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五四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6课时)

2021五四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6课时)

举报
开通vip

2021五四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6课时)根据(五四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共26课时学校:姓名:日期:五四制·第一单元《光》全部教案(共4课时)1.《认识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光来自哪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纸屏、...

2021五四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6课时)
根据(五四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共26课时学校:姓名:日期:五四制·第一单元《光》全部教案(共4课时)1.《认识光》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教材分析】《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光来自哪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纸屏、3个带孔的纸板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根据光源图片及生活经验,交流探讨,认识生活中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是光源。接下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对光的传播方式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探究实验验证猜想,获得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对人们生活的多种作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并指导学生用蜡烛、有孔的纸板和纸屏做小孔成像实验,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学生分析】学生生活在光的世界里,许多学生对一些因光而产生的现象产生过无限的遐想。学生对身边的光很熟悉,经常见到阳光、各种灯光等,但是对什么是光源、光是怎么传播的等问题还是比较陌生的,没有进行进一步地观察、质疑、思考。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探究实验的能力及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2.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并能用科学语言表述探究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对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单。教师准备:激光笔、纸屏、带孔的纸板、课件。[PPT2出示]带孔的纸板、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激光笔、手电筒、蜡烛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光来自哪里。【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美丽的城市夜景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感受光对生活的重要意义。2.学生谈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板书课题:1.认识光。二、活动过程[PPT4出示]活动一:生活中有哪些能发光的物体?1.教师提出问题: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2.学生交流。3.[PPT5出示]日光、萤火虫光及灯光图片。认识这些物体可以自己发光。4.[PPT9出示]月光图片。学生交流月亮能否自己发光。5.[PPT10出示]师生总结光源的概念。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不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月光。[PPT13出示]活动二: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1.[PPT14出示]阳光穿过丛林的光束及夜晚直升机射出的光束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2.学生交流讨论,做出假设。3.师生总结:这些现象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4.[PPT15出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用激光灯沿着桌面照射、用直纸筒和弯曲的纸筒分别观察蜡烛发出的光及用手电筒、纸屏、三个带孔的纸板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实验提示:不要用激光笔照射别人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5.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6.[PPT17出示]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光照射在桌面上、纸筒中及通过纸板的小孔时的传播路线示意图。7.师生总结。[PPT18出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PPT20出示]活动三:利用光可以做什么?1.[PPT21出示]灯光照明、激光切割金属、浴霸及太阳能发电图片。2.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光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3.[PPT23出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三、拓展活动——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并试着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1.[PPT24出示]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墨子图片及小孔成像实验。2.[PPT25出示]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把!用蜡烛、有孔的纸板和纸屏做小孔成像实验。【板书设计】光源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记录表】2.《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研究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播的特点,通过观察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及探究我们怎样看到物体,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然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让学生思考古诗描写的现象、初步感知光的反射现象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平面镜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分别利用一个、两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并认真观察思考,认识反射现象发生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接下来,让学生在黑暗与明亮环境中观察物体,再尝试使用两面平面镜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认识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条件。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探究实验和交流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是熟悉的,学生们经常玩这种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活动,把反射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它物体上。但是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等问题没有进行进一步思考、探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2.知道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2.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对光的反射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沟通交流,能够在光的反射实验中,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尊证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平面镜、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PPT2出示]平面镜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雨岩》,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美景,并思考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美景?