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开卷八分钟2007年01月-06月

开卷八分钟2007年01月-06月

举报
开通vip

开卷八分钟2007年01月-06月 3 2月7日开卷8分钟:从《当中医遇上西医》看中西医差别 4 2月8日开卷8分钟:《The Coming China Wars》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6 2月9日开卷8分钟:《光的故事》介绍关于光的知识 7 2月12日开卷8分钟:《永经堂》看最正宗的通胜 9 2月13日开卷8分钟:新派运程书——《2007猪年运程》 10 2月14日开卷8分钟:《中国方术考》讲解通胜的由来 12 2月16日开卷8分钟:谈《论语》性情之教 13 2月17日开卷8分钟:《神算——中国术数的秘密》介绍中国各种...

开卷八分钟2007年01月-06月
3 2月7日开卷8分钟:从《当中医遇上西医》看中西医差别 4 2月8日开卷8分钟:《The Coming China Wars》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6 2月9日开卷8分钟:《光的故事》介绍关于光的知识 7 2月12日开卷8分钟:《永经堂》看最正宗的通胜 9 2月13日开卷8分钟:新派运程书——《2007猪年运程》 10 2月14日开卷8分钟:《中国方术考》讲解通胜的由来 12 2月16日开卷8分钟:谈《论语》性情之教 13 2月17日开卷8分钟:《神算——中国术数的秘密》介绍中国各种方术之学 15 2月26日开卷8分钟:《记忆火车》讲述火车的发展史 17 2月27日开卷8分钟:知识上的口香糖——《新知客》杂志 19 2月28日开卷8分钟:《伶人往事》讲述伶人的故事 19 3月1日开卷8分钟:《论馈赠》解析礼礼相报何时了(上) 21 3月2日开卷8分钟:《论馈赠》解析礼礼相报何时了(下) 23 3月7日开卷8分钟:《前进杜拜》展现一个豪华国度 25 3月8日开卷8分钟:《净土不丹》介绍一个美丽的小国 27 3月9日开卷8分钟:全世界最畅销的旅游指南《MICRO NATIONS》 28 3月12日开卷8分钟:《流浪集》告诉你旅行的真正意义 30 3月13日开卷8分钟:与众不同的美食杂志——《天下美食》 32 3月14日开卷8分钟:小说家的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34 3月15日开卷8分钟:透过《城市个人安全手册》看城市治安问题 35 3月20日开卷8分钟:看老兵戎马半生 光荣只在旧梦中 37 3月21日开卷8分钟:《共同体》探讨最新阶段的台独主张 40 3月26日开卷8分钟:《希罗多德历史》(一)讲述温泉关战役 42 3月27日开卷8分钟:《希罗多德历史》(二)讲述马拉松比赛的由来 44 3月28日开卷8分钟:西方史上第一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45 3月29日开卷8分钟:从《PERSIAN FIRE》看波斯帝国 47 3月30日开卷8分钟:从《卢比孔河》看民主跟共和 49 4月3日开卷8分钟:《追逐日光》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接近死亡的时光 50 4月4日开卷8分钟:探索不对称的起源(上) 52 4月6日开卷8分钟:《拥有太多爱情的男人》讲述现代都市人的疲惫 54 4月9日开卷8分钟:《消费社会》探讨人与需要的关系 55 (补发)3月5日开卷八分钟:梁文道眼中台湾最好的财经周刊《商业周刊》 57 4月10日开卷8分钟:《消费社会》(二)解析人们的消费意识 59 4月11日开卷8分钟:《江户日本》谈日本特色文化 61 4月13日开卷8分钟:《无约束的日本》 63 4月16日开卷8分钟:《清俗纪闻》 64 4月17日开卷8分钟:《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66 4月19日开卷8分钟:《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 68 4月25日开卷8分钟:《卧底经济学》 70 4月26日开卷8分钟:《好绘本 如何好》 72 4月27日开卷8分钟:《山南水北》 73 4月30日开卷8分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74 5月2日开卷8分钟: 76 5月4日开卷8分钟:《社区建筑》 78 5月7日开卷8分钟:王小波是被炒作出来的? 79 5月9日开卷八分钟:《理想国与哲人王》 81 5月10日开卷八分钟:《个人尊严》 83 5月11日开卷八分钟:《沉默的大多数》 85 5月15日开卷八分钟:《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86 5月16日开卷八分钟:《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记忆》 87 5月17日开卷八分钟:《郁金香热》 89 5月21日开卷八分钟:《我的千岁寒》 91 5月23日开卷八分钟:《顽主》 93 5月30日开卷八分钟:《十六世纪大不列颠女性统治之辩》 94 6月5日开卷八分钟:《丧家狗》 95 6月6日开卷八分钟:《丧家狗》(续) 96 6月8日开卷八分钟:《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97 6月13日开卷八分钟:《Purity and Danger》 98 6月14日开卷八分钟:《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99 6月15日开卷八分钟:《佛教与素食》 100 6月18日开卷八分钟:《No Logo》 102 6月19日开卷八分钟:《Delaying the real world》 102 6月21日开卷八分钟:《一万封信》 104 6月22日开卷八分钟:《The Rough Guide to Ethical Living》 《开卷八分钟》节目文字全记录(更新到2007年6月22日) 发表于 2007-4-10 10:18 章节:2 2月7日开卷8分钟:从《当中医遇上西医》看中西医差别 主持人:你知道当你有病的时候,要选择该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或者看中医看哪个中医,看西医看哪个西医的时候,你的选择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看中医,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我们喜欢找一种叫做老中医,中医似乎是越老越好,当然反过来不是说西医越年轻越好,但西医我们希望那个西医是个年富力壮一点,一方面他有经验了,但同时他还掌握最新的医学发展里面的趋势跟知识。那么这是不是说明了中医是就停滞在那了?完全凭经验,完全凭古方,因此我们选择中医的时候,常常特别相信老中医,而年轻一点的中医很多人就觉得,好像不大信得过。 这几年来关于中医是不是一个科学的话题,又成为一个热门争论。最近很多讨论,像方舟子他们就批评中医是伪科学,结果闹的非常厉害。这时候我想特别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就是区结成医生的这本书,《当中医遇上西医》。区结成医生在香港是个专栏作家,那么他本身是医生,是政府医院里面康复科的一个主管,那么同时他在美国长春同盟校布朗大学,他们的医学院非常有名,拿到一个医学博士的学位,此外他自己进修中医。他对这个题目特别感兴趣,就是中医跟西医的关系,它们的遭遇。 一般讲到中医是不是个伪科学这种题目呢,我们很容易从一个最典型的,一个汉学研究里面研究中国现代史的模式出发,这个模式是什么呢?这个模式就叫做挑战与回应。什么叫挑战与回应?就说整个中国现代史就是不断面对西方的挑战,这些挑战就是一些我们陌生的知识,我们前所未见的巨大的军事实力,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中国人自己怎么去回应它呢?这个叫做挑战与回应。 我们看中医的现代史,也很容易把它看成就是西医对中医提出了挑战,那么中医如何去回应现代医防科学?可是区结成这本《当中医遇上西医》,这本书写的好玩的地方就是,一方面他的文字很简单,很薄的一本书,很容易就能够让你把这么一个过程理出一个脉络出来,大陆也有简体字版,三联出版,大家可以去看一看。那么同时,他虽然也是难免要从这个模式出发,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了,中医早在1830年就曾经有过机会自己改革自己,我说的就是王清任医生,当年他在1830年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叫《医林改错》,我们看一下这本医灵改错里面出现的图片。 这些图片你能够发现,都是一些对人体的器官,对人体的脏器的一些观察。那么当年这个王清任他怎么去观察到这些器官呢?当然他没有解剖,中医一直缺乏一个解剖的传统。他主要是跑到坟场,看到一些给狗咬穿了的一些尸体,或者到刑场去看被处决的犯人,然后去观察。他观察的时候他发现很多好玩的东西,比如说他发现眼球到大脑之间是有神经联系的,他就发现这是视觉神经,于是他从实际的观察出发,他说要为传统的医学改错,怎么改错呢? 比如说过去传统医学讲的是心主神明,就是由心来控制我们的思维,我们看东西,我们的感知。但是王清任就说,应该是脑主神明,因为只有脑有神经牵连着眼球。那么说到这儿,我们就会发现,中医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对我们现代人来讲,区结成医生也指出,就是说中国人讲的五脏,比如说你肾亏,说你肾亏肾虚,是不是真的是肾脏不好呢?当然不是,中医讲的肾又不是解剖学上、生理学上讲的那个肾。那这个肾,中医讲的肾到底是什么呢?因此现代中医学特别喜欢强调,就是我们中医跟西医不一样,我们观察的不只是实质的那个器官,而且还是一种脏相或者脏性,但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怎么去确定它的实质呢?就有很多的问题。 区结成医生作为一个西医,但是他同时对中医有一个深刻的同情的理会,那么他总是尝试从中医的角度去看,中医怎么去消化种种西医带来的挑战。比如说刚才我讲的脏腑这种理论,我们怎么去改变它。脏腑到底是一种象征的系统,是真实的器官,还是一连串的象征呢?但是作为西医他同时也指出了中医,现代中医常常试图分别中医跟西医,认为中医有很自己独特的一套。那么区结成医生也很不客气地指出,未必是这么简单。 随便举个例子,有些人就说,中医是辨症,西医是辨病。指的是西医治是治你的那个病,中医却是要看的是什么呢?看的是你的症状是什么,症状跟病有时候是两回事,你有一些症,未必表示那是个病。比如说我随便举个例子,发烧就是个症,它不是一种病,它是由病导致的。又比如说休克,对不对,它也不是一种病。但是区结成医生就指了,谁说西医就不懂得对付发烧跟休克呢?他有一些专门的理论专门去处理这个问题,对不对。 再来我们看到,1913年的时候袁世凯政府终于当时就宣布,大学的医学教育要改组,大学教育改组,把中医完全驱逐出去,这是中医在现代史上第一次面对这么强悍的一个挑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动呢?主要我们要注意,当时比如说有一些中国的医学界的人物,像于严,特别研究传染学,写下这么一本好了不起的科学著作,就叫《传染病》。那么这些人对当时要废除中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传染病,你讲传染病就是讲公共卫生,一讲公共卫生西医就来劲了。为什么?这正是中医过去最忽略的一个地方,你讲公共卫生牵涉到政府的行为,对不对,要铺下水道,要保证食水的安全,要有一些卫生部门,这是整个政府在控制的东西。 那么这时候他需要一个很坚实的科学理论去支持他,这就是由西医发展出来的现代的传染病学跟公共医学了。那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医的强盛,中医的相对衰落,是整个社会政治的脉络的问题,还不只是医学上孰优孰劣。当然讲医学上孰优孰劣,中医也得小心了,为什么呢?区结成医生也提到了,最近西医这几年喜欢讲寻证医学,(英文),创办人就是我们看到这个(英文),那么这家伙提出的是什么理论?就是说,我们临床的诊断跟决策,必须依据最严格的统计学,要有医学的理论上的支持才能够做出来。那么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但大家知道吗?即使今天你去看西医,你伤风感冒,医生给你开药,有时候他基于判断,也只不过是一个经验,是医学权威的话,一种医学上的传统。要是按照最严格的现代发展起来这种寻证医学,即使西医有很多做法都是不应该有的。那么中医又怎么去面对这么严格要求科学证据的医学的新理论的挑战呢?以后有机会我们再给大家谈。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467.shtml 揭秘黄光裕关系网中的“最大后台” 发表于 2007-4-10 10:20 章节:3 2月8日开卷8分钟:《The Coming China Wars》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主持人: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本,绝对不会出现大陆简体字中文版的英文书。那么今天我们讲这本书,就是现在我们看到这(英文)这一本《The Coming China Wars》,这本书千万别搞错,它跟以前,前两年出的另一本叫做(英文)是不一样的书。前面我讲的那本书是一本热战,就是讲到中国将来跟美国必有一战,就是因为台海问题。 但今天我们看到这本书,它倒不怎么讲真的是用热兵器打仗这种战争,他讲的《The Coming China Wars》意思就是说,即将来临的中国战争,它讲的是什么呢?是讲的全方位的中国于美国,乃至于世界各国全人类的冲突。那么它把中国完全说成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最恐怖的一个国家。那么为什么会这么可怕?这么恐怖呢?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个作者的背景。 这个作者(英文),他现在在美国的(英文)就是加州大学分校教书,在商学院教书。那么他之前出过很多畅销书,比方说像这本,如果巴西正在下大雨的话,赶快买星巴克,当然是买星巴克的股票。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很畅销的商业书,他出过很多这类书,很懂得写畅销书的策略。 我们要理解他这个背景,他作为一个商学院的教授,他并不是十分懂中国的国情,没有做过相关的任何研究,完全不是一个我们常常认识到,或者熟悉的那些研究中国问题专家。但是由于他很会写,就是很懂得写一个商业上成功的畅销书,所以这本书一出了之后,去年年尾才刚刚出,在美国就已经很多人买来看。那么看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下,就是美国人他们对中国的那种恐惧,他们对中国的担心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来看这本书它怎么讲全方位的中国威胁。他这么说,他说中国的威胁包括什么?包括比如说有很多假冒产品,有很多伪劣制品,什么药什么东西正在往全世界流散,那么这些东西随时会取人性命。他们中国人自己喜欢在自己国家卖伪劣产品,卖假鸡蛋毒死自己人也就罢了,他现在还出口,把我们美国人也搞死了这怎么办? 第二当然是中国的价格,什么叫中国价格?就是中国产品那么便宜,那么主要就是他们操纵汇价,而且主要就是他们完全不理任何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这个工人跟工业生产才那么便宜,搞得我们美国工人饭都没得吃了,开不了工了。那么而且还要注意,这个中国现在正在打一个环境污染的战争,什么叫环境污染战争?不是对付环境污染,是促进环境污染,污染了全球的空气。 那么这本书就这么说,比如说我们有很多的工厂在烧煤,那么这些空气污染造成一种东西,(英文),就是中国雾气,这个中国雾会漂过太平洋,漂到美国上去,把我们美国人都毒死了。 接下来他又讲到,中国还搞新殖民主义,你看搞的什么中非论坛,胡锦涛、温家宝常常访问亚非拉地区,这就是新殖民主义。为什么叫新殖民主义?跟以前老殖民帝国差不多,主要就是要拿人家的原材料,拿人家的能源,在当地的投资主要就是投资在这些基建上面,怎么样提供这些材料给他,不是真正帮助那些国家经济发展,很可怕。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个很强的感觉。我觉得我们怎么样去对付这些日益升起的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的言论。最好的方法不是抨击这些作者,而是想想看,我们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有问题,我们怎么样去修正我们的形象。比如这里面讲到翻版的问题,他就居然提到,中国政府是支持翻版盗版,伪劣产品。他凭什么这么说呢?他一点证据都没有。但是他凭一点,他说在中国我们打击盗版跟伪劣产品的力度相当不够,地方的检测做的很糟。 比如说一些工厂,他生产出来的东西到底合不合格,要去检测。但是为什么每次检查官员去之前都是事先约好。你不突然的给他致命一击的话,那些工厂是不是每次都能够准备好你来检查他呢?看,人家举这个例子,我们会不会有时候觉得自己无话可说呢?所以先修正好自己,我们才是最好的对付中国威胁论的方法。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474.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22 章节:4 2月9日开卷8分钟:《光的故事》介绍关于光的知识 主持人:今天一开始先给大家欣赏一幅画,这幅画是一个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叫玛格丽特,一个非常有名的现代大画家,他画的一个很有名的作品叫《光之帝国》。这《光之帝国》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一下这幅画,它的下半部和上半部是截然不同的,它的下半部我们看到是点着街灯,是个漆黑的晚上,房子里面透出一点诡异的灯光。但它上半部居然是一片晴空,几朵白云,是不是非常奇怪,非常的不协调呢?那么这幅画,正好就表达出光的一种很暧昧的性质。 那么不只我喜欢这幅画,连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的作者波寇维兹,他也很喜欢这幅画。《光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是集合了所有你很想知道的,关于光的一切的常识或者是专门的知识。那么作者波寇维兹是美国一个物理学教授,但同时是个视觉艺术爱好者。他在书里面说,他当年之所以沉迷光,想研究光的现象,还是受到刚刚我们讲的玛格丽特那画的影响。 那么说到光,因为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又那么喜欢视觉艺术,所以他总是拿很多视觉艺术的故事出来丰富这本书的内容。比方说另一个大画家,法国的印象派画家(英文)窦佳,那么这个画家,过去我们一直觉得他的画面的光线是特别的柔和,对不对。比如说像他画的这些跳芭蕾舞的女郎,特别柔和的一些画。那么为什么会那么柔和呢?原来这本书告诉我们,他是一个近视眼,他有畏光症而且,他怕光,所以总在室内画,所以他对光线变得特别敏感。就算他近视眼,他一辈子还坚持不戴眼睛,为的就是要看到东西看得更柔和。 说到这个眼睛,波寇维兹说了很多关于视觉的生理学的问题。我们人的眼如何去分辨光,去感受光呢?这个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是十分巧妙。比如说举个例子,我手上这张白纸,用眼睛看它是白的,无论室内,现在是黄昏的阳光进来,还是我走到大太阳底下,它应该都是白的。但是如果你在户外太阳底下,拿照相机拍它,或者在室内,等黄昏的时候再拍它,你会发现,这两张纸的颜色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人不只会用眼睛感受光,人而且还想制造光,对不对,我们知道照明嘛。说起来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世界博览会,在当年是十分轰动的一次博览会。为什么呢?每一年的世界博览会,当然都是希望带出一些新的东西,让全世界吓一跳,比如接下来上海世博。但是芝加哥世博当年真的是很震撼,为什么?它第一次那么大规模的集中在人类历史上展示电灯的威力。他们中间,会场中间有个光之塔,上面有几千座的灯泡,把里面点的像白天一样。 当然就在这个会上面,爱迪生受到了表扬。这是爱迪生地位的一个确认,为什么?爱迪生虽然是大发明家,但是向来严格意义上的一些严肃的科学家看不起他的,觉他只是工匠。当然我们今天离爱迪生的年代已经很远很了,现在我们不只用来照明,我们还懂得用光做别的东西。光不只储存讯息,光还传递讯息。比方说,像光纤,光纤其实真的是玻璃管,它里面有光在流动,为了不让光泄出去,外面有一层皮壳把它包裹起来。 那么但是现在有科学家在研究,将来说不定我们储藏资料或者是输送资料,不再需要有任何的容器,可以直接在空中,就是所谓的光电脑,有人正在开发这个。那么到了后来,爱因斯坦又提出他一个很伟大的一个说法,光电定律,这个定律就证明了,光果然就是粒子。大家知道爱因斯坦讲相对论,但使得他拿诺贝尔奖的不是相对论,而是他对于光的研究。 所以光它既是粒子又是波,现在这是物理学界的共识,而且从光我们认识到,所有的东西都是同时是粒子同时又是波。那么从对光的研究,我们现在发现,原来所有的物质,所有的粒子,都是同时又是波,同时又是粒子。所以对于光的研究,可以说解开了物理学上最大的一个谜题,但同时也制造了最大的谜题。 最后我们要想到,现在我们宇宙中看到的宇宙辐射的那些光,都是当初宇宙诞生的时候,大批溢出来的光子,在宇宙诞生的第1/100秒的时候,就已经有光的存在。看来圣经讲的是对的,上帝要创造世界的时候,他创造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说有光。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483.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24 章节:5 2月12日开卷8分钟:《永经堂》看最正宗的通胜 主持人:有时候书的出版,跟行销也是要看时候看时节的。比方说每年农历年的时候,台湾跟香港就有一类书会变得突然非常畅销,但是过完农历年新年之后,这些书又会在市面上消失掉了。我讲的这种书就是台湾叫农历或者明历或者叫皇历,在香港叫通胜的这种传统就是中国的通书或历书了。 这种书在中国古代或传统以前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那么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上面这种书,因为打倒封建迷信的关系,就消失掉了。可是最近几年据说又有复苏的趋势,大概太多人都想知道,来年自己这个生肖命运如何,有人甚至特别跑到香港来买,因为香港这个通胜据说做的是特别好。而说到香港的通胜,我们必须先理解所谓通胜这个叫法是广东人的叫法,为什么叫通胜呢?其实它原来应该叫通书,书本的书,但是书本的书与输赢的输是同音的,听起来不大吉祥,因此把这个书改成胜,叫通胜,胜利的胜。 说到通胜,我手上这本《永经堂》通胜才是最正宗最传统的通胜。那么这本通胜来头相当大,它的编纂者就是蔡伯励,蔡伯励是谁?他一家三代都是风水命理师傅,那么在香港地位相当崇高老先生,很多富豪有钱人,像李嘉诚他们这样子,要去比如说造个坟,遇到喜丧二事,每年过年过节要算算今年运程如何,都去找这个蔡伯励,非常有威望的这么一个老先生。 他编的这本蔡伯励通胜,《永经堂》通胜,我们看这个造型你就知道这是多么老派的一个通胜,跟我们现在香港一边街上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它老派在什么地方?首先一打开,你会看到有一张图叫做春牛图,这春牛图是什么呢?春牛图就是用来预测今年整个地方的大运如何,而且它旁边肯定会写一句打油诗式的东西,写几句这个东西来讲讲今年的运程。比如像今年丁亥年,这春牛图旁边写的就是:丁亥年丰不是奇,人逢盛世乐拥兮。盛世啊。秦淮豆麦多成熟,吴越桑麻尚未亏。那么看来今年是个好年了。 然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很奇怪,传统来讲这种通胜,这种历书,它主要是要把一年的年按历法,一年的日子把它排列起来,排列起来之后怎么样呢?我们就要想想看这里面哪一天适宜做什么,哪天不适宜做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立计之学。比如说我随便举个例子,像今年大年初一忌什么呢?各位记住,忌时讼,就是不要打官司,不要修橱,不要做灶,不要求医,不要治病,不要修仓。这里面的东西一看就知道很传统,比如说忌造酒,和酱,什么安床,放水等等。这都不是我们现代都市生活所要有的一些行动,我们今天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要看医生要治病,得先翻过这个历书才决定该怎么做吧。 那么做说起来你会发现,其实这通胜在古代在传统教育不是很普及的时候,它基本上是每家每户的小型百科全书,几乎你生活上所有需要的知识它都照顾到了。我随便举个例子,那么像这本通胜,《永经堂》通胜里面有什么呢?有一些告诉你请帖该怎么发,婚礼的请帖该怎么发,有这么一个表甚至列给你看。男家结婚请帖怎么样,女家这个喜帖又如何,男家纳陛的礼帖写法又是怎么样,都是很传统的写法。 然后这里面甚至还有《三字经》,《千字文》,那么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看看《百家姓》它当然也要有。我们看看《百家姓》的图片,它甚至还列出来哪个姓是从哪个郡来的,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比方说像我们的主编周易贴,这个节目的主编,原来周这个姓他是范阳郡人。我是看这才知道的。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这本书甚至还有什么,还有这个,看到过去儒家的思想的多么深入人心,原来过去就算对一个农民来讲,对一个乡下的小老百姓来讲,或者一个普通的香港以前老一辈的一般的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人来讲,孔子也有一个孔子的问答在里面,你必须记起来了,孔门弟子三千,适配严子、贞子、子斯、孟子,十者是哪十者,七十二贤又是哪七十二贤,还都得记下来的,你说是不是很夸张。 再看,生活上面以前不是家家户户有钱有病就能够马上去医院找大夫,那怎么办?在家自己医,看看这张图,还教你身上不舒服擦蛋白,这个蛋白该怎么擦,擦在什么穴位上面,它都有图为证。那么再来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里面甚至连画符都有,这符,哪一种符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说有道士给你画了符了,你这符回家该怎么用,或者有一张符莫名其妙贴在你家门口,你觉得有点可怕,你就翻一翻这个图就知道,原来这个符是用来驱邪的,是用来镇邪的,是用来赶病的如何如何。 那么你就发现,这种通胜它是一个小型的生活百科,它用来处理我们日常生活所有的问题,而对过去的传统的中国人来讲,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知道的东西,除了今天我们看来是有迷信的那部分之外,刚刚我们讲的甚至有时候连英文它的都要教,就是生活上各种东西,这个所谓的科学与非科学,俗世的与迷信的东西,它是完全混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过去的这个生活。 我想起来小时候我在台湾,看台湾式的农历是这个模样,薄很多,看起来风味不如咱香港这个通胜那么有味道。但是你看看它的背面,它的背面是什么呢?背面专门讲的是你吃什么,跟什么一起吃就会腹泻,就会中毒甚至。比如吃鳗鱼的时候就不能吃柿子,这两个东西碰在一块儿那就糟了,万一你不慎这么吃了,该怎么办?它还教你用什么方法去解救一下,这真是一个农民社会的一个妙方。 最后我们看一下这本书,请注意,它上面有一个红色的小绳子,对不对,这表示什么?这本书不是用来放书架上的书,它是用来放在挂毛巾、挂鸡毛毯子的地方,这就是一个生活小百科、生活小指南。我们今天看到的那种香港的那些很帅的名人风水师、命理师,他们出的跟这就截然不同了,他们不再需要有我刚刚讲的那么多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人看这种书,纯粹目的就是想知道我今年大约的运程如何,我甚至不需要知道每天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反正我看了我也不会跟它做。 你就看到,从过去到现代这100年之间,我们生活起了多少的变化,教育普及到了什么样的一个地步,我们的世界观又怎么样逐渐地在去除一些过去一些很玄妙的一些东西。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493.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25 章节:6 2月13日开卷8分钟:新派运程书——《2007猪年运程》 主持人:昨天跟大家说到这个传统的通胜,农历、皇历之后,今天是时候该给大家介绍一下新派的这些运程书了。那么说到这种新派的运程书,跟过去传统通胜最大的不同在哪?就是它不大关注传统这种历书很讲究的择日,就说哪一天该干什么事,哪一天又不能干什么事,它不大关注这方面。它关注什么呢,比如说像你是属狗的或者属猪的,那么属猪的今年是本命年,哪个月会发生什么事,该如何应对,它讲这些。而且这种新派的通胜,或者新派的运程书,他也不大愿意去把太多的无聊的知识常识放进去,就专讲玄学。这表示现代人再去看这些书,你不会期望在里面要得到一些日常的常识,那些日常生活的常识都在我们基础教育或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报纸杂志里面都有了,就不需要靠它们。 那么还有一个很大的分别,就是这些新派的这些运程书,你看这些造型多特别,我们今天给大家看的这本是苏民锋,那么在香港是数一数二有名的新派命理学家,留着一条辫子,跟过去穿长袍大褂的传统命理学家非常不同。那么此外还有几个人,像麦玲玲、杨天命,那么这些人都是一些新派的命理学家。因为新派命理学家特别喜欢讲究形象,那么平常西装笔挺的,有的还特别的帅。比如说像陈子才,看样子你一点都不觉得他像一个命理学家,然后最妙的是什么? 陈子才这本《2007猪年运程》,后面对他这个人的介绍是怎么样?这后面就先说了,他是近年人气急升的风水命理和玄学心灵顾问,然后就说他跟随了多方名师,钻研不同范畴的专业知识。比如说他跟过苏民锋学玄学,跑去跟现在在香港演艺界很红的詹瑞文学演话剧,演话剧?跟算命有关系吗?然后就说跟梁叶豪学了投资和财计,跟一个有名的广告人叫杨柳岸学美学创作,跟一个人叫叶睿才博士的人学记忆学。你听了会不会觉得很奇怪,那么这些东西跟你这本书准不准有关系吗?那么似乎他只是用这些来标榜他的形象是很现代的,不是那种很老派很八股,你看我还学表演呢。这不知道是不是对他表演算命的时候特别有帮助。 那么除此之外,这些所谓新一代的命理学家,有时候还会出一些小产品小商品,那么其中这里面还有一位新派命理学家我觉得比较特别的就是杨天命。杨天命这本书,首先书的整个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装璜就与众不同,非常的精美。那么他的书在这几位之中不算是特别好卖,倒不是准不准的问题,而是什么问题呢?他的书的这个推算的方法比较复杂,刚刚入棚之前,我们的摄影师才跟我说过,看他这个运程书得前翻后翻的挺复杂。 但是我对他这本书倒是有特别的好感,好感在什么地方?我没想到,他这本书后面居然还有书评,书评评什么书呢?不是评玄学哦,他真的是自个儿,还找了一帮朋友,去介绍给他的这些书的读者,今年你得看什么书好。跟这个风水命理无关,纯粹就是他觉得有好书要推荐,这个推荐推荐了什么呢?比如说有《万历15年》,比如说有《走进中医》,比如说《魔鬼经济学》,这是杨天命他自己看过的书,他觉得好看,还有于华的兄弟,于是他在这里面还写书评,向这些只看运程书的读者们也推荐一下运程书之外好看的书,所以你看,这不错。 我这人是比较保守,我相信中国的古话哀惊勿喜,遇到这些难过的事怎么能笑咪咪的?你算准了你反而应该难过。历史上我觉得最厉害的命理学家,就是《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英文),还有《1984》的作者乔治·欧威尔,他们都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非常悲观的预测,他们在做这些预测的时候,他们永远不会笑,你看得出他们的笔调是非常沉重,他很不希望它们成真,但是它们却渐渐成真了。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497.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26 章节:7 2月14日开卷8分钟:《中国方术考》讲解通胜的由来 主持人:我们讲了两天中国传统的通胜、通书跟一些现代流行的运程书,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所有这些通书、通胜或者运程书的作者,本身也是开门做生意的命理学家,难道他们就不怕各位看了他们那些书之后,就不去找他们算命了吗?因为反正你东西都可以靠自个儿了吗,因为你有他的书,一书在手,他的书他又要是真的是详细精准的话,我何必再去找他替我拼命做流年八字呢? 当然这时候你就会说了,他们给你看,是看得比较精细的。从他们自己看,帮你看命,一直到出一本书,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让我想到,传统中国这种通书、通胜,或者更早的时候的叫做日书,日子的书,这种书,它是怎么来的呢?说到这里面,我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已经介绍过的作者,就是李零了,北大中文系的教授。 我并不是对他有特别的偏好,非得总是动不动就要介绍他写的书,而是他这本书,真的跟我们这个礼拜讲这个通胜的专题太密切了这个关系,就是这本《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考》还有一本《中国方术续考》,大家别搞错,虽然两本都是一些论文,严肃的学术论文,谈的是中国的方术,但这一本,我觉得是尤其谈到很多东西,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通书或通胜的来由的。 好,我们看一下,李零我曾经介绍过,他也是个考古学家。那么这从考古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人算命的最初的原理,也可能是来自星占学,就是占星术。那么占星术是什么样的学问给大家讲一下,就夜观天象来推测人间的福祸,对不对,看天上的星象来指引我们人生的运程如何。那么隐隐约约觉得这两者之间是有一个对应的关系的。 但是后来,有一些早期的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他们能够在宇宙星象的运作当中找到某种规律,而这个规律是可以脱离实际的观察,脱离实际观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能够找到宇宙运行的命理的模型出来。找到这个模型之后,我就已经用这个模型,观察这个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去推算,就能够取代直接对星象的观察了。那这个模型是什么呢?就是今天在考古上面能够找到出来的叫做式,方式的式,式盘。 式盘是什么呢?就是现在我们看一些图片,有些是漆器制造的式盘,有些是铜造的式盘。那么这些式盘,其实就是一种用来进行式占的工具,式占是什么呢?就是用这些式去占卜,这些式呢,或者复杂的叫法叫式盘,它就是代替你直接观察天象的那个宇宙的模型,我们利用它来推算命运。 好了,但是要懂这个式占,是挺复杂的事。你要用这个式盘去推算你的祸福,也是挺复杂的事。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什么?就是我们用这个式盘去推算命运之后,把它的各种结果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日书了,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通胜或通书的起源了。 所以这是个不断简化的一个过程,从最初你要知道哪天该干什么,哪天不能干什么,你今天是吉是凶,你要前一天晚上先看天象,后来不看天象,我们就用式盘来算就行了,取代了夜观天象。再后来,我们把这个结果放到书里面来,你翻书就行了,这个就叫日书。 而说到日书,我说李零是考古学家,他也对这些最早的日书做过一翻研究,目前我们所知道最早的日书,是现在在美国一个博物馆里面收藏着的楚帛书,这是二战前的时候,就是解放前的时候,就有人在湖南的长沙有个地方叫子弹库,就无意中发现了这么一些用丝帛记录的书,这叫做子弹库楚帛书,就当年是楚国的一些东西,这是今天找到最早的日书了。 那么这些日书上面有很多的图案,有很多的东西,就是我们刚刚看到那些图案,那么这些日书还是比较简单,就是它跟现在我们看到的通胜很像,就是按着每天这个历法上面,每天的日期排列下来,上面简单的说,你今天能干什么,明天又不能干什么。那么到后来这个日书的发展,发展到一个程度是比今天的通胜还复杂,复杂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它这个书是分两半,前面是按日子告诉你每天宜什么,忌什么。 后面就按事项来看,你可以呢,其实对用家来讲是很方便对不对,就等于我每天我就一翻,我要看,我想,比如说我想,这个颁诏,皇帝要颁诏,我就翻这个日书,后面看颁诏这个部分,就看哪天颁诏才好。那么此外,比如说你放床、盖房子、结婚等等,都能够在后面找到直接相应的项目。 那么李零这本书,除了谈到占卜体系的种种的发展之外,还有些很有趣的副论,就有趣的一些文章也摆进去。比如说像今天我们讲运程书,大部分人看运程书,都是看自己属什么生肖,然后看看自己那个属相今年的运程如何。各位知道12生肖的来由吗?然后这本书里面原来也讲了12生肖的原由,讲的时候讲的特别有意思的是什么?原来最早12生肖不是用来跟年排的,不是说你哪一年出生你就属什么肖,而是看日子的,就你哪天出生,当天有相对应的生肖,你是狗日出生的,你就是属狗的了,你是猪日生的你就是属猪的了。 那么然后这里面还说到,最早按照现在一些汉简,秦简,秦国或秦朝时代一些竹简,看得到当时连捉贼都要翻这些日书,就看什么?看生肖。为什么呢?就说到,原来属日这一天,作贼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属鼠的了,而属鼠的人是有特点的,什么特点?就长的像老鼠,又或者名字跟老鼠有关。原来以前的人,取小名还是跟生肖来排的。你看,原来12生肖过去的历史到今天的演变真的是差别很远,那么今天我们说要看生肖来算命,这还能叫做是古方吗?如果有人说用古方来帮你,用生肖算命的话,我们能完全相信吗?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00.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29 章节:8 2月16日开卷8分钟:谈《论语》性情之教 主持人:各位观众,你们好。非常感谢凤凰卫视的邀请,还有瑞士名表百达翡丽的赞助,让我有机会再跟大家见面。 我记得一年前,我也是在这里讲《论语》,当时的题目是“注重现代社会与孔子的教导”。这个节目播出以后,很多观众写信来,表示非常欢喜,能听到诠释孔子的声音。所以,这次我再以孔子的讲“性情之教”为题,跟大家分享孔子的智慧,对于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发。 去年这个题目,可以说是达到了我们讲孔子这个《论语》的目的,大家听了以后才发现孔子原来一点都不古老,他对人生、对文化、对政治、对当时的时代,有很深刻的看法。通过孔子的眼睛,通过孔子的言论,我们看到,原来就是当代的西方民主,还是有它的不足。当代的社会负面的缺陷的地方也突显出来。原来人生、人类在那么长的世代里面,可以说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在追求理想,但是理想为什么老是达不到? 原来孔子说,理想要达到,要通过人的修养才能达到。理想不是光放在外面,我们要就可以拿回来的,这可以说一个相当震撼的一个看法,也是可以说是令人有点好像有点悬疑的看法。可以说这个提法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 有人有也向我们提出疑问,说孔子的智慧真的是那么万古长新吗?我们有没有美化了孔子?我们有没有故意去贬斥西方的文化?或者故意去贬斥这个时代?我们是不是要走复古的路?我们是不是保守主义者?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再跟大家见面。 孔子的智慧,其实他是有一个非常深度的看法,孔子他是深入了人生所追求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然后才提出他的观点。人生毕竟追求什么?你要求知识吗?你要从政吗?你要当官吗?你要你的权位吗?你要人家的欣赏吗?你要人家的肯定吗?这些都可以说,是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所追求的现实的价值。但是孔子就是经历过这些价值的考验,然后才提出他的观点。 可以说孔子的观点,他一方面能对应这个现实,一方面他也超越了这个现实。前者可以说是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么后者可以说是提供人生的方向,特别是人生成长的方向。孔子要把人所面对的当前的时代与他的理想通贯为一。现代人为什么重读《论语》?为什么重新要了解孔子?因为西方文化坦白说已经发展到一个“亢龙”的阶段,就是已经到了一个最高的高度以后,已经往下面落下来,所谓“亢龙有悔”,再下去就是衰落。 重读《论语》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时候了,你不要以为西方文化很强大,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生产的技术不断地突破,市场就不断地扩大,财富不断地增加。但是有没有想过,产品不一定能卖出去,消费者不一定需要这些产品。大量的倾销有时候造成大量的浪费,市场一旦承受不了就很危险。所以你更不要说,地球的资源过度消耗,再没有资源留给下一代了。 孟子曾经说过“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应该配合生态的时钟,现代人就是没有考虑这一点,拼命地生产,推出市场,结果造成对大自然的伤害。后果会怎么样?后果当然很严重了。更严重的就是在这种全球性的消费的文化下面,出现了很多负面的现象,大国掠夺资源,发展中的国家就任从宰割,不但造成贫富的悬殊,还有所有人都感受到生存的压力。我们只有适应这个潮流,适应这种生产的方式,所以中国也要加进世贸,甚至牺牲自己一部分的主权。 在全球化的下面,大家都好像蚂蚁一样排着队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你以为你有自由吗?实际上你没有自由,你看小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跟他们计划,进哪个学校,要学什么学什么,时间排得密密的,他们喜欢吗?他们能反抗吗?没有,所以他们都很不甘愿。为什么要叛逆?我们应该明白。因为人失去了自由,也就是人失去了方向。 现在社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全人类的精神都没有出路,不管是宗教的、哲学的、历史的、感情的,都破碎了。人只有现实,现实也不安全,过去最安全就是家庭,但是现在父母跟孩子的关系都出现问题,夫妇的相处也出现问题,离婚的非常多。你看美国,美国的结婚率只有50%是好的,过去三十年,离婚率一再增加,增加了一倍以上。其中75%的离婚的人,他企图再婚,但再次离婚的机会达到60%,所以很多人都选择同居,也不愿意生孩子。中国、香港、台湾也好不到哪里去。比方台湾的离婚率,在去年已经达到了18%,香港也达到超过了四成。孩子们的问题就更多了,这个我现在就不多说了,反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感受到很多很多的压力,很多很多的问题解决不了。 社会问题其实是文化问题,我们这个由西方文化所主导的社会,经过了五百年的发展,从文艺复兴算起吧,现在已经过了高峰亢龙有悔,走下坡了。无论今天他们的生活技术多么进步,生产力多么高,武器多么强大,但是解决我们这个社会问题完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生命的萎缩,精神退缩的问题。要挽救人,我们就重新打开生命之门,让人看到前路,让人问问自己,我们毕竟要做个怎么样的人,要承受什么样的价值? 孔子的伟大,就是在这里提供智慧,他指出要挽救这个社会,必须先有健康的文化;要有健康的文化,必须先有健康的人,特别是精神健康的人。但是在今天,我们哪里去找精神健康的人呢?精神不健全的人倒是要多少有多少。回到孔子,回到《论语》吧,让孔子告诉我们,怎么样做个健康的人,我们这个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最新的实际上有时候也是最古老的,问题只是在于你怎么样去吸收。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08.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30 章节:9 2月17日开卷8分钟:《神算——中国术数的秘密》介绍中国各种方术之学 主持人:无论是占星、卜梦,比如说看看你的梦是什么意思,对你的命运是不是有什么暗示,乃至于八字、择日、风水,等等所有的术数之学,方术之学,我们都叫做术数,对不对。在中国,术数指的就是些比较能够跟神秘的,超自然的世界沟通的这么一种学问。这个术原来的意思,就方术的术,它原来的意思就是道路,一种方法,指的就是跟一个神界,或者超人以上境界跟他沟通。但是第二字这个数学的数,又仿佛暗示这个世界有一个规律,有一个定数,有一个命数,所以他又有一种科学规律的感觉。 那么我们这几天讲通胜,这个通胜它的原理当然就是术数之学了。那么这个术数之学包括的东西非常广,昨天我们介绍了李零的书,如果你觉得太深了,太严肃了,太学术化了,有没有一本书是比较浅近的,能够帮我们理解除了这种历算之学,这种通胜的学问以外的,所有的其他的中国的各种方剂、各种方术呢?有,有这么一本书,叫《神算——中国术数的秘密》。 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叫王浩,这本书出版的时候,2004年出版的时候,他还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生,那么现在在哪呢,我还查不到。不过大家千万别误会,这个王浩,不是那个非常有名的,已经去世的术理哲学大师王皓,虽然王浩也是跟北大有关系,我们说这个王浩还是个年轻人。那么这本书用一个非常薄的一个篇幅,很简单的,浅近的去介绍了中国各种方术之学。比如说风水、占梦、音乐跟中医里面,跟术数有关的东西他都介绍了。 那么这里面其中一章讲的就是历法学,也就是我们讲的通胜或通书,它里面根本的学问。那么讲历法学的时候,他引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大家知道吗,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个列传,叫做日者列传。什么叫日者列传呢?日、者,就是讲帮人,能够去按照历法,按照这种历算之学,帮你去决定哪一天该做什么,哪一天不该做什么,每一天的吉凶的这么一种人,叫做日者,一种专门的名称,就等于是我今天我们熟悉的命理师傅。 而这些日者呢,大半是在官场里面做事的,就是服务于皇帝的。你想象一下,相当于今天国家领导人要请舒明锋去当官。那么这就是古代的日者,他得到的这种待遇了。那么司马迁这个日者,他在史记的日者列传里面特别提到一个故事,讲汉武帝的故事。什么故事呢? 就是汉武帝想娶媳妇,想娶媳妇就不知道哪天娶才好,于是诏了这批日者来,就说哪天吉祥呢?结果每一家的说法都不一样,这也是今天我们看这种通胜或者去算命的时候常常遇到的问题,你看好几个,每个说法都不一样。那怎么办呢?然后汉武帝就还是跟了当时的李志,听五行家的说法,有各流各派,其中一派,今天我们也都常听到,就是五行家,讲阴阳五行这家,听了他们的说法。 那么说到这儿,又回想过来,为什么皇帝会养着一批命理师傅来帮他做事儿呢?皇帝是不是都很迷信呢?说到这儿,我们又要必须注意一点,中国历代王朝大家有没有注意,他开国的君王,或者很重要的帝王,觉得自己有开国伟业的这些人,都喜欢在登基之后干一件事,什么事呢?史书上面叫做“改正朔,易服色”。什么叫做改正朔,易服色呢?易服色很好懂,就是说一个新的王朝出来了,那么就肯定大家颜色,大家起码朝服得换一个颜色,穿的衣服得换一种颜色。那么正朔是什么呢,这个正朔的正,其实就是正,正月、一月,朔就是第一天。换句话说,一个皇帝登基了,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他需要修订一个新的历法,把这个1月1号整个日子搬动到另一天,重新编了一个新的历法出来。 那你想想看,古代中国的老百姓是不是很烦恼,每一个新皇朝上来,就有一个新的历法,何必要这样子来扰民呢?何必要这样子来折磨老百姓呢?这当然是有原因。什么原因呢?就是这个历法体现出来,我要编一个新的立法,是为了要体现我这个新的皇帝,我是一个新的天子,我受命于天,老天叫我当皇帝。那我当了这个皇帝,为了要体现这个天命,我当然要编一个新的历法,那么这个新的历法就是天人之间的一个沟通,一个体现,所以要有这个改正朔的规矩。所以可见,这个历法之学,或者日者之学,他绝对是跟政权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然后王浩这本书,还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讲我们今天看通胜要择日的话,它基本的原理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刚刚我们讲汉武帝的故事的时候,不是提到五行学家吗,五行这个学问,就讲这个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学问,就是今天我们讲这个历算之学其中一个基础。 我们看一下这张表,那么这张表画的非常细对不对,那么好像不大看得到,不大看得清楚。但是呢,它要说明的道理很简单,它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知道,我们现在中国人算日子,向来是天干地支,对不对?天干地支呢,大家知道吗,这个干、支,原来是更五行里面的金木水火土都搭配上的,搭配上的话,那就能讲吉凶了,就说的出来哪天好,哪天不好了。此话怎讲呢?我们随便举个例子。 像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了甲子。甲子这天,一般我们都说是个吉日,为什么说甲子是吉日呢?因为甲分别是对应的木,子对应的是水,那根据五行的说法,水能生木,水既然能生木,甲子这天,既然甲是支里面的木,子是水的话,那么这表示,这天就是甲子就是支生干,就是水生木,那还不吉祥吗?相反的,这天要是按照天干地支的算法,再配上五行,使干支相冲相克,那这一天就凶了。