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举报
开通vip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五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内容提要《导言》写于1857—1858年期间,没有写完就中断了,原因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2段。p26这篇导言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思想,这是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第一部分写作背景 (一)关注和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早在1856年马克思就预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来临。1857年,终于爆发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引发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社会将会向哪里去?无产阶级解放的出...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第五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内容提要《导言》写于1857—1858年期间,没有写完就中断了,原因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2段。p26这篇导言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思想,这是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第一部分写作背景 (一)关注和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早在1856年马克思就预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来临。1857年,终于爆发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引发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社会将会向哪里去?无产阶级解放的出路在哪里?马克思认为,这一切答案都深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深植于经济生活的现实中。《导言》就是力求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同时通过批判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二)总结和整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经济学问题,他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写一部《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一度中断了该书写作。几年后,他结合欧洲革命的实践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对作为整个政治运动基础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57年,马克思着手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 研究从哪里开始?这是马克思准备重新开始工作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 有两个情况在决定答案的时候起了重大作用: 他认为,尽管有了一些有效理论,但是经济学仍然缺乏能够借以正确掌握和阐明现实的认识能力的方法; 他还感到,在开始写作之前,有必要确立论证以及确立阐释的次序.这些考虑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方法问题和为他的研究提出指导原则。结果形成他整个著作中引发最广泛的讨论的手稿之——人们所称的1857年的《导言》(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的一篇总导言)。马克思的意图: 不是写一篇复杂的方法论论文,而是在读者面前为他自己说清楚,他在漫长的、头绪众多的批判旅程上将遵循什么样的方向。 这些笔记把要求和目的混合在一起,在短时间内写成(差不多一个星期)。由于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在认识论问题上最广泛和最详细的声明,《导言》成了理解他的思想的最重要的参考材料,成为解释整个《大纲》的钥匙. 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期间,马克思写了经济学手稿,就是后来所讲的《资本论》第一手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要点。 1858年下半年,马克思利用这部手稿的有关章节开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并决定分册出版这一著作。 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率先出版。马克思曾经说这部著作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内容阐释 在《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思想. 资产阶段经济学家割裂生产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一般生产”,认为发展变化的只是分配方式,因而往往把分配关系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观点。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方法。   主要内容:《导言》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批判了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 第二节,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作了辩证分析。 第三节,阐述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方法。第四节,探讨了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国家和意识形态等。着重探讨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生产当做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 《导言》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这里所说的物质生产,指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物质生产。研究物质生产,就是研究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人不是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而是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第一节、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第一节开篇就宣布了目的,直接点明研究领域并指向历史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3段) 1、对象:“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当然是出发点.”P137 2、批判孤立的个人。马克思的论战靶子是“18世纪的鲁滨逊”,即把鲁滨逊·克鲁索的神话当作经济人的范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人不是猎人和渔夫,而是两个资本家,猎人和渔夫之间的关系不是“等价交换”的关系。亚当等把生产的社会性质说成在任何劳动过程中都是一贯的,而不是当作资本主义关系的特殊规定。人的发展三个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p137“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当个的人表现为脱离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斯密和李嘉图就这样描绘了一个他们生活在其中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结果——孤立的资产阶级个人——似乎,这种个人是自然的自动表现。在他们的著作中出现的是一种神话般的、没有时代性的个人,一种“由自然造成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永远是一样的,他们的经济行为具有无历史的人类学性质。根据马克思的意见,对每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进行解释的人通常自欺欺人地认为他们自己时代的最独特特征是自远古以来就存在的。(二)揭露经济学家们在“生产一般”概念上玩弄的神秘化。(4段) 1、在概述了资本主义个人的起源和论证了现代生产仅仅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相符合之后,马克思揭露经济学家们在“生产一般”概念上玩弄的神秘化。这是从未存在于现实中任何一个具体阶段的一个抽象、一个范畴。 然而,由于“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马克思承认,“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这样,那些着手在思维中重建现实的学者就可以免去无意义的重复。 2、在这里,马克思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谈到抽象的:抽象就是去掉实在的社会条件,把资本想象为一种事物而不是一种关系,从而得出一种错误的解释。在《导言》中,马克思认可了抽象范畴的使用,但只在下述条件下:对一般规定的分析不消除特殊规定或者不在前者的不清晰状态中使后者变模糊。 