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

举报
开通vip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05-2003 月U 舀 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促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统 一农用地定级程序和方法,做到定级结果客观、公正、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附录E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批准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 大学...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05-2003 月U 舀 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促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统 一农用地定级程序和方法,做到定级结果客观、公正、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附录E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批准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 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胡存智、郧文聚、邱维理、张凤荣、朱德举、高向军、范树印、吴海洋、关文荣、 陈原、胡江、苗利梅。 参加人员:马仁会、安萍莉、段增强、李保莲、徐保根、彭 群、郑 媛、苏 强、罗 明。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TD/T 1005-2003 农 用 地 定 级 规 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 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507-200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 《中国土壤普查技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2年5月) 《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农用地 本标准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3.2 农用地级 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 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 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3. 3 因素法 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 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3.4 修正法 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 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3.5 样地法 样地法是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定级因素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 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4 总则 4. 1 目的与任务 4.1.1 目的 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质量及分布,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估价及其他 TD/T 1005-2003 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4.1.2 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并划分级别。 农用地定级成果要求在县域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4.2 对象 农用地定级的工作对象是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4.3 原则 4.3. 1 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定级应以造成土地质量差异的 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 4.3.2 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定级应根据影响因素因子及其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农用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 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定级结果的作用。 4.3.3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定级应反映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土地生产力水平及土 地收益水平的影响 4.3. 4 定蛋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定级应把定性的、经验的分析进行量化,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并将定性分析的结果运用于农用地定级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 提高农用地定级成果的精度。 4.4 工作内容 包括下列内容: a) 工作准备,编写任务书; b) 收集资料与外业补充调查; c) 整理资料及定量化处理; d) 计算定级指数及评定级别; e) 校核级别与落实边界; f) 编制图件、统计与量算面积、编写成果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9) 成果验收; h) 成果归档与更新应用。 