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

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

举报
开通vip

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 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 格 曲 【内容摘要l流传在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卡尔被称为西藏的宫廷歌舞音乐,但是 西藏的宫廷卡尔却源自阿里民间的卡尔歌舞音乐。阿里民间卡尔是藏民族积极吸收、融合周边 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并不断创新的产物。阿里民间卡尔歌舞音乐既保持了伊斯兰歌舞 音乐的基本形式、特点,又融入了大量阿里歌舞音乐的风格和内容,形成既有别于中南亚伊斯兰 歌舞音乐又不同于藏族传统歌舞音乐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与阿里普兰、日土、札达等地的各种庆 典、迎送仪式和民俗活动相结合,成为阿里地区独特的民间传...

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
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 格 曲 【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摘要l流传在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卡尔被称为西藏的宫廷歌舞音乐,但是 西藏的宫廷卡尔却源自阿里民间的卡尔歌舞音乐。阿里民间卡尔是藏民族积极吸收、融合周边 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并不断创新的产物。阿里民间卡尔歌舞音乐既保持了伊斯兰歌舞 音乐的基本形式、特点,又融入了大量阿里歌舞音乐的风格和内容,形成既有别于中南亚伊斯兰 歌舞音乐又不同于藏族传统歌舞音乐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与阿里普兰、日土、札达等地的各种庆 典、迎送仪式和民俗活动相结合,成为阿里地区独特的民间传统歌舞音乐艺术。 〔关键词」卡尔;伊斯兰歌舞音乐;阿里民间卡尔 [中国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分类号]J60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0003 (2005) - 04 - 084 - 06 一般认为卡尔是西藏民主改革(1959 年)前流传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 什伦布寺的西藏宫廷音乐。其实,卡尔过去 不仅在拉萨地区流行和日喀则作为西藏地方 政府和班禅会议堪布厅的宫廷音乐,而且也 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日土县、普兰县、札达县、 噶尔县以民间歌舞音乐形式在流传。特别是 阿里地区的卡尔很早就得以流传和盛行,其 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并且至今仍广为流传。 阿里民间卡尔也是拉萨、日喀则的宫廷卡尔 的主要源头。 一、称谓 “卡尔”一词在藏文中意为舞蹈,多指在 庆典和仪式场合由男性表演的歌舞。西藏山 南泽当镇的卡尔、巴谐玛的卡尔、桑日县的耐 龙卡尔、林芝地区的顿多卡尔、佛教寺院的多 吉卡尔羌姆(金刚神舞)等都具有此种涵义。 阿里地区流传的卡尔在普遍意义上与西藏各 地流传的卡尔是相同的,是一种民间的庆典 歌舞。阿里民间有一个口头禅,叫“颇卡尔莫 鲜”,其意为卡尔是男子舞;鲜(阿里地区非常 古老的歌舞,在象雄时期就已经存在)由女子 跳。不同点在于阿里的民间卡尔超越了单一 84 歌舞种类称谓的界限,它不仅仅指某一种歌 舞,而是对传自拉达克等地的具有伊斯兰歌 舞音乐风格的所有舞蹈、民歌、器乐、歌舞等 艺术形式的统称。 