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志方法_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民族志方法_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举报
开通vip

民族志方法_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大学 夏 民族志方法 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郭建斌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 本土化 ” , 是近年来 国内传 播学界 以及整个华人传播学 界热烈讨论 的一个 问 题 , 对 以美国为主 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傍依与对 “ 本土化 ”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与困惑 , 也被力图有所 创新 、突破的研究人员刻骨铭心地感受着 。 怎样跨越 这种冲突与困惑呢 笔者认为 , 即使仅就研究的方法 而言 , 努力的方向也是多种多样的 。 一方面 , 继续深 化量化研究 , 固然有利于 “ 本土化 ”的研究 日益与国 际...

民族志方法_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大学 夏 民族志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郭建斌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 本土化 ” , 是近年来 国内传 播学界 以及整个华人传播学 界热烈讨论 的一个 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对 以美国为主 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傍依与对 “ 本土化 ”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与困惑 , 也被力图有所 创新 、突破的研究人员刻骨铭心地感受着 。 怎样跨越 这种冲突与困惑呢 笔者认为 , 即使仅就研究的方法 而言 , 努力的方向也是多种多样的 。 一方面 , 继续深 化量化研究 , 固然有利于 “ 本土化 ”的研究 日益与国 际研究的前沿接轨 , 与国际学术界之间建立共同的 对话基础 ① 另一方面 , 则应大力开展质化研究 , 才 有利于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 而在质化研究 中 , 又 有很多可 以借鉴 的方 法 , 本文介绍其 中的一 种 , 即来 自于文化人类学 或 民族学 中的“ 民族志 ” 的方法 。 一 、 “ 民族志 ”方法的由来及其在 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般认为 , “ 民族志 ” 这一研究方 法肇始于 世纪初文化人类学对异 民族文化的考 察 , 马 林 诺 夫 斯 基 , 一 所创造的“ 参与观察法 ”是这 一方法体 系的核心 内容之一 , 这一点似无太大疑问 。 马氏在 年出版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一书的导论 中 , 虽未对这一方法概念进行完整 、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表述 , 但他对 这种方法的三条原则性 归纳 , 却是切 中要 害的 , 即 “ 首先 , 学者理所当然必须怀有科学 的 目标 , 明 了现 代民族志的价值与准则 其次 , 他应 当具备良好的工 作条件 , 主要是指定完全生活在土著人 当中无须白 人介人 最后 , 他得使用一些特殊 的方法来搜索 、 处 理和核实他的证据 ” ② 。 在这三条原则中 , 第二条是 前提 , 马 氏把它称为 “ 居住在土著 的茅屋里 , 和土 著 ‘保持接触 ’的机制 ” , 他并且说道 “ 偶尔钻进土著和 真正地同他们接触相 比是全然不同的 。 后者意味着 什么呢 就民族志者方面而言 , 它意味着他的生活就 在村落中 , 开始是位稀客 , 有时不大愉快 , 有时则饶 有 兴味 , 不 久就采用相当 自然 的方针与环境非常协 调地融为一体了 ” ③ 。 在有 了这一 良好的工作前提的 同时 , 作为民族志研究者 , 工作也就 自然而然地开始 了 , 具体工作包括使用土著的亲属称谓表 、 谱碟 、 地 图 、示意图和 图表等手段 “ 探知部落生 活 的骨架 ” , “ 对整个部落文化的所有方面都给予研究 ” 。 