4.5 技术步骤 包括下列内容: a) 确定定级方法; b) 确定定级因素; c) 计算定级因素分值; d) 编制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 e) 划分定级单元; f) 计算定级单元各定级因素分值; 9) 计算定级指数,初步划分土地级别; h) 校验和调整初步定级成果; i) 统计和量算面积; 7) 编制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TD/T 1005-2003 4.6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 工作底图采用1,10000~工‘50000的比例尺,或根据管理工作需要确定。 4.7 成果 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图件、基础资料汇编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4.8 相关技术应用 要求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农用地定级工作。 5 准备工作 编写任务书 任务书内容包括: a) 定级区域和范围; b) 工作程序及方法; c) 技术资料和基础图件; d) 组织领导; 工作人员 成果要求 、时间安排、经费预算? ?? 5.2 准备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根据具体区域农用地定级的工作需要准备工作表格,表格样式参见附录Aa 5.3 收集资料 5. 3. 1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a) 气候:平均温度、积温、降水量、蒸发量、无霜期、灾害气候等因素; b) 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等; c) 土壤:土壤类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构 型、障碍层特征、土壤侵蚀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等; d) 地貌: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 e) 农田基本建设: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平整 度及破碎程度等 5.3.2 农用地利用资料 主要农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样点土地利用条件、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 资料等 5. 3.3 农用地经济资料 人均耕地、亩均资金投人、亩均纯收益、农民人均收人、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域经济 中心距离、耕作距离、田块分散程度等 5. 3.4 图件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及其他相关图件。 5.3.5 其他资料 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农业统 计资料、当地市场价格资料等。 5.3.6 农用地分等资料 已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应收集农用地分等基础资料汇编、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资料 5.4 资料核实与初步整理 5.4.1 资料核实 要求数据资料来源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对不符合实际的数据和个别异常值,应校正或剔除。 TD/T 1005-2003 5.4.2 初步整理 对现有资料数据统一分类、编码; 对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的资料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 ?? 6 确定定级指数 定级指数是划分农用地级别的基本依据,确定方法有因素法、修正法、样地法三种。 6. 1 因素法 6.1.1 确定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 定级因素指对农用地质量差异有显著影响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某些因素可分解 为多个因子,构成因素体系。权重反映定级因素因子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程度。 6.1.1.1 选择定级因素的原则 a) 主导因素原则 选取本地区对土地级别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定级结果的作用。 b) 差异性原则 定级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应有较大的差异,因素因子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c) 相对稳定性原则 所选取的因素应有相对稳定性,避免选取易变因素。 d) 可行性原则 农用地定级工作的深度应与当地现有资料和技术水平相协调,应从现有资料中选取定级因 素,必要时进行野外补测。 6. 1. 1.2 确定方法 选用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儿种确定因素及权重。 开展农用地定级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筛选或补充表A.1给出的定级因素 6. 1.2 编制“定级因素一质量分”关系表 根据各定级因素对农用地质量影响程度,对指标值进行分级,并给出相应的质量分。 a) 因素质量分与土地质量的优劣呈正相关,即土地质量越好,质量分越高,反之,质量分越低; b) 质量分体系采用百分制; c) 质量分只与因素的显著作用区间相对应 6.1.3 检验 在全面开展定级工作之前,选择1-2个乡镇进行试评,对初步确定的因素体系及权重、“定级因 素一质量分”关系表进行检验。如果试评结果与实际不符,应重新调整。 6. 1.4 定级资料整理与量化 6. 1.4. 