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者》2012年第2期·社会·杂谈随感·“我”到哪儿去了(作者:于丹)

《读者》2012年第2期·社会·杂谈随感·“我”到哪儿去了(作者:于丹)

举报
开通vip

《读者》2012年第2期·社会·杂谈随感·“我”到哪儿去了(作者:于丹) 《读者》2012年第2期 社  会 杂谈随感 “我”到哪儿去了 于丹 看过一则中国禅宗公案故事。 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盘缠、寒衣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

《读者》2012年第2期·社会·杂谈随感·“我”到哪儿去了(作者:于丹)
《读者》2012年第2期 社  会 杂谈随感 “我”到哪儿去了 于丹 看过一则中国禅宗公案故事。 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路途很远,负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盘缠、寒衣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风雨交加,饥寒交迫,两人赶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个破庙里。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去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了枷锁,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过去。 和尚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他从怀里掏出一把刚刚买来的剃刀,嗖嗖嗖,就将公差的头剃光了。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来,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对发生的这一切,公差都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醒来后,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一摸手边的包袱,包袱还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着了。庙里找,庙外找,到处都找不到。公差就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呃?发现头居然是光的!低头再一看,身上穿着僧袍,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呢! 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庙里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自己,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我到哪儿去了?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来解读,显得格外有意味。 包袱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物质生活。不管现在的生活水准如何,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物质生活的改善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它不会丢。 公文是什么?公文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人在世界?安身立命,总要有一个社会角色,要通过一种职业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份公文也丢不了,会随时带在身边。 和尚是什么?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做的事。当我们的自我还在时,押解和管理着这个囚徒。但是,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忙碌着,过分专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就会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日复一日忙碌的事都没有丢,自我却找不到了。 我们忙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囚徒。有些人特别重权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关系、经营人脉上,职位越来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后就变成了权力的囚徒。有些人特别想挣钱,开始的时候挣钱是为了花,挣到最后它就是个数字,那就变成了金钱的囚徒。有些人一辈子执着于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但痴迷不悟,最后就变成了感情的囚徒。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会把你裹挟进去,让你变成它的囚徒,这时候,“我”就丢了。 吐光芒与冒黑烟 徐强 关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做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 第一,是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囤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盈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 第二,是写信人和送信人的比喻。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这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人;收信人学成之后,又向别人传授知识,那么,他就成了送信的人。搞学术研究,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远都扮演送信人的角色。 章先生打的这两个比方,大意无非是说,学习别人的知识,要经过思考,要消化吸收,使之变成自己的思想养分,并从中滋生出新的见解,以有益于世道人心。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否则,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死读书、读死书,学问再渊博,也只不过是贩卖二手货。 由章先生的比喻,我突然想起了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学究走夜路,碰到死去的一个朋友,于是一人一鬼,结伴同行。