,私行杀害,即按 军法从事。本管官不行查办,一经发觉,即著 该大臣等从严参办”瑏瑧。苏州杀降事件前,不 管是洋人的提醒还是朝廷的晓谕,其实都是强 调前线将士不应滥杀无辜,然而杀降之事还是 发生了。 目前学术界对李鸿章杀降原因有过较多探 讨,绝大部分学者都不认可李鸿章 《骈诛八 降酋片》及其发布的 《受降文告》,另寻杀降 动机,所持立论主要有四种:预谋杀降将论; 程学启主导论;报复常胜军论;贪降将资财论 等。笔者认为此四种观点均存瑕疵,在此逐一 辨析: 1、预谋杀降将论 持此论者认为李鸿章与程学启事前预谋诛 杀降将,此 “预谋”系指从谈判开始就确定 诛杀之计。 如苏州受降当事人戈登就认为,杀降系由 “李抚台与程将军事前同谋布置施行的”瑏瑨。梁 启超也认为李鸿章杀降事件为事前密谋。还有 诸多现代学者持类似观点,如周武认为 “这 件事是程学启与李鸿章预谋并一手操办的”瑏瑩。 王洪运在 《苏州杀降事件与戈登李鸿章的矛 盾冲突》一文中认为 “苏州杀降是经过预谋 而实施的行为”。苑书义认为李鸿章为了防止 “降众复叛”和消除 “尾大不掉之虞”,与程 学启密谋诱杀降将瑐瑠。雷颐在 《杀降的 “国 情”与“公例”》一文中认为八王根本就没有 “降酋”谋反的任何迹象,而是李鸿章仅仅担 心人数众多难以控制,就采取如此杀降之残酷 手段。 从史料记载看,八王确实是在拜见李鸿章 时中了埋伏而被杀,那么诛杀之计何时敲定至 为关键。此计若为 1863 年 11 月 28 日到 12 月 2 日 19 时之间,甚至更早时间谋定,无疑可 定性为李鸿章与程学启预谋诛杀。然而,事实 并非如此,种种迹象表明李鸿章与程学启直到 5 日下午前尚未决定杀降。由前文可知,12 月 5 日下午 16 时程学启专程告诉戈登,李鸿章 正在起草奏折,决定宽恕降将及其部下,说明 李鸿章在当天下午最初撰写 《克复苏州折》 时尚无杀降之意。否则,按照常理,程学启没 必要告与戈登宽恕八王之意,完全可以不说或 者回避。李鸿章 5 日下午专门发出邀请,让戈 登参加 6 日中午的归降仪式,戈登表示拒绝。 如果李鸿章与程学启早有预谋,李鸿章完全不 应该主动发出邀请,而应尽可能规避戈登。这 样看来,八王很可能是在 5 日下午 16 时之后 才提出过分要求的,他们让程学启转告李鸿 章,要求添立二十营、奏保副将以上官职。李 鸿章感到条件过于苛刻,断不能答应,遂与程 学启密商,决定先下手为强,采用诛杀之计。 计划于 6 日中午受降时安排刀斧手埋伏于宴席 周围,乘八王不备而全体诛之。那么会不会是 12 月 6 日上午确定诛杀之计呢?可能性不大。 首先,八王人多势重,且城内皆为其手下,对 李鸿章来说,既然八王所提条件无法答应,不 如诛之了事。一旦走露风声诛杀不成,八王势 必率众与李鸿章殊死对抗。此时,城内八王部 下与清军已经融合,此绝密之事最好在夜间悄 然谋划;其次,时间上也不允许,程学启 6 日上午必须配合李鸿章在苏城周围警戒,随时 准备应付意外情况,还要布置场地,埋伏人 马;最后,诛杀八王后,城内八王部下势必成 为淮军最大威胁,程学启必须安排兵力于杀降 成功后,立刻进城剿杀八王余部。史载,李鸿 章 6 日正午宴请八王时,“温谳慰藉,各赏红 顶大帽一具,旋密令龚生阳骈诛之。方忠立即 派队入城轰杀其党”瑐瑡。 为何不是谈判之初即预先谋划的诛杀之 计,而是 5 日晚应对八王苛刻条件的临时之 举,从程学启剿杀苏城内太平军余部时分两阶 段实施的情况也可得到证明。如果李鸿章与程 学启从受降之初就密谋杀降,则完全没有必要 分两步诛杀城内降兵,可以先杀八王,再入苏 14 城剿杀太平军余部。由前文可知郑国魁、程学 启等先后带人两次杀戮苏州城内的太平军将 士:先杀慕王手下,次杀八王手下 (许多学 者都以为 12 月 5 日和 6 日两天杀的全是两广 太平军,实际大有区别)。