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明史纪事本末_南宫复辟_校读_兼论其史源_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_徐泓

_明史纪事本末_南宫复辟_校读_兼论其史源_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_徐泓

举报
开通vip

_明史纪事本末_南宫复辟_校读_兼论其史源_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_徐泓《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校读:兼论其史源、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徐私一、前弓卜云在有关明代史的典籍中,《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得到学者高度评价的经典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它:“排比纂次,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实极为淹贯”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纪事本末体臻于完善之作②在明代史研究上,是一部经常被当作原始资料运用之作因为在此之前的纪事本末,都是根据现有的史书编辑而成的,如《通鉴纪事本末》是依《通鉴》改编成的,史料价值不高;而(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乾...

_明史纪事本末_南宫复辟_校读_兼论其史源_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_徐泓
《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校读:兼论其史源、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徐私一、前弓卜云在有关明代史的典籍中,《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得到学者高度评价的经典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它:“排比纂次,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实极为淹贯”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纪事本末体臻于完善之作②在明代史研究上,是一部经常被当作原始资料运用之作因为在此之前的纪事本末,都是根据现有的史书编辑而成的,如《通鉴纪事本末》是依《通鉴》改编成的,史料价值不高;而(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乾隆四年(1739年)官修《明史》之前73年,其于史料之取舍及评论史事之观点,有不少与《明史》有出人的地方,史料价值颇高因此被近代史家认为是一·本文初稿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明清国际学术研讨会)(2X()2年12月)宜读,承香港大学中文系梁绍杰博士及两位匿名评审人指教,提供修改卓见,谨此志谢纪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本,l肠9年)卷49《史部·纪事本末类》,30一b页⑧陈祖武:《(明史纪事本末)杂识》,《文史》第31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又收人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着评介)(台北里仁书局,1望抖年版)第2卷,1089一1108页、178页陈氏认为《通鉴纪事本末》所暇议论,全出司马光,通篇无袁枢一语;《宋史纪事本末》非每篇皆有议论《明史纪事本末》集前人之大成,于叙事则原原本本,分部就班;于议论则引古为鉴,精心结撰,叙事之于议论,浑然一体,相得益彭,确能收“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之效,至此,纪事本末体史玲于完善167部“可以与《明史》互为补充”,“是最有用和最可靠的有关明史的早期著作之一”自出版以来,300多年间,一直被史学界认为是“研究明代史事的基本史籍之一”③《明史纪事本末)的优点,是它能在明代近300年千头万绪的史事中,提纲挚领,疏而不漏地,选取80个专题,记载明代重大史事,包括了政治、军事及典章制度的基本内容,涉及潜运、河工、矿监、税使等与国计民生枚关的问题④所选专题中,(南宫复辟)即为学者撰述英宗复辟、夺门之变相关史事时经常引用的近年来因参加“明代典籍研读会”,重读《明史纪事本末》,首先仔细校读《开国规模》,写成((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校读:兼论其史源运用与选材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及((明史纪事本末·严篙用事>校读:兼论其史源运用及其选材标准》,引起同仁们的兴趣,已完成《太子监国》、《江陵柄政》、《沿海俊乱》、(平定东南)、(东林党议)、《安南叛服)、(王振用事)、(矿税之弊)、《祟祯治乱》、《魏忠贤乱政》、《河潜转运》、《平浙闽盗》、《平南赣盗》、《平金桂胜:《中国史学史)(燕文书局1982)据l仍7年修订本t排本,232一233页陈祖武(1989年版),180一181页王树民:《史部要特解题)(中华书局1981年版),1叫一197页谢国被:《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出版社1981年版),52一55页②w肠吨外即,“比时面日iWr石gnd面吨hatMi现,”p,印inrF目州ckWM山D·山Ticth喊(曰)介亡ca励r呐乒加切叮ofhcan,柑7仆Mi明伪幽钾,1368一l翻4P山11(NoY论:吐耐如u,俪ytp,1988)王树民认为:《明史纪事本末》“叙事部分详略得宜”,又“编粉时,《明史》尚未成书,当时明代好史遗留者甚多,谷氏得尽t采用,或出于《明史》的记级之外”,对明代的社会动乱及许多重要史事,“都作了专篇论述,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部要解压)l”一197页)0陈祖武(1989年版),173页④谢国植(1981年版),5S页他认为:该书“记有明一代大事,原委起讫,极有条贯,而每,后之论赞润见当时症结,颇具见地”168郧阳盗》、《更定祀典》、《平徐鸿儒》过去读《明史纪事本末》用的是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字小而模糊,读起来甚为费力②后得王戎笙教授慨赠北京中华书局于1卯7年出版的新点校本,字大清晰,版面清爽,又有新式标点,读起来倍感愉快③新点校本的点校工作,是由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担任《明史纪事本末》校读成果出版情况如下:a)徐私:((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棋)校读:兼论其史源运用与选材标准》,《台大历史学报》第20期,19肠年;b)徐乱:《(明史纪事本末·严离用事>校读:兼论其史源运用与选材标准》,《硬大学报》第l期,1997