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番汉合时掌中珠_注音符号研究_聂鸿音

_番汉合时掌中珠_注音符号研究_聂鸿音

举报
开通vip

_番汉合时掌中珠_注音符号研究_聂鸿音《语言研究,1,87年第2期(总第1s期)《番汉合时掌中珠》注音符号研究是鸿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刊于1190年,是西夏人骨勒茂才编纂的一本番汉双解小词典,本世纪初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原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现藏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掌中珠》的发现对解读西夏文字、构拟西夏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部书里记载了几干对西夏文一汉文译音字,不但提供了一批西夏字的大致读音,而且还透露了一些宋代汉语西北方言(以下称西北方言)的消息。迄今为止,《掌中珠》里大多数注音汉字所代表的音值已经被揭示出来了,只有少量带口字旁和带小...

_番汉合时掌中珠_注音符号研究_聂鸿音
《语言研究,1,87年第2期(总第1s期)《番汉合时掌中珠》注音符号研究是鸿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刊于1190年,是西夏人骨勒茂才编纂的一本番汉双解小词典,本世纪初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原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现藏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掌中珠》的发现对解读西夏文字、构拟西夏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部书里记载了几干对西夏文一汉文译音字,不但提供了一批西夏字的大致读音,而且还透露了一些宋代汉语西北方言(以下称西北方言)的消息。迄今为止,《掌中珠》里大多数注音汉字所代表的音值已经被揭示出来了,只有少量带口字旁和带小圆圈的字音还没有最后解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学术界未能见到苏联所藏《掌中珠》原件,而目前通行的贻安堂罗氏钞本则讹误颇多,使人很难断定某些字究竟带不带注音符号,自然就无法确保研究的质量。1982年,美国陆宽田首次将《掌中珠》胶卷整理刊布¹,使我们得以参照原件,对书中注音符号的表音功能作一番比较细致的考察。这里说的“注音符号”,是指注音汉字边上加的口字旁和小圆圈,如“嗓”、“嗽”中的“口”和“。力”、“力。”中的”。”。((掌中珠》里带不带注音符号可以构成严整对立,如“嗯:罗”、“嗡:能”、““力:力”,等等。关于这种对立的本质,罗福墓最早提出,“凡上声字皆加。或口旁”º,就是说,注音符号的作用是把非上声字变为上声字。这种解释曾在西夏学界盛行一时,然而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它并不符合事实。首先,这个结论引导人们设想,既然带口旁或小圈的字都变读为上声,那么不带符号的字就不该是上声。可是《掌中珠》却有不少常用的上声字,如“冷、领、鲁、左、祖、我、每”,都可以带口旁或小圈。我们还可以设想,《掌中珠》的编者之所以使用这些令人费解的符号,必然是由于找不到与西夏字音完全相当的汉字。可是《掌中珠》却有“吟、嘴、。浪、量。”等字,“命、精、浪、量”分别有上声字“皿、井、朗、两”,后者也很常见,编者为什么不用呢?可见,“上声说”在事实和情理上都难以讲通,这条理论明显是受了汉语语音的局限,还在走着清儒“从今音中寻求古本音”的老路。同罗福蓑相比,聂历山就前进了一大步。他在《唐古特语文学》一书中国,,没有拘泥于汉语固有的读法,而是利用大量藏文、梵文的对音资料以及亲属语言中的同源词、借词,推断出了一批西夏字的正确读音。