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举报
开通vip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 自古以来论语都在儒家学说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历代王朝无不以论语为经典,历代学子也对它无限尊崇。用心去读论语犹如在黑夜中找到了光亮,在流水中收获了浪花,突然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1 为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学要时常复习,从大脑记忆方面来讲这也是科学的。把学习当做一种乐事,一种享受。现在流行的快乐学习法极为相像。这其实也体现了为学要勤奋的一面。当然后面的谈论为人与为学并不矛盾我们谁又不是在学呢?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自古以来论语都在儒家学说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历代王朝无不以论语为经典,历代学子也对它无限尊崇。用心去读论语犹如在黑夜中找到了光亮,在流水中收获了浪花,突然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1 为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学要时常复习,从大脑记忆方面来讲这也是科学的。把学习当做一种乐事,一种享受。现在流行的快乐学习法极为相像。这其实也体现了为学要勤奋的一面。当然后面的谈论为人与为学并不矛盾我们谁又不是在学呢?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同样要温故知新,不断努力,锐意进取。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 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学生问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敬佩! 2 为人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在书中我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 孔子是很看重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 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有礼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堪的失序年代;其时,礼乐崩坏,人心不古。这让孔子着实苦恼。从个人在民间的生活经验出发,他思考着改进的妙方,并期望着一个有序社会的重建。齐景公向他请教施政方针,他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维持最基本的纲常伦理,社会就能够达到一种有序状态。也就是要各就其位、各安本份。子路问他:卫君想请您去治理国政,您首先想干的是什么呢?他简短地回答道:"必也正名乎"。而且,在下面他继续论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也就是说,孔子志在建立一个名正言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遵循礼而和谐有序地进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 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 孝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在当今社会需要孝来教化,但是还是要有别于封建社会的孝。 3 为政 历代王朝大都对论语进行了政治方面的借用,从论语中挖掘为政之道。从个人角度来讲论语影响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对中华历史有重大影响。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很大程度上论语被官化了,首先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科考对论语很是看重。那么代代寒窗学子都必须熟读经书。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必须以仁为内在精神。以刑,民免而无耻;在孔子看来,德和礼是引导人民最好的方法,两者相辅相成;而其中,德是最为重要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是为政的根本原则,也是最基本的法则;其它的治国方略都必须围绕着它而展开。可见,孔子追求的政治状态是一种仁政。实际上,这一点也是孔子仁的理念在政治领域的展开。在孔子的哲学观和社会观上, "仁"是一个最高范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才是最根本的,礼和乐都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说,前述孔子所
本文档为【读论语有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2-16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