年;)林丽月:《读(明史纪事本末·江陇柄政)—兼论明末清初几种张居正传中的史论》,《师大历史学报》第24期,1996年;d)吴智和:《(明史纪事本末·王振用事>校读》,《华冈文科学报》第23期,19卯年版;)邱炫嫂:((明史纪事本末>史论出自蒋秦代作说》,《第一届两岸明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l卯6年;f)邱炫煌:((明史纪事本末·开设贵州)校读:兼论作者的史识与全书的评价》,《明代研究通讯》第2期,1999年;动邱炫姐:((明史纪事本末·郑芝龙受抚>校读》,《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第9期,2以〕l年;b)邱炫嫂:((明史纪事本末·平徐鸿擂·附王好贤、于弘志)校读》,《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第11期,以刃3年;i)陈怡行:((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五(平河北盗)校读》,《明代研究通讯》第6期,2田3年“明代典籍研读会”是由“中国明代研究会”主办的,会员每两个月集会一次,共同研读明代典藉,《明史纪事本末》是选读的第一部明代典籍详见五卫生三卫垫里边迹哩业些生困生栩面恻②《国学基本丛书》本《明史纪事本末》是台海商务印书馆根据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印行,台北三民书局于1肠5年印行的本子,也是依此本影印,其字小,版面模栩,无新式标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5年由台清商务印书馆形印发行,版面清晰,印刷精美,但不分卖,不易流传③新点校本分为四册,为中华书局“内部发行”本,未在海外流通,1983年初见此本于普林斯倾大学葛斯德((知翔t)图书馆但非原本而是影印本,其后曾托朋友在大陆和香港搜寻,惟不得结果后来有机会向王戎笙教授提及,旅王教授恢婚其珍藏谨此志谢l望抖年8月,趁赴香港科技大学今加“商人与地方文化研讨会”之便,前往深圳晌书,在古籍书店见到此书,借只有第一、三两册,未见全恢169的,对于点校的过程,他们在《出版说明》中作了清楚的说明:这次点校,《明史纪事本末》以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年)筑益堂本为底本谷书八十卷,甘与《四岸全书》文津阁本、江西书局本、广稚书局本、索德堂本、思贤书局本互校,择善而从此外还参考《明实录》、《鸿傲录》、《续藏书》、《国榷》、《石胜书后集》、《明史》、《明通鉴》、《明纪》等书,作了一些仃正,改动原文之处,用方圈括号表示增例,并加了校注为了便于检查,纪年下附注了干支、公元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点校工作是以谷应泰的筑益堂原刻本为底本,参考了其他四种版本,且以《明实录》等明代基础典籍相校,堪称《明史纪事本末》流通的各种版本中的最善本;因此应以新点校本为校读的底本这次校读《南宫复辟》篇,仍与以前一样,除以中华书局新点校《明史纪事本末》为底本,参考《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广雅书局校刻本外②,并从《明英宗实录》(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1962年)、谈迁《国榷》(台北:鼎文书局影印中华书局点校本)、高岱《鸿欲录)(台北:艺文印书馆《百部丛书集成》影印万历沈节甫辑陈于廷刊《纪录汇编》本)、张岱《石暇书》(《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南京图书馆藏稿本)、薛应旅《宪章录)(成都:巴蜀书社《中国野史集成》本)、赵善政《宾退录)(台北:艺文印书馆《百部丛书集成》影印道光赵绍祖、赵绳祖校刊《径川丛书》本)、杨暄《复辟录)(台北:艺文印书馆《百部丛书集成》影印《学津讨原》本)、朱国祯《皇明大事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崇祯间原刊本,1984年)、朱国祯《皇明大政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祟祯间原刊本,1984年)、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崇祯间原O谷应攀:《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刀年版),《出版说明》,6页②据谢国植(1兜l年版),55页,指出:“北京图书馆有南咬徐仁山氏旧成本,朱经校注殆遨,可以订是书之映翻,而补其未备,在谷氏书中,堪称普本矣“曾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林金树故授代向国家图书馆查询,后林故授来函,告以国家图书馆馆旅中现无此书170刊本,1986年)、陈建《皇明通纪集要》(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明刊本,1985年)等找寻史源本文拟逐条校读(南宫复辟)的文本,注出其可能的史源,并以史源校正文本之讹误以校注结果,指出《南宫复辟》因作者运用史源的疏忽,而导致文本的错误与疏漏,藉以评估作者的编纂水平与史学进一步参考明代典籍研讨会同仁的成果,试论《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问题二、《南宫复辟》校注1二帝景泰元年八月丙戌,上皇至自逝北,入居南宫群臣朝见而退大赦天下按:《明英宗实录》195gb景泰元年八月丙戌条:“太上皇帝驾还京,人南宫”同书195llb景泰元年八月庚寅条:“以太上皇帝还京,颁诏大赦天下”(国榷》29l873与29l876,有相同记载则英宗之人居南宫与大赦天下,并不在同一天,不宜置于同一日叙述;《明史纪事本末》这段记载不妥但《宪章录》2610b的记载与《明史纪事本末》相似,人居南宫与大赦天下,置于同一天八月丙戌日条下似乎《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较近于《宪章录》2冬十月,命靖远伯王软守备南宫按:《明英宗实录l)%6a一b景泰元年九月癸丑条:“救谕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曰:南京,国家根本重地,今特命尔往彼总督机务,与同守备太监袁诚等及丰城侯李贤等,同心协力,整伤军备”,《国榷》四1879景泰元年九月癸丑条:“救兵部尚书靖远伯王总督南京机务”《宪章录》肠1a3亦有类似记载无论《明英宗实录)、(国榷)、《宪章录)或《明史·王戮传》均无王软守备南宫之记载;应该是作者匆促间将“南京”误为“南宫”,这条记载不应出现于《南宫复辟》篇3十一月,上奥在南宫万寿圣节,礼部尚书胡演请群臣朝贺,不许既又请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组于延安门,亦不许荆王晚纲衰谙朝上组,有诏止之按:《明英宗实录》198a5景泰元年十一月辛亥条:“太上皇万寿171圣节,礼部请令群臣诣延安门行朝贺礼,帝命免行”同书1991a0十二月丙申条:“礼部尚书胡淡奏以明年正旦节,在京文武群臣,至日早行庆贺礼毕,俱赴延安门朝贺太上皇,行五拜三叩头礼诏免行”同书199Za,十二月丙子条:“荆王睑纲等以太上皇妾,奏欲诣京朝贺,俱复书止之”(国榷)291884、1887、1886有类似记载丙申是廿六日,丙子为初六日;则荆王奏欲诣京朝贺在先,礼部尚书奏请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于延安门在后,《明史纪