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凝血7项临床意义

凝血7项临床意义

举报
开通vip

凝血7项临床意义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什么是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PT、APTT、Fg、TT、AT、FDP、D-Dimer为什么选择这七项 疾病谱的改变 临床的需求 含盖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能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较低疾病谱的变化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出血性疾病:20~30%血栓性疾病:70~80%CompanyLogo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2001年世界人口死亡原因分析(WH...

凝血7项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什么是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PT、APTT、Fg、TT、AT、FDP、D-Dimer为什么选择这七项 疾病谱的改变 临床的需求 含盖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能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较低疾病谱的变化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出血性疾病:20~30%血栓性疾病:70~80%CompanyLogo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2001年世界人口死亡原因分析(WHOstatistics)%血栓性疾病感染癌症意外事故51015202530肺部疾病艾滋病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2011》指出, 我国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 我国人总死亡病因分析中,每5个死亡人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 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10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人。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成为全球上升较快的国家,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其中,高血压患者2亿,脑卒中患者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00万,心衰患者420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心病患者200万。*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或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血管病! 血栓性疾病中,静脉血栓占70%左右,动脉血栓占30%左右。 尸解资料显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动脉血栓高4倍,但只有11%~15%被生前临床诊断。大多数静脉血栓没有症状,易被漏诊、误诊。在中国VTE同样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VTE统计资料,有专家估计,我国下肢DVT及后遗症患者约有3000万。多发而少见——根源:高漏诊率、高误诊率美国2003年统计VTE发生率为71-117/10万,是排在第三位的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动脉血栓更易被忽视(vWF、血小板功能等检测缺乏)。*国家采取的措施 2004年《中华医学杂志》组织专家撰文,系统讲解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理论、诊断、治疗和预防共13讲 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全面启动“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技术推广”项目 2007年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在全国500家医院举办“血栓性疾病预防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策略”继续教育项目 多个专业学科出台血栓栓塞性疾病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临床的需求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和确诊重点关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介入科血管外科呼吸科ICU普通外科老年科肿瘤科骨科内分泌神经科肾病科儿科妇产科血栓动脉及静脉外科和内科心脏科神经外科血液科泌尿外科创伤外科心胸外科血栓栓塞与疾病常用的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检测 PT、APTT、Fbg、TT 各种凝血因子、vWF AT、PC、PS FDP、D-D、α2-PI、PLG 狼疮抗凝物 肝素现状 目前已通过FDA认证的血栓与止血项目有156种。 发达国家血栓与止血项目占常规试验的三分之一 我国差距非常明显,大多数医院仍只开展出凝血4项 血栓与止血的筛查试验并未完全普及 检测方法学的改进,自动化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大标本、多项目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目前大多数医院仍只开展出凝血4项原因: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对血栓性疾病的认识检测项目方法学复杂,检测速度受限检测项目的成本及收费*常规七项检测的临床应用提示高凝状态PT,APTT,TTN/,FgAT,FDP,D-Dimer PT,APTT,TT,Fg ATN/,FDP和D-DimerN/提示低凝状态*★DIC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外科手术前后的血栓形成及出血监测★静脉栓塞性疾病早期排除及风险评估★病理产科血栓风险评估及产后大出血监测★儿科疾病高凝状态监测及预后评估★恶性肿瘤、白血病早期识别、血栓及出血监测★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常规七项检测的临床应用★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心血管疾病病情评估(心力衰竭、房颤、旁路手术)★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脑出血、脑梗死鉴别和治疗监测★严重感染★溶栓治疗评估及血栓复发的监测★抗凝治疗的动态监测及停药后血栓风险评估★介入治疗疗效及再堵塞风险评估常规七项检测的临床应用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or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广泛的微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凝血系统的启动导致纤溶系统激活,从而发生纤溶亢进;使凝血-抗凝-纤溶失调。