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

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

举报
开通vip

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 《青海社会科学》 � � 年第 ! 期 明 代 青 海 河 涅 地 区 屯 田 的 分 布 和 军 户 的 来 源 崔永红 屯田是封建国家组织劳 动力 , 垦 种 荒 地 、 边远土地或其他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 , 以满足军队给养为主要目的的农业生产组织 形式 。 我国历史上的屯田源远流长 , 到了明 代 , 屯田范围之广 、 历时之久、 规模之大 、 制度之完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有明 一代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屯田 , 而尤以明初为 突出 。 朱元璋早在夺取帝位前即开始实行屯 田 》建立明朝后 , 为...

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
《青海社会科学》 � � 年第 ! 期 明 代 青 海 河 涅 地 区 屯 田 的 分 布 和 军 户 的 来 源 崔永红 屯田是封建国家组织劳 动力 , 垦 种 荒 地 、 边远土地或其他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 , 以满足军队给养为主要目的的农业生产组织 形式 。 我国历史上的屯田源远流长 , 到了明 代 , 屯田范围之广 、 历时之久、 规模之大 、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之完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有明 一代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屯田 , 而尤以明初为 突出 。 朱元璋早在夺取帝位前即开始实行屯 田 》建立明朝后 , 为了解决军晌 , 同时为了 安置老弱和暂时闲置的军士就业 , “养兵而 不病农 ” , 由南而北 , 由腹里到边疆 , 大力 推行屯田 。 朱棣继位 , 继续经营屯田 。 永乐 初 , 东起辽东 , 西至甘肃 , 南尽 蜀 滇 、 交 趾 , 全国 “在在兴屯 。 ” � 洪永时期 � !∀ # — ∃ %∃年 & , 是明代屯田的鼎盛时期 , 屯田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据王沂 《续文 献通考 》卷 五 《田 赋 考 · 屯 田” 洪武二十一年条载 , “自是岁得粮五百 余万石 。 ” 当时全国行政系统税粮总收入是 三千余万石 , 可见屯粮等于全国行政系统税 粮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七 左右 。 据 《太 宗 实 录 》卷二六 , 永乐元年 � ∃ ∋ ! & 十二月壬寅 条载 , 这年屯田收入二千三百余万石 , 约占 这年全国行政系统税粮总收入三千一百余万 石的百分之七十四 , 约占这年行政 、 军事两 大系统征粮总数的 百分之四十三 。 统治阶级 集历史上军屯经验之大成 , 建立起严密的军 户制度和一整套 日渐完备的军屯制度 。 永乐 初 , 将军屯的各级组织管理系统 、 屯田赏罚 例 、 租物本折标 准 、 样田考较法以及其他禁 令法规刊著红牌 , 发至各地 , 令永远遵守 , 此 即史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所称之 “红牌事例 ” 。 ( 明廷把屯田看 作关系到治国兴邦 、 长治久安的大经大法 , 企图通过军屯 , 建立起一支庞大的、 自给 自 足的 、 维护封建皇权的武装力量 。 屯田制度 在明初得到较认真的贯彻执行 , 确实也一度 收到了足食强兵 、 减轻农民负担的效果 , 基 本上是成功的 。 宣德 � ∃%∀— %∃!∀年 & 、正统 � ∃!∀— ∃∃)年 & 以后 , 由于种种原因 , 屯田制度一步步遭到破坏 , 屯田效益每 况愈下 。 嘉 靖 � ∗ %%— %∗∀ ∀ 年 & 、 隆 庆� ∗∀ +— ∗+ %年 & 以降, 虽然屡有朝臣起而清理整顿 , 使屯田在改造中得以延续 , 但 整体上其规模和效益仍呈现衰落的趋势 。 