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治通鉴心得

资治通鉴心得

举报
开通vip

资治通鉴心得史部典籍分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一)《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学巨著。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其书意在通过讲述历史,为君主提供借鉴,有助于政治。宋神宗赵顼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国家图书馆藏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卷顼 [xū]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鑒》(二)全书二...

资治通鉴心得
史部典籍分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一)《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学巨著。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其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意在通过讲述历史,为君主提供借鉴,有助于政治。宋神宗赵顼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国家图书馆藏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卷顼 [xū]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鑒》(二)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后周世宗柴荣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1]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1] ,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資治通鑒》(三)《通鉴》实际上是出于众手,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人。刘攽负责周秦两汉部分,刘恕负责三国、南北朝到隋部分,范祖禹负责唐及五代部分。他们都是杰出的史学家。《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攽 [bān] 禹 [y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这三人都做派严谨,为人耿直,一身正气。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摇摆,刚正不阿。但是三人都和司马光一样,属于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和王安石私交都不错。*●《資治通鑒》(四)《通鉴》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人对史事的发展一目了然。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通鉴》基本上是一部历代政治事件或兴衰治乱史。对历代典章制度虽有叙述,但远不如纪传体中的书或志来得详尽有系统。尤其是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等,记载比较简略,对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科学与文化等,叙述更少。24historybooknothisone.基本上是一部历代政治事件或兴衰治乱史。这也是afterSong历代君王不重视科技的原因(史官、重臣不够重视)。中国在科技上从没有领先过。诸子百家提出了人文理论,但是希腊文明提出的是科学探索的思维和工具: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靠几条公理,严谨的推导出一整门科学。这种影响一直存在,直到今天我们的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西方还有差距。(影片)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系统的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思维,几何、代数、集合、统计、概率论没有一个在中国发展成熟,中国对数学的贡献乏善可陈,勾股定律,圆周率虽是亮点但是不系统。——制约了科学技术发展。中国人善于发明,短于发现:火药、指南针不知道原理,没发现内在的原理。没有发现作支撑的发明难以持久,难以建立科学体系。*●《资治通鉴》选读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广义上讲,礼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古人指的是地位、法纪、名分,今人指的是约束、规范和秩序。弱肉强食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困扰因素,但是二战以来,世界版图没有太大变化,是因为我们在国际社会间建立了规范、秩序。维护了地区平衡和稳定。这是人类文明非常巨大的进步!我们古人早就提出来了。。。。。。中华文明礼仪之邦,非常讲理数,因此侵略性不强,500年历史,战争不断,但是基本是内斗,版图都是外租扩大的,血性不足因此亡国两次。*《资治通鉴》选读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敢违反礼制。因此,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由于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大得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到底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犯身分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选读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企业也是一样,每个人最多管理10个人,不会是全才,国家领导人的能力也是有限。但是管理的层级决定的管理的*秦版图华夏文明的侵略性不强,华夏文明的版图都是较小的,北方匈奴犯境,秦当时不是要征讨,而是防御修长城。*西晋版图西晋名没有开疆裂土,但是周边的,鲜卑入侵加速了西晋的瓦解,前秦-东晋-五代十国-隋朝*唐版图http://tieba.baidu.com/p/1124257743*北宋版图元版图清版图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资治通鉴》选读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资治通鉴》选读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吴起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吴起提七万人无敌,孙武提三万人无敌 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 鲁国打败齐国,无法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吴起听说魏国国君贤明,就前去投奔。魏君任命其为将军,并命其守护边疆抗拒秦国、韩国。此间吴起他即治军严厉,又仁德博爱,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阴晋之战,以五万魏兵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他共在魏国呆了26年,并实施变法使魏国成为强大的国家。职场:同甘共苦《孙子兵法》——春秋,孙武《吴子兵法》——战国,吴起《六韬》——周朝,姜尚《司马法》——周朝,相传姜尚《三略》——东汉,黄石公所作,张良所传《尉缭子》——秦朝,尉缭《李卫公问对》——唐朝李靖撰,为李世民、李靖合作*卷五周纪五吕不韦阳翟大贾吕不韦适邯郸,见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异人,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异人笑曰:“且自大君之门!”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异人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不韦曰:“秦王老矣。太子爱华阳夫人,夫人无子。子之兄弟二十馀人,子有秦国之业,士仓又辅之。子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太子即位,子不得争为嗣矣。”异人曰:“然则柰何?”不韦曰:“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立子为嗣。”异人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异人,令结宾客。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见华阳夫人之姊,而以奇物献于夫人,因誉子异人之贤,宾客遍天下,常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曰:“异人也以夫人为天!”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今夫人爱而无子,不以繁华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以为适,即色衰爱弛,虽欲开一言,尚可得乎!