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文化交流的概念与中越民族概况

1. 文化交流的概念与中越民族概况

举报
开通vip

1. 文化交流的概念与中越民族概况—1—第一章概 论中国壮族与越南侬族、岱族(越南称岱依族,下同)、泰族等是我国与东南亚重要的跨境民族,加强对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将揭示壮侬岱泰族群同源异流关系,增强族群认同感,有利于恢复和巩固壮侬岱泰族群诸民族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增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加深中越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交流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的,以人化为宗旨、以价值观念对象化为实质的人类文明进化过程。其内容小到个人行为、心...

1. 文化交流的概念与中越民族概况
—1—第一章概 论中国壮族与越南侬族、岱族(越南称岱依族,下同)、泰族等是我国与东南亚重要的跨境民族,加强对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将揭示壮侬岱泰族群同源异流关系,增强族群认同感,有利于恢复和巩固壮侬岱泰族群诸民族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增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加深中越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交流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的,以人化为宗旨、以价值观念对象化为实质的人类文明进化过程。其内容小到个人行为、心理和思想,大到人类进化、社会演变与文明发展,凡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因素均包含其中。1952年,美国学者A.L.克罗伯和K.克拉克洪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收集了1871~1951年对于文化概念的160多种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各国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A中国学者曹锡仁在《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成果论、文化功能论、文化精神论和文化行为论四大类。胡潇的《文化现象学》则将其分A 宇同元:《中国文化概要》,人民出版社,2008,第12~15页。第一章概论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2—为七大类,即现象描述性定义、社会反推性定义、价值认定性定义、结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性定义、行为取义性定义、历史探源性定义和主体利益性定义。下面我们特分综合性定义、历史性定义、社会性定义、行为规范性定义、心理性定义和结构功能性定义等几类略加介绍。A综合性定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文化的定义表述是: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克拉克洪则认为文化是一切在历史的进展中为生活而创造的设计,包括外显的和内隐的,理性的、非理性的和无理性的,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内,这些设计都作为人类行为的潜在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而存在。历史性定义,1921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一个群体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社会意义。拉尔夫·林顿认为文化是由习得性行为和人民的行为结果组成的构型,这一特定社会的成员共同享有并传承行为结果的各种组成要素。社会性定义,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巴尔诺认为文化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方式,是全部多多少少定型化了的习得性行为模式组成的构型,这些习得性的行为模式凭借语言和模仿代代相传。行为规范性定义,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角度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他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心理性定义,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莫尔认为,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人们为试图达到目的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精神才能的总和。强调文化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结构功能性定义,用结构功能论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传统。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接A 曹锡仁:《中国文化比较导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第41~44页。—3—第一章概论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方式。他假设所有社会都可以切割成许多部分,每个部分的发展都是为了适应整个环境,即生态、文化和制度上的协调,主张用可写和实证的方法找出社会运作的结构与功能。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末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此概念包容并调解着一切社会科学”A。上述文化定义,不外乎广义的、中性的和狭义的。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部分;中性文化主张文化是人化。人化即自然的人类化、他与化人主要指精神成果的创造性转换,是人类精神领域客观形态变化的反映。狭义文化指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和风俗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二文化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世界的文化丰富多样,谈到世界上的文化,人们不禁要举出ArnodlToynbee提出的世界上38种文明之说。