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

举报
开通vip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2.我们要珍惜时间。【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二、现在几点了: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3、 汇报 关于vocs治理的情况汇报每日工作汇报下载教师国培汇报文档下载思想汇报Word下载qcc成果汇报ppt免费下载 、交流估计方法。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三、1分钟有多长?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4、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四、过去多少时间了?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五、延伸: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2、完成作业本作业。【板书设计】时间在流逝……体验:一分钟有多长?时间有快慢吗?【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太阳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探寻人类计量时间发展史的轨迹的前提下,引领学生感受时间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本课的教材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利用太阳来计时的方法,了解中外古人对一天的不同确定方法,感受古人伟大的聪明才智。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理解太阳运动周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时器的准确性也在逐渐提高。【学情分析】由于本节课安排了适量的历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们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过程与方法: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二、用太阳来计时: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三、用光影来计时: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四、延伸: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板书设计】太阳钟资料:日晷“天”“时辰”【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学情分析】在前一课研究圭表与日晷后,学生会发现太阳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太阳只能用来白天计时,晚上怎么计时?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计时,研究古人计时用的水钟,用水计时的不同方法,以i及拓展至其他可以用来计时的工具并动手制作一个自己的时间钟。。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时间具有等时性,能用来测量时间的流水也应该具有等时性。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所理解的等时性并不是教材所蕴含的等时性(300毫升的水里流出100毫升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而是指前后流出一定量的水所需的时间一样。因此,我在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处理,先出示古人不同类型的水钟及初步原理,再把第一个活动改成让学生观察流水,从直观上判断流水能不能用来计时。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流水能用来计时,流水的速度会不会固定不变的?为了证明流水的速度是不是稳定不变这个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设计方法。学生设计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测量相同时间内流水的量一样吗?另一种方法测量相同的流水量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吗?利用记录单的辅助,明确实验的方法,在实验中获取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推测。学生通过多次观察测量,发现水流的速度居然会发生变化,水流速度发生的变化的原因在实验观察中也被学生初步认识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开展研究:怎样使水流以固定不变的速度下流,达到能够用水计时的目的。学生提出保持相同的水位的方法,流水的速度可能会保持固定不变的想法。原来水位保持不变,流水的速度也会固定不变。学生通过两次实验认识到:保持水位不变是用水测量时间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接着再一次出示水钟,与第一次对水钟的认识进行对比。一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泄水型与受水型水钟,同时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勇于实践的精神。整堂课,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古人设计水钟,用水测量时间的探索过程,学生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古代的水钟,解释水钟的原理。学生在理解古代水钟的特点的同时,还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对事物作出合理的解释,调动了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在认识水钟,了解水钟计时原理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他们自由选择,通过这个活动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进行发散,让他们明白原来能计时的不止水钟,还有蜡烛、香、沙漏和输液器等,接下来的活动就不限于制作水钟了,而是让他们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钟。课堂上,他们一步步的发现,一步步的实践,一步步的改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体验空间,在科学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理解科学学习的本质。【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同一个装置,水流的速度受水位高低的影响,控制水位的高低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2.过程和方法:(1)测试流完100毫升的水,前、中、后30毫升分别用了多少时间,解释为什么流30毫升的水时间不一样。(2)理解水钟计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方法。(3)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个时间钟。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合作的重要性,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推想、实验、再推想、再实验,发现用水计时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水钟测时间的原理。【教学准备】水钟图片、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杯子、一个100ML的量筒、秒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延伸: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板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4课《我的水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通过一定的装置,用流水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2.小组分工、合作,用画图、文字、口述等形式设计制作水钟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并利用剪刀、塑料瓶等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钟,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提出改进建议。3.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用画图、文字、口述等形式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并利用剪刀、塑料瓶等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钟。