二、渊源 阿里民间卡尔(包括西藏的宫廷卡尔)是 藏族文化同伊斯兰文化长期相互碰撞的产 物,是藏民族积极吸收、融合周边伊斯兰文化 艺术(包括歌舞音乐),并不断创新,使之逐渐 演变成为本民族传统歌舞音乐艺术的结晶。 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产生,7世 纪中叶至8世纪初,阿拉伯伊斯兰的楼马王 朝统治了中亚大部和阿富汗,并把势力扩展 到印度河流域。“西藏第一饶迥铁龙年(北宋 仁宗赵祯宝元三年,1040年)阿底峡进藏后, 阿拉伯大食的军队侵人中印度,占领南部以 外的大半个中印度,伊斯兰教也在中印度发 展起来⋯⋯过了一百六十来年,到藏历第三 饶迥铁鸡年(南宋宁宗赵扩嘉泰年,1201 年),大食军队占领了中印度、南印度、西印 度。”①在伊斯兰帝国统治的地区,佛教逐渐 衰落,伊斯兰教取而代之。13世纪末,定居 在中亚的蒙古人的后裔也普遍信仰了伊斯兰 西藏研究 2005年第 4期 教。至此,西藏阿里的东、西、南部周边地区 成了一片伊斯兰文化的世界。16世纪,蒙古 人的后裔率莫卧儿军从阿富汗侵人北印度, 占领德里,建立了伊斯兰的莫卧儿帝国,后将 势力扩大到了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北半部。在 这一区域,藏传佛教文化圈内,最早受到伊斯 兰文化影响的是当时西藏的周边国拉达克和 有西藏血统的巴尔蒂。拉达克东部与西藏阿 里相连,东南部与克什米尔为邻,西南方与巴 基斯坦白沙瓦山区相接,北部是巴尔蒂,现为 印属克什米尔的一个县,首府为列城。巴尔 蒂东部与中国西藏阿里和新疆隔喀喇昆仑山 脉相望,东南方为拉达克地区,西南方与克什 米尔为邻,西部与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相连, 现归属巴基斯坦,首府为斯卡杜。拉达克和 巴尔蒂早期属于象雄,象雄是吐蕃王朝建立 之前西藏高原上的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鼎 盛时期包括西藏的西部、北部和东部大部分 地区。②“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 北至于闻,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③汉文 史籍中的大小羊同指的就是象雄。象雄是西 藏古老的苯教文化的发源地,拉达克和巴尔 蒂的先民们信仰苯教,崇尚苯教文化,至今在 拉达克和巴尔蒂普遍、大量的存在和使用苯 教“雍仲”符号,说明早期象雄苯教文化的传 统影响依然还在延续。7世纪初,吐蕃王松 赞干布打败象雄最后一位首领李米加,719 年,吐蕃灭象雄,④拉达克和巴尔蒂一带纳人 了吐蕃的辖区。846年,吐蕃最后一位赞普 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吉用袖箭射 死,卫松和永丹两个王子为争夺王位内战不 休,接着,吐蕃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吐蕃 王朝覆灭。吐蕃王朝消亡后,巴尔蒂逐渐脱 离了西藏。 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之孙贝果赞 (卫松之子)被起义军在江孜城擒拿杀死 后,⑤其子吉德尼玛衰带领部下100多名轻骑 向西溃逃至象雄札布让(今阿里札达县境 内),娶普兰王扎西赞的女儿萨廓尔琼,并统 一了处于土王割据状态的象雄全境。晚年, 将3个儿子分封3处:“大儿子贝吉衰赐封芒 域;次子扎西衰赐封普兰;三子德祖衰赐封象 雄(即象雄古格)。”⑥芒域就包括今天的拉达 克、日土等地,以列城为中心。自此才有了阿 里三围之称呼,其意为吐蕃王室后裔之领地 三部。长子贝吉衰占据的芒域后称为拉达 克。拉达克王朝历经30多个首领的统治,延 续了900多年,直到1842年才在查漠道格拉 政权的不断侵略下,成为印度查漠克什米尔 的一部分。 拉达克至今一直保持着与西藏相同的宗 教信仰、文化、语言文字、种族等特点,直到近 代在拉达克官方和民间,宗教信仰主要是藏 传佛教竹巴噶举派的教法。拉达克的文化艺 术虽然也受到了周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影 响,但基本上还是属于西藏文化的范畴,在更 多的、本质的方面表现出藏族文化艺术的特 性;西藏卫藏地区盛行的扎念琴歌舞、藏戏、 民歌等在今天的拉达克依然在普遍流传;宗 教艺术、绘画、音乐、舞蹈等与西藏卫藏地区 基本相同;虽然拉达克现归属克什米尔,但在 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歌舞艺术等方面更接 近于西藏。 