其中包含什么科学原理?2.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2.光的反射。二、活动过程[PPT4出示]活动一: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1.[PPT5出示]利用一个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在教室里学生手持一个平面镜,将阳光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6出示]一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天花板上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4.[PPT7出示]利用两个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在教室里两个学生分别拿着一个平面镜,将阳光通过第一个平面镜反射到第二个平面镜上,又通过第二个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5.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8出示]通过两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7.师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PPT9出示]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PPT10出示]活动二: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物体?1.[PPT11出示]在黑暗与明亮环境中观察物体实验及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条件。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12出示]我们看到物体时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4.师生小结。[PPT13出示]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5.[PPT14出示]尝试用两面平面镜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实验。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15出示]用两面平面镜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时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8.师生小结。[PPT16出示]这是平面镜多次反射光的结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9.师生总结。[PPT17出示]我们的结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三、拓展活动-----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交流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PPT20出示]舞蹈房平面镜、弯道反光镜图片。2.学生交流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PPT21出示]汽车后视镜、太阳灶、潜望镜(​http:​/​​/​www.so.com​/​s?q=%E6%BD%9C%E6%9C%9B%E9%95%9C&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t"_blank​)图片。3.师生总结。【板书设计】2.光的反射阳光平面镜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记录表】3.《潜望镜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潜望镜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军事上常用的潜望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认识潜望镜在军事及生活中的应用,再通过探究及制作活动认识潜望镜的内部构造及工作原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潜望镜作为潜水艇的眼睛是怎样发挥巨大作用的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牙膏盒、小镜片、剪刀、双面胶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交流讨论潜望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潜望镜是如何工作的,引出探究活动的主题。再通过制作潜望镜、多次调整平面镜以改进潜望镜来探究潜望镜的秘密,并用制作好的潜望镜进行观察,将所学科学应用于生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继续改进自己的潜望镜,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调整自己的作品,引发继续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对潜望镜的认识。本节课的各部分活动是逐层递进的。认识潜望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探究潜望镜秘密的兴趣;探究潜望镜秘密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改进自己的潜望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潜望镜的认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生分析】通过4年的科学学习,四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地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接触或使用过潜望镜,对于潜望镜的作用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对于潜望镜内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还不是很清楚,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本节课的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2.会设计与制作简易潜望镜。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比较完整的潜望镜制作计划。2.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所设计的潜望镜,并对其进行评价与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对潜望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表现出探究兴趣。2.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关心新科技、新发明。2.充分利用生活的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制作活动,树立环保的意识。【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牙膏盒、小镜片、剪刀、双面胶、刻度尺、量角器、记录单。教师准备:自制潜望镜、课件。[PPT1出示]牙膏盒、小镜片、剪刀、双面胶、刻度尺、量角器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潜望镜作为潜水艇的“眼睛”,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隔桌找物”游戏要求,进行师生互动游戏,导入新课。2.[PPT4出示]潜望镜图片,并出示自制潜望镜,引导学生思考潜望镜是怎样工作的?3.学生回答。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3.潜望镜的秘密。二、活动过程[PPT5出示]活动一:哪些地方用到潜望镜?1.学生交流生活中潜望镜的应用。2.[PPT6出示]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潜望镜、潜水艇中的潜望镜图片。3.[PPT7出示]资料卡。师生总结:潜望镜是在潜水艇或地下掩蔽工事里观察水面或地面以上情况所用的光学仪器。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潜望镜的更多应用。5.学生交流。6.师生总结:可以利用地下管道潜望镜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下水道[PPT8出示]地下管道潜望镜图片,也可以利用伸缩潜望镜从楼下观察高楼内的情况。[PPT9出示]伸缩潜望镜图片,潜望镜式相机。[PPT10出示]相机里的潜望镜图片)、潜望镜式猫眼。[PPT11出示]潜望镜式猫眼图片)也利用了潜望镜。[PPT12出示]活动二:探究潜望镜的秘密。1.提出问题:利用潜望镜为什么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2.[PPT13出示]认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实验。让学生通过“解暗箱”的方法,观察潜望镜的内部构造,并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3.