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产养殖-药理学-5-第五章-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

水产养殖-药理学-5-第五章-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

举报
开通vip

水产养殖-药理学-5-第五章-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第五章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渔药作用是渔药与水生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相同剂量的同一渔药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不一定能达到相同的血药浓度,•相同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能达到相同的药效,甚至会出现质的差异。•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较多因素均能影响渔药的作用,如渔药自身、给药方法、环境因素以及机体状况等。•只有了解这些因素对渔药的影响,才能达到有效、合理的使用渔药的目的。内容第一节渔药自身的因素第二节给药途径与方法第三节环境第四节水生动物本身第一节渔药自身的因素1.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2.剂型3.剂量4.渔药的相互作用5...

水产养殖-药理学-5-第五章-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
第五章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渔药作用是渔药与水生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相同剂量的同一渔药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不一定能达到相同的血药浓度,•相同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能达到相同的药效,甚至会出现质的差异。•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较多因素均能影响渔药的作用,如渔药自身、给药方法、环境因素以及机体状况等。•只有了解这些因素对渔药的影响,才能达到有效、合理的使用渔药的目的。内容第一节渔药自身的因素第二节给药途径与方法第三节环境第四节水生动物本身第一节渔药自身的因素1.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2.剂型3.剂量4.渔药的相互作用5.渔药的贮藏与保管1.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大多数渔药是通过它们参加机体组织的生化过程而发挥药理作用的,药理作用是渔药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反映。•渔药的理化性质不仅直接决定药理作用的强度和效果,也决定渔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渔药的化学结构决定渔药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性质,如对氨基苯甲酸为某些细菌的生长所必须,磺胺类渔药因其化学结构与其相似,能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影响渔药发挥作用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度(脂溶性、水溶性)•酸碱度•解离度•挥发性•吸附力•稳定性等•吸附力•渔药的颗粒小,它的相对表面积就大,机体对其吸附力强。如灰黄霉素0.7μm颗粒要比10μm大颗粒口服吸收量高2倍,药效也强很多。•稳定性•漂白粉因在空气中遇二氧化碳缓慢分解,而二氧化氯却较为稳定,因此二氧化氯的药效一般强于漂白粉。次氯酸钠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但遇酸却会分解,故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而药效降低。同样,因三氯异氰尿酸在酸性条件下比碱性条件下稳定,所以它的药效在酸性条件下较强。2.剂型•渔药的剂型可以影响渔药在水生动物体内的吸收速率,导致体内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从而影响疗效。•研究表明,不同剂型的渔药尽管所含的药量相等,但药效强度却不尽相同。•常用生物当量,即渔药的不同制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作为比较标准来衡量药效强度。•应根据水生动物的种类,规格,发病类型及程度,渔药的性质等加以选用相应的剂型。•只有采用合理的剂型,并通过正确的给药方法,才能保证用药效果。•由于水生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态习性、生理特点、摄食方式各异,因此选择正确的剂型对有效的发挥渔药的疗效尤为重要。•目前,渔药的剂型较为单一,常用的仅有内服散剂和泼洒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渔药的发展。•对于内服散剂和泼洒剂来说,也还存在着适口性、嗜食性和易溶性、分散性等问题,因此加强渔药剂型的研究是提高药效的关键之一。