【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自制水中的不足,并做出改进方案。【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二、设计“水钟”: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表示出来。三、做一个“水钟”: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2、标出时间刻度。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四、用水钟计时: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4、实践尝试、改进。【板书设计】我的水钟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制作水钟:滴漏?刻度?使用水钟:准确吗?改进水钟:哪些因素?【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机械摆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2.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教学难点】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二、观察钟摆: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三、观察我们的钟摆: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6、反馈交流结果。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四、延伸思考: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板书设计】机械摆钟单摆:等时性【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摆的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摆的研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这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学生就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绳的长短是否有关等展开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认识到摆摆动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体会实验反复性的意义,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是一节通过“测量”探究活动,发现科学规律的课。本课从三个层面开展探究活动。第一层面,对我们发现的问题,怎么想办法去验证;第二层面,运用测量的方法,对我们的发现进行验证;第三层面,对我们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学情分析】学生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设计对比试验的基础,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影响摆动的快慢的因素做出假设,并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重复测量的重要性;(2)对新问题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教学重点】摆长对摆动快慢的影响。【教学难点】1.摆长对摆动快慢的影响;2.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教学准备】尅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5、小结。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板书设计】摆的研究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绳长度摆锤重量?摆动幅度大小?实验验证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摆长【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7课《做一个钟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1、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还掌握了进行科学实践的基本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分工明确,乐于探究,能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2、通过前面对《机械摆钟》和《摆的研究》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的重量和摆幅的大小无关;摆绳长不等于摆长,摆长的概念是固定点(支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的长度有关。3、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摆锤重心的高低可以调节摆的摆长,从而控制摆的快慢,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制做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快慢。2.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研究摆的摆动快慢规律。3.对钟摆不断地调整,做个1分钟摆动60次的摆。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积极动手,准确测量的重要性。2.小组分工明确,乐于合作、交流和讨论。3.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学重点】摆长如何确定,同一个单摆摆长如何调节。【教学难点】一个摆重心的高低影响摆动快慢。【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3、反馈数据。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7、反馈数据。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三、做个钟摆: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同一个摆,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2、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对真正摆长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准备】摆钟齿轮操纵器模型、钩码、细绳、秒表、记录单;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2、交流自学成果。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板书设计】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每分钟摆动30次时钟走60秒【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教学难点】根据已知的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区的所处时间,认识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教学准备】及时贴,小地球仪、大灯泡、小组记录表等;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2、学生分组实验。(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3、交流汇报。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观点是不容易马上理解和消化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点,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认为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历史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共鸣。【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大多十岁左右。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信息素养目标:通过恰当的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促进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把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锻炼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掌握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文本资料。