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举报
开通vip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第一章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注射技术是指经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人体血管或组织中的给药方法。注射技术因注射部位不同而分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技术。注射技术是一种胃肠道外给药技术,适用于需要迅速发挥作用或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药的患者。药物通过注射,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协助诊断等作用,其突出的优点是给药剂量准确、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迅速升高。此外,某些药物容易受消化液影响而失效,或不能经胃肠道黏膜吸收,也适宜选择注射方式给药。第一节皮内注射技...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第一章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注射技术是指经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人体血管或组织中的给药方法。注射技术因注射部位不同而分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技术。注射技术是一种胃肠道外给药技术,适用于需要迅速发挥作用或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药的患者。药物通过注射,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协助诊断等作用,其突出的优点是给药剂量准确、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迅速升高。此外,某些药物容易受消化液影响而失效,或不能经胃肠道黏膜吸收,也适宜选择注射方式给药。第一节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皮内注射技术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镇痛治疗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皮内注射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下。一、疼痛【临床表现】1.注射部位疼痛,呈刺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注射后逐渐减轻。2.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预防措施】1.向患者进行注射前告知和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消除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2.尽可能避免产生疼痛的因素。(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2)一般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刺激机体而产生疼痛。(4)选用大小型号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5)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6)提高注射技巧,实施无痛注射。【处理措施】1.评估疼痛,如与注射进针的角度、手法等有关,及时调整手法、角度等。2.疼痛轻者,嘱患者全身放松、深呼吸,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3.疼痛剧烈者,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二、局部组织反应。【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预防措施】交代患者,注射后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随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措施】1.局部皮肤瘙痒者,交待患者勿抓、挠,用0.5%聚维酮碘(碘伏)溶液外涂。2.局部皮肤出现水疱者,先用络合碘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3.注射部位发生溃烂、破损,则按外科换药处理。4.发生其他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三、注射失败【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断针,注射针眼出血,或皮肤上产生两个针眼。【预防措施】1.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以免发生断针、注射失败等。2.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狭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患者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3.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血管丰富、神经末梢多的部位注射。【处理措施】1.无皮丘,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注射部位两个针眼,可重新进行注射。2.注射针眼出血,用无菌干棉签轻拭血迹,切不可用力压迫。四、虚脱【临床表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患者。【预防措施】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对以往有晕针史、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宜采用卧位。【处理措施】1.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虚脱临床表现,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果是药物过敏,按过敏处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2.确认患者发生虚脱,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一般休息片刻后缓解,恢复正常。如与饥饿有关,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如休息片刻后未缓解,则给予吸氧,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3.安抚患者和家属,保持情绪镇定,减轻恐惧心理。五、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1.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有关。2.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3.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因脑组织缺氧导致。4.其他过敏反应表现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预防措施】1.注射前充分了解拟注射药物的性质、作用及可能的副作用。2.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过去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尤其是有青霉素、链霉素等过敏史者,禁止做青霉素或链霉素过敏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进行过敏试验时,应携带盛有肾上腺素、砂轮等的急救盒。3.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皮试期间,嘱患者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若过敏试验结果为阳性,则不可使用该药(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处理措施】1.一旦确认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将患者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生。2.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mg,小儿酌减。