例如他把汉字““辣”和“辣”解释为*ra和*1a(文中所用音标,都表示拟音,按惯例应加星号*,为方便印刷,以下均省略,请读者注意)的对立,“吠”和“六”为ru和lu的对立,“啼”和“锣”为dza和tsa的对立,又拟“嘴”为wa,“呻”’180为加,等等。这些设想在今天看来也都颇有道理。遗憾的是,聂历山未能充分重视《文海》和《同音》这两部西夏字典所提供的字音分类,加上稍欠汉语音韵学的功力,因此他的拟音有不少地方都不合于西夏语的声韵类和《掌中珠》的番汉对音条例,甚至同一个汉字所注的西夏字拟音也自相冲突。例如坐“问”、”男”、“靴”讲的三个西夏字,其汉文注音都是“够”,按照((文海》的反切系联,这三个字同属一个声类,而在这里却被分别拟作yi、幻和幻,可见聂历山对注音符号的作用还不甚清楚。事实证明,《掌中珠》的注音符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不可能指望用一条规则概括其全部作用。苏敏和克恰诺夫在《,善古特语音学研究》一书中正确地指出,这些符号的表音功能“非常广泛,往往很不确定”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构拟了一些带注音符号的字所代表的西夏字音,其系统虽与聂历山大同小异,但对个别字音和声类的处理则比聂历山准确,这是由于他们注意到并利用了西夏语声韵分类的缘故。按照类似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李范文最近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个别注音符号的功用逻,我们可以从中比较清楚地整理出三条规则:一,ts母汉字加口旁后变读为dz母;二,1母汉字右下角加小圈后变读为1五母;三,月母汉字加口旁后变读为z母。这三条规则除了第二条还有些疑问外,其余两条都可成为定论。不过,苏敏、克恰诺夫和李范文都只解决了一小部分带注音符号的字,这大概是由于他们对汉语本身不够重视的缘故。例如李先生在《同音研究》中不止一次地提到,“署”字历代字书都没有收。其实该字见于《说文》网部,又《广韵》衣检切、乌合切、聆业切三见,李先生没有查到,自然无从确定“。笔”所代表的读音。总的说来,国内外西夏学界对《掌中珠》注音符号的考察虽然尚欠深入,但基本形成了一个公认的起点,即加注音符号的作用是改变它的声母,一般是构成全浊音。在西北方言里,《切韵》时代的全浊声母都已清化,并人相应的清或次清声母,如亚并人傍、定并人透等,基本没有例外¾。这样,((:拿中珠》的编者就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来对译西夏语中的浊声母,只好用在相近声母旁边加注音符号的办法来表示。‘这种解释是合情合理的,它虽然不能概括《掌中珠》里的全部对音情形,但还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确立了必要的基础。二二十多年来,日本桥本万太郎和西田龙雄、苏联苏敏、我国黄振华和李范文都构拟过西夏语音系统¹。通过综合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取消了原拟的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前的鼻冠成分(如mb作b)À,又取消了原拟的ld一和lh一两个声类À,从而认为西夏语有下列:28个声母:。hPP‘bmftt‘dnkk‘g习tsts‘dz锡tg‘d不0吕Z181下面先列表对比,然后按表1的顺序逐一补充说明和讨论。西夏字全部列文末,表中和文中只用代号。表‘)(一)b母业母字在西北方言全部并人涝母(b>p‘),明母则分为两类,一部分阴声和人声韵字的声母变为mb(以下略去鼻冠音),其余字的声母还读m。这种现象在唐代的汉译佛经对音中已初露端倪,如不空三藏以“么”译ba,以“莽”译ma@,可以看成是西北方言的182上游。表1中1一6号字表现了b和m的对立:其中l号字藏文注音是m。,相当于汉语的“名”(T巾、l,cTp.96)@。4号字在((金光明经》中对译扭mrta的m(阿蜜嗓哆,夏研二,184页)。