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6)--医药纵横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6)--医药纵横

举报
开通vip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6)--医药纵横 医 药 纵 横 医疗器械 医生的顺风耳 咚哒、咚哒、咚哒⋯⋯那铿锵有力的心跳声音,昼夜不停地响着,川流 不息的血液毫不疲倦地在全身奔流着,这奇妙的心跳声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 与否。当你到医院去看病的时候,医生常用听诊器给你检查心跳节律的快慢、 心音的强弱,肺呼吸音是否正常⋯⋯可你有没有想到医生手中的武器——听 诊器是谁发明的呢? 故事发生在1901年的法国。有一天,一所颇有名气的巴黎卫生专科学校 (巴黎医学院的前身),两位医生在病房里正在为病人进行诊断。 “肺炎。” “布鲁赛医生,我认...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6)--医药纵横
医 药 纵 横 医疗器械 医生的顺风耳 咚哒、咚哒、咚哒⋯⋯那铿锵有力的心跳声音,昼夜不停地响着,川流 不息的血液毫不疲倦地在全身奔流着,这奇妙的心跳声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 与否。当你到医院去看病的时候,医生常用听诊器给你检查心跳节律的快慢、 心音的强弱,肺呼吸音是否正常⋯⋯可你有没有想到医生手中的武器——听 诊器是谁发明的呢? 故事发生在1901年的法国。有一天,一所颇有名气的巴黎卫生专科学校 (巴黎医学院的前身),两位医生在病房里正在为病人进行诊断。 “肺炎。” “布鲁赛医生,我认为你诊断肺炎可能错了,病人不是肺炎而是脓胸。” “我重申一遍,病人是肺炎!”布鲁赛医生大动肝火,高声地喊叫着。 他是一位资历较深,在巴黎社会和医学界颇有名气的“大人物”。 “我认为这位病人是脓胸。”答话的是到这所学校实习的医生——勒 内·泰奥菲尔·拉埃内克。他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拉埃内克长 得不高,只有1.58米,看上去又瘦又小,只有20岁。当时在法国西部的一 座小城市里当穷医生。他虚心好学,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他从南特出 发,步行了400公里来到巴黎这所大城市进修,听当时著名的医学家让·尼 古拉·科维扎尔讲课。 正当争论进行得十分激烈,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诊断是正确的时候,科维 扎尔教授走进病房来会诊。他是拿破仑皇上的私人医生(称为御医),这个 头衔使他享有崇高的声誉。面对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双方说: “先生们,发生了什么事?碰到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了吗?” 布鲁赛回答说:“没有什么大事,对这个病人的诊断在看法上有点分歧。” 科维扎尔教授看了一下这个青年人笑着说:“好啦,两位用不着争了, 究竟是肺炎还是脓胸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他转过身来又说: “肺炎是肺部组织的炎症;脓胸是胸腔里有脓液存在。这两种病症不相 同。如果马虎潦草地检查,有时会混淆不清。请递给我一副穿刺用的套管针。” 一位助理医生把针头和套筒递给了科维扎尔教授。他先在病人的胸肋间 的皮肤上消毒,然后进行穿刺。当他拔出针头,仔细地看了一下抽出的液体, 就转身对拉埃内克说: “你说对了,从这个病人体内抽出来的脓液证明是脓胸。” 听到科维扎尔教授这样说,拉埃内克点了下头,不再说什么。 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在这件事中吸取了科维扎尔教授诊断技术的经验, 同时,给拉埃内克带来新的思索。 听诊器发明之前,心肺听诊的唯一方法,是医生把耳朵贴在病人的胸膛 上听,既不方便又不容易听清楚。即使听到一种很轻的心跳声音,至多只能 证明一个活着的人心脏在跳动,无法诊断疾病,拉埃内克为听诊一直思索。 1816年,有一天的下午,拉埃内克到卢浮宫花园内散步,花园里有许多 孩子在玩游戏。 他走到4个男孩围着一块跷跷板玩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男孩从地上捡起 一枚别针,在跷跷板的一端用手将别针划着玩,另外三个孩子则把耳朵贴在 另外一端听着通过木头传来的声音。这声音有时尖,有时沉,但听得很清楚。 孩子们都乐得叫了起来。 拉埃内克从孩子们玩游戏中得到了启示。他立即返回医院,拿了几张稍 硬的纸,将纸卷成筒状,成了一个圆柱体。他把圆柱体的一头紧贴在病人的 胸前,另外一头贴在自己的耳朵上。从圆柱体内传来了心脏的跳动声,比用 耳朵贴在病人胸膛上听得声音清楚多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纸筒给病人听 诊的人。 拉埃内克又拿着纸筒做成的圆柱体走到另外一间诊室。那间诊室躺着两 种不同疾病的病人。拉埃内克走到患肺炎的病人身旁,通过纸筒听诊,他听 到的是嘶哑、短促的呼吸音,再给患脓胸的病人听诊,听到的声音与肺炎病 人截然不同。 纸筒做成的圆柱体毕竟是医疗仪器。纸张的质地轻软。影响听诊的效果。 拉埃内克对纸筒进行改进,他用木棍,把中间掏空,做成一个空心的圆柱体, 比纸筒坚固多了。他给这个新工具取了一个科学的名称:听诊器。 1819年8月,拉埃内克编著的《论间接听诊法及主要运用这种新手段探 索心、肺疾病》出版了。这套书连同听诊器一起出售。这部著作的一部分内 容已成为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章节,成了现代医学的一块奠基石。 测量冷热的温度计 古代人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但是这种感觉是不可靠的。古罗马的 时候有这样一段关于河水温度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早晨河水是温热的,到了中午,河水 变凉了,黄昏的时候河水又变得温暖起来了。实际上这种判断正好相反,早 晨、晚上气温低,人体感到凉,所以感觉河水是温暖的,而中午气温升高了, 人感到热,所以觉得水的温度低,实际上,中午河水温度升高了,这是常识。 温度计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81年,他在比萨大学学医, 在给病人诊病的时候,他感到有必要用一种“东西”来测量温度,于是他把 一个球状的玻璃瓶插上一个玻璃管,加热后,倒插到一个盛有带颜色的水容 器里。 由于玻璃球里空气温度下降,压力减小,带色的液体就会上升到玻璃管 中,根据液柱的高低就可以测量温度。当室外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管内的液 面就会跟着发生变化。这种温度计的示数和现在的温度计恰好相反,气温高 的时候,液柱低;气温低的时候,液柱高。