走到半路,有一间破屋子,老学究的鬼朋友说:“住在屋子里的人,是个大学者。”老学究很好奇,问道:“你怎么看出来的?”鬼朋友回答说:“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老学究听了,更加好奇,又问:“老夫读了一辈子书了,你帮我看看,我睡觉的时候,屋顶上的光芒有多高呢?”鬼朋友迟疑了好一阵子,才吞吞吐吐地说:“昨天我经过老兄的私塾,老兄正在睡觉。说实话,我只看见屋顶上直冒黑烟,恍若乌云笼罩,没有半点光芒!”老学究听了,恼羞成怒,气鼓鼓地把鬼朋友赶走了。其实,他的这位亡友说的虽然是“鬼话”,倒也堪称至理名言,值得世间读书治学之人奉为镜鉴,借以自省。书本上的知识,若能化为己有,灵活运用,自然光芒四射,神采非凡;如果人云亦云,毫无己见,张口闭口,无非陈词滥调,那就只有冒黑烟的份儿了。 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说,要想让一个人变傻,最好的办法就是叫他不停地读书。他在《论阅读和书籍》中写道:“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叔本华的本意,当然并非反对读书,而是反对读书不动脑筋的迂腐之举。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会越读越傻。这种书呆子学究与思想家的区别,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冒黑烟”与“吐光芒”的区别。 那些人云亦云炒冷饭,或是炮制一些伪问题,只会把世界弄得乌烟瘴气,惟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学问,才是照亮世界的明灯———退一步来说,即使他们只是星星之火,也会给人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希望。 其实,你不必周游世界 林孝杰 一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起她崇拜的人,因为她的偶像想到既然世界末日要来了,不如放下工作,周游世界,写书…… 我一听到“周游世界”一词,差一点没有喷出自己喜爱的绿豆粥,惊诧:“怎么又要周游世界了!!” 我丝毫没有贬低朋友偶像的意思。但最近听说了太多的“周游世界”:老夫妻卖房周游世界,小年轻辞工作周游世界,某帅哥背着包吃遍世界(这个我羡慕,但不是羡慕他的帅而是羡慕他的吃)…… 我想说,其实你可以不用周游世界。 要是没有发现身边美的能力,跑再远的地方也没有用。 交那么多钱挤火车到西藏,排着队进布达拉宫,拿着“大炮”对着那些朝圣者咔咔地照相,然后回来说我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受不了城市污浊的空气,领哈根达斯月饼还得排队,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二 在武夷山喝岩茶的时候,一位茶师问我:你是否喝到了岩石的味道? 我当时陡然一惊,因为我经常喝茶,却从来没有想过,这茶的味道,是来自于我们天天踩踏的地块和泥土。 于是我就胡思乱想起来:这个味道不知道在地球上贮藏了多少年,从地块中,经过泥土,经过树根,经过叶脉,经过露水,经过蓝天,经过人的劳动的手,经过布袋,经过火烤的鼎,经过烹调的泉水,经过陶质的壶和茶杯,才送入我的口中,触及我的味蕾…… 经过茶师的提醒,这才猛然醒悟,就这一杯茶的味道,能被我品尝到,大概经历了千亿万年吧! 三 曾经有学生来问我:老师,你的梦想是什么啊? 我说:吃好穿好生活好啊,我现在就生活在我的梦想中。 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梦想和生活对立起来?非得卖掉房子去周游世界,非得辞掉工作去翻山越岭,非得骂空气污浊显得自己肺部清洁,非得摔破杯子来说明世界末日…… 其实不用的。 我周末和来出差的老同学聊天,走在林荫道里,秋风送爽,阳光斑驳。然后又跑去另外一个朋友家里蹭饭。我躺在他客厅的沙发上休息,迷迷糊糊听到厨房的人切菜的咔咔声,洗菜的哗哗声,下锅的滋滋声,聊天呼唤声——在这大城市的黑夜降临时,这样的声音让人感觉最安全与舒心,不亚于山高虫鸣,不亚于庙堂诵经。 老同学来出差,本来她可以去其他地方玩,可她却因为这个城市而想你,愿意和你散步,倾听你的言语。朋友本来素不相识,在聚会里偶然遇见,但他却愿意为你做一餐晚饭。 我就觉得幸福了,而且这种幸福无可替代。 其实,你可以不必周游世界,不一定要找个农场来喂马劈柴。在平时如果你吃一个三鲜饺子都很开心,能够领略它的味道,饺子就是你的另一个世界;在周末如果你和朋友一起能放松自己,感受另一种不同生活,那你大概已经周游宇宙,不必依凭什么了。 生活没那么复杂 马德 和一个学生谈心。 一只麻雀在我们身边跳来跳去,极轻盈,像一团温暖的旧棉絮。一会儿“呼”地飞起来,转个圈,轻轻的,又落在我们的脚边。 它一边蹦,一边不时地抬起头来看我们一眼,小小圆圆的眼睛里,没有一点惊惧。 也许,在它看来,当生命与生命彼此交心的时候,这个世界,可以轻松到不需戒备。 身边有好多抱怨的朋友。工作累,他们抱怨;职称评不上,他们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他们抱怨。 然而,有抱怨的人,才是尘世里的人啊。 不要去苛责他们。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有嘴无心。 这多少像一个人在硬板凳上打瞌睡,你看,他刚还嘟囔着不舒服呢,再看时,早已睡着了。 老师,我一辈子忘不了你。 为什么呢? 因为,我复读那一年,一次,我下楼梯,遇上你,你居然喊出了我的名字。 那也没什么啊—— 可是,你知道吗,你才教了我们没几天。 考试中。 穿花格子衬衫的女生用笔轻轻地捅了前面的男生一下。轻轻地,只一下。 男生也穿着花格子衬衫,他回过头来,朝她嫣然一笑。 他们并没有作弊。是的,生活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之后,他认真地答题,她也认真地答题。 那一瞬间,不过是燃烧着的青春的一个剪影。 违纪学生的母亲来了。 老师,给你添麻烦了——母亲像自己做错了什么。学生在一边冷冷地说:妈,你什么也不用说,没必要! 其实,我这孩子挺听话的——母亲向老师谈起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如何听话,初中的时候成绩如何棒,讲到高兴处,眉飞色舞。 一边的学生早就不耐烦了:妈,你麻烦不?这点陈芝麻烂谷子,谁愿听你的! 不,你妈说得挺好的,我爱听——老师一字一句地对自己的学生说。 学校有一个废置的变压器,弃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 一只蛐蛐蛰伏在那里低唱,我找寻它,却无意间发现了一棵草。 芥草如针,长在变压器的一个铁窝窝里,覆土不过指甲盖大小,厚不盈豆。然而,它就长在了那里。 一场时光的风,送来了尘土和种子,又一场时光的雨洒落下来,它便破土而出了。 是啊,当一个生命纯粹到只想活着的时候,它对这个尘世,可以简单到一无所求。 我们活一辈子,只是人生的门外汉。 这就很好,把人生看得太透了,生命的胡琴里,咿咿呀呀的,只会是悲观和失望。 好的人生,是一片迷蒙的月色,你只是觉得它美,却永远说不清它美在哪里。 这,就足够了。 亲情不假 郭龙 最近看一档综艺节目,节目的规则很简单:由8个人各说一句话,然后再有一个人来判断这句话是真是假。 奖品很丰富,如果能够判断对一个是港澳游,判断对两个则是新马泰三日游……判断对的越多,则奖品越丰富。题目最多可以选择四道,选择对四道题目的奖品是欧洲七国游,但是很少有选手能答对两道以上。 