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14出示]平面镜使潜望镜内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5.师生总结。[PPT15出示]潜望镜里有两个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的平面镜。6.利用制作潜望镜的方法进一步探究潜望镜的秘密。[PPT16出示]制作潜望镜活动情景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潜望镜——改进自己的作品——用自制潜望镜观察活动。2.开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并改进自己的作品。4.师生总结。[PPT18出示]潜望镜内两个平面镜应镜面相对,倾斜摆放。两片镜片要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三、拓展活动-----继续改进自己的潜望镜。[PPT19出示]继续改进自己的潜望镜。在对自己和他人制作的潜望镜交流与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板书设计】3.潜望镜的秘密45°45°两个平面镜要镜面相对,互相平行,与底面成45度角。利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记录表】4.《彩虹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彩虹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光的传播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镜子、喷水壶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观察分析彩虹的成因,并进行交流讨论和归纳总结,揭示彩虹的成因。再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进一步理解、感知光的色散现象。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彩虹的秘密,加深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本节课的各部分活动是逐层递进的。认识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制造“彩虹”的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准备,制作“彩虹”活动是对彩虹成因即光的色散原理的实践应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彩虹的秘密,使学生加深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与认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逐步深入。【学生分析】彩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在雨后看到它,有时也会在喷泉旁边看到它。同时,学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也充满了猜测,对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充满了期待。但学生对于彩虹的成因大多不了解,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之前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在模拟彩虹实验中发现彩虹形成的秘密,认识光的色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成因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作出假设。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积极探究,尊重证据,在探究活动中采用新方法和新材料,乐于合作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平面镜、喷水壶、泡泡液、透明的塑料尺、装满水的塑料瓶、光盘、记录单。教师准备:三棱镜、水槽、纸屏、平行光源等、课件。[PPT2出示]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喷水壶、装满水的塑料瓶、透明的塑料尺、光盘、泡泡液、平行光源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美丽的彩虹图片导入新课。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秘密?关于彩虹,你还想了解些什么?3.学生交流:彩虹有七种颜色,彩虹在雨后产生……3.师生总结。板书课题:4.彩虹的秘密。二、活动过程[PPT4出示]活动一:彩虹是怎样形成的?1.猜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PPT5出示]雨后彩虹图片及喷泉上形成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2.学生交流。3.师生总结:与阳光有关、与水汽有关、雨过天晴、有雾气等等。4.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PPT6出示]彩虹模拟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及利用阳光、水槽、平面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5.[PPT7出示]实验提示:阳光不足时,可以用平行光源代替阳光进行上述两种实验。也可以利用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进行彩虹模拟实验。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8出示]三棱镜把阳光分散为七种色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8.[PPT10出示]水槽中的平面镜与水形成“三棱镜”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的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9.师生总结。[PPT11出示]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并且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10.获得科学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彩虹是怎样形成的。11.[PPT12出示]教科书介绍的太阳光组成、光的色散现象的资料。10.师生总结归纳彩虹的成因,认识彩虹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PPT13出示]活动二:制造“彩虹”。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2.[PPT14出示]制造“彩虹”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PPT15出示]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图片,及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阳光透过塑料尺、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阳光照在光盘上……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发现。三、拓展活动-----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1.[PPT16出示]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2.学生交流。3.师生总结: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板书设计】【记录表】五四制·第二单元《热的传递》全部教案(共3课时)5.《热传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传导》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热的传递》单元的第一课时。热或者可以说热能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盛热水的杯子会变热,做饭时锅盖会变热,锅把会变热,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但它们是怎样变热的?本课引领学生认识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不同材料传热的本领不一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树立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本节课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首先提出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把金属勺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勺柄会变热。这是为什么呢?”目的是启发学生针对“勺柄为什么会变热”进行思考,为课堂探究做准备。教科书还呈现了材料包:杯子、蜡烛、火柴、凡士林、铝片或铁片等,旨在提示学生搜集自己身边容易得到的、便于上课进行活动的材料,带到课堂进行探究学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倒入温水后,杯子是怎样变热的?让学生回顾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提出对热传递过程的猜想:温水的热是通过杯子壁从内向外传递,继而引入课堂探究活动。