症状不缓解,遵医嘱隔20—30分钟再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腙素0.5mg,直至脱离危险期。3.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保暖,防止寒冷加重致循环衰竭。4.吸氧,改善缺氧状况。呼吸受抑制时,遵医嘱注射尼可刹米(可拉明)、洛贝林;呼吸停止,行人工呼吸;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5.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rng或苯海拉明40mg。6.遵医嘱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使用钙剂,如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5%氯化钙溶液静脉注射。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7.若心搏骤停,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8.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变化。9.不断评估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六、疾病传播【临床表现】传播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细菌污染反应,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又如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预防措施】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均采取焚烧处理。3.操作者为一个患者完成注射后,需进行手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个患者进行注射治疗。【处理措施】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报告医生,对症治疗。第二节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皮下注射技术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较口服给药作用快或较静脉注射吸收慢的情况。如胰岛素注射、局部麻醉、术前给药、预防接种。皮下注射可发生疼痛、出血、局部组织反应、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虚脱等并发症。由于疼痛、局部组织反应、虚脱的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措施与皮内注射的同类并发症基本相同,在此不重复叙述,请参考本章第一节。一、出血【临床表现】1.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部位针口流出。2.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见注射部位皮下血肿、肿胀、疼痛、皮肤淤血。【预防措施】1.注射前,评估患者凝血状况,做好注射后按压准备;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2.注射时,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3.注射完毕后,做好局部按压。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处理措施】1.拔针后,注射部位少量出血者,再次延长按压时间。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2.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血肿较大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清除血凝块。二、硬结形成【临床表现】1.轻者,局部稍隆起,皮下可扪及硬结。2.重者,皮下可扪及硬性肿块,因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脂肪萎缩引起,更严重者,可出现肿块部位坏死。【预防措施】1.注射前,仔细评估注射部位,避免皮肤硬结、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2.选择注射点要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做好皮肤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防止注射部位感染。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一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5.注射药量以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缓慢,用力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处理措施】1.对有硬结形成倾向者,注射后可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胰岛素注射除外)。2.对已形成硬结者,可给予局部热敷,如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三、低血糖反应【临床表现】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预防措施】1.注射前,做好患者进餐及餐饮准备的评估,避免因进食不及时致低血糖反应。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做好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指导。2.严格遵守给药时间、剂量、方法。3.根据患者注射部位的局部组织状况,正确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对于体质消瘦、局部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4.避免注入皮下血管。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推注。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处理措施】1.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2.严重者,报告医生,遵医嘱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3.症状仍不改善者,积极进行抢救。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临床表现】1.患者感觉注射部位疼痛。2.若针体折断,部分针体遗留于注射部位,患者出现情绪紧张、恐惧。【预防措施】1.注射前,仔细评估注射部位,避免皮肤硬结、瘢痕。2.选择型号合适、质量可靠的针头,严格执行针头一次性使用。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4.熟练掌握皮下注射技术,避免用力过度、进针过深、进针方向不妥等。【处理措施】1.若出现针头弯曲(1)终止使用弯针继续注射。(2)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避免再次发生的措施。(3)更换针头,重新注射。2.若发生断针(1)医护人员保持镇静,安抚患者,避免紧张。(2)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患者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以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移动。(3)迅速用止血钳将断针拔出。(4)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第三节肌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肌内注射技术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者;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采用静脉注射者;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肌内注射可发生的并发症有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有关过敏性休克、虚脱、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弯曲或断针等并发症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的同类并发症基本相同,其临床表现、预防和处理措施请参考本章第一、二节。