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举报
开通vip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 次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课题一 数数、数的组成(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用数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直观印象,为建立数位概念作好准备。会用计数单位“一”和“十”数出100以内的数,会正确地数出“翻坎数”。   2、直观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 次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课题一 数数、数的组成(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用数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直观印象,为建立数位概念作好准备。会用计数单位“一”和“十”数出100以内的数,会正确地数出“翻坎数”。   2、直观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用数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直观印象,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教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过了20以内的数,你能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0以内的数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对,20以内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的确很广泛。但是,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只用到20以内的数就够了呢?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片。   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观察这幅图片,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片上提供的信息自由地说。教师:这些信息里面的数是20以内的数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来在这里20以内的数不够用了,这一单元我们就来认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数数,现在请同学们每人拿出20根小棒数一数。   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学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说出:一根一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5根5根地数……   教师:对,我们有很多种数数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但是,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用得最多的数数方法就是一根一根地数和一捆一捆地数,也就是10根10根地数,(板书:一根一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用这两种方法来研究怎样数比20更大的数。   教师:用这两种数数的方法,10以后怎么数呢?要求学生回答:一根一根地数,10后面加上1就是11,再添1就是12……10根10根地数,1个十是10,2个十是20。   教师:现在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把手中的小棒合起来,从这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不过在数小棒以前,老师有一个问题,20以后怎么数呢?   引导学生回答:一根一根地数,数到20以后就是21,2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20后面是21呢?   引导学生回答:2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21了。   教师继续追问:10根10根地数呢?   要求学生回答:10根10根地数,20以后就是30了。   教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回答:2个十是20,3个十就是30了。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数后,抽学生回答。(一共有40根)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数了你和同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们,29后面是多少?39后面呢?   要求学生回答: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   教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回答:2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29,9个一再加1个一就是10了,2个十和1个十合起来就是30了,39后面是40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49后面是多少呢?59呢?69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把你们四个人的小棒合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数后,抽学生回答。(一共有80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加20根小棒数一数,注意,数到九十九以后是一百。   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   教师: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有的是一根一根地数的,有的是一十一十地数的,都能数出100根小棒。下面我们来比赛一下,左边的同学一根一根地数,右边的同学10根10根地数,看谁数得又快又对。开始!   学生分组数小棒。   教师: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一根一根地数要快得多。   教师:对了,10根10根地数要快一些,但是10根10根地数能数出28,36,47这些数吗?   让学生意识到是不行的。   教师:那么你觉得怎样又快又对地数出28,36,47这些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正确的答案是两种数数的方法配合使用,先用一十一十地数数出几个十,再用一根一根地数数出几个一。   教师:你们的手中有捆着的小棒,方便你们10根10根地数,也有一根一根的小棒,方便你们一根一根地数,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方法数出47根小棒。   学生数小棒,要求学生先数出4捆小棒,再数出7根小棒。   教师:说明4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呀?让学生说出47里面有4个十和7个一。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数出28,36,并分别说出28和3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用10个10个地数和一个一个地数的方法数数了,下面我们用同学们数数的方法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   课件显示例2图片。   教师:你看,这些小动物多可爱呀!你知道小灰兔有多少吗?   学生数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说出一排有10只,10只10只地数,有2个十只;剩下的一只一只地数,数出有8个一只,一共就有28只小灰兔。   教师:你看我们数数的时候也用到了前面的数数的方法。那么这个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要求学生回答:数了2个10只和8个一只,所以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教师:小灰兔和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呢?学生数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教师:那么55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呢?   要求学生回答:55是由5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教师:再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学生数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回答:每一排都是10只,所以采用10只10只地数,一共有10个十只,就是100只。   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2题。   (2)练习一第2,3题。   四、实践活动 数一数自己感兴趣的物体有多少。如:班上有多少名同学……   五、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课题二 数数、数的组成(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3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计数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计数单位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提高学生对数概念的掌握水平。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知道计数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数和数的组成,现在请你们拿出小棒,数出其中的32根。   学生独立数小棒。   教师:数好了吗?谁来演示一下你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回答:先10根10根地数,数30根小棒,再1根1根地数,数出2根小棒,合起来就是32根。(学生演示10根10根地数时,要求学生把小棒10根10根地放一堆。)   教师:你们能看着这些小棒说出3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吗?   要求学生回答:32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刚才数的是3个10根和2个1根。   教师:我们在数数时用到了10根10根地数,也用到了一根一根地数。同学们为什么要用这两种方法数数呢?   指导学生说出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不满10根的要一根一根地数才能准确地数出来。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生活中很多地方也需要数数,也采用了10根10根地数的方式,叔叔阿姨们是怎样应用10根10根地数的方式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了解生活中的数?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感受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图。   教师:图中有哪些生活中的数?   指导学生说出有乒乓球的个数、钢笔的支数、月饼的个数。   教师:生活中在哪些情况下要数这些数呢?   学生:售货员在卖乒乓球、钢笔、月饼时,都要数乒乓球、钢笔、月饼的个数或支数。   教师:这些商品都是装在盒子里的,盒子上还注明了每盒的数量是多少呀?   学生:10。   教师:这和我们每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相同的地方吗?它的目的是什么呀?   让学生理解这样做可以一十一十地数,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数出较多的商品。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堆散乱的没有盒装的乒乓球。   教师:你能很快看出有多少个乒乓球吗?   学生:看不出。   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把这些乒乓球装入盒中,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是3盒零2个乒乓球。   教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有多少个乒乓球了吗?   学生:能,有32个乒乓球。   教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有32个乒乓球了呢?   学生:因为这里有3盒,就是3个十;还有2个,就是2个一。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教师:同学们用到了前面数数的方法了吗?   让学生明白这里是用到了前面的数数方法,先一十一十地数出有多少个十,再数出剩下的有多少个一,合起来就知道有多少个乒乓球了。   教师:能用类似的数数的方法数一数有多少支钢笔和多少个月饼吗?这里是把钢笔放在盒子里让你们数好还是拿出来一支一支地让你们数好呢?   学生:还是放在盒子里比较好。   教师:为什么?   学生:这样才能又快又对地数出有多少支钢笔。   教师:好吧,老师还是把它装在盒子里让你们数吧。学生数后,抽学生汇报。要求学生说数出了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问学生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师:在数月饼的时候用了几种数数的方法?   让学生意识到只用到10个10个地数的方法。   教师:为什么不用一个一个地数的方法呀?   学生:因为这里没有单个的月饼。   教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盒子进行包装,这不仅仅是为了携带方便,同时也是为了数数的方便,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像这样包装商品的例子吗?   让学生尽可能地说生活中每10个装一盒的例子。   教师:由于每10个装一盒与数学中的10个10个地数有关,所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要大量地用到一些盒装的商品,来帮助同学们理解一些计算方法,看看你们的教科书,后面还有月饼盒吗?把这些图打上个记号,学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好关注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后面学习内容的联系。   学生作记号,略。   