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心理学讲义答案

教育心理学讲义答案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心理学讲义答案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教育心理学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答案】ABC。2.【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过程。包括: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答案】ABCDE。解析:本题考查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体考查学生这一要素。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教育心理学讲义答案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教育心理学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答案】ABC。2.【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过程。包括: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答案】ABCDE。解析:本题考查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体考查学生这一要素。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答案】C。2.【答案】A。解析: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主张,使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3.【答案】B。解析: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4.【答案】C。解析: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课堂练习一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答案选B。2.【答案】E。解析:1924年,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因此,答案选E。3.【答案】B。解析:1867一1869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因此,答案选B。4.【答案】C。解析: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故选C。二、多选题1.【答案】ABCDE。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因此,答案选ABCDE。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2.【答案】ABC。3.【答案】ABCD。三、填空题1.【答案】学习过程。2.【答案】校风。3.【答案】性别差异。4.【答案】教学设施5.【答案】布鲁纳。四、判断题1.【答案】×。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间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2.【答案】×。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3.【答案】×。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内容丰富,但并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五、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内容是指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教材、课程。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答案】A。2.【答案】ABCD。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答案】A。解析:以自我为中心是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典型特点。2.【答案】D。解析:感知阶段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仍旧不能脱离具体实物;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浮力看不见摸不着,是通过抽象思维推理出来的力,儿童理解浮力,说明其思维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3.【答案】D。解析:儿童能够认识到苹果没有因为切开而改变重量,这说明儿童思维具备了守恒性。平衡性、同化性、顺应性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4.【答案】D。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2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5.【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语言的表现形式:重复、独白、集体独白。6.【答案】ABCD。7.【参考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8.【答案】D。9.【答案】D。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1.【答案】D。2.【答案】D。解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对自我及其角色提出的疑问,与此相关的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故此人应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3.【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理解。4.【参考答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地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根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1)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听取、回答,并对儿童的建议适当的鼓励与妥善的处理,培养他们主动性的人格。(2)变得勤奋的阶段:教师在生活中要多支持学生,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表示赞许,增强其勤奋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格。比如:当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不管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如何,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表示认可,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3)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导他们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建立同一性人格。总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5.【参考答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3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信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内化学说:他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二)对教学的影响: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6.【答案】ABC。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4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答案】A。解析:1905年,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应法国教育部的要求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创造了测量智力的方法。2.【答案】A。3.【答案】D。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智力测验。《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其公式为: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根据题干内容,答案即(6/5)×100=120。5.【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的群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差异。6.【参考答案】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智力性别差异问题从总体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7.【答案】B。解析:场独立性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8.【答案】C。解析:反思性学生: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学习成绩好;冲动性学生:反应快但常常出错,学习成绩较差。场独立性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与题干相符的是场依存性,故选C。课堂练习二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美国的心理学家赫尔曼·维特金的研究最为著名。他认为,场独立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已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因此,答案选B。2.【答案】A。解析:根据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部分的论述,18个月一4岁是成为自主者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因此,答案选A。3.【答案】D。解析: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在采用标准分数表示智商的正态分布时,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那么个人测验上的原始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5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分数转化为IQ的公式为:1Q=100十15X(个体测验分数一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因此,答案选D。4.【答案】C。解析:初中学生年龄一般从11、12岁到14、15岁,按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阶段为少年期,故选C。5.【答案】D。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题中描述的认识方式应属于此类型,故选D。二、多选题1.【答案】ABD。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思维仍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儿童还存在“万物有灵论”的现象;一切以内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尚未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因此,答案选ABD。2.【答案】ABCD。3.【答案】AD。4.【答案】ABC。5.【答案】ABCE。三、填空题1.【答案】维果斯基。2.【答案】社会性发展。3.【答案】具体运算阶段。4.【答案】场依存。5.【答案】学习风格。四、判断题【答案】×。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儿童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五、名词解释题1.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在后天的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1.【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内涵,故选ABCD。2.【答案】ABCDE。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分类,属于识记型题目。具体考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他认为,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3.【参考答案】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6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1.【答案】D。解析:桑代克认为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终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其中,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由于学生缺少准备,搞突击考试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答案】B。