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FTTB工程设计规范

FTTB工程设计规范

举报
开通vip

FTTB工程设计规范FTTB工程设计规范前言目次TOC\o"1-2"\h\z\u1总则12引用标准23术语和符号34FTTB系统架构54.1网络结构……………………………………………………………………………………….54.2网络连接……………………………………………………………………………………….64.3PON系统内带宽分配…………………………………………………………………………74.4PON系统覆盖范围的测算…………………………………………………………………..104.5网元设置……………………………………………………………………...

FTTB工程设计规范
FTTB工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前言目次TOC\o"1-2"\h\z\u1总则12引用标准23术语和符号34FTTB系统架构54.1网络结构……………………………………………………………………………………….54.2网络连接……………………………………………………………………………………….64.3PON系统内带宽分配…………………………………………………………………………74.4PON系统覆盖范围的测算…………………………………………………………………..104.5网元设置……………………………………………………………………………………...114.6PON系统的保护……………………………………………………………………………..115EPON设备配置要求145.1业务承载能力………………………………………………………………………………..145.2ONU设备形态……………………………………………………………………………….145.3设备接口要求………………………………………………………………………………..155.4业务承载方式和性能指标要求……………………………………………………………..165.5功能要求……………………………………………………………………………………..185.6FTTB系统运行环境要求……………………………………………………………………225.7电源要求……………………………………………………………………………………..225.8电气安全要求………………………………………………………………………………..236网管功能要求和系统设计246.1EPON网元管理功能要求……………………………………………………………………246.2EMS网管功能要求………………………………………………………………………….246.3网管系统设计………………………………………………………………………………..277网络资源配置287.1VLAN划分原则……………………………………………………………………………..287.2IP地址规划原则…………………………………………………………………………….287.3用户认证方式……………………………………………………………………………….297.4IAD用户的编号…………………………………………………………………………….297.5QoS实现方式……………………………………………………………………………….298ODN设计318.1ODN结构……………………………………………………………………………………318.2无源光器件选用…………………………………………………………………………….328.3光纤光缆选用及安装要求………………………………………………………………….338.4ODN传输指标的设计………………………………………………………………………349引入线子系统369.1系统设计……………………………………………………………………………………..369.2系统指标……………………………………………………………………………………..379.3楼宇机柜(箱)……………………………………………………………………………..3710设备安装和布线设计3910.1工艺要求和设备布置………………………………………………………………………..3910.2布线要求……………………………………………………………………………………..4010.3供电与接地…………………………………………………………………………………..41附录A用词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43附录B规范工程图纸的附件44总则1.0.1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电信采用EPON技术实现光纤到楼(FTTB),并通过内置用户网络设备(IAD、LAN交换机/DSLAM等)的MDU或MTU型ONU提供综合业务接入的新建工程。对改建、扩建或采用其他接入技术提供综合业务接入的工程,也可参照执行。1.0.2ODN设计应统筹考虑,网络应具有安全性、灵活性,应与通信业务的发展相适应,并考虑向光纤到户/办公室(FTTH/O)的演进,做到适度超前建设。1.0.3工程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或通过中国电信入网测试。1.0.4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主要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未取得通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1.0.5工程设计必须考虑集团的通信发展和技术经济策略,同时应充分考虑突发灾害情况下的通信安全及施工维护的方便。1.0.6工程设计应考虑节能减排,在相同技术性能的条件下选用低能耗产品。1.0.7在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同时考虑建立相应的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1.0.8本规范未涉及到的部分,可参照YD/T5138-2005《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和现行相关工程设计规范。1.0.9在执行本规范与国家规定有矛盾时,应以国家规定为准。如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在设计中提出充分理由并经主管部门审批。