活动二: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制订探究方案。根据方案展开探究实验。根据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交流,总结结论,认识到热在固体中的传播,总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活动三:生活中有哪些热传导现象?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如装有热水的杯子变热、熨衣服时电熨斗将热传递到衣服上等,了解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热传导的快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与科学的关系,初步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把对热传导的研究延伸到课外。【学生分析】对于热传递的现象,四年级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学生的这种认识,还不是科学教学所要求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他们的这种认识是零碎的,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有的还存在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猜测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继而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对热传导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热传导的探究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活动。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实验结果。能提出探究热传递的途径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科学态度目标:1.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热传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导另一个物体,并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固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在固体中传递。【器材准备】蜡、圆形铁片、铁盘、火柴、铁架台、盛有热水玻璃杯、塑料杯、纸杯、金属杯、酒精灯、塑料棒、铜丝、铁丝、竹筷、热传导的视频资料等。【教学过程】1、导入1.[PPT1出示]出示课题:杯子变热了2.[PPT2出示][PPT3出示]活动准备(教师出示一杯装有热水的杯子,让学生摸一摸杯子的外壁。)[PPT4出示]师: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师: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到:杯子为什么是热的?热是怎样传到手上的?等等)师:大家想不想研究这些问题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杯子变热了(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PPT5出示]活动一: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1)讨论探究方案。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组讨论一下,利用这些材料,你们小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探究方案。)(2)[PPT6出示]学讨论后交流汇报。师:谁来说说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生:我们小组设计了给铜棒加热,观察热的传递是怎样传递的。我们打算利用热传导实验装置,用凡士林把火柴棒粘到铜棒上,然后给铜棒一头加热,观察火柴棒会怎么样。师:给铜棒加热时,可以使用酒精灯。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PPT7出示][PPT8出示](教师出示酒精灯,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师: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生:凡士林不要太多,每次要匀一点。生:使用酒精灯时要按要求点燃酒精灯。……(3)进行探究实验。师:请各小组按照既定方案,各显神通,验证猜想,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以免烫伤。(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各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PPT9-14出示]学生交流汇报。[PPT15出示]师生小结:热是沿着物体传递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热传导。[PPT19出示]活动三:生活中有哪些热传导现象?(播放视频资料: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如锅、勺等。)学生交流这些用品的材料,并根据固体中热传递的特点,讨论、阐述其中的道理。  三、拓展活动[PPT20出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热传导的快慢?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传热快,哪些地方需要传热慢?你想不想亲自来调查一下?课下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并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我们再来展示交流,好吗?(将研究活动拓展到课后。)四、板书设计:杯子变热了温度高传向温度低热传导传热快金属热的良导体传热慢非金属热的不良导体6.《热对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对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热的传递》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借助煮稀饭、烧水的生活经验,以“沸水中活鱼游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木屑在水中的游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流的概念,并由水的对流推想到空气的对流,学会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本节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提出要探究的内容:“烧水时水温会上升,一段时间后水会被烧开。水是怎样变热的?”引导学生观察烧水这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即使没烧过开水,也见过烧开水,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提示没有烧过开水的同学,课前去观察、思考烧开水时水变热的过程,为课上探究做好准备。教科书还呈现了材料包提示学生准备木屑等,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提示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借助木屑在水中的运动轨迹,推想水变热的过程,从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现象—提炼结论”等系列探究活动,借助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轨迹,发现热在水中的传递路径,认识热对流的特征。活动二:暖气片是怎样使整个房间变热的?让学生根据暖气片的安装,分析暖气片的热在房间中是怎样传递的,也就是热在房间是怎样对流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分析】本课在上一课《热传导》的基础上,对热传递的另一种形式“对流”进行了研究。教学中首先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产生“悬疑”,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多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空气对流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思维不受限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液体、空气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认识热对流传递热的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3.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并完成探究。科学态度目标:1.在进行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从暖气片的安装与发展,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热对流的特征,知道对流主要发生在气体和液体的热传递中。