第一个选手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博士,她判断的题目是:他造出了现代的木牛流马,可以负重五百斤,出题的则是一个小伙子。这个女博士问了几个问题,很快就判断出了这句话是假的。 接下来的题目是:一个大叔曾经帮助108个家庭找到了丢失的孩子。这个题目把这个女博士难住了,问了几个问题她还是不能判断,最后专家团认为这句话是假的。于是这个女博士选手便断定这句话也是假的,可是让这个女博士没有想到的,这句话却是真的。原来这是一个走失了孩子的父亲,为了找寻到自己的孩子,他四处奔波,而他虽然十几年的奔波,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可是他却帮助其它的家庭找到了丢失的孩子。 上场的选手很多,可是却大部分要么在第一道,最多在第二道题的时候就猜错了。最后上场的却是一个只有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文化的保洁员。由于选手在上场前都是隔离的,而且没有通讯工具,因此她并不知道前面选手的判断结果。观众都不看好她,而我也想她顶多到第二道题。 她首先选择的便是令那个女博士败北的第二题,这个保洁员阿姨只是简单的问了一下为什么选择帮助别人寻找孩子,等她听清了这个人的原因后,便马上断定是真的。 保洁员阿姨很开选择了第二个题目,也是一个大叔出的:他曾和孩子一起走完了长征路。这个保洁员阿姨又问了一下为什么。原来是高考结束后,由于孩子高考成绩不好,决定去参军。为了勉励孩子,因此这个大叔决定和孩子一起走长征路。 保洁员阿姨又很快的选择了真。就在人们以为这次保洁员阿姨必输无疑的时候,大屏幕上却显示出保洁员阿姨的选择是对的。大屏幕放着这个大叔和儿子一起重走长征路的视频,进一步印证了保洁员阿姨的选择是正确的。 紧接着保洁员阿姨又选择了: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曾经为了孩子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和她为了女儿的成长而“孟母三迁”。让人们没有想到的保洁员阿姨都选择了对,更让人们没有想到的事实上确实也是对的。最后保洁员领走了最后的大奖:欧洲七国游。这也是这档节目开播以后,唯一一位答对全部题目的选手。 最后主持人拦住了这位保洁员阿姨,让她回答一下,为什么有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辨别出这些题目的真假。 保洁员阿姨只说了一句话,我永远相信无论这个社会多么假,亲情永远不会假。 我们可以在其它的方面做假,可是内心深处对亲情却永远保留着一份真,也许这才是为什么亲情让我们感到温暖的原因。 美是回来做自己 蒋勋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在台湾的企业界讲过很多次。在大学里讲美学,我不太会用到“竞争力”。美可能是一朵花,很难去想象如果我凝视这朵花,跟竞争力有什么关系。我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八千年前的一个雕刻:一个女孩子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闻。这个季节走过北京,如果地上有一朵落花,很可能一个北京的女孩子,也会把它拣起来闻。如果这是一个美的动作,它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八千年前的艺术品里就有。所以我在大学上美学课不谈竞争力,就谈这朵花。 那时,我在台湾中部的东海大学。这个学校有十三个校徽,它的前身是辅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大、圣约翰大学……当年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建了十几所教会学校,1949年以后庚子赔款余款撤到台湾,成立一个联合董事会。东海大学就是用这笔钱建起来的。校园很大,整个大度山都是它的校园,校园里到处都是花,每年四月开到满眼缭乱。教室的窗户打开,学生们根本不听我讲课。刚开始我有一点生气,可是我想,要讲美,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其实也比不上一朵花。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决定:“你们既然没办法专心听课,我们就去外面。”他们全体欢呼,坐在花树底下。我问:为什么你觉得花美?有说形状美,有说色彩美,有说花有香味…… 把这一切加起来,我们赫然发现:花是一种竞争力。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用来招蜂引蝶,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植物学家告诉我,花的美是在上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不美的都被淘汰了。为什么白色的花香味通常都特别浓郁,因为它没有色彩去招蜂引蝶,只能靠嗅觉。我们经常赞叹花香花美,“香”和“美”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字,背后隐藏着生存的艰难。 后来我跟学生做一个实验,我们用布把眼睛蒙起来,用嗅觉判断哪是含笑,哪是百合,哪是栀子,哪是玉兰……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含笑带一点甜香,茉莉的香气淡远……美是什么?另一种物种没法取代才构成美的条件。我问学植物的朋友:如果含笑香味和百合一样会怎样?他说:“那它会被淘汰了,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所以我常常给美下一个定义:美是回来做自己。可是谈何容易。 “东施效颦”是一个很悲哀的成语 东施效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西施是上古时代很有名的一个大美女,她的故事有点像李安拍的《色,戒》。吴越打仗,越国打败了,越王勾践要复国,可是军事力量不够,谈何容易,所以他就想到了一个现代人类还在用的方法,训练女间谍。这些女间谍其实是在民间找到的。东村姓施的姑娘就叫东施,西村姓施的就叫西施……如果你只训练一个女间谍,万一她失败了,你就没戏唱了,所以要多训练几个。所以那次越王一次送去十几个美女,让她们运用各种能力去蛊惑吴王夫差。结果西施成功了。 我们不知道西施到底有多美,她留下来的记录蛮特殊,她大概有心绞痛的病,一痛起来她就会皱眉、捂住胸口,后来我们特意把这两个动作命名为“颦”和“西子捧心”。西施每次一心绞痛,夫差简直会爱怜得魂飞魄散。这个时候最痛苦的人是东施,因为她摆出各种姿势,夫差都不太看她。东施大概会经常怨毒地看着西施想:我到底输她什么?美一旦开始有输赢,有比较,其实是蛮悲哀的事。最后东施得出一个非常危险的结论:她会心绞痛,她会发愁,我不会。 实东施有可能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女孩子,也许是跑四百米能得冠军的田径选手,皮肤晒得黑黑的……很多人在电影里故意把东施拍成一个很丑的女孩子,我觉得不对,她如果丑,她不会被国家选出来。可悲哀的是,东施到最后没有办法相信她自己也是美的。所以有一天上朝,她故意模仿西施,那么壮、那么健康的女孩子,一皱眉,一捧心,所有人都快疯了。“东施效颦”是一个很悲哀的成语。 既然伸出去不好看,那就蹲下来 关于美,中国的先贤下过很多定义。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所有人知道的美已经不是美了。 “美”上面是一个“羊”,下面是一个“大”,所以《说文解字》说:羊大为美。