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礼物与交换

礼物与交换

举报
开通vip

礼物与交换 第 35 卷第 5 期 Vol. 35 №. 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 Hum . &Soc. Sci. ) 2007 年 7 月 J uly 2007 【社会学研究】 礼 物 与 商 品 ———以中国乡村土地集体占有为例 3 赵 旭 东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100094) 关键词 : 礼物 ;商品 ;土地 ;集体性 摘  要 : 对于中国的许多田野研究都关注到了礼物经济乃至关系运作的问题 ,...

礼物与交换
第 35 卷第 5 期 Vol. 35 №. 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 Hum . &Soc. Sci. ) 2007 年 7 月 J uly 2007 【社会学研究】 礼 物 与 商 品 ———以中国乡村土地集体占有为例 3 赵 旭 东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100094) 关键词 : 礼物 ;商品 ;土地 ;集体性 摘  要 : 对于中国的许多田野研究都关注到了礼物经济乃至关系运作的问题 ,但尚未注意到礼物经济能够 在中国兴盛的基础 ,那就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 ,集体性这种礼物精神的核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到了彰显和强化。从土地未曾私有这一前提出发 ,可以追溯中国为什么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发展 道路的原因。 中图分类号 : C 91 - 0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2435 (2007) 04 - 0395 - 10 Gift and Commodity ———Rural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in China as Example ZHAO Xu - dong ( Col lege of H 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 China A g ricultural Universit y , B ei j ing 100094 , China) Key words : gif t ; commodity ; land ; collectivity Abstract : Many researchers have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question of gif t economy and guanxi practice , but do not have given much more attention on the existential basis of the gif t economy growing in modern China which is the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 Under the preconditions of the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 the collec2 tivity as a core of gif t mind has been displayed and st rengthened. In terms of unprecedented land private ownership we can search for the reason why China takes a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f rom the western world.   一、引言 : 物的精神 自西方启蒙运动以后乃至最近两三百年的工 业化运动 , 世界的社会形态出现了西方学者所谓 的大分叉 ( t he great divide) , 描述这种世界范 围的“大分叉”显然有许多方法 , 比如从所谓传 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 从农耕社会到工业化社会 , 从冷的社会到热的社会 , 从社会的机械团结到有 机团结 , 以及最近出现的从地方化进入全球化等 等。不过上述这些区分不过是观念层次上的抽 象 , 大多缺乏实际物质层面的考虑。 因而 , 近二三十年社会学开始将研究旨趣转 移到跟物质有关的研究上来 , 比如近来有关商 品、身体与消费的研究、有关流行文化的研究以 及有关风险社会的研究 , 都在有意避免既有社会 学的纯粹观念论的色彩 , 转到由现代性的反思性 所导致的客体化倾向 ( Giddens 2001) 。这种 “物的转向”显然更多地受到法国社会学家布迪 厄 ( Pierre Bourdieu) 的“社会实践”理论的影 响 , 其强调客观的物质世界的结构安排本身并通 过我们建筑在此结构安排之上的实践活动而影响 我们主观世界的认知结构 , 进而形成无意识的 “行动倾向” ( habitas) , 并且在后续的行动中 , 客观世界的结构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 二者之间 相互影响 (Bourdieu , 1977) 。主观世界与客观 世界并非截然两分 , 而是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 用又一定是以某种物品为其中介 , 不论传统社会 还是现代社会 , 这种借助物而勾连观念世界与客3收稿日期 : 2006 - 11 - 11 作者简介 : 赵旭东 (1965 - ) ,男 ,河北承德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观世界的模式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 , 部落宴席的消费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着 一种聚会以及庆祝 , 而在一个现代城市餐馆里的 宴席也一样代表聚会和庆祝。其中区别只是在 于 , 前者是礼物的交换或者礼物经济 , 后者则是 商品的交换 , 或者商品经济。新几内亚人遵从礼 物交换的原则 , 投之以桃还之以李 , 相互强调的 是一种责任约束。如果一位安达曼岛人接受了别 人的邀请 , 却不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回请对方 , 那 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压力 ( Radcliffe - Brown 1922 : 42 - 43) , 在我们的社会里这种情形可以 用“欠人情”来表达。