这是由于液柱高低决定于球内的 气压,温度高球内的气体膨胀,把液柱顶下来,反过来,气温低球内气体收 缩,管内的液柱就会上升。伽利略使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 伽利略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没有记载。不过,在公元前1世纪亚历 山大里亚的科学家就有许多关于热胀冷缩现象的记载。赫论的一本书中记载 了一个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打开祭坛上自动门的装置。当祭坛上点着火的时 候,神殿的门就会自动被打开,这对当时的信徒来说是很神秘的,它的原理 和伽利略的温度计是一样的,祭坛下面有一个中空的密封球,里面的空气不 会跑出来,当祭坛上的火点着后,这个球里的空气被加热膨胀,把里面的水 排到一个水桶里,水桶在重力作的用下下降,再通过一些机械装置便把神殿 的门自动打开了。 伽利略的温度计有缺点,它不仅随着温度变化而且和气压有关,法国化 学家雷伊首先对伽利略的温度计进行了改进。他让玻璃泡在下,里面灌上水, 水成了测温物质,当温度上升时候,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不过他没有封闭 玻璃管,水的蒸发使测量有误差。 后来,意大利的托斯卡纳等人,将玻璃泡里装上酒精,并把上方的玻璃 管烧熔封死,还在玻璃管上刻上了刻度,这是最早的酒精温度计做。 温度计好了,下面的事就是如何确定一个温度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 17世纪末许多科 学家包括牛顿都发表过论文。1741年德国人华仑海制作了第一支水银温度 计,由于当时所能得到的最低温度是水、冰和食盐的混合物,所以他把这个 温度定为0度,而把冰的融化点定为32度,口腔的温度定为96度,中间均 匀刻度,这就是在英美国家中流行的华氏温度。水的沸点就成了212度。 1742年,瑞典人摄修制定了一个新标准,他把水的冰点定为0度,沸点 定为100度,这就是我们现在常使用的摄氏温度标准。它的计量更方便,所 以被广泛的使用。温度计和测温学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和曲折的道路,现在温 度的测量又达到了极精确的水平,成为科研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器。 用声音量血压 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把血液压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血管里的血压到底 有多大?它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在18世纪初,一位叫哈斯的英国人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哈斯想了一个极 简单的办法来测量血压,他用一根长9英尺(2.74米)的玻璃管,管的一头 用铜管连接,然后插进马的动脉血管中,血液在玻璃管里上升到8英尺3英 寸(2.51米)高,这样就可以用马血的比重算出马的血压。不过这样测量很 不方便,因为需要一根很长的管子。 我们知道测量一个锅炉中的压力,可以用一根玻璃管,里面装上水银, 看看压力能把水银柱顶起多高,玻璃管里也可以装上水,看看水柱有多高。 这种测量血压的办法叫直接法,现在在医学上有时还使用这种方法,在 测量时用一个注射器将针头插入血管里,在血压较低的小血管的地方,可以 用生理盐水,而在血压较高的地方,则使用水银血压计。 虽然直接法测出的血压比较准确,但是只能测量静脉血压,使用也不方 便。1896年,意大利人里瓦·罗克西发明了不损伤血管的血压测量方法。测 量血压时,用一个橡皮囊臂带缠绕在手臂上,然后用一个橡皮球充气,观察 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以推测血压,但是这种方法不甚准确。 1905年,俄国的柯罗特科夫医生提出用听诊器放在橡皮带的后面动脉 处,以听到的声音来判断血压。正常的血流是没有声音的,当给橡皮带打气 的时候,气压大于心缩压时,肺动脉被压闭,血流被阻止,然后慢慢让气袋 放气,使气带的压力低于心缩压,血流就能冲过去,在血液冲过血管的时候, 会听到声音,这种声音叫柯氏音。在有规律的柯氏音里可以找到两点,一点 定为收缩压时间,一点定为舒张压的时间,在这两个时间看到的水银柱的示 数就是对应的血压。 现在的电子血压计利用压力传感器来测量橡皮袋的压力,用微音器来听 心音,用数字显示器来显示血压的数值,使任何人都会使用。 方便输液器 在医院的急诊室里,有时会看到一些重病人仰卧在床上,身旁的铁架上 倒挂着输液瓶,用“吊针”从病人的静脉中把药物和营养液注射到体内。有 时,病人要从手术室转到病房,护士就要把输液瓶用手高高举起,一步不离 地跟随着躺在转送车上的病人走。这种抢救病人的医疗办法,通常叫做“打 点滴”或“吊瓶子”;而医学上叫做“输液”,所使用的就是一般的输液器。 输液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病人就得静静地躺在床上,不 能翻身,更不能走动。这种输液的办法,使人着急。能不能发明一种使用方 便的输液器呢?事情有它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只要实际需要,特别是受现实 “逼迫”,那么就可能逼出发明来。新型的方便输液器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 例子。 1969年,美国新泽西州有一位名凯瑟琳·邦迪的小女孩,因肠功能失调, 经常肚子痛。后经医生诊断,是小邦迪得了节段性回肠炎,必须做肠切除手 术。结果,可怜的邦迪被切掉了大约4.8米长的肠子,剩下的肠子约1.2米 左右。由于没有足够长的肠子吸收赖以生存的营养,医生只好直接把营养液 注入她的血管里。 为了活下去,小邦迪每天夜里必须进行8个小时的点滴注射,白天接受 2~4小时的输液。这样,她几乎日夜都要躺在床上治疗。 看到邦迪每天痛苦的样子,美国加州圣迭戈一家公司研究试验一种叫做 “供养器一号”的方便输液器,以便使邦迪获得行动自由,而不是老在医院 里或家中卧床“打点滴”。这种方便输液器,可以挂在病人的肩上,带着它 可以到处行走,可使病人自由活动。 1989年,邦迪已经长成 25岁的大姑娘了。在几年前,她还必须长期住 院治疗,而这一年由于使用了“供养器一号”方便输液器使她从病床上解放 出来了。原来,这种输液器是一个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完全不经过肠道的营 养注射泵。它外形只比一个香烟盒稍大一点。 邦迪在使用这种方便输液器时,先把和注射泵连接的一根管子拧接在长 期插在她胸部的导管上面。注射泵和一个电池组及静脉液一起放在一个随身 携带的看上去像个背包的箱子里。箱子重约2.3千克,可以挂在肩上,带着 它可以到处走。邦迪曾带着它驾车,在美国各地行驶了近2万千米,从来没 出过毛病。 这种新型方便输液器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使患者可以自由行动,而且 它还有一个先进的警报系统,譬如,若空气进入了管道系统,它就会发出信 号,提醒使用者注意。