所以今天,我们讲哪天吉哪天凶,原来就是来自于干支跟五行搭配的结果。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11.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31 章节:10 2月26日开卷8分钟:《记忆火车》讲述火车的发展史 主持人:春运期间有非常多的人要搭火车,那么搭火车呢,好像每年春运的时候都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怨言。今年还好一点,今年起码就是坐火车铁路不涨价,但是挤啊,又挤、又乱,有些人还嫌脏。所以每年春运的时候,难免大家对火车就会发出很多的怨言。但大家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都不关火车本身的事,这火车如果你把它当成人来看,当成有感情有生命的东西来看的话,你会发现火车也很惨啊,对不对,它要那么拼命地开,没有什么休息的时候,然后呢的还要运载着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货,对不对?你真要把火车当人看的话,那肯定要对火车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最近我就发现有这么一个人,她真把火车当人看,当然她对火车是充满感情,说的就是赵妮娜。赵妮娜是《铁道经济报》的一个记者,她去年的时候出了两本讲中国火车的书,那么这两本书,一本叫《车厂魅影》,另外一本就是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记忆火车》。一本非常漂亮的书。 那么说起来这本书,由于这个作者她对火车那么有感情,有时候我看文字,我觉得有点累赘,就是太抒情,抒情到了有时候一些文句,我觉得是不必要的冗长了,或者是过于多了这个感情投放的。但是无论如何,这还是一本很难得一见的谈中国火车的书,而且这个设计非常的漂亮,里面的图版的设计也非常的精美。而且这里面还能看到,就是关于火车的很多很重要的知识。比如说我是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确区分的出来,东风跟韶山这两种车的分别在哪,这两种车的分别就是,韶山是电力车,东风是内燃机车。 那么说到内燃机车跟电力车,这两种火车你可以看到,中国的火车的发展的一个特色。什么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国家,比如说欧美,他们这个火车的发展经过几个阶段,首先是经过这么一个叫做蒸汽火车的阶段,对不对,烧煤。那么后来蒸汽火车被淘汰了,就出现内燃机车,内燃机车用柴油。但是用柴油,大家知道会污染对不对,而且这个油会随着国际油价的浮动容易变得很昂贵。 那么于是后来大家开始慢慢用电力车,用电力车的坏处就是投入比较大,投入怎么大法?因为你需要铺很多的电线杆,跟柴油车不一样,柴油车内燃机车你有铁轨就够了,但是用电力车还要铺电线杆,那么电线杆中间要有变压站对不对,要有变电站等等,整个建设是非常的庞大。但是,对空气造成的污染也就比较少。那么接下来呢,才有磁悬浮、子弹火车等等等等。 那么现在的中国,是几种系统并列,除了蒸汽火车没有了之外,这个内燃机车跟电力车都还是并行发展。为什么?当然就是我们国家还不是非常非常的富裕,所以很多时候还要依靠内燃机车。说到内燃机车,就都是东风系列。这东风系列的内燃机车里面,我看这本书,她就提到,我刚才不是说他把火车拟人化吗?她提到一个角色,我觉得有点悲剧的角色。 看一看就是东方红四型,东方红四型这个车,看图片你觉得非常漂亮,那么这种车,它有一个传说在后面,什么传说呢?就说当年机车厂,在设计这个车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老工程师,为了要弄好这个车,是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天天就搞这个车的研究跟设计,最后累死了。他用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这个车的成功。然而惨的是,东方红四型这个车只出了几架就没有过关,技术上没过关,最后也就完全停用了,那么现在是个博物馆里面的车,这就是一个火车你把它拟人化之后,你觉得他也有一些失败着的故事,那么看起来非常让人感伤。 反过来,当然也有成功的故事。像这个内燃,像这个电力车有一个韶山八型,韶山八型这个车原来是打算放在广州到深圳这个路段,也会越来越普及,它大概是现在最成功的一个电力火车机。那么刚才我说道了中国呢,不只是用电力火车,内燃机车也发展的很好。 于是我们要看,当今中国,其中一个最舒服,最稳当的一个火车,就是东风11G这一型车。这一型车大家都觉得很漂亮,这是我们最好的内燃机车,尤其你坐上去之后,你是觉得非常非常的稳当的。那么根据赵妮娜说呢,它这个火车有很多的令人舒服的地方在细节,什么细节呢?比如说,它上面厕所的处理系统是个真空出便系统,有这个真空出便系统呢,就达到什么效果?就大家坐火车一定都有这个经验,这个车停下来的时候,停在站的时候是不准上厕所的,为什么?就怕这个污秽的东西,排泄物,这时候排到车站上。但是你有真空出便系统的话,你连火车靠站的时候你都能上厕所了。 那么说到火车要靠站,那么我们还要注意,有时候在火车站,你能够注意到,这个火车你仔细看,它是有名牌的,跟人一样,不同的火车,它不同的车厂设计出来,是有不同的名牌给它的,有不同的牌子在上面。看这些名牌,真的让人就是觉得很有感情,你似乎就是看着一个一个不同车,它的性格,它的原产地,给它一个身份证明。但是现在这些名牌,我们要好好把握机会,要多看它一眼,因为它们现在逐渐标准化,以后不同的车厂出来的车,它们的名牌也都是一样。 那么火车站现在也是越盖越漂亮,于是在这个环境底下,我们格外怀旧。大家去过北京的怀柔吗?去怀柔看长城的话,你可能会见到这个西拨子站,这个西拨子站就两个小房子,那么小一个站,但你别小看它,这可是100年前詹天佑设计的火车站。 你看这个火车站,火车、火车上面名牌都有它们的名堂,我们当然更不能忽略,就在火车把它拟人化之后,里面其实还是有人的,说的就是火车司机。火车司机他们生活是很苦的,非常紧张。平常火车开车前,根据作者的说法,是三四个小时就要到达,到达干吗呢?要做报告,要做检查,然后还要自己做酒精测试,确保自己开车前没喝酒。这时候,一开始还很轻松,但是越来越严肃,等到这个要开车前,如果有领导要上车,这叫天乘,之前还在跟他们开玩笑,这时候就要变得非常的严肃,报告领导,这叫准军事化。 然后我还发现,这火车司机有很多禁忌的,什么禁忌?比如说驾驶室原来是不准有女人进去。这听说是有忌讳的,于是赵妮娜,她就跑到这个驾驶室去看火车司机开车,那么这算是犯了禁,但是由于她犯禁,我看这书才知道,原来这火车开车之后,师傅就很清闲的,司机就很清闲的,所以车里面,驾驶室里面有个钟,20分钟就尖叫一回,你就得把它按掉,像闹钟。为什么?怕你太清闲,开车开着睡着了。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13.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33 章节:11 2月27日开卷8分钟:知识上的口香糖——《新知客》杂志 主持人:在传统纸张印刷的出版媒体里面,杂志占有一个很特别的地位,一边是书,书就是比较专门性的,很深入的去探讨一些课题或说一些事;另一边是报纸,就是每天用最浅易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把每天发生的事,新出来的资讯做一个汇总。而杂志正好就在中间,它一方面是能够让我们掌握最新的一些潮流,一些咨询,一些主题,但同时它又做不到像书那么深入,但也因此变得相当容易入口,所以我还是看很多很多的杂志。 那么所以今天开始,我偶尔也在这里面向大家介绍一些值得看的杂志。当然这杂志不是叫你全部都订下来或每期都看,你可以给自己制订这么一个策略,就是你好象有一个银行或一个储存库,这储存库有个名单,你每个月大概,比如说看5、6本杂志,那就列6本杂志的名单,那你就每个月固定去看。但你还会发现很多很好玩的其他的杂志,没关系,不用每期看,偶尔看,偶尔看着看着就发现它真的很好看,这时候怎么办?然后你再把它放这个名单上面,那就变7本,但是就超过你的负荷量的时候,怎么样?你再剔走其中一本,你觉得现在比不上它的。那么这样子你就能够有一个惯性去看很多不同的杂志,这也是我自己的方法。 最近几年,我们除了一些中文版的时尚杂志之外,也越来越多国际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杂志也出版了中文版,比如说像财经杂志《福布斯》,还有一些科学技术杂志。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本去年才出现中文版的科学技术杂志,就是这本了《新知客》,这本杂志原来是英国国家广播协会,也就是BBC办的一本杂志。那么这个《FOCUS》这个杂志这个名字我觉得就很好玩,它叫《FOCUS》,就是焦点。在我看来这本杂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没有焦点。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什么内容都有,包罗万象,虽然讲科学技术,但又不完全是。 就比方说我手上这本2月份的中文版的《新知客》来讲,它有个题目叫做《寻找完美的度假海滩》,还有个题目讲的是被《误用的可怕科学》,又讲文化,讲经典爱情,又讲历史,讲俄国人和伏特加的历史,又讲考古学,讲中国的赫哲族,就东北赫哲族,是个黑金部落。然后又谈到它的专题,中文版特别它的制作人员编制人员做了一个中文的专题,就讲农历新年,讲新年。 所以你看,我刚刚说这些内容,好像看起来是完全不相关的事,都把它联系起来了,那么当然还不如(软先生)。可是呢,这样一本杂志,虽然我说没有什么焦点,但却有个好处,就它很多很有趣的小咨询、小讯息,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什么?一个知识上的口香糖。嚼下去吃久了不会特别有营养,不会特别有味道,但是又总是过把瘾,一种知识上的快感。 我举个例子,像这里面有一些科学的新闻。有一个什么新闻呢?原来最近科学家居然发现有一颗星叫做BPM37093,它是个白矮星,所谓白矮星,也就是一个星体衰老之后到了最后阶段就是这个样。但并不是所有白矮星都像这个样,这颗白矮星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就特别在,它的外部包的是氢气跟氮气,但是核心就是我们刚才看到密度极高的碳,密度极高的碳是什么?密度极高的碳不就是钻石吗?换句话说这颗星BPM37093,天啊,各位兄弟姐妹们,赶快想办法把它拿过来吧,它整颗星就是颗钻石。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最大的钻石,那这个钻石它直径长4000千米。那么这就是这本《新知客》提供的一些小资讯。 那么这一期《新知客》也讲一些身体健康的问题,比如说讲一些关于老人的讯息,我看了以后也觉得很有意思。它提到,科学家研究发现,很多9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心里状况比80岁的老人还健康,95岁以上的老人,患老人痴呆症的比例只有20%左右,比80岁的也是少很多。这是不是表示人越老越健康呢?不,当然不是,它说的是什么?你能够活到95岁,活到100岁的话,你就是一种强大的幸存者,就表示你的身体好得不得了,所以你这种人,当然是老了时候身体也不至于差到什么地方去,甚至比其他人,辛辛苦苦挨到80岁还要健康。那么这期杂志就讲了很多人如何抗衰老。透过这种秘密,我们怎么样去理解人衰老的原因跟历史是什么? 那么这些内容,我想很可能都是原来英文版的内容它翻译过来。那么但是作为这种杂志,它的中文版本,它也有一些中文编辑人员给它特别创作的一些专题。比如说像今年讲农历新年,作为一本科技杂志,它就很注重农历新年上面有什么科技有关的东西呢?比如说我们看这一页,它就讲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就运用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技术,比如说转播的技术、拍摄的技术,它就分解一下春晚里面的一些电子传讯的技术。 同时它又提到整个中国过新年方法的改变,像过去中国很强调过农历新年要拜年,对不对。那现在怎么办?现在大家当然是发手机短信去拜年,原来在2006年他们有这么一个数字,中国人总共发了100亿条的短信。那么当然除了发短信之外,大家也会用电邮来互相问候,但是发电邮、收电邮都得小心,原来农历春节的时候,正好就是电邮里面,随电邮附赠的这些病毒,这些木马软件,最活跃最猖獗的时候。 所以这本书,就谈到了很多关于新年的种种的这种冷知识也好,你说一些科学知识也好,一些平常我们忽略的东西也好,这就是我觉得这本杂志的一个好处,就是它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内容都有,牵涉的专题,就算是专题,刚才我讲农历新年专题,它也做的不是太透太长,是一本我觉得相当有趣的杂志,它原来英文版的时候我反而倒不大看,现在有中文版了,大家不妨拿来参考一下,说不定你会在里边找到一些谈话的内容跟讯息。在我看来看这种杂志最大的好处,就是你记住了一大堆杂七杂八、莫名其妙的咨询,但是都很好玩很好笑,于是你茶余饭后跟朋友聊天,你的话题不就自然多了很多吗?到了酒吧,认识陌生人也不怕没话说了。比方说在酒吧跟隔壁搭讪,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在哪里吗?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18.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42 章节:12 2月28日开卷8分钟:《伶人往事》讲述伶人的故事 这篇文字稿不能在论坛上发,大家只能自行去查看了。 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24.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43 章节:13 3月1日开卷8分钟:《论馈赠》解析礼礼相报何时了(上) 主持人:眼看着就要正月十五了,该发红包的也发得差不多了,该收红包的也收得大概很过瘾了吧。说起红包这回事,大家有没有想过,红包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一个人际交易的过程。比如说用我们广东人的规矩来讲,按照广东人的讲法,什么人该发红包呢?就结过婚的人要发红包。所以你可以把这件事,看成是一个还债的过程,就你小时候,你未成人的时候,收过很多红包。你长大了,结了婚了,又轮到你要发红包还出去了,小时候你赚过多少,长大了你就得付出多少。 又或者换另一个角度来看,比如说结婚请喜酒,一般来讲在香港或广东的规矩,请喜酒,客人来了也要给你一个红包,当做是一个例事,一个人情。那么这些例事、人情加起来,这个总额以金钱来算的话,一般要超过你摆这一顿喜酒所花的钱。所以很多人就说,摆喜酒是会赚钱的,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你别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赚了钱之后,你还是得付出,什么时候付出?就到了明年过年的时候,你看到这些亲戚朋友,他们有小孩,你就得发回去给他们的小孩了。换句话说,这也是个还报的过程。 那这个还跟报,这礼物你报我我报你,我送礼给你,你送礼给我,到底要还到什么时候呢?真是,礼礼相报何时了?为了要理解这么独特的一个现象,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本经典之作,就是这本书了《礼物》,作者叫牟斯(英文),那么这本书也有一个大陆版,这台湾版叫《礼物》,大陆版叫《论馈赠》。不过大陆大家请注意,他的书名的作者名都不一样的,他书名叫《论馈赠》,作者名翻译做摩斯,那么其实原来他是个法国社会学大师,叫做牟斯,也是个人类学大师。 说起这个牟斯,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了。他的来头可不小,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涂尔干的外甥,涂尔干是谁呢?涂尔干,如果大家对社会科学稍有认识的话,就应该听过,社会学有所谓三个创建了社会学这门学问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马克思,另外一个是马克思的同乡,德国的韦伯,还有一个就是法国的社会学大师涂尔干。那这个牟斯就是涂尔干的外甥,也是他的接班人。那么接办了,就是涂尔干离世之后,他之前创办那份叫做法国社会学年鉴,成为年法国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一本学术刊物,那么就是这个牟斯在办的。 但这个牟斯呢,或者你叫摩斯呢,他又不只是个学家,很多人认为他也是个人类学里面的一代宗师,主要就是因为他有这本书《礼物》,大陆版叫做《论馈赠》。那么这本书很奇怪,你说它是社会学,它的确是社会学,但是它又很像人类学,为什么呢?它考察了世界上面各种语言,各种不同文化,各种不同部族的一些生活习惯。他考察的方法不是亲身到那个地方去做田野调查。大家知道,当人类学家是很辛苦的,比如说你要调查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如何,或者贵州、广西,像当年费孝通他们那样,你得呆进去,住在人家村子里面,住在人家部落里面,跟人家混熟了,说不定摸上个几年,这叫田野调查,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 但是牟斯不是干这个,他干的是什么呢?他是个语言学上的天才,他就找各种各样的文献,包括古代的印度跟罗马的文献回来,然后就研究各种文献,跟各种社会、各种部落里面一个共通的现象,什么共通的现象?就是刚刚我们讲的,发红包这种现象,类似发红包,但他叫做礼物、馈赠。 那么有一个法文的名字,他这么称呼叫做prestation,prestation这个字是个法文字,意思呢,就是相当于中文里面讲的报,那么英文很难找到很接近的字眼,所以这本书在译成英文本的时候,他们直接用了原来法文的名字,就叫做prestation。报是个什么东西呢?牟取斯要指出的就是,像我们中国人发红包,讲人情,讲面子,这种习惯,这种生活,并不是中国人独有,虽然我们中国人很强调,中国人特别讲究面子,对不对。 比如说你送了个什么礼给人家,人家不还给你,你就说这人这么不懂事,太不近人情了吧。或者说人家送了礼给你了,你又不还回去的话,你就觉得自己容易丢了面子。又想起来,比如说我们对付贪官,或者对官员们、公务员们做廉洁教育的时候,常常强调你千万不能收一些不应该收的礼物,比如说有人要托你办件什么事,总会送个礼对不对,送个钱,你千万不能要。但为什么我们从来没考虑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能要呢?我能不能要了之后,我什么事都不干呢?好像不大可能,对不对。 为什么你收了礼,你就有义务要还回去一些东西呢?这就是这本书探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纽西兰的毛利人,原来他们也有这样的概念。他们有什么样的概念?就一个礼物的循环圈,怎么样一个礼物循环圈呢?这个现象是这样,就是说,某一个部族的某一个酋长,他可能代表这个部族,把这个礼物送到另一个部族去,或者是部族之内大家彼此交换礼物,我送个项练,贝壳项练给你,送了给你之后你要怎么办?这个东西你得把它还回来。为什么呢? 因为你送的任何一件礼物,按照毛利人的语言叫做taonga,而这个taonga呢,它只是个固体的具体的礼物,但在这个taonga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很抽象的东西,类似于一种精神的力量,叫做hau,hau是什么呢?就有点像中国人讲的情。比如我送礼给你,送你一个房子,送你一个车子,重点不在这个房子跟车子,而在里面有一个情,这个情不是属于你的,你必须还回来。同样的,毛利人原来也有类似我们中国人这种概念,就是说我收到一个礼物,这礼物是我的我拿下了,但里面那个hau不是我的,我必须还回去。那么另外还有一种很有名的一个现象,就是苦拉贸易,就是这个美拉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他们村子这个独木舟,跨越太平洋上的各个群岛进行库腊贸易,库腊贸易是怎么回事? 库腊其实不是种贸易,它就是送礼,它是干嘛呢?整个部族把自己最值钱最豪华的东西,捕获的海产都送到人家那去,送去的时候还要起来装个样子,非常的谦逊,太微薄了,我这东西太不够意思,太不够面子,就劳烦您收下吧。然后收礼的那个部族的酋长要假装很看不起,千万不行不行,我不能要,我不能要,这东西我怎么能要呢,不不这不行,就是怎么样都不肯要,但是最后也还是得收下,不收你是不给人家面子,收了之后怎么办呢?这个部族又乘着独木舟跑到另一个部族,结果就透过这样一种库腊交易,整个南太平洋的岛屿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31.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45 章节:14 3月2日开卷8分钟:《论馈赠》解析礼礼相报何时了(下) 主持人:那么昨天我们就提到了,原来讲人情、讲面子的不只是中国人,世界上各种文化,比如说像牟斯,他探讨过罗马人、印度人、各个大西洋旁边的,太平洋旁边的原始部落也都很讲究人情面子,什么地方能够显现出来呢?就从他们送礼这个环节上面能够看得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继续给大家讲的就是这本《礼物》,简体字版叫做《论馈赠》,作者摩斯。那么摩斯这本书,这里面还提出一些很有趣的一些观察。 那么他指出,比如说像我们昨天提到的那种库腊贸易,一开始有名的探险家库克船长,发现这些南太平洋的群岛上的人,这样子非常的遥远的,那么用独木舟把一船船的礼物,送到另一个地方去。他认为这是什么呢?他认为这是原始的以物易物,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易。那么过去我们学经济学或者人类史,总是说原始人没有货币,他首先是以物易物,然后后来才发明货币,有了货币之后,慢慢的就出现信用贷款这种东西。所谓信用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天先拿了货,我钱先不给你了,我日后再给你钱。或者说我先付了订金,日后再拿货,这样一种信用交易的模式是很后来才有的。 摩斯这本书想指出的正好是个相反的历程。什么相反的历程?他认为早在以物易物之前,人类就有送礼的习惯。而这个彼此送礼,不只是为了互通有无,不只是为了实际的利益,而且是为了建立一种人际的关系,为了让大家没有战争,让大家和谐就要送礼物。而送礼物是需要有还报的,有还报之后,这样的关系就巩固起来了,对不对。 然后呢,这就等于是一种信用对不对。比如说像我今天我发了红包给你的孩子,你孩子将来长大了,结婚成人了,他也要发红包给我的孩子或者我的孙子,那么虽然是延迟了几十年这个报才报回来,但是起码也是种报。你难道不能把这个也理解为信用贷款吗?所以这样的一个信用贷款,它是早于以物易物的阶段就已经存在了。所以摩斯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认为礼物的交易,是后来人类的所有的经济交易跟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就是这个关系呢,除了透过礼物的交易跟交换这种报,还来还去的这种报的方法建立起来之外,我们人自己的身份地位,我们在这个社会地位上面,社会上面我们占据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还是比较低的位置,都能够从送礼这个行为上看得出来。比如说像我们这几天过年,回到公司上班,我们大伙儿都去找我们老板刘长乐讨红包,那么为什么他有义务要发红包给我们所有的员工呢?这就是因为他是我们这儿地位最高的人,等于原始部落的一个酋长,最大的酋长,他当时有义务要馈赠礼物出去了。那么你接受礼物的人怎么办?你也得想办法还报一些义务,但是如果你还不起来的话,你只好认输了。 主持人:那么昨天我们就提到了,原来讲人情、讲面子的不只是中国人,世界上各种文化,比如说像牟斯,他探讨过罗马人、印度人、各个大西洋旁边的,太平洋旁边的原始部落也都很讲究人情面子,什么地方能够显现出来呢?就从他们送礼这个环节上面能够看得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继续给大家讲的就是这本《礼物》,简体字版叫做《论馈赠》,作者摩斯。那么摩斯这本书,这里面还提出一些很有趣的一些观察。 那么他指出,比如说像我们昨天提到的那种库腊贸易,一开始有名的探险家库克船长,发现这些南太平洋的群岛上的人,这样子非常的遥远的,那么用独木舟把一船船的礼物,送到另一个地方去。他认为这是什么呢?他认为这是原始的以物易物,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易。那么过去我们学经济学或者人类史,总是说原始人没有货币,他首先是以物易物,然后后来才发明货币,有了货币之后,慢慢的就出现信用贷款这种东西。所谓信用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天先拿了货,我钱先不给你了,我日后再给你钱。或者说我先付了订金,日后再拿货,这样一种信用交易的模式是很后来才有的。 摩斯这本书想指出的正好是个相反的历程。什么相反的历程?他认为早在以物易物之前,人类就有送礼的习惯。而这个彼此送礼,不只是为了互通有无,不只是为了实际的利益,而且是为了建立一种人际的关系,为了让大家没有战争,让大家和谐就要送礼物。而送礼物是需要有还报的,有还报之后,这样的关系就巩固起来了,对不对。 然后呢,这就等于是一种信用对不对。比如说像我今天我发了红包给你的孩子,你孩子将来长大了,结婚成人了,他也要发红包给我的孩子或者我的孙子,那么虽然是延迟了几十年这个报才报回来,但是起码也是种报。你难道不能把这个也理解为信用贷款吗?所以这样的一个信用贷款,它是早于以物易物的阶段就已经存在了。所以摩斯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认为礼物的交易,是后来人类的所有的经济交易跟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就是这个关系呢,除了透过礼物的交易跟交换这种报,还来还去的这种报的方法建立起来之外,我们人自己的身份地位,我们在这个社会地位上面,社会上面我们占据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还是比较低的位置,都能够从送礼这个行为上看得出来。比如说像我们这几天过年,回到公司上班,我们大伙儿都去找我们老板刘长乐讨红包,那么为什么他有义务要发红包给我们所有的员工呢?这就是因为他是我们这儿地位最高的人,等于原始部落的一个酋长,最大的酋长,他当时有义务要馈赠礼物出去了。那么你接受礼物的人怎么办?你也得想办法还报一些义务,但是如果你还不起来的话,你只好认输了。 那么为了要竞争,大家不同部落酋长竞争彼此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在北大西洋,北美这些地方,曾经出现过一种很有趣的东西,在历史上很有名,叫夸富宴,potlatch这个字就是美国、加拿大西海岸地方,曾经流行过这么一种东西,叫夸富宴。那么过去美国、加拿大政府都曾经明令用法律去禁止这些部落再搞夸富宴,禁止那些印第安人再搞。但是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地要搞下去,为什么呢?什么叫夸富宴?我们想想看,夸富宴的意思就是说,我趁着过年过节,结婚,找个借口,反正找个理由请大伙儿来吃饭。就有点像今天我们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团拜,请吃年夜饭或什么的时候,不是花很多钱吗,就跟这差不多,就是花大把的钱,用上好的材料去做一顿好吃的好喝的,叫了亲朋好友,把一帮人都叫来。除了吃之外还要送礼,就一边吃饭还送礼。这一顿饭吃下来,这么送礼送下来,能够送到什么程度?是送到这个酋长,送到这个请客的人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他是把他全部家当拿上去。 然后在这个宴会上面,收到礼物的人又该怎么办呢?收到礼物的人,他们就光收这个礼物不行,他还得再搞一回,他也也搞一回,也要这么搞,就是也要把自己的东西全部花出去。所以到了最后,就大家都很穷,因为大家把自己的家当全拿出来花掉。所以在美国白人看来,这太不像话了,真是太浪费了,就不准他们搞,但现在又恢复了,觉得这是他们的传统习俗。 这里面的秘密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再讲个更好玩的地方,就是这些人搞这个夸富宴,他不只是送礼,而且收礼人的人跟送礼的人,有时候就在吃着饭,喝醉了酒的时候,当场就把这些礼物烧毁,什么金银铜宝,丢到大海去,这算什么鸟东西,丢了,全不要了,是这样,这为了要显阔气。谁越阔气的去送礼,谁越阔气的去把收下来的礼物当场毁灭,然后又用更大的财富去请回大家吃饭,搞这种夸富宴,再去送礼,这个人的地位就越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建立这个东西上面的。 这让我想起来,尼采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尼采说,基督教的道德是种奴隶的道德。什么叫奴隶的道德?就是说,我为什么施舍钱给一个穷人呢?是因为我觉得他很可怜,我同情他,我想把我们的两个人的地位拉近,所以我把钱给他,我的钱分了给他,那么这样子我们拥有了财富跟地位不是比较接近了吗?但是尼采鼓吹的是主人的道德,什么叫主人的道德?就像以前罗马人一样,罗马人的道德是什么样的道德?就是我为什么要把钱捐给穷人,赈济穷人呢?是为了要突出我们之间的差距,就是因为我有本事,我才能够把钱给了你。 摩斯这本书就指出,像我们刚刚看到夸富宴,或者很多这种慈善赈济,今天讲的慈善赈济的行为,都来源于这种送礼的习惯。越是有地位,有财富的人,他就越要慷慨大度的把钱捐出去,这样子一方面才能得到神灵的庇佑,第二方面,这才在社会上面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所谓的社会地位到最后是要大家认可的。 所以经过这两天我们介绍摩斯这本书,我们就知道,中国人讲的送礼,甚至有时候很恶劣的贪污腐败,平常讲人情讲面子,并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现象,而是整个人类社会一个共通的某种社会原则。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39.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47 章节:15 3月7日开卷8分钟:《前进杜拜》展现一个豪华国度 主持人:我们昨天跟前天介绍的国家,都是一些典型的北欧斯卡蒂娜维亚半岛的,那种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特别讲究民主跟平等,虽然非常的富裕,但是整个国家的平均所得是非常的平均,而且整个国家的感觉就给人很朴实,很低调,一点不想张扬。今天我们介绍的国家恰恰相反,是杜拜。杜拜大家知道,现在是全世界最夸张的一个国家。如果你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够快的话,那要看看杜拜。杜拜在过去10年里面,它的GDP的成长是230%。 那么这样一个国家,当然你可能会疑问,它到底算不算一个国家?我们都知道,它是阿联酋的其中一个公国,但其实它已经具备一个小型的半独立国家的状态。那么杜拜这个小国,最有名的就是它的一些建筑,非常夸张豪华的建筑,像帆船酒店。帆船酒店是一个在海上面填海,面对波斯湾,用沙子为基础建立起来这么一家酒店。这个酒店首先你会想到,就是盖成这个样子,难道它不会入尘吗?难道这些沙子不会被海浪卷走吗?接下来你就发现,这个酒店奢华到什么程度?难怪有人说它是七星级酒店。所有的房间,都是有两层楼的,每一间房间起码一个晚上是1000块美金。即便如此,现在你去定,也要两个月前预定,才有可能找到空房。 然后你到餐厅吃饭,除了酒单还有水单,这个水单提供21种水,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矿泉水。在房间里面,你订报纸看的话,你会发现世界上200种报纸里面,这个酒店每天都提供。除了有名的帆船酒店,当然还有棕榈岛了,棕榈岛前几年刚刚新建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它是在海上填成像棕榈树模一样的沙洲,这沙洲上面每一小部分就是一个独立的豪宅。那么邀请世界各地的一些有名的名人跟富豪去住,比如贝克汉姆夫妇就在上面买了一小座岛。 那么此外仍在新建中,但是08年就要落成的就是世界岛,世界岛是什么?世界岛就是把整个海上面,用沙洲填成像个世界地图一样。那么这世界地图一样,你看五大洲它全都全了,那么就让这些富豪在上面选择,你喜欢住什么地方,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把整个日本买下来就都是你的了,你就成为日本的岛主跟国王,是这么一个概念。 说了半天,你大概一定觉得杜拜是个财大气粗的国家。大概是个反正有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国家,再坏一点甚至说,这跟我们很多地方上贪官很像,都在搞这种形象工程,就总是要发展。而且更不妙的是,大家都觉得,这些中东国家,那么有钱,搞那么多奢华的东西,肯定就是靠石油发财的。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这本《前进杜拜》,是台湾的《天下文化》跟《远见》这两个很有名的杂志,他们派出了三个记者,杨玛利、陈之俊、王一芝,三个人去做一个调查研究。做完这个调查研究的时候,你看了这本书你会很惊讶,很惊讶什么?就是原来杜拜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石油富国,恰恰相反,它到1966年才发现石油,而且当时已经估计,这个油用到2010年可能就会用完了。那么直到现在为止,杜拜所有的财富,这个石油只贡献了6%,所以它不是靠石油发财的国家。 恰恰相反,正因为这个国家太穷了,它没有什么天然资源,它比不上中东别的那些油国,它一年只下三小时的雨,所以杜拜刚刚独立的时候,它的邦长穆罕默德就在想,我要怎么样挽救这个国家?我要怎么样发展这个国家?首先他在70年搞大工程,这个大工程就是要开挖运河,然后跟着大肆的建设,搞各种基础建设。比如说杜拜的主要的街道,我们看看萨伊德道,1990年的时候是这幅模样,到了2003年的时候就变成这个模样。这十几年里面它发展的有多快?然后他把这个运河开挖之后,就迅速的让杜拜港成为今天世界上的第三大港口,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大深水港,那么仅次于新加坡和香港,成为第三大的转运中心,因为它看准了中东缺乏这样的转运中心,杜拜就要搞这个。 跟着下来就搞观光业,怎么样搞观光业呢?就像搞杜拜有什么要让人去旅游,除了沙漠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他要无中生有,像做一个海市蜃楼一样,在沙漠上面大肆兴建各种豪华的酒店跟商场,就用豪华这两个字来行销杜拜,那么让全世界的人一想到杜拜就想到豪华。 除此之外,他也搞航空公司,比如说阿联酋,阿联酋有这个航空公司是1985年才成立,现在已经是全世界第二赚钱的航空公司了。如果说帆船酒店,是固定在杜拜的杜拜的形象大使,阿联酋就是航向全世界的杜拜的一个形象大使。杜拜接下来的目标是干什么?就要发展金融中心。他想在香港跟伦敦中间,这个空隙里面发展一个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出来。所以你看到,他每一个步骤,他每做一件大型的规划,看起来都很夸张,但是它都能做到。而且他都是有想法的,他不是随便的我要盖一些什么好看的东西出来,让人家看了觉得很美,让老百姓看了很佩服,上级领导来看了很欣赏,不是,我是要做所有的大型规划,大型建设,把杜拜搞的像个大工地一样。 比如说盖这个杜拜塔,我的目的都是为了要吸引全球的目光,让他们来投资。他们来投资的时候,我就要有相应的措施,什么样的措施呢?杜拜是完全的自由港,没有任何关税,没有任何利得税,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外资蜂拥而入。我觉得现在杜拜,的确快要变成一个世界上新的金融中心了。 那么杜拜能够发展成这么快,这么迅速,就是它这个邦长穆罕默德,也就是它的酋长,他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常常有些,他是个独裁统治,一个酋长统治这个国家,当然他有很多的国会、内阁等等等等,但他的身影在整个国家是无处不在,到处都能够看得到他们有名的标语,他的标语是什么?就永远要做第一,永远梦想,不要退后。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没有人会记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那么这本书的记者最后去拍到他帮杜拜搞的世界上最大的中东旅游览开幕,是怎么开幕?他们以为他来要致辞,有个仪式,没有。他来了之后,拿把剪刀剪彩,剪完了就跟其他的游客一样去看展览去了,完全不要废话。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52.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48 章节:16 3月8日开卷8分钟:《净土不丹》介绍一个美丽的小国 主持人:我很喜欢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什么,就说一个美国的游客,跑到一个海滨度假的一个小岛国去玩,然后就发现,当地他认识一个渔夫,渔夫生活过的挺舒服挺自在,每天就睡到差不多临近中午才起床,去钓鱼,钓完鱼之后下午就卖鱼,卖鱼卖完了钱也赚的不多,但是他就够钱去喝酒,喝了酒晚上唱唱歌听听音乐很爽,然后就睡了。游客就觉得这生活像天堂一样。 他就跟这个渔夫,当地的渔夫说,何必那么蠢,你既然有那么多的时间,你为什么不早点起床呢?你看,你早点起床,就能够早点出去打鱼,早点出去打鱼能够打多一点鱼,打多一点鱼回来就赚了钱,赚了钱回来那可好了,你就能够更新一下你这个船,这个设备,能够去更远的地方打鱼了。渔夫听了,有道理,对,那后来怎么办?接着该怎么办?这个美国游客就说,接下来你就发了,你去远洋一点的地方打鱼,远一点上面的海域打鱼的话,打到鱼更多品种更好。这时候你就赚的钱更多了。渔夫又问那我赚了钱更多之后怎么办。赚了钱更多之后那了不起,多买几艘船,聘一堆人帮你去打鱼。那渔夫就说,听起来也很爽,那接下来又怎么办? 然后这个美国佬就说,接下来这还用得着说吗,接下来当然是一条龙,从捕鱼到宰鱼卖鱼再做罐头,做行销,一条龙服务搞下来,没多久你就上市了。这渔夫又问,那我上市之后又怎么样?这美国人就跟他说,你上市你这公司上市不得了,上市之后你知道怎么样?你每天可以睡到11、12点才起来,起来没事干就钓钓鱼,钓完鱼就喝喝酒,喝喝酒弹弹吉他唱歌,多爽啊。这渔夫就说,那我现在不就生活得跟你说的一模一样吗,我为什么还要搞那么多东西呢? 这个故事就让我想起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国家,不丹。这本书《净土不丹》,作者张浣仪,他是个香港人。张浣仪是个香港的一个旅游作家,那么到处去跑,到处去转,也当过记者。那么他特别喜欢不丹这种地方,所以去了不丹一段日子。回来就写了这么一本《净土不丹》,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照片。你从照片你就看得出来,不丹是个多美的国家,这是个小国,非常小的国家,跟瑞士的面积差不多大。有人说他是世界上最后的佛国,所谓的佛国的意思,就是他是那种藏传佛教传统理念去治理的这么一个国家,是高度的政教合一的国家。 那么这个国家由于它高度政教合一,所以它特别爱护大自然。你看它这个自然风光非常的美好,整个国家里面有60%必须保证,是立法保证必须是原始森林,有20%是国家公园。此外它还有很多的动物,这些野生动物也非常受保护。如果你在车上面,比如说有时候经过马路上头,这司机看到路上有一个小鸟受伤了,他停车下来,把这个小鸟看能不能救得活,救不活也要放到路边去祈祷一番,才上车继续开车。整个国家的人都充满了爱心,对大自然很关爱,特别尊重传统。 那么说到这儿,我们就要想起来它的国王,它的国王辛格梅·吉格梅·旺楚克,是个很了不起的一个国王,17岁的时候就登基上台了。那么当年上台的时候长的非常的英俊,现在看他你也觉得他不老,毕竟是70年代才上台的国王。这个国王,他推行一些很特别的政策,什么政策呢?过去他曾经禁止不丹人看电视,那么现在他要求所有不丹人必须穿传统的国服,要尊重传统。那么都要穿这种传统的藏式的民族的国服,要尊重佛教。比如说他们信的这个秘宗,是白教里面其中一个小指派竹格巴举,那么这个支派里面,他们特别强调,就佛寺就是地方行政的首府。 比如说我们看一下,这么一个佛寺,这叫做钟,钟是什么呢?原来是个城堡,但现在呢,它同时也是地方的僧团,最高的僧团就住在里面,地方行政长官也住在里面办公。那么这个国家还有很多限制措施,比如说全国禁烟,然后我们外面的游客要去旅游,要去拜访的话,你会发现旅费非常的贵,他收的你非常昂贵。然后你要进去这个国家,要限制非常多,有名额限制,不是你说要去就去。 这个国王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保护这个国家的传统的自然风光,要保护它原来的文化,它原来的生态。那么这些老百姓大部分都是务农为生,直到现在为止,这个国家有八成以上的人口都是农民。当然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主要靠农业,而是靠它在高山这个位置上面搞水力发电,把这个电力卖给印度。 好,听完这么一大堆,你会觉得这个国家一定是个很独裁的国家,这个国王非常独裁,这个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都是当农民的你想想看,一点都不现代,还被逼穿传统服装。你错了,不丹被认为是世界上面其中一个国民最愉快的一个国家。不丹国王他曾经被美国《时代周刊》选择为影响世界100大人物之一。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发明了一个东西,发明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就今天我们衡量全世界所有国家发展程度用的一条标准,就是GDP,看大家的成长的比率怎么样。 但是不丹国王发明什么呢?国民快乐指数。就是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就,不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成长有多大,而是这个国家能不能让国民快乐。那么他就认为,他的政策保存了自然环境,推行佛教,让老百姓很平安和乐,大家都快乐,这才是他的治国目标。而说到独裁,记不记得去年,我们台很多节目主持人也都说过这件事,就这位还很年轻的国王,主动宣布要退位给他的儿子,与此同时他还宣布,到2008年就要废除这种君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把整个国家变成君主立宪制。其实早在1998年,这位年轻的国王就已经赋予了国会去弹劾国王的权利,这是世界上很少有的,我们如果说一个独裁的一个领导人的话,愿意这么主动的去释放权利给他的人民。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60.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0:49 章节:17 3月9日开卷8分钟:全世界最畅销的旅游指南《MICRO NATIONS》 主持人: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大家都玩过一种游戏,就是兵捉贼,有时候突然宣布自己是国王,然后谁是王后,她是女皇等等这样一些游戏。可见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有这么一种欲望,似乎想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或者把自己放在一个统治者的位子上面。原来有些人到了长大之后,依然没有忘记自己这样的欲望跟梦想,而且愿意把它们实现出来。实现出来结果是什么呢?就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小型,也可能有人会认为是最荒谬的一种国家,叫做人造国家,或者叫微型国家,MICRO NATIONS。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非常的古怪,非常的巧妙,非常的妙,这本书就叫做《MICRO NATIONS》,而且它还是(英文)出的,(英文)就是寂寞星球,全世界最畅销最有名的旅游指南。那么这本书是三个作者写的,那么这三位作者,都是这个微型国家发烧友。他们就认为,世界上面想去旅游的地方,很多人都觉得去的差不多了,去什么大国,什么一些很正经的地方,巴黎什么的也都去得烂了,变得烂掉了,不如找些没去过的地方。找到的就是这微型国家。什么叫做微型国家呢?我随便先举一个例子。 前一阵子才有这么一条新闻,是关于英国南方十公里海域以外的一个小岛国,就是(英文),西兰公国,西兰公国是怎么回事?在地图上是不会找到它的。它是这样,它过去是英国皇家海军故意击沉了自己的一艘舰艇,然后在这个舰艇上面搭一个台,是预备用来做防空炮塔,但是后来又把它荒废了。荒废了之后,在1960年代的时候,就有一个英国的DJ,叫做(英文),他跑到上面去架设一个非法的地下电台,觉得在公海上面能够脱离英国法律的制裁。后来搞着搞着,他居然宣布他成立一个公国,一个新的国家在上面,他自己就是这个国家的亲王。然后呢,他宣布独立之后,英国海军曾经派人想去把他赶跑,结果都被他开枪击退。 1968年的时候,有一回他回到英国去买东西,上面这么一个小的破舰艇上面,什么都没有。他跑去买东西的时候被逮捕,但是英国法庭居然宣布,他这个人他开枪的行为,对英国皇家海军开枪的行为,是在公海上发生的,不受英国管辖。至此之后,他就觉得自己更加有建国的依据。后来他有一个助手,是个德国人,就趁他不在的时候发动政变,把他儿子绑架。那么后来他儿子就成功的逃脱出来,而且成功的平复了这个政变,反过来把这个德国人当成人质关起来。 当时的德国政府曾经要求英国政府,帮忙把这个德国人给弄回去。但英国政府说,我也爱莫能助,这不是我管辖范围。结果德国要派一个外交官去跟他们谈判,他们才释放出去。他从此之后,他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微型国家,因为他跟德国有过外交接触,被人家承认了。 那么说到这个西兰公国之外,还有一些国家,这种微型国家,大部分都是一些老百姓,他根据普通法的原理,他觉得自己的私人的产权,自己的利益受到国家侵犯的时候,他有权宣布独立。比如说像澳洲的SnakeHill,蛇山。蛇山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它是这样的,是两夫妇,他们家的房子就是他们的国家了。这个国家是怎么建立的呢?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给一些的贷款,去买这个房贷的时候,做房贷的时候给人逼迁。他觉得这个法律不公平,于是他宣布独立,要脱离澳洲的法律,脱离澳洲的法律他自己管辖,就不用给人逼迁了。 那么除了他之外,因为不满一个国家的法律而跑出来的国家还很多。比如说澳洲还有一个叫做(英文),(和德河谷)公国。那这个公国又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呢?这是个农夫,他的农场面积相当大。有一回澳洲政府就宣布限制他们的小麦的出口,他就很不满,于是他就宣布独立了。宣布独立之后,那么当时的澳洲政府当然觉得他神经病,也不管他,还派一些税务官员去收税。派人去收税的时候他不堪其扰,于是他宣布对澳洲宣战。那么他对澳洲宣战之后,澳洲政府就当他是个白痴,真的就不理他了至此之后。但这个政府呢,这个国家发展得很厉害,请各位看一下,他们有邮票,他们有钞票,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邮局。那么这个国家常住人口大概几十个人。但是呢,它在网上发售护照,全世界买到他们护照,成为他们国民的人大概有1万多个人。那么这个国家很崇拜自己的国王,就是当年那个农夫,他现在叫做(英文),他也不完全是国王,他是公国,至少是个亲王,叫做利奥纳多。那这位利奥纳多他很崇拜自己,还找人给自己雕了一个铜像,请各位看一下。然后他又认为,一个国家的建国的根本是搞教育,是搞学术研究,于是他成立了皇家高等研究院,那么推广学术研究。研究什么呢?用这个圣经密码的方法,来研究圣经里面的数字学的道理,而且还出版了不少的专门的学术论著。 那么还有一个国家,在美国内华达州,叫做(英文),我们看一下,它的总统的样貌是这样的。那么这位总统对于建国也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光是独立了之后还不够,还要积极发展经济,于是他就发展太空产业。请看他们国家,他跟他的国民大概5、6个人,搭设了一个火箭基地。此外他们也有三军的配备,据说最强大的是海军,请看一下我们这位总统,他同时是海军总司令,他下面踩的就是他的旗舰。 除了这些国家之外,另外目前世界上面其中一个最有名的国家,就是英国一个喜剧演员,叫做丹尼,他现在号称丹尼皇帝,他成立的国家叫可爱的。我们看一下个国家,他的成立大典的记者招待会,在他旁边那一位是他这个国家的警备总司令。那这个国家的版图是这样的,有一张地图,那么这个地图可以清晰看到,这个国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客厅,有睡床,什么都有。那么这位喜剧演员甚至不晓得怎么样混进过联合国,在联合国上面拍了个发表演讲的照片,因为他要申请加入联合国。特别值得大陆观众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可爱的这个国家,他不承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他只承认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换句话说,如果陈水扁愿意的话,他终于可以在欧洲找到一个愿意跟他建交的国家了,就是在伦敦的这个可爱的,而且说不定还能搞过境外交,为了去拜访这位丹尼国王,可以有机会去伦敦了。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569.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02 章节:18 3月12日开卷8分钟:《流浪集》告诉你旅行的真正意义 主持人:大家知道吗,旅游景点原来是有过期时限的。像今天我们一些很有名的旅游景点,三峡或泰山,那当然自古以来就是很有名的景点了,很多文人骚客都喜欢去那旅游。可是也有一些旅游景点,曾经在比如唐朝的时候,宋朝的时候非常有名,很多人去玩,到了今天却被人淡忘了。我有这么一个台湾朋友,大家都觉得他太会玩,太爱玩了。他专门找这种地方玩,他也不是故意去,他就能去就去,拿一个地图,这地图上面都找不到那个地名,他都能够找到。然后去了那些地方之后,发现一座古塔,破破旧旧的,哎呀,舒服,想起来这是宋人的时候,曾经在这古塔底下煮酒赋诗啊。于是,他就跟他这帮文人墨客朋友,一起在底下也煮酒也写诗,日子是不是过得很写意? 当然除了我这个朋友之外,余秋雨先生,也常常去一些历史上曾经有名的地方,今天已经被人淡忘的这种景点去旅游。可是余先生很沉重,说他那是文化苦旅,我这位哥们儿他这是乐旅,喜欢享乐、耍乐。我给大家介绍就是台湾有名的作家,舒国治先生。