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知道什么?(学生各抒己见)2.提问:你怎么知道的?你怎么去证明?(学生继续畅所欲言:上网、电视、卫星、飞船等,板书:卫星、飞船)师:确实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快,卫星、飞船等先进观察工具让我们对地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图片欣赏一些卫星、飞船)3.那古代的人们没有那么先进的观察工具和技术,他们对地球及其运动有哪些认识?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一起揭开这段历史!(课件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元认知,以他们的认知起点出发,开始本课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在过去年代没有先进的科学工具,只能依靠观察作为手段,他们通过观察都有哪些发现呢?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兴趣。)二、阅览资料,引导探究(一)探究活动一1.首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本和阅读资料,讨论一下。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行默读,共同指出要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分组看书第75页、76页和阅读资料1.2,进行讨论,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2.请四个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实物投影的方式),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进行肯定、表扬,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设计意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讲到哪儿就开始哪个板块的学习,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抓住这些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活起来。)3.问:(齐看黑板)根据我们刚才的概括,这四位科学家的观点中相同的是什么?(地球是球形的)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主要就提出了两种核心观点,分别是(生:地心说)和(生:日心说)。学生看板书提炼这四位科学家的核心观点(地心说、日心说)4.出示两种学说的示意图,提问: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能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生:能或不能)为什么?你能利用模拟实验证明吗?(二)探究活动二1.出示活动要求,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性2.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证明。3.两组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展示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展示组,提醒表述说明要完整)4.师小结:通过刚才简单的模拟,我们知道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和托勒密的“地心说”的观点都是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设计意图:类似的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不会感到一味地枯燥学习,并能参照之前的学习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自主模拟研究,能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核心观点的理解,从而去解释昼夜交替现象。)5.谈话:在伽利略之后还有许多科学家用自己的方式对地球进行了研究。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人们通过测量发现地球的形状并非是正圆的球体,准确意义上来说地球是两端略扁,中间略鼓的椭球体。(机动)三、情感渗入,小结本课今天我们沿着时光轴回到了过去,了解了四位科学家(师指黑板,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对地球及其运动的研究成果,未来还会有许多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地球及其运动,未来要靠你们!(板书:……未来……)希望我们都能做“小哥白尼”、“小伽利略”,在学习上持之以恒、不断创新,更上一层楼!【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的论据: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2.地球上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现象,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这些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但这些现象,学生是较难观察到的。课本选取了“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实证。傅科摆摆动以后,除受重力外,没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摆摆动方向是不变的。当观察者推动静止的摆锤沿子午线作南北方向的摆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看到摆动方向与子午线方向发生了偏转,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实验要求较高,教师可以简化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来认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借助实验来验证地球的自转,理解“傅科摆”何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本课通过观察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来理解傅科摆原理,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材安排了四项主要活动:第一,旧知回顾。第二,摆的特点研究。通过实验,观察摆摆动起来的特点,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第三,验证地球自转。通过实验,对比地球转动,地球不动时摆摆动的特点,从而得出地球转动时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转。第四,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分析和排除。最后引导学生收集更多证明地球自转的资料。【教学目标】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教学重点】摆的特点。【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兴趣引入(1)观察图片,棉签在静止平稳的装着水的盆里,经过一夜的时间,你观察到了什么?(2)棉签角度为什么会发生偏移?这是什么原因呢?(3)你还知道在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在自传吗?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能通过人造卫星观测到地球在自传,但是早在几百年前,哥白尼就已经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转动,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观测到,直到1851年,150多年前,法国的一位物理学家在家中研究摆摆动规律时,发现了证明地球在自传的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在没有高科技的情况下,他是怎么证明的呢?那我们就先向傅科学习研究一下摆的特点。【这样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解傅科摆原理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二、科学探究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帮老师一个忙:请第一位同学在圆盘上过圆心画一条直线,请第二位同学在圆盘上画三条直线,请问大家能不能用摆划出这两个圆盘的直线呢?我用课件直接出示“摆的特点”实验说明:(1)用三角木架做支架,挂上一个摆;(2)将三角木架和摆一起放在一个圆底盘上。先让摆前后来后摆动起来,再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3)观察:当圆底盘转动90度、180度、360度后,摆摆动的方向变了吗?是跟着圆盘一起转动了还是基本不变?