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相同之处。为了解释相同之处,人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个类型。19世纪末的欧洲普遍有以德国学者F.Ratsel、F.Grabner,英国的W.Schmid、G.ElliotSmith、W.River为代表的“文化扩散”(culturaldiffusion)之说,他们认为文化是由一个中心点“传播”而成。各少数民族族群以模仿的形式“传播”到各个地方,部分以及全部的“传播”(传播文化的某个要素);从文化源头传播和从文化次生地传播。这一学说常常极端化地被殖民统治者利用以抬高本民族而蔑视其他民族。A 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77页。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4—到了20世纪初,在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的提议下,美国的人类学家C.L.Wisler和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鲁伯(A.L.Kroeber)反对“文化扩散”之说,提出了“文化区域”(culturalareas)学说,在研究美国红色人种的基础上,他们肯定地认为同一区域上的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许多相同点。在有限的特征的基础上接近文化区域,C.L.Wisler等人类学家深入研究,选择了集合的特征,完善了“文化区域类型”的结论。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苏维埃民族在后来30年里形成了以N.N.Cheboksarov为代表的“经济-文化类型”的学说。支持该观点学者们认为人类文化历史上曾经存在有三组经济文化类型:分别是狩猎、采摘以及捕鱼型经济文化;农业经济-文化型使用锄头和牲畜,用动物代替人力耕作。以上三种学说没有矛盾而相互补充,每种学说符合不同的条件。如果同一区域板块上的文化相近,相互交流,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某文化要素入侵现象,或是某文化要素的借鉴现象;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改变以适合本民族文化需要。文化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形成了“文化区域”,形成了“文化演化”。文化的演化可以发生在距离较远但是有机会接触的各文化中。如果各文化尽管地理位置遥远且没有机会接触,但是在自然和社会情况相似的情况下也可以有相同点。两种情况的特征是有相同的物质产品。同一起源或是地域相近的文化,其文化的相同点更加明显。正因如此,苏维埃民族辨析了“经济-文化类型”及“文化-历史区域”(如果文化-历史区域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地理的概念,那么经济-文化类型可以包含不同的地域)这两个概念。A第二节 中国和越南的民族概况一中越边境连接带的地理特征中国和越南有长达1449.57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其中,广西段696.13公A TrầnNgọcThêm.BảnsắcvănhoáViệtNam[M].NháxuấtbảnHồChíMinh,2001,31-32.—5—第一章概论里,云南段753.44公里)A。相交界之处,中国一侧自东向西分别为:广西防城港市的港口区、东兴市和防城区,崇左市的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百色市的靖西县和那坡县;云南的富宁县、麻栗坡县、马关县、河口市、金平县、绿春县、江城县,共计2省(自治区)15个县(市、区)。越南一侧自东向西分别为:广宁省的芒街市、海河县、平辽县3县市,谅山省的亭立、禄平、高禄、文朗、长定县5县,高平省的石安、复和、下琅、重庆、茶岭、河广、通农、保乐、保林9县,河江省的苗旺、同文、安明、关坝、渭川、黄树皮、箐门7县,老街省的昔马街、猛康、保胜、老街、巴刹5市县,莱州省的封土、兴胡、孟谍3县,奠边省的孟念县,共计7省33市县。B中越边境两侧在共有9省(自治区)48个县(市、区)的漫长边境线上,居住着两国壮、汉、瑶、苗、哈尼、拉祜、傣、彝、岱、侬、京、布依、热衣、泰等民族。1.自然地理中越边境地区属中国云贵高原余波东南端隆起部分。边境线多数地段为绵延不绝的山脉,少数地段为河流。边境两侧北高南低。中国这一侧,有莽莽苍苍的十万大山、大青山、老山竿,有充满神奇色彩、透析出骆越雄风的花山崖壁画和边关历史文化名胜,有山川秀丽风光瑰美的左右江、红河。跨越边境的越南一侧,就到了越南红河平原。这一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热,雨量丰富,森林密布,有众多的热带珍稀动植物,自然条件良好,容易取得生活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中越交界还有一片海,即北部湾,它是两国重要的热带渔场,鱼类500多种;湾内产著名的“南珠”。北部湾海岸线中国方面长695公里,越南方面长763公里。C广西北部湾海域面向东南亚,西连中南半岛,处于我国由海路通往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便捷通道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DA 《中越边境线、海岸线长度》,新华网广西频道,2010年8月17日。B 《越南六十三个省直辖市行政区域地图集》,越南地图出版社,2010。C 《中越边境线、海岸线长度》,新华网广西频道,2010年8月17日。D 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编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第437页。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6—2.人文地理先秦与汉朝时期,骆越与西瓯是百越民族的两个分支,分布在岭南及交趾地区;西瓯分布在桂东,骆越分布在桂西南与越南北部,两者关系紧密。在秦代,西瓯属于桂林郡治下,骆越属于象郡治下;在南越国时期,西瓯和骆越被南越国统一,因此史料出现“瓯骆”A一词。据我国的早期古籍记载,远古时候有许多部落或古国。《尚书·尧典》:“(尧)申命羲叔,宅南交。”《礼记·少问篇》:“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这里的“南交”“交趾”应该是泛指岭南,到公元前111年后,一般指越南北部地区和广西南部部分地区。《逸周书·王会解》载,商朝建立后,四方都来贡献,开国皇帝汤于是命令大臣伊尹制定四方各国需要进贡的物品:“正南瓯、邓、桂国……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尾狗为献。”“路人大竹。”其中的“瓯”“路”应是西瓯和骆越。在周代的一些青铜器上曾有“南夷”“南国”“南瓯”等铭文。《史记·南越列传》太史公曰:西汉前期,南越国西部的两个藩属国“瓯、骆相攻”,因此而“南越(国)动摇”,这表明西瓯与骆越是不同的族群方国。西瓯,古百越的一支。