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去_字可作时间介词辨

_去_字可作时间介词辨

举报
开通vip

_去_字可作时间介词辨2012年第1期29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94期)“去”字可作时间介词辨何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有学者认为“去时点”结构的“去”字是时间介词。但是,这一时期有系统的时间介词,“去”字不能替换成其他介词,前面还经常加其他时间介词,删除“去”字也不引起介词语义的不足。因此“去”字不是时间介词,而是限定...

_去_字可作时间介词辨
2012年第1期29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94期)“去”字可作时间介词辨何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有学者认为“去时点”结构的“去”字是时间介词。但是,这一时期有系统的时间介词,“去”字不能替换成其他介词,前面还经常加其他时间介词,删除“去”字也不引起介词语义的不足。因此“去”字不是时间介词,而是限定性形容词:限定时点,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过去的”,即表示以叙事时点为视角,强调过去的时点。[关键词]去;时间介词;语法;语义[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442(2012)01002906“去”字本义是动词:“人相违也”(《说文》),引申出空间上的“离开”义《汉语大字典》(简编本)[p185];《辞源》[p0444];《汉语大词典》[p832])。空间“离开”义曾虚化为处所介词,处所介词义在唐五代萌芽,宋代成熟,至明代消失。(何洪峰[1][p4855])本文不讨论相关的空间义。“去”字由“离开”这一空间认知域投射到时间域,隐喻时间:表“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p1129];又《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②“后;以后。《三国志吴志吕岱传》:‘自今以去,国家永无南顾之虞。’”(《汉语大词典》)③“<书>距离:⋯⋯|去今五十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义、③是可以确认的。义②也不难理解:表“后;以后”的时间,是“去”字“往”(彼处)义向时间域的隐喻;表空间距离与表时间距离的认知是相通的。《汉语大词典》认为“去”字还可以“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即“去”“相当于”时间介词“在”,但未举例。有学者如吴福祥[2][p200204]、马贝加[3][p144145]、吴金花[4][p137142]等)持“去”字可作时间介词说,例如: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法化视野下的介词更新研究”(11BYY075);教育部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人文社科)项目“近代汉语新生并消失的介词研究”(2011WB019)。致谢:感谢匿名审稿人提供宝贵的修改意见!本文根据审稿人意见作了修改,如仍有谬误,责任全在笔者。时间介词说有两种观点:其一,吴福祥(1996):“在六朝至明的这段时间内,介词‘去’有两种用法:一是表过去动作实施的时间,语义近于介词‘在’。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六朝,唐以后则大体消失。二是表示动作行为所施及的处所、范围,其语义相当于介词‘在’、‘到’、‘从’。这种用法始于宋代,沿续到元明。”表时间的“‘去’所处的句子(或分句)多是用以追溯往事,其语义近于介词‘在’”。吴著共引此类例证9例,此处引两例。马贝加(2002)信从吴说并引其用例。其二,吴金花(2006)认为“去”有表示动作行为起始和发生两种用法。古汉语研究ResearchinAncientChineseLanguage30进责寅妻范奴苟奴,列:“娘去4二月九日夜,失车栏、夹杖、龙牵,疑是整婢采英所偷。”(奏弹刘整,文选,卷四十)自今月廿三日申时始入山,至于今日,每日入山谷行,经六日始得到此五台。去4二月十九日离赤山院直到此间,行二千三百余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概括地说,时间介词“去”字有两种语义:“表过去动作实施的时间,语义近于介词‘在’”;②表示“动作行为起始时间”,语义近于“从自”。即时间介词“去”,一是复合义介词:既表过去的时间,又表介引;二是多义介词。