我很害怕这种古书,文字太精简,为什么中国人两千年来都说“羊大为美”?牛大不美吗?后来我看到一个日本学者做了一篇论文,他认为“羊大为美”是早期人类味觉感官,吃羊肉时候感觉到的快乐。这个论文争议很大,很多人反对:我们现在讲美是视觉的或者精神性的美,没有人会说自己的女朋友美得像一碗羊肉面。可是这个论文对我很有启发:如果“美”跟味觉有关,我想到另外一个字“品”。 三口为品,一个口是吃,不饿了,才能“品”,味蕾感觉到的酸甜苦辣都变成口腔的记忆和审美。“品”这个字在中国的南北朝被大量运用。钟嵘写《诗品》、谢赫写《画品》,把诗人、画家分为九品。很多诗人写了大量的诗,但是“下下品”,陶渊明的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简直像白话,但他把诗的思辨品质拉到了极致,所以是上上品。“品”是很复杂的审美活动。 现代企业常常讲“品管”、“品牌”,品牌是建立在品位基础上的。 香奈儿纵贯二十世纪到现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品牌,她的创始人加布里埃·香奈儿是一个在乡下孤儿院长大,生命力十足的女人。年轻的时候,她曾到巴黎卖帽子,卖得并不好。 在1920年之前,法国女人的服装就像印象派画作里那样,胸部很大,腰勒得很细,有的女性去做打断肋骨的手术,为了要17寸的腰。因为腰勒得太紧,气上不来,讲话经常昏倒。这恰恰给某些男性充当保护神的机会。可是工业革命以后,工商业越来越发达,女性的竞争力不输给男性,越来越多的女性做了企业的主管。她常常要召开会议,如果她的腰只有17寸,常常要晕倒,她大概很难树立威信。她很聪明,看到了大势所趋,就把男人的西装做出腰身,加上垫肩,改出最早一件女性套装。从此香奈儿一炮而红,她不止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一个服装,也改变了性别差异,她塑造了女性可以承担责任的形象。 大众的风起云涌,社会的流行风潮不是没有原因,背后一定有一个东西在驱动,普通人说不清楚那是什么,少数人却能嗅到其中的趋势。而这些人往往不是左脑很强、永远考第一名的人,而是直觉很厉害的人。这就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亚洲在市场经济的战场上跟着西方跑了一百年,很急迫希望我们能赶快追上去。不是在后面追,而是能超越去想。我多么盼望我站在北京的街头,满眼看到不是香奈儿、阿玛尼、宝马、奔驰……而是我们自己的品牌。 那是我梦想中的北京,这里有过齐白石,有过曹雪芹,有过沈从文,这个城市的文化的底蕴是最厚的,他一点都不输给巴黎、纽约。 当年我到北京,沈从文先生刚过世,我很遗憾,但我的反应没有林怀民那么剧烈。他是一下子就在沈先生的灵台下跪下去了,沈夫人很惊讶,她不了解,我们在台湾的时候,沈先生的书是“禁书”,我们偷偷在底下传,并且觉得,如果有一天能跟沈从文说:你一直是我的老师,该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 所以你看,美的力量比什么力量都要大,它可以让你把未曾谋面的人认作老师,禁都禁不住。 大家如果去香山,可能都看到曹雪芹纪念馆。其实那几间房子不是曹雪芹住的,但假的都要造一个。怎么可以没有?他曾经在那边生活过,在一个家族的败落里回忆起自己一生的繁华,讲自己一生什么事也没有做,就是认识了一些了不起的女子,这些女子不应该因为我没出息不传世,所以要为这几个女孩子写一部书……现在不是讲女权主义、女性书写吗?曹雪芹在三百年前就是女性书写,他让我们看到那些女性,从更新的角度看待美。 刚才提到了香奈儿,也提到了阿玛尼。大家可以到北京阿玛尼的旗舰店看一下,它的色调偏黑偏灰,很少有缤纷的颜色。喜欢阿玛尼的人说那是低调的奢华,你要看很久才知道那个料子真好,有隐隐的花纹和亮光。这需要很大的信心。如果是东施,她可能会说:我可不可以学一学别的牌子,来一个红色西装?那阿玛尼就完了。阿玛尼成功的秘诀就是笃定地做自己。 有比它更了不起的。单色系可以很美,其实是宋瓷创造的。宋代之前是唐三彩,之后是元青花、清彩瓷、珐琅瓷,宋朝决定一件瓷器可是只有白色、青色,同样也美轮美奂。台北故宫有一个莲花盆,珍贵得不得了,当年不过是养水仙的花盆。现在全世界有六十几件汝窑,汝窑在世界拍卖市场价格是最高的,全世界的贵族都以拥有一件汝窑器皿为荣耀。国外皇家瓷器厂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宋元明最好的瓷器为母本,做一点简单的加工,镶镶金边之类的。宋瓷其实是世界瓷器第一品牌,而且是一千年的品牌。 世界上,上千年的品牌不止宋瓷一个。有一次我带台湾宏碁电脑创始人施振荣先生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那时候施先生心脏刚动过手术,走山路很辛苦。终于到了目的地,他有一点错愕:难道我们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来看的神殿就是六根柱子?而且还有三根是断的?一般的观光客不太敢这样问,好不容易走上来,赶快拍照又下去了。 我有一点儿要被他问住了,我想了想,回答说:施先生你一路上说,我们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什么叫品牌?如果阿玛尼是品牌,香奈儿是品牌,这个柱子是希腊两千年的品牌。你在台北、莫斯科、纽约、北京,都可以找到这个柱子,全世界不同阵营国家的国会大厦,全部依循希腊柱式。 今天,全世界的孩子学美术,大概都会对着希腊人体雕像画素描;全世界的人,只要去健身房,它的标杆就是希腊的身体。这也是希腊的一大品牌。世界上有很多叫“亚历山大”的健身房,没有叫“孔子健身房”的,如果有人这么叫,它一定没生意。 其实,孔子不见得体弱,他父亲身高超过一米八二,能举起正在下落的城门;他常年在各国讲学,风餐露宿,是典型的背包客。也许我们对古人的概念化想象,把我们原本有的竞争力扼杀掉了。如果我们认定只有希腊的身体是美的身体,我们就会不太知道自己的身体美在哪里。 你知道最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有多辛苦? 台湾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本来是学现代舞的,但怎么跳,怎么努力,也是学人家,人家还不买账:你为什么要学我们?你腿那么短怎么跳天鹅湖?后来他想:既然腿伸出去不好看,那就气沉丹田,蹲马步。结果他在全世界赢得掌声,因为那是东方的身体,东方的美学。 最微小的努力可能是最大额救赎 中国人有很多美的实践,但无可否认,最早让美成为一门学问的是西方人。“美学”这个词是后来日本人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的,翻译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仿佛美学就是研究美和丑的学问。然而事实上,美学的拉丁文原意是“感觉学”。 也许我们可以闭起眼睛,感觉一下自己的口腔里有多少味觉的记忆,自己的鼻腔里有多少嗅觉的记忆? 我曾把学生带到菜市场,台湾的菜市场收工之后,会打扫得很干净。我拿布蒙住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猜白天哪一个摊卖什么。结果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卖鱼、卖葱、卖姜、卖牛羊肉的摊子。 那么,气味到底是什么?它是肉体生命已经不在了,还在空气里流动着的东西。 母亲过世以后,我常常闻到她的味道,我一直觉得是我的幻想,因为我跟她太亲。做了菜市场的实验,我才发现:鼻腔的记忆体是这么灵敏,最爱你的人已经离你而去,她的味道却挥之不去。 