第一次杀戮从 12 月 4 日晚开始,对于刚刚刺杀完慕王的八王来 说,最大的威胁来自慕王旧部。当晚郜云官传 令:“慕王谭绍光已经正法,队下三江、两湖 兄弟速速报名免死。”瑐瑢同时,郑国魁带 500 兵 勇入城助剿(《中兴将帅别传》中认为是 1000 人),配合八王诛杀慕王部属,一直进行到 5 日早晨,“两广兵士”被赶出西门之外。史载 慕王部下仅有千余人转至无锡李秀成驻军处。 5 日早上 9 时,戈登去见纳王时把他拖到一 边,私问其是否各事如意,是否需要帮助。他 答不需,各事顺利。这说明慕王余部已处理完 毕;第二次杀戮则从 12 月 6 日下午开始,当 时戈登入城察看被纳王家眷掳为人质,“盖当 时敌军知其被获之敌将,未被受害,故欲以人 质,而救彼等之生命……及午 (夜)后戈登 伪称自将探索通辨,遂自乘间而脱于敌军”瑐瑣。 因为八王被杀后,城内八王数万部下瞬时成了 淮军最大的威胁,不及时处置,淮军将损失惨 重。城内降众本已领到“号布”(相当于八王 给的免死牌) “谓已安居乐土矣”瑐瑤。然而, “一声炮响,四起杀声”,程学启带队入城呼 曰“八人诈降已杀之,余不问,若等勿动, 动者皆斩”瑐瑥,“大兵汹涌而入,无门不破,无 处不搜,无人不魄飞天外”瑐瑦。史料记载太平 军余部被杀戮有 3 万人之多,清军专门雇船夫 把尸体推到城外大河中,疏通河道以利战船行 使。既然可以推断李鸿章与程学启乃临时决定 诛杀之计,则预谋杀降将论不能成立。 2、程学启主导论 清史人物传 《中兴将帅别传》与 《忠义 纪闻录》中均记载程学启为主谋,李鸿章犹 豫许久方从之。王德森在 《记程忠烈公计诛 苏城降酋事遗闻》中说,“皆程公之谋也,亦 神速哉”瑐瑧。吴汝伦在 《程忠烈公神道碑》中 也详细记述了程学启杀降的情况: “降酋八 人,请署为廿营,八人分领之,让苏城之半处 官军,自踞半城助守。公阳许诺,语云官等: ‘旦日出谒巡抚’,遂还军密白李公,请诛八 人者以定乱……李公愕然曰: ‘杀已降不祥, 且令常嘉贼闻风死守,是自树敌,不可。’公 争不能得,则脱所着冠掷李公曰: ‘以此还 公,某从此诀矣。今贼众尚廿余万,多吾军数 倍,徒以战败畏死乞降,其心故未服也,今释 首恶不杀,使各将数万人,糜军饷大万百余, 与吾军分城而处,变在肘腋,吾属无遗类 矣!’拂袖径出。李公急起挽公曰: ‘徐之, 吾今听若,何怒为!’公曰: ‘苟见听,请一 依某指挥’”瑐瑨。吴乃为李鸿章作传之人,上述 文字有替李说话之嫌。薛福成提到,“李公谓 杀降不祥,恐嘉兴、常州贼闻之,坚守不下。 公固争之,曰:‘今贼众能战者十倍于我,粟 支五年。即今凭城拒守,我军攻之,非数年不 下。徒多杀士族与胁从之民无为也。戮八人而 全数百万生灵之命,不亦可乎?人责鬼谴,某 自当之。公不从某言,公自为之。某不敢与闻 军事矣’。李公曰: ‘既若此,任汝为之,毋 偾吾事’”瑐瑩。《中兴将帅别传》中也有 “某极 知杀降不祥,然不杀此八人者,苏城终不可 得,虽得之不安,吾宁负贼不负朝廷。李公不 得已许之”。更有甚者,王闿运认为李鸿章对 杀降一事完全不知情, “程学启先已置人于 座,数其罪,悉引出斩之,报鸿章,鸿章大 惊”瑑瑠。以上这些史料的作者均有为李鸿章美 饰的嫌疑,还有学者认为,程学启与郜云官谈 判,因为允诺条件过高无法兑现,所以主张用 杀降代替抚降瑑瑡。 两个因素决定了程学启不可能是主谋,一 来,程原本就是太平军降将,在李鸿章看来与 自己的主将当然会有一定区别对待,就算没有 任何偏见,断没有程学启作为一副将先拿主意 然后逼李鸿章同意的道理;二来,李鸿章如果 真是“踟躇三昼夜,不能决”,程 “以 (离) 去要 (挟)之”瑑瑢。其意也表明,下决断者是 李而非程。