今子异人贤,而自知中子不得为适,夫人诚以此时拔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也,则终身有宠于秦矣。”夫人以为然,承间言于太子曰:“子异人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因泣曰:“妾不幸无子,愿得子异人立以为子以托妾身!”太子许之,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嗣,因厚馈遗异人,而请吕不韦傅之。异人名誉盛于诸侯。秦太子(安国君)之妃曰华阳夫人,无子;夏姬生子异人。异人质于赵;秦数伐赵,赵人不礼之。异人以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子楚为安国君与夏姬所生*吕不韦娶邯郸诸姬绝美者与居,知其有娠,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请之。不韦佯怒,既而献之,孕期年而生子政,异人遂以为夫人。邯郸之围,赵人欲杀之,异人与不韦行金六百斤予守者,脱亡赴秦军,遂得归。异人楚服而见华阳夫人,夫人曰:“吾楚人也,当自子之。”因更其名曰楚。卷五周纪五吕不韦吕不韦嬴政血缘关系争议——反方‘过秦’其一,这样可以说明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传,反对秦始皇的人就找到了很好的造反理由。其二,解秦灭六国之恨。“六国”之人吕不韦不动一兵一卒,运用计谋,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秦国的王位,夺其江山,因此,灭国之愤就可消除。其三,汉代以后的资料多认为嬴政是吕不韦之子,这为汉取代秦寻求历史依据,他们的逻辑是,秦王内宫如此污秽,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因此秦亡甚速是很自然的。分析其一,从子楚方面看,既使有吕不韦的阴谋,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也很渺茫。因为秦昭王在位时,未必一定将王位传于子楚,更不能设想到子楚未来的儿子身上。其二,从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虑,假若赵姬在进宫前已经怀孕,秦始皇一定会不及期而生,子楚对此不会不知道。可见,秦始皇的生父应该是子楚,而非吕不韦。其三,从赵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赵之后,秦王亲临邯郸,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既然赵姬出身豪门,她怎么能先做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做异人之妻呢?这样,就不会存在赵姬肚子里怀上吕不韦的孩子再嫁到异人那里的故事了。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卷六秦纪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关中由是益富饶。   [2]韩国想要消耗秦国国力,使它不发兵东征,便派遣水利家郑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从仲山起,开凿一条引泾水、沿北山东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进行中,秦王觉察到了韩国的意图,为此要杀郑国。郑国说:“我确是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但是这条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国也可享万世之利啊。”秦王于是命他继续主持施工,完成了此项工程。这条水渠引淤浊而有肥效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的收成都高达六斛四斗,秦国的关中一带因此更加富裕起来。郑国目光长远*顼 [xū]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1]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1] ,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攽 [bān] 禹 [y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这三人都做派严谨,为人耿直,一身正气。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摇摆,刚正不阿。但是三人都和司马光一样,属于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和王安石私交都不错。*24historybooknothisone.基本上是一部历代政治事件或兴衰治乱史。这也是afterSong历代君王不重视科技的原因(史官、重臣不够重视)。中国在科技上从没有领先过。诸子百家提出了人文理论,但是希腊文明提出的是科学探索的思维和工具: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靠几条公理,严谨的推导出一整门科学。这种影响一直存在,直到今天我们的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西方还有差距。(影片)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数学思维,几何、代数、集合、统计、概率论没有一个在中国发展成熟,中国对数学的贡献乏善可陈,勾股定律,圆周率虽是亮点但是不系统。——制约了科学技术发展。中国人善于发明,短于发现:火药、指南针不知道原理,没发现内在的原理。没有发现作支撑的发明难以持久,难以建立科学体系。*广义上讲,礼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古人指的是地位、法纪、名分,今人指的是约束、规范和秩序。弱肉强食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困扰因素,但是二战以来,世界版图没有太大变化,是因为我们在国际社会间建立了规范、秩序。维护了地区平衡和稳定。这是人类文明非常巨大的进步!我们古人早就提出来了。。。。。。中华文明礼仪之邦,非常讲理数,因此侵略性不强,500年历史,战争不断,但是基本是内斗,版图都是外租扩大的,血性不足因此亡国两次。*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敢违反礼制。因此,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由于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大得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到底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犯身分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企业也是一样,每个人最多管理10个人,不会是全才,国家领导人的能力也是有限。但是管理的层级决定的管理的*华夏文明的侵略性不强,华夏文明的版图都是较小的,北方匈奴犯境,秦当时不是要征讨,而是防御修长城。*西晋名没有开疆裂土,但是周边的,鲜卑入侵加速了西晋的瓦解,前秦-东晋-五代十国-隋朝*http://tieba.baidu.com/p/1124257743*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吴起提七万人无敌,孙武提三万人无敌 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 鲁国打败齐国,无法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吴起听说魏国国君贤明,就前去投奔。魏君任命其为将军,并命其守护边疆抗拒秦国、韩国。此间吴起他即治军严厉,又仁德博爱,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阴晋之战,以五万魏兵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他共在魏国呆了26年,并实施变法使魏国成为强大的国家。职场:同甘共苦《孙子兵法》——春秋,孙武《吴子兵法》——战国,吴起《六韬》——周朝,姜尚《司马法》——周朝,相传姜尚《三略》——东汉,黄石公所作,张良所传《尉缭子》——秦朝,尉缭《李卫公问对》——唐朝李靖撰,为李世民、李靖合作*秦太子(安国君)之妃曰华阳夫人,无子;夏姬生子异人。异人质于赵;秦数伐赵,赵人不礼之。异人以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子楚为安国君与夏姬所生*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2]韩国想要消耗秦国国力,使它不发兵东征,便派遣水利家郑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从仲山起,开凿一条引泾水、沿北山东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进行中,秦王觉察到了韩国的意图,为此要杀郑国。郑国说:“我确是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寿命,但是这条灌溉渠如果修成了,秦国也可享万世之利啊。”秦王于是命他继续主持施工,完成了此项工程。这条水渠引淤浊而有肥效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的收成都高达六斛四斗,秦国的关中一带因此更加富裕起来。郑国目光长远*
本文档为【资治通鉴心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祖龙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20-05-03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