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疼痛【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股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预防措施】1.注射前,评估和选择好注射部位,避开神经、血管丰富之处。2.尽可能避免产生疼痛的因素:(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2)一般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3)选用大小型号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4)一次注射量以2ml为宜,最多不超过5ml。(5)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做到“两快一慢”。【处理措施】1.注射过程中,评估疼痛,如与注射技术有关,及时改进注射技术,减轻注射时疼痛。2.疼痛轻者,嘱患者全身放松、深呼吸,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3.疼痛严重者,注射后,给予湿热敷、局部按摩,缓解疼痛。二、神经性损伤【临床表现】1.注射过程中,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2.注射后,除局部麻木外,可出现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受损,下肢受累可发生下肢活动受限或跌倒,上肢受累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预防措施】1.注射前,评估和选择好注射部位,避开神经、血管丰富之处。2.避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接近中性的药物。3.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杜绝进针部位、深度、方向等不当的现象。【处理措施】1.注射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的反应,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2.对可能有神经损伤者,早期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3.对理疗、热敷一段时间无改善,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采用外科治疗,如手术探查,进行神经松解术。三、局部或全身感染【临床表现】1.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2.若感染扩散,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与皮下注射相同。【处理措施】若有全身感染的可能,进行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而后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抗感染。四、针口渗液【临床表现】推注药液阻力大,注射时有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预防措施】1.注射前,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瘢痕、皮损等部位。多次注射者,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2.一次注射量接近5ml时,可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处理措施】1.注射后立即用无菌干棉签轻压注射部位数秒,至不渗为止。2.对于有硬结的注射部位,注射前后适当给予热敷,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五、针头堵塞【临床表现】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预防措施】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合适的针头和肌肉丰富的注射部位。2.对于需要混合的注射药物,注射前充分混合药液、检查针头是否通畅。3.注射有可能发生针头堵塞的药物,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处理措施】注射过程中,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第四节静脉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静脉注射技术是指用无菌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因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而达到全身,所以是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静脉注射法适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药物注入静脉进行诊断试验检查;输液和输血;静脉营养治疗。静脉注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性损伤、血肿、过敏胜休克、静脉炎等。其中,药物过敏性休克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参考本章第一节。一、静脉穿刺失败【临床表现】1.针头未进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时有阻力,局部疼痛、肿胀。2.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有回血,推注药物时有阻力,局部疼痛、肿胀。3.针头穿破血管且针头在血管外,无回血,推注药物有或无阻力,局部疼痛、肿胀。【预防措施】1.做好注射前评估(1)选择暴露好、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进行静脉注射。(2)适用型号合适、质量可靠的针头。(3)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2.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1)穿刺时,当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试抽回血,以防进针过度刺穿血管壁。(2)对于静脉硬化、弹性差者,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避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3)对于四肢末梢循环不良者,注射前可行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4)对于水肿患者,应先行局部顺血管方向轻柔推压,使血管暴露后穿刺。(5)对于肥胖患者,应用手摸清血管方向或按解剖方位,沿血管方向穿刺。(6)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液黏稠的患者,可以连接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试穿刺时注射器应保持负压,一旦刺入血管即可有回血,因针头内充满肝素,不易凝血。(7)对于小儿,行头皮静脉穿刺时,选择较小的针头,采取二次进针法,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稍进0.5cm后松止血带,妥善固定。【处理措施】1.评估穿刺失败为针头未进入静脉,无回血时,可针头稍退出但不退出皮肤,调整进针角度和方向,穿刺入血管,见回血,无肿胀,则穿刺成功。2.评估穿刺失败为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或者穿破血管,针头在血管外时,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重新选择合适血管穿刺。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二、药液外渗性损伤【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注射药物外渗。2.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避免因穿刺失败而造成药液外渗。【处理措施】1.注射时,注意观察有无药液外渗。如发生药液外渗,立即终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重新穿刺。2.因外渗造成局部疼痛、肿胀者,应根据注射药液的性质不同分别进行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拮抗剂酚妥拉明5~l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也可予654-2药物热敷或25%硫酸镁湿敷。