•渔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渔药的纯度和均匀度、填充剂和赋形剂的类别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等都会影响渔药的剂型,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3.剂量•剂量是指渔药的用量,在安全范围内,渔药的作用会随剂量的大小而有相应的差异,有的渔药还会因剂量的变化发生质的变化。•如大黄在小剂量时有健胃作用,中等剂量时表现出止泻作用,而在大剂量下却起着泻下作用。•大多数金属收敛药如硫酸锌等,用于局部时,低浓度表现收敛作用,中等浓度出现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则表现出腐蚀作用。•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渔药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的水生动物甚至是同种水生动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养殖阶段,以至不同生理状态其渔药的给予剂量应有所不同。•不同病原菌或同一病原菌的不同菌株其耐药性可能有差异,且常有地区特点。•生产上为增强药效、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常采用联合用药、使用窄谱抗菌药等方法。因此,既要根据病原菌株不同的耐药情况,又要考虑使用的渔药种类及配伍的不同,从而选用合适的给药剂量,可根据药敏试验确定敏感药物。•为避免造成渔药残留与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不提倡通过加大渔药剂量、延长疗程的方法来防治病害。•任何渔药只有在其剂量范围内使用,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当使用剂量不足时,渔药有可能不产生明显效应,从而到不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相反,当渔药超过一定的剂量范围,就可能使其作用由量变引起质变,导致水生动物中毒,甚至死亡。•这一现象在消毒剂、杀虫剂尤为明显。•渔药一般采取“群体化”给药方法,对于剂量的确定,在口服时,常以主动摄食的水生动物的总体重计算给药剂量,药浴或全池泼洒给药则按水体体积计算给药剂量。4.渔药的相互作用•渔药相互之间的作用会使渔药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产生质和量的变化,可表现于药动学方面,也可表现于药效学方面。•在药动学方面,一种渔药能够使另外一种渔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如通过影响胃肠道对渔药的吸收、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点,诱导或抑制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影响肾脏对渔药的排泄等,从而影响另一种渔药的血药浓度,改变其作用强度。•在药效学方面,可表现出无关作用、协同作用、累加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无关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渔药作用于同一细菌时,其抗菌作用不变;•协同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渔药合用时所需浓度叫它们分别单独使用时低,且疗效增加;•累加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渔药合用时,渔药作用的效果仅等于各药之和,•拮抗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渔药合用时,渔药效果小于单独使用时作用的总和,•有些渔药合用不仅表现出协同作用,还能相互纠正缺点,提高疗效,如三磺合剂就是将三个磺胺类渔药合并使用,制成混悬剂,在它们的抗菌效果增强的同时,还降低其对肾脏的毒性。•但是,有些有毒副作用的渔药合用时,不会使其毒副作用减弱,反而会导致其增强,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或新霉素同时或先后使用均可致肾脏毒性反应增加。•对存在拮抗作用的药物称为配伍禁忌,表5-1是常见渔药的配伍禁忌。•如果病情确实需要两种存在配伍禁忌的渔药使用时,应错开使用,使前一种渔药药性基本消失后再使用后一种渔药,如非要用三氯异氰尿酸和生石灰防治疾病时,二者间隔时间要在7天以上。•在生产实践上,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常存在混合感染、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等现象,因此常采取联合用药。•为增强主药的药效或避免渔药的不良反应,常在主药中添加合适的辅药,如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用,通过硫酸亚铁清除创面而提高硫酸铜杀灭寄生虫的效果。•抗菌药联用应谨慎。有时抗菌渔药合用时,其杀菌作用表现相加或协同;有时合用时,则可能产生拮抗作用。如卡那霉素与四环素联用,对杀灭嗜水气单胞菌有协同作用,土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总之,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各种渔药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水生动物的生理状况和环境条件等。