西瓯故地属秦之桂林郡,汉武帝平定岭南,将秦之桂林郡改称郁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岭南设置郡县,将南越国的南海、桂林、象郡,改设为南海、郁林、交趾等九郡。《史记·南越列传》:赵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寰宇记》:“永嘉为东瓯,郁林为西瓯。”一说即骆越,梁顾野王《舆地志》:“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B九郡中又以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为西汉之西南边境地,均位于今越南的中北部。考古发现在越南东山文化的后期,越北陶舍诸遗址曾发现过秦式“半两”铜钱与万家坝型早期铜鼓共存的现象。此外,越北地区也出土了一批东周式铜剑、篆书铭文戈、长胡多穿戈、秦式扁壶等内地中原器物或仿作器。骆越,先秦两汉时古百越民族的一支。称雒越、雒民、瓯骆、越骆、路人等。《逸周书·王会解》载:南方“路人大竹”。清代朱石《逸周书集训校A 唐代颜师古在《汉书》的注释中所说的“西瓯即骆越也”,把二者合称为“瓯骆”。B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929页。—7—第一章概论释》曰:路音近骆,当是骆越。《史记·南越尉佗列传》《汉书·南粤王传》《汉书·西南夷两粤列传》皆谓:“瓯骆”或“骆越”在南海郡(今广东)之西,当在今广西一带。《汉书·贾捐之传》谓:元鼎六年(前111),珠崖(今海南)“骆越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水经注》谓今广西郁江为“骆越水”,因骆越人居住而得名。《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称:交趾(今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部分地区)。A瓯骆人历史悠久。公元前16世纪(商代初年),汤王的第一宰相伊尹命南方进贡珍珠、象齿、翠羽、文犀等异物,第一提到的就是瓯,提到的第五个产里,即为活动在临尘(一说今邕宁西,一说今崇左)的骆越人。可见3500多年前瓯骆人已和商朝建立了联系。公元前1024年至前1005年(周成王时),西瓯人又进献了蝉蛇,骆越人进献了大竹。因骆越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存在了一千多年的骆越人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青铜文化(包括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富于创造智慧的瓯骆人,在春秋时期,西瓯人能制造提梁鼎、蛇斗蛙纹樽、兽首柱形器等精美铜器,战国时他们制造了铁质的斧、刮刀、锄和大量兵器,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二中越边境连接带跨境民族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按中国确定的民族有12个,还有2个民族成分未定;按越南确定的民族有26个。这种差异是因两国划分民族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方法不同所致。这些民族可分为四类:一是从中国迁入越南的民族;二是居住原地的土著民族;三是从越南迁到中国的民族;四是从中国转老挝进入越南的民族。中越两国划分民族标准虽有不同,但是按照几百年来的传统来划分,有的民族名异实同,例如中越两国对京(越)、苗(赫蒙)、仡佬、拉祜民族的划分是相同的。而有的在中国是一个民族,在越南则变成了两个民族,如中国的傣族,在越南则为泰族、泐族;中国的布依族在越南为布依族、热依族;中国的彝族在越南称为倮倮族、普拉族;中国的汉族在越南成了华(汉)族、艾族。有的民族在中国是一个民族,在越南分为3个民族,如中国的瑶族,在越南是A 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1782页。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8—瑶族、巴天族、山由族;中国的哈尼族在越南是哈尼族、西拉族、贡族。有的在中国是一个民族,在越南分为5个民族,如中国壮族,越南就分为岱族、侬族、布标族、拉基族、山斋族。越南的山斋族由高栏人和山子人两部分组成,在中国高栏人属于壮族的一部分,山子人属于瑶族的一部分。少部分越南的占族人迁移到中国海南,成了海南现在的回族人。为方便大家对中越跨境壮侬岱泰族群理解,我们将越南学者和中国学者对跨境民族分类列于表1-1。表1-1 中越两国跨境民族一览序号中国的民族称谓越南的民族称谓1壮岱、侬、布标、拉基、山斋2傣泰、泐3布依布依、热依4苗赫蒙5瑶瑶、巴天、山由6汉华、艾7彝倮倮、普拉8哈尼哈尼、西拉、贡9拉祜拉祜10仡佬仡佬11京(越)越12回占13克木人克木(克姆)14莽人莽人资料来源:中国学者范宏贵教授提供。表1-2为越南学者陈智睿教授对中越跨境民族的归类。表1-2 越南学者对中越两国跨境民族分类STTViệtNamTrungQuốcChữLatinhChữHán1PhùLá1.Yi彝族(Di)2LôLô3Giáy2.Buyei布依族(BốY)4BốY—9—第一章概论续表STTViệtNamTrungQuốcChữLatinhChữHán5Thái3.Dai傣族(Thái)6Lự(TháiLự)7Dao4.Yao瑤族(Dao)8PhàThẻn9SánDìu10HàNhì5.Hani哈尼族(HàNhì)11SiLa12Cống13Tày6.Zhuang壮族(Tráng/Choang)14Nùng15PuPéo16LaChí17LaHa18SánChay(CaoLan)19Kinh(Việt)7.Gin京族(Kinh)20Chăm(ChămHroi)8.Hui回族(Hồi)21Hoa9.Han汉族(Hán)22Ngái23CơLao10.Gelao仡佬族(NgậtLão)24LaHủ11.Lahu拉祜族(LạpHổ)25Mông(H’Mông)12.Miao苗族(Miêu) 资料来源:越南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少数民族和山区发展研究中心陈智睿教授提供。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频繁的交往。两国跨境民族的形成有的较早,有的较晚。1.中越跨境壮侬岱泰族群之壮族、布依族、傣族中越两国跨国境而居的民族,按中国已确定的民族成分来计算,有12个民族:壮、傣、布依、苗、瑶、汉、彝、哈尼、拉祜、仡佬、京、回。下面,重点介绍与壮侬岱泰族群相关的壮族、布依族、傣族。(1)壮族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壮族有1692.6万多人,主要居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10—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分布,基本连成一片。中国壮族先民古代称谓比较复杂,有僚、俚、蛮、土、侬、僮等名称。在明清时期,主要统一为“僮”和“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僮人各支系经过民族识别,被统称为僮族。1965年,由周恩来总理倡议,把“僮族”的“僮”改为“壮”,僮族一律改称为壮族。壮族内部有许多支系,各支系各有自己的称谓,大的支系主要有“布壮”“布岱”“布侬”“布土”等。云南壮族主要分为侬、沙、土三个支系。