5号字在《孔雀明王经》中对译sarba的ba(萨嘴,夏研一,210工万)。结合西北方言不难看出,《掌中珠》给明母字加注音符号逢阳声韵是把声母m变成饥逢人声韵则是把b变成m。据此可以断定峰为b,。没、。末为m。(二)d母定母和泥母在宋代西北地区的演化与上述业明二母平行,定母全部并人透母(d>t‘),泥母也按韵母分为d、n两类。:友1的7一10号字表现了d和n的对立。其中7号字义为“二”,正相当于藏文词g川:,8号字《掌中珠》释“浪嗡”为“骆驼”,正与汉语读音相当。10号字在《金光明经》中对译damini的da(陀饵你,夏研二,178页)。可以看出,“捺”的声母仍是n,并没有象多数人声韵字那样演化为d,因此,口字旁在这里的作用是把n变成d。(三)g母g母照例应与汉语的一部分疑母字对音,可是西北方言的疑母不太稳定,大约正处于声母脱落的早期阶段。这时的一部分字(如“我”、“银”、“五”、“鱼”)还保留辅音声母,少数字(如“吴”)则已失落声母,在《掌中珠》里与西夏零声母或w母对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悟”和“玉”这两个字,加圈和不加圈所注的是同一个声类(见表1的11一14号字)。14号字在《掌中珠》第13页第1栏音“。玉”,在第12页第1栏又音“玉”,更足以说明这个小圈是可有可无的。我猜想这两个字当时正处于g一/0一自由变读的阶段,很可能在老年人和青年人口中读音不同,这在现代语言中也是常见的现象。《掌中珠》之所以要对某些字加圈,大约是要人们保持这个字的旧读法。属于这种情况的还有“唯”和“。警”,我们可以断定它们代表的读音都是g。(四)习母如上所述,“我”字的辅音声母在当时的汉语方言中尚未失落,它的对音照例应是ga’加小圈的目的是把声母变成习。(五)dz母从母在西北方言全部并人了清母(dz>t8‘)。《掌中珠》表示西夏dz母最常使用冠“尼”的二合注音字,如“尼卒”、“尼则”等。黄侃在教学生念浊声母时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他说:“长江、黄河流域之人皆不能读浊声字,今取一至简之法读之。其法即于最清、次浊二音各取其半,合而读之,即成浊声。”À此可谓千古同辞。17号字的对音是值得注意的,它在第8页第5栏音“尼精”,在第3页第1栏音“蜻”。这说明“蜻”和“尼精”表示的是同一个音。表中17一20号字正表现为tS和dz的对立。其中19号字相当于汉语的“姐”(T中、五,。劝,620);20号字在《金光明经》中对译r巨ja的ja和gunja的ja(易喂社、郡社,夏研三,石。页、82页)。“啪”和“吟”都代表dZ,这一点李范文在《同音研究》第97页已经正确地指出来了。(六)名母183邪母(z)在西北方言并人了心母(s)和清母(ts‘)。《掌中珠》表示:母最常使用冠“日,或“啾”的二合字,如“日知”、“啾则”等,此外还偶然使用加口旁的单字。21一23号字例说明,给喉音字“移”和齿头音字“摺”加上口旁都是要把声母变成z。不过令人费解的是,“锣”加上口旁还可以表示塞擦音dz,其中没有规律可循。这也许是因为宋代西北地区人念不准声母z,所以有时用dz来替代。这使我们想起现代北方人在初学-英语时,总是把字母z,ed〕错念成〔dZed〕,其理大致相同。(七)d争母汉语床母在宋代西北地区清化为穿母(d不>t。‘),泥母三四等字则按韵尾不同分为两类,阳声韵字多读玮母,阴声和人声韵字多变成d不母。23一26号字表现了d争和玮的对立。其中“妞”和“葱”同为女六切,可以算做一组。24号字《文海杂类》反切上字系联为d争类;25号字反切上字为n类,‘、当是仆的类隔。“狞”《集韵》尼耕切,“拧”《字汇补》泥耕切,也可成一组。承由西北方言可知,《掌中珠》给泥母三四等字加注音符号逢人声是把声母d子变成玮,逢阳声则是把玮变成d争。因而可以断定岖为仆,。拧为d孔(八)Y母匣母在西北方言已并人晓母(Y>x),《掌中珠》多用冠“夷”的二合字,如“夷皆”、“夷格”等来和西夏Y母对音,也有时索性用零声母字,大概是由于元音开头的音节很容易带出一个弱Y的缘故吧。28、29号字注音藏文基字都是ga,说明小圈可有可无。《掌中珠》的编者加小圈的用意可能是提醒人们念“重”一点,以便得到一个清楚的$。(九lw母30号字是轻唇音,但其反切上字属喉音零声母,估计实读u。