【教学难点】观察热对流的实验,能够实事求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有条理地描述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器材准备】教师准备: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火柴、小铁盘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PPT1出示]出示课件,水变热了师: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生回答。[PPT2出示]师: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PPT3出示]师:事实胜于雄辩,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播放视频)师引导学生发现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学生提出问题:应在水的下方进行加热,水才能变热?2.[PPT4出示]活动准备2、学习新知[PPT5出示]活动一: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做出猜想假设。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稍停)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测。师:要想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应该怎么办?生回答:做实验。[PPT6出示]活动二: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制定实验方案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稍停)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生熟悉材料。师: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可以吗?那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师:看来,大家都想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这个办法很好。但你们想过没有,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液体,要想直接观察水受热后是否上升,现象会不会很明显呢?生回答:不明显。师: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该怎么办呢?生回答: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呢?生举例:大米、粉笔末等。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了同学们实验方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木屑。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师:都拿到实验用品了?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生回答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PPT7出示]温馨小提示:1.注意安全:加热后的三脚架太热,不要用手直接触摸。2.规范使用酒精灯。3.小组合作研究。4.注意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5.将实验过程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6.做完实验后,要整理收拾好实验器材。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汇报交流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师:为什么加热之后就出现了水中物体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循环运动的现象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师:非常正确。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就形成了水的相对流动,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请看大屏幕。[PPT8出示]课件展示。(旁白: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板书:对流[PPT9出示]师: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变热了。(板书课题)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生回答:对流!师: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观看视频,思考问题:除了液体主要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热的,还有哪些物体主要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热的?视频中是在物体的什么位置进行加热的?视频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同学们能解决吗?[PPT10出示]活动三:暖气片是怎样使整个房间变热的?师:同学们想一想:冬天我们主要以什么方式取暖的?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推想出: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学生交流。[PPT11出示]教师小结:靠近暖气片的空气先热,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又受热上升,这样,整个屋子的空气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逐渐变暖。原来热在气体中也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PPT12出示]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收获。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在液体和气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而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使水产生了对流。我们还知道了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对流是它传热的主要方式。造成对流的原因是气体受热后密度变小,质量变轻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气体密度大而下降。这样就形成了气体上升、下降的相互流动。三、拓展活动[PPT13出示][PPT14出示]找一找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1.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2.怎样让炉火更旺?3.冷冻食品时应该把冰块放在食品的哪个位置?为什么?将你的研究结果,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四、【板书设计】小米粒水中游热水上升冷水下降(液体)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气体)对流7.《热辐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辐射》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热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以“太阳的热传递”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和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本节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冬天洗澡时,打开浴霸很快就会感到热。这是为什么?”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问题意识,激发研究兴趣。材料包提示了准备黑纸、白纸、易拉罐等物品,材料简单易得,目的是为探究实验做相应的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让学生通过示意图,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太阳的光和热传递到地球表面的方式。利用“小太阳”电暖气体验热传递的感受,体会热辐射的传热特征。活动二: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相同吗?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结合“思维导航”的提示,选择对比材料要注意白(浅)色、黑(深)色的对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使学生知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在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热辐射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活动三:了解热辐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引领学生了解生活中利用热辐射的科技产品,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自己家中有哪些不同的热传递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家中的热传递方式,认识到发生热传递时,并不是某一种热传递形式的单独存在,往往是三种方式同时存在。