事本末》这段记载稍为不妥但(宪章录)2613a的记载与《明史纪事本末)相似,将荆王奏欲诣京朝贺的记载,置于免朝贺太上皇之后;则似乎《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较近于《宪章录》4三年五月甲戌,废上皇长子皇太子见深为沂王,出就沂邸立盆子见济为血太子先是,上欲拐储,语太监金英日:“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英倾,对日:“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上狱然至是,上宜既定,恐文武大臣不从,乃分一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陈循、王文等遂以太子为可拐按:《明英宗实录》2161:一b景泰三年五月甲午条:“册立长子见济为皇太子”同书1Z6lla景泰三年五月丁未条:“更封太上皇皇太子为沂王”同书215la景泰三年四月甲子条:“赐少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循高谷各白金一百两,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江渊王一宁、萧磁、商格各白金五十两”同书1Z618b景泰三年五月条:“赐大学士陈循、高谷,学士江渊、王一宁、萧铭、商格各黄金五十两”《国榷》加1927、1923、1886有类似记载《宪章录》场Zlb载:“帝欲易太子,恐文武大臣不从,内阁诸学士各踢金五十两、银一百两”景泰帝踢金大臣事,并非如《明史纪事本末》与《宪章录》所载只有一次,依《明英宗实录》应有两次,踢白金于易储之前,踢黄金于易储之后,先赐者是为收买,后踢者是为酬谢,次序应该如此王世贞(介州考误》辨之,《明史纪事本末》与《宪章录》错得一样,未能分辨至于《明史纪事本末》所载景泰帝与太监金英有关太子生日的对话,则不见于《明英宗实录》与《国榷),但见于(宾退录》万a6与《宪章录》2622b,而且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大致相同金英当时与于谦合作,稳住土木172之变后的危局,被认为是位有见识的宦官,可能因此得罪景泰帝,于景泰元年十一月以纵家奴事发下狱5时有广西得州守备都指挥黄珑者,思明土知府纲庶兄也纲老,子钧袭知府珑欲谋夺之,与其子矫军门令征兵思明,率晓悍数千人,夜驰入纲家,支解纲父子,纳瓮中痊后圃纲仆福t潜走宪司,诉珑父子杀纲父子状总兵武毅知之,疏闻于朝珑惧,乃谋为逃死计,遗千户袁洪走京师,上疏请易太子,上大喜日:“万里外有此忠臣”巫下廷臣集议且令释珑罪予官都督尚书胡淡、侍郎薛琦、邹干会廷议,王直、于谦相顾胎怜久之,司礼监太监兴安厉声日:“此事不可已,即以为不可者勿名,无得首鼠持两端”群臣皆唯唯议于是礼部尚书胡淡等上官:“陛下脚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黄珐奥是”诏从之王直得所踢金,扣案顿足日:“此何等事,晋辈愧死类”按:此事在《国榷》30l924一1925与《明英宗实录》2156a一sa景泰三年四月甲申条及乙酉条均有详细的记载,《宪章录》2622a有类似记载,然较为简短6秋七月,杀太监阮浪、王尧时浪侍上皇南宫,浪门下内竖王尧者,往监卢沟桥,浪以上皇所肠镀金绣袋及束刀贻之尧偶饮锦衣卫指挥卢忠家,解衣徽脚忠见刀袋非常制,命妾进酒醉之解其袋刀入告变,谓“南宫谋复皇储,遗刀求外应”上怒杀浪、尧,犹欲穷治不已忠屏人诣卜者全宜雄之宜以大义叱之日:“是大凶兆,死不足赎”忠惧,乃佯狂学士商格与司礼监太监王诚官:“卢忠狂育不可信,坏大体,伤至性,所关不小”事得农后英宗复辟,忠果伏诛宜,山西安邑人少替,性聪敏,学京房昌,占断多奇中,四方争传之正统中,客游大同上皇既北狩阴遗使谕镇守太监裴宫,,私问宜,宜盆得乾之初九,附安日:“大吉,可以贺矣龙君象也四,初之应也龙潜跃必以秋,应以壬午侠岁而更龙,变化之物也庚者,更也庚午中秋,车驾其还乎还则必幽,勿用故也或跃应浦,或之者疑之也,计七八年,当必复辟午,火德之王也丁者,壬之合也其岁丁丑月壬宜日壬午乎自今岁数更九,跃则必飞九者,乾之173用也南面,子冲午也其君位乎故日大吉”也先欲上血南还,朝廷率以为诈宜力盲于石亨亨与于徽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奉迎而归及后复辟,其育谙脸按:《皇明大事纪·复辟)1922a及(宪章录》26lsb一16b景泰二年六月条载卢忠、全寅事,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本条记载相同但《宪章录》对阮浪事则未交代清楚,仅云:“帝怒杀阮浪等”而《国榷》与《明英宗实录》则不载此事《皇明大事记·复辟》则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本条记载相同7四年正月吏部尚书何文渊罢时盲官劫文渊贪纵,下狱文洲自盲肠储有功诏书所云“天佑下民作之君父有天下传之子”,己所属对也乃令致仕按:《宪章录》27la一lb景泰四年正月条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本条记载相同但《明英宗实录)2304a一b与《国榷)311960则置此事于景泰四年六月壬辰条,但不载《明史纪事本末)“文渊自言易储有功”以下文字8十一月皇太子见济卒按:《宪章录》刀a5,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本条记载相同但《明英宗实录》2356a与《国榷)31l%8置此事于景泰四年十一月辛未条,其文日:“皇太子见济魏,谧怀献”与《明史纪事本末》文字不同9五年X四月,御史钟同上班谙复储先是,同尝因待月,与仪翻郎中章纶论品储事继之以泣至是,遂上硫盲:“宗社之本在储位宜盆不宜级”闻者胜之按:《宪章录》与《明英宗实录》、《国榷》均不载10五月下礼部仪翻郎中章纶、御史钟同于狱纶上修德饵灾十四,又日:“太上血帝君临天下十四年陛下尝亲受册封为臣子是天下之父也陛下宜率群臣每月朔趁及岁时节旦,朝见于延安门,以极葬案之道而又复组后于中官,以正天下之母仪;主盆储于东宫,以定天下之大本尹硫上,下锦衣狱讯体无完肤御史钟同先有育,故并邃之按:(宪章录)276b一a7与(明史纪事本末)文字大致相同《明174英宗实录》241刀a景泰五年五月甲子条则文字极简短,(国榷)311976一1977亦列于景泰五年五月甲子条,摘录章纶上“修德洱灾十四事”,叙述最为详细11以进士杨集为六安州知州集上书于谦日:“奸人黄峨进昌储之说,以迎合上意,本逃死之计耳公等国家柱石,乃恋官僚之赏,而不思所以普后乎脱章纶、钟同死狱下,而公坐享秦离,如清议何’谦以示王文文日:“书生不知朝廷法度,然有胆,当进一级处之”进士选知州始此按:《宪章录》277a一b与《明史纪事本末》文字相同《明英宗实录》不载此事,但《国榷)则载于311977文字较简短12请给事中徐正戍铁岭卫正密谕召见便殿,屏左右,:今日臣民有扭上皇复位者,有组废太子沂王用位者陛下不可不虑宜出沂王于沂州,增离南城数尺,伐去城边离树,宫门之锁亦宜滋铁,以备非常”上怒,滴戍御史商平亦育城南多树,事巨测,遂尽伐之时盛,上皇尝倚树憩息及树伐得其故,大惧复辟后,正、平谙伏珠按:《宪章录》27刀b与《明史纪事本末》文字相同但《鸿歇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76lsa)与(国榷)31l977亦载此事,然文字较简短(明英宗实录》则不载此事13南京大理少卿启庄上盲:“宜笃亲亲之谊时朝见上皇于南宫上立诸子皇上之犹子也亦宜令亲近招臣,以待组砚之生,使天下晓然知皇上公天下之心”不报按:《明英宗实录》渊la一b与《国榷》311979景泰五年七月庚戌条记载此事,摘录廖庄上言,文字较简短,二书均无“以待皇用之生”14六年八月,杖大理寺少卿启庄、