壮族是岭南古老民族,有着光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12个土语区。它有自己的语音系统、构词规则和语法体系。(2)布依族布依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少量分布在云南省和四川省,有287万多人(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越南的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老街和河江省。《明太祖实录》卷156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云南都匀苗蛮叛,率兵讨之,斩首四千七百余级,擒获六千三百九十余人。收剿寨洞一百五十二处,粮谷三万一千一百石有奇”。都匀是贵州的地名,是布依族聚居的地方。云南都匀“蛮”人,而云南现未见有。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云南都匀人已迁移到越南,1925年的云南黄水舟事变后,都匀人为避难经马关、河口进入越南。他们把随身带的种子叫作“家乡叶”包粽子。1974年,越南认定他们属都匀族。1979年都匀人与布依人合为布依族。越南布依族有一支为布那或贵州人,他们的祖先是19世纪初从贵州省望谟、罗甸、惠水、安顺等县南迁,一部分人沿任河进入越南河江省管霸县决胜乡,后一批人则沿儒桂河移居越南河江省同文县。范宏贵在《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群渊源与文化》布依族迁徙一章中提到他们有相同的丧葬传统,都要把亡灵送到贵州省某村寨的故乡。(3)傣族中国的傣族分布在云南省,聚居于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少量分布在其他很多县,中越边境的马关、金平、绿春也有分布,有122.2万人(2010年全国—11—第一章概论人口普查)。除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以外,在孟连、景谷、元江、新平、金平、红河、文山、绿春、邱北、马关等县也有分布。按自称和服饰特点,傣人可分为“傣泐”“傣那”“傣绷”“傣雅”等支系。中国傣人与越南泰人历史上有亲友关系,平日里会相互跨入两国境内赶圩及访亲会友。相传,云南省金平县勐拉乡的白傣人是从越南迁入的。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有两兄弟分别是越南兴化昭晋州土目和中国云南省临安府建水县勐梭土掌寨的土司,兄名叫刀美林,弟名为刀美玉。2.中越跨境民族之越南岱族、侬族、泰族、布依族壮、岱、侬同源于古代中国南方至越南北部的“西瓯”“骆越”族群,虽然已逐渐分化并有了不同的族称,但基本上还保持着共同的民族特征,语言均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可以互相交谈;在文化和风俗习惯上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居住干栏房、依歌择偶、穿黑色或蓝色布衣等。长期以来他们均从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手工业较发达,边境地区的壮、岱依、侬人保持着较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1)越南岱族(越南称岱依族)岱族属岱-泰语族,是越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62万多人(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人口分布在63个省市,从全越南来讲,越(京)族人口最多,岱族居第二位。主要居住在河谷丘陵地带,与广西左、右江一带的布依为同一支系,习惯自称“土”,也有许多自称“布岱”“布偏”“布安”“布土”等,“布侬”也是他们的自称。中文过去常译成“岱依”。岱族社会发展,经济和文化水平较高,较多人活跃在政坛上。过去,岱族分有白岱和黑岱,老街省北河县还有水岱。北河县的黑岱和水岱不同。老街省勐康县有摆夷(白衣、白夷、百夷)人,与岱人有相当程度的融合,越南政府把他们划分为岱族,而在中国云南省摆夷就属于傣族。岱族在语言及风俗习惯方面与广西的壮族十分相似。越南自称为“布岱”的这部分人,实际上与我国的壮族中的布岱是同一支系,现在一般译为“岱”。岱族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除种植水稻、杂粮,开发森林土特产外,还种植柑子、柿子、龙眼、桃、李和梨等多种果树。喜饲养家禽和能劳作的动物,如鸡、猪、马等。岱族的家庭手工业也十分发达,他们出产的土锦,色彩鲜艳,图案多样,已成为一种特色工艺品。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12—岱族文化受到中国汉文化的深刻影响。过去,岱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利用汉字造字方式,在汉字的基础上创立了“岱喃字”。这种文字学习起来较困难,难以普及,岱人依旧习惯使用汉字,至今还有许多岱族老人能用汉字作诗、写对联。(2)越南侬族侬族有96.8万多人(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高平、谅山、河江、黄连山、广宁等边境省份。与热依族、高栏-山子族有亲缘和亲近关系,并对周围杂居的其他语系的居民有着各方面的影响。侬族与壮族的分化晚于岱族。侬族来源于壮族中侬人支系。他们在三四百年前的明末清初,从广西到越南,这种迁徙活动一直延续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才停止。因为搬迁时间不长,许多侬人还记得他们在中国的祖籍并以族居地的地名作为自称。如窝那侬、窝杭侬,意即从中国来的侬人;万承侬,是从崇善(今广西崇左县)迁来的侬人;英侬,是从龙英县(今广西大新县)迁来的侬人。侬人原以水稻种植为生,他们掌握熟练的水田耕作技术,但因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晚,平原地区都被其他民族占据,所以他们多定居山区,耕种山地。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位于山区与平原之间的中间地带,水田种植面积十分有限,因此其他类型的耕地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侬族居民的住房结构和外形与岱依族基本相同,高脚建筑比较普遍,高脚屋上层住人,屋下圈养家禽家畜。由于侬人迁入越南时间较短,在祖居地深受中国汉文化影响;而岱依人长期生活在当地,受京族文化影响较深。因此他们在语言和风俗习惯上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共同性大于差异性。侬族有山歌对唱的习俗,想唱就唱,不受场合约束。每逢集会、节日、集市、婚礼等喜庆日子,青年男女组织对歌,每边选派2人以上集体演唱。有趣的是,当青年男女在平日里相遇时也是以歌声相互问候。歌词为七言四句或七言八句。越南的高栏-山斋族则是从岱依、侬族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族体,1974年,越南政府正式将其确定为一个单独的民族。(3)泰族越南泰族有155万多人(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是该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自称为“傣”“布泰”等,其内部又分为黑泰(自称傣丹)、白泰(自称傣—13—第一章概论考)。