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三制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全部教案(共6课时)

六三制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全部教案(共6课时)

举报
开通vip

六三制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全部教案(共6课时)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全部教案《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白天与黑夜》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昼夜交替现象为切入点,进而研究地球的自转问题,为研究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相对运动方式做好铺垫,本课是研究太阳系内容的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乃至整个科学学科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人们对昼夜更替现象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介绍,通过引导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了解认识历程。第二部分通过对昼夜更替现象...

六三制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全部教案(共6课时)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全部教案《白天与黑夜》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教材分析】《白天与黑夜》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昼夜交替现象为切入点,进而研究地球的自转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为研究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相对运动方式做好铺垫,本课是研究太阳系内容的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乃至整个科学学科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人们对昼夜更替现象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介绍,通过引导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了解认识历程。第二部分通过对昼夜更替现象形成的模拟和推演,了解昼夜以及昼夜更替现象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通过自由活动,进一步了解昼夜更替的规律,对上一环节所学知识做出补充和提升。第四部分拓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昼夜的长短变化情况,初步了解昼夜更替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研究四季更替做好铺垫。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昼夜更替的规律,了解昼夜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分析】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因此他们会产生探究其原因的欲望,会对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作出自己的解释。大多数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渠道已经知道白天与黑夜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但这仅仅限于书面上的了解。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古人在对白天与黑夜的形成也有不同的观点,本课就是引领学生开展对“昼夜交替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能意识到昼夜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的自转是形成白天与黑夜的主要原因。【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图钉等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PPT1出示]教师出示两张同一位置拍摄的图片。2.提问:这两张图片,是老师在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拍摄的同一场景,你能判断出这两张图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摄的吗?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活动一:[PPT2出示]认识昼夜交替现象。1.小组内交流昼夜现象的认识。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昼夜现象的认识。3.[PPT3、4出示]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历程。4.[PPT5出示]昼夜产生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昼夜的分布。(2)[PPT6出示]小组实验、交流地球上昼夜产生的原因。(3)[PPT7出示]教师总结,地球上昼夜产生的原因。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1.谈话:我们发现昼夜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2.学生讨论交流。3.[PPT8出示]课件出示: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活动三、课堂活动。1.[PPT9出示]提出问题:我们这里是正午时,地球什么地方是黑夜呢?2.探究实验:利用地球仪由学生自行探究。3.教师总结及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指导。三、拓展活动1.[PPT10出示]布置拓展活动:统计日出、日落时间。2.制作一个课件所示的图表,并根据观察结果,将表示黑夜的部分涂黑。【板书设计】白天与黑夜昼夜变化认识历程:地心说-日心说昼夜产生原因昼夜交替原因统计昼夜变化【记录表】​Chart12424242424Sheet1系列1初次观察242周后244周后246周后248周后24​《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与生物》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是在研究了昼夜更替现象后,进一步研究生物体随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昼夜变化之间的关系。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分析,感受昼夜更替对人们身体和生活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对动植物昼夜变化的不同反应,了解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对自己作息时间进行记录分析,与生活进行联系,进一步掌握昼夜对生物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拓展活动,分为两个活动指向,分别是了解人体生物钟,测定自己的活动规律,和分析蜜蜂的白天活动对人类和植物的积极作用。加深本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了解昼夜交替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分析】上节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昼夜变化的规律,并在生活中对昼夜与生物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记录、分析的能力,本课进而培养学生对研究宇宙天体的浓厚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科学探究目标:1.能自己制定研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2.能够用图表等形式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3.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能意识到昼夜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昼夜变化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数据。