而巴尔蒂则与之有很大的不同,自吐蕃 王朝崩溃后,巴尔蒂就进人了长期的各部落 分治时期。14世纪,伊朗传教士来到巴尔蒂 传教,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巴 尔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巴尔蒂开始称之为 巴尔蒂斯坦,巴尔蒂斯坦的人种、文化、艺术 等方面注人了新的内容,伊斯兰宗教、文化的 广泛吸收和传播,使巴尔蒂在16世纪至18 世纪基本结束了藏族文化和宗教的传统,这 85 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 一地区逐渐伊斯兰化了。1840年被查漠王 古拉柏·辛格的道格拉政权所灭亡,成为查漠 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上世纪中叶,巴尔蒂与 吉尔吉特一道取得独立战争胜利后加人巴基 斯坦。 伊斯兰的宗教、文化艺术通过克什米尔、 巴尔蒂斯坦、印度北部地区直接传人藏族文 化范围的拉达克地区,从拉达克地区又传人 西藏阿里的普兰、札达、噶尔、日土等地,对当 地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虽然对 西藏阿里、拉达克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社 会生活等方面微乎其微,但是在艺术上的影 响却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卡尔歌舞音乐艺术 经周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全面传人藏传佛教 盛行的拉达克、西藏阿里地区,并且与当地歌 舞音乐交流、融合。所以现代的很多卡尔歌 舞音乐艺术家、专家学者及相关的史书专著 都认为卡尔是从拉达克地区传人西藏的。 伊斯兰的歌舞音乐传人拉达克、西藏阿 里地区以后,由于这些歌舞音乐中舞蹈所占 的比重较大,且大都由男性表演,因而在拉达 克和西藏称其为卡尔,舞蹈的歌唱部分则称 为卡尔鲁(舞蹈歌),舞蹈的乐器伴奏部分称 卡尔瑞(舞蹈音乐),音独的器乐演奏则称为 “配阿(迎请乐)”、“甲木瑞”(宴会乐)。在拉 达克、巴尔蒂斯坦、西藏阿里地区,当地的艺 人又创作出很多这一类体裁风格的歌舞音 乐。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溶人了很多当地歌 舞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歌词内容无疑反映了 当地人当时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在西藏阿里还把当地古老歌舞“鲜”和 有些民歌也融进卡尔歌舞中,作为卡尔歌舞 节目表演。卡尔歌舞音乐在血缘相同、语言 相近、地理相接,以及在文化、宗教方面有传 统渊源关系的拉达克、巴尔蒂、西藏阿里流 传,并且与当地的歌舞音乐相融合,致使在传 86 承、延续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该艺术逐渐本地 化。它既保持了伊斯兰歌舞音乐的基本形 式、特点,又融人了很多藏族歌舞音乐风格和 内容,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中南亚伊斯 兰歌舞音乐,又不同于西藏传统歌舞音乐的 艺术传统。 根据《意、目、耳之喜宴》⑦所记载的情况 看,在藏巴第司(后藏王)统治西藏时期(16 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初)和五世达赖时期 (17世纪),卡尔歌舞和卡尔音乐在阿里和拉 达克地区非常兴盛,并一直流传至今。 三、民间卡尔的流布与功用 民间卡尔现主要流传在阿里的日土县、 札达县、噶尔县、普兰县等地的农区。卡尔歌 舞有日土县的亚巴亚玛(谐巴谐玛);普兰县 科迎、辛巴区等地的卡尔。札达县和噶尔县 过去也有卡尔,只是到了近期才消失。日土 县日土乡的亚玛是卡尔歌舞和阿里古老的民 间歌舞“鲜”结合起来的歌舞,男跳卡尔女舞 鲜。