几年前,发现鼻腔里记忆腺体的科学家已经得了诺贝尔奖,他发现人能分辨一万多种嗅觉。你能闻出这么多的味道吗?你是否记得春天从北方吹过来的风沙的味道?去香山的时候,你是否闻到过松树的清香和苔藓的潮湿?收割后的田野、大汗淋漓的爱人,是否在你的鼻腔里留下记忆? 年轻的时候,我在巴黎读书,读到第四年突然很想家。在香榭丽舍华丽的街道上,蓦然觉得秋天的荒凉。忽然,我的鼻腔释放了一种味道,让我一下子热泪盈眶。那是台湾夏天七八月间,太阳晒了一整天,晒到土都发烫,忽然来了一阵暴雨,土壤泛起的味道。我才发现乡愁是气味。你想家的时候,想的可能是某种奇怪的小吃,它一下子把你底层所有的东西都唤起。 你的眼睛能看到多少种颜色?科学家说,我们的视网膜能分辨两千多种颜色。大家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有那么多吗?红、蓝、紫……你数几个就数不下去。 刚才我们讲到,汝窑是世界第一瓷器品牌,有名“雨过天青”,最早是五代后周世宗创造的。别人问世宗:你喝茶的茶杯是要蓝色的还是绿色的。他看着天说:给我烧一个雨过天晴的颜色。工匠很犯难,因为他要等下雨,等雨停,要看天空很久,观察到天光在蓝跟绿之间变幻,其间又透露出太阳将要出来的淡淡的粉红色。聪明的皇帝宋徽宗把它沿用下来了。康德说“美的判断力”,把这样的色彩固定在瓷器上,需要多么高超的“美的判断力”! 我们在作美的判断的时候,视觉通道打开了、听觉通道也打开了。 听觉并不只是听贝多芬、巴赫。今天是寒露,入夜以后,如果你仔细听,应该可以听到树叶的沙沙的声音,伴随秋天最早到来的是声音。我们的古人写过多少关于“秋声”的诗,古代文学里有多么好的敏感度!如果我们只知道让孩子背唐诗宋词,而忘了让他聆听秋天的声音,那没有太大意义。 秋声一来,过不了几天,香山满山的银杏都会变黄,洒落一地。 今天我们讲竞争力,掉了还有什么竞争力?因为接下来的季节是一个艰难的季节,在纬度这么高的地方入秋入冬养分是不高的,只能把部分肌体牺牲掉,保存最好的水分和养分,来年春天重新发芽。如果你看到了秋天凋零的悲哀,那你恐怕不懂什么叫“看不见的竞争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每一天都在做美的功课,可是他不讲话。 我最敬佩的老师佛陀,没有写过一本书,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佛经,不过是他学生的笔记,所以开头总是说“如是我闻”。有一天佛陀不想讲课了,就拿一朵花给大家看。他的意思是说:我一生讲的经,就在那朵花里,你懂得了那朵花,就懂得了生命本身。 回到生命的原点,才能看到美。美最大的敌人是“忙”,忙其实是心灵死亡,对周遭没有感觉的意思。我们说“忙里偷闲”,“闲”按照繁体字的写法,就是在家门口忽然看到月亮。周遭所有最微小的,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是我们最大的拯救。我不觉得,今天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讲任何大道理对人生有什么拯救,我们能做的是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点点像女娲补天一样,把我们的荒凉感弥补起来。 看到大,也关心小 这个城市有多少被你遗忘的角落? 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一个画家受命去画他的城市,表现其中的繁华。画家画了一千六百多个人,各式各样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官家的轿子出来,前面有人举着“肃静回避”,一个小孩在路中间玩,他妈妈怕他被马踩到,惊惶地把他抱起。如果是你受命拍一个关于北京的纪录片,你能不能拍出这个画面? 还有一个画面,出现在画卷快结束的地方。一个做大官的人进城,前有开道车,后有随护。城门口有一群叫花子,其中有一个没有腿,做官的人回头看了他一眼。看到这个地方,我觉得这个画家真了不起。我的学生问我:你觉得那个做官的人后来给乞丐钱了吗,我说我不知道,我觉得一个画家能画出大官跟乞丐的对视就很了不起了。 好几年前,我路过天安门广场,在长安街上看到一个画面:那一定是一个乡下来的妇人,因为只有下田劳动的人才会有那么粗壮的骨骼。她喂孩子吃奶,毫不遮掩,孩子吃饱了,奶汁还很多,她就让奶滴到长安街上。我觉得那个身体好动人:她跟那个土地是在一起的。我问自己:T台上的美跟这个妇人的美,哪一个能让我记忆更久? 美不仅仅是华服名模,甚至不仅仅清风明月、巴赫贝多芬,要看到美,我们首先要看到生命存活的艰难。 唐朝人喜欢画牡丹。我曾在二月间到日本皇宫里看过牡丹,全部用草围着,上面还撑一把伞,因为牡丹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凋零。宋朝以后发现牡丹的美不能体现生命顽强的竞争力,就开始画梅花。王冕的《南枝春早》成了传世名作。如果说唐朝创造了牡丹的美,宋朝发现梅花的美,我们这个时代用花来象征,可以找到什么?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使用汉朝斗拱的造型,堆砌出一个倒三角形的飞檐式建筑。我看了很辛酸。因为我看到它强大背后,是几乎要被世界列强瓜分殆尽的屈辱记忆。所以它的强是一定要撑出来。可是我看到英国馆,轻轻松松就做出一个好漂亮的东西。当时我就想:如果真的是大国崛起,必须有最笃定的自信,不去做场面上的东西,而是回到最小的事情,慢慢做,不一定要那么快。现在的强有一点用力,并且用得好辛苦,我害怕它变成烟火,那么绚烂华丽,可是一下没有了。 唐的文化、宋的文化为什么有厚度?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心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面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去都没看到。 话  题 良心还会沉睡多久 老愚  石勇  马家辉 车祸罗生门 作者:老愚 小悦悦已经走了。一个活泼的生命来到这个世间,磨难必不可少,但谁能想到竟是如此结局? 没有谁关心别人。第一个货车司机边开车边打电话,突然加速轧到蹒跚走路的小女孩,七分钟里,无人施救;第二辆货车又开过来,司机照样什么也看不见。他只相信行车道上不会有任何值得自己费心看一眼的事物,车轮碾碎了一朵小花,或许是那种特别的声音令他们惊觉:莫非碾了人?逃跑,隐匿。在这样的人性荒漠里,一个生命的离去变得相当正常。其实,这漠然、卑怯的一群里就有你我的影子,一个正在失去的生命与他们无关,也与我们无关,我们只想抓住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当某一天,我们的亲人甚至我们自己倒在血泊中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把渴望救助的眼神投向四周,但心里一定是悲凉的,因为知道不会有人来施以援手。最后,只好把垂死的眼睛投向天空,那儿除了一朵轻浮的白云,没有什么会望着我们。老天早就闭上眼睛了,他不愿意看这单调乏味恶恶相报的烂事。 有人会想,我不会躺在那儿,我小心行事,照顾好自己和亲人,不让他们被车碾着。问题是,你怎么能保证那个永远不知减速的司机,不会一路狂飙碾过他们的身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的灾难,总要落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不是你就是我。你或许在想,那个时候没准会有一个善良的拾荒阿婆在身边,我不会悲惨地死去。 谁都不相信自己会遭遇不幸,躺在车轮下的都是倒霉鬼。最后,向上苍或什么教主祈福,便成了保佑性命的重要功课——别让我成为那个倒霉鬼! 