反之 , 城市餐馆里的宴 请 , 大多是一种商业行为 , 食品是一种商品 , 明 码标价 , 天南地北的朋友都可以凭借抽象的金钱 来购买 , 绝对不会有马林诺夫斯基笔下的西太平 洋航海商那般拘束于几个库拉圈范围内的礼物交 换的伙伴 ( Malinowski , 1922) , 或者莱维 —斯 特劳斯笔下的限于亲属关系范围内的“有限度的 交换” (Lévi - St rauss , 1969) , 而是普遍性的没 有限度的商品交换。 礼物和商品这对概念范畴 , 曾经分别受到人 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 进而一般化地以 为 , 西方以外的部落社会是一个礼物交换的社 会 , 而这与有着广泛商品交换的资本主义社会形 成了对立。中国因为是农业社会 , 显然要被划于 两者之中 , 似乎我们社会是既有礼物交换同时还 有商品交换的“资本主义萌芽”, 这虽然是过去 的认识 , 但是现在研究中国的学者 , 一样把中国 的“礼物”、“关系”甚至“腐败”归类为这种部 落社会的影子 , 中国被看成是一个混合体 , 既有 部落社会的礼物交换 , 也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 产。并认为商品生产能够发展显然是得力于礼物 的交换和关系 , 即所谓社会资本。这样的见解显 然有误读中国的可能 , 但所有对这些误读的批评 都应该从礼物和商品这对基本的分析概念入手。 二、集体性 : 礼物的精神 礼物最核心的特征是其集体性 , 也就是礼物 背后隐含着相互性的责任 , 这种“不言而喻”的 责任在激发起礼物流动所及的社区的共同性想 象。因此礼物不可能在一个财产权力得到明确划 分的个体主义社会中得到充分地施展 , 尽管在这 样的社会中也存在大量的礼物交换。换言之 , 礼 物关系建立在一种财产共有 , 至少是产权并非十 分明晰的社会中。 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一定匹配特定的产权制 度 , 进而是特定的法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在摩尔根的奠基性 研究中 , 亲属制度中“表述性”制度与“分类 性”制度的划分 , 尽管是称谓上的 , 但是却代表 着两种不同类型的财产权利关系。对于表述性的 亲属制度而言 , 也就是每一个亲属对应单一一个 称谓的亲属制度 , 其可以代表现代个体主义的产 权制度 ; 反之 , 对于分类性的亲属制度 , 也就是 一个亲属名称 , 可以用来共同指称不同的亲属 , 比如称谓氏族中所有高出他一辈的男性亲属都为 “父亲”, 女性亲属都为“母亲”, 所有低于他一 辈的男性都被称之为“儿子”等等 , 那么在摩尔 根看来 , 其背后一定隐含着一种共同占有的财产 关系。摩尔根进而划分出两类社会组织 , 一种叫 作“氏族社会” ( societas) 它对应于分类性的亲 属制度 , 另外一种叫作“政治社会或者国家” (civitas) , 其对应于表述性的亲属制度 ( Mor2 gan , 1877 : 63) 。就所谓非西方的“氏族社会” 而言 , 核心的特征便是财产权占有的集体性 , 比 如土地、死去人的财产以及相互帮助的责任 , 这 些物的背后体现着对于集体性的强调。在非洲部 落 , 甚至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 , 一个氏族 的成员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 似乎有一种单一 的“团体人格” (corporate personality) 的存在 ( Fortes , 1969 : 118) 。 这种物的存在背后的集体性在莫斯有关礼物 的经典研究中同样得到了充分表达。在他 1925 年发表的《礼物》一文中 , 莫斯利用当时的人类 学家在毛利人、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以及印第安人 社会中搜集到的大量民族志材料 , 深入探讨了礼 物交换的这种经济结构以及其他形式的经济结 构 , 特别是跟商品交换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同之 处。在这里 , 集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 正是有了这 种集体性 , 人跟物才没有被分离开来 , 进而“实 在的法律” ( real law) 与“私人的法律” (per2 sonal law) 也才没有被分离开来 , 在莫斯看来 , 这是最为根本性的区分 , 也是西方社会财产、异 化以及交换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 ( Mauss , 1954 : 46) 。依照涂尔干的解释 , 所谓“实在的 法律”指涉的是“财产权利” ( right of p roper2 ty) , 而“私人的法律”指的是一种“信用的权 利” ( right of credit) (Durkheim , 1964 : 115 - 69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116) 。简言之 , 人生产出来的物、其使用的物都 跟一个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 这是礼物经济能 够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在这个意义上 , 送出礼 物也便是送出一个人的人格。因而 , 在新几内亚 的塞因人 ( Siane) 部落 , 一个最初拥有者的财 产即被称之为 amfonka , 这个词的原意就是“一 个人的影子”, 在当地人的眼里 , 私人财产就像 一个人的影子一样与最初的拥有者不能分离 (Salisbury 1962 : 61) 。同样如果没有履行回礼 或者馈赠的义务 , 你在一个社区中的名誉或者声 望都会大大降低 ( St rathern 1984 : 5) , 也就是 你的人格受到了损害。 只有人跟物分离开来 , 也就是人从物当中异 化出来 , 依靠信用为基础的私人财产权才能够获 得实现 , 一个人才可能声称自己占有跟自己完全 分离开的物。在氏族社会中 , 这种私人财产权几 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 也就是人跟占有他的物之间 不能够完全分离 , 因为这背后存在着人对物的精 神属性的界定 , 最著名的就是莫斯所引述的毛利 人对于“豪” ( hau) 观念 , 豪代表着“物的灵” (t he spirit of t hings) , 它跟物跟人都联系在一 起 , 当一个人送出礼物的时候 , 他也是在送出 “物的灵”, 即豪 , 如果受礼者占有这种豪而不是 尽快地还回去 , 那就一定会带来厄运或者引发疾 病 ( Mauss , 1954 : 46) 。