此外,它还能改变静脉点滴的速度,如开始时流量很 小,以后就逐渐加大流量。 X光的发现 发现X射线的人是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他的父母原来希望伦琴长大做 一个水利工程师,当时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天,伦琴夹着书本急急忙忙地刚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他迟到了,老师 已经走上讲台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当伦琴抬头一看黑板时,不禁哈哈大笑 起来。原来,在擦得非常干净的黑板上,画着一幅漫画。不用说就是讽刺这 位教授的。那尖尖的鼻子,圆圆的眼镜和藏在眼镜后的令人生畏的小眼睛, 让人一望便知。 如果伦琴事先看过这张漫画,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笑出声来的。这件事 太突然了,他一抬头就看到了这幅漫画,这笑声像一阵风一样在教室里传开 了。随着笑声教授也看到了这幅显然是讽刺自己的漫画,不禁勃然大怒。他 折断了手中的教鞭,愤然地质问伦琴。 伦琴当然不知这幅漫画出自哪位高手,就是知道也不会说出的。于是灾 难就落到了伦琴的头上。学校做出极不公正的裁决——开除伦琴。 1865年,20岁的伦琴,说服父母到苏黎世综合技术学院改学物理。 大学里的一般物理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他听说德国沃兹大学康特 教授德高望众,便决心登门求教,拜康特为师。 伦琴当了康特教授的助教。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伦琴成长的很快。伦 琴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气体的性质,晶体的电性质等许多当时的物理学未解之 谜。他先后发表了18篇专题性论文,使他的名声远远越出了德意志的疆界, 驰名于全世界。 1885年深秋,伦琴突然接到康特教授给他的信,说他健康状况恶化了, 希望他立即到沃兹堡大学接替他的职位。 伦琴为了不负老师的重托。毅然而去,并利用沃兹堡大学良好的条件加 倍努力地工作。 伦琴是一位身材高大沉默寡言的人。他对工作的热忱有时达到疯狂的状 态。他经常忘记吃饭忘记休息。在沃兹堡大学期间,他热衷于阴极射线管的 研究。 由于阴极射线管中的辉光非常微弱,所以在做实验前一定要把屋子遮得 很暗。伦琴用一张黑纸把阴极射线管严严实实地包好,不让一丝光露出来, 然后看看屋子里是否很暗。就在这时候,他看到桌子上距阴极射线管1米左 右的一张纸在闪闪发光。 伦琴不知道这是哪里漏出来的光,他在黑暗的屋子里找来找去,也没有 找到一处漏光的地方。最后他把阴极射线管的电源切断,闪光消失了。 看来这个闪光跟阴极射线管有关。他取来一张黑纸,又在它外面包裹上 一层。再打开电源,闪光又出现了。他用一本厚书挡在管与纸之间,闪光仍 然存在。伦琴划了一根火柴,才看清这是一张涂了荧光材料的纸。伦琴开始 明白了,一定是从阴极射线里发出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是这种射线使荧光 纸发光的。他知道自己偶然遇上了一项重大的发现。 为了进一步进行研究,他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了6周。他知道从阴极射 线射出的一种看不见的未知射线,这种射线有强大的穿透能力。玻璃、橡胶 都挡不住。他把荧光纸放到隔壁实验室,这张纸仍然闪闪发光。这说明射线 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后来,他又用各种金属进行实验。发现除了铅和铂以外, 其他的金属都能被穿透。 这真是一种了不起的未知射线。伦琴给他命名为X射线。后来,科学界 为了纪念伦琴把它命名为伦琴射线。 一天,伦琴对仆人说请维林盖尔医生来。仆人涅色木克担心地问:“教 授先生,您是不是生病了?”因为这几个星期以来,教授一直在实验室里工 作。 伦琴对于这种关心的询问没有回答又继续说:“还要把瓦格涅尔工程师 请来,对了,还有那条狗,我同样也需要它。” 一小时以后,医生急忙来到教授的实验室,看到伦琴高兴地迎接他,才 喘了口长气,把急救的药箱放在一旁。瓦格涅尔工程师也一起来了。矮脚狗 摇着尾巴在大家面前走来走去,认为一定又会有一顿美餐了。 面对着大惑不解的医生、工程师,伦琴清瘦的脸上现出了笑容。他说: “今天,我请你们来帮忙做一个奇妙的实验。这里有 18块包着黑纸的感光 板,请瓦格涅尔工程师把它摆成一个和小狗身体一样大的长方形,请医生把 狗牵过来让它躺在感光板上。” 他还嘱咐仆人不能让任何人进来,就开始实验了。医生轻轻地抚摸着小 狗让它安静地躺在感光板上。伦琴把阴极射线管放在小狗的肚子上,并安慰 地对小狗说:“忍耐一点,你正对科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二、三、四、五。”伦琴在接通电源后慢慢数着,随即就关掉了 电源。 “好,行了!”教授把小狗抱离工作台,对小狗说:“你的活儿完了, 奖你一块糖。”于是小狗快活地摇摇尾巴。 “现在该您了,瓦格涅尔,请按顺序把感光板在暗室里显影。注意,顺 序一定不要搞错。” 瓦格涅尔十分诧异,因为,感光板一直用黑纸包着没有露光,怎么会冲 洗出影像来呢? 伦琴神秘地对这位助手说:“但愿你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伦琴和医生在暗室外面静静地等着,终于,暗室的门打开了。 “教授先生!”风格涅尔惊叫着,用他那颤拌的双手把刚刚显过影的、 湿漉漉的感光板拿到到光亮处,“这是您那爱犬的脊椎骨的图像!” 此时,最激动的是维林盖尔医生。他们把达克斯的骨骼的图像像拼图玩 具一样的拼接起来,一个S形的完整椎骨影像就出现在他们面前了。维林盖 尔医生指着图像上的一块有4个小白孔的黑色圆斑说:“达克斯的胃里有一 枚钮扣!” 伦琴夫人对于离家只有咫尺之遥而6个礼拜不回家的教授十分恼怒。这 天,她决定亲自去送饭。沉默寡言的伦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楚,就把妻子 的手放在一块感光板上,为她拍了一张X光相片。 当他的妻子看到自己秀美的小手只剩下骨骼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上 面还有一枚伦琴送给她的结婚戒指。 伦琴夫人幸福地笑了。她知道这是她一个多月来独守空房的代价。为了 全人类,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X射线发现才 4天,美国医生就用它找出了病人腿上的子弹。企业家蜂 拥而至,出高价购买X光射线技术。50万,100万,出价越来越高。 “哪怕是1000万,”,伦琴淡淡的一笑答道:“我的发现属于全人类。 但愿这一发现能被全世界科学家所利用。这样,就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因此,伦琴没有申请专利权。他知道,如果这项技术被一家大公司独占, 穷人就出不起钱去照X光照片。