打捞“道德契约” 作者:石勇 可以说,多年的道德滑坡对人心的刺激,经过“累积”,在这一事件中达到了顶点。其耻辱,足以叩问国人的良心。 很多人对当时在场的路人的指责充斥着话语暴力,这是滑稽的。“剧场心理”一消失,想象自己并不像“18冷漠路人”那样缺德的人们,是否真的有道德,还真的难说。 人类组成社会一起生活,一般而言,相互之间有两种道德契约。一种是自然法意义上的道德契约,也就是政治哲学家们所说的“自然义务”,针对的是“人”:积极方面,看到一个人处于危难之中,你有道德义务去帮一把、救一把;消极方面,你不能去害人。还有一种,是一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道德契约:当弱者遭受灾难时,强者有帮助的道德义务。而强者之所以有这样的道德义务,是因为他受益于所有其他人和他的社会合作,他更多地利用了共同体的资源。 但这两种原本可以在人心中存在的道德契约,在这个社会逻辑上自败的“权利”话语中,悉被消解。 而在道德上没有形成契约观念,也就难以让人与人之间具有或恢复道德关系,挽救已经沦丧的道德。 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人性本身,以内省之心,打捞沉没的“道德契约”。 良心的成本,善行的代价 作者:马家辉 谈论公德和道德,如果永远从“如何提升公德和道德”的角度出发,甚难有效。因为,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其实并不是一桩太难做或难懂的事情,先别说什么“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即使仅在学校读过几年书,从课本或老师的口里,早已知道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的重要性;就算是文盲,就算完全没上学,亦必能透过电视或电影或报纸知道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的急切性。 若要改善公德实践,必须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亦即,必须从“如何提升”改为“如何不妨碍”,深入探究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因素,使得人们不敢把早已熟知的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概念付诸行动?到底是哪些压抑因素在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不愿把见义勇为或见死必救实践于脚下?唯有清清楚楚地找出这些因素,并予以去除,当下回遇见悲剧或危机,人们才会不再冷漠、不再麻木,才会愿意救人、乐于救人。善良,若纯属概念,想想即感温暖,也不会有人禁止你去想,你要怎样想便怎样想,把自己想象得多伟大便多伟大。但善良若是一种行动,便跟其他许许多多的社会行动一样,受限于许许多多的现实环境。当你把压在大家身上的枯木摆走挪行,人们通常愿意自发善行,根本不必提供什么5000元的事后奖励或事前诱因。 有什么因素把大家的善行压住?太多了,也太常见了。当你每天读报纸或听广播,甚或只是从亲戚朋友那边听来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人在公路上停车救人,却发现原来该人是骗子,连同躲在路边的坏人把你洗劫;有人在马路边扶助受伤路人,甚至把路人送往医院,却被警察冤枉是贼,屈打成招,送去坐牢;有人拾遗报案,却被失主诬告偷窃,倒过来要赔钱消灾,吃不完兜着走……而最可怕的是,被诬告的人于事后总是有冤没路诉,“救了夫人又折兵”,几乎完全得不到法律公义的支持,仅得偶尔在新闻传媒或互联网上露点风声,取得若干热心关注和安慰。我问你,当你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听到看到这些事时,你还敢做好人吗?你还会做好人吗?你还会提醒子子孙孙做好人吗? 善行,如同所有社会行动,尽管有最起码的底线,在某些时刻和某些状态下,大家会不惜自我牺牲、不计得失,但在大多数时候,有着极高的成本。此时此刻,在善行实践背后有着某些并非口喊“提升公德心”即可对抗的心理学和经济学计算方式,若不从根本层面去看,见死不救的悲剧仍必一现再现。 社会之窗 逃回北上广,青春何处安放 余姝 周阳 梁馨 杨青林 去年这个时候我在逃离北上广,今年这个时候我在逃回北上广。”微博网友“木团揉揉”发出这样感叹。 逃离北上广去二、三线城市安放青春的浪潮还未散去,近期,二、三线城市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话题又引发了热议。据网易微博的一项调查,截至11月4日晚,约67.8%的投票者支持逃回北上广。 为什么逃回北上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根据搜狐网的调查数据,排名前三的原因分别是:权势关系网,拼爹习以为常以及“吸血”的房子;而腾讯微博“回乡年轻人逃回北上广”也做了一项调查,主要原因分别是:不习惯讲人情拼关系,收入少,生活成本也不低。 “逃离”与“逃回”虽只有一字之差,却诠释了一种人生心态的嬗变以及一种向现实折服的无奈,两个“逃”字意味颇深:徘徊中的年轻人在“逃”什么?“逃”折射出什么社会问题?“逃”字背后暗含什么隐忧?   “逃回”镜头一 回到老家,陷入了人情网 许珂,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是海里一条小得不能再小的鱼,虽然能看得到阳光,但是未来却很遥远。记者电话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去厦门旅行的路上,他说结束了这次旅行,他会再回到北京,重新开始他的北漂生活。 2009年,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许珂从河南来到北京,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北漂族。“最艰苦的时候,我住过8个人一间的床位,后来就一直和朋友、同事合租,两个人住一个房间,有的有隔断,房租分担下来要700-800元,大都在四环以外,还在朋友那里‘蹭’住过。” 当时许珂在一家国企做计算机管理员,属于基层职位,没有编制和户口,“我一个月工资2800多元,交了房租,就只剩下生活费了,所以我基本上不攒钱,也攒不下来。”即使在这样的境况下,许珂仍然坚持了一年多,他说:“我是真的不想回去,在北京我虽然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个,但是这边的机会更多,这里的生活更精彩,我可以追求我的梦想,生活不算太好,但我也可以接受,凭自己本事吃饭挺好的。” 然而,2011年初,许珂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逃离北京。“导致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因素很多,首先,我的父母觉得我已经26岁了,却依然只是‘漂着’,这让他们很忧心。他们在家乡通过关系给我找了份工作,是一家比较好的国企,有编制,他们甚至说,只要我回家,就给我买房子;北京当时新出台的政策也成了‘逼’走我的原因,新政策规定,纳税不够五年的非北京户口人不能买车、买房,我当时就觉得,未来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太困难了,我家里条件也不好,父母都是普通的企业职工,指望他们帮我在北京买房是不可能的;我住的比较偏远,每天上班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公交倒地铁,有时候还堵车,弄得我很烦躁,北京节奏太快,我觉得太辛苦了,一想到家里父母为我准备的一切,突然就觉得回去也挺好的,就这样,我就决定回去了,后来想想,其实这只是当时被家里条件诱惑而做出的冲动决定,半年之后我就后悔了。” 