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举报
开通vip

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许多明清时期的笔记都记载了作者当时所见的满族婚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拟通过对明清时期文人笔记中对满汉婚俗文化记载的分析,论证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并非“汉化”,也非“满化”,而是对汉族婚俗文化的扬弃。   一、明清时期笔记史料评述   目前,学术界对满族婚俗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成果如林。例如,王宏刚、富育光的《满族风俗志》,[1]王钟翰的《满族历史与文化———纪念满族命名 360 周年论集》,[2]张佳生的《中国满族通...

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许多明清时期的笔记都记载了作者当时所见的满族婚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拟通过对明清时期文人笔记中对满汉婚俗文化记载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论证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并非“汉化”,也非“满化”,而是对汉族婚俗文化的扬弃。   一、明清时期笔记史料评述   目前,学术界对满族婚俗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成果如林。例如,王宏刚、富育光的《满族风俗志》,[1]王钟翰的《满族历史与文化———纪念满族命名 360 周年论集》,[2]张佳生的《中国满族通论》等,[3]都对满族的婚俗文化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与研究。   二、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于满族文化的发展趋势究竟是“汉化”还是“满化”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例如,台湾大学教授陈捷先先生的《从族谱资料看满族汉化》[4]以及关学智先生的《谈东北遗民中的文化变迁所导致的满民族最终汉化》[5]等文章认为,满族在入关后,其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深,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汉化; 而另一部分学者持反对观点,例如,张梅、孙浚哲先生的《浅谈清朝前期的抵制汉化现象》,[6]王明霞、张佳先生的《“汉人满化”现象研究》[7]等文章则认为,满族在入关前后,不但一直都抵制汉化,而且汉族也必须“满化”。例如,清朝入关以后,强制推行的“剃发令”和“易服令”。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因为清军入关后,满族的婚俗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确实出现了很多汉化的现象。同时,满族也保留了自己大量的传统婚俗文化,这在明清时期的诸多文人笔记中都得到了印证。但是,笔者以为,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既非“汉化”,也非“满化”,而是对汉族婚俗文化的扬弃。   ( 一) 汉族婚俗   据明代笔记《万历野获编》[8]《双槐岁钞》[9]以及当代学者王炜民先生《中国古代礼俗》的描述,[10]中国古代的汉族婚俗,主要包括婚礼及相关礼仪。婚姻的主要形式是“媒聘婚”。婚礼形式是周代规定的婚仪六礼。除了婚礼以外,男女双方为了新婚大吉,又增加了许多相关的礼仪。例如,当新娘迎娶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家要以布衾或毡、席等铺地,要求新娘子踏在上面进入男方家门,称之为“传席”,其意为“不履贫( 平) 地”,是期盼新郎新娘在结婚以后没有贫困的日子,并一直富裕祥和。   ( 二) 满族入关前婚俗   据谈迁笔记《北游录》[11]以及当代学者王宏刚、富育光先生《满族风俗志》[1]163 -166的描述,满族在其入关之前的婚礼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共需要三天的时间来完成: 满族婚娶时,一般由其本族的族长主持,并邀请其部落以及山里山外的人参加婚礼。   第一天清晨日出后,以萨满为前导,新郎新娘向祖先行叩拜礼; 傍晚日落后,在宾客的欢呼声中,新郎新娘拜谢苍天和大地; 晚上进行婚娶的必要祝贺活动。第二天是大宴宾客。第三天,新郎正式去新娘家,迎娶新娘,进行婚娶的正式仪式,萨满在祝词之后,新郎新娘向天地诸神拜谢,接着,婆母和生身母一起,为新娘梳理头发,并编成辫子。梳妆后,新婚夫妇出来拜见所有亲朋好友。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婚娶的所有仪式结束,新郎新娘结为百年之好。   ( 三) 满族入关后的婚俗变化   入关后,满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其婚俗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婚嫁年龄延后   满族在入主中原之前,生活环境相对较为恶劣,为了保证其种族的繁衍,早婚现象较为普遍。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九年( 1635 年) ,皇太极下诏,“凡女子十二岁以上者许嫁,未及十二岁而嫁者,罪之。”[12]然而,根据《明史》记载,“凡庶人娶妇,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13]而汉族女子比满族女子的婚嫁年龄要晚两岁。根据清代昭梿的笔记《啸亭杂录》记载,“满洲氏族,罕有指腹为婚者,皆年及冠笄,男女家始相聘问。”[14]281昭梿生活于清代乾隆时期,他的笔记中反映出此时的满族人在其冠笄礼之后才能够讨论婚嫁的问题,而女子的笄礼( 也就是女子的成人礼) 一般是在 15 岁。由此可知,入关后满族婚嫁的年龄明显延后。这一变化也反映出汉文化对满族生活风俗的影响。   2. 由“尚白”转变为“尚红”   满族早期是“尚白”的。杨英杰先生的《清代满族风俗史》载,“女真及其先世,长期在冰雪环境中从事狩猎,白衣与冰雪同色,便于靠近被擒取的禽兽,提高命中率,具有保护色的作用,时代罔袭,遂成尚白之俗。”[15]因而,满族在其入关前都是崇拜白色。但是,汉族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吉色,并将之主要用于婚嫁等喜庆之事中。《续通典·士大夫婚礼》载,汉族在婚嫁过程的“问名”礼中,“主婚者( 婚嫁过程的主婚人) 进曰: 某第几女,妻某氏出,或以红罗,或以销金纸,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女之第行年岁。”