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现代汉语的_体_范畴_石毓智

论现代汉语的_体_范畴_石毓智

举报
开通vip

论现代汉语的_体_范畴_石毓智 论天见代公泛语的 “体”范畴 ’ 石 毓 食 现代汉语的“体”范畴分别由动态助词 “了、 著、 过” 表示 。 本文以一个完整动作从开 始到结柬的不同发展阶段作为动作内部过程的框架来刻画“了、 著、 过”的表义特 点及 其 对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动词的选择性 , 从而对“了 、 粉、 过”的意义及其使用条件提 出了比 较简单而统一的解释。 指出了汉语 “体”范铸的整体功能和明确的分工 。 它们 虽 不直接表 示行为状况的时间位置 , 而又与时间密切相关。 本文还解释了一些与“了、 着、 过”有关的 疑难句法现象。...

论现代汉语的_体_范畴_石毓智
论天见代公泛语的 “体”范畴 ’ 石 毓 食 现代汉语的“体”范畴分别由动态助词 “了、 著、 过” 表示 。 本文以一个完整动作从开 始到结柬的不同发展阶段作为动作内部过程的框架来刻画“了、 著、 过”的表义特 点及 其 对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动词的选择性 , 从而对“了 、 粉、 过”的意义及其使用条件提 出了比 较简单而统一的解释。 指出了汉语 “体”范铸的整体功能和明确的分工 。 它们 虽 不直接表 示行为状况的时间位置 , 而又与时间密切相关。 本文还解释了一些与“了、 着、 过”有关的 疑难句法现象。 作者石毓智, 19 6 3年生 , 华中理工大学讲师。 J 谬 1 . 1 汉语的“体” (。sp ec t) 范畴分别由三个动态助词表示 , 了 、 着、 过。 ¹ 对“了 、 着 、 过 ” 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最为热门的课题。 从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上看 , 大 致可以分为两类 : 一是“描写派” , 他们归纳出了三个助词各自的句法功能 、 在与不同 的词语搭配或出现在不 同的句法位置时的语法意义上的变化规律等 , 该 派以 赵 元任 《中国话的文法》、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朱德熙《语法讲义》等为代表 , 二是 “解释派” , 他们根据三个助词 的语义特征推演出各 自的使用条件 , 以及形成同一个词 出现于不同的语境 ( co nt ex o 所产生的各种语法变体的原因 , 该派以马庆株 《时童宾语 本文的内容曾跟崔希亮 、 黄国营 、 李宇明 、 唐志东 、 徐通锵等先生讨论过 , 得到了不少启 发 , 谨致谢忱 。 ¹ 本文所讨论的“体”是狭义上的 . 即标志行为动作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状况 。 广义上讲 , 丧示 行为特征的手段还有很多 . 比如“ ,匕米”用于动词后表示行为的开始 , “下去 ”表继续 , 等等 。 一 18 3 · (1价 2 中国社会科学 19 92 年第 6 期 和动词的类》、 刘勋宁 《现代汉语词尾 “了” 的语法意义》、 陈平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 的三元结构》、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等为代表 。 关于动态助词“了 、 着 、 ‘ 过”的研究现状 , 可以借用陈平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 三元结构》一文的结尾来概括 : “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全貌 , 目前还远未为人们所认识 , ‘了、 着、 过 , 等助词错综复杂的用法 , 变化多端的意义 , 常常引出带来许多困惑的悬 案 。⋯ ⋯只有从系统 的观点出发 , 才能全面阐释现代汉语中与时相 、 时制和时态特征 相关的各种语法现象。 ” 1 . 2 本文的主要 目的是通过寻找动态助词 “了 、 着、 过” 的使用条件 , 从而解释 形成它们“错综复杂的用法”和 “变化多端的意义” 的原因 , 并尝试论证有关的句法规 律 。 也就是说 , 我们所用的方法也是解释性的。 所不同的是 , 我们要找出动词及有关 的词类的语义特征与动态助词“了 、 着、 过”使用条件之间严格 的对应关系 , 从而发现 汉语“体 ”范畴的特点。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的 , 既要注重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动词 自身的语义特征 , 又 要注意考察它们在 同一义类的一组词所形成的语义系统中的位置 ; 同时 , 考察的对象 除动词外 , 还应包括部分名词和形容词 , 因为 , 单纯在动词一个词类或者词语 自身的 语义特征范围里进行考察 , 有些规律是不易发现的 。 1 . 3 要在更大的系统里考察问题 , 首先得进行一下 “正名” 。 论者一般认为动态 助词“了” 有两个 : “‘了 , ”用在动词后 , 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 “了厂用在句末 , 肯定事 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 , 有成句的作用 。 ¹ 朱德熙把“了厂划为 语 气词 。º 这 种 名称上的区别有助于对 “了”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语法意义的 理 解 。 但 是 , 我 们 认 为 “了、”和 “了, ” 实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句法位置上 的语法变体 , 两者的使用条件是 一致的 。 所以本文把两个不同叫法的“ r ”作为同一个成分来看待 。 ’‘过”的情况跟“了” 类似 , ’‘过”跟不同的词语搭配 , 有表示 “动作完毕”和“表示过去 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 之别 , 可是它们的语法意义不仅是相通的 , 而且使用条件也是一样的 , 所以同样也把 两种语法意义的 “过”看作同一实体 。 今 ‘ 二 2 . 1 我们先从以下三组语义区别特征来探讨动态助词“了 、 着、 过”的使用条件 。 