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举报
开通vip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第20卷第2辑 2005年4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20, No. 2 Apr. ,2005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黄忠怀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上海,200062) ,J吧JcJc乙尺力 之x 乙吧.沙忆 , 、欠力 之次 .~,乏衬 .衬 .x J之J 之‘(行 .JcJ之刁亡刁吧刁 之名吧乙(劝 之刁吧刁 仁乙咬 刁 J吧刁之刁 之刁 吧劝 之行J之产J...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第20卷第2辑 2005年4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20, No. 2 Apr. ,2005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黄忠怀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上海,200062) ,J吧JcJc乙尺力 之x 乙吧.沙忆 , 、欠力 之次 .~,乏衬 .衬 .x J之J 之‘(行 .JcJ之刁亡刁吧刁 之名吧乙(劝 之刁吧刁 仁乙咬 刁 J吧刁之刁 之刁 吧劝 之行J之产J忆乙吧J吧名(砧(刁 吧心 吧 〔提 要〕影响村落生长的因素主要是村落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流动。融入型人口流动改变了村庄的姓氏结构,它 是多姓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寄居型人口流动不但在一定时段改变了村庄的姓氏构成,对村落的裂变以及村落数量 的增加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村落裂变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健词」村落 自然增殖 寄居型人口流动 融入型人口流动 [中图分类号〕K928.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 (2005) 02-0067-07 〔收稿日期〕2003-12-04 [作者简介]黄忠怀(1967-),男,江苏淮安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现为华东师大地理系中国行 政区划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聚落地理、基层行政制度史。 jn 节 内吧JjeJ亡、,之J之刁 之』吧刁之J之名咬J吧J吧.乡吧J吧 x 刁 J吧刁 吧J之刁 吧 父 心(书 刁吧于 刁 吧刁 心心 衬 行 于 ._x于 衬 衬 ,次 衬 刁 心行 ~欠于 .次.刁忆刁吧,J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北平原的聚落发 展与形态演变一直受到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 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研究成果中,丛翰香主编 的 《近代冀鲁豫乡村》探讨了华北平原村落的起 源、规模与景观特征,对明清的基层组织与村落 之间的关系也有深人的研究①。在此之后,尹钧 科用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 秦汉以来北京郊区村落发展的状况②。孙冬虎则 通过白洋淀地区的村落研究,重点探讨了环境变 迁与村落发展之间的关系③。在村落形态演变方 面,王建革从地理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华北 平原村落内聚性特征的形成原因④。王庆成则探 讨了晚清华北村落的规模等外部形态,认为华北 村落多为中小村落,百户以上的村落并不多,从 而否定了传统上认为华北多巨型村落的观点⑤。 总体而言,目前的历史聚落研究由于受到村 落历史资料不足的限制,宏观分析为主,微观分 析不足。