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门寺博物馆珍宝展览导游词解说词讲解词修正

法门寺博物馆珍宝展览导游词解说词讲解词修正

举报
开通vip

法门寺博物馆珍宝展览导游词解说词讲解词修正 法门寺导游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距西安市110公里,距宝鸡市90公里,以释迦牟尼佛祖真身舍利与唐代皇家供奉珍宝举世闻名。始建于北魏(有的说更早,没有可靠依据),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寺名屡变,北周以前寺名为阿育王寺。自唐代寺起定名为法门寺,后虽然有更改,但仍以法门寺名扬天下。 我对法门寺的兴趣缘起于上学时看过的一本书,《中国文化史探秘丛书——法门寺地宫》,书写得通俗有趣,绘声绘色,颇...

法门寺博物馆珍宝展览导游词解说词讲解词修正
法门寺导游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距西安市110公里,距宝鸡市90公里,以释迦牟尼佛祖真身舍利与唐代皇家供奉珍宝举世闻名。始建于北魏(有的说更早,没有可靠依据),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寺名屡变,北周以前寺名为阿育王寺。自唐代寺起定名为法门寺,后虽然有更改,但仍以法门寺名扬天下。 我对法门寺的兴趣缘起于上学时看过的一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国文化史探秘丛书——法门寺地宫》,书写得通俗有趣,绘声绘色,颇具演义色彩,流于小说家之言。另外也知道韩愈著名的《论佛骨表》一文,以触目惊心的事实,尖锐深刻的语言,猛烈抨击迎佛骨之举,极力谏阻唐宪宗迎佛骨的举动,当时,龙颜大怒将加极刑,若非诸位大臣的求情、劝说,皇帝法外施仁,韩愈差点掉了脑袋。但最终还是被滴贬潮州。幸免一死的韩愈接到诏命不敢久留,当天便辞别亲友,离京南下,途经蓝田关时,适逢风雪交加,心灰意冷的韩愈即赋诗一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其悲凉之情充满字里行间,特别是诗中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成为千古绝唱。 现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是在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由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主持兴建的一个文化精品工程,2009年建成,我在景区一期工程刚完工的国庆节游览了法门寺。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我对于现代社会的大兴土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风不以为然,可转念又想,如果没有唐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岂有今日的法门胜迹。 因为我的兴趣主要在文物,故参观重点在于看“宝贝”,考古学家为消除人们的误解常说:“考古不是挖宝”,但法门寺考古发掘却名副其实地是“挖宝”之旅,1987年4月, 2000多件大唐皇室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指舍利横空出世,在总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的地宫里,宝物堆积如山,层层叠叠,流光溢彩,一时间法门寺成为世界观注的焦点。这批文物包括:四枚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组)金银器;首次发现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两河流域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荟萃唐代丝织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的丝(金)织物,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均是稀世珍宝,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武后绣裙”;这些奇珍异宝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极为罕见的。对满目琳琅的国器重宝,地宫《志文碑》 “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无尽赞美当之无愧。 我不是佛教徒,但对宗教文化和现象很感兴趣。文化景区景区内涵丰富,佛光大道很长,我没有走过这成佛之旅,仅礼敬了佛祖两肋侍菩萨,就直接进入合十舍利塔,塔内见到了佛祖真身舍利,只是太远,光线又暗,拍得很不理想。 