;31号字的反切上字为·w类,说明给“亡”字加圈是要把零声母的合口介音一u一变成声母w。32号字是个专用译音字,在《掌中珠》里除了译“缚”之外,还译“福”、“腹”、“父”、“斧”、“服”、“伏”、“富”等,又在《论语》和《孟子》里译“夫”。在《金光明经》里译ho(虎,夏研三,204页),结合西北方言,不难认定此字应读h勿33与34号字的反切上字同小类,在《金光明经》中对译加v盯i的va(舍伐哩,夏研二,95页)和avata的va(阿伐帝,夏研三,122页)。33号字与汉语“花”音义皆同,《文海》同小韵还有一个当“美”讲的字和一个当“语”讲的字,分别相当于汉语的“华”和“话”。在西北方言里,“花”、“华”、“话”的声母都是w。“嘴”多见于盛唐以后的汉译经咒,总与梵文va相当。梵文四十九根本字中,善无畏、不空、智广、慧琳、空海、惟净等人都把va译作“嘴”0。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说:“健达缚(gandharva),梵语天名,此译为寻香·一正梵音云嫩达礴,嘴音无可反。”从慧琳的反切看,这个字应属微母,但“缚”在《广韵》为去声过韵符卧切,是业母一等,对此,我们的解释是,“嘴所代表的读音既不全等于业母,也不全等于微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双唇擦音w。(十)r母用加上口旁的来母(l)字与西夏r母字对音,这早已为西夏学界所公认。这不是《掌中珠》所首创,而是前代僧侣译经时记录梵字读音的惯例。在汉文译的经咒中,“嗓”总是184与梵文ra相当,“罗”则一般与梵文扭相当,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情况。35一40号字例也可证明这一情况。其中35号字在《孔雀王经》巾对译五ara的ra(贺曝,夏研一,202页),在《金光明经》中对译candra和ra峨a的ra(旅达暇、嘴叉,夏研二,274页)。56号字词义为a骨",正相当于藏文词ruspa。37号字在《金光明经》中对译p血抓和nirmale的r(哺唯你、涅末丽,夏研二,174、188页)。与这三字相对,38号字、39号字词义为“来”,正与藏文词sleb相当。40号字《掌中珠》释“没鲁”为“蛆虫”,正相当于羌语麻窝话的bulu。从《文海》的反切上字来看,35一37号字与一批带口旁的注音字明显地可以系联成一类,38一切号字则与不带口旁的注音字系联成另一类,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这个结论可以类推到一部分加小圈的来母字。41一44号字表现了l和r的对立,其中42号字在《金光明经》中对译反ri和vitori的ri(室喇、昆徒哩,夏研二,178、182页)。44号字在((佛说守护大千国上经》中对译‘。ladh巨rini的ri(T中、I,cTp,295)。但这个结论不适用于全部字。还有一批字上加的注音符号与它们的声母无关,这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以上讨论所涉及的作为注音符号的小圈大都加在汉字的左下角,仅有个别的例外,可是,《掌中珠》里的小圈还可以出现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其中右下角的小圈不少都加在来母字上,典型的是第35页第2栏的“辣。”字。从情理上讲,气a应写作“辣”,、a应写作“n辣”。《同音研究})(第115页)说,“量。”和“领。”“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即在右下角划了一个小圆圈。这不是表示去声,而是表示该字的特殊读音。其所以放人《杂类》,也就是这个来母不是寻常的1一,而是吐气的lh一。”李先生的第一条证据是:西夏人把这些字归人《文海杂类》是由于这个声类发音特殊。然币我考虑,这个现象是不是可以解释作反切上字的“互用”,就象《广韵》“多,得何切”,“得,多则切”那样。