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两部_劝学篇_试分析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差异及原因

从两部_劝学篇_试分析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差异及原因

举报
开通vip

从两部_劝学篇_试分析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差异及原因 历 史 回 廊 242 安徽文学2 0 0 9 年第 期3 从两部《劝学篇》试分析福泽谕吉 与张之洞的差异及原因 ◎唐柳春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 19世纪的中后期,日中两国先后出现了两篇同名为《劝学篇》的文章,在日中两国都起了很大的影响,最终日中两 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来分析其主要差异及导致的原因。 关键词 张之洞 福泽谕吉 《劝学篇》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日中两国,有这么两个重要的人物, 先后在各自的国家写了一篇同名叫《劝学篇》的...

从两部_劝学篇_试分析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差异及原因
历 史 回 廊 242 安徽文学2 0 0 9 年第 期3 从两部《劝学篇》试分析福泽谕吉 与张之洞的差异及原因 ◎唐柳春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 19世纪的中后期,日中两国先后出现了两篇同名为《劝学篇》的文章,在日中两国都起了很大的影响,最终日中两 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来分析其主要差异及导致的原因。 关键词 张之洞 福泽谕吉 《劝学篇》 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日中两国,有这么两个重要的人物, 先后在各自的国家写了一篇同名叫《劝学篇》的著作。并都在 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个国家的统治者都对这两篇著 作赞赏有加并且奉为思想治国之道,但却使日中两国走上了 不同的发展道路。直到现在我们在探讨近代日中两国同样面 临着西方侵略的民族危机而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自救政策 时,依然都会研究这两本著作,这就是被日本誉为启蒙思想家 的福泽谕吉写的《劝学篇》和中国一位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劝 学篇》。通过对《劝学篇》的分析来探讨两者在思想上的差异 及其成因。 一、成书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与思想 福泽谕吉的《劝学篇》由 17篇文章组成,包含的主要观点 有:(1)人们生来并无富贵贫贱之别。这就是开篇那句“天不 生人上之人,也不是生人下之人”的名言。(2)提倡个人独立 的思想。(3)关于教育方面,他反对儒学,重视数理和独立思 维,(4)契约思想。从内容上,福泽的思想很注重吸收西方的 自由平等思想,以此来把日本从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把全国 大多数人引导到学习要西方文明中去。 而张之洞的《劝学篇》《劝学篇》全面阐述其以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的文化观和改革设想,在他的篇前一序言中就强调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的原则,企图将士 人阶层引向以保教、保传统的有限学习西方之路。 二、两部《劝学篇》思想上的一些差异 首先:在对待个人权利的思想方面不一样。福泽谕吉主 张个人独立、平等,他认为只有个人的独立才能让一家可以独 立,才能让国家独立,在他的《劝学篇》开宗明义的提出每个人 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上”而且也表现在“人民和政府或者国家的关系上”,如果人 的平等权利受到侵犯,福泽谕吉主张进行抗争,为争取平等自 由而抗争,但福泽又批出“追求自由不是恣情放纵,应该懂得 守本分”,而张之洞却 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反 对有个人的思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主张严格遵守封 建的三纲五常,要求绝对服从的观点。因此在思想创新方面, 这种危害性是极大的,何启、胡礼垣指出:“终足以阻新政之行 者,莫若《劝学篇》,尤莫若《劝学篇~正权》首”。 其次:同样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但对于现代教育培养出 的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态度不一样。福泽谕吉认为传统的日本 思想非常落后,日本要想独立富强,不仅要吸收西方的物质文 明,更要吸收西方的精神文明,他说:“我们洋学者的目的只有 一个,就是介绍西洋的实际情况,促使国民有所变通,早日进 入文明开化的大门”。因此他大力提倡教育,并身体力行。 1958年,福泽谕吉在江户奥平家开办私塾,1868年为扩大私 塾又购买马公馆,改为“庆应义塾”。福泽谕吉以此为阵地,从 事教育,传播“西方文明”,为日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 村,成为明治时期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 而张之洞在他主持洋务时期也大力提倡教育,他认为“人 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 由于人才,人才出于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因此他积极 的建立实业学堂、师范学堂、普通学堂、妇幼学堂等各类近代 学堂 20余所,并且还大量派遣游学生出国读书。但是,他的 思想仅局限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只是希望用新的教 育手段培养出忠实维护旧的统治次序的人才, 然而这些学堂 或者出国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在新的教育手段下不仅学习了 西方的技艺,而且也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时,他又进行干预, 对于这些人才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就随便放在一些不重要的 岗位上,而对于那些“循理守法”者,则给以举人、进士出身。 这样使得许多有才华的青年都远离了张之洞。有些还走上了 反清革命的道路。 再次:在对待儒家文化的方面不一样。福泽谕吉对儒家 文化是持反对态度的,在福泽的自传里,他认为儒学是无益于 “社会的文学”,他认为“教育主张是着重于自然原则”而以数 理两方面为其根本,认为“东方的儒教主义和西方的文明主义 相比,东方所缺少的有两点:即有形的数理学和无形的独立 心”,他认为人世间绝不能离开数理,也不能撇开独立思维,这 么重要的道理,在日本却并未受到重视,他深信这完全是“汉 学教育之过”,不管贵贫上下,人人都必须学习的应该是“接近 世间一般日用的实学”。并且作为了一个学生一定要有独立 思维,唯有学习这种“实学”,在他年青的时候就无心崇拜汉 学,也不重视汉学,并且还想根除汉学,尽管他对汉学很在行, 但是对汉学无论在讲话或写作上都毫不容情的予以攻击。他 曾在他的自传里说道,他之所以对于汉学为敌到如此地步,是 因为他相信陈腐的汉学如果盘踞在晚辈少年(下转第 245页) 历 史 回 廊 245安徽文学2 0 0 9 年第 期3 观念更多的是凭空想象,并没有依据实际的地理知识,却反映 出当时人们心中广阔的“天下”。 三、总结 先秦时期“天下”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词汇。思想家们运 用“天下”阐述其思想,言“天下”必言“天”或“天子”,可见“天 下”的使用与“天”和“天子”密切联系在一起。另外,天下一词 也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地理范围的词汇,已经具备了政权、民 心、天命等内涵。 先秦时,人们对“天下”的认识还较多地侧重于对地理知 识的认识上,大多是对人们所游历过或听说过地区的地理形 势、物产状况的记述,也有为天子统治服务的政治目的,同时 存在许多主观想象,反映的是理想中的“天下”。 