愚见以为时间介词说需进一步辨察。一“去时间”的用法“去时间”结构,可分为“去时段”和“去时点”两大类。1.“去时段”。时段是具体时间数量,主要是“数年”,可以带方位词。例如:(1)李冲对曰:“⋯⋯如臣所见,宜俟来秋。”帝曰:“去十七年4444,朕拥兵二十万,此人事之盛也,而天时不利。今天时既从,复云人事未备⋯⋯”资治通鉴卷第140,页1698)(2)去十五年中44444,在京百僚,尽已经考为三等。魏书卷21上,页546)例(1)记于齐明帝建武三年,“去十七年”当指“过去的十七年(以来)”;“来秋”即“明秋”;“去、今、来”分别表过去、现在、将来。这种“去”字表示限定“过去的”(时间),不能替换成介词,不是时间介词。2.“去时点1”。时点是“年、岁、月”及春秋四季名等,也可以带具体日期。例如:(3)中二千石、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奉赎,在去年44以来皆还赎。后汉书卷2,页32)(4)去冬天444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於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三国志卷1,页30)(5)兼自去月上旬4444沈阴不雨,迄至于今,将有下人谋上之祸。晋书卷112,页2879)“去”字这种用法(以下写作“去1”)也不能替换成介词,前面还可以出现介词(如例3、5),这种“去”字也表示“过去的”(时间),不是时间介词。这也应该没有争议。3.“去时点2”。时点是具体年号、月份、日期。如上文引言转引的两例。又如:(6)去元康四年44444,大风之后,庙阙屋瓦有数枚倾落,免太常荀寓。晋书卷30,页934)(7)右圆仁等为求佛教,随朝贡使过海。去开成五年八月廿三日4444444444,奉使处分,权寄住资圣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页418)(8)十二年四月,御史中丞王颜奏:“⋯⋯去三月二十一日4444444辍朝,前件官并阙奉慰⋯⋯”(唐会要卷24,页466)有的时点由时间词加方位词构成,这是以一个时段为时点。例如:(9)高祖太和十年七月,并州治中张万寿表:建兴濩泽县民贾日成以去四月中4444养蚕,有丝网成幕,中有卷物似绢带⋯⋯魏书卷112上,页2922)(10)去五月中4444,吾病始差,未堪劳役⋯⋯请敕施行。宋书卷85,页2182)“去”字这种用法(以下写作“去2”)正是时间介词说的用法,均似可替换成介词。“去”字时间介词说当是指“去2”,以下专门讨论这种用法。该例不知引据何本。据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9,第268页)及顾承甫、何泉达点校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第105页)两种版本,其标点略异,文字相同,与该例文字出入较大(比较下例15),尤其是“去”前脱一“自”字,为:“自去二月十九日离赤山院”;此外“卷三”为“卷二”。2012年第1期31二“去2”的语法性质“去2”的语法性质有两种可能:表时间的介词或表“过去的”(时间)的限定性词。1.“去2”与“去1”有较大共性,用法上显示不出做介词与表限定的区别。试比较:(11)a去隋开皇二十年五月444444444遇患。至六月三日辰时索食。净土论No.1963,页0099a23)b鄱阳哀王去年闰三月44444薨,月次节物,则定是四月之分,应以今年四月末为祥。宋书卷15,页402)c永明八年四月444444,己巳起阴雨⋯⋯连雨积霖,至十七日乃止。南齐书卷19,页370)(12)a其年八月,山南节度使封敖奏:“⋯⋯去七月二十日444444毕功,通过商旅骡马担驮往来,c七月二十二日已具闻奏讫。”(唐会要卷86,页1575)b去月四日4444,从长安发归。十三日,至填州甘堂驿。拟留楚州,更不向扬州。⋯⋯然去月44十三日444,入内里廿五人,录事不得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1,页123)上例“去”字,(a)是“去2”,表示“过去的”某个时点,似乎相当于介词“在、于”,但如果替换成介词,没有“过去的”(时间)语义;(b)是“去1”,表示“刚过去的”确定的时点,不能换成其他介词。这里(a)与(b)用法相同,并非凸显介词义,而是凸显限定“过去的”(时间)义,如果不强调这一语义,则不用“去”字,如例(c)。2.“去”字义并不“相当于”介词义。如果从“相当于”某个介词来看,“去”字似乎可以相当于“从、在、到”。如上例(12a)“去”字似乎可替换成“于”,又如:(13)a又去4十一年起4,以土圭测影⋯⋯到4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其十五日影极长。宋书卷12,页263)b去4义熙元年,至4元熙元年十月,太白星昼见经天凡七。占曰:“天下革民更王,异姓兴。”义熙元年至4元熙元年十一月朔,日有蚀之凡四⋯⋯宋书卷27,页784)(14)唯有李雄《蜀书》,搜索未获4444,阙兹一国,迟留未成。