村落往往被看作一个点,而不是被看作 三维地理空间,对村落个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 以及村落内部的结构形态、人口发展以及社会组 织的发育等问题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因此,本文 试图通过对村落人口增长、人口流动及姓氏构成 的分析,探讨明清华北平原村落的生长过程及其 影响因素。 一 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村落的发展 研究发现,很多村落是由零星的小居民点逐 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村落,每个村落实际上都经历 了一个从零星小聚落到独立成村,再发展成熟最 终达到饱和的过程。但就每个具体村落的发展而 ①丛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5年。 ②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1年3月。 ③孙冬虎:《明清白洋淀的环境变迁与村落发展》, 《河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明清以来文安洼的 水灾与聚落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 期。 ④王建革:《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形成中的地理与社 会影响因素》,《历史地理》,第16辑。 ⑤王庆成:《晚清的华北村落》,《近代史研究》,2002 年第3期。 67 言,影响村落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落 内部人口自然增殖的原因,也有移民以及村际间 人口流动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口自然 增殖无疑是村落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原因。 人口自然增殖对村落发展的影响在单一宗族 型村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得最为明显。毫无疑问,大多单一宗 族的村落最初都是由一家一户的定居,逐渐发展 成大家族,再分成若干户,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具 有一定地理空间与人口规模的村落。对村落的姓 氏构成与人口的研究可以发现,这种以单一宗族 为主的村落无论是华南、江南还是华北地区都是 存在的,尤其以华南地区最为显著①。 以林耀华研究的福建省福州附近的义序为 例,正如林耀华指出的那样:“义序是一个乡村, 因为全体人民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域上。义序是一 个宗族,因为全体人民都从一个祖宗传衍下来。 前者是地缘团体,后者是血缘团体。义序兼并前 后二者,就是一个宗族乡村。”②据林耀华民国 时期的调查,义序共有居户1938家,其中黄姓 1907家,其余的林姓12家,陈姓6家,刘姓、 张姓3家,王姓、郑姓2家,杨、郭、庄姓各1 家。黄姓占98. 40 0 o,其余各姓合起来不足 20o s0。由此可见,义序是一典型的宗族聚居型 村落,全体人民由一个祖宗传衍下来,也就是 说,这种村落主要依靠自身繁衍而得到发展。 华北地区虽然以多姓村为主,但是这种宗族 型村落依然可见。在山东,据学者的调查,山东 的村落可以分为单一型村落、亲族联合村落、杂 姓聚居村落等类型。济南附近的傅家庄、孟家 庄、姬家庄、魏家庄等,都是单一型宗族村落, 这种单一型村落在山东偏远的山区和海岛数量尤 其多,象容城县大苏家村、小苏家村、高家庵村 都是单一宗族的村落④。 在河北,单一宗族型村落也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新河县到民国17年时,杨十户村为杨姓一 大族,东十户村只有王姓一族,徐冯召村为徐姓 一大族,陈家冯召陈姓一大族,台家庄徐姓一大 族,小贾家庄、贾家园为贾姓一族,护驾庄 (也 即傅家庄)为傅姓一大族,来远村王姓改据村民 十之九,也可归为单一宗族型村落⑤。这些单一 宗族型村落小的只有数家,大的可以达到一百多 家,如护驾庄。它们都是由当初一姓一户形成, 逐渐繁衍成村。由此可见人口自然增殖对村落发 展的影响。 即使在多姓村落,人口的自然增殖对村落生 长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类型的村落 中,常可见一两姓乃至三、四姓人口数量较多的 情形,这些主要的姓氏往往构成村落人口的主 体。