之后直奔法门寺博物馆,俗话说:“旅游三分看七分讲”,我整理了一份导游词,与好古同仁共享: (进入展厅)这里陈列的“志文碑”(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叙述了唐代六次迎佛骨的历史,特别详细的叙述了咸通年间迎佛骨的盛况:唐朝时皇帝认为将佛骨迎送到长安瞻仰,可保证岁丰人安,天下太平,所以迎佛奉骨是件隆重的事情。通过碑文可知这次活动事先就准备了2年,当时从长安到法门寺200多里车马昼夜不停,茶水饮食摆在路旁,供香客随便饮用,佛骨由万人组成的仪仗队,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护卫,长安城内张灯结彩,文武百官延街相送,盛况空前。人们的狂热程度不亚于现在的中国申奥成功及足球进入世界杯的情形。     与志文碑放在一起的是“物帐碑” (同样出土于法门寺地宫),从长安送奉舍利回法门寺要经过许多的手续关节,为确保皇室供物完整无损归安法门寺,随真身供养,皇室派卫队护送到寺后进行清点移交,并刻此碑,这相当于现在的帐单,它不仅为我们现在的考古发掘提供了便利,也为唐代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通过这块碑我们知道了许多文物真实的名称,如秘色瓷等。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吸引了不同国家的亿万信徒,它为全世界信徒描绘了一个极为魅力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几枚由香料雕刻成的山脉(现称描金木山,唐物帐碑载为檀香山、丁香山、乳头山、沉香山)),尖耸入云,以此来模拟西方极乐世界的仙境。(展厅里的布光实在不行,个别展品昏暗,看不到反差,无法拍摄,有的展品又反差太大)。 除宗教象征意义外,地宫内放香料可杀菌防腐。这些香料包括檀香,丁香,乳香,沉香。从这么高的品位来看,应是东南亚进贡来的。 如果把香料山看成是唐代的盆景,那么这枚木雕应算是唐代微雕的珍品,这些实物不到两公分的佛菩萨像(实际尺寸为3-3.7公分,金刚力士为4.3公分),眉毛、眼睛、手指、嘴唇清晰可见,姿态十分优美,樱桃小嘴上口红鲜亮。后边的力士胳膊非常强健三角肌突暴;梅花肚一如今日健美运动员,其比例适中,身材匀称,充满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年的考古工作者打开地宫大吃一惊,从地宫踏步到平台,撒满了唐代历朝的铜钱,这叫“金钱铺地”。特别珍贵的是在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玳瑁纪念币“开元通宝”。这是绝代珍品只有11枚。 中国古代被誉为丝绸王国,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打开地宫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金碧辉煌,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丝绸很有规则的摆放着,有的铺在地宫地面,有的累在器物上,有的装在箱子里,层层叠叠,神神秘秘,令人不敢相信这是1113年前的唐人世界。地宫里的丝绸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种类,仅绢就有76种组织结构不同的种类,特别是织金锦的发现使得这种工艺和考古年代提前了300多年。 这五件蹙金绣文物是为捧真身菩萨特制的微形衣物,也是地宫内保存最完好的丝绸织物。蹙金绣是用金银丝盘结成各种图案,然后将图案固定在丝绸上的一种刺绣针法。这五件蹙金绣上所用的捻金丝加工复杂,它的中间是一根丝线,外面缠绕金丝,每米蚕丝上绕金箔三千圈,据考证当今世界手工捻金线的最细直径为0.2毫米,而1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种蹙金绣上所用的捻金丝的最细直径仅为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堪称古今一绝。它们的刺绣针法精细纤巧,制作工艺精湛,质料考究,作为宫廷加金绣品,虽历经千载,依然色泽艳丽,灿然如新,不愧为丝绸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里呈现的瓷器叫秘色瓷,是当年越窑(浙江)专为宫廷烧造的,庶民百姓不得擅用的专用瓷器。因工艺复杂,制作难度高,配方秘而不宣(这种说法值得斟酌,古人说皇家专用,故名秘色),故称秘色瓷。它颜色呈湖蓝青色,显得典雅高贵。过去历史学家在古书上看到秘色瓷这个词,却不知所谓秘色为何色,没有见到过实物,(实际为见了也不认识),法门寺地宫的发掘,结合《物帐碑》清楚的记载使得人们知道了这就是真正的秘色瓷,现世界仅发现这十几件而已。 这件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高圈足与碗壁比例恰倒好处,给人舒适之感。光薄的唇舌,向外翻卷,如一朵荷叶,俯视碗内总觉得有一汪擦不干的清水。 琉璃即玻璃。据考古发掘所知,大约在公元前16或15世纪,玻璃器首先出现在两河流域,稍晚埃及也开始生产,罗马帝国的玻璃业十分繁荣,先后发明吹制法,刻花玻璃和套色花玻璃。