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

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

举报
开通vip

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2001年第5期广西社会科学NO.5,2001(总第83期)GUANGXISOCIALSCIENCES(Cumulatively,NO,83)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徐小立(湖南岳阳师范学院新闻系,湖南岳阳414006)[摘要]21世纪,新闻界面临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与中国的行将“入世”所带来的动荡与变革,这种动荡与变革对新闻学教育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本文从观念更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与科研、师资选用、教学手段、生源等方面分析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新闻学教育应把握并紧跟业界形势变...

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
2001年第5期广西社会科学NO.5,2001(总第83期)GUANGXISOCIALSCIENCES(Cumulatively,NO,83)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徐小立(湖南岳阳师范学院新闻系,湖南岳阳414006)[摘要]21世纪,新闻界面临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与中国的行将“入世”所带来的动荡与变革,这种动荡与变革对新闻学教育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本文从观念更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与科研、师资选用、教学手段、生源等方面分析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新闻学教育应把握并紧跟业界形势变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细分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加强教材的科研工作,尽量选用既受过系统新闻教育又有一定新闻工作实践的师资,更新教学手段,调整学生来源等改革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21世纪网络媒体“入世”新闻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210;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01)05—0141—032l世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范围内科技、信息、经济的相互促进、飞速发展趋势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信息业在新的世界产业革命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紧张地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试图借助信息技术去占领和开拓新的世界市场。以国际互联网为主干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初具规模。随着互联网络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一代媒体——人称“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专家估计,网络媒体在未来的10~15年之内将取代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而成为21世纪新一代主流媒体。在网络媒体巨大的冲击面前,我国传统媒体纷纷探寻出路,找到了与网络媒体整合融合、共存共荣的道路,那就是通过上网与网络平台相连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单位700余家,搭乘网络快车,跟上信息时代技术前进的步伐,是21世纪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网络技术在实现信息的无限丰富性、广泛性、高时效性、互动性、兼容性等方面的优势正被各传统媒体充分利用,因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融已成为21世纪传媒界一道亮丽的风景。以网络媒体为主体的“多媒体的时代”即将来临,探讨适合于网络时代的最佳信息传播方式,进一步搞好新闻传播,是世纪之初新闻界的当务之急。21世纪新闻界面临的动荡与变革还来自于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I晦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广播、电视领域“入世”后国外影视作品进入国内的数量将大为增加。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国际范围内的媒体竞争即将在中国展开。对于担负着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的国内媒体来说,如何在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以赢得受众、赢得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确保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如何加强对外宣传,让世界多了解中国,破解西方通讯社长期以来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如何有效抵制西方传媒腐朽思想文化的单向渗透,为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而努力等等,都是国内新闻界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行动的问题。新闻界的这些最新变化向我们的传统新闻学教育发出了挑战。因此,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的新闻传播能否适应科技进步、社会更大开放的新形势,最终取决于我们的新闻教育能否培养出能适应这一新形势的人才。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课程设置、教手学段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各新闻院校所教授的课程基本上还是根据计划经济时代的需要而确定的,不能培养出新闻单位迫切需要的新闻管理人才(尤其是精通现代媒介的管理与运作的人才、能熟练运用电脑和网络采编人才等);教学内容和教材也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例如新闻编辑课,基本上沿用铅字印刷时期的内容,对于网络媒体以及传统媒体上网后的新闻编辑根本没有提及。学生学非所用,今后到了新闻工作岗位,不得不从头学起,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也存在类似问题。近几年尽管一些知名的新闻院系已有了相应动作,比如增开现代媒介管理与运作、电子编辑、对外报道研究等课程,建立网络新闻编辑实验室,组织学生到新兴媒体见习等,但由于教材、师资、教学设备、经验积累等多方面的原因,成效并不明[收稿日期]2001—07—21[作者简介]徐小立(1972一),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岳阳师范学院新闻系讲师。141万方数据徐小立/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新闻教育改革已是势在必行。1.把握形势,树立正确的新闻学教育理念。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就是新闻教育界对变化着的新闻界形势的充分把握。