以顺义县赵古营村为例,据满铁的调查,到 民国30年10月31日为止,该村共有124户749 口,23个姓氏。在 23个姓氏中,石姓 36户, 姚姓36户,赵姓19户,其余20姓的户数都在 4户以下,石、姚、赵三大姓共 91户,占 73.4%。 在望泉寺村,民国三十年共 137户,723 口,17姓中其中刘姓49户,王姓28户,张姓 18户,路姓13户,其余13姓都在3户以下, 刘、王、张、路四大姓共108户,占村落总户数 的78. 8 Yo。赵古营村和望泉寺村都属于以几个 姓氏为主的村落。梅沟营村则是以某一姓氏为主 的村落,该村截止民国三十年十月三十一日共有 58户346口,11姓中其中刘姓44户,其余都在 3户以下,刘姓占总户数的75. 8%)。从多姓村 落中大族户口所占村庄户口的比例来看,在多姓 村落,内部人口自然增殖对村落形成的影响也是 相当显著的。 ①单一宗族型村落的形成与其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关 系,也与地方的文化特质及村落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 一般来说偏远与交通不便的地方易于形成单一宗族型村 落。另外,村落形成的早期也多为单一宗族型村落,这 在许多村落以姓氏命名这一点上可以得到反映,村落家 谱中关于村落起源的记述中也可得到证明。 ②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6月,第1页。 ③义序各姓氏的户数统计资料,林耀华的著述中没 有说明资料的来源,也没有说明是什么时间的统计数 据。据林耀华在 《义序的宗族研究》导言的叙述,该书 是在1932年至1934年这期间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写成的,故这些数据大约是1932年至1934年间的统计。 ④山曼、李万鹏等:《山东民俗 .家族乡社民俗》, 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6月,第256页。 ⑤民国 《新河县志》地方考之三。 ⑥满洲铁路调查局:《中国农村惯行调查报告》第1 卷 《家族篇》,第60一72页。 68 二 “寄居型人口流动”与村落的发展 村落的生长除了自身的人口增殖以外,人口 流动对村落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口流动不 但增加了村落的人口数量,也改变着村落的空间 形态、姓氏结构和村落内部的社会关系。这里我 们所说的人口流动,既包括省际、县际之间的移 民,也包括县内村落之人口流动。 就流动人口与原来村庄的关系而言,一般有 两种形式:一种情形是,居民迁出原来的村落, 在离迁出村落较远的地方建立新的村庄,在行政 上与迁出的村庄没有什么联系,具有移民的特 征。例如隆尧县白家庄,据该村白氏家谱:明永 乐二十年,该白氏祖由山西交城县徙于直隶赵州 隆平县乡观社,立祖者为白仁亲,明洪熙元年 (1425年),部分白氏民复迁于此,村以姓氏而 得名①。又如隆尧县的莲子镇公社的辛庄,据该 村杨氏墓清道光二十五年碑文载:明永乐间,杨 氏民由内丘县张马村迁于隆平县张汪村,后又由 张汪徙此新建村落,遂名村为 “新庄”,后演变 为辛庄②。明代隆平县与唐山县是相邻的两县 (民国时合为尧山县),白家庄与辛庄虽然离迁出 地不远,但是却属于跨县人口流动,行政上肯定 不受原来村落的管辖。 这种类型的人口流动在一县内也同样存在。 如盐山县杨集公社崔刘杨村,据崔氏家谱载:崔 氏五世祖与刘氏一家由盐山县城北崔家园迁此立 村,以其姓氏取名为崔刘庄,后又有杨氏由杨呈 赵迁此定居,遂改称崔刘杨③。杨集公社驻地在 盐山县县城东南偏北22. 5里处,而崔刘杨又在 杨集公社驻地东北偏北5公里处,新立村与迁出 村落崔家园的直线距离近20里,行政上也不可 能受原来村落管辖。因此,这类村落和甘布尔所 说的 “卫星聚落”不同,甘布尔所说的 “卫星聚 落”(settlement satellite),主要是由于受空间 的限制,部分村民迁出村落的核心部分,在原来 村庄的边缘形成新的聚落,这些新形成的聚落在 政治和经济组织上仍然是原来村落的一部分④。 但是,不是说这类村落不受迁出村落管理就 是完全独立的,这些新立村落并不能游离于国家 基层管理组织之外,据嘉靖 《获鹿县志》:“有远 乡附籍或寄庄婿户不肯人甲,初时俱开作畸零户 者,夫甲首积多又当并聚为里分矣,畸零户积又 当分列为甲有矣。’,⑤从获鹿县的事例中,可见 明代的流动人口被归人到附近的里社中,由于许 多人不愿人甲,被当作畸零户处理。 