今天给大家讲他这本新书《流浪集》。舒国治也真是一个奇人,虽然是台湾作家,但是他到底写过什么呢?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写过一些很先锋的小说,当时是震撼台湾文坛。到后来他又不写了,写完小说就不写了,去玩,也去了美国胡搞,就跟阿城一样,一鸣惊人之后就不写小说了,就开始碰这搞那,也搞电影。那么舒国治老跟杨德昌导演在一块儿,那么最近几年重出江湖,就开始写游记,写旅游文学。 其实他在美国那几年是干嘛?主要就是去流浪,他的流浪是真流浪,是真的是开着个车,穿州过省,走了美国48个州,没有目的。到了哪,没钱了,就在当地打一打工,翻翻地图看,钱差不多了,那我就去别的地方吧,去那地方干嘛呢?也不知道,反正走哪就算哪,是这么个玩法,玩了8年回来。他在我认识的朋友之中,可以说是最懂得玩的人,也最会玩的一个人。他怎么个会玩法呢? 首先,是牵涉一个做人的态度的问题。怎么样的做人态度?比如说我随便给大家念一段,这本书里面谈下雨,淋雨。他说,我不知何时觉得,为什么人要刻意避开淋雨呢?他说小雨的时候淋着多么舒服,避着不淋多可惜啊。大雨固令人全身尴尬,然身体有大郁结,心里有大愁闷,事业境遇有大难关者,偶得痛快一淋,最是有冲刷涤荡之无比功效。然后他又说,一个不愿淋雨的城市或国家,想必就是一个心灵上不甚畅快,身体上不甚透达的地狱。一个不淋雨的小孩,其实从少年成长之后是很不健康的。这就是他的做人的态度,什么东西都挺好玩,不勉强,不强求,我也没怎么见他干事,因为他生活要求很简单,但是他还是能够到处玩。所以他就告诉大家,如果你真的想旅游,真的想流浪,千万别说我忙完这几年我就去,也千万别说,我不够钱。其实你是随时可以说走就走的。 而且走你要看怎么走?比如说同样到北京玩,他到了北京,到哪玩呢?他喜欢去中山公园。为什么?30年代的中国文人很喜欢去中山公园喝茶,里面最有名的地方就是来京雨轩。结果他也去了,他去了之后发现,这个来京雨轩现在变饭庄了,那么那是下午3点,左右无人,他就在庭院问里头的人,我来光喝茶行吗?也行,就给他暖水壶,自斟自饮。然后看着那个茶,看着这个中山公园,他喜欢啊。舒国治就说什么,北京就两样东西好,一个好,有麻雀,二好,有老人。看着很多老人,在那个院子里面散步就舒服。 再比方说他去西安,人家去西安他也去西安。去西安,他就说西安人人说是古城,其实一点也不古,反倒是西安外边有这么一些古村,倒有点唐宋迹象。比如说有些宋朝古塔,他去的时候也是觉得很自在,明明是个农村,他也就觉得很舒服。那么说起来这种流浪的心情,或者是流浪的生活态度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看看他在美国那段日子,这本《流浪集》里面,就谈到了很多他在美国的生活遭遇。比如说,今天大家可能喜欢讲公路电影,对不对,公路小说,今年是在路上的60周年,很多人就讲公路的小说,美国的小说,美国的电影是公路电影。但什么叫公路电影?公路电影不只是你在公路上追逐厮杀,警匪枪战那就是公路电影,真正的公路电影要表达出一个公路的精神。公路的精神就是一种流浪的精神,在美国流浪,讲究的就是在公路开车,一望无际的路,两边的景色没有很大的变化,人生是变得很荒芜的。 比如说这里面他写一段,他当年在新奥尔良,在新奥尔良一个青年旅社,就是一帮这种流浪来流浪去的背囊客,大家天气热也没空调,就坐在这个小旅馆门口的台阶上喝啤酒,瞎掰。然后呢,就开始看着这个停车场,光是看停车场看一个晚上,看什么呢?看看有车来又有车走,看到有车来到这儿,有点犹豫,不知道该停不停在这边住一晚。他们就会对着这个车上人喊,喊什么呢?Right here,you got it。来吧来吧,这里就对了。然后他说一句话,这种感觉正是旅行。什么是旅行呢?来了又走了,然后又有人来了,要有这样一种心态,我不是为了去赶景点,我不是为了去吃一顿很好吃的美食,传说中的美食,不是为了去买什么东西。旅行是为了什么?旅行就是来了又走了,我走了之后,又有人来了,我又去了别的地方。 所以他说,这样的一种流浪的心情,路上走多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人会变得很危险,就是一切都开始无所谓,一切都觉得不刺激了。这里面他就引述了,最后他引述到Bob Dylan,有个很有名的名曲House of the rising sun,日升之屋,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写的非常好,我觉得也很能够代表舒国治他这个人给我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他从生命中得到的唯一快乐,是一个镇接着一个镇地游荡,and the only pleasure he gets out of life is ramblin from town to town。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13.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04 章节:19 3月13日开卷8分钟:与众不同的美食杂志——《天下美食》 主持人:在做这个节目之前,我写书评大概已经写了十几年,在写书评这个问题上面,我有一个洁癖,什么洁癖呢?一般而言,我尽量不大想介绍我太熟的朋友写的书,或者编的书,更不谈是我自己有参加一份的那些杂志跟书,我更不大想去谈,为什么呢?因为总是觉得好像不大好意思,对不对,那么自己好朋友的东西,你还介绍的话,有点像帮他们卖广告,怕自己不客观。但是,今天有个例外,怎么个例外法呢?今天我要介绍一本杂志《天下美食》,这本杂志就真的是我一个朋友编的杂志,而且这本杂志,很抱歉的跟大家说一声,里面还有小弟我的专栏在里面。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介绍它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好杂志啊。 这本美食杂志真的办得不错,为什么呢?主要是它背后的主脑厉害,出版人,它出版人是谁呢?请看,就是沈宏非了,人称沈爷。沈宏非呢,大家知道,是我们全中国最有名的专栏作家之一,那么尤其写起饮食来,更是数一数二没话可说,以当今在世的食家来讲,当今在世,说的好像他快死了似的。当今的食家来讲,真的他的文笔,他的观察,他的切入点,真的是非常与众不同。那么等沈爷自己出手,搞一本美食杂志,会搞成什么样的美食杂志呢?答案就是这本《天下美食》了。 那么搞这种美食杂志,我觉得有一个很困难的地方,这个困难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看到很多杂志报纸,它办美食版或者饮食版的时候呢,就出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跟我们刚刚开头讲的那些东西有点关系,这个问题,就是往往在介绍一些餐厅的时候,都是一种捧场性质居多,很少有客观的评论。记不记得我们节目刚开第一个月的时候,我曾经介绍过一个《纽约时报》的饮食评论家,他的书,你就看看人家真的是制度严谨,都是匿名食评,就算是具名去写食评的话,他们也要想很多方法来保持自己自客观。但我们不一样,中国人讲人情讲面子,朋友开了餐厅,你去写一篇文章捧场,这是很常见的事,对不对。那些老字号大牌子,那更加是不能随便去侮辱,去骂人家。 这《天下美食》好什么地方呢?就拿我手上这个是2、3月份合刊的这一期来讲的话,他们做了一个北京烤鸭的特辑,介绍了几家特别有名、特别火的北京烤鸭店。那么讲到北京烤鸭店,你不能不讲全聚德吧,你不能不去试试看现在正流行的大斗吧。那么但是呢,在谈这些有名的烤鸭店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小专辑里面,对他们的评论,虽然大致上讲是客气,但是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见解。比如说他就说到,说这个全聚德出品的水准不稳定,不稳定,这个说法我觉得是相当客气了。然后说到大斗烤鸭店,在北京那么有名,这个评鉴人说什么呢?就说呢,他太追求自己的烤鸭是低油低脂,入口即化,那么所以这么吃起来就不畅快。也就是说,他这个烤鸭太健康了,现在人都追求健康,但是烤鸭是不是,本来大家就要吃那个油,有油才好吃,你都没油了,低脂肪了低油了,这能好吃到哪儿去呢?我这么说话好像不客气了,看来沈爷得找我当当食评人,来给他介绍一下这些东西。 那么当然小弟呢,也在这里面写了专栏,但是大家别看我,这儿比我好的作家多的是,比方说我给大家介绍小宝。小宝是谁啊?小宝是上海地铁站有名的那家季风书店里面的老板,也是有名的专栏作家杂文作家。这小宝也给他写专栏,写专栏写什么呢?比如说就拿这一期,因为这一期是过年的时候写的,过年的时候出的,他就讲一些跟过年有关的东西。 这小宝呢,宝爷,也跟我们我们前阵子一样,喜欢看这个,我们过年的时候不是讲通胜吗,讲这个历书,历法,这些封建迷信的玩艺儿吗,咱宝爷也是写这个。那这个跟饮食有关吗?有关。我们宝爷就在这本杂志这一期里面他的专栏他提到,他说看到香港有个姓李的大师,这个大师我们节目也谈过。说这个李大师了不起,怎么了不起?他居然出了一本书,叫做《饮食改运学》,什么叫饮食改运?就是说你想搞风水,搞什么,你嫌麻烦,没关系,你光是吃吃喝喝,你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那吃吃喝喝怎么能控制命运呢? 他就介绍,这个李大师了不起。就说这个李大师,原来把很多传统的壮阳食品,就说成壮阳食品是旺妻,原来这个,你看我太震撼了觉得。然后所有的滋阴的食品就变成是,显得是旺夫。比方说吃大闸蟹,原来说是滋阴的,那么现在就是旺夫食品,如此来饮食改运。那么他就觉得呢,这个实在是太有娱乐性,就在这专栏里面挖苦了这个李大师一通。 然后我们还要注意,这本书杂志每一期的封面,它的第一期的封面有李爱,第二期的封面是胡敏珊,美食加美女吗,大家看凤凰卫视都知道,美食加美女是多么重要的新概念,所以《天下美食》当然也抄袭了咱们,也来个美食加美女。那这美女我要坦白说,我觉得有点不大靠谱。你比方说像这个胡敏姗,美女是美女,也爱美食,人家喜欢吃法国菜,很洋派,很浪漫。但说最怕吃什么的时候,这胡敏珊姐姐就说了,她说她最怕吃榴莲。榴莲啊,姐妹,榴莲是什么玩艺儿?榴莲你怕吃,那就不能叫做能欣赏美食了,您说是吧,对不对。那么我正在修行,饮食男女,这个男女大欲我是能戒得掉,饮食呢,就不容易戒了。遇上美女又怕吃榴莲,那我们就很容易戒。但是没有美女,但有榴莲,那就不好搞了。 我们看一下《天下美食》里面,它第一期里面做了个专题,讲吃红烧肉,你看这个红烧肉,是绝对比美女来得吸引,请看一下我们宝爷,我们沈爷,沈宏非,在两个美女的围绕底下,就对着一盘红烧肉,那是不动声色,颇有美女坐怀而不乱的气派,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红烧肉。那么我们沈宏非先生他写这个红烧肉,我觉得写得非常妙。他怎么呢?他说,这个红烧肉,他说想一想,这是多么雄浑的肉啊,切割的堂堂正正的立方体,此刻若有春风之扑面而来,便觉那动感的肉香扶鹞直上。说到这红烧肉,现在人也都怕,但是我们喜欢美食的人怎么能够戒红烧肉呢?我念一段很重要的文章给大家听听看,那么这段东西是这么写的,这红烧肉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厌,有人却不赞成我吃,认为脂肪太多,对身体不利,不让我天天吃。这是清规戒律,革命者对帝国主义都不怕,怕什么脂肪呢?吃下去,综合消化,转化为大便,排泄出去,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怕什么?这话谁讲的呢,伟人说的。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15.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10 章节:20 3月14日开卷8分钟:小说家的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主持人:由于金庸、古龙、张小娴,还有亦舒,太受欢迎了,所以难免有时候有些朋友就会问我,你们香港到底有没有严肃的文学?有没有写严肃小说的人呢?答案当然是有的。比方说像今年,去年的时候,香港浸会大学搬了一个奖,叫红楼梦奖,那是有史以来华文小说世界里面,奖金最高的一个奖,专门给长篇小说。那么后来得奖的是莫言,那么在最后评审阶段里面,评委们在争论,应该给谁的时候,有一个名字,那么跟莫言是争持不下,那这个人就是香港的一个小说家,我的好朋友董启章。 那么说到董启章,那么他这本书,《开工开物,栩栩如真》,为什么今年没有拿到这个奖呢?尽管他已经在台湾拿尽了,几乎所有的最大的文学奖项了。原因就是因为这本50万字左右的书,才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那么换句话说,它还有两本,全长加起来应该有160多万字。那么这160多万字的小说呢,以一个香港的小说家来讲,要去写它实在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对不对?那么事实上,董启章过去有好几本书,那么过去这么多本不一样的书,在台湾在香港都非常受到好评。在台湾他的书卖的还不错,而且拿到很多奖,但是回到香港,我们刚刚已经说了,香港是金庸与亦舒称霸的世界,那么所以像他这样的作家,生活当然就比较清苦。所以他当时输给莫言,就被认为他的小说还没有写完。 那么我就觉得有点可惜了,莫言大哥非常有钱了对不对,那么董启章他很穷,在香港当个严肃小说家,他太需要这笔钱了。那么说回来这本书,《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这么一本小说,是什么样的小说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可能是近年不只是香港,而且是整个华文小说界里面最复杂,最精密的其中一本书。那么可以说是个小说家的小说。什么叫小说家的小说呢?就他几乎想穷尽所有你想象到的一些小说的技巧,那么所以说是一本在对学院派的批评家来讲,会非常有挑战性,非常好玩的书。但是我想很多一般读者去看,会觉得有点头疼,那么不是说他写的文字有多别扭,而是他整个结构的问题。 他结构有什么问题呢?我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叫做自然史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整个自然史三部曲第一部。换句话说,董启章是打算要接连写3部,那么这三部书,他还有个副标题这本书叫做二声部小说,就唱歌的二声部。什么叫二声部呢?基本上讲,他就把整个小说分割成两个部分,那么互相交错。一个部分,是以第一声的叙述者我为主的,看起来好象是个真实的事件。那么第二部,是他创造了一个人物出来,这个人物就叫做栩栩。那么这个栩栩是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面,那么双方互相交错。 好,那么这个小说复杂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能够用好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它。第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这个小说是这个作者董启章,他描述自己家三代人的故事,从清末明初到抗日战争,一直到现在的回归之后的香港,是一家三代人的故事。那么同时呢,他又是一个香港的历史,讲这100多年来,香港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又同时,他也是一个物件跟人之间的关系的历史。什么叫物件跟人之间的关系的历史呢?像过去我们谈历史,我们一般就直接谈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在小说里面描述历史跟家族史的故事都非常多了,对不对,我们就直接去看那些人怎么样,他的性格遭遇什么磨难,这个家族有什么样的不堪的命运,整个社会的趋势的起伏如何如何,等等等等。 但这本小说特别的地方是,它透过一件有一件的物品,物质文明的来写这个三代的故事,来写这100多年来香港的历史。这物品包括什么呢?比如说像卡式录音带跟卡式录音机,那么对我们今天来讲,很多年轻人大概连这个东西还没见过对不对。这个卡式录音机跟卡式录音带,在这个小说里面对它有一个很有趣的描写,他特别强调,像那种最早的随身听,当然我们知道,你戴上这个随身听这个耳筒之后,就是跟世界隔成了一道屏幕出来了。比如说你在嘈杂的街道上面,你只要戴上耳机,就像今天我们听MP3一样,你就会觉得你跟世界隔开了。 那么董启章就利用这个功能,录音带这个功能,来描述这个东西它在这个历史上象征了什么,是不是人与人间的隔离呢?又比如说,这个老式的缝纫机,那么这本书里面也谈到老式的缝纫机,这老式的缝纫机对很多香港家庭来讲,都很值得怀念。为什么?因为香港在经济正要起飞的时候,很多妇女在家里面,就是开着这么一个老式缝纫机来赚点外快,帮忙做一些衣料上面的加工的工作。那么这本书对老式缝纫机也有一个非常微妙的描写。比如说老式缝纫机,是比所有重型机器还要暴力的一种机器,就是它那根针很有穿透性,好象要把一些布娃娃一针一针的割过去,然后刺穿了它们才能把它们连起来,他很仔细去描写这个过程,描写的非常暴力。 那么换句话说,这本小说里面是充满了不同的物品跟物件,那么这些物品跟物件,都被写成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去代表着整个历史的变迁。但是,我还没说到这本小说最复杂的地方。什么是它最复杂的地方?大家知道吗,在现代文学理论里面有一种东西叫后社小说。什么叫后社小说呢?意思就是说,传统上我们觉得一个小说作家他写出来一个事件,是创造一个事件,或模仿这个事件。但是,如果你在这个小说里面,看到这个小说里面的人物,在怀疑我们到底是真的人还是一个作者创造出来的人呢?比如说像这个情况,那么你就开始进入一个后社小说了,所谓后社小说,指的就是这些小说里面的角色,不断的在反省怀疑什么叫做小说本身。 那么这本书为什么叫天工开物呢?他用的当然是明朝的这本老书,《天工开物》。他想强调的就是,所有的小说里面的人物,其实也是一种物,天工开物,正好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从大自然的造物,到人造物之间是没有距离的。那么在这上面,这本书就变得非常复杂了,这所谓的二声部呢,是彼此来回。 那么我很难在8分钟里面把这本非常精巧,结构非常繁复的书说得非常清楚,但是我衷心希望,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够拿到这本书看一看,又或者呢赶快什么时候看有谁把它出了个大陆版,大家就能够见识到,香港当一个小说家要严肃起来的时候,他能够把它写到,严肃到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程度?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16.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10 章节:21 3月15日开卷8分钟:透过《城市个人安全手册》看城市治安问题 主持人:著名的台湾作家龙应台教授,在去年年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她在广州,在街上逛街的时候,突然给人抢了她的手提袋,抢了她的提包了,那么后来就大发感慨。然后就有些网友,有些读者就骂她,就说你这龙应台,台湾人,这么不懂事,在广州给人抢一抢就这么多议论,在广州这是常见的事呢。这么说来,好像在侮辱广州。不过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广州这几年治安的确不怎么样,有人甚至说,它可能是全国治安问题最严重的一个城市。 所以最近,广州政府也做了很多的事情,除了靠政府做事之外,老百姓也注意一下,自己怎么样要考虑自己的安全问题。于是,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办的《南都周刊》,出了这么一本书,叫《城市个人安全手册》,你看都出手册了。其实这手册,并不完全是针对广州市的市民,因为里面谈的很多问题,是全国都见的非常普遍的。比方说飞车贼。什么叫飞车贼呢?那么我在这里面找一段给大家看一看。 意思简单讲,就是有人骑着摩托车在街上晃,那么他有两种作案手法,一种就是两人一小组,一人骑车,一人在路边。比如说看到你,龙教授,弱流女子,看来很容易下手,一下抢了你的手提包。然后这个接应的人,就骑着摩托车飞快的这时候经过,然后你一上车就逃之夭夭了。另外一种是怎么样?就单独作案,这种有时候还更可怕,就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在这个小巷里面晃啊晃,或者在大街上逛,那么看到容易下手的就下手。这时候呢,如果你跟他硬抢,有时候说不定你会给这个车呢,拉的撞到街上,非常危险。那么过去几年来,都常常听说有这种被飞车贼抢劫,结果最后闹出人命的事。于是现在广州市政府,也做了很多限制摩托车的行动。 那么我们就看一下本书里面就教大家,怎么样可以避免这种飞车贼呢?除了靠政府的警察公安来抓之外,自己也得注意。当你在偏僻路段单独行走的时候,听到后面有靠近的车声,提高警惕,注意避开尾随跟踪企图接近的摩托车。然后呢,如果有摩托车在身旁兜圈,很可能是歹徒在寻找下手的有利角度,要设法避开。夜间外出的女性,要注意走在人多光线亮的地方。然后呢还说了,不要离马路太近,更不要走车行道,拎包的话,有可能就放在胸前这么抱着,背包不要挂在靠马路的一侧,手机也不能挂在胸前。各位,您看,这手册教大家各种各样保障人身安全的方法,防家居窃贼,防马路上的扒手,防这防那。 如果你想想看,整个大街上头,你看的所有的人都是手提包,或者背包都挂在胸前,这么捧着,你觉得这是什么模样?这城市会不会变得很怪异?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好吧,如果你觉得在街上走,那么本来就危险,那么有没有一些不在大马路上面,你是不是就安全了呢?也未必。 比如说去自动柜员机提款,原来也常常会出问题的。比方说这里面就讲到了,有一些歹徒,怎么样利用自动柜员机来骗取大家的财产呢?他是这样,设计一个吞卡假象。什么叫做吞卡假象呢?作案人在提款卡插卡的那个地方,里面装了一个金属小钩,贴双面胶纸,诸如此类的东西。然后你这个卡一弄进去,卡在里面弄不出来了,这时候你以为这个机坏了,然后你就走了,对不对?可能想到第二天再去银行跟人家讲。这时候歹徒等你走了就出来,就顺利拿到你的提款卡了。 还有一种更高科技,怎么样高科技呢?就利用假银行卡的插卡槽,就他装了另一个插卡槽,在这个ATM提款机本来就有的插卡槽上面,你一插,就插入这个假插口,歹徒又拿到你的资料。那么看来是不是到处都不安全呢?所以我们记得,钟南山院士曾经说,因为自己也被打劫过,于是提出要限制外来人口。似乎在他心目中,这些外来的农民工,就是社会治安不好的主要原因。我相信有很多大城市的居民也有这个想法。不过我觉得大家不要,你知道吗,看看这火车站热闹的人群,四处都有人来聚集,来打工。这些人,你不要以为他们是危险的人群,他们才是受害者。为什么呢? 我常常在火车站,看到一些给歹徒侵犯或者欺骗或者是打劫的人,那些人往往是外来人。也就是因为外来人对这个城市人生路不熟,有时候他们反而更危险。但城市安全就是这样,就是一个城市,觉得自己的治安不好的时候,它很容易要投射一个人群出来,觉得这些人是问题人群,把自己的问题外在化,转移到他们身上。就等于像当年的德国人要歧视犹太人一样。现在有些大城市的市民,对外来人口那种恐惧,那种害怕,往往投射的就是这样一个心里。你想想看,他们跟我们,你们这些城市居民一样,都在忍受着治安不佳的一个情况。 说到治安问题,这不只是广州的问题,也不只是整个国家的问题,甚至是全世界的问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在去年年尾的时候出版,这本书叫做《CITY of PADIC》,那么这本书,我看到的是英文版,那么但是它原来是从法文翻译过来,它的作者是法国有名的都市社会学家跟建筑家,一个思想家。叫做维西·力欧。那维西·力欧一向是研究城市问题,那么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恐慌的城市,这恐慌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比如说因为反恐战争的问题,或者治安问题,使得这个城市越来越封闭,每个人都尽量想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小的牢笼里面,让自己跟这个外在世界是完全脱离的,或者公共场所要加装很多的监视器,摄影镜头。那么这样的一个城市,这么恐慌的城市,其实已经摧毁了城市了,为什么? 有这么一句德国的谚语很有名,叫做“城市之风使人自由”。意思是,本来大家在农村的时候,是只知一方水土,只知自己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直到去了城市,有这么多的陌生人聚在一起,你才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广大,你才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万千生活方式的其中一种,这时候你眼界就开了,你就被解放了,你就自由了。所以城市本来作为一个市,市级,就应该是大家开放交流的地方。但是现在大家活在城市里面,却要往回退缩到自己一个小小的监狱般的斗室里面,你说我们城市是不是被毁了?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20.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14 章节:22 3月20日开卷8分钟:看老兵戎马半生 光荣只在旧梦中 主持人:我们继续探讨台湾的族群问题。昨天我们在谈到《原乡人》那本小说集的时候,我们看到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他的小说很巧妙的点出了所谓的台湾本省人,是什么意思呢?今天一讲本省人,我们想到的无非就是闽南人,但原来一个本省人里面也包含了客家人。就算是所谓的闽南人,这几百年里面,台湾也曾发生过不同地区的一些大型的械斗,权杖械斗,非常的复杂。另外我们又看到,你本省人里面,你又算不算原住民呢?山上的原住民叫不叫本省人呢?那么既然有本省人,当然还有外省人了。今天就给大家谈一谈外省人在台湾的概念,同样的,我们也是透过一本小说集,去介绍什么叫做台湾的外省人,尤其是所谓的外省老兵。 外省老兵这个说法很奇怪,为什么呢?因为这帮人当初并不老,他是后才变老的,他是在台湾变老的。那么这帮人,你今天在台湾偶尔还能够看到。十年前你在台湾街上,一个卖豆浆的店那个老张,搭计程车开车那个师傅那个老李,这些人操着不同的口音,有江西、有湖北、有湖南、有陕西的。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最后的黄埔——老兵与离散的故事》。 同样的这本书的编辑之一,就是我们昨天《原乡人》那本书的编辑王德威,那另一个编辑就是齐邦媛,她现在是台湾的国立中心大学外文系主任,那么也是台湾一个很有名的学者。那么齐邦媛在这个编者的序言里面有一段话,我觉得说的非常有意思。她说,这些当年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60万军人,打完了8年抗战,胜利终于来临的时候,苦战8年的军人想的是青春作伴好还乡,娶妻生子,过太平的日子,却发现,原来要对抗一个更大的敌人,当然就是共产党。曾经那班光荣的赶走了日本人的战士,竟然面对这样的反高潮,也就是说,当时国民党那种大势已去的反高潮。十年征战后,发现已经回不了家。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土地,已由脚下抽走,随着撤退部队上了运兵船。来到台湾的幸存者,从此和家人,和自己前半生的一切关联,被160里的台湾海峡切断,音讯全绝40年。 曾经在码头上欢迎他们的台湾居民,看惯了泥服马靴的日本皇军,对这些装备陈旧,两眼茫然的军队,难掩失望之情。那些曾是我童年英雄,百战雄师,在一个小说家的文章里面被称为棉被兵,大概相当写实。更惨的是,这些人,这些老兵,最后他们就算有机会,在台湾他们一直被人当成是外省的老兵,外省人,用台湾话讲叫老芋仔。这些老芋仔,几十年后当他们回到大陆去探亲的时候,他们又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台胞。他们回到家乡叫台胞,在台湾叫做外省。 那么这些人里面,最具传奇性的就是这本书里面的其中一个作者商平仔,商平仔在这本书里面也有一篇文章,叫做岸与岸,他讲的是自己的一个亲身故事。什么故事呢?他哪算是老兵啊,商平仔当年从大陆去台湾的时候才11岁,11岁怎么又能当兵了呢?没错,当年国民党在舟山群岛大撤退的时候,就曾经真的是入乡强拉一些小孩当补充兵源过去,11岁到了台湾才正式入伍。那么这里面呢,说到几十年过去了,那么要回乡了,那该怎么办? 我们看看台湾另一个有名的作家张晓风,写的1230点。那么这里面就说到,有一些台湾当年,有这么一批人叫自愿军,什么自愿军?就是大陆去朝鲜打仗的朝鲜自愿军,给美国俘虏了,俘虏了交给国民党,国民党又问他们,你们要不要回台湾?那么来到台湾就要对国民党忠心,从此变成反共意识。这里面有一万多人,那么这批人原来,本来就是国民党军队,只不过留在大陆,变成了解放军的一部分,去朝鲜战场,给美军俘虏,又变成国民党军队,回到台湾。那么当时为了表示他们的忠心,他们身上要刻着纹身。比如说左手刻着反公复国,右手刻着杀朱拔毛,杀朱德拔毛泽东。心口上面还写着一大堆中华民国的什么一大堆的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在上面,用来表示对蒋介石忠心一片。 好了,那么现在,开放大陆探亲了,他们多想回家,回家一看,这个纹身,以后就算回乡要住下来,这共产党能放过我们吗?他们就想这个问题。张晓风这篇小说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而说到当年很痛纹下去的纹身,现在要很痛的把它们重新拔除。这里面特别有意思就是说一个老兵,说这个老兵满身这种纹身,在台湾街上逛,放风筝,结果给个现在台湾的小民进党的看到了,就骂他,你这要反共的,为什么不回大陆去反共啊?而这老兵就很生气,你以为我愿意吗?我这是被逼的。这外省老兵总有这种心情,就今天,过去他们跟国民党打到台湾去,后来被民进党歧视,被很多台湾本土意识的人歧视的时候,他们觉得心有不甘。台湾这个地方,是我们流过血汗建设出来,我们流过血汗护卫回来的,你今天怎么又叫我们回大陆去,我回哪儿呢? 我想起来这里面最有名的一个作者当然就是白先勇,白先勇写了一篇文章叫国丈,我觉得他隐约是在谈到他的父亲白崇禧将军。这里面就说到,一个老将军四星上将,他出殡了,死了。他的老副手来给他送殡,来给他送殡的时候,这些年轻一代的军人不认识他,不大尊敬,但最后有让他随行上了灵车,路过台北市马路的时候,马路上有一些部队看到了,是老将军,这个灵车,然后叫部队们敬礼。 然后这时候,这个老士官突然想起来,还都南京那一年,长官到紫金山中山陵去谒陵,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高级将领聚在一块儿。那天他充当长官,就是这个死去的四星上将的侍卫长,他穿了马靴,戴着白手套,宽皮带把腰杆子扎得挺挺的,一把擦的乌亮的左轮别在腰边。长官披着一席军披风,一柄闪亮的指挥刀斜挂在腰际。他跟在长官身后,两个人的马靴子在大理石阶上踏的脆响,那些驻卫部队都在灵前排的整整齐齐等候着,一看见他们走上来,轰雷般的便喊了起来,敬礼。 这些老芋仔,经过几十年,半生戎马,一切的光荣都只能在旧梦之中了。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28.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15 章节:23 3月21日开卷8分钟:《共同体》探讨最新阶段的台独主张 主持人:我们反对台独,但是我们知不知道,我们反对的这种台独它的主张到底是什么呢?如果台独是一种十分愚蠢的一政治主张的话,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相信它呢?可见它一定有它的某种理论的依据,哪管这个理论依据,我们认为它是错误也好,还是愚蠢也好,我们需要去了解它,更清楚你的对手,更清楚它的论辩的模式,它的雕琢的过程,我们才能更好的知道怎么去应付它。所以我常常为香港的教育感到担心的地方,就是香港教育现在很鼓吹要多元思考,要通世教育,对时事多点了解。我在有时候猜想,如果一个中学或者一个小学里面,老师在讲两岸问题的时候,如果有个同学突然起来问老师,那台独到底是什么?这老师除了能够回答,台独就是主张台湾要脱离中国,要独立之外,他还能说出什么呢?所以,要了解你的敌手,要了解你的对手,你才能够更好的去对付他,对不对?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本难得一见的书,这本书就叫《共同体》,副题是《世界图象下的台湾》。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比较新的一本,谈到最新阶段的台独主张,还有它背后的理论依据的一本书,它的作者就是很有名的林浊水。林浊水是台湾民进党的立法委员,那么在台湾素来有台独理论大师之称。那么在台湾的某些界别里面,他相当受尊重,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出身背景很复杂,他当过花园园丁,计程车司机,当过国中教师,后来变成一个作家,现在又成了立法委员。那么他被认为是台独这帮人里面理论素养比较高的一个人。 那么这本书呢,除了有很多台独的主张之外,也在客观的分析了,为什么台独今天会成为气侯,它的原因何在?也讲到了过去20年来,民进党发起的这种运动,到现在的不同阶段的历程。那么我觉得,我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有趣的地方在哪?就发现它跟过去我所看到讲台独的书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它已经不再去说明为什么要台独,反过来是要想反击为什么不能台独。请注意这两者是有分别的,分别在哪呢?就是如果你要写一本书,你要说我们要搞台独,为什么要搞台独的时候,你仍然觉得台独是一种需要辩护的一种主张,你才会说为什么要台独。但他现在这本书却是认为,台独是个不需要再辩护的东西,台独是很好的,是很应该的。他现在要干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人反对台独,那我来指出你们的论证有什么问题,然后我也要告诉我们的台独同志们,我们应该怎么样,一步一步实现我们的计划。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成立的一个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他认为现在台湾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了这种台独意识的存在,已经不再需要跟他们辩解,为什么要搞台独了。好,那么这里面他认为,剩下来,在台湾反对台独的主要敌手是什么呢?就是有一种叫台北主流这种思想,台北主流是什么呢?主要讲的是集中在以台北为核心的一帮传媒文化知识分子。那么这帮人,他反台独的主要原因,不是出于一个中华民族主义的这么一个立场,而是出于一个现实考虑,这现实考虑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台湾现实上不能够脱离中国,因为无论在经济上,各方面它都越来越依赖中国了。那么虽然他主要出发点是这种现实考虑,那林浊水花了很大力气,想要指出,在现在中国经济崛起里面,是中国缺不了台湾,而不是台湾缺不了中国。那么他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在。 那么然后呢,他又提到了,当然也要提族群问题。过去两天,我们用两部小说集去谈了台湾复杂的族群问题,只是个入门梗概,那么林浊水这本书也在谈族群问题。但是我发现所有台独分子,讲族群问题的时候,都有点简化的倾向。他们把族群问题就分裂成统独问题,也就是陈水扁最近说的,台湾“四要一没有”。就是说,台湾没有左右路线的问题,只有统独问题。很多人认为这个说法撕裂台湾的族群,背后的假设就是台湾统独是来自两个族群的主张,外省族群主张统,本省族群主张独。 那么我觉得林浊水也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也接纳了这么简化的讲法,而他更简化的东西来自哪里呢?就来自这本书的书名,共同体。共同体这个说法呢,最有名的提出者就是李登辉,李登辉曾经提出过生命共同体,也就是说台湾为什么要独立,是因为台湾已经是个生命共同体,就是大家台湾岛上的居民们休戚与共,这个共同体它跟大陆还不一样,它跟大陆形不成共同体。那么林浊水这本书既然以这个为题目,他就应该花很多力气跟篇幅,解释什么叫做共同体。但是很可惜,他没有说太多,他只是说以国家为单位的共同体有许多面向,比如说有共同领域,主权共守的法律政治秩序,所以是个政治共同体。受同一个关税领域保护,使用同样的货币,所以是个国民经济共同体。有完善的沟通和交流的媒介,所以是个社会共同体。有相互支持的社会安全福利机制,所以是个福利共同体。有共享的文化与历史,所以个文化共同体。 那么,然后他又说到,当年国民党政府来的时候,就想压抑这种共同体意识,但是他没办法说明的就是,那你现在这个共同体,包不包括那些外省人呢?那些外省人,他的共同体意识是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对不对?那么这种人,如果他没有具有这种本岛共同体意识的话,那么你又怎么样来考虑他的存在呢?这,我觉得是林浊水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关于这本书,里面讲共同体这个概念,更危险的地方,我明天会用另一本书来反驳他。但现在我觉得这本书里面,有一些东西也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他说台湾本省人的意识,我昨天前天都讲,本省人是很复杂的东西,有很多族群,他怎么样慢慢形成本省人?正是由于当年国民党来的时候,真的把这些不同的族群打压成一个族群,所有的族群意识都是来自对立跟对抗。 那么林浊水也提到,49年的时候,国民党政府来台湾,用很多的优惠政策去优惠那些外省过来的企业,所有的重要的政治职位都交给外省人,那么而且歧视本省几个族群正在使用的语言。久而久之,这些不同的族群的本省的这些居民,也慢慢就会团结起来,他们有一种共同的被压迫的感觉,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本省意识对一个所谓的外省意识。可见,什么省籍的身份,往往是在冲突跟对抗里面形成的。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33.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16 章节:24 3月22日开卷8分钟:《四海困穷》评析台湾政治主张 主持人:昨天,我们说到这个台湾的台独理论大师林浊水,有一本书叫《共同体》,里面讲台独的理论上最新的发展跟他要回应的对象。但是这本书,他的书名共同体这个概念本身,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花太多的篇幅去说明,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说明就是共同体这种概念,对很多人来讲,是种政治不明的东西。就说你看,如果我想象我是个台独分子,我对着台湾的居民说,你看我们大家手牵手,心连心,一起住在这个岛上,我们的命运休戚与共,连接在一起,所以我们大家是共同体。这是一种用情绪性的说法,代替理论性的分析去提出来一种概念。所以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很情绪化的概念。 怎么样去拆解这样的概念?去认识这样的概念的本质呢?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台湾的学者赵刚写的书,叫《四海困穷》。那么赵刚,是台湾非常有名的左翼学者,这位学者他有不少的书也在大陆出版过。比如说像《知识之锚》,他的一本论文集,然后还有一本书很有意思,他访问台湾一个原住民部落的一个酋长,那本书叫做《同木哈古》。 赵刚在台湾的定位是这样,现在台湾有一帮学者跟知识分子,他们既讨厌过去国民党威权统治,也不满意现在的民进党只讲统独的这种政治路线。那么他们试图从一个左翼的思考角度来批判台湾的社会,同时他也有跟大陆的新左派学者,比如王晖、孙格他们联系起来,甚至跟一些日本、韩国的批判的左翼知识分子联系起来,希望从一个亚洲的观点来看整个亚洲的问题,包括过去中日的问题,韩日的问题,现在两岸的问题,他们认为这都不能局限一个各自的很小的视野,一个国别的范围里面,而要上升出来,从亚洲的高度去看。 那么这样的一些学者,他们走的这个路线,我觉得真正是现在李登辉想拉拢的。那么现在李登辉不是说吗,他要靠左一点。我觉得他就有点想往这个路线,来突破过去那种统独的这种对立的局势。然后陈水扁,当他说没有左右问题,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他其实也在回应他们。 那么赵刚这本《四海困穷》其实是他的政论文章。他作为一个学者,他也在报纸上发表政论,那么谈的问题非常多,其中我觉得最精彩,或者我们最有兴趣的,真正是回应台湾的族群问题或统独问题。他怎么去讲共同体?就是昨天我们讲林浊水,刚刚我提到共同体这个东西,我念一段给大家听,很好玩。他说,现在这些讲共同体的人,其实是一帮支配者,多数者,要以他的文化语言,作为其他少数的族群学习的榜样。也就是其他的族群要以支配者当大哥,要汉化,日耳曼人化,美国人化,中国人化,还有现在台湾人讲台湾化,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些东西。 他说,现在也就是说,过去他很不满意,这个赵刚,他也很讨厌过去国民党,老蒋那一套,就是要所有的说不同方言的族群,都要强硬的说所谓的国语,要把台湾本省的一些原有的文化,歌仔戏什么都抹掉,大家要把京剧当做国剧来听。然后说本省的那些剧种,闽南剧种都是野台戏。他很不满。但是同样的,他认为今天的民进党政府,只是重复过去国民党政府所干的事。比如说去中国化,去中国化然后高扬一种所谓本省文化。他就质问了,什么叫本省文化呢?我们过去也说过,本省人有很多种不同族群的人,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有外省人,凭什么你要这些人抹平他们的差异,跟你去搞你的那个共同体呢?你所谓的大家一条心,大家分享同一种文化,其实只是高扬了一种福老文化,也就是福建南方闽南的一种文化,去压在上面,然后把大家都纳进来。 所以赵刚认为,这样一种想法是霸权,他像什么呢?就像德国,过去法西斯的时候,最喜欢讲的一个概念volks,volks这个字眼就是人民,这是一种很民粹主义的提法,通常一个政权很喜欢讲人民的话,就表示,他要抹平这个社会里面的族群、阶级各样的差异,然后呢,让大家想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统一在一个国家里面。那么赵刚就从一个左翼的角度去看,这样的说法是极右派的,是极不可取了。 这里面牵涉一个什么问题呢?比如讲族群差异、省级差异的时候,赵刚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说到,这些台湾的外省老兵,他们一直以来就认为台湾本省人亏欠了他们,因为是他们付出血汗,保卫了这个地方。但本省人却觉得你们外省人,当兵的本来欺压我们,因为种田、生产的都是我们本省人,你们不生产,光在那当兵,吃我们给的粮食,然后你们霸了所有的官位来做。那么赵刚就很敏锐地指出了,这样的区别是种虚假的区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注意,这些所谓的本省兵里面,只有少部分人能像马英九这样,这些外省第二代,升到这么高的权贵的位置,大部分的外省老兵都是底层的一些士兵,这些人在台湾的近况非常凄凉,政府也不管他们,否则他们怎么会自己开计程车,开个豆浆店呢? 同样的,本省人里面,除了农民之外,也有很多土财主。换句话说,本省人、外省人都有阶级的分别,你不能够泯视这个阶级的分别,就把他分裂成好像是本省、外省。同样的,统独这种政治主张,只是把整个社会的复杂简化成两大块,而忽略了台湾面对的很多很现实存在的阶级差异,性别差异,更复杂的族群差异。这就是台湾左派的观点,他们批判台独,不是从民族大义的立场来批判,而是从统独这样的一个说法,台独这样的主张,正在把整个台湾社会扁平化,消灭了所有的复杂的冲突跟差异,那么这是一种霸权,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想法。我觉得这种说法,也很值得所有的华人观众回去好好仔细想想,大家仔细参考一下。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37.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17 章节:25 3月26日开卷8分钟:《希罗多德历史》(一)讲述温泉关战役 主持人:最近伊朗人民很愤怒,愤怒的原因,倒不是因为美国或者欧盟不准他们发展自己的核技术、核力量等等等等,而是因为一个好莱坞的电影,他们说这个电影极端的丑化了伊朗人的祖先,也就是波斯人,这个电影就是最近在美国大红特红,在香港也刚刚上映没多久的,《300》,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片断。 短片 你们会尝到恐惧的滋味,斯巴达城将化为灰烬,波斯帝国会倾巢而出。 你以死亡及奴役威胁我的人民。 你们疯了。 疯了?这是斯巴达战士的精神。我们将奋死作战到底,一个新时代来临了,自由的时代,世人将记得300个斯巴达战士,为了捍卫家园誓死奋战。斯巴达战士们,今晚我们要在炼狱大吃大喝,要他们一无所获,还要把他们的一切夺走。 主持人:这么一部非常刺激的电影,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它是描述一个古老的史学著作里面的故事,这个著作就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了。很多观众都想我介绍一些西方的经典,趁这次机会,我就介绍一下西方的经典了。我这个礼拜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号称西方历史学之父,希腊的希罗多德他写的历史。那么地位相当于我们中国司马迁的《史记》。 那么这部书,今天我想是听过的人多,看的人少,因为大家都怕闷对不对?但是没想到,这里面一些片断,拿出来改编一些拍成电影,就是刚才我们看的那个模样。刚才那个电影描写的就是《希罗多德历史》里面第六卷跟第七卷之间,一个很有名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叫做温泉关战役。什么叫温泉关战役呢?就话说,当时波斯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那么波斯王克希尔·克切斯打算远征欧洲,把整个欧洲都拿掉。那么首先要去干掉的当然就是希腊,于是他就率领了300万的军队,各位请注意,是2500万年前的时候,用300万的军队去攻打希腊。 而希腊是什么地方呢?希腊就是纯粹一些小海岛,小半岛,上面一个一个小城市,城市里面起码住几万人,十万人就很了不起,他们如何能够抵挡这个波斯大军呢?于是当时希腊里面有好几十个城邦,城邦国家里面,有两个城邦是大家的领袖,他们是最勇敢的,一个就是斯巴达,刚刚电影里面看到,斯巴达军事的一个国家,全民皆兵。另一个就是以搞音乐、搞哲学、搞文学闻名的雅典。那这两个城市都拒绝向波斯投降,于是波斯王就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那么当时呢,大伙儿就商量好怎么样去迎战。但是很不巧,那个时候正好是遇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希腊人搞奥林匹克运动会,搞运动会,大部分男子就去搞运动去了,就不能出来打仗。结果大家先派一个先头部队去挡一阵子再说,然后让大伙儿回来之后,运动会回来之后,再集结大军在后面好好等待。那么当时斯巴达的国王,就是刚才电影里面看到的那个叫列欧·尼达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那么现在甚至有些我看一些巧克力店,也用他的头像来做标志。 那这个人,他就觉得,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出去先挡一阵,于是他就召集了300个精兵,只带300人,这300人而且都是有儿子的,用意就是,我们回不来了,还有儿子留下去。就带着300个人,然后再带着其他希腊城邦凑合出来的前锋部队大概4000人,就奔到一个小山谷,这个小山谷就是温泉关,这个山谷里面等待波斯军队。波斯军队首先登陆那一批大概就是50万人,你怎么样4000人去挡50万?人家也是先头部队,你也是先头部队,人家50万你4000。于是这个波斯王就觉得这太好玩了,太搞笑了。跟着这波斯王就派人,晚上去看一看这帮希腊人到底在搞什么。 那么去了之后,就发现希腊人怪怪的,尤其是斯巴达人,这300个斯巴达人,武器都丢一边,自己玩摔跤,毫不在乎,面临这样一个绝对是全军覆没的一个状况也不怕,而且有的还在梳头发,他们留长头发。使者就回来了,就报告国王,国王我看到一些斯巴达人正在梳头发呢。啊,梳头发?为什么要梳头发呢?他就诏了一个他们俘虏的,给斯巴达流放出来的一个希腊人,诏他过来,这是怎么回事?然后这希腊人就跟他说,报告大王,这个斯巴达人这时候是最可怕,你得小心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他们梳头的时候,就表示他们预备要牺牲了。那这个波斯王觉得太可笑,也就没管他。 然后跟着就开始发大军去攻了,攻了几天,就硬是攻不过这个关口,因为这个关口很狭窄。那么到了后来,他们是买通了一个当地的希腊人,叛变了,才引导他们四面八方,来把这几百个剩下的斯巴达人给包围起来。然后发出了波斯人最擅长的箭雨阵,要把他们覆盖。说到底这儿,希罗多德记载,当时有个斯巴达士兵曾经开玩笑,跟他的伙伴们说,伙伴们,听说有一个好消息。什么好消息?这个波斯人太多了,擅长射箭,一射箭起来,把天都遮住,太阳都看不见了。那么这算什么好消息?这样我们打仗就不用怕太阳晒了。然后大伙儿们哈哈大笑。最后这些斯巴达人当然全部倒下,特别是他们这个国王也死了,双方还争夺一阵他的尸体。这300个斯巴达人打到最后,长茅断掉就用刀,刀断了就用拳头,最后用牙齿,然后全部壮烈牺牲。 这个地方,温泉关到今天都还有个纪念碑,纪念这场战役。那个纪念碑上面有一句名言,这是从2500年前流传下来的一句话,上面刻着两句话:第一句话是,4000名希腊人曾在这里对300万敌军奋战;第二句话,是特别为斯巴达人记的,他说的是过客,回去告诉斯巴达,我们遵照他的法律跟命令,长眠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最后这句话,他不是用来炫耀,你看我们多勇敢,他要显示的是斯巴达人多么遵照他们的法律,他生怕,这300个人生怕自己死了,没人回去告诉家乡的人,我们都是尽忠职守到最后一刻,我们可没人半途逃跑。因为他们的法律要求的是什么?要么战死,要么胜利,绝对不能投降。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41.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18 章节:26 3月27日开卷8分钟:《希罗多德历史》(二)讲述马拉松比赛的由来 主持人:大家知道,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会里面有一个项目是必备,而且往往都是每一届奥运会最后的高潮,那就是跑马拉松了。那么马拉松这个项目到底是怎么来源的呢?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来自古希腊。那古希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习惯呢?