3、经济学家们引入了生产的第三个一般的前提:“先前积累的、以前的劳动产品的资金”,即资本。对这一最后因素的批判对马克思来说非常重要,其目的是揭示他所认为的经济学家们的局限。P139 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劳动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是手,或者没有积累的过去的劳动,而只以原始人重复的行动的形式出现,那么任何生产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尽管马克思认可资本是过去的劳动,是一种生产工具,但他并没有像斯密、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那样得出结论说,这种情况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二、生产一般和特殊生产的关系(5-13) 1、生产既是一般的,也是特殊的。(5-6) 2、揭露资产阶段学者研究生产一般的目的。(7-13) 回避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既造成认识论上的后果,也造成政治上的后果。一方面,妨碍了对生产的具体历史水平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把当前的条件规定为未变化的和不可变化的,这就把资本主义生产表述为一般的生产,把资产阶级社会关系表述为自然的人类关系。 因此,马克思对经济学家们的理论的批判就具有两方面的价值。 一方面,马克思强调分析历史特性对于理解现实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这也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反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变易的教条。展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特性也就是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性及其消灭的可能性。3、要根据具体的历史阶段来研究具体的生产(14) 总之,马克思《导言》开篇的主要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历史特性,是证明——用他将会在《资本论》第三卷再次声明的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仅仅历史的、过渡的性质”.把雇佣劳动不是当作生产的一定历史形式的独特关系,而是说成人类经济存在的普遍现实,这就等于说剥削和异化是从来就存在的并将永远存在下去。第二节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阅读这部分的关键是——必须从批判的角度去理解生产、消费、分配与交换的关系。 必须明确的是,对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这四者关系的揭示并不是马克思学说中最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在,也就是说这四者的关系本身并非是马克思自己的理论创造,而是马克思对其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所进行的理论批判。在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问题。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生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1-5) 他们或是把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看成是相互割裂的四个环节,把分配当做与生产并列的独立自主的领域,或是仅仅强调生产和其他要素的统一性。马克思认为,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因为“生产支配着其他要素”,其他要素对生产有反作用。 《导言》重点对再生产过程生产与其他环节的一般关系作了精辟的辩证分析。马克思在《导言》中告诉我们,对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指的是产品生产的简单层次,可将其称为物化的层次。(1-5) 当我们把目光只投射在通常所理解的产品生产这一比较狭隘的范围内,对此进行考察时,过去的(即马克思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学说一般是这样理解这四者的关系:“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p142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 即每一个环节的核心是围绕产品而展开的,所有都是指向对产品P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每一个环节中的主体却是被忽视的对象。 在仔细的考察后则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四个环节的主体难以做到同一性,即A所生产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由A在进行消费,在分配上也并非是为A进行分配,交换中也并非是由A来进行。所以在这个层次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的纽带是产品P,可以说这四者的关系是被物化了。 马克思理论的深刻之处在于: 在别人仅仅看到物的地方,它还看到了人。 如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马克思看到了人对人的剥削关系。 显然,马克思对于这样的一种物化了的关系是不满意的,这也就是他把这样的关系称之为“肤浅的表象”的原因了。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中,核心是物化了的客体,而不是人的活动。把人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这同马克思的哲学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所以,在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关系的阐释中,第一前题无疑也是把它们看作是具体的人的活动。 当把四者的关系放到了人的生产活动的范围内进行考察时,马克思就为我们揭示出了不同的一些关系,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上的关系:一.关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6-8) 首先——“生产直接也是消费”。体现在两个方面:(a)“个人在生产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这种能力”这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人的生命能量的消费;(b)“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这顾名思义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物质上)的消费。 其次——“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里的消费是指产品的消费,人们通过产品的消费推动着产品的“再生产”以及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 但是,马克思还是认为生产是最重要的:“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由于马克思认为生产是人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可以清楚地发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核心明显就是人。(2)生产和消费相互作用。(9-16) 首先,生产决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制造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直接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也决定着他们在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上的差别。 其次,消费对生产有着反作用。消费使生产的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使生产行为和产品得以最终完成。同时,消费也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内在动机和目的。难点解释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人)中,物主体化” ——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不仅生产实践活动如此,而且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果。 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3)总结: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7-22) 直接的同一性: 相互依存 双方互相创造 马克思认为像蒲鲁东那样把这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二.关于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一)马克思批判经济学家把经济范畴双重化。(24) 经济学家们把分配表述对于生产来说的自主的领域,所以在他们的论著中经济范畴永远具有双重性。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体现为分配的要素,而在分配中,它们以地租、工资和利润的形式表现为收入的源泉。马克思反对这种分裂,他认为这是虚幻的和错误的,因为分配形式“并不是任意的协议,以致它也可能是另外的样子,而是由生产本身的形式决定的”。 (二)生产决定分配。(25) (三)马克思反对把分配仅仅看做产品的分配的看法,认为分配有两个层次(26-29) 一种是生产过程本身的分配, 一种是产品的分配。  