爱迪生得知这个消息后深受感动。他为接收 X光发明了一种极好的荧光屏,和 X光射线管配合使用,也没有申请专利权。 为了奖赏伦琴在科学上的贡献,巴伐利亚贵族院准备授予他王室勋章及 贵族封号。但是伦琴不愿意用贵族来玷污自己的名字,他不顾一些势利小人 的恶意诽谤,拒绝接受这一贵族封号。 在诺贝尔逝世五年以后,首次颁发他所奠基的诺贝尔奖。伦琴是第一个 获物理奖的人。他高兴地接收了诺贝尔奖金,但是却把数额为5万瑞典克罗 纳的奖金转赠给沃兹堡大学。 CT扫描仪 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人类带来了福音,特别是在征服肺病上立下了汗马 功劳。但是,X线透视在诊断肿瘤的时候,就常常力不从心了,原因是人体 是立体的,照在一张平面的底片上,影像就会互相重叠,前面的影子挡住后 面的影子,就分不清楚毛病到底出在哪里,这件事情引起了美国物理学家科 马克的思考,科马克出生在南非,1955年他在一家医院照管放射科的工作, 他不是医生,但是按照南非的法律,医院在进行放射性治疗的时候必须有物 理学家的监督。科马克很快就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兴趣,他也发现了 X射线在诊断上的缺点,由此萌发了一个要改进放射治疗的念头。 不同的器官、组织的密度不同。例如,水的密度就和肌肉的密度不同, 体内发生了某些病变后,如炎症和肿瘤,它们的密度和正常的部分不同,X 射线透过这些密度不同的组织后,强度就会变化,反映在荧光屏或胶片上会 出现不同的阴影。 假如,一棵树上的影子挡住了后面的东西,我们就看不到它的影子,怎 样才能看到它的影子呢?等到太阳转一个方向后,我们就能看见树后面东西 的影子,这是一般的常识,所以,不断改变X射线源位置,多次显影就可以 解决影子重叠的问题,这就是X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的基本原理。 1956年,科马克首先研究各种物质对于X射线吸收量的数学公式,他开 始用铝和木头制成圆柱体做实验,然后逐渐过渡到人体模型,经过十几年的 研究,他初步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但这些基本上是属于业余爱好。 科马克并没有把这件事进行到底,因为把这个思想付诸实施有一定的困 难,最后制成CT扫描仪的人是英国的豪斯菲尔德,他1918年出生在英国的 农村,从小就喜欢动手,13岁的时候就用一些零件制成了一台电唱机,15 岁时制成一台收音机。1951年,他在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不久就主持研究英 国第一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因此他是一位计算机专家,正是因为如此,他 才可能在X射线的新技术的研究上获得重大的发明—— CT。 当我们去用CT检查头部的时候,X射线管在患者的头部旋转,在头的下 方放置许多接收器,X射线从各个角度,各个方向来进行投影,投影的角度 越多,关于人体的信息就得到的越多。 问题是如何把这些信息处理好,重组出人体的真实图像,这就要用到计 算机。 豪斯尔菲德精于计算机,他曾经研制出一台能识别印刷字体的计算机, 他把接受器得到的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存贮起来,然后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计算, 最后显示出一张张清晰可见的反映人体内部各个断层的图像,比一般的X光 照片的分辨能力要高100倍,就是直径只有几个毫米的肿瘤也可以看见。CT 扫描技术很快就得到世界的公认,有人说,没有CT扫描仪,现代的神经内科 和神经外科根本就无法工作。 1979年,豪斯菲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他们两 个都不是学医学的,而且学历上没有读到博士,他们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 诺贝尔奖,因为他们不是为获奖而工作,他们的功绩,人类永远不会忘记。 心电描记器 “那些象我一样曾用这种仪器进行实验的人,都被当成从事秘密研究的 危险人物。人们认为,病人的命运是不能交给这样的危险人物的。”当英国 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希尔爵士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后期开始其医学生涯时, 心电描记器还是一种新鲜可怕的玩意儿。但是它很快就使我们知道心脏(包 括健康的心脏和有病的心脏)是怎样工作的,改变了我们以前的看法。现在 它已成了检查心脏患者的常用的仪器,用以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后恢复 的情况。 心电描记器,是爱因索文于1903年发明的。他于1860年出生于西印度 群岛,1885年取得医生资格。他的第一项发明是弦线电流计。在弦线电流计 中,在一个磁场的两极之间悬有一根很细的镀银的石英丝。在电流通过时, 石英丝(或弦线)便摆动到一定的位置(在与磁力线垂直的方向上)。这种 精巧的装置特别适合于测量极其微弱的电流,例如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流。 大约在50年前,两个德国科学家已发现青蛙的心脏产生电流,而爱因索文则 决定研究人类心脏的电活动。 他发现,通过把电极置于一个病人的手臂和肌腱上的方式能探测到心脏 向全身泵送血液时通过心肌的电脉冲。他还想出了一种记录下这种电流的绝 妙的方法。他使弦线电流计的弦在偏移时挡住一束光,在纸上留下阴影。用 一条长长的感光纸,并让其不断地移动,他就能够画出心电图——伴随心脏 肌肉活动的电活动的连续记录。1924年(即他逝世前三年),爱因索文荣获 了诺贝尔奖金。 铁肺的功能 铁肺是能发挥人体的某种重要功能的最早医疗器械,有了它,某些原来 会死的人就可能得救,铁肺可代替负责呼吸的肌肉进行工作。 它是一个叫德林克的美国人于1929年发明的,它并不是一个特别精巧的 器械。空气是否有规律地进入肺里,取决于有关的肌肉是否有规律地充分收 缩。有时肌肉作不到这一点,作不到的原因,常常是(至少在过去是)大脑 或脊髓中的某些细胞受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侵袭。德林克看到,通过把病人 放在气密箱里和在气密箱上联上一个泵的办法(头通过一个柔软的气密领露 出箱外),可以使胸腔进行必要的有规律的扩张。用泵使气密箱里的气压产 生有节奏的起伏。这就会使病人胸腔的外部暴露在用泵产生的低压下,而病 人胸腔的内部,通过气管、喉咙、鼻子和嘴巴则与外面相通。在这样的情况 下,每当空气泵使铁肺箱里的气压低于外面的气压时,大气压力就会迫使空 气进入胸腔。 肾机的原理 当科尔夫在1944年制造出第一台肾机时,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发明对 医学界会有什么影响。 科尔夫是个荷兰人。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国人还在占领荷兰时 制出肾机的。