•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渔药混合使用时,有时还须注意渔药混合的次序。5.渔药的贮藏与保管•渔药的贮藏与保管也会直接影响着药效,有的渔药因保管不当使药效丧失,•如漂白粉在二氧化碳、光热的作用下会迅速失败;•硫酸亚铁若保管不善,与空气接触即会生成碱式硫酸亚铁,失去药效。第二节给药途径与方法•给药途径会影响水生动物对渔药的吸收速度、吸收量以及血药浓度,从而影响渔药作用的快慢与强弱,甚至会影响作用的性质。•一般来说,制剂和剂量决定了给药方法。•水生动物的给药,除了人工催产和少数个体较大或珍稀的对象在疾病防治时采取个体给药注射(或口灌)给药外,大多采取混饲口服和泼洒的群体给药方式。•不同的给药方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以及给药容器的选择均会对渔药的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一、给药途径二、给药时间三、给药次数与反复给药四、盛药容器五、疗程六、其他一、给药途径•1.口服法•2.药浴法1)浸浴2)遍洒3)挂袋(篓)4)浸沤法•3.注射法•4.涂抹法1.口服法•内服法、混饲口服•将药物均匀地混合到饵料中,制成适口的药饵后投喂。•给药的剂量一般根据养殖种类及其体重计算,也有的按饵料重量计算。•口服法用药量少,操作方便,不污染环境等。此法常用于增加营养,病后恢复及体内病原生物感染等,特别是细菌性肠炎病和寄生肠虫病。•给药时水生动物胃肠内食糜的充盈度、酸碱度等会影响渔药的作用效果。•一般来说,易被消化液破坏的渔药不宜口服,如链霉素等。•当患病的水生动物食欲下降、食量减少或停食时,由于摄取药饵较少,或根本没有摄取,则渔药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渔药或长期、大量的使用药饵,易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对滤食性动物(包括水生动物的幼体阶段)及摄食活性生物饵料的种类,投喂药饵难以达到其药效。•有些有异味的渔药,会影响水生动物的摄食,而达不到防治的效果。•灌服法•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内服法,一般只适用于少量的大型水生动物。•该法是将水生动物麻醉,然后用橡胶导管把调剂好的药液灌入胃或肠,灌毕将其放于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暂养,直至病愈或视病情进行第二次灌药。2.药浴法•渔药的水溶性、渗透性以及毒性常会直接影响其使用范围及其作用效果。•1)浸浴•浸浴法,又称浸洗法。将养殖动物集中在较小的容器或水体内,配制较高浓度的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强制受药,以杀死其体表和鳃上的病原体。•常会因浸浴的水生动物数量的增加而使渔药的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因而对浸浴浓度难以控制,不是渔药达不到相应的药效,就是容易出现毒性反应。•2)遍洒•渔药分散的均匀度常会影响其作用。水位较深的养殖水体在高温时易形成温跃层,若按常规剂量给药,由于水体上下密度不同,使得上层渔药浓度较高,下层渔药浓度较低,易造成水生动物中毒。•此外,遍洒法还存在如下缺点:•对生物选择性差,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也杀灭水体中的有益生物:如泼洒敌百虫、硫酸铜杀灭寄生虫时,也会杀灭浮游生物;•对养殖水环境造成污染:如泼洒有机磷、重金属类渔药;溶解性较差的渔药会导致误食而引起中毒。文献•按照药浴水体的大小可分为遍洒法和浸洗法。根据药液浸泡的浓度和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瞬间浸泡法、短时间浸泡法、长时间浸泡法、流水浸泡法。•遍洒法是疾病防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浸洗法用药量少,操作简便,可人为控制,对体表和鳃上病原生物的控制效果较好,对养殖水体的其他生物无影响,是目前工厂化养殖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在人工繁殖生产中,从外地购买的或自然水体中捕捞的亲鱼、亲虾、亲贝及其受精卵等也可用浸洗法进行消毒。•3)挂袋(篓)•也称悬挂法,即将药物装在有微孔的容器或布袋中,悬挂于食物周围或水产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利用养殖动物到食场摄食或生存活动的习性达到给药的目的。•渔药是否具有缓释性以及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水生动物的回避性会影响本法给药效果。如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袋(篓)时,因对鱼类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鱼类会极力躲避而达不到用药的目的。•悬挂法(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用于流行病季节来到之前的预防或病情轻的场合,具有用药量少、成本低、简便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杀灭病原体不彻底,只有当鱼、虾游到挂袋食场吃食及活动时,才有可能起到一定作用。