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说课稿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2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4*外国诗两首祖国(莱蒙托夫)黑人谈河流(休斯)1诗两首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2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4*外国诗两首祖国(莱蒙托夫)黑人谈河流(休斯)1诗两首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5.精彩研读。学生合作研讨:(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五、布置作业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乡愁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4)合作研讨: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2.比较阅读。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教师点拨: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3.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三、课堂练习阅读赏析舒兰(台湾)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三十年后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你圆你满人也圃乡愁也满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五、布置作业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国魂小时候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我在红旗下烈士在心头参考答案:1.略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板书设计六.教学后记2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首现代诗歌。它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戴望舒那一辈人对祖国的深情未必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对诗中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也较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欣赏法、研讨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三分诗七分读”。教师的用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搏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级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也就点明了诗歌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美的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这类现代诗歌课文,应把注重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诗的能力。 3.研讨点拨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结合对研究性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课堂采用研讨点拨法进行教学。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加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学法 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爱国这一主题对于当代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爱国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还要采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请同学们欣赏屈辱时代的悲歌——《松花江上》。 美丽的松花江,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践踏,无尽的宝藏被疯狂的掠夺!日本帝国主义越来越疯狂,不仅仅是东北,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华民族被肆意蹂躏,中国人民像蝼蚁一样被残杀!中华大地,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戴望舒“残损的手掌”去触摸那个时代的中国。 【音乐是没有国界,没有时代限制的,是跨越时空的,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以歌曲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的弦,让他们很快进入到《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的情境中去。】 (二)吟诵——入诗  1.教师音乐声中范读,学生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请同学自由吟诵两遍,然后大声读两遍;读后请学生说说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在其中老师穿插讲述“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三个“那里”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提问手掌为什么“残损”的?讲解时穿插时代背景,简单介绍戴望舒的,并予以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以朗读为主,进入诗歌。对于诗歌,首先要有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理性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提最想提的问题,重视他们对诗歌的最初的直觉,由于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是很熟悉,而诗歌赏析需要知人论世,因此我穿插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戴望舒的生平,并拓展结合他的《等待(二)》一诗,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对那段牢狱生活的深切感触,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本诗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三)对话——入情      让学生找出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读找到的句子,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自己愤怒了!自己激动了!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此基础上顺势提问: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 然后趁热打铁,引用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土地的誓言》中的段落,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接着教师总结过度,“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 间。”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然后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要求学生分组研究探讨。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对于诗歌的赏析不能脱离诗歌文本,不然所谓的赏析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让学生找句子,反复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要想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就要靠近作者的心灵,设身处地,达到不知何者是诗人,何者是我,我和诗人相融为一,同喜同悲,同痛同怒,于是在反复朗读,激起学生内心情感时立即抛出“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的问题,让他们进一步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引用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激活学生的学过的知识,让他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戴望舒那个时代的爱国者的内心世界。在充分体会作者情感之时,提问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应该是高涨的,思维是高度集中的,他们内心对于这首诗已有自己的很深的感悟,有很多话要说,这时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意见,效果应该甚佳。】 (四) 收束——入境       老师总结陈词,并引用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投放于大屏幕,先教师充满深情的配乐朗读,然后学生齐读。结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诞辰105周年。为了再次感受诗人那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两位同学来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朗读分工:① 3-14行;② 15-26行;③其他的由老师读)齐背17-26行!  [本环节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所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引入戴望舒的《狱中题壁》一诗,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甘心做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一个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而奔走呼号最后献身的形象显得尤为鲜明动人,荡气回肠。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这样一来,气氛的渲染达到了高潮,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也与之加深,紧接着,再分工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让每一位同学明白我、你、他,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的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  (五)拓展延伸 仿写《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并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评一评。然后教师评,结束本课。 【学生在前几环节结束后,情感已经达到高潮,需要一条宣泄的途径,而仿写无疑是不错的选择,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写诗的兴趣,慢慢让学生养成写诗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恨—爱 悲—怜 愁苦—希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讨舒婷的一首当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等方面对这首诗的设计进行说明,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和目标  1.教材简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任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现代诗.