1 . “实现过程”是讨旨词语所代表的行为 、 动作 、 性质 、 状态等从时间位于其出现前 的某一“点” (下文简称为“前时点” ) 到自身出现的发展过程。 语言学者在考察词语的语 义特征时 , 往往只着眼于词语所指的对象在实现之后的状况 , 然而我们发现 , 词语所 ¹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 第314 页。 À 朱德熙 .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1 982 年版 , 第209 页 。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 丫犷、 (13 ) 3 确口 指在实现之前的情况如何对动态助词的选择往往起关键性的作用。 “实现过程” 跟 “过 程 ” ’‘距离”等的含义并不一样 , 前者是指在时轴上有一个从 “前时点”到“实现点” (后 时点)的转化过程 , 后二者可以单指空间上的间隔 。 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有“实现过程” , 比如果实的生长情况 , 自果实存在的一刻起 , 就具有“生”这种属性 , 可见 , “生”没有 从其发展来的前时点的性质存在 , 是初始性质 , 它就没有“实现过程” 。 而“熟”是从前 时点性质“生 ” 发展而来的 , 它有一个明确的实现过程 。 “生”和“熟” 之间存在着一个 “过程 ”或 “距离” , 但是只有 “熟”才具有“实现过程” 。 “生”和 “熟 ”这一差别决定了它们 在 “体 ”用法上的不同 。 2 . “离散性质 ”是指词语所代表的对象能够切分 出界限明确的单位 , 对动作来说 , 就是要有明确的“起讫点” 。 凡可以用动量词称数的动词都是离散性质的 , 它们可以切 分出明确的单位 , 具有“起讫点” , 比如 “看 、 说 、 走 、 打、学”等 。 相反 , “知道 、 理解 、明 白、 成为、 显得 、 属于” 等代表连续不断的行为、 关系 , 都不能用动公词称数 , 它们 切分不 出界限分明的单位 , 也就不具有离散性质。 词语是否具有离散性质对动态助词 的选择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3 . “时段持续, 是指动词所指的动作可以延续相当一段长的时间 。 事实上 , 任何行 为动作都占有一定的时间 , 但是可占时间的多少则差别非常悬殊。 有些行为动作从出 现到消失是在瞬间完成的 , 比如 “死 、 塌 、 垮 、 炸、 断 、 熄、 倒、 摔 ”等都属于这种情 况 , 可以认为它们的实现点和终结点重合在一起 , 我们就把它们看作 为非 时 段 持 续 的。 而有些行为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 比如 “看 、说 、坐 、等、 挂、 包、 摆 、 贴”等 , 它 们的实现点和终结点之 间可以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 它们具有时段持续性质。 说某些动词 具有时段持续的性质 , 并不意味着这些动词所指必须持续相 当长的时间 , 只是讲有这 种可能 , 并不排除它们有时也可能是瞬间完成 的 (非时段持续) 。 词语有无时段持续的 特征对动态助词的选择也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上述三组语义区别特征可确定出“了 、 着、 过”的使用条件 。 下面表中的 “ 十 ” 表示这一类特征是相应助词使用的充要条件 , 即具备该特征的词一定能与相应的助词 搭配 , 没有该特征一定不能眼相‘应的助词搭配 ; 另一方面 , 可与相应助词搭配的词一 定具有该特征 , 不能跟相应助词搭配的必然没有该特征 。 表中的星号 “ · ”表示有无该 特征与相应助词的用法没有关系 , 可把它们看作“附带特征” 。 “附带特征”是指词语进 入使用之前的语义特征而言的 , 它们一旦与某个动态助词结合成句 , 有些附带特征仍 然可 以保持 , 而有一些就被消除掉。 实现过程 时段持续 离散性质 了 + 着 * + 过 * * 十 18S (13 ) J ’厂 中国社会科学 1 992 年第 6 期 一 , “了 、 着 、 过”还有一个共同的语义要求: 所搭配的词语必须具有动态性质 ¹ 。 尽 管都有这个要求 , 但是情况很不相同 : “了”只要求所搭配的词语所指从前时点到自身 实现之间有个动态变化过程 , 至于实现后是否仍是动态 , 它不作要求; “着”要求词语 所指在处于现实状态之中必须是动态的 ; “过”则要求词语所代表的对象的终结点必须 是动态的 。 2 . 2 有无“实现过程 ”是词语能否加 “了”的充要条件。 如用 x 表示 “前时点” , a表 示 “实现点 , x 和 a之间代表一个 “实现过程” , 有箭头的线段代表时轴 , “了”的表义特 征可以图示如下 : Z 产. 、、 一~ ~ ~ ~ - 州肠~ ~ ~ - ~ 一‘- X a 首先来考察可加“了”的名词和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 邢福义和马庆株都注意到了含 J须序义的名词可加 “了”的现象º , 可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顺序义名词都有这个 用 法 , 它们能否加 “了”的条件是有无从其发展来的“前时点”的事物存在 。 有前时点的顺 序义名词表明它们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 , 就可以加“了” , 否则不行。 例如: ¹ * 都小孩了 , — 。都大人了 , 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 º * 都年轻人了 , —。都老年人了 , 干活悠着点 。 » * 都新教师了 , —。都老教师了 , 教学经验自然很丰富 。 上述¹ 一»例的“了”前各词的关系分别为 : 小孩一大人、 年轻人一老年人、新教师一老教师 , 还有如低年级学生一高年级学生 、 小姑娘一大姑娘 , 等。 各组中左端的词所代表的都是 “初始事物” , 所指的对象 自产生之时起就属于这一 类事 物 。 比如自作为“人 ”时起 , 就属于 “小孩”这一类 , 可见“小孩”没有从前时点到自身的 实现过程 , 所以不能跟 “了”搭配 , 而“大人” 是由 “小孩即发展来的 , “小孩” 就是其 前 时点的事物 , 因此“大人”具有一个实现过程 , 可以加“了” 。 从各组含顺序义的名词与“了”的搭配规律上 , 可以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了”要求跟其所搭配的词 语必须具有“实现过程 ” 。 . 扛 语言学界通常把“坐、 等 、 贴”看作静态性质的, 这是就动词单独一个词类内部划分出的小 类 。 