[16]主婚者在问完女方的相关情况后,将女方的情况记在红罗之上,这反映出汉族对红色的崇尚。满族在入关之后,由于不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逐渐视红色为吉色,并用在婚礼中。在清乾隆朝,福格在笔记《听雨丛谈》中载,“京师娶新妇,落轿后,以红毡藉地,弗令新人履尘。”[17]从福格的笔记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京师婚嫁已普遍使用红色。这一转变,体现了满族对汉文化的吸纳。   3. 同姓不婚   同姓而婚是古代汉族婚姻的大忌。传统儒家认为同姓属于血亲,同姓婚嫁犹如乱伦,因而,中国古代汉族将同姓而婚视为禁忌。清人龚炜在《巢林笔谈》中记载了当时发生的一件时事: “朱韫斯误娶同姓,欲去其妇,名流多劝止之; 欲取证于古之娶同姓而无伤者,一时莫之应。”[18]54这就反映了古代汉族人将同姓而婚视为大忌。而满族则与汉族相异。朝鲜李朝时期的使臣李民寏的《建州见闻录》载,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其婚姻“嫁娶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从李朝使臣的记载可以反映,此时满族的婚姻有乱伦的现象,因而不会有同姓而婚的禁忌。但是,随着满族与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同姓不婚”的习俗也逐渐影响并改变着满族人的婚姻观。皇太极在崇德元年( 1636年) 下诏,“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之后,清军入关,在其颁布的《大清律例》中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16]这反映出满族的婚俗文化对汉文化的接纳。   ( 四) 满族入关后婚俗文化的延续   入关后,满族虽然吸纳了不少汉族的婚俗文化,但并未完全汉化,他们不仅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婚俗文化,而且对汉族诸多不合理的婚俗文化还进行了坚决的排斥。   1. 完整保留了跳大神的礼仪   满族人主要信奉萨满教,而萨满教的巫师( 也就是俗称的“萨满”) 是萨满神的化身,巫师是联系神与人之间的纽带,巫师通过跳大神的方式实现神与人的沟通。因而,跳大神是满族在婚礼、丧礼等重要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仪式。在入关之前,萨满与跳大神是满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入关后,这项跳大神的婚俗仍然没有摒弃,而是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据昭梿《啸亭杂录》记载,“( 订婚以后) 改月择吉,男家下聘,用酒筵、衣服、绸缎、羊鹅诸物,名曰过礼,女家款待如仪,男家赠银于妇家,今其跳神以志喜焉。”[14]281昭梿生活在乾隆年间,此时的清军已经入关近百年,满族仍然用跳大神来表达对新婚的祝福。   2. 朝新婚轿车射箭   据《啸亭杂录》记载,“( 迎亲之后) 新妇既至,新婿用弓矢对舆射之。”[14]281据说朝新婚轿车射箭是满族的先人为了赶走前来抢婚的人而留下的婚俗,后来延伸为赶走鬼怪之意,以图新婚吉祥。   3. 反对浪费   满族是以渔猎为主的游牧民族,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在入关之前,满族盛行节俭之风。这与北方汉族地区差异明显。清人龚炜在《巢林笔谈》中曾载,“清河与太原联姻,两家皆贵而赡,其记顺治三年婚费: 会亲专席十六色,付庖银五钱七分,盖其是兑钱一千,只须银四钱一分耳。而猪羊鸡鸭甚贱,准以今之钱价,斤不过一二分有奇,他物称是,席之所易办也。今士大夫家窘迫者甚多,较前宦相去悬绝,而物价又四五倍于前,勉措而不知节,乌得不日贫?”[18]148当时江南的人们“婚嫁不计聘奁( 嫁妆) ”。[18]122龚炜记载的这两则史料反映出当时汉族在婚礼宴席和陪嫁嫁妆方面存在奢侈浪费之风,而且南北方都较为普遍。这就与满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族在其婚俗礼仪中不但没有受浪费之风的影响,并且大力予以排斥。据《八旗通志》记载,“崇德间定: 亲王以下婚娶,如达定例多用者,多用之物入官,两家俱议罪。”[19]清朝统治者不但摒弃奢侈之风,而且严重的还要治罪。这是对汉族中不合理婚俗现象的明显排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明清鼎革之际,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并非“汉化”,也非“满化”,而是对汉族婚俗文化的扬弃。这一时期文人笔记史料中反映出的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这一时期满汉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更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化融合的重大历史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宏刚,富育光. 满族风俗志[M]. 北京: 中央民族出版社,1991.   [2]王钟翰. 满族历史与文化———纪念满族命名 360 周年论集[C].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3]张佳生. 中国满族通论[M]. 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4]陈捷先. 从族谱资料看满族汉化[C]. 北京: 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1992:8.   [5]关学智. 谈东北移民中的文化变迁所导致的满民族最终汉化[J]. 沈阳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学院学报,2008,( 3) .   [6]张梅,张俊哲. 浅谈清朝前期的抵制汉化现象[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8) .   [7]王明霞,张佳生.“汉人满化“现象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2008,( 4) .
本文档为【明清时期满族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48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8-02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