何况按照前文时间表来看,从 12 月 6 日向前推三昼夜,应为 12 月 3 日晨,意 思就是 “程学启得到郜云官通知说另外七王 同意受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后,马上确定诛杀之计并告与李 鸿章决断”。显然与前文已论证清楚的 5 日晚 定下诛杀之计相矛盾。程学启相关传记极有可 能是程学启或当时撰者 “为尊者讳”而推功 揽过,不宜采信。太平天国研究专家简又文就 24 认为“观李于私函及告示之措辞,当系自动 自决自行而负全责者,各传所言,不足信 也”。事实上,当时诸王拜见李鸿章而被杀之 时,程并不在场,如由程主谋,自然他应在场 主持瑑瑣。观察程学启对杀降一事的心理反应, 也有助于确定程学启仅为 “从犯”的事实。 史料显示程学启对诛杀八王 “心有余悸”。12 月 6 日中午 13 时 30 分程学启见到戈登时面色 苍白,侧面反应了程学启顾惜降众之心。从以 上情节可以得出,程学启主导论基本可以否 定。 3、报复常胜军论 王洪运在 《苏州杀降事件与戈登李鸿章 的矛盾冲突》一文中认为李鸿章曾告与戈登 让程学启去对付太平军的狡猾手段,说明李不 愿意让戈登参与苏州受降事件。“李鸿章因与 戈登在一系列有关 ‘常胜军’的问题有着严 重的矛盾冲突,为消除戈登借诱降成功来要挟 自己的藉口,李鸿章断然决定杀降”。此类观 点,可归结为报复常胜军论。 1863 年 11 月 1 日李鸿章写给戈登的信件 原文中说, “关于慕王及其他叛军首领的提 议,阁下决定不加干预,对此本抚深感满意。 让程学启去对付他们那种奸诈而狡猾的手段 吧”瑑瑤。戈登是在纳王的一再要求下,才做了 谈判双方的证人,而在谈判具体细节时又主动 避开。戈登不愿意参与中国人之间的事情,李 鸿章乐得接受,不能因此就推定二人存在较深 矛盾,导致李鸿章反对戈登参与受降事件。从 1861 年清政府决定 “借师助剿”,直到 1863 年 1 月 14 日李鸿章与英国驻华陆军司令士迪 佛立订立 《统带常胜军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十六条,清廷 对常胜军 “尾大不掉”的担心逐渐去除。是 年 2 月 11 日朝廷寄谕中就说,清廷对常胜军 “已渐收兵柄,一切可由中国主持,庶无尾大 不掉之患”。戈登治军有方,身先士卒,李鸿 章对其钦佩有加。戈登同样心系李鸿章,12 月 6 日他命令部队开回昆山之际,担心常胜军 因饷银问题而威胁李鸿章,专门派员保护李鸿 章官船。 戈登及常胜军与李鸿章之间也不是没有矛 盾,两人之间时而闹些别扭,主要是因饷银不 到位引起。当然,戈登和李鸿章各有各的难 处。对戈登来说,“常胜军”成员绝大部分是 想发横财的外国逃兵、被解雇的水手等散兵游 勇,英国人呤唎称他们是 “贪慕清朝饷银的 外国雇佣兵”。1863 年 7 月 25 日戈登由于李 鸿章屡次欠饷甚至提出辞职,“数月来军饷难 领,船只租费延付,不列颠女皇陛下政府勉力 供应武备予中国朝廷而无所报酬。有鉴于此, 卑职无奈,决计挂冠”。李鸿章也曾经因戈登 过频索饷头疼,“迩来戈登利欲颇大,需索多 端,一若余为财神。渠扬言,如不发饷,弁勇 无意效命。余告曰,克复苏垣,即发欠饷,并 额外犒赏”瑑瑥。当然,李鸿章并非故意拖欠常 胜军饷银,实在是筹款甚艰。杀降事件前夕, 李鸿章在 1863 年 11 月 8 日《复乔藩台》中讲 到“自本年复秋以来,日窘一日,无可搜 括”。11 月 19 日《复浙江抚台曾》,“敝处分 布太广,添募愈多,水陆将七万人,每月仅放 半饷”。甚至自嘲 “已作债帅,只好债多不 愁”。淮军和常胜军同样冒枪林弹雨,两军饷 银差距甚大已属不公,若在淮军欠饷的情况 下,仅为常胜军发饷也不合情理。相信戈登和 李鸿章相互理解对方的苦衷,因此二人虽有矛 盾,但一直保持密切合作。 戈登索要饷银并非因其贪财,在许多人看 来他人品尤佳。在英军焚烧圆明园之际,戈登 目击其悲惨之景深感不安, “会送书于其本 国,极言英军之凶暴,殊非公理”。