按所在地和服饰的不同,又有傣丹、傣考、傣良、傣腾等自称。相邻民族京族和芒族则称他们为“惹”。主要分布在山罗、义安、清化、莱州、老街、安沛等省的河谷地区和盆地,较少部分居住在山区。据越南泰人用泰文手写的《版勐纪事》载,11~12世纪时,云南西双版纳的傣人迁移到越南的西北部。中越之间的傣族泰族来源于古代中国西南至中南半岛北部这一广大地区的百越民族。越南泰族大致分为三个支系——黑泰支系(即傣丹)、白泰支系(即傣考)和红泰支系(由黑泰和白泰等泰族各支系混合而形成)。每个支系又有许多支系。黑泰主要分布在山罗省和莱州省的奠边、巡教等县。黑泰又称傣丹,黑泰人是在10世纪以后沿红河从广西西南陆续迁徙到越南的。以后又有一部分人从越南西北部经老挝来到清化和义静省山区。白泰与黑泰的语言基本相同,可以互相直接对话,越南泰族的文字是随着他们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迁徙带过去的,属于巴利文泰泐文体系。越南泰族祖先从中国迁往越南的时候就掌握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他们家庭手工业发达,有纺织、编织、制陶、造纸及金银器制作等。越南泰人也过泼水节,他们的泼水节是求雨仪式或求雨节,而非小乘佛教的节日。届时一群人敲鼓、敲簸箕,模仿雷声;或拉篾、摇树叶,犹如下雨;到各家讨水,互相泼洒、嬉戏玩耍,或相约到河中洗澡,把全身衣服弄湿,表示祈雨。这时,还要唱“求雨歌”A。泐人,在中国是傣族的一部分,在越南是单一民族,自称泐。主要分布在莱州省。(4)布依族越南的布依族自称“布依”“仲家”“都夷”“都匀”,有1450多人(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越南布依族分为布依、布那、布田3个支系,现在他们与岱、侬、泰、华(汉)、苗、瑶等族交错杂居于靠近中越边界的河宣、黄连山一带,以及从莱州至保乐-高谅的邻近地区。由于他们迁到越南后居地分散,互相间又缺乏联系,各支系的布依族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产生了一些差异,A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越南北方少数民族》,范宏贵等译,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18页。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14—内部分化明显,各支系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其他民族逐渐同化。1978年,越南曾一度把他们分别划为4个单一的民族,其中布依支系的布依人和都依人被划为布依族和都依族;布那支系的布那人被划为布那族;布田支系的热依人被划为热依族。3.中越跨境民族的形成跨境民族的形成是历史动态的过程,同时也产生于现代国家观念和地缘政治。产生跨境民族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本来居住地的原著民族被后来出现的国境线划分在两个不同的国家;第二种就是民族迁徙。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因迁徙造成的情况复杂,这些民族的迁徙情况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从中国直接转入越南的民族;第二种是居住原地的土著民族;第三种是从越南流向中国的民族;第四种是从中国转到第三国家老挝再进入越南的民族。这些民族迁徙的原因较多,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等调查发现,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汉族从中原地区转向西南部发展,原著民族为寻求一块更适合生存的土地,只好向“蛮荒”之地的西南迁徙。对此,中国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一卷)》有如下记载:从中国历史来看,可把经济重心的南移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三国以后的大分离时期,至宋代时期达到高潮。在这一阶段,江南一带得到全面的开发,汉民族大量迁入长江流域,迫使南方少数民族向更边缘地区迁徙。中越边境一带的少数民族多是在这一阶段迁入的。这一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在中越山区这个有限的范围内生活着,互相交往、融合,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在中原统治者的“羁縻政策”下,他们有一个相对自主发展的空间。在他们周围,一些部族势力发展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如交趾、南诏、大理等。而中越边境的少数民族则相对弱小,他们在这些部族势力之间周旋,学会了怎样处理与强权势力的关系,形成了对“他者”的看法。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再次出现,在这一阶段,随着大理国的灭亡,西南地区开始得到全面的开发。经济开发带来了政治控制的加强。元代开始在此设立行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在中越边境地区,元朝设广南西路宣抚司,广西路和临安路进行管—15—第一章概论理,明朝时改路为府,辖地沿袭。A明代实行“移民就宽乡”政策来加强直接统治,大批汉族进入滇东南,在此地进行军屯、民屯。到了清代,取消了土司制,改为“改土归流”,设立流官,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控制。从现有的文献看,中越边境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是壮族,其祖先可追溯到古代百越。因而一般把壮族看作是当地的土著民族。但是,这里的“土著”只有相对的意义。一般认为,壮族、彝族到此最早,而苗族、瑶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则晚些。春秋战国时期,今文山州境内就已居住着百越族群的句町、进桑部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而苗族是唐初才开始迁入文山境内,大量的迁入,是在明清时期。B位于广西龙州县北部的金龙镇西南面与越南高平省下琅县相连,是骆越的聚居地,秦时属象郡的一部分,明清时属太平府。据《太平府志·沿革卷》云:“太平府为禹贡荆州,西南境内交趾西原之地。唐虞三代,皆为荒服。周显王时,楚灭之,族散于外。江南海上,有瓯越骆越之名,各为君长,最为繁衍,号称百越。太平其骆越也……”《新唐书·南诏传》又云,蒙氏南诏政权“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唐之生僚,实为骆越后裔”,此处所说骆越后裔的“生僚”即今壮、傣的前身。可见金龙峒傣人最古老的族源可追溯到西瓯、骆越。关于金龙镇傣人祖先的来源,民国《广西边务沿革史》记载:“金龙峒则因嘉庆最末年,地方荒乱,土民逃散,渐被越民侵入……”这里所指的“越民”可能就是今天金龙峒傣人的先民,嘉庆末年为公元1820年,则傣人祖先从越南徙入金龙,迄今至少有170多年的历史了。