【学生分析】本课是在认识了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认识热的另外一种传递方式——热辐射。学生对热传导、热对流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热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热的这两种传递方式比较好理解,热的传递有一定的媒介(固体、液体、气体)。关于热辐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学生认知“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迁移学生的认知,找出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找出证据,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地球上来。2.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3.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科学态度目标:1.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重点】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教学难点】根据假设做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器材准备】教师准备:温度计、凡士林、火柴、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色纸、空易拉罐、墨汁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PPT1出示]谈话:夏季,站在阳光下,人会感到很晒,热得很厉害。热是从哪儿来的?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过来的?(预设:估计学生大多都知道地面的热来自于太阳的光和热,而传递的方式,学生很可能会从热传导、热对流中寻找答案。教师可以从中发现矛盾,引出问题。)[PPT2出示]太阳的热到底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来的,有没有其他热传递的方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二、学习新课[PPT3出示]1.通过分析“太阳的热传递到地球的过程”认识什么是热辐射。(1)讨论:①太阳是一个巨大热气球,它距离地球15000万千米,而地球周围的空气只有2000—3000千米,地球与太阳之间很大一段距离是没有空气的,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物质,那么太阳的热向地球传递时具备热传导和热对流条件吗?(预设:教师希望学生找出在地球大气层内具备热对流的条件,而大气层以外的空间不具备热传导、对流的条件。)②热传导时,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热对流时,热可以在空气或液体这些物体的相对流动中传递。那么太阳的热是怎样地传递过来呢?(希望答出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传递。)③太阳的热不依靠任何物体,又如何传递呢?(出示幻灯片3、4。)④看一看这两幅画面,对你有什么启示?[PPT4出示](2)讲解: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太阳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它的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热辐射”。(板书:热辐射)2.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1)谈话:①太阳的热不停地向地球辐射着,那地球上任何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少一样吗?(出示幻灯片5画面)②夏季,在阳光下,人们会感觉穿深色衣服比穿浅颜色衣服热,这是怎么回事?(希望学生得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多的推想)[PPT5出示](2)讨论: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想是否正确?[PPT6出示][PPT7出示](在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灵活地做如下提示:为了比较出深色物体和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是否相同,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深色和浅色物体的吸热对比。)[PPT8出示]讨论时可以分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通过讨论,希望学生设计出多种形式的对比实验来,比如:①用温度计测量深色、浅颜色铁筒的水温;②比较在深色、浅色铁片(或玻璃片)下冰融化的快慢;③比较深色、浅色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的程度;④用同样厚的深色、浅色纸(或塑料、布)各做一个手套,分别戴在左右手上,站在阳光下,比较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设计的实验不会一下子尽善尽美,只能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及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达到完善合理。)(3)分组实验(尽可能按学生设计的方法进行)。(4)汇报实验结果。(5)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6)小结: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PPT10出示]3.指导学生认识热辐射的应用(1)讲解:除了太阳的热能以辐射的方式传递过来,其它许多物体也能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热(出示幻灯片6)。(2)提问:人在火炉上烤手,手心、手背受热是否相同?为什么?(可以让学生用手感觉一下蜡烛或酒精灯火焰的辐射热。)(3)人们利用炉子辐射的热还能干什么?(出示幻灯片——火炉烤衣服)(4)还有什么地方应用了热辐射?[PPT12出示]三、巩固应用1.教师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太阳的热传递方式知道了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向周围直接“发射”,这叫热辐射;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了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了解了热辐射在生产、生活、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2.解释问题(1)你知道冬天雪后人们用什么办法让雪尽快融化吗?(2)冰棍箱为什么总涂成白色的,而且里边大多用白色被子盖上?(四)布置作业观察:在周围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辐射?(案例设计:褚宏民)四、【板书设计】热辐射太阳——不借助任何物体深颜色——吸热强浅颜色——吸热弱五四制·第三单元《春夏星空》全部教案(共3课时)8.《看星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看星空》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春夏星空》单元的第一课,建议1课时完成。本节课以观察星空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观察星空的方法、猜想星的亮度不同的原因、制作观星箱等活动,让学生对宇宙星空有一个初步了解。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创设观测星空的情景,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观测星空活动,同时做好制作观星箱的材料如纸盒、细线、黑色颜料等物品方面的准备,为课堂学习活动打好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从学习观察星空的方法开始,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观星方法,初步认识根据星的亮度对星开展的星等分类。通过学习并制作观星箱,制订观星计划,对天空中的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第三部分拓展活动,继续通过观星箱观察夜空中的星,进而提高长期观察的能力,为后期有关星座、星空运动规律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活动的能力。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星空的学习前概念水平比较低,对有关星空的知识知之甚少,且大部分了解到内容也都是片面的。对星空的观察学习活动也受到城市街道的光干扰、大气污染等因素的原因,对于学生观察学习存在不小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足,但是对自然界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神秘的宇宙心生向往。因此,对于本次的学习活动中,兴趣的激发,好奇心的积极引导以及科学方法的指导学习,对于学生对本课星空的学习活动是很关键的。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本课进一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对星空的知识,进而不断完善、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制定中长期的观测星空的计划并落实开展相关观察学习活动,发展提升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宏观思维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掌握学习实地观星的方法;2.