公元8至9世纪以后,伊斯兰玻璃业兴盛发达,一直持续到14世纪。中国至迟在战国时已能制造玻璃,至汉代有很大进步,但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反而有对西方之国出产琉璃的记载和赞誉。这些地宫出土的玻璃器是阿拉伯皇帝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这种说法为无稽之谈),唐懿宗(实际为唐僖宗)为表示虔诚之心将这些当时视为国宝的玻璃器送入法门寺供养了舍利。(据物帐碑,唐懿宗供奉的为秘色瓷,玻璃器为其儿子所奉)。 这20件玻璃中,没有两件物器的纹饰是完全一致,这表明当年在供奉入寺时,玻璃器经过了认真的筛选。玻璃器上的刻花反映了典型的伊斯兰风格,这些玻璃器属于伊斯兰早期玻璃制品(另外还有萨珊风格),它反映了当时玻璃制造的最高水平,不仅在我国罕见,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所以其中九件被定为国家级文物。值得注意的是这副茶杯茶盏(淡黄色琉璃茶托、茶碗)可是唐代人自己所生产的,它的工艺造型为模吹成型(据《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其余玻璃器皿为无模吹成型)明显沿袭了中国传统青铜工艺的浇铸法,反映了唐代人玻璃制造业在努力学习外国的同时还继承了本国的传统。达到了当时中国玻璃生产的最高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唐代茶道形成从煮茶向点茶的过度,由于点茶是将茶沫放入盏内直接开水冲注,因而表明这套茶具已能够经得起开水烧烫,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认为玻璃器透明度好,不能用开水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以上这几件蓝色刻纹玻璃盘为代表的这批玻璃器的出土对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外玻璃发展史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 看完这组特殊文物后,请大家随我继续参观。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   展出的金银器分为两大类:生活用具与佛教法器。 商周被称为青铜器时代,唐代被称为金银器时代,是我国金银器制作的繁荣时期,其造型精巧优美、装饰丰富多彩,纹饰或典雅大方或富丽堂皇。唐代金银器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绚丽的瑰宝,在金银工艺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光辉的一页。前期金银器受中亚、西亚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中晚期以后,外来影响逐渐与中国传统的图案、造型融为一体,被博大精深的唐文化所吸收、融化。法门寺地宫出土晚唐金银器121件(组),其中唐懿宗、唐僖宗父子供养的金银器就达100多件。这批器物器形雍容华贵,纹饰精美富丽,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凝聚着唐代工艺大师们的高超智慧和心血,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近年来唐代金银器有三次重大考古发现,一次在浙江,两次都在陕西(法门寺和何家村)。其中法门寺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发现。 金银器具有一种金碧辉煌、典雅玲珑、富丽堂皇的魅力,给人以高雅华丽之感。在古代,金银器是专供上层统治阶级享用,间或用于君臣间的赏赐、进奉以及对寺院的施舍,是财富、地位、权力和级别的象征。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象征,为佛门圣花。 地宫出土这对莲花(银芙蕖)用白银片(银箔)裁剪而成,微风一吹,莲花左右摇摆不定,仿佛连籽随时会被吹落。唐代工匠成竹于胸,简单明了的制作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示“忍辱”。这是成佛修行的第一步,在充满斗争的世界要成佛须先能“忍辱”。 佛教有许多戒律,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弟子持戒不能放任自己,这个粉盒(是否装粉存疑,鎏金双凤衔绶御前赐方盒,上有墨书 “随真身御前赐”)表示“涂香供养”,涂香表示持戒,好像脸上香脂香粉可以隔除尘垢一样。,这几个字与今天写法一致,说明文字简化在唐代已经开始,这几个字表明这批金银器为皇帝御用并由他亲自供佛的,因而此文物是非常珍贵的。银盒底部内外都有同心圆圈,如同车床车出一样,它显示了当时机械加工的明显烙印。 