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于阅同死杖下,纶仍诏狱,请庄定羌释透先是,庄上硫性旨至是,赴京陛见,上念及,命杖之按:《宪章录》282a与《明史纪事本末》文字相同,然删去“闭下”之“下”字及廖庄上疏的主旨:“劝帝朝上皇及加恩沂王”《明英宗实录)与《国榷)31l997景泰六年八月庚申条15英宗夭顺元年正月壬午,武漪侯石亨、剧都御史徐有贞等175迎上皇复位按:《明英宗实录》724la与《国榷》31029161先是,景帝不旅,以储位未定,中外优俱兵部尚书于谦日与廷臣硫请立东宫益谓复宪宗也中外藉翰,谓大学士王文与太监王诚谋白太后,迎取襄王世子十有一日都御史萦雄祯同百官问安于左顺门外,太监兴安自内出,日:“若皆朝廷大臣,不能为杜极计徒问安耶”即日,维祯集御史议日:“今日兴安之盲,若皆达其意否”众日:“组储一立无他虑矣”众还,道作封事草,会稿于朝,众谓:“上皇子宜复立”惟王文意他有所属陈循知文意,独不言李贤以问萦锐,锐日:“既退不可再”文遂对众官日:“今只请立东宫,安知朝廷之意在谁”维祯因举笔日:“我更一字”乃更“早建元良”为“早择”,笑日:“吾带亦欲更也”硫进,有“候十七日御朝”之旨按:(复辟录》la一Za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大致相同,然较详细;《宪章录》28乃文字亦与《明史纪事本末》大致相同,稍为简略,如不记萧维祯所说“吾带亦欲更也”,(复辟录》则载之“萧维祯”《复辟录)与(宪章录)均作“萧维祯”“左顺门”二书均作“左掖门”《明英宗实录》不载此事17时武清侯石亨知帝疾必不起,念请复立东宫,不如谕太上盆复位,可得功赏遂与都怪张帆、太监,吉样以南城复辟谋叩太常娜许彬,彬日:“此社祖功也彬老矣,无能为矣,盘圈之徐元玉”元玉,徐有贞字也初名理,以己巳侣南迁议朝廷薄(娜)之,后更名有贞亨、帆从其盲遂往来有贞家;有贞亦时时诣亨人其知也按:《复辟录》la一2a、5a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大致相同,然较详细,唯不载“元玉,徐有贞字也”以下文字;而《鸿欲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火犷15b)则文字相同,仅“朝廷薄(哪)之”,(鸿献录·南内复辟)作“朝廷邵薄之”(宪章录》邓乃a文字亦与《明史纪事本末)大致相同,然稍为简略有关许彬一事,据(复辟录》a5一b6语出(苏材小纂),(石匿书知刀b《英宗本纪下》亦载之《明英宗实录》不载此事18是月十四日,夜会有贞宅有贞日:“太上皇帝昔者出狩,非以游政为国家耳况天下无离心,今天子,不问,乃纷纷外求何为也176如公所谋,南城亦知之乎”亨、轨曰:“一日前已密达之”有贞日:“侠褥审报乃可”亨、轨去按:(复辟录》5a一b引《苏材小纂)及《鸿酞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7615b),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相同,然较详细,唯“一日前已密达之”的“一日”均作“两日”《明英宗实录》《宪章录》则不载此事19至+六日,既落复会有贞,日:“得报矣,计将安出”有贞乃升且,览步乾象巫下,曰:“事在今夕,不可失”遂相与密语,人不闻而是时会有边吏报,有贞日:“宜乘此以备非常为名,纳兵入大内,谁不可者”亨、锐然之计定仓皇出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日:“事成社祖之利不成门户之祸归,人;不归鬼矣”遂与亨、锐往会吉样及王骥、杨警、陈汝盲,收诸门锁夜四鼓,开长安门,纳兵千人,宿卫士惊侣不知所为兵既入,有贞仍锁门,取锁投水宾中,日:“万一内外夹攻,事去矣”亨、锐亦惟有贞处分,莫知所为时天色晦冥,亨惶感,叩有贞日:“事当济否”有贞大盲日:“时至矣勿退”率众薄南宫,门锢不可启,扣之不应俄闻城中隐隐开门声,有贞命众取巨木之数十人举之扭门又令勇士遭垣入与外兵合毁垣,垣坏门启,亨、钱等入见上皇烛下独出,呼亨、锐日:“尔等何为’,众俯伏合辞云:“请陛下登位”呼兵士举舆至,兵士惊惧,不能举,有贞等助挽之,掖上皇登舆以行忽天色明葬,星月皎然上皇顾问有贞等为谁,各自陈官职姓名入大内,门者呵止之,上皇日:“吾太上皇也”门者不敢御众掖升奉天殿,武士以瓜击有贞,上皇叱之,乃止时肺座尚在殿限,众推之使中,遂升座,鸣钟鼓,启诸门按:(复辟录》sb一b6引(苏材小纂)与《宪章录》28sb一6a及(鸿酞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761sb一17a),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相同,然较详细《石匾书》62b2一23b《英宗本纪下)文字略同(鸿酞录·南内复辟》尤其相似,如《明史纪事本末》记徐有贞与家人诀别之语曰:“事成,社被之利;不成,门户之祸归,人;不归,鬼矣”《复辟录》作:“事成,社视之福;不成,家族之祸矣归,人;不归,鬼”《鸿酞录·南内复辟》则作:“事成,社被之利;不成,家族之祸归,人;不归,鬼也”《宪章录》作:“事成,社被之福;不成,灭族之祸”《石匾177书》、《英宗本纪下》并无此段文字则《鸿欲录·南内复辟》比《复辟录》、《宪章录》、《石暇书》更接近《明史纪事本末》文字又《明史纪事本末》将“钥”皆误为“锁”《明英宗实录》则不载此事20是日,百官入候帝视朝既入,见南城盆段上呼嗓声尚不知故有贞号于众日:“上皇复辟矣”趣入贺,百官,喊乃就班贺上血宜谕之,众始定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日:“于谦耶”既知为上立连声日:“好好”明日上皇临朝谓诸臣日:“弟昨日食粥,颇无慈”诏邃少保于徽、王文学士陈循、带锐、商格,尚书俞士悦、江渊都范广太监王诚、舒良、王劫、张玉下狱命副都御史徐有贞以本官兼翰林院学士直内阁,典机务,寻,兵部尚书,兼职如故出前礼部郎中章纶于狱,报礼部侍郎上以纶建议盆储,出之狱,,叹良久遂有是祖按:《鸿欲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7616b一17a),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相同,唯缺这段文字: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日:“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日:“好,好”这段文字仅见于《复辟录》6b引(苏材小纂)及(皇明大事记)1925b一2a6(石匾书·英宗本纪下》亦无此文字,且不记英宗谈及景泰帝食粥之事《明英宗实录》、《宪章录》则均不载此事21丁亥,杀少保兵部尚书于徽于市按:《明英宗实录》刀盯1伪一na与《国榷》3万么l口、《复辟录》b8及《鸿欺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火犷17b)、《宪章录》去Fa7,记载相同22先是己已城下之役,石亨功不如徽,而得候砰,心愧之,乃推徽功诏予一子千户谈固辞,且日:“纵臣欲为子求官,自当乞思于君父何必假手于石亨”亨闻盛甚亨从子彪贪,徽妾出之大同亨益衔之徐有贞者常因谁求祭酒二帝召徽,辟左右谕之日:“有贞虽有才,然奸邪”徽板苗退有贞不知,亦恨谁按:见(石医书)89刀a一b(于谦列传)及(宪章录)28乃23方上之盆辟也有贞曦盲官以迎立外落议劫王文,且诬谦,下狱所司勘之无验,金牌符见在禁中,有贞日:“虽无显迹,意有之一法司带维祯等阿亨,,乃以“宜欲二字成狱文债怒,目如炬,178辩不已谦顾笑日:“辨生耶无庸彼不论事有无,直死我耳”狱其,上犹旅未忍,日:“于谦曾有功”有贞直前日:“不杀于嫌,今日之无名”上意乃决,遂与王文及太监舒良、王诚、张永、王幽斩东市,赛子戍边橄按:《鸿酞