那是以后因为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最详细去描绘它的,还是我们所说的《希罗多德历史》。 昨天我们提到温泉关之役,温泉关之役大概是西方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以寡敌众的战争,那么也让斯巴达的名号响遍了当时的世界每一个角落,至少是西方世界。那么后来的人,一想起希腊的斯巴达的时候,都说斯巴达这帮人英雄而且是很善战,非常的擅长战争。那么大家一想起雅典,就觉得雅典就是搞文化的一个地方,盛产的是诗人、音乐家。但是可别忘记,雅典也是很勇敢的。 我们先说说看,希罗多德提到了,当时的波斯对希腊用兵数十年都搞他们不定。那么第一个要搞他们的不是我们昨天说的克希尔·克切斯,而是他的老爸,他的老爸也是有名的波斯国王,叫做大流士,这个我们很多的中学教科书都提过这个人,大流士。大流士王早就对希腊看不顺眼了,想要过去搞定他们,那么主要就是要针对雅典。为什么呢?因为雅典,曾经鼓励过一些被波斯当时已经占据下来的,一些希腊的地区,希腊人住的城邦,鼓励他们起来反叛。那么于是觉得这是祸害的源头,要去搞定它。那么他怎么去对付雅典呢?也是召集大军去,去之前呢,循例,照例要派使者出去,问问看你们谁愿意投降。投降是有规矩的,什么规矩呢?就是献上泥土跟水表示臣服。那么当时希腊很多盟邦,很多城邦,都真的献上泥土跟水。但一个使者给派去这个雅典的时候,雅典人的做法是把他丢到井里头去,一个矿坑里头去。斯巴达人呢?就把那个使者就踢到井里面,就跟他说,你要水跟泥土对不对,里头多的是。然后这个大流士王当然很愤怒,要好好去教训他们。 我们要注意一下,当时波斯人,他们对待这些被攻打下来的城市的方法是很残酷的,所有的人都拿去当奴隶,如果一个漂亮的小男孩,通常就把他阉了,送回去当宦官;漂亮的小女孩嘛,送回去,送到波斯王的后宫里头,犒赏一下一些将军,等等等等。所以对希腊城邦来讲,他们很不想战败,但是问题是,他们更怕的是投降。投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平安无事,但是对希腊人来讲,那就失去了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自由。所谓的自由是什么?就是不要在一个国王之下被统治,而要在他们自己建立的那种城邦的共和制度底下继续生活。 好,我们就说回马拉松这场战役。马拉松这场战役,是在我们昨天说的温泉关之战的前十年发生的,当时雅典人知道要打仗了,这个大军攻过来在雅典城外了,于是也派人去向斯巴达求援。那么派人去找斯巴达人,斯巴达人也答应,好,我们来帮你。可是,你看,斯巴达人最喜欢相信历法嘛,这个温泉关他们派300人出去,除了是为了要参加奥运会之外,就是为了要遵照历法,遵照历法,这日子打仗不好,你多等两天。多等两天这日子还来得及吗?于是雅典人只好自己去干了。 自己去干的时候,当时雅典人的将军叫做米特·拉迪斯,这个人他布了一个很特别的阵,什么阵呢?就是他这个阵法,是把中间排出一长列,中间这个阵,中间这排布兵人数特别单薄,主要的力量集中在两翼,那么引诱波斯往中间突进的时候,他在两翼包回去。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希腊人的人数少多了,当时雅典能够动用的军队大概就是1万上下,而波斯那边跟我们昨天说的差不多,又是几十万。那该怎么办呢?而且我们要注意一点,波斯帝国之所以能够在欧亚大陆上面横行无忌,那是主要靠两项法宝。什么法宝?第一是弓箭,第二是什么呢?就是骑兵。波斯人用的,就像我们今天都知道,赛马什么马最好?就是阿拉伯赛马,阿拉伯赛马就是波斯骑兵用的马,这种马又快,而且很灵活。那么希腊人很难对付他们。 但是问题是,当时的希腊人有另一种法宝,也是波斯人没想过的。是什么呢?就是重装步兵,重装步兵就是由头到尾都是很重型的,很厚重的盔甲,那这种盔甲能够挡一阵那些弓箭。但是问题是,他们移动起来就非常缓慢,而且他们是排方阵,排这个方阵,就是比如说100个士兵,排成一个阵型,这个阵型里里外外跟上头,都用盾牌挡得好好的,而且用的茅是特别的长,很适合接近作战。但是问题是,他们能够对付得了这个波斯人吗?过去希腊人从来是听到波斯的名字就吓傻了,那这回该怎么办呢? 于是在马拉松之役里面,希腊人第一回得到了他们的自信,就是靠雅典。雅典当时就是用刚刚我说的那种阵型去对付波斯人,引诱他们的骑兵过来往中间突进。然后他们也不怕弓箭,因为他们的盔甲相当重,但是让波斯人大出意料之外的是什么呢?就这么重的盔甲,戴上去之后,一个人行动会很慢,但是雅典人居然发了疯一样,迅速的奔向敌阵,主动求战,人少还这么搞。结果一下子,也真的居然就把波斯人给打退了。打退了之后呢?过了两天,斯巴达人果然也派兵来了,来助战了。一看打完了?看到地上到处都是尸首。而这时候,斯巴达人那么擅长打仗,平常也有点看不起雅典,但这时候也都不得不佩服,兄弟们,你们干的不错,干的还不错,也很赞赏。这是雅典人的凯旋。 那么这个马拉松之役,跟我们今天说马拉松赛跑有什么关系呢?是有关系的。就是希罗多德的记载,当时从雅典跑到斯巴达去求援的那个人,是他们雅典跑得最快的人。那个人后来被认为就是马拉松的信差,但是这个说法,后来经过罗马史学家的改写,有这么一个传说。什么传说? 那个人派迪雅。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他被派从马拉松战场奔回到雅典城里面,这条路就是34公里,一段山路,特别难走。他要跑回雅典,告诉在那边紧急等待信息的家乡父老们,这场仗打得怎么样。他拼命地跑,日正当空,终于跑到雅典的广场的时候,大伙儿在那儿等啊。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身体实在受不住,就倒了下去。他说了句什么话呢?我们胜利了。于是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发展了这一套马拉松赛跑。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49.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19 章节:27 3月28日开卷8分钟:西方史上第一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主持人:我们接连讲了两天,希腊人怎么样跟波斯人打仗的故事,为什么这些战争那么重要,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讲,又值得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去专门写书记录它呢?我们想想看,如果当时本来实力上面绝对占优势的波斯人,真的把希腊完全征服了的话,或许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欧几里德,不会再有毕达哥拉斯,不会再有苏格拉底,那么所有的希腊悲剧跟后来希腊喜剧也可能都会消失,整个世界史会完全改写。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波斯跟希腊的战争,就是让希腊能够独立的继续发展下去,成为后来我们所知道的欧洲文化的源头。那么记录这一段历史过程的希罗多德,也就被认为是西方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那么希罗多德很有趣,因为他讲地方之间的战争,于是就牵涉到这种文化之间,怎么样互相看对方的问题了。那么希罗多德就跟所有希腊人一样,把波斯人完全描述为蛮人,但这个蛮人,我们不要用今天的意义理解,我们今天讲蛮,像我们看的好莱坞电影片断,就是很粗野,很狂暴,动不动就杀人放火,不是这个意思。相反的希罗多德也认为,波斯人的文化是非常的高超的。他所谓的蛮是什么意思呢?他所谓的蛮的意思是,政治上面,他们认为希腊跟波斯完全不同。不同希腊的政治制度就叫野蛮的制度,野蛮的制度是什么呢?野蛮的政治制度就是有国王的制度。各城邦是什么制度呢,就是城邦独立。但是我们彼此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去管我们,我们每个城市是自由的,自治的,自己搞自己,就分权。我们这才叫真正的文明。 而野蛮的人,可能各方面都表现不错,但是因为他们不自由,为什么?因为他们上面有国王。当然到了希罗多德他生平的后期,就是公元前2400年前的时候,更往民主制度发展了。那么他们就更加认为,这种民主制度,大家透过选票,透过轮流,让所有的公民都能够获取政治权利的做法,才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一种制度。那么为了要了解,就是这个文明跟野蛮的分别,为了要重新认识,当时那场发生在他出生以前的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希罗多德就到处跑,到处逛,希望能够搜寻当时的一些材料。我们要注意希罗多德,跟中国史学家有很不一样的地方,中国历史向来都有很多成文历史,就我们很早就使用文字去记载。但是希腊不一样,希腊是很晚才开始懂得从德腓尼基人那边借来拼音字母,使用文字。那么所以他们大部分文字材料都不够,都是口述材料居多。那么于是希罗多德就要去想办法搜集,他就自己跑来跑去,到处看来看去,然后想办法去把这些东西研究一下,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或者把各种说法罗列起来,非常杂乱,很多的资料,有的是神话有的是传说。 我们今天讲历史,英文history这个字,它其实来自希腊文,来自希腊文的(希腊文),是什么意思呢?又来自另外一个希腊的法律的用语,(希腊文)是什么呢?就是指一个人,比如说他是一个见证人,或者他只能够说出他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们看看,意思就是说,历史就是一个见证人说的话。他见到什么东西,不一定是目睹事实发生的过程,而是他必须亲身跑去找材料,找来看,问乡亲父老拿各种的传说,放在一起。一种研究的方法,探究的方法,这个就叫历史。 那么正是这一点,使得希罗多德跟在他之前的一些人区分开来,在他之前有谁?比如说像荷马,大家知道荷马史诗对不对?荷马的史诗,其实很多人认为也是种历史,虽然有很多神话,虽然有些部分也可能很夸大,很虚构,希罗多德也有。但为什么这个才叫历史,而且是第一本历史著作,那之前那些有神话成份的那就不叫历史呢?在这个意义上面,我们必须搞清楚,神话的作者,他写东西的时候,比如说荷马史诗,他一开头就会祈求缪斯,就是缪斯,掌管灵感跟创作的女神,降下来告诉我,我该写什么,我该说什么,就像神灵附体一般的感觉,神灵降福的感觉。而我们想想看,这些神灵,她给这些史诗的作者的材料,就是或者给他的灵感,就是他看到的东西,神是无处不在的,她当然是全知全能什么都看得到。 但是,一个历史学家不一样,他没有这个帮助,他只能靠自己。我们看一下希罗多德的历史,他的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很有名了,为什么有名呢?我给大家解释,他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硕诗人希罗多德他的研究成果。他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至于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你看这句话很巧妙,他一开始不谢神,不先把自己的作品敬给神。而是一来就说是我,我这个人做了一些研究,我现在要告诉大家我做了什么研究,人跟神分开了。 第二,他很少提到神,不像荷马,什么阿波罗、雅典娜全出炉了,这里面很少神,他就讲人,一个人来说人的故事,一个人来研究人的故事,这就是历史跟史诗,跟神话的区别了。其实我们应该再看一下,所谓史学之父,这个称号为什么送给希罗多德?不是因为他发明了历史学。早在他之前,史诗你可以当成是一种历史学,或者是当时美索不达米亚也有很多历史学家,他们在宫廷里面服务,记录了我们很多的国王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整个西方世界来讲,希罗多德叫史学之父,还不如还说他是个史学家之父,因为他不是为宫廷服务,不是一个史官,他也不是一个通灵的史诗的作者,他是一个普通人,这个人透过他的脚到处旅行,透过他的眼透过他的耳朵,把材料搜集回来,整本书从头到尾都很明确的说,我听说,我看到,有一个充分的史家的自觉,一个独立的作者的自觉,这就是希罗多德。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56.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20 章节:28 3月29日开卷8分钟:从《PERSIAN FIRE》看波斯帝国 主持人:我们礼拜一的时候,就说过伊朗老百姓最近很愤怒,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好莱坞电影《战狼300》丑化了波斯人,也就是现在伊朗人的祖先。我们看一下,他们愤怒的情绪怎么样宣泄表达出来。这要出来召开记者,正式的抗议,而且街上还有很多人在示威游行。那么就是要告诉大家,波斯人并不像好莱坞电影所拍的那样,是一群蛮荒之徒,而且派出去打仗的人都是一些变形的或者畸形的人,那当然是欧洲人对波斯的一种丑化。那么事实上波斯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呢?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这本书就很好玩了,这本书叫做《波斯之火》,作者叫汤姆·荷兰,荷兰这是个英国很年轻的一个通俗史学的一个作家。 那么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很流行古籍的经典的重新诠释。那么很多过去大家觉得比较难懂的一些古籍,一些古代的经典著作,都有现在的学者把它们通俗浅化,告诉给一般大众,这些古迹里面讲的是什么东西。同样的,像希罗多德的历史这种西方的经典著作,也有一些现代的西方学者或者作家,写作一些浅易的版本。比如说这本《波斯之火》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了,但是它又不只是这样一本书,我们这位作者汤姆·荷兰,还有另一本书叫做《RUBICON》,有中文翻译本叫做《卢比孔河》,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来看一看。那么这本书暂时还没有中译,但是我推荐大家,有能力的话,也去看,或者是尽量有出版社把这本书赶快翻译成中文版。 回到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这本讲了一个很好玩的东西,就是他说,过去我们对于波斯帝国,尤其西方人对波斯帝国所知实在不多,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西方本身关于波斯帝国的记载。比如说像我们过去三天讲的希罗多德他的历史,里面就有大量的关于波斯帝国的描述跟记载。希罗多德这个人很有意思,虽然他是希腊人,但是他对波斯人也尽量是公正的,就是说不会像现在电影里面那样去丑化波斯人。相反的,他作为希腊人,虽然当年希腊差点给波斯征服了,但是他还是很佩服波斯王朝。所以,以至于后来,有的欧洲历史学家批评希罗多德,说他太同情野蛮人了。即便如此,希罗多德还是有他的盲点,他还是有他的眼光的偏向,没办法把波斯帝国真正伟大的地方显露出来,这本书就试图颠覆我们过去几天所讲的那种历史观,把整个历史反过来看。 希腊跟波斯的战争,如果不是从希腊人的角度去看,如果是从波斯人的角度去看的话,会看出什么东西呢?首先我们要注意,就是波斯帝国是有高度文明的帝国。在波斯跟希腊打仗的时候,希腊那时候在波斯眼中简直就是一片蛮荒小岛,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波斯是有高度文明的。我们看看这些彩砖拼贴的画,多少精致,多少漂亮?这就是波斯艺术的一个特点。另外我们再看一下,波斯人他的建筑,他的雕塑里面,常常有花草植物的一些抽象的图案,为什么呢?因为波斯人对植物有天然的爱好,波斯的首都波斯波里斯有一个很有名的花园,可以媲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这个花园有一个名字(英文),这个字就是今天英文里面,或西方语言里面(英文),乐园这个字的由头一个来源,它就是一个植物花园,非常的美丽。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波斯除了拥有高度文明之外,它当然也是个世界性的大帝国,什么叫做世界性的大帝国?跟他之前出现过的其他帝国,像埃及很不一样,它是普视性的,普视性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就要看一看他的创建人居努士,居努士被认为是波斯的创建者,波斯的国父。我们看一下他的陵墓的一部分,直到今天还留在伊朗,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图片,这就是居努士王陵墓的残存的一角。那么他建立的帝国跟以前的帝国有什么不一样?就是他征服了人家之后,他不会灭人家的种族,他不会像希腊人所说的那么残酷,去虐待大家。不,相反的他相当和平,而且很注重什么呢?就是要让每一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他原来你们该信什么宗教,你还信什么教,我很尊重你们。只要大家不要闹事,不要反叛,不要作乱,彼此互相和平来往就行了。 然后呢,他就正式的在这个帝国里面建立了行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省份这个概念。这是历史上面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是采用行省制的方法来管理他的国家。而各个省份之间,建立了一些,我们今天的概念讲高速公路,去把大家联系起来,沟通起来,然后让大家和平相处。这种概念也就是后来罗马帝国所被人称颂的罗马和平,也就是今天美国也有一些人认为,美国今天也是个帝国,他们要搞的是美国和平。 这种波斯和平、罗马和平、美国和平,所讲是的什么呢?讲的就是一个帝国,因为他管的地方太多了,人太多了,种族太杂了,文化太多元了,所以他必须要带来和平,让大家和谐共处。所以他们帝国的帝王,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出去打仗,是去散播和平的。好了,我们再看一下波斯帝王,到了后来有几个很有名的皇帝,比如说大流士,大流士开始就去攻打希腊人了。再后来,还有谁呢?再后来还有就是我们这几天也都讲到的克切尔·克切斯,那么这也是了不起的波斯帝王。 他们都曾经用兵希腊,那么在希腊人的眼中,这些蛮夷的帝王,很野蛮,很凶狠,但其实事实并不是那个样子。为什么这些波斯大军最后会败在希腊的手上?我们要注意,并不是波斯没有办法彻底征服希腊,而是在这个克切尔·切克斯在打希腊的时候,遇到败仗的同时收到讯息,巴比伦那边有叛变,所以他要班师回朝,压平叛变,就这样子才放过了希腊。但是他一放过希腊之后,就使得希腊能够继续繁衍出自己独特的一个文明,也让希腊从蛮荒走向了文明。那么到了最后,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东西的差别了,到底东西的差别跟这场战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明天继续接着讲。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62.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21 章节:29 3月30日开卷8分钟:从《卢比孔河》看民主跟共和 主持人:公元前400多年的时候,希腊人也和波斯人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同样是一场战争,希腊人的角度去看,这是文明的西方人要对抗野蛮的东方帝国的一场战争。而从东方波斯人的角度去看,却是完全相反的一个角度,对他们来讲,只有波斯帝国跟亚洲当年各个国民地区才是有文化的地方,才是正确的道路,而这些西方这几个,什么斯巴达、雅典,都只是什么呢?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流氓国家,恐怖主义国家,因为他们煽动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的叛变,而且有时候还在海洋上面打劫,当海盗,非常的不象话,所以波斯王要好好的教训他们一番。 这就是我们这两天在介绍的这本书汤姆·荷兰,他这本《波斯之火》里面的一个主旨。他要讲的是什么呢?就是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同一个历史事件,你会发现有很不一样的观察。而且他想从这里面追溯出一些对现在仍然有影响的东西。其实我刚刚那个描述,是不是已经让你联想到了当前的世界局势呢?我们当前的世界局势,难道不正是有一个超级的大帝国,他要对付他口中所说的恐怖主义国家吗?那些恐怖主义国家将来会不会成为另一种希腊文明呢?很难讲。 汤姆·荷兰他的上一本书《卢比孔河》,这本书有中文翻译本,我昨天也说过了,那么这本书也是有点以古喻今的意思。卢比孔河在西方也是很有名,他就是当年凯撒大帝率军攻回罗马要跨越的那条小河,一跨越这条小河,就表示罗马共和国彻底结束了,以后就陷入寡头统治,开启了后来的帝国。那么在《卢比孔河》这本书里面,荷兰先生他要探讨的,就是共和跟民主这种制度为什么会衰亡,为什么会败退。有人就认为,这讲的也是今天的美国,是不是民主政治最终会衰亡呢?无论如何,我们先说回这本《波斯之火》。 那么这本书一开始就已经提到了,我们这几集节目里面常常讲到就是在热关关口,斯巴达国王列欧·尼达斯,他如何英勇的带着300人去对抗数十万的波斯大军,然后壮烈牺牲的故事。原来这个故事一直在西方来讲是一个正邪之间的终极决战,而且讲明的就是一帮要求自由,要求解放的人,怎么样对抗邪恶的压迫。我们看一下,有名的英国大诗人拜伦,他就曾经特别跑到希腊,参与希腊要脱离土耳其帝国的独立战争。为什么呢?就是他太崇拜有名的英国大诗人拜伦,他就曾经特地跑到希腊,参与希腊要脱离土耳其的独立战争。为什么呢?就是他太崇拜古希腊这些英雄人物,他觉得现代希腊要独立,要对抗土耳其帝国,简直就像古代的希腊城邦要对抗波斯帝国一样,他要去以身赴义,最后他果然如愿以偿,死在那边。 后来我们再看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苍蝇王》的作者威廉.高汀,他在60年代的时候,也曾经到到热关这个地方凭吊,他就觉得非常激动,他认为这种以寡敌众的英勇故事,是每一个人本能的都应该会被感动的。但是对欧洲人来讲,他说,还有一种特别的理由要觉得感动。为什么呢?因为正是这场战争,决定了欧洲后来的文明昌盛,这个说法是很常见的,就是这个战争是个正邪的对立,连希特勒、丘吉尔他们都这么说。像丘吉尔,他当年伦敦给纳粹大轰炸的时候,很多人就形容他,就是现代的列欧尼达斯王,要以寡敌众。 反过来,希特勒也觉得自己是斯巴达,当年希特勒派军队去打斯大林格勒攻防战的时候,屡攻不下,最后还差点要惨败的时候,他也认为,我们就是现代的斯巴达人,要对抗邪恶的苏联,等等等等。那么这种种的说法,这种种的区分,都是有误会的,这误解跟误会在哪里呢?就是大家都以为,列欧·尼达斯是站在正义的那一边,就像我们第一集节目也把他歌颂的很英勇。但是事实上,你回到历史去看,当年的斯巴达他对周边国家的奴役的程度,说不定比波斯还要凶猛。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是让波斯征服了整个希腊,乃至于整个欧洲,说不定很多小国家的老百姓会更高兴一点,因为在斯巴达的淫威底下,以至于后来在雅典的淫威底下,大家活的也都很苦,对不对,谁知道波斯王会不会管得比大家更好一点呢? 然后这场战争,我们花了一个礼拜,从希罗多德一直讲到今天,为什么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呢?这是因为,这场战争开启了一个影响到今天的一个观念,什么观念?就是东西的对立。我们知道冷战时期,大家都说有东西对立,就所谓的西方自由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共产主义世界。那么现代版,当代版又有一种东西对立,指的就是像布什统治的美国政府,美国他们倡言一套自由民主的价值观,要对抗他们眼中落后野蛮的伊斯兰教。那么对伊斯兰教来讲,这些美国是一种堕落腐败的一个现代文明。那么这种东西的对立,是来源于何处呢?原来就是来源于希腊跟波斯之间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之前,欧洲人其实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身份认同,认为自己在欧洲。大家别忘了,当年的希腊人,他们不只是住在欧洲的希腊本土,而且散居在土耳其,很多地方都有他们的殖民地小城市。当时的人并没有一种很明确的东西的这种区别,正是从这场战争,这个冲突里面,欧洲人也好,亚洲人也好,才渐渐开始形成一个感觉,就是他们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一过了土耳其,波斯布鲁斯海峡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西方了。而对于希腊人来讲,一到了亚西亚这边,那就到了东方了,大家是不一样的。而这个不一样,代表是两种不一样的典型,一边是帝国,一边开启了一种神教,像波斯人相信的拜火教,而另一边是多神信仰,另一面要讲究的是当年雅典刚刚开始的民主萌芽。 这种种的对立,原来就是从这场战争开始。所以我们要理解今天现代世界上东西的区别,就必须回到这场战争,这就是我们做这么五集节目,专门讲这场战争的理由了。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66.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22 章节:30 4月3日开卷8分钟:《追逐日光》记录接近死亡的时光 主持人:我念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佛洛依德,那么当时接触佛洛依德,他是什么概念对我影响最大,最震撼的,不是他讲性,也不是他讲潜意识,而是他提到,人有一种本能,叫做(英文),死亡的驱动力,人会有一种很本能的东西是想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有这么一句话,那句话对我来讲太震撼了,他说所有的生物一生下来就必然有死的一天。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人可以说是向死而生,就是我们生命是朝向死亡的。这么讲的话,是否表示,人生的目的就是死亡呢?而所谓的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等死的过程? 如果这么说太悲观的话,我们又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生难免一死,如果人生难免一死的话,我们是不是要都要做好一个要死的一个准备,一个心里准备?我有时候常跟朋友说,我有空的话都会问自己,每天晚上问一问自己,如果我今天就死了,我没办法活到明天早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我为什么要这么问自己,就是怕自己,哪一天日子过得不够好了不充实了,很怕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让自己死不瞑目的。说到这儿,我就想起来,最近几年很流行的一种叫死亡规划的这么一种概念的东西,什么叫死亡规划?我觉得今天要介绍这本书,能够用一个很鲜活的一些实例,去说明什么叫死亡规划,这本书就叫《追逐日光》,这是一个异常畅销,红遍全球的一本书,我肯定他的简体字版也会大受欢迎。 作者叫做尤金·奥凯利,尤金·奥凯利是谁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是以前美国弼马温会计师行的执行长,执行官,他是CEO,而弼马温会计师行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会计师行之一,坐上这个会计师行的CEO,在美国就等于是商界的顶尖的优秀人物了。那么根据这个作者他自己的描述呢,他是那种能够出入白宫,跟总统聊天吃饭,谈美国经济未来的那种人,他跟全世界最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做生意,谈买卖,而他的日程总是排的满满的,说排到一年之后。那么他跟家人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是见生意往来的伙伴的时间就很多,他为了要争取一个生意,他可以拼搏到什么程度?他说他当年还在中层做管理的时候,曾经试着为了要争取一个客户,那个客户他在澳洲的雪犁,他想飞过去跟他见面,拉生意。但是那个人,他的秘书就说他时间都排满了,只有一天有空,那天正好他要从雪犁搭飞机到澳洲的另一头墨尔本去,那一程飞机大概是两小时左右。于是我们这位作者,他专程从纽约搭飞机飞到雪犁,就是为了要赶从雪犁到墨尔本的那班飞机,去坐在客户的旁边,跟他拉生意谈买卖,谈了两小时去把他争取回来。然后再从墨尔本下了机之后,再搭飞机直奔回纽约,他是这样的一个人。 然而就在这么一个事业顶端的人,突然之间接到一个噩耗,他发现自己得了脑癌,医生很确定的告诉他,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快可能就三个月的时间你就要走了,那怎么办?这是不是一个从天堂跌到地狱的感受?可是我们这位会计师,到底是个会计师,他的人生讲究计划,到了最后连死亡他都要计划,他怎么计划?就写在这本书里面,换句话说这本书是这位作者的遗著,我们现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这位作者已经死了,而这里记录的就是,他在世的最后三个月他的感受,他的人身的反省。 他突然发现,剩下三个月的日子可活之后,他知道这个事实之后,他觉得生命比以前更充实了,为什么呢?他现在首先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但这个珍惜呢,又跟会计师那种传统的想避免所有风险的做法不一样,而是慢慢的愿意容忍各种的意外,愿意接受身边各样的事物。比如说坐在一个水池喷泉旁边,听着喷泉流动的声音,水喷洒的声音,他发现为什么过去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水的声音是那么好听?又比如说跟家人坐在窗前看日落,为什么过去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太阳下山是这么美的一件事,静静的去感受时间的流动,是那么好的一件事情。 他是一个天主教徒,这时候,宗教信仰兼顾了他,同时使得他开始能够培养冥想的能力,每天花一点时间去冥想,他觉得这三个月里面,每一天都要比过去的一年要活的有意义多了。他很年轻,才50多岁,正在人生的高峰点上面,却很快就要迎接死亡了,他能做什么事呢?他想到一点很特别的东西,他也推荐给大家,这个叫做什么?就叫做结束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看一下,因为他脑癌,所以他的手不灵活,不听使唤,但是他还是画了一张图,请大家看一看这张图,这张图是一组同心圆,他把自己最外层的往来的活动画在最外面,最内核的,就是他最亲密的家人,他这么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生的人际关系,到底有多少圈朋友,多少圈相识。然后他决定,自己要亲自的一一跟他认识的这些好朋友们告别。最外圈的人,他算过大概1千人,他或许发电邮,或许打电话,他怎么样告别?他就告诉他们说,亲爱的朋友,我这是最后一次跟你说电话了,我很快就要死了,以后我们不会有机会再见。然后接下来,比较好的朋友,他就约出来,一起去纽约中央公园散布,聊聊天。他觉得这种时候特别愉快,大家都很珍惜这最后见面的机会,不一定总是难过,可以是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大家会突然重新审视,对方在自己的生命里面占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而且同时呢,大家可以重新回顾一下过往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觉得每一次亲口跟一个朋友说再见,而再见之后,那朋友不会说,See you later,而真的就是Goodbye,再见。他觉得都非常的充实,非常愉快。 终于到了最后,他的行动能力失去了,他每天的眼睛不大睁得开的时候,是他的太太在他的床边陪着他,走完人生最后的道路,把他最后的历程记录在这本书里面。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真的要死的话,你也知道有幸运可以知道自己还有几个月活下来,身体还能够健康的挨住的话,你会想用这样的方法去终结自己一生的所有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一个终结,对对方来讲,对自己来讲,都是一个回顾人生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都想知道怎么活,但是我们更应该想想,我们要怎么死。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673.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23 章节:31 4月4日开卷8分钟:探索不对称的起源(上) 主持人:今天介绍一些关于科学的书。科普书籍我一向很喜欢看,但是很难选择。我要说句坦白话,我觉得现在在大陆出的简体字版的书籍市场里面,好的科普书籍确实比较难找。这方面我觉得台湾倒是做的不错,比如说像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右手左手:探索不对称的起源》,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很经典的一本科普书,它还得过一个大奖,叫做安万特奖,安万特奖是全球科普书籍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奖。 那么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这故事得从1835年讲起。话说当年,英国这么一个医生,非常年轻,而且很有野心,他叫做汤玛斯·华生。这华生医生啊,他可不是福尔摩斯里面的那个华生医生,他是另一个,汤玛斯·华生。那么他干了一个什么事呢在1835年?他发现他一个病人死了,那这个病人死了之后呢,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在解剖他的遗体的时候,发现这个病人的心脏不在左边而在右边。换句话说跟大部分人都不一样。他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了,他的心脏偏右,对于他的病情有没有什么影响呢?再接下来他问的问题就更深了,为什么人的心脏会在左边呢? 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发现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的偏向性。举个例子,据说,英国伦敦做西服,定做西服最好的那条街,(英文),里面那些老裁缝、老师傅特别的细心体贴,他给男人定制西裤,给你量身的时候他会很礼貌的问你一句,先生,我想请问一句,你是靠左还是靠右?什么叫靠左什么叫靠右,就用不着我多说了吧,反正我们人体里面,总会有一种自然的偏向,更不用提左撇子跟用右手的这种分别了。 我们今天讲这本书,这个《右手左手:探索不对称的起源》,作者,Chris McManus,他是一个国际级的专家,专门研究这种偏向性的问题,这个偏向性问题大家可别小看,它可大可小,他不只解答的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碰到这个左右的问题,他还触碰到几乎我们人类生活,以及大自然里面所有的现象。如何讲呢?我们先从另一个更古远的一个学者开始说起,就是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了。原来康德也对左右这个问题很有兴趣,他曾经探讨过人体的对称的问题,写过这么一篇文章,那么他提到一个现象,他说,人整个身体看起来好像是左右对称的,但是这个对称到了某一点上面就会出现问题了,什么,哪一点呢?就是左手跟右手。你的左右手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手,是完全对称的。但其实,它们是不对称的对称。什么叫不对称的对称呢?就是这个右手的手套是没办法戴在左手上的。 要理解这个现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的话,我们来看几张图。好,我们看一下这张图,两个三角形,一个左一个右,我们再看下一张图,这下一张图就是把右边的三角形挪到左边去,如果它们是完全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右边这个三角形是完全能够盖住左边的三角形的。我们再看第三张图,这第三张图呢,这两个也是一样面积,一样大小的三角形。但是,如果我们要把右边的三角形完全也覆盖住左边的三角形的话,就不能够只是在平面移动。它要怎么移动呢?请看第四张图,它得这样子,整个要翻起来,翻转过去,才能够把左边的三角形完全盖住。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的就是,我们要理解左右这个概念的话,必须要假设有一个三度空间,才能够理解左右是怎么样是完全对等的。于是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科学史上的一个好玩的一个实验谜题了,这个谜题是什么呢?就假设,有这么一个外星人,他在太空船上面,我们人类透过电码也好,广播也好,去告诉他,你现在怎么样做一对手套出来,我们把大小尺寸都给了他,做好手套之后,你怎么样去告诉他,去把你右手的手套挑出来呢?你会发现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左右的概念,你不能够透过(英文),就是单面性的这种讯息去传播。换句话说,电码、文字、语言,你都没办法用这些东西去告诉别人,什么叫做左什么叫做右。左右的概念,一定要假设三度空间的存在。 所以呢,这就说明一个什么东西?就是说,我们很多人认为心脏靠左是因为DNA决定,其实DNA是决定不了你心脏靠左的。为什么呢?因为DNA也是一种单向性的,这么一种遗传密码而已。我们再看一下,大自然里面,这种左右的偏向几乎无处不在,比如说,生物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基本构成物质氨基酸,它绝大部分是左旋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左右之谜应该怎么样来解释呢?有些东西很好理解,比如说心脏,心脏为什么是偏向的,理论上看心脏在最中间应该是合理的,但其实你会发现,它应该要偏一边去,为什么要偏一边去呢?这是因为血液的流动,讲到流体力学的时候,它是螺旋形的进入心脏,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帮补对不对?如果它要螺旋形的进入心脏的话,心脏当然要有偏向,但为什么是偏左呢? 这个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像一个螺旋的楼梯,如果每一层的石阶,它都是往左向的话,那么最后整个石阶就是往左螺旋。问题是,为什么大自然里面有那么多向左旋的东西呢?这就要说到我们了不起的中国第一个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振道跟杨振宁了,大家都说他们很厉害。那大家知道他们做的研究是什么吗?那就1956年的时候,两位华裔科学家发现一点,就是原来宇宙是不对称的,过去我们都觉得宇宙是对称的,这个叫做宇称,然后宇宙永远对称叫做宇称守恒。但这两位科学家发现,在宇宙的四种基本力量弱作用力里面,宇称是不守恒的。然后发现,整个宇宙里面,很多微中子,很多电磁的力量都是往左旋的,全都是往左旋。再分大一点看,你看天上的星系,天上的银河,它们也都是左旋多于右旋。那么这个是不是能够说明,最后人的心脏为什么往左呢?看起来好像扯得很远,但是原来宇宙里面,万世万物它的左跟右都是有一个定向在里面,这是值得大家好好研究下去的问题。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704.shtml 发表于 2007-4-10 11:27 章节:32 4月6日开卷8分钟:《拥有太多爱情的男人》讲述现代都市人的疲惫 主持人:最近,余秋雨老师在他的博客里面发表过一篇文章,就谈到读书其实没有什么作用,所以他觉得,现代的人,与其花时间读书,还不如多点花时间亲身去游历一下还好。结果,当然惹来一番争论,很多人就说,难道阅读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吗?说到读书无用,很多人都会觉得,读书最无用的是什么,就是读小说了。为什么?他们认为小说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只不过是一种嬉戏,你如果读一些非虚构性的作品的话,你还能够学到一些很具体的知识。读小说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在我看来,读文学作品,你不能够学到什么,但是你能够得到一点东西,得到什么呢?就是得到一些你本身不可能亲自体会到的另一种人生,另一种感受。你可以搭飞机游历全世界,但是你始终是装在你的躯壳,你的心里状态,跟你的灵魂里面,去认知去感受这个世界。 可是阅读文学,却能够让我们进入其他人的世界里面。比如说,阅读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一个小说,我作为一个男人,我能够很潜入一个女性的世界里面,去感受对一个女人来讲,她身边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那么像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小说,就能够给大家另一种很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法,这本小说叫做《拥有太多爱情的男人》,作者是现在德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小说家,叫做威廉·格纳奇诺,这个威廉·格纳奇诺这个是2004年德国碧溪纳文学奖的得主,这个碧溪纳奖说起来很有来头,有人说他是德语文学界里面的诺贝尔奖的前哨站。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用德语书写的作家,他是先拿了这个奖,然后才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么至于威廉·格纳奇诺他能不能拿诺贝尔文学奖,当然这就还有待观察。 说回这本书,这本书讲的什么呢?其实他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玩的故事,说不定你身边就有很多朋友也有同样的遭遇。他讲的是,一个中年的男人,已经快要步入晚年了,51、52岁了,那么这个人,他一辈子以来就周旋在不同的女人之间,特别是在最近这10年里面,他有两个固定的女朋友,这两个女朋友跟他都非常亲密,但这两个女朋友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都以为自己就是他唯一的生活伴侣。那么你想想看,他都51了,他的女朋友也年轻不到哪,一个40多,一个也是51了。 那么在这时候,他是面对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你年轻的时候,你当个花花公子,你有很多情人,或许还无所谓。但是当你老了,当你开始慢慢觉得自己生命衰退了,身体不行了,可能就要步向人生的终点之前,你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到了我生命的最终这段旅程里面,我要不要有一个最后的伴侣,她是一个最后陪伴我走过人生最后光阴的人,她是一个万一我病倒了,在我床边陪伴我服侍我的人,她甚至可能是一个当我死了之后,替我安排葬礼跟所有身后事的人。我要不要在两个女人中间,去决定哪一个人才是跟我走到最后的那一个人呢?他面对这么一个问题。 更好玩的什么呢?这个书里面的这个男主角,他是干什么职业的呢?他干的职业是宣扬末世论,什么叫末世论呢?漠视论就是一种像未来学家一样,到处去告诉大家,未来这个世界的趋势是怎么样,这社会趋势怎么样。但很多未来学家讲的就是,未来我们或许会变得更好,但这位男主角,他讲的未来是非常昏暗的,讲的未来的社会最终是会崩溃的,讲到最后,所有西方人所熟悉的民主制度会瓦解的,所以他是个末世论者。然后他就靠着到处去演讲,开这种讲座,写书、写文章宣扬这套说法,来谋生,来赚钱。所以,他也算是个半吊子的知识分子,不在大学里面教书,但是宣扬一种古灵惊怪的,有点知识含量的这么一种学说。 他是一个末世论者,他对人的未来是很悲观,是不是因为这样子,才更让他觉得,我现在再不道德都无所谓,我现在拖着两个女人都无所谓,反正这个世界是会越来越糟,大家都会完蛋的,这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他就面对这样一个困难。但是我们刚刚也说了,随着他的身体开始渐渐老化,他必须觉得要有选择,他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你可能会问,这两个女人跟了他十几年,难道真的是从来不知道他有另一个女人吗?其实这小说里面描写到一段的时候就说到,其中一个女人是撞破了他们,但是他当时很明智的,很机警的,很本能的,就用一个谎言去遮瞒过去了。到了最后,他怎么选择呢?我会卖个关子,不告诉大家,小说嘛,怎么能够把结局说穿呢? 但是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这个故事,我们这位格纳奇诺这位作家,他透过这个故事要讲的不只是个爱情问题,他要讲的是一种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面,我们生活很虚无,我们想在不同的爱情里面找到滋润,但是到了最后爱情成为负担,而且当我们年纪越来越老的时候,更虚无,更疲惫,更加成为负担的时候,该怎么办?这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玩,特别有意思。他说到什么呢?他说到,这个作者他曾经想过,他说我们的社会不断制造疲惫,让大家都很疲倦,但是没有足够的地方容纳疲惫的人。我甚至想写过一本《疲惫者手册》,一种城市导览性质的书,专门告诉大家,什么地方有树可以在下头休息一下,什么地方有个安静的咖啡店,你可以坐下来停一停休息一下。换句话说,现代社会充满了很疲倦的人,所以这个作者里面描述这个男主角,他曾经想过教大家怎么样去松驰去放松,但是,这个男主角后来说,我始终没有写出这样的一本书,为什么?因为我太疲倦了。 这里面充满了对一种年华老去的恐慌。比如说,他说到,有一天晚上他起来,撒泡尿的时候,发现尿液里面黄褐色的,甚至带点血丝。他就觉得很可怕,可怕的不是怕自己病,而是他觉得还有什么比的上你半夜起床去上厕所,发现自己的尿液有血丝,而这时候只有你一个人,还有什么比得上这种发现更孤独呢?他怎么样说老,我最后再念一段,他说比起变老的新闻播报员,我更愿意看变老的流行歌手。比如说有这么一个歌手,从左边走进电视的画面,看着下方表演台上的台阶,免得绊倒,他同时还唱,我们年轻,永远年轻。我看着听着他一而再卖弄他已经变了形的声音,变了形的脸和变了形的微笑,我佩服他,因为他承认自己老了,而我是未必做得到。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9_45_99722.shtml 发表于 2007-4-11 12:17 章节:33 4月9日开卷8分钟:《消费社会》探讨人与需要的关系 主持人:大家都听过后现代主义,但什么叫做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建筑、艺术或学术里面都有不同的说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的潮流,后现代主义早就终结了,就是已经被宣告死亡了。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当初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师的一批人物,全死光光了几乎。最近又落了一个,上个月底的时候,法国有一个号称后现代巫师之称的(英文),也就是,有人翻译让·波德利亚,有人翻译成包德利亚,有人叫布希亚,各种译法都有,去世了。那么大家就开始从他的去世去谈后现代主义是怎么样瓦解了,完蛋了等等等等。 关于后现代主义有意思的地方是,大家都觉得法国有一大批思想家被标榜或被封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但是其实这批人,他们几乎没有一个承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甚至他们都很厌恶后现代主义。比如说我们看一看,法国从1968年之后,灿若群星的一代思想大师们,像这几个人,德希达、德勒斯、福克、利奥塔,那么这些人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很多人都说他们是后现代主义者,其实他们四个人,即便连提出后现代状况这个有名概念的利奥塔,都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 那么今天我们要介绍这一位,刚刚去世的大师级人物这一位让·波德利亚,也被人认为是个后现代主义者。而且大家都觉得他是没办法否认,但是他也依然否认。OK,重点我们不是要介绍后现代主义,重点是要透过他的著作,去了解我们这个所谓后现代社会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特质。那么这个礼拜的开卷八分钟,我们起码有4集是要来讲他的著作。可以说是我们节目开播以来,内容上、选材上面最深最难的一次,那么大家好好坐下来,跟我来进行探险跟挑战。 可是呢,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他很早期的著作,《消费社会》,1970年出版的,我以前看过英文版,那么这本中文版最近发现翻译的也不错,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而且这本书是波德利亚最比较浅易,比较容易看的书。但即使容易看,也很难说的非常清楚了,因为平常我要讲他的话,我在上课的时候,我起码是用半个学期才讲的清楚他的东西。那么这几天我们每天几分钟来看一看,OK,这本《消费社会》,他讲的是什么呢?其实这本书之所以重要,一本1970年的书,直到今天大家还觉得很重要的理由,就在于他提出一个现代,我们研究现代社会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观念的转变,什么转变? 大家如果中学的时候上政治课,都知道,马克思主义讲的是什么?对马克思来讲,很重要的一个社会上的一个基础,就是生产,生产,我们制造一些东西,像我今天做节目,我也在生产。但是波德利亚,或是一批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学家,他们却认为,这个年代最重要的已经不是生产而是消费,消费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整个社会生活整个组织,我们的人,几乎都是被消费来定义的。我们怎么样去被消费定义?