由 于屯卒的逃亡 、 反抗 , 加上地主土地所有制 的发展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的影响 , 屯田 多仿民田例招佃出租 , 不少国有屯地通过合 法和非法的途径逐渐转化为私田 。 以上所述 是明代屯田兴起和发展变化的大致梗概 。 明 代青海境内河徨地区也曾实行过屯田 , 屯田 始于何时 , 分布在哪些 地方 , 有 多少 人参 加 , 种多少地 , 纳多少粮 , 后来又有些什么 变化 , 其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 这些 问题过去 研究比较薄弱 。 本文拟对河徨地区 屯田的分 布和军户的来源等问题作些探讨 , 请方家指 正 。 气、、 、沽脚 一 、 开始实行军屯的时间和屯 田的分布 范围 明代屯田 以卫所制下的军屯 为 主 要 形 式, 河徨地区更是如此 。 其他形式的屯田如 商屯 、 民屯等在河徨地区的地位微乎其微 , 本文不拟涉及 。 明洪武初 , 朱元璋派军西进 陕 甘 青 地 区 , 攻势凶猛 , 河徨地区故元官吏大部分望 风归降 , 个别反抗势力也很快被讨平 。 随着 明王朝在河徨地区的统治的逐步稳固 , 孽划 这一区域的经济开发 , 解决军响问题便被提 到议事日程上来 。 据 《明实录 》载 , 明代在 河徨地区实行军屯 , 最早始于洪武十年 ∀ � # ∃∃ 年 % 。 这年 , “陕西都指挥使司言 & 庄浪 卫 旧军四千 , 后增新军四千 , 地狭人众 , 难 于屯驻 , 乞将新军一千人往碾北守御 , 一千 人西宁修城 , 暇则俱令屯种 , 止以 旧军守御 庄浪 。 诏从之 。 ” − 这里讲的只是将庄浪卫 驻军新增的一部分拨归西宁卫 屯驻防御并实 行屯田的情况 , 其特点是利用军闲时间全部 下屯 。 西宁卫创设于洪武六年 � !+ !年 & , 至此已四年 , 推想本卫在从庄浪拨来新军之 前已有驻军 , 西宁卫驻军在此之前一二年就 已开始 屯田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 . 除驻军屯田外 , 马异择卒也在骚站附近 屯田 。 洪武十四年 � !# 年 & , 西宁卫有在 城 、 老鸦城二骚 , “每骚给以河州茶马司所 市马十匹 , 以兵十一人牧之 , 就屯田焉 。 ” / 到洪武十九年 � !# ∀年 & 又增置马骚五 、 递运所四 , 不过 , 约当宣德初年改为由编户 四里 � 三川 、 老鸦 、 巴州 、 红崖 & 土民充当 金夫应绎差而不再派官军充骚卒 , 0骚卒屯 田约延续五十年左右 。 西宁建卫后十五年 , 徨水流域屯田已卓 有成效 , 洪武二十二年 � !# )年 & , 包括西 宁卫在内的陕西西北边八卫官吏月傣由原来 全支本色粮改为兼支米钞 , 就是 由于这一区 域粮食比较充裕 , “米价日减 , 每石至五百 文 ” 1 � 未减价时米石约一千文 & 。 粮食充 裕的原因除商人中盐运交的粮较多 , 当地各 族土著所产粮可供余买外 , 军士 屯田的收入 也应是可观的 。 明代徨水流域屯田顷亩不同时期并不一 致 。 从留下来的零星资料可知 , 其总数大体 在一千六百顷至二千多顷之间 。 屯地以水浇 地为主 。 那么 , 西宁卫所属 屯田分布在哪里 呢 , 据明 张 雨 《边 政 考 》卷 四 “西 宁 卫 图” , 明嘉靖中西宁卫驻防和直接管辖地区 � 即不包括所谓 “番域” & 的状况是 2 西至 西石峡 � 今徨源县与徨中县分界处 & , 北面大 致以今大通县塔尔乡一带为界 , 南面以拉鸡 山为界 , 往东奄有今互助县南部 、 平安县 、 乐都县 、 民和县 , 直到黄河界 , 这一区域内 分布有寨、 营、 堡共一百座 , 3 周围环以纳 马番族部落, 冲要之处筑有边墙 、 壕榨或墩 台等防御工事 。 据此推断 , 西宁卫 屯军所耕 屯地不会超出今惶源峡以东的徨 水 河 谷 地 区 。 这只是大范围的限定 。 《西宁志》第一册 《地理志 · 水利 》对明末清初西宁卫渠道的 记载 , 为我们进一步具体详确地了解明代 屯 田所在位置提供了珍贵资料 。 估计志中所载 西宁卫诸渠道在明中期 已基本定型 , 至于所 载各渠所灌顷亩数字 , 则为明末清初的 。 下 面稍加引述 , 以明其大略 2 “伯颜 川 渠 , 城 西 六 十 里 , 分 渠 有 九。 ” 按伯颜川又称西川河 , 即西宁以西今徨 中县境内的一段徨水 , 以西川河为水源的渠 系称伯颜川渠 。 志书还分别记有九道分渠的 具体灌田亩数 , 不烦细引 , 其总共灌亩数为 五百四十七顷九亩八分 。 “车 卜鲁川渠 , 城西北九十里 , 分渠有 十 。 ” 车 卜鲁川又称北川河 , 在 今 大 通 县 境 。 志载十道分渠共灌 田五百九十七顷七十 七亩九分五厘 , 其范围大致在今大通县桥头 镇以南 。 “那孩 川 渠 , 城 南五 十 里 , 分 渠有 五 。 ” 那孩川即今南川河 , 以南川河为水源 的渠系称那孩川渠 , 共灌 田二百 三 十 五 顷 七十亩三分 , 其范围在今徨中县南部 。 “广牧川渠 , 城北八十里 , 分渠有四 , 共灌田一百五十顷 。 ” 广牧 川 , 一 名 沙 塘 ∋(( , 一名东川 , 所灌田地分布在 今 互 助 县 境 。 以上为西宁的东、 南、 西 、 北四川的四 渠二十八分渠 , 所灌田地 比较连片 , 土地肥 沃 , 距城近便 。 此外 , 据志载 , 还有乞答真 渠 , 位于今平安县高寨一带 , 哈喇只沟渠 , 位于今平安县城北 ) 大河渠 , 在 今 乐 都 县 西 , 季颜才渠 , 位于今平安县南沙沟一带 , 观音堂沟渠 , 在今乐都县高 店 以 南 , 徨 水 南 , 分渠有二 ) 红崖子沟渠 , 在今乐都与平 安交界一带 , 追水北 ) 把藏沟渠 , 在今乐都 县西 )壤吃 塔沟 渠 , 在今乐都县城西南 ) 西 番沟渠 , 在今乐都县城东北 ) 撒都儿沟渠 , 在今乐都县城北 ) 碟儿沟渠 , 在今乐都县城 西北 ) 东弩木沟渠 ∀ 《边政考 》西宁卫图中 有 “弩木赤沟营” % , 在今乐都县城西北 ) 虎狼沟渠 ∀ 《边政考 》西宁卫图中有 “兔狼 沟堡” % , 在今乐都县东南 , 分渠二 , 巴州 渠 , 在今民和县城南巴州乡境 , 暖州上渠、 暖州下渠 , 在今民和县东南一带。 乞答真以下各渠 , 本文根据 《西宁志 》 所载距西宁城里数 , 结合查对张雨的 “西宁 卫图” , 大致指出其在今天的地理方位 。 这 些渠大都沿用至今 , 有的至今仍保留旧名 。 各渠所灌顷亩 , 《西宁志 》中都有记载 , 这 里不烦一一引述 , 只将乞答真渠等十六渠总 共灌田数合计了一下 , 其数目为一千六十八 顷二十二亩五厘 。 4 加上前述 四 渠 所 灌 顷 亩 , 共灌地二千五百九十九顷八十亩一分 。 明代河徨地区见于额征田赋记载的土地 除屯田外 , 还有 “科田” � 各级土官 、 寺院 占有的土地以及番地等由于不纳税粮 , 其顷 亩一般不见于史志记载 & , 科田即民田之升 科者 , 以及官舍 、 军余等耕种的屯田分地以 外的土地 , 这种土地一般不还官 , 所纳税粮 也轻于屯军的屯田子粒 , 形同私 田 。 所以上 引 《西宁志 》记的二十渠三十二分渠所灌两 千多顷地并非全是屯田 , 其中也当有科 田 , 但绝大多数应为屯田 。 而屯田以水地为主 , 又不仅限于水地 , 还包括与渠灌水地相邻不 远的一部分旱地 。 尽管如此 , 说顺治 《西宁 志 》所 载二十渠所灌二千多顷水地所在 范围 是明代西宁卫屯田的主要分 布 地 段 , 大 致 不误 。 今青海境内黄河 南 岸贵 德 、 尖 扎 、 同 仁 、 循化一带 , 明代属归德守御千户所 管辖 � 积石州千户所存在时间很短 & 。 河州卫有 明确记载开始实行军屯是在洪武十二年 � ! + )年 & 5 。 归德所开始实行军屯的时间比西 宁卫 、 河州卫的其他所晚了三十多年 , 归德 所诸屯寨是永乐九年 � ∃ 年 & 镇守河州都 指挥刘昭奏请后 , 方才陆续创设起来的 。 这 与归德境内此前屡发生战事 , 社会秩序 尚不 够安定 , 明廷一时还顾不上着力治理此地有 关 。 兼因尽管汉唐宋诸代曾在这里兴办过屯 田 , 但元朝以来这里为番族世居之地 , 又习 惯于经营以畜牧为主的经济 , 再度大规模开 办农垦 , 自然要费事一 些 。 据 《明 太 宗实 录 》, “刘昭言 2 河州归德千户所 , 去卫七 百余里 , 东距川 卜千户所 , 西距 必 里 卫 番 族 , 南距朵土川族 , 北距黄河罕东卫界 。 旧 于河州卫七所拨军二百守御 , 浮食寓居 , 不 敷调遣 , 宜全调一所 , 选精锐二百守城 , 八 百屯种及运入番买马茶 。 从之” 。 6 从刘昭 奏报中知永乐九年以前归德所军士只有二百 名, 只占一个千户所额定人数 的 五 分 之一 强 , 操守防御尚且不够分配 。 刘昭建议调足 一所军士 � %∋人 & , 并令二分守城 , 八分 屯田 。 可知归德所军屯真正开始最早也到了 永乐十年 � % %年 & 。 5 《西宁府新志 》卷 二 十五 《官 师 , 名 入护切 宦 》中将刘昭误为刘铡 ∀嘉庆 ∀∀循化志 》正 作刘钊 % , 说刘训正统中以都督衔奉命整伤 贵德 , “开设诸屯 , 垦辟 田土 ” 。 