这种医疗器械一出现,科尔夫就用它来秘密地拯救爱国者的生 命,使它带上了浓厚的戏剧色彩。 肾从血液中滤出若干种人体不需要的物质,把它们作为小便排出。在肾 脏停止工作时,废物就会聚集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用肾机来洗血。 洗血时,使病人的血液流过一根管子或在一张薄膜上铺开,管子的外表面或 薄膜的底面浸在一种液体中。管子或薄膜用象盐或水这样的小分子能够透过 的材料做成。当管子里外或薄膜两边的各种物质的浓度不一样时,这些物质 就会透过薄膜或管壁渗透到对面去。 例如,血液中含有一种叫尿素的化合物,它是从蛋白质衍生出来的。使 人工肾工作的液体中没有尿素,因此,当血液流过肾机时,血液中的尿素就 会渗透到洗液中。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改变洗液的组成和进行各种其它调节 的方式,可把一个正常肾所控制的各种物质引进或排出病人的身体。 科尔夫原来的肾机功能极佳,尔后的改进只是使其便于操作。但是,要 使用肾机就要把一些相当大的管子插入动脉和静脉,从体内抽出血液,使其 通过肾机,最后再回到病人的血流中。首先,每次在连接肾机时都涉及到相 当大的外科手术,但这种机器在抢救病人时却是非常有用的。许多人在肾脏 停止工作后,便由于血液中废物的聚积而很快地死去。如果这样的中毒能阻 止若干天,有毛病的肾脏(和病人)就常常能恢复。1960年,西雅图的斯克 里布纳博士研究出了怎样把管子插入大动脉和静脉,使其能留在里面达数月 甚至数年之久的方法。这种方法出现后,人们才看到肾机的真正作用,才能 利用人工肾来治疗那些器官受到永久性损伤的病人。 心脏起搏器 一般来说,心脏是通过内在的有节奏的电脉冲系统来输送血液的。电脉 冲通过神经传遍心脏;神经与肌肉纤维相连,使其收缩。有两根主要的神经 通向负责泵送血液的心室。如果其中有一根神经工作不正常、心脏跳动就显 得没有规律;如果两根神经有数分钟之久工作不正常,大脑就会缺乏血液, 病人就会休克。在通常情况下,神经系统马上又会重新开始工作,但是大脑 缺乏血液供应达数分钟之久常常会引起永久性损伤,有时甚至会引起死亡。 心脏有一套备用的脉冲系统,在紧急时接过第一套脉冲系统的工作,但是它 在每分钟内产生的心跳次数只有必要的心跳次数的一半,不足以维持整个身 体的活动。 最先慎重地提出在心搏停止时使用感应电脉冲的是一位英国外科医生, 他叫沃尔什。沃尔什是在186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个办法的。十年以 后,他的法国同事德布洛内,在一篇论文中描述了用所谓的“电手”这种仪 器做的一些成功的实验:医生把一个电极安在心搏停止的病人的皮肤上,把 另一个电极握在右手中,与此同时,左手有节奏地轻压病人的胸膛。这样就 会使心肌收缩。 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的美国心脏病专家海曼,于1932年研制出了有临床用 途的第一台有效的心脏起搏器。他把这个7.2千克重的仪器称为“人工心脏 起搏器”,这样,就把一个新的术语引进了医学词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和战后的技术发展,使起搏器的体积能缩到很小很小,甚至能缩小到可以永 久地安在病人的体内。1950年以后,很快就研制成功了约十二种不同的起搏 器。 起搏器不是人工心脏,也不能代替心脏输送血液——它只能产生电脉 冲。有的起搏器一直不停地产生电脉冲,有的起搏器只是在自然系统失灵后 才产生电脉冲。起搏器是一种很小的的电子器件,为了便于更换,通常直接 植于胸部的皮肤下。它有一个电池,还有一两只能放大从电池获得的微弱电 流的晶体管。而海曼原来的大型起搏器,则是从起搏器引出一根导线,通到 心脏的表面,或穿过一条静脉进入到里面,通到右心室。 由于晶体管有放大作用,起搏器的电池提供很小的一点儿电流就行了。 因此,电池可以用数年才更换。最近研制成功了使用核电池的起搏器。这种 电池内有一个用放射性同位素怀238做成的小球。小球发出的热产生电流。 这种电池的寿命可长达十年。 弹簧拉力器 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员,由于失重,举步行走,搬物取物,都不费力气。 这样,人体产生力量的肌肉就会失去了用武之地,会发生萎缩,骨质也出现 脱钙变脆,还有其他许多的生理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人体对失重环境的 一种适应性反应。但是,航天员不会总是生活在太空中的,他们一旦返回地 面,这些变化了的生理功能就不适应地面上的重力环境了,需要一个较长的 再适应的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生理功能的变化,缩短返回地面后的再 适应过程,在太空中的航天员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但是,目前航天员在太空 中进行身体锻炼的项目很少,大多只有踩自行车练功器和拉弹簧拉力器等几 个项目。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吗? 在地面上的体育锻炼项目很多,但许多都与重力有关。如跑和跳,都是 用双腿等部位的肌肉发力,反抗地球重力,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滑冰滑雪也 一样;掷铅球、标枪、手榴弹和链球等,也是用四肢和腹背等部位的肌肉发 力,以反抗地球重力的影响;举重更是需要全身肌肉发力,将杠铃逆地球重 力方向举起;球类运动除了跑跳是反抗地球重力外,发球、踢球、传球、接 球、投篮等等,都是以存在地球引力为前提的。如篮球投篮,足球发球,抛 出去的球在地球重力作用下下落,或者进入篮框,或者落在队友的脚下,排 球接球更是直接反抗地球的重力;乒乓球、羽毛球离开重力也无法进行;游 泳在利用水的浮力和克服水的阻力前进之中也与地球重力有关;至于跳水更 是与地球重力有关了;还有划船、摩托车等等,无一不与重力有关。 既然地面上这些体育锻炼项目都与重力有关,那么,在太空失重环境中 就难以用这些项目来进行锻炼了。如跑跳类运动,由于身体失去了重量,稍 一用力,会“一蹦30米高”、“一跳30米远”,而且岂止30米,如果没有 阻挡,身体会一直往前飞;滑冰滑雪也不行,一用力,人会脱离冰雪飞行; 举重和投掷也不行,由于杠铃、铅球、标枪、手榴弹和链球等失去了重量, 毫不费力就可把它们举起或投掷出去,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而且在你用力时, 身体也会飞起来;室外的球类运动自然不行,人和球会飘向茫茫太空,在室 内进行球类运动,人和球会在上下四壁之间乱撞;游泳跳水呢?恐怕也不行, 没有重量的身体会漂在水面上,受搅动的水也会到处乱飞;划船和摩托车自 然也不行。 如上所说,在太空进行身体锻炼,虽然也有场地和设备限制问题,但主 要的是受失重的限制。很显然,要在太空进行体育锻炼,必须选择那些与重 力无关的项目。弹簧拉力器就是其中之一。航天员用力拉弹簧拉力器,使弹 簧变形,而变形的弹簧总想恢复原来的形状,于是就对航天员的手形成拉力。 这种力与地球重力无关,不管你在什么地方,拉弹簧拉力器,都必须用同样 大小的力量。