首先我们先搞清楚我们人为什么要消费? 传统的常识告诉我们,我们要消费,我要买个东西,我有需要。比如说我肚子饿了,那我看到有个地方吃面的,我坐下去买碗面吃。可是什么叫做需要呢?传统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很少研究需要,他们觉得需要是个无可质疑的概念。但是,波德利亚,他在消费社会里面,他怀疑需要这个东西。他认为,所谓的需要,其实是被建构出来的,是被虚构出来的。有些东西你并不需要,今天来听已经是常识。可能你并不需要一个名牌手提包,如果你说你需要一个东西,袋子来装你的东西的话,你拿个塑料袋都行。你为什么要花上几万块去买个名牌手提包呢?你这个需要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且你需要那个物品,你会发现,你需要一个物品,是因为另外一个物品,你是为了物品而需要物品。 比如我说举个例子,大家听MP3,听苹果,苹果那么潮流的一种音乐产品,很多名牌厂家就为它出了一个专门的皮套,用来套住它。你认为那个套你需要那个套吗?那个套用来干什么?那个套是跟苹果连在一起的,你没有苹果,你不需要那个套。我们现在买很多东西,是因为我有一个东西,才再买另一个东西。而这些消费它怎么样去定义了我们的为人,跟我们人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波德利亚那么这里面有一段话已经成为经典,今天在很多念社会学的人来讲已经是常识,但请注意,这是70年代说的话。他说什么呢?他举了一个例子,他研究一些广告。 他说有一个广告是奔驰,奔驰的广告,这个广告讲的,就是一个女人她只有买一部奔驰的时候,她才能够满足自己个性的欲望。那么另外,一个广告是个染发剂的广告,档次差很远,是不是,一个奔驰,一个染发剂。但这个染发剂上面就说,你用了这个染发剂之后,你就能够掌握到真正成为自己的乐趣了。OK,波德利亚跟着就分析了,他分析什么?他说,这些话听起来都很奇怪,是我们现在很多广告都说的话,你要好好做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你怎么样才能成为你自己?你就买这个,你就买那个。 他就说了,如果我是我自己,我怎么能够透过消费,去比以往更像我自己呢?难道昨天的我就不是完全是我自己吗?我可以把我培养成我的二次方呢?我可以声明我像企业活动中某种增值一样,是我自己的附加价值吗?那么他就说到,我们现在呢,就是总是相信一些广告的话,要成为自己,要突出自己,要跟别人不一样,要有所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他认为是虚假的差异,为什么呢?这个差异是透过消费得的。我怎样证明我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我只有透过去买跟别人不一样的产品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就会让我变成我自己了。那么似乎我原来是不存在的,我是一个空洞的东西,我没有性格。而古代的人的差异是比较真实的,比如说有血缘的差异,宗族的差异,乡土的差异,那么那些差异是没办法消费的,你没办法去买一个你的省籍回来,你没办法去买一个姓氏回来,显得你跟别人不同。但是今天,你可以透过消费,去突显你跟别人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都是虚惘的。为什么呢?刚才不是说呢,这都是被消费回来的,你随时可以放弃的,而且你说要跟别人不同之前,那个你是什么呢?你是谁呢?我们就在消费的洪流里面,完全已经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了?那么当然了,《消费社会》这本书讲的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现在干的是什么呢?各位,我们现在干的就是大家最流行学术庸俗化,对不对,这就叫学术庸俗化,我们今天还没庸俗完呢,明天再给大家庸俗一下。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11_45_100724.shtml 发表于 2007-4-11 13:23 章节:34 (补发)3月5日开卷八分钟:梁文道眼中台湾最好的财经周刊《商业周刊》 主持人:2005年5月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丹麦想贿赂一个丹麦的移民官的官员,一个底层的移民官官员。结果这件事情给揭发出来之后,这个官员当然被逮捕了,那么整个案件被认为,是丹麦这个国家30年来最大宗的一个弊案,最大宗的一个贪污舞弊案。大家知道那个中国留学生给了这个官员多少钱吗?他给了他7万人民币,7万人民币的一宗贿赂案,就是丹麦30年来最大的一宗贿赂案。 最近这一年呢,我们很流行讲大国崛起,拼命地想在历史上面不同的大国身上学到一些什么。但是我自己常常很向往一些小国寡民的地方,我觉得他们真是幸运,没有大国的负担,反而能够追求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像丹麦,我就一直很想介绍这个国家,正好今天我发现,台湾最优秀的一本商业杂志,叫做《商业周刊》,正好就这一期,是用了丹麦来做他们的封面的专题。说到《商业周刊》这本杂志,如果说大陆有这个《财经杂志》是最好的一个商业周刊的话,台湾最好的财经的周刊就是《商业周刊》了。重点不一样,财经比较强调一些调查报告,而这个《商业周刊》比较强调一些比较有远见的,或者是很独特的一些其他的专题的介绍。那么像我们公司里面的(石齐平)老师,也在里面写专栏,汇聚了不少的很好的写手。 那么这一期他做丹麦专题就做得非常好,很值得向大家推荐。那么做丹麦专题有什么值得做的呢?说到丹麦这个国家,平常我们很容易想,就想到丹麦哥本哈根港上面很有名的那条美人鱼,想到美人鱼,你就会想起来安徒生兄弟的童话故事。但是,除了这些之外,丹麦还有一些东西是很厉害的。比如说,丹麦是全世界第七富的国家,人均所得是34700块美金,光是这样还不够,它还是全世界贫富差距排第二低的国家,第一位是阿塞拜疆。但在已(开发)的国家里面,丹麦是排第二,国民所得的差距。在丹麦就算连个街上发报纸的小孩,那种报童,发报的年轻小伙子,一个月的月薪都大概是2万多人民币。 如果你走在哥本哈根这个城市,有很漂亮的一些传统水手屋,也有一些很繁华的商店街。你会发现很奇怪,这么富的一个国家,你在街上没怎么看到有人是穿着名牌的,戴着(英文)的皮带。偶尔你会发现一些名牌车,像大奔,像宝马,但是很朴实低调的丹麦人,开这种车的时候,他们居然习惯干什么你知道吗?他们习惯把大奔上头那个标志,或者宝马车头那个标志把它拔掉,不拔掉那个他觉得不舒服,觉得太夸张,太夸耀,那不是丹麦人的性格。 丹麦这么有钱的一个国家,但是大家的薪水再高也没用,为什么呢?因为薪水里面有50%跟70%要拿出来交税,交了税之后有什么好处呢?有好处的,我给大家这么一个例子。这期的专题里面就介绍到,有这么一个台湾女人嫁到丹麦去,后来离婚了跟她丹麦老公。她生了一个儿子,很不幸一生出来就脑障碍。结果怎么办?丹麦政府有这么一个政策,就认为没有任何父母,可以因为他们子女的问题而被拖垮。于是就给她孩子上特别学校,他妈上班的时候,政府给他提供特别看护,每天轮流三班制来看着她孩子。而他妈因为人生地不熟,从台湾来到丹麦,所以丹麦政府资助她买汽车,资助她学开车,然后资助她上学,帮她找工作,还给特别津贴。 丹麦当然不是对外国人才这么好,对本国人也是一样。比如说你要是,比如说这里面还讲一个故事,一个70岁的老太太,突然中风了,70岁了都已经,还中风了。那国家怎么帮她?国家对她的方法,就是请24小时看护,一天8小时轮一班到她家照顾她,然后帮她家改装一下,使它适合一个残障人士使用。她现在要用轮椅了,于是在她家的门口铺了一个金属的滑坡,她从轮椅上面很顺利的能够走到大街上面去。 这就是丹麦,一个高税收,但是高福利,贫富差距极低,同时竞争力又很强的国家。为什么大家都交税,还愿意交呢?为什么人性不是自私的吗?为什么大家不会干脆想移民,或者把公司搬到别的地方去呢?丹麦的竞争力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再看一下丹麦的教育。丹麦的教育程度是非常非常高,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如果你念大学的话,政府还会补贴你一种生活津贴,如果你跟父母不是同住的话,政资资助你在外面租房子住,我说的是大学生。他们的教育很特别,教育特别强调就是要快乐学习。比如说像小学生,基本上是没有成绩表的。成绩表是怎么样呢,也算有了。 比如说我们看一下这张图,有这么一个成绩表,这个成绩表是怎么回事,这个成绩表列出来,一个小学生他自己评劾自己。他评劾自己,比如说他要说,我这一个学期里面,最让我快乐的是什么?最让我难过的是什么?最让我讨厌的是什么?最让我喜欢的是什么?然后你看到这小女孩,她画的我最讨厌的东西,如果不会文字表达,她觉得不够好,她可以用图画,她表达的是,她最讨厌的事情,在过去那个学期里,就是看到一只小鸟死掉了。那么这算什么成绩表呢?原来这样的成绩表出来以后,这个老师跟家长就会坐下来好好谈一谈,研究一下,这个孩子性格怎么样,他将来发展应该如何如何。是这样子来研究,一个孩子将来应该怎么念书,他发展的方向是怎么样。 同时他的教育很普及,并不表示他忽略一些的传统的技术的教育。比如说我们看一下,现在丹麦的政坛上面第二把交椅,本森特,他是丹麦的副总理。这位副总理原来是干什么的?他原来是农夫,农夫为什么能当上副总理呢?那是因为在丹麦,农夫是一种高技术行业。一般农夫要当农夫的话要考证书,考证书得先念5年的农业学校,因为他们强调高科技养殖。所以比如说我们看看这个农场,这个农场面积450公顷,但是却能只是5个人就搞定,制造出来的猪肉,使得丹麦占去了全世界猪肉市场的23%,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做得到这一点。 为什么丹麦人还愿意交税?为什么丹麦人竞争力会那么强?到了最后,就是因为一开始我们说过,他们廉洁,当你的政府廉洁、透明度高的时候,大家就信任政府,愿意把自己的生活跟未来的一切交到政府手上,自然愿意交税。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02_45_96418.shtml 发表于 2007-4-13 17:18 章节:35 4月10日开卷8分钟:《消费社会》(二)解析人们的消费意识 主持人:最近一个热门话题呢,就是很多大陆的游客来到香港发现给人骗了。其实这种场面,我们都见过,为什么呢?就在我们凤凰卫视附近,就有很多的这种,一些免税商店啊什么的,我就常常看到一车一车旅游车,送来一些自由行也好,旅行团也好,就进去买东西。 而里面卖的是什么呢?卖的很多的手表,很多的什么珠宝,那些牌子,我们是听都没听过。比如说最近又闹事的一个牌子,叫圣凯莱。这个牌子呢,被香港的这些无聊的商贩呢,夸称是跟欧米茄齐名的瑞士品牌。但是我们以前从来没听过这个牌子。那么我在看这些报道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有一些报道里面,就说呢,这个品牌,它虽然卖几万块,但实际的价值,它只值几百。 换句话说呢,这种假名牌呢,就是听起来卖得很贵,其实它的真正的价值,才值几百块罢了。这让我想起来,我们回过头来问一下,那么那些真的名牌,他们的实际价值,又是多少?他们的实际价值是怎么来的呢? 比如说一只手表几十万,它贵在什么地方呢?或者一件衣服,我们常常说这种事,对吧?比如说同样的一件T恤,你买一个,街上随便一个什么乱七八糟的牌子,可能就几块钱,十几块钱,几十块钱,买一个名牌的可能要上千。它们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继续来讲讲看,我们这几天正在介绍的,法国的这位后现代思想家(英文名)。 那我们今天讲的还是昨天介绍的那本书,就是《消费社会》。(英文名),我们说过,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一个思想家。他的书呢,并不好读。我们介绍的呢,是他早期的著作,那么这本书呢,还不算是他完全后现代时期的作品。相对来讲,写得比较系统性一点,比较好看一点。但是里面已经能够看到很多,他往这个后现代思潮方向转向的这个轨迹了。 好,那么这本书跟我们刚刚讲那个假名牌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有关系的,通常呢,我们把一个商品按照经典的马克思的教育呢,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来看它的价值,一个部分是它的交换价值,比如说它的售价是多少,一个价值叫使用价值,就是它实际上它用起来值什么。 那么这两种区分呢,大致反映了我们一般人看一个产品,他的价值的这个模糊的一个概念。怎么样一个模糊概念呢?比如说我们看一个名牌,我们会说,它卖得很贵。但它实际上价值是多少呢?似乎这里面有一个真的,它的本身的价值所在。但是布西雅呢,或者波德里亚这位思想家,他想指出的是什么,这样的区分是虚假的。为什么这样的区分是虚假的呢?他认为,在我们这个后现代时期的社会,或者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一切商品,它的价值都只是交换价值。所谓它的使用价值,其实是从交换价值来的。是从交换价值产生出来的。 比如说你买了一个名牌的包包。那个包呢,它装什么东西呢?跟一个普通,我用一个很烂的一个包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功用,也不见得特别耐用。但它为什么贵很多呢?那是因为你用它的时候你感觉上它很值,它很特别。这种特别的感觉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当然就是从无所不在的各种广告,或者我们社会里面对各种商品的区分,各种品牌的区分,这种种概念来的。 布西雅想讲的是什么呢?就是,你买了一只圣凯莱的手表,几万块。然后你说,它原来价值只值几百,你就觉得被人唬了。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就算你买一个名牌,一个真正的所谓像百达翡丽这样的极端的名牌。几十万。它真正的价值,可能也只是它几十分之一。更激进的说法是,没有所谓的,更真的价值,或者它本来的价值可言。什么叫一件货品的本来价值呢?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 好,我们昨天曾经说过,他说我们现在买这些商品,我们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使用这些商品本身,不再是为了这个商品本身。只是这个商品它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的价值。这个所谓的符号的象征的价值呢,就是我们刚刚讲的那种交易价值上的东西。我们消费是为了消费一种符号,消费符号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使我感到完满,使我觉得我能够跟别人区分开来。甚至使我觉得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消费社会跟以前的以生产为主的社会最大的分别在于,以前的人,他觉得,我的生命的价值来自于我的工作,我因为生产了一些东西,我创作了一些东西,我制造了一些东西,我干了一件什么工作,让我觉得,我生命是有意义的。 但是今天呢,我们工作意义是虚空的,真正让我的人生觉得完满的呢,其实是什么?是消费。我买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我消费,所以我存在。 但是我们要注意,经典的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呢就会说,你看人很惨了,人就变成完全异化了。人呢,就完全被物化了,人就是丧失了本性了。人的本来的价值失去了。但是波德里亚为什么被人说是后现代主义者呢?就是在这个批判过程里面,他其实不是太批判,他并不是太批判我们现在这个消费社会。 为什么呢?他认为我们现在这个消费社会,反而就看到了人的一个本质,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没有本质,就是虚空的。人既然本来就是不存在的。那么你怎么能够说,人被物化了呢?人的本质消失了呢?人的本质本来就不存在。他还拿什么去消失呢?对不对? 那么他这里面呢,有一段,讲一个小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给大家看一看。他说到呢,这个,太平洋上面的一个小岛,美拉尼西亚那些群岛的土著,他们以前曾经被白人在天上开着飞机呢,觉得非常的迷惑。那么他们觉得怎么样才能自己也去看到这个飞机降落,能够拥有一个飞机呢?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呢? 他们的方法是在自己的树林里面,某个区域,布置了一个很像机场的东西。然后呢,用树枝跟藤条建造了一架模拟飞机。精心画出一块夜间照亮的地面,然后他们耐心的在这等待,等待什么呢?他们相信,他们弄了这么一个假的机场之后,会有真的飞机降临。 波德里亚用这个故事想说明的是什么?他想说明的是,我们当今呢,消费这么多东西,我们买这么多东西。是因为我们觉得买这么多东西会很幸福。我们就像那匹看起来很愚蠢的土著一样,虚构了一个停机坪,虚构了一个机场,我们东西又布置好,我们坐在里面等。我们在想,很快幸福就会降临了。 我们买了很多东西,我们看到广告上面,买这些东西的人都活得好幸福,好快乐。那个用洗衣机的主妇用得好快乐,那个戴名牌手表的男人好成功。于是我们觉得,我们也把这些东西买回来,买了放在这儿,我们等着,幸福就会来临了。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12_45_101690.shtml 发表于 2007-4-13 17:19 章节:36 4月11日开卷8分钟:《江户日本》谈日本特色文化 主持人: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就要访问日本了。那么这回访问日本呢,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自从小泉下台之后,是第一次有中国的中央领导人去日本访问。 那么这时候呢,大家就会想,日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呢?很多人就会开始对日本感兴趣。就很想认识一下日本这个国家,想找一些关于日本的书来看。如果你到书店的话你会发现,关于日本的书,介绍日本的书真的是琳琅满目。非常非常的多。那么这几天呢,还有下礼拜,我就会介绍一批关于日本文化的介绍。然后还有中日之间,互相怎么样认识,怎么样看待的这么一些书籍。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本书呢,是这个作者让我觉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个作者叫茂吕美耶。茂吕美耶呢,是什么人呢?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她是日本人。但是她不是一般的日本人,她是在台湾高雄出身的日本人。在台湾念书呢,直到念到了台湾的国中毕业,也就是中学三年级毕业之后,才回到日本。然后呢,到了1986年到88年,她又跑到中国的郑州大学留学了两年。 那么所以呢,她的中文相当不错。那么她就出了很多本书,写很多文章呢,介绍日本文化,是用中文写的。那么她很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中国跟日本文化之间的一个桥梁。她的好几本书在台湾出版,现在也都开始有大陆版,都非常受欢迎。以我所知在大陆上最畅销的书呢,就叫《物语日本》。那么书里面讲了很多我们平常对日本的通俗文化感兴趣的一面。 比如说武士道是什么啦?比如说艺妓,各种的神奇鬼怪的东西,等等等等。但是我自己觉得,要认识今天的日本文化,要了解今天的日本呢,我们必须回到明治维新前,也就是德川幕府时期,或者叫江户时代的日本是很重要的。 江户就是今天的东京,那么在德川幕府呢,当时它就把它的行政的中心设置在江户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东京。那么我们要了解这个时期的日本文化,这本书,茂吕美耶的《江户日本》,我觉得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这里面呢,一来,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大家可能会特别好奇的部分,很多人都说日本人好像很好色。日本是不是特别好色呢?日本人是不是特别性开放呢?要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必须回到日本色情文化的一部分去看。比如说如果今天大家去日本的古都京都旅游的话,可能呢,很多游客都会去逛这条街。就是有名的花街。花街呢,今天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红灯区了,但是呢,里面还会有很多的传统的艺妓表演。晚上呢,你就会看到很多的艺妓前呼后拥的走来走去。 那么这些艺妓呢,很多人都说她们是卖艺不卖身。当然了,她看中了一个对象之后,也会卖身的。但这个跟今天所理解的妓女完全不同,她们讲究的是什么呢?讲究的是一种终身的关系。有点像男女恋爱那样的一个关系。 好,我们看看茂吕美耶呢,这里面就说到了,说到这些,当年搞这种艺妓的活动,最流行的地方在哪儿呢?最流行的地方其实是在东京,江户,那么当时的人认为呢,这些艺妓,这些妓女,或者当时最优秀的妓女,分等级的,她们是,最优秀的叫太夫。她们是很了不起的女人,这些女人呢,要比自己老婆好多了。 比如说呢,当时一个日本文学名著,叫《好色一代男》,作者叫景原西鹤,他写什么呢?他说,哎呀,老婆啊,哪比得上我们这些妓女、太夫,都不懂得体察男人的心理。讲话唠三叨四。吃穿呢,搬斤拨两。写起文章惨不忍睹。喝酒时呢,不是推说不会喝就是喝过头。唱起歌来五音不全。你看,这些艺妓们,太夫可就不一样了。 而且这些太夫呢,她们呢,不只是琴棋诗画样样精通,礼仪各方面很讲究。又由于她们是要卖身的关系,她们对自己的身体也特别讲究。怎么样讲究自己的身体呢?请看,这里面就说到。她们从小呢,就雕琢肉体,一切对肌肤有害的食品绝不入口,入浴的时候一定放菖蒲,衣物也都要熏香。甚至连阴毛也要呢,阴毛更不能忽略,要时常的修剪。而且用醋呢,来揉擦。使得它又柔滑,又细软。 好,我们再说回,说完色,讲吃。今天呢,很多人喜欢吃日本菜。觉得日本比如说神户牛肉、河牛非常有名。但是大家知道吗?日本曾经有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不准吃肉。尤其是不准武士阶层吃肉。他们认为呢,家畜呢,已经是很可怜的动物,帮人类做了很多劳动,怎么可以残杀它们呢?所以他们一般的是不吃肉,真正吃肉的习惯是到明治维新开始,才开始推动。 当时你看,老百姓不吃肉到了什么地步,明治天皇的时候,是要大力推动,告诉国民吃肉有好处。大家才敢去试着吃肉,所以不是因为政府不准大家吃肉。大家就不爱吃肉。而是他们真的本身经过长期的训练已经怕吃肉。所以日本的吃肉文化是这百多年里面才兴起的。那么不吃肉,他们能做什么好料理呢?那就吃素吧。 我再给大家看一下,这里面就说到,德川幕府,这个幕府将军,其中一个,也是最后期的一个将军,就是十三代将军,就是德川家定,这个德川家定就喜欢下厨,觉得自己做饭很了不起,尤其呢,喜欢煮毛豆或者甜薯。煮了出来呢,还要大宴群臣。问题是他做菜偏偏其实是很糟糕的,做得很难吃,然后这些群臣们吃,他就赏给大家吃。看大家吃得怎么样,大伙儿吃,哎哟,天哪,这太难吃了,然后还要抬头,哎呀,殿下珍味,珍味,好吃极了。 然后他就很高兴,哈哈哈哈哈,本将军真是料理天才啊。由于这个原因呢,德川幕府后来呢,大概很快就完蛋了。我们看看德川幕府最后一个将军,也就是末代将军,一桥庆喜,今天呢,我们想到这个明治维新,我们都忽略到,就是当时明治维新很不容易,这个幕府将军他要大政奉还。就是说他把权利交还给天皇,这要下很大的决心。 而这个最后的德川将军呢,居然做到这一点。这是很困难的。想想看,当年他拥有,幕府将军拥有的兵力、实力,绝对可以压倒天皇派的人。但是为什么他心甘情愿的,要把他的权利交还给天皇呢?让他们去实行明治维新呢?到了今天这还是很多人去探讨的一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个将军,他下台之后呢,他就保持沉默,不大愿意说话。很多人说这里面充满了阴谋。但是呢,今天呢,很多人就看到,这是不是当时日本一批人,都开始有了一种心态,叫相忍为国呢? 来自:http://phtv.phoenixtv.com/phinfo/200704/0412_45_101816.shtml 发表于 2007-6-26 23:47 章节:37 4月13日开卷8分钟:《无约束的日本》 梁文道推荐:《无约束的日本》 内容提要: 你要了解当代日本么 你知道目前日本在世界种种举措的原因么? 一位美国著名学者勾勒了日本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对日本世界地位的影响,让你从各个层面解读日本。 本书旨在描述当代日本生活,中心论点是:日本民族迫切地需要恢复作为记忆存留在想象力中的本土文化,以免它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外国”因素所吞噬。 作者简介: 约翰·内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日本研究专业教授,曾将三岛由纪夫和大江健三郎的小说翻译成英文。他的菱《老索尼的私生活》受到广泛赞扬,曾入选1999年《商业周刊》最佳书籍排行榜。内森是《纽约客》和基他杂志的撰稿人。 凡是在日本留学过、工作过或者生活过的人,都会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什么体会呢?觉得日本真的是个很排外的民族,无论你在日本住了多久,都觉得自己好象打不进出,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外人。反过来,很多日本人,他们到了海外之后,很快就形成自己的小社区,有点像我们中国人的唐人街,但是比这个唐人街还要封闭。他们吃饭,要到自己日本人开的餐馆吃饭;买东西,要买自己日本人卖的杂货店里面卖的东西。关于这一点,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是《无约束的日本》,它的作者约翰·内森,有很深的体会。 约翰·内森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教授,是整个英语世界里面很有名的日本专家,他曾经翻译过很多日本现代文学名作。他的日文说的非常好。20世纪60年代,当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时候在路上问路,或者是买东西,坐下来吃饭点菜,他发现很多对他好像很嫌恶,跟人家说话的时候,很多日本人是本能的,用手指在前面这样摇,好象嫌他臭。其实不是,这意思是,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但是他很相信自己的日语其实已经很纯正,你不可能听不懂。 所以他认为,这背后一定还有别的原因,他就用这本《无约束的日本》去研究。他认为,日本人这种排外的心里,来源之一就是日本人相信自己很独特,外国人是永远不可能理解的,日本人很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他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每年你都会看到大量的讲日本文化,日文的独特性的书出版,而且非常畅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民族,这么关心自己的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但是他认为呢,这么强调自己的独特,真正反映出来就是不确定自己的身份,真正反映出来就是对自己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约翰·内森这本《无约束的日本》,讲的就是他观察到的整个现代日本有一个很奇特的身份着迷问题,身份的疑惑问题,就是面对重重的冲击,好象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例如,日本的公司向来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日本的企业就像一个家族一样。一个人进了一家大企业打工,他就要有一个打算,这辈子不再离开,他就像加入了一个大家庭。你的上司不只是你工作上的上司,他还要指导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你的孩子上学有问题了,夫妇生活不协调了,你的上司都有义务要帮你解决,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就像我们过去我们中国的单位一样,你一辈子不用离开,很安稳。然后你每次晋升,都是从低到高,年纪越大,资力越深的话,你就升的就会迟早会升到越高的位置。 自从日本经济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崩溃之后,整个体系就被动摇了。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日产汽车公司,这个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被法国的雷诺汽车收购了,收购之后,他们派了一个外国人来管理这个企业,这个人就是卡洛斯·戈恩。卡洛斯·戈恩上台之后,对日产汽车进行了大规模的手术。卡洛斯·戈恩有一个很了不起外号,叫“刽子手”。意思就是毫不留情的把所有他认为会带来亏损的项目立刻停止。结果经过他几年的整顿,改变了整个日产汽车的文化,这么大的一个企业,现在年轻人进去,随时预备,干不好就会被炒,不会养你一辈子。而任何人已经到了中年,觉得自己很稳当了,将来能够继续升上去了,也会发现自己一旦干不好就会被裁撤。那么可以说,他完全改变了日本的这个汽车的企业,或者所有企业的管理文化。那么在日本返过来,很多人开始崇拜他了。 从这个例子讲的是日本正在经历一场很巨大的身份怀疑,身份焦虑。我们过去所信任的这种企业崩溃了,我们过去相信的价值系统是不是也崩溃了呢?他认为,自从明治维新以来这个问题就存在了。比如说日本战败之后到了今天,为什么会有新的民主主义诞生?为什么会有一批的新的右翼分子出现。比如说有名的漫画家(小林善纪),那么这本书里面,这位学者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了很多人,去作了很多的报道。那么其中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例子就是石原慎太郎。石原慎太郎又成功连任了东京市长。这位日本有名的右翼政客,他原来是个写小说的,他跟三岛由纪夫是很好的朋友,很早开始他的文学作品就反应出一种日本新型的民主主义。 这种民主主义的特点是什么呢?他就说到,这位日本有名的作家,现在有名的政客,那么他常常讲的是,在国民普遍感到疑惑,民主制新型低沉的情况下,石原他坚持爱国主义,作为重获尊严,在当今世界找到合适角色的关键。让很多人觉得仿佛听到了令人慰藉的音乐,他提醒自己的同胞,他们建立了现代超级大国的唯一非白人社会,他一再宣称,尽管13年来日本经济日渐萧条,日本仍然拥有强大的科技和财富实力。他这种爱国情绪的基础在哪里?就是他要找到日本人的身份,日本人的身份,日本人的自信又能够建立在什么地方呢?就跟日本所有的右翼分子一样,就是围绕在天皇的身边。天皇他不是一般人,他简直就是神。我们对天皇的信仰,就能够重建整个日本社会的信心。 那么约翰·内森他在结尾的时候他说有一晚很奇妙的遭遇,就那天他刚刚采访完有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是有名的左翼作家,很讨厌石原慎太郎。他认为今天日本这种右翼,就等于向明明已经失去性器官,或者性无能了,拿了一个塑胶的阳具过来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大江健三郎坚持日本人要重新获得自己的身份,只能靠个人站起来,而是信仰任何民主主义,更不是信仰天皇。正当他跟大江说完这番话没多久,在路上就碰到了石原慎太郎,东京市长一个人在逛街。这市长就问他,你刚刚上哪去了?他说我刚刚跟大江谈过话。石原慎太郎就有点伤感,我觉得我跟他应该是好朋友,可惜他拿我当敌人。约翰·内森的结论就是,这两个人政治立场南辕北辙,但同时反应出来的都是现代日本文化特征,就叫寻找自己的身份,只是大家寻找到的答案不一样。 发表于 2007-6-26 23:53 章节:38 4月16日开卷8分钟:《清俗纪闻》 梁文道推荐:《清俗纪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二百年前日本出版的关于清代干隆时期中国江、浙、闽一带民间传统慑俗及社会情况的一部调查纪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慑俗、礼仪、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因为它是日本官府直接从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记述详细,而且还会有各种物事的具体圆像,在存留历史文献资料中是极有特色的。书中全面、综合地展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普通遮民生活的实际状况,是考察清代社会及中国古代习俗传承的珍贵史料。另外,从本书中还可以了解到日本在德川幕布府时期与清朝的关系以及近代日中贸易的沿革等等。 本书不仅可为文学、历史、民俗、苏行等方面的研究者及各种专业人士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对于有兴趣于历史文献的人们来说,也是一部很有收藏价值的重要书籍。 作者简介: 方克,1917年生。专攻日文文献资料翻译。作品除大量科技资料及日本社会情况介绍之外,翻译的文献、书籍主要有《电影纪录的昭和史》、《世界童话选》、《华北治安战》、《论各民族的音阶》等。 有一首诗在网络上流传很广,是讲日本跟中国关系的诗。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是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我还叫做大唐,从这句话看得出来,一个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一种很固定的看法。日本人一开始是很羡慕,很崇拜中国的。什么东西都是跟中国学的,直到今天为止,他们的日文里面还有很多的汉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后来,他们返过来觉得自己牛了,自己很了不起了,就看不起中国人,侮辱中国人,甚至侵略中国。 很多人以为,中间这个转折点是发生在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了,“甲午”战争击败了清朝,然后就觉得自己比中国要更了不起,更文明了,事实并非如此。 奇书 《清俗纪闻》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奇书《清俗纪闻》,这本书为什么说是奇书呢?是这样,我们看看前面的译者的前言,这译者也很值得介绍一下,方克、孙玄龄。这二位是父子,父子两人穷时数年之功,才把这本书译了出来,它原来是日文书,是日本在1799年的时候出版的。 当年曾经日本有一个地方叫长崎,是个很有名的港口。当时德川幕府封闭整个日本国境,长崎是唯一对外开放的一个港口,很多清朝的商人就在那登岸,跟日本人有生意往来。于是长崎的地方长官宗川宗英,就派一堆人去跟这些清朝来的商人,跟他们做调查。关于清朝上上下下,所有老百姓生活的全方面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还找画工,就画画的一些画匠,一些匠师,一些画家,去跟这样清朝的人聊天,去让他们描述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上的各种器具,然后把它们一一画下来。从这些画的记录,看得到日本人搜集情报的那种兴趣跟耐心和细致。为什么要搜集这些东西呢?日本人就主要就是为了要了解,因为他们封闭了海域,但是他们还是很快希望了解现在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今天我们所讲的,那种战争的或者国防用的战略用的情报的意义。 这里面连洗脸都有记录,记录当时清朝人洗脸,男女均在洗脸前先卷起袖子,以防弄湿衣服,不向前后溅水。然后里面又说到,吃饭的时候要充分注意,不要弄脏衣服,路上步行的时候,也要小心,不要沾到泥土。活动的时候需要脱去上衣,只穿小衣,系紧腰带,以便于行动最为重要。这记录的真是够仔细的。 从书的内容看日本人的心态 还不是这本书里面显示出日本人对中国有多了解,而是看这书的序言,就是当年1799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那些日本的官员给这本书作序的时候,里面显示出来一种心态,比如我念一段,这里面有一个幕府里面的一个大老级的人物,他是日本作家,他写到,我们看这本书,看这些清朝来的商人,看他们,扎着个辫子,穿的衣服呢都是蛮夷的服装,这是满洲人的服装。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今天的中国,就当时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已经是个蛮夷征服的国家了。而中国最伟大的时代,是从三代开始,汉唐宋明,这些时代所有最美好的东西,都被我们日本人学过来了。而今天,我们把这些中华文明的正统,完全保留在日本,大家奉行的很好。 反观中国,却已经成了一堆蛮夷了,这就是一个重点,很多历史学家最近研究,原来在德川幕府时期,当时很多日本人有已经有这个想法,就是中华文明,在中华大地上面已经断了,已经丧失了,自从明朝灭亡就已经没有了。现在华夏文化的正统反而在日本,是留在日本了。就从这时候开始,日本对中国的看法有一个微妙的变化,他过去是很崇拜中华,但他崇拜的是中华文化,而今天这个文化正统已经到了他们那儿去了。所以今天的,就是当时的清朝反而已经成了一堆蛮夷,那当然他们有看不起中国的本钱了,不是吗? 发表于 2007-6-26 23:53 章节:39 4月17日开卷8分钟:《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梁文道推荐书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内容简介: 本丛书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本丛书值得一读。 作者:野村浩一 约翰·内森这位美国学者,他发现现代的日本对自己的身份有特别的疑惑跟着迷。疑惑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但同时又坚持自己是很独特,是独一无二的。其实这种感受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已经有很强烈的一种自我坚持跟自我怀疑。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很强盛,很强大,是唯一的非白人的、非老牌欧洲人的那种新的殖民帝国。但是同时,又觉得很怀疑自己跟欧洲人的差别在哪里?自己明明是亚洲国家,跟亚洲之间的关系又该怎么样呢? 这时候就有一批日本知识分子,他们开始考虑,日本这个国家这么独特,是不是因为它有一种使命感,是不是它有一种天职。而这个使命感跟天职是什么呢?就是作为亚洲国家里面第一个迈入现代化,第一个成为现代强国的国家,它是不是对亚洲带来一种天生的一种使命感?比如说对于中国,这个使命是什么呢?是不是就是说要解放大家?是不是要让大家效法它,跟它一样成为一个现代的强国呢? 日本人的使命感 今天我们介绍这本书,《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他的作者野村浩一是退休荣誉教授。这本书,就透过几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一些有名的知识分子跟中国的关系,探讨日本的使命感。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人物叫做宫崎滔天。如果熟悉现代中国革命史的话,一定听过这个人,还有他哥,宫崎名章,这两人,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称赞过,说没有这两兄弟,我们中国的革命就不会那么容易。 宫崎滔天还是黄新的好朋友,参与过无数的中国现代反清革命事业,出钱出力,什么都干。为什么宫崎滔天一个日本人,好端端的想跑到中国搞革命呢?而且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甚至还后悔,后悔自己是以日本人的身份,而不是以一个支那人的身份来支持支那革命,就是恨不能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作者发现,宫崎滔天是个革命家族,从小就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地主很对不起佃农,觉得这种社会制度糟透了,自己凭什么那么有钱,为什么老百姓活的那么苦,于是他们就想搞革命。 搞革命的时候,认识了孙中山,觉得这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得跟随他搞革命。在中国搞革命有一个终极目的,就是以中国成为世界革命的根据地,中国的革命干成了,就能够返过来向全世界推广革命。今天我们叫这几个人叫做中国的友人,其实他们真正关心的还不只是中国,而是一个国际革命。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宫崎滔天除了后悔自己不是个中国人之外,还悔恨自己为什么是跑到中国搞革命,而不是先在日本搞革命。 为什么有这个后悔呢?这是因为他很快发现,中国的革命干成了之后,谁在阻挡中国的革命的继续的成长?谁在想阻止中国为现代化国家呢?竟然就是自己的祖国日本。他看到袁世凯当权的时候,日本逼迫要签二十一条条款,他非常的愤怒。他觉得,为什么自己的祖国变成这么一个走向一个军国主义的道路呢?于是他晚年的时候十分悔恨,他认为要搞革命,早知道就应该从日本干起。他带着这样一个恨意死去。 菊谱--日本的中国通 接下来,这本书介绍了另一个日本的中国通,就是菊谱。他其实原来是个记者,是日本派驻到中国的记者。那么他可以说是当时日本的中国通,讲过那些汉学家不一样,他很讨厌汉学家。他认为要了解中国,必须要深入中国社会,到处跑,到处调查,而且用科学的方法。你可以说他对中国的很多的观察真的是非常到位,而且预测也很准。早在抗战时期,他就已经预测,将来中国会打胜仗,而且打胜仗之后,很快的就是共产党会从东北集结实力一直南下,征服全中国,统一全中国。他很早就作出这样的预测。 但是这个菊谱跟宫崎滔天一样,也是个悲剧人物,悲剧在什么地方呢?他对中国怀有巨大的好感,他认为中国能够诞生一种跟日本,跟欧洲、美国,完全不一样的那种新的国家形态,为什么?他发现中国的底下的乡村社会有很浓厚的自治传统,这种自治传统能够建立一种新的民主国家,日本都应该学他。但是呢,而且所以当时,他为国民革命欢呼,他为黄埔军的北伐欢呼。但是当北伐打到接近东北的时候,他开始发现问题了。问题在哪?就是他住的地方就是现在,当时的满洲国。满洲国是不是在阻碍了中国的革命呢?是不是在阻碍了中国的变化呢?当然是。 于是他返过来就说,满洲国应该坚持只搞经济,日本不能够干预中国的独立,不能够干预中国的革命。但是到后来局势再演变,他的祖国再次让他失望,满洲国又变质了。这时候又怎么办呢?菊谱又要适应新的局势,他说好吧,我们就把满洲国建立成一个独立的国家,为什么呢?他当时对北伐革命军的前领袖蒋介石彻底失望,他对共产党也没有多大好感,他就希望将来整个中国能够像满洲国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了不起的国家。这个国家是一个平民称霸的国家,是没有阶级差异的国家。但是当然到了后来,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之后,他又一次失望了。他发现,日本是以军国主义的态度来肆虐中国,而不是真心想帮助中国解放,帮亚洲解放。于是,他就在战争的末年去世了。 这几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的就是,日本有这么一批人,曾经对中国怀有很大的热情,他们认为日本的使命就是要解放亚洲。但这个使命,后来很快被扭曲了,有的人就转移过去,为日本的侵略主义张目、说话,就认为日本的侵略是为了要解放中国。有的人就看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然后带着恨意就这么郁郁而终。 本书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部 第一章 近代日本国民的使命观,其诸类型及特质——大隈重信、内村鑑三、北一辉 第二章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大陆问题”的构想 第二部 第一章 走向亚洲的航踪——宫崎滔天的思想和行动 第二章 尾崎秀实与中国 第三章 橘朴——亚细亚主义的彷徨 后记 发表于 2007-6-26 23:58 章节:40 4月19日开卷8分钟:《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 梁文道推荐:《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 内容简介 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历史上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但也曾有过兵戎相向的时期,尤其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严重地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新中国建立后,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并最终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然而在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始终存在不和谐的声音,始终存在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日两国间的某些不和谐之处越发突显,尽管两国经济关系不断加深,人员往来有增无减,但两国民众间存在的误解越发严重,不利于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中日间不少学者就此也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试图对此有所解说,寻找原因,找出破解之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2003年学术年会专门确定了“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主题,邀约中日两国有关学者,如张蕴岭、滨下武志、天儿慧等,从“他者”的角度对中日关系及中日两国各自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认识对方,认识自己,从而在思考两国关系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无根、无据、脱离实际的认识,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提供有益意见。 作者:谢寿光 编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连好几天介绍了一些日本人怎么看中国的,日本对中国认识的书,目的何在,目的并不是在于所谓一般人讲的相互了解,看看人家怎么瞧我们,不只这么简单。而且是为了 要透过日本人怎么看我们,来发现日本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这种认识方法,就叫做他者认识。我们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的主题就是这一点。 中日问题 须放在亚洲脉络下看 他者认识指的就是很简单,你怎么看一个人,怎么看一个他者,怎么看一个其他人,你不只是怎么看他,而且这个看法里面一定也包含了你对自己的看法。换句话说,日本人怎么看中国,其实是局限于因为他是日本人这个独特的角度。我们去了解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的观念,其实就是在认识日本这个国家他的独特的地方。反过来,我们去看中国人怎么去讲日本,怎么去谈日本,其实也就是在看中国怎么谈自己,中国怎么看自己。 今天我们介绍这本书是本比较学术化的著作,这个论文是来自于2003年的时候,在日本有一个学会叫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他们搞的年度学会里面发表一些论文的集节,这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是一批旅日的中国学者,他们发起来的学会,有500多人,是现在在日本同类型的学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个研究会。在03年会议里,重点谈得就是中国跟日本怎样互相看待,怎样忽然认识,透过这些认识去发觉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自己有什么局限,自己有什么缺点。 这本书里面除了这些旅日的学者之外,还有很多有名的中国学者,中国关系研究专家,比如像天儿慧教授。天儿慧教授,最近还出过一本书叫做《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是很重要的一本书,他代表了现在日本有一批所谓的支华派学者,就是了解中国现代政治的人,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我很想向大家推荐那本书,里面也谈到了日本人应该怎么去看中国,中国人又怎应该怎么去看日本,此外还有一位学者,也是一个日本人研究中国的一个专家了,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专门研究中国的海洋史,他在这本书里再次提到他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必须谈中日问题,不能够只局限在中日之间,而要必须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亚洲脉络底下。 从“他者”角度探讨中日关系 换句话说,要用一个区域性的全亚洲这么一个概念来理解中日之间的关系,这两个人的学说我将来有机会还会仔细介绍,今天我在这里主要想讲的是介绍里边有一个旅日的中国学者,他的文章很有意思,这个学者叫刘建会,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产生日本的中国自画像》,他讲的东西跟我们昨天所说的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记不记得我们昨天曾经谈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觉得自己是个有使命感的国家,这个使命感就是针对亚洲的,而亚洲之中他最关注的就是中国,长久以来有密切关系的国家,所以日本人想要了解自己的使命,想要发挥自己的使命,他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怎么去看中国,怎么样去研究中国。 