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7617b)及《宪章录》287a,文字与此段记载大致相同24谦有再造功上北狩廷臣间主和,谦辄日:“杜很为孟,君为轻”以故也先抱空质上得还,然谦祸机亦萌此矣景帝尝一谦甲第谦顿首日:“去病竖子尚知此愈,臣独何人,而敢,此”不许乃工上前后所肠玺书、袍恺、弓剑、冠带之属于堂,而加封识,岁时一谨视谦以国家多事,窝直房不归家谦与中贵曹吉样等共兵事,气陵之故小人无不憾谦者谦既死其家无余货萧然仅书耳而正室锁钥固,则皆上踢也谦死之日,阴璐天,行路唯叹吉样魔下指挥朵耳者,以愉醉地而愉,吉样感朴之,明日复醉愉如故天下无不冤之都价范广勇而知义,为谦所任,亨恶之,并斩广按:见(石匾书》897a一8a(于谦列传》、《复辟录》8b及(鸿酞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76l7b);(石匾书》622b《英宗本纪下》25论迎复功,封武清侯石亨为忠国公,都奋张软为太平侯张辊为文安侯,都御史杨善为兴济伯石彪封定远伯,充大同侧总兵以衰彬为锦衣卫指挥金事夺大同总兵郭登定襄伯,以为南京都份金事召启庄于定羌骚,姗还官劝故御史钟同大理左寺压,谧恭慈,荫其子入太学按:见《石匾书·英宗本纪下)624b一25a与(宪章录)286b一7a,但(明英宗实录)2749b及《国榷》322020,与(石曦书》(宪章录》不同,记封张祝为“文安伯”而非“文安侯”由此可见本篇主要史源并非《明英宗实录》及《国榷》26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谙谕,废景寨帝仍为郎王,归西宫废皇后汪氏仍为嘟王妃钦天监妾革除案年号,上日:“联心有所不忍,可仍旧书之”郁王斑祭葬礼悉如亲王谧日庚妃缤店氏等帛自尽,以殉葬179按:(石暇书·英宗本纪下》625b虽载此事,然不完整,不记唐氏自尽之事《鸿欲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7617blsa)较为完整,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相同,唯“妃殡唐氏等赐帛自尽”则稍不同,作“缤御皆赐死”,不提唐氏唐氏赐殉葬则见于《宪章录》288a及《明大政纂要)274a废汪氏为那王妃及那王之死,均列在二月乙未条下,其实废汪氏是在二月庚子(《明英宗实录)2754a),郎王亮于二月癸丑((明英宗实录)27512b)27命汪妃出居旧王府先是二帝即位,立妃为皇后,后无子,有二女,次妃杭氏生见济帝废立时后泣谏以为不可景帝竟立见济,而以杭氏为皇后以后谏,故幽之宫中至是上以郭王斑欲令妃殉葬大学士李赞日:“汪妃虽立为后,即道废弃,与两女度日,若令随去情所不堪况幼女无依,尤可矜悯”上侧然日:“卿盲是肤以为弟妇少,不宜存内,初不计其母子之命”而皇太子雅知妃不欲度立t,事之甚恭,遂褥出旧府太子又时时护持之,悉得挟赞属外二女育宫中如故由是母子得全按:见(皇明通纪集要)2一6a一b及(复辟录)10b一11、(宪章录)2810b28三月,封直内阁兵部尚书徐有贞为武功伯兼华益殿大学士,掌文渊阁初于谦之狱,中外咸侧目有贞,而有贞意殊自得请于石亨日:“瓜得冠侧注而从兄后”石亨为盲之上,上日:“为我语有贞,但截力不息不封也”居旬日,亨复育,上乃下诏封之岁支裸一千一百石,子孙世铆衣指挥使,一韶娜冠玉带旬月之间,思一赫奕,与石亨、张帆坍按:《明英宗实录)276乃a天顺元年三月癸酉条载徐有贞封为武功伯事29夏四月,复立元子见深为组太子按:见(明英宗实录)2763b4a天顺元年三月己巳条,实际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立皇太子是在三月初六,而非此处所说的四月(宪章录)289a亦作四月(宪章录)与《明史纪事本末》同误列此事于四月,因此疑二书有因袭关系18030襄王睑增来朝先是,土木之变,王两上疏慰安皇太后乞命皇太子居摄天位急发府库,葬勇敢之士,务图迎复仍乞训谕娜王,尽心辅政疏上,景帝已立八日矣至是,得疏宫中,上览之感叹,手救取王入朝,礼待甚隆王辞归上送至午门,王伏地不起,上日:“叔父欲何盲”王顿首日:“万方望治如饥渴,愿皇上省刑薄敢”上拱手谢日:“敬受教”按:襄王瞻缮来朝,《明英宗实录》277lla置于天顺元年四月甲寅条,但《明英宗实录》不载“先是,土木之变”以下文字此段文字与《宪章录》28月la所载相同,《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似出于《宪章录》31六月,逮徐有贞下狱,吉样、石亨憾有贞曦诸阉巧低数为险语触上,上殊不为动锦衣官门达复拗其阿比,排陷石亨诏执构之,降广东参政既有以飞章谤国是者其语复多傻亨、吉样,于是复诉上谓有贞实主使逮归t狱穷极级炼无所得,摘其谙词“绷禹神功”语,为所自草,大不敬,无人臣礼,当死以,展奉天门,有为叶首,滴戍云南金齿有贞去而,、石日益专横矣按:《宪章录》2812b一14b,叙事较详然据《明英宗实录》,此段记载中发生之事,不在同一月内,逮徐有贞下狱,降为广东右参政,事在天顺元年六月庚子(2794b),因浩词“绩禹神功”语获罪下狱,事在天顺元年七月乙丑(2803a),“以雷震奉天门”受灾的是“承天门”而非“奉天门”,事在七月丙寅(2503b),而有贞滴戍云南金齿,事在七月癸未(28015b一16b)32谷应泰日:土木之变,司徒不戒,车驾蔽尘,九庙屁惊,百官拔舍,国无长君不几,城五国乎娜王肩统,丧君有君,天诱其衷,拥驾还国当是时,新君有捉发之迎,故主效止郊之哭,弟兄握手,且喜且悲夫苏、李相违,河梁恋别声、椒偶值,异国班荆阁在同气又何能已棠棣之诗,所为作也弟又北面枪首,恭上玺缓;兄且自陈失德不敢复事宗庙以臣避君,弟不先兄,景能辞位,史,美谈实则大宝已登,南向让三,西向让再,抑又何伤姗至于革裘曹室,吾将老蕊,千秋之后愿属梁王舍贤与子,如上皇何废不复兴,如天下何而乃初闻返哗不欲郊迎旋入南宫,复止朝贺,势且吸吸姗登台181搜兵矣不几贪天之位,应僧寡兄,实通处此继乃授旨廷臣废深立济忘余祭传札之官,贻德昭优死之渐君子谓娜王末路,自同盗国夺门之衅身实召汤若上立者,亦宜追梅前愈,不顶国夫平王东迁,秋贬之,降为王风英宗身受祖宗,器,轻伯宵小被萦北庭幸而脱还,亦已得那祖宗矣辟之一外之吏弃师而归,封一之吏,委城而走商帝之法尚当引绳批根,况在至称,短垣而自通之乎即至帝宾天,群臣力请英宗亦宜开谕至诚,明予惭德,用王可辅,大统有人玄宗出奔,员武即位,道君北狩,康构称葬父子兄弟之间,岂不克全无憾者与,而乃鑫夜仓皇驱车践位,通最帝于弥留,假门井于栩旅夺门二字英组不得正始二组不得正终授受之祭,弟兄交失而况升退日月,史无明文,烛影斧声,不无疑案以至革除帝号,加截于徽夫,受国有名,非少帝、昌邑之比,而谦功在杜祖岂产、裸、舞阳之徒乎观其轴念载艘,抚思弱息,置笼瓜盆之涕,又何淫淫也始知,、石所谋不城,小人贻误人国刻薄寡恩如是故独惜于徽者百折不于社祖无君之日不能出一官于东宫易位之展处人骨肉,自古其难汉留、店邺所由恤奖千载也按:《明史纪事)l49一152页,文字与此段全同三、主要史源《明史纪事本末》的史源,过去的学者多认为来自张岱的《石医书》与《石暇书后集》、谈迁的《国榷》、高岱的《鸿敬录》等书《石匡书后集)是纪传体,《国榷)是编年体,(鸿欲录》是纪事本末体至于《石医书》记洪武到天启年间的史事,原以为书已失传,最近编印的《续修四库全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抄本影印出版,其体例与(石眨书后集)相同,也是纪传体据李光璧先生的研究,《明史纪事本末》在体例、篇目和内容方面与《鸿漱录》多有因袭之处邱炫坦先生未看到《石暇书》,他据张岱《明纪史阅》对明代史事之评论,与《明史纪事本末》相近似来推侧,《石匿书》应该和《石匿书后集》同为撰写《明史纪事本末》的主要参考史料张岱的著作是纪传体,体例与《明史纪事本末》182的本末体不同,虽没有直接抄袭的可能,但仍可能从其中选录一些文字至于《国榷》是编年体,与《明史纪事本末》的本末体也不一样但纪事本