DIC的进程DIC根据基础疾病分为凝血优势DIC和纤溶优势DIC凝血优势DIC产生过程中,血管内凝血活化,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多器官衰竭纤溶优势DIC产生过程中,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临床表现为出血症状DIC相关的病因 败血症和严重感染 创伤器官的损伤(如胰腺炎) 恶性疾患:实体瘤、白血病 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剥离、先兆子痫 血管异常:大血管瘤、动脉瘤 严重肝衰: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 中毒和免疫学侵袭:蛇咬伤、娱乐性药物、ABO输血不相配、移植排斥DIC的实验室诊断:没有单一的检验可确立或除外DIC的诊断,需对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作全面评估。临床疑似应得到可靠的实验检验的支持。DIC是极度的动态状况,应作动态检验跟踪。需要指出的是,PT、APTT或TT在病程中大约50%~60%的DIC病例是延长的。这主要归之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合成受损,后者由于肝功能损害、维生素K的缺乏或大量出血造成的凝血蛋白缺失。在近半数的DIC患者PT和aPTT正常甚或缩短。其原因是存在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如凝血酶或因子Xa,后者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因此,凝血时间正常(如PT或aPTT)并不排除止血系统的启动和需要作重复的监测。(王学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江苏医药,2010年2月第36卷第4期462-467)纤维蛋白原(Fg)作为一种急性实相反应蛋白,在DIC的早期是增高的;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尽管正在消耗,其血浆水平仍可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仅在严重DIC的病例测得,因此动态监测Fg对DIC诊断更有用。AT在DIC早期下降并不明显,而在中晚期可明显下降,如AT呈进行性下降,说明病情恶化,预后不良。D-二聚体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诊断DIC中应用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IC):前者FDPs↑,D-D↑/N;后者FDPs和D-D都↑。FD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单用FDPs 100 67 87 单用D-D 91 61 80 联用FDPs+DD 91 94 95回顾性的研究发现,在巳确诊的82例DIC患者中,FDF和D-D联合的诊断效率最高,为95%;而D-D本身的诊断效率可达80%,与联合FDP的方法相比,其敏感性没有降低(均为91%),只是特异性有所下降(68%vs94%)。D-D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PT或 ppt 关于艾滋病ppt课件精益管理ppt下载地图下载ppt可编辑假如ppt教学课件下载triz基础知识ppt 、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TT等。因此,作者认为,联介D-D、FDP和抗凝血酶检测是诊断DIC的最好策略,因为D-D和FDP可以提供快速、特异的诊断,而抗凝血酶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2、手术前后出凝血状态评估各种手术前检测凝血七项,可为临床提供较全面的术前评估患者出凝血功能、决定是否手术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是预防手术出血,保证手术安全,消除医疗隐患的必要步骤。术后监测患者凝血七项,是预防术后出血、血栓形成,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各种手术与VTE的发生率(1)各种手术与VTE的发生率(2)骨科手术前后D-二聚体动态监测 张英.骨科手术患者动态监测D一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12月第5卷第35期3、静脉栓塞性疾病的早期排除及风险评估D-二聚体检测最大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DVT和PE。循证医学证实其VTE和PE的排除性诊断价值。临床结合验前概率(pretestprobability,PTP)同时使用高灵敏度方法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和PE。当PTP评估为低、中风险,D-二聚体检测cutoff值为阴性(<0.5mg/LFEU),即可排除DVT和PE,无需再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比较龙伟清等.探讨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第11卷第16期龙伟清,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检验科。结果:在DVT患者中PT延长超过3秒以上,PT、TT、FIB、D-dimer和FD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PTT延长不超过10秒,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抗凝和纤溶指标在静脉栓塞症的比较根据ROC曲线分析,DD对VTE早期诊断价值最大,其次为PAI-1和α2-AP:Ac,而AT:Ac和PLG:Ac诊断意义有待研究候丽虹等,抗凝和纤溶指标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探讨。临床医药实验,2010年10月第19卷第10期4、妇产科疾病杨丽梅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第24卷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指标变化产后出血患者抗凝及纤溶指标比较杜建刚,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III检测的临床应用*正常孕妇随着孕期的增长,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直至产后D二聚体才开始下降。该文章建议:应建立适合孕妇的DVT/PE的排除诊断的cutoff值。孕产妇D-二聚体水平建议INNOVANCED-Dimer对于孕妇的排除诊断DVT的cutoff值为1.5mg/LFEU。Thediagnosticmanagementofacutevenousthromboembolismduringpregnancy:recentadvancementsandunresolvedissues.M.Tan*,M.V.Huisman*妇产科患者的血栓风险 项目 应用范围 口服避孕药 特征:D-Dimer随用药显著增高。年龄:>35y的妇女尤为明显。禁忌:血栓、心绞痛和TIA、DM、高血压、癌症。 抗磷脂综合症 早期流产:3次以上,原因不明,常罹患血栓。凝血试验:D-Dimer增高、APTT延长、FⅧ、Ⅸ、Ⅺ、Ⅻ活性减低,原因不明。 围产期 D-Dimer:持续增高提示DVT风险。位置:左下肢发病显著多于右下肢。人群:高龄产妇围产期静脉血栓监测 重度子痫前期 病理基础:血管内皮广泛损伤。