这实际在强化一种他 人存在的集体性想象 , 不是借助语言 , 而是借助 礼物 , 因为礼物被赋予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灵。在 交换的时候 , 部落社会的人不可能设想交换跟一 个人的灵分离开的物 , 因而礼物的交换实际交换 的就是一种礼物背后的整体人格。送礼的过程就 是将礼物与赠礼者的人格一同而不分离地送给了 受礼者 , 后者也因此而成为了“欠债者”, 因而 有一种寻找机会答谢的责任约束。物跟人原本地 结合在一起 , 由人而传递的物 , 其本身便具有了 一种约束力。回到古罗马的法律中去 , 这一点极 为清晰 , 比如 Nexum 这个词便具有法律约束的 含义 , 其导源于物 , 同时也导源于人 ( Mauss , 1954 : 47) 。 三、个体性 : 商品的精神 商品原本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 因为它 跟财富的不断增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礼 物的交换建立起来的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 那么 商品的交换建立起来的是物跟物之间的关系。所 谓商品可以定义为“一种社会上所需要的具有使 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物品” ( Gregory 1982 : 10) 。一个物品成为商品 , 其先决的条件是要求 它本身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 同时它还具 有交换价值 , 可以兑换另外一种等价值的商品。 这种区分显然源于亚当 ·斯密的区分 , 也就是直 译成“用于使用的价值” (value in use) 和“用 于交换的价值” (value in exchange) 。作为商品 , 这两者都不可或缺 , 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交换价 值 , 比如空气 , 或者有交换价值但没有使用价 值 , 比如黄金 , 都不能够成为商品。换句话说 , 物品的使用性并不能够成为物品交换性的尺度。 具有使用性的物品只有在其成为稀缺 ( scarcity) 以及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劳动 (t he quantity of la2 bour) 来获得它时 , 有使用价值的物才能够转变 成为具有交换价值的物 , 进而成为商品 ( Ricar2 do 1973 : 5) 。 古典经济学对于商品的定义 , 无法摆脱所有 用来交换的物品都可能是商品的指责 , 从而资本 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其他社会用来交换的物品无 法得到实质性的区分 , 因为商品交换被看成是带 有普遍性的 , 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得到不同的表现而已 , 如地租、利润以及工资 等。与亚当 ·斯密和李嘉图不同 , 马克思所强调 的是商品交换的独特性 , 这种交换只有在一定的 历史阶段才能够出现 , 并非具有普遍性。也就是 马克思所说的 , 商品交换发生于原始部落共同体 的边缘地带 , 而不可能在共同体的内部发生 , 是 因为与外界其他部落共同体在边界地带发生了初 始的物与物的商品交换 , 并逐步引入到共同体内 部 ( Marx , 1859/ 1970 : 50 , 转述自 : Gregory 1982 : 12) 。 相比礼物交换而言 , 这种空间上的转换具有 实质上的不同。礼物交换一定是在共同体内部 , 或者是在一个礼物交换的圈子之内 , 并大多会在 这个共同体的中心位置交换礼物 , 特别是给神的 礼物。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到礼物与商品的 实质性差异 , 但是他在论述商品的独特性时预示 了后来莫斯对礼物的论述 , 尽管前者对于后者的 影响并非直接。商品的存在几乎可以说是礼物存 在的对立面。马克思用“异化”这个词来指称 , 也就是与礼物交换不同 , 商品交换是人跟物的分 离 , 人不再跟他所拥有的物融合而为一体 , 而是 793第 35 卷第 3 期                   赵旭东 : 礼物与商品 各自有了各自的独立性 , 相互交换的是异化出来 的物。进而言之 , 这种异化使得私人财产权能够 得到相互转移 , 而不是氏族或者部落共同占有 ( Marx , 1867 : 91 , 转 述 自 : Gregory 1982 : 12) 。比较礼物和商品 , 前者是交换者之间非异 化物的交换 , 交换者之间处在一种互惠的依赖状 态 ; 反之 , 后者不仅是一种异化物之间的交换 , 而且交换者之间处在一种互惠的独立状态 ( Gregory 1982 : 12) 。因而 , 同是以互惠为基础 的交换 , 对于个人的意义而言已经大不一样 , 前 者是暗示集体性的存在 , 而后者证成的是个体主 义财富的增加和积累。法国人类学家杜蒙 (Louis Dumont) 在追溯了西方社会思想发展脉 络之后认为 , 一种离开集体的整体性而存在的个 体 , 这种观念成为一种个体主义倾向的意识形 态 , 其支配着现代世界的出现 , 这套观念显然与 强调人与物不能分开的世界的整体呈现背道而驰 (Dumont 1986 : 10) 。也就是 , 礼物的世界是集 体主义的 , 而商品的世界是个体主义的 , 二者之 间有着根本的差别 , 但却可以相互转化。 四、从礼物到商品 如果我们承认资本主义与西方社会某个特定 历史阶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那么我们也一定 会承认 , 带有所谓资本主义烙印的商品交换 , 其 出现一定晚于非资本主义经济的礼物交换。礼物 和商品都表征一种人跟物的关系。在前者 , 人跟 物没有分离 , 而在后者 , 因为异化 , 人跟物相互 分离。对于这种差别 , 你只要比较一下超市里的 商品购买行为与乡下庙会接送客人的礼物交换行 为之间的差异就很清楚。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是没 有灵魂的 , 物及其拥有者之间毫无瓜葛 , 用金钱 可以购买货架上的任何商品。购买就是购买 , 是 因为你需要而购买 , 没有谁会因为买了东西而产 生欠下人情的债务感。礼物交换则不同 , 比如在 华北乡村 , 大凡大一点的村落都会有自己年度性 的庙会 , 方圆几十里范围的乡邻都会来赶会。其 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就是 , 举办庙会的村民会在 村口迎接远来的客人 , 这些客人成群结队而来 , 领头者一般要备一篮子礼物馈赠给对方 , 馈赠之 前还要有欢快的舞蹈 , 舞蹈之后 , 礼物才会传到 受礼者的手中。作为受礼者 , 他因此也就有了一 份责任 , 等到赠礼者一方举办庙会时 , 他要去做 答礼 (赵旭东 , 2003a : 174 - 176) 。 