1.1.1引用标准YD/T1619-2007宽带光接入网总貌YD/T1636-2007光纤到户(FTTH)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YD/T1475-2006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926.1-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YD/T926.2-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2部分:综合布线用电缆、光缆技术要求YD/T926.3-2001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3部分:综合布线用连接硬件技术要求YD/T1314-2004宽带数据通信用综合配线箱中国电信[2007]741号文件中国电信光纤到户(FTTH)工程设计规范(暂行)中国电信企业规范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中国电信[2007]893号文件中国电信宽带接入发展指导意见中国电信[2008]97号文中国电信光进铜退实施工作指导意见中国电信[2006]104号文中国电信集团IP城域网优化改造指导意见中国电信[2006]124号文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暂行)中国电信运维[2004]93号文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配线架宽带应用技术要求术语和符号英文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异步转移模式BACBorderAccessController边缘接入控制设备BRAS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CATVCommunityAntennaTelevision有线电视CPNCustomerPremisesNetwork用户驻地网DBADynamicBandwidthAllocation动态宽带分配DDNDigitalDataNetwork数字数据网DHCP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动态主机分配协议DPDistributionPoint分配点DSLDigitalSubscriberLine数字用户线DSLAMDSLAccessMultiplexer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EMSElementManagementSystem网元管理系统EPONEthernetPassiveOpticalNetwork以太网无源光网络FPFlexiblePoint灵活点FRFrameRelay帧中继FTTBFibertotheBuilding光纤到大楼FTTCFibertotheCurb光纤到路边FTTHFibertotheHome光纤到户FTTNFibertotheNode光纤到接入点FTTOFibertotheOffice光纤到办公室IADIntegratedAccessDevice综合接入设备IDCInsulationDisplacementConnection绝缘压穿连接IGMP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Internet组管理协议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IPTVInternetProtocolTeleVision网络电视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LLIDLogicalLinkIdentifier逻辑链路标识MDUMulti-DwellingUnit多住户单元MOSMeanOpinionScore平均评定得分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MTUMulti-TenantUnit多商户单元OAMOperation,Administration&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OBDOpticalBrandingDevice光分路器ODFOpticalFiberDistributionFrame光配线架ODNOpticalDistributionNetwork光分配网络OLTOpticalLineTerminal光线路终端ONUOpticalNetworkUnit光网络单元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PEProviderEdge运营商边缘路由器PONPassiveOpticalNetwork无源光网络POTSPlainOldTelephoneService传统电话业务PPPoEPoint-to-PointProtocoloverEthernet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PSQMPerceptualSpeechQualityMeasurement话音感知质量测量法PWE3PseudoWireEmulationEdge-to-Edge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RFRadioFrequency射频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IServiceNodeInterface业务节点接口SRServiceRouter业务路由器TDMTimeDivisionMultiplex时分复用UPTUnshieldedTwistedPair非屏蔽对绞线UNIUserNetworkInterface用户网络接口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VOIP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IP语音VPNVirtual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WDM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波分复用系统FTTB系统架构网络结构4.1.1FTTB系统结构如图4.1.1所示,由EPON子系统和引入线子系统构成。​ODNEPON子系统引入线子系统OLT节点ONU(楼宇)信息盒(用户)​图4.1.1FTTB系统结构图4.1.2EPON子系统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子系统,由OLT、光分配网(ODN)和ONU组成,EPON网络结构如图4.1.2所示。图4.1.2EPON网络结构图4.1.3OLT应具有将承载各种业务的信号进行汇聚,按照一定的信号格式向终端用户传输、将来自终端用户的信号按照业务类型分别向各业务网传送的功能。