1 定级因素资料整理 a) 整理核实定级因素资料,资料不足时,应进行外业补充调查,方法见6.1.5; b) 将定级因素资料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6.1.4.2 定级因素因子指标量化 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 a) 面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如土壤质地),面状因素是非 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 b) 线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 农用地产生影响(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 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 c) 点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她产It影 TD/T 1005-2003 响(如农贸中心),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 d) 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应进行功能分割或衰减迭加处理。 量化方法参见附录Bo 6.1.5 外业调查 6.1.5.1 工作内容 a) 根据定级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调查内容; b) 对无法从相关业务部门直接获取的因素因子资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 c) 对现势性较差的资料进行校核修正; d) 收集当地农民或熟悉情况的农技人员对农用地质量的经验评价结果,用于样点的辅助选取和 定级成果的校验 6. 1.5.2 工作要求 a) 重点调查最近3年的农产品产量、价格、成本等经济数据; b) 重点调查对农用地质量发生决定性影响的现状区位条件和近期规划数据; c) 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地区,可使用分等调查成果; d) 外业调查的原则、方法、程序、精度要求见附录c 6. 1.6 编制因素分值图 按照相对值法编制,如现有资料不足或精度不够,应先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a) 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 b) 将定级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c) 标注图名、图例、图971等其他制图要素; 山 因素因子分值图可用计算机系统生成。 61.7 划分定级单元 定级单元是定级指数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要求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 6.1.7.1 划分要求 定级单元是农用地定级的最小空间单位,定级单元应按以下要求划分: a) 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 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定级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 为同一单元; b) 单元边界应不跨越地块边界; 。) 单元边界应采用控制区域格局的地貌走向线和分界线,河流、沟渠、道路、堤坝等线状地物和有 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6. 1.7.2 划分方法 主要方法有: a) 叠置法 将同比例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 质和耕地类型的定级单元。若图斑小于最小上图面积((6 mm2)则应进行归并。叠置法适用于土地利用 现状类型多、地貌类型较复杂的地区。 b) 地块法 以工作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界线为边界,将主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分为农用地定级 单元。也可直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图斑作为定级单元。地块法适用于所有定级类型和地区。 网格法 用一定大小的网格作为定级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区分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固定网格,也 可采用动态网格 网格法划分定级单元适用于定级因素空间变化不明显地区 TD/T 1005-2003 d) 多边形法 将所有定级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定级单元。多边形法适用于所有定 级类型和地区。 6. 1.8 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将定级单元图叠置在定级因素分值图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计算: a) 以定级单元所包含的因素等分线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 卜) 以定级单元跨越的不同分值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分代表单元分值; c) 以定级单元几何中心点的分值代表单元分值; d) 以定级单元各转折点、明显变化点的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 e) 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分值; D 采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农用地定级时,点、线状定级因素分值按相应衰减公式计算,面状因素分 值则直接读取中心点所在指标区域的作用分值 6. 1.9 计算定级指数 可用定级因子分值直接计算,也可先将定级因子综合成定级因素分值后再计算。计算方法主要有 a) 加权求和法(见公式(1)): H一E 二·几 ..................·......·。二(1) 月 =l,)=} 式中: H— 第: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 定级单元编号; 了— 一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u;— 第I个定级因素因子的权重; 几— 第i个定级单元内第,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 h) 几何平均法(见公式((Z)): 和月 1 H一(n 了。)