《文海杂类》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第9页第1栏“阿”的反切上字用,’依”,第6栏“依”的反切上字用“阿”,二者互用,不能和其他影母字系联,但不能说它们仅是因为发音特殊,才放到《杂类》里,况且,《文海》作为一部西夏韵书,地位与汉文的《广韵》相当,说这么一部大型字典居然会遗漏一个完整的声类,要《文海杂类》来补足,未免有悖常情。‘李先生的第二条证据是:右下角加圈的字中有个别是用藏文比注音的。这也是西田龙雄、苏敏等学者从前建立西夏屠1h声类的一个关键证据。但这里有两点疑问,首先,有的西夏字除了用藏文lh注音外,还可以用1d、zl等注音。例如西夏“四”字,汉文对音是“勒”,藏文注音则有ldifi、lda、zlafi、lha四种形式,该西夏字是公认的l母字,那么这不是说明ld、1h、幻等文字形式都代表了1声母吗?其次,藏文lh这种书写形式仅仅是在现代拉萨话里读〔们,而在古代的藏文资料中似乎还没有读〔叼的迹象。现代的lhasa译作“拉萨”,“拉”是来母字,但著名的藏汉对照《唐蕃会盟砷》里有三个带lh的吐蕃人名,汉文却用透母字“贪”、“他”、“土”来对音À。“可见当时的1h母并不读阵〕。根据以上理由,我曾建议取消西夏语构拟系统中的lh声185类,详见拙着《西夏语lh声类置疑》。我们认为,加小圈的作用非止一二,情况比较复杂,下面逐项讨论。(一)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里有该一、一主一、一w一、一u一四个介音,前两个表示细音,后两个表示合口@。西非方言的介音不能和《切韵》构成严整的对等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切韵》的一部分合口音节在宋代西北地区失落w介音,变成开口音节。另外,西夏语中的合口音节本来就比汉语多一些,象效摄流摄在汉语里都是开口独韵,而在西夏语则有相配的合口韵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注上一个小“合”字,如“溺合”、“足合”。但通过仔细分析归纳可以看出编者也用小圈来表示合口。其中最富启发性的是西夏“珠”字,在《掌中珠》第3页第1栏音“溺合”,在第8页第2栏又音“溺。”,清楚地反映出右下角的小圈和小“合”字的作用相同,都是把开口的dai变成合口的dwoi。此外,还有许多左下角的小圈也表示合口音节。下面仍列表说明,并加补充和讨论O:表2各家拟音文一.坦。翘俪苏敏西龙田雄黄振华李范{~坚型合口音加后圈的方读言音汉字不西北带圈的注音藏文汉文对音同韵字的西代⋯掌注{西夏字夏字号、音{所属卜1曰仍丁!一t人}}珠字⋯声调⋯韵次李p从西可、家平三苏尼六合,六合fidu,figjuts又。ts头WO氮ufi!10yfi勺.0O:l凡托{平碎}平同À漆合,妻娄合习u,b习uts‘Wi-bts‘i,bsit‘O韵iSW会iUneWUOaU黄拟较好都忽略合口3543玮王WO都忽略合口1奚wo都忽略合口,二八;二.玮1相合,尚合44.(51)上聊娘平】5‘平}58相合,尚合bno-bsufi多良讥汗玛”六,勺八O方‘OOQ甘‘任‘任J任J任月任足合tu,glu,tWO黄拟较好帕iuO5051上(平)52备(59)底合,六合rkbU匕叻ju,,lul轰。1入wo黄拟较好势48号字括号内表示相当于平声51韵。51号字相当于平声59韵。西北方言中开合口的界限也许不象《切韵》时代那样鲜明,甚至西夏人自己有时也可能分不太清。例如52号字在大多数西夏文献中都仅用来对译汉语的“杨”及其同音字,但在西夏文译的汉文类书《类林》里,却还可以对译合口的“王”。这说明“王”的合口介音w在某些西夏人口中失落了。《掌中珠》对译合口字有时加注音符号,有时不加,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二)西夏语介音除一w一和咬一外,还有一个一寸,这是我在《西夏残经注音藏文的前加字》一文中根据藏文注音、汉字对音和现代汉语西北方言推导出来的。这个,一由注音藏文的前加字母d一来表示,如dbufi实读b穿u,dmu实读m受u,dwi实读w彭,等等。汉语没有这个介音,所以《掌中珠》只好选音近的字,在旁边加小圈注明,小圈的位置不固定,可186以出现在除右上角以外的三个位置,请见表3。衰3西代}掌西夏字所属藏文注音各家拟音声调}韵次}注音实际音值苏敏西田龙雄黄振!