本文把它们归入动态类 , 这是就它们与“人 、 山 , 桌子”等代表事物名词相比较而表现 出的特征而言的。 马庆株 . 《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 《中国语言学报》1991 年第 4 期第59 一83 灭 , 商 务印书馆 。 邢福义 : 《说“N P了”句式》, 《语文研究》198 4年第3期。 论现代汉语 的“体”范略 (1名) ‘ 形容词也有类似的情况 。 有一类反义关系的形容词 , 它们的性质变化是单向的 , 即只能从 甲方到乙方 , 而不能从 乙方到甲方 , 那么 , 乙方就有个实现过 程 , 可 以加 “了” , 而甲方则没有实现过程 , 也就不能加 “了” 。 例如 : ¼ *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 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¾ * 赵明小了。 赵明老了。 ¾ *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 ¹ 。 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 ¼ 一¾ 例中各对形容词的关系为: 生 . 一今熟 、小一卜老、矮- 一争高, 还有如新鲜一坏 、新一旧 , 等 。 各组左端的词都是 “初始性质 ” , 自所描写的主体产生之时起就拥有这种性质 , 它们就没有一个从前时点性质发展来的“实现过程 ” , 因此不能跟“了”搭配 ; 然而 , 相对的右端属性都是从相应的前时点的“初始性质”发展来的 , 它们都有一个明 确的“实现过程 ” , 因此都可以加 “了” 。 比如 , 就果实的生长情况来说 , 随着果实的出 现 , 就具有 “生”的属性 , “生”没有从前时点到自身的实现过程 , 是“初始性质” , 因此 不能跟 “了”搭配 ; 而“熟”是由“生”发展来的 , ‘性 ”是它的前时点 , 它具有实现过程 , 也就可加“了” 。 从只能单向变化的各对反义关系的形容词跟动态助词的搭配规律中 , 进一步证明 “了”代表“实现过程”的表义特点。 “了”的表义特点还可以从它跟上述各例的否定式的搭配规律中得到证实 。 “初始成 分 ”的否定式可 以跟 “了” 搭配 , 然而“结果成分”的否定式却不能 。 这是因为 , 被否定的 初始成分可以把 自身作为前时点 , 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 , 这时就 有了个“实 现过程 ” , 因此可以加 “了” 。º 然而 , 结果成分是时间最靠后的 , 否定后不能再把 自己 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 , 所以它们的否定式 不能代表一个“实 现过程” , 也就不能跟“了”搭配 。 例如 : ¿ 都不是小孩了 , 应该注意 自己的言行。 * 都不是大人了 , — 。À 都不是新教师了 , 自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 都不是老教师了 , —。 “矮”和“高”之间的转化并不绝对是单向的 , 人在年老时 , “高”也可能变成“矮 ” , 因此可说 “爷爷现在老了 , 个子也矮了 ” . “实现过程”并不意味着“客观存在” , 既可以是 “存在 (肯定) ”的实现 , 也可以是 “消失 ( 否 定 ) ”的实现 。 “了”并不单纯表示“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 ” (见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 的语法意义》, 《中国语文》19 8 8年第 5 期 ) 。 (13 ) 6 中国杜会科学 19 9 2 年第 6 期 “了”的表义特点还可 以从它与另外一种类型的顺序义名词和有反义关系的形容词 的搭配中得到佐证 。 ¹ 一¾ 例中各组词的共同特点都是事物或性质之间不能周而复始 地循环 , 下面是可以循环的 ‘双向变化 ) 用例 。 A B 寿天。冬天 胖++ 瘦 元月 . 十二月 冷“热 星期一 , 星期日 快”慢 上旬。下旬 长。短 对于可循环的顺序义词列或者性质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对形容词来说 , 某个循环的“起始 点”可以用上一循环的“终结点”作为其前时点 , 这样它们就有了“实现过程” , 所 以左右 两端的词都可以加“了 ” 。 例如 : À 现在已经春夭了 。 现在已不是春天了 。 现在 已经冬天了 。 现在已不是冬天了 。 天气已经冷了 。 天气已不冷了 。 天气已经热了 。 天气已不热了 。 “今天不是星期三”跟 “今天不是星期三了”两句的含义不同 , 前者指一星期中除“星 期三”以外的任何一天 , 而后者只能指在“星期三 ”之后的某一天 。 也就是说 , 加“了”后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指时间从前向后的转化 。 含顺序义的名词加不加 “了” 都有 这 些差 别 。 这再一次表明“了 ”的表义特点 。 “了”表“实现过程 ”的语法意义 , 还可以从“动十 了”的否定式为“没 + 动”这一事实 上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 下面是三种有权威性的语法专著对 “没”否定含义的概括。 1. “没有 ”有两个不同的作用 : 一是否定事物的存在 , “没有”跟“有”相对 , 一个是 否定行为的已经发生 , “‘没有来 ”跟“来了”相对 。 ¹ 2 . 和“~ 了”相对应的否定形式是 “没 (有 ) ~ ” 。 加在谓词性成分前边表示动作没有 完成º 或是事实没有发生» 。 3 . 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 ¼ 各家对“没”的否定含义可以归结为 : 对行为动作实现过程的否定 。 由此可见 , “没” 的否定焦点正是 “了”所妥求的语义特征 , 从而就形成了“没 ”和“了”不能在同一结构中 丁声树 :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商务印书馆19 6 1年版 , 第19 7页 : 我们认为 , “没 ”自身没有“表示动作没有完成”的含义 , 它否定单纯的动词时, 总是表示行 为没有发生 。 只是在否定一些特殊的结构时 , 由于受其语义特征的制约, 会有这种含义 , 常见的是否定动补结构的情况 , 例如“他没看完那本书 ” 、 “我没有吃饱饭”等。 朱德熙 :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 8 2年版 , 第70 页。