参考文献: [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 [2]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5.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8.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 [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 (上接第 242页)的头脑里,那么西洋文明就很难传入中国,可 以体现出福泽谕吉在汉学与西学之间的态度,而作为一个靠 着科举平步青云的张之洞,他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儒家教育, 科举仕途的一帆风顺更令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 宗儒家笃信不疑,自然对于儒家十分的拥护。 三、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个人生活经历不一样 一个人的经历对于他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首先 福泽谕吉出生在一个下层武士家庭,在日本的那个时代身份 等级是十分严格的,早在福泽小时候做游戏的时候,他在与上 层士族子弟交往中对不平等的语言用语就很反感,这也是他 在后面著书中说的那句名言“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 人”。也就充分表现了他对于封建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反抗。同时由 于他依靠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使他更相坚信这一道理, 在对待传统的汉学方面他受的影响是很少的,加之他出国参 观游历欧洲,使他对于西方文明的向往和佩服,更使他与传统 的汉学文化决裂。福泽谕吉作为一个下级的武士,他与封建 的高层没有太多的利害关系,使他更容易脱离这种封建束缚。 而张之洞,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儒家教育,科举仕途的一帆风 顺更令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宗儒家笃信不疑,因 此对于传统文化眷念情深,加上他青少年时代就学于贵州、直 隶,为学政时现于湖北、四川,均为西方新学影响尚未深入的 内地闭塞之区,因此所受教养及个人经历,使他“尚知六经大 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但是执著于经世之志的张之洞又有 别于“以不谈洋务为高”的一般“清流”同党,对洋务派兴办的 近代化事业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批评,而且认为“塞外番僧,泰 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谴”,由于张之洞素有励精图治 的意气和长于权变的机智,当他走出京官清流圈子,踏上封疆 大吏之途以后,迅速从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他八十年代初 在山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 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因此在他又是一个能够接纳一些新事物的人。这就是为什么 我们在他的《劝学篇》中,既看到他死守封建生产道德,提倡三 纲五常,但是又提出了一些要学习西方技艺的思想,学者冯天 瑜评价张之洞他是一位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东方中古传统 与“欧风美雨”所驱动的近代化潮流,在他头脑里相激相荡。 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 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的汲纳西学,革故 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不免抱残 守缺之讥。这与他在封建社会的所处环境和地位有很大的关 系。 (二)所处的历史环境不一样,写作的目的不一样 19世纪下半叶的东方国家,都面临着民主改革的基本任 务,故而社会启蒙思潮的内容也基本相同:都以西学为中心, 并同爱国救亡、维新变革和宣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理性原则 有机结合起来,福泽所处的时代正是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时期, 日本政府把“文明开化”作为基本国策与“富国强兵”、“殖产兴 业”并论,“求知识于世界”即向西方文明学习的进程迅速的推 进,福泽也由此投入日本的启蒙运动中,并写下了《劝学篇》, 宣传自由、平等、独立、民权等学说。所以正是因为有社会这 样一个大的环境促使了福泽思想的传播。反观近代中国,虽 然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在一定 程度上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根基,但是这一时期清朝还 是牢牢掌握统治权,为了维护它的统治竭力用旧的思想来愚 昧人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 级改良派搬来西方的进化论,借“孔子”搞资产阶级的改良主 义,要求设国会行三权鼎立,废科举,设学校。这无疑是对封 建官僚制度的根本变革,张之洞在这场维新运动初始阶段曾 表示过某种程度的支持,当维新运动触及封建专制政体时,他 就站在维新派的对立面,下令解散上海强学会,限制报纸的发 行,并写下了《劝学篇》,目的在于辟“邪说”,张之洞在《劝学 篇》里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作为他的思想的总结,可见,福 泽谕吉与张之洞写作的目的不同,他们产生的效果就不同了。 总之,我们从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张之洞的《劝学篇》 可以看出代表两种不同派别的利益思想,福泽的思想代表了 新兴地方资产阶级的利益,适应了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客 观需要,集中地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日本新兴资产阶级不 甘落后,奋发向上,锐意革新的进取精神和革命朝气,同进也 反映了日本人民渴望从西方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福泽的《劝学篇》推进 了日本的“文明开化”即资本主义近代化,而张之洞的《劝学 篇》是在“百日维新”时抛出来的“明教正义”之作,是介乎维新 与封建顽固派之间的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这种 “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拒绝接受西方民主主义精华的理论依 据,成为一种保守主义的政治模式,结果导致中国迈向近代化 的进程被推迟,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得不到改变,张之洞的 《劝学篇》只起了为封建专制制度辩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一宁著.福泽谕吉.新蕾出版社,2000年 01月第 1版. [2[清]张之洞著.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3]福泽谕吉著.马斌译.福泽谕吉自传.商务印书馆,1980. [4]冯天谕,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福泽谕吉著.马斌译.福泽谕吉自传.商务印书馆,1980.
本文档为【从两部_劝学篇_试分析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差异及原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344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03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