C越南北方民族,也大多是从中国迁入的,越南学者陶维英认为,越南民A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编委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374页。B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编委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一卷)》,第345页。C 张有隽:《边境上的族群——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第24~25页。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16—族的祖先雒越人是从扬子江流域迁到越南北部的。A陶维英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并非史实。中国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认为,秦时设的交趾、九真二郡为骆越之地,且骆越北界是右江流域和左江流域的最南缘。因此,广西大部分以西瓯为居,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等地为骆越所居。B我们研究认为,大量史实证明,越南北方少数民族,大多从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迁入越南。4.桂越界域及历史沿革越南古代曾被称为交趾,其北部为骆越的聚居地,秦时属象郡的一部分。汉朝时,南海尉氏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建南越国,当时的广西及越南均属于南越国。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二征之乱,以秦之三郡改为九郡,统隶属于交趾,后改名为交州。三国、两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等朝,广西边境几经变迁,迭经分隶于广州、湘州、岭南道及南汉,而桂、越仍统于一州。唐末宋初,中央政府控制能力减弱,安南地区的土豪趁机割据自立,丁部领于963年平定“十二使君”,自立为“万胜王”。这时,北宋政权尚未灭南汉,丁部领以其子丁琏的名义向南汉政权求封,南汉王授丁琏为静海军节度使。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安南丁部领自称“大胜明皇帝”,建立“大瞿越”,越南从此摆脱中国的封建统治,建立起独立的封建国家。C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改安南为交趾布政司,置布政使,使越南又统一于明朝。D至安南权臣莫登庸篡黎氏,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发兵讨之。嘉靖二十年(1541)莫登庸请降,诏降为安南都统使司,越南北部再属于中国。清康熙十六年(1677),莫氏家族被黎氏所灭,北部中部一统于黎朝,从此未见再并于中国。但中国对越南仍属“上国”性质,两国界域划分,仍未明确。E1883年,法国迫使越南统治者签订条约,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885年6月9日,又迫使中国清朝政府与之签订了《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结束了越南独立以来保持A 〔越〕陶维英著《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钺译,商务印书馆,1976,第45页。B 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第89~101页。C 黄国安、杨万秀、杨立冰、黄铮:《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45页。D 《明史》卷321,《列传第209·外国二·安南》。E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7)》,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第13页。—17—第一章概论的传统的中越“宗藩”关系。1885年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曾先后被迫同法国签订了《越南条款》《续议界务专条》《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广东越南第二图界约》《桂越界约》,划定两国边界。A第三节 开展中越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一揭示了中越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相互关系自古以来,中越两国边境民族通婚、互通有无的交往从未停止。边境民族在长期互助交流中结成了“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即使在两国关系处于特殊时期时,中越边境民族也在悄悄地进行着民间贸易和往来。中越两国跨境的民族有民族众、人口多、关系复杂的特点。两国民族的划分虽然有差异,但在历史上都属于同一个族群,受到同源的“根”的影响,跨境民族至今依然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但是由于长期居住在不同国家境内,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所以,这些同源的跨境民族文化呈现多元文化。这些跨境民族还会受到其他邻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他们的语言、风俗逐渐融合,渐渐与同源民族产生分化。所以中越边境民族便产生了多元文化格局。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为我们比较中越民族文化提供了条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越边境的区位优势在这一战略决策中有重要地位,边境民族为了适应环境、谋求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何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发展及两国关系的友好往来,是现代进程中中越边境地区最富挑战性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二促进中越文化交流,加深中越人民的传统友谊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有个好邻居胜过在远方的亲人。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邻居相处友好,能帮就帮,情同手足。然而,也有交恶的邻居,双方生活不得安宁。谁都希望有个好邻居,让大家生活更和谐,这就需要邻里的共同理解。国家也是一样,与邻国的关系处理好了,人民的生活才能安定。越南是我们的近邻,特别是中越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交流更是迫切需要了A 何平:《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18—解、沟通。