(2)高渗药液(20%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3)对于抗肿瘤药物外渗,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4)阳离子(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l0ml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热敷。(5)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未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禁止热敷。3.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发生坏死,则由外科处理,预防感染。三、血肿【临床表现】皮下肿胀、疼痛,2~3天后皮肤变青紫,l一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预防措施】1.注射前评估患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2.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注射药物外渗。3.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避免因穿刺失败而造成药液外渗。4.拔针后,注意用无菌棉签或纱布按压注射部位3~5分钟。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不出现青紫为宜。【处理措施】1.血肿早期(24小时内),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抬高患肢。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3.24小时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加速血肿的吸收。4.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清除血块,防止感染。四、静脉炎【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畏寒、发热。【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采用同一血管反复注射。2.掌握药物的性能,尽可能减少药物对血管的不良刺激,如稀释成合适的浓度后注射、缓慢注射、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快速输注,冲洗静脉等。3.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常规给予硫酸镁沿血管方向湿敷,持续时间7~8小时。湿敷应距穿刺处上方2-3cm,每4小时更换1次,预防静脉炎。4.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严格无菌技术原则,避免外渗、感染等。【处理措施】1.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2.根据情况行局部湿热毛巾或药物热敷,如50%硫酸镁溶液行湿热敷、中药如意黄金散外敷等。3.使用微波治疗仪,局部外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等软膏防治静脉炎。4.如合并全身感染,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第二章采血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采血技术是借助于一定的器材,将人体血管内的血抽出体外,进而为血液检查提供标本,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技术。采集血标本的方法分为三种: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和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采血法主要用于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微生物的培养、交叉配血等;动脉采血法主要用于血气分析;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血常规检查。因毛细血管采血法由检验人员执行,故该操作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本章未进行编写。第一节静脉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静脉采血法是指将静脉血抽出体外的方法。目前包括普通静脉采血法和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两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晕针或晕血、局部皮肤过敏反应、误穿刺入动脉、采血失败等。一、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临床表现】1.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2.肉眼可见皮下瘀斑。【预防措施】1.合理选择血管,宜选择粗、直、充盈饱满、弹性较好的静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壁的损伤。2.上肢静脉采血时,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若上衣袖口较紧,要求患者脱去衣袖后再采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3.采血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观察采血局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采血后有效按压是预防血肿的有效措施。(1)按压时间应5~l0分钟。(2)按压方法正确:①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按压时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②如果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进入血管,按压时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处理措施】1.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使毛细血管收缩,可防止皮下出血或血肿扩大。2.48小时后改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吸收和消肿。二、晕针或晕血【临床表现】晕针或晕血发生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一般2—4分钟后自然缓解。1.先兆期患者多主诉头晕、眼花、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2.发作期突然昏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等。3.恢复期意识恢复清晰,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苍白转红润,四肢转温,心率、脉搏恢复正常。【预防措施】1.采血前应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心理情绪、是否进食、有无晕针晕血史等,并做好解释工作,给患者以心理安慰。2.采血时与患者适当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的患者可采取平卧位。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处理措施】1.发生晕针或晕血时,应立即停止采血,迅速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2.患者坐位时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穴、合谷穴。3口服葡萄糖液,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三、局部皮肤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局部有灼伤感,甚至出现皮疹及过敏性皮炎。【预防措施】1.评估患者的消毒剂过敏史,针对性改用其他消毒剂。2.采血后穿刺针眼处不覆盖任何东西,保持穿刺局部清洁干燥。【处理措施】如出现过敏现象报告医生处理。四、误穿刺入动脉【临床表现】以股动脉为例。当穿刺针穿入血管时,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红色,较静脉血更鲜红。【预防措施】1.正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即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2.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用消毒液消毒示指和中指,于股三角区扪及股动脉,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成90°或45°,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液,表示已达股静脉。