生产过程本身的分配与生产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分配;二是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两种分配是生产关系本身的内容。 (四)分配是整个生产循环中决定性的因素,但并没有推翻生产是首要因素的观点(30-36)(2)产品的分配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它与生产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生产决定分配。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就是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的方式参与生产,则决定着以利润和利息的形式参与分配;以雇佣劳动的方式参与生产,则决定着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分配;以地产的方式参与生产,则决定着以地租的形式参与分配。 其次,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分配的变动,相应地生产也会发生变动。三.关于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38-39段)  (1)生产和交换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这里的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它包含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 二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用于制造成品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交换; 三是在实业家之间进行的交换。上述交换都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事情。(2)生产和交换不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而且具有相互作用。 产品的交换。这种交换是作为以生产和分配为一方,以消费为另一方的中介要素。 首先,生产决定交换。“如果没有分工……也就没有交换”,“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其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结论:马克思对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关系作了总结。 他指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消费、交换是构成一个总循环的各个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四、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导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四、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生产的首要性和生产的决定作用,是《导言》的一个基本思想。没有生产的发展作基础,分配、交换、消费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马克思在《导言》中阐述的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具有决定作用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学习《导言》,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要求在重视生产、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分配的作用,不断调节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  马克思在《导言》中阐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和分配是统一的。这就要求在重视生产、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分配的作用,不断调节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现阶段我国在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分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为我国确立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国有13亿多人口,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第三节、对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科学方法的论证 马克思在这一部分的任务是,要解决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如何在思维中再现现实?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理解和代表社会的抽象的范畴模式? 这一节是最重要的一节,就是致力于“科学的叙述对现实运动的关系”。 一、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1-12)二、研究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几种具体方法。(13-22段) 三、分篇(23段)一、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什么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所谓抽象就是撇开事物的表面现象,抽出其中最基本或最本质的东西。通过排除次要因素和次要矛盾的干扰,使人们在纯粹的环境中分析主要因素和主要的矛盾,然后再逐一加入次要因素和次要矛盾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其更接近真实的实际。 具体说,就是从最抽象的经济概念、范畴出发,逐步展开揭示现实经济生活复杂的、具体的联系,在思维中完整地再现经济生活的本来面目。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剩余价值这个抽象的本质规定出发,逐步深入到货币、资本、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的经济现象,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整体的运动规律。一、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1-12) 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条道路:(1-4段)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前者是研究的方法,后者是叙述的方法,即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正确方法。问题分析: 问题1:马克思为什么认为“从抽象到具体”这一方法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问题2: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马克思与黑格尔有何区别? 问题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同现实的历史进程是什么关系?问题1:为什么这一方法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1)马克思认为,从人口等具体“开始似乎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这一错误的逻辑却是思想史曾经存在的事实:17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 第一条道路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错误逻辑的结果,却可以成为正确逻辑的起点:“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这些个别要素一旦多少确定下来和抽象出来,从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等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到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开始出现了。”问题1:为什么这一方法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2)从抽象到具体才是正确的。因为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把握具体的对象,因而必须把对象当做具体的整体来认识。要把直观和表象中的混沌具体变为思维中的具体,首先要经过分析的道路,把感性的具体变为各种抽象的规定,然后再经过综合,将这一具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此时的具体,已不是混沌的具体,而是经过思维加工和改造过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3)马克思为什么突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原因在于他看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局限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不能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他们执著于“从实在和具体开始”,经过分析得出抽象一般的结论。但是,这至多是走了认识行程的一半,若到此为止,其结果是极不可靠的。 真正的科学认识必须从这里倒过来,“从简单的抽象规定一步步上升到丰富的具体。”