一切生命离不开水的滋养,水是被认为最具有奉献精神的东西,地宫出土的两枚水碗(仰莲瓣银水碗),表示水供养,引申为“布施”,大乘佛教要求信徒不但超度自己还要布施众生,没有布施之心便无从言佛。 经长期的修行,修得一些正果,此时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佛教要求弟子不断上进,这就是“精进”思想的来源。手炉、熏香器视为“焚香供养”。表示“精进”,香烟袅袅上升寓示不断上进的意思。 佛教认为修行是长期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修行要像一日三餐一样。地宫供养器中的小盘子,银碟(地宫发掘鎏金十字折枝花纹葵口小银碟、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小银碟各十枚)就表示饮食供养,象征“禅定”。 旗帜就是方向,力量来自于信念,一个佛教弟子应对佛的无边法力充满信念,不能有任何怀疑,地宫出土的银灯(物帐碑称香炉一副并碗,考古发掘报告称素面银香炉并碗盏,亦称素面圈足银灯,现在一般认为是焚香器)表示“灯明供养”引申为佛的智慧之火可烧尽一切烦恼。 实际上“忍辱”、“布施”、“持戒”、“禅定”、“精进”、“般若(智慧)”就是出家成佛的六种方法,六种道路,即六度。有叫“六波罗蜜”是佛教实现的六种大法。  这件文物叫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是一种熏香器。以炉熏香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美化和卫生措施。到了唐代,无论是荐天祭地,供养释迦,礼敬老子,尊宗礼祖,都要点香熏香。唐代时香炉造型开始趋向多元化,熏香器生产也更为发达,从铜而金银,且式样丰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个熏炉及银炉台充分说明,古代人同样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佛教焚香的风习。这件文物原置于地宫后室,由唐懿宗供养。其形制高大,制作精美,为唐代同类金银器最宏大的一个,精湛的制造工艺和精美的装饰图案令人叹为观止。熏炉、炉台成组配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 这个香炉(指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奇怪的是考古发掘报告里未见)炉面镂孔,顶部为欢喜天造像,造型十分可爱。 这件文物叫鎏金双蛾团花纹镂空银香囊,出土于地宫后室,重547克。是唐僖宗所供奉。系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香囊囊盖、囊身各作半球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相扣合,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则以勾环相连。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这种陀螺仪原理,欧洲17、18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世纪之前,已熟练的掌握了这种技术。 这件文物叫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出土于法门寺唐塔地宫后室,系唐僖宗供佛用品,在寺院用于装香水洗浴佛像或烧纸钱等,重6265克。此器浇铸成型,其外饰24朵莲花。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说明此盆为唐代浙西道(今江苏镇江)所生产。浙西道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值得注意这个银盆(鎏金双鸳团花大银盆)盆底是正在交欢的一对雌雄鸳鸯,艺术手法表现的极为坦诚大胆,这似与佛教不符,实际上它是含蓄的反映了男女双修的密教教义。  大银盆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造型宏大,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特别是盆壁内外的錾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艺水平。 法器是和尚在举行法事过程中的道具。 钵盂(两金两银)为和尚化缘乞讨时所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法器,在法会上钵盂盛水来救助饿鬼。 银如意初叫痒痒挠,后引申为法器,为菩萨所执,因为如意能达到人手达不到的地方,有人身难以达到的境界,所以用如意比喻佛的法力无边。 这两个香宝子(指鎏金伎乐纹银香宝子,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是用来贮存香料的(有的专家认为是储存茶末的,有的专家认为是存盐的,有的专家认为是供养佛具)。 