当然,航天员拉弹簧拉力器时,双脚必须固定住,否则,脚一 用力,身体也会飞起来。 在太空坚持用弹簧技力器进行身体锻炼,就可以消除或减少骨质的脱 钙、肌肉的萎缩和立位耐力的降低,保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 李司忒氏喷雾器 直到一个世纪以前,外科手术还是一种可怕的治疗法,它杀死的人不少 于它治好的人。李司忒氏喷雾器是使病人有较多的机会恢复健康的努力之 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关于疾病的细菌学说开始为一些科学家(包括巴斯 德)所接受。那时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外科教授的李司忒,怀疑是不是看不 见的微生物的感染引起了化脓,当时动过手术的伤口常常化脓并导致病人死 亡。于是他开始跟那些微生物进行斗争。 1865年8月,一个叫格林利斯的男孩被送到了格拉斯哥皇家医务所,在 一个敞开的伤口下的胫骨断了。李司忒把胫骨接上,用浸过石炭酸的绷带来 包扎受伤的肌肉。整个伤口都没有化脓,愈合得很快;这个男孩在六个星期 以后就出院了,情况良好。 从此以后,李司忒使用石炭酸绷带来包扎所有的外科伤口,很少出现化 脓的情况。 大约五年之后他便研制成功了著名的李司忒氏喷雾器。研制这种医疗器 械是根据这样的假设:感染外科伤口的某些细菌是从周围的空气中飘入的。 最早的喷雾器是用三脚架支撑的,很笨重,用一个手柄驱动,看起来象农村 的水泵。它们的外号叫“小汽机”。李司忒最后的样机是1875年制造出来的, 那是一台小型便携式器械,用一个蒸汽壶作动力。将这种喷雾器放在手术示 范室的角落里,可以使室内充满含有消毒剂的雾气。这种雾气有刺激性,使 医生和护士都流泪和打喷嚏。 这种喷雾器并不普及,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因为虽然空气中的灰尘携带 的细菌甚多,但其中的大部分是没有害的。有害的细菌从病人及其护理人员 的皮肤和衣服进入伤口,而李司忒原来的石炭酸拭子已充分地处理了这些细 菌。 在那时的医生中普遍流传一个著名的职业笑话:“赶快把门关起来,否 则李司忒教授的细菌会进来的。”这个笑话表明医生们对空气感染的说法普 遍持怀疑的态度。 更严重的是,一个冯布林斯的德国外科医生,在 188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 《抛弃喷雾器》的论文。后来李司忒在1890年承认,提出消灭空气中的细菌 是没有必要的,他为此感到惭愧。 然而他完全不应感到惭愧,因为从当时可利用的知识来看,喷雾器是他 认为细菌无处不在、不能让其接触受伤的肌肉的这种正确信念的合乎逻辑的 产物。这种见识无疑使李司忒无愧于现代外科学之父的称号。 疾病的克星 探究黄热病 1900年,有一种病——黄热病——给人们敲起丧钟。此病横扫古巴,使 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协助建立古巴共和国的美国士兵都死于非命。俗称“黄 家伙”的黄热病袭击着各阶层的人:清洁的和肮脏的人,富人和穷人,士兵 和平民,无一例外。驻古巴美军指挥官在绝望中召唤沃尔特·里德医生前去 工作。 里德在发病的高峰时期赶到,其时正值亚热带炎热盛夏,他立刻投入工 作。作为陆军新建黄热病委员会的领导人,里德的任务是“对有关黄热病病 因及预防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委员会除他自己外,尚有三个医生,其中 之一是细菌学专家杰西·拉齐尔博士。他们共同探讨招致此病的细菌,但是 他们一无所获。 里德于是回忆起一位古巴医生早先提出过的一种没有人相信的理论—— 黄热病是由蚊子传播引起的。里德决心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所以,在搜集 蚊卵之后,委员会就着手培殖孵化出几百只蚊子,并把它们放进医院,让它 们去咬黄热病病人。随后,研究组的一位成员志愿让感染过的蚊子咬他自己。 如所推测,他迅即成为一例严重的黄热病患者,但他慢慢地康复了。第二次 试验是在另一位志愿受试者身上进行的,此人也得了黄热病,并且也康复了。 不过,当进行第三次试验时,一场悲剧发生了。拉齐尔博士意外地被蚊 子所咬,染上了黄热病,最终未能得救。里德医生为拉齐尔之死深感悲恸。 虽然三个试验病例尚不足以证明是蚊子传播黄热病的,但他确认其研究方向 是正确的。在给他的上级的报告中,他满怀希望地写道:“既然拉齐尔是被 黄热病医院里的蚊子咬的,那么至少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这种昆虫先前咬过 黄热病人,所以才有感染他人的可能性。因而,这个意外感染的病例不能不 引起注意。” 用这一论证武装了头脑的里德博士接着便建立了一间隔离室。在这里, 他让志愿受试者接受受感染的蚊子的叮咬。他现在有把握地认为,他已证实 了古巴医生的论断是正确的。他把这个愉快的消息写信告诉他的妻子,,他 说:“和我一起高兴吧!除了白喉抗毒素和结核杆菌的发现之外,”黄热病 病因的发现,“将被视为十九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不过里德的工作并未就此完结,他必须确证这个号称“黄家伙”的病没 有其他方式的传播途径。在几个漫长的夜里,他的勇敢的志愿受试者盖着黄 热病死者的毯子,穿着黄热病死者的衣服睡觉,而小房间的窗户则用纱布隔 起来。但结果并没人因此而得黄热病。这一证据是肯定无疑的了,于是,里 德满怀信心地报告他的发现说:“那种衣服能传染黄热病的说法在经过首批 人员的试验之后已不攻自破了。在一座楼内黄热病的感染的主要因素,是那 里存在曾经咬过黄热病病人的蚊子。” 里德未曾发现黄热病的病菌,但他发现了带菌者。当他的研究公布于众 后,卫生人员卓有成效地消灭了那个地区的蚊子,结果该地区90天内没发现 一例黄热病病人。这是二百年来古巴城市第一次根除了黄热病。很快,其他 地方的卫生人员也铲除了蚊子的孳生地,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遭受“黄家伙” 危害的其他城市和港口,也得以从这种可怕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此后的25年中,黄热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控制。今天仍受此病威胁 的只是为数甚少的小地方了。然而,沃尔特·里德没能活着看到全球几乎全 部消灭黄热病的情景。1902年,也就是他成功地同蚊子作斗争后不到两年, 当他51岁时,死于阑尾炎。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有钱的人——他也不想做这样 的人——但在监终时,他感到对他的家庭生活照应太差了,他遗憾地说:“我 遗留下的东西太少了。” 然而,沃尔特·里德确实给全世界留下了一份无价的礼物,这份礼物使 人们从可怕的疾病中解脱出来。今天,在华盛顿,有一所大医院以他的名字 命名;在阿林顿国家公墓他的坟前,铭刻着这样的碑文:“他为人类控制了 致命性的瘟疫——黄热病。” 狂犬病疫苗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人一旦被狗、猫等动物咬了,哪怕只咬破一点皮, 也要赶紧上医院,迅速注射狂犬病疫苗,否则不久就会发作狂犬病,无法医 治而身亡。