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工作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闻学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新闻界改革和现代化的步伐,这就要求新闻学教育界时刻关注新闻界的动态、关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新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新闻教育界人士,都要尽可能的成为有见地的媒介观察家,并把新闻界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种种变化及时告诉学生,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新闻界形势,比如四大媒体相互竞争的态势及其竞争前景,以及当前的报业集团化和跨行业扩张的趋势。新闻学教育改革,必须既适合当前工作实际需要,又要预测未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些都源于对业内形势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因此,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业内形势乃至整个社会形势的变化对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新闻学教育理念还要明确“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新闻学是一门偏重实践的学问,它不象传播学那样更偏重于理论。通俗地说,它更重“术”而非“论”。正如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所说,“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新闻传播学院的重点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的纯理论的传播学理论研究,而是传授学生们最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基本的采写技能和基本价值观,使学生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严格的职业基础训练。这种新闻学的基础训练的严格性不亚于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对学生的职业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教育也是一种职业基础训练,因此,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科技等素养的提高,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当然,我们也不能照搬美国新闻学教育中的完全“实用主义”观点,光有“术”没有“论”,那样只会降低新闻学教育应有的理论深度。2.细分专业。新闻院系的专业应该更为细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多数院系只设新闻学、广告学这样的大专业方向。事实上,就新闻学专业而言,对它所涵盖的多种媒体来说,尽管所应遵循的新闻学原理是一致的,但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不同的电子媒介之间(如广播、电视、网络)的具体操作是大不相同的。而新闻学又是一门更重实务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人才培养分设相关专业,电视媒体的播音、主持、策划人才,媒体的管理人才乃至各媒体热门的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在目前的形势下都有开设特定专业的必要。我们一贯的作法是把它们统一在“新闻学”一个专业的门下,在它下面分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不同的研究方向。而事实上,这些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所上的课程几乎一模一样,学习重点也没有区分开来,在它们特定的研究方向上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142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哪一个方面都是浅尝辄止,到了相应的工作岗位,不能体现出专业方面的突出的实践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细分新闻学专业,给不同媒体的未来从业人员更多的“小灶”,既是这些人更好地适应相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也是新闻学自身发展和深化的需要。3.合理的设置课程。新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新闻学上的许多问题往往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来阐述;新闻工作又是面向全社会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新闻工作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成为新闻教育界所说的“杂家”,同时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学遍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只能从课程设置上去合理安排,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合理的设置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精选必修课,必修课要全面照顾到新闻学专业学生应有的合理知识构架。不管是基础必修课,还是专业必修课,都要从拓宽学生知识面,健全学生知识结构出发去精选,以便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对于学校开设的基础教育课,要根据新闻学专业的特点精选其必修的部分,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当调整。有条件的学校,最好留出部分基础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就业取向自选。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的基础教学课都是统一规定的,少有选择余地,不适合多样化的社会对人才的多种要求。专业必修课在照顾学生知识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也要实行精选。每个专业限定在10门左右,以便压缩课时,开设出更多的选修课。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新闻院系的专业必修课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变化,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目前可以考虑增设现代媒介管理、现代媒介运作、电子编辑、对外宣传研究、英文报刊选读、媒介批评等课程。(2)多开选修课。学校和院系应共同努力,尽量多开设适合形势需要的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选修课同样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和新闻实践的开拓、新闻业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选修课的门类,适当开设新的适合形势发展的选修课,比如网络广播研究、网络电视研究、电视文艺节目制作、广告市场营销、西方现代媒体研究等。(3)重视实践课。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很强,而新闻院系只在大三或大四给学生提供一次实习机会,而且为时很短(比如两个月)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和初步熟悉新闻工作的需要,应改变这种状况,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4.