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1999年5月14日,越中文化交流俱乐部在河内正式成立,从成立至今,该俱乐部组织多次丰富独特的文化交流活动。壮侬岱泰同源民族文化虽相类似,然而,经过多年的演变与发展,汲取异族文化长处,各自文化有了新的特点。通过中越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可以加深中越人民传统友谊,促进壮泰族群诸民族繁荣发展。三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越两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的民族文化渐渐走向消亡,有的文化得以保留传承,有的文化以另一种形态出现。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其特有的传统就有特殊的价值,是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价值。可以把文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形态文化,如建筑、书籍、铜器等,另一类是非物质形态和口头的文化,如口头创作、民间艺术、民族习俗等。一般来说,物质形态文化能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较容易保存,而口头和非物质形态文化却不大容易留存,因为它是由人来作为载体,代代传承。长期以来,有着同一族源、不同国籍的壮、侬、岱、泰四个民族的边民通过探亲、通婚、通商、跨境劳务、放牧等都对边境族群互动产生影响。他们在社会、家庭、居住、饮食、服饰、工艺、道德观以及婚嫁、岁时(节日)、丧葬、信仰、礼仪、娱乐等方面的习俗,都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就有责任来保护和抢救这些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各种文化。这是基于我们的一个理念,人类更愿意生活在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中,而非生活在单一的文化环境里,因此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抢救”迫在眉睫。例如,中越边境越南的民间音乐、舞蹈,随边民入迁,进入中国后,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影响,成为一种新型的民间艺术。广西巫头、山心、万尾“三岛”的京族“跳哈”“唱哈”节日活动既有“海”的特色,又有“山”的特征,既有越南的风味,又有中国的气质。边民就是这样通过祖先流传下来的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表达感情,增进彼此交流。四有利于促进中越两国的旅游合作与开发如今,中越边境的各民族都存在自己的文化与风俗习惯,两国边民往来十分密切便捷。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对来自国内外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边民互—19—第一章概论市贸易区等风貌形成了边境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人实实在在体会到真正的边境口岸风景,形成边境旅游的特征景观,独具魔力。动人的边关风光、历史沉淀的遗迹以及独特的民族风貌为发展越中边境旅游提供了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双方的旅游开发合作奠定基础。中越边境地区享有较多的国家优惠政策,如沿海开放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等,与越南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等方面互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中越边境旅游开展全面合作,促进了双边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1994年4月4日两国签署了《旅游合作协定》。2010年8月9日,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中国旅游代表团团长邵琪伟与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部长黄俊英在河内举行正式会谈,双方签署了《中国国家旅游局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文化、体育与旅游部2010—2013年旅游合作协议》,将中越旅游合作推向新阶段。随着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加强和两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两国前往对方国家的游客不断增多。中国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尤其是1999年以来增加更为明显,2001年中国游客赴越南观光人数达69.7万人,占越南入境旅客总数的29%。2012年,中国赴越南旅游的游客达142.87万人,占越南入境游客总数的21%。2014年1~11月,中国赴越南旅游人数为181.36万人,同比增长5.1%。五有利于推动中越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越南作为中国进入东盟各国最便利的“桥头堡和门户”,从地理上说,越南处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是中国通向东盟各国的“便捷之路”。从交通区位优势上看,中越边境上有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方式,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中越两国在北部湾的航海线路现在已经越来越发达,以水路方面来看,中越边境城市东兴、芒街水路发达,北海、海口、海防以及下龙等各个城市港口也能够实现直接通航。以陆路方面来看,边境线上有不少公路干线连接中越国际口岸,如南宁-东兴高速公路连接东兴与芒街,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连接凭祥和同登,崇左-水口二级公路、靖西-龙邦二级公路分别连接龙州至高平、靖西至高平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中越旅游开发合作将带给双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双赢格局,同时促进双边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2007年4月10日访华时对中国记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20—者说:“我们也认为越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当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从地缘的角度来看,越南与中国毗邻,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越南是中国-东盟实现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六有利于落实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越边境民族在两国民族政策帮助下不断发展,但两国同源民族由于各国所施政策优惠度和量的不同,会产生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极易影响边疆稳定,甚至产生离心力。