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19 8 4年版 , 第340 页 。 ¹º À¼ . 18 8 -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踌 (1石) 犷 浦J 共现的现象。 例如 : @ 他看了电影 。 他没看电影 。 * 他投看了电影 。 0 他吃了苹果 。 他没吃苹果 。 * 他没吃了苹果 。 既然“动 + 了”的否定式是 “没 + 动” , 而“没”的作用又是“否定行为的已经发生”或 者“否定动作或者状态已 经发生 ” , 那么 , 就可以推知“了”的意义为 “肯定动作行为已 经发生” 。也就是说 , “动 + 了”结构的语去龙义为动作的实现过程已经完成 , 这与前文给 “了”设定的语义要求正相吻合 。 这一事实还可以从另外两个动态助词的否定式中得到 佐证 。 “过”和“着, 都不表示动作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 , 而是指行为在“实现点”之后 的状况 , 由于跟 “没”的否定含义不冲突 , 所以它们可 以 跟“没 ”共现 , 比如 “他没看过 电影 ”和“我现在没看着书” 。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 , “了”的语法意义是袅示完成。 但是 , 刘勋宁运用大最的事例 证明 : 用“完成体”来说明“了”的语法意义 , 在许多情况下是讲不通 的 , “了”所表现出 来的“完成”只是某种条件下的偶发现象 , 而不是它本身固有的语义特征。 词尾 “了”应 当看作动词“实现体”的标记 , 它的语法意义是表明动词 、 形容词和其它谓语形式的词 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下。 ¹ 例如 : 吃了这么长时 间 , 还在吃 。 0 问了一遍又一遍 , 讨厌死了 。 嚷嚷了快一小时了 , 婆婆嘴 。 上迷各例的“了”都不表示完成 , 只是表示其前的动词所指的实现过程已经完成 , 行为 动作已经成为事实 。 “了”的表义特点还可以从下面两类动词的句法差异上看出来。 (一) 看 听 说 问 学 吃 找 写 打 喝 (二) 讨厌 喜欢 害怕 佩服 轻视 爱好 第一类动词加宾语后 , “了”有三种分布 : 1 . 动词和宾语之间 , 2 . 宾语之后 , 3 . 同时出现在前两个位置上 。 然而 , 第二类动词加宾语后 , “了”只有一种分布 : 只能出 现在宾语之后 。 例如 : 他看了电影 。 他看电影了 。 他看了电影了。 他听了音乐 。 他听音乐了 。 他听了音乐了 。 ¹ 刘勋宁 : 《现代汉语润尾“了”的错法t 义》, 《中国语文》19 88年第 5 期。 . 189 . (枯). 睁 中国社会律卜学 19 92 年第 仓期‘ * 他讨厌 了张三 。 他讨厌张三了 。 . 他讨厌了张兰了。 * 他害怕了狗 。 他害怕狗了 。 · 他害怕了狗了 。 这里暂且不管 “了”在不 同的句法位置所产生的语法意义差别 , 单就两类动词与其 寒语 .的关系差别来解释形成上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第一类行为具有独立性 , 不依赖宾 语所指的事物就能发生 , 该类行为可以单独实现 , 比如睁开眼睛就可以“看” , 并不必 有了“电影 ”才能“看” , 又如只要醒着, 就有“听 , 的行为 , 它的发生并不依赖于“音乐” , 等等。 第一类行为的独立性意味着它们可以自己完成其实现过程 , 因此在它们之后可 以紧跟“了” 。第二类动作缺乏第一类的独立性 , 必须依赖宾语所指事 物才能发生 , 比 如“讨厌”的行为出现必然有某种因素引起 (宾语所指) , 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 同理 , 第二类行为的非独立性意味着它们不能独立完成其“实现过程” , 而必须依靠宾语所指 的事物才能做到这一点 , 因此后面不能紧跟“了” , “了”只能出现在宾语之后 。 下面根据动词的句法表现来验证“了”的表义特点。 首先说明一点 , 常用的动词大 都有多个义项 , 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加动态助词的情况很不相同 , 我们在讨论某个动 词时 , 如没有特别 声明 无利益冲突声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职业健康检查不够规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亲友住房声明 , 都是指它最常用、 最基本义项的用法。 “在 ”作 “存在” 、 “生存”讲时 , 跟本节开头讲的“初始成分”的性质和用法一样。 自 作为人的一刻起 , 就有“在世”的行为 , 它没有从前时点到自身的“实现过程” , 其肯定 式不能加“了、而它的否定式表达的是从 自身这个前时点的行为向新情况 转化 , 这时 就包督了一个“实现过程 , , 其否定式可以跟“了”搭配。 ¹ 例如 : * 那时祖父已经在了 。 那时祖父已经不在了 。 凡是表达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 没有明确起点的运动变化 , 意味着它们没有从无到 有的“实现过程” , 该类动词都不能跟“了”搭配 。 例如 : @ * 时间流逝了 , 空间存在了 。 @ * 月亮围绕着地球转了。 O * 他有了音乐天赋 。 º 有一类副词表示所修饰的动作行为处于事实的状态中, 即指示它们在 “实现点”之 ¹ 跟“在”相近的“活”的意义为“有生命” , 而“有生命”这种行为可以通过医疗等手段从濒临死 亡的境界中挽救过来 , 因此“活”有“实现过程” , 也就有“ 活了两只小鸡”之类的说法 。 À 该类动词后边如有数鱼词语时可 以跟“了”搭配 , 这是因为有数量词语后就给行为人为地划 分出一个过程 , 加“了”表示该过程的实现已经完成。例如 , “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 了几 个世纪” , “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圈又一圈” , 等等。 另外 , 有后续语句时 , 例@ 可以成立 , 比 如“有了音乐天斌 , 不等于能成为音乐家” , 在这种特殊语境中, 是把前段“有了音乐天赋” 作为一个事实的实现 , 因此它隐含了一个过程 , 可以加 “ 了气 临 t 190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 (13) 9 后的状况 。 