这时所获得的具体,“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比如(2段) 人口(混沌的表象)--越来越稀薄的抽象——人口(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正因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能够反映事物的全面性、总体性,所以马克思将这一方法视为“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问题2、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马克思与黑格尔有何区别?(5段) 黑格尔为什么陷入幻觉?马克思认为,在黑那里,“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 研究中两条道路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以具体到抽象为前提和基础的。在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马克思与黑格尔有着原则的区别: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问题3: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现实的历史进程的关系?(6段) 在谈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时,马克思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比较简单的范畴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以前是否也有一种独立的历史存在或自然存在昵? 对此,马克思作了肯定的回答:在资本存在之前,银行存在之前,雇佣劳动等等存在之前,货币能够存在,而且在历史上存在过。……马克思在此谈及的思想被学者们概括为”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准确内涵是: 在历史上,比较简单的范畴所表现的关系存在于比较具体(复杂)的范畴所表现的关系之前;正确的叙述逻辑是,从比较简单的范畴上升到比较复杂(具体)的范畴;因而,理论叙述的先后顺序与经济学范畴所表现的关系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比较简单的范畴,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在 比较具体的范畴之前存在,但是,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充分发展恰恰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对关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先后以货币和劳动为例进行说明。(6-12) 货币在资本之前存在,但它在前资本主义条件下从来没有掌握劳动的整个领域,它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获得了充分发展”,即只有在最发达的社会状态下才表现出它的充分的力量。 而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类生活的自然必然性,是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而与它的任何社会形式无关。 但是,在经济学上从这种简单性上来把握的劳动’,和产生这个简单抽象的那些关系一样,是现代的范畴”。 马克思在这里谈及的思想同样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经济思想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只有劳动在社会现实“中成为无差别的”,经济学才把任何种类的劳动同样看待,“劳动一般”才“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这其中承载着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逻辑。在此马克思想表达的意思有三个层次: 第一,劳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劳动一般”是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像”。 第二,“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往往终生、甚至祖祖辈辈从事某种(至多是极其有限的某几种)劳动;只有在现代”社会,劳动才获得了充分发展。 各种经济范畴之间的逻辑顺序看起来像是先验的,实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及其内部结构的客观逻辑的反映。马克思所运用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自觉而忠实地符合资本主义本身的客观逻辑卓绝的研究而获得的。二、研究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几种具体方法。(13-23段) 马克思转到另一个重要问题上。在他撰写的著作中,应当以什么样的顺序安排这些范畴?是复杂应当提供用来理解简单的工具,还是相反。马克思选择了第一种。 二、研究经济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几种具体方法。(13-23段) 1、人体解剖方法。(从后思索法) 经济范畴的抽象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而是要以社会经济关系的一定发展为前提。 在经济学体系中,比较简单的范畴虽然可以出现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之前,但在历史上,这些最简单的范畴只有在最发达的社会形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才有可能被人们所认识。马克思说: 13段)“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马克思以“劳动”这一简单的范畴来说明这个问题。 “劳动”这一范畴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但政治经济学从最抽象、最简单的规定性上来把握它却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有可能。 “劳动”范畴有其形成史: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到古典经济学先后几百年,直到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每一个人可以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这对劳动者来说从事哪种劳动已变成纯属偶然因而是无差别的时候,当劳动成了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而与劳动特殊没有特别要求的时候,“劳动一般”才能产生。“人体解剖”法的运用需要注意的原则: “人体解剖”法不仅对于研究经济范畴,而且对于研究社会历史都是适用的。它是考察经济现象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论。 一是典型分析。 即选择的解剖对象应具有典型性,其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例如,(13段)“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二是自我批判。 达到对历史的“客观的理解”,必须对现代社会有一种“自我批判”。没有对现代社会的正确反思和自我批判,最后的结果也不可能达到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因为前提是错误的,由此推出的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因此,(14段)“资产阶级经济学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三是合理把握。 如果说资产阶级经济的范畴适用于一切其他社会形式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这也只能在一定意义上来理解。不能用人体解剖完全代替猴体解剖。(13段)“决不是像那些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资产阶级社会形式的经济学家所理解的那样。人们认识了地租,就能理解代役租、什一税等等”2、“普照的光”方法。 ——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就是该社会的“普照的光” P158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普照的光”方法的意义: (1)“普照的光”方法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非常重要。 研究经济范畴及其发展,不能按经济范畴在历史上产生的先后次序来排列,而是要按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相互关系来安排,按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结构的地位和作用来建构。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中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因而必须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终点。各种经济范畴的安排,都必须放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来进行。 (2)“普照的光”方法对于研究社会历史也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仅能使我们准确认识特定社会的性质,而且能使我们深刻理解该社会中存在的“发展了的”或“萎缩了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要素,从而达到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全面理解。三、分篇: “分篇构想”之前的所有论述,可以视为马克思对于自己为什么这样来分篇的说明。