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章嘉宗义书中观派章汉译(一)2

章嘉宗义书中观派章汉译(一)2

举报
开通vip

章嘉宗义书中观派章汉译(一)2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輔仁大學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許明銀 提要 18 世紀西藏佛教格魯派學僧章嘉•若貝多傑(lCang skya Rol pa’ i rdo rje,1717-1786),從 1736 年到 1746 年,完成他的哲學上 的名作宗義書:Grub pa’ i mtha’ i rnam par bzhad pa(略號:CGN)。 在他之前,宗義書之集大成,由拉卜楞寺創建者妙音笑金剛(’ Jam dbyangs bzhad pa’ i rdo rje,俗稱嘉木樣一世,1...

章嘉宗义书中观派章汉译(一)2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輔仁大學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許明銀 提要 18 世紀西藏佛教格魯派學僧章嘉•若貝多傑(lCang skya Rol pa’ i rdo rje,1717-1786),從 1736 年到 1746 年,完成他的哲學上 的名作宗義書:Grub pa’ i mtha’ i rnam par bzhad pa(略號:CGN)。 在他之前,宗義書之集大成,由拉卜楞寺創建者妙音笑金剛(’ Jam dbyangs bzhad pa’ i rdo rje,俗稱嘉木樣一世,1648-1722)的《大 宗義》(Grub mtha’chen mo)作為代表作。《大宗義》這本書,其 中,第八品有部(24 枚,哲蚌•果芒札倉版〈’ Bras spungs sGo mang par〉),第九品經量部(21 枚),第十品唯識派(86 枚),第十一 品中觀自續派(102 枚),第十二品中觀應成派(77 枚),依此順 序論述佛教;而佛教以外的學派,是在第七品以前處理的。一般 認為,這是由西藏人完成之理解印度哲學思想之集大成。 章嘉•若貝多傑,即章嘉喇嘛二世是土官三世•羅桑曲吉尼 瑪(Thu’ u bkwan/kwan bLo bzang chos kyi nyi ma,1737-1802)的 上師,他的宗義書 CGN,即是俗稱的《章嘉宗義書》(lCang skya grub mtha ’)。它是屬於思想史的考察,以深入探討教理的解釋方 法而有名。附帶一提,土官三世的有名宗義書為《宗義書水晶鏡》 (Gurb mtha’ shel gyi me long,1801)。 前述三位學僧是代表 18、19 世紀藏區之最高學者,他們是宗喀 巴師徒所宣說的印度佛教正統派中觀哲學之代表者。由於目前似乎 無漢譯文章介紹,本譯文的第一•二節曾載於《法光學壇》第八期 112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pp.53-92),2004 年。此處重新改訂,另外加上第三節〈中觀派 在西藏的歷史〉,一併刊出,其餘部分擬陸續連載,以饗讀者。最 後,附上所依藏文版本,及校勘註記,以資參考。 略號表: BGC=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上下冊),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Krang dbyi sun gyis gtso ’gan bzhes nas rtsom sgrig byas pa: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 BGTs=賀文宣•竇存琦編:《藏漢對照常用合稱詞詞典》,青海民 族出版社,1987 年。(Ha’o wun zhon dang To’u tshun chi gnyis kyis bsgrigs:Bod rgya shan sbyar gyi shes bya’ i rnams grangs kun btus tshigs mdzod)。 Ch. Dic.=dge bshes Chos kyi grags pa:brDa dag ming tshig gsal ba. 法尊,張克強(建木)等譯《格西曲札藏文辭典》北京, 1957 年,1981 年,《曲札辭典》。 Cso. Dic.=A. Csoma de kgrgs:A Dictionary of Tibetan and English. Calcutta 1834,New Delhi 1978。 D. Dic.=Sarat Chandra Das: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anskrit synonyms. Calcutta,1912;Compact Edition, Kyoto Rinsen Book Company 1979。 D=德格(sDe dge)版西藏大藏經。文獻號碼依宇井伯壽等編《西 藏大藏經總目錄•總索引》仙台,1934 年;1970(昭和 45) 年,東京•名著出版重印。 J. Dic.=H. A. Jrsche. 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pecial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13 reference to the prevailing dialects,to which is added an English-Tibetan vocabulary•RKP,London 1881,reprinted 1934,1949,1958,1965,1968,1972 and 1977。 