4.1.4ONU应具有与OLT之间的信息互通功能、通过内置或外接用户网络接口设备(如IAD、LAN交换机或DSLAM等)的方式提供用户接入的功能。4.1.5ONU的用户网络设备(IAD、LAN交换机/DSLAM等)宜采用内置结构。根据接入用户类型的不同,可分为MDU型ONU和MTU型ONU。1MDU型ONU主要用于多个住宅用户,能提供以太网/IP业务、可以支持VoIP业务(内置IAD)或CATV业务。按用户侧接口类型,MDU型ONU可细分为LAN接口ONU设备和DSL接口ONU设备。1)LAN接口ONU设备应配置多个以太网接口、可选配置多个POTS接口(IAD)及1个CATVRF口。2)DSL接口ONU设备应配置多个ADSL2+接口或VDSL2接口、可选配置多个POTS接口(IAD)。2MTU型ONU主要用于多个企业用户或同一个企业内的多个个人用户,能提供以太网/IP业务和TDM业务,可以支持VoIP业务(内置IAD)。4.1.6基于EPON的协议分层和OSI参考模型间的关系应符合图4.1.6的要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RSMACMACMAC多点MAC控制OAMOAMOAMMACClientMACClientMACClientPCSPMAPMDRSMAC多点MAC控制OAMMACClientPCSPMA无源光介质FEC=前向纠错GMII=千兆比媒质无关接口MDI=媒质相关接口OAM=运行、管理和维护OLT=光线路终端ONU=光网络单元PCS=物理编码子层PHY=物理层PMA=物理媒质附加PMD=物理媒质相关RS=调和子层OSI七层模型上层协议栈GMIIMDIPHYPMDMDIGMIIFECPHYFECOLT协议分层上层协议ONU协议分层​图4.1.6基于EPON的协议参考模型4.1.7ODN包括OLT和ONU之间的所有光缆、光缆接头、光纤交接设备、光分路器、光纤连接器等无源光器件组成。ODN宜采用星型结构或树型结构。4.1.8引入线子系统包括ONU至用户终端信息盒/箱之间的楼宇配线设备、跳线、入户电线/缆、线缆接头等组成。网络连接4.2.1宽带组网宜遵守下列原则:1OLT设备汇聚用户较多、上联流量超过1Gbps,可以直接上联BRAS;2OLT设备汇聚用户较少、上联端口最大流量小于1Gbps,OLT可通过汇聚交换机上联BRAS。4.2.2MDU/MTU型设备可视为可信终端,话音业务可不经过BAC设备进入软交换网络,话音组网时宜遵守下列原则:1对于通过IP城域网承载的软交换网络,OLT设备直接上联城域网PE设备(SR/BRAS),话音业务经OLT二层汇聚后,在城域网PE设备处通过三层MPLSVPN跨域进入软交换网络;2对于通过专网承载的软交换网络,OLT设备可直接上联软交换专网SR,话音业务经OLT二层汇聚后,通过软交换专网SR进入软交换网络,条件不具备时OLT也可上联软交换专网SR下挂交换机。4.2.3OLT上行宜按照负荷分摊或热/冷备份的方式配置冗余链路;单链路上行时,特别是对于TDM专线业务,宜对上行链路通过传输自愈系统等方式实行物理层保护。4.2.4OLT设备网络侧接口应根据提供业务的需求配置,具体要求如下:1OLT提供GE/10GE/FE接口与SR/BRAS连接。1)GE/10GE口采用光接口,一般宜用于除VOIP业务之外的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业务量较大时配置多个端口;2)FE口一般用于VOIP业务上联,视SR侧端口类型及传输方式来选择配置光口或电口。VOIP业务上联也可以与其它业务以相同的网络侧端口上连SR/BRAS以后再进入软交换VPN。2OLT可提供E1、STM-1等接口与SDH/DDN/FR/ATM网络互联。3如需提供CATV业务,可在OLT侧外置WDM模块及CATV接口。PON系统内带宽分配4.3.1PON系统内带宽分配应符合下列原则。1结合经营策略和业务性质,为不同客户群、不同业务分配相应的带宽。2充分利用PON系统的DBA性能,应保证PON系统内不同性质用户的基本可用带宽,专线接入用户和高优先级业务的带宽要优先保证,同时应对用户的最大可用带宽进行限速。3每个PON系统的规划带宽不能超出PON系统的可用带宽,应考虑一定的冗余,合理规划每个PON系统带的用户数。4对于IPTV组播业务,宜将MDU设置为组播复制点。4.3.2业务参考模型应考虑到近、中期业务需求。高、中低速场景参考模型不宜低于下列要求。1高速率场景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业务、各业务所占带宽和并发比如表4.3.2-1所示。1)每户按1路高清+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开点播高清或标清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26.2M/户。2)每户按1路高清+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不开点播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18.2M/户。表4.3.2-1高速率场景业务参考模型业务类型提供节目所需带宽并发比标清电视100套100×3M=300M100%组播高清电视10套10×8M=80M100%组播标清点播多个节目源3M/路30%高清点播多个节目源8M/路30%高速上网-4M33%IP话音2路200k100%2中低速率场景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业务、各业务所占带宽和并发比如表4.3.2-2所示。1)每户按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开点播标清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11.2M/户。2)每户按2路标清IPTV+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不开点播电视业务考虑,需提供接入带宽8.2M/户。表4.3.2-2中低速率场景业务参考模型业务类型提供节目所需带宽并发比标清电视100套100×3M=300M100%组播标清点播多个节目源3M/路30%高速上网-2M33%IP话音2路200k100%4.3.3EPON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可用带宽应满足表4.3.3要求。表4.3.3EPON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可用带宽技术EPON技术标准IEEE802.3ah线路速率(Mbit/s)下行1250上行1250线路编码8B/10B线路编码效率80%PONMAC/TC层效率~98%可用带宽(Mbit/s)下行980上行9504.3.4PON系统内带宽(B)按式4.3.4测算。