锡杖,也叫禅杖,释迦牟尼所在的印度属于温暖湿润地区,常有野兽,蟒蛇出没,弟子们为信守不杀生的戒律,行走时要摇动锡杖,惊走野兽;或乞食时振动有声,使人闻知,和尚化缘如果在施主家门口摇动三次锡杖,不见应答须主动离去,后世则为法器之一,其用法极为严格,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不得以杖指人,或画地作字。作为佛法的最高象征,是法力和地位的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它有等级之分:《锡杖经》云:迦叶佛为二股十二环,地藏菩萨为二股六环,释迦佛为四股十二环。这枚“迎真身金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出土于地宫后室,为唐懿宗所供奉。锡杖全长一百九十六点五厘米,杆径三点二五厘米,用银五十八两,金二两,(金银量为铭文所记),重二千三百九十克(出土后称量)。四股十二环代表佛教基本教义中的“苦,集,灭,道”四谛和 “十二因缘”,属释迦佛所持,是等级最高的。这枚锡杖在研究密教法器及李唐王朝与密教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杖股上的镂文可知,这枚大锡杖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懿宗皇帝为迎送佛指舍利敕令工匠专门制作的。整体造型精美绝伦,古今罕见,比现藏日本正仓院被称为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等级更高,形制更为宏伟,工艺更显精巧,堪称佛门奇宝,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锡杖之王。 锡杖之后展示的为舍利供养容具,法门寺一共出土四枚舍利,一灵骨,三影骨:八重宝函装第一枚舍利,汉白玉灵帐装第二枚舍利,五重函棺装第三枚舍利(佛指真身舍利,灵骨),三重宝函装第四枚舍利。 首先看到的是存放第四枚舍利的三重塔棺(三重宝函)包括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鎏金铜浮屠(单檐铜精舍)、鎏金迦陵频伽鸟纹银棺,当时被安置于地宫前室,将这套文物陈列于此,在于他们以实物形式述说了舍利进入了中国后,供养方式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已被民族化的一系列发展过程。这种类型的塔一般被称为阿育王塔,是印度低矮的土钵与中国早期的亭榭结合的产物,这尊小塔就是汉白玉阿育王塔,体高78厘米,由塔刹、塔盖、塔身和塔座4部分组成。从上到下精雕细刻。塔盖为9层棱台,塔身为四面,每面中心设假门,门两侧各有一端庄秀丽的菩萨像,共8尊。朱红色的裙裤和粉绿色的披带,色泽鲜丽如同刚涂上一般。从雕刻手法及此器造型看,此塔是在盛唐时期雕造,而晚唐咸通年间入藏佛指舍利时重新妆绘。中间的鎏金铜浮屠(浮图)四方四正,是中国两汉以来高层建筑的飞跃,与其它建筑不同的是顶有六盘轮相,这是典型的唐式佛塔样式,。专家认为铜浮图是唐代法门寺四级木塔的模型,原高54厘米,重14600克。模铸成型,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为唐代楼阁建筑的典型代表。法门寺博物馆的珍宝阁当时即按此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是一座典型的仿唐建筑,棺椁本是中国传统的葬具,舍利进入中国后,不在是印度原有的缸式埋葬而采用中国化的棺椁存放舍利,这说明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已受到中国文化的融合,反之中国的建筑艺术发展也受到佛教的影响。这个就是鎏金迦陵频伽鸟纹银棺,原置于鎏金铜浮屠内,用外罗里绢的丝绸夹袱包裹。棺体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鸟。迦陵频伽本是一种能发出妙音的鸟,又译作美音鸟,或妙声,按佛教经义,“此鸟发声微妙,胜于余鸟。听者无厌,喻大行大度众生。”传说释迦牟尼在传教时,逢供养日,迦陵频伽来做乐舞。在佛经中迦陵频伽演变为拟人之鸟,是吉祥的化身。 中国人在舍利掩埋方式上进行了改造,而且在舍利供养方面的中国化进程更为鲜明,其最为突出的便是迎佛骨活动。 *八重宝函* 唐王朝造八重宝函,合地宫为九重,表证佛法之“五部九重”,以胎藏界曼荼(tu)罗供养佛指舍利。八重宝函是整个地宫最重要的供奉物。出土时,外用一个大红锦袋包裹着,轻轻地揭去外表那一丝丝,一片片的丝绸残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函(檀香镂金银稜装铰函),函体外表四周以减地浮雕描金加彩的手法雕刻着释迦牟尼说法图,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和礼佛图等极为精美的画面,是唐代木雕中罕见的佳品,遗憾的是出土时已残。 