•目前常用的悬挂药物有含氯消毒剂、硫酸铜、敌百虫等。•4)浸沤法•将采集到的中草药扎成捆,投放在养殖池塘的食场附近或池塘进水口处、上风头处等位置浸沤,利用浸沤出的有效成分扩散到养殖池塘中,抑制或杀死水中及鱼体表、鳃上的病原体。•由于该法只适用于中草药的使用,因此药物性能以及对药物处理的方式会一定程度影响其效果。3.注射法•注射给药有肌肉、皮下和腹腔等几种给药方式。•注射给药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否则会因操作不当导致水生动物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而出现死亡。•一般来说,肌肉给药要比皮下给予方式吸收快,但皮下给予药效持久;腹腔给予吸收速度快,效果较好,但对一些刺激性的渔药会产生不良效果,不宜采取这种给予方式。文献•鱼病防治及催产上常采用的注射法有两种,即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法。•此法用药量准确、吸收快、疗效高(药物注射),预防(疫苗、菌苗注射)效果好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操作麻烦,容易损伤鱼体。•合适对象是那些数量少又珍贵的种类,或是用于繁殖后代的亲本。治疗细菌性疾病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病毒病或细菌感染用疫苗、菌苗等。4.涂抹法•涂抹法,又称涂擦法。捕起患病的水生动物,用湿纱布或毛巾将水生动物包裹住,然后直接将药液滴在病灶处或用棉花蘸液涂抹,以杀死病原生物或防止伤口被感染。•防止药液流入鳃、口或其他对渔药敏感部位是防止渔药产生药害的关键。•渔药的渗透性、药液或药膏涂抹鱼体后离水放置的时间以及涂抹的操作对其药效作用有较大的影响。文献•具有用药少、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但适用范围小。•主要用于少量鱼、蛙、鳖等养殖动物以及因操作、长途运输后身体受损伤或亲鱼等体表病症的处理。•适用于皮肤溃疡及其他局部感染或外伤。二、给药时间•同一药物,相同剂量,在不同的时间给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应根据水生动物的生理特性、摄食习惯、生态习性、给药途径及环境条件而选择适宜的给药时间,以提高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一般常选择在晴天上午11时前(一般为9:00~11:00)或下午3时后(一般为15:00~17:00)给药,因为这时药效发生快,药效强,毒副作用小。•时间药理学就是以时间生物学为基础,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性的科学,揭示了给药时间、昼夜规律和季节变化,药物作用程度的差异。•时间药理学为确定水生动物的最适给药时间提供依据。•给药的最适时间应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1.渔药类别与性质•大多数渔药在遍洒给药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因而不宜在傍晚或夜间用药,当然某些有氧释放的渔药,如过氧化钙、双氧水等除外;•再如杀虫剂外用时,不宜在清晨或阴雨天用药,因为此时用药不仅药效低,还会造成水生动物缺氧浮头,甚至泛池。2.温度、光线强弱•渔药的毒性一般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因此给药时要注意避免高温;有些渔药对光线较敏感,因此,不宜在中午光照较强时使用。3.水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大潮期间或大换水后,大多甲壳类动物,如虾蟹,往往会因此诱发大批脱壳,脱壳过程中和刚脱壳后它们的体质较弱,一般不宜用药,尤其对毒性大的渔药,如硫酸铜、福尔马林等更应慎重。4.给药途径•口服给药一般在停饲4h后再给药,以确保渔药大部分被水生动物采食;泼洒给药一般在给饲之后,以免影响其摄食。三、给药次数与反复给药•给药次数应根据水生动物病情的需要,渔药在鱼体内的消除速率以及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来决定。•对半衰期短、消除快的渔药,给药次数要相应增加,而半衰期较长、消除慢、毒性大的渔药,给药次数则应减少。•为了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还须反复给药。•反复给药后,病原体会出现耐药现象。•凡需要加大渔药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较小剂量时即可获得的药理作用的现象,称为耐受性(Tolerance)。•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对渔药的反应性降低或减弱,渔药的药效降低,甚至无效。•另一种情况是某些病原体在反复接触某些抗病原体的渔药后,它们的反应性不断减弱,以至病原体最终能抵抗该渔药而不被杀灭或抑制,这是病原体对渔药的耐受(药)性(resistance),也称抗药性。•以土霉素为例,20世纪60年代嗜水气单胞菌对其最小抑菌浓度仅为6mg/L,而目前已达到了600mg/L,其耐药性提高了100倍。•耐药性产生的原因除了遗传学中的个体差异的先天性因素外,多次、反复的不科学用药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反复用药时要注意给药剂量及次数,避免长期的、低剂量的反复给药,为防止耐受性和耐药性的产生,还应注意渔药的轮换使用。