去4正光三年,购访始得44⋯⋯今缮写一本,敢以仰呈。魏书卷67,页1505)上例“去”字,似乎可以替换成介词“自”(例13)或介词“至”(例14)。这样的话,“去”就是全程时间介词:表时间的“起点—发生点—终点”。问题是,这种“相当于”的介词义,是“去”字义还是语境义呢?(13a)有“⋯⋯起⋯⋯到⋯⋯”,(13b)有“⋯⋯至⋯⋯”,(14)有“搜索未获⋯⋯去⋯⋯始得”,这种语境使“去”似乎“相当于”“自、到”。如果删除“去”字,时点词也表起点和终点。如例(13b)前面已指明“去义熙元年”,下面就不加“去”字,直接用“义熙元年至⋯⋯”表时间起止点。因此“相当于”介词是语境义,不是“去”字义。3.“去”字的语境不支持介词说。语境制约着词的语义及语法性质。一是句法语境:“去”字前经常加时间介词“自、以”。“去时点”还常构成“自以去时点”结构,“去”可以是“去2”,也可以是“去1”。例如:(15)c自廿三日申时444444入山,至于今日,入山谷行,都经六日,未尽山源,得到五台。a自去二444月十九日4444离赤山院,直至此间,行二千三百余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页268)b齐王正始元年二月,自去冬十二月444444至此月不雨。晋书卷28,页838)(16)a以去孝昌三年三月下旬4444444444,属葛竖滔天,横剪邦邑。君奋勇前驱,宣威寇敌,旅援补微,遂俎军首。《山东乐陵出土北齐墓志》,《考古》1987(10),页954)b三年春正月癸亥,以去秋444至于是月不雨。旧唐书卷4页70)c晋元、明二帝,并以闰二月崩,以闰后月4444祥,先代成准,则是今比。宋书卷15,页402)古汉语研究ResearchinAncientChineseLanguage32上两例结构分别是“自(去)时点”和“以(去)时点”,“自、以”均为时间介词,表示起点和发生点,相当于“从、于”,(a)是“自以去2⋯⋯”,(b)是“自以去1⋯⋯”,“去”字均不能替换成介词,(c)表相同的时间结构,不用“去”字。三种结构的“自、以”有共性:例(15)(a)是“自⋯⋯直至⋯⋯”,(b)是“自⋯⋯至⋯⋯”,(c)是“自⋯⋯至于⋯⋯”;例(16)“以”字,(ac)相当于“于”,(b)相当于“从”,构成“以⋯⋯至于⋯⋯”结构。如何分析“自去、以去”呢?可有两种选择:其一,看作一个结构。这有如下困难:一是如何解释其由跨层成分至成词的词汇化过程?二是例(b)“去1”不能跟“自、以”组合,“自去冬⋯⋯”、“以去秋⋯⋯”不成立;三是例(a)似乎能组合,那么表示什么介词义?表示“从过去的”、“在过去的”?不好理解。其二,看作两个词,“自、以”是介词,“去”是表过去时间的限定词。这样分析,一是有事实支持,如:“以去⋯⋯”与“以今⋯⋯”(例23)构成时间对比结构,“以去—以今—以来”(例24)构成“过去—现在—将来”时间表达链等;二是可以统一解释例(15、16)的三种用法。我们持第二种分析。但是有一种句法语境似可证明,“去”只能看作介词:(17)先去大中十载444444,大唐差册立鹘使中丞王瑞(端)章持节而赴单于,下有押衙陈元弘走至沙州界内,与游弈使佐承珍相见。(敦煌变文选注张义潮变文,页321)因为“先”已表示“过去”,“去”只能看作介词。②愚见以为,“先”也可以理解为加强语意的同义语素,“先去”相当于“先前”的意思;其次,这种用法极为罕见。③而且照此思路,“以去、自去”用例常见得多,足以证明“去”非介词。二是篇章语境:有相对的叙事时点。凡用“去时点”结构的,均有相对叙事时点,“去时点”表过去的时点,构成溯叙述的时间链。例如:(18)十二年四月,御史中丞王颜奏:“⋯⋯共一十二员,起去年444十一月一日,至今年444三月三十日,并不朝。臣比谓选限内不朝,实凭格敕,去4三月二十一日辍朝,前件官并阙奉慰。臣刺中书门下省并兵部、吏部,检敕格无文。”(唐会要卷24,页466)(19)十一年四月辛巳朔,去4三月戊寅起4,而其间暂时晴,从4四月一日又阴雨,昼或见日,夜乍见月,复阴雨,至4七月乃止。南齐书卷19,页370)例(18)叙事时点是(贞元)“十二年四月”,奏报旧事用“起去年⋯⋯至今年⋯⋯去三月⋯⋯”。例(19)专记阴雨,“四月⋯⋯去三月⋯⋯起,⋯⋯从⋯⋯至⋯⋯”,叙事时点是“四月”,溯“三月”,所以用“去”。“去”字不宜解作介词“在”;也不宜解作介词“从”,表时间起点,一般用“自、从、起”,“去⋯⋯起”不太可能是时间介词框架。4.“去”字的词性。当然,我们纠结于“去2”“是”或“不是”介词,其实是囿于词性归类的“黑白”二值逻辑判断式的传统的客观主义范畴观。根据原型(prototype)范畴理论(JohnR.Taylor)[6][p99121],词义间可以构成语义链(meaningchain),词类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吴金花(2006:138)指出:“吴波认为‘以去’是两个时间介词连用,可以表示当时。见吴波《中古汉语介词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29。