刘建会这篇文章里面就说道,日本人当时拼命的在追问,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时候,他们往往是拿中国当作座标系统来做参照,比较之下他就发现日本人的特点,那么同时看到中国人的特点,当时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的中国学者,他们看到的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呢?很有意思,我念一些给大家听听看,比如说他们认为中国人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中国这个国家的国民没有国民观念,而且非常的懒惰,非常肮脏,自私自利,狡猾散漫,野悲吝啬,鞠躬卑膝,而且注重虚礼,嫌于词令,并且一般不嫌脏乱,几乎十之八九,日本的学者或者知识分子在比较日本跟中国,为了要找到日本人的特性的时候,都强调中国这些缺点,以显示出日本人很干净,日本人很勤劳,日本人很爱国,那么中国人却是一盘散沙,一点都不忠军爱国。 刘健会这篇文章好玩的地方在哪?就是这种源自日本对中国的看法竟然深深的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其中一些最重要的人物。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鲁迅,比如说梁启超,我们再看一下这里边说到,梁启超他怎么样去谈中国呢?梁启超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到,中国人,也是懒惰的,中国人的奴性很重,中国人很愚昧,中国人很自私,中国人很虚伪,中国人很肮脏,那么中国人是很怯懦的。那么他对中国国民现在的种种分析,跟很多当时日本学者对中国国民现在的分析非常的巧合,但这当然不是巧合,这是什么?这是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受到日本人的影响,发现日本人眼睛的中国还真的是这样,然后自己想想,也对,我们中国人难道不就是这么懒惰,不就这么脏吗。同样的,鲁迅也深深的受到了这些日本人对中国人看法的影响,回过头来写了很多文章,剖析中国的国民性,所以我们看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种怯懦,那种无知,那种愚昧,其实他的源头之一就是来自于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你看这样的关系是多么巧妙?日本人为了要认识自己,为了要了解自己,就拿中国来比较,一比较的时候,他为了要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就极力的贬低了中国。 而当中国的知识分子跟文人留学日本或者在日本的时候,又受到他们的影响,又认为他们对中国的分析是客观的,是对的,再把这些看法带回到中国,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文学革命或者种种的新生活运动,或者社会革命,这两国之间这种他者认识之间的关系,历史故事是多么的巧,多么的妙。 目录 中国的崛起与中日关系 面向未来的回忆——他者认识和价值创建的视角 全球化中的东亚地缘文化——“日本与亚洲”和“亚洲中的日本”的自他认识的异同 日、中、美的社会文明及其比较 产生自日本的中国“自画像” 日本对华外交的一次尝试——九一八事变前对“日中新条约关系”的摸索及其局限性 江户时代末期的中日交涉——总理衙门档案的视角 “共同体”与“散沙”: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论 对2l世纪中日关系的建议——在感情论与战略论的夹缝间 首批对华日元贷款的中日决策原因 中国的FTA战略及其影响 亚洲经济一体化:东盟的视角 日本外交中的美国与中国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中国大众民族主义 4月25日开卷8分钟:《卧底经济学》 梁文道推荐书:《卧底经济学》 简介 为什么咖啡店都设在街道一角?为什么同一家超市,有人觉得哗众取宠有人觉得物超所值?为什么老买不到一处位置好价钱便宜的好房子?交通拥堵的背后有什么经济原因?为什么富裕的国家与贫穷的国家差距如此之大? 作为经济学家版的“万变之宗”,这部迷人的著作为你一一解惑。在本书中,一位神秘而睿智的卧底经济学家总是潜藏在现象背后,时时提醒你利用经济学的各种调查工具,解开日常生活之谜:星巴克为什么会赚大盆满钵满,如何看清超市看似善意的促销信息,等等。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式著作中,我们的卧底经济学家指出:日常生活不过是谈判中的复杂博弈,体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较量。书中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理论,只有让你受用无穷的日常经济学知识。相信看完本书之后,你一定能成为一位更精明的消费者,看清楚种种现实背后的真相。 作者简介 蒂姆·哈福德,《金融时报》“亲爱的经济学家”的专栏作家。在这个专栏中,他用最新的经济理论,为好奇心十足的读者提供轻松诙谐、深入浅出的答案。他同时还在世界银行工作,担任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的主笔。之前,哈福德不但做过《金融时报》的经济学社评作家,还曾担任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经济学家、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现居华盛顿。 日常生活过程里 经济学的规律怎样在发挥作用 假如在30年前,你在大学念书学的专业是经济学的话,如果你今天随便翻一本经济学专业的学刊,里面大概有一半论文你是看不懂的,为什么?里面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统计数据。 我们知道,最近几十年年来,经济学是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数学化。但与此同时,又有另一批经济学家想尽方法,把经济学用一个最浅白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用我们生活上最现成,最常见的一些例子来说明经济学,甚至有的学者专门研究日常生活里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面的经济学规律。 比如说这几年非常红火的魔鬼经济学,这是本很趣的著作,可惜的是,我觉得它中文翻译本译的不怎么样,从书名我就觉得译的不好,叫做FREAKONOMICS,把它译成魔鬼,有那么魔,有那么鬼吗,不见得吧。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卧底经济学》,翻译倒还是挺好,只是很可惜,它原来的英文叫《卧底经济学家》,但是为了要配合魔鬼经济学,把“家”字给去掉了,封面跟魔鬼经济学一样,无论如何,这是本好书,作者叫蒂姆·哈福德,他是在有名的《金融时报》写专栏。 这本书有很多文章节集,然后再重新编写,《卧底经济学》讲的是一个经济学家卧底打扮成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到处去买卖东西,看到在日常生活过程里,经济学的规律怎么样在发挥作用。例如,这本书里面提到大家如果去星巴克买咖啡的话,你会发现各种不同种类的咖啡,价格可以很不一样,有的是最普通的咖啡,有的就比较贵一点。 但是这些咖啡的真实价格跟他们的成本之间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说呢,一杯最大杯的加了奶油跟一杯普通杯装的最普通的每日咖啡,他们的成本并不是差得很远,但是他们的售价却差得很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与其说是因为它的成本高了,所以它卖的那么贵,倒不如说是咖啡店故意要把一些普通的咖啡加多点花样,那些花样不耗钱的,顶多就加点奶,味道有点变化了,价钱就不一样了,价钱高了,就能够吸引那些对价钱不敏感的顾客。 比如说你钱赚得多,比如说,你不是在附近上班,不可能天天经过这个地方,远道而来,就想进去坐一坐,你不会对价格很敏感。 相反,如果你家附近有几家咖啡店,你可能就敏感了,这时候咖啡店老板他就要想办法,怎样吸引这些住在附近的这些顾客,或者在附近上班的顾客也来买他的咖啡呢,方法就是你只要显示你是附近的学生或者什么,就给你一个特价,因为你对价格会比较,货比三家不吃亏。 其实这本书很好玩,里面还说到我们过去很少人会想到的一个问题,传统上,我们买电子产品,会觉得功能越强的,设备越新的产品一定也是成本最贵的,其实错了。为什么?书里面举一个例子,就拿英特尔生产晶片来说,如果他还特地要弄两条生产线去生产晶片,一条是普通版,一条是专业版的话,那么他的成本就高了,就不划算,那怎么办,他就一生产,就生产最高级的晶片,然后出厂出来之后再在这个晶片上面加工一下,使得部分晶片的功能弱小一点,这个就是普通版,换句话说我们买电脑,买电器,买电脑软件的时候,我们买的普通版本,或者低功能的版本,它的成本反而是高一点的,因为他是动过手脚的。 什么叫“强盗理论” 这本书除了讲这种微观这种小事之外,还讲到大事,比如说讲到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也是最腐败的国家之一,非洲的喀麦隆,他说在99年的时候有个调查里面,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腐败的国家,到了2001年的时候,他们在最腐败的国家里面排名升了五位,于是他的政府大肆庆祝了一番,我们看看这什么国家,说它描述这个国家腐败到什么程度,你从机场下飞机,到酒店里面,中间经过重重关卡,每一个关卡上面都可能有一些的警察要检查,看你有没有什么检疫啊,查这个证,查那个证,每回都说你少一点东西,然后每回大家都收你一点钱,是全国上下这么来腐败。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腐败的政府,而他仍然能够站得下去呢,那么(英文)又引用了一些经济学上的理论,有这么一个经济学家,他有个理论叫强盗理论,什么叫强盗理论?假设有个地方住了一帮人,村民年年生产,但是有一帮强盗要打劫了,这样子,大家就很惨,但是如果哪天有个强盗他喜欢上这个地方,住下来了,他可不能一下子就把大家都抢光,抢尽,为什么呢,都抢光抢尽,他以后在这儿住下去的话,谁来供给他的日常用品,所以,他也不能对待大家太坏,于是政府就诞生了,这个政府必须是独裁者,是有诱因要对百姓好一点,强盗对百姓没有这个诱因要对他们好一点,但是问题是这个独裁者怎么样能够使得百姓支持他呢,除了不把他们抢的干干净净之外,就是形成一个强盗集团,让他的政府的各级官员都成为他的一部分,比如说他挣只眼闭只眼,明知道我跟百姓是要这么多钱回来,我就要抢那么多钱回来,中间我这些兄弟们,一人还分了一点,贪污了,腐败掉了,这怎么办,我越不管他们,他们自己找好处的机会越多,他们才会支持我,跟我整个强盗组织,这就是喀麦隆现在的情况了。 止脱生发 满头黑发再生 再现男人潇洒魅力 发表于 2007-6-27 00:02 章节42 4月26日开卷8分钟:《好绘本 如何好》 梁文道推荐:《好绘本如何好》 简介: 在这个资讯流瞬息万变的时代,讲求效率压缩了讯息传达的时间,图像符号的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已深植放大,“读图时代”似乎已悄悄降临;我们一方面渴望挥洒出更多样更丰富的大块色彩,一方面却也放不下那一抹最简单最原始的纯白。而“绘本”这样的新形式,融合了既简单又复杂的情绪与感动,开启图像与文字的之间的灰色地带,正是我们需要去开发探索的新阅读空间。 本书即为“绘本”的解构分析,由资历深厚的绘本编辑兼创作者郝广才执笔,援引许多公认的好绘本为例,透过郝广才风趣的笔调、精辟的见解剖析,让喜爱绘本的人,重新阅读绘本的另外一个层次;让想做绘本的人,更加清楚绘本创作的脉络和方向;让每一个大小读者,都能建立完整的“绘本”观,共同寻找新的可能性,发挥潜在的创意思考和无限想像。 图文世界的自由天空里,“绘本”将为你装上心的翅膀,准备好,翱翔! 作者:郝广才 郝广才可谓让台湾儿童书进入绘本时代的关键人物。 他所创作与主编的绘本,延揽国内外杰出插画家,以优质多样的绘画风格诠释经典文学及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结合精华资源造就高质感创意,屡获国际各项大奖的肯定,包括“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加泰隆尼亚国际插画双年展”、“联合国儿童救援基金会(UNICEF)最佳插画奖”等;国内奖项如新闻局“金鼎奖”、“小太阳奖”;中国时报“开卷最佳童书”、联合报“读书人最佳童书奖”以及民生报“好书大家读”等;吸引许多国际知名的出版社前来购买版权。1996年更受邀至“波隆那国际儿童书展”担任儿童书插画展的评审,成为该展有史以来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亚洲评审。 除了绘本企画与编辑方面的丰富阅历,郝广才写出的故事更是独树一格,总在充满想像力的情节中,引导孩子认识人生的各种面貌;擅长用说故事的方式,探讨人生中的重要议题,内容深刻,趣味十足。作品有《起床啦!皇帝》、《巨人和春天》、《新天糖乐园》、《如果树会说话》、《一片披萨一块钱》、《罗伯史考特》和《大熊米多力》……等,广受小朋友以及成人的喜爱,其中与朱里安诺合作的《一片披萨一块钱》,更曾经创下出版当月销售一万本的纪录。 身兼出版人、创作人、行销人、更是创意人,郝广才的书你一定要看。 太着迷于文字 残废自己另一种能力 假如你是我们这个节目的忠实观众的话,我想你大概跟我一样,都很喜欢看书,像我们这种喜欢看书的人,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太着迷于文字。有的时候,就忽略了,或者搞残废了自己的另一种能力,什么能力?读图的能力。因为我们常常容易看不起图画书,我们觉得图画书是小孩看的,而且图画永远无法用文字传达出来的一些精湛的思想或者观察。所以,我们一般不大愿意看图画书,甚至是漫画书。 如果一个很喜欢看漫画的人。我总是跟我一帮身边的文人知识分子解释,看图画书的美妙,看图画书多好看。因为他们过去都不理,直到近几年因为台湾的吉米流行了,而且大家发现像吉米的图画书,他简直是一种画给成人的东西,一点都不是用来糊弄小孩的东西,大家觉得开始有意思了。 为了要让大家能够接受这个图画书,台湾就把这个图画书,用另一种名字来称呼叫做绘本。好象绘本是给大家看的,图画书是给小孩看的,其实这个分别是虚假的,两者所描绘的东西都是一样。 我又发现一个困难,怎么跟这些习惯了文字的朋友,给他解释视觉语言是什么?绘本的图画书,它是一种有文字的图画,它用图画说故事,你一定有相当的视觉上的欣赏能力,去掌握视觉语言,才能够理解这种语言,才能够很懂得图画书所要传达的动才能看出它巧妙的东西,结果我找到一本书,叫做《好绘本如何好》。 解读图画书视觉语言 怎么样去看图画书,《好绘本如何好》作者郝广才是台湾有名的出版家,他本身就是一流的图画书作者,也办了一个出版社大量的出版各种各样的图画书,使得台湾的图画书的风气丰富盛。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就是他用图说明,来教大家,怎么磨砺自己的眼睛来看看图画书。 像这本书里面就说到,我们一般觉得图画书是给小孩看的,小孩要看图画书的话,肯定里边这些图画造型要可爱。我们讲造型可爱,想的都是圆圆的,给人毛茸茸的感觉,才比较亲近。但是有的时候,有些图画书的作者,故意把一些人物角色画的是方方正正的。比如说像阿奴理查《只要我长大》里面的小孩,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郝广才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它在很多的图画上面,加了一些手笔,使我们更容易清楚,一些绘本或者图画书的名间,他的用心所在。 又比如说他介绍了另一本有名的图画书,这图画书叫做《灰姑娘》,灰姑娘里面其中有一个高潮,就是灰姑娘要穿玻璃鞋了。这个作者,意大利有名的图画书的作家伊诺桑提,他用什么样的方面来强调这一幕的高潮所在的,我们看看这张图画,这个图画我们只看到一条腿,这条腿就是灰姑娘的腿,她穿上了玻璃鞋,旁边有人盯着这双玻璃鞋,连猫也看这双玻璃鞋,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也盯着这双玻璃鞋,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画面上看到这些白线,其实是郝广才加上去的,他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绘本作家,怎么样用视线,怎么样用画面里面不同人物的视线,引导读者去注意这双玻璃鞋。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本书不断在分解,不断的在拆借,不断在分析,图画书里面所用的各种各样的视觉语言。 我们现在还是不是坚持,图画书一定是给小孩看的呢?其实图画书是真的给小孩看的,只不过大人看的时候,能看出另一种趣味。 而且我觉得哪个大人如果有童心的话,也一定能够欣赏,甚至有的时候,有些图画书,其实讲的是一个很成人的题材。我刚刚介绍的意大利有名的图画作者伊诺桑提,他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品,叫《铁栏杆上的小白花》。讲的是二战末期的时候,有一些德国里面有一些孩子组织起来,想要去为犹太人做点事,想拯救他们。这个童话故事其中讲一个女孩,叫白玫瑰,这个小女孩是背着家人,救济一些住在围栏社区里面的这些犹太人。 这个故事到了结尾是很伤感的,为什么呢?这个小女孩在这个战争最后期的时候,有一天照样把自己应该吃的东西,带了出去,送到铁拦围栏上去,想给那些犹太人吃,但是那天她就没再回来过。发生了什么事?伊诺桑提在画面里去交代,再看一下幅画面,这幅画面就是一片的草地,青葱,满地的鲜花,只有一个废弃的铁丝网上面,有一朵枯萎的花,那么这个枯萎花,就是在电视画面上我们看到一个红圈圈起来,这代表什么?这代表了小女孩,这回送食物去,就没有回来过了,她遭到不测了。她的不测,换来的是满地花开。我们看看最后这张图片,有意思的地方在哪?整本绘本,由头到尾,不怎么画天空,就算有天空在一个角落也会灰灰暗暗,直到整个图画书最后一页才是这么阳光灿烂,照耀一片的草地,树木也长新芽,一切欣欣向荣,只有一朵花是枯萎的,就在铁栏杆上头,铁丝网上面,那朵花,代表小女孩的生命,她枯萎了,但是大地回春了。 揭秘黄光裕关系网中的“最大后台” 发表于 2007-6-27 00:04 章节43 4月27日开卷8分钟:《山南水北》 梁文道推荐:《山南水北》 简介 乡村七年,韩少功首次讲述隐居生活:《山南水北》一书中记录了韩少功对山野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其生动的人物、神奇的亲历、历史真相的揭示、直指人心的追问,多种元素构成了作品凌厉而温厚的风格。这是一本对生活与文化不断提出问题的书,是一个亲历者挑战思想意识主潮的另类心灵报告。 作者:韩少功 如今这个时代,你要想当一个作家,离开城市是不行了。就算你写的题材不是关于城市生活,是写农村,写矿业,你的读者,大多数很可能还是住在城市里面,你的出版社总是在城里面,你发表东西的期刊报,纸杂志也都在城里面,换句话说,这个城市它就是你生活的一切,就算你不在城市里面,城市还是跟你一起走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作家就觉得苦闷,这个城市生活很机械化,特别对农村有一种归田园居的感叹起来,特别的怀乡,又正好搭上我们中国古代隐士的传统,觉得现实生活里面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人际上不高兴的地方我就隐遁到乡村里去。所以我们也有很多的不错的农村作家,比如说像李锐,严格讲他不是农村作家,李锐写农村题材写的非常好。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另一位韩少功。韩少功是海南省作协主席,但是这几年来,他半年留在海南,半年回他的老家湖南巴西洞,他是去当农夫了。 他描写了在农村生活的愉快的地方,比如说他觉得在农村,干活是不苦闷,比如你在城里当一个白领,天天做来做去就是那档子事。在农村就不一样,我今天打打鱼,明天去锄草,生活的环境是多样化,工作也是多样化的,而且他觉得农村的生活非常的质朴。 韩少功住农村也很享受这些环境,但是他不是片面的,单方面的浪漫化,美化农村的生活,而是他看到了农村很多新现象。 比如说他发现农村家家户户装上了卫星锅不是看凤凰卫视,也不看湖南卫视,而是看阿拉伯频道,人家听阿拉伯语就觉得很热闹,一天到晚很有国际视野。他又发现,村子里还有一些很怀旧的记忆。 韩少功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是有的时候有故事,有的时候大部分是用散文的笔法记述他在农村这几年的生活。 这里谈了很多了他跟农村人的来往,在农村遇到的各种妙事,当然还包括农村以前很奇幻的传说,甚至是一些细节都谈了进去,他的语言跟以前不大一样,越来越平实,越来越自然,似乎没有去经营一种很特别的表述方式了。 即便如此,我觉得,这本书里面,还是让人看了忍不住一节一节翻下去,看到这个作家,过去现在这几年都讲农村,一讲到农村就想到就是一些很负面的东西,比如说农民真苦,“三农”问题,但是他写出来的农村,确实有快乐的一面,有高兴的一面,看到老农他们很高兴,笑得也很好,但他同时也没有过分的浪漫话。 发表于 2007-6-27 00:08 章节44 4月30日开卷8分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梁文道推荐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本书简介: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内容简介本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对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 作者:简·雅各布斯 简·雅各布斯,191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曾经是世界上很多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心目中梦想的一个城市,为什么呢?你想想看,巴西政府多大的手笔,避开了它传统的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等,专门跑到亚马逊里面找到这么一块地方,砍掉树木,填掉了沼泽,重新盖起一座大城市,几乎是一个几何的放射形状的一个城市,规划的非常完整,有非常漂亮的现代建筑物。 但很可惜,直到今天,巴西利亚依然显示不出一个大城市应该有的活力,甚至问题重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到今天中国,有很多地方上的一些城市,他们看起来很像,总是在进城之前,你会看到一个大的一个圆环,中间有一个岛,岛上竖纪念碑,政府大楼都是盖的又漂亮,又高大,又雄壮。街道也是非常非常的宽,为什么一个很小的县城,街道也都是很宽。他们都很迷信,一种现代的城市设计的方式。今天我们就要推导这个迷信。 而替我们推导这个迷信的人,是一个老太太,她已经在去年去世了,而她这本伟大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早在1961年出版的一本城市学史上面的经典著作,作者就是加拿大的简·雅各布斯,这本书直到这两年才翻译成中文,翻译的挺忠实,非常不错,那么很适合呢,一般读者都能够随便拿起来看。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经典之作,讲城市规划什么的,就是一定很难啃,完全不是这回事。 比如说我随便念一段,这里面就说到,纽约有这么一个地方,叫城边高地,从规划理论的角度看,这个高地根本不应该有问题,它拥有大片的公园区,校园区,游乐休息场所,以及空旷的场地,这里有足够多的草地,还拥有一块舒适的高地,有着壮观的河流景观,这里是一个著名的教育中心,有着辉煌的大学,哥伦比亚等等,还集结了众多一流医院和教堂,这没有工业。这儿的街道大致分成几块。应该是很整齐,很漂亮的一个都市。 但是凡是在纽约住过的人,都知道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这块地方,却有点像个罪案所,非常多的罪案会在那儿发生。其实这个地方还不糟,更糟的在就在纽约的曼哈顿华尔街,华尔街这种地方,现在我们全世界很多大城市都在复制它,很多中国城市都想标榜自己也有一个华尔街,但是金融商业区通常都是笔直的大街,漂亮的现代化楼房,可是这种地方,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没有生命力,甚至治安会很糟呢? 简·雅各布斯在60年代的时候,写成了这样的一本书,对当时的很多人来讲,完全是异类的,当时的人相信现代的城市就是最好的城市,相信我们刚刚描述的那种设计,是最有功能的设计,什么叫功能化的设计呢?就比如说一个城里头,商业区就是商业区,住宅区就是住宅区,工业区是工业区,休闲区是休闲区,分得清清楚楚,互不干扰,这不是挺好吗。错了,当然有问题,为什么呢?我们想象一下,像我刚刚说的华尔街那种金融中心区,它会出什么问题呢?就是一到了下班时间,就毫无人烟了,整个城市像个鬼城一样,这种地方,你别看它现代化,它肯定是最容易发生罪案的地方,就算它不容易发生罪案,你总在里面,你也会充满了恐惧感。 如果整个城市都按照功能分区的话,那么大家想想看,我们今天的北京,或者很多地方,上下班通行,就肯定会造成城市的瘫痪,交通很堵对。反过来看,什么样的城市才叫好的城市呢?简·雅各布斯提出来,凡是以前的,老式的没有经过规划的,由下而上的这种民间自己组织起来的城市,才是一种很好的城市。 要发展一个城市,就该从这种网络,由下而上出发,而不是,像金正日那样的,把这个城市,弄得像个万人大会操,他就在上头,往下看,看得大家很整齐,成几何图形很有秩序,他很爽,底下作操的那些人可不爽了。 凤凰商城 免费台历等你拿 发表于 2007-6-27 00:10 章节45 5月2日开卷8分钟: 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梁文道推荐书:《城市的世界》 本书简介: 《城市的世界》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城市社会学进行了简明介绍。该书对城市研究领域中所有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简明的概述和精妙的评论。它考查了地点和空间的含义,并将这些概念运用于当代城市、社区和街道;回顾了美国城市自19世纪末至今的建设历程;在美国和中国的实例基础之上,比较分析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力量对当代地方以及城市生活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当今大都市的领导者们为改进城市以及保持社区市民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对于城市社会学和从事城市研究的学生,这本书是对充满魅力和时刻变化的城市领域的回顾和总结。 作者简介 安东尼·M.奥罗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与政治学教授。他出版了著作《美国城市建筑》(City-building in America)(1995)、《政治社会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2000,第四版)。同时,他还与乔·菲金钗(Joy Feagin)、基甸·斯乔伯格(Gideon Sjoberg)共同编写了《个案研究的事例》(A Case for the Caes Stuey)(1991),与约翰·约斯通(John Johnstone)、斯蒂芬妮·里吉尔(Stephanie Riger)合作撰写了《变化的社会》(Changing Societies:Essential Sociology for out Times)(1999)。 现在住在城市里面的人,已经要比住在农村的人还多了。所以城市成为了一门显学,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一窝蜂的都在研究城市。我们必须要看这么多不同学术里面的一些的专业的人士他们的意见,他们的研究,他们的报告,才能够对现在的城市,他的样态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把握。但是问题是,一听到那么多的这个学,那个学,我们头就大的,对不对? 不怕,今天给大家介绍这么一本书《城市的世界》。简单的讲,这本书,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城市学,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的入门书,甚至是教科书。虽然是这样一本学术著作,但是我觉得一般大学生或者大学以上的人绝对都有能力能够轻松的看完这本书,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呢,是两个城市社会学家,一个是安东尼奥罗姆,另一个是陈向明。二位都在美国的伊莉亚洲大学的芝加哥分校教社会学,尤其是这位陈向明,他本来是位中国学者,现在在那边教书,所以这本书呢,在介绍各式各样的西方现代的关于城市的研究和理论的同时,还大量采用了一些中国的经验,很适合我们中国人去看。 那么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很好玩的一些学者,有些学者我本来是想单独的在我节目里面介绍,但是又怕太专业,那么正好这本书呢,就非常简短的,精简的介绍了他们。比如说像这位Sharon.Zukin,Sharon.Zukin是谁呢?这位学者呢,是纽约大学的一个社会学的学家,那么他研究的个案就是纽约城,那么研究纽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这么来看,是这样的,大家知道,过去的城市呢,主要的工业中心,商业中心都集中在城市的市中心,但是到了五六十年代之后,出现了一个状况,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先进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市中心衰落的现象。 如果你在欧美待过的话,你会发现有很多大城市的中心,它的城中心在当年是非常的破败,几乎变成贫民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工业在这些地方衰落,工业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衰落呢?是因为这些地方制造业非常的不受欢迎,而且我们要注意,就是六七十年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很多的工业,加工制造业都转移到了第三世界,比如说东亚四小龙。 所以原来第一世界的大城市制造业中心就要衰败,衰败之后,怎么样呢?纽约出现个很有趣的个案,就是SOHO,不是咱北京那个建外SOHO啊,是纽约正版的那个SOHO,就有很多艺术家看这些地方空间大,又没人要,便宜,结果就搬进去租下来当画室,搞这个,搞那个。后来呢,又有一帮精明的商人,觉得现在一帮艺术家把这个地方搞的很酷,很帅,很有点像北京的一些酒吧,怎么样好好的利用一下,于是也进去抢着租这些地方,拿来当时装销售店啊,有形的酒吧餐厅啊,咖啡店啊等等。就慢慢的租金又高回去,一高回去,原来住在这儿的那些穷苦艺术家们,大众们就得搬到外头去了。 那么Zukin研究这个过程呢,是想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他想指出的就是,现代大城市有越来越多文化建设,有的就是像这样子自然直接出来的,有的是政府强加上去的,像我们中国各地城市政府,都有越来越多的什么剧院啊,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为的是什么?就是要制造这么一种文化品位,这种文化品位是可以消费的,是可以卖的,并不是我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并不是我们商人懂得欣赏文化,而是我们大家都觉得这些感觉像很有文化的,你比方像这些酒吧,你去逛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也很有品位,那些人有很特别的消费倾向。 那么说到特别的消费倾向,我们再看一下另一个学者,他怎么观察我们现代的全球的城市趋势,这个人呢,就是Saskia.Ssaen,是个非常厉害的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有本名著,在1990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全球城市》。他所指的全球城市是这样,他把全世界的城市呢,分成有地区性城市,然后国家级的城市,然后次级的全球城市,还有最高级的全球城市。什么叫全球城市呢?其实它说来说去就是三个,东京,纽约跟伦敦。正好是金融市场的三个时区的最大的交汇点。 那么这些城市有什么特征,使得他成为全球城市呢?第一,很多全球性的经济组织,跨国组织的总部都设在那儿。第二,很多跨国大企业,国际五百强企业的总部也设在那儿。第三,他们都是金融交易的市场。第四,随着这些企业跟金融市场的存在,这些地方就聚集了全世界最高端的法律,会计,保险等等的专业服务业。那么这些城市呢,他们可以说一手掌握了全世界的经济命脉,如果你仍一个炸弹下去,把他们三个炸掉,几乎就像世界末日了。 Saskia.Ssaen透过研究,他指出一点,就是这种城市,他跟全世界各地城市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城市网,这个城市网很有趣,他们彼此的联系交通的密切程度,远远大于一个城市跟他本国其他地区的联系。你比如说像北京跟上海,我敢跟你打赌,从北京到上海,如果你搭飞机,绝对比你从北京搭车到河北省南部任何一个地方呢,要容易方便快速得多了,这是为什么?本来地理上接近的地方,在我们这个时代反而变得远了起来,这就因为城市间的联系很重要。 又由于这些城市他们彼此间的经济往来很重要,他们代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他们会迫使很多政府不断的放权,要开放市场,很多国家为了要让自己也有一个全球的金融中心,也有这么一个大城市,能够掌握全世界的经济城市,不断的牺牲自己的主权。那么在这时候出现很有趣的现象,什么现象?就是国家的主权被城市不断的削弱,但是地方城市的权利却越来越大,那么这本书里面还特别拿中国当例子,就是中国现在呢,出现很多地方政府,它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是不是表明,我们国家的中央政府的能力在这个全球化的浪潮底下,正在不断的被削弱呢?我们未来的世界是不是真的像这本书的两个作者,或者Saskia.Ssaen所说的,是一个城市克服了国家,或者逼迫国家让位的时代呢。 发表于 2007-6-27 00:12 章节46 5月4日开卷8分钟:《社区建筑》 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现代那些君主立宪国家里面一般有个传统,什么传统,就是身为王室成员或者是国王或者是王储,不能够随便议论社会的事情或者是政治的事情,免得给人说你干政,最好尽量对什么事都要保持中立。但是英国的查尔斯王储他不一样,他怎么样呢?他很喜欢到处发表意见,那么发表一些意见还常常惹起社会争论。这些争论有时候你觉得很可笑,有时候你又很佩服他,比如说在1984年的时候,他曾经在英国对着一帮最有名望的建筑师大发议论,讲什么呢?痛骂了几个建筑师。 那些建筑师都是现代建筑史上的巨匠,但他说什么呢?他说他们盖的这些东西像棺材一样,冷冰冰的,毫无人性,没有老百姓会喜欢的,结果惹起轩然大波。很多建筑师就耻笑查尔斯王子,就说你别以为你是王储就懂艺术,你完全是个门外汉,你根本不懂什么叫建筑艺术。但是查尔斯王子这番话后来却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区建筑跟社区规划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社区建筑》,这本书背后的推荐就有威尔斯,就是查尔斯王储给他们写的推荐的话,那么这本书的作者理克华兹和查里斯肯尼维奇,他两人都是在英国长期关注社区建筑跟社区规划的一些建筑师,跟一些作家,还有记者。 好,说回来,什么叫做社区建筑,什么叫社区规划?其实呢,它的道理是这样的,就是它起源自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那到八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变成一股风潮,一股运动。它原来的起点是什么呢?就是当时有很多的城市,有很多的区域纷纷破败下来,住久了嘛,房子坏了,也旧了。那么政府向来对待这种情况,标准的做法,就是比如说把它拆掉,居民拆迁,而且在市中心的地方嘛,对不对,我卖给商人卖给地产商还能赚钱,对不对,这很重要,这也是今天我们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的一个景象。 但是当时有一帮居民他们完全提出了不一样的思路,怎么样的思路呢?就是说我拒绝搬走,没错,我们现在住这地方不好,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它,我们为什么不想搬走,一来这个地方在市中心,我们孩子在附近的地方上学,我在附近的地方打工,你把我搬走,我以后靠什么维生呢?对不对。二来我们这个地方已经有社区网络,就像我们这个礼拜一介绍(英文)美国大臣…说到的,社区网络才是城市最重要的宝贝的资源,对不对。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社区老百姓就团结起来了,就想搞好自己的社区,搞好自己的建筑物,拒绝拆迁,拒绝搬走,他们想找另外一种出路。结果,我们看一下他们找到什么出路,这里面有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当年有这么一个区域,它在英国中部的一个城市,这么一条街,是布莱克街。 这个布莱克街呢本来是要拆迁的,是要完全拆掉,但是呢,这里面的老百姓们请了当地的一个建筑师帮助,能不能够好好维修这个地方,于是他们成立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呢就是大家决议交给这个建筑师去帮他们重新规划这个地方,然后同时这个老百姓们自己去想办法去游说政府跟议员,让他们保留这个地方,不要搬他们,这变成一股社会运动。 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建筑师,当时他们找这些建筑师是住在当地的,这当然在全世界有个建筑师他不是坐在自己办公室里面,而是就混在他将要新建改造的街区里面,天天二十四小时呆在那边。然后大伙跟他怎么干呢?这个建筑师还有规划师他们不是像过去的传统的规划师建筑师一样,从上而下坐在办公室,像神一样往下看想你们怎么住最舒服,你们怎么活最好,而是完全参考老百姓的意见,走到民间。结果盖出来的房子,每家每户他的门的大小不一样,每家的这个室内的安排也不一样,完全是按照各家人的需要。 而且呢,我们看一下这些图片,你还可以看到,他们还现在社区建筑已经发展出来很多的规划游戏,比如说拿一些房子的模型,一些建筑物的模型在地上让小孩搬来搬去,自己试验一下怎么去规划这个地方。更厉害的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还鼓励自己建房子,不希望靠地产商不希望靠中间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学到一些很简单的技术,用很简单的材料就能够自己盖房子给自己住了,这就是社区建筑运动的一个精髓所在。 就是说呢,我们现在规划城市,我们现在规划建筑物跟住宅区,我们住的单位,不需要依靠一些专家跟政府或者地产商帮我们安排好。我们可以人民自力更生,按照人民的需要,还有专业人士要放下身段,他从过去的一个设计者,要变成一个促进者,是为了要教育大家建筑是怎么回事,规划是怎么回事,大家理解之后再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他,他帮大家发展自己的专业论理,共同去完成这么一个规划。 我觉得今天中国的城市面对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越来越多的餐饮室的规划,把城市的空间,把城市的使用权把住宅的使用权跟设计权还到我们每个老百姓的手中呢?我想起来,我以前念大学的时候,曾经去过一个新街一个朋友家里边,他那个家形状很奇怪,是一个平房,田地上的,非常不规则,他很喜欢指给我看,你看这间房是我爸哪一年盖起来的,那间房是我爸哪一年弄起来的,我说你爸是盖房子的吗?他说不是啊,我爸是个农户。 我就想起来,原来以前的人真的都是会自己盖房子的,都有这种能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跟我们的住宅之间的关系变成不是买就是租,我们很少再想过自己建房子。当然了,建房需要的是土地,而土地就像我们前天说过的,是我们资本主义社会底下最重要的财货,哪有那么容易交给你们啦。 发表于 2007-6-27 00:16 章节47 5月7日开卷8分钟:王小波是被炒作出来的? 1997年4月11日 王小波逝于北京。 最近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标题是:“王小波十岁”,有趣的题目,其实很恰当的。生前多半有些潦倒的王小波,在他去世后的十年里,他的作品逐渐被大家奉为经典,更有人专心地去做“王小波门下走狗”。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会被如此多的人所追捧。对于我来说,王小波就是02年那本盗版的黄金时代。作为所谓的80后,我完全不熟悉他所经历的年代,但是他的文字却让我一见如故。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 事实上,《黄金时代》在个体户书摊上已经售出六万多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至于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过去几个月,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是王朔,一个是王小波。王朔还活着,而且到处上不同的节目,接受不同的媒体采访,闹出了很多的风波,大家关注他那很自然。但是王小波呢?王小波死了十年了,虽死犹生,还是很多人要怀念他。但是你越看这些怀念他,纪念他的文章,这些活动,这些作品,你越是觉得含糊,到底谁是王小波?王小波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他又留下了什么影响?他完全变成一个神话跟一个符号,在这个符号跟神话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关于王小波的故事,很多人一谈就是说,他被炒作起来,怎么样被炒作法?例如,最近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发起了一个重走小波路的活动,跟《开卷八分钟》也有一个在网络上结盟。找了一批王小波的粉丝,一起从头到尾走一遍王小波走过的路,这个活动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朝圣,或者是炒作,到底他是不是个炒作?王小波去世之后,每一年几乎都有很多人要重新关注他,纪念他。上个月是他逝世十周年,《南方人物周刊》、《新世纪》都出了很多的专题封面介绍他,重整他的一个故事跟历史。 此外,我们还看到,有一些艺术家,还做了一个非常大的王小波裸相,两条腿就趴开坐在地上,还露出个生殖器,软叭叭的搭拉下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侮辱了王小波,但是他自己却说,他这么做是觉得这才是最真实、最坦白的对王小波的一个致敬,因为王小波写东西就是很坦白、很真实。还看到,过去几年一直有一个网上的联盟,叫做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这里面其中一个人物叫欢乐颂,还有杂志专门访问,他也畅谈了一下为什么他宁愿当王小波的门下走狗? 而且我发现很有意思,他一方面虽然说他不会崇拜王小波把他当成一个神,但是一方面又说自己爱好文学,但觉得自己这一代人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他,你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他,不是把他当成神,你把他当成什么呢? 坦白讲,我对他的感觉,跟很多观众看起来是不大一样,很多观众觉得王小波是个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的启蒙者,对很多人的影响非常大。我的一些写评论的同行朋友也都坦诚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发现我怎么看他的东西,他对我就是产生不了大家传闻中的那种感动跟触碰。后来我明白,因为我到底是在香港生活的,跟在大陆的很多我的朋友们有点不一样,就是语境不同,感受就不同。更何况呢,王小波影响他最多的那些作家,像福柯或者罗素,我也是在80年代末的时候就已经在看。所以看到他东西的时候,觉得我能够认同和理解,但是不会觉得特别震撼,好象看到一些、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一些事情,所以我对王小波的作品,跟这些王小波热,是带着一个隔岸观火的态度来看。 这个礼拜做王小波的专辑,也要特别选在他逝世十周年之后一个月,隔一个距离再来看。隔开这么一个距离,我发现王小波,大家常常说他是个自由主义者,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去探讨的地方。 首先,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是选择当个自由撰稿人,所以大家觉得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其实本来早就存在了。在49年前就存在,现在也依然存在,为什么那么特别注重他呢?这只不过是因为经过几十年之后,他这样的自由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你可以换过头来,可以说这正是另一种不自由,什么不自由呢?就是你必须在市场上面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为生。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样的自由?或者是不自由的状态呢? 再看,我们很多人都说他英年早逝,所以他被大家神化了,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有点像梵高那样子,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才越来越捧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价值。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大家都说他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有多好多好,能够拿诺贝尔奖,等等东西都加上去。当然我觉得王小波写的东西是很好看,我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的名言的那些人,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看过他的作品的? 最后再说到他留下的影响,如果说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一个想法,自己去掌握思维的乐趣,自己去思考,要勇敢的、大胆的打破种种的禁忌跟愚昧的话,那么我们看到他死了十年了,我们受到了他多少影响?在我看来,他的影响并不算太大。为什么呢?他死了十年了,我们现在看到多少敢于自己去勇敢的思考?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敢于装作很特立独行的样子跟姿态,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现在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 另一方面,如果说我们真的敢于打破禁忌的话,我觉得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那就真的是打破禁忌,但是为什么到了今天有那么多人要李银河教授封嘴呢?这些要她最封嘴的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呢?平常说到李银河,大家说她在炒作,很善于搞媒体,包括她对王小波的种种纪念的做法。她是他的太太,对他有偏爱,那不奇怪。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家如果说她炒作的话,你说一个人炒作,那么是否就能够表示否定了她所说的一切,所做的一切?是否就表示我们不需要不再去思考她说的东西,她做的东西呢?这么说来的话,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再看王小波了,因为整个王小波我们都可以说是被炒作出来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发表于 2007-6-27 00:22 章节48 5月9日开卷八分钟:《理想国与哲人王》 梁文道推荐书:《理想国与哲人王》 《理想国与哲人王》是王小波杂文的精编,同时收录了他与爱人李银河恋爱时期的部分情书。作家祝勇先生说:王小波的杂文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 王小波的幽默,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内容简介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作家简介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梁文道:昨天说过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但是王小波真正发挥他最大影响力的地方,还是他写的杂文。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杂文对当代的中国的年轻人来讲,几乎比得上过去的鲁迅。