实验室检查:D-Dimer↑、vWF↑、AT↓5、肝脏疾病肝脏是机体内合成和灭活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酶原及其抑制物的重要场所。当肝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时,一方面肝脏合成功能障碍,维生素K吸收减少,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降低(PT、APTT、TT延长,Fg降低,AT减少);另一方面肝脏灭活功能障碍,灭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能力下降,同时合成α2-纤溶酶抑制物也减少,导致纤溶亢进(FDP、D-二聚体明显升高),表现为非常复杂的出凝血功能障碍。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比较陈艳红等,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河北医药。2012年2月第34卷第4期, 有研究认为,肝硬化患者,如果D-二聚体持续升高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并发癌变的可能。鲁文育.肝病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10月第50卷6、肿瘤恶性肿瘤与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失衡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认为肿瘤患者PT、APTT、TT的变化不甚明显(有并发症除外,如DIC),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Fg、FDP、D-二聚体升高,AT下降。这种高凝状态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血栓仅次于肿瘤本身而位居第二位。近几年统计,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倾向。肿瘤的血栓发生率LevineMN,LeeAY,KakkarAK.Thrombosisandcancer.AmSocClinOncolEducationalBook,2005,748结肠癌凝血、抗凝、纤溶检测指标分析陈君等.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天津医药,2006年9月第34卷第9期乳腺癌D-二聚体的变化特征健康对照组和乳腺癌组、乳腺癌存活组和死亡组的D二聚体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乳腺癌重要的预后不良的判断因子。Batschauer。D-dimerasapossibleprognosticmarkerofoperablehormonereceptor-negativebreastcancer.AnnalsofOncology21:1267-127220107、心脑血管疾病血栓与止血七项作为常规检测,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病程监测、预后评估等提供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牛大力等,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现代医学2011年11月第17卷第31期急性心梗血栓前状态标志物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不仅对心肌梗死,而且对预测和预防其他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常玉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性综合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临床荟萃2007年3月5日第22卷第5期建议vWF、AT、D-二聚体作为血栓前状态标志分子物急性心梗D-二聚体检测价值D-二聚体是局部缺血性胸痛病人急性心梗发作或死亡的独立风险因子脑梗塞患者凝血指标比较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凝血酶生成增多,纤溶活性增强,抗凝系统活化不足,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在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系统激活和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F1+2、TAT、D-D、vWF等凝血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脑梗死的诊断指标霍梅等,脑梗死患者血浆中血栓标志物及凝血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10月第27卷第10期急性大脑出血神经损伤风险评估急性大脑内出血的病人,神经系统损伤的病人和神经系统未损伤的病人得D二聚体有显著性差异。D二聚体可以作为急性大脑出血的神经系统损伤或病人死亡的预测因子。PlasmaD-dimerpredictspooroutcomeafteracuteintracerebralhemorrhage。P.Delgado8、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及疗效评估在临床上,无论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还是对已形成血栓的溶栓处理,都需要对凝血指标(PT、APTT、Fg、FDP、D-imer等)进行监测,以防过度治疗导致的出血;同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变化分析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PT反映4种维生素K依赖因子中的三种: □FⅡ(凝血酶原) □FⅦ □FⅩ 华法林的作用 □抗凝效果:减少FⅦ,效果相对较弱,起效需2d。 □抗栓效果:减少FⅡ和FⅩ,作用重要,起效需6d。PT对华法林的监测作用机制为竞争性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测范围*APTT对肝素治疗的监测□肝素通常采用APTT监测,以判断疗效,该值一般应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 □不同设备与试剂APTT参考值略有不同。 □即使APTT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肝素治疗与AT监测□肝素作为辅因子,作用于AT的赖氨酸残基,可使AT灭活凝血酶作用大大增强(2000倍以上),促进AT与凝血酶结合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AT活性<30%,肝素抗凝无效UFH分子量15000d抗Xa与抗IIa活性相似LMWH平均分子量4000-5000d抗Xa大于抗IIa活性(抗Xa:抗IIa=2~4:1)UFH与LMWH抗凝机制ACCP7.Chest.2004;126:188-203;WALENGAJM,etal.TurkJHaematol2002;19(2):137-150;JEFFREYI.WEITZ.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97;337:688-698;AlbanS.CurrentPharmaceuticalDesign.2008;14:1152-1175这张图解释了分子量为何影响肝素类药物的抗IIa活性。蚯蚓状分子为肝素片段,蓝色多边形为抗凝血酶,红色三角形为10a因子,黄色多边形是IIa因子;肝素对IIa因子灭活有赖于肝素-抗凝血酶和IIa因子三联复合物的形成,此时肝素同时结合于抗凝血酶和因子IIa,肝素如要起到模板作用需要至少含有18个糖单位,其中起桥梁作用需要13个单糖,另需5个单糖作为识别片段。