回去之后的生活确实安稳而清闲,但这似乎并没有能将许珂的心留在家里。“我已经决定再回北京了,这次的决定不冲动,我是认真考虑过了,与其这样过日子,我情愿出来挑战一下。”曾经“逼”许珂离开北京的原因都还在,那他为什么还要回来?他这样解释:“家乡的生活一成不变,我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为单位应酬,没事就待在家里看电视,我觉得这种毫无激情的生活状态很可怕,我很可能就这样懒下去,毫无追求;另外,父母亲戚觉得我工作稳定了,年龄也不小了,整天催着我谈恋爱结婚;更重要的是,进单位之后,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情网,好多东西都不公开、不透明,在这里,你若是想要单凭能力向上爬是很难的;家乡的生活也很不便利,晚上七八点就没公交了,休闲娱乐的选择也不多,关键是我的朋友圈主要还是在北京,在这边志同道合的人很少,能聊到一起的话题更少。这边人的整体素质也不行,干什么都不排队,开车抢道,治安也比北京差很多,让我非常看不惯。所以我想还是要回北京去,虽然眼前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我努力,总有一天我的价值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记者问他以后会不会再逃出北京时,他说会在北京长长久久地扎根下来,“经历了这些反复,才开始慢慢意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我想要的是一个能给予公平机会的天地,一个让我有开阔视野的地方,明确了目标,我就会一直追求下去。”   “逃回”镜头二 回到原点,总感觉没面子 回想起2006年第一次背着行李北漂,刘小海(化名)眼里依然流露着激动。“当时几个兄弟一起坐在来北京的火车上,硬座车厢里特别吵,但我一路上很少说话,大多数时候都是盯着车窗外,心里很激动,也有一点点害怕,我给了自己五年的时间,一定要在北京拼出成绩。” 刘小海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到北京后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进了朝阳区一家电话局做客服。“我每天的工作内容跟正式员工差不多,甚至在工作量方面比他们的更多,但工资和待遇就差远了,正式员工除了给上北京户口,工资、福利以及升迁机会都比我们派遣员工多很多。”刘小海当时的工资加上加班费一共有两千元多一点,住在物业闲置的一个地下室房间,“虽然省下了房租,但北京的消费太高,省着省着花,每个月也只能剩下两三百块钱。” 2007年年底,刘小海交了一个女朋友。“我们感情很好,但那时候我没有钱,很多正常恋人之间应该有的浪漫,我都没有给她,没有玫瑰,没有电影。”他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照当时的状况,我努力一辈子也不可能在北京拥有一套房子,我给不了她安稳的生活,所以我开始感到内疚,也开始担心,她会不会因为这些终有一天会离开我。” 为了改变现状,刘小海在2009年的时候辞了在电话局的工作,改去做房地产销售。“2008年的时候,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很好,我以为只要我肯拼,一定能在这一行做出成绩。没想到的是,从2009年起,国家关于房地产的各种调整政策纷纷出台,市场变得很低迷。我每天8时上班,晚上加班到9时、10时,但情况比原来更糟了。”2009年底,刘小海决定离开北京回老家了,他在火车站跟女朋友提出了分手,“她没有闹,表现得很平静,可能是看到我已经努力过了……” “离开家到北京发展的时候,很多人都看着,但两年后就回到了原点,总感觉特别没面子。”回到家乡的刘小海遇到了各种困扰,“走在路上遇到熟人,总是不停问这问那,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2010年3月,刘小海进了山东济宁的一家民营企业,负责网络管理的工作。“小城市的企业没有什么竞争机制,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很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比如我当时的那家公司,平时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保险也没有,更谈不上任何晋升机制。之前在北京的时候,虽然也不容易,但至少有证明能力提升自己的可能,而我在那家民营企业的时候就感觉,我现在是一个网络管理员,一辈子就是一个网络管理员,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继续说道,“另外,回家并不一定就代表找到了避风港,很多在北京遇到的问题,我回到家乡也一样得面对,比如工资问题,比如买房问题,比如交通问题,认识到这些,应该能让我做出更成熟的选择。” 除此以外,父母安排的一轮接一轮的相亲,也让刘小海非常头疼。“上一次恋爱经历让我想明白了,男人在做出一番事业之前考虑恋爱甚至结婚的问题,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但我爸妈不是这样想,周围跟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都已经结婚,有的还有小孩了,这让他们着急得不得了。我就想啊,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安排,我这一辈子真的就定下来了,所以有几次都不得不故意在相亲的时候‘捣乱’。” 今年年初,刘小海下定决心再一次来到北京,两次北漂的心态迥然:“同样想着第一次来北京时在火车上想的东西,但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我相信这次是一次更成熟、更理性的选择。”   “逃回”镜头三 我在别的地方成长太慢 北上广以外的城市发展机会比较多?似乎很多人都赞同这个观点,然而,实际到了其他城市工作过生活过的人,却不是都认同这样的判断。 2007年,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张强(化名)离开了上海,前往重庆的一家银行工作。“感觉去重庆工作性价比比较高。”张强回忆起当初“逃离”北京的那段经历,“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首先是待遇比较好,我记得当时重庆那边的银行行长专门来上海宣讲,去重庆往返的机票和食宿银行也都包了。还有就是竞争压力、物价和生活压力也相对小很多。”跟其他很多选择离开上海的人一样,张强也抱有这样的期待,“中西部地区,发展机会应该会比较大。” 张强带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重庆,然而预期却跟现实存在落差。“当时东西部差距比较大,在2007年的时候,从上海好点的高校毕业去西部地区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他说,“可是在我进入那个门以后,就感觉到,其实相比于东部地区,在这里资源会比较少,因此自身的成长会慢一些。” 