GWM=Thu’u bkwan bLo bzang chos kyi nyi ma: Grub mtha’ thams cad kyi khungs dang ’dod tshul ston pa legs bshad shel gyi me long,1801,Collected Works of Thu’u bkwan bLo bzang chos kyi nyi ma,(略號又作 C W T),Vol. 2,New Dehli,1969,Zhol ed. LNy=rJe tsong kha pa chen po’i gsung ’bum bzhug so,(pha),青 海民族出版社,1987,pp.337-526(=Drang ba dang nges pa’i don rnam par phye ba’i bstan bcos Legs bshad snying po) 1408,P. 6142,THU,No.5396,法尊《辨了不了義善說藏 論》(《西藏佛教教義論集(二)》,台北,1979,pp.159-276, 再錄;略號又作法尊善論)。 oHB=obemiller,E. ,History of Buddhism (Chos ’byung by Bu ston) 2 vols. Heidelberg,1931-2;reprint Tokyo:Suzuki Research Foundation,1964。 P=北京(Peking)版西藏大藏經。文獻號碼依大谷大學圖書館藏 《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索引》縮刷版,京都• 臨川書店,1985 年。 SAT=E.Gene Smith. Among Tibetan Texts: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ayan Plateau. Wisdom Publications•Boston,2001。 SBG=rNam rgyal tshe ring(安世興):Sam Bod rGya gsum shan sbyar gyi tshig mdzod.《梵藏漢對照詞典》,民族出版社, 1993 年第二刷。 114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SBK=Si khron zhing chen rNga ba bod rigs Cha’ang rigs rang skyong khul bod yig rtsom sgyur cus:Sam Bod skad gnyis shan sbyar gser gyi phreng mdzes.《梵藏對照詞典》,甘肅民 族出版社,1996 年第二刷。 SRD=Bu ston Rin chen grub:bDe bar gshegs pa’i bstan pa’i gsal byed chos kyi ’byung gnas gsung rab rin po che’i mdzod , 1322, sDe dge ed.,303 fols.布頓(敦)•仁欽竹著《布頓佛 教史》中國藏學出版社(略號:SRD 藏學版),1988 年。 T=《大正新脩大藏經》。 TB=《東洋文庫藏西藏藏外文獻索引稿》東洋文庫,1978 年。 THU=《東北藏外目藏》……金倉圓照等編《西藏撰述佛典目錄 東北大學藏版》仙台,1953 年。 TKU=《東京大學所藏西藏文獻目錄》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 印度文學研究室,1965 年。 Ts. Dic=bTsan lha ngag dbang tshul khrims:brDa dkrol gser gyi me long《古藏文辭典》(藏文),民族出版社,1997 年。 藏文典籍目錄=《藏文典籍目錄文集類子目(上中下)民族圖書 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年;1997 年(Shes bya’ i gter mdzod 藏•漢文對照)。 《梵和》=荻原雲來編纂、鈴木學術財團編《漢譯對照梵和大辭 典 新裝版》講談社,1987(昭和 62)年 3 月第三刷。 YTD=芳村修基編《西藏語字典•草稿本》,京都•法藏館,1986 (昭和 61)年 4 月第四刷。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15 漢譯前言 章嘉•若貝多杰(lCang skya Ral pa’i rdo rje1),法名耶歇丹 貝仲美(Ye shes bstan pa’i sgron me,譯作智教燈),於第十二饒 迥火雞年(公元 1717 年)正月初十,誕生於甘肅涼州(Lang gru’u, Lanchow)。其父系屬游牧的蒙古氏族,名祈家倉巴2.古如丹增(Chi kya/gya tshangs pa Gu ru bstan ’dzin),母名布吉(Bu skyid)。他是 章嘉喇嘛一世•阿旺洛桑卻丹(lCang skya Ngag dbang blo bzang chos ldan,1642-1714)的轉世化身。八歲(1724)時,章嘉被帶 到北京,開始他的寺院生活。他的上師包括桑許噶欽•喜饒達杰 (bZang shu dka’ chen Shes rab dar rgyas)3別名阿旺卻丹(Ngag dbang chos ldan)、土官喇嘛二世•阿旺卻吉嘉措(Thu’u bkwan Ngag bdang chos kyi rgya mtsho,1680-1736)、阿澤•卻杰•洛桑 卻增(A rtse chos rje bLo bzang chos ’dzin)和杰尊•卻嘉措(rJe btsun Chos rgya mtsho)。 這位章嘉喇嘛二世深知,要將尊者聖人宗喀巴(Tsong kha pa,1357-1419)與格魯派(dGe lugs pa)教法,在內地和滿洲之 間傳佈務必要使用漢語、滿洲語和蒙古語。