我们赞同这一看法。”“‘以去’同义连言,共同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以去”如何“同义连言”?再则如何解释“自去”?均为时间介词连用?此说可商。②吴福祥[5][p466]说,一般的“去2”,“似乎还带有点‘过去’、‘先前’的意思”,但这种“例子里‘去’只能看作引出动作时间的介词了”。此类例吴著共引两例,其一即例(17)。③“先去”在北大语料库(古汉语)http:ccl.pku.edu.cn:8080cclcorpusindex.jsp?dir=gudai中仅检索到例(17)。2012年第1期33介词与非介词并非有绝对界限。LindqvistChrister1994)[7][p309]论及QuirkMulholland1964)在讨论英语短语动词介词化prepositionalization)时,提出了“准介词”quasipreposition)、“半介词”halfpreposition)等概念及“介词—半介词—非介词”的层级系列。根据这些思想,“去2”有些用法在特定语境中有表时间起点和发生点的介词意味,如“去三月戊寅起”、“去元康四年”。但这种介词义并没有进一步虚化,在“限定词半介词介词”的虚化链上,其介词意味至多是近于“半介词”,基本用法仍然属于限定词“家族”。三“去2”的语义分析“去时点”的“去2”仍然表示“过去的”(时间)。这种用法见于记述历史的文本中,表示与叙事时点相比较,强调相对过去的时点,是一种时间参照标记。首先,“去时点”结构均表“过去的”时间。例如:(20)建武二年,牟大遣使上表曰:“臣自昔受封,世被朝荣⋯⋯去庚午年4444,猃狁弗悛,举兵深逼⋯⋯”南齐书卷58,页1011)例(20)叙事时点南齐明帝“建武二年”是公元495年,溯的“庚午年”是南齐武帝永明八年,即公元490年[8][p32],所以用“去庚午年”。有的就是表示“过去的”前一年,即“去1”。例如:(21)孝建元年六月,湘东国刺称:“国太妃以去三十年闰六月二十八日444444444444薨⋯”宋书卷15,页402)例(21)叙事时点是南朝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8][p32],孝武帝孝建年承孝文帝元嘉年(公元424453年)[8][p3132],元嘉共三十年。故“去三十年”当指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即“刚过去的元嘉三十年”,如果不是年号不同,可以说成“以去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尤其是记述先前年号的事件时,常用“去”区别,如例(21),又如:(22)右圆仁等⋯⋯去开成三年七月4444444,随日本国朝贡使来到扬州。去开成五年八月廿三日4444444444,到城⋯⋯会昌二年4444五月廿六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页406)例(22)记事时点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开成五年”(公元840年),[8][p39]均为先帝年号,所以用“去开成⋯⋯”。有的相对时点在上文。如例(15)记于开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自去二月十九日”承上文开成五年三月二日所记:“今年二月十九日,从赤山院发”(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页222)。其次,“去”可与“今”对举,表对比。例如:(23)妻荥阳郑女,太武皇时蒙授服常侍。郑女遗姬,以去44孝昌三年正月六日丧。以今44十二月十五日葬于北芒和乡。刊石立铭,以述景。郭建邦:《北魏宁懋石室和墓志》,《河南文博通讯》1980(2):39)例(23)“以今时点”与“以去2时点”对举。“以今”即“于今⋯⋯”,可证“以去2”即“于去2⋯⋯”。“去今来”可以构成表示“过去—现在—次于今”的叙事时间链。如例(21)语境是:(24)孝建元年六月,湘东国刺称:“国太妃以去44三十年闰六月二十八日薨。未详周忌当在六月?为取七月?勒礼官议正。”博士丘迈之议:“案吴商议,闰月亡者,应以本正之月为忌,谓正闰论虽各有所执,商议为允。宜以今44六月为忌。”左仆射建平王宏谓:“迈之议不可准据。案晋世及皇代以来,闰月亡者,以闰之后月祥。宜以来44七月为祥忌。”同例21)原文断作:“郑女遗姬以去,孝昌三年正月六日丧。”可商榷。“郑女遗姬以去”费解,其次下句是“以今⋯⋯”正与上句“以去⋯⋯”对应。古汉语研究ResearchinAncientChineseLanguage34例(24)叙事时间链是“以去年闰六月”、“以今六月”、“以(接下)来的七月”。再次,“去”有强调作用,因为表过去的时间不一定加“去”。例如:(25)去开成三年四月4444444,随本国朝贡使上船过海。