【处理措施】如抽出为鲜红色血液,提示刺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点5-10分钟,直至无出血,再重新穿刺对侧股静脉进行采血。五、采血失败【临床表现】无回血。【预防措施】1.采血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2.评估血管条件,尽量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的浅表静脉。3.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的患者,可通过局部热敷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4.运用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采血时,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却不见回血时,应检查采血管负压是否充足,不应盲目拔针。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处理措施】确定针头没有在静脉内,应立即拔针,重新更换针头另选静脉进行采血,不能来回多次进针或退针。第二节动脉穿刺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动脉穿刺采血法操作主要用于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意义。动脉穿刺采血操作已经成为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临床护理技术,但该操作需要较高的技术,操作不当,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感染、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误刺神经、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穿刺处大出血、筋膜问综合征及穿刺失败等。一、感染【临床表现】1.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2.血液培养有细菌生长。【预防措施】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 规程 煤矿测量规程下载煤矿测量规程下载配电网检修规程下载地籍调查规程pdf稳定性研究规程下载 。若怀疑有污染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2.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避免在已出现破溃、感染、硬结、皮肤病等情况的部位穿刺。3.采血后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5~10分钟。【处理措施】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以外,还应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二、皮下血肿【临床表现】1.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2.严重者,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3.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预防措施】1.加强穿刺技能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掌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缓慢进针,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2.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增加对动脉的损伤,造成出血不止。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5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凝血机制障碍者及老年人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4.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处理措施】1.血肿发生48小时内,可采用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2.48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也可采用烤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3.给予50%的硫酸镁湿敷,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4.可内服或外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以消除血肿。5.如血肿较轻,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不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并同时用硫酸镁湿敷。三、假性动脉瘤形成【临床表现】1.危重病患者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每天需要多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部分患者经过反复、多次动脉穿刺后,血液通过穿刺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表面被内皮覆盖。因此,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2.假性血管瘤易活动,血管表浅、管壁薄、突出皮肤表面。3.局部肿块并伴“膨胀性”搏动,肿块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若按压肿块近侧动脉,可见肿块缩小,且紧张度减低并停止搏动。【预防措施】1.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以免局部瘢痕形成后,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而出血。2.做好宣教工作行动脉穿刺后可采用温度为60~70℃的湿毛巾局部热敷,每天1次,时间为20分钟,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处理措施】1.若有小的足背动脉瘤形成,应嘱患者穿宽松的软鞋,以防瘤体受摩擦,引起破裂出血。2.若假性动脉瘤较大且影响功能时,可采用手术直接修补,效果较好。四、误刺神经【临床表现】穿刺时患者若出现肢体麻木或剧烈疼痛,提示有可能刺到周围神经。【预防措施】护士加强个人业务素质,熟悉动脉穿刺血管的解剖位置,掌握血管的走行及深度。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处理措施】应立即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穿刺。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五、动脉痉挛【临床表现】血管痉挛时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可出现麻木、发冷、苍白等缺血症状,而局部无大出血或张力性血肿现象,长时间血管痉挛可导致血管栓塞。【预防措施】1.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使其放松。2.热敷局部血管。【处理措施】1.若出现动脉痉挛,但穿刺针头确定在血管内,可暂停抽血,待血流量渐进增加后,再行抽血。2.若穿刺未成功,则拔针暂停穿刺,待痉挛解除后再行动脉穿刺。六、血栓形成【临床表现】1.较少见,主要发生在股动脉穿刺时。2.患者主诉穿刺端肢体疼痛、无力。查体可见穿刺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下降,穿刺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预防措施】1.避免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2.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应做到穿刺处既不渗血,血流又保持通畅;压迫时以指腹仍感到有动脉搏动为宜。【处理措施】若有血栓形成,行尿激酶溶栓治疗。七、穿刺处大出血【临床表现】穿刺针孔处有大量的血液流出;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预防措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并嘱患者勿过早活动穿刺肢体。【处理措施】1.