另外一种管理形式是代管,当这种移民聚落 形成以后,由于规模较小,常常由附近较大村落 代管,新河县尧李庄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尧李 庄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据 《尧李庄图》 附文 “故事”条:“明沧头庙 (属冀县)有李姓 者,佣于沙井崔宅,东 (家)伙 (计)甚睦,主 人以女配之,给地三顷六十亩,遂落户于此,因 名李家庄而附属于沙井村。关帝庙前有古香亭, 上刻 ‘万历二十八年,沙井村代管李家庄夕诸字 可证。后人口渐多,遂脱离沙井改名尧李庄。”⑥ 从古香亭碑刻 “万历二十八年,沙井代管李家 庄”这一条来看,该村始建应在万历二十八年之 前,并且接受距离较近且有亲戚关系的沙井村 代管。 到了明中叶以后,代管村这一形式可能已经 逐渐取代在里社下 “开作畸零户”的管理方式, 原因是里社编审制度到明代中叶以后已经衰驰, 村庄逐渐成为实现赋役的主体。所以这类新立小 村在纳税和承担差役方面就可能和附近村落发生 联系,并接受附近较大村落的管理,成为这些村 落的 “代管村”或 “附属村”。到了清代,代管 ①白家庄白氏家谱,引自隆尧县地名志办公室:《隆 尧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3年8月。 ②辛庄杨氏墓清道光二十五年碑文,引自隆尧县地 名志办公室:《隆尧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3年8 月。 ③崔刘杨村崔氏家谱,引自河北省盐山县地名领导 小组:《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2年8 月。 )Sidney D. Gumble; North China Lillage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a Activities Before 1933,Universi- 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P12. ⑤嘉靖 《获鹿县志》地理第二 《乡社》。 ⑥民国 《新河县志》地方考之三 《尧李庄图》。 69 表1 倒马村所辖代管村及其规模 资料来源:光绪 《唐县志》卷2《舆地志·村庄》。 村或附属村这一形式已经被广泛使用①。 以唐县为例,据光绪 《唐县志》载,整个唐 县这样的代管村有87个,例如西旦里村的代管 村有刘家沟、墨眼村、黄眼村。木兰村代管村庄 有尖梢村济西沟村、小山河头、满心里、羊角 里。代管村庄较多的村庄是上苇子村,其下代管 村庄有梅家沟、大寺沟、皂角沟、马庄儿、梁家 沟、平房庄、韩白里、桃沟门、台子村、上下黑 角、枣儿沟、漫石道、西石门、吴儿庵、郭庄 儿、土沟门、令公铺、六亩园、东石门、塔子沟 共23个村庄②。实际代管村落的数量可能远不 止87个,因为这87个代管村仅仅是采访册上记 载的数量,当时编志者实地调查却发现有很多遗 漏,例如小山、南庄三村 “采访遗漏又有田家 沟、果庄、鸦子岭、米家楼、岳沟、李家庄、三 道冈、阎家庄、杨家庵等村庄,亦未详道理方 向”③。 一般来说,这些代管村的道里方向县志和采 访册记载都不完备,表明这些村落在当时规模还 很小,应属于较晚形成的村落。光绪 《唐县志》 记载的一些代管村人口数量为我们理解代管村的 规模提供了线索,表1列出了倒马村所代管村的 户口情况: 从表1可以发现,很多代管村的户数在1- 5户之间,这些只有一两户的村落毫无疑问是后 来移民的结果,大多形成于道光前后。人口较多 的柳家沟村成村的年代较早,新编 《唐县志》认 为大约明嘉靖二十九年始有居民,因当地有柳林 而得名④,这种说法基本上应该是可靠的。校场 沟与柳家沟的情形有所不同,光绪唐县志 “校场 沟”条下 “自校场沟至大大沟门40户”⑤,它的 户数较多是因为它实际上包括从校场沟到大大沟 门这一段距离上的数个居民点。 唐县的代管村较多与它的山地较多有关,直 到今天代管村这种管理形式仍然存在。平原地区 代管村虽然没有唐县多,但代管村也是存在的, 例如青县,到民国时期仍然有许多零星小村在发 育,“此外尚有新立小村多处,虽或有一名,然 70 类皆附人它村一牌应管,且为县局册表所不载, 姑从胭”⑥。这些新立的村庄附人其它村应管, 实际上也就是代管村或附属村。由于新立小村规 模较小,一般县志对这种村落都不载,但是这种 村落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只是 由于记载较少而被人们忽略了。 从这种类型人口流动的影响来看,它往往会 短暂地改变迁人村庄的空间结构与姓氏结构,随 着自身规模的发展,最终要独立成村。由于它们 只是短时间内附迁入地附近的村落,具有寄居的 特征,本文称之为 “寄居型人口流动”。