普兰县的辛巴乡、科加等地还流传一种 称之为“塔尔鲜”的歌舞,表演时不分男女,其 表演方式、乐器伴奏、歌舞风格等与卡尔歌舞 非常相似,甚至“塔尔鲜”的有些曲目也与卡 尔歌舞的曲目相同,是结合卡尔和鲜而形成 的类似于卡尔的一种庆典歌舞。当地非常看 重这个歌舞,在大的喜庆场合,首先要表演塔 尔鲜,而后才按顺序表演卡尔、鲜等。卡尔器 乐主要是苏尔奈和达玛鼓合奏曲,还有少部 分的苏尔奈和达玛鼓的独奏曲。苏尔奈、达 玛鼓的合奏曲和独奏曲由担任卡尔歌舞伴奏 的艺人演奏,因此,卡尔器乐的流布基本上与 卡尔歌舞的流布是一致的。 据阿里札达县知名学者、县藏医院医生 班丹益西先生说:“在阿里,卡尔最早是从札 达县流传到日土、普兰等地的。”阿里民间卡 尔的伴奏乐器主要是苏尔奈和达玛鼓这2种 西藏研究 2005年第 4期 乐器,个别地方也使用一种称为“江江”的两 面蒙皮的长桶大鼓。这些乐器的演奏者都是 祖传的艺人,如日土县日土乡苏尔奈艺人边 巴次仁、普兰县喜德乡苏尔奈演奏者旺堆、达 玛鼓演奏者斯达次仁等都是艺人世家出身, 各自都能说出父辈3,4代艺人的姓名。这些 艺人一般都从十几岁开始随父或其他长辈、 亲人学习演奏乐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 习,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经父辈、老师或其 他资深艺人的推荐,通过卡尔本(卡尔歌舞队 负责人)和宗本(相当于县级行政长官)的严 格考试,方能成为宗政府和寺庙的专职演奏 艺人,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大寺院的喜庆仪式 活动、新年、宴请、迎送、赛马、羌姆神舞等场 合奏乐、伴奏卡尔歌舞。过去,卡尔歌舞艺人 和卡尔器乐艺人的表演和演奏都是支差性 的,他们的表演时间、曲目、服饰、场合、人数 都是固定的,都要按照规定严格表演,否则要 受到惩罚。如日土县亚巴亚玛1年只表演1 次,在藏历12月28日那天,到宗本官邸表演 亚巴歌舞片断,称之为“谐配”,意为歌薪(品 歌),不表演亚玛。随后至宗府前广场亚巴亚 玛一同正式表演所有节目。亚巴(男)演员 13人,亚玛(女)13人,亚巴头戴“波多”帽,胸 前佩带护身符和绿松石,背后带银饰,耳带金 耳环,着长袖藏服,上套披蓬,穿五色衬衣,脚 穿“夏鞋”(一种凹底鞋),身披恺甲,手持利 剑,等等。亚玛的穿着类似鲜舞女服饰的装 束。观看表演的有宗本、日土县隆珠曲德寺 (拉萨色拉寺的分寺)堪布(住持)、僧俗民众 及拉达克等各地来的观众。作为搞劳,表演 完后宗府要给艺人赏赐酥油、茶叶、哈达等。 卡尔乐除了为卡尔歌舞伴奏之外,还要在各 种固定和不固定的迎送、宴会、赛马等场合演 奏。在日土县,新年、庆典及各种喜庆仪式上 首先要演出卡尔,然后按顺序表演鲜舞、柴鲁 (室内坐在左右两排卡垫上演唱的一种古老 的喜庆歌)、爬鲁(婚礼歌)等。在达札县,主 要在藏历新年、藏历元月举行的托林寺大法 会、8月夏住仪轨⑧等大的庆典、佛事活动都 要表演卡尔歌舞。宗本、寺院堪布来回迎送 时要演奏苏尔奈和达玛鼓乐曲。普兰县在藏 历新年、科迎寺和喜德乡赖德寺的跳羌姆神 舞等场合与塔尔鲜、鲜、羌姆等一起表演卡尔 歌舞。苏尔奈、达玛鼓则在宗本和宗府的宴 会、僧俗官员的迎送、望果节、婚礼等各种场 合演奏。在阿里,民间卡尔主要分为卡尔歌 舞和卡尔器乐演奏2个部分,这2个部分的 演出场合和功用也有所区别,卡尔歌舞在大 的庆典、寺院的仪式活动、大的民俗活动时表 演,如藏历新年、寺院的羌姆神舞、法会、望果 节等。表演次数少,场地与时间固定,规模比 较大,气氛隆重热烈。而卡尔器乐演奏主要 在地方政府官员和大的寺庙堪布及僧俗人士 的迎送、宴请、赛马、武士表演等场面演奏。1 年中演出次数较频繁,场合与地点有固定的 也有不固定的,规模大小不一。 苏尔奈、达玛鼓艺人的演奏技艺、曲目都 是靠祖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都 要按照传统的传授方式严格学习。先学会正 确的吹奏和敲打,而后学习曲调的演唱(苏尔 奈和达玛鼓乐曲一般都有歌词,可以演唱), 再按照曲调练习指法和鼓点,并背诵下来,最 后在乐器上实际操作练习,直到练熟为止。 他们所演奏的乐器大都是从拉达克购进的。 苏尔奈与寺院宗教乐器“甲林”(}51z-- )形制大 致相同,但苏尔奈的管身粗一些、短一些,管 身与喇叭用1根整木连起制成,喇叭口上套 一铜皮,铜皮上有饰纹。