因此,他開始學習這 三種語言。他的學習伙伴也是他的好友,是雍正帝(1722-1735) 1 Rol Pa’ i rdo rje:漢譯作遊戲金剛,梵語為 Lalitavajra。 2 倉巴(tshangs pa):指咒師(sngags pa),以念誦咒語為人攘災招福之入世 僧人。 3 桑許噶欽•喜饒達杰:乃章嘉喇嘛一世.阿旺洛桑卻丹傳的作者,有 Sagaster,Klaus. Subud Erike;ein Rosenkranz aus Perlen. 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1967 之專書研究。 116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的第四個兒子;這位皇子就是後來的乾隆帝(1735-1796)。事實上, 章嘉喇嘛二世加上藏語文,對上述四種語文能運用自如。十八歲 (1734)時精通十明,並通曉上述語文。是時封「灌頂普善廣慈 大國師」(Byams brtses ’gro ba yongs kyi spyi bo nas dbang bskur ba’i kun mkhyen bla ma chen po)。木虎年(1734),遵旨偕同第十 七皇子和碩親王4(Kheng zi Ching wang, 1697-1738)去康區的噶 達(mGar thar),陪同流放該地的七世達賴(1708-1757)返回布 達拉宮。章嘉國師一行人,在同年 11 月 23 日抵達噶達(《清實錄》 作泰寧,今乾寧縣)。十九歲(木兔年 1735)三月二十一日,達 賴喇嘛同章嘉國師起程至前藏,七月十七日,達賴喇嘛蒞臨布達 拉宮,登上寶座。同年十月八日抵達後藏札什倫布寺,同月十三 日從五世班禪羅桑耶歇貝桑保(bLo bzang ye shes dpal bzang po, 1663-1737)接受比丘戒,且授與法名耶歇丹貝仲美。時聞雍正帝 歸天,旋即返回拉薩。龍年(1736)赴內地,經康定等地至北京。 已故雍正帝的第四個兒子,他的好友乾隆剛登基不久,立即封他 為 管理 档案管理制度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财务成本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及流程 京師寺廟喇嘛札薩克達喇嘛(Pe cing gi Thams ka bla ma, 掌印大喇嘛),這頭銜意味著在中國內地,他是西藏佛教之最高領 導者。 由於乾隆帝的鼓勵,章嘉國師著手編纂藏蒙雙語語彙集,此 4 和碩親王是康熙帝第十七子果毅親王胤(允)禮,或稱做果親王。他曾負 責邀請黑帽系十二世菩提金剛(Byang chub rdo rje, 1703-1732)和紅帽系 八世法義成(Chos kyi don grub, 1695-1732),在 1731 年一同到了北京,1732 年他們兩人都先後在北京圓寂。允禮撰《西藏日記》收入邊疆叢書,台北. 廣文書局,民國 65 年 8 月初版。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17 即有名的《正字學者之源》(Dag yig mkhas pa’i ’byung gnas)5, 以此作為統一譯成蒙文《丹珠爾》的基礎。二十五歲(鐵雞年, 1741)十月十五日開譯至水狗年(1742)十一月十五日譯畢,《蒙 譯丹珠爾》後在北京刊刻,流通於蒙古地區。《蒙譯丹珠爾》計達 到 108,016 枚。木鼠年(1744),與乾隆帝在北京建立噶丹秦恰林 (dGa’ ldan byin chag gling)大僧院,此即是雍和宮,乃仿照格魯 派的僧院教育。從火龍年(1736)到火虎年(1746),他撰寫他的 最有名著作《宗義解釋牟尼正教美嚴》,又譯作《教派建立•能仁 聖教妙高莊嚴》(Grub pa’i mtha’i rnam par bzhag pa gsal bar bshad pa thub bstan lhun po’i mdzes rgyan,俗稱《章嘉宗義書》)。五十 七歲(水蛇年,1773)6,乾隆帝下旨,章嘉國師進行《滿州語譯 甘珠爾》,原典乃依據《漢譯大藏經》,完成時必須等待到章嘉喇 嘛二世圓寂後的 1790 年。第十三饒迥火馬年(1786)四月二日午 後,章嘉•若貝多吉(遊戲金剛)在內地五台山圓寂,享年七十 歲7。 5 《正字學者之源》(Dag yig mkhas pa’i ’byung gnas):俗稱《諸學概論》, 本書對西藏和蒙古的佛教徒而言,是非常好的佛教入門書兼辭典工具書。 內容有般若類、中觀類、俱舍類、毗奈耶(律藏)類、宗義類、密咒類、 因明類、聲明類、工巧明類、醫方明類、新舊音韻類(訓詁學)等十一類 構成,其前半部乃屬於宗義書的範疇。 6 Lopez 書,pp.365-6,載為從 1772 年到 1779 年,章嘉監修滿洲語譯《甘 珠爾》。《藏文典籍目錄》(上),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年,pp.498-9,認 為「五十五歲,即鐵兔年……歷數年始竣。」 7 章嘉國師的傳記,可參考者有:《藏文典籍目錄》(上),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4 年 , pp.478-99.Lokesh Chandra, 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Tibetan 118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其著作共有七函。 《章嘉宗義書》(lCang skya grub mtha’,略號:CGN),今有 三出版物可資使用。