式4.3.41业务分配带宽和并发比按表4.3.2-1和表4.3.2-2取值;2考虑网络发展能力,所有宽带用户高速上网和IPTV业务用户比率均按100%考虑;点播用户比例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中标清点播和高清点播用户按各占50%考虑。4.3.5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可按如下原则考虑:1高速率场景下,每户1路高清IPTV+2路标清IPTV+4M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可选1路高清或标清点播业务,根据点播业务用户比率不同,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如表4.3.5;2中低速率场景下,每户2路标清IPTV+2M高速上网+2路IP话音业务+可选1路标清点播业务,根据点播业务用户比率不同,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如表4.3.5。3系统设计时可根据实际业务模型考虑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但同时需考虑业务扩展时ODN网络的扩展和演进能力。表4.3.5单个PON系统可容纳的宽带用户数点播用户比率0%10%20%30%40%50%60%70%80%90%100%高速率场景400360320300280260240220210200190中低速率场景790720650600560520490460430410390PON系统覆盖范围的测算4.4.1EPON子系统的覆盖范围(OLT至ONU的传输距离)可按式4.4.1进行测算。式4.4.1其中:P:OLT的PON口和ONU的R-S点之间允许衰耗,dB;对1000BASE-PX20光模块,OLT和ONU的R-S点之间最大允许衰耗取最差值为25dB。规划时应根据当时的设备实际技术水平情况取值。IL: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dB;参照表4.4.1取值。表4.4.1光分路器插入损耗典型值(均匀分光,不含连接器损耗)规格典型插入损耗(dB)1×23.61×47.21×810.51×1614.01×3217.0Mc:线路维护余量,当传输距离≤5km时,光纤富余度不少于1dB;当传输距离≤10km时,光纤富余度不少于2dB;当传输距离>10km时,光纤富余度不少于3dB;Ac:表示单个活接头的损耗,取0.5dB/个;n:OLT的PON口和ONU之间活接头的数量,个;根据实数量计算。Af:表示光纤线路衰减系数(含固定接头损耗),上行(1310nm)取0.38dB/km、光纤带光纤取0.4dB/km,下行(1490nm)取0.26dB/km,光纤带光纤取0.28dB/km;4.4.2分别计算OLT的PON口至ONU之间上行和下行的传输距离,取最差值为PON口至ONU之间的最大覆盖距离。如需要开放CATV业务,应考虑CATV传输系统S-R间允许衰耗和增加波复用器引入衰减对传输距离制约的因素。网元设置4.5.1OLT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OLT宜设置在现有机楼节点,也可以设置在现有的重要接入点。2OLT设备与接入光缆ODF宜在同一机房,避免中间光缆跳接。4.5.2ONU的设置应综合考虑用户分布、楼宇设备装机条件、入户电缆距离以及方便维护等因素,参考如下集中设置原则设置:19层及以上的高层楼宇宜以单元楼为单位设置ONU,根据ONU覆盖距离可以在每个单元楼设置1个或多个ONU。28层及以下的多层楼宇,ONU以覆盖最多3个单元楼为宜,宜在中间单元适当的地方设置ONU;34层及以下的多层楼宇可在多个单元楼的中间适当的地方集中设置ONU;4当楼宇内设备安装空间有限,或楼内垂直层面线槽空间有限时,可适当减少ONU覆盖范围。4.5.3容量测算和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OLT设备的PON口数量按照ONU规模和ODN组网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来确定,可适当考虑一定的维护冗余。单个PON下挂的ONU数量根据各ONU的用户数结合带宽规划和ODN组网方案确定。2ONU的端口配置数量根据ONU的设置方式和ONU的覆盖范围,并考虑用户入住率、实装率等因素进行估算。3ONU设备的宽窄带配置比根据用户属性并结合家庭网关业务的推广来进行测算。PON系统的保护4.6.1PON系统的保护有“馈线光纤保护”、“OLT保护”、“OLT+馈线光纤保护”和“全保护”四种方式。1馈线光纤保护如图4.6.1-1所示,“馈线光纤保护”是在光分路器和OLT之间建立2条不同路由的、互相备份的光纤链路,一旦主用馈线光纤发生故障,通过人工改接的方式,在备用光纤链路可用的情况下切换至备用光纤的保护方式。图4.6.1-1馈线光纤保护方式2OLTPON口保护如图4.6.1-2所示,“OLTPON口保护”是采用配置互为备份的两个OLTPON口,一旦主用OLTPON口发生故障,自动切换至备用PON口的保护方式。图4.6.1-2OLTPON口保护方式3OLT+馈线光纤保护如图4.6.1-3所示,“OLT+馈线光纤保护”是采用两个PON端口(备用的PON端口处于冷备用状态)和2×N的光分路器,在分路器和2个互为备份的OLT的PON口之间建立2条独立的光纤链路,由OLT检测线路状态和PON端口状态,一旦主用光纤链路或OLT发生故障,由OLT完成倒换,自动切换至备用的光纤链路的保护方式。图4.6.1-3OLT+馈线光纤保护方式4全保护如图4.6.1-4所示,“全保护”是PON系统对OLT、ODN、ONU均提供备份的保护方式。由ONU检测线路状态,一旦主用光纤链路发生故障,由ONU完成倒换。图4.6.1-4全保护方式4.6.2PON系统的保护宜根据用户群的服务级别采用相应的保护方式。对于普通用户,一般不考虑系统保护。全保护的成本较高,宜只对重要用户采用。4.6.3OLT设备的关键部件(如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等),应冗余备份配置。EPON设备配置要求业务承载能力5.1.1EPON系统应具有承载以太网/IP业务、语音业务、TDM业务和CATV等业务的能力。其中TDM业务为E1电路仿真业务。ONU设备形态5.2.1ONU(LAN接口)设备形态应满足下列要求。1MDU型ONU(LAN接口)的设备形态应符合表5.2.1-1要求:表5.2.1-1MDU型ONU(LAN接口)设备形态以太网口数量POTS口数量CATVRF口设备形态8/16/248/16/24可选1U,盒式24/32/48/7224/32/48/72可选2~3U,插板式注1:POTS口的数量与以太网口端口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注2:高密度的MDU型ONU(LAN接口)的以太网端口采用集成度较高的插针等方式,以减小设备、板卡的体积,提高端口密度。