教师:我们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知道了10个10个地数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一第1题。   教师:小猴吹了多少个泡泡?你能一眼就看出来吗?   学生:不能。   教师:怎样才能使我们一眼就看出小猴吹了多少个泡泡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把这些泡泡10个10个地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小猴吹了多少个泡泡了。   教师:同学们动手圈一圈。   学生圈后,让学生说一说圈了多少个十,然后再说一说这些泡泡的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数了几个十和几个一,所以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的游戏 先抽一个小组的学生来做示范,再全班进行游戏。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五、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第6页第5题的小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 课题三 写数 读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借助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类推出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建立位置值的概念。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中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和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借助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类推出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拿出一捆零3根小棒用双面胶贴在黑板上。   教师:这里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13根。   教师:在你们的计数器上拨出13。   学生拨后,抽学生回答是怎样拨的,教师在小棒下面对应出现算珠图(如右图),要求学生解释左边的1颗算珠表示什么,右边的3颗算珠又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个算珠图的理解是:十位上的算珠与个位上的算珠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一个一。   教师:能把这个数写下来吗?说一说你写的数左边的数字表示什么,右边的数字又表示什么。   学生在算珠图下面写数,并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   教师:这些是我们在20以内数的认识中学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在13根小棒的右边贴出2捆零3根小棒。   教师:这是多少根小棒?   学生:23根。   教师:根据前面的经验,如果要把这23根小棒拨在计数器上,你认为应该怎样拨?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在十位上拨2颗算珠,个位上拨3颗算珠。因为十位上的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3颗算珠表示3个一。   教师:这个同学讲得有道理吗?老师也赞成他的意见,现在同学们看清自己计数器上的十位和个位,自己拨一拨。   学生自己拨。   老师在小棒图下面对应出现算珠图(如右图),并让学生说说左边的2颗算珠表示什么,右边的3颗算珠又表示什么。   教师:你能用写13的方法把这个数写下来吗?   学生自己写,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对着算珠图写出来(如左图),并让他说一说写的数左边的数字表示什么,右边的数又表示什么。在写出23之后,反过来让学生对照算珠图思考,23中的“2”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加深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   教师:那又该怎么来读这个数?   按照读13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读23。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这两幅图,(如右图所示)比较我们原来学习的13和现在学习的23,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相互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1:这两幅图上的数都是两位数;个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十。   学生2:个位上的数字都是3,都表示3个一。   学生3:这两个数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十位上的数字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相同。13中的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23中的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   教师:对,这两个数都是两位数,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一。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两位数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方式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十几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这些数比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大。你能用你掌握的数的写法来写下面这些数吗?   让学生读写33,43,53,63,73,83,93并分别说一说十位的数表示什么,个位上的数又表示什么,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的算珠图(如右图所示)。   教师:比较黑板上的这两幅图,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1:这两个图都表示的是两位数,都是由个位和十位组成的。   学生2:这两个数都是由3和4组成的,但是3和4的位置不一样。   教师:第一个图表示的数是多少?第二个图表示的数是多少?   学生:第一个图表示的是34,第二个图表示的是43。   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对应的位置写数(如右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3和4的位置不一样,表示的大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交流,利用读写的经验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34和43中“3”和“4”位置不一样,各自表示的大小也不一样。并让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来说图,34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4”在个位上,表示4个一。43中的“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强调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的不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理解位置值的重要性。   教师:像这样的数你还能找出哪些?   引导学生找出像45和54,67和76这些数字相同但大小不一样的数。   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同样的数字(0除外)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大小。如果学生不能说出“0除外”,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如果要在计数器上拨一百,你认为该怎样拨?   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入手:10个一是一十,要在十位上拨1颗算珠;10个十是一百,就应该在百位上拨1颗算珠。   教师:现在请你们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百。   教师在黑板上出现算珠图。(如右图)   教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一写这个数?   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对着算珠图写数。并对照着算珠图说一说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写数和读数,你能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写数读数的吗?   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写数和读数,都应该从高位开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对,写数和读数都应从高位起。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计数器上的数位,和原来我们看到的计数器比,多了一个什么数位?这些数位是怎样排列的呢?   指导学生说出,和原来的计数器比,多了一个百位。并且这些数位的排列是从右边起第1位是个位,第2位是十位,第3位是百位。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在我们目前学过的这几个数位中,最高位是哪一位?   学生:百位。   教师:随着我们今后认识的数越来越大,认识的数位会越来越多。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8页课堂活动。 先由教师做示范,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写;或教师写一个数,学生读,再由同桌的两个学生模仿进行。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课题四 数的顺序大小比较(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以及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知道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对数的顺序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知道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前面学过了数数,谁能从38数到52?   抽学生数数。   教师:现在同桌的一个同学从49数到68,另一个同学检查他数得对不对,数完以后再交换成另一个同学数。   同桌的学生相互数数。   教师:同学们数对了吗?其实你们刚才在数数的时候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顺序。   板书课题。 [点评:数数就是按数的排列顺序数的,所以从数数引入课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知识的联系,这样能有效地应用前面所学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二、探索新知   1.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数字图片。   教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请你将教科书13页的例1的表格补充完整,看谁填得又对又快,开始。   学生填完以后抽一名学生把结果拿到视频展示台展示,进行集体订正。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和同学们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发现,学生可能主要有这样几个发现:   (1)横着看。   从左往右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反之多1。   从第二排起,每一排上的数除了最后1个数以外,十位上的数都是相同的。   (2)竖着看。   从上往下看,下一个数比上一个数多10,反之减少。   每一竖列个位上的数相同。   (3)斜着看。   有一斜行是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都是相同的数。   每一斜行都有一些排列规律。也许学生还有其他的发现,只要学生说得有理,都可以给予肯定。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39。   教师:如果不看书上的表格,你知道39的左面是哪一个数吗?右面、上面和下面呢?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说出:39的左面是38,右面是40,上面是29,下面是49。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些规律,不过在这个表格里还藏着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刚才我们在按顺序从1数到100时,你能发现哪些数小,哪些数大吗?   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发现在按顺序从1数到100时,越往后数数就越大。   教师:对了,书上的小女孩也发现这个规律,将数按顺序排列以后,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   教师板书。   教师:你知道什么叫前面,什么叫后面吗?   引导学生说出按数的顺序写数时,先写的数就叫做前面的数,后写的数就叫做后面的数。   教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比如37和59谁大谁小?   学生:59比37大,37比59小。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在数数的时候,我们是先数37再数59,根据“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这个规律,37在59的前面,说明37比59小,59在37的后面,说明59比37大。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规律完成书上17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出排在50前面的数都比50小,排在50后面的数都比50大。   2.