如患者出现穿刺口大出血,立即让患者平躺于床上,护士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敷料将明胶海绵按压在穿刺点处,直到不出血为止。2.出血量大的患者可遵医嘱输入血制品。八、骨筋膜室综合征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临床表现】因穿刺针管径较粗,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当,极易造成动脉皮口出血不止,而深动脉位于骨筋膜室内,大量出血使室内容积增加、压力增大,从而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疼痛早期因穿刺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出现持续性、难以忍受的剧痛。但当筋膜间室内压力进一步上升,感觉神经纤维缺血、缺氧麻痹时,疼痛反而减退或消失。2.肿胀及压痛肢体发凉,皮肤发亮,有光泽,张力增高,肌肉变硬,局部广泛压痛;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3.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预防措施】1.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位置较深的动脉。2.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管径太粗者易造成血管损伤出血。3.拔针后一定要确切加压直到确认无出血为止。4.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处理措施】早期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手术包括彻底切开减压、血肿清除及血管修复,有神经损伤或粘连者应一并修复,如能早期诊断及处理,预后较好。九、穿刺失败【临床表现】动脉穿刺时回抽无鲜红的血液。【预防措施】1.心理护理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以取得配合;同时护士应进行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操作。2.熟悉动脉穿刺血管的解剖位置,掌握血管的走行及深度。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技术。3.正确对待特殊的采血对象。(1)对血液呈高凝状态的患者,确认穿刺成功后迅速回抽血液,以防血液凝固而阻塞针头,造成穿刺失败。(2)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宜选择足背动脉采血。(3)对心律不齐、循环差、血压低的患者,宜选择股动脉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处理措施】确定针头没有在动脉内,应立即拔针,重新更换针头另选动脉进行采血,不能来回多次进针或退针。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第三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的基础护理操作,通过静脉输液可迅速、有效地补充机体丧失的体液和电解质,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达到维持血压及治疗疾病的目的,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临床输液操作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将药物稳、准、快、好地输注到患者体内,有效预防或尽早发现、处理相关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一节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周围静脉输液法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经周围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等。一、发热反应【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1.轻者体温38℃左右,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停止输液数小时后多可自行缓解。2.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液体使用前仔细检查,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液体是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检查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透明度的改变。输液器使用前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安瓿锯痕后需用酒精棉签消毒一次方可折断,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瓶塞、皮肤穿刺部位规范彻底消毒;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严格执行一药一具,不得重复使用。4.加药时斜角进针,以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加药时避免使用大针头及多次刺穿瓶塞。5.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时充分摇匀,药物完全溶解后方可使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液体现用现配。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6.配液、输液时保持治疗室、病房的环境清洁,减少探陪人员,避免灰尘飞扬。【处理措施】1.评估发热程度,给予心理安慰。2.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发冷、寒战者给予保暖。3.高热者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4.发热反应严重者即刻停止输液,遵医嘱予对症处理,并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如需继续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并重新选择注射部位进行穿刺。二、急性肺水肿【临床表现】1.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或咳粉红色泡沫样痰。2.严重者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性啰音,心率变快伴心律不齐。【预防措施】1.输液过程中,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避免因体位或肢体改变而使输液速度加快。【处理措施】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2.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心血量,从而减轻心脏负荷。3.高浓度给氧(6~8L/min),湿化瓶中加入30%一50%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4.遵医嘱给予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药、镇静剂、平喘药。5.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三、静脉炎【临床表现】1.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2.发病后可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穿刺部位严格消毒,保持针头无菌。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2.正确选择输液工具;对需长期静脉输液者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妥善固定防止针头摆动对静脉的损伤而诱发静脉炎。3.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因其内有静脉窦可致血流缓慢而易产生血栓和炎症;如不可避免选择下肢静脉输液时,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瘫痪肢体、手术肢体不宜行静脉输液。4.输入对血管壁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量选用大血管;药物充分稀释并严格控制其输注的浓度和速度。5.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联合用药时每瓶药液中不宜超过2~3种药物。6.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期间,加强对穿刺部位的理疗和护理,如输液时持续热敷穿刺肢体。