那么到底他的杂文写的有多好,他的杂文又表达出一个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想法呢?我们就需要好好去看一看他的杂文集了。但是,说到王小波的文集,他的杂文作品的收集,却有点尴尬。为什么呢?我们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版本,有的集子跟另一个集子是有重复。但最奇怪的是,有很多版本里面是同一篇文章,题目不同了。 据说最近新出的全集版是不错的,但是我看后,还是有点遗憾。里面每一篇文章原来的出处在哪里,似乎看不清楚,好象也没列明出来,很难确认哪一篇文章的题目到底是不是对的,里面的字是不是原始的,经过检验的等等,没办法核实。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是可以从阅读王小波的杂文里面得到很大的思维乐趣。 今天给大家介绍《理想国与哲人王》这本书,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王小波作品系列的其中一本。这本集子里收集了很多王小波最有名的文章,比如其中一篇文章叫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非常有,很多人都觉得很好看。但我觉得它倒不是说出了什么很特别的道理,但是王小波特别强调自由主义的精神。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也是后来为什么很多人把王小波归类在自由主义者的行列里面的原因。 这种精神讲的是什么?说的与其做一个跟所有人想法一样的,千人一面的一个所谓的人,倒不如做一个生活不被人设置,不被人摆布,坚持自己一套的一只猪。那么这种所谓坚持自己一套,不要跟别人一样,这种想法是来自什么地方呢? 再看他另外一篇有名的文章,就是《思维的乐趣》。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自己当年在“文革”插队的时候非常苦闷。比如说看戏,来来去去看八部经典样板戏。再经典,也看得让人闷得发慌。他说当时管着他们这帮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军人代表,其实各个都是好人。但对他们来讲,所谓思维的乐趣,就是早晚背诵毛泽东思想,然后脑子里面什么东西都不想,对王小波来讲,这种生活实在是太苦闷,太难受了。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人不能只求善良,而且还要思维上面是要自由的。如果让他选择,你想当一个好人,还是想当一个有自由思维的人?他宁愿选择后者。 现在很多人对自由主义有一个误会,我们常常在网上,论坛上面有人就说,这人自由主义者,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原始的自由主义,在道德上面主张是这样的。就是说,这个世界面,有很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多种不同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对你来讲,可能信仰一个宗教,根据这个宗教的指引,上到你们宗教所说的天堂是你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对我来讲,说不定每天酒池肉林,这就是我人生的理想境界。 自由主义的精髓就在于,你没有权利把你的那一套理想人生境界加到我的身上,我也不能强逼你跟我一起去过酒池肉林般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任何人掌握真理,没有任何人能够把握这个世界上面哪一套理想的人生境界才是完美的,才是绝对真实的。所以,我们应该开放,让各种各样的人有自由的思考能力,让各种各样的理想的人生境界是共存的,而且是彼此宽容的,这时候我们就能够彼此参考。 看一下你信的宗教的教义,我发现,还挺有说服力,说不定我放弃我原来想法。也可能是你放弃你原来想法,投向我这边,对不对?那么这个就是自由主义的一个精髓,也能够贯穿在王小波一切的杂文里面。 王小波这本文集里,我最喜欢的是《沉默的大多数》。那么《沉默的大多数》讲的是很多人批评中国人,说中国人老是沉默不说话,但是王小波以自己亲身体会,他说沉默不可怕,有时候说话才可怕。他说有时候我们是被逼听很多话,也被逼说很多话。什么叫被逼听很多话呢?比如说他举个例子。他说他小时候,那时候正在大炼钢。大炼钢的时候呢,他就看到,炼出来的钢是一团团火红的黏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像牛屎的样子。有个手持钢杆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6岁,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词,我就想到牛屎。后来呢,我又从那些话里面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30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他就说了,总而言之,我从小就对讲出来的话不大相信,偏偏这些话小时候是高音麦克风,天天在我耳边响来响去。 至于有什么话是被逼说的呢?常常很多人要被迫说话,如果我说我多年来保持沉默,你可能不信,这说明你是个过来人,你不信我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我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那是在上一种说话的捐税。换句话说,我们这个民族,经历过太多被迫要听很多话的年代,也经历过被迫要说很多话的年代。但是那些被迫听的话,它的真实性比不上自己真实在饿着的肚子,而那些被迫要说的话呢,它的真实性也只不过是一种,好象必须要交的税一样,谁爱交税?都不爱交税。但是你能不交吗?不能不交。 发表于 2007-6-27 00:24 章节49 5月10日开卷八分钟:《个人尊严》 简介 自己对读小说有一种真正的爱好,这种爱好不可能由阅读任何其他类型的作品所满足。我自己也写小说,写得好时得到的乐趣,绝非任何其他的快乐可以替代。这就是说,我对小说有种真正的爱好,而这种爱好就是对小说艺术的爱好——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和昆德拉沟通。我想象一般的读者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对文化生活有种泛泛的爱好。现在有种论点,认为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杂文,这或者是事实,但我对此感到悲哀…… 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样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已的个人面目。 作者简介 王小波,男,1952年生于北京。 他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13周和第16届)的祖国大陆作家。他经历复杂,先后当过知青,民办复杂,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后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再学计算机,在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他的作品在海外有相当大的影响,被海内外行家誉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文坛外高手”。 梁文道:昨天我们说到王小波有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在里头。但一说到这点,很多人就说,对,没错,他就是个自由主义者。所以他就是“右派”。这几年我们知道有很多关于什么“新左派”,自由主义这样的论争,动不动就要把人归类。你是新左派,你是自由主义者,他是右,他是左等等。其实这样的区分我觉得都是很硬生生的一些套上去的东西,非常的模糊和不准确。而且你会发现,有些人你实在很难把他完全归类到哪一边去。 在我看来,王小波就是一个比较难去归类的人,很难说他是个自由主义者,虽然他有自由主义那种思想特质。但另一方面为什么我又说他不完全是个自由主义者呢?如果你以为自由主义就是“右派”的话,那么请看看,他怎么去看“左派”。 今天介绍《个人尊严》这本书是他的文集系列里其中一本,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在美国“左派”家做客》。这篇文章非常好玩,说到他以前到纽约美国一个老“左派”的家里,说去他家其实就是为了找个地方睡,因为纽约住店太贵了,去了他家,这位老先生就跟他猛讲“左派”的事儿,就很想看他的反应怎么样。因为他也当过革命小将,但是他就不想谈这些事。看起来一个从中国大陆出去的一个知识分子,跟一直在美国想搞革命的一个老“左派”观点是很不一样。但是到了最后,王小波说,在美国的各种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左派”。为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些“左派”很单纯,很可爱。 其实王小波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右,因为他常常说自己受到很多人的影响,比如说法国的大哲学家谢尔夫可(音),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人是谁呢,是马尔库赛,马尔库赛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造反”运动,“左派”社会运动最大的思想导师之一。从这些人的著作得到了养分,使得王小波对资本主义社会,对市场经济影响的问题有很深的批判意识。 看《个人尊严》这本文集里,他提到商业片,有篇文章叫《商业片与艺术片》,他就痛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顺便还说了说国产片。他说,好莱坞商业片看多了,就会联想到小说《镜花缘》里面的直肠国,肠子是直的,那个国家的人消化功能差,为了避免浪费,只好再吃一遍。再吃,吃下去之后,可能会回回锅,加点香油、味精,直到三遍,五遍,饭不像饭,而像粪的时候,才换上新饭。这个比方多少有点恶心,但我想不到更好的比方了。好莱坞的片商,就是直肠国的厨师,美国观众就是直肠国的食客。 有时候常常批判有些人自以为精英,有教化人家,但是反过来这并不表示他就亲近通俗,不表示他就喜欢媚俗。再看一篇他的文章,叫《明星与癫狂》。这里面说到,在十年前,已经有越来越多追星族,当然还没有现在有杨丽娟追刘德华那样的疯狂程度,但他觉得也够癫狂了。他说明星崇拜是一种癫狂症,病根不在明星身上,而是在追星族的身上。理由很简单,明星不过是100斤左右的血肉之躯,体内不可能有那么多有害的物质,散发出来的时候可以让数万人发狂。所以是追星族自己要癫狂。 看到这些文章,可以看到他对大众文化常常抱持一个批判态度,觉得大众文化是压损了大家自由思想的一个工具。这种批判你能够说它不是“左派”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去在他眼中,闹“文革”的时候,大家没有个人的自由思想。到了现在,投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天天给我们这些大众媒体洗脑,难道你就自由了吗?也未必是如此。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观点。就是很多人都说,王小波是个启蒙思想家,觉得王小波启蒙了很多人,好象启蒙已经成为今天,我们要谈王小波必须要有的一个关键词。 王小波想启蒙大家,他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启蒙运动,但是他并不真的相信有什么是一个美好的终点等在前面的,他也不认为我们世界是越来越好的,我常常觉得他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当他在批判这么多的大众文化现象的时候,当他在谈到自己写的严肃小说的时候,他很明白自己写的小说读者不会多,那是他当时的想法,当然现在很多了。他很明白一些他心目中真正美好的文化产品,其实是会被大家漠视的。社会不一定是往更好的方向走,那么在这样的时候,知识分子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他就谈到很多知识分子的问题,知识分子不是为了要指出一条更正确的道路给大家,知识分子要做的就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继续有思维的乐趣,都能够继续活出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王小波既不是平常我们大家所说的,典型的“右派”自由主义者。他也不是今天大家常说的什么“左派”。所以,我觉得我们以后不应该再随便的把王小波归在任何一个阵营里面。其实所有人,我们也都不应该把他归类在任何一个阵营里面。这种归类方法,往往只是大家要打一场混战的时候,拿来当一种工具的权宜之计罢了。 发表于 2007-6-27 00:25 章节50 5月11日开卷八分钟:《沉默的大多数》 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梁文道推荐书:《沉默的大多数》 内容简介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其次,这个现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 王小波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并没有一个像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证书来印证这一点,但是,我们相信,时间就是他作品价值的证书。 梁文道:王小波死了十年之后,到了今天,我们需要花一个礼拜的时间去讲王小波吗?到底王小波的作品我们今天去看,还能够得到些什么?重新再看他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作品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有什么差别,那个时代的关心的问题到了今天,还有什么是我们依然要继续面对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都出自叫《沉默的大多数》的文集,其实这本文集跟我们前两天介绍的文集里面也有不少重复的地方。这一本是北京文艺出版社王小波全集的彩绘插图本,这里面的插图是彩色的。我个人觉得这没有多大的需要,但是如果有人觉得看字总得配点图的话,那么你就找这本来看。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些好很玩的东西,就是王小波也有他的盲点。 里面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他讲到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批评的就是十几年前候,他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大陆的节目主持人说话也开始学港台腔了,港台文化正侵入内地,尤其是那些狗屎不如的电视连续剧。说香港和台湾的确是富裕,但没文化。咱们这里看上去没啥,但人家还是仰慕的。他的意思就是说,大家应该坚持说好京片子。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语音歧视。比如说我们在说粤语的人讲的话,有时候在香港就会歧视一些说广东话说不好的人,总觉得那种广东话不算正宗广东话。甚至觉得连广州的广东话都看不起,觉得广州话很土。像这样一种语音歧视,背后包含的就是一种文化歧视,比如说港台就是没文化,只是有钱。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出现在王小波的作品里面是个败笔。但是王小波这本文集里面,大部分的文字在今天看来还是非常有意思。 最近十年我们的思想界、文化圈里面很喜欢搞论战,而论战的时候就把人分类,王小波有时候给人拨到这边去,有人又给归到那边去。我们看看这些论战,常常觉得今天我们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你看网上的论坛,几乎都是非常情绪化的。动不动就要把人批判到死为止。就对方说出来一个什么事,比如说你不满意某个主持人说的话,你不满意某个人写的文章,大家可以去讨论说不满意这个文章,不需要一下子上升到人格攻击的程度。 王小波这里面有一篇文章叫论战与道德。十多年前他发现,当时社会里面新的轰轰烈烈的文化事件已经很少发生,但是,他发现人们的论战方式并没有大的改变,还是要争谁好谁坏。他举个例子,说当年上演一个电视剧叫《唐明皇》,有一部分人说不好看。剧组的成员跟一部分记者开了个研讨会,会议记要登在《中国电视报》上面,制片人的发言探讨了反对唐明皇这个剧组的民族精神,道德水准,诸如方面。甚至认为那些朋友的智商都不高,唯一令人庆幸的是,还没探讨那些朋友的先人祖宗。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去看任何一部国产电视剧了,因为怕我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忽然知道自己生了个傻儿子而伤心。因为学习成绩好,我妈一直认为我很聪明。去看电影,尤其国产片也有类似的危险。这种危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看了好电影不觉得好,你就不够好;看了坏电影不觉得坏,你就成了坏蛋。 他文章里面说去年春天在北方一个小城市,遇到一批耍猴子的人,他们用了太平天国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我现在给大家耍猴戏。那么在他看来,这就是他那一代人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文化气息。我觉得到今天,好象还是这样,就是我们很喜欢在论战的时候,在讨论的时候,在做文化事业的时候,把自己捧的很高很高很神圣,占据了一个道德高地。这么一来,凡是反对你的人,他们就是道德上可疑的人了,他们就是有问题的人了。 里面又说到,要小心民族主义的情绪,这篇文章叫做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与其说他要大家警惕的是民族主义,倒不如说是蛊惑宣传。而民族主义蛊惑宣传指的是什么?他认为有人把民族主义用一种蛊惑宣传的手法宣扬出来,这就变得很有问题了。比如他说,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上面出现很多矛盾的时候,要解决现实问题是很难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怎么样煽动一种仇恨,鼓励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残害一些人。比如说宣扬狭隘的民族情绪,这可以迎合人们野蛮的孽根性,煽动仇恨、杀戮,乃至灭绝外民族都不要花费什么。煽动家们只能用这种方法给大众提供现实的快乐,因为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假如有无害的方法,相必他们也会用的。我们应该体谅蛊惑宣传家,他们也是没办法。 虽然他整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纳粹德国,但他最后也说,中国这个地方是个特别欢迎宣传蛊惑宣传的地方,大家也特别容易中蛊惑宣传的毒。所以,他说大家要好好的小心。这是王小波十年前给大家的警告。 发表于 2007-6-27 00:27 章节51 5月15日开卷八分钟:《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梁文道推荐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内容提要 天堂是这样一个世界——也就是当她还小的时候的那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改变了。 接下来的其实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舒比格让人惊喜、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是不会让你提前猜到结局的,要耐心等待。我们在那些简单又神秘的事物中发现故事,比如:动物是从哪里得到名字的;怎样才能获得帮助和幸福。谁读这本书都会惊叹,因为在书中藏满了美丽的灵感。 作者简介 于尔克·舒比格,1936年生于瑞士。他在大学学习过日耳曼语言文学、心理学、哲学。他后来从事过多种职业,在法国南部和科西嘉岛当过包装工、伐木工、园艺工人,也曾做过编辑和出版家。他现在定居于苏黎世,职业是心理治疗师,同时也写书。 于尔克·舒比格已出版的代表作品:《大海在哪里》、《爸爸妈妈我和她》、《有一只狗,它的名字叫天空》。 梁文道:有很多朋友,认为我应该多点花时间介绍一些给小孩看的书。但是我觉得有点为难,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期望的是什么?一谈到教育小孩,要介绍书给小孩看,或者适合亲子阅读,我们总是带着很多的期望。比如我们很期望这些书很有教育意义,能够让小孩子学好,学到怎么样勤劳做人,怎么样爱国,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当个善良的人等等。所以我们从小到大,比说在学校里,听故事或者学讲故事,常常很喜欢有这么一句话,就是说听完一个故事以后,老师也好,同学也好,总爱说这么一句,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什么什么。这一个故事要是没有教训的话,它就不算是故事,或者你听到这个故事觉得莫名其妙,它没教训,那么对小孩来讲就没意思了。 此外,我们对于儿童的这些读物还有很多的假设。比如说它应该是快乐的、灿烂的,不应该是阴暗的,最好避免谈到死亡。那么今天我就给大介绍一本,几乎完全违反了刚刚我们所说的那一切关于儿童读物的一些必要教条规定的这么一本书。这本书叫做《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个翻译的书。它原来的作者是一对德国人,负责写文字的叫做于尔克·舒比格,他本身是个心理学家,写过很多青少年文学。另外一个负责画图的是个很有名的插图家,叫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么她得过非常多的奖项,她的画充满了童稚的乐趣。 我发现,这些德国作家对天使这个主题是很沉迷的。比如说德国大作家彼得·汉克,他写过一本小说,讲一个天使的故事。后来还把它拍成电影。那么在他们这些作家的笔下,天使总是忧伤的。这样一本写给小孩的书也一样是写出了天使的忧伤。 比如说这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女孩和天使》。里面说一个小女孩认识一个天使,天使很漂亮,然后天天跟她玩很高兴。慢慢这个小女孩长大了。有一天,你看这个故事,它不避讳死亡。小女孩奶奶快死了,他们带着天使去看她,想天使安慰她,描述一下天堂是什么模样。但是这个天使好象不大会说得出来天堂是什么模样。 再来,小女孩又长大成人了,她的爸爸妈妈变老了,只有天使还是年轻的,天使是不朽的吗,小女孩就想嫁给天使。然后就叫这个天使吻她,天使就吻了她。小女孩说,我觉得我像是被风吹到了大海,再来一次吧。小女孩喘息,很兴奋。但是天使没有小女孩那么兴奋,他有点悲伤,呆呆地望着云端。 到了最后,这里边又说到,这个女孩终于结婚了,也大了,她孩子也都大了,她也慢慢的变老,她爸爸妈妈就更老了,只有天使还像从前一样年轻,一样的金发,喜欢吃水果蛋糕。天堂对他来说还是太遥远。为什么天使答不出来天堂是什么模样?他离开天堂太久了,他又不会死亡。比起那些死去的人,说不定他对天堂更陌生。所以他永远年轻,对他来讲,天堂永远是遥远的,这样的天使你觉得是幸福的吗?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也跟死亡有点关系。叫做《漂流的城市》,这里面描写的就是一个人离开了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面他奶奶已经快死了,他母亲快死了,他离开了。后来回头一看,整个城不见了。去了哪?原来这个城到处漂流。隔了十年之后,他才突然又碰上了这个城市,这里面有人就跟他说,你赶快来,你妈快死了。这是不是也是个很好玩的一个故事呢?但当然你可以说这不一定适合儿童看,里面还充满了很多颠覆儿童故事的一些小品。 比如说,讲这个小矮人跟森林里的故事。说一个人走到森林里面,发现坐在树上,随便说一句话,这个树就变成一个人了。原来这里面有很多人被咒语变成了树木。那么有些人他本来是树木,但是又被咒变成了人了。弄到最后,大家都不知道,就算有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不是人。 其实说了这些故事,它好象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看来,也没办法给我们教训,但是我们听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小孩为什么要说故事?为什么喜欢故事?就是因为故事,你很难掌握它的确切的意义,它很暧昧,很混杂,这时候我们才觉得它是最丰富有有趣的。 比如说这里面有个故事叫《发明》。就是说世界上面第一个人出现的时候,他发现这个世界上面空无一物,到处走。于是呢,他就开始发明了椅子,让自己累的时候可以坐下来。后来发现手得找个东西扶着,又发明了桌子。到了最后下雨刮风了,他就发明了房子,盖起了房子,觉得这样遮风挡雨很好。有一天,他透过雨雾,看到有人像他的房子走过来。那个人问,我能进来吗?他说请进来。主人就很骄傲,给他看自己发明了这么多好东西。然后他就问这个人,你又发明了什么?这个人没说话。为什么?他没有勇气说出,他就是那些风和雨的发明者。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不是后来进来这个人,他其实是上帝呢?似乎不是。到底有什么确切的意义吗?没有,但是我觉得,我每次跟小孩说这些模棱两可的故事的时候,他们也都很高兴。为什么?因为这里面大家可以自由想象,有自己的诠释的空间。 发表于 2007-6-27 00:29 章节52 5月16日开卷八分钟:《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记忆》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记忆》,(土耳其)奥罕·帕慕克著 如果你在日尔瓦的街上面问路的时候,日内瓦的居民会这样子跟你形容。就说,来,先生,你直走,看到一条青红色的漂亮的路灯,旁边就是那座壮观美丽的喷泉。过了那个喷泉之后再右走如何如何,是这样子来形容的。换句话说,住在这个城市里面的人,他会形容自己的路灯、喷泉是壮观的,美丽的,优雅的。 换作一个伊斯坦布尔的人会怎么跟你指路呢?就是,先生,你往前直走,你看到那座帕下的王邸。帕下是什么?就是以前的鄂图慢土耳其帝国的王公贵族,那些大臣他们住的房子。经过那栋房子,那栋房子已经烂了。再转过去,看到一片颓桓败瓦,那个破屋子,往直走就是了,你就感觉到这个城市充满了废墟。 梁文道:我一直相信,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需要一个伟大的作家去写出它的灵魂和故事,真正让我们能够把握这座城市的本质。比如说都柏林有乔艾斯,布拉格有卡夫卡,里斯本有佩索,北京有老舍,上海有张爱玲,巴黎、伦敦、纽约,这些灿烂光辉的大都会,有更多的作家去写它们的故事。 而伊斯坦布尔,终于现在它有了属于它的奥罕·帕幕克。奥罕·帕幕克就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这位土耳其作家,写了非常多关于土耳其历史的作品。最近有本书,很多人也开始在看,就是《伊斯坦布尔》。 关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它曾经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曾经是鄂图慢土耳其帝国的首都,今天它也是土耳其最重要的大城市。这么一个千年古成,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我们该怎么去把握它,怎么去认识它?可以把它想象成,它就是一个败落的,已经失去了大都会光芒的一座城市。对于这种前朝帝都,我向来有一种很深的向往和迷恋。我总觉得走在一个已经逝去的王朝,曾经辉煌过的首都里面,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你觉得一切的光荣,一切的辉煌都属于过去,而它们留下的只是阴影,就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面。 奥罕·帕幕克,这位土耳其伟大的作家,他掌握到的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这样一种光辉不再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他把它叫做呼愁(土耳其语,忧伤之意)。什么叫呼愁呢?呼愁其实是土耳其文,原来是来自伊斯兰教里面的一种观念,意思就是跟真主脱离了关系的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你可以把它想的不一定跟宗教有关,跟神学有关。它其实也代表的是集体,是社会,一个城市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群体,觉得对于群体目标再也不明确,跟它失去关系了,好象每个人都该带着一种很忧伤的失落感。而这种失落感不是个人的,是群体的,那么这就是它跟忧伤最不一样的地方了。 帕幕克怎么去写伊斯坦布尔的这种忧伤呢?他举了一个例子,觉得很好玩。他引述了一些不同的作家,把他们拼凑起来,就说,这个世界上面有些城市,也是千年古城,但是这些城市的居民会觉得现在自己生活仍然很好,自己的城市仍然很兴旺很发达,所以他非常骄傲和自信。比如说像瑞士的日内瓦,如果你在日尔瓦的街上面问路的时候,日内瓦的居民会这样子跟你形容。就说,来,先生,你直走,看到一条青红色的漂亮的路灯,旁边就是那座壮观美丽的喷泉。过了那个喷泉之后再右走如何如何,是这样子来形容的。换句话说,住在这个城市里面的人,他会形容自己的路灯、喷泉是壮观的,美丽的,优雅的。 换作一个伊斯坦布尔的人会怎么跟你指路呢?就是,先生,你往前直走,你看到那座帕下的王邸。帕下是什么?就是以前的鄂图慢土耳其帝国的王公贵族,那些大臣他们住的房子。经过那栋房子,那栋房子已经烂了。再转过去,看到一片颓桓败瓦,那个破屋子,往直走就是了,你就感觉到这个城市充满了废墟。但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废墟讲的还不是一种固体上的建筑物,而是种心理上的废墟。他用了非常长的一大段文字来形容这种废墟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呼愁(土耳其语,忧伤之意)。 他描述出来的伊斯坦布尔不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大都会,而是一片隔着雾水的玻璃看出去的这么一个幽暗的,忧伤的一个城市,看到的景象总是黑白的。但这个城市在他的笔下却变得更加迷人了。很多人觉得,土耳其人都觉得这个奥罕·帕幕克有时候丑化了他们的国家,特别强调了一些政治上面,比如说土耳其政治曾经屠杀库尔德人,那么他很勇敢的写了出来。 所以当他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很多人就去问土耳其政府,说你们曾经控告过这个作家,说他侮辱了你们国家,损坏了国家的尊严。他如今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了,你们怎么看呢?结果土耳其的文化部的副部长出来说了一番很得体的话。他说,众所周知,每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都会关于他的国家的政治状况,说出一番很重要的话。我们不介意他曾经说过什么,最重要的是,他现在是我们土耳其人的骄傲。 发表于 2007-6-27 00:32 章节53 5月17日开卷八分钟:《郁金香热》 梁文道推荐书:《郁金香热》 简介: 郁金香的黄金时代,欧洲历史上有一段狂热而离奇的插曲。1636 年秋,荷兰王国的黄金时代,举国上下,各行各业,不论皇宫贵胄,贩夫走卒,率皆沉醉在歇斯底里的短线进出与买卖交易狂潮中。他们汲汲于追逐、投机与炒作的标的物不是股票、不是外汇、不是土地、黄金或珠宝,而是一朵朵从东方进口到欧洲,纤美欲滴,异国风情醉人的郁金香。当时的荷兰人拜倒在郁金香的花瓣下,从庭园到宫殿,从花插到绘画,郁金香成为美的象征,定义了当代,花价更节节高升,稀奇珍贵的球茎转手之间,让阿姆斯特丹街头平白多出许多百万富翁,郁金香贸易最高潮之际,一朵郁金香甚? 麦可.戴许鲜活地重现了这段人类史上第一桩集体贪婪公案,回溯郁金香从遥远的天山山脉旅行到欧洲的芳踪,将所有被这股郁金香狂潮席卷而不能自已的人,从鄂图曼帝国苏丹到荷兰的罗汉脚,编织在一段活色生香的精采故事中,叫人拍案称奇,除了是最快意过瘾的阅读享受之外,对映 20 世纪的网络发烧,更值得再三玩味。 作者:麦可.戴许(Mike Dash) 于英国剑桥大学修习历史,并于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系专职作家并出版杂志,除了《郁金香热》之外,还着有另外两本非文学作品《极限》(Limit, 1995 年)与《边域》(Borderland, 1997 年)。译者简介李芬芳 1968年生,台大外文系毕业,曾任职中时晚报国际编译组,现任职媒体编译,译有《时间皱纹》(时报)、《暴力失乐园》(时报)、《战之罪》(智库)。 梁文道:听说最近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你入了吗?你进了吗?入什么?进什么?讲的就是入股市、进股市。最近这一两个月来,中国已经到了全民皆股的地步。说到全民皆股,想起来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就是当你在路边,连一个替你擦鞋的鞋童都跟你谈今天的跟股价情况的时候,表示你该撤手了,因为危险即将降临了。这句话一般是形容,1930年代华尔街的大崩盘,导致全球的经济大萧条。1920年代,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股盘崩溃,投机交易失败。但是,我们仍然非常乐此不疲的继续投入进去。 我完全没有唱衰今天中国股市的意思,只是觉得,大家都应该在历史上学一点教训。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谈的一个问题,《郁金香热》。 《郁金香热》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英国的专业作家,叫做麦克·戴许。麦克·戴许虽然是个作家,但是他在剑桥大学拿的是历史学博士学位。写这段历史,可以说写的非常仔细,非常好,而且很通俗易懂。那么《郁金香热》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在17世纪荷兰的黄金时代,当年荷兰,曾经在1630年代左右,掀起过一股郁金香狂潮。 种郁金香,种出来多数是一种单色花,对当年的荷兰人来讲,这种花真的是粗俗不闻,什么样的花才叫好的郁金香呢?这朵花的花茎非常细,而花朵本身很巨大。它的茎接连花的部分是蓝色的,上去之后就变白色,白色的整朵花中间的花蕾是红色的,而这个花瓣上面,也都镶满了红色的花纹。 这朵花,大家知道值多少钱吗?它在当时来讲,要买卖一朵这样的花,大概需要差不多两座在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房子,而这房子都是要起码有80平方米以上的花园才能够成交的。这朵花今天已经不存在,所以我们只能看到画。当年,历史上也总共出现过12朵,非常罕有。当年的荷兰人,为了要搞郁金香,已经是很多人搞的倾家荡产,非常沉迷。 我们再看另一张画,这张画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荷兰大画家画的一张画,叫《郁金香医生的解剖课》。这张画中间正对着一个尸体,戴着帽子做演讲的就是郁金香医生了。这人原来根本不叫郁金香,他为了沉迷郁金香,沉迷到一个地步,干脆连自己的姓都改了。 荷兰人那么沉迷郁金香,不只是因为这个花非常的美,是当时出现很多变种的郁金香。其实是受到病毒的感染。换句话说,病毒感染了郁金香球茎,使得它有病了。当时大家不只是喜欢这些花,更喜欢的是这个花能卖好价钱,几乎是全民投入了郁金香的买卖市场。 我们再看一张画,描述的就是当时的酒馆里大家交易郁金香的方法。而当时的交易方法已经很现代化,今天讲期货买卖,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于荷兰人买卖郁金香。郁金香一年开四个月,光这四个月做买卖的话很不划算。后来他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连还没开花的球茎开始买卖。这种买卖当然是个赌博,买的时候是买他当时可能成花之后卖出的价钱,这里面一定有很多风险,但是大家管不了那么多。这种买卖出现之后,就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投机市场。 这种郁金香买卖又产生很多问题,因为全荷兰的人都想发财。当时荷兰是个大国,但是贫富差距很悬殊。可是每一个老百姓都相信,我们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的财富有所增加,而改变自己的地位。所以大家都觉得,有一点钱就去买郁金香,保证能发财。 终于到了一天,就是1637年2月的第一个礼拜,那天是2月3号,一如往常,有一群人在一个酒馆里面开始买卖。首先有一个花商,他开第一个价,测试当天的反应。他出价很合理,一磅重的一种郁金香,卖1250荷盾。一般状况,立刻大家就会举手要买,但是这天很奇怪,竟然没人愿意出这个价钱。负责拍卖的人又喊了一次,这次把价格降到1100荷盾,大家还是没兴趣。情急之下主持人第三度喊价,降到1000荷盾,还是没出价。当时的场面太尴尬,底下的人也都很慌张,都在想,怎么他还不出价?怎么那个人还不出价?奇怪,1000块很便宜了。最后价格一直掉,越是掉大家越不敢买。结果很快,这个酒馆里面的交易草草结束。 讯息就从这个小镇的酒馆慢慢的流通全荷兰,这就是郁金香热的崩盘。过去能够买一栋房子的一朵郁金香,现在就如烂草一般给人踩在街上了。 发表于 2007-6-27 00:33 章节54 5月21日开卷八分钟:《我的千岁寒》 梁文道推荐书:《我的千岁寒》 简介: 《我的千岁寒》实际上是王朔近年来的五部作品的合集,其中包括《我的千岁寒》、北京话版《金刚经》、《唯物论史纲》、《宫里的日子》以及剧本《梦想照进现实》的小说版。全书共13万字左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王朔在为全书做的序《我是谁》中,自称偏爱本来写给张元的《我的千岁寒》,并强调“这部作品让汉语有了时态”。《我的千岁寒》取材于《六祖坛经》,历经三版,王朔自信地说,这部作品“全是文字的精华,要说美文这叫美文,这可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 作者简介: 王朔(1958—)北京人。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 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过一些言情、侦探类的小说。 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入影视业,由他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 他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论界却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影坛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 梁文道:前一个礼拜我们说过王小波,今天我们该说另一个姓王的作家了,就是王朔。说到王朔,他沉默了五年之后,最近复出了,结果惹来很多风波。首先我们看到,他上了不同杂志的封面,也去了不同网络接受采访。结果每一回都惹起巨大争论,都说王朔又骂人了,王朔又不晓得批评谁,骂这个说那个了。 但是很奇怪,每一个亲身接触过他的人,包括我在内,后来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说他是个很善良的人。为什么一个很善良的人一直要骂人呢?一直要说人,说别人的事呢?好象忍不住一腔怒火。他说话的速度非常高,有时候高到一个地步,甚至大家不大能够追得上他在讲什么,甚至也不能够完全理解。因为他说话的方式,并不一定是全国各地的观众或者是老百姓,都能够立刻很简单、很直接的能够掌握得住的。于是有人就说,王朔最近这阵子复出是为了炒作,炒作炒作他的新书《我的千岁寒》。 是不是炒作呢?我觉得王朔倒没有必要再去炒作。 王朔是个流行作家,他沉默5年,只要他一本书,莫名其妙在市场上面,突然之间在书店里面,摆在这个架子上面,他肯定就会成为一个话题,就会畅销,根本不需要前面经过这么多炒作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大家倒不用去怀疑王朔他这回复出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到王朔我觉得很奇怪的一点是什么呢?有时候我在香港或者在台湾,我常常看到很多当代大陆重要的作家,港台都会给他出港台版,甚至会出一些比较严肃的选集,前面请一些学者、教授、文学评论专家去写个导言,分析等等。有名的作家,比说包括王安忆、包括莫言、包括贾平凹等等。但是我很少看到,有人用同样严肃的方法来对待王朔。这是为什么呢?看来我们正统的文学界,或者是严肃的学术界里面,有很多人觉得王朔不算是一个正统的、严肃的作家。说到他的时候,他们通常就挂两个字,说痞子,说他是个痞子作家。这痞子作家是什么意呢?就是不喜欢跟大家搞严肃。本来一个作家是痞子,问题真的不是太大。 另外一点很重要,就是大家觉得他是流行作家,流行作家同时又是个痞子的话,大家就很看不上。流行作家像金庸,他也很流行,但是金庸总是一幅大师的样貌出现,大家就很佩服,很愿意去分析他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大家对王朔的作品有点不公平,觉得他是一个流行小说作家,痞子作家,或许一时之间有一个文化现象的意义。但是他的作品好象不值得大家太严肃对待。说到这儿,我想起来王朔在他这本新书《我的千岁寒》里面,也有一些很有趣的一个说法。 在这个对话里面,王朔自己说,我过去讲过的以为是自己的话,大部分都是流行观念,是别人的看法被我用了,我都忘了这话从哪里来的,所有感觉都是别人给的,这里没有是否正确的问题。我希望我再说的话都是自己的,哪怕是错的。只要我自己的,当然我也不觉有些词谁有专利,他说的话,别人说就是受他影响。词儿不重要,自个儿琢磨也能说出差不多的。不好意思,我顶不爱看一本书里乱引用名人原话,好象跟人多熟似的。我当然觉得崇拜是最恶劣的品质,崇拜中最卑微的是崇拜名人,货真价实就不是炫耀了吗。他这么讲。 那么如此看来,他这本书,应该就是他现在最想说的自己的话了。结果这本书出来大家很轰动,很重视。但是,听说卖的不算太怎么样。而且又出现那种很尴尬的沉默,几乎没看到多少有分量的严肃的评论,大部分都是些网友在博客里面的一些观感,就是说,看不懂,这书非常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然后大家又联想起之前高调的,王朔的一连串的旋风式的访问,就觉得他一定是不行了,他江郎才尽,写了一本没人看得懂,自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的烂东西。然后,他才又故意那么吹捧,捧的好像很了不起,很严肃似的,弄的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 其实,我们看看王朔这本书,他的序言写得又很谦虚。他虽然说,我这次出来,所有人都对我很好,欢迎我。我本来觉得这社会不需要我了,我以为你们拿我当仇人,我就是仇人。却都没有,都特别好,他感动了。他说,我没仇人都是朋友,我对读者原来有个妄想,觉得这帮孙子都是“势利眼”。没想到人家对我很好。他那本书还没出的时候这么写,我想现在出了,得到这样的反应,不知道是不是还会这么想。 这里面他的序言一直在解释这本书是什么样的书。然后还说,我现在出了这个书,要请大家多多指正。非常的客气,非常的谦虚。 那么到底《我的千岁寒》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作为王朔,他说他是这一辈子最想说的自己的话就这里面,但市场的反应、评论的反应似乎都不怎么样,大部分人都觉得要买要看,但是又说看不懂。其实这本书,不是一个,很多人,大家不要误会,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更不是一个小说集。而是什么呢?它里面夹杂了有电影的剧本、有一些访谈录、有类似小说的东西,甚至还有把《金刚经》用北京话翻译了一遍。 综合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他在要开启他下一步之前一个很重要的酝酿,几乎要破土而出之前那一刹那。如果王朔是个重要的作家的话,那么这一本书,我觉得是他在蜕变成另一个状态之前、一个充满挣扎的、一个非常痛苦的、但是又有很多狂喜的这么一个临时的一个结晶品。我觉得对于这本书,我们还需要好好的仔细去看,它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新形态的写作方法。 发表于 2007-6-27 00:35 章节55 5月23日开卷八分钟:《顽主》 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顽主》内容提要: 一家替人解难闷替人受过的公司,一群油腔滑调机智诙谐的青年,一个个真实得可触可摸的生动场景……看似调侃、胡闹、玩世不恭,实际上亮出的全是生活的本色。 小说中的公人公于观、马青、杨重是王朔笔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类型之一,都是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人。一个人嘻皮笑脸百无聊赖,让人不信任却让人放松,让人无奈却让人快乐。表面上“痞”得不管不顾,实际上干不出什么坏事;看似没心没肺地活着,可他们却有理有据地构成了一种现实。 《顽主》是王朔的名篇,曾被视为“痞子”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王朔那极尽调侃之能事的风格。 梁文道: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价值真空的时代,为什么呢?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我们现在不讲了。但是党的教育,教大家要五讲四美什么的,好像也不大听得进去了,所以翻开报纸,看看电视,每天看到的都是坑蒙拐骗,有的官员贪污如何如何,所以在这样的情况底下,我们再回顾看看十年前王朔写的那一批小说,你会看出什么样的一个时代意义呢?很多人都骂王朔,批评王朔什么的,就说王朔呢,不只躲避崇高,不只把过去神圣的东西彻底粉碎。而且呢,还特别鄙视知识分子,喜欢拿知识分子开玩笑。 比如说像我们前两天介绍的《顽主》里面就有这么一个人物,叫赵要顺,听名字就很好笑,这个赵摇顺,道貌岸然,看来是个老好先生,一天到晚就想教三T公司这帮小混混,教他们怎么样做人,要认清人生的目标,可是到头来,原来他也是个很无耻的人。在王朔的小说,平常写的文章,或者他做的访问,他最烦的就是知识分子,所以大家就觉得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知识分子呢? 其中一个理由就是王朔拒绝的不只是我们过去社会主导的话语,主导的这种意识形态,同时拒绝的甚至连反抗主导话语,这个主导意识形态的那些知识分子,他也看不过去,比如说我们这个时代大潮流里面,当90年代大家在辩论人文精神上市的时候,说市场经济来了,那么现在社会一点人文精神也没有了,是谁在喊人文精神,谁在高举人文精神呢?当然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总是想要有所追求,不是追求社会正义的话,就是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要不然就是追求真理的无穷的探索,但是王朔似乎连这些东西全部都看不上眼,相反的,他反而老喜欢拿他们来开玩笑。 比如说我们再看一下,这小说里面,他们不只开知识分子的玩笑,连知识分子说话的方式也拿来开玩笑,《顽主》里面有这么一段,话筒里面传出嗡嗡的男生,就其中三T公司的一个人员,他说我坚持不住了,因为他当天的任务是为了要去搞另一个女人,跟一个女人聊天,交谈,他就说,这个女人缠得我受不了了。那么为什么受不了呢,他的拍档问他了,他说你不知道,这女人是个现代派,爱探讨人生的那种,我没词了,我记住的外国人名都说光了,然后呢,另外一个人在旁边说,哎呀,对付现代派是我的强项,然后余贯就瞪一瞪他,就跟电话里面的扬中说,跟他说说尼采,然后他说尼采我不熟,而且我不能再和她搭讪了,她已经把我引为第一知己,那眼神都已经不对了,就这么一直说下去,就拿外国名人文化大师拿来都变成开玩笑的材料。 这么看下去,你会觉得王朔真不是个严肃的作家,但是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也不是个流行作家的理由,因为一个流行作家,不会这么有想法的。这么自觉的去拒绝一些神圣的,崇高的语言,还有他们表达的价值观跟历史观,同时一个通俗流行小说的作家,更不会刻意的在作品里面想要挖苦知识分子,还有传统的认为这叫继承道统的那种世大夫,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种种。 王朔其实是有一个特别的想法,这个想法使得他,我觉得成为一种很特别的作家,其实也是一种很特别的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呢?今天看王朔的作用,他就是在为我们的语言消毒,把所有的神圣语言变成日常语言,我们的日常语言,他做的非常活泼,引入了很多的北京话进去,然后那种很无聊,推展到很无聊境地的语言表述方式,其实激活了日常语言,我觉得王朔如果今天重新看他过去的作品,我会把他定位成一个语言的消毒者,他在解构了过去的东西之后,净化了之后就破坏了一切,但是问题是,接下来怎么办? 我觉得王朔今天在看自己过去的作品的时候,你很难怪他会觉得那些东西不是他真正想写的,什么叫自己真正想写,或者自由的写作呢?当然就是今天他出版的《我的千岁寒》。可是问题是,如果你换成十年前的角度来看的话,王朔是不应该写这种东西的,王朔就是应该为大众而写,什么叫为自己而写,追求真我而写,那难道不就是一个传统的严肃作家或一个知识分子要做的事情吗?