末体在其本末具备的篇章内,还是以编年的形式撰写;因此参考起来格外方便,“许多史事记载,确实有大同小异之处”因此《石医书》、《石暇书后集》、《国榷》与《鸿献录》等,应该是《明史纪事本末》的主要史源以《南宫复辟》而论,《宪章录》应该是主要史源之一,本文的校读部分之l、3、4、5、7、8、10、一、12、14、16、17、22、23、25、26、27、29、30等条的按语,显示《南宫复辟》与《宪章录》的因袭关系,不但记载文字相同,而且许多地方错误完全一样如英宗之人居南宫与大赦天下,并不在同一天,《宪章录》的记载与《明史纪事本末》相似,将人居南宫与大赦天下二事,置于同一天八月丙戌日条下又如景帝为易储而赐白金、黄金给大臣事,是赐白金于易储之前,赐黄金于易储之后,先赐者是为收买,后踢者是为酬谢,但《明史纪事本末》与《宪章录》错得一样,未能分辨,把两次混为一次又如夺门之变后大封有功诸臣,《明英宗实录》载封张貌为“文安伯”,而《南宫复辟》与《宪章录》均记为“文安侯”至于《鸿献录》与《明史纪事本末》,虽然以《开国规模》、《严禽用事》两篇为例,则《明史纪事本末》的主要史源与《鸿欲录》的关系应该不大;因为该书记洪武朝史事时,并不及于制度与开国规模、建国理念,而且也没有与《严满用事》相关的篇章但以《南宫复辟》而论,不但其篇名与(鸿献录)的(南内复辟)近似,而且其中有不少段落文字相同,例如记夺门之变的经过文字多与《鸿酞录》雷同,又如记徐有贞与家人诀别之语曰:“事成,社极之利;不成,门户之祸归,人;不归,鬼矣”复辟录》作:“事成,社极之福;不成,家族之祸矣归,人;不归,鬼”宪章录》作:“事成,社樱之福;不成,灭族之祸”《鸿欺录·南内复辟》则作:“事成,社视之利;不成,家族之祸归,人;不归,鬼也”则《鸿酞录·南内复辟》在此似乎比《复辟录》《宪章录》更接近《明史纪事本末》文字,因此《鸿徽录》也是《明史纪事本末》主要史源之一《石旺书后集》于开国规模、英宗复辟及严锡虽无关系,但由于专183记祟祯以后史事,其卷62《中原群盗列传》与(明史纪事本末)卷75《中原群盗》正文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卷77《张献忠之乱》及卷78(李自成之乱》与(明史纪事本末)卷63(盗贼列传)文字也基本相同,叙事风格大体一致《石暇书》记洪武以后史事,本纪部分提纲攀领,文字较简略,而列传中也有不少相关史事可资采撷参考,例如《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叙述于谦事迹部分,文字即与《石旺书·于谦列传》基本相同;而《明史纪事本末》卷73、《石暇书·修明历法》与《石暇书)卷34(历法志)相同,连史论部分的“谷应泰日”,也和(石匾书·历法志》的《总论》相同,只在最后添加一些颂扬清初颁行新历法的文字②此外,《明史纪事本末》中有些篇章的拟目,如《东林党议》、《争国本)、(三案)等,似乎也是受(石曦书)之(门户列传)、(顾宪成列传)的影响因此,《石暇书》应该也是主要的参考史源之一③据温睿临说,谷应泰除购得《石暇书》外,“复得(谈)迁《国榷》”④;则《国榷》亦当为《明史纪事本末》主要史料⑤若以之与《开国规模》的文字相比对,相似部分也不少,在《明史纪事本末》各篇中,参考《国榷》的痕迹相当常见;如《明史纪事本末·郑芝龙受抚》之文字与《国榷》中的相关记载之文字近似⑥但以《南宫复辟》而论则并无因袭之迹,则《国榷》虽是主要史源之一,但也不是每篇文字都参考《国榷》的另一部书是过去讨论《明史纪事本末》史源的学者所未曾提到的,那就是《国榷》、《皇明大政记》等这一系统史书的来源—《明实录》《明实录》原藏在宫中,禁止流传,但自嘉靖以后,在士大夫间辗胡益民:《张岱研究)(安工教育出版社么刃2年版),232一233页这本书承香港大学中文系梁绍杰博士的介绍与口送,谨此志谢②梁绍杰:《关于张岱(石暇书)的一些问题》,《明清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香港大学中文系主办,2X(介年12月③胡益民:《张岱研究》,232一233页④沮临:《南,逸史)(中华书局,l书9年版)卷双张岱、谈迁传》⑤《国榷》原稿在顺治四年(l印年)被窃,据张宗祥写的《厄记》,谈迁在书被盗后续成于顺治十年左右,则谷应攀收截的《国榷》可能是这本,写的本子,谷应秦的《明史纪事本末》有抄袭蒋策的书对有之,但派人去份窃《国植》原稿的可的性极小⑥邱炫坦:((明史纪事本末·郑芝龙受抚)校读》,《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第,期,劝1年184转传抄,广为流传明清之际,《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群,应该不难查阅参考虽然他们都没明白提到《明实录》,但将《国榷》、《明实录》与《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及《严篙用事》的文字相比对,可以发现不少段落,不像抄自《国榷》,倒是比较像参考《明实录》而写成的但也有些篇章如(南内复辟)似乎并不参考(国榷)、(明实录),在本校注第25条记封张辊为“文安伯”而非“文安侯”与(明史纪事本末》及其他史书如《宪章录》不同由此可见《明实录》虽是也主要史源之一,但和《国榷》一样,不是每篇文字都参考《明实录》的,《南宫复辟》主要史源就不是《明英宗实录》及《国榷》此外,《明史纪事本末》中,常有一些不见于《实录》、《国榷》的生动描述如《严禽用事》记载严篙妻劝他说:“不记铃山堂二十年清寂耶”及邹应龙疏幼严篙之前梦见出猎等,不见于《明实录》、《国榷》,但见于朱国祯《皇明大事记)((皇明史概》)卷三十六(严篙)(鸿酞录·南内复辟》((纪录汇编》7616b一17),记夺门之变情景,其文字与《明史纪事本末》同,唯缺:“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这段文字仅见于《复辟录》b6引《苏材小纂》则《皇明大事记》、《复辟录》这一类私家纂修的史书应当也是主要的史源总之,详细比对考察《明史纪事本末》与通行之明代史料之后,可知《明史纪事本末》所根据的主要史料,各篇并不一致,有些篇章并不参考《石眼书》、《石眼书后集》和《鸿献录》,而是以《明实录》、《国榷》及皇明大事记》、《纪录汇编》、《复辟录》、《宪章录》、《宾退录》等明代私家史书与笔记为主要史料但有些篇章则不参考《明实录》、《国榷》,而是以《石暇书》、《石暇书后集》和《鸿歇录》为《明史纪事本末》的主要史源以《南宫复辟》而论,《宪章录》、《鸿敬录》、《石暇书》、《复辟录》是主要史源四、编幕水平《明史纪事本末》的编纂水平,一向为史家所推祟,认为这部书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实极为淹贯,而且史料价值颇高,与官修185《明史》同是研究明代历史的主要史料然而若细读其文本,并以前述之主要史源相比对,则可发现长期以来的这种高度评价,是很有商榷余地的首先,就其各篇内容的结构而论,史事本末与论赞,不相呼应,各说各话,甚至相互矛盾,是其一大缺憾这种情形在《南宫复辟》虽不严重,但在其他篇章就有相当的缺失,如(开国规模)篇的“谷应泰日”批评明太祖开国制度实施之缺失,如籍制言论、杀戮士夫、猜疑豪杰、广封宗室等,在史事叙述部分却不见记载;而“谷应泰曰”所重明太祖所立的的防弊政策及保证防弊收效的政法制度,史事叙述部分遗漏不少,如惩落镇之乱而抑制武臣,使不能预兵柄;又“谷应泰日”所重明太祖传播治国理念的宝训、卧碑,史事叙述部分完全一字不提又如《严禽用事》对严禽之所以能得势的关键,史论部分的“谷应泰日”有精湛的论断:“帝以刚,篙以柔帝以骄,禽以谨帝以英察,篙以朴诚帝以独断,篙以孤立赃婪累累,禽即自服帝前人言籍籍,禽遂狼狈求归帝且谓禽能附我,我自当怜篙而诸臣攻之以无将,指之以场灶,徽特汗篙,且似污帝帝怒不解,篙宠日固矣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理有固然,无足怪者