万 ................·......⋯⋯(2) 式中: 月— 第: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I— 定级单元的编号; j一一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几— 第2个定级单元内第少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二为定级因素因子个数。 c) 限制系数法 当某地定级因素对土地定级存在强限制性时,应选择限制系数计算法(见公式(3)) :? H,= nF;·艺wk·f, 100"^ 式中: H— 第;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 定级单元的编号; 1— 强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k一一非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F;— 第了个强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分值; fa一一第i个定级单元内第k个非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 TD/T 1005-2003 wk— 第k个非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的权重; m一 一强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个数; P— 定级单元总数; u— 非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个数。 62 修正法 6.2. 1 确定修正因素 6.2.,.1 修正因素选择范围 修正因素指在分等因素之外对农用地级别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备选修正因素包括: a) 土地区位条件:包括农贸中心和交通状况等; b) 耕作便利条件:包括耕作距离、田间道路和田块形状等; c) 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方式、经营效益、利用集约度等; d) 其他因素。 6.2- 1.2 确定修正因素 a) 用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备选修正因素进行筛选和补充,初步选择 修正因素,重点考虑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对级别的影响; b) 在全面开展工作之前,选择 1^ 2个乡进行试评,根据试评结果确定修正因素。 6.2.2 资料整理与量化 6.2.2. 1 现有资料初步整理 主要整理定级区域农用地分等资料,包括分等时收集的各种基础资料、分等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 等。主要内容为: a) 根据定级需要,对分等资料进行复核、分类、分析论证; b) 对不能满足定级工作要求的资料应做好记录,以便进行补充调查 6.2.2.2 修正因素资料整理与里化 农用地定级修正因素资料的整理与量化方法参照6.1.4, 6.2. 3 外业调查 a) 外业调查宜结合分等工作进行; b) 外业调查应根据定级指数的计算需要,侧重农用地区位条件、耕作便利程度等修正因素资料 6.2.4 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 a) 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 b) 将定级修正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L; c) 标注图名、图例、图号等其他制[IN要素; d) 可先编制出定级因子分值图,再综合成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 e) 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可用计算机系统生成。 6.2.5 划分定级单元 可在农用地分等单元图的基础上划分,也可按照6. 1. 7的规定划分. 6.2.6 计算单元修正因素质量分 将定级单元图叠置在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上,采用6. 1. 8规定的方法对单元内定级因素分值进行 取值和计算。 6.2.7 计算修正系数(丸) 修正系数反映了修正因素在定级范围内相对变化程度,可用式((4)进行计算: (4) ?????????? TD/T 1005-2003 式中: 夕— 第少个修正因素; k;,— 第i个单元第i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K;,— 第,个单元第少个修正因素分值; K— 区域内第i个修正因素平均分值; i— 第i个定级单元。 6.2.8 编制修正系数图 将修正系数计算成果标注在定级单元图上,编制修正系数图。 6,2.9 计算定级指数 计算方法有两种: a) 连乘修正法(见公式((5)): H = G ·,·。.···············。·。··⋯ (5) 式中: H— 第 : 第 , 第 之 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个单元所对应的分等指数; 个单元第,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加权修正法(见公式(6)): H;= G ·nk;; ·Fw;k,, ? ? ?? 。” ......................·一 (6) 式中: H— 第:个单元的定级指数; G;— 第,个单元所对应的分等指数; 二— 第7个修正因素的权重; ki;— 第!个单元第少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根据定级目的要求,也可选择分等中间成果,如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作为修正的 基础 6.3 样地法 6.3.1 内容与程序 内容与程序见图1 6.3.2 划分单元 划分方法参见6.1.70 定级单元应在县域内统一编号,以乡(镇)为单位填表登记,表格样式见表A. 