李范号}珠作者意见注汉音字夏字抓阳u1。贼缥。dwidmi,dbhidmidwidgifidgedghew彭m妙,b奋im彭w食ig誉ig骨eggeWi6都忽略介音Q都忽略介音奋e.17l1n口浦任户勺脚勺李拟较近苏敏拟较近黄拟较近黄拟较近西田拟较近坦.纷.比e”ieor傲"魏"a巩场.州.华护.终.纷.护ei.alJ往ŽOJg臼‘任八匕1上,自nQOdn匕上平平平平平平儿饥客百勒力恤次搏”汀尸O八t)月了一只”OU二Jlbbl卜口口匕(三)加小圈有时还与主要元音有关。在西夏文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里,有一个至今尚未被人注意的重要现象,就是用来对译梵文复辅音中起首音的西夏字大都集中在《文海》的平声第30韵。例如60号字读若“杯”,对译aPratihat。的p一(阿钵喇底喝帝,夏研三,1加页),4号字读若“。没”,对译amrta的m一(阿蜜嗓哆,夏研二,184页);61号字读若“吃”,对译vimukti的‘(尾木底,夏研二,188页),等等。这个韵注音藏文的元音在i和e之间游移不定,说明它一定是一种既象i又象“的特殊的元音。第30韵苏敏拟作,,西田拟作头、w礼黄振华拟作。、u。、i‘,李范文拟作‘,似乎都没有切中要害‘我建议把活的主元音拟为。。。是个弱而短的元音,‘最吝易作为“过渡音”出现在两个辅音之间,初学英语的人常把pl盯〔p‘lei」错念成〔p‘。lei〕,把cloek〔k‘IOk〕错念成[k‘。lok‘。」,正是同样的情形。《切韵》蒸登韵(人声职德)主元音是。,这在当时的中原确是如此,但在西北地方则不然。在回髓文译的汉文献里,登韵的“僧”字总是被译成sang,回骼文是有表示。的字母的,这只能说明“僧”所代表为曾摄字的主元音在当时西北地区并不是。,我们推想天概型E))眺‘1径匙。所以遇到西夏语的。时,就不得术使角注普称号了,典62号字与t一(J但喇夜野、too“唱”对音,此字属平声第对韵,在《金光明的例子肴以下两个:中对译tray巨ya和man忱a的曼但罗,夏研三‘,54、124页)。“得”在宋代西北地区读t,,加上口旁后变成63号字与“。刻”字对音,此字属平声第30韵,在《金光明经》中对译rak终和mok钾城的k一(嘴又、木察你,夏研二,174、188页)。“刻”在宋代西北地区读粉,,加上口旁后变成k‘。。四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掌巾珠》的注音符号如果加在浊声母汉字旁边,一般是改变此字的声母,如果加在清声母汉字旁,一般是改变此字的介音。当然,这仅是大部分字的187规律。还有少部分字,由于没有足够的语音资料,一时还无法看出它们所代表的读音,但注音符号在这些字上的作用大致不会超出本文划定的范围。希望将来再能发现新的西夏语音材料,据以充实乃至修正本文的结论,以便最终解决《掌中珠》的全部对音汉字问题,彻底搞清西夏语言系统和宋代汉语西北方言系统及其关系。¹LueKwanten,TheTimelyPe时1,A12thCenturyTangutChineseGloSSary,Bloomi始ton,1982.º罗福莫《西夏国书略说》,天津,191心»H.A.HeacKHA,TaHryTcKa只,中H几。江OrHaMoeKBa,1960.¼M.B.Co中PoHoBHE.H.KH互a甘oB,Hoc刀e仄oBaHHano中oHeTH中TaHryTcKo-ro只3HKa,MoeKBa,1964。½李范文《同音研完》,银川,1986a¾龚煌城《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声母部分)》,《史语所集刊》第52本第1分,19810¿桥本万太郎《文海韵的音韵组织》,《言语研究》,1962;西田龙雄《西夏语研完—西复语的构拟与西夏文字的解读》,东京,1964,又《西夏语韵图“五音切韵”的研究))’京都,1981一1983,M·B·co中POHoB,rpaMMaT“KaTaHryTeKoro只3从Ka,MocKBa,1965,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北京,1983,李范文《同音研究》,银川,1986。