同时 , 马 氏也对使用这一方法所应规避的片面的 、 单点的研 究提 出了警告 一个民族志者如果仅仅研究宗教或 技艺或社会组织 , 那就是 画 地为牢 , 必将无法 工 作 ④ 。 最终成果则应是“ 理出部落生活 的所有原则和规 律 , 理出那些恒久而确定的东西 , 剖析他们的文化 , 描述他们的社会结构 ” 。 这就是马氏所说的 “ 科学的 目标 ” , 也正是 民族志研究者的著述与很多探险家 、 传教士的猎奇式描述的最大不 同 。 可 以 肯定地说 , 民族志这一方法从提出到现在 多年的时间里 , 虽然也经历 了同其他很多方法一 新闻大学 夏 样 的被冷落或被滥用 的过程 , 但 马 氏所确定 的上 述 三条基本原则 , 却始终没有改变 , 全球范围内的民族 学研究者一直奉之为圭桌 。 要 寻找传播学研究启用 这种方法 的 “ 源头 ” , 限 于 目前手头 的资料 , 一时难 以确定 。 但有一点可 以肯 定 , 即成书于 年的《文化的用途 》一书所采用 的 著述方式 , 历来被后人认为是“ 开创 了英 国文化研究 中颇有特色的民族志传统 ”的范例 。 从而 , 其作者英 国人理查德 · 霍加特也被认为是把 “ 民族 志 ”方法 “ 移植 ”到文化研究中的始作俑者 。 以伯明翰大学 当 代文化研究 中心 为核心 的英国文化研究 , 其 涉猎 的诸多内容 中 , “ 大众文化 ”一直是一项 重要 的 研究 内容 , 而 以传播媒介为载体的“ 传媒文化 ”又是 当代“ 大众文化 ”中的重头戏 , 因此 , 在文化研究 中启 用 了“ 民族志 ”方法的英国文化研究的后继 者 , 进而 把这种方法 “ 移植 ”到 “ 媒介文化 ”的研究 中 , 就不足 为奇 了 。 传播学启用“ 民族志 ”方法的“ 源头 ” , 也可循 着这一思路去追寻 。 在中国大陆对传播学进行介绍 、 研究的 多年 历 史中 , 似乎还没有 明确地提到过 “ 民族志 ”这一方 法 。 而在 台湾传播学界 , 早些年就有人注意到 了这一 方法 , 既有译著 , 也有具体应用 的范例 。 由于篇幅所 限 , 不拟逐一列举 。 但是 , 有一部译著不得不提 , 那就 是《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质化取 向 》一 书 , 译者是 唐维敏 , 西南图书公司出版 。 在该书的第八章 , 谈论 的 就是 民族志 的研究 方 法 。 原 著 的作 者是 记 和 。 在 , 、 , 、 玩 , 和 一 , 等人 年所做的名为 , 、 的研究中 , 其采用的方法就是典型 的“ 民族志 ”方法 。 在此需要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 上 面提到的 中文常见 的 译名是莫利 , 其多项研究皆以 电视观众为对象 , 代 表 性 的 著 作 有 《全 国 报 道 的 观 众 》 “ ” , 、《家庭 电视 》 , 等 , 他 可 以 算是 年代英 国文 化研究 尤其是传媒文化研究 中广泛使用“ 民族志 ” 方法的代表人物 。 正是因为使用 了这一研究方法 , 莫 利得 以突破曾给予他很多启迪或动力的英 国文化研 究 的另 一位大师霍 尔在《编码 · 解码 》中依托于 文 本 、 关注观众解码文本的理论模式 , 把关注点转移到 电视观众 的观赏这一社会过程本身 , 从而获得别 出 心裁的研究成果 。 换言之 , 莫利的这种 “ 革命式 ”的变 革 , 不能忽视研究方法在其中的作用 。 发端 于 世 纪初 的 中国大陆 的 民族学 、 社会 学 、 文化人类学等学科 , 傍依更多的是英国传统 , 应 该说 , “ 民族志 ”方法在中国大陆的这些学科中也是 一种通行的研究方法 , 但是 , 在后来对接于美 国研究 传统 的是 中国传播学研究 中 , 这一方法却几 乎无人 提及 。 即便在美 国 , “ 民族志 ”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也 未完全销声 匿迹 。 我认为 , 这种植根于 民族学 、 文化 人类学 的所谓英 国及欧洲传统 中的方法 , 在我们今 天的传播学 “ 本土化 ”的努力中值得借用 。 二 、 三个核心 问题 使用 “ 民族志 ”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 , 由于方法 的变更所带来 的变化是多方面的 , 从研究理念到操 作环节 , 均与量化研究方法有很多不 同 。 我觉得 , 最 主要 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想方设法融 人研究对象的 日常生活 二是考察研究对象生活 的方方面面 三是 以 “ 深描 ” ⑤作为解释现象的理性 追求 。 如同人类学家在使用 “ 民族志 ”方法时强调的那 样 , “ 居住在土著的茅屋里 ” , 尽可能完全地融人到研 究对象的 日常生活 中 , 去感知研究对象的那些 “ 实际 生活 的不可测度方面 ” ⑥ , 传播学研究在使用这一方 法时 , 这也是“ 田野工作成功的初始条件 ” 。 