它的发 展对村落数量变化有很大影响,同时,随着它的 独立,也加速了村落的裂变分化以及一定地域内 村落密集化的过程。 三 “融入型人口流动”与村落发展 和 “寄居型人口流动”不同,另一种情形的 人口流动是,一个村的人口迁移到另一个村庄 里,成为这个村庄的一部分,彼此结合比较紧 密,并且不会再独立成村,我们可称之为 “融人 型人口流动”。这种类型的人口流动在一个村落 开村以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对村落的发展壮大 有很大影响。 例如盐山县孟店公社夏庄,据该村邢氏家谱 记载:其先祖邢氏于明永乐末年迁来,其时即有 夏村之称,后夏氏失传,郑、潘、张等氏相继迁 ①民国时期村政改革,在一个行政村内分主村、副 村,大致还保留了代管村的遗绪,过去的代管村,大多 成了附近大村的代管村,例如白神首行政村由白神首村 与小铺村组成,白神首为主村,小铺村为副村,而小铺 村是由白神首部分村民外迁形成的,属于白神首的代管 村。 ②光绪 《唐县志》卷2《舆地志·村庄》。 ③光绪 《唐县志》卷2《舆地志·村庄》。 ④河北省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县志》第2编 《乡村概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⑤光绪 《唐县志》卷2《舆地志·村庄》。 ⑥民国 《青县志》卷1《区村》。 人,村名仍称夏庄①。邢、郑、潘、张四姓就是 夏氏立村后迁来的移民。另如新河县后梁家庄, 据该村焦氏家谱称,焦氏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 老鸦窝枕头村迁来,焦姓是该村较早的居民。在 焦氏之后,程姓由冀县东午村迁来,徐姓由本县 徐十户村迁来,黄姓由姚村迁来,成姓由马庄迁 来,此外还有张、王、李、陈、姬、贾、申等 姓②。后梁家庄由焦姓立村,徐、黄、成等姓都 是后来迁人者,最终没有独立成村,属于融人型 的人口流动。 这种类型人口流动对村落的发展有很大的影 响,也不断改变着村落的宗族与社会结构。研究 华北的学者都注意到,华北的村落以多姓村为 主,但是,实际上,就今天的多姓村落而言,许 多村落早期都是由单个家庭建立的。研究发现, 今天的多姓村落很多都以姓氏命名村庄,表明这 类村庄最初是由单一家庭发展而来的。村落家谱 中关于村落起源的记载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盐山县望树公社魏庄,据魏氏家谱载:明 永乐二年,魏氏奉诏由山东栖霞县迁此占产立 庄,故名魏庄③。又如隆尧县小曹庄,该村曹氏 家谱载:该族的曹氏祖于永乐间自山西洪桐县迁 至隆平县户曹村,明成化间复由户曹村迁此,以 姓氏命名为曹家庄,为与村西一大曹家庄相区 别,遂更为小曹庄④。这些村落都当是最早移徙 到此地的家庭姓氏命名的,故以姓氏名村,但是 由于受到融人性人口流动的影响,到今天都已经 变成了多姓村落。 村落早期由单个家庭开村的例证,还可见于 那些以人名为村名的村落。在盐山县于环珍村, 据于氏家谱称,明嘉靖五年 (1530年),于氏先 祖于环珍由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波迁此立 庄⑤。又如李振宇村、李振环村,据李氏家谱: 李氏先祖李振宇、李振环永乐年间奉诏由永平府 滦州 (今滦县)李家楼迁此分别立庄,各以姓名 名村⑥。盐山县类似的例子还有刘洪宇村、王可 忠村、孙良广村、张益吴村、李化斗村、王复娥 村、崔凡村、韩才风村、刘振隆村、李芳庄子、 李分乾村、刘春奎村、李士道村、卢少刚村、李 梦飞村、刘武家村等,都是以最初立村者的姓名 名村,表明这些村落建立之初只有一家一户 而已。 也有一些村落由两三户集中居住发展而成, 如前文所说的盐山县的崔刘杨村,最早开村的是 崔、刘二姓,村庄的名称即为崔刘庄,后来杨姓 迁来了,又改为崔刘杨庄。又如盐山县刘郭铺, 据马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马云奉诏由永平府 架州石门寨迁此占产立庄,因与杨家铺相邻,冠 以姓氏取名马家铺,后刘郭二姓迁此居住,子孙 繁衍,而马氏人丁不旺,改村名为刘郭铺⑦。从 这些村落的名称及其变化中,也可以发现早期村 落的姓氏构成与人口的流动状况。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在村落形成的早期, 大多为单一宗族型村落,随着村落的发展和人口 的流动尤其是 “融人型人口流动”改变了村落原 来的姓氏构成。而且,村落的规模越大、历史越 悠久,其姓氏构成就越复杂。以顺义县为例 (见 表2): 从顺义县的各村户口以及姓氏数的情况来 看,到民国三十年,大部分村落属于多姓村庄, 且村庄的规模越大、人口越多,姓氏的数量也就 越多。