其一,為 Pleasure of Elegant Sayings Press in Sarnath, India, 1970;二者乃 Lokesh Chandra 編輯,由 Sharada Rani 於新德里(New Delhi),1977 出版,列入 Wata-pitaka Series 233. 最後,是多吉杰博編《宗教流派論》(章嘉教派論)(藏文),中國 藏學出版社,1989 年。 根據《東京大學所藏西藏文獻目錄》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 學印度文學研究室,1965 年(略號:TKU)。Nos, 82-85,為色拉 結巴札倉版(Se ra byes par),分為第一類、36 枚,第二類、36 枚,第三類、79 枚,第四類、149 枚。另外 Nos. 86-88,著錄為安 多版?(A mdo’i par?),應該是北京街版(Pe cin par ma)。茲查 閱前面三種出版物得知:Sarnath 版系屬於色拉結巴札倉版;而中 國藏學出版社者(略號:藏學版),為北京街版;至於新德里者, 因手中文獻不全,故無法判定。 今譯文以 Sarnath 出版物作為底本,同時參考藏學版。譯文 內出現下標表示的阿拉伯數字,例如 278 表示藏文漢譯在此頁終 Literature, vol.1(New Delhi: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1963; Rinsen Book Co., Kyoto, Japan 1981),pp. 38-45. E. Gene Smith,“The Biography of lCang skya Rol pa’i rdo rje,”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Thu’u bkwan bLo bzang chos kyi nyi ma.Vol. 1(New Delhi:Ngawang Gelek Demo, 1969),pp.2-12. SAT, pp.133~146,再錄。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陳慶英、 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民族出版社,1988 年;台北•全佛,有 此譯本之繁體字版。Thu’u bkwan chos kyi nyi ma mdzad《lCang skya Rol pa’i rdo rje’i rnam thar》(藏文本),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 年。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19 了,接著是從另一頁藏文開始。〈中觀派章〉從 Nga 第四類,277 頁開始;藏學版,從 190 頁開始。 最後,美國學者 Lopez, Donald Sewell, Jr., The Svatantrika-Madhyamika School of Mahayana Buddhism,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Ann Arbor, Michigan, U. S. A. 1986. iv+ pp.3+pp.879.此大作為 1982 年,Lopez 先生向維吉尼亞大學提出 之 PH. D.之論文。其中,363 頁以後為 CGN(Sarnath 版 pp.277-407) 之英譯(以下略作 Lopez 書),漢譯進行時,亦一併參考此英譯本, 謹此感謝此學恩。按:此論文有專書問世,即:Lopez, D. S. A Study of Svatantrika. Ithaca,N. Y. , Snow Lion,1988。 漢譯部分 《宗義解釋牟尼正教美嚴》(Grub pa’i mtha’i rnam par bzhag pa gsal par bshad pa thub bstan lhun po’i mdzes rgyan)中第四 類(sde tshan bzhi pa)277 第二,主張無自性的中觀派有兩個部分:亦即依據什麼典籍, 以及從它產生的宗義建立。 第一節 龍樹的生平與著作 首先,正如以前說過地〔此部分未譯〕,一般大乘的開創教派 120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者是怙主龍樹。又,《入楞伽經》(Lavkavatarasutra)說: 各各自證8乘,非推理所行; 怙主圓寂後,請說誰受持。9 這是平等住定位10,唯緣自證智境(內身智境界),止息語言 分別戲論的乘本身。它是非常地深奧,所以被問到在導師圓寂之 後,由哪一位受持〔這深奧教法〕。導師回答說: 善逝圓寂後,過不久出現; 那受持諸理,大慧汝應知! 南方吠陀地,稱具德比丘; 彼名叫做龍,破有無有分; 詳說在世間,吾乘無上乘; 成就極喜地11,彼往極樂國。12 這裡清楚地預言,這阿闍梨本人〔龍樹〕如理註釋了義乘, 遠 離 有 無 二 邊 。 如 此 , 在 《 大 雲 經 一 萬 二 千 頌 》 8 各各自證:so so rang rig, Skt. pratyatmavedya(自證,自內所證,自覺)。 於平等住定位,唯緣自證智境,非緣語言分別戲論之境。 9 P.775,Vol.29,74.3.6-7. 另見英譯本,D. T. Suzuki, trans., The Lankavatara Sutra(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32)p.239. 10 平等住定位:mnyam bzhag, Skt. Samahita. 定,等引,平等住,根本定。 梵音譯作三摩呬多。修定時一心專注人法無我空性所引生的禪定。 11 極喜地:rab tu dga’ ba’i sa,或譯作歡喜地。菩薩十地之初地。住此地中 之菩薩,由於現見前所未見法性,故見自利之最勝菩提已近,他利之廣大 利 生 事 業 將 成 , 心 極 愉 悅 , 名 歡 喜 地 。