5e 6.3.3 设置标准样地 县级标准样地指县域内技术与管理水平处于平均状况时,从大宗作物产量水平最高范围的一类土 地中选取的定级单元 a) 每个乡镇内至少布设一个标准样地,应选择农业生产条件最优的定级单元作为标准样地,标准 样地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在当地最高; b) 标准样地应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定级单元; c) 标准样地应在表A.5中注明; d) 标准样地按表A.6的格式进行登记; e) 应拍摄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景观照片和土壤剖面照片; f) 标准样地及其典型地段的坐标应在农用地定级单元图上注明。 8 TD/T 1005-2003 图 1 农用地样地法定级的内容与程序 6.3.4 确定定级因素 6.3.4. 1 原则 a) 定级因素指标应在定级工作区内有明显差异; b) 定级因素分作物确定 6.3.4.2 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大宗作物从表A.1中分别选取农用地定级因素,当表A. 1中的因素不能满足 需要时,可以补充。 选取方法见6.1.10 6. 3.4.3 因素特征值调查 a) 应按乡镇逐单元、逐因素调查,并填表登记,表格样式见表A.5、表A.6; b) 因素特征值从已有土地利用、土壤、地貌等资料中查取,若已有资料不能满足需要,应进行野 外补充调查; c) 在因素特征值调查的同时,应收集定级单元最近3年的产量数据,有条件的地方应使用实测产 量数据; 调查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 6.3.5 编制因素分级记分规则表 6.3.5. 1 因素分级 定级因素分级以3-6个级别为宜,分级方法有两种: a) 根据试验或实测资料,建立定级因素与农作物产量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 各级上下限; b) 用经验法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各级上下限。 6.3.5.2 编制标准样地特征分值表 TD/T 1005-2003 a) 将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最优的标准样地定义为1号标准样地,其分值定为100分,按照定级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将100分分配给各个定级因素; b) 其他标准样地定级因素的分值,可根据定级因素的分级情况,与1号标准样地的相应因素特征 值比较后确定,比较过程中若出现农用地综合特征优于1号标准样地的情况,应调整标准样地 的编号及其分值; c) 将结果填人表格,表格样式见表A. 7e 6.3.5.3 编制定级因素记分规则表 各因素每个级别的记分量有两种确定方式: a) 等差方式,具体方法参见表A.8中的“土层厚度”记分规则; b) 非等差方式,具体方法参见表A. 8中的“坡度’,记分规则 将确定的记分规则填人表格,表格样式见表A. 8. 6.3.6 计算定级指数 6. 3.6. 1 计算单元记分量 将定级单元各定级因素的特征值与标准样地的特征值对比,根据记分规则计算定级因素记分量,并 将各定级因素记分量求和,结果作为单元记分量。 6. 3.6.2 计算定级指数 计算方法见式(7): H =F+la, ························⋯⋯(7) 式中: H— 第;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F— 第I个定级单元相应的标准样地分值; a一一第i个定级单元内第i个定级因素的记分量。 7 级别划分与校验 7. 1 初步划分级别 根据单元定级指数,采用等间距法、数轴法或总分频率曲线法初步划分级别 a) 等间距法:按照定级指数,采用相同间距划分级别; b) 数轴法:将定级指数标绘在数轴上,选择点数稀少处作为级别界限; c) 总分频率曲线法:对定级指数进行频率统计,绘制频率直方图,选择频率曲线突变处作为级别 界限 具体操作步骤参见附录Do 7.2 校验 应对初步划分的农用地级别进行校验。 7.2. 1 校验内容 校验定级单元划分的合理性、定级因素选取的准确性、定级结果计算的正确性。 7.2.2 校验方法 a) 在所有定级单元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将实测结果与定级结果进 行比较,如果与实际不符的单元数小于抽取单元总数的5%,则认为计算结果总体上合格,但 应对不合格单元的相应内容进行校正;如果大于500,则应按工作步骤进行全面核查、校正; b) 初步定级成果完成后,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并写出书面论证意见,承担单位应根 据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c) 初步划分的农用地级别应具有明显的正级差收益,否则,应重新进行调整与计算; d) 对初步定级成果至少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校验。 1O TD/T 1005-2003 7.3 级别调整与确定 对不合格的定级单元,应按照定级程序重新计算; 应详细记录调整过程,并与原有计算资料一并整理,归人档案; 校验合格的农用地级别确定为农用地定级结果,将级别边界落实到大比例尺现状图上,并核实 相应土地利用类型和权属单位 、? ? 、,? 、 ? ?? ? 8 成果编绘 农用地定级成果包括图件、数据、文字报告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8.1 图件编绘 8.1.1 农用地定级图件 农用地定级图件包括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和农用地级别图 a) 工作底图 农用地定级工作底图采用1,10000^-1,5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b) 中间成果图 1) 定级单元图; 2) 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 3) 定级修正系数图 c) 最终成果图 农用地级别图。 8. 1.2 农用地级别成果图编绘要求 8. 1.2. 1 比例尺 农用地级别图的比例尺为1 : 10000-1 : 50000} 8. 1.2.2 上图要素 农用地级别图要能直观反映农用地质量的优劣,反映不同级别农用地的分布、面积等状况,上图要 素应包括: a) 县级、乡级、村级行政界线: b) 级别界线; c) 重要的线状地物或明显地物点等 图面配置还应包括图名、图廓、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统、方位坐标、面积汇总表、编图单位、编图时 间、邻区名称界线等内容 8. 1.2. 3 级别图斑 编制级别图时应将级别相同的相邻定级单元进行归并,形成级别图斑,图斑面积不小于6 mm, 8.1.2.4 图件内容标注 用图示、注记等标注定级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a) 用阿拉伯数字(1 , 2 , 3......)