更新教材与强化科研。教材陈旧已成为新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绊脚石。众所周知,我们的教材是依托于新闻传播理论基础之上的,而现有传播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传统媒体。对于网络这种集成性的媒体,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相应的教材就更少。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正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万方数据广西社会科学2001.5/文化·教育的程曼丽教授所说:“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有关网络传播的理论,而同时又得不到网络实践,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得轻些是毕业就落伍了,说得重些则是一入学就落伍了,因为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淘汰那些陈旧的、跟不上大众传播事业发展形势的教材,代之以能更好地指导当前新闻工作实践的教材;另一方面,对于还没有教材、或没有比较权威的教材,但根据形势的发展又急需开设相关课程的,要抓紧相应教材的编写力度。比如像前面提到的网络媒体、现代媒体管理与运作、对外宣传报道研究等。这就要求新闻教育界更加重视科研工作,要有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钻研相关课题。暂时无法形成著作的,可以系列讲座或专题研究之类的方式先行开课学习,以期在不断的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中逐渐产生系统的、成熟的教材。关于科研,要特别重视提倡有多年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加紧科研工作。因为事实证明,这些教师写出的教材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更有针对性、因而对学生的帮助也更大。5.提高队伍素质。新闻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它和新闻实践联系密切。因此,教新闻的(尤其是教新闻业务课的)教师最好是有几年甚至多年丰富的新闻工作实践,这是一个严重不足。拿美国的情况来说,根据~项调查显示,在美国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而且他们5个教授中有4个坚决主张要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为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他们的观点值得借鉴。我们也应尽量多聘请新闻单位中有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名记者、名编辑、媒介老总来讲课。已有尝试的院校证明这一措施是可行而且有显著成效、深受学生欢迎的。另外,我国的新闻院系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师资,许多教师都是从中文系“借”来的,属于“半路出家”,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进行系统学习就改教新闻。这种现象很不利于新闻学教育向纵深发展。6.改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落后,是许多新闻系在迅速崛起的网络媒体面前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新闻系还处于一支粉笔一本书、台上讲台下记的原始状态,他们缺乏网络媒体的大环境。人大新闻学院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新闻院系,尽管设有网络实验室,但学生和教师上机、上网的时间都很有限,对网络也仅仅是种感受而已。但仅有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未来网络媒体工作的需要,必须是全方位的掌握才行,现在世界上一些主要的、以传播信息为主的网络媒体将其视线直指中国,其触角已经或正在渗入中国,中国人世后,这种渗透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曾有这么一幅漫画,一根根光纤像树根一样,穿过了万里长城,这幅漫画所表达的含义十分明显。我们现在如果还不抓紧为网络媒体培养人才,尽快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将来就会很被动。7.就新闻院系的生源来说,我们的生源模式也是陈旧的。新闻院系招的大多数是文科学生,因为大家都觉得新闻只要有基本的文字基础就行了,其他都不需要,事实上学新闻的要接触媒体及媒体中的大量技术问题,涉及相关分工行业的专业问题,乃至对外宣传(尤其是亟待加强的网络对外宣传)的语言问题。目前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所以,可以考虑从具备一定写作基础的理科学生中招收新闻专业学生,也可以在本校(甚至外校)的计算机、外语、经济等专业招收对新闻有兴趣的大三学生转入新闻专业学习两年,获得新闻专业的学位(当然这需要政策扶持)。这样的具备更强综合素质的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也肯定会更受欢迎,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改革方向。21世纪新闻界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与挑战。新闻教育界也必须培养出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只有认真研究不断变化的形势,务实地启动新闻学教育改革,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参考文献][1]尹德刚.21世纪的新闻学教学改革[A].新闻宣传和新闻改革——新闻研讨报告集[c].青岛出版社,1998.[2]入世对我国新闻‘业有何影响——新闻界人士谈见解[J]新闻博览,2000,(2).[3]崔保国,李希光.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J].新闻传播,2000,(5).[4]吴谷平,徐世平.守住陈地,主动出击,扩大影响——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互联网问题的讲话精神[J].新闻记者,2000,(8).[5]陈虹,周庆安.网络时代如何传播新闻——“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研讨会纪要[J].新闻记者,2000,(7).[责任编辑:郑直】143万方数据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作者:徐小立作者单位:湖南岳阳师范学院新闻系,湖南,岳阳,414006刊名:广西社会科学英文刊名:GUANGXISOCIALSCIENCES年,卷(期):2001(5)参考文献(5条)1.陈虹;周庆安网络时代如何传播新闻--"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研讨会纪要2000(07)2.吴谷平;徐世平守住陈地,主动出击,扩大影响--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互联网问题的讲话精神2000(08)3.崔保国;李希光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2000(05)4.入世对我国新闻业有何影响--新闻界人士谈见解2000(02)5.尹德刚21世纪的新闻学教学改革1998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xshkx200105048.aspx
本文档为【21世纪的新闻学教育改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绘画的问号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2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0-02-15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