据 《明宣 宗实录 》卷四五和 《明史 · 刘昭传 》载 , 刘 昭宣德三年 ∀ � ∗ + 年 % 进右军都督府都督同 知 , 此后镇西宁、 兼理河州事二十年 , 下限 也就到了正统十三年 ∀ � ∗ ∗ 年 % , 所以 《西 宁府新志 》将贵德开设诸屯事记在正统中 , 还不能一概视为无稽之谈 。 看来 , 有可能从 永乐九年刘昭奏准开始 , 直到正统中 , 前后 三十来年 , 才陆续将归德诸屯建置起来也未 可知 。 关于归德所所建屯田 百户寨的数目 , 过 去我们对归德有十屯的话 比较熟悉 , 以为自 始至终一直是十屯 。 其实其间也有个发展变 化过程 。 吴祯嘉靖 《河州志 》载 & “中左所 十 屯寨 , 在归德” 。 但不载屯寨名称 。 该志 对河州卫其他六所的六十 屯寨则详记各自的 方位 、 距卫治道里等 。 疑对归德所十屯寨的 记载有想当然的成分 。 各千户所皆十屯寨 , 归德所想必也是十屯寨 , 但是哪十个屯寨又 不指出 , 其可靠程度须斟酌 。 嘉靖二十六年 成书的张雨 《边政考 》卷三 《桃眠河图 》中 记 , 归德所境有百户寨共八 & 王百户寨 、 周 百户寨 、 吴百户寨 、 计百户寨、 李百户寨 、 杜百户寨、 缺百户寨 、 杨百户寨 。 联 系到刘 昭奏准八百名军士屯田 , 建八个百户寨 , 则 正好每百户寨一百名屯军 。 不管每寨屯军是 否正好一百名 , 张雨能一一标出八个屯寨的 名称 , 还是 比较具体可信的 。 龚 景 翰 嘉 庆 《循化志 》卷 四载 & “明初立河州卫 , 分兵 屯田 。 永乐四年 ∀ 按依上 引《明实录》应为永 乐九年 % , 都指挥使刘钊奏调中左千户一所 贵德居 住 守 备 , 仍隶河州卫 , 保安其所属 也 。 贵德其 ∀共 % 十屯 , 而保安有其四 。 ” 该志又指出保安四屯为吴屯、 李屯、 季屯 、 脱屯 。 其他六 屯 , 据宣统 《甘肃新通志 》卷 九引 《临挑府志 》载 , 贵德附近有王源寨 、 周鉴寨 、 刘庆寨 , 今尖扎县有杨鸯寨 、 康泰 寨 、 李钊寨 。 5 与张雨所记 比 较 , 杜 百 户 寨 、 缺百户寨消失了 , 又新生出康 、 脱、 刘 等屯寨 。 估计嘉靖以前只有八个百户寨 , 后 来有所发展变化 , 成为十个屯寨 。 这十个屯 寨为清代沿用 , 其名称大多保留至今 。 综上 所述 , 尽管明嘉靖前和明末清初屯寨数目和 名称有些变化 , 但相信明代归德千户所屯田 分布的地段大致未变 , 即位于今贵德县莫渠 沟河流域 � 王 、周 、刘寨 & 、 尖扎县康杨乡一 带 � 康 、 杨 、 李寨 & 和同仁县隆务河中游河 谷地带 � 吴 、 李 、 季 、 脱四屯 & , 史志记载 和 今天的地名都能对上号 , 一般 没 什 么 争 议 。 二 、 军士屯守分教和军户的来源 明初 , 驻军中多少军士屯种 , 多少军士 守城 , 其比例在全国各地无统一规定 , 一般 依地方的夷险要僻 、 运输难易等 因 素 来 确 定 , 正如 《明会典 》所 载, “国初 ”” “ ·创制 屯田“ ” ”” , 军士三分守城 , 七分屯种 , 又有 二八 、 四六 、 一九 、 中半等例 , 皆以 田土肥 膺 、 地 方冲缓为差 ” 。 5 大致边卫 三 分 守 城 , 七分下屯 , 内地二分守城 , 八分下屯 。 河州卫归德千户所军屯依刘昭凑请是按二八 比例下屯的 , 前文 已述 。 西宁卫的下 屯比例 没有如贵德所那样的明确记载 , 但从洪武二 十五年 � !) %年 & 朱元璋规定天下卫所以十 之七屯种 、 十之三城守之令正是根据陕西西 北诸卫 � 含西宁卫 & 屯田做法引发的这一点 来考虑 5 , 西宁等卫无疑是按三七比例下屯 的 。 洪武三十年 � !) +年 & , 凉州等十一卫 有 “屯军三万三千五百余人 ” 5 如果根据洪 武二十六年所定卫所军额 � 每卫五 千 六 百 人 , 每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 & 5 , 凉州等 十一卫 � 含西宁卫 & 应有军士共六万一千六 百人 , 如此则下屯军士约占百分之五十五 。 其实由于卫所实有旗军数往往低 于 额 定 人 数 , 按这种办法估算出来的比率要低于实际 比率 。 然而下屯比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 除 了横向有因地制宜的问题外 , 纵向还有个因 时制宜的问题 。 宣德三年 ∀ � ∗ + 年 % , 镇守 西宁都督金事史昭奏 & 西宁 “在卫军士三千 五百六十人 。 ” 5 � 按 2 远不满五千六百人 的定额 & , 宣德六年 � ∃! 年 & 又奏 2 “先 以拨军三千人屯种 。 ” 5 从这两个数字知 , 宣德六年之前西 宁卫军士下 屯比例 曾高达百 分之八十五左右 。 