培养学生数感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规律完成了连线,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48,27……这些数都比50小,这些比50小的数都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么在48和27中,哪个数比50小一些,哪个数比50小得多呢?   学生:48比50小一些,27比50小得多。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虽然48和27都比50小,但是从表格上来看,48离50比较近,而27离50比较远。   教师:对了,当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但是这两个数又离得比较近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一些;而如果这两个数离得比较远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得多。   教师板书:小一些、小得多。   教师:你还能说出一些比50小一些的数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比50小得多的数还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怎样判断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一些还是小得多,谁能说出比50多一些或多得多的数?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多一些、多得多。   学生回答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   完成书上15~16页课堂活动。先由教师做示范,再让同桌两个同学相互猜数。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上15~16页练习三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数的顺序 (教学片断)   教师板书“数”后,问学生:“小朋友认识这个字吗?”   学生:认识。   教师:请小朋友说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甲:我喜欢22,因为这两个数字都像鸭子。   教师板书:22。   学生乙:我喜欢7,因为我今年7岁。   教师板书:7。   学生丙:我喜欢39,这个数是我爸爸的年龄。   教师板书:39。……   教师:你们知道老师喜欢哪个数字吗?猜猜看。   学生回答略。   教师:老师最喜欢48。(板书:48。)班上48个小朋友老师都喜欢。   教师:下面我还得请喜欢22的孩子说一说,2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你能说出它前面的两个数和它后面的5个数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板书出22前面的21和20以及22后面的23,24,25,26,27。   教师:谁来说一说7前面的2个数和7后面的5个数?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怎样找一个数前面的几个数或这个数后面的几个数?   学生:按数的顺序找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数的顺序,不过这节课研究的数的顺序要比我们前面学习的数的顺序要难一些。   板书课题:数的顺序。   教师:请小朋友们翻开书第13页,你们能按数的顺序写出空格里的数吗?比一比,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填得真好。在这个表中藏有许多有趣的规律,比如说,我们竖着看,第一列个位上的数都是“1”。像这样,你们还能从表中找出哪些规律呢?先悄悄地找,然后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   学生相互交流后,抽学生说表中的规律,其他学生补充,尽可能地找出表中的所有的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大家熟悉这些规律了吗?   学生:熟悉了。   教师:我考考大家,我们先把眼睛闭上,想一想:在表中59的上面那个数是多少,下面、左面、右面呢?   学生:59上面是49,下面是69,左面是58,右面是60。   教师板书。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谁能再说一说22的上面、下面、左面和右面各是哪些数?   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数的顺序和数的排列规律,我们接下来研究数的大小比较。(教师板书)你能说出比50小一些的数吗?你怎么知道它比50小一些呢?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49,48,47都比50小一些,因为从表上看它们都排在50的前面,都离50比较近。   教师:你能说出比50小得多的数吗?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1,2,3,4这些数都比50小得多,因为从表上看,它们都排在50的前面,且离50都比较远。   教师:谁还能从表中找出比50多一些或比50多得多的数?   学生回答(略)。   教师:你能分别用“小一些”、“小得多”、“多一些”、“多得多”说一句话吗?选择一个在小组内说一说。哪个孩子愿意向大家说说? 学生相互说后,抽学生在全班说。 [简评:这个教学片断重视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从按顺序说一个数的前面的几个数发展为说100以内数的顺序,使新旧知识的衔接自然;教学中还尊重学生的选择,用说你自己喜欢的数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还通过“老师最喜欢48。班上48个小朋友老师都喜欢”的话语,和谐师生关系。在学生找规律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找出表中数的排列规律,另一方面用说一个数的上、下、左、右的数,加深学生对数的排列规律的理解,并且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运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课题五 数的顺序大小比较(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2、例3以及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两个两位数比较大小时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能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突出多种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了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也会应用100以内数的顺序中“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排列规律来比较数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的情景图。   教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生根据情景图中的信息说出:两个小朋友在比较两个班人数的多少。   教师:对,比较两个班人数的多少其实就是在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板书:3841。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当然我们可以从数的排列顺序来比较,想想从1写到100,哪个数先写,哪个数后写。但是这节课要求不从数的排列顺序比较,又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这里老师给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些小棒和一把直尺,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中选择一种材料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师:哪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哪种材料?是怎样比较的?下面以学生先说到用小棒来比较为例。   学生:我们小组是用小棒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用小棒比。   教师:请你把小棒拿上来给其他同学演示一下你是怎样摆小棒的。   学生视频展示台演示摆小棒。   要求学生一边演示摆小棒,一边回答:把小棒分成两堆来摆,把38根小棒摆成3捆零8根,把41根小棒摆成4捆零1根。   教师:摆好以后你是怎样比较的?为什么?   要求学生说出:38根小棒比41根小棒少。因为38根是3捆零8根小棒,而41根是4捆零1根小棒,3捆比4捆少1捆,所以38比41小。   教师:同学们赞成这个小组的方法吗?老师也赞成。我们可以直接比小棒的捆数,1捆是1个十,38里有3个十,41里有4个十,这样比实际上就是比38和41的十位,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教师:刚才老师还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工具,有用直尺比的小组吗?   板书:用直尺比。   学生可能会说出:根据我们昨天学的100以内的数的排列顺序中“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排列规律,先在直尺上分别找到38和41,因为38在41的前面,所以可以判断出38比41小。   教师:这是从数的排列顺序来解释的。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解释,怎样解释38比41小呢?引导学生这样看,从0到38的这段线(如图所示)比从0到41这段线短,所以38比41小。   教师:其他用直尺比较的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38比41小,那么我们应该在这两个数之间打上什么符号呢?   学生:小于号。   教师:在38和41之间打上小于号。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到书14页,用你喜欢的比较方法完成“试一试”。   多媒体课件出示:23○32 65○56   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学生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来比较的。   教师:我们来看这里其中的一道:23○ 32,老师有一个问题,23和32的数字是一样的吗?   要求学生回答:23和32都是由2和3这两个数字组成的。   教师继续追问:既然这两个数都是由2和3组成的,那么它们为什么不是一样大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虽然这两个数都是由2和3组成,但是两个数字中同一个数字一个在十位上,一个在个位上,所以它们的大小不同。   教师:对,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大小也不同。那65和56比呢?   要求学生回答:也是同样的情况。   教师:从38小于41,23小于32,65大于56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小),这个数就大(小)。   教师板书: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小),这个数就大(小)。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这个发现来完成书上16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小),这个数就大(小)。你能根据这个比较大小的方法来比较这样两组数的大小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   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22和23,45和43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教师:十位上相同的两个数又该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相同,但是个位上的数不同,所以应该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教师:是这样的吗?我们看一看22和23比大小的方块图,这两个数都有2个十(多媒体中表示两个整十数的方块变色),所以这两个数的十位上是一样大的,我们再比个位,因为个位上2比3小,所以22比23小。   多媒体显示22<23。   教师:谁来像这样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比较45和43的大小的?   学生解释略。   教师:谁能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整地说一遍?   指导学生说出: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先从十位比起,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板书补充完整: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先从十位比起,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17页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样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学生回答略。 课题六 实践活动:了解生活中的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掌握水平。   2、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调查表格、视频展示台。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还在班上和家里了解到1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其实1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同学们想去了解这些生活中的数吗?   学生:想。   教师:我们可以全班一起去调查了解,也可以几个人或一个人一组自己去调查了解,你们希望用哪种方式去了调查了解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意见统一,就按学生的意见做;如果意见不统一,可以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下面按学生都希望全班统一去调查了解的方式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教师:大家都希望全班一起去调查了解,但是到什么地方去调查呢?书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同学们看一看书,讨论一下你们希望到什么地方去调查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按书上提供的线索,学生愿意到哪个地方就到哪个地方。下面以学生喜欢到商场去调查为例设计。   教师:到商场去了解些什么内容呢?书上有提示吗?   学生:书上提示我们了解商场哪些商品的价格在50至100元之间。   教师:这儿说的商品,包括哪些商品呢?