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PPT1出示]教师出示情境:学习和睡觉。2.提问:两幅图中的小朋友分别在做什么呢?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活动一:[PPT2出示]昼夜更替对我们的影响。1.小组内交流课前观察记录的身体情况记录表,试着整理身体的变化。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汇总、分析记录表。3.[PPT3出示]小结: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人体的变化情况。活动二、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1.[PPT4出示]谈话:你认识这种花吗?这是老师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拍摄的。2.教师讲解:睡莲花开放后,每到晚上都会重新闭合起来,到第二天又会重新开放。3.[PPT5出示]课件出示:各种花开放闭合的时间。4.[PPT6出示]课件出示:林奈花钟。5.[PPT7出示]总结:植物有周期性的节律活动,根据昼夜的更替进行着变化。活动三、昼夜更替对动物的影响。1.[PPT8出示]提出问题:动物哪些在白天活动,哪些在黑夜活动?2.小组讨论列举,全班总结交流。3.[PPT9出示]课件出示: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4.[PPT10出示]课件总结:人们对动物的这一习性的利用。活动四、分析自己的作息规律。1.[PPT11出示]提出活动指向:整理自己的作息时间记录,分析作息规律。2.小组交流。三、拓展活动[PPT9出示]布置拓展活动:了解人体生物钟的内容,想办法测试自己的活动规律。分析蜜蜂白天活动对人类和植物的积极作用。【板书设计】昼夜与生物人植物动物作息规律人体生物钟蜜蜂【记录表】时间心跳次数体温呼吸次数血压其他起床后午饭前晚饭前晚饭后睡觉前日  期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起床时间时 分时 分时 分时 分时 分时 分时 分睡觉时间时 分时 分时 分时 分时 分时 分时 分《四季更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四季更替》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通过逻辑推理和模拟实验,进一步研究地球公转的内容,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探究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之间的关系,对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四季变化形成整体、宏观的认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感受四季更替对人们生活、动植物等的影响,了解四季更替带来的变化。第二部分通过对四季更替原因的猜测和模拟实验研究,了解四季更替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与生活进行联系,进一步掌握四季更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了解四季更替与我们以及动植物生活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季变化的规律,并对四季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记录、分析的能力,本课进而培养学生对研究宇宙天体、季节变化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影响等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的公转带来四季的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进行推理、假设。2.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经获得的科学资料。3.能设计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对植物或动物在四季间的变化感兴趣。2.能意识到四季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四季变化对人和动植物活动的影响数据。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PPT1出示]教师出示情境:同一地点四个季节不同的照片。2.提问:四幅图中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3.总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活动一:[PPT2-4出示]四季更替带来了哪些变化?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汇总。活动二、四季更替是怎样产生的?1.[PPT5出示]问题指向:四季更替是怎样产生的?2.[PPT6出示]课件出示:猜测一,由于地球自转。3.[PPT7出示]课件出示:猜测二,由于日地距离变化。4.[PPT8出示]课件出示:猜测三,由于地球公转。5.[PPT9、10出示]学生做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PPT11、12出示]总结:四季更替产生的原因: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所以太阳的直射点才会不断移动变化,同一个地方,才可能产生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三、拓展活动[PPT13出示]布置拓展活动:了解二十四节气。【板书设计】四季更替猜测原因地球自转日地距离地球公转课后拓展:二十四节气【记录表】地球公转位置ABCD太阳直射位置本地影子长度本地温度情况预测本地季节猜测《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弯弯的月亮》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四课时。本单元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本课的研究对象月球,是距地球最近,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天体,而我们对月球最多的印象就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各种形状的月相,本课是研究月球的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乃至整个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野外分别从不同时刻、日期、月份观察夜晚月相的形状和位置,掌握观察月相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为下面观察月相的变化规律做铺垫。再通过引导学生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利用月相变化的图示和月相的名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月相变化规律以及认识不同日期月相的名称。第二部分通过对月相形成的模拟和推演,了解月相形成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对月相的变化产生一个整体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月相变化规律,熟悉标志性月相的名称。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农历的制定与月相变化的关系。提示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农历的制定与月相变化的关系。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月相变化的秘密,了解月相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观察月亮的学习经历,知道月相是变化的,已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简单地描述不同的月相,初步形成了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兴趣。学生所缺乏的,是需要在长期观察月相的基础上,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对研究宇宙天体的浓厚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并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2.能对已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能将已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能意识到月相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直尺、卡纸、圆规、剪刀、碳素笔、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PPT1出示]教师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2.