该类副词截掉了动词“实现点”之前的那个 “实现过程” (如果有的话) , 因此 它们与动词组成的偏正结构都不能跟“了”搭配 。 常用的这类副词有 : 一直 、 从来 、 历 来 、 总是 、 向来 、 本来、 经常 、 不断、 不停、 不住 、 不休、 常常 、 老是等。 例如 : @ 他学了英语。 * 他一直学了英语。 @ 他看了小说。 * 他常常看了小说 。 他问了老师 。 * 他总是问了老师。 有一类单纯表示动作的情状 、 不强调动作处于事实状态之下的副词 , 可以保持动 作的“实现过程 ” , 因此 , 该类副词与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可 以 跟“了”搭 配 , 比如“他 很快掌握了英语 ” , “他稍稍移动了一下” , 等等 。 词汇意义本身缺乏 “实现过程”的动词并不是很多 , 绝大部分都是 由于句法的作用 而临时失去“实现过程”的 。 动词有无“实现过程 ”受多种因素的制 约 , 主要有 : 1 . 自 身的词汇意义 ; 2 . 其后的宾语 ; 3 . 其前的状语或主语 。 这些因素同时也都制约着动词 与“了”的搭配情况 。 不管情况多么复杂 , 都被这样一条规则管住 : 能否与“了”搭配 , 决定于该成分有无“实现过程” 。 2 . 3 “着”要求其前的成分必须有“时段 持续”的语义特征 , 它的这一条件可以图 示如下 : 才。 图中 x 是“前时点” , : 是“实现点” , b是“终结点”。 “着”指的是动作行为在 a和b之间 的状况 (不包括a和 b点) 。 任何动作行为都占有一定的时间 , 可是长短差别很大 。 根据占有时间的多少可以 把动词分为四类 : 1 . 开始和结束是瞬间完成的 , 可看作 a和 b 重叠为 一 点 , 它 们 缺 乏 “时段持续” 的特征 , 不能跟 “着” 搭配 , 如下面第一类 , 2 . 开始 和 结束既可以是 瞬 间完成的 , 又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 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 “时段持续”的特征 , 可以跟 “着 ”搭配 , 如下面第二类 , 3 . 开始和结 束之 间一般都有相当长的时间 , 它们 的“时段持续”特征比较稳固 , 常可 以 跟“着 ”搭 配 , 如下面第三类 ; 4 . 没有明确的终 结点 , 具有强烈长期延续倾向 , 所以它们几乎在所有出现的场合 中都带“着 ” , 如下面 第四类。 (一 ) 死 塌 垮 炸 断 熄 倒 摔 暴露 毕业 看见 闭幕 抽出 出 发 出来 出去 破裂 得到 (二) 看 听 说 走 跑 吃 喝 讨论 研究 学习 练习 (三 ) 睡 坐 躺 蹲 站 立 藏 跑 趴 贴 挂 悬 搁 放 堆 装 ( 四) 向 对 朝 标志 意味 把握 围绕 包含 呈现 挂念 · 191 - (1朴 1口 中国杜会璐学 19 蛇 年第 6 期 凡是可加“了”的名词都不能跟“着”措配 , 因为该类名词所指从“实现点, 之后就转 化为 “实体 ” , 变成静态的了 , 与 “着粉要求所搭配对象在实现点之后 (a 和b之 间) 仍是 动态 (行为状况)的条件不相符。 尽管“了”和 “着”都要求其前成分是动态的 , 但侧重点 不一样: “了”只要求“实现过程”是动态的 , 至于实现点之后的情况如 何它 不作要求 , 比如 , 从 “小孩 ”到“大人”的发展过程是动态 的 , 可是 “大人 ”自身的特征是静态的 , 所 以它仍可以加 “了” , 而不能加 “着” 。 三个动态助词中, “了”的使用条件最宽 , 因此可 与它搭配的词语也就最多。 形容词的情况跟 “大人”等名词类似。除各对单向变化形容词的“左端的词” (见本文 2 . D 和定量形容词 ¹ 外 , 一般形容词所代表的属性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 , 比如 , ‘大 ”是从“小”发展来的 , “重”是从 “轻”来的 , 等等 , 因此它们都可以跟“了”搭 配 。 然而 ,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 、 状态的 , 它们在实现之后就转化为静 态 的了 , 这与 “着”的语义要求不相符 , 因此二者不能搭配À 。 例如 : @ 那块麦子熟了 。 * 那块麦子熟着 。 À @ 老王最近胖了 。 * 老王最近胖着。 他的个子高了。 * 他的个子高着。 单纯表事物之间关系的动词也没有动态性质 (实现点之后) , 因此也不能眼 “着”搭 配 , 例如“等于 、 大于 、 小于 、 相 同、 相似、 好像 、 符合 、 吻合 、 属于”等。 还有述补结构的复合动词或词组也都不能跟 “着”搭配 , 因为补语表示的是途语动 词所指达到某种程度 、 特定结果等 , 述补结构描写的是行为发展到某一时点的情况, 因此该类结构没有“时段持续”的特征 。 例如 . * 他看见着两只猴子 。 @ , 他学会着开车技术。 @ * 他记住着很多故事。 但是 , 有些述补结构的复合词已凝结成为单纯的劝作动词 , 已没有动作和结果之分 了 , 这时就可以有时段持续的特征 , 因此也就可以跟“着 , 搭配。 例如 , “他们正扩大着 自己的影响” 。 朱德熙归纳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为 : 表示行为动作的时盆短或者动盆小田 。 例如 : 屯乡 简单地说 , 凡不能用程度词修饰的形容词叫做定盆形容词 , 详见石魄智 《现代汉语的肯定 性形容词》, 《中国语文》19 9 1年第 3 期 。 通常认为 , 能跟 “了”搭配是汉语形容词兼有动词性的标志 。 弄清“了 ”的表义特征后 , 就知 道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 , 否则也可以把“大人”等名词归入动词 了。 强调性质处于事实状态时可以有“那块地的发子正熟着呢” 、 “老王正胖着呢”等说法。 朱德熙 : 《语法讲义》, 第66 页。 ¹ºÀ¼ 1脸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 (1石) 11 。 他退休以后 , 平常看看书 , 下下棋 , 和老朋友聊聊天 , 倒也不寂宾 。 @ 这件事你得去找找张老师。 因此 , 可以把重叠式动词归入“塌 、 摔、 倒”等类动词 , 所代表的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重 合在一起¹ 。 它们缺乏“时段持续”的特征 , 所以都不能加 “着 ” 。 例如 . À * 他看看着书 。 函 * 他开开着车 。 可是 , 重盛式动词之间常可以插入“了” 。 道理很明显 , 不论重盛式所代表的行为 动作如何短暂 , 也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 ‘·实现过程气 这正与‘了”的语义妥求相符。 