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衣服、玩具、家用电器等。   教师:对了,这些商品我们都可以去调查了解,但每个学生都去了解这些商品,忙得过来吗?我们还是来分一分工吧。   学生分工,分一些学生去了解服装、一些学生去了解家电、一些学生去了解副食品、一些学生去了解化妆品等。   教师:除了分工以外,你们觉得还要作好哪些活动准备呢?   要求学生讨论出还要有调查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每个小组的学生还要进行进一步分工,比如哪些去询问价格?哪些记录?哪些对其他的价格作观察和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调查表格(如下表),要求学生理解怎样填写这个表格,并在学生进一步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如下的谈话。 第()组()价格调查表 商品名称 价格 商品名称 价格   教师:除了作好这些准备以外,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呢?   要求学生讨论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用文明礼貌的语言询问价格,还要注意安全,强调纪律等。   教师:做好了这些准备,下面我们就出发吧。   二、过程指导 指导学生到商场调查商品价格,可以先全班到一个柜台,让一个学生作调查示范后,包括询问价格和记录价格的示范;然后再分组进行调查,分组前强调集中的时间,一个小时后将学生集中后带回学校。   三、汇报小结   教师:刚才我们分组对商场里的一些商品进行了调查,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   可以采取分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报。要求汇报的学生把填好的调查表格拿到视频展示台进行展示,并请一名学生对调查结果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教师:通过刚才的调查,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果学生提到调查时发现有的商品在功能上都差不多,而价格却不同时,教师应及时提出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引导学生从这些商品的外观、质量、出产厂家和这件商品所在柜台的位置这些方面来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一件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汇报过程中可能还有学生会发现有的商品的价格超过了100元或者不到1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100并不是最大的数。并告诉学生:“目前我们只学了100以内的数,生活中还有很多比100大的数,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来探讨这些数。还有比1元少的价格怎样用元作单位来表示,也是我们在以后要探讨的问题。”   教师:通过到商场进行调查,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哪些联系?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主要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师:通过今天对生活中100以内数的调查了解,同学们知道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也是很重要的,说明对数的学习非常重要。同学们还会从你们今天调查的数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吹风48元一个,用100元买一个吹风,还剩多少钱?”“一桶油65元,一袋米30元,如果买一桶油和一袋米一共多少元”等数学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同学们能解决吗?看来我们不但要认识这些数,还要用这些数来解决问题。怎样用这些数来解决问题呢?这是我们在后面要研究的内容,但是同学们可以保留好今天调查的数,在我们学习用100以内的数解决问题时,我们再用这些数来作为我们的学习内容,使我们调查到的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课题七 认识人民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能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对它们的实际价值有所感知。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准备】 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下课后老师就准备到这个商场购买东西。你们知道老师到商场购买东西必须带上什么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难回答出是“钱”。   教师:对,买东西必须要带钱。(课件出示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的钱)美国的钱叫美元,欧洲的钱叫欧元,日本的钱叫日元,中国的钱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人民币   教师掏出一叠人民币。   教师: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   学生认人民币,学生认一张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不认识的大家一起认,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贴钱的时候按分、角、元从小到大分类贴。   教师:(指黑板)从贴这些人民币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以下几点:   (1)人民币有的是金属做的,有的是纸做的。教师顺势介绍金属做的叫硬币,纸做的叫纸币;   (2)分和分在一起,角和角在一起,元和元在一起。教师顺势指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并板书在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拿出1元的人民币放在视频展示台上)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你是怎样知道这张人民币就是1元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上面有一个“壹圆”字。   教师:这里的“圆”和“元”是相通的,这是辨认人民币的一个重要标志,你们还可以从这张人民币上的哪些地方辨认出它是1元呢?(多媒体显示人民币的正面和反面,学生在上面找1元的字样)你能找到其他人民币上表示面值的数吗?   学生找后,抽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可以从这些地方辨认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上除了有表示面值的数以外,还有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出人民币上还有不同的图案和防伪标志。   教师:人民币上有不同的图案,但是有一个图案是每张人民币都有的,你们能发现这个相同的图案吗?   引导学生观察出国徽的图案。   教师:对,国徽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是非常庄严、神圣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护人民币。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人民币呢?   学生说保护人民币的措施。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上有表示面值的数、图案、防伪标志,请拿出你们的钱和同桌一起找一找这些表示面值的数、图案和防伪标志在哪儿?   学生一起互相说。   教师:你们会认钱了吗?   学生:会。   教师:老师考考你们,请翻开书24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做完后集体汇报。   2、深入认识人民币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真的认识人民币了吗?   学生:真的。   教师:老师还想考考大家,(拿出1元钱)1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略。   教师:5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略。   教师:10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略。   教师:铅笔大概值多少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所以,我们不但要会认人民币,还要会估计它们能买些什么东西。知道这张人民币的价值,才算真正认识了人民币。   3、人民币的兑换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到商场买东西需要一些零钱,所以(拿出1元的人民币)老师想要把这1元的换成一些1角的。你们会拿多少张1角跟我换?   学生:10张1角。   教师:你们觉得这样换公平吗?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觉得公平。   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元=10角。   多媒体出示:1张1元和10张1角相等的图及1元=10角。   教师:(拿出1角)1元=10角,想一想1角又等于多少分?   学生根据前面1元=10角可以得出1角=10分。   多媒体出示1张1角和10张1分相等的图及1角=10分。   教师:我们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后就可以公平地换一些钱了。(拿出2元)比如2元能换多少角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1元等于10角得出2元就可以换20角。   教师:(拿出1元)1元可以换多少张5角呢?   引导学生得出1元可以换2张5角。   教师:10元可以换多少张5元呢?   引导学生说出10元可以换2张5元。   教师:请翻开书22页,做议一议。   学生做完后订正。   三、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人民币有哪些单位?1元等于多少角?1角等于多少分?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延伸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初步学习了人民币的兑换。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学习的知识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东西,了解一下哪些商品值多少钱,了解一下买东西的过程。 认识人民币 (教学片断) ……   教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录像:(远景)一个繁华的商场,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川流不息地到商场买东西。(近景)人们正在买卖东西,一个阿姨带着孩子问:“书包多少钱一个?”售货员回答:“18元。”一个孩子拿着5角钱对售货员说:“我买一瓶胶水。”……   教师:你们看见了什么呀?   学生:我们看见了一个繁华的商场,人们在商场里买东西。   教师:他们用什么买东西呢?   学生:钱。   教师:你们带钱来了吗?   学生:带来了。   教师:拿出来大家看一看。   学生拿出钱。   教师:你们带的这些钱都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人民币。(板书课题)   教师:带来的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学生: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哪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呢?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你的小伙伴。   学生教学生认人民币。   教师:谁来教大家认一认?抽学生上讲台来认人民币。如:这个硬币是1分的人民币,也是最小的人民币,要30个这样的人民币才能买到1支铅笔。1分硬币的一面是国徽,另一面是稻穗围成的图案,上面还有“1”字。   这里,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但要注意让学生观察人民币上的图案,观察得越仔细越好,特别是人民币中的一些重要的辨认标记。最好还能说一说这张人民币能买什么东西,把人民币的票面和面值结合起来,学生才算真正认识了人民币。   教师:哪些人民币同学们不认识呢?   学生提出自己不认识的人民币。   教师:我们一起来认,好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认识的人民币上的图案的标记,并告诉学生这张人民币的面值,能买哪些东西。   教师:你还认识哪些书本上没有的人民币呢?把它介绍给你的小伙伴好吗?鼓励学生向自己的同学介绍教科书没有出现的人民币,如1角、5角和1元的硬币,10元、50元、100元的新版人民币等。   教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我们把这些人民币分个类好吗?告诉大家,你准备怎样分类?   学生:这些人民币有些是金属做的,有些是纸做的,我准备把纸做的分在一起,把金属的分在一起。   教师:可以。还有其他分法吗?   学生:可以把1分、2分、5分的分到一起,1角、2角、5角的分到一起……教师:这种分法也不错,大家分分看。学生分类后。   教师:这样分类就清楚了,人民币单位有元、角、分。 …… 课题八 认识人民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完成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培养学生简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更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面值为1元、1角、1分的人民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课件出示森林小房子)瞧!小熊的森林商店开业了,为了找钱方便,小熊决定先换一些零钱。孩子们,在小熊换零钱之前,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换钱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出:1元=10角1角=10分(并板书) [点评:创设情景引入,容易吸引低年级的学生进入新课。并且此情景贯穿整节课形成一条主线,把各环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情景认知过程,突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师:这一节课我们就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知识。这一次,小熊想把4角全部换成1分的,可以换成多少分呢?它还想把5元的全部换成1角的,又可以换成多少角呢?   课件根据教师的讲解,相应出示4角和5元。   