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在72小时以内。7.建议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连续输液者,每24小时更换1次输液器。【处理措施】1.停止患肢静脉输液并抬高患肢、制动。2.根据情况进行局部处理:①局部热敷;②50%硫酸镁溶液行湿热敷;③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④云南白药外敷;⑤超短波理疗;⑥如合并全身感染,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四、空气栓塞【临床表现】1.患者突感异常胸闷不适,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发绀伴濒死感。2.听诊心前区有持续、响亮的“水泡声”样杂音,重者因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预防措施】1.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及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2.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并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成后及时拔针。4.加压输液时,专人守护。【处理措施】1.发生空气栓塞时,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以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以免发生阻塞。2.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3.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五、微粒污染【临床表现】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不同,患者的表现不同。1.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微粒可直接阻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坏死。2.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可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3.微粒进入肺、脑、肾脏等部位的毛细血管内时,可引起巨噬细胞的增殖,形成肉芽肿,引起局部供血不足而影响其功能。4.微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和血小板减少。【预防措施】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2.配药室采用净化工作台;安瓿锯痕后以酒精擦拭颈段再折断,忌用击、敲的方式开安瓿。3.抽吸药液时针头置于安瓿中部,且安瓿不宜倒置;注射器不可反复多次使用;针头不可反复穿刺橡胶瓶塞。4.向输液瓶内加药时,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后注入;输液中尽量避免摆动液体瓶;以减少微粒进人体内。5.选择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输液可有效截留输液微粒。6.为患者行静脉穿刺时,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处理措施】1.发生血栓栓塞时,抬高并制动患肢,禁止在患肢输液。2.局部热敷、超短波理疗;或采用TDP灯照射,每天2次,每次30分钟。3.严重者手术清除血栓。六、疼痛【临床表现】1.药液输入后,患者感觉静脉穿刺部位及周围剧烈疼痛,有时甚至因疼痛难忍而停止输液。2.若因药液外漏引起,穿刺部位皮肤可见明显肿胀。【预防措施】1.注意药液配制的浓度,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液时,宜选用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外漏,局部皮肤肿胀,拔针后选择其他部位重新穿刺。【处理措施】1.局部热敷,以减轻疼痛。2.疼痛难忍时可遵医嘱采用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3.因液体外渗引起的局部肿胀,予局部热敷或硫酸镁湿敷。如外渗药液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使用相应拮抗药物局部封闭治疗。七、败血症【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腰痛、发绀、呼吸及心率增快;部分患者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而全身各组织器官又未发现明确的感染源。【预防措施】1.配制药液或营养液、维护输液导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2.采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具。3.认真检查输入液体质量;检查瓶身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是否清晰及是否过期等。4.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患者情况及输液管道有无松脱等。5.不可经输液导管取血化验。6.输液器每24小时更换1次;经静脉留置针或PICC导管输液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维护。【处理措施】1.发生败血症后,立即弃用原药液,重新建立静脉通道。2.遵医嘱予以抗菌药物治疗。3.合并休克者,另外建立一静脉通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4.合并代谢酸中毒者,给予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八、神经损伤【临床表现】1.穿刺时误刺神经、药液外漏损伤神经、夹板固定不当使神经受压等可使受损神经支配的相应肢体出现发冷、发麻、发热、无力、刺痛感等。2.重者根据损伤神经的部位,还可出现相应肢体、关节活动功能受限。【预防措施】1.输入对血管、神经刺激性强的药液时,先用等渗盐水行静脉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再更换要输注的液体。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密观察药液有无外漏。3.选择手背静脉输液时,应熟悉手部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进针深度应根据患者体型、胖瘦及血管显露情况而定,尽可能一次成功。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保护好血管。4.使用夹板时,应注意松紧适宜。【处理措施】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1.穿刺中出现剧痛或触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并观察患者肢体有无麻木、疼痛、活动障碍等。2.穿刺部位发生红肿、硬结后,严禁热敷,可用冷敷,每天2次。3.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用理疗、红外线超短波照射,每天2次,也可遵医嘱予以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2、维生素B1肌内注射。九、静脉穿刺失败【临床表现】1.针头未刺入静脉,无回血,滴注药物有阻力;输液点滴不畅,甚至不滴。2.针头斜面滑出血管外或一半在血管外,药液注入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预防措施】1.同静脉注射静脉穿刺失败的预防及处理措施。2.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包装及质量,包装有破损或过期者不能使用。3.穿刺时动作要稳,进针要快、准,避免反复穿刺,妥善固定,防止穿刺过程中脱出。4.穿刺时观察有无回血,并体会针尖刺入血管时的“落空感”以判断是否进入血管;不要盲目进针或退针。5.见回血后平行缓慢顺血管的方向进针约0.1~0.2cm,使外套管的尖端进入血管,再轻轻边退针芯边向血管内送入外套管,但不能将外套管全部送如;如遇阻力,不要强行向内推送,观察静脉走向及有无静脉瓣等,如确定外套管在血管内,即可固定。【处理措施】同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的处理措施。十、药液外渗性损伤药液外渗性损伤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处理措施”,参见第一章第四节静脉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十一、导管阻塞【临床表现】静脉滴注不畅或不滴,有时可见导管内凝固的血块。【预防措施】1.穿刺前连接好输液装置,避免导管折叠。