由于越南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藩属”,长期以来形成的强烈的“御北”观念,常常把越南北部地区(中越边境地区)的民族问题视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越南相继出台了多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从2003年批准的《到2010年越中边境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2005年颁布的《到2010年稳定越中边境各乡居民点的规划》等。在边境兴修道路,开展水利工程,越南政府为了鼓励边民回迁,同时发放较为可观的回迁补助,免除赋税等让他们重建家园。为了加强边境地区民族教育事业,越南政府对边民家庭子女采取中小学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为边民子女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等。尽管越南实施了优惠政策,但由于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越南的民族问题仍然未解决好,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2011年4月底至5月初,越南奠边府省孟毅县苗族民众爆发了大规模骚乱,国外苗族分裂势力还煽动成立“赫蒙族王国”,实现苗族高度自治,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A虽然越南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平息了事件,恢复了社会稳定,但却对中越两国政府敲响了警钟。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关心边疆民族工作,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加之边境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使边境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有显著发展,显示出中越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边境地区基础较差,发展后劲不足,部分边民生活还比较A 任远喆:《越南苗族骚乱:原因与启示》,《亚非纵横》2011年第6期,第53~54页。—21—第一章概论贫困。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缓慢,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日趋弱化,再加上边民原享受的许多优惠政策被取消,致使部分边民因中越边境地区双方民族政策落差上产生了失落感,这样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进行分裂和渗透。针对这个问题,中越两国必须加强合作,共同抵御美国等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同时要加强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建设,更加重视民族工作,努力做好维稳工作,以壮侬岱泰族群团结稳定来带动边境其他少数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共同维护中越两国边境稳定,实现国家“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目标。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中国研究现状中国学者对中越壮侬岱泰族群研究,最早的汉文记载在18世纪,当时云南德宏傣族和尚去京城路过贵州时,发现傣族与贵州布依族语言、习俗相似;而时任德保知府的赵翼到滇西做官时,也发现随行的德保壮人与傣族通话大体相同。20世纪20年代,黄渠曾多次到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云南、广西等地旅行,发现暹罗语与龙州壮话“原音同者十之七八”,于1934年撰文《暹罗人种源出中国的考证》,他是通过泰国泰人的泰语与云南傣族的傣语的比较等考证中得出结论的。20世纪30~40年代,徐松石出版了《粤江流域人民史》(1938)、《傣族僮族粤族考》(1945)、《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1957)三本专著,揭开了中国学者研究壮泰族群的序幕。20世纪末,刘岩出版了《傣族南迁考察实录》。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学者对壮泰族群研究逐步深入,论文散见于中外学刊。广西学者范宏贵出版了《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论证了中国壮、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越南的岱、侬、泰、布依、热依、泐、佬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洪人的渊源与迁徙,指出这十几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解开了困扰国际学术界100多年的一道难题。21世纪初,云南学者何平出版了《从云南到阿萨姆——傣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从历史学的角度揭示了壮泰族群的渊源关系;2005年又出版《中南半岛民族的渊源与流变》,进一步阐述泰语民族的中越壮侬岱泰族群文化比较研究—22—起源与形成。广西学者周建新的专著《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2002)中的部分内容涉及越南、老挝的壮泰族群渊源的研究。2004年3月,广西学者覃圣敏主编、中泰学者合作的《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
本文档为【1. 文化交流的概念与中越民族概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469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9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