戈登在昆 山之战中曾俘虏 800 余太平军, “极厚遇之, 彼等大喜,皆乃投于常胜军,反向敌军而誓 战”瑑瑦。他要求常胜军保持军纪,不入城劫掠。 如果说苏州一役后,因不满杀降事件正在气头 的戈登故意不要朝廷赏赐的话,那么戈登后来 与淮军联合攻下常州,“常胜军”遣散,戈登 准备回国之际,按说接受朝廷的赏银没有任何 不妥。然而戈登仅接受了名誉提督衔、奖旗、 奖章和黄马褂,拒受赏银。李鸿章虽然偶尔受 到戈登急躁、狂暴和突发脾气滋扰,但其奏折 却一再说及这个外国指挥官勇敢、坦诚、恭顺 以及他的军事才能和有效地使用西式武器。 笔者考察了自戈登统带常胜军直到苏州杀 降事件发生时李鸿章所有的奏折、函件及咨 札,从中寻找李鸿章与戈登相互关系在杀降前 夕是否恶化的证据。从 1863 年 4 月 2 日戈登 34 被任命为常胜军统带后首次抵达福山前线与淮 军协同作战的 《筹援常昭片》,到 12 月 6 日 《克复苏州折》,李鸿章向朝廷上奏的奏折共 141 个,记述了戈登统带常胜军以来,直至苏 州克复后的情况。其中与作战直接相关的奏折 有 34 个,考察其中的内容,除 《驾驭西兵 片》谈及“戈登请求增雇洋兵”, “常胜军弁 勇战守实未可靠……曲意笼络,冀为我用,以 助中国兵力所不逮”。其余的 33 折均正面肯 定常胜军作战勇猛、作用殊大,从未对戈登及 常胜军做出批评或负面评价。照常理来说,苏 州受降前李鸿章如与戈登真有 “严重的矛盾 冲突”,其奏折中完全无必要为戈登遮掩缺 点,何况还有朝廷与李鸿章都对常胜军持戒备 心理的背景。而且,戈登上任仅 10 天后的 4 月 12 日,李鸿章即为其上奏 《请假授戈登总 兵片》。虽然是为了便于节制,但也是看在他 作战得力基础上为其及时奏保,表明对他的信 任及器重。1863 年 8 月白齐文率数百人投归 苏州太平军,戈登采取 “攻心为上”的策略, 对白齐文许以重金同时对太平军忠王慕王进行 说服工作。11 月 18 日白齐文由太平军平安送 归常胜军营区,为李鸿章进攻苏州解除大患。 加上克复苏州有戈登的重大作用,于是在李鸿 章的建议下,清廷谕令给戈登 “头等功牌, 赏银一万两”(此谕令下达时,清廷尚未收到 《骈诛八降酋片》,不知戈登之恼怒,赏赐目 的显然并非对戈登的安抚)。 李鸿章与戈登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杀降 事件才真正激化。李鸿章也一反常态,第一次 在奏折中刻意贬损常胜军:“惟自李泰国定案 后,戈登利心颇大,常胜军霸住要挟,不知又 耗许多财力。其实该军除炸炮外,攻剿不若我 军,屡称对仗,迄未动手,鸿章与诸将亦甚不 惧怯也”瑑瑧。“总理衙门来函,欲仍留戈登带常 胜军……鸿章百忍之而苦无一当也”瑑瑨。“外间 不知者以为好帮手,其知者以为磨难星也”瑑瑩。 李鸿章刻意贬低常胜军作战能力,怪其反复无 常,实为对戈登抱怨使然,非其真心。戈登因 杀降事件曾想逮捕李鸿章,甚至与淮军作战。 但在 1864 年 1 月 28 日,戈登即致函英国公使 称,“彼所认识之中国人中,只有鸿章最杰出 之人才,最热心于西化”瑒瑠。雷颐在 《李鸿章 驾驭洋兵的手段》一文中认为,1864 年 5 月 淮军会同 “常胜军”攻下常州,随着苏州 “杀降”事件和攻克常州过程中李鸿章与戈登 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李鸿章终于感到 “常胜 军”已成可以拆掉的 “过河之桥”。实际上, 常胜军在攻占太平军主要目标之后即行裁撤, 在《统带常胜军协议》十六条中早有规定。 解散非因两人矛盾加深而造成。而且,两人在 攻打常州前后,配合相当默契,并未矛盾激 化。1864 年常胜军在攻打金坛时,戈登受伤, 仍坚持带病领队向无锡进发。