我要求学生可以反复多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这样学生能够较容易认识到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总结出摆的特点。【小学科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因而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已熟知的知识的缘由,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汇报完观察发现后,我接着让学生想像:假设如果在地球平面上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底盘转动后,过一段时间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合理的想象是任何科学探究的前提,在学生了解了摆的基本特点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在后一环节中,学生理解傅科摆能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铺设了有力的基石。】三、模拟实验这个环节我会分成两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我给每个小组一份“谁证明了地球自转?”的阅读资料或观察视频。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小组研读,对不理解的部分做一定的记录,再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如:(1)傅科摆是一个特殊的摆,它特殊在什么地方?(2)傅科摆摆动后,发生了什么现象?(3)为什么资料说人们亲眼看到了地球的自转?在学生汇报结束之后,我用课件展示北京天文馆的傅科摆资料。说明傅科摆是一个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决不是一个偶然。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傅科摆看到地球的自转。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模拟傅科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摆的特点和傅科摆的特点进行探究,注意要在课堂上观察到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证据,小组合作模拟完之后要进行汇报总结交流。【学习中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判断一个探究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去判断,去推理,去验证。基于这个道理,我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看似非常简单的科学教学活动,试图将学生对傅科摆原理的理解更深入一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教学元素。】四、拓展延伸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在前两课《昼夜交替现象》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基础上,对能产生昼夜现象的几种假设进行分析和排除。而本课将完成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我将直接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对原来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你们需要修改吗?(2)你们认为哪些解释是正确的,哪些可以排除掉?为什么?【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继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处理和修正。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对前面的概念或印象进行回顾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认知水平的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更加明确,思维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五、科学活动。这个环节我会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我再出示活动提示,要求学生根据本本课所学的知识制作信息卡,自主取一个主题名,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资料粘贴上去,版面设计就像制作手抄报一样。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我将为提供学生几个制作的样板参考。目的是巩固前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学生可运用课外寻找到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内老师提供的资料来制作。在合作中掌握技能,培养交流的习惯,获得鼓励和自信。当然,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这个活动完全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完成,我将对学生的作品组织评点和展示。六、教学评价设计:1.教师观察:平时留意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记录一些典型事例,作为对学生的整体印象。2.学生记录:学生填写的分组实验报告单等装订成册,便于检查。3.记载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生有突出的表现,随时记录在评价本上。4.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问卷形式,对本节课学习过程进行调查。5.书面检测:灵活运用本节课知识技能,不要考死记硬背的文字条目。七、设计特色简述:本节课中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合作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板书设计】证明地球在自转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用实验傅科摆摆动方向发生偏转可能地球在自转【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知道地球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东边早西边晚。认识世界时区图,知道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取决于地球自转的方向。能够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能够通过观察世界时区图,理解东西经和时区的概念,并用来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三、认识相对运动: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4、阅读教科书P80页。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板书设计】先迎来黎明自西向东(逆时针)北京√日月星辰看上去东升西落自东向西(顺时针)乌鲁木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谁【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2.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过程与方法:1.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2.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教学重点】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2.探索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教学难点】探索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新知1.(出示视频资料)在古代,指南针还没发明之前,人们如果在夜晚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他们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北极星) 天上有这么多的星星,为什么人们偏偏以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呢?那你知道北极星在什么方向吗,用手指一指。2.这是老师为大家展示的真实的北天星空,你能找出星空中的北极星吗?(PPT出示北天星空,投射在天花板上)3.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北极星呢?(微课介绍通过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的方法。)4.我们再来找找天花板上星空中的北极星。5.(天花板出示北天星空运动的视频)让我们来看看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星空中星星是怎样运动的?