六年 , 史昭以 ,’7 右边卫分 缺人守备” 为由 , 又请准在下屯正军中选精 壮五百人仍前操备 , 这样调整后西宁卫三千 五百三十名正军 中有二千五百人下屯 , 比例 正好为十乏七 , 回到洪武末年所定的比例 。 此后 , 由于军役繁兴 , 哨备 日紧 , 下屯人数 不断减少 。 如宣德八年 � ∃!!年 & 甘肃总兵 都督金事刘广 因守墩哨备军不足 , “请取甘 州左等十一卫屯军三千六百人还卫 , 更番守 备 。 从之” 5 。 宣德十年 � ∃!∗年 & , 甘肃 总兵官陈愁又奏请 , 于陕西行都司所属十三 卫所屯守军士内选精壮哨备 。 6 西宁等卫下 屯比例渐不能保持十之七 。 正德以后 , 蒙古 族大批进入青海 , 西宁卫驻军防 守 任 务 加 重 , 下屯比例更有下降。 其后屯田制度发生 了较大变化 , 屯守分数规制虽仍存在 , 但已 等于具文了 。 明代 , 无论城操军还是屯田军 � 通称正 军或旗军 & 或是军余 � 正军户下成丁者 , 随 正军来营生理 以供军者 & 都必须隶军户 � 后 来的召募兵可以不隶军户 & , 军户由五军都 督府直接管理 , 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管辖 。 据 《西宁志 · 岁计志 》载 2 “西宁卫洪武中户 七千二百 , 口一万五千八百五十四 。 ” 乾隆 《西宁府新志 》称这些 户为 “官军户” , 并 载 “永乐中 , 官军户七千二百 , 口一万二千 九十二 。 嘉靖中 , 官军户三千五百七十八 , 口四 � 《西宁志 》作 ‘一 , , 当从 & 万五千 六百一十三 。 ” 永乐时 , 黄河南岸归德千户 所的军户至少有一千一百多户 , 河徨地区明 初军户总共达八千三百多户 。 据 《明会典 》 载 , 洪武二年定 2 “凡军 、 民 、 医 、 匠 、 阴 阳诸色人户 , 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 , 不许妄 行变乱 , 违者治罪 , 仍从原籍 。 ” 5 一旦定 为军籍 , 必须世世代代充当军役 。 在世袭军 户制下 , 明代河惶地区的官军户就成了为这 一 区域世代提供军屯生产者和城操军的主要 源泉 。 世袭若干代之后 , 若问屯 军 从 哪 里 来 , 最捷近的回答可以说来自军户 。 很显然 这是最肤浅的答案 。 要正确严密地回答屯军 来源问题 , 就必须研究这些军户的来源 。 明 代河徨地 区军户的来源问题初步认为大致有 以下四端 2 、 从征官兵之留戍者 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 && 卷四二记明初之 兵有以从征著籍者 , 他解释所谓 “从征者 , 诸将所素将之兵平定其地 因留戍者也” 。 明 洪武中 , 冯胜 、 邓愈 、 沐英 、 耿炳文等先后 率军勘定关陇 、 进据挑眠河徨和河西一带 。 他们所部军卒 留戍河徨间的不少 , 在当地官 军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 这些人中 身 为 军 官 者 , 在史志上还 留有记载 。如曾任西宁卫指挥 金事的魏寰 , 本人是 “西宁人 , 始祖魏善 , 本洒州人 , 从明太祖起兵 , 攻克和州 , 从渡 江 · ·⋯⋯功授世袭千户 , 管西宁卫中左所副千 户事 , 因家焉 。 ” 5 又如贵德人王酞 , “本 江南宜兴籍 , 从明太祖起兵 · ·⋯⋯洪武十二年 克桃州 , 以功除河州卫右所试百户 , 二十三年 授昭信校尉 , 与世袭 , 四月调中左所 , ” “ 8 ” 子华袭官 , 永乐四年 , 拔贵德千户守御 。 今 城西王屯即其苗裔也” 。 6 再如徨中县总寨 公社徐家寨大队徐彦帮藏有《明太祖救封徐 勇浩命 》, 据载徐勇系扬州府如皋县丁溪场 住人 , 元至正二十六年 � !∀ ∀年 &归附明军 , 充总旗 , 转战南北 , 洪武十八年 � !# ∗年 & 除昭信校尉 , 调西宁卫前所 充流 官 百 户 , 遂世居徨中 � 徐彦帮是徐勇十九世孙 & 。 5 广大 兵卒未留 下姓名 , 但从后人的追记和 著录中可知有其事 。 嘉庆 《循化志 》卷四在 叙述保安四屯历史时载 & “屯兵之初 , 皆自 内地拨往 , 非番人也 。 故今有 曰吴屯者 , 其 先盖江南人 , 余亦有河州人 。 ”无论是江南吴 人还是西北河州人 , 他们来时身分都是军 。 留戍河徨间的军卒江淮人所占比例较大 , 又 可从 民国时人的记述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得到佐证 & “今 吾人于 西 宁附 近 所见妇女之弓鞋 , 犹存明 代之遗风 , 甘肃临潭 、 眠县一带妇女亦着 弓 鞋 , 《挑崛志 》称之日凤 阳婆 。 