至七月二日,到扬州海陵县白潮镇⋯⋯开成44四年二月4444,离扬州到楚州⋯⋯开成五年八月廿四日444444444(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页344)最后,“去”有区别相对“过去的”时点的作用。例如:(26)夫人博陵崔氏,年廿九,以熙平二年八月十日44444444奄遭非命云亡。以来廿九载。今便改榇合窆玄宫。继夫人东平毕氏以去兴和三年七月十一日4444444444遘疾卒。葬乐陵,别刊志铭。今亦同迁窆。张平一:《河北吴桥县发现东魏墓》,《考古通讯》1956(6):44)例(26)墓志铭有三个时点: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②“廿九载”后的“今”是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公元546年);③“继夫人”卒年是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公元541年)。[8][p33]铭文构成一个交错叙事时间链:以熙平⋯⋯②今⋯⋯③以去兴和⋯⋯②今⋯⋯以②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为记事点,“熙平”年属北魏,明显属“过去的”,故不加“去”;③“兴和”属孝静帝的前一年号,故加“去”以示区别,日期前加介词“以”。综上所述,本文结论是:“去2时点”的“去”在某些语境中有时间介词的意味,但基本与“去1”相同,不是时间介词,而是限定性词,作时间参照标记,表示“过去的”(时间),其用法特点是:以叙事时点为参照,强调过去的时点。这种用法开始并活跃于六朝至唐代,消失于宋代。这种用法为什么会消失呢?有人认为源自介词系统的竞争与更替。[4][p142]愚见以为“去”只是用来区别叙事时点之前的时点,其表意功能较弱,且语义不定,即不确指过去多久的时间;而特定叙事语境中,是否是过去的时点,是不难区别的;因此导致这一用法消失。而表示“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这一语义是确定的,且与“今、来”相对构成“去—今—来”叙事时间链。如例(1)的“来秋”,又如例(27)“去年⋯⋯今⋯⋯来年⋯⋯”:(27)四月癸未朔。戊子,敕:“去年44属以用军之际,权停贡举一年,今4既去戈,却宜仍旧。来年44宜别许三十人及第,进士十人,明经二十人,已后不得援例。”旧唐书卷19上,页675)这样,相对固定结构“去年、去春、去秋、去冬”就沿续至今。参考文献:[1]何洪峰.动词“去”向处所介词语法化的终止与归[J].语言研究,2011,(2).[2]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96.[3]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4]吴金花.时间介词“去”的产生及演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M].湖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6]JohnR.Taylor1989,1995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7]LindqvistChrister,1994.EnglishshortversionoftheTheoryofPreposition.ZurEntstehungvonPräpositionimDeutschenundSchwedischen.BerlinNewYork(DEGRUYTER),2010.[8]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8.【作者简介】何洪峰,男,湖北黄冈人,文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责任校对:林子】2010年第1期95ResearchinAncientChineseLanguageApril2012LIWeiqi,ContinuetoExplainSomeWordsinBuddhistSutraAbstract:ThispapertriestodiscusswithSeishiKarashimaabouthowtoexplainthreewordsinBuddhistsutra.Theyareziran(自然)、huanghu(恍忽)、fozhong佛种.KeyWords:ziran(自然);huanghu(恍忽);fozhong(佛种)WUJianshe,TheEvolutionStagesofChineseBasicColorTermsanditsRelationshipwithColorCategoryAbstract:ThispapermakesanattempttoconstructaframeworkofhowChinesebasiccolortermsevolveoverthepast4000years,whichisdividedintoseveralperiods,byananalysisoftherelevantliteratureinhistoryonthebasisofwordfrequency.ThenwediscussonwhatstageeachperiodshouldbeclassifiedintoundertheframeworkofKayMcDaniel.Asaresultofthesefindings,somepossiblerelationsbetweencolorcategoryandlanguage,culture,thoughtandnationalityareanalyzedandpresented.KeyWords:basiccolorterms;diachronicstudy;colorcategoryYINDaizhong,LAIJichuan,TheDiachronicEvolutionoftheAskanceSynonymicCollectionAbstract:Askanceisthatpeoplelooksideling.TheancientChineseexpressedaskancewithabouttenwordsandfourmodes.Theaskancesynonymiccollectionpresentedsubrogationofinsideelementsthroughhistoricalevolutionofancienttimes,mediaevaltimesandmoderntimes.ComparedwithmodernChinese,theaskancesynonymiccollectioncarriesitsowncharacteristics.KeyWords:semanticfield;askance;diachronicevolutionHEHongfeng,ToProbeintotheExplanationofqu(去)asTimePrepositionAbstract:SomescholarsbelievethatChinesecharacterofqu(去)informof“qu(去)Timepoints”isaprepositionoftime.However,therearesystematictimeprepositionsinthisperiod,andthecharacterofqu(去)cannotbereplacedbyotherprepositions.Furthermore,whenaddedonothertimeprepositions,norwhendeleted,thecharacterqu(去)doesnotchangetheoriginalmeaningoftimeprepositions.Itcanbeinferredthatthecharacterqu(去)doesnotbelongtotimeprepositionsbuttorestrictiveadjectiveswhichmean“past”.KeyWords:qu(去);prepositionsoftime;grammar;semantics.PANYukun,ExplanationofYouruN(有如N)inPreQinOath—AlsoDiscussionOntheUsageofYou(有)asanAuxiliaryVerbAbstract:PreQinoathyouruheyoururi(有如河有如日)andsoonisusedtogiveconfidenceofassurancetoeachother,andalsoselfencouragement,meaning:(ifnotpracticethepledgeorkeeptheoath)(they)arewillingtowithstandthegodsforevilpunishment.Andintheseoaths,you(如)isaverb,whichmeans“tofollow”,whileyou(有)isanauxiliaryverb,whichmeanswishes.youru(有如)inyourucimeng(有如此盟)hasthesameexplanationasthat.Inourliterature,you(有)israrelyusedasanauxiliaryverb.yourushaogong(有如召公)andyouruweijun(有如卫君)arenotoaths,asinwhich
本文档为【_去_字可作时间介词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895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2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6-21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