后损失过多,陷 于绝境,“求援于李鸿章,与六千之清军而相 合,部署既定再攻麦市镇。乃大破之,遂占夺 敌军之根据地”;李鸿章攻常州受阻, “遂请 求常胜军之救援。戈登乃直去麦市镇,急投于 李鸿章之军,欲相联合而攻城……戈登及李鸿 章二将各率其军,求数多之破口而突入,纵横 奋战,大倒敌兵……于是常胜军并清军更相联 合,而谋再攻常州府”瑒瑡。常胜军行将解散之 际,在饷银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李鸿章对戈登 仍不乏感情, “该军虽多费银钱,不无裨 助”瑒瑢,强调 “各营月饷暂欠尚可,惟常胜军 须按月应付”瑒瑣。如此看来,截止到苏州杀降 之前常胜军与李鸿章之间矛盾并未扩大到对立 的地步,所以因矛盾而借杀降进行报复肯定不 是主要因素。 4、贪降将资财论 简又文认为,李鸿章所以背信杀降主要缘 于贪降将之资财, 《湘军志》记载 “复苏州 时,主将所斥卖废器至二十万斤。他率以万万 数”。严修在《论戈登和李鸿章在杀降问题上 的斗争》一文中认为 “李鸿章曾向太平军的 八个降将勒索过金钱,但八降将不愿意拿出 来,于是李鸿章就决定杀死降将,掠夺他们的 全部钱财”。 可以说,苏州作为太平天国最重要的武器 及后勤供应基地,资财较多是常理。但是,随 着苏州地区太平军的地盘不断缩小,参加保卫 苏州的太平军部队日益增多,苏州城内物资供 应日趋紧张。1863 年 5 月守卫苏州的太平军 官长吴习玖、吉四等在给谭绍光的 《禀达》 中说: “天气已炎,不独换洗单衣无以更换, 即逐日小菜亦无由措备”, 《跪禀》中说 “兵 44 士苦嗷,银钱紧迫,所有油盐又在艰难,是以 饭米待食,多多不敷充食”瑒瑤,“每人每月只供 应油二两,盐三两”瑒瑥。而且不排除李秀成 12 月 1 日凌晨离开苏州时带走大量资财以支援金 陵的可能。就算太平军将领拥有大量私财,不 与普通官兵享用,李鸿章如想夺取之也根本没 必要杀降。苏州城破,八王连性命都在李鸿章 手中,何况私藏之财。程学启等部下如果搜剿 到大批财宝,也不可能直接进入李鸿章私人腰 包。苏州克复之后,李鸿章在 《复曾沅帅》 信中曾说,“各军犒赏口粮积欠百余万,穷乃 更甚,尚无多佐军食”瑒瑦。如果苏城内财富甚 多,不可能不首先接济淮军。那样,李鸿章就 不会再在信函中发出这样的感慨了。这样说 来,“贪降将资财论”证据不足。 (三)关于“骈诛八降酋片”真伪 1863 年 12 月 13 日李鸿章上奏 《骈诛八 降酋片》解释杀降原因,为众多史学家所批 判,认为是编造借口的 “撒谎折”。太平天国 史专家简又文就认为 “必不信之”。不管杀降 事件当事人还是后来学者,认为此奏折不可信 的人主要持三种说法:八王所提要求逻辑不 通、奏折中理由站不住脚、为辩解而上奏不可 信。为弄清该奏折真伪,下文对三种说法逐一 分析。 1、八王所提要求是否逻辑不通 谭伯牛在 《晚清军政传信录:战天京》 一书中认为,根据淮军军制,添立二十营,当 有一万多人。总兵、副将是正二、从二品,且 要“指明何省何任”的实缺。郜永宽等人不 至于故意提出不可能的条件,逼人动杀机,逻 辑上不通。 我们可根据杀降前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分 析。首先,八王原本打算早点投降,但 11 月 29 日凌晨忠王来苏, “他们不便执行计划”, 直到 12 月 1 日凌晨忠王离苏后投降步伐加快。 由于担心夜长梦多,被慕王发觉反而坏事,可 以推断八王与程学启未等谈妥具体条件就仓促 举事。慕王杀毙,清军入城,八王认为终于到 了提出具体条件的时机。其次,八王拥有四分 之三的兵力,仗降将之众,自恃可以交换到更 多优惠条件。再次,八王秉性恶劣,张狂无 忌,贪功贪利瑒瑧,未摆正自己降将的位置,不 知降将要靠实绩说话,以为献出苏州重镇就能 得实职官衔。