在很多崇 尚技术的传播学研究者那里 , 对这种 “ 介人 ”的考虑 也并非没有 , 但他们大多是通过种种技术手段 , 如在 研究对象的家庭 中装上摄像机等 。 这种做法 , 首先有 侵犯隐私之嫌 , 其次技术虽 能达到真实的记录 , 却无 法形成研究者的真实的体会 , 而 “ 真实的体会 ”对 于 研究是弥足珍贵的 。 ⑦ 使用量化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 、 调查时 , 所 涉及 的话题 、 问题 , 尽管也可 以非常详细 , 但 由于方 法本身的限制 , 总是不全面的 。 而 “ 民族志 ”方法所强 调 的是 , 尽可能详细 了解研究对象实际生 活 的方方 面 面 , 在 总体把握 的基础上有重点地 进行分析 、 解 释 。 这与其说是一种研究方法 的变革 , 不如说是一种 研究理念的革命 。 以看电视为例 ,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 示 , 到 的 电视观众 在看 电视时 , 同时 在做 其他事情 。 然而 , 这可能“ 代表一百种不同的事情 ” 。 因此 , 史多 , 在 年的一篇文章中 曾这样论述道 电视就是每天 的生活 。 研究电视 , 就 等于研究每天的生活 。 在西方世界 , 几乎每个家庭都 有电视机 。 电视中的文本 、 影像 、新闻和 明星 , 提供给 我们各种谈话题材 。 电视一直是我们的研究 目标 。 但 是 , 正 因为电视是 以一种整合的方式 , 悄悄地进人 电 视观众的生活 中 , 多少使一些问题滑过学术 网络 , 受 到忽视 ⑧ 。 在这方面 ,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中采用此法 的研究者有很多论述 , 尽管在各 自研究 中所采用 的 具体办法形形色色 , 但无论是采取媒介文化消费的 新闻大学 夏 视角 , 还是源 自女性主义的角度 , 他们在进人研究的 场景时 , 均是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进行考察 , 包括家居 的环境 、 家什的陈列 、 活动的流程 、 接触的人员 、 谈话 交流的内容以 及接触媒介的情况 , 甚至包括家族 的 谱系 、 社会关系等等 。 正如 一 , · 所说 要 了解 电视 及其他传播科技 在家居生 活 中的位 置 , 其先决条件 , 便是 了解家庭 的动力 、 每 日生 活 的 结构和家庭系统 。 融入研究对象的 日常生活并详细了解研究对象 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 其 目的就在于 “ 理出部落生活 的所有原则和规律 , 理出那些恒久而确定 的东西 , 剖 析他们的文化 , 描述他们的社会结构 ” 。 这一研究 目 的 , 对于采用 “ 民族志 ”方法的研究来说 , 无论是在 民 族学 、 人类学领域 , 还是在传播学领域 , 都是始终如 一地被强调的 。 在这一点上 , 当代美 国文化研究的杰 出代表格尔兹等人 已 经大大地发展 了马 氏的思想 , 明确提 出 了文 化解 释 的 “ 深描 ” 说 。 所谓“ 深描 ” , 所追求的“ 一方面是揭示贯穿于我 们的研究对象的活动的概念结构 —即社会性话语中 ‘所说过的 ’ , 另一方面是建构一个一个分析系统 , 借此 , 对那些结构来说是类属性的东西 , 因本质上与 它们是同一 的而属于它们的东西 , 能够凸显出来 , 与 人类行为的其他决定因素形成对照 ” ⑨ 。 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 , 这一点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上面说到的 两 点 , 被格 尔兹称 为几乎 “ 是它 从事 民族志研究 一 作者注 所隶 属 的理性努力 的种类 ”的唯 一标 , 山 、 解 , 容易使描述限于个别的偶然性材料中 , 而缺乏普 遍性意义 。 “ 民族志 ”的研究方法强调 研究者个人的体验 , 这会给我们的传播学研究带来更多的人文色彩和鲜 活内容 , 甚至一些天才式的发现 。 正如《文化研究读 本 》一书的编者罗钢 、 刘象愚所说 “ 这种方法要求研 究者亲身深人某一社群的文化 , 并在其中长期生活 , 从 ‘内部 ’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叙述 。 研究 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社会 、 经济 、 仪式等方面的活 动 , 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汇或思考方式 , 来解释文 化 ” , 这也正是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 文化持有者 的内部眼界 ” ’ 。 