而寺院的“甲林”则 管身为木,喇叭口为铜制,套起合成。达玛鼓 鼓身有铜制的,也有木制的。 在阿里流传卡尔的地区,都把演奏苏尔 87 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 奈和达玛鼓的艺人视为低贱的人。在日土等 地把苏尔奈和达玛鼓艺人称为“百熟”,一般 由“卡夏”人(印度的一个种性)演奏。据当地 人说,日土县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卡夏人的后 裔。达玛鼓演奏艺人更受人歧视,现有阿里 各地演奏达玛鼓的艺人大都是铁匠出身,铁 匠在西藏旧的传统等级观念中被视为最低等 的人种,称为黑骨头,这显然是伊斯兰传统观 念和西藏的传统等级观念结合的结果。在阿 拉伯伊斯兰国家,“人们称那些专门使用东方 乐器为婚礼和割礼演奏的人为“乐器阶层”。 最初,由于这个阶层社会地位低下,文化知 识、艺术知识贫乏,收人很少。”⑨据班丹益西 先生说:“达玛鼓由铁匠敲打是在底雅(札达 县边境区)一带最初形成的。过去历史上没 有这种习惯,由谁敲打都可以,现在杂让(札 达县另一边境区)一带仍由群众随意敲打。” 卡尔乐的演奏艺人也随同卡尔这种伊斯兰国 家的艺术形式来到西藏后,受到了藏族传统 歌舞艺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的很大影响。 四、曲目与演奏形式 阿里民间卡尔中曲目数量最多的是卡尔 歌舞曲。日土县日土乡的亚巴亚玛歌舞中亚 巴(男子歌舞即卡尔歌舞)有7首曲目,其中3 首只有歌舞,无苏尔奈、达玛鼓伴奏;;1首无 歌只有舞蹈和乐器半奏;其余3首有歌、有 舞、有乐器伴奏。亚玛(女子鲜舞)有曲目9 首,都为歌、舞、乐综合型。普兰县有卡尔歌 舞18首之说。札达县则有卡尔歌舞13首之 说。虽然在普兰县流传有18首卡尔,但这个 县的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这18首卡尔歌 不一定都相同。在札达县也存在相同的情 况。在普兰县有塔尔鲜、卡尔、鲜等喜庆歌舞 种类,但是,在曲目方面划分较复杂,有些曲 目在每种歌舞形式中都出现,同一首曲目在 卡尔歌舞中出现,又在鲜舞中出现。同样,相 88 同的曲目在卡尔歌舞和鲜舞中都出现,这种 现象在普兰县比较普遍。串曲目的现象是由 于这些喜庆歌舞长期在一起表演,在风格上 相互融合,甚至曲目上相互直接借鉴、吸收后 形成的。 过去,在阿里农区和半农半牧的地区表 演卡尔歌舞和演奏卡尔器乐曲相当普遍。现 在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过去演唱、演奏的主 要服务对象和很多仪式活动不复存在,同时, 老艺人的不断过世使卡尔乐曲的数量逐渐减 少。现在真正能演奏全部卡尔歌舞曲的艺人 很少,最多的也只能演奏8,9首,一般能演奏 7,8首。卡尔器乐曲一般都专曲专用,迎送、 赛马、宴请等场合都有各自固定的曲目,不能 乱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民间现还在流 传着少量的苏尔奈独奏曲和达玛鼓独奏曲, 这在西藏宫廷卡尔乐中是没有的。 演奏卡尔歌舞曲时,苏尔奈和达玛鼓演 奏者坐在歌舞表演者的两侧伴奏,有时也在 中间或前面坐着演奏。在迎送、望果节转田 地、赛马时,苏尔奈、达玛鼓艺人站着演奏。 宴会上演奏用坐姿,并且要求苏尔奈和达玛 鼓轻声演奏,乐声要柔和。宴会上演奏的曲 目称之为“甲木瑞”,意为“柔和之乐”或“轻音 乐”。 五、民间卡尔的艺术特点 阿里民间卡尔乐的艺术特点非常突出, 与西藏大多数民间音乐相比较,卡尔音乐在 音调、结构、形式,乐器等方面形成很大的差 别,明显感觉出一种异域音乐文化的特点。 但与阿里和西藏其他地方的古老庆典歌舞音 乐相比较,如鲜、塔尔鲜、柴鲁、谐钦等,在音 乐速度、风格等方面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卡尔歌舞和卡尔乐从拉达克传人阿里之后, 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保留了不少拉达克和巴 尔蒂曲目的基础上,当地又创作出很多具有 西藏研究 2005年第 4期 卡尔风格的歌舞曲和器乐曲。现在阿里地区 流传的大部分卡尔歌舞曲和器乐曲明显是属 于阿里本地的,只有少部分保留有较明显的 中亚伊斯兰和印度、尼伯尔等国的音乐风格, 从曲目名称和歌词内容也能确定这一点。