马克思着重说明了如下两点: 第一,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第二,经济范畴的排列,不能依据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而应依据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第一”是说明把(1)放在最前面来阐述的缘由;第二”可以用于论证:为何把”生产所有制”放在资本”之后。马克思“资本论”并不完全按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 1857年的指导性目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在1859年的文本中变成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导言》的起点——最抽象和最普遍的规定被一个具体的、历史规定的现实——商品取代了。马克思把商品作为“政治经济学”或者说,作为《资本论》逻辑体系的起点: 其原因在于: 第一,商品的堆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财富占统治地位的表现形式; 第二,单个商品是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前者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结构中的根本生产的物化状态,即生产的普遍商品化,后者是指这种元素形式的单个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萌芽状态。这样看来,对商品的分析之所以能成为逻辑的起点,不仅是因为它是具有发展能力的萌芽,而且还因为它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根本生产。 《资本论》综合运用了“完整的表象蒸发 为抽象的规定”和“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叙述逻辑。因此,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并不只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第四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 一、对它计划在他的著作中要阐述的八个论点做简短的和片段性的论述 二、物质生产和艺术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第三部分:《导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经济学研究中的重大哲学创新。《导言》是专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但在其经济学研究中体现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显示了重大的哲学创造。这种哲学创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和深刻阐发。马克思关于生产的社会性、生产的一般与特殊、生产关系内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阐述,不仅使唯物史观的原则具体化,而且使这些原则得到更为深入的阐释。马克思强调研究生产特殊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不要求研究资源配置的问题,而是要求将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问题与具体的特定的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区别开来。 抽象的生产一般只能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生产过程不可能绝对地孤立地由单独的人来进行,人和人之间必定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各个不同社会形态里,生产过程必定是在不同生产方式下进行,必然要受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关系所规定,从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仅仅研究抽象的生产一般,就无法认清事物背后的本质。 马克思说:“根据小麦的味道,我们尝不出它是谁种的,同样,根据劳动过程,我们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奴隶监工的残酷的鞭子下,还是在资本家的严酷的目光下;是在辛辛纳图斯耕种自己的几亩土地的情况下,还是在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 所以,马克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二是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独特理解。 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明确提出完整的认识过程是由两条道路组成的,后一条道路要以前一条道路为前提,不能像黑格尔那样“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在逻辑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并深刻论述了逻辑与历史、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相互关系。这都体现了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研究上新的认识和发展。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发挥。 马克思在其研究中,不仅坚持对象的客观性,而且按照对象自身的矛盾运动来揭示对象的辩证法。如; 关于生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生产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社会生产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阐述,关于直观与思维、总体与要素、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关系的论述,都反映了马克思在辩证法理解上的创造性贡献。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资产阶级经济学,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实现了方法上的革命。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导言》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对于研究经济学以至整个社会科学,而且对于观察和思考重大社会历史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是有助于对社会性质、时代问题的准确把握。 按照马克思关于“普照的光”的思想,一个社会的“色彩”和“特点”是由“普照的光”决定的。这一思想对于判断今天我国的社会性质是非常有益的。 尽管我国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因多样性的经济遮蔽了社会性质,也不能用社会性质排斥其他经济的发展。看待时代问题也是如此。判断一个时代,关键是看这一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生产关系。只要这种“普照的光”没改变,时代性质就没有改变。二是有助于对各种具体社会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四环节关系的理论尤其是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对于认识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现在消费的问题日益突出,消费对生产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消费终究不可能取代生产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坚实的生产基础,不合理的消费只能破坏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思考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2.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这一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3.如何理解“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4.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什么?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马克思与黑格尔有何区别?1、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分析(1、2节)2、论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抽象到具体,是在理论的逻辑结构中再现现实经济运动的方法,也即运用经济范畴、概念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3节)3、对社会运动整体的系统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了阐述(4节)
本文档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4.4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37233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1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20-03-22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