上面实际上是利用“重叠”的语法手段消除动词 自身词汇意义中拥有的“时段持续” 特征 。 另一种常见的手段是 , 用表时点的副词去消除被修饰动词的 ’‘时段持续”特征 , 从而使得动词不能跟 “着” 搭配 。 常见的这类副词有 : 立刻 、 马上 、 立即 . 立时 、 当 即、 顿时 、 当下、 立地 、 随即、 眼看 、 赶快 、 赶紧、 尽早 、 急忙等。 例如. O * 他立刻坐着。 他立刻坐了下来 。 À * 他顿时弯着腰 。 他顿时弯下了腰 。 国 * 他赶快跑着。 他赶快跑上去了 。 颐 * 他一听这个消息就哭着 。 他一听这个消息就哭了 。 2 . 4 “过” 要求所搭配的动词所指必须具有 “离散性质 ” , 它的这一条件可以图示 如下: bl 玩 b 3 ⋯⋯ b n 万二 时轴上的b代表行为动作的“终结点” , 每个b都有 自己独立的 “实现过程” (x , 幻 。 只有其时相符合上图所刻画的动作行为才能与“过 ”搭配。 “过”的表义特点与 “了”的显然不同 。 “实现过程”着眼于动作行为的开始情况 , ‘·离 散性质”着眼于结束情况 。有一类只有“实现过程” (开始 ) 而没有“离散性质 ” (结束 ) 的动 词 , 其行为在实现点a之后就转化成连续性质的 , 没有明确的“终结点 ” , 它们都不能与 “过” 搭配 。 常见的这类动词有 : 知道 、 明白、 熟悉 、 学会、 认识 、 理解 、 组 成、 懂 得 、 清楚 、 看透 、 领悟 、 有数 、 收获等 。 但是它们有“实现过程” , 所以可以跟“了”搭 斑。 例如 : 吵 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 。 这是就重 . 式动词表达的稳固的语法意义而育的, 虽然所指的行为也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 间 。 决定词语“体”用法的是其稳定的词汇意义或者语法愈义 , 而不是所指的实际情况。 . 1目 . 吸13 ) 12 中国社会科学 199 2 年第 6 期 * 他知道过事情的真相 。 他认识了王教授。 · 他认识过王教授。 .’过”和 ’‘着 即 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指示行为动作在实现点之后的情况 , 但是 , .. 过”着眼于结束 , 只要求所代表的对象是离散性质的 , 至于行为在a 和b之间是否有一 段距离 , 它不作要求 , 因此 2 . 3 节所列的不能跟“着即搭配的瞬间动词都可以跟“过分搭 配¹ , 比如“那堵墙曾经倒过气 “他掉过钱沙 等等。 相反 , 2. 3 节中的第四类具有很强 延续倾向的动词 , 没有明确的终结点 , 都是非离散性质的 , 一般不能加 “过” 。 例如 : 9 那堵靖曾经倒过 (现在是新砌的) 。 À 那根绳子曾经断过 (现在又接上了) 。 · 一号楼对过二号楼 。 , 这标志过语法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 “过 , 和 “了”也有相同的地方 , 都是着眼于行为在某一时点的状况 。 如果动词前面 的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持续过程中的情况 , 就同时截掉了动作的“实现点“和”终结点” 。 这类偏正结构就不能跟 “了”和 “过”搭配 。 例如 : @ . 他一直学习过英语 。º . 他一直学习了英语 。 @ . 他常常看过新闻节目。 . 他常常看了新闻节目。 “过, 的表义特点“离散性质”实际上是要求所搭配的词语能够重复进行 , 有一个明 确的“终结点”。 顺序义名词“大人”等没有这个特性 , 所以都不能跟“过 ”搭配。 形容词 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 : (一 ) 性质可以终结转化为相对的性质 , 而且这一转化过程可以 循环往复地反复进行 , 比如“胖”可以变为“瘦” , “‘瘦”也可以变为“胖” ; ‘冷”可 以升为 “热” , “热 , 也可以降为“冷” 。 这类可以反复进行的双向转化形容词都可以跟 “过” 搭 配 , 例如 、 。 (二) 性质虽可以转化为别的 , 但是转化过程不能重复进行 , 或者性 质实现之后不能再向别的性质转化 , 这类形容词都没有离散性质 , 所 以也 就不 能跟 “过, 搭配 。 单向转化的各对形容词的左 、 右端的词就属于这一类 , 例如@ 、 O 。 @ 老王过去也曾经胖过 / 瘦过 。 。 昆明的夭气也曾经冷过 /热过。 二盆 . 死 , 的终结点只有一个 , 不能重复进行 , 所 以不能跟 “过”搭配 。 “过”所要求的“离散性质, 意味粉动作行为可以重复进行。 指示行为持续过程的副词有两类 : (一 )没有间断性 , 它们组成的偏正结构可以跟“着 ”搭配 , 比如. 他一! 学 , 英语、 (二 ) 具有间断性 , 它们组成的偏正结构不能跟“着”搭配 , 比如不能 说砚他常常粉, 新闻节目 , 。 . 1“ . 论现代汉语的 ’体”范畴 ( 13 ) 23 @ * 那棵树的苹果也曾经生过 / 熟过 : 国 , 他的年龄也曾经小过/ 大过 。 吕叔湘指出 : 形容词带“过” , 一般需要说明时间 , 有同现在相比较的意思 , 例如 “他小时候胖过” 、 “前几天冷过一阵 ” 、 “这两天又热起来了”等。 ¹ 这是因为形容词典 型的特征是连续性质的 , 有了时间词语后 , 一方面表明性质曾经存在过 , 另一方面也 惫味着该性质已经结束 (具有离散性质) 。 这恰好符合 “过 ”的语义要求 。 行为的“终结, 和行为的“完成”是相通的 。 “过”既然指示的是行为的“终结点” , 那 么可以推知它具有表示“完成 ”的语法意义º 。 吕叔湘也注意到了 , “过”用在动词后表 示动作完毕的现象 , 例如“吃过饭再去” 、 “赶到那儿 , 第一场已经演过了” 、 “等我间过 了他再告诉你”等。 À “过 ”和“没”的共现现象也可以证明“过 ”的表义特点 , “没”否定的是动作从前时点 到实现点的发展过程 , 正与 “了” 的表义范围冲突 , 因此 “没” 和 “了” 不能共现 (详见 2 . 2) 。 而“过”既然指示的是动作在“实现点 即之后的“终结点护, 那么就与“没 , 的否定焦 点不冲突 , 因此二者可以共现 。 例如: º 他没吃过这种水果 。 。 他没看过那部电影。 述补结构中的动词往往是表示行为在某一时刻达到的结果或状态 , 具有明确的终 结点 (离散性) , 因此可以跟“过 ”搭配。 例如: Q 上星期我看见过张教授。 。 朱建华曾经打破过跳高世界纪录。 之J 有一类单纯表示行为动作 “开始” 、 “出现”的动词 , 它们的词义只指示到“实现点, , 不包括 “终结点” , 也就是说 , 它们只有 “实现过程” , 没有“离散性质 , 。 