四、盛药容器•渔药大多是化学合成物,尤其是起消毒作用的一些氯制剂,氧化性强,易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轻则降低药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储存、溶解渔药时对盛药容器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宜选用陶瓷、木质或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容器,尽量不使用金属器皿。五、疗程•为了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以达到治疗目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给药,一般以天数来表示,这就称为疗程。•它是指一个用药周期,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疗程的长短和给药的间隔时间是根据药物的作用和体内的代谢过程来决定的,还要考虑到病原体、水生动物的病情轻重与病程缓急等因素。•对于病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疾病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否则治疗不彻底,易于复发,同时也会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一般来说。抗生素类渔药的疗程为5~7d;杀虫类渔药疗程为1~2d,投喂药饵防病时疗程为10~20d。对于同一种药物,不同的病原体疗程也不相同。六、其他在给药途径方面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渔药的作用1.药饵投喂时,渔药在水体中的溶失;2.渔药成分与饲料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如鳗鲡饲料含油较高,不宜与某些抗生素渔药混合;棉籽饼会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富含硫的饲料可使磺胺类渔药在血液中的毒性增强;钙质饲料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等;3.渔药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处顺风泼洒给药,可增加药液在水体中的均匀度;4.药饵加工工艺,如均匀性、稳定性(温度高时时渔药失活)等,会影响药饵的质量。第三节环境•水环境因素对渔药作用的影响,除了水体自身的温度、盐度、酸碱度、氨氮和有机质(包括溶解和非溶解态)等理化因子外,还有微生物、细菌、浮游生物、病原生物、养殖生物等生物因子的影响,•除此之外水体自身理化因子之间,理化因子与生物因子之间、生物因子之间以及渔药与水体的各因子之间构成复杂的关系,更使渔药的作用复杂化,它们既影响渔药的发挥,也影响着药物作用的强度,甚至还会影响渔药作用的性质。一、水温二、酸碱度三、有机物四、光照和季节五、病原微生物六、其他一、水温•大部分渔药的药效与水温一般呈正相关,水温升高时,药效作用及产生作用的速度也就相应增强,•如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在37℃时只需20℃时的一半浓度便可达到相同的杀菌效果。•但水温变化对各种渔药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某些消毒剂,当水温按等差级数递增时,杀菌速度则会按几何级数递增;•而有些渔药(如硫酸铜、漂白粉等)水温升高对其药效的加强并不明显,反而会使其毒性增强;•还有些渔药,如溴氰菊脂,其药效与水温呈负相关,当水温升至20℃以上时,其药效明显比20℃以下低。•水温除了影响药物的药效外,还会影响渔药的毒性和稳定性。如高锰酸钾在水温25℃时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明显要比20℃时高;将硫酸铜在60℃的水温中溶解,则可使其失效;•水温过低时,有的渔药难以发挥药效。通常情况下,渔药的用量是指水温20℃时的基础用量,水温升高时,应酌情减少用量;降低时,应适当增加用量。二、酸碱度•养殖水体的酸碱度是波动的,水质较肥、气温较高(如夏季中午)时,pH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由于水体酸碱度的变化,渔药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酸性渔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环素等渔药,在偏碱性的水体中其作用减弱,而碱性渔药如卡那霉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磺胺类渔药等则会随水体酸碱度的升高作用增强。•有的渔药,由于水体酸碱度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化学变化而使药效与毒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漂白粉的消毒杀菌作用是由于其水解所生成的次氯酸,但在碱性环境中次氯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OCl-),使消毒作用减弱;敌百虫在碱性环境下可转化为剧毒的敌敌畏,且转化速度随pH和水温的升高而加快。•水体酸碱度对药物影响的机理是:•1.改变渔药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解离度、通透性及分子结构等,对消毒剂、杀虫剂尤为明显。