( B G C . p 2 6 6 2 b ) 12 P.775,Vol. 29,74.3.7-8.另見英譯本,Suzuki, pp.239-40。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21 (Dvadawasahasrikamahameghasutra)13、事部《大方廣菩薩藏文殊 師 利 根 本 儀 軌 經 》( Mabjuwrimulatantra ) 14 、《 大 法 鼓 經 》 (Mahabheriharakaparivartasutra)15也有預言。 又,有些經典說這位阿闍梨是初地菩薩;有些經典則說他是 七地菩薩。具德月稱(Candrakirti)在《燈作明廣釋》 (Pradipoddyotana)16提到,這位阿闇梨藉著咒乘(snagags kyi lam,真言道),在其一生證(mngon du mdzad 278 pa,現起)金剛 持(rDo rje ’chang, Skt. Vajradhara)的果位。《大雲經》和《大法 鼓經》提到,在未來龍樹將成為所謂的智生光(Ye shes ’byung gnas ’od, Skt. Jbanakaraloka)的勝利者(rgyal ba,佛);這些說法 很多不一致,不過不矛盾。比如許多不同的建立(rnam bzhag, 立論,論述)出現在經典,關於我們的導師本人發心的時間和成 佛等等,乃是按照顯現和現實性之共和不共的緣故。這是尊者聖 人(rJe bdag nyid chen po)宗喀巴(Tsong kha pa, 1357-1419)所 說的。 這位阿闍梨〔龍樹〕,在佛陀圓寂後滿四百年時,在南方〔南 印度〕毘達婆(Vedarbha / Vidarbha)地方,一富有圓滿無子的婆 13 P.898,Vol. 35;D.232,’Phags pa sprin chen po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聖大雲大乘經》;T.387,《大方等無想經》。 14 P.162,Vol.6;D.543,’Phags pa ’jam dpal gyi rtsa ba’i rgyud.《聖者文殊師 利根本續》;T.1191,1215,1216。 15 P.888,Vol.35;D.222,’Phags pa rnga bo che chen po’i le’u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聖大鼓音品大乘經》;T.270。 16 P2650.Vol.60;D.1785,sGron ma gsal bar byed pa zhes bya ba’i rgya cher bshad pa.《燈作明廣釋》。 122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羅門,在夢中由天神預言說:若邀請一百位婆羅門說法,將可得 子。因此,婆羅門這麼做且啟請,所以十個月時生下一幼兒。這 幼兒給占卜者(mtshan mkhan,術數士)看後,占卜者說:雖是 好徵候,不過只有七天的壽命。被問到對他做什麼有用時,〔占卜 著〕回答說:邀請一百位婆羅門說法的話,可以活七個月;若邀 請一百位比丘說法,他可以活七年。除此別無辦法。以後照這樣 做了,在臨近七年時,〔父母〕不忍心看到兒子的屍體,於是送他 與僕人一道去流浪。 以後,他們逐漸地來到了吉祥那爛陀(Wri-Nalanda,譯言施 無厭)的門前時,這小孩朗誦沙磨吠陀(snyan dngags kyi rig byed, Skt. Sama-Veda),所以被在那裏的偉大梵志薩樂和(Sa ra ha)聽 到,於是被引導入內後,解釋如此這般的情形。阿闍梨〔薩樂和〕 說:能夠出家的話,就有辦法〔延長壽命〕。因此,他出家了。從 怙主無量壽佛(tshe dpag med, Skt. Amitayus)的門徑給與教授, 且修習而脫離了閻王。 在那裏〔那爛陀〕,他從阿闍梨〔薩樂和〕本人聽聞許多咒語 (sngags, Skt. mantra,真言)的教授。從那爛陀的堪布(mkhan po, Skt. upadhyaya,親教師)羅 羅)( sGra gcan ’dzin279 bzang po, skt. Rahulabhadra)受比丘戒,法名具德比丘(dGe slong dpal ldan, Skt. Bhiksu Wriman)。這是依照《布敦佛教史》(Bu ston chos ’byung) 的講法;而一些學者的著作內,出現不同於此堪布法名。以後擔 任那爛陀僧伽的安居執事,施展點金術用來安頓僧伽的午齋17。不 17 多羅那它著,《印度佛教史》:Taranatha, rGya gar chos ’byung(藏文本, 略號:多氏藏文本),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年,p.92 則作「其中阿闍梨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23 久,稱做商羯羅(bDe byed, Skt. Wavkara)的比丘寫了名為《明莊 嚴論》18(Vidyalajkara)一百二十萬頌的典籍,批判所有的人; 而龍樹阿闍梨折服了他。 當他在說法時,兩名兒童前來聽法,而且看見他們走入地下, 所以問他們是誰?回答說是龍(klu, Skt. naga)。因此,阿闍梨說: 把夜叉(gnod sbyin, Skt. yaksa)的泥土帶來!〔這泥土適合於製 作塔、廟〕於是他們二人把他的話向龍王報告。龍王說阿闍梨能 蒞臨的話,就〔把泥土〕獻給他。因此,知道這有益處,他來到 了龍地。他對很多的龍宣揚佛法,帶回很多龍的泥土,以及把《般 若 經 十 萬 頌 》 ( Sher phyin ’bum pa, Skt. Watasahasrikaprajbaparamitasutra)等齎來人間,所以被稱做龍樹 (kLu sgrub, Skt. Nagarjuna)。