2MTU型ONU的设备形态应符合表5.2.1-2要求:表5.2.1-2MTU型ONU(LAN接口)设备形态以太网口数量POTS口数量E1口数量设备形态1604/81U,盒式8/168/164/81U,盒式注1:配置POTS口的ONU,POTS口数量与以太网口数量相同。5.2.2ONU(DSL接口)设备形态应满足表5.2.2要求。表表5.2.2ONU(DSL接口)设备形态ADSL2+接口数量VDSL2接口数量POTS口数量设备形态16/24016/241U,盒式016/2416/241U,盒式24/32/48/72024/32/48/722~3U,插板式024/32/48/7224/32/48/722~3U,插板式注1:ONU的ADSL2+/VDSL2端口应包含分离器。注2:POTS口的数量与ADSL2+/VDSL2端口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设备接口要求5.3.1SNI接口和UNI接口应符合下列要求。1OLT设备的SNI接口必须支持GE接口,可选支持10/100BASE-T、10GBASE-X接口。1)当EPON提供TDM数据专线业务时,SNI应支持E1接口或者STM-1接口。2)当EPON提供语音业务,必须支持VoIP方式。2ONU(LAN接口)设备的UNI接口必须支持10/100BASE-T接口,可选GE接口。3ONU(DSL接口)设备的UNI接口必须支持ADSL2+或VDSL2接口。4当EPON设备提供TDM数据专线业务时,ONU设备的UNI接口应支持E1接口。5当EPON设备提供语音业务时,VoIP业务由ONU实现语音的分组化,应采用H.248协议。6ONU设备的UNI接口必须支持Z接口或Za接口。5.3.2SNI接口和UNI接口类型应符合下列要求。1GE接口可以是1000BASE-LX、1000BASE-SX、1000BASE-CX和1000BASE-T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各种接口类型均应符合IEEE802.3-2005的规定。2ADSL2+接口应符合ITU-TG.992.5。3VDSL2接口应符合ITU-TG.993.2。4E1接口应符合ITU-TG.703或GB7611-2001的规定。5STM-1接口应符合ITU-TG.707的规定。6Z/Za接口符合YD/T1054-200010.1.1节的规定;7Za接口应符合YD/T1054-200010.1.2节的规定。8监控接口:ONU应该支持监控接口,至少接收2个开关量。5.3.3PON接口应符合IEEE802.3-2005要求。其物理接口应采用1000BASE-PX20,应具有下列特性:1为点到多点的光纤传输系统;2采用单纤双向传输方式。由ONU至OLT(上行)方向,使用1310nm标称波长;由OLT至ONU(下行)方向,使用1490nm标称波长;3传输速率为1000Mbps,分路比为1×32,可支持最大传输距离不小于20km;4信号编码方式为8B/10B;5在物理层业务接口上,误码率小于等于10-12。业务承载方式和性能指标要求5.4.1以太网/IP业务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以太网业务的传输时延、吞吐量、丢包率和长期丢包率。各项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1吞吐量的指标要求:当EPON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其上行方向(UNI到SNI)的吞吐量应不小于900Mbit/s(64Byte到1518Byte之间的任意包长),下行方向(SNI到UNI)的吞吐量应不小于950Mbit/s(任意包长)。2传输时延的指标要求:当EPON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90%的情况下,其上行方向(UNI到SNI)的传输时延应小于1.5ms(64Byte到1518Byte之间的任意以太网包长),下行方向(SNI到UNI)的传输时延应小于1ms(任意包长)丢包率。3丢包率的指标要求:当EPON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在上下行业务流量各为1Gbit/s的情况下,其上行方向(UNI到SNI)的丢包率应小于10%(任意以太网包长),下行方向(SNI到UNI)的丢包率应小于5%(任意以太网包长)。4长期丢包率的指标要求:当EPON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在特定流量下(吞吐量的90%)的以太网业务的长期(24小时)丢包率应为0。5.4.2语音业务承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1EPON系统如果提供语音业务,必须支持VoIP方式,MDU和MTU型的ONU应采用H.248。2MTU型的ONU的内置IAD建议支持VoIPCentrex功能。3EPON系统中的VoIP业务由ONU实现语音的分组化。4支持VoIP语音业务承载功能的ONU实现H.248协议应符合YD/T1292-2003的规定和《中国电信H.248协议规范》。5.4.3EPON系统采用VoIP方式承载语音业务时,应满足以下性能指标要求:1语音编码动态切换时间<60ms。2应具有80ms缓冲存储能力,以保证不发生语音断续和抖动。3语音的客观评定条件如下:1)网络条件很好时,PSQM的平均值<1.5;2)网络条件较差时(丢包率≤1%,抖动≤20ms,时延≤100ms),PSQM的平均值<1.8;3)网络条件恶劣时(丢包率≤5%,抖动≤60ms,时延≤400ms),PSQM的平均值<2.0;4语音的主观评定条件如下:1)网络条件很好时,MOS的平均值>4.0;2)网络条件较差时(丢包率≤1%,抖动≤20ms,时延≤100ms),MOS的平均值>3.5;3)网络条件恶劣时(丢包率≤5%,抖动≤60ms,时延≤400ms),MOS的平均值>3.05编码率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G.711,编码率=64kbit/s;2)对于G.792a,要求编码率<18kbit/s;3)对于G.723.1(5.3节),要求<18kbit/s,对于G.723.1(6.3节)要求<15kbit/s6VoIP的延时(环回延时)包括编解码时延、收端输入缓冲时延和内部队列时延等,延时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G729a编码时,环回延时<150ms;2)采用G723.1编码时,环回延时<150ms。