这是个现当代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诗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这首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适合朗读.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独具特色的意象.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品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这样的设计正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要求。  3.教学重点  诗歌与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是合乐而歌的,语言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很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细心体会作者对祖国深挚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4.教学难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中华儿女向祖国母亲倾吐爱国深情的当代诗歌。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一系列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诗人从迷惘到深思到激昂的情感历程,体会诗人不可遏止的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学习者特征  1.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生能初步赏析诗歌,通过品析语言可以进入诗歌意境,进而体察作者的内心情感。2.可以学写小诗。  三说教学思想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  四.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为此,我是通过以下环节安排教学程序的。  1.激情导入  2.明确目标  3.指导朗读  4.问题探究  5.拓展练习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向性向双向性,由双向性向多向性传递。期间我还会穿插图、文、配乐朗读,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和形象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一)引导入境在上课开始,我将送给同学们一幅亲爱祖国的图画,用画中湛蓝的天空,飘扬的五星红旗,雄伟的天安门,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美好遐想。我趁机用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二)出示目标  在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交代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指导诵读、感悟诗歌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课堂上要努力使学生动起来。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为了能抓住实质问题,我依照听读——导读——学读的程序来让学生感知理解这首诗。  1.听范读  范读能最直接地表现诗歌的音乐之美,情感之美,能直接地触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灵,并引起诵读的冲动。因些,我把范读放在第一步,通过深情的配乐朗读,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了下步赏析的基础。  2.导读  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激活了,接下来如何让学生去读呢?大家都知道,诗歌是以感情来感染读者的文学作品,因此人们对诗歌的朗诵就有更高的要求,感情必须真挚,要掌握轻重缓急的节奏,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的感情和语调都不同,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3.学读  我们常用“临渊羡渔,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HYPERLINK"http://www.wyrj.com/fanwen/b/sx/"\t"_blank"实践贯穿始终,我们的教学才有成效,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要求,因此我在导读之后设计了学读这一环节。  (1)指导学生自己试读,在书上标出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学生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乐全班小声跟读,再次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听读、导读、学读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训练的过程以及和作者进行情感HYPERLINK"http://www.wyrj.com"\t"_blank"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整首诗由意象到意境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过程,更是理解和体会诗歌思想感情的过程,做好这一环节也就水到渠成的使整个教学进入问题探究这个环节。  (四)问题探究  我们常说“读吟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这么多次的诵读之后,对诗歌的内容已有了基本了解,但我们都知道要深入理解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因此,我将把如下问题的探讨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教师指导前两组意象及涵义,学生自由讨论后两组并选代表发言。  第一节:连用“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五个意象并以“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来描绘祖国所承受的苦难与忧患。第二节用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表现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  2.这首诗意象的选择与运用有什么特点?  (1)诗人善于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  (2)意象具有层递性。  (3)意象体现了主客相容性。  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不一样,第一句抒发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涵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神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有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  4.背诵指导:理清思路,抓关键词  (五)拓展练习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诗的思想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最终目的,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我们都要学习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拓展练习我要求学生写一段热爱祖国的文字,其中要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要求学生三分钟内完成,先互相评议再推荐朗读,最后教师评议。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2.课下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其中意象特点。  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充分抓住诗歌通过一定的意象表现意境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行之思路和课文难点,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能让学生直接抓住要点而摒弃繁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外国诗两首[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   雾霭  桅杆  乐疆  清澈  祈求  暮色  负债  蒙恩  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十资料十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拔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拔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拔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5.孔乙己6蒲柳人家7变色龙8热爱生命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整个说课我将分四部分进行讲述,即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一、教材分析(幻灯片3显示)(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这个单元在九年级下册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唯一的小说单元。本单元围绕着“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择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虽然都是写人的名篇,但侧重点不同,《孔乙己》侧重于批判现实,《蒲柳人家》侧重于展现风俗人情和独特风貌,《变色龙》侧重于揭露黑暗,《热爱生命》则侧重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拼搏精神。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学习这一单元,这能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二)课标对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有:(幻灯片4显示)1、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二)教材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及确定理由:(显示幻灯片5)为了不仅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如下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2.辨析各种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欣赏小说的语言。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作出自己的阅读评价。三.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单元选取了四篇小说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小说的主人。例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我的做法是:通过“画脸谱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小说课堂,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
本文档为【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说课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2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
一线资深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格式:doc
大小:467KB
软件:Word
页数:12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3-17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