教师:孩子们,这一次换钱和上节课的换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上节课是把1元换成10角,或把1角换成10分,而这次不只是1元或1角了,而是要把几元全部换成1角的,或把几角全部换成1分的了。   教师: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上节课的知识有没有联系呢?   引导学生感知可以用上节课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思考。   教师:孩子们真聪明!能够用相互有联系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老师给每小组都准备了一些1元、1角、1分的人民币,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帮小熊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解决自己小组选择的问题。其间教师巡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选择问题:5元可以换成多少角?   学生1:用人民币来操作。我们把1张1元换成10角,5元就换了5次,一共可以换成50角。(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   学生2:用1元=10角来想。我们想1元可以换成10角,5元有5个1元,就可以换成50角。(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   选择问题:4角可以换成多少分?   学生1:用人民币来操作。我们把1张1角换成10分,4角就换了4次,一共可以换成40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   学生2:用1角=10分来想。我们想1角可以换成10分,4角有4个1分,就可以换成40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   教师:对了,我们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所以几元里就有几个10角,几角里就有几个10分。   2.教学角与元、分与角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师:孩子们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你们真是既会动手又会动脑的能干的孩子。我们再来看看小松鼠的问题,小熊顺利地兑换了零钱后,迎来了他的第一个顾客小松鼠。小松鼠有60角钱,她想买一个价格是6元的玩具娃娃,她能买到这个玩具娃娃吗?   学生:能。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也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用人民币来操作,每10角可以换成1元,60角换6次就是6元。   方法二:用1元=10角来想。想10角=1元,60角=6元。60角和6元是同样多的,所以能买到玩具娃娃。   教师:60角=6元,那么30分是多少角呢?   引导学生说出30分里面有3个1角,所以30分是3角。   孩子们很会动脑筋,其实不管我们怎么换算,都要想什么?   学生通过前面的活动,知道不管怎样换算,都要想1元=10角、1角=10分。   3、教学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教师:送走了小松鼠,小狗又来给小熊出了一个难题。小狗想买一块蛋糕,但它只有13角钱。蛋糕的价格如下:(课件出示)   草莓蛋糕苹果蛋糕香橙蛋糕   1元5角1元3角1元7角   它能买哪种蛋糕呢?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方法可能有两种:   方法一: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10角=1元,所以13角=1元3角。可以买苹果蛋糕。   方法二:1元=10角,所以1元5角=15角,1元3角=13角,1元7角=17角。可以买苹果蛋糕。   教师:小朋友们有的是把1元3角化成了13角,方法是先想1元是多少角,再和3角加起来,就是13角了;有的是把13角化成几元几角,方法是先把13角分成10角和3角,10角是1元,所以13角就是1元3角了。(教师边讲边作如上图的板书)这样把几元几角化成几角或者把几角化成几元几角小朋友会做吗?试一试。   黑板上板书:14角=()元()角   1角7分=()分 11分=()角()分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25页练习四第5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说一说想法。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26页练习四第7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引导学生感受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和数的组成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在人民币的换算中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人民币之间换算的方法,以及在人民币的换算中最关键的是要掌握1元=10角,1角=10分。   五、拓展延伸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通常都觉得1分钱很少,不在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换算。   引导学生感受:如果每人节约1分钱,10个人就可以节约1角钱,100个人就可以节约1元钱,1 000个人就可以节约10元钱,10 000人就可以节约100元,人越多还会节约得更多,如果我国每人节约1分钱,就可以节约1 300万。   教师:上面有很多数同学们可能都还没有学过,不过你看到这样一些数,有没有感受?有什么感受呢?   趁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感受到从小要养成节约钱的好习惯。 课题九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   2、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同学们,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数数和数的组成、写数和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认识人民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对本单元所学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我们先来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请同学们数出27根小棒。   学生独立数小棒。   教师:你们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回答:先数出2个10根小棒,再数出7根。   教师:其他同学赞成吗?谁能归纳出我们数数的方法?   要求学生说出:数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一十一十地数和一个一个地数结合起来数。   教师:那么2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要求学生回答:27是由2个十和7个一组成。   教师:对了,一个数的十位上是几就说明这个数是由几个十组成,一个数的个位上是几就说明这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2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抽学生汇报。   三、复习写数和读数   教师:下面我们来复习写数和读数。读数和写数都要用到数位,能说一说我们学习过哪些数位吗?   引导学生回答学习过百位、十位和个位。   教师:这些数位是怎样排列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右面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在黑板上贴上算珠图(如右图)   教师:你们所说的数位上的十位和个位是这样排列的吗?   学生:是的。   教师:这幅算珠图上的算珠分别表示什么?合起来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回答:十位上有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有3颗算珠,表示3个一,合起来就是23。   教师:那么23怎样写呢?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   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对着算珠图的数位写出23,一边写一边要求学生说出先写十位上的2,再写个位上的3。   教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   抽一名学生来读数。并说出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   教师:我们在写数和读数时都有一个相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教师:对,我们都是先读写百位上的数,再读写十位上的数,最后读写个位上的数。下面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读数。   同桌两个同学一个说数,一个写数。   四、复习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30页第7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填的吗?你是怎样填数的?在数的排列顺序中,哪条排列规律比较重要?   要求学生回答:我是一边数数一边填的,在100以内数排列顺序中“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这个排列规律非常重要。   教师:对,“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是100以内数排序顺序中一个重要的排列规律,用这样一个排列规律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出数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完成第6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每一道题的规律。   教师:请同学们按第30页第9题的要求分别写出3个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和3个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并比一比哪个数最大,那个数最小。   学生写完后抽学生回答,先说自己写的是哪几个数,再说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下面以学生写的25,35,45和52,55,59为例:   教师:在第1组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要求学生说出:45最大,25最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的?   要求学生回答: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教师:那么第2组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呢?   要求学生回答:59最大,52最小。   教师: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要求学生回答:先比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就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教师:其他同学赞成这个同学的意见吗?对了,在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就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五、复习认识人民币   教师:最后我们复习认识人民币。请同学们翻到28页第3题,这里都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回答略。   教师:除了这些人民币,还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回答略。   教师:那么这里每一组人民币组合起来又是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那你们对人民币的换算掌握得怎么样呢?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1角等于多少分?1元等于多少角?10元等于多少个1元……   可以抽学生回答,也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30页第8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个别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换算的。   六、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略。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课题一 认识前和后(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辨认前、后方向,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前、后方向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前、后方向,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教师:请小朋友们来看这样一幅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3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熟悉这样的情景吗?对了,这是一条热闹的大街,小朋友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看到的一些情景,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回答进行追问,有意地引进这节课的一些学习内容。比如学生说看到了街上有汽车,教师马上追问:“你知道哪辆汽车在哪辆汽车的前面?哪辆汽车在哪辆汽车的后面吗?”学生说看到了图上的牌子后,教师追问:“牌子上写了些什么字?你认识吗?你知道东大街在哪个方向,北门港又在哪个方向吗?”用这样一些追问,让学生关注图中的一些方位。   教师:刚才老师问同学们这些问题,都是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其实,图中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还很多,大家看最前面的两个小朋友,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学生:他们在用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针测方向)还有右边两个工人叔叔在做什么呢?