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因输液压力过小或输液管路弯曲、反折导致滴注不畅及血液回流时间过长而凝固在输液管内导致堵塞。3.如遇局部肌肉痉挛的患者,避免在此部位输液;全身抽搐发作的患者静脉输液时应及时控制抽搐。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处理措施】导管或针头阻塞时,重新选择静脉进行穿刺。十二、注射部位皮肤损伤【临床表现】胶贴周围发红、小水疱;部分患者皮肤外观无异常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去胶带时可见表皮撕脱。【预防措施】1.使用一次性输液胶贴。2.水肿及皮肤敏感者,穿刺成功后,针尖处压一无菌棉球,再改用消毒后的弹力自粘性绷带固定,松紧以针头不左右移动为宜。3.输液结束揭去胶贴时,动作缓慢、轻柔,一手揭胶贴,一手按住与胶贴粘贴的皮肤慢慢分离,防止表皮撕脱。如揭除困难,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揭。【处理措施】1.水疱小于5mm时,保留水疱,用生理盐水将皮肤清洗干净,无菌干纱布擦干后覆盖水胶体敷料,每3—4天更换敷料1次。2.水疱大于5mm时,络合碘消毒皮肤后用无菌针头抽出水疱内液体,用无菌干纱布擦干后覆盖水胶体敷料,每3—4天更换敷料1次。3.表皮撕脱时,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并以水胶体敷料覆盖并封闭创面,每3—4天更换敷料1次。第二节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头皮静脉输液法常适应于小儿。小儿头皮静脉丰富且分支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状、表浅易见,穿刺后易于固定,且便于患儿的肢体活动。头皮静脉输液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误入动脉、发热反应、静脉穿刺失败等。一、误入动脉【临床表现】1.穿刺时患儿尖叫,呈痛苦貌。2.推药时阻力大,且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3.滴注时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甚至血液回流至输液管内造成堵塞。【预防措施】1.加强基本知识学习,熟悉解剖位置,加强技术操练。2.尽量在患儿安静或熟睡的情况下穿刺。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处理措施】发现误入动脉,立即拔针另选血管重新穿刺。二、发热反应【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发热和寒战,体温可达40~42°C,伴有呼吸加快、脉速、皮肤出现花纹。【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患儿输液指征。2.注意患儿体质,早产儿、体弱儿、重度肺炎、痢疾等患儿,输液前应采取适当的保护、隔离措施。3.其余预防措施参见本章第一节中发热反应的预防措施。【处理措施】参见本章第一节中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第三节输液泵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输液泵输液法是一种通过微电脑控制机械推动液体经输液管路进人体内的方法。输液泵是一种电子机械装置,可精确控制输入液体的速度和单位时间内的总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通过报警提示,且能及时自动切断输液通路。其临床应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减少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根据输液泵控制原理可分为蠕动控制型输液泵与针筒微量注射式注射泵。对需快速补液或需严格控制输液量的患者均可应用输液泵,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泵管堵塞、药液滴入失控、漏液、触电损伤等。一、导管堵塞【临床表现】输液泵的各种报警未及时处理而致泵停止工作时间较长,血液回流堵塞导管。此时液体不滴或输注不畅,导管内可见凝固的血块。【预防措施】1.熟练掌握各种报警指示标识、报警原因及处理方法。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处理各种报警状态。3.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液泵出现报警时应及时使用呼叫器通知医护人员。【处理措施】1.查找输液导管、输液泵、患者三方面原因,排除故障。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2.导管或针头阻塞时,重新选择静脉进行穿刺。二、药液滴入失控【临床表现】药液滴入快于或慢于病情、药液所要求的速度。【预防措施】1.使用输液泵时先检查仪器的各功能状态,确保各功能良好后方可使用。2.告知患者不要随意触摸输液泵面板,以防改变输液速度。3.设置各参数后及时将面板锁定。4.输液过程中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措施】1.检查输液泵或注射泵的功能是否完好,必要时予以及时更换输液泵。2.按要求重设输液速度。3.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控制输液速度的重要性,嘱其不宜擅自调节控制面板。三、漏液【临床表现】患者穿刺部位、管路连接处有液体漏出。【预防措施】l.适当调节输液泵的注入压力,防止压力过高而致管道连接处漏液或管道破裂。2.因输液泵无漏液报警提示,较长时间使用输液泵输液加之患者翻身或其他活动易使管道连接处脱落,故应经常检查管路。3.输液前应仔细检查各管路及连接部位是否紧密连接。【处理措施】1.发生漏液后应先查找原因。2.更换输液管路。第四章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包括输入全血、成分血和血浆增量剂,是治疗因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引起血液成分丢失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静脉输血能补充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提高血压,改善循环;能促进携氧功能,增加血浆蛋白;能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能增加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直接抢救患者生命。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输血虽然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应当注意血液制品存在潜在的危险陛,加之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以及患者的体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文档可编辑质等原因,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发生相关并发症,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因此必须严密观察输血后的并发症,积极地给予预防和处理。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临床表现】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1.初起畏寒或寒战,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多无变化。2.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在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3.少数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预防措施】l.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使用一次性输血器,去除致热原。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可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处理措施】1.反应轻者,减慢滴速;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
本文档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熊猫图文
公司专注课件、范文、教案设计制作等。用户至上,受到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629KB
软件:Word
页数:227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28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