分别表示级别(一级,二级,三级⋯⋯); b) 用黑色实线表示级别界线; c) 各地根据需要编绘彩色级别图,级别图以暖色调为主,级别色差明显,图面色调和谐。 图式见附录Eo 8.2 面积t算与统计 a) 农用地级别面积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图斑进行统计,填人表格,表格样式参见表A. 9o b) 打破图斑的单元面积量算,应以图斑面积加以控制; c) 应认真核对面积数据,建立统计台帐,归人档案; d) 经核实、汇总后的级别面积以公顷表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TD/T 1005-2003 8.3 编制成果报告及基础资料汇编 8.3. 1 工作报告 农用地定级工作报告反映定级工作过程,应包括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工作依据、人员组成、工作 进度、资料收集与整理、技术运用、经费开支、经验教训、问题与对策、成果应用建议等。 8.3.2 技术报告 包括以下内容: a) 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b) 定级技术方法,包括定级指数计算方法的确定、定级因素量化、级别划分的方法、校验与调整 定级成果的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定级中的应用、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 c) 定级成果及其分析,包括农用地级别分布特点及规律、地域组合特点、差异原因、农用地利用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d) 定级成果应用分析。 8.3. 3 基础资料汇编 包括以下内容: a) 原始数据与资料; b) 中间成果资料; c) 相关的工作文件、技术文件等; d) 基础资料信息数据库及成果统计册、电子文档等。 9 成果验收与更新应用 9. 1 成果验收 9.1.T 验收条件 农用地定级工作承担单位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任务书要求,全面完成定级任务并经自检合格后,方 可提出验收申请。 9. 1.2 验收内容 验收内容以本标准各项规定为准,包括定级工作程序、方法、成果、档案、检验方法与结果等方面。 重点检查农用地定级结果、技术报告、数据表、成果图、基础资料汇编及相应的电子文档成果 9. 1.3 验收程序和方法 9. 1.3. 1 验收的申请与受理 a) 任务承担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验收所需资料; b) 验收申请受理后,主管部门下发验收通知,提出验收工作要求,组织验收。 9. 1.3.2 验收方法 按照任务书,采取全面核查与抽样核查相结合、室内核算与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验收,承担 单位应对相关成果的电子版进行演示。 9. 1.4 验收组织 验收由下达任务部门组织,验收组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9.,.5 验收项目与标准 a) 定级因素选择合理性检查: b) 单元划分检查,抽查单元总数的500^ 10%,错误率不超过5%; c) 定级指数计算方法、过程、结果检查; d)级别结果检查,抽查图斑总数的5%-70%,错误率不超过5%; e) 统计面积和图斑量算面积核查,抽查总数的10%-20%,错误率不超过5%; f) 编图检查,抽查图斑总数的10%--20%,其图示、符号、注记等错误率不超过5%; ;2 TD/T 1005-2003 g) 定级报告检查,核查内容是否全面、论述是否清楚、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处理是否得当。 符合以上各项要求的,评为合格。验收部门可根据需要增加验收内容。 9. 1.6 验收报告 验收组应写出验收报告,经验收组成员签字后,报下达任务部门审查、确认。 9.2 成果更新 9.2.1 要求 为保持成果的现势性,农用地质量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定级成果进行全部更新 或局部更新。 9.2.2 周期 a) 每2至3年,对农用地级别进行经济因素调整,修订原成果; b) 每6年全面更新农用地级别; 。) 农用地质量发生较大变化的局部地区,应及时更新。 9.2. 3 程序 按本标准规定的农用地定级工作程序进行。 9.3 成果归档与应用 9.3. 1 档案管理 9.3. 1. 1 初始定级档案 档案内容应全面反映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全过程,对受理任务、编写任务书、定级工作程序与方法、工 作成果及检查验收等各环节形成的各种资料及文件都要收集、整理齐全,及时归档,确保档案材料的 完整 9.3. 1.2 更新成果档案 a) 成果更新工作中,必须保持新老资料的连续性; b) 成果更新后的资料作为当前农用地定级成果存档; c) 原农用地定级成果作为历史资料存档. 9.3.2 成果应用 通过验收并经公布(公示)的成果才能应用。 TD/T 1005-200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农用地定级工作附表 表 A. 1 农用地定级备选因素因子 自然因素 局部气候差异 温度、积温、降水量、蒸发量、酸雨、灾害气候(风、雹等)、无霜期等 地形 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程度、其他 土壤条件 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土壤pH值、土壤盐碱状况、土壤污 染状况、土体构型、土壤侵蚀状况、土壤养分状况、土奥中砾石含量等 水资源状况 地下水埋深、水源保证率、水源水质、其他 经济因素 基础设施条件 林网化程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田间供电等 耕作便利条件 耕作距离、耕作装备、田块大小、田块形状、田块平整度、田面高差等 土地利用状况 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利用集约度、人均耕地、利用现状、利用方式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中心城市影响度、农贸市场影响度 交通条件 道路通达度、对外交通便利度等 表 A. 2 农用地定级因素权重调查表 因素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3 因素4 上轮均值(E) 上轮方差(a) 本轮权重 表 A. 3 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调查表 因素 因子 1 因子 2 因子 3 因子 4 上轮均值(E) 上轮方差(的 本轮权重 样本编号 表A. 4 农用地投入一产出效益调查表 土地位置: 县(市) 乡(镇) 村 项 目 单 位 作物 1 作物2 作物3 产 出 播种面积 公顷 产量 kg/h-' 市场价格 元//kg 征购价格 元//kg 平均价格 元/kg 平均单产 kg/h.' 