认识观察的星有亮度等级的划分区别;3.学会观星箱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星的亮度不同做出猜测;2.能正确使用观星箱观察并记录夜空中的星;3.能制订自己的观星计划,进行中长期的观测活动;科学态度目标:对宇宙星空产生好奇心和观察兴趣,能坚持中长期对星空开展观测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大气污染、光污染会影响星空观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2.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3.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重难点】学会正确观测星空的科学方法,认识了解星等划分以及思考星等亮度不同的原因;进行制作观星箱并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制订观星计划。【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提前观测星空并记录相关数据资料、纸盒、细线、胶带、黑色颜料等。教师准备:课件、明暗不同的LED灯或蜡烛、纸屏、铅笔、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2出示]通过星空的美景视频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感受星空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学生描述仰望星空的夜晚。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星空的美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星空。板书课题:8.看星空。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观察星空的方法1.[PPT3出示]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有观察过星空吗?想一想你都看到过什么景观,引导学生交流课前看星空的观察记录和自己的初步发现。2.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交流观察方法。3.[PPT4出示]教师总结观星方法:(1)在天气晴朗的夜晚,选择周围没有强光的地方观察星空。(2)明确站立方位,确定参照物,做好记录。。活动二:猜想星亮度不同的原因1.[PPT5出示]教师出示观星图片并提问:为什么有的星星看起来更亮些,有的星星更暗呢?引导学生思考星星亮度不同的可能原因。2.[PPT6-8出示]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猜测可能的原因:可能是距离不同,可能是星星本身亮度不同。教师播放演示实验视频:实验一:相同距离,不同亮度的光源,比较影子颜色的深浅。实验二:相同光源,在不同距离照射,比较影子颜色的深浅。帮助学生总结出星星亮度不同的原因。3.[PPT9出示]教师总结:星的明暗程度用星等表示,星越暗,星等数值越大。我们常说的星等是指观测者用肉眼看到的星体亮度,也叫视星等。例如:北极星的亮度为2.0等,织女星的亮度为0等,太阳是-26.7等,正常情况下,星等小于6的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活动三:制作观星箱,观察星空1.教师引导学生,为了更好的观察星星,需要制作工具观察。3.[PPT10出示]教师出示观星箱的制作过程:(1)涂黑内壁(2)钻观察孔(3)加标记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4.[PPT1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制作观星箱,并记录制作过程。5.[PPT12出示]学生讨论,观星箱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师生共同总结:1.将观星箱固定在便于观察星空的位置。整个观测活动中,观星箱不能移动。2.从观星箱的小孔观测选定的区域,在记录纸上相应的格子里画出看到的星星。6.[PPT13出示]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制定出观星计划表:时间、地点、观星方法、记录方式。三、拓展活动1.[PPT14出示]观测星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引导学生课后利用自制的观星箱进行长期实地观察,并认真记录。2.星空的观察需要明净的星空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板书设计】看星空1.观察星空的方法2.猜想星星亮度不同的原因3.制作观星箱【记录表】9.《春季星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季星空》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春夏星空》单元的第二课时。本单元学习承接了上节课《看星空》的学习活动,在对对星空观察方法学习进行一定的认识和掌握观察学习方法基础上,从本课学习开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年之中四季星空变化,是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本课学习活动以观察春季中星空相对位置是否存在变化为主线展开,通过交流课前观察的发现,认识春季显著的代表星座,初步了解星空其变化规律,在经历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了解星空在宇宙中相对的位置,同时初步树立学生以大宇宙来宏观认知星空的观念。本节课以春季星空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前交流观察星空的发现,认识春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认识宏观宇宙中北斗七星的空间位置的活动,让学生对春季星空有一个初步了解并积极开展固定某一星空区域开展中长期的观测学习活动。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引导学生课前观测和了解夜空中星与星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交流课前观察星空的发现,认识春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通过制作北斗七星的空间模型,了解宇宙中北斗七星的样子;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某一星座或夜空的某一固定区域,开展中长期的观察学习活动,并做好相关的观察记录。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看星空》的学习活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掌握了使用观星箱等一些观星的科学方法,并且对星空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本课在前期基础上,积极通过“春季显著代表星座的神话故事”等学习内容,进一步积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观测星空的兴趣。进而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宏观大宇宙观来认识观测星空,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星空更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解。本课的学习是学生即将进行中长期观察星空活动的起始,担负着制定观察计划的重任。观察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后续观察活动的开展,因此,学生观察方法是学习活动的重点,在实际学习中,适宜采取定点定时观察的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星座的概念;2.认识春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3.了解一个星座中的星在宇宙空间中组成的形状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认识并实际在夜空中寻找到春季的显著星座;2.学会并掌握通过北斗七星找寻北极星的科学方法;3.学会制作星座空间分布的模型;科学态度目标:对星空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进行中长期的观测活动,培养中长期探究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需求是星空观测技术发展的动力;【重难点】认识春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了解一个星座中的星在宇宙空间中组成的形状是不同的。宏观大宇宙观认识北斗七星的空间位置的认识理解。【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提前观测春季星空并记录相关数据资料。教师准备:课件、细线、透明亚克力板、小彩球、尺子、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通过星空视频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季星空视
本文档为【2021五四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6课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lc1899
一线教师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1-03-10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