为什么今天他突然想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我们理解一下,看一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像过去的王朔那样的作家去告诉我们,神圣没有价值,崇高已经瓦解,而且要在语言上表达出来,当年我们骂王朔写的是痞子文学,今天我们人人活的几乎都像痞子了,所以我们不再需要一个痞子文学作家去提醒我们,原来我们是个痞子了。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底下,王朔他怎么自处,他怎么样走下去呢,我觉得这个结果就是《我的千岁寒》,而这个《我的千岁寒》里面,他不断强调,他在没有写出他真正想写的东西,其实这番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看过去王朔的作品,看他过去的访谈,他对什么叫真正的自己向来很有兴趣,他很多小说有种透射的色彩,里面是叙事者,常常会出来质疑自己之前的记忆,常常跑出来说,我应该怎么样去准确的表达我真正经历的东西告诉给读者,而且他常常也说,我过去写的都不真,我现在要写一个最讲真话,最是我想说的话,换句话说,他这种表达,已经表态过很多次了。 那么到了《我的千岁寒》跟过去又有什么差别呢,我觉得其实他是在走不同的阶段,我从来不认为王朔就是个百分百的作者,真正在于他每一个阶段都在思考,在这个时代底下,我用什么样的作者的身份,我又用什么样的定位去重新面对这个世界。即便到了今天,他写《我的千岁寒》,看起来好像拒绝了很多他的老读者,写的很晦涩,甚至很深奥。但是我觉得他仍然是在想着一个新的跟读者沟通的方法,要不然的话,何苦去把金刚经译成北京话呢,他在想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 而一个艺术家,他要做的事情,难道不就是怎么样去不断的重新界定他跟读者的关系,他跟观众的关系,怎么样去重新勾勒一个新的沟通方法出来,在这个意义底下,我觉得到现在,我们可以回头肯定的说,王朔绝对是个,原来是个很严肃的作家。 发表于 2007-6-27 00:38 章节56 5月30日开卷八分钟:《十六世纪大不列颠女性统治之辩》 前阵子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去美国访问之前,美国当地的媒体很紧张,他们每天就在报纸上面开专栏,指导大家,告诉美国国民,看到女皇的时候该有什么样的礼仪,要注意怎么样跟女皇说话。 说到对英国女皇有特别的礼貌,可以看看最近的电影--《女皇QUEEN》。电影开头就讲到当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去见女皇时要讲究的礼仪:见到女皇你永远不能够用背去背对着她,你必须离得远远的,先给她鞠躬。她伸出手后你才能过去握住她的手,她开口说话后你才能说,说再见的时候,人要直直的往后退。 当初英国人是怎么样去接受女皇的呢?当初英国人在接受女皇的时候有困难吗?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女人可以治国吗?》就讲述了一个很冷僻的历史,它的副标题就叫做《十六世纪不列颠女性统治之辩》,没想到作者是个台湾的历史学家。 书中提到亨利八世当年为了离婚的案子,跟罗马的教廷闹翻了,要独立成立一个英国国教,同天主教分裂,原因是他原来的老婆生不出男孩。他再娶有一个问题就是牵涉到一个继承权的问题,要生一个男孩,把王位传给他,但到了最后,继承的还是一个女王,那个女王就是玛丽女王了。 玛丽女王之后,又有伊丽莎白女王,尤其伊丽莎白女王在英国是赫赫有名。当时英国有一些贵族,有一些臣民,反对者都起来骂,说女人怎么能够做国王呢?这当然是与法理不合了,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中西皆然,女人当皇帝,当国王大家就觉得不大是滋味,尤其她下面管的这班贵族都是男人,所以当时就围绕着女人能不能当国王,在整个十六世纪有一场很大的辩论,持续了几十年,那么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些辩论。 支持女人当国王的说法就是看血统继承之说,她现在有这个血统就能够当了。第二就是这个女人她能够拥有一个素质,她特别的细心,能够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一个国家,这说明比男人还治得好。 我们要了解玛丽女王是一个天主教徒,,在当时英国那个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有些人不是支持一个女人当国王,是支持一个天主教徒当国王。反对她的自然就是新教徒,但是等到她死了,伊丽莎白女王接任,问题又来了。 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就是国王的两个身体的理论,这在西方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思想。原理就来自于耶稣,耶稣有两个身体,一个是神性的,不朽的,一个是人性的。 女王的两个身体这个想法,不只确立了让英国人能够接受女王,同时这也是一种公私的分别。就是说一个统治者,他是什么样的人跟他当国王、当皇帝、当领导者,在公的领域是两回事。 发表于 2007-6-27 00:40 章节57 6月5日开卷八分钟:《丧家狗》 有观众问我,梁文道,你每天介绍一本书,那些书你是不是自己都看过呢,我在这儿要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没错,我在这边介绍的每一本书,那些书我或许不是读得非常细,但起码我是从头到尾看过一遍的,因为我很相信专业伦理。就比如说我写评论写了大概18、9年了,常常相信,做评论或者发表任何意见,也要讲究一个专业伦理。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写的《丧家狗》,我们过去曾经介绍过两本他的著作了,而他写的这本书副题叫《我读论语》,顾名思义,他讲的就是他对论语的看法。 关于《丧家狗》这本书的争论,主要就争论在一个点上,就是孔子到底是像条丧家之犬一样,是条狗,还是大呈至圣先师,还是个万代敬仰的素王呢?这个争论闹得非常大,觉得很好玩,我发现,原来大部分围绕这个事说事的那些人,从他们的意见看出来,我只能大胆的推测,他们似乎是没看过这本书的。 为什么李零把孔子形容成“丧家狗”,这书一开头就已经解释了,,大家都在捧孔子,过去曾经大家都贬过孔子,他这本书的目的指出孔子既不是圣人,也不是一个很糟糕的臭老二,而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形容自己是丧家之犬,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典故,“丧家狗”并不是李零教授的说法,最有名的就是《史记》的孔子世家,还有孔子家语里面就说,孔子当年到郑国,跟弟子走散了,一个人在郑国外面的城门上逛来逛去,当地有一个人,看到他的弟子就说,那有个老家伙,看起来上半身是模是样,下半身推推搪搪,看到起来就像条丧家之犬,然后弟子就据实相告孔子,结果孔子欣然笑曰,形状莫也,(外形不重要),这句话我喜欢,我也是老跟人家说外形不重要。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立于70多国,跑了那么多地方,但是始终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愿意诚心诚意接受他对政治的看法,接受他对世道的看法,让他好好的安稳停留下来,这一路几十年来,过的是非常苦,有时候,甚至被困在一些地方饭都没得吃了,但是孔子依然鼓旋而歌,依然很乐于去教授他的学问,所以他形容自己,到处奔波,但是始终没办法完成自己的理想跟使命,这叫做“丧家之狗”。 既然有典故,为什么大家还要骂李零,说他诬蔑了圣人,其实也不只李零如此,以前呢,就曾经有人曾经说过,这个典故是诬蔑圣人,是谁呢,就是以古著称的崔树,那么可是问题是,这五条材料难道全部都不准确,全部都不是真的吗,与其在争论这个名向上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里面到底怎么去解释孔子介绍论语。 李零说,孔子是在一个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之犬,他就拿出这句话就推论到一个地步,就是李零是个现在为了名为了利不惜出卖人格,诬蔑圣贤的一个混蛋。 但是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从一句话去推断一本书他的作者的人格问题呢,我所谓的评论的专业伦理就是这个意思,你有多少材料,你获得的材料在多大的范围以内,你说话就说到多大的范围,不要过分,孔子就老教我们要慎言,意思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不知道的事情,你就说不知道,知道的事情,你就说知道。 孔子他在论语为证第二里面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觉得今天中国已经进入这么一个时代,每个人都挺有思想,常常喜欢发表意见,想发表意见,有这个动力是好的,可是,思而不学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连事情都没搞清楚,连一本书都没看过,然后就大发议论,就评论这本书,乃至于这个作者的整个人格的话,这是不是已经有点太过了呢,或许大家都应该回去好好重头读一读论语吧。 发表于 2007-6-27 00:41 章节58 6月6日开卷八分钟:《丧家狗》(续) 我们现在读书,特别是读古书读经典,常常面对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读出那本书的原始意义,或者这个原始的真意到底存在不存在? 我觉得这回关于李零教授这本《丧家狗》的这么多的争论,除了是这个题目很耸动之外,其它就是关于这本书的诠释的方法,还有李零教授的书写方式。这本书我们上期节目就说过,李零的目的是要教大家好好地细读《论语》。李零做了很多功夫来尽量还原《论语》到底在写什么,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讲什么。李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当今《论语》热得那么厉害的时候,孔子人人称颂的时候,他觉得他有责任,要带大家从细读《论语》出发,去还原孔子的真实面目。 孔子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呢?他就说了,孔子呢,跟你我一样,都是个常人。他虽然尽量要求自己,不怕人家不了解他,不惧不为人知。可是同时呢,还是很好名的,甚至是很想做官的。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说知识分子老想做官,大家都觉得对他老有怀疑,很有看法。李零已经界定了,孔子是个古代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又为什么又很想做官呢?这个地方,我们要理解在孔子那个年代,做官是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是一个文人,有志于天下的人,他要改变世界,他要让世界太平的唯一的一个,常见的一个出路,如果换作今天我们可以想想看,出路可能比较多,你可以做一个什么非政府组织,搞一些社会活动等等,等等。 那又怎么说孔子想出名,好出名,但是同时又很矛盾地说,自己其实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的,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李零就把孔子说得有点酸,我觉得他时候是有点刻意要这么说,来矫正大家对孔子的印象。比如说这里面李零就用了几个例子,就说孔子讲”闻达“。”闻“就是新闻的闻,”达“是是达到的达。闻达是什么呢?讲的都是出名。李零就区分开来。”闻“是种虚名,”达“是一种真名,是实名,就是有实质的名声。他又用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后来的成语”成己达人“就是来自这句话。他用这句话,当例子来说,”达“是种成名,出名。"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强调是从自己做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个"达",就不只是出名这个达,那么简单了。 孔子又在阳货第十七里面说道,"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李零把这句解释什么意思呢?"鄙夫"就乡巴佬,乡下人。这些家伙没得到的时候,就老担心得不到高位,得不到名利;得到了,怕失去它,这叫患得患失。一个人抱着这种心态,孔子就说,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换句话说这种人很有问题的。这也是关于名,关于利,关于做官的一个判断,一个想法。由此可见,孔子讲名利,讲做官,他讲的并不是说为了做官,就什么都可以,当然不是。他讲的是你不能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还有一个有名的段落是讲孔子叫弟子们谈谈他们的志向是什么吗?一个个弟子说较治大国,治小国,搞纪事,到了最后该曾点就说,我洗洗澡,跟几个小孩唱唱歌就行了,孔子马上就说我的志向跟你一样。 那么李零就提出这么一种解释,就说其实这四个志向是互相补充的,曾点这个志向,为什么孔子说是最好的志向呢?就说如果天下太平,国都治好了,百姓幸福了,最高我们想达到的理想,就是这种很舒适自在,洗洗澡,唱唱歌,这样的一个生活,那才是最高的理想。为了达到这个理想,我们才要讲庙堂之事,才要讲治国,才要讲富国安邦。但是这个解释,是你从原文文具上是读不出来这样一层意思的,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追求原解,李零也很难避免完全要把一套另外的义理加去吧。 发表于 2007-6-27 00:42 章节59 6月8日开卷八分钟:《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20世纪有不少第三世界,比较落后的地区,有些医生突然变成一个要拯救整个国家的政治,乃至于心灵的这么一种人。就拿中国来讲,比如说孙中山他是一个医生,鲁迅原来也是学医的,但是后来都放下了医生这个行业,而去做别的事情。他们都希望从做医生,医治个体的一个一个的病人,转到医治到更大的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今天给大家隆重的介绍一本书,叫做《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它的作者原来就是个医生。这位日本医生,他原来是无国界医生的一份子,跑到世界上面很多战火连天的地方,去医治当地的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可是,他的想法很特别,他觉得不只要医病人,而且要帮当地培养自己的医生,建立当地的医院跟医疗系统。可是他发现,原来这么做是不管用的。比如说在阿富汗,辛辛苦苦建立起来医疗系统,很快又被战火毁灭。到最后他觉得当医生还是要医人的心灵。于是他就发起了一个运动,这个运动就叫做: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希望透过教育,透过艺术,透过写作,去感染全世界的人。接下来,我们才能够去一步一步做好比较实在的救援工作。 比如说像这本书,他就跑到柬埔寨。用照相机去拍一些过程。我们看第一张图片,他交给一个小女孩一盒画笔,一张图画纸,然后问这个小女孩,请你把你认为你最重要的东西画下来。然后这小女孩拿了这画笔,想一想,就开始在课室的书桌上就开始画,她画出来的东西是个房子,原来我最重要的东西是我的家。 我们看到她爸爸在地上正在编着竹子呢,又看到她一家人。原来这一家人住的房子,这就是他爸爸一手一脚去竹子编出来的呢,真好。再看看,她爸爸平常的工作是什么呢?原来是种田。这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多漂亮。这就是这个小孩,她觉得最重要的东西。 再看另一个小男孩,这小男孩呢叫普恩·萨美陀,他也画了他最重要的东西。他最重要的东西是牛。我们看看这牛,他画的牛还非常漂亮,13岁,比较大的一个小孩,画的牛,我觉得这个整幅图画的感觉非常的细致,层次感非常的清楚,非常好。 再看,有这么一个小孩呢,这当然就是柬埔寨最有名的奇迹,最有名的古迹——吴哥窟。原来这个13岁的小孩,孟·萨姆隆,他认为他们国家的历史和遗迹是他最重要的东西。当然,吴哥窟是这么美丽的一个地方,我们看看这日落底下的吴哥窟多么的壮美,这的确很值得柬埔寨人去骄傲。 可是问题是,我们知道柬埔寨今天的小孩他可能觉得他的家是最重要,他可能觉得他家养的牛最重要,他可能觉得吴哥窟,他们这个伟大的国家辉煌的历史是最重要。但是现实上面的柬埔寨仍然是很落后、很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因为它经历过战火。 看看布拉赫依他也画我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他拿起这张画,跟他一家人站在镜头前面,表情似乎有点无奈。原来他画出来是这样一个场面,是一个战争的场面。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战争。意思并不是他很喜欢战争,而是战争改变了他一家人的生命,改变了他整个国家的生命。 我们知道在打越战的时候,越战不只是越共跟美国在越南的土地上打,还跑到别人的地方上打,跑到了柬埔寨去打。后来我们知道有红色高棉出来,又死了几百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 这些战争屠杀,留下来什么东西呢?我们再看这么一个小孩,他画的是什么?他画的是一张图画,里面有一个兔子,这个兔子在一边跟一个小孩说,兔子说,不可以靠近那颗地雷,如果你过去的话,过去会怎么样?就会炸断腿。 柬埔寨是世界上面埋藏地雷最多的国家之一,有无数的受害者。我们看一看这个小女孩,她拿着一个帮助她行走的一个小车,她脸上还挂着笑容,可是她双脚已经被炸断,那是义肢。路上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成人,也是炸断了腿。在柬埔寨很多的地方都能够看到这样的场面。可是问题是,这个国家经历过这么多苦难,有战争,到现在受到折磨,还有无处不在的地雷。但是这个国家的人,依然对未来是有希望有信心的。 我们看一看这一张图片,这是一个小孩在柬埔寨首都金边附近,有很多这样垃圾堆。这垃圾山跟垃圾堆里面就住了一些人,为什么要住在垃圾山、垃圾堆里?在里头拾破烂,拾了破烂之后能够拿去卖了,卖了之后才能够养家活口。 有时候一家人,甚至是全家总动员,连小孩都要出手。我们看这小孩,他在垃圾堆里面捡到佛像。山本敏晴也问这个小孩,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看这小孩画了什么?他说人家最重要的东西是花。住在垃圾堆里面,靠拾破烂为生的小孩,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是花。我们看一看这一群垃圾堆的小孩,你看到这些小孩的笑容,你会不会觉得他们本身其实就是花呢? 我想《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大家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无论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境况底下,他们心里面都有这么一朵花。我们怎么样能够把这个讯息传递出去,为他们着想,我们不要再有战争?到了最后,当然我们做这样的事业,山本敏晴拍这样的照片,进行这样的计划,是因为他相信,世界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都应该相信,我们可以有另一种世界。 发表于 2007-6-27 00:44 章节60 6月13日开卷八分钟:《Purity and Danger》 最近人们常常想到禁忌,什么叫禁忌?一个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禁忌?禁忌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功能呢? 比如说脏的禁忌,像这双鞋子,本身是谈不上脏或不脏的,尤其是当它放在地上的时候,你看你家里的鞋柜或者门口地上摆的鞋子,你不会说它们脏,但是如果我现在把这些鞋子放到这本书上头去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很脏,心里头发毛,觉得不大对劲。同样的如果一本书放在桌上,你觉得是很正常的,要是我把它甩到地上去了,你就会觉得它很脏了。这说明所谓的脏不是一个有本质的东西,脏是一种空间的概念,是个位置的概念。今天我们介绍的这本书,《PurityandDanger》,很可惜的是没有中文翻译,这个书的翻译的名字的话,应该叫做《纯洁与危险》,或者叫《洁净与危险》,它的作者叫MaryDouglas,MaryDouglas是个非常伟大的人类学家,刚刚在5月16号去世了,死前还被英国封为是女爵士。那么这位MaryDouglas她活了86岁了,可以说完全改变了现代人类学,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认识。 她这本作品首先提出了挑战,就是研究我们刚刚说的问题,到底什么叫做肮脏。我们过去常常觉得,肮脏就表示那个东西很不卫生,可是你仔细想下来什么叫做不卫生,原来不只是个自然科学的东西,而且是个文化习惯的东西。比如我们今天会觉得坐在地上很脏,但对日本人来讲,坐在地上就不脏了,可能会说用手吃东西很脏,但是印度人,他们却觉得用手吃东西那才叫干净,所谓的干净与不干净,脏与不脏,其实是有文化的作用在里面,这文化的作用又是什么? 一个东西干净或不干净,要决定于它在什么空间,它在什么位置,这就是MaryDouglas从这本书里面提出一个很创造性的一个想法。从这个想法开始,她就可以接下来研究别的社会禁忌的问题了,比如说她很仔细的去研究了犹太教的精典,也就是《旧约圣经》的Leviticus。她研究这本书的时候,得出了一个想法,说过去我们解释这本书很怪。那本书里面耶和华就是上帝,他对他的子民以色列人说,注意,猪是不能吃的,它是不洁的,骆驼不能吃的,它是不洁的,兔子不能吃,它是不洁的,水里面的东西都能吃,可是没有鳍又没有鳞的也不能吃,天上的东西大部分可以吃,可是有些东西还是不能吃,它规定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规定得很奇怪。那什么叫干净,什么叫不干净,什么叫洁与不洁也怪怪的,后来大家都不晓得该怎么去理解,这些命令、这些规定是怎么来的,它的根据是什么。比如说兔子是不是真的很不干净呢?猪是不是真的很不干净呢?没有鳍又没有鳞的东西,像我们中国人常常吃的海参、海蜇不就是这种东西吗,难道他们吃了也有问题吗?后来很多学者去研究,那么MaryDouglas,就用我们刚刚说的那种方法重新去看这些禁忌食品。然后她发现可以总结出这么一种规律,就是原来所有的禁忌都能够反向的折射出来一个社会,一个文化它的宇宙观,它怎么去分类万事万物。比如说像犹太人,他对动物的看法就是这样,猪为什么不能吃?是因为猪跟牛羊一样,是有蹄而且有脚趾,这其中的大部分动物都会反刍,但猪不会反刍,所以猪是一种异常的动物,在这种类别里面,它是不正常的,异类的,不正常的东西就是位置摆错了,就像我们刚才说把鞋子摆在书上面这是不对的,所以它是不洁的。同样的骆驼,它会反刍,可是它没趾,所以它也是个异常动物,那水里面的东西,大部分水里面游的东西都是鱼嘛,犹太人觉得,那鱼你看,有鱼鳞、有鳞片、有鱼鳍,可是海参、水母、海胆、海星,这些东西它没有鳞片,它没有鳍,所以它就没办法好好的安放在这个水族有鳞有鳍的这个类别里面,所以它也是不洁的,是不干净的。 比如我们有一些话叫粗话脏话,不是那些话本身是粗是脏,如果你身边所有的人都是那些黑社会,是流氓,你天天说这个,你不觉得有问题。但是像香港现在这样,你在大庭广众说或者我在电视上说,你就觉得很不能接受,这个东西要看它的位置在哪里。这就是伟大的人类学家MaryDouglas她的一个创建,大家看完这本书或者听完我说这本书之后,回去好好想一想,身边有什么样的禁忌,身边有什么东西是不能碰、不能说、不能吃的,你仔细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宇宙观,我们怎么去分类世界了。 发表于 2007-6-27 00:45 章节61 6月14日开卷八分钟:《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美国非常有名的中国史权威石景迁教授在他的名著《追寻现代中国》里面说到,乾隆皇帝找了一帮耶稣会的会士,为他在一个湖滨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优美的雄伟的夏宫,这座夏宫就叫做圆明园。 这些关于圆明园的说法很符合我们一般人的印象,它给我们的留下的印象是那个大水法,那些欧式建筑物,那些喷泉,过去我们还常说,圆明园是世界宫殿博览会或世界建筑博览会。那么我们说它是欧式建筑,其实说是完全错了。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汪荣祖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作者是出生于上海,长于台湾的一个学者,这本书在英文出版时就得到很多的好评,最近分别翻译成繁体字版和简体字版。 这本书一开始就指出了石景迁的错误。首先当年下令兴建圆明园的当然不是乾隆,而是康熙。第二,这个乾隆的确找了一帮欧洲的传教士,去帮他设计跟建造这个欧式的建筑群,但那并不是圆明园的全部,只占了圆明园很少的一部分。第三,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圆明园不是“夏宫”。从康熙一直到末代,被焚毁为止,总共有五朝的皇帝,几乎是常年居住在圆明园,跟他们住在故宫、紫禁城的日子比起来呢,说不定还要加起来还要更长一点。 所以我们就要搞清楚,圆明园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或者后来的人对圆明园那么的神往。其中的原因是,其实它是另一个宫殿,它是另一个故宫,它是另一个紫禁城。 为了要让这个圆明园除了是游山玩水,逸乐场所之外呢,它也要让大家能够,让皇帝能够在那儿办政事,所以它有些很正式的建筑群,比如说这张图,里面显示出来是正大光明殿,这个正大光明殿基本上是完全按照故宫里面的太和殿的建筑来兴建的。这是一个皇帝呢,举行早朝,甚至在这边办殿试,就是选进士的地方。皇帝除了在这边举行早朝之外,他自己也要平常办公啊,就有这么一个殿,叫勤政殿。勤政殿跟故宫里头那个乾清宫作用差不多。就是皇帝在里面审批奏章,批阅奏折,然后办公事的这么一个地方。那么雍正呢,就生怕自己呢,在这么好的一个风景底下呢,就耽于娱乐,忘了勤政。所以它在这里面的屏风上面有一个牌匾,自己写的,“无逸”两个字。逸乐的“逸”。 那为什么皇帝不干脆留在故宫办公呢?故宫方方正正,故宫这个格局是完全按照传统礼教的思维兴建的。所以太方正严整,那么住起来,其实不是很人性化。相比之下,圆明园这么漂亮壮阔的园林,要幽远有幽远,要细致有细致。在这种地方生活居住那当然很爽了,那皇帝就来这儿住,住了下来呢,就是自然要在这儿办公了。 圆明园还不止是帝国的中枢,而且呢,是帝国的模型。我们要注意一下,看看这张图,圆明园有这么一个地方叫九州清晏。就是希望把整个四海之内的帝国浓缩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仿佛皇帝在圆明园里面就能够看到他统治底下的整个王国的一个模型就在这里了。除了要想办法把中国各地的名山好水都汇集到这边之外呢,更妙的是他们连一些传说中的仙境也不放过,比方说像乾隆王在圆明园里面很喜欢一个景叫方湖胜境,名义上是模仿三潭映月,但事实上乾隆认为完全有必要创造连秦始皇都没办法在海外寻求得到的人间仙境。因此我们可以说,圆明园等于是整个清朝帝国的中枢,勤政中枢,它是整个清帝国的模型。它是整个中国传统以来的,所有的乌托邦的幻想,理想的结晶体,就是集合在圆明园里面了。 圆明园里面有田地,有人养桑,种桑树,养蚕。有人搞纺织,还有染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了表演给皇帝看。而这些农夫呢,还得很认真地辛勤的耕种,为什么这皇帝即使住在这么一个充分逸乐情调的地方。他也要觉得他不能脱离百姓生活。 皇帝住这儿爽,百姓大臣可苦了,从北京城区到圆明园上早朝,当年没有汽车啊,如果要赶得上早朝,往往是半夜就要起床。这雍正爱民哪,也爱臣哪,就准许以后天气冷,那些年纪大的老臣们你就不用来了。 这样说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圆明园毁于英法盟军之火,后来再遭到八国联军的劫掠之后,有那么多人觉得如此痛心。不只是皇帝觉得痛心,而且是整个国家都觉得痛心,无论任何一个政治立场,到了整个现代上面,圆明园就成了一个民族耻辱的象征,这就是因为圆明园它不只是一座园林,它简直就是整个一个清朝帝国的一个缩影。你想想看,如果英国打败仗,给人劫掠焚烧它的白金汉宫,他们能觉得不耻辱吗? 发表于 2007-6-27 00:46 章节62 6月15日开卷八分钟:《佛教与素食》 平常香港人要是想吃一顿素菜,想吃斋,常常会想到去佛寺里面吃。因为很多佛寺它也经营一些斋菜馆,做得非常有名。泰国也是一个很出名的佛教国家,那这个佛教国家呢,是很多人当和尚的,可是他们不守斋戒,也基本上是不吃斋的。同样是佛教徒,中国的佛教里面,我们很讲究和尼姑要吃斋。甚至一般信众也要吃斋,但是有些地方,特别是南传的小圣佛教里面,似乎斋这个东西不是他们的戒律之一,那么就连日本,也有一些佛教徒也是不吃斋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这本书,《佛教与素食》,作者是康乐,是个相当不错的历史学家,现在在台湾做研究,教书,那么他这本小说呢,《佛教与素食》里面一开始就提出个经典上面的问题。释迦牟尼有个堂弟,这个堂弟叫提婆达多,为了要争夺在整个佛陀礼教里面的领导权,所以特别强调要投陀行,就是苦修,以此来获得大家的敬佩。为了苦修,他叫大家不要吃鱼,也不要吃肉,说这是杀生。可是当时印度教传统礼教的头陀行苦行也没有这一条。当他来建议释迦牟尼说一起苦修时遭到拒绝。释迦牟尼说,只说有三种肉不能吃,第一种,你亲眼看到这个动物为你宰,那你就杀生了,这种肉你不能吃。第二种是你从一个很可靠的人那儿听说你现在桌上吃的这个肉是刚刚为你现宰,这也不能吃。第三你觉得很怀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眼下我吃这头牛是刚刚为了招待我才宰的,这种肉也不能吃,除此之外,什么肉大伙都能吃。 现在的泰国和尚还仍然有化缘的传统,没有权去选择人家给你吃什么的,就是人家给你肉,你也得吃。既然如此的话,所以早期的佛教徒其实是不斋戒的,那后来为什么斋戒了呢?提婆达多后来还被驱逐出去,佛陀觉得他是个异端。可是后来很奇怪,当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又突然接受了他那个说法,把不杀生跟素食联系起来,就以前佛主向来说不杀生,但不杀生是你不杀生,或者你不能让肉是为你而杀而已,没说你自个得不能吃肉。后来大乘佛教有了这样一个说法,也是有了一个社会基础,就是当时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力量很大,大伙已经可以自己耕种,自己吃了,那么于是在一个你能够自给自足寺庙形成一种经济体的情况底下,就不好再去化缘讨食了。 就是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到底该不该吃肉,也是一个很大的争论,像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高僧传》,这个《高僧传》里面就介绍了很多的历史上古代中国有名的一些法师大德,这本书里面,常常称赞一些法师,说他吃斋。换句话说这句话就显示出来,当时是很多和尚是不吃斋的,因为少部分吃斋的和尚,才被记录下来,认为这是个值得赞扬的美德。 直到南北朝的梁武帝才在整个中国佛教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这梁武帝宠信敬佛教,信到一个程度,他研究了一番就觉得这个大臣的说法有道理,大家都该斋戒,因为下面的僧团,僧尼都吃斋了,他这么下这个命令下来,一开始还有很多人反对,包括他的亲信,比如说有些是主管皇家的佛教事物的,甚至在全国里面有很崇高地位的领导者,说佛典里面可没说过不能吃肉,可是问题是当时呢,已经大乘佛教,已经有自己的一套的经典,里面就编造出来说释迦牟尼就说对,并且下了命令要全国和尚尼姑至此之后都得吃斋,也是个行政命令的结果。 发表于 2007-6-27 00:47 章节63 6月18日开卷八分钟:《No Logo》 每次遭遇到大型的国际级会议,比如说G8、世贸、世界银行、世界经济论坛等,我们就会看到示威人群的踪影。各种各样的口号都有,主要就是要这些国际组织跟这些富国,要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世界责任。1999年,当当年这个世界贸易组织WTO在美国的西雅图开会的时候,突然很多示威人群涌了出来,占据了整个城市,可真的是把全世界都吓了一跳。没有人想过会有这么多的人来反对这些东西,反对这些富国,反对这些国际的经贸组织。这些人是谁?从哪来的?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NoLogo》。《NoLogo》书名没有被译成中文。《NoLogo》的意思,就是否定商标或者反对品牌。这个作者叫做NaomiKlein。NaomiKlein很了不起,是1970出生的,但现在是名满全球。他当年写这本书的时候,差不多8、9年前,20多岁写成了这本书。那么当时他写这本书的时候,这影响力非常大。那么而且从那时候到现在,他一直都是这些反全球化人士里面的一个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文字的写手跟倡导者。 我们要了解,这批人主要针对的还不只是富国,而且是这些富国怎么去纵容了一些的跨国企业,他们真正针对的,往往有时候是跨国财团、跨国企业。为什么要针对跨国财团、跨国企业呢?比如说他先介绍有个很有名的品牌耐克。耐克是处于领导位置的一个体育用品品牌,这个品牌大概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没有产品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生产线,没有自己的工厂,到处找人加工买货贴上自己的商标。问题就出现在,这些去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厂或者这些工厂所在地这些国家,工人的情况似乎很糟糕。那NaomiKlein特别跑到了菲律宾去看这些加工业的制造区。菲律宾政府为了吸引这些厂牌,特别拨出一些地方,说这地方免税。结果这地方弄得像殖民地一样,这里面200多家这种工厂,生产世界各地需要的品牌产品。一出到街上满地的垃圾,一片脏乱,仿佛政府不存在。因为大伙儿没有税收,没有税收政府哪有钱去搞公共建设呢?这些里面的工人日子也很苦。比如说给人当奴隶一样。有这么一家工厂,帮这些国际品牌生产产品。这个厂商怎么管理他们?就下令不准工人微笑,连你笑都不准。那为什么让本国的工人这么惨,政府还要去吸引这些国际工厂呢?这主要是因为相信经济学上一种理论,叫做垂低理论。就是说,如果国际资本来了,他们带来了资本。那么带来了资本,他们赚了钱,这个钱迟早会透过工人的薪水,慢慢慢慢往下低下去,最后汇集全国。它是有道理的,看我们今天中国的面目,跟几十年前就很不一样。可是问题是,后来当物价上升,很多工人他还是买不起东西,他还是生活不见得很好,特别是就算他有进步了,但这个社会还是不公平,该赚最多钱的那些人还是赚那么多,社会没有变得更公平啊。那怎么办呢?于是就看到有这么一批人起来要反抗了。 就有一些NaomiKlein他这种的,或者我们在G8,最近G8峰会,或者是当年的西雅图事件上面,或者是前两年来香港反世贸的那批家伙们就出来了。这批人,就开始觉得这个世界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他们大部分是年轻人,可能是大学生,可能中学生,可能20、30岁。他们发现自己天天穿的这个鞋,用的这些牌子,他们开始去想,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它背后是不是就是那些,我们看到的那些无助的工人呢,被破坏的环境呢?他开始觉得,原来我买一个东西也是个伦理的问题,我用不用什么产品,也是个道德选择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展开了抵制运动,展开了各种运动去抗议,然后又拉了一些媒体下来。 媒体一开始呢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媒体要靠广告,如果我开一档节目,每天骂一个这种国际品牌、跨国企业,我这节目肯定有要给人撤了。但是后来还是有一些媒体拍出了这些品牌,它怎么样在一些加工厂里面雇佣了童工,奴役了工人。事到了最后,就压迫得他们不得不让步,包括耐克,他们现在已经改变了很多。就是要靠这样的运动。 改变世界,就是要靠一拨又一拨的,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去自己付出的。 发表于 2007-6-27 00:48 章节64 6月19日开卷八分钟:《Delaying the real world》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做《Delaying the real world》,就是《推迟现实世界》。作者叫做Colleen Kinder。什么叫推迟现实世界呢?就是在读了很久的书之后,要进入社会找工作,也就进入了另一种现实世界,从过去那种要拼命考试念书的现实世界,换到一种要拼命工作赚钱的现实世界,如果是在这之前做些自己想干的事,把以后的现实世界推迟,就是所谓的推迟现实世界。 可是我们中国人会觉得非常不现实。因为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之后,他马上要做的就是要赚钱要还大学读书时欠下的债。但美国基本上就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有很多人有兴趣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大概是20年前的时候,我第一趟去美国,当时我本来也是想在那边上大学。我发现很多大学要申请入学的时候,他给你一个表格,里面都有这么一栏是你曾经参加过什么志愿工作吗?在中国大陆、在香港从来没有看到有大学入学的申请表格,要求你填一下你参加过什么志愿工作。可见,他们当志愿工作者的习惯,是在中学就已经培养起来了。 那么到底做志愿工作是为了什么,又有什么好处呢?书中一开始就提醒人们应该避免一些的陷井。如果一毕业,一定要现在就知道找工作的理由是什么?其实利用一两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工作,并不会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因为你可以跑去搞一些别的事,这里面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志愿工作。而这些志愿工作可以为你带来一些你做别的工作没有的人生体验,甚至工作经历。说不定将来你的雇主反而会更欣赏你。 里面有这么一个例子,说到在中国,一个叫做杰斯d美国学生,在吉林教了两年的英语,他就是来这边一个学校里面教大家英语,同时他自己学普通话。他在这里面描述给作者听,他说我觉得快活透了这两年,在中国吉林,就是我过去在美国长大,哪能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突然跑到遥远的东方,在中国的东北,在吉林住了下来,跟当地人学吃炸蝎子,然后跟当地的小孩玩,他主要是教小孩英文。那么他觉得非常的愉快,非常的舒服。还有这样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没有找工作,跑去哥斯达黎加参加当地一个社团组织,这个社团组织专门是谈跟保护儿童权利的。他说最初想的就是去半年,半年之后就回去打工了。可是问题是去了之后彻底改变他的人生,于是他在那儿又多留了两年时间,就天天为这个儿童福利奔走。后来当然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了。现在他找到工作了,这个工作呢就在美洲的对话,在一个NGO里面做行政工作。 再回到说我们中国的情况,中国还没有人出版这样的一本书,去鼓吹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在中国,尤其是有一些重点名牌大学,其家境可以。可是问题是我们大学生想的不是毕业之后要去什么地方做志愿工作。想到的也是往外,赶快考托福,SAT,再去美国念书。念完书回来之后就能够当个体面的海归派,然后呢挣钱过日子,挺舒服的。真是两种非常不一样的价值观。 发表于 2007-6-27 00:50 章节65 6月21日开卷八分钟:《一万封信》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妇人,曾倾其百万积蓄,义务宣传防治艾滋病,自己却过着贫寒的生活,她就是被媒体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医生。今年3月14号高耀洁医生去了纽约,在生命之声这个组织举办的一个颁奖活动上面领到了一个全球妇女领导奖,颁奖给她的是希拉里·克林顿。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这本书叫做《一万封信》,《一万封信》这本书其实是本老书了,是2004年出版的书,而这本书里面大约节选了一些信件,是高医生这么多年来,收到了大约有一万封信。这些信里面有很多是告诉她自己的不幸的遭遇,希望得到她的援助。那么或者有些是问题要像她请教,等等。可是这本书我今天看来,仍然觉得里面有些东西是让人觉得非常难过的。比如说这里面有一个自称国宝的人写信给高医生,说到了河南这个文楼村,给病人治了两个月的病,使其对治愈艾滋病充满了信心。然后写信希望高医生帮他忙,去取得认证,去取得这个大家的许可,用他的方法去治疗艾滋病。但其实搞到最后,这东西就是为了要赚钱。甚至还登门拜访高医生。那么高医生当场就很不客气对他。高医生觉得这种骗人的人太多了。 高医生当年在她自己编译的这个小册子《预防艾滋病的知识》里面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你诈骗艾滋病病人的钱财不感到羞愧吗?结果一个叫做李德敏的人,去告高医生,说她毁坏他的名誉,说她诽谤。为什么呢?他说高医生骂的这些骗子里面,其中有一个就是在说他。可是问题是高医生这篇文章里面,从头到尾没有点过这个李德敏的名字,没有说过他的名字,他完全是对号入座,就你自己看了,难道是你自己的良心不安了,觉得人家一定是骂我了。于是你反过来还敢去告人家,结果就把高医生告上法庭。还好,最后高医生当然是还了她的清白。 可是看这本书很感慨的就是,高医生奋斗了那么久,做了很多的事情,到了今天结果是仍然有很多艾滋病患,很多艾滋孤儿,得不到大家的帮助。这本书里面高医生说到,她曾经碰到有一些有钱的工厂的厂长、老板,感谢她,因为她还是个医生,她帮人家还在医病,一般的病她也去处理。医好人家之后,家人来感谢,说要给她买件大衣过冬。她没有要,建议把这些钱捐给艾滋病患者,对方当场就拒绝。高医生就对人们在艾滋病上的恐惧和态度感到不解。 书的最后是2001年的《新闻周刊》的记者吴晨光访问她,当时正好世界卫生大会要把乔纳森·麦恩健康奖颁给高耀洁医生。可是高耀洁医生在这里面就对记者说,我只有一种预感,可能去不了美国领奖。为什么呢?她说上面的阻力大,我的领导,上到河南卫生厅,下到我退休前所在的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直不赞成我对河南艾滋病的防治和宣传。她说的没错,2001年那回她果然没去成。其实不只那一年,后来有好几回,她要出国领奖的机会都没有去成。直到这一回她终于去成了,据说还是克林顿,希拉里·克林顿特地写了信给我们中央,我们中央了解这情况,然后终于让高医生能够成行,去美国,在希拉里·克林顿的手上得到了这个奖。 高医生得不得奖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去谈防治艾滋病、预防艾滋病,就是一个负面的东西呢?有某些的地方上面的一些小官、领导,他可能很害怕。可是不要忘记,你如果有权位,你有名望,你甚至得到了财产,有财富。你如果没有得到其他人对你真诚的爱的话,你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或许你出场的时候,路上张灯结彩,或许旁边的人看着你,听你说话,你说话再沉闷,演讲再冗长,讲完之后,人家还是热烈鼓掌,都很喜欢拍你的马屁,奉承你。但是到了最后,你是什么呢?如果你不是在这个位子上的话,你什么都不是。就像现在,我们并不知道那些阻挠高医生的人是什么人?什么领导?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认识,我们只认识高耀洁医生。 人物链接: 高耀洁,女,山东曹县人,生于1927年,195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 1996年开始,她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并从2000年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方面。2001年获得全球卫生理事会颁发的乔纳森·曼恩健康奖;2002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亚洲英雄”、被《商业周刊》授予“亚洲之星”称号;2003年上半年,又获得亚洲拉蒙·麦格赛赛公共服务奖;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 发表于 2007-6-27 00:51 章节66 6月22日开卷八分钟:《The Rough Guide to Ethical Living》 如果今年太湖或者巢湖的水藻爆发,而这种污染的情况真的是因为气温变化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就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国际大财团,一些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身上呢?还是我们自己可以做一点事?过去几天里面,我们介绍了很多组织,很多人物,跟大家说这些人怎么样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都能够做到很多事情。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做《The Rough Guide to Ethical Living》。作者Duncan Clark是一名英国作家,现在是Rough Guide里一个全职员工。Rough Guide字面上有点像寂寞星球,原来主要是出旅行指南的,后来变成专门出各种各样的指南书。像这一本吧,它不是指南旅游,而是指南你应该如何去伦理的生活。 什么叫伦理的生活呢?这个概念不是指你能不能够偷人东西或者说谎或者公交上头要不要让位给老人家、伤残人士等。他讲的是一种最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在很多西方国家和发达地带非常流行的一种说法跟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讲的是所有人原来的生活模式等都需要做个根本的转变,去适应一种新时代的伦理要求,而这个伦理要求呢,主要指两部分:一是怎么样去负责任地伦理地消费;二是怎么样留意自己的生物足迹。 所谓生物足迹,就是说你一个个体每天消耗的水、空气,你需要的各种能源、材料等等这些综合起来,大概需要占用地球多大面积的空间才能够把你养活。有一个网站就提供了这么一个计算机,大家都可以上去玩一玩。填入自己每天的生活习惯,消费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搭什么交通工具,一天搭多少回,把这些都加进去,你就能够算出你需要耗用多少地球资源了。书里告诉我们,有些地方相当可怕,比如说美国,平均一个美国人需要占用地表面积9.5公顷,才能够维持他现在的生活;而一个巴基斯坦人只需要0.53公顷。地球哪有那么多的面积,哪有那么多的资源让大家这么耗用下去呢?这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每个人的碳排放量。这本书中有一个图表,列出的就是从英国的伦敦到爱丁堡这趟行程,你需要花掉多少的碳,因为搭交通工具就一定会排碳。显然,这里面排碳最高的当然是飞机了,乘飞机从伦敦到爱丁堡,你排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百公斤;如果你坐一个丰田牌的小型混合电力车,那排出来的碳就只是十公斤而已。换句话说,这本书倡导我们要注意,平常我们消耗了多少地球资源,要阻止全球暖化,我们日常生活就能够做很多小小的改变,来让地球得到拯救,变得更美好。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关心消费的问题。这有一个英国标准的商标,凡是印着它,就表示这件商品是公平贸易。我们消费的时候,有很多东西,比如说一双球鞋,如果买某个名牌球鞋,大概要三四百块钱以上,更豪华的设计师品牌大概几千块。但是这个鞋子的原料跟手工等成本和可能只是十几、二十块。换句话说,生产它的工人得到的薪水是非常低的,中间巨额的差价都是用来做广告,给了模特、明星代言人,当然还有厂商本身。公平贸易讲的就是这些产品是让工人得到更多,注重那些利润分给工人更多的。现在英国和美国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这种公平贸易商品,他们希望自己消费之余,能够让地球远方他不认识的那些人,尤其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能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同时呢,也有越来越多抵制运动,比如说有一些工厂,压榨工人,那么大家就施加压力,不买他们的东西。 最后这本书里还提到一种投资概念,叫做FTSE4Good。现在中国还不是很流行,它也是一种认证方法,凡是被这个品牌认定的企业公司,都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尽量做到环保标准、工人生活较好的标准的,尽量维护人权等等,都是值得有良心的投资者去投资的。当然你可能会觉得,今天中国谈这些好象还太遥远,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太多现实的问题。可是不要忘记,中国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中产阶级,也有很多很多的富豪。他们可以也应该做一些有良心的消费活动。
本文档为【开卷八分钟2007年01月-06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037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9KB
软件:Word
页数:99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