5.4.4EPON系统承载数据专线业务(E1或n×64kbit/s)时,应采用IETF的PWE3方式。具体实现应符合IETFRFC3985(2005)、RFC4197(2005)等相关规范。5.4.5TDM业务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1电路仿真方式的N×64kbit/s数字连接及E1通道的性能指标;1)误码率指标要求: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测试时间24小时,EPON系统的n×64Kbit/s数字连接及E1通道的误比特率为0。2)传输时延指标要求: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从用户侧设备接口到网络侧接口的N×64kbit/s数字连接及E1通道的传输时延<1.5ms;3)抖动传递特性指标要求:E1接口的抖动传递特性应满足图5.4.5和表5.4.5的规定。图5.4.5E1接口抖动传递特性表5.4.5E1接口抖动传递参数接口速率频率f(Hz)增益G(dB)(kb/s)f0f5f6f7X-Y2048*40400/0.5-19.5注:“*”值由设备制造商提供,但f0频率应不大于20Hz。功能要求5.5.1EPON系统应支持符合IEEE802.3-2005中Clause57规定的OAM功能,并支持IEEE802.3-2005中Clause30规定的管理对象、属性和操作Organization。5.5.2EPON系统的操作、维护和管理应采用OrganizationSpecificExtension机制以实现IEEE802.3-2005所未规定的扩展的ONU远程操作、维护和管理(OAM)所必须的管理维护功能。扩展的OAM应支持如下管理功能:1扩展的OAM发现和能力通告;2ONU的基本信息和能力通告;3与搅动功能相关的密钥交换、更新和同步功能;4与DBA功能相关的DBA参数读取和设置功能;5用户端口配置功能和管理;6VLAN配置和管理;7组播相关功能的配置;8QoS相关配置,包括业务流分类和标记等;9resetONU等Action功能;5.5.3扩展的OAM层协议应符合《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的规定。5.5.4以太网基本功能应符合如下要求。1MAC交换功能:1)OLT应支持根据MAC地址进行交换,应支持MAC地址的动态学习,MAC地址学习能力不小于1000个/秒。2)OLT每个PON接口的MAC地址缓存能力应不低于2K,汇聚交换部分的MAC地址缓存能力不低于16K。3)ONU的单播MAC地址缓存能力应不低于32×用户端口数(含以太网接口、ADSL2+接口或者VDSL2接口)。4)OLT、ONU的MAC地址老化时间应可配置。2二层交换能力:1)OLT应支持以太网业务二层交换功能,二层交换能力应确保上下行业务的线速转发。2)ONU(LAN)设备应支持以太网业务二层交换功能,二层交换能力应确保上下行业务的线速转发。3帧过滤功能:1)OLT应支持基于源和目的MAC地址的以太网数据帧过滤。2)ONU应支持基于物理端口、源和目的MAC地址、物理端口且源和目的MAC地址的以太网数据帧过滤,并且支持基于每个物理端口和MAC地址的以太网数据帧过滤功能的开启/关闭。4二层隔离功能:1)EPON系统应实现各ONU之间的二层隔离。2)ONU应支持对各以太网端口之间的二层隔离。5生成树功能:1)当OLT支持多个GE或10/100BaseTSNI接口时,应支持符合IEEE802.1D规定的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和多生成树协议(MSTP)。2)ONU的用户侧的10/100Base-T、GE接口应支持符合IEEE802.1D要求的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6流量控制功能:OLT的网络侧接口、ONU(LAN)的用户侧以太网接口应支持全双工方式下的IEEE802.3x流量控制协议,其相关功能均应可配置。7网络侧本地汇聚功能当OLT存在多个PON接口时,应支持对所有业务板的以太网业务二层汇聚功能。8链路聚集功能:当OLT的网络侧具有多个GE或10/100Base-T接口时,应支持IEEE802.3ad规定的链路聚集功能。5.5.5ONU(DSL接口)设备基本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1DSL线路速率模式应支持固定速率和根据线路条件自适应速率两种模式。2设备应具有单端口的多PVC处理能力。每个端口至少支持6条PVC,其技术要求应满足如下要求:1)业务PVC的VPI/VCI值能设置,VPI值的范围为0-255,2)VCI值的范围为32-65535;3)管理PVC配置的相关要求满足YD/T1347-2005《接入网技术要求—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用户端设备远程管理》的相规定。4)PVC的速率应可控制,速率控制颗粒度不超过128Kbps,速率控制精度优于5%。3ADSL2+的ATM-QoS机制要求DSLAM支持针对每个VC的ATM-QoS机制。4DSLAM接口功能要求当提供DSL接入时,必须支持RFC1483桥接的数据包封装功能。应支持基于用户端口的桥接、路由专线业务。5.5.6VLAN功能应满足《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5.5.7EPON系统应采用动态带宽分配机制(DBA)来提高系统上行带宽利用率以及保证业务公平性和QoS,应能根据LLID报告的队列状态信息分配带宽授权。最小带宽分配颗粒不应大于256kbit/s。5.5.8EPON系统必须支持StackVlan(802.1ad)的用户端口绑定解决方案;必须支持DHCPOPTION82功能,可将物理端口信息插入DHCPDiscovery消息中,传给上层网络设备。5.5.9EPON系统应提供必要的QoS机制,以保障在上行和下行方向均能根据SLA协议提供各种优先级业务的QoS。应支持基于ITU-TY.1291的QoS机制,包括业务流分类、优先级标记、排队及调度、流量整形和流量管制、拥塞避免、缓存管理等。5.5.10安全性能应满足如下规定。1PON接口数据安全要求:1)EPON系统下行方向应支持三重搅动功能,系统应支持针对每个LLID的搅动功能,每个LLID应有独立的密钥。2)三重搅动功能应符合《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规定。2OLT应支持基于LLID的MAC地址数量限制功能,ONU应支持基于端口的用户MAC地址数量限制的功能。限制的MAC地址数量应可灵活配置。3EPON系统应支持对特定物理端口的广播以太网帧、组播以太网帧、单播以太网帧根据(源或目的)MAC地址、VLANID等域进行帧过滤和抑制。4EPON系统应具有基于ONU的MAC地址对ONU进行认证的能力,应拒绝非法ONU的接入。