论及礼物 , 莫斯最乐于使用的一个词汇就是 bond , 也就是赠礼者与答礼者之间是“捆绑” 在一起的 , 相互有一种“责任压力” (t he oblig2 atory force) ( Mauss , 1954 : 59) 。因而礼物的 精神是人跟物之间的相互纠缠 , 也就是“某物与 其最初拥有者之间的一种不可化解的捆绑”, 莫 斯借安纳米特人之口说出“接受一份礼物隐含一 份危险” (Mauss , 1954 : 62) 。这种危险显然指 涉一种因受礼而欠下的“债务”压力。 相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商品交换 , 礼物的交换 似乎很陌生 , 尽管在许多社会中 , 这两种交换同 时并存。经常的误解是 , 商品交换是社会的常 态 , 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 , 而礼物的交换则是 社会的不正常状态 , 是以非理性为基础 , 是浪 费、形式主义以及社会腐败等等。这种偏见源于 从我们自己社会出发来思考的“我族中心主义”, 就像孟德斯鸠引述一位埃及的法老对于古希腊的 改革家梭伦所说的话一样 , 对于古代的事情 , “呵 , 雅典人 , 你们只是一些小孩子 !” (孟德斯 鸠 , 1963 : 322) 孟德斯鸠所要强调的是 , 现代 人全部的错误都源于是用当下去理解过去。推而 广之 , 正像莫斯所指出的那样 , 曾经在古代社会 繁荣的礼物交换 , 与我们今天的商品交换有着根 本的差异 , 这种差异的核心是一种财产权利。财 产共同占有的集体性使人跟物不能分离 , 礼物交 换成为这种社会基本的交换形式 , 只有这种交换 形式 , 确保了共同财产观念的维持 , 礼物的责任 就是一种对于私人占有财产的否定 ; 反之 , 财产 权的个体性或者说私有化 , 使人跟物相互分离或 者异化 , 物变成了单单以价值来衡量的商品 , 它 确保了私有财产的占有以及不断累加。 从礼物交换转变成为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就 是使产权私有 , 使物与人分离开来 , 成为异化于 人的商品。但是这个过程并非轻而易举能够实 现 , 而是一个逐渐变迁的过程。因为共同占有的 集体性背后总是连带一种神圣观念 , 比如共同的 祖先、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居住地等等 , 如果要 使其成为私有 , 神圣的共同占有观念必须打破 ; 另外 , 要有剩余的可用来交换的商品 , 需要让人 付出更多的劳动 , 这种投入大量劳动的生活态度 也不是瞬间就可以实现。新古典经济学宣称 , 因 为现代经济的劳动工资与传统劳动工资的之间有 一个近乎三成的差距 , 因而生长在乡村传统农业 89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的劳动力 , 会源源不断地转入到城市的现代工业 部门中来 , 进而带动经济的变迁 , 这便是刘易斯 (Lewis) 最初所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的核 心意旨 (Lewis 1954 : 139 - 91. 参阅 : Gregory 1982 : 113) 。因而 , 对于西方的殖民地国家 , 经 济变迁意味着从本土经济向殖民经济的转变 , 而 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 , 则意味着从传统经济 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这种解释模型尽管影响颇 具 , 但似乎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这些地方所谓的 “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并行发展的状况。 如格里高利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研究就认为 , 在 这里 , 传统意义上的“礼物交换”的经济行为并 没有因为现代工业或者殖民经济的引入而消失 , 恰恰相反 , 投入生产的时间和用于礼物交换的时 间在同时增长 ( Gregory 1982 : 115) 。 另一个方面 , 二元经济模型所谓的传统经济 下的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现代经济中来的 想法一样是不切实际的。还是在巴布亚新几内 亚 , 当殖民政府最初引入商品经济的时候 , 人们 并非心甘情愿地参与到这种商品生产的劳动中 来 , 因而整个劳动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强迫 性劳动力到半强迫 , 再到半自由 , 最后到自由劳 动力这样的发展历程 ( Gregory 1982 : 119) 。这 个过程跟西欧工业化发展所经历的从家庭手工 业、外放经营、早期的工厂生产、现代工厂生产 有着同样的模式 , 人跟物渐渐地分离开来成为异 化的劳动 (Carrier 1995 : 40) 。 二元经济模型显然无法适用于对上述事实的 解释。在非西方的传统社会 , 商品经济的兴起并 没有导致传统礼物经济的瓦解 , 反而带动其发 展。由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两分法所推导出来 的变迁理论因此不攻自破 , 因为相信二元经济理 论模型经济学家只注意到了经济发展这一方面 , 但是却忽视了政治发展这一方面 , 也就是忽视了 传统礼物经济背后的政治。这就是礼物经济和商 品经济背后遵循的实际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跟物 的关系 , 前者的集体性使得礼物经济得到维系 , 后者的个体性也同样只维系商品经济的发达。 单就巴布亚新几内亚社会而言 , 礼物经济与 商品经济并行不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礼物经济背 后的财产共同占有的社会组织依然存在 , 尽管许 多原来共有的东西在殖民统治下逐渐私有化而成 为商品 , 但是土地尚能够卓尔不群 , 维持集体的 共同占有。1975 年独立后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 只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土地为国家和外国公司占有 成为商品 , 其余土地仍然为集体所有。这个集体 一般是指地方性的氏族 , 由氏族控制土地的分配 与农作物的生产。以这种生计来源为基础 , 礼物 交换的兴盛才成为可能 , 尽管前者不一定是唯一 的影响因素 ( Gregory 1982 : 116) 。 在盛行礼物经济的区域 , 土地大多与祖先的 神圣性联系在一起 , 一块土地便是如亲属制度中 的血脉一样具有集体表征的意味 , 这显然不能够 轻而易举地异化出来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 这不仅是社会现实 , 而且还转化成为人们的一种 态度或者认知方式。