以後,他在甘蔗增(Li kha ra shing ’phel, Skt. Pundravardhana)和波吒鞞沙(Patavesa)等許多 龍樹在多年之間,依靠點金術的方法安頓在吉祥那爛陀宣說大乘教法的五 百人的生活。」多羅那它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略號:張氏譯本),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年,p.82 亦有相同的記述。 “Chos ’byung kLu sgrub nas Zhi ba lha’i bar gyi rnam thar”p.35 作「龍樹從 海洋洲之間,使用點金術,而且從沒有飢荒的其他地方呈獻一切生活的資 具,十二年之間,那爛陀的僧眾生活無匱乏之虞。」gZhi rim ’dzin grwa brgyad pa’i slob deb rig pa’i nyin byed las gnyis pa rGyal rabs dang Chos ’byung. Reader 8, Dharamsala, 1966. Lopez 書 p.371 作「relieved the misery of the spiritual community.」 18 《明莊嚴論》:Tib. Rig pa’i rgyan;Lopez 書,p.371 作 Nyayalajkara, oHB, part2, p.124 同此。多氏藏文本,p.95 指出:《明莊嚴論》一百二十萬頌是 傳說錯誤,據三種印度歷史文書一致的記載,只有一萬二千頌。另見張氏 譯本,p.84。 124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地方,利益了很多的眾生。 他也蒞臨北方的俱盧洲19(sGra mi snyan, Skt. Kuru)等地, 依神通與宣說佛法等無邊無際地從事利益眾生。另外建立很多佛 塔和寺廟;以及在金剛座〔菩提伽耶,Bodhgaya〕以金剛石格子 圍牆環繞;也設計修建吉祥米聚(Wridhanyakataka)佛塔的結構 等等20。藉由行狀事跡,對於佛教也作出不可思議的利益。特別是 恢復衰頹的大乘佛教,而且對於佛陀的教法,和佛陀本人相同地 以恩德加以流傳。 有些譯自印度的中國歷史解釋,《華嚴經》(Phal po che, Skt. Avatajsakasutra,又譯為《耳飾經》)也是這位阿 280 闍梨從龍地 迎請來的。在印度的典籍與西藏古老的諸論典,也出現說〔他請 來的〕《般若經十萬頌》,所以很明顯地由這位阿闍梨,從龍地迎 請來的大乘經典不單是般若經典籍。 至於他在人世間的壽命有多少,雖然說法很多不一致,不過 活了六百歲與經典的預言符合。布敦一切智者和尊者一切智者宗 喀巴,亦視為是合理的意見。 這位偉大的阿闍梨,宣稱三次講說大法,而清楚地說明三大 講說佛法是什麼,〔這在〕以前的諸學說和尊者三師徒(rJe yab sras 〔gsum〕)21的著作內未出現。有些不同宗派的學者解釋為,第一 19 俱盧洲:那裡住的人臨死的七天以前,從天空發出不可愛的聲音,說“你 要死”,因此名叫俱盧(義即不可愛音)。又有人說,因為那裡住的人聲音 不和雅的緣故。(Ch. Dic,p190a) 20 龍樹的傳記到這裏是布敦佛教史的摘要,請參閱 oBH, part2, pp.122-5;另 外見 SRD 藏學版,pp.145-7。 21 尊者三師徒:指宗喀巴及其二上首弟子賈曹․達瑪仁欽(盛寶)和克主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25 次說法調伏了商羯羅比丘等的一些聲聞部;與第二次說法乃著作 了《中觀理聚六論》(dBu ma rigs tshogs drug)22等表示深甚空性 的論典;以及第三次說法乃依據《大法鼓經》等的經典,著作了 表示一切眾生具有善逝藏(sugatagarbha)--界(khams, Skt. dhatu).法界.常住的《法界讚》(Chos dbyings bstod pa, Skt. Dharmadhatustotra)等。而且這〔三次說法〕也依據《大雲經》 和《大法鼓經》的一些明文敘述而出現的。至尊聖者.妙音笑金 剛(rJe btsun dam pa ’Jam dbyangs bzhad pa’i rdo rje,俗稱嘉木樣 一世,1648-1722)23也視此方法為合理意見,他解釋說雖然後二 者的說法符合中間法輪〔指般若經典〕的命題,但是第三次說法 乃詳細地指出,佛陀是相續的不變,以及在了義上是未涅槃的理 趣,所以從第二次說法另外有第三次說法。 這位聖人(bDag nyid chen po,佛),著作了很多解說共同 281 和特殊的(共與不共)學問之論典。翻譯成藏文的醫藥論著(醫 方明論典)有《百方篇》(Yogawataka),世道的論著有《養生篇》 ․善祥)(rJe tsong kha pa dang rGyal tshab dar ma rin chen dang mKhas grub dge legs dpal bzang)。 22 中觀理聚六論:就是《中論》、《迴諍論》、《精研論》(《廣破論》)、《七十 空性論》、《六十正理論》、《中觀寶鬘論》。 23 妙音笑金剛仍俗稱的嘉木樣一世,為甘南夏河拉卜楞寺院之創建者(於 1709 年開始建寺)著作甚豐,有十五函,其中,所作的《宗義解說普)國 太陽》(Grub mtha’i rnam bzhad rang gzhan grub mtha’ kun dang zab don mchog tu gsal ba kun bzang zhing gi nyi ma lung rig(s) rgya mtsho skye dgu’i re ba kun skongs zhes bya ba, TKU, No.91-95),即俗稱《大宗義》(Grub mtha’ chen mo,略號:JGN)為西藏佛教「宗義書」之集大成。 