(学生:他们在用经纬仪测定物体的位置)当然这些仪器和一些高深的知识小朋友们还不懂,这节课我们就从小朋友最熟悉的方向开始学习,这节课我们认识前、后。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有关前后的知识,有些小朋友已经会用前后来给同学们介绍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请你介绍一下,谁坐在你的前面,谁坐在你的后面。   抽几个学生介绍。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一些追问,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前后的理解。例如学生介绍到“小青坐我的前面,小林坐我的后面”时,教师作这样的追问: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小青在你的前面,小林在你的后面的呢?   让学生理解自己眼睛看到的方向是前面,自己后脑勺对着的方向是后面。   教师:这就对了。在判断前后时,是以自己坐的方向来判断的,自己目光能看到的方向就是前方,后脑勺对着的方向是后面。现在你往前面看一看,就只能看着小青一个人吗?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前面不是一个人,小青、小洋、小李、小吴等都在这个小朋友看到的方向,所以这些小朋友都是在这个小朋友的前面。   教师: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前面是正前面,侧着看到的小朋友就不是正前方了,这个方向是什么方向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学习。你的前面不止一个小朋友,你的后面也不止一个小朋友,你能说一说你后面有哪些小朋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朋友能在教室里认识前后了,下面我们还是到大街上去,看看在大街上怎样辨认前和后。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小朋友们能介绍这队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可能会跃跃欲试。   教师:别急,在介绍这些小朋友的位置前,根据前面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这队小朋友的前后方向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小朋友看的方向是前方,相反的方向是后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上出现箭头(如图)标示前后方。   教师:是这样判断的吗?看来,图中判断前后方向的方法和我们教室里判断前后方向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面向的方向是前方,背向的方向是后方。现在你能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相互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翻开书,把第34页的空填完,填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小军背向小东,所以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多追问几个。   教师:小军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学生:小军在小东的前面,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同样是一个小军,为什么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又在前面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是针对谁来辨认方向的。针对小东来说,小军在小东的前面,针对小红来说,小军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你看,和不同的小朋友比,就会用不同的方向词来介绍小军的位置。所以,我们在介绍位置时一定要注意是以谁为标准来辨认方向的。下面请你用前和后来介绍你的位置。   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某某同学前面,在某某同学后面。   教师:小朋友们都会用前和后来介绍自己的位置了,下面你能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请小朋友完成书上第42页第1题。   学生按第1题的要求相互说,学生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说,集体订正。   三、应用拓展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前后了,下面能按老师的要求排队吗?   学生:能。   教师发出一些指令,如“请小红站到小华的前面,小林站到小青的后面”,学生按要求站队,下面的同学作评判。然后让小组展开活动,一个学生发指令,另外几个同学排队。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排一次队,我请小红站最前面,小青站小红的后面,小林的前面是小青,小林的后面是小华。学生站队后,其他的学生判断站得对不对;然后让其他的学生看着站队的学生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下面听老师的口令,站队的同学全部向后转。(学生后转)现在你能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介绍略。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要求学生说出面向的方向不一样,前后的方向也随着面向的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小朋友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和后,除了前和后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很多方向词来介绍方向,还有哪些方向词可以介绍方向呢?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方向词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课题二认识前和后(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景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孩子们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今天老师就首先带领大家来到热闹的操场上,你们看,有位老师和孩子们玩得正起劲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师生玩游戏的图片。(教师做母鸡,一学生做老鹰,其他学生做小鸡)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排列的队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说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特点。比如学生说队形成“一”字形,教师马上追问:“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怎样站成这个‘一’字队形的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是面对着当老鹰的同学站的,还可能会说教师是背对着小鸡们站着的。学生还可以说当老鹰的同学是面对所有的同学和老师站着的。通过这样一些追问和观察,让学生关注图中人站的位置,从而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回答进行总结,有意地引进这节课的主题。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面对和背对,这正体现了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小朋友最熟悉的方向开始学习——认识前后。(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有关前后的知识,例如你们做操的队形(课件出示本班做操队形图)有些孩子已经会用前后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了,谁来说说谁站在你的前面?谁站在你的后面?   请一个学生回忆做操的队形,凭借生活经验很容易介绍出:“李林站在我的前面,张明站在我的后面”时,教师进行追问,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前后的理解。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让学生理解自己眼睛看到的方向,也就是面对的方向就是前方,自己后脑勺对着的方向,也就是背对的方向就是后面。   教师:对了,在判断前后时,要以自己作为标准来判断,孩子们再想想你前面只看到有李林一个人吗?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前面不是一个人,还有一些同学也在自己看到的方向,所以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前面。   教师补充说明: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前面是正前方,侧着看到就不是正前方了,这个方向是什么方向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探讨。   教师追问:你又在李林的哪一面呢?张明的哪一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出我站在李林的后面,我站在张明的前面。教师总结:不错,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教师追问:你在判断前后时,所选的判断标准一样吗?   学生举例说明比如:李林站在我的前面,是以我作为判断标准,李林在我面对的方向那就是前面。我站在李林的后面,是以李林作为判断标准,我在李林背对的方向那就是后面。   教师:看来要找准前后位置,就必须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刚才的回答得出首先要找到判断标准。   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对了,也就是要找到基准点。   还有的学生会说:还要看作为基准点的人是背对我们,还是面对我们。   教师:看来孩子们已经清楚关于前后方向的辨别,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到上学的路上,看看在大街上怎样辨认前、后。(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孩子们仔细看图,你怎样确定这队小朋友的前后方向的呢?   学生认真观察过后会发现小红手的指向,小朋友走路的朝向,还有红星小学标有箭头的路标。可能有的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说出图中小朋友看的方向是前方,相反的方向是后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上用箭头标示前后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看来,这跟刚才做操队形辨别前后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面对的方向是前方,背对的方向是后方。   教师:现在小朋友们就相互介绍一下这些排队上学的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吧?   同桌之间交流之后,再抽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前后关系,例如:小红在小军的前面。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因为小军面向小红,所以小红在小军的前面。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继续说出以小军作为基准点来判断。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可以把基准点——小军用笔圈起来。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多追问几个。   教师:孩子们请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第34页的填空题(填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小东在小军的哪面?   学生很容易答出是后面,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以小军为基准点,小军是背对小东,所以小东在小军的后面。   教师继续追问:“小军又在谁的后面呢?”   学生会回答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同样是小军,为什么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又在前面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是因为所找的基准点不一样,辨认出的方向也就不同。针对小东来说,小军在小东的前面,针对小红来说,小军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看来,找准基准点很重要,我们在介绍位置时一定要注意是以谁为标准来辨认方向的。那小红的后面有什么人呢?小方的前面有什么人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填空回答,教师追问:“为什么小红的后面,小方的前面都不止一人呢?”教师的追问让学生认识到不管几个人只要在背对的方向都是后面,只要在面对的方向都是前面。   教师追问:“这些话还可以怎样说?”   学生会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这样的话来回答,这样再次巩固加深了对前后方向的应用及理解。   教师:孩子们你们学得真好,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   学生自由地说,强调要找出基准点,学生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说,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孩子们对前后的方向掌握得不错了,刚刚提到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你们也能用前、后这个方向词描述师生们排列的位置吗?(回到老鹰捉小鸡的图片)例如:学生说出老师背对“小鸡”,所以“小鸡”们在老师的后面。   教师追问: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自然说出老师在“小鸡”们的前面。   三、应用拓展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前后了,下面我们就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坐车游戏中吧?   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手持站牌横向排列,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一个站牌)。   