可以说,所提要求至少在八王自 己的逻辑上是行得通的。 2、几个主要理由是否站得住脚 简又文认为李鸿章“遁辞”(即 《骈诛八 降酋片》)极不合理, “首因,苏州太平军原 只有四万人,除忠王率部开走者、事后逃出 者、城内战死者及被俘遣散者外,所余仅约二 万人,非二十万人明甚。次因,降将等即降 矣,其欲留兵求官,自是常情。三因,伊等欲 与清官分地驻防,亦是合理。四因,如李氏认 为借势要挟复萌叛意,则既诱其来,何不拘留 之,以遣散其军?五因,先诛其将,后屠其 军,最易起反叛,实至为危险之举。六因,在 当时湘淮军与常胜军全部兵力比之降众有三倍 之多,既得入城,控制尤易,绝无反受威胁之 可能与迹象。凡此皆可表明杀降事,据李鸿章 之自解语,为至不合理之举动。其实皆讬词 也”瑒瑨。 关于 “受降时苏城内人数”:存在 “2 万”、“10 万”、“20 万”三种说法,几乎绝大 部分学者都怀疑李鸿章所称 “20 万”有假。 当时的戈登认为约有 2. 5 万瑒瑩,窦宗一在 《李 鸿章年 (日)谱》中认为苏州城内 “称众二 十万,实则二万人”。李鸿章本人在 1863 年 12 月 6 日受降当天上奏数字为 9 万,包括 9 日李鸿章在信函中透露 “督令署臬司郭柏荫 等筹办善后事宜。降众难民约有十余万人”; 但仅 4 天后在 《骈诛八降酋片》中却上奏曰 经查探为 20 余万瑓瑠。为何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众多学者指责其有欺世盗名之意。笔者认为, “2 万”、 “10 万”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理由 是:多种史料认为受降前苏城内太平守军为 2 万人左右,而李鸿章所称 10 万应该是包括百 姓在内,遍查他所有与苏州降众有关的奏折、 信函和咨札,只有 “精壮”、 “降众”而无 “精锐”、“守军”字眼,因后者就意味着军人 而非平民。李鸿章在发现杀降事件恶劣后果 后,为向朝廷申明杀降之必须,只能尽可能寻 找更充分的理由。他深知清廷一向讨厌 “尾 大不掉”情形,因此,为了说服朝廷站在他 的立场上替他做主,他就把降众数字从 “10 万”夸大为“20 万”。降众数字本来就难以明 54 确统计,就算错估也不致因之获罪,这或许算 是李鸿章写奏折的高超之处。1863 年 12 月 12 日戈登日记中就记载着,“鸿章富慧,为极高 明之战略家,写奏报为其天才”瑓瑡的话。 关于“留发”:李鸿章奏折中提到郜云官 一人发迹未除,但是没有史料证实受降之前李 鸿章见过郜云官,而戈登因参与谈判却认识郜 云官。“戈登最后一次到纳王府去的时候,适 逢诸王策马去见李鸿章。那时他注意到,其中 有一位锡王还披着长发,从而看出至少他尚未 臣服”瑓瑢。因此,很可能是除郜云官之外的另 外七人中有一人未剃发触怒李鸿章,被李鸿章 误认作郜云官。不过,“留发”最多算个刺激 因素,而绝对算不上让李鸿章动杀机的主要缘 由。李鸿章在致潘鼎新的信中曾谈到,“蔡元 隆狡黠难信,即令真剃发献城,彼挟其死党与 熊建勋等勾串合谋,阁下自揣能操纵由我,遣 留随意耶?”瑓瑣 关于“留兵求官”:对于降将来说,留兵 求官本为常情。以八王之众要求添立二十营, 占据半城,虽有其合理之处,却根本不可能得 到李鸿章允许。程学启给八王允诺虚职,并非 有意为之,实在是对于湘淮军来说实缺甚少, 很多有功之将也都是虚职待补。 关于“何不拘留”:简又文在 《太平天国 全史》中曾发问, “既诱其来,何不拘留之, 以遣散其军”。这点在 《赫德日记》中 1863 年 12 月 18 日的日记分析的非常到位,“我似 乎觉得在诸王拒绝遣散他们的部下这件事上, 抚台:1. 担心同意他们的建议;2. 