比如新几内亚的一位咖啡种 植商兼地方头人对于土地迟早有一天成为私有并 没有什么奢望 , 如其所言 :“我不能够出售土地。 依照我们这里的习俗 , 如果我卖掉土地 , 我就会 毁掉这个氏族 , 也毁掉了我自己的名声” ( Finney 1973 : 295) 。在中国 , 这种观念似乎更 加牢固 , 并受一整套意识形态的保护。传统社会 的族产和族田是不能够随随便便转让或者卖给异 族之人 , 否则 , 习惯上是会受到严惩的。在人类 学中 , 费孝通是较早对这种农民和土地的不可分 割的联系给出独特分析的学者 , 他坚持认为 , 这 样一种人跟土地的亲密感情受制于亲属制度同时 也受制于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 , 因而对于一位农 民来说 ,“说土地是他们的人格的一部分一点也 不为过” ( Fei 1939 : 183) 。也不会有人敢私下 里出卖土地 , 否则在当地人眼中 , 这跟不孝没什 么两样 ( Fei 1939 : 182) 。尽管私下里的土地买 卖仍然频繁出现 , 但是土地原初的拥有者名义上 并没有真正跟土地分离开来 , 他往往通过占有 “田底权”或者“田骨权”而使土地不能够跟他 本人分离开 , 尽管实际“田面权”已经不属于 他 , 或者说已经异化于他。这套制度就是 1949 年以前在中国南方普遍实行的“一田两主”制 度 , 其被发明出来 , 一方面顺应了由土地而生利 益的商品化需求 , 另一方面 , 也许是更为重要 的 , 就是无意识地保证了人跟土地的密切联系 , 使其不会成为自由买卖的商品 , 在这个意义上 , 土地和人的这种密不可分性深层次上保证了礼物 经济繁荣的可能性。 五、从商品到礼物 商品经济在今天能够得到迅猛发展 , 无疑跟 993第 35 卷第 3 期                   赵旭东 : 礼物与商品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达密切相关。对于资本主义的 基本精神可以有多种的界定 , 但是最为核心的特 征就是其生产方式的可累加性 , 这种累加性使得 以数字表示的财富会越来越多。这种累加性一定 是建立在一种产权观念的基础上 , 即私人占有的 产权制度 , 物可以离开某个具体的个人而“漂 浮”于物质世界中 , 任何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它 , 只要凭借一种抽象的一般等价物的金钱便可以获 取 , 并由此而可以实现不断地累加。这套最初被 卢梭称之为“私有财产起源”的观念通过一种制 度 , 也就是一种社会契约在西方社会得到普遍的 接受。 但是 , 礼物经济显然不遵循这套原则。接受 礼物越多 , 欠下的“人情债”也会越多 , 礼物不 能够积累 , 因为你要以近乎相等的礼物回赠给馈 赠礼物者 , 否则在一个社区中 , 你将会因为“吝 啬”或者“小气”的恶名而受到孤立与排斥。因 而在新几内亚 , 一直有通过竞争性的礼物交换来 获取名声的大型仪式活动。当地流行的“大人 物”就是通过这种仪式自然而然地被推选出来。 这个程序极为简单 , 绝对不存争议 , 因为是否中 选成为社区里的“大人物”, 能够起决定性作用 的只有一点 , 那就是看你能够用来贡献出来参加 竞争的礼物的多少。某甲送某乙十头猪 , 而某乙 答赠十五头 , 某甲不能够拿出更多作为礼物的猪 再去回赠 , 某乙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社区的所 谓“大人物” (St rat hern , 1971 : 1) 。 因而 , 礼物经济的最为核心的特征跟礼物本 身的特征是相互一致的 , 也就是其中人跟物的结 合。因而礼物经济必然跟一种情感联系在一起 , 馈赠和答谢礼物使得这种情感关系得到了彰显与 强化。这种情感得到认可并非物本身有什么神奇 的力 , 莫斯说礼物背后有着一种“马纳”, 那可 能是专对于“给神的礼物”而言 , 而给人的礼 物 , 背后强调的则是对一种集体共同性的承认。 比如对于土地和血缘的共同性的强调 , 这二者构 成了宗族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 大凡宗族的活动 , 都在这两个方向上营造浓郁的意识形态 (赵旭东 2001) , 进而使得这种集体共同性不会因为私人 财产权概念的萌发而瓦解。 另一方面 , 以私人财产权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在一种以集体共同占为基础的社会中 , 其发达不 仅不会使得礼物经济消失 , 反而却能使其更加 “繁荣”。单就中国社会而言 , 在城市 , 商品经济 带动了各种形式的礼物经济的发达 , 礼物经济甚 至与“腐败”联系在一起 , 以为是其导致的不良 结果。实际的情况可能恰恰是 , 这是在集体共同 占有下的一种对于私人占有观念兴盛的抵制。通 过把从商店购买来的“商品”赠送给“关系户”, 本来没有名姓也没有“人情味”的商品被灌注进 一种礼物的精神 , 礼物背后的“共同占有”的关 系因此而得到了确认。在这一点上 , 杨美惠的研 究恰到好处地证明了国家再分配经济的一体性是 如何经由礼物经济的渠道而被瓦解的 ( Yang , 1994) 。与此同时 , 这种确认也使得集体性的责 任得到重新界定 , 通过商品而获得自由的可能性 得到了否定。人跟物分离的商品经济试图把人从 其自然认同的共同性责任约束当中分离出来 , 使 其成为自由自主的人 , 但礼物经济恰恰是反其道 而行之 , 通过人跟物的紧密结合而使集体共同性 所要求的义务和责任获得实现。 六、礼物与商品的不可化约 先有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概念 , 后有 由社会学实践理论衍生出来的“社会资本”理 论 , 都存有企图心 , 试图将礼物经济与商品经济 背后所蕴涵的人跟物之间的根本差异予以消除。 在全球化理论的驱动下 , 人类学家也在原来坚守 的礼物经济或者原始经济这个阵地上退缩下来 , 屈从于全球化理论而将礼物等同于商品 , 否认礼 物的精神与商品的精神代表着各自不同的意识形 态 , 以为礼物与商品之两分法不过是一种过于简 单化的将莫斯所述及的原始社会的“礼物”与马 克思所阐述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商品”对立起来 (Appadurai 1986 : 11) 。甚至认为 , 不论什么样 的物品 , 最终的归宿都是商品 , “物品的社会生 活”被诠释为不可避免地都要经历从去商品化的 “独特化” ( singularization) 到重新“商品化” (commodization) 的过程 ( Kopytoff 1986 : 65) 。 这些理论家在批评既有的经济人类学家有使 部落社会浪漫化的同时 , 他们自己实际上也在把 资本主义商品发展的历史浪漫化。本来是一个劳 动从商品中异化出来的过程 , 被重新表述成为因 为先有一套合理的商品生产的制度 , 明晰的产权 关系 , 才有后来的全球化的商品生产 , 进而天真 地以为商品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存在 , 其建立在 “可交换性”的基础上 (Appadurai 1986 : 13) 。 