教师:各位乘客,欢迎您乘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乘客请上车。   学生会依次排队上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的前后位置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遵守公共秩序。   教师选择几位乘客问到:你想到什么地方?到你要去的地方,你该怎么坐车呢?   要求学生说出我要到文化宫,朝动物园方向坐车,并要求转动自己身体表明坐车的方向。(答案不唯一)   教师及时追问:那你该朝前方坐几站呢?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目的地作出回答。(还可以用判断的方式问答)   教师:现在汽车已到终点站,即将返回,乘客请上车。   用同上的方式追问学生,学生回答略。   教师:从游戏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前后位置的关系,而且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   要求学生说出面对的方向不一样,前后的方向也随着面对的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前和后,除此以外,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方向词来介绍方向,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方向词呢?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课题三 认识上和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会辨认上、下方向,体会学习上、下方向的必要性,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上、下方向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上、下方向,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图片。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前和后,你能用你学过的方向词来给我们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吗?   学生的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会用前和后来介绍图中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老师再让你来介绍一下这些小动物的位置。   教师把例2的参观动物图片贴在纸板上,把这张图片竖立起来。   教师:你还能用你们学过的前后方向来介绍这幅图中的各个动物的方位吗?   让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用“前、后”方向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方位。   教师:为什么?   让学生意识到前、后位置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而这幅图却竖立了起来,有些在一个面上的,没有前、后的区别。   教师:你准备用什么词来介绍这些动物的位置呢?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作出用“上、下”来介绍这些动物位置的决定。   教师:为什么要用上、下来介绍?   要求学生这样想,这张图是竖立起来的,因此有些动物在上面,有些在下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上和下。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除了这张图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的物体是竖立起来的?需要用上、下这些方向词来介绍?   学生讨论后回答,比如楼房、书柜这些物体都是竖立起来的,都要用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   教学随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对了,像楼房、书柜这些竖立的物体,都要用上、下这些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你家住的是楼房吗?你能不能用“上、下”这样的方向词来介绍你的邻居?   指导学生用“我家的楼上住着×××,楼下住着×××”来介绍自己邻居家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都会用上和下来介绍你家楼上和楼下住的邻居,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中这幅竖立的图,这幅图像你们家的那座楼房吗?   学生:像。   教师:那么你会用上和下来介绍这幅图中大熊猫的邻居吗?   指导学生说出“大熊猫的上面是羊”,“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板上贴上往上和往下的箭头(如上图所示),用箭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和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清楚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了吗?用手指一指你的上面,再用手指一指你的下面,你们指的方向和图板上箭头的方向是一样的吗?   学生:是的。   教师:小朋友都知道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以后,请你用上、下来说一说其他动物的位置。   学生自由地说。如“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下面是老虎”、“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猴子的下面有斑马和狮子”等。   教师:刚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刚才我们不是说“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吗?怎么又变成了上面了呢?   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有了“大熊猫的下面是大象”的现象,就可以反过来说“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   教师:请同学们像这样用两句不同的话来说一说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   指导学生用“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小兔的下面是梅花鹿”来描述两只动物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第2题中的书柜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会用上和下来介绍小动物的位置了,现在你能用上和下来介绍柜子里的书吗?   指导学生用上和下来介绍书柜里的书。   教师:儿歌上面有哪些书?谜语下面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放书和本子。把数学作业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语文书的上面是语文作业本。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放。   教师:放好了吗?首先检查你们放的几本书是竖着叠放的还是平着摆放的?   学生:是竖着叠放的。   教师:为什么要竖着叠放而不平着摆放呢?   学生:因为教师要求上、下摆放,上、下摆放的物体应该是竖着叠放的。   教师:现在你知道放在最上面的是什么?放在最下面的是什么?再用上和下说一说各种书和各种本子所在的位置。   学生相互说后,抽学生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如右图所示的楼房图。   教师:最近新修了一幢楼,老师买的是2楼2号(教师在2楼2号写上自己的名字),王大爷买的房子在老师买的房子的下面,张大叔买的房子在老师买的房子的上面,请你在这幢楼中找出王大爷和张大叔的房子,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课题四 认识左和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会辨认左、右方向,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左、右方向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左、右方向,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前、后,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从中练习上、下、前、后等方向。   二、教学例3   1.认识左、右   教师: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   如果全班学生都举右手,教师则问学生举手的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如果有的学生举左手,有的举右手,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师:同学们有的举这只手,有的举那只手,你能告诉老师你举的哪只手吗?   如果学生表述不清楚,教师则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上面的举手图。   教师:和图上这个小男孩举一个方向的手的小朋友站起来我看一看,把你们的手举起来,看看和小男孩举的是一个方向的手吗?   学生:是!   教师:图上的小男孩告诉我们,你们举的这只手是左手。和小女孩举一个方向的手的小朋友站起来我看一看。   学生站起来后。   教师:把你们刚才举的手举起来,看看和小女孩举的是一个方向的手吗?你们举的这个方向的手叫什么手呢?对了,图中的小女孩已经告诉你们了,这只手是右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课题。   教师: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举举你的左手,再举举你的右手(老师背对学生举起)。大家能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生举例略。   教师:左手所在的这个方向是小朋友的左边,右手所在的方向是小朋友的右边。   下面请小朋友用左手指一指你的左边,说一说你左边有哪些小朋友,再用右手指一指你的右边,说一说你右边有哪些小朋友。   学生指、说略。   教师:还有哪些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左边和右边呢?用你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摸一摸,说一说。   指导学生边摸边说,比如用左手摸着左耳说:“这是左耳。”再用右手摸着右耳说:“这是右耳。”   学生独立活动后再抽学生回答。   教师:对了,现在小朋友们分辨左右时是用自己的左右手来分辨的,自己左手的方向就是左边,右手的方向就是右边。小朋友可要弄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呀,再把左手举给老师看一看。   2.练习巩固   教师:刚才小朋友已经学会用左手和右手来判断左和右了,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机器人游戏,我做遥控器,同学们做机器人,我发出指令,比一比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快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学生准备好后,教师发出指令让学生做一做。   (1)伸出你的左手摆一摆,伸出你的右手摆一摆。   (2)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3)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4)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5)摸摸左耳朵,摸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6)左眼眨三下,右眼眨三下。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6页小红与苹果图。   教师:小朋友刚才做得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你能说一说苹果在小红的哪一边,笔盒在小红的哪一边?小红的右边还有哪些东西?小红的左边呢?   学生回答略。   3、综合练习   (1)找邻居游戏。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前、后,这节课又学习了左、右。下面我们用这些知识来做个找邻居的游戏。谁先说说什么是邻居?在我们的教室里,谁是你的邻居?   游戏方法:   教师任意找一位学生A站起。   A说:我的前面是××(全班同学一起说是B)。   如果说对了,B站起来说:“答对了”。   A可以问自己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邻居。   教师找3~4人,共同做这个游戏。然后每人都找出自己的邻居,告诉同桌。   教师: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在以后共处的日子里可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   (2)“找朋友”游戏。   教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邻居,老师也要找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只要符合我要求的就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说要求,由学生确定谁是老师的好朋友。如老师说:“每排从左数第二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或“从前面数第四个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或“从左数第5个,从后数第6个,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是我的好朋友。”等,全班学生说出这些学生的名字。   三、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师:现在让我和我的好朋友握握手,现在全体起立,请一、三、五排同学向后转,伸出右手和你对面的同学握握手。好,握着别松开,你发现什么了呢?你的朋友伸的是右手吗?为什么你的右面和你的朋友的右面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出,这是因为转动改变了方向,一、三、五排同学向后转后,他们的右面变成了没有转动学生的左面。   教师:从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转动后的左、右方向和原来的左、右方向不一样。   教师:这个发现很重要。看看你们的书第36页,图上的小朋友都是背对着你们坐的。你知道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让学生理解画上的学生所看的方向和我们看的方向是一致的,他们的左右和我们的左右方向相同。   