盖明初军队 多安徽凤阳籍 , 开抵挑徨 , 移民屯田 , 淮上 妇女随之俱来 , 故一部分 女子 服饰 犹 存故 风 。 ” 5 这种分析大致是可信的 。 % 、 土著之归 附者 收集故元降军败军和元末各割据势力的 降军败军是朱明政权建国初增补军伍 的一个 办法 。 同时 , 明初曾实行过“籍民为军”然后 设卫所屯田的办法 。 5 河徨地区元代建有西 宁 、 积石 、 贵德三个州 , 均 为 下 州 。 洪 武 三 、 四年间 , 这一带故元官员大部分先后降 明 , 如甘肃行省右垂朵尔只失结、 元西宁州 同知李南哥 、 元甘肃行省金事薛都 尔丁 、 元 甘 肃行省郎中失喇等 。 此地故元编户之民自 然也成了降民 。 这些降民是否有一部分如同 后来的山西的做法那样在设卫所的同时被籍 为军户 , 因无资料可证 , 未便逮断 。 但一部 分故元兵卒降服后变为明军则是事实, 归附 民户中的丁壮有一部分被选编为军卒也是有 的 , 他们被称为土著军 。 洪武十九年 � !# ∀ 年 & , “诏陕西都指挥使司 , 令诸卫土著铁 甲马军 , 悉令整备器械 , 赴京给赏听操 , 惟 西宁、 西凉二卫临边 , 且留守御 , ” 5 可 知 西宁卫有土著军 , 且知明初土著军主要被委 派守御 。 洪武十年 � !+ +年 & , 朱元璋发现 庆阳 、 延安等处土著军月止给米四斗 , 便谕 令 2 “今军士有客居 、 土著之名 , 然均之用 力战阵 , 奈何给赐有厚薄耶 , 俱全给之 。 ” 从此 , 陕西等卫 � 西宁卫当时属陕西都司 & 军士无论土客 , 俱一视同仁 , 每人月支粮一 石 。 5 由此可见 , 土著军在户籍上为 “官军 户” 而非不入籍的私属土兵是毫无疑问的 。 《明史 · 兵志三 》载 2 “初 , 太 祖 沿 边 设 卫 , 谁土著乓及有罪滴戍者 ” 。 据此 , 象西 宁、 河州这样的边卫 , 土著军士还是卫所军 的基干 。 洪武间西南 、 西北地区归附为军的少数 民族 � “夷人 ” & , 其待 遇与 官军 不 同 , “不支粮 , 自买马骑操 , 但人给田 百亩 , 免 纳税 , 给冬衣布三匹 , 棉花半斤 。 ” 5 自愿 投明为军者 , 称为 “投充” 。 6 明初西宁土 人不乏投充明军者 , 如碾伯喇土司之祖哈喇 反 , 洪武四年投充总旗 , 又如碾伯辛土司之 祖土人朵力叱 、 朱土司之祖土人白9铁木 , 俱 洪武 四年投充小旗 。 5 这几位投充为军后 , 由于其后裔效忠明廷 , 立了战功 , 被授为世袭 土官 , 后发展为土司 , 因而在史书上 留下 了 记载 。 想那些投充而未升宫因而也未入史书 的一定还大有人在 。 归德康 、 杨 、 李三屯 , 据 《西宁府新志 》卷十六载 “原系土人 ” 。 这里的土人 , 指土著之人 。 创屯之初 , 未必 全系土著 , 但起码有土著参加 , 想来也是可 信的 。 ! 、 有罪请 戍者 明代历朝关于充军 的律例 款 目 非常 繁 多, 有明一代军伍中因罪而来的不在少数 。 至今青海不少汉族人 自称其祖先是从南京珠 矶巷 � 著录或作珠 丝巷 、 朱 紫 巷 、 竹市巷 等 & 迁来的 , 还可找到家谱、 墓志碑石的记 载作为证据 , 凿凿可信 。 至于迁来的原因 , 说法纷纭 , 多带上传说的色彩 , 其中有说是 因得罪朱明皇室 , 被滴发来 的 。 明代获罪较 重的一般充军 , 并发边卫 。 西宁接受这种滴 戍者的机会 比较多 。 有的规定还把滴戍的边 卫进一步限定在甘肃 , 来西宁的可能性则更 大 。 5 如洪武二十九年 � !) ∀年 & , “诏发 安东 、 沈阳各卫恩军三千 六百 余人 往戍 甘 肃 , 人赐钞锭五 ” 。 , 所谓恩军 , 即 “以罪 滴充军者 。 ” 5 又如正统元年 � ∃!∀年 & , “令山西 、 河南 , 山东 、 湖广 、 陕西 、 南北 直隶 、 保定等府州县造逃户周知文册 , 备开 乡里姓名男妇口数军民匠灶等籍 , 及遗下田 地税粮若干 , ·⋯⋯如仍不首 , 虽首而所报人 口不尽 , 或展转逃移及窝家不举首者 , 俱发 甘肃卫充军” 。 5 故有人说 “甘肃等卫隶兵 多滴戍之人” , 5 并非虚语 , 而是有法律和 事实依据的 。 滴戍之人 , 有 些限 满 可 回原 籍 , 有些举家迁来落籍边卫 。 弘治 、 正德间 官至鸿护寺卿的李奈 , “其父李惠 , 楚府长 史 , 籍 本河 南 彰 德 , 滴 徨 中 , 遂 聚 族而 居” 。 5 这是罪滴之人的 后代 升了官 的 特 例 。 ∃ 、 调拨 来边者 其他卫所的官军 , 由于某种原 因, 被调 拨来河徨地区戍守或屯种 , 其中一部分因而 落籍此地 , 也属正常现象 。 如洪武二十四年 � !) 年 & , “遣陕西西安右卫及华阳诸卫 官军八千余人往甘 肃 屯 田 , 官 给农器 、 谷 种 ” 。 5 数量相当可观 。 注释 2 � ( 申时行等万历《明会典 》 卷十 八 , 户 部 五, 《屯田 》。 3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五 , 洪武十年九月丁 丑 。 � 一九六二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校印本 。 下同 。 & .乌廷玉 《中国历代土地制 度 史 纲 》 � 下 &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年版 & 将“碾北 、西宁设置屯 堡 , 组织屯种” 之事系于洪武六年 � 第 ∗% 页 & , 不知所据。 洪武六年置西宁卫 , 但置卫并不等于同 时开始实行军屯。 西北边卫一般都晚于置卫之年始 行屯田。 / 《明太祖实录》卷一四: , 洪武十四年十二 月乙夕口。 0苏铣顺治 《西宁志 》 , )∗ )年油印本第一册 第!%页。 杨应据乾隆 《西宁府新志 》卷三十一 《纲 领 》下。 明代清出在逃军或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幼丁 已到赴伍年 龄 , 应去之卫如果属北人充南军 、 南人充北 军之类 , 在千里之外者 , 可以调换到较近的 卫所 。 按正统四年 � ∃!) & 规定 , 陕西布政 司平凉府的军丁如遇改调 , 即调西宁卫 。 5 其他还有以垛集等方式将民户强制为军 后调来此地者 。 . 由上述几种途径 , 河徨地区明初即获得 七八千户军户 , 其后 , 这些军户有离开河徨 地区的, 同时又有不断从全国各地新补充来 的 。 非土著的军户大都携妻子来河惶地区著 籍服役 。 正军 、 军余老故后 , 其子弟替补 , 仍不得脱军籍 , 只好代代世袭充当军役 。 明 初六七十年间的军屯不用说全是 由屯军承担 的 , 宣宗宣德以后 , 屯田制度渐遭破坏 , 屯 军不断失额 , 但又以军户下 的余丁顶补 。 明 中后期 , 屯军逃亡 、 屯田荒芜的现象日益严 重 , 屯田不得不允许民户以及僧道流寓无籍 之人量力承种 , 明代军屯有点变质 。 但终明 之世 , 军户一直存在 , 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 , 军户下的丁口是边镇卫所屯 田的主要承 担者 。 � 《明太祖实录 》卷一九五, 洪武二十二年正 月丁亥 。 3 顺治 《西宁志 》《兵防志 · 堡寨 》载 , 西宁 卫共有二百四十座堡寨 , 其中嘉靖以 前 的 有九十 九 , 隆庆元年督筑的七 , 万历元年以后筑的一百三 十四 。 但分布范围仍不出本文划定的区域。 4 详见顺治 《西 宁 志 》第一册 《地 理志 · 水 利》 。 5 《明史 · 宁正传》 。 又 《明太祖实录 》卷二 四五 ,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甲寅 。 6 《明太宗实录 》卷一二: , 永乐九年十月辛 夕; 。 6 《西宁府新志 》卷十六 《田赋 · 户口 》载 , 洪武十三年 , 从河州拨四十八户民户到归德所开垦 守城 , 属于移民实边性质的民屯 , 不属军屯 。 0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卷五十九陕西五 “临挑” 条下所记归德诸寨中也有此六寨。 , 门、 − 万历《明会典》卷./ 、, 户部五《屯田 》 。 3 《明太祖实录 》卷二一六 , 洪武二十五年二 月庚辰 。 5 《明木祖实录 》卷二四九 , 洪武三十年正月 戊辰。 舜了 < 3万历《明会典》卷一三七 , 兵部二十《军役》。 6 《明宣宗实录》卷四二 , 宣德三年闰四月丙戌。 5 同上 , 卷八: , 宣德六年六月辛酉 。 6 同上 , 卷九八 , 宣德八年正月辛已 = 6 《英宗实录》卷十二, 宣德十年十二月壬子。 口万历《明会典 》卷十九 , 户部六《户口 》一。 6 《西宁府新志 》卷二十七 《献征 · 人物 》。 3同上 , 卷二十八 , 《献征 · 忠节 》 。 0《浊中县志 》 � 送审稿 & 第十编第四十四章 《文献辑录 》 。 匆张其的 《青海省之山川人物》 , 载 《西隆宣 化公署月刊》 ) !∀年第一卷四 、 五期。 