副产品产量 kg/h.' 副产品价格 元/kg 合计总产出 兀 TD/T 1005-2003 表 A. 4(续) 项 目 单 位 作物 1 作物 2 作物 3 物 化 投 人 种籽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急费用 兀 农家肥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急费用 兀 农药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总费用 兀 生长剂 兀 化肥 氮肥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急费用 兀 磷肥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总费用 兀 钾肥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总费用 兀 复合肥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总费用 兀 用水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急费用 兀 塑膜 数量 kg 单价 元/kg 总费用 兀 机械作业 标准公顷 h-' 标准单价 元/hm' 总费用 兀 固定资产折旧 资产价值 兀 资产折旧率 % 资产折旧额 兀 小农具购置及维修费 兀 TD/T 1005-2003 表 A. 4(续) 项 目 单 位 作物 1 作物 2 作物3 活劳动投入 合计用工量 r_日 元/」 日每工工资 工资总额 兀 管 理 投 人 农业管理费 兀 农业贷款利息 兀 农业上交利税 兀 公共生产费用 兀 一} 效 益 分 析 总收益 兀 总投人 兀 纯收人 兀 每公顷纯收人 元/h.'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年 表 AS 样地法农用地定级表格式 月 日 乡级区域名称 : 农用地定级单元 农用地定级因素 加减 分总 和 定级 指数 H; 农用 地级 别 定级 单元 编号 是否 选为 标准 样地 面积 (公m) 权属 性质 作物 名称 现实产 量水平/ (kg/hm') 标准粮 水平/ (kg/h-') 灌溉保 证率/% 土层 厚度//cm 因素 , 特征 值 加减 分 a以 特征一 值 一加减 分 a叮 特征 值 加减 分 au 单元 1 60 一 v 150 1 单元 2 单元力 注:1.填表时,要逐个乡级区域进行登记,1个乡级区域填1张表 2.作物要填写指定作物名称,或该定级单元经常种植的作物名称,或最适宜的作物 3.标准粮水平的换算方法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表A. 6 标准样地属性登记表 标准样 地编号 定级单 元编号 所在乡 级区域 的名称 面积h耐 标准样地 典型地 段坐标 权属 性质 到2010年 的规划 用途 一 产量水平/ (kg/hm' ) {标准粮 水平/ (kg/hm' ) 标准样 地分值 1 2 一} 一} n 注’;对标准样地编号时,按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产量水平最高的为1号如果省在县内设有省级标准样地,则在县内的省级标准样地编排在前,作为县内农用地定级的标准样地使用 TD/T 1005-2003 表 A. 7 标准样地特征分值表 标准样地 编号 标准样地 所在的乡 镇名称 灌溉保证率 土层厚度//cm 因素 10. Fa 5}特征值 分值 特征值 分值 特征值 分值 1 >75% 20 120 10 10 100 2 n 表 A. 8 定级因素分级记分规则表 作物(类别)名称: 定级因素 因 素 分 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土层厚度 特征值//cm 妻150 120-150 100-120 70--100 40 70 < 40 加(减)分 0 一 1 一 2 一 3 一 4 一 5 灌溉保证率 特征值〔百分数) 妻75 65- 75 55- 65 45 55 25- 45 <25 加(减)分 0 一 2 一 5 一 7 一 10 一 15 坡度 特征值(度) 0- 2 2- 6 6一 15 15- 25 >25 >25 加(减)分 0 一 2 一 3 一 5 一 8 一 9 因素 n 表A. 9 土地级别面积统计表 县 乡 村 行政区 权属单位 I'd 0“号 图斑号 土 地 级 2、JJ钾jL_ 空 1 2 3 一已 乡翻/nnl 合计/hm' TD/T 1005-2003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量化、无量纲化方法 B. 1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对于扩散型的因素,如中心城镇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道路通达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作用分 值会按一定规律衰减(指数衰减或直线衰减);而面状因素具有非扩散性,则直接采用区域赋值的方法确 定其作用分值。 B.1.1 扩散型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 B.1.1.1 指数衰减法 直线衰减法的计算见公式(B. D: f一酬一 (r二d,/d) ················,·······⋯⋯(B. 1) 式中: 工— 因素作用分值; 从— 规模指数; d— 实际距离; d— 因素影响半径; r— 相对距离 B.1.1.2 直线衰减法 直线衰减法的计算见公式(B.2); f,二从 (1一r) ························⋯⋯(B. 2) 式中: -fl --一因素在某个相对距离上对土地的作用分值; M— 某个因素个体第i级规模指数; r. - -r=d/d,为地块相对距离; d— 实际距离; d— 因素影响半径。 B.1.1.3 各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 各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计算见公式(B.3): 从 =100K, (0(K镇 1) ························⋯⋯(B. 3) 式中: M,— 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 K-— 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指数,K 值依据各级扩散源的类型、规模、功能等条件确定 B.1.1.4 扩散因素作用分值 计算公式见式(B.4): .....