5ONU应支持被OLT拒绝注册后的静默机制,缺省静默时间为60s。ONU的MPCP层次的状态机应符合《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的要求。5.5.11组播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1组播控制方式包括“IGMPsnooping方式”和“动态可控组播方式”两种。EPON系统的组播功能应符合《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的规定。2IGMP功能版本不低于IGMPVersion2。3OLT设备应至少支持并发1000个组播组,至少可配1000个组播IP地址4ONU单个用户端口同时支持的组播组数量不少于4个,ONU整体组播组数量为4×用户端口数(ONU的本地组播控制表的容量不应小于该ONU的以太网端口数量×4)。5.5.12EPON系统保护倒换功能(可选)应符合下列规定。1EPON系统保护倒换可选择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自动倒换:由故障发现触发,如信号丢失或信号劣化等;2)强制倒换:由管理事件触发。2EPON系统保护类型及自动倒换时间宜符合如下要求:1)馈线光纤冗余保护:人工倒换;2)OLTPON口冗余保护:小于50ms;3)OLTPON口+馈线光纤冗余保护:小于100ms;4)全保护:小于100ms。5.5.13光功率检测要求应满足《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FTTB系统运行环境要求5.6.1光纤温度交变要求当OLT和ONU间的光纤处于-25℃~55℃的温度交变环境内时,OLT和ONU应能正常工作,业务性能不应恶化或中断。5.6.2温度、湿度要求设备在以下温度、湿度范围内的环境中应能正常工作,OLT应能支持A类,ONU应支持A、B、C种类别中的一种。类别A类:温度:0℃~40℃相对湿度:10%~90%(非凝结);类别B类:温度:-30℃~40℃相对湿度:10%~90%(非凝结);类别C类:温度:-10℃~55℃相对湿度:10%~90%(非凝结)注:以上为地板以上2m和设备前方0.4m处的温度。5.6.3防尘要求在以下灰尘环境下,设备应能正常工作:直径大于5μm的灰尘浓度≤3×104粒/m3,灰尘粒子是非导电、导磁和腐蚀性的。5.6.4大气压力要求FTTB系统设备应能在86kPa~106kPa大气压力条件下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电源要求5.7.1OLT设备应支持直流或交流供电方式,在以下1或2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1直流电压及其波动范围要求:1)标称电压:-48V;2)电压波动:在直流输入端子处测试的-48V电压允许变化范围为-57V~-40V;2交流电压及其波动范围要求1)单相220x(1±10%)V,频率50x(1±5%)Hz,线电压波形畸变率小于5%;2)正常情况下,设备的外壳与电源线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MΩ。5.7.2ONU设备应提供交流220V和直流-48V两种电源模块供选装,在以下1或2条件下应能应能正常工作。1ONU的交流供电模块应满足在以下条件:1)交流市电在电压85~264V,频率50Hz±5%,电压波形畸变率小于5%范围内,设备应能正常工作;2)交流市电超出上述范围时候,设备应能自行保护,但不造成设备损坏;3)在正常情况下,设备的金属外壳与电源线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0MΩ。2ONU的直流供电模块应满足:在电压范围-40~-57V内,设备应能正常工作。5.7.3ONU可选支持备用电池供电,备用电池及电源管理应满足《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5.7.4掉电通知功能ONU应具有通过OAM的DyingGasp功能将自身掉电事件通知OLT的能力。电气安全要求5.8.1设备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MΩ。5.8.2设备的防雷接地要求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5.8.3设备应安装过压、过流保护器,应满足YD/T1082-2000对模拟雷电冲击、电力线感应、电力线接触等指标的要求。5.8.4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指标应符合GB9254-1998以及GB/T17618-1998的规定。网管功能要求和系统设计1.1EPON网元管理功能要求6.1.1OLT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功能要求1OLT的操作维护管理功能应支持对OLT本身的配置、故障、性能和 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加油站安全管理机构环境和安全管理程序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 ,同时应支持通过OAM方式实现对ONU的远程管理。2OLT的网络管理功能应支持SNMP协议和IEEE802.3-2005中规定的OAM功能,即OLT与EMS系统之间的通信应采用标准的SNMP协议,实现相关的管理功能,同时,OLT实现SNMP代理功能,通过标准的OAM通道实现其与ONU之间的OAM发现、链路状态监控等维护功能。3OLT应符合《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规定的OAM功能的扩展,实现扩展的OAM发现、搅动的密钥更新与同步、DBA参数管理等功能。6.1.2MDU和MTU型ONU的远程管理应支持SNMP和OAM两种方式。1OAM方式:由OLT作为SNMP的代理,通过OAM方式(包括IEEE802.3-2005中规定的OAM和《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规定的扩展OAM)实现对ONU的远程管理。2SNMP方式:ONU作为一个SNMP实体,EMS基于SNMP协议实现对ONU的远程管理。SNMP协议应支持SNMPV2c版本,可选支持V3版本。3OAM方式和SNMP方式的分工和关系如下:1)与PON接口相关的远程管理功能(如三重搅动、DBA参数配置、ONU基本信息上报、FEC功能管理、可控组播等)由OAM方式实现;2)其他与业务相关的远程管理功能(如VLAN、组播、端口管理、QoS、VoIP、TDM等)由SNMP方式实现;3)ONU也应具备通过OAM方式对与业务相关的部分内容进行远程管理的能力,如VLAN、组播、端口管理、QoS等。