但即便是 这种 “ 研究者为了克服 自身的偏见或意识形态的影 响 , 以获得一 种更真实 、 更准确 的再现所采用 的策 略 ” , 却不 能够 “ 彻底克服 他与研究 对 象之 间 的 障 碍 ” , 达到“ 完全真实的再现 ” 。 我们在介绍这种研究 方法时多次强调的个人体验问题 , 因人而异 , 随意性 非常大 。 即使在同样的研究区域中 , 不同的研究者获 得 的体验也会不尽相 同 , 对 于结果 的检验也就显 得 十分困难 。 三 、 评价 虽然在此倡导 “ 民族志 ”方法 , 同时也指 出此方 法并非万能 。 与以往国内传播学研究中惯常使用 的 量化研究方法相 比 , 它不受样本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 切人 的区域或群体相对狭窄一些 , 但在这一 区 域和 群体中 , 需要更深人和广泛的研究 。 在这方面 , 同样 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的威利斯在进行 《学习与劳动 》一 书的写作时采用的“ 民族志 ”方法 ,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 威利斯为写作此书 , 曾花 费了三年的时间 , 选择 了一个 由 个工人阶级家庭 出身的男孩组成的群体进行观察 。 通过小组讨论 、 个 别交谈 、 阅读 日记等方式 , 从群体和 个体的不 同角 度 , 收集多方面 的材料 , 并在不同时期采访了与这个 群体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中的直接 当事人 ⑩ 。 对于这种方法的初用者 , 有必要提醒的是 由于这种 方法面对 的区域或群体相对狭小 , 有时容易过多地 陷人某个点 的个别材料 中 , 若对面上 的情况缺乏 了 这对于 丰富传播学研究是大有裨益 的 , 它能够弥补 我们在量化研究 中摈弃太多的描述性叙述 的缺憾 , “ 深描 ”所闪现着的理性火花也是很多严格的量化研 究难以表达的 。 格尔兹在总结 民族志描述时 , 提到了 四个特点 它是解释性的 它所解释的是社会性话语 流 所涉及的解释在于 将这种会话“ 所说过的 ”从即将逝去的时间中解救出 来 它是微观的 ⑩ 。 但是 , 描述性成果的 自由式的笔 触 , 并不是很容易把握的 , 描述性成果要表达的意义 也是多元的 、 发散的 , 这同样使描述性成果缺乏一定 的规律 , 难免出现一些意义上 的混乱 。 “ 深描 ”是这类 研究成果的最终理性追求 , 然而 , “ 深描 ”并非没有经 过严格的多学科训练的研究者能够胜任 , 作为初学 者 , 流于表面的描述 或者说“ 浅描 ” 在所难免 。 “ 民族志 ”方法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法宝 , 但是在 大陆传播学研究 中对这一方法的过于冷漠 , 也是不 争的现实 。 在传播学研究“ 本土化 ”的呼声越来越高 涨 的今天 , 在学界基本上达成一种追求 “ 本土化 ”的 共识而为之奋斗的情形之下 , 把眼光再放得远一点 , 把学术视野再拓宽一点 , 接纳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 一 种新的研究思路 , 不能说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 “ 民族志 ”方法本身有其丰富的内涵 , 不可能在 这样一篇简短的文章中说得非常透彻 。 文中所列举 的 , 也 只是我个人意识到的要点 , 可能还有遗漏 , 希 望读者不吝指教 。 观点与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的 自由流动和碰撞 , 对 新闻大学 夏 于一门学科 、 一种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 无疑是十分重 要的 。 本 文作者 系复旦大 学新 闻学院 级博士研 究 生 , 邮编 注释 ①笔 者 年 月在香港 参加 中华传播 学会 年会 , 所提 交 的文章是一篇 典 型 的 量化研究 , 会议把 我 的 文章归到“ 民调 与媒介 ”一 类 中 , 主持 和评论人 台湾师 大 胡 幼 伟教授在我发 言之后 说 “ 这 类 定 量 分 析 文 章使 台湾与 大 陆传播学研 究 学人之 间 的 时 话有 了 一 个共 同 的 基础 。 ”拙 文《云 南 少数 民 族 受众 的 媒介接触 与 知 识 、 观念和行 为 的 相 关 分析 》, 见 中 华传播学会 网站 , 印 · · · 。 ②马林诺夫斯基 《西 太 平 洋的航海者 》, 华夏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③同注释 , 第 页 。 ①同 注释 , 第 页 。 ⑤这里我借用 的是 关 国 文化研究者 克利 福德 · 格 尔兹 、 吉 尔伯 特 · 赖 尔等人在 文化研 究 中使用 的 概念 。 详见《文化 的 解释 》等书 。 在此 需要说明 , 格 尔 兹 等人 的 “ 深描 ”的 思 想 渊 源 , 与 莫利 关 注 “ 电视观众观赏这 一社会过程 ”是一脉相承的 , “ 把我 们 对 文本与观众的 关 系的 分析 引向一 种 范 围更广 大 的 日 常生 活 实践 和 经 济研 究 , 即格 尔兹 所 谓 的 ‘深 描 ’ 。 见 罗钢 、 刘 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 》一 书 , 中国 社会科 学出版社 , 年 。 ⑥马林诺 夫斯基在《西 太平 洋的航海 者 》一 书 中 把 “ 实 际 生 活 的 不 可 汉 度 方 面 ” 解释为 “ 一 系列 十 分 重要的现象不 能用 询 问或计 算资料的 方 式记 录下 来 , 而 只 能在完全 的 具体状 态 中观察 ” 。 包括 的 内容诸如 一 个人整个工 作 日 中的例 行事务 , 他照顾 身体 、 进食 以 及做饭的 方 式等细 节 围着村 中葺火谈话和 交 际 的 腔调 , 强 烈 的 友情 与敌意 , 以 及人 与人之 间 同情 与 厌 恶 之情 的 传 递 , 等等 。 详见 该 书 , 第 页 。 华夏 出版社 , 年 。 ⑦最近看到刊 登在 中华传媒 网 上 的 一 篇 文章 , 标题是《成名 的 想象 社会转 型过程 中新 闻从业者的 专业 主 义话语建构 》, 作者是复旦 大 学新 闻学院 陆 哗 教授等 。 在研究 方 法上 , 作者使 用 了人类学中的 “ 田 野调 查 ”方 法 。 ⑧转 引 自唐维敏译 《大众 传播研究方 法 —质化取 向 》, 五 南图书 出版公 司 , 年 , 第 页 。 原 文 出 自 , , 尸 , , , 一 , 第 页 。 ⑨格 尔兹 ,《文化 的 解释 》, 译林 出版社 , 年 第 页 。 ⑩详见 罗钢 、 刘 象愚 主 编 《文 化研 究读 本 》, 中 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年 月 , 第 页 。 罗钢 , 刘 象愚 主 编 《文 化研 究读本 》,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 。。年第 一 页 。 ⑩格 尔兹 《文 化 的 解释 》, 译 林 出 版社 , 年 , 第 页 。 主要参考书 「英 双林诺 夫斯基 ,《西 太平洋的航海者 》 。 美 格 尔兹 ,《文化 的解释 》 。 仁丹 麦 〕 乙 荷 兰 〕 著 , 唐维敏译 《大 众 传播研究方 法 —质化取向 》 。 罗钢 , 刘 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 》 。 庄孔韶主 编《人类 学通论 》。 上接第 页 报纸大众化的哲学基础 。 实践证明 这其中有太多的理想成份 。 报界存在的简单片面 、 断 章取义 、 哗众取宠 、 诲淫诲盗等种种恶行严重地威胁 了公众对报刊的信任 。 社会需要基本 的道德规范和 纪律约束 , 报纸也要力争做一个 自由而负责的报纸 , 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也就是很 自然的事情了 。 社会 责任论对新 闻报道提出“ 真实 、 全面和理智 ”的要求 , 同时强调报刊要成为 “ 交换评论和批评 的论坛 ” , 要 澄清和提出社会的 目标 和价值观 ① , 这缘 于社会对 报纸大众化的缺憾的清醒认识 。 但众所周知 的是 , 社 会责任理论并没有抛弃 自由主义报 刊 理论 , 它 的基 础仍旧是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 只不过是对 自由主义 报刊理论作了某些修正 , 这又说明从总体上来说 , 社 会对报纸的大众化还是给予了肯定 。 本文作者 系复旦大 学新 闻 学院博士 生 , 邮编 注释 ①埃德 温 · 埃默里 、 迈克 尔 · 埃默 里 著 《美 国 新 闻 史 》, 新华 出版社 年版 , 第 页 。 ②参阅 张 允 若 、 高宁远 著《外 国 新 闻 事业 史新 编 》第 一 页 、 第 一 页 , 四 川 人 民 出版社 , 年版 。 ③斯塔 夫 里 阿 诺斯著 《全球通 史一 。。年 以 后 的 世界 》, 上 海社会科 学院 出 版社 年版 , 第 页 。 ①转 引 自米 尔顿 · 弗里德 曼 、 罗斯 · 弗里德 曼 著 《自由选择 》, 商务印书馆 年版 , 第 页 。 ⑤ , ,
本文档为【民族志方法_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774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12-11
浏览量: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