认为拒绝 同意,而同时又允许他们重新进入苏州,是危 险的;3. 他认为安全的办法是将他们处死, 毫不迟延;4. 他担心将他们拘禁起来,生怕 他们不露面会在城内引起怀疑,带来麻烦;5. a. 要么他认为最好是派出部下先发制人,对 太平军采取行动,b. 要么他们听到发生了什 么事,开始制造麻烦,于是做出决定,将他们 处死;6. “从前接在攻占每一座城市之后只 是屠杀,有时还有抢掠等,现在即使西方文明 的战争也是这样,不过没有认识到而已”。英 国人安德鲁·威尔逊强调,李鸿章 “不能采用 暂时停止谈判的方式,也不能听任诸王安全回 到城内……如果把他们逮捕或禁闭起来,那是 相当麻烦的行动,那么做,可能会对太平军的 其他首领泄露风声,让他们赢得时间关上城 门,把城内和城外的清军截为两部分”瑓瑤。对 于李鸿章来说,诛杀当然比拘留简单得多。 关于 “淮军三倍于太平军没有威胁为何 杀降”:此一时期苏州城外太平军对手人数有 3. 85 万、4 万、5. 3 万、5 到 7 万以及 10 万等 不同说法瑓瑥。按照前文对苏城内太平守军人数 实为 2 万的分析,清军人数的确超过太平军一 倍以上。而绝不可能是 《庸庵文集》等史料 所载 “贼众能战者十倍于我”的情形。清军 人数大大超过太平军不假,但最大的威胁是八 王“歃血立盟,誓同生死”,而非城内降众。 如果真让八王统带数万兵员,绝对是李鸿章之 心腹大患,所以李鸿章不除不快。 按照当时情形来看,可以说这些主要理由 基本都站得住脚。 3、为辩解而上奏能否予以采信 有学者认为 《骈诛八降酋片》是为杀降 辩解而作,不可信。不言而喻,该折确实是李 鸿章为争得清廷支持而上的解释折,李鸿章有 尽可能找理由辩解、为自己开脱罪责的动机。 但辩解就意味着此折不可信吗?未必。在当时 的洋人威尔逊看来,李鸿章 “并不像乍看起 来那样地卑劣,即使不能完全饶恕,也是可以 辩解的……没有理由设想巡抚的这部分叙述 (《骈诛八降酋片》及李鸿章发布的文告)是 不真实的,相反地,我们可以认定这是真实 的”瑓瑦。 一来,李鸿章胆子再大也不敢以瞒报而犯 欺君之罪,被人奏参一本,仕途尽失。二来, 他可以在原则范围内,适当夸大相关情节,目 的是让朝廷认为非杀不可,杀得有理。第三, 清廷对降将的处理一直很关注,李鸿章不敢完 全蔑视朝廷意旨。如在李鸿章上奏 《克复苏 州折》后清廷马上追问:“……谭逆授首,其 手下之伪大王、天将等如何安置。降众除解散 外,分隶各营共有若干”。上奏 《骈诛八降酋 片》后清廷继续追问:“……苏城散遣降众二 十余万,人数过多,究竟如何办理之处,未据 详细声明。著李鸿章妥为筹办,毋稍大意,一 面详悉奏闻”。在这种情况下,不报或瞒报诛 杀降众之事都可能犯欺君之罪。绝顶聪明的李 64 鸿章采用军民混同夸大数字的方式,增加清廷 对“尾大不掉”的担忧,为自己争得了舆论 支持。当然,大背景是清廷在江浙一带可依重 的带兵大员寥寥无几,清廷只好尽可能笼络李 鸿章为其卖命。“该抚督军剿贼,方当事机顺 手之际,惟应勉益加勉,嗣后于剿抚一切事 宜,仍期准情酌理办理,一切至当”。瑓瑧 由此看来, 《骈诛八降酋片》应予认可, 再加上前文对目前学界所持杀降原因的辨析, 李鸿章真正杀降原因渐趋明晰。 二、李鸿章真正杀降原因推测 本文认为李鸿章对八降酋动杀机的真正原 因主要有三个,即 “八王提出过分要求”、 “为清廷泄忿”、“程学启建议”,下面逐一说 明。 (一)提过分要求 八王提出过分要求,是让李鸿章动杀机的 首要因素。苏州受降事件谈判的直接参与者主 要是郜云官、程学启、郑国魁和戈登四人,而 “国魁弗知机事之密”瑓瑨,郜云官死无对证。即 便暂且抛开 《骈诛八降酋片》,通过分析戈 登、程学启以及李鸿章、马格里、赫德等当事 人在杀降事件前后的言行也能印证此论正误。 