⋯ ⋯ ,.,······。二(B.4) 式中: F— 某空间扩散因素作用分值; n— 某空间扩散因素级别数; f:— 某空间扩散因子作用分值。 TD/T 1005-2003 B. 1. 2 面状因素因子作用分值计算方法 B.1.2.1 最大最小值法 对面状赋分的因素、因子,其指标分值计算通常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按公式f,=100(二一二。}.) / (zme.-zm?,)计算指标分值初值,式中大为某因素、因子指标值 的作用分,xm.。、二m,、x分别为指标最小值、最大值和某值,但对末一级指标的分值不按零考虑,而是根 据土地质量的衰减程度由经验法确定。 第二步:对求算出的指标分值初值部分进行修正。具体修正要视土地质量衰减是否均衡等情况而 定,均衡衰减修正幅度最小甚至为零,非均衡衰减视情况做一定修正。以修正后的分值作为指标分值最 终值。 对无指标值表示,只有定性说明的因素、因子,可直接按各区域因素、因子状况赋予一定分值,分值 体系采用((0,100)的半封闭区间。 B. 1. 2.2 均值度法 a) 均质区的度量标准。 由于均质区的均质性是相对的,故需要对所划区域进行均质度检验,这里引人信息论的观点来计算 其均质程度见公式(B.5): D=i(1一I) ························⋯⋯(B. 5) 式中: D— 为均质度; A— 为系数; I— 为信息论中的嫡。 嫡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肯定程度的概率,其计算公式见式(B.6): H[X]一 艺P; loge ......................··⋯⋯(B.6) 式中: H[X] 表示随机变量 X的嫡。 P 为X取X,时的概率,则区域的均质度D可由式(B. 7 )计算 一1+叉 ........................⋯⋯(B.7)又黑 log严弓W; 艺W 式中: W— 表示均质地域内第 i种类型土地的面积; 二— 为该均质地域具有的土地类型数 当均质度达到误差允许范围时,可认为所划区域为均质区;当均质度较低时,需要重新划分均质区 直到均质度符合要求为止。一般认为均质度在「0. 9011.00」区间内,所划均质区具有较好的均质性。 均质区的划分及赋值 数值型均质区的划分及赋值。 些数据划分的均质区称为数值型均质区 衡量定级因素因子优劣的原始数据为可以度量的数值,依据这 。如人均耕地等。其划分过程为:对原始样点数据进行聚类分 ? ?? 析,或作频率分布曲线,选取分界点值,确定均质区级别数,并采用式(B. 8)赋值 P;=100(b,一b,)/(b,z一b,) ························⋯⋯(B. 8) 式中: 尸.— b— ba- b;} - 某因素因子第i级均质区作用分值; 某因素因子第i级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某因素因子最优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某因素因子最劣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TD/T 1005-2003 2) 域值型均质区的划分及赋值。定级因素因子的原始数据,为包含一定区域的域值,且已划分出 若干级别,我们称其为域值型均质区。如有机质含量、速效钾等,通过分析其数值关系,对可以合并的进 行合并,对域值区域跨度过大的进行分解,最终在原级别的基础上确定参评级别,并利用式(B. 9 )进行 赋值: F;=100(T一T}) /(T,,一T,t) ,···················。,··⋯⋯(B. 9) 式中: F;— 某因素因子第:级均质区的作用分值; T.--一某因素因子第;级均质区域值中的中值; T优— 某因素因子最优级均质区域值的中值,有上下界线的,直接取其中值,只有下界的依据级差 确定; T,— 某因素因子最劣级均质区域值的中值,有上下界线的,直接取其中值,只有上界的依据级差 确定。 3) 语言型均质区的分级及赋值。区域状态为语言表述的均质区我们称其为语言型均质区,如地 貌类型、土壤类型等 一般以其基本类型为均质区分级数.对面积过小的可作适当调整,均质区界线以 原类型界线为主确定。该类均质区由于缺乏可度量的数值,无法直接对其赋值,故采用各均质区与能够 反映土地质量的可度量的指标的关系来确定 确定步骤为:先选取与所要赋值均质区有较高相关程度 的土地质量指标,如土地产量、产值、土地纯收益等 ,计算所选指标在每级均质区域内样点加权和的均 值,将均值标准化后,以相应的标准化数值作为该均质区赋值的依据(见式(B.10)); Q;一100(y,一Y} ) / (y,x一Y"r,) 一 一 ·············一 二(B. 10) 式中: Q— 某因素因子第: Y y劣 y优 某因素因子第, 个均质区的作用值; 个均质区反映土地质量的标准化值; 某因素因子最劣级均质区反映土地质量的标准化值; 一一某因素因子最优级均质区反映的土地质量的标准化值 B. 2 评价指标无f纲化方法 由于农用地定级因素较多,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土地质量特征。 因素组合方式不同.组合体中各因素作用程度不同,对土地质量形成趋向不同。在对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时,可根据因素特点采取相应的度量单位,又因各因素度量时单位不一致,使因素间缺乏可比性。而评 价土地质量级别需将因素进行作用程度比较,因此应对各因素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清除计量单位的影 响,使不同性质、不同度量的指标具有同一可比性 分析定级因素与土地质量的关系,共有三种情况:一是正向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越大,反映土地质 量状况越好,如土壤有机质、土层厚度等;二是逆向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越大,反映土地质量越差,如土 壤含盐量、灾害性天气频率等;三是适度型关系,即因素指标有一适度值,在此适度值上,土地质量最优, 大于或小于此适度值,土地质量均由优向劣方向发展,如土壤酸碱度,PC值为7时,土壤对多种作物生 长均适宜
本文档为【农用地定级规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95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8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0-01-08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