其它七重由外向里依次是:鎏金四天王盝(lu)顶银宝函(1件,通高23.5、边长20.2米,重2699克) 盝顶素面银宝函(1件,高19.3、边长18.4厘米,重1999克)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1件,高16.2、边长14.8厘米,重1660克) 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1件,高13.5、边长13.5厘米,重973克) 金筐宝钿(dian)珍珠装盝顶纯金宝函(1件,高13.1、边长11.3厘米,1022.5克) 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wu fu)石宝函(1件,高10.2、边长8厘米)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1件,高7.1、塔边长4.8、垫板边长5.4厘米,重184克) 这里的五重宝函原安放在地宫后室秘龛内。内所供奉的第三枚舍利经专家鉴定和史料佐证是佛教徒苦苦寻找了2000余年的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 五重宝函最外一层是铁函,其里依次为鎏金45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水晶椁子、白玉棺。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就安奉在白玉棺中。盝顶铁函,高22厘米,边长22厘米,呈深褐色,出土时函外用加金丝织物包裹,揭开覆盖在铁函表面上的层层金锦,露出了锈迹斑斑的铁函全貌。函重3000克,为了保证前面铁锁的完整性,函盖从后面打开,里面塞得满满当当,一大一小两水晶球,雕花金戒指,一串宝珠和几条绣花绸绢等,取掉这些,里面是一具鎏金银宝函。   银包角檀香木函,出土时已散架,但木质尚好,函顶函身均包裹银雕花包角,函体以平雕加彩的手法雕满各种花卉,上挂银锁钥一副。函底周围散落着许多微小的檀香木块,捡起来在放大镜下观察,竟然是一个个眉目清晰、形体比例适中的微雕小佛像,其中最大的不足一枚枣核,真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木函内是一只盖顶镶嵌有黄、蓝宝石的水晶椁子。   水晶是珍贵宝石的一种,以其质地晶莹透明,色彩多样而被人们所喜爱。这件椁子以水晶琢磨而成,是一件设计巧妙,精雕细琢的水晶精品。打开水晶椁盖,里面是一具仅有6.5厘米长的小白玉棺。棺体小巧,形状很象沿用到今天的木棺,通体以白玉琢磨而成。整个玉棺棺体放置在棺床之上,小玉棺通体呈乳白色,并泛淡青色,玉质细腻柔和,棱角分明,工艺非常精致。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静躺在其内。由于佛指舍利在地下秘藏1000余年,水份渐渗了进去,据考古专家们介绍,刚一打开玉棺,舍利骨质松软,而且还有白色小霉点附于其上。 这尊造像叫鎏金银捧珍珠装捧真身菩萨,出土于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之后,整个造型由菩萨、莲台座上下两部分组成。公元871年11月14日唐懿宗39岁生日时,专为其迎送佛指舍利而铸造,后由僧人澄依在公元873年迎送佛指舍利时供奉,是地宫内惟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该菩萨制作精巧,工艺独特,装饰华丽,金碧辉煌,特别是人物图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堪称地宫出土文物中的极品,确系唐代皇室所供奉之等级最高的器物。为了实现佛教“金胎不二”的“不二法门”,唐王朝尽佛教之精华,敬造“金胎合曼”的捧真身菩萨,上为吉祥天女,仰莲座上32菩萨生,顶为大日如来三身咒轮,底为金刚界五方五佛,中为四大天王。底部中为胎藏界中台八叶院,周以八大明王环绕,而以菩萨宝冠上修法界定印的毗卢遮那佛一统贯之,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到密乘的殊胜现象,是唐密的最高结集。 菩萨双手所捧的荷叶形盘上有一段文字:“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点明了唐代六次迎奉佛指舍利的真正目的,这就是祈求佛祖保佑皇帝万寿无疆,子孙万世相传,世界各国来朝降服,天下稳定太平。 接下来展出的是鎏金十字(羯磨)三钴(gu)杵纹阏(yan)伽瓶(2件,每件高21厘米),为礼佛用具。 唐代宫廷茶事兴盛,在文人和寺院僧侣茶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尚繁缛、群体,重等级、礼仪,表现了高度艺术化的茶文化活动和唐宫廷茶道。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一套完整的唐皇室金银茶具,是唐代宫廷茶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和真实再现。据地宫内《物帐碑》记载,这套茶具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作为国宝重器奉献给佛祖真身舍利,以事虔诚礼佛的心愿,与佛教中的茶供养相吻合。可见当时的茶文化已是皇家礼佛的最高礼仪。  