每个单糖平均分子量为300,因此分子量一定要达到5400道尔顿以上才具有抗IIa活性。普通肝素平均分子量15000道尔顿,绝大多数分子在5400道尔顿以上,具有相似的抗Xa与IIa活性;低分子肝素则要以5400以上的分子片段所占比例大小来衡量其抗IIa活性,一般情况下其抗Xa:抗IIa活性约2-4:1;戊糖即磺达肝睽钠的分子量只有1700道尔顿左右,只有抗Xa活性没有抗IIa活性;D-二聚体监测对口服抗凝药服用时间的评估GualtieroPalareti,M.D.,The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6*是否会见效指标: α2–PI<30(正常值:80-120%,低于60%开始起效)血栓是否溶解指标: D-dimer,FDP明显增高出血监测指标: Fbg(1.2-1.5g/l)、TT(大于正常对照的1.5-2.5倍)停药指标: 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或F1+2正常;(停抗凝药) D-dimer恢复正常(停抗溶栓药)溶栓治疗的监测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裘春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检验医学2004年第19卷第3期D-Dimer监测减少静脉血栓复发的风险一名46岁的近端深静脉血栓病人,第一次发生深静脉血栓,经过6个月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降低至正常(0.5mg/LFEU),第9个月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至第20个月发生第二次深静脉血栓,经过6个月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下降至正常,第28个月,D二聚体水平升高,第32个月发生第3次深静脉血栓,之后一直保持抗凝治疗,D二聚体控制在正常水平,PT-INR控制在2-3.提示会发生出血副作用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 ≦1.0g/L 血小板计数≦50×109/L APTT>正常值的2倍以上 溶栓过程中,每天至少检测1次。小结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可对凝血-抗凝-纤溶全过程得以初步地观察和了解,对临床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颇有指导意义。Attention*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成为全球上升较快的国家,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其中,高血压患者2亿,脑卒中患者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00万,心衰患者420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0万,先心病患者200万。*在中国VTE同样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VTE统计资料,有专家估计,我国下肢DVT及后遗症患者约有3000万。多发而少见——根源:高漏诊率、高误诊率美国2003年统计VTE发生率为71-117/10万,是排在第三位的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动脉血栓更易被忽视(vWF、血小板功能等检测缺乏)。*目前大多数医院仍只开展出凝血4项原因: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对血栓性疾病的认识检测项目方法学复杂,检测速度受限检测项目的成本及收费**需要指出的是,PT、APTT或TT在病程中大约50%~60%的DIC病例是延长的。这主要归之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合成受损,后者由于肝功能损害、维生素K的缺乏或大量出血造成的凝血蛋白缺失。在近半数的DIC患者PT和aPTT正常甚或缩短。其原因是存在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如凝血酶或因子Xa,后者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因此,凝血时间正常(如PT或aPTT)并不排除止血系统的启动和需要作重复的监测。(王学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江苏医药,2010年2月第36卷第4期462-467)纤维蛋白原(Fg)作为一种急性实相反应蛋白,在DIC的早期是增高的;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尽管正在消耗,其血浆水平仍可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仅在严重DIC的病例测得,因此动态监测Fg对DIC诊断更有用。AT在DIC早期下降并不明显,而在中晚期可明显下降,如AT呈进行性下降,说明病情恶化,预后不良。D-二聚体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回顾性的研究发现,在巳确诊的82例DIC患者中,FDF和D-D联合的诊断效率最高,为95%;而D-D本身的诊断效率可达80%,与联合FDP的方法相比,其敏感性没有降低(均为91%),只是特异性有所下降(68%vs94%)。D-D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PT或PP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TT等。因此,作者认为,联介D-D、FDP和抗凝血酶检测是诊断DIC的最好策略,因为D-D和FDP可以提供快速、特异的诊断,而抗凝血酶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龙伟清,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检验科。结果:在DVT患者中PT延长超过3秒以上,PT、TT、FIB、D-dimer和FD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PTT延长不超过10秒,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作用机制为竞争性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这张图解释了分子量为何影响肝素类药物的抗IIa活性。蚯蚓状分子为肝素片段,蓝色多边形为抗凝血酶,红色三角形为10a因子,黄色多边形是IIa因子;肝素对IIa因子灭活有赖于肝素-抗凝血酶和IIa因子三联复合物的形成,此时肝素同时结合于抗凝血酶和因子IIa,肝素如要起到模板作用需要至少含有18个糖单位,其中起桥梁作用需要13个单糖,另需5个单糖作为识别片段。每个单糖平均分子量为300,因此分子量一定要达到5400道尔顿以上才具有抗IIa活性。普通肝素平均分子量15000道尔顿,绝大多数分子在5400道尔顿以上,具有相似的抗Xa与IIa活性;低分子肝素则要以5400以上的分子片段所占比例大小来衡量其抗IIa活性,一般情况下其抗Xa:抗IIa活性约2-4:1;戊糖即磺达肝睽钠的分子量只有1700道尔顿左右,只有抗Xa活性没有抗IIa活性;*Attention*
本文档为【凝血7项临床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ppt
大小:6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0-10-20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