ÀHwang一cherngGong,VoicodobstruentsintheTangutLanguage,((史语所集刊》,第52本第1分,1981;表鸿音《西夏语音商榷》,《民族语文》1985年第3期。Á龚煌城《西夏韵书同音第九类声毋的拟测》,《史语所集刊》,第52本第1分,1981;轰鸿音《西复语勺h一声类笠疑》,《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西夏残经的藏文注音见Nevsky,ABriefManualofthe51一hiaCharaeterswithTibetanTra邵criptions,ResearchReviewoftheOsakaAsiatleSociety,1926。ÀH.MasP巨ro,LedlalectedeTch,ang一ngansouslesT,ang,BEFEO,1920.À括号里注的是HeacKH益所著TaHryTcKa二中H几。几orHa的卷数和页数,下仿此。¾括号里注的是梵文一西夏文衬音的出处。“互研一”指王静如《西夏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八、十一、十三)第一样,下仿此。À黄侃述,黄悼编《文字声韵训话 笔记 哲学笔记pdf明清笔记pdf政法笔记下载课堂笔记下载生物化学笔记PDF 》,上海,1983。¾藏文没有Ya母,所以借用ga注音。西夏译((论语》和((孟子》的字音材杆引自B·C·Ko二oKo江oaHE.H.KbluaHoa,KH跳益eKaaK几accHKaBTaHryTcKoMnePoo及e.MockBa,1966。@参看《罗常培语言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选集》(中华书局,1963)第64页和65页之间的“四十九根本宇诸经译文异同表”。在早期译的经卷中,“罗”字有时可与梵文恤毋或雌a毋相当,这是受了巴利文的干扰(依季羡林说),本文不论。·188·这里没有使用汉语借句的例证,因为汉语来母字(l)在借入西夏语后,有不少都变成了f。例如西复“接”宇((:文海》85页)所在的小韵,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证据确定它的声毋r,’但这个‘接”字却是从汉语借来的‘(((文海》:。接,汉语接之谓”’)。同小韵还有“牢”,、其他韵还有“老”、“流,等。这种1>r的情形在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借词中很常见,尽可不必见怪。在除来母以外的其他声母上,西夏语的汉语借词仍然可以用为拟音的参考。@类似的观点最早始于璐田龙雄,不过西田先生没有把话说得这样绝时。@岁常培《唐五代西湘方音》,扔平,1933。~---卜·‘@B.‘rlgr。,Etudessurl。必。nolosi。。hindse,stoc妓。lm,、102‘,一À表“!一用的宇音归韵衣一料参考了史金波、白滨、黄振华合著的《文海研究八À据史金波《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中央民族学报》1982年第理期。)46号字为汉语“同”的中古借词,“同”中古音du乳¾西夏残经注音藏文的前加字母b一不代表复辅音字母的起首音,而代表一w一介音,书写形式bts‘i实读ts‘wi,bsi实读swi。参看轰鸿音《西夏残经注音藏文的前加字》,《民族语文》1986年第2期。·、K·B.KenHHr,月ecKaTeropH益,yTPa互eH移aK眺直cKaaJI晚以yBBaHryTeKoM肛e那ao及e,MocK.a,1983。.189-
本文档为【_番汉合时掌中珠_注音符号研究_聂鸿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37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4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0-09
浏览量: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