4.【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具体内容是条件反射中涉及的四个基本事项,即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5.【答案】CD。6.【答案】ABCE。解析:惩罚不是正强化的表现,故选ABCE。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强化的理解。负强化:主要是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也被称为逃避制约或逃避惩罚的反应。为了巩固良好表现而撤消处罚是负强化。8.【答案】D。解析:AB项均属于本能,也就是无条件反射;C项“人声嘈杂”已经出现,主体逃避,属于逃避条件作用。而D项中为主体“预示”,说明“生人”这一厌恶刺激还未出现,属回避条件作用。9.【答案】√。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10.【答案】B。11.【答案】ABCD。解析: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他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12【答案】C。解析:自我强化是班杜拉在斯金纳强化理论基础上的重新解释。自我强化是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14.【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布鲁纳认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程序、结构、强化原则。15.【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对奥苏贝尔的认知观的掌握。奥苏贝尔认为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16.【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了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17.【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即: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的理解。其中,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7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区别。符号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如:通过学习苹果的图片认识苹果实物;概念学习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如:通过学习苹果这个抽象概念所包含的特征来认识苹果;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其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20.【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观点。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课堂练习三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S一R)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因此,答案选D。2.【答案】C。解析: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因此,答案选C。3.【答案】B。解析: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是巴甫洛夫的理论,条件反射中涉及四个基本的事项:(1)无条件刺激,指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因此,答案选H。4.【答案】B。解析: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认知结构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答案选B。5.【答案】D。解析: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物理学中的"功二力X距离"这一规则,涉及功与力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选D。6.【答案】C。解析:人和动物一且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之为"刺激泛化"。因此,答案选C。7.【答案】D。解析:条件反射中涉及四个基本的事项:(l)无条件刺激,指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因此,答案选D。8.【答案】C。解析: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因此,答案选C。9.【答案】D。解析:根据强化理论,强化物出现在行为之后,故应先按时完成作业,再以看电视来强化。10.【答案】B。二、多选题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8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1.【答案】DE。解析: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因此,答案选DE。2.【答案】BCDE。解析:学生的学习的特点:(l)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具有较强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性、白的性和组织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因此,答案选BCDE。3.【答案】BCDE。解析:间隔式强化,X称“延续式强化”,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因此,答案选BCDE。4.【答案】BCDE。解析:加涅按不同的学习水平,把智慧技能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而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因此,答案选BCDE。5.【答案】ABDE。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因此,答案选ABDE。三、填空题1.【答案】替代性强化。2.【答案】自我效能感。3.【答案】评价。11.【答案】惩罚。5.【答案】刺激泛化。6.【答案】技能的学习。7.【答案】组合学习。8.【答案】先行组织者。9.【答案】替代性强化。10.【答案】消退。四、判断题1.【答案】×。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2.【答案】×。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3.【答案】×。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五、名词解释题1.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2.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六、简答题1.【参考答案】(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9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2.【参考答案】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参考答案】(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2)智慧技能。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4)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4.【参考答案】(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七、论述题【参考答案】(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1.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0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3.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的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课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这些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方面:(1)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2)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室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1.【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表征存储方式。2.【答案】B。解析:析题考查的是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3.【答案】CDE。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学习种类划分的掌握情况。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是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划分的。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1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答案】B。2.【答案】A。3.【答案】BC。4.【答案】D。解析:变式就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5.【答案】×。解析:比较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6.【答案】A。解析:学习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系统化在理解中的表现。第三节知识的巩固1.【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提出,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结合题干中甲乙两个同学有无及时复习产生的两种不同记忆保持量可知,防止遗忘应及时复习。2.【参考答案】记忆最重要的是要克服遗忘,遗忘的进程都遵循着先快后慢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因此,为防止遗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复习。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1)复习要及时。当天学的功课一定要在当天安排复习。(2)复习要合理。复习方法合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①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②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③复习方式多样化。综合识记效果最佳。④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课堂练习四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当新知识花概括程度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新知识从属于旧知识时,这种学习称为"下位学习。,即自上而下的学习。因此,答案选C。2.【答案】E。解析:适当的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因此,答案选E。3.【答案】A。解析: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只能产生一些并列的或联合的意义。比如学生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时就会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因此,答案选A。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2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二、多选题1.【答案】ABE。解析: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因此,答案选ABE。2.【答案】BCD。解析: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第一,名称,即代表概念的词语、符号。第二,内涵,即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关键特征。第三,外延,即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实例)的范围。闲此,答案选BCD。3.【答案】ABCD。解析:重现知识有困难,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旧知识的干扰;(2)学生己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3)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答案选ABCD。4.【答案】ABC。解析::概念学习既然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那么概念的教学也可采取相应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从例子到规则,叫做“例一规法”;另一种方法是从规则到例子,叫做“规一例法”。