126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Nitiwastra)和《百智論》(Prajbawataka),另外有《緣起算》、《造 香法》、《點金術教誡》等等。佛學(內學)方面,有《稻竿(稈) 經》(Walistambasutra)與《緣起經》(Pratityasamutpadasutra)等 很多經釋。特別是以經教(lung)來成立甚深中道了義究竟的, 有《集經論》(Sutrasamuccaya)24。以正理(rigs pa)來成立的有 六部論,即《中論》(Madhyamaka-wastra/Madhyamaka-karika)、 《七十空性論》(Wunyatasaptati)、《迴諍論》(Vigrahavyavartani)、 《六十正理論》(Yuktisastikakarika)、《精研論》(Vaidalyasutra, 又譯作《廣破論》)、《中觀寶鬘論》(Rajaparikatharatnavali)。 《中論》在印度有名的註釋有八家,但是譯成藏文的,〔只〕 有 無 畏 註 ( Mula-madhyakavrtti-Akutobhaya )、 佛 護 註 ( Buddhapalita-mula-madhyamaka-vrtti )、 清 辯 註 《 般 若 燈 論 》 (Prajbapradipa-mula- madhyamaka-vrtti)25、與月稱註《明句論》 (Mula-madhyamakavrtti-prasannapada)四家;以及觀誓(sPyan ras gzigs brtul zhugs, Skt. Avalokitavrata)造《般若燈論》的複註《般 若燈廣釋》(Prajbapradipatika)26。尊者聖人宗喀巴主張,同意無 畏註(Akutobhaya)是龍樹的自註乃不合理。27 24 《集經論》:又作《大乘寶要義論》,T.1635。其中廣引《般若經十萬頌》、 《菩薩藏經》、《三摩地王經》等無量大乘經文,用以成立緣起性空甚深中 道,是為如來一代時教中的究竟了義。 25 漢譯乃波羅頗羅蜜多羅(Prabhakaramitra, 565-633)譯的《般若燈論釋》 15 卷,T.30, pp.50-136。另外有日人羽溪了諦博士(1883-1974)的譯註《國 譯一切經》中觀部 2。 26 P.5259, Vol. 96-7; D.3859. 27 本書無畏註(P.5229, Vol. 95; D.3829),一般認為是龍樹的自註;有關此,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27 《七十空性論》和》《迴諍論》與《精研論》的三部論有自註, 而且由月稱造了《六十正理論》的註,以及有由利他)班支達 ( pandita Parahitabhadra ) 造 了 《 七 十 空 性 論 》 的 註 (Wunyatasaptativivrti/vivrtti《七十空性論解說》)。28另外這位偉 大的阿闍梨〔龍樹〕造《菩提心釋》(Bodhicittavivarana)29,以 前很多人主張是般若類的教誡,不過,尊者三師徒認為是《集密 根本釋》(Guhysamaja-tantra)的補遺(le lag,支分),〔他〕也有 很多《五次第》(Pabcakrama)等密乘經典,但是在這裡不贅述了。 在這位聖人 282 的追隨者當中,聖天(Aryadeva)阿闍梨就中 觀類也有《智心髓集》(Jbanasara-samuccaya)30、《迷亂摧壞正理 因成就》(Skhalita-pramathana-yukti-hetu-siddhi)31、《手量論頌》 (Hastavala-prakarana-karika)32等一些小品,但是〔菩薩〕瑜伽行 的《四百論頌》(Catuhwataka-wastra-karika)33是一切的命題。月稱 藏人顯然持不同看法。 28 Ruegg, David Seyfort. The 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India.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1981. p.116 提到 Parahitabhadre(11 世紀),為迦濕彌羅學者,是龍樹《七十空性論》解說 (vivrti/vivrtti)的作者,他與童勝(gZhon nu mchog)一道將它譯成藏文。 再者 Parahitabhadre(利他))為俄.羅丹喜饒(rNgog bLo ldan shes rab, 1059-1109)的老師而有名,且在阤頂寺(mTho ling/ lding)擔任譯師。按: 《七十空性論解說》收入 D.3868; P.5269, Vol.99。 29 P.2665, 2666, Vol.61; D.1800=4556,1801. 30 P.5251, Vol.95; D.3851. 31 P.5247, Vol.95; D.3847. 32 P.5248, Vol.95; D.3848. 33 P.5246, Vol.95; D.3846. 128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針 對 此 , 也 有 註 釋 (《 菩 薩 瑜 伽 行 四 百 廣 註 》 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wataka-tika)34。 佛護的《中論》註已經提過了。雖然咸稱他著了許多的論著, 但是其他都未譯成藏文,清辯的自造頌〔非註解其他著作的自造 頌文〕,有《中觀心(論)頌》(Madhyamaka-hrdaya-karika)及其 自 註 《 中 觀 心 ( 論 頌 ) 註 思 擇 焰 》 (Madhyamaka-hrdaya-vrtti-tarkajvala)。從這裏出現很多外道徒和 佛教徒的宗義特點,而且詳細地提到中觀派的見•修•行(bBu ma pa’i lta sgom spyod)的重要性,所以無比偉大的阿底峽(Atiwa, 982-1054),印度和西藏做了很多次《思擇焰》(rtog ge ’bar, Skt. Tarkajvala)的解說。