发明狂犬病疫苗的科学家是巴斯德,治好第一例狂大病患者的科 学家也是他。 巴期德1822年诞生在法国的多尔城。他从小喜欢读书。在课堂上,不管 同学们怎样吵吵闹闹,他都能入迷的看书。校长十分喜欢这个求知欲强的学 生。 巴斯德9岁时,街上有一只疯狗咬伤了许多人。这些人都得了狂犬病, 一个个痛苦地死去。有一个被疯狗咬伤的人,甚至跪在铁匠面前,请求铁匠 救他的命。小巴斯德亲眼看到铁匠把烧红的铁,烙在病人的伤口上,在病人 的惨叫声中,他吓得捂起耳朵,飞快地冲出铁匠铺。即使用这种野蛮的方法 进行治疗,那个狂犬病人仍然死了。 巴斯德大学毕业后,荣获了博士学位,担任了教授。他永远忘不了那凄 惨的叫声,决心对当时流行的狂犬病进行研究。 巴斯德为了弄清狂大病病毒传染问题,多次用疯狗和兔子来试验。他有 时把疯狗的唾液注射到健康的兔子身上,有时让疯狗直接去咬兔子。有一次 一只疯狗疯病发作,口流唾液,但就是不肯去咬兔子。为了取得疯狗的唾液, 巴斯德俯身下去,口含一个玻璃滴管,对着疯狗的嘴巴,把毒液一滴一滴吸 入口中的滴管。在场的人惊叹不已。事后有个助手敬佩地说:“我想,这一 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巴斯德生死攸关的千钧一发的时刻。” 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疫苗的过程中,既有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坚强意 志,又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地进行了无数次试验。 1880年 12月,一个 5岁的小孩一个月前被疯狗咬伤,痛苦地死在医院 里。巴斯德收集了病孩的唾液,将它与水混合接种在兔子身上。兔子不到36 小时就死了。他把兔子的唾液再接种另一只兔子,一兔子也很快就死了。用 显微镜检查死兔的血液,发现了一种微生物。用牛肉汁培养这种微生物,将 菌液再次注射给子和狗,毒力再度表现出来了。检查这些动物的血液,看到 了与培养物相同的微生物。可是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是很长的,而从唾液中 分离的病原菌致死作用很快。这引起了巴斯德对这种病原菌的怀疑,他猜想 可能有一种微生物与狂犬病病毒同时存在于唾液中,随着观察的病例增多, 对这一假设就确信无疑了。 根据临床观察,狂犬病的病原菌是侵入人和狗的脑部和脊髓,所以用常 规培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分离不到病原菌。如果用动物的脑作为培养基, 也许会得到病原菌。巴斯德的助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一种方法,将狗麻醉后,用环锯术 打开狗的脑壳,接种一点疯狗的脑髓,经过两个星期,狗表现出狂犬病的症 状并死去。这种方法比用唾液接种更准确。用脑髓接种法接种的兔子和豚鼠, 也都表现出狂犬病的症状。这样,他们就探明了发病部位和病原的主要线索。 试验表明,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很小,它的离体培养不同于一般病原微生物。 现在知道狂犬病的病原是病毒。 为了获得狂犬病疫苗,巴斯德顽强地进行探索试验。用环锯术接种兔子, 兔子瘫痪了。用瘫痪兔子的脑髓接种狗的脑部,狗虽然表现出轻度的症状, 但不久又复原了。几个星期后,他用毒力很强的脑髓再次接种这些狗,如此 反复多次,在200多次试验中,发现有几只狗没有发病,于是巴斯德便开始 研究狂犬病病原减毒试验。像以前用兔子连续传代接种可以获得疫苗一样, 这次用23只狗传代接种,获得了能抵抗狂犬病病原袭击的疫苗。可是这种疫 苗能不能用在人身上,还有待试验。然而,用人来试验就不像用狗试验那么 简单了,这里涉及生命责任、道德舆论等等问题。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只好用 猴子做进一步的试验,他们用病狗的脑髓接种猴子,从猴子再接种猴子,经 过连续接种,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病原菌。后来用兔子和豚鼠做的试验,也 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可是用这种疫苗去免疫狗,效果还不够好。 接着巴斯德和他的助手用 0—12℃的低温进行减毒试验。后来助手又提 出用干燥空气进行减毒的新方法,把兔子的脊髓用线吊在消过毒的瓶子里, 瓶底放一些氢氧化钾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瓶口塞上棉塞以防灰尘。然后把瓶 子放在25°C的室内,脊髓逐渐干燥,毒力则逐渐减弱,到了第14天,毒力 便完全消失了。他们把无毒脊髓磨碎,加入无菌水,给50头狗作皮下接种。 第二天用干燥13天的脊髓接种,以后逐渐缩短天数,提高毒力,最后用当天 病死的兔子脊髓接种。一个月后,试验的50只狗都活得很正常。另用未经免 疫的狗直接接种强毒力脊髓,狗便患病死去。这种干燥,减毒的疫苗,终于 试制成功了,只待在人体上做试验了。 巴斯德写信给支持他研究的巴西国王,请求给他一名判处死刑的犯人, 让他在犯人的身上做试验,但法律不允许这样做。无可奈何之时,他打算在 自己的身上做试验,只是由于众人的坚决劝阻才没有进行。 事有凑巧,1885年6月6日,一位母亲带着一个被疯狗咬伤的孩子,来 向巴斯德求救。在医生和家属的支持下,巴斯德经过再三考虑,第一次将他 创制的狂犬病疫苗注射到人身上。经过14次注射,31天的细心观察和治疗, 终于把病孩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这时,巴斯德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小孩 却天真地扑到他的怀里,说:“巴斯德爷爷,你怎么哭了?”巴斯德回答说: “孩子,你的病治好啦!”消息传出,欧洲震动,许多外国人都跑到巴黎来 找他治病。巴斯德名扬四海,法国总统,也来向他祝贺生日。至今,法国巴 黎巴斯德学院的草坪上,还耸立着一尊小男孩的铜像,他就是第一位被巴斯 德救活的狂犬病患者,后来终生为巴斯德学院看大门的约瑟夫·米斯特。 征服天花病 天花曾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得这种病的人,大多数会在 痛苦中死去,即使很少几个侥幸活下来的,也会在病好以后,脸上和身上留 下难看的疤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麻子脸”,它给患者造成终生的痛苦。 天花病能治吗?最先想出办法来对付这种病的是我们中国人。原来,天 花病有一个特点,谁要是得过一次,就再也不会传染上第二次。也就是说, 他对天花病有了终身免疫力。 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这个特点,采用了一种“吹花法”来预防这种病。 这种“吹花法”的具体做法是,先从病得比较轻的人身上,取下一点疮痂或 是皮肤的碎屑,把它吹到没有得过天花的人的鼻孔里去。而后,这个人会发 几天烧,鼻子周围长出几个小脓疱。过几天以后,脓疱结痂了,他的身体也 就恢复健康了。