提问:从这则谜语里你得到了月亮的哪些信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月亮?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活动一:[PPT2出示]交流观察到的月相。1.小组内交流观察月相记录表,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月相的样子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汇总观察月相记录表。3.[PPT3出示]小结: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月相的形状没有变化,位置逐渐西移。一个月内,每天同一时刻,月相的形状和位置都发生变化。不同月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月相的形状和位置几乎没有变化。4.[PPT4出示]制作月相卡(1)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月相卡,给月相排序。(2)学生把观察的想法填写到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3)教师总结,并指出交流活动中的分歧所在。活动二、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1.谈话:我们发现月相是变化的,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2.学生讨论交流。4.[PPT5出示]课件出示:月相变化规律。(教师播放“月相变化”动画。)初一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这时候的月亮叫新月。初七初八,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半个月亮了,叫做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月亮为满月。满月过后,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了,叫做下弦月。三十我们也几乎看不见月亮,这时候的月亮叫残月。5.小结: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残月,亮面在左侧。6.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每天晚上的同一时刻,月相的样子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那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在不同日期的不同时刻,月亮分别在天空中什么位置?月亮在天空中移动的“路线”(轨迹)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交流。3.小结:[PPT5出示]上半月,我们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移动;下半月,我们仍然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移动。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活动三、探究月相变化的原因。1.[PPT6出示]提出问题:月相变化的原因。2.探究实验:利用实验器材自行探究。3.[PPT7出示]课件出示:月相变化成因视频演示。4.[PPT8出示]课件总结:月相变化成因。三、拓展活动[PPT9出示]布置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月球与地球、人类、动植物的关系。【板书设计】月相的变化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上半月,自西向东移动;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下半月,自西向东移动。月相变化的成因月球与地球、人类、动植物的关系【记录表】●我了解到的月球与地球、人类、动植物的关系:《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在学生学习了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后,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探究月球、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对太阳系运行形成整体、宏观的认识。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让学生观察日食形成图片,获得日食发生时的事实资料,让学生猜想日食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日食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依据探究日食的方法自行探究月食的成因。第四部分是拓展活动,通过查找资料,找寻近年在我国可以看见的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日期,进而进行实际观测。本课学习的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模拟实验效果明显,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等知识,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甚至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月食甚至日食,接受过相关内容的培训,能够对日月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进行推理、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手电筒、大小塑料球等。教师准备:三球仪、手电筒、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PPT1、2出示]教师出示情境: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一天,当两国的将士们短兵相接时,太阳忽然失去了光辉,白昼顿时变成黑夜,交战的双方惊恐万分,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于是马上停战和好了。2.提问: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二、探究活动活动一:你见过日食吗?1.[PPT3出示]播放日食视频资料。2.[PPT4出示]讲解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活动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1.[PPT5出示]问题指向: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2.[PPT6出示]课件出示:日食形成示意动画。3.[PPT7出示]讨论指向:学生分组讨论日食模拟实验。4.学生做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PPT8出示]总结:日食形成的原因。活动三:你见过月食吗?1.[PPT9出示]播放月食视频资料。2.[PPT10出示]讲解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活动四:月食是怎样形成的?1.[PPT11出示]问题指向:月食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2.[PPT12出示]课件出示:月食形成示意图。4.学生做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PPT13出示]总结:月食形成的原因。活动五:日食和月食的模拟演示。[PPT14出示]视频资料:日食和月食。三、拓展活动[PPT15出示]布置拓展活动:查找资料:我们能观测到的日食和月食。【板书设计】日食和月食日食月食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全食月偏食猜测成因猜测成因实验验证课后拓展:可以观测的日食和月食【记录表】观测日期日月食种类(全食、偏食等)发生时间可观测地点其他备注《登上月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上月球》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六课时。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本课以认识月球的概况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月球的特点和探月历程。