004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这样的理论倾向显然在将具有独特精神气质 的礼物经济归并到商品的范畴中去 , 原本是在西 方世界特定历史条件下造就出来的商品经济说成 是具有人类社会普遍性。这种理论不仅无法解释 中国社会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礼物经济与商品经 济并存的现象 , 即使在西方世界 , 礼物经济也并 没有因商品经济的繁荣而消失殆尽。布迪厄 ( Pierre Bourdieu) 有关资本的界定 , 不仅说明 所有社会领域并非只受一种经济资本的掌控 , 而 且还进一步强调现代社会的多元性恰恰体现在经 济资本、象征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等不 同领域 (Bourdieu , 1986 : 241) 。当然不可否 认 , 以资本这个概念冠之于各个分殊的社会领 域 , 正如司马雅伦 (Alan Smart 1993 : 389) 所 敏锐地觉察到的 , 亦有陷入“经济还原论”的 危险。 对于中国社会的礼物经济 , 许多学者乐于用 “关系”这个词来描述 , 汉语拼音拼写的 guanxi 一词已经成为西方世界一个概括中国社会关系的 特殊的专用语。以为中国社会是一个讲求相互间 私人关系的世界 , 这与西方的以公共的法律建构 的世界大不相同。即使司马雅伦也承认 , 同是中 国人 , 香港的中国人与内地的中国人在经济行为 上大有不同 , 前者熏陶于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经 济 , 可是一进入大陆市场 , 凭借的不是这套逻 辑 , 而是借助所谓“关系”纽带以及感情投资来 建立内地的商品经济市场。如果我们相信司马雅 伦的估算是准确的 , 那么仅广东一省 13000 家港 资企业的 51 亿美金的投资中大部分都是靠这种 所谓“私人关系”实现的 , 甚至后来欧美的企业 也发现了其中的门道 , 以香港人为中间人 , 通过 所谓“关系”而非商业谈判来进行投资和获利。 尽管他这项有关香港企业家在大陆投资的研究指 出了在大陆以“私人关系的信任”为纽带发展商 品经济的独特现象 , 但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显然 是表面化的而非实质性的。这种表面化的解释自 然导致他的结论的自相矛盾 , 一方面他认为 , “礼物交换”与“资本主义以及商品交换的逻辑” 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对立 ,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 , 根 本的对立是在于不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 运作确保了资本家的利润 , 减少了可能因为行政 干预而带来的风险 (Smart 1993 : 398) 。 “关系”的运作显然与礼物的精神有着许多 相似之处 , 但离商品的精神十分遥远。“关系” 的运作离不开礼物的馈赠与答谢 , 谁也不可能拿 钱直接买到“关系”, 关系的运作必然是以礼物 的精神作支撑 , 而不可能从商品的精神直接推论 而得。提到关系又必然是指人跟人的关系 , 而这 种关系是以物来得到确认的。 中国改革以来工业化的发展与关系运作之间 的联系 , 往往被中国研究的学者误认为是文化在 起着决定的作用 , 这种文化显然是被界定为一种 本土的文化 , 以为中国的崇尚“人情关系”的文 化造就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秀异的人格特 质 , 这套“本土文化建构”的策略显然并没有关 注于实际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 想当然地以为两 千年前给予正统化的儒家思想在支配着现在每一 个中国人的行为 , 这显然是有些不着边际的文化 想象 (赵旭东 , 2003b) 。这种反思提示我们 , 理解一个社会的人的行为应该关注影响这些行为 的社会结构的延续与改变 , 人显然不能离开其基 本的社会结构而存在。 反观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现实 , 一个重 要的变化就是乡村工业化的勃兴。这显然是对中 国农村人口和土地压力所带来的生计危机的一种 积极反应。改革之初的五年间 (1978 —1985) , 由于国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不再抽取全部的农业剩余 , 导 致人均收入从 1978 年的 133. 57 元上升到397. 60 元 , 几乎增长了三倍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参 阅 : Pei 2002 : 288) 。到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现之后的 1984 年 , 个体企业从无到有 , 一下 子增长到 1230 万家 , 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 移到乡村工业上 , 进而带动了乡镇企业经济发展 的腾飞 , 当时全国 93 万个村落 , 平均每个村落 转移出去的人口是 13 人 ( Pei 2002 : 301) 。恰 如裴晓林所指出的那样 , 所有这些乡村工业的发 展所依赖的恰恰是集体对土地的占有 ( Pei 2002 : 311) 。在这个意义上 , 经济学的“二元经 济模型”再一次受到了挑战 , 自 1970 年以来 , 将近 1. 4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去城市 而是被当地的工业企业所吸纳 , 这一样有赖于集 体占有土地这一基本前提 ( Pei 2002 : 312) 。 实际上 , 与这个时期乡村工业化同时兴盛起 来的就是关系取向的礼物经济。这种礼物经济一 样以这种土地集体占有为基础 , 正是因为这种土 地的集体占有 , 乡村一级传统的以共同血缘和地 缘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的发展才具有合法性的基 础。不管名义上还是实际上的 , 土地终究未能自 104第 35 卷第 3 期                   赵旭东 : 礼物与商品 由买卖 , 仍然属于乡村一级管理和经营。换言 之 , 土地没有离开人而成为自由买卖的商品 , 而 这恰恰符合了礼物经济所要求的最为基本的前提 条件 , 那就是人跟物没有分离 , 物没有异化而成 为商品 , 相互维持一种共生的关系。当资本到乡 村寻找增殖的空间时 , 它并没有能力打破这种基 本的经济结构 , 只能够适应 , 因而不能凭借商品 的人物分离的交换法则 , 而是礼物的人物共生的 交换法则。