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主要包括烘焙、碾罗、贮藏、烹煮、饮用等器皿。 这里陈列的两枚银笼子是用来贮存茶饼的,唐代人先将茶叶蒸干,然后拍成饼或团放在焙笼中烘干保存,吃茶时,将茶饼取出,用这里陈列的鎏金银筷子,夹住茶饼在木炭上反复不停烘烤,第二步是碾茶,将烤好的茶饼用洁净的纸包好,放在木墩子上敲碎,然后倒入茶碾子中碾砸,使之细碎。茶叶不得烤的太干,否则较苦,沏茶来会绿烟乱飞。为了防止茶叶香味的流失,对茶碾子要求很严格,碾槽和碾轮空隙不能太大,窄而深的槽子,薄而重的碾子是最上乘的茶具了。这里展出的是皇家最精致最豪华的茶具。唐代人品茶图个真香真味,使茶味全部发挥出来,并且连茶末一同吃下去。碾好的茶末要用网目在60目以上的细罗筛一下。这里陈列的茶罗子是唐僖宗皇帝小时吃茶用过的筛罗器,龟形盒是用来盛放罗筛好的茶面的。 品茶被唐人视为雅事,备茶的同时还要备水,水不要烧的太过,要恰到好处,这里陈列的四件盐台是干什么的呢。原来古人在茶里要放盐的,古人在饮茶前还要吃一些小食品,例如粽子,水果等垫垫肚子,压压茶的苦涩味,这此小食品称为茶点,这儿的碟子、盘子是用来装放茶点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这件金银丝结条笼子以金丝和银丝编结而成。笼体为椭圆形桶状,上有盖,下有足。顶部以金丝编织成盘旋而上的七层锥状物,象征七级浮屠。盖口与笼口以子母扣扣合,上下口及底边均以鎏金银片镶口。整个笼体编结成网眼状,笼底亦镂空,原有木片垫底,出土时木片已朽。此器制作精巧细腻,玲珑剔透,是唐代金银编织工艺中绝无仅有的精品,代表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文物叫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银碢轴,由碾槽、辖板、槽身、槽座4部分组成。唐代人喝茶先要将茶叶烘焙干,碾碎过罗,加以佐料,最后煮而饮用。这套茶具小巧玲珑,设计十分科学,是专门碾茶所用。 这件文物叫鎏金仙人驾鹤纹壸门座茶罗子,仿木制箱匣体结构,由盖、身、座、罗、屉5部分组成。罗身上部为双层框罗斗,罗斗两端有空隙可来回抽动。罗屉用来呈接过罗的茶沫。罗的出现是人对茶沫的细度有更高要求的结果。唐代茶罗以前从未出土过,此件茶罗为首次发现,弥足珍贵。整件茶罗无论是做工,还是结构质地都呈现出了皇家的气魄。 这件文物叫鎏金银龟盒,是贮存茶沫所用(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既可揭盖取茶,又可以从龟口倒出。整体造型惟妙惟肖,极富动感,实为稀世之宝。龟在唐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吉祥长寿,作为茶具的装饰图案,则表现了唐皇室祈求圣寿万春,圣枝万叶的心愿,比喻饮茶有益健康长寿。 这件文物叫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整件盐台近视为一簇荷叶、莲花、莲蕊、荷叶杆组成的立体造型,并有摩羯、花草等附件装饰,新颖别致。唐人饮茶或调以盐、姜、椒等,盐台即为盛放佐料的器具。历代茶书均未记载盐台,此器为首次发现。 最后陈列的这副玻璃茶杯茶盏是很珍贵的文物,被茶学界称为“玻璃茶具的始祖”,反映了唐代饮茶从锅中烹煮向盏中冲注的形式上过渡。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向人们全面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系统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历史风貌,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为我们认识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历史艺术珍品。唐代茶文化是科学,艺术,生活三者高度的结合,唐代两种茶道形式是现今日本茶道的母源。后来日本的谴唐使学问僧将唐朝饮茶法带回国民族化形成了现今日本的茶道,今天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都很重视茶文化研究,这所有一切都得益于我国唐代的饮茶文化。法门寺珍宝馆就参观到这里,相信大家看过这些文物以后,一定会为对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一定会为做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更加自豪。 附:展出藏品目录: 鎏金大日如来银佛像(1件,通高15厘米)(未拍摄) 鎏金双狮纹银方盒(1件,通高11.2、长17.3、宽11.8厘米) 鎏金双凤纹御前赐银方盒(1件,通高9.5、边长21.5厘米) 素面圈足银圆盒(1件,高9.8、直径18.4厘米) 鎏金团花小银碟(3件、口径11.3厘米)(未拍摄) 鎏金团花圈足银碟(3件 口径11.3厘米)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1件,通高14.5、口径46) 鎏金卧龟莲花五足朵带银熏炉、炉台(2件,银熏炉通高29.5、盖径25.9、;银炉台高21、直径43厘米)为熏香用具,置于地宫后室。