”且以严禽之败,“非特禽误帝,帝实误禽”,虽对严篙的恶行加以贬斥,但对这一历史之造成,归咎于嘉靖皇帝的自负非常,猜忌好杀这一对严满的论断,就与史事叙述部分多记严禽的恶行,不强调嘉靖皇帝的缺失,不相符合②最离谱的莫过于《江陵柄政》,林丽月教授发现在史实部分,作者还引用《明神宗实录》(1256a一6b)的论断,肯定张居正的功绩,说他“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但在史论部分,却对张居正全盘否定,说他是“倾危峭刻,忘生背死之徒”,说他“包藏祸心,倾危同列,真狗盘不食其余矣”,甚至O徐乱:((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校读:兼论其史砚运用与选材标准》,《台大历史学报》第加期,1996年②徐乱:((明史纪事本末·严窝用事)校读:兼论其史稼运用与选材标准》,《里大学报》第l期1卯,年186将万历中叶矿税之祸,也说成是“居正之贻患”,前后矛盾,莫此为甚作者并未以史事叙述的史实来支持对史论的论点,前后不相呼应可能是史论抄袭蒋粟写的《明史纪事》,而编写史事“本末”的作者,只依《明史纪事》的篇名,叙述史事,似乎未以《明史纪事》的论断,为选材的依据;则本书的主编谷应泰应可能是太忙而没有尽到整合的责任其次,就各篇篇名与其内容而论,各篇史事部分失载许多与题目相关的史事例如(开国规模)篇史事本末共巧7条,内容有:治国理念、制度创建及实践,就其篇幅分析,其重点不在制度之创制,而且失载许多重要制度,尤其洪武十一年以后创建的制度与采取的措施,失载的情况最为严重例如两京制、六部官制、殿阁大学士、封建诸王、户帖制、黄册制、更定明律、定钞法、移徙富民、兴办民屯、茶法、开中盐法、商税、改革地方行政设都布按三司、粮长制、申明海禁、颁布《祖训》《大浩》等,均未提及,其重点反而放在礼乐祀典,而轻忽法与制度,甚至将明太祖所说:“礼法,国之纪纲,建国之初,此为先务”改成:“建国之初,先正纲纪,纲纪先礼”将“法”给漏掉②尤其严重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源时,相当不严谨,关键词句抄错或抄漏,时间记载错误,史事记载错误,及摘抄史料时遗漏关键部分等,比比皆是例如(南宫复辟)的第二条,就把派王骥负责南京的机务误为守备南城,将“南京”误为“南城”,遂将此一与《南宫复辟》毫不相干的史事,误加载此篇又如(开国规模)157条史事中,时间记载错误的,有51条;时间可考而失载的,有73条又如将洪武六年修成的《昭鉴录)、(祖训录》两部书混为一谈,而误为(昭鉴祖训录)又如将明太祖诏谕原文:“若君能,则驭臣下以礼法;臣能,驭吏卒以体上;故治由此矣”太祖又日:“上官驭吏卒,动必以礼,次严之以法”改林困月:《读(明史纪事本末·江睦柄政)—兼论明末清初几种张居正传中的史论》,《师大历史学报》第24期,19肠年②邱炫组:((明史纪事本末郑芝龙受抚》校读》,《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第,期,2加1年187成:“君之驭臣以札,臣之驭吏以法”太祖原意非君驭臣以礼,臣驭吏以法,而是能君与能臣驭下,均先以礼,次以法又如将孔希学袭封衍圣公误成吴元年与洪武元年两次,其实吴元年是以元朝衍圣公的身分来降,真正袭封的年代是洪武元年又如洪武十三年的重大政治制度改革,《开国规模》记载了废中书省、提升六部,但对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置御史台、设都察院等重大制度变化,却完全失载而且,洪武十三年制度改革“事皆由朝廷总之,事不专于一司,权不留于塞蔽”的根本意旨,在《开国规模》中,完全无法彰显总之,就《明史纪事本末》各篇的内容、结构与摘抄史源态度而论,是相当有可议之处的不但史论与史事本末不相呼应,而且失载相关的重要史事,甚至在史事叙述与摘抄史源方面,错误与疏漏之处,比比皆是其编篆水平实在不太高明,似乎够不上一代良史的美称五、作者问题《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问题,清代以来,学者争论纷纭,有人认为是谷应泰窃据他人成果攘为己有;有人认为是谷应泰请人代作,而且参与写作的作者不只一人,诸如张岱、陆析、徐悼、张子坛等人,都是可能的作者根据徐悼自己在《倪文正公年谱·跋》所说:“悼后人谷霖苍(谷应泰)学使幕中,命悼同张子坛为《明史纪事本末》”可知《明史纪事本末》的实际作者群中确有徐悼和张子坛,绝不会是谷应泰一人的作品尤其经仔细查对史源,发现各篇采用的主要史料不尽相同,有些篇章并不参考《石医书》、《石眼书后集》和《鸿歇录》,而是以《明实录》、《国榷》及《皇明大事记》、《纪录汇编》、《复辟录》、《宪章录》、《宾退录》等明代私家史书与笔记为主要史料但有些篇章则不参考《明实录》、《国榷》,而是以《石暇书》、《石曦书后集》和《鸿欲录》为《明史纪事本末》的主要史源因此可知,各篇作者多不相同,否则主要参考史料不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林面月:《读(明史纪事本末·江浪柄政)—兼论明末清初几种张居正传中的史论》《师大历史学报》第24期,19肠年188郑天挺先生说:“谷氏未尝经过长期资料积累而忽然在两三年之间作出一部六十万字的有系统的有裁断的历史巨著,而这两三(年)中他还要全省十一府去按试,不能住在杭州”那里会有独立完成《明史纪事本末)的可能,可谓至论《明史纪事本末》在明代史事中,选取80个专题,叙述史事之本末,各自成篇每篇之后,附上以“谷应泰日”的史论,其论点精湛,文字典雅,为学者所赞赏谢国祯先生评以:“动见当时症结,颇具见地”1985年台北文海出版社据“中央图书馆”藏手稿本影印明末清初人蒋萦写的《明史纪事》,《明史纪事》是一部史论性质的书,当时在台大历史系攻读硕士的邱炫煌将这部书与《明史纪事本末》相比对,赫然发现(明史纪事本末)的篇目及每篇后的“谷应泰曰”,与(明史纪事》,差异不大②《明史纪事》78篇,《明史纪事本末》so篇,篇目完全相同的有75篇乍看之下,《明史纪事本末)有5篇是(明史纪事》所无的,而《明史纪事)也有3篇是《明史纪事本末》所无的但进一步查考,发现《明史纪事》多出的挺击、红丸、移宫3篇,就是(明史纪事本末)的卷六十八《三案》;因此《明史纪事本末》在篇目上实际只比《明史纪事》多(故元遗兵)、(设立三卫)、(亲征摸北)、(俺答封贡》4篇其中(设立三卫》、《亲征摸北》、《俺答封贡》3篇缺“谷应泰曰”的史论,只有《故元遗兵》一篇来自《明史纪事》之外此外,《东林党议》又与蒋平阶《东林始末》雷同,而《沿海俊乱》则与谷应泰的另一部书《明俊寇始末》相同过去有人说《明史纪事本末》史论部分系“募杭诸生陆析作”,但据毛奇龄说,陆析并未接受,对谷应泰“以金币聘丽京(陆忻)作史论,已辞之矣”因此可知,《明史纪事本末》史论部分的底本系蒋秦写的《明史纪事》,而主要篇目也是沿袭《明史纪事》论者据此推断,蒋粟可能是《明史纪事本末》作者群之一郑天挺:《及时学人谈丛)(中华书局洲沁2年版),492页,《对(明史纪事本末·前言>之意见(l%3))②邱炫坦:《谷应秦(明史纪事本末)的史抓断淦》,《简艘学报》第15期,1卯3年189然而蒋荣是否为谷应泰所罗致的《明史纪事本末》作者群之一,实有可议之处蒋荣为祟祯十年(1637年)进士,做过广东南海县与福建建安县的知县其乡人李成桂《明史纪事·跋》云:“会流寇告替,亚请募兵人援,按臣陆清源疏称其雄才壮节云”则蒋粟在明末曾积极参加救国工作,明亡之后的事迹没有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可能是隐居不出仕,跋文未言其卒年最近邱炫煌考证出蒋卒于康熙三年,且指出蒋栗之子蒋伊与徐掉为同科年友,于是推测蒋伊“似乎多少也曾受谷应泰识拔与鼓励”,进而说“蒋自然可能在谷府”参与《明史纪事本末》之编纂工作,因此代作(明史纪事本末)的史论—(明史纪事》但蒋伊与徐悼同年,并不代表蒋菜必与他相熟,即便相熟也不能就说蒋萦必与谷应泰相熟而被延揽