你发现了什么?(北极星不动,其他的星体都在围绕着北极星在做圆周运动。)6.想一想,星空中的星星实际上在转动吗?那为什么看上去在转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地球自转造成的。)7.(出示正在自转的地球视频)这是自转的地球,你们发现,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吗?8.教师补充:地球的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设计意图:首先出示北极星在古代具有指路的作用,再通过投射在天花板上模拟的北天星空,让同学们找出星空中的北极星。通过北天星空的运动视频发现地球自传造成的星体的运动,以及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现象,引出课题。并且在此环节中引申地轴概念,为教学埋下伏笔。在此教师指出,地球的地轴不是真实存在的,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二、引出课题,猜测成因1.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科学家对着地球的北极星空长时间的拍摄,得到了这张照片是星星们在这段时间内运行的轨迹。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中间不动的星星是哪颗星?2.所有的星星看上去都在运动,而中间的北极星为什么看着不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索北极星“不动”的秘密。3.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究竟在哪里?(白板操作)①摆一摆北极星与自转的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想一想,北极星在地球的什么位置时,地球自转时,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北极星是不动的?②学生白板拖动北极星的位置。③你这样摆的原因?④看着图,想一想,地球自转时,在地球上的我们看到的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究竟在哪里?【设计意图:我们刚才发现的现象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让同学们通过白板摆放北极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联系地球的自转,进而猜测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让同学们在摆放的过程中意识到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可能与3个因素有关:①地球绕地轴自转。②地轴倾斜,方向不变。③北极星在地轴北向延长线上。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用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由此引入下节模拟实验环节。】三、模拟实验,验证猜测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测,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些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究竟对不对。模拟实验一:陀螺游戏。①玩一玩陀螺,你发现了什么?②思考:旋转的陀螺模拟了什么,陀螺的轴心模拟了什么?③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④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地球的地轴也像陀螺的轴心可以随意转动的话,会怎样?还会看到北极星不动的现象吗?【设计意图:通过玩陀螺的游戏,让学生们意识到陀螺是沿着轴心在转动的,由此意识到地球是绕着地轴自转的这一概念。通过最后的想一想问题,引出地球的地轴是固定不动的,否则我们将看不到北极星不动这一现象。】模拟实验二:伞游戏①游戏说明:(微课介绍游戏说明)一个同学轻轻将伞向上撑开,手握伞柄将伞举高,伞保持不动。小组其他同学站在伞下。伞的中心点模拟北极星,伞上的花纹模拟星空中的其它星星。撑伞同学人不动、伞不动,小组其他同学眼光直对着北极星不变,余光观察北极星周围的星星,慢慢的在原地多转几圈。试一试,你看到了什么?②试一试,学生实验。③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北极星不动?④思考“伞”模拟了什么?“旋转的我们”模拟了什么?⑤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伞模拟实验,让学生们在玩伞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此实验中模拟的北极星看上去始终不动,而周围的星体都在围绕北极星转动这一现象,由此引出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北极星是不动的?由此意识到地球绕地轴在自转时,地球的地轴是始终正对着北极星的。】模拟实验三:“地球模型”游戏游戏说明:用地球模型来模拟地球,一个同学点亮镭射笔(镭射笔的光点处即为北极星所在的位置),另一个同学模拟地球自转。小组同学一起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地球自转的同时,在地球上的我们看见的“北极星”是不动的。②试一试,学生实验。③你们是怎样做的?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⑤想一想,这自行车的钢条模拟了什么?⑥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地球模型”游戏,让同学们摆放地球模型与天花板上北极星的位置关系,使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地球模型上镭射笔照射的北极星位置不动。由此让学生们意识到地球在绕地轴自转时,不仅地球的地轴是始终对着北极星的,而且地球的地轴实际上是倾斜着指向北极星的。由这3个模拟实验最终验证了我们最初的猜测。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与3个因素有关:①地球绕地轴自转。②地轴倾斜,方向不变。③北极星在地轴北向延长线上。此3个模拟实验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此解开事实的真相。】四、北极星一年四季保持不动人们发现,不仅一天中北极星基本不动,而且一年四季中北极星也似乎不动,这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渗透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并且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五、小结北极星不动的秘密。1.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我们现在来小结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白板出示北极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这是我们刚才对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的猜测,我们的猜测正确吗?(1)地球绕地轴自转。(2)地轴倾斜,方向不变。(3)北极星在地轴北端向延长线上。2.那么,谁来说说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原来,地球是围绕一个假想的地轴在转动,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北向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因此北极星不动。)【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小结环节,学生们在经历了猜测和模拟实验验证的环节后,最终系统的得出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六、巩固与延伸1.(出示图片)科学家们在地球的南极也拍到了类似的图片。你看到了些什么?中间看上去不动的星星是什么星?2.出示地球自转视频,猜一猜,这颗星星可能在在地球的什么位置,才能使地球南极看到的这颗星星是不动的?(学生白板上移动这颗星星与地球的位置)3.你能给这颗星星取个名字吗?4.想一想,地球南半球上的人能看到北极星吗?5.北极星是否真的不动?(视频播放)(一万2千年前,织女星是当时的北极星;五千年前,恒星天龙座α是当时的北极星;数千年之后又会有另一颗恒星取代我们现在的北极星。)我们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极星其实是动的,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北极星是不动的,所以本课的题目上加了引号。【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前半部分主要
本文档为【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雪域1987
一线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育,兼学校办公,具有丰富的教学、办公经验。
格式:doc
大小:17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1-02-0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