咸通十年(869)文思院造,唐懿宗供奉,为这批金银器之重器。熏炉炉台一次成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1件,直径12.8厘米)为熏香用具,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内置持平环,套接香盂,无论囊体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 素面银风炉(1件,通高56、足沿外径34.6厘米) 鎏金鸿雁纹五环银香炉(1件,通高14.5、炉盘口外径23.6厘米) 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1件,高42、口径24.5厘米) 素面长柄银手炉(1件,长44厘米) 葵口盘圆座银碟(2件,高6.1、口径8.7厘米)(未拍摄) 鎏金卷荷叶圈足银羹碗子(1件,通高9.8、足径8厘米) 鎏金银食箸(1件,长18.7、上端直径0.5、下端直径0.3厘米)(未拍摄) 鎏金卷荷叶圈足银水碗(2件,高8、口径16厘米)(拍摄多张) 素面圈足银灯(1件,高20.3、径16厘米) 素面银香案(1件,高10.5、宽9.5、长15.5厘米) 鎏金坐佛纹银如意(1件、长50厘米) 素面银如意(1件,长60厘米) 迎真身纯金钵盂(1件,高7.2、口径21.2厘米,重573克) 伽陵频迦纹纯金小钵盂、鎏金团花银钵盂(2件) 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1件,通长27.6厘米,211克) 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臂钏实为镯子,戴在手臂上,物帐碑称随求,随求为佛教密宗菩萨名,)(2件,每件外径11厘米) 鎏金带钏面臂钏(2件,每件外径10.8厘米)以前仅见于唐代壁画,此为首次出土之实物,极为珍贵。(未拍摄) 鎏金飞鸿纹银笼子(1件,通高17.8厘米) 金银丝结条笼子(1件,通高15厘米)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鎏金团花纹)银碢(gua)轴(2件,茶碾高7.1厘米,长27.4厘米) 鎏金(仙人骑鹤纹壸门座)银茶罗(1件,高9.5厘米,罗长13.4厘米,宽8.4厘米) 鎏金银龟盒(1件,高13厘米,长28.3厘米,宽15厘米) 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1件,通高27.9厘米) 鎏金伎乐纹银香宝子(2件,通高11.7厘米,口径5.6厘米)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1件,通高24.7厘米,口径13.2厘米) 鎏金(壸门座)银波罗子(5件,每件高3.8厘米) 鎏金银则(1件,长19.2厘米)(未拍摄) 素面银香匙(1件,径4.2、通长18.7厘米)(未拍摄) 系链银火筯(1件,长27.6厘米,直径2.6厘米)(未拍摄) 八棱秘色瓷净水瓶(1件,高21.5厘米)此件为佛教供养器,通体青釉,造型简洁明快,为唐代秘色瓷之代表作,(外借送展,未拍摄) 五瓣花口秘色瓷盘(1件,高4、口径25厘米) 五瓣葵口小内凹底秘色瓷盘(1件,高7.2、口径23.7厘米)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1件,高9.4、口径21.4厘米) 此件以印有簪花仕女图案的纸张包裹,后图案印于碗壁上,为珍贵的文化痕迹。 石榴纹黄琉璃盘(1件,高2.8、口径14厘米) 此盘为釉彩玻璃,制法与中国瓷器工艺接近,为伊斯兰最负盛名的琉璃器。 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1件,高21.3厘米)制作年代当在7世纪初,是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皿中时代最早的珍品。用缠贴琉璃条等方法装饰外壁,为典型萨珊工艺之制品。 八瓣花纹蓝琉璃盘(1件,高3.4、口径19.9厘米)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1件,高2.3、口径20.2厘米),此件中心所绘“摩诃拉巴”纹,象征人魔交战、真主所在之处,为伊斯兰典型器物。 菱环纹黄色琉璃杯(1件,高8.4、口径8.2厘米)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2件,茶盏高5.2,茶托高3.8厘米)中国唐代制品,造型简朴,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拍摄两张)。
本文档为【法门寺博物馆珍宝展览导游词解说词讲解词修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0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6-02
浏览量: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