请客、送礼以及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 都只能够看成是礼物交换的一种形式而非纯粹资 本主义的商品交换 , 礼物和商品的相互不可化约 显然是受制于各自不同的人跟物之间的关系。 如果依照商品具有普遍性 , 所有物品其最终 的归宿都将是商品这一派的人类学家的观点来 看 , 中国的土地终究会成为商品 , 也就是从集体 占有的依附性的土地到私人占有的商品化的土 地。但是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来看 , 这种情况从 来没有发生过。许倬云对先秦社会史的研究虽然 强调春秋以后的土地私有化 , 成为商品可以自由 买卖 , 但是实际的情况正如它自己所指出的并非 是现代法权意义上的拥有 ( Hsu 1965 : 106) 。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纷繁复杂 , 但有一点 是共同的 , 那就是土地从来没有离开过拥有者而 成为商品 , 不论是大地主占有 , 还是乡村宗族占 有 , 抑或是现在的集体占有 , 人、土地以及社会 意义上的亲属关系都是相互依附或者说捆绑在一 起的。比如宋代的庄园经济 , 土地集中在范仲淹 这样的士大夫手中 , 土地对于占有者的士大夫以 及作为实际耕作者的小农都一样重要 , 由此而形 成了一种相互依附的社会结构 , 其中土地仍旧是 一种礼物经济 , 因为农民为了继续耕作原来的土 地 , 在固定的地租之外尚需送礼给地主 , 以此维 系租佃关系 , 而地主如果不能维系家业 , 售卖土 地给其他族人 , 那么连同耕种土地的佃户一同转 让 ( Twitchet t 1962 : 29) 。而人类学家对华南 的田野调查亦表明 , 以祖产的形式集体占有一定 量的土地是宗族组织发展壮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 Pot ter , 1970 : 127) 。与此同时 , 共同财产的设 立也凝聚了家族的集体认同 , 从对各类家谱的比 较分析可以看出 , 这种共同财产恰是用以服务于 这种集体认同 , 因为大部分的族谱都强调宗祠、 祖坟以及举办仪式活动的义田这三项的重要性。 这种集体占有当然也是造就集体认同必不可 少的要素 , 进而使土地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家族里的富人不至于因财富积累而欺强凌弱 , 穷 人当然也不至于因为失去土地而背井离乡 , 无家 可归 ( Freedman , 1958 : 127) 。尽管今天的土地 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的集体占有与传统的土 地占有形式大有不同 , 但是期间的差异并非什么 实质性的 , 乡村一级的土地大体仍分为两块 , 一 块是村集体占有 , 其收益用于村落的公共建设 , 另外一块名义上仍然属于村集体 , 只是承包给各 户耕作经营。因为土地是集体的 , 没有成为自由 买卖的商品 , 所以集体占有的土地和在这块土地 上耕作的农民之间通过责任和义务而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笔者曾经做过调查的河北李村 , 1983 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 分配土地到各户 , 十年 之后 , 也就是 1993 年进行了一次重分。在最后 制订的分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中 , 许多条都强调“集体资产积 累金”, 凡是过去没有履行村民义务的 , 比如结 婚没有领取结婚证的 , 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 还 有“伪造虚假户口贪占大伙便宜的”, 都要先交 纳 500 到 5000 元不等的“集体资产积累金”, 然 后才能够有参加分配的权利 (赵旭东 2003a : 64 —67) 。这种对于村落集体性的强调 , 已经受 到许多从事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学者的广泛注 意 (参阅 : Ku 1998 ; Feucchtwang & Wang 2001) 。不过 , 这种对于“集体性”的诉求 , 其 背后隐含着依赖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关系以及 以地缘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这两个维度 , 前者是 一种亲属关系间的礼物交换 , 后者则确保了这种 交换的物质基础。 七、结论 今天主流的经济人类学家在有意把礼物和商 品都化约为商品的时候 , 他们实际上完全忘记了 莫斯在写《礼物》这部著作时 , 其背后试图要反 驳的东西 , 那就是以边沁为代表的英国功利主义 的经济学。莫斯所强调的恰恰是一种原始的礼物 交换背后所承载的集体情感 , 这不是个人与个人 之间的为了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商品交换 , 而是 以一种集体人格为依托而实现的责任约束。它源 于远古时代“整体性的呈现”的原始经济 (Mauss 1954 : 68) , 其蕴涵的是政治、道德、 法律以及宗教等各个方面 , 即使在今天北美夸克 特人的夸富宴 (potlatch) 习俗中 , 这种强调集 体人格的礼物经济依然可见。 204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中国的关系和礼物的实践显然适合于上述礼 物的精神而非商品的精神。我们终究还没有出现 一部法律 , 它能够让人真正地跟物彻底的分离 , 也就是商品化所要求的私人财产权。我们生活在 集体的村落中、国家的单位或者亲属以及熟人的 网络中 , 即使有私有的财产 , 那也不是西方政治 哲学中以及法理学中有关财产权的人与物的分 离 , 而仅仅是此时此刻暂时的拥有。中国的礼物 经济为西方学者提供了一个实例 , 这个实例说 明 , 礼物经济或者社会资本的运作根基于特定的 产权制度 , 这种制度并非最终的决定者 , 而决定 这种制度存在的恰恰是人跟物的关系形态。单单 看到中国的礼物经济与腐败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分 配之间的密切关联就断言 , 所有的送礼者和受礼 者都是在亲身实践利益最大化的商品游戏 , 那就 大错特错了 , 这种实践一方面如杨美惠的研究所 指出的试图在打破国家过度严密的政策控制 , 但 同时也不可否认 , 这是在对渐渐消失的集体情感 的重新界定。而这种界定显然不是布迪厄所说的 策略性的行为 , 也不是斯科特所说的“弱者的武 器”所能够解释的 , 因为它的决定因素在人跟制 度之外的 , 也就是人跟自然的关系 , 具体我上面 引述的例子就是人跟土地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中 国持续了两千多年也似乎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 这 种关系使得集体性的情感能够得到发育 , 从南宋 以后的庄园经济到晚期帝国的宗族政治 , 人跟土 地从来没有真正分离过 , 这也许就是礼物经济能 够在中国兴盛不衰的一个很根本的原因。 