去修《明史纪事本末》尤其袭自《明史纪事》之《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日》的论断与(明史纪事)的史事叙述,多有不合,前后不相呼应,甚至互相矛盾如果蒋萦是作者之一,应该不致于发生这样的情况比较合理的推测是:蒋粟写成的《明史纪事》,并未刊印,从“中央图书馆”藏《明史纪事》稿本的藏书印中蒋萦之下有谈迁的印章推测,此书稿后来落入谈迁手中既然谈迁可以把《国榷》让给谷应泰,就有可能《明史纪事》也随着转让给谷应泰,作为修篆《明史纪事本末》的蓝本至于张岱是否为作者,过去颇有争议,或日谷应泰曾“礼聘之”,而张岱“不往”②,或曰谷应泰曾以“五百金购其书((石眨书))”③,并未明言张岱参与修撰(明史纪事本末)但张岱在谷应泰顺治十三年开始修《明史纪事本末》的次年,曾到杭州西湖灵隐寺探访担任主持的族弟张弘礼(具德和尚)④从他给友人周悬谷(俄伯)的信中知道,张岱的确在谷应泰那边住过些时日,参考谷应泰收藏的祟祯“十邱炫坦:((明史纪事本末)史论出自蒋策代作说》,《第一届两岸明史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政治大学主办,19%年7月②沮临:《南一逸史》卷39(张岱、谈迁传》0召卜廷采:《思复堂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刀3页《明遗民所知传》④张岱:《西翻梦寻》卷2(灵晚寺》引自粱绍杰:《关于张岱<石巨书)的一些间班》,《明清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香港大学中文系主办,么刀2年12月,4页l9O七年邸报”,完成“《(崇祯)本纪》,并传崇祯朝名世诸臣,计有十余卷”尤其,比对《明史纪事本末》与原名《明书》的《石暇书》、《石暇书后集》的结果,发现其中颇多《明史纪事本末》因袭《石暇书》、《石匾书后集》之处,则张岱应该也是主要作者之一②《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否尚有其他人呢近人刘蕙孙谓《明史纪事本末》“相传本明末复社领袖张溥所著,谷应泰典试浙江时购于张溥后人,今书后多张溥论语,其说多事出有因”张溥撰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但是否撰着《明史纪事本末》,并无史料佐证,恐系误传且张溥卒于崇祯十四年,而《明史纪事本末》叙至祟祯十七年止,则张溥应该不会是清初编修《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③至于谈迁,虽然《国榷》是《明史纪事本末》主要史源,据温睿临说《国榷》系购自谈迁,但有关谈迁的记载中,并无任何参与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则《明史纪事本末》应该是“仅据谈迁《国榷》”,“并采成编”谈迁的著作虽被引用,但他应该不会是直接参加编修的作者④总之,依上述的推断,《明史纪事本末》应该是由谷应泰挂名总其成,他罗致的作者群中有徐悼、张子坛、张岱等谷应泰原来要请来作史论的陆沂,并未应允参与其事而(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曰)的原作者也可能没参与编篆工作谷应泰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修史时,多方搜购相关史书,蒋萦的《明史纪事》是其中之一,由于该书的篇目订得周详与史论精辟、文字典雅,遂为谷应泰所抄袭清初承晚明文人互相抄袭不注出处的恶劣风气,谷应泰有此做法,不足为奇,但这可能也是后人传说谷应泰窃据他人成果攘为己有的由来蒋萦似乎不在作者群之列,因为(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曰)袭自(明史纪事),其论点却与(明史纪事本末》叙事部分多有不合,甚至前后矛盾;如果蒋萦是作者之一,以他张岱:《琅环文集》卷2(与周俄伯》载夏咸淳校点:《张岱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238一239页②胡益民:《张岱研究》,刀2一刀3页梁绍杰:《关于张岱(石眨书》的一些问班》,3一5页③邱炫爆:《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的史抓新诊》,《简艘学报》第巧期,l卯3年,水3一244页④邱炫姐:前引文,刀9一协翎页191在《明史纪事》显现的史才,应该不致于发生这样的情况又以各篇史源而论,每篇所参考的主要史料,除因事不同而有参考个别的史料的情况:如(南宫复辟)参考《复辟录)、《宪章录)、《宾退录);如(严锡用事)参考《皇明嘉隆两朝闻见记》此外,有些明代史料与史书,如《鸿欲录》、《明实录》、《国榷》、《石暇书》、《石眨书后集》,其涵盖年代及范围较广,且性质相近,似乎应该是各篇引用的共同依据但经过仔细校对史源,发现有些篇主要参考《鸿徽录)(如《南宫复辟》),有些篇却完全不参考《鸿欺录》;有些篇主要参考《明实录》、《国榷》,但也有如《南宫复辟》、《严离用事》等篇,却不参考《明实录》、《国榷》各篇参考的共同史源不尽相同,显示作者群之间块乏联系与协调,而且人数可能相当多,应不止现在所知的张岱、徐悼、张子坛等人,极有可能如郑天挺先生所说的,“还可以有第四个第五个出现”六、结语比对《明史纪事本末》史事内容与史论要点,发现前后多有呼应不佳之处,编撰史事本末与撰写史论的作者显然是两组人马史论部分应该是谷应泰抄袭蒋菜《明史纪事》之作,史事本末叙述部分则由包括张岱、徐悼、张子坛等在内的许多人负责编撰《明史纪事本末》名义上由谷应泰总其成,但由上述种种迹像看来,似乎谷应泰公务太忙,而且缺乏如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史学、史才与史识,既抄袭蒋菜《明史纪事)的篇目与史论,又不能修正作者群仓促编篆及协调联系不足所犯的错误,甚至连史事内容与史论要点前后不能呼应与前后矛盾,这样明显的缺点,也未发现,便付之梓板而作者群中为众所嘱目的张岱,他在谷家只有一年,似乎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参考谷家藏书,撰写他的名山之作《明书》(后人称之为《石旺书》、《石旺书后集》)他似乎未尽力于《明史纪事本末》,应该只是撰写部分篇章,并未参与整部书的主编工作口邱炫姐:((明史纪事本末·郑芝龙受抚)校读》,《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第9期渭刀1192总之,《明史纪事本末》整部书的构想与议论基本上抄自蒋粟《明史纪事》,虽有张岱、徐悼、张子坛等名士参与编撰,但仓促成书,不能严谨地选择史料,配合《明史纪事》的史论,完成一部本末兼备、首尾秩然的明朝纪事本末过去,《明史纪事本末》由于成书于官修《明史》之前,经常为学者当作原始资料引用,甚而至今还被明史研究者视为“研究明史不容或缺的史籍之一”但若仔细比对其史源,分析其结构与内容,可知在史源运用及选材标准方面,颇多可议之处;因此学者在引用时宜特别谨慎,以免为其所误就编纂水平而论,实在有负“一代良史”的美称《明史纪事本末》长期以来所得到的高度评价,恐怕真的是一个人云亦云的“迷思”(M帅)
本文档为【_明史纪事本末_南宫复辟_校读_兼论其史源_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_徐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71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4-17
浏览量: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