例如衙门村有274户,村内共有30姓; 马卷村189户,有36姓,而人口较少的妙尔巷 村52户,有6姓,姚卷村23户,有9姓。小孙 各庄35户,有9姓。这说明,随着村落的发展, “融人型人口流动”逐渐增加,村落的姓氏构成 越来越复杂,使村落发展成为多姓村。 而且从各村落中不同姓氏的户数来看,各姓 的户口数是不相同的,有的姓氏达到几十户,大 多姓氏只有一两户。以沙井村为例,沙井村民国 ①夏庄邢氏家谱,引自河北省盐山县地名领导小组: 《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2年8月。 ②民国 《新河县志》地方考之三 《后梁家庄图》。 ③魏庄魏氏家谱,引自河北省盐山县地名领导小组: 《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2年8月。 ④小曹庄曹氏家谱,引自河北省隆尧县地名办公室: 《隆尧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3年8月。 ⑤于环珍村于氏家谱,引自河北省盐山县地名领导 小组:《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2年8 月。 ⑥李振环、李振宇村李氏家谱,引自河北省盐山县 地名领导小组:《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 (内部资料), 1982年8月。 ⑦刘郭铺村马氏家谱,引自河北省盐山县地名领导 小组:《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2年8 月。 71 表2 顺义县第一区管村落性别户口数 村名 户数 口数 男 女 姓氏数 村名 户数 口数 男 女 姓氏数 大东庄 146 868 430 438 29 衙门村 274 1577 809 768 30 赵古营 124 749 376 373 23 良正卷村 139 21 石门村 97 404 173 231 16 妙尔巷村 52 6 沙井村 70 407 193 214 16 南卷村 99 16 河南村一保 100 476 242 234 25 三家店村 76 366 188 178 23 河南村二保 104 517 253 246 21 泥河村 55 287 147 140 8 河南村三保 100 564 287 277 22 东杜兰庄 30 10 河南村四保 100 534 251 283 24 西杜兰村 92 17 河南村五保 93 31 马卷村 189 1088 543 545 36 河南村六保 104 559 290 269 24 荆卷村 91 450 216 234 13 河南村七保 128 736 364 372 27 武卷村 19 136 79 57 3 河南村八保 66 23 秦卷村 25 149 78 71 4 胡各庄 77 465 229 236 15 姚卷村 23 145 67 78 9 军营村 132 727 351 376 16 白各庄 58 342 166 176 12 本各庄 79 480 240 240 13 姚店村 66 322 157 165 23 石各庄 55 296 148 148 17 毛家营 133 24 仓上村 60 355 169 186 15 向阳村 344 1824 916 908 33 梅沟营村 58 346 168 178 11 大营村 188 947 507 440 30 沙佗村 121 19 小孙各庄 35 196 99 97 9 望泉寺村 137 723 344 379 17 北上坡 66 15 北法信村 138 21 东马坡 23 129 65 64 10 南法信村 156 27 西马坡村 76 443 216 227 11 刘家河 150 743 377 366 22 萧家坡 35 199 102 97 10 东海洪村 141 741 385 356 19 东丰乐乡 192 1105 562 543 22 西海洪村 66 352 176 176 13 西丰乐乡 80 411 201 210 11 资料来源:满洲铁路调查局:《中国农村惯行调查报告》第1卷 《家族篇》,第60-72页。 说 明:该表据满铁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1卷 《村落概况》编制而成,户口、男女人口数大多是调查所 得,部分采用的是户口册上的数据,所有数据以民国三十年十月三十日为限,部分空缺是因为 《农村 惯行调查》没有数据纪录。 