1863 年 12 月 2 日 19 时程学启立誓,戈登 作保,郜云官与程学启正式谈判定约,具体内 容未见史料详载,人们所熟知的只有 《中兴 将帅别传》所记 “给云官等二品武职,公 (程学启)与为誓,戈登证之,云官益不疑”。 而实际上最初的定约只有郜与程商定,尚未与 另七王会谈。纳王有携财退隐之意,但七王还 想带兵。不排除七王早有立二十营之意,只是 没来得及与程学启详细沟通。对程学启来说, 他看中的是受降事件顺利达成,至于条件可以 受降后再说;对八王来说,受降事已被发觉 (慕王被杀时衣袖中即藏有戈登与他的信函, 信函中主要说明清军对太平军战俘优待之政 策,同时要求太平军将领不要阻拦自愿离开的 欧洲人,这说明他已充分意识到八王预定的背 叛行为),所谓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 受降条件上,《戈登在中国》一书中说,“(纳 王)只望获准保全生命和财产;其他三王要 求担任统领,天将们要求营的管带权。这些情 况亟待他们 (程学启等)考虑”。说明八王与 程想的并不一致,但在杀慕王之前,此矛盾尚 未暴露。《中兴将帅别传》与 《忠义纪闻录》 等书都谈到,杀慕献首之后,大事初定。在正 式受降仪式之前,八王向程学启郑重申明, “乞公 (程学启)请于李公要总兵副将官,署 其众为二十营,分屯阊、胥、盘、齐四门”。 献城投降之后,八王没有俯首帖耳、戴罪立功 之心,反而提出过分要求且让程学启立即兑 现,程学启必然感到为难。其实李鸿章原本也 认可 “(八王)杀慕逆以献省城,厥功甚 伟”瑓瑩,但八王所提要求的确过分, “围困始 降,毫无悔罪之意,仍多非分之求,将来断不 能遂其所欲,即断不能无反侧之心”。之后才 有了“密白李公,恐不可制,必诛之”瑔瑠。戈 登、马格里、赫德等人的相关史料也为此情节 提供了旁证。 《戈登在中国》一书中记载, “程学启告 诉他,诸王向李鸿章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他们 要求有权管辖半个城市,并统率两万人马”。 八王被杀后戈登初见程学启,程说 “纳王要 求统带二千人,并驻守苏州之半,以墙分隔, 抚台拒绝之”瑔瑡。程的态度表明,是八王提出 “抚台不能接受的要求”才被杀的。当事人戈 登在杀降事件前后的态度转变尤其值得关注, 虽然有赫德的劝解,李鸿章七万饷银的拨付, 马格里、潘曾伟、李恒嵩等人的努力,但戈登 与李鸿章重新和好,跟他本人对该事件进行调 查后,形成李鸿章 “情有可原”瑔瑢的印象是分 不开的。“既而戈登察系是等之事情。释然解 悟……乃再就指挥之职”瑔瑣;《赫德日记》中记 载,1864 年 1 月 31 日赫德在昆山见到戈登, 戈登说“你差点又遇不到我,因为我今天快 要去苏州拜访抚台”。也就是说在赫德未对戈 登进行劝解时,戈登对李鸿章做法已初步谅 解,并决定去找李鸿章和解。是年 2 月 14 日 清廷给戈登的函札, “照得苏州一役办理情 由,现经本部院与戈总兵当面谈论,彼此豁 然”瑔瑤。以戈登的人品和做人原则来看,如果 李鸿章不是“情有可原”,而是纯粹的滥杀无 辜,很可能戈登会怒而走之。也就不可能有后 来的战场合作和延续不断的国际 “
本文档为【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还原_费志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26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8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7-11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