•含氯消毒剂一般在酸性条件下电离少,只有次氯酸、山梨酸等非电离的分子较易通过细胞膜,通透性强,杀菌作用则相应较强;当水体碱性增强时,其解离作用加强而导致杀菌作用减弱。•漂白粉在pH6.5以下,0.2~0.4mg/L浓度即有较强的杀菌力,而在pH8时,浓度要达到0.8~1.6mg/L才可获得同样的效果。•2.影响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及对其的亲和力。•通常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为6~8,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其生长、繁殖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三、有机物•养殖水体是一个富含有机物的水体,水体有机物的种类及其含量与水体的性质、养殖动物的种类与密度、投饵、施肥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有机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外用渔药的效果。•有机物影响渔药作用的机理是:•1.有机物在病原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妨碍了渔药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从而延误了渔药对病原体的杀灭作用。•2.有机物与渔药(如消毒剂、杀虫剂等)结合,降低了渔药的溶解度,从而阻碍了渔药与病原体的结合,影响了渔药的作用。•3.有机物与渔药发生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不仅减弱了渔药对病原体的杀灭力,而且由于它们的不溶性,又能吸附周围其他一些物质,共同产生保护病原体的机械屏障。•渔药受有机物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影响较大,•如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时,它要先将有机物氧化后,才可对病原体产生相应的作用;•又如有机物对次氯酸盐的影响要大于氯代异氰尿酸;季铵盐类(新洁尔灭等)、过氧化物类(过氧化氢等)渔药等的药效作用也会明显受有机物的影响;•但也有的渔药受影响较小,如聚维酮碘等。四、光照和季节•在白昼与黑夜,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它们夜间比白天的反应弱,且傍晚或夜间由于气温、水温降低,减少了水生动物的不安和体能消耗,对渔药的耐受能力增强。•同样,夏季与冬季相比,由于夏季水温较高,水生动物活动力强,它们对渔药也较冬季敏感。•此外,有些渔药见光易分解,因此尽量避免在光照较强时给药。•有的渔药由于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高时,其作用降低,所以受季节的影响也就较大,如溴氰菊脂的杀虫效果春季使用要比夏季明显好。五、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影响着渔药的作用。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越多,渔药的杀菌作用会逐渐减弱。•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生长时期、状态和抵抗力也会影响渔药的作用。有些抗寄生虫渔药对成虫效果好,而对幼虫效果较差。•随着抗菌药使用范围的扩大与使用剂量的增加,病原微生物会产生耐药性。•目前,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耐药性不断增强,很多病原微生物已由单药耐药发展为多重耐药,导致用药量越来越大,药效却越来越低。•如土霉素、金霉素等曾对海水养殖弧菌病的防治有较好的效果,但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已经对这类疾病无能为力;引起多种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现已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如氟喹诺酮类药。六、其他•水体的盐度、溶氧量、透明度、硬度、重金属盐、氨氮以及池塘底质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药效。•一般认为药效会随盐度的升高而减弱(茶籽饼例外),如海水对一些抗菌药(如四环素、土霉素、磺胺等)的抗菌活性均呈抑制作用;•溶氧较高时,水生动物对渔药的耐受性增强,溶氧较低时,则易发生中毒现象;•一般情况下渔药(如硫酸铜等)在硬水中的毒性要比在软水中小;•池塘底泥较多时,对一些渔药(如敌百虫)的吸附也较多,从而降低渔药的作用。•有的渔药的作用还与空气的湿度有关,如甲醛熏蒸,一般在20℃、相对湿度60%~80%下进行效果较好,如果温度低,湿度太小,则易聚合,杀菌力大大减弱。第四节水生动物本身•不同的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不同,如鲤、鲫对硫酸铜较为敏感,鳜、淡水白鲳对敌百虫的耐受力差;磺胺类渔药在治疗中华鳖的溃烂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时有一定的疗效,而对同样有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淡水鱼类出血性败血病的作用却不显著。