三十年十月三十日共有70户居民,16个姓氏, 的影响相当显著,村落的人口一直处于动态的发 其中李、杨二姓有13户,张姓12户,刘、杜二 展过程中,村际间、县际间乃至省际间的人口流 姓各7户,赵姓5户,孙姓3户,王姓2户,其 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余的崇、任、柳、景、柏、傅、吴、周各一 户①。如果不考虑灾害和人口外迁,村落各姓氏 的人口处于相同繁衍速度的情况下,理论上人口 越多的姓氏,移居的时间就越早。从这一点上也 — 可以看出,在村庄发展的过程中,外来迁人人口 ①满洲铁路调查局:《中国农村惯行调查报告》第1 《概况篇》,第61页。 72 四 余 论 村落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是村落 发展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村落,不管它形成 于哪个时代哪个区域,也不论它是多姓村落还是 宗族村落,都要经历从零星聚落到村落的发展过 程。研究注意到,聚落形成的早期,无论是移民 形成的聚落还是村民向外移居形成的 “卫星聚 落”,总是和周边的聚落发生联系,或被代管, 或与其它聚落共同构成一个村落,零星聚落也被 纳人到国家基层管理体系中。在村落发展过程 中,人口自然增殖与流动是村落发展的动力。寄 居型人口流动为村落的裂变分化提供了基础,并 直接推动了村落的密集化过程。但是,如果说 “寄居型人口流动”为村落的裂变分化提供了前 提的话,这种由 “寄居型人口流动”形成的聚落 其自身规模的发展,才是村落裂变的真正动力, 而聚落的规模生长则要依靠人口的自然增殖与 “融入型的人口流动”,三者实际上是密切相关 的。研究也注意到,人口流动所形成的聚落究竟 是 “寄居”还是 “融人”所依附的村落,取决于 村落的空间结构以及村落内部宗族组织与地缘组 织的竞争态势。村落结构的不稳定性是聚落产生 离心倾向的根本原因,村落内不同聚落间的空 地、山丘、河流等自然界限加剧了聚落间的离心 倾向,使村落分成两个或多个地缘团体,在华北 有时被称为街团。这些街团在宗族竟争以及地缘 组织竞争等外力作用下,最终促使那些原来附人 附近较大聚落的、具有离心倾向的聚落分化出 来,独立成村,从而影响村落的规模、数量以及 一定区域村落的密集化进程。 The Growth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llages in North China Plain of Ming-Qing Period Huang Zhonghuai (Research Center fo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China,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he natural increase and movement of the population of villages are the main factors in- fluencing village growth. The structure of clan name was changed by the merging style population movement,which was the major cause of multi-clan name villages,while the provisional style popula- tion movement not only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clan name in a certain period but also had great influ- ence on the fission of villages, which w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fission of villages. Key words: village;naturalincrease;provisional style population movement;Merging style pop- ulation movement 73
本文档为【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02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0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5-30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