从此对天花就有了免疫力,不会传染上天花了。这和现在给 孩子们接种卡介苗和打防疫针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身体对疾病的 抵抗力。 吹花法在我国流传了 1000多年,而且还传到了世界许多国家。18世纪 末,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农村有一个8岁的男孩,名叫詹纳。母亲请人为小 詹纳吹了“花”。“吹花”以后不几天,他就开始发烧了,全身不舒服,就 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然而医生还说,他的天花出得是比较轻的哩! 经过折腾,小詹纳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吹一次“花”这么痛苦, 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既不让人出天花,又不吃这么大的苦头呢? 詹纳 13岁时,便到一位外科医生洛德那儿去学医。18岁那年,一天有 一位年轻的妇女陪着一位正在出天花的病人来看病,詹纳便提醒这位妇女 说:“你要当心,自己也会传染上天花!”可是,这位妇女却漫不经心地说: “请放心,我不会传染上天花的。”詹纳奇怪地追问:“为什么?”年轻妇 女充满自信地回答说:“因为我已出过牛痘。” 原来,年轻妇女是养牛场挤奶的女工。奶牛的身上有时会生一种痘疮。 挤奶女工的手、胳膊或身上其他部位的皮肤如有破裂的地方,碰到牛的痘疮, 也会出一些小痘疮。只要出过这种痘疮,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病了。 “啊,你说的牛痘原来是这样!”詹纳这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后来, 他把这事告诉了洛德医生。洛德医生淡淡地说:“他们都以为,要是从牛、 猪等牲畜身上传染得过痘疮的,就可能不出天花。”詹纳紧接着问:“那, 是不是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预防天花呢?”洛德医生不以为然地答道:“这只 不过是一种说法。有谁真正相信用牲畜身上长的痘疮,就能防止人得天花病 呢?这方法没人想过,更没有人试过。” 詹纳轻轻地点头,他认为老师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牛的痘疮脓疱虽然和 人出天花时长的脓疱很相似,但牛是牛,人是人,两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而且怎么有可能用牛的痘疮使人不得天花呢? 詹纳20岁那年,洛德医生介绍他到伦敦去,跟随外科医生亨特进一步深 造。一次在谈话中,詹纳向亨特提起挤奶女工用牛痘防天花病的事。亨特听 了很感兴趣,说:“你告诉我的这件事很新鲜,但这只是你听到的一个病例, 不能得出你希望的明确结论,需要掌握更多的病例,不可轻率。”詹纳得到 鼓励后,决心继续了解和调查,以便为预防天花病找出更好的方法。 1773年,詹纳结束了在亨特医生那儿的学习,回故乡当了乡村医生。这 更有利于他进行牛痘的研究和试验。他常常一个人跑到养牛场去,仔细观察 那些生痘疮的奶牛和挤奶女工手臂上出的“牛痘”,还把牛痘的模样画了下 来。大量调查研究的结果,使他看到一个鼓舞人心的事实:在挤奶女工中, 个个皮肤都很光洁,没有一个麻子,更没有一个害天花病而死亡的。 这时,詹纳在认真地思考着。他想,这可真是个奇怪的现象。出过牛痘 就不再出天花,那么,能不能用种牛痘的方法来代替现在常用的“吹花”方 法呢? 一个大胆而又创造性设想产生了。然而,作为医生,他还没有勇气在人 身上进行实验,也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1788年,詹纳的家乡又开始流行天花病。他马上想到应该想法使自己幼 小的儿子免于传染上这种可怕的病。 詹纳跑到牛场,希望能找到一头正在生痘疮的奶牛,真不巧,竟没有一 头奶牛的肚皮上长着痘疮。他很失望,又到另一个牧场去找。在那儿,他却 看到有的猪的肚皮上长着痘疮。 他想,老乡们说过,不管是从牛或者从猪的身上得过痘疮,就不会再出 天花,那我就用猪痘试试吧! 他用手术刀轻轻挑开猪肚皮上的脓疱,用刀尖取出一点点浆液,把它装 在一只干净的瓶子里。回到家里,又用刀尖在儿子的手臂上轻轻划开一个小 口,把瓶里的浆液挑出一点来涂抹在皮肤小切口里。 猪痘在儿子的手臂上只是轻微地引起一点不舒服,但很快就没事了,但 詹纳清楚地知道,要检验给儿子接种上的猪痘是不是真有预防天花的作用, 还必须再给儿子接种一点真正的天花痘苗,看儿子的身体是否真有抵抗的作 用。然而,这个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为了确证种痘方法以后是否能推广,詹纳冒险给儿子接种了天花痘苗。 幸好,儿子健康地度过了反应时期。 詹纳很高兴,因为这一切都说明了用种痘来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可行的。 1796年5月,詹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臂上取下一点牛痘疮的浆液,把 它种在一个小男孩手臂上。结果,种了牛痘的小口上出了一个小脓疤,很快 就结痂脱落。詹纳的实验再次获得了成功,从而发明了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 预防天花的科学方法——种牛痘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天花病 的克星。 接种卡介苗 卡介苗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减毒治菌苗。它注入人体 后,能使人体内产生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防止感染和发生结核病。现已公 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十分有效的措施。迄今为止,卡介苗预防结核 病的应用已有半个世纪,是防痨(痨病是结核病的俗称)之“盾”。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初次感染常见于学龄儿童。引起各 种结核病的元凶是结核杆菌,但在100多年前这还是个谜。 1882年 3月 24日,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医学学术会议上,德国伟大的微 生物学家罗伯特·柯霍,宣布了一项轰动全世界的重大发现,
本文档为【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16)--医药纵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68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医药类考试
上传时间:2010-04-08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