•造成这些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渔药在水生动物体内外的代谢途径和速度不尽相同,其中包括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含量与代谢途径等,他们也影响了渔药在水生动物体内外的作用方式、消除速度,影响了渔药的作用效果。1.种属差异2.生理差异3.个体差异4.机能状态•1.种属差异•虽然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本身固有的药理作用,但是由于水生动物的解剖构造、生理机能、生活习性的不同,各种水生动物对同一渔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生石灰对中华鳖的使用浓度为60~70mg/L、鱼类是25~30mg/L,而中华绒螯蟹却只有15mg/L。•表5-2是部分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此外,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和消除的规律不同,所产生的药效亦有一定的差异。2.生理差异•1)年龄•不同年龄的水生动物对渔药的反应差别很大。•(1)在对渔药的敏感性上•一般幼龄、老龄的水生动物对渔药比较敏感。如草、鲢等鱼苗对漂白粉的敏感性比成鱼大,这可能由于幼龄水生动物体内酶活性较低,或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对渔药的转化能力较弱,易引起毒性反应。老龄水生动物由于某些器官的功能老化,对渔药的转化能力也大大降低。•(2)在对渔药的转化、吸收和代谢上,•不同年龄的鱼表现也不一样。如以相同剂量的氯霉素对一龄和二龄罗非鱼口灌给药,一龄罗非鱼比二龄罗非鱼吸收速度明显快,而消除速度则明显缓慢。又如,成熟的斑点叉尾鮰在多次给药下的药动学参数与单次给药下的药动学参数一致,而幼鱼则不一致,表现为总消除时间减少。•2)性别•性别差异对渔药体内分布、吸收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雌性的水生动物对渔药比较敏感。如无论是肌肉注射还是药液口灌给药,盐酸环丙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消除半衰期(T1/2β)和分布相半衰期(T1/2α)均长于雄蟹,但这也可能因渔药而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3)肥满度•肥满度较丰的水生动物对渔药的耐受性较强,这是因为一些脂溶性的渔药较易贮集在脂肪组织中。3.个体差异•同种水生动物不同的个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也有不同,有的对药物特别敏感,而有的表现其耐受性较强;有的对药物的处置较快,而有的却较迟钝,这被称为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包含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很多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由于水产动物大部分是群体给药,个体差异常被忽略。4.机能状态•水生动物的机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一般瘦弱、营养不良的水生动物对药物比较敏感。水生动物摄食的饵料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或钙、镁等营养元素,可使肝微粒体酶活性降低,导致药物中毒。•此外,水生动物生存在比较拥挤的空间时,转塘、捕捞、运输、换水、饵料转换、饲养密度的改变等养殖操作,都会导致水生动物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增加水生动物对渔药的敏感性,不仅会影响渔药的作用效果,还会增强渔药的毒性作用。•处在病理情况下的水生动物,药物的作用与在健康状态下的水生动物也有所不同。各种病理因素都能改变药物在机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影响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效。•对于水生动物,肝肾是药物代谢酶聚集的重要场所,是药物消除的重要器官,在病理状态下的水生动物常会因肝脏实质细胞受损,肝肾病变、功能失调等导致体内的某些药物代谢酶减少,对药物的转化和代谢能力降低,从而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造成药物蓄积,药物作用加强和延长,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肝肾功能是否健全对药物的代谢具有较大的意义,它会较大的影响药物的作用和用药的安全。•对于患有某些细菌性疾病的水生动物,因大多会造成肝肾功能损伤。所以在进行这类疾病的治疗时,应慎用氨基甙类、强力霉素、多粘菌素E等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或得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档为【水产养殖-药理学-5-第五章-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婷婷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
格式:pdf
大小:87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3-03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