《中觀寶燈(論)》(Madhyamaka-ratna-pradipa) 宣稱是小清辯(legs ldan chung ba)造的,而不是這位阿闍梨所作 的。 大阿闍梨月稱自造頌《入中論》(Madhyamakavatara)及其自 註 一 道 , 因 善 巧 解 說 、 出 類 拔 萃 而 很 有 名 。 阿 闍 梨 智 藏 (Jbanagarbha)造《二諦分別論》(Satyadvayavibavga)及其自註, 而這註解宣稱是寂護(Zhi ba ’tsho, Skt. Wantaraksita)所作,這是 假托其名。 阿闍梨寂護造《中觀莊嚴》(Madhyamakalajkara)及其自註。 其中,著名的自註是頌和散文相間所作的《中觀莊嚴》之真正論 著。尊者一切智者宗喀巴說:宣稱的正文是從當中的頌文調開, 不過,不是正文先做了之後,註解以後註的二論著。這 283 難語釋 (pabjika,細疏)宣稱是蓮華戒(Kamalawila)所作,克主傑(mKhas 34 P.5266, Vol.98; D.3865.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一) 129 grub rje dGe legs dpal bzang, 1385-1436)說那是假的。這難語釋雖 有一些不合理的部分,但是阿闍梨法友(chos kyi bshes gnyen, Skt. Dharmamitra)主張,阿闍梨蓮華戒是作者,故或許是阿闍梨心未 圓滿時做的,應當考察。這是崇高師寶(rJe rin po che)宗喀巴在 《中觀莊嚴備忘錄》35所說的。《中觀莊嚴》的復註,有阿闍梨法 友的著作(Madhyamakalajkaratika)36。 阿闍梨蓮華戒著《中觀明》(Madhyamakaloka),由此非常清 晰地顯示中觀和唯識(心)大乘師們的特殊教規。這理路要點非 常細緻,而且尊者聖人宗喀巴也很重視它。〔寂護的〕《中觀莊嚴》 和〔智藏的〕《二諦分別論》和〔蓮華戒的〕《中觀明》三者,稱 為自續派東方三師(rang rgyud shar gsum)。 另外這些阿闍梨在所造的密乘論典當中,也有很多零散說明 抉擇〔中觀〕見解的道理之小品,不過,這裡我不做說明。 大 阿 闍 梨 寂 天 ( Wantideva ) 的 《 大 乘 集 菩 薩 學 論 》 (Wiksa-samuccaya)與《入菩薩行》(Bodhisattva-caryavatara)二 者,乃中觀派典籍尤其殊勝者。阿闍梨馬鳴(dpa’ bo, Skt. Wura, Awvaghosa)、龍覺(klu’i byang chub, Skt. Nagabodhi)、聖解脫軍 (’phags pa grol sde, Skt. Aryavimuktisena)、獅子)(seng ge bzang po, Skt. Haribhadra)、佛智足(sangs rgyas ye shes zhabs, Skt. Buddhajbanapada)、Abhayakaragupta(無畏生護)的學說,也都 屬 於 中 觀 派 的 見 解 。 自 在 成 就 者 陸 希 巴 Luhipa ( Kuyi-pa, Luhipada)、鈴尊者(dril bu pa, Skt. Ghantapada)、黑行者(nag po 35 《dBu ma rgyan gyi zin bris》,P.6141, Vol. 153, THU. 5407. 36 未見其著錄於目錄內。 130 正觀雜誌第四十期/二 ΟΟ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spyod pa, Skt. Krsnacarin)、拏熱巴(Naropa, 1016-1100)、主人彌 勒巴(Maitripa, Maitripada)等大多數成就者,也只是阿闍梨聖龍 樹之追隨者。這些應成派(thal ’gyur ba, Skt. Prasavgika)是什麼, 和自續派(rang rgyud pa, Skt. Svatantrika)是什麼,我將在底下說 明。這些很簡略,而全部 284 可從其他〔典籍〕得知。 第二節 印度的中觀學派 敘述從它產生的宗派安立,有釋詞、區別、定義和主張的四 個部分。首先,阿闍梨清辯說:「離開二邊,即是中央(madhya), 同於此故是中道。持此見解,即是中觀。我義此中利所說(自己 的理由,在這裡說明益處)。」因此,離開有無二邊之中央,即是 中觀。藉由說明它的意義,中觀的論典、中觀的宗義,與中觀宗 義宣講者諸人士,亦獲得所謂中觀(madhyamaka)的名稱。阿闍 梨本人說:「演說且宣揚中觀道(中道),所以稱做“ka”(**)。 在語根的聲音方面,稱為論典或稱做中觀的凡是有這名稱便是中 觀。再者,以稱做**的名稱來說的,所以被命名為中觀。〔這是〕 中觀的宗義。」 第二,區別有兩個部分,是真正的區別,和附帶的立論。 首先,龍樹的弟子們當中,聖天(Aryadeva,提婆,約 170-270 年)被佛護(Buddhapalita)等其他人士相信,是與阿闍梨本人相 同的。所以從前的學者,對該父子二人給與名稱為“根本教典的 中觀派”(gZhung phyi mo’i dbu ma pa),其他人士則為“偏執中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
本文档为【章嘉宗义书中观派章汉译(一)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94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8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3-22
浏览量: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