通过搜集关于月球的资料准备石块、玻璃弹珠、细沙等材料来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为课上交流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交流整理课前搜集的信息形成统一认识,并且认识到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再通过交流、讨论、模拟“环形山”形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环形山的成因之一,并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科学猜想。再通过对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梳理,对航空航天发展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以及科技进步给登月带来的变化;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以活动主题,启发学生根据教科书中展示的和自己搜集的有关月球概貌的相关知识,研究去月球旅行应该做哪些准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月球旅行计划,引导学生充分设想困难,着力解决困难,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对“搜集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有关资料”“论证人类在月球居住的可行性”两个问题的研究,将探究活动延伸的到课下,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月球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不断启发,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三者关系的认识。【学生分析】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强,但是逻辑推理能力和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仍有一定欠缺,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描述月球的概貌;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2.能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球表现出探究兴趣。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2.了解科学技术对登月历程的影响。【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石块、玻璃弹珠、细沙、登上月球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水槽、与月球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1出示]你听过月亮的传说故事吗?能说出故事的名字吗?2.从这些诗歌、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关注月球。那月球上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出示课题“登上月球”)二、交流分享,探究新知。(一)[PPT2出示]活动一:交流对月球的认识。 1.学生分组交流自搜集的资料。2.小组汇报交流关于月球的知识,教师补充说明,适时评价。3.教师小结: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月球上没有生物。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活动二: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1.[PPT3出示]环形山图片,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环形山大小不同、形状不同。2.学生猜测: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呢?3.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分组设计实验模拟实验交流实验注意事项。4.[PPT4出示]学生分组实验,根据现象分析阐述自己推测的理由教师指导。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阐述自己猜想的理由1:我们小组将实验的情况和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图片进行了对照,都认为是流星体撞击月球。6.教师小结:目前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科学的解释有流星体撞击月球和火山喷发两种,[PPT5出示]播放视频资料。[PPT6出示]活动三:人类登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学生小组整理:学生根据学习卡进行自主整理资料。2.学生汇报,教师补充。3.[PPT7出示]补充资料学习:我国的“探月工程”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1107年10月24日发射。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第二步为“落”,时间为2007年至2010年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211年到2020年。4.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开启了人类探测月球的新篇章。“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PPT8出示]活动四:假如要登上月球,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1.你是中国号飞船的总指挥,将要开始登月,出发前需要准备些什么?小组讨论,教师巡视2.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讲一讲。在月球上的衣食住行和地球上完全相同吗?为什么?咱们大家想得很周到,设计方案从我们认知的角度看比较合理。3.[PPT9出示]播放宇航员的生活、工作、学习片段的视频,整改登月方案。三、拓展活动[PPT10出示]拓展活动引领:“搜集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有关资料”“论证人类在月球居住的可行性”两个问题四、课堂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2.课余时间还要继续了解月球知识,看谁了解月球的知识最多……人类登月的接力棒还要交到我们的同学手里的。【板书设计】登上月球月球的特点1.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2.月球上没有生物。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环形山的形成登上月球的准备【记录表】调查月球概况记录单想了解的问题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月球的形状、大小、离地球的距离是否发光,月球表面发亮的是什么?月球表面的温度,月球的引力月球上有大气、水和生物吗?推测环形山的成因模拟实验记录单实验猜想我们猜想:环形山大多数是由形成的,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与有关。实验方法从相同高度向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从不同高度向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实验现象:请画出实验后沙盘上留下痕迹,并记录测量数据。画一画:测量沙坑的长度是测量沙坑的深度是画一画:测量沙坑的长度是测量沙坑的深度是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认为环形山大多数是由形成的,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与有关。“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自主学习卡年代对月球的认识阶段(图片)观测方式对月球的认识远古时代至17世纪前用观测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激励不断探索.年至20世纪前用观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发现月球的一面是不平.年至20世纪用观测较全面的了解了月球的.年至21世纪用观测+采集样品清楚深入的认识了月球的概况、结构、能源等情况❌❌
本文档为【六三制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全部教案(共6课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lc1899
一线教师
格式:doc
大小:66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1-02-05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