2008年,张强辞去在银行的工作,去云南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了两年,终于辗转回了上海。“我是一个性格比较随和的人,觉得要回上海就要早回,不能一直拖着。”张强如今在上海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做房地产投资,“相比而言,上海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机遇无处不在,资源也更为丰富,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我的成长和事业发展。”他还表示,上海有很多朋友和同学,会很有归属感,而且有利于人脉资源的拓展。 “我不会再离开上海了!”在张强看来,30岁左右是一个人一生中比较重要的年龄段和分界,“这时候我会更倾向于稳定在一个地方寻求发展。”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他充满感慨,“无论是换地方还是换工作成本都太高!”虽然他现在跟以前在银行或是云南高院的同事仍然有联系,但在他看来,这些联系更多都是回忆或友谊性质的了,对自己的工作或者说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 采访的最后,他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人在毕业后应该确定一个城市和一个行业,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人脉资源的积累和长远发展。”   “逃回”镜头四 只有这里才能实现梦想 为什么选择留在北上广?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答案,有那么一类人,之所以选择北上广,是他们选择的事业只有在这里才有更多发展的机会。 刚回到广西老家时,赵明飞(化名)遇到了很多的不理解,“当时我爸爸妈妈特别担心,怎么突然就回来了,是不是在外面遇到了什么事情。”这在赵明飞心里形成一定的压力,但也更坚定了他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县城里找了一份餐厅经理的工作,可只过了半年时间,赵明飞就决定辞掉了这份工作:“县城里人口本身就少,加上经济实力的局限,县城里的居民消费能力并不高,所以整体消费客流量就不大。而我们那个餐厅所处的地段也不好,所以餐厅的经营状况一直都不好,没有什么生意天天那样待着太无聊了。” 之后不久,县城公务员的录取名单下来了,赵明飞也被通知上岗。“我是一个典型的射手男,是那种事业型的人,天生不喜欢被约束,不喜欢朝九晚五的模式化生活,之前之所以报考公务员考试,也只是抱着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心态。而当时北京这边正好拍摄李亚鹏主演的电视剧《血色沉香》,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且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了,所以就很果断地放弃了公务员工作,再一次踏上了北漂之路。” 赵明飞这样评价在家乡的那段生活:“节奏太慢,人会变得懒散没有斗志,环境影响命运,我不能就这么沉沦下去!”于是他带着当一名导演的梦想再度回到了北京。 “我是那种不服输的性格,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杀回北京。”赵明飞喜欢北京的快节奏,他痴迷于演艺事业,并把自己的追求和方向都放在这上面。在北京的这些年,他当过演员、做过同期声录音师、做过剪辑师、还做过半年的导演助理,这些经历和经验都在逐渐成就他的导演梦。纵然在事业上遇到过不少挫折,甚至目前正处于事业上的瓶颈期,赵明飞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北京,在他眼里,“全国也只有北京才会有这个成熟的大舞台等着各种有志之人来发展”。他希望能在这个大舞台上再次成长、成熟。   专家解读 从“逃离”到“逃回” 活着真不容易 针对“逃回北上广”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北京社会学研究者毕然。他认为,这个问题到目前还没有看到规范的人口学研究或具有代表性样本的社会调查,所以是不是构成一种普遍的人口流动趋势不太好进行总体性的判断。不过即使从现有的一些报道的案例来看,确实也体现出当前我国社会的某些问题。 毕然表示,人口的迁移总是具有结构性的原因。从“逃离”到“逃回”,反映出当前我国资源分布结构的一些特点,比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东部和西部发展的不均衡。不过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资源和机会背后的分配规则。一方面,以往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形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自主的职业与工作地点的选择,市场已经成为塑造人们生活机会结构的主要力量。 然而另一方面,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存在资本与权力结合、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问题,由此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政府垄断土地客观上抬高了房价,导致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年轻人面临很大的压力,不得不“逃离”。同时裙带主义泛滥,“拼爹”游戏盛行,挤占了普通阶层的发展空间。地方资源有限,关系网络更强,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城市各类资源和机会集中,开放性也高一些,竞争环境也相对公平些。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年轻人又“逃回”大城市。当然,他们还需要再次面对大城市中的生活压力。 在毕然看来,不管是“逃离”还是“逃回”,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人们在逼仄的机会空间下的艰难选择。这个来回折腾的过程更令人无奈,更能反映人们生活机会空间所遭受的压力,体现出目前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下资源重新走向集聚、职业获得缺乏公正性、社会流动封闭化的趋势。如何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扩大人们的生活机会空间,为实现正常的社会流动提供条件,是我们大家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本文档为【《读者》2012年第2期·社会·杂谈随感·“我”到哪儿去了(作者:于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058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0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