6 据《明史 · 太祖本纪 》载2 洪武二十五年八 月丁卯 , 命冯胜 、 傅友 德率 开国 公常升等分行山 西, 籍民为军 , 屯田于大同 、 东胜 , 立十六卫 。 6 《明太祖实录 》卷一七九 , 洪武十九年十一 月己卯。 5 同上 , 卷一一五 , 洪武十年九月丁丑。 5 《英宗实录”卷三一二 , 天顺四年二月乙丑 。 6 何孟春 《陈万言以律修省疏》 , 《明经世文 编》卷一二七 。 匆心西宁府新志》卷二十四 , 《官师 · 土司附 》。 3明代狭义的甘肃特指洪武五年至二十五年设 在甘州 � 今甘肃张掖市 & 管甘州和肃州 � 今甘肃酒 泉市 & 地区的甘肃卫 。 用得更为广泛的则指陕西行 都司所摘甘、 凉 、 肃、 庄浪 、 永昌、 山丹 、 西宁、 镇番等十二卫三所地区。 6 《明太祖实录 》卷二四四 , 洪武二十九年二 月乙已。 函同上 , 卷二三二 ,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癸酉。 5 万历《明会典》卷十九 ,户部六《户口 · 逃户》。 5 《明太祖实录 》卷二三六 , 洪武二十八年春 正月庚子 , 陕西行都司指挥金事张豫言。 5 《西宁府新志》卷二十七 , 《献征 · 人物》 。 5 《明太祖实录 》卷二: 七 , 洪武二十四年二 月己未。 5 万历 《明会典 》卷一五四 , 兵部三十七 , 军 政一 《编发 》。 6 垛集法是明初开始实行的抑配民户为军的一 种办法 , 以民户三户为一垛集单位 , 其一为正户 , 当军役 , 他二户为贴户 , 帮贴正户 。 建文四年改令 正 、 贴户 轮流 当 军役 。 参万历 《明会典 》卷一五 四 , 兵部三七 《军政一 · 勾补 》> 《明太宗实录 》 卷十五 ,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壬戌。 � 作者单位 2 青海省社会科 学院历 史研 究所 & � 上接第 ∋!页 & 由此可见封建的剥削制度是寺院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寺院和上层喇嘛就是 通过 剥削的形式获取了社会上大量的财富 , 从而成为压迫和统治藏区劳动入民的三大领主之一 。 所以解放后 , 我们党五十年代在青海进行宗教制度改革时 , 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废除喇嘛教 寺院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 。 、喊户 注 � ( 4 0 5 5 《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 料 , 宗教志 ? 喇嘛教 部分 ≅ 》Α ∗ ! 、 Α Β 。 、 Α ∀ ∃ 、 Α ) ∗ 、 Α ) !青海省档案馆藏�油印本 & 。 − .谢佐 、 《瞿昙 寺 》 、 Α ! 。 、 Α ! # 青海 人民出版社 ) # % 年 + 月版。 / 桑吉, 《夏群寺 厉 史 概述 》 , 栽于 《章恰 尔 》 ) # % 年第三期 。 0代明史》卷 ! ! ∋ , “列传”第 % # · 西域二。 1 3 4 5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研 究所编 , 《塔尔 寺 概 况 》 Α ∀ + 、 Α % + 、 Α ∗ 、 Α ∀ 。 青海人民 出版 社 ) # + 年 月版。 6 6 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 《青海文史 资料选辑 》 , 第Χ 辑Α ∋ ! 、 Α % # 。 5 03 5 3 《青海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 Α + ∃ 、 Α ∗ 、 Α ∗ 、 Α ∀ ! 、 Α ∀ !青海 人民出版社 ) # ∗ 年 ∋ 月版。 0 5 6 珊 《塔尔寺概况 》 , 载《西 藏 研 究 》 ) # ! 年第一期 。 � 作者单位 2 青海省社会科 学院民族宗 教研究所 & !+
本文档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17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3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06
浏览量: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