在这个意义上 , 中国恰恰不是特殊的 , 特殊 的是西方 18 世纪因工业化而带动的资本主义的 发展。其中的因果关系显然随着资本主义的强盛 而渐渐被颠倒过来 , 西方在 18 世纪恰恰处在先 是马尔萨斯后是李嘉图所指出的人口增长与土地 报酬递减的铁律之下 , 随着工业化的开展 , 农村 人口大量转移到工业上来 ,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 欧洲大量的向海外殖民最终导致人口压力减缓 , 土地生产率提高 , 结果才有可能有实质意义上的 西方的兴起。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 起》开篇的那句话是对的 , 他说 : “西方人的富 裕是一个新的并且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 Nort h & Thomas 1973 : 1) 。而其翻来覆去论证的“产 权的发明”显然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礼物的精 神显然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而被渐渐遗忘 了 , 同时伴随着相应而有的诺斯和托马斯所强调 的有效律的产权制度 , 商品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光 大。但是正如黄仁宇先生所明确指出的那样 , 这 样的一套产权制度“历来不为中国法律所支持” (黄仁宇 1997 : 24) 。中国似乎在走着一条不大 相同的道路。 参考文献 : 黄仁宇.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 M ] . 北京 : 三联书 店 , 1997 : 24.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下) [ M ] .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 1963. 赵旭东. 宗族与文化实践 [J ] . 现代中国 : 第 1 辑. 武 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1 : 221 - 226. 赵旭东. 权力与公正 ———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 元 [ M ] . 天津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2003 : 174 - 176. 赵旭东. 反思本土文化建构 [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 社 , 2003. Appadurai , Arjun , 1986 ,“Int roduction :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Arjun Appadurai , ed. , The So2 cial Life of Things :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3 - 63.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 Pierre , 1977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on , 1986 ,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 Richardson , ed. , Hand2 book of Theory of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2 cation.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Carrier , J ames G. , 1995 , Gift s and Commodities : Ex2 change and Western Capitalism since 1700. London : Routledge. Dumont , Louis , 1986 , Essays on Individualism : Modern Ideology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rkheim , Emile , 1964 ,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2 ty. Translated by George Simp son ,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 115 - 116. Fei , Hsiao - tung , 1939 , Peasant Life in China : 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Feucchtwang , Stephan & Wang Mingming , 2001 , Grass2 roots Charisma : Four Leaders in China. London : Rout2 ledge. Finney , B. R. , 1973 , Big - men and Business. Honolu2 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Fortes , Meyer , 1969 , Kinship and the Social Order : The Legacy of Lewis Henry Morgan.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118. Freedman , Maurice , 1958 ,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 China. London : Athlone Press. 304第 3
本文档为【礼物与交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7283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9-02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