因此 , 它们不能 跟 “过”搭配 。 常见的这类动词有 : 上马 、 出发、 开学 、 启程 、 开始、 着手 、 开演、 下 手 、 入手 、 动工、 上工 、 开市、 开动、 上 路、 动身 、 发车、 起 飞 、 开幕 、 开场 、 开 张田 等 。 例如: @ 这项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已经上马了 。 * 这项工程已经上马过 。 母 他们昨天已经出发了 。 ¹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第216 页 。 À 汉语中真正衰示“完成 . 的“体”标记是“过”而不是 . 了” 。 “过 ”指示其前的行为曾经历过 (过 去完成 ) 或将要经历 (将来完成 ) , 例如 , “他吃过芒果” , “明天中午我吃过饭再来” 等。 由 前文可知 , “ 了”表“完成”是特定语境中的偶发现象。 À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第216 页 。 ¼ “开张 ”等用于否定式时 , 表示动作行为开始的 “结束” , 因此就有了离散性 , 可说 “这家商 店修络以后从没开张过” 。 同一个动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跟“了 、 着 、 过”的搭配很不一样 。 心”||日| (1 3) 14 中国社会科学 ,。9 2 年第 . 期 · 他们昨天已经出发过 。 上文说过述补结 沟一般可以跟 “过”攀纪 , 这是就补语是表录结果或状态的而言。 还有一类补屠是表录其前行为的“开始 ”或“继续 . ¹ . 此类述补结构的整体屠义特征就 没有“终结点即 , 即为非离散性质的 . 因此都不能跟“过”措配。 常见的这类补屠有肠上、 开 、 起来、 下去 . 等。 例如 : À * 老李又查上过字典 。 @ · 老李又查开过医疗手册了 。 吻 · 他认真地查起书来过。 曲 。 他又听下去过。 例 一甸的补语都是表示其前行为的“开始”或 “出现 ” . 具有 “实现 过 程气 符 合 . 了 . 的使用条件 , 因此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加上 “了” . 比如“老李又查上 了 字 典” “他 又听下去了, 等。 重橙式动词跟动态川丁词的搭配规律也可以证明 “过”的裹义特征 。 前文说过 , 重盈 式动 i司的语法意义 为丧 “‘ , !寸量短 ”或“动量小” , 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 就是不代表 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动作 只表示一种尝试 。 这一特征可以用形式标准加以鉴别 。 凡 表完整动作的动词都具有一个重要的语法特征 : 可以用动量词称数 , 比如“着了兰次” . “开 、‘ l对越车” 、 , 吃 了三顿 ”等 , 相及 . 凡不表示完整动作的词语都不能用 动 量 词 称 数 , 比如前文所举的没有 .. 终结点”的不完整动词 ‘, 出发、 动工 、 启程 、 说 上、 查 开、 唱起来 、 说下去 ”等都是如此 。 重叠式动词都不能用相应的动量词称数 , 比如不 能 说 “ * 看看三次” “ * 开开四趟车” ‘’ * 吃了吃三顿饭”等 。 由此可见 , 重 . 式动词代表 的也不是一千完整的劝作 它们的行 为有 “实现点 ” 而没有 “终结点” 。 所以重益式动 词没有“离散性质” 只有“实现过程 ’ 只能服 ”了”搭配 , 不能跟 ”过”措配 。 咧如 : 姗 . 上星期六晚上你们怎么过的 ? , “看了看电视 . 下了下棋 , , * 看过看电视 ‘ 下过下棋。 包 我在家吃了吃饭才来 。 二 我在家吃过吃饭才来 。 一般认为 , ‘过”是表示过去曾经历的事 一 但早例。 确都是指付去 曾娜历的事 , 却 部不能跟它搭配 综上听述 , 可 以看出“过”的各神各祥句法功丽和堵成杯义都是由 它的基本语义特征“离散性质 ”派生出来的 。 ¹ “继绮 ”和 ·持续 ”不是等值概念 , 前者具有闻断性, 后者没有 , 因此继续性的补语后不能加 .. 着 ” 。 例如 , . 他又唱 下去着 . 1 96 . 论现代汉语的“体” 范畴 (1石) 15 三 3 . 1 现在 , 我们把动态助词“了 、 着、 过”的语法意义 (使用条件)表现在一 个 图 中。 了 着 过 / 一 .、、 尸副卜J b终结点a实现点x前时点 1 二 从上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汉语 “体”范畴的整体功能和明确的分工 。 代表汉语“体” 范畴的动态助词“了 、 着、 过” , 一起刻画一个完整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 。 同 时 , 三个助词还有明确的分工 : “了”表示动作从无到有的“实现过程” , “着 ”表示动作 从产生到结束之间的状况 , “过 ”表示动作的结束。 前文提到 , “了”和“过 ”有共同之处 , 它们都是着眼于动作行为发展到某一 “点”上 的情况 。 两者一道又与“着”形成鲜明的对立 , ’‘着”是着眼于行为发展过程中的“线” 。 由它们的语义特征可以推知 , 同时满足“了”和“过”使用条件的动词应该 比较多 , 而同 时满足 “了”和“着”或者“过 ”和 “着”的就比较少 。 孟珠等编的《动词用法词典》所描写的 动词与三个助词的搭配情况证明了这一点 。 3 . 2 “了 、 着、 过 ”的表义特征上的差别还可以从它们用于 “动十 的〔名)”结 构 中 的情况看出来 。 动词可以构成“的”字短语代替中心名词 。 但是 , 这种用法有条件限制 , 可省的中 心名词必须是动词的施事或者是受事 , 否则不能 。 例如 : @ 游泳的〔人〕很多 。 (施事) @ 唱的〔歌〕是通俗歌曲。 (受事) 甸 * 伴奏的〔声音〕太大 。 @ * 工作的〔方式〕不对。 根据与动态助词的搭配情况 , “动 十 的” 短语又可以分为两类 : 1 . 代柞施事的 , “了 、 着 、 过”都可以擂入“动” 和 “的 ” 之间 ; 2 . 代替受事 的 , 只 有“着 、 过 ”可 以 插 入 , ’‘了 ”则不能够 。 例如 : @ 上了 (车)的〔人〕盼望早开车 。 (施岑) 19 7 (13 ) 16 中国社会科学 二9 92 年第 C 期 学了 (俄语)的〔学生〕不好分配 。 (施事) 吃过的〔人〕请到外边去 。 (施事) 唱过的〔人〕都将得到一个纪念品。 (施事) @ (正) 吃着的 〔人〕请坐下 。 (施事) (正 ) 睡着的〔人〕不要叫他 。 (施郭 @ 唱过的〔歌〕一共有五首。 (受事) * 唱了的〔歌〕一共有五首 。 (受事) @ 我带了几件洗过的〔衣服〕。 (受事) * 我带了几件洗了的〔衣服〕。 ¹ (受事) “动+ 的”短语代替 “受事 ”中心名词时 , ‘了”不能跟动词搭配的原因仍是它的表义 特征决定的。 “动 + 的”代替受事名词意味着动作与对象业已或将来某时已发生关系 , 就要求动作必须处在事实状态中 (在“实现点”之励 , 然而“了 ”所指的是行 为 发 展 到 “实现点” , 这与代替受事的“动 十的”语义特征有冲突 , 所 以“了”不能出现在其间。 而 . 动 + 的 , 短语代替施事中心名词时 , 作为行为主体的施事在 “前时点”时业已与行为发 生关系 , 这与 “了”的语义特征不矛盾 , 所以这时“了”可以出现在短语 之 中。 行为 在 “实现点”之后既可以与行为主体 (施事) 发生关系 , 又可以与行为的对象 (受事) 发生关 系 , 那么 , 不管是代替施事还是受事 , “着”和“过”都可以出现在短语中。 还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的语法意义不是 “完成” 。 补语为“完 、 光 、 好”等纯粹 表完成义的词时 , 整个述补结构可以组成“的”字短语代替 受 事 名 词 , 可见“了”与表 “完全”义补语的性质显然是不同的。 例如 : 写完的〔信〕都装到信封里了 。 * 写了的〔信〕都装到信封里了 。 À 吃光的〔盘子〕请端走 。 * 吃了的〔盘子〕请端走。 @ 、 洗好的〔衣服〕都晒在阳台上 。 。 洗了的〔衣服〕都晒在阳台上 。 3 . 3 可以说 “看过了 ” 、 “吃过了”等 , 而不能说“看了过” 、 “吃 了 过 , 等。 “了”和 “过 ”共现时 , 顺序只能是 “过 + 了” , 而不能是 “了 + 过” 。 这种现象也是由它们各自的 语义特征决定的 。 前文说过 , “了”和 “过 ”都是着眼于行为发展的“点” , 所以它们可以 连用 。 要解释 ’‘了”和“过 ”连用时语序限制的原因 , 首先要弄清它们跟其前动词的层次 关系 。 其层次为 : 〔(动十过) 十 了〕 ¹ “着”插入“动 十的”结构代替受事名词时 , 动词一般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为 , 比如“卷着 的 〔挂历〕放到一边了 ” , “盖着的〔馒头〕坏得慢 ” , 等等 。 论现代汉语的“体” 范畴 (1 3) 1 7 l , .’过”是表示行为的结束 , 代表一个完整的动作 。 一个完整的动作必然包括从前时 点到实现点的“实现过程” , 也就是说 , “动 + 过 , 结构包含有“了”的语义特征 , 因此可 以再跟 “了”搭配 。 然而 , “了”只表示行为发展到“实现点” , 不包括行为的结束 , 也就 是说 , “动 + 了”短语没有“过”所要求的语义特征 , 所以不能再跟“过”搭配 。 这就是形 成上述语序限制的原因。 3 . 4 “不 + 动”短语只能跟 “了”搭配 , 不能跟 “着,, 或 肠过刀搭配 。 例如 : @ 英语他不学了。 ¹ , 英语他不学过 /着 。 À 飞机他不坐了 。 * 飞机他不坐过 /着 。 上述用法也可以从三个动态助词的语义差别上得到解释 。 “不 十 动”短语的整休意 义是指行为由存在到消失 , 它包含了一个从原来状态到新状态的“实现过程 ” . 这正与 “了”的语义要求相符 , 因此二者可以搭配 。 而动作行为的消失没有一个明 确 的 “‘终结 点” , 表现在 “不 十动” 不能再用动量词称数, 比如不能说 “不看三次 ” . ’‘不坐 四 越 , 等 , 可见整个短语没有离散性质 , 所以不能跟 “过”搭配 。 此类短语很明显也没有动态 时段持续的特征 , 也不能跟“着”搭配 。 3 . 5 下面根据 “了”的语法意义分析它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所产生的表义功 陇 七 的变化 。 以下三个结构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 1 . 动 十 了十 名, 2 . 动 + 名十 了 , 3 . 动 十 了二 + 名十 了b , 同样的句子 , “了” 出现的位置或次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 例如 : 他吃了饭粉他吃饭了粉他吃了饭了 @ 他看了书今他看书了铸他看了书了 @ 他写了信斗他写信了今他 写了信了 够 他听了戏今他听戏了粉他 听了戏了 由此可见 , 句式 1 可以表示行为的完成 (不必然表示“完成冲 , 详 见 2. 2节) , 句 式 2 表示行为的开始 , 句式 3 表示行为已经完成并影响及说话的时刻 。 这些差别都可 以 从“了”的表“实现过程”的语义特征上得到解释。 “了”的语义要求只对于其前的词语有限制 。 句式 1 只表示动作行为达到 了“实 现 点” , 而可进入该句式的动词“吃 、 看 、 写 、 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在时间持续 上 的 伸缩性很大 , 既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 又可 以是瞬息完成 , 所以这时允许’·实现点” ¹ 通常认为这里的“ 了”是“了 , ”或语气词 。 而把 “了”分为两个的依据是 , “ 了 . ”用在动词 后 , 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 “了 : ”用在句末 , 主要肯定事态 出现变化 (详见吕叔 湘主编《现代 汉 语八百词》第314 页 ) 。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 , “了 、” 自身并没有表“完成”的语法意义 , 达也正 是本文把它们合二为一的重要理由。 ( 13 ) l台 中国社会科学 10 0名年策 6 期 和“终绪点”重合在一起。 于是就形成了旬式 1 在特殊语境中具有表示完成的语法意义 的现象。 旬式 2 的“了”是表示把“劝 十 名, 短语整个作为“前时点气行为和对象间 没 有 发生关系)到‘实现点” (行为和对旅业已盒生关系)的转化过程的宪成 , 所以句式 的 挂 体t 义只表录“劝 十 名, 所指情况的开始 。 句式 3 的语法愈义是由旬式 1 的整体意义再 加上一个新的“转化过程”产生的 : “了 ”前的“动 + 了 + 名”的基本意思是 ‘行为和对象 已发生关系” (达到实现点) , 再加上“ 了 , 就意
本文档为【论现代汉语的_体_范畴_石毓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56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21
浏览量: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