4ONU的SNMP管理功能应集成到该厂商的EMS系统,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1.2EMS网管功能要求6.2.1EMS网管基本要求EPON系统的EMS网管功能应符合《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的规定。主要包括:1管理协议和设备管理接口1)EMS应通过SNMPV2c网管协议对EPON系统进行操作、管理和维护,可选支持V3版本;可选支持TELNET或WEB方式的网管;2)EMS应支持以带外和带内两种方式实现对OLT设备的访问,带外访问方式应当提供所有带内访问方式的功能,带外访问方式应当实现访问控制,防止非授权访问;3)EMS与OLT设备之间应采用以太网、DDN(N×64kbit/s1≤N≤30,V.35接口)和2Mbit/s(G.703同向型接口)中的一种DCN接入方式,建议支持以太网接入方式;4)EMS管理系统应具备对设备进行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功能;5)OLT应支持用户通过其所带的CONSOLE口对其进行带外方式的操作维护。2管理容量EMS平台的典型配置应具有管理不小于1000个OLT,不小于100000个ONU的能力。建议具有支持1000000线的容量。在最大设备容量范围内,被管理网元数目的增加对系统性能没有显著影响。3北向接口1)EMS优选提供北向接口,接口协议可以采用CORBA、XML或SOAP。2)EMS应提供与电信营业系统(“97系统”)的电子工单接口,以实现业务发放过程的自动化。6.2.2EMS网管的配置管理要求EMS网管应满足《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定义的各项配置管理要求,具体包括:1拓扑管理。2网元管理:包括OLT、ONU各种接口的参数、属性的管理等。3用户和业务管理:包括对用户或者用户的每项业务的参数进行配置等。4资源管理:EMS应支持对全网的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对网元、槽位与板卡、PON端口、ONU、ONU的UNI端口等设备资源的占用情况统计和管理。提供报表统计功能并可以保存及打印。5配置数据管理。6定期的配置检查。6.2.3EMS网管的故障管理要求EMS网管应满足《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定义的各项故障管理要求,具体包括:1故障检测功能2故障同步功能3故障定位和分析功能4告警显示5告警归类功能6告警处理7告警查询与统计6.2.4EMS网管的性能管理要求1应提供对网络侧端口、OLT侧PON口、ONU侧PON口、用户侧端口进行15分钟/24小时性能监测;2应提供性能历史数据的报表统计功能;3应提供线图/柱图/饼图等图形化性能分析手段。4性能监测内容应包含以太网基本性能、PON性能以及环境监测性能等性能参数。5要求EMS系统能提供对以太网端口实时性能进行监测,提供图形化界面显示以太网端口速率、流量等性能参数的实时变化趋势。6应能根据不同条件查询历史系统性能记录,并将查询结果和统计结果保存到外部文件并输出。6.2.5EMS网管的安全管理要求1用户访问权限管理:网管系统应通过定义个人访问权限的方式,提供对于管理员/操作系统访问的安全措施,拒绝非法用户和密码错误用户的登陆访问。2用户登记管理:EMS应支持将操作用户分为系统管理用户、系统维护用户、系统操作用户、系统监视用户等几个等级,每个等级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高级别的用户拥有更高的管理权限。3操作日志:操作日志记录用户在系统中所执行的各种操作,并应记录所有用户的操作,包括用户名、操作时间、操作类型。6.2.6EMS网管的日志管理1应支持对日志的操作,例如查询和备份(不宜对日志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操作);2日志管理应能支持对操作日志、安全日志和系统日志的管理;3应支持日志操作的权限管理。6.2.7EMS网管的策略管理1应支持两种类型的策略:定时执行的策略、事件触发执行的策略;2应支持用户自定制策略。1.3网管系统设计6.3.1FTTB网管系统由EPON网元管理系统(EMS)、远程操作终端(X-终端)和本地维护终端(LCT)组成。1EPONEMS具备《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规定的各项管理功能,实现对EPON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可以对OLT、ONU及ONU内置的IAD、LAN交换机/DSLAM进行统一管理和业务配置。一般以本地网为单位集中设置。2X-终端包括本地终端和远程终端,由EMS授权,具有部分EMS功能。一般以区县为单位设置,通过远程终端组网方式实现集中管理模式下的分级管理。3LCT主要用于EPON系统设备安装初始化,但作为辅助管理设备,也可对EPON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管理。6.3.2网管信息一般采用带内方式承载。二层网络通过配置网管专用VLAN隔离其它数据,三层网络新建网管VPN通道。OLT和ONU与EMS服务器之间采用SNMP协议,版本为SNMPV2C。6.3.3PONEMS应提供与MBOSS之间的接口。也可提供与其它业务网管(如软交换网管、城域网网管等)之间的接口;ONU同时作为SNMP实体,其它业务网管理系统(如城域网网管)可对其进行VLAN、QoS等基本业务信息的远程配置管理。6.3.4网元管理系统的保护1网元管理系统的数据通道保护:在网元连接至EMS的传输通道阻断时,EMS应能通过第二通道获取被管理的网元信息。2EMS支持数据库备份、恢复和拷贝功能。网管系统应配置外围存储器,可以以手动或者自动的方式将指定的网管数据备份到外围存储器中,外围存储器可以包括磁盘,磁带,数据库等。网络资源配置1.4VLAN划分原则7.1.1采用VLAN隔离方式来区分业务分类和业务等级。7.1.2对于采用以BRAS为单边缘的IP城域网,采用1:1的VLAN分配方式:1每用户1个独立VLAN,通过两层VLAN扩展VLAN空间。用户内部的不同业务根据802.1pCOS值进行区分,利用VLAN信息
本文档为【FTTB工程设计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吴
多年维修电工经验
格式:doc
大小:101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2-18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