当然,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往往是这两种思路的综合形式“规一例一规法”。因此,答案选ABC。三、填空题1.【答案】模象直观。2.【答案】变式。3.【答案】知识。4.【答案】命题和命题网络。5.【答案】概念同化。6.【答案】要及时复习。7.【答案】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8.【答案】抽象知识。9.【答案】概念。10.【答案】命题。四、判断题1.【答案】×。解析:在概念理解的过程中,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2.【答案】×。解析:复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益,复习方式有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实验研究表明综合识记效果最佳。3.【答案】√。解析: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有命题和命题网络以及图式三种,题干说的是有,而不是说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命题和命题网络。说法正确。4.【答案】×。解析:概念学习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5.【答案】√。解析: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可以把知识划分为程序性知识(又称动态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又称静态知识)。五、名词解释题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2.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3.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其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4.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六、简答题1.【参考答案】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3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知识学习的作用有:(1)知识学习是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2.【参考答案】(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3)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3.【参考答案】(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3)学习材料的内容。4.【参考答案】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解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2)运用变式与比较;(3)知识的系统化;(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第五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概述1.【答案】BCDE。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技能的基本特点。2.【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技能的特点,具体是对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分。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DE两项是心智技能的特点。3.【答案】ACD。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答案】C。解析: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2.【答案】BDE。解析:本题考查对各种类型的操作技能的掌握。打排球、汽车驾驶属于开放性技能,它们对外界变化的情况有处理能力,并对由此所发生的事情有预见能力。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技能的阶段的区分。其中,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技能练习曲线的特点。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4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答案】A。解析: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l959年系统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答案】ABCD。解析: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不是心智技能培养的要求,故选ABCD。3.【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对心智技能阶段顺序的掌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依次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课堂练习五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在练习期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因此,答案选C。2.【答案】C。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比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因此,答案选C。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原型操作的定义,选C。4.【答案】B。解析:动作缓慢,动作之间不协调,视觉控制占绝对主导,常感到紧张,说明操作进呢过的形成仍处于操作模仿阶段。5.【答案】A。解析:原型定向为了让学生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二、多选题【答案】ABD。解析: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三、填空题1.【答案】操作技能。2.【答案】加里培林。3.【答案】练习。4.【答案】粗放型操作技能。5.【答案】心智技能。6.【答案】开放型操作技能。7.【答案】练习。8.【答案】操作整合。9.【答案】内部反馈。10.【答案】操作熟练。四、判断题1.【答案】√。2.【答案】×。解析: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比如,打字、弹钢琴等,就属于这类技能。五、名词解释题1.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5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2.所谓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六、简答题1.【参考答案】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2.【参考答案】(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七、论述题1.【参考答案】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l)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3)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凡点:(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联系实际说明)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1.【答案】ABE。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6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2.【答案】ABCE。解析:本题考查道德和品德的关系。它们的直接根源是不同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而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3.【答案】B。解析: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第二节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阶段论。其中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以服从权威为主要特点的。此阶段,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思维具有刻板性,作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尺度,反应在道德判断上的主要表现是单纯以数量判断错误的大小。2.【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共分为四阶段,分别是: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权威阶段(他律阶段)、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公正阶段。而好孩子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是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中提出的。3.【答案】B。解析:习俗水平包括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4【答案】C。5.【答案】A。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答案】AB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2.【参考答案】第一方面: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第二方面: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课堂练习六一、单选题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7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1.【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答案选B。2.【答案】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因此,答案选C。3.【答案】A。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因此,答案选A。4.【答案】B。解析:权威阶段(5一8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而权威阶段属于他律道德阶段。因此,答案选B。5.【答案】B。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选B。6.【答案】B。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答案选B。二、多选题l.【答案】ACD。解析:态度结构比能力结构更为复杂,因为前者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因此,答案选ACD。2.【答案】ABCDE。解析: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因此,答案选ABCDE。三、填空题1.【答案】态度。2.【答案】品德。3.【答案】内化。4.【答案】情感成分。5.【答案】前习俗水平。6.【答案】道德行为。7.【答案】认同。8.【答案】模仿。9.【答案】道德认知。10.【答案】认识与体验。11.【答案】服从。12.【答案】习俗水平。四、判断题1.【答案】×。解析: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2.【答案】×。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公正道德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五、名词解释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第18页共37页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翻版必究2.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六、简答题1.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答: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答:(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答:反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一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一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亚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一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向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
本文档为【教育心理学讲义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用户4371444094
一线资深教师
格式:pdf
大小:64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20-12-07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