这 表明卡尔歌舞音乐已基本上本地化、西藏化 了。 卡尔音乐速度比较缓慢,格调比较庄重、 肃穆,甚至还有些冗长,这与西藏有些古老喜 庆歌舞的特点是相近的。调式大多为5声调 式,还有少部分6声调式和7声调式,也有个 别比较特殊的调式。这种特殊调式一般在器 乐演奏时出现,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音乐本 身调式比较特殊;另一种是苏尔奈乐器制作 时各吹孔间距不是很精确。从卡尔舞蹈的动 作、队形、歌舞音乐的结构方面也保留有中亚 及南亚次大陆伊斯兰艺术的明显痕迹。卡尔 歌舞的队形大多为横向、斜向、蛇形等,这类 队形在西藏民间歌舞中少见。歌舞音乐的结 构也独具特色,其结构顺序是:先用乐器奏一 段乐曲,然后由艺人唱一段歌曲,接着用苏尔 奈和达玛鼓伴奏一段舞蹈曲目,再唱一段歌 曲,最后用器乐伴奏一段舞蹈便结束。其特 点是歌时无舞蹈,舞时无歌唱,这种结构形式 在西藏其他传统的歌、舞、乐结合的艺术形式 中是没有的。。虽然囊玛音乐的快板只有舞蹈 和扎念琴伴奏,但是慢板是歌舞结合的,⑩那 是由于囊玛采用堆谐伴奏的这种形式是后来 形成的,与卡尔不能等同。而且在西藏的传 统歌舞中只要有乐器伴奏,则器乐演奏从头 至尾是要不间断地参与歌舞伴奏,没有停下 来休息一段再演奏的习惯,这与卡尔歌舞音 乐结构形式是显然不同的。如果我们把卡尔 歌舞音乐的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发 现卡尔的这种器乐演奏、音乐旋律、舞蹈动 作、队形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非常 相似于中亚国家(包括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 歌舞。 卡尔的器乐曲与歌舞音乐有所不同,在 基本风格、形式大致相同的前提下,也有自身 的一些特点。卡尔器乐曲音调较活泼、流畅, 速度也较快。很多卡尔乐曲都有歌词,正式 演奏时不唱词,但在心里可默唱,特别在最初 练习唱曲调时要唱词,其一是为了便于背诵; 其二表示乐曲是表现一定的内容的。卡尔乐 曲发展手法大都以曲调不断重复变奏为主, 有些乐曲是单乐段或单二部类型的音乐结 构,乐段与乐段之间还有过渡性的连接部分, 这与西藏民间大多数器乐曲直接演奏民歌曲 调形式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责任编辑 仓决卓玛〕 注释: ①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藏文),民族出 版社1981年版。 ②才让太:《古老的象雄文明》,载《西藏研究》(汉文)1985年 第2期。 ③《册府元龟·外臣部》。 ④王尧、陈践译注(教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4 年版。 ⑤同注①。 ⑥萨迩·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藏文),民族出版社1981 年版。 ⑦《意、目、耳之喜宴》,也译作(西藏古典音乐》(藏文)。 ⑧“夏住”:律经中制定比丘、沙弥僧众,立誓承认于前夏或后 夏3个月中,不越出界外之黎明犹不还寺,不兴僧伽内江, 维修寺庙等。属形律三事夏住、长净、解制的一种。 ⑨萨米·哈菲兹:《阿拉伯音乐史》,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⑩详见笔者拙作(囊玛综述》,载《西藏艺术研究》(汉文)2000 年第4期。 〔作者简介〕格曲(格桑曲杰),藏族,研究 员,现任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 事西藏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研究。
本文档为【西藏阿里的民间卡尔歌舞音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81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9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2-01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