教师:如果书中的这些小朋友转过身来,他们的左右方向和我们的左右方向是一样的吗?   学生:如果转过身来,左右方向就不一样了。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37页的课堂活动。   完成第2题时,指导学生把书转动,使骑车人背向着自己,再来判断骑车人的左右。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题五 找座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用几排几号描述自己或他人的位置,掌握找座位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找到相应的座位。   2、知道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渗透平面坐标最基础的知识。   3、让学生参与找座位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找座位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在前面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这节课我们用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向词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你能说出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是哪个小朋友吗?   同桌学生相互说后,教师抽一个学生来说一说。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能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小伙伴是谁。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找座位,在找座位的过程中也要用到小朋友们已经掌握的这些方向词。   板书课题:找座位。   二、进行新课   1、认识排数和组数   课件出示教室座位的平面图。   教师: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通常把面对讲台最左边的这个小组规定是第1组,现在我请我们教室里第1组的小朋友起立。   学生第1组起立。大屏幕把第1组用颜色竖着拉一条直线。   教师:第1组的小朋友请坐,我们认识了第1组,那从左到右依次是第2组、第3组……教师分别用请第3组的小朋友挥手,第6组的小朋友点头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哪一组。随学生活动大屏幕依次出现第几组的位置。   教师:请小朋友看图上一共有几组?   学生:6组。   教师:这样竖着一列一列的叫组。我们认识了组数,下面一起来认识排数。   教师介绍:横着看,离讲台最近的是第1排(多媒体课件突出显示第1排)。坐在我们教室第1排的小朋友请举手。(学生举手)   教师:那从前往后依次就是第2排、第3排……   多媒体课件随教师的讲解分别出示各排的位置。   教师:图上这个教室里一共有几排?   学生:5排。教师:我们认识了组数和排数,现在我们教室里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位置,比如这个小朋友,你能说一说你是第几组第几排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像这样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后全班抽学生说。   学生介绍时引导学生尽量从多个角度介绍,尽可能地用到“组”和“排”。   2、在图中找座位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已经会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大家请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图中小朋友的位置你能帮他们找到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图中的排数、组数和我们教室里的排数、组数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出是一样的,都是以离讲台最近的那排为第1排,以面对讲台最左面的为第1组。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玲玲坐在哪儿?你能用第几组第几排来表示她的位置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玲玲坐在第5组第4排。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可能说从组数看,玲玲在第5组,从排数看,玲玲在第4排。   教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说的“从组数看”和“从排数看”这两句话,“从组数看”是不是顺着玲玲这一竖列画了一条竖线(多媒体课件出示这条竖线),这条竖线刚好落在第5组上,所以判断玲玲在第5组;再“从排数看”就是用目光顺着玲玲横着画一条线(多媒体课件出示这条横线),这条横线刚好落在第4排上,所以判断玲玲在第4排。   教师:其实刚才同学们在找自己的座位时,也用自己的目光画了两条线,横着画了一条,竖着又画了一条,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是几组几排。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兵兵的位置,兵兵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小朋友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读出书中对话框中的话“我坐在第2组第2排”。   教师:用刚才找座位的方法,对着第2组画一条竖线,再对着第2排画一条横线。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书上画线。   教师:画好了吗?横线和竖线是不是有一个交点呢?这个交点在第几组第几排呀?   学生:在第2组第2排。   教师:所以这个交点就是兵兵的座位。红红的位置呢?你能帮她找找吗?我们先来看一看红红是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引导学生说出红红坐在第1组第2排。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学生:因为红红说她坐在兵兵的左面,兵兵的左边是第1组第2排。   教师:用画线的方法找到第1组第2排,看看这个座位是在兵兵的左边吗?   学生画线后证明是在兵兵的左边。用同样的方法放手引导学生找出巧巧和军军的位置,并分别说明找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完成第39页下面的填空题。   3.在黑板上贴座位   教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知道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还能帮图中的小朋友找到他们的位置!如果你们能把自己在教室里的座位也在图中表示出来,你就更棒了!试一试吧!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班上学生的座位平面图。   教师:谁先来试一试?   请一学生把自己的照片贴在黑板上的座位平面图中。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找的?  再追问其他同学:他贴得对吗?为什么?   教师:还有小朋友来把自己的位置贴上来吗? 多找几个小朋友来贴照片。 教师:除了给自己找到座位你还能帮你的好朋友找到座位吗?你帮谁?你是怎么找的? 学生回答略。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用画线的方法先找到1楼3号、2楼2号、3楼1号,然后标出这些小动物的家后,再找其他3个小动物的家。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能够用画线法找到书的位置,尽量要求学生用画线的方法找到这些书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又快又对地找座位?学生回答略。 找 座 位 (教学片断)   教师: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找座位”。请看美术老师为我们设计的班级座位图。   (出示本班座位图)   学生:哇!真漂亮!   1、认识全班座位平面图   (1)介绍讲台的位置。   (2)介绍组数(按照本班学生的座位图认识组数)。   教师:从左起第1列是第1组,第2列是第2组,请第2组的小朋友站起来……请第7组的小朋友挥挥手……   (3)介绍排数(按照本班学生的座位图认识组数)。   教师:我们认识了组数,还要来认识排数。请看讲台后面这一排是第几排?   学生:第1排。   教师:哪些小朋友坐在第1排?请举手。××(该生坐在第2排,他举起了手),你是坐在第1排的吗?   学生:我不是坐在第1排,我是来回答第1排是哪些小朋友的。   教师:那你说说第1排有哪些小朋友。   学生:(略)(逐一认识其他排数)   2、根据实际生活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表述具体位置   教师:我们认识了“组”和“排”。现在,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教室里都有自己的位置,谁能说说你在教室的位置吗?   学生:我坐在第×组第×排。   学生:我坐在××的前面,××的后面。   学生:我在××和××同学的中间。   学生:我在××同学的前面。   3、“找座位”活动   教师:同学们都能说出自己的座位,你能在图中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1)请一个小朋友找座位。(把自己的照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说说你怎样找到自己的座位的。   学生:我坐在第5组第3排,这是第5组,从上往下数1排、2排、3排,这就是我的座位。(自己摘一个金苹果)   (2)请这个小朋友后面的同学找座位。   教师: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自己的座位?   学生:我在××的后面,所以我的座位在这儿。   教师:你可真聪明!××的后面有这么多的位子,你怎么单坐那个位子呢?   学生:我在××的后面,也在×××的前面。   教师:那你能找出×××的位置吗?   学生:略。   教师:请×××把自己的照片贴在相应的位子,自己摘一个金苹果。   教师:刚才3个小朋友用各自不同的办法找到了自己在图中的座位,你们会找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都举起了小手,跃跃欲试。…… 课题六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例5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实际观察活动中,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会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数码相机,布娃娃玩具等。   2、5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坐中间,其他的四个学生围坐在这个学生四周,选一个学生做组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老师也喜欢拍。下面是老师拍的几张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你们认识谁?   多媒体课件出示从正面、背面和侧面拍的老师的照片。学生辨认,学生肯定能认出正面或侧面的老师照片,对背面的老师照片也许能辨认出来,也许不能辨认。如果学生能辨认,就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辨认出来的;如果不能辨认,就按以下的方案组织教学。   教师:其实,这张照片也是老师的照片,为什么都是老师的照片,有些照片小朋友认不出来呢?很简单,老师是从不同的角度拍的照片,从不同的角度拍出来的照片是不一样的,你们想知道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5   教师:什么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5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小朋友围坐在四周给中间的一个小朋友画像。   教师:这些小朋友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猜猜他们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是一样的吗?学生可能回答,看到的中间这个小朋友不一样。   教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就知道了。现在每组学生都像图片上的小朋友一样围坐在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四周,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中间这个小朋友的哪些部位?   指导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教师适时作一些追问。如前面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他的脸、眼睛、鼻子和嘴”,教师马上追问后面的学生“你能看到这个小朋友的脸、眼睛、鼻子和嘴吗?”当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我看到了他的后脑勺”。   教师:看来大家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个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现在大家交换一下位置,每组前面的小朋友到侧面去看,侧面的小朋友到后面去看,这样轮流交换位置,交换好了吗?再看一看中间这个小朋友,还是你们看到的样子吗?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发现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教师:我们再交换一下角色,让中间这个小朋友来观察一下,四周的小朋友选一个到中间去做被观察的小朋友。   学生交换后再次观察,直到每个小朋友都有感性经验为止。   教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不一样。   教师:哪些不一样?能向你的同桌描述一下你从正面、侧面和后面看到的小朋友的样子吗?   学生描述时,可能描述不清楚。   教师:大家都感觉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朋友不一样,但总是说不清楚,怎么办呢?这里我们带有相机,我们在不同的位置把小朋友的样子照下来就好看了。   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中间这个小朋友拍照,拍一张拷一张在电脑上演示出来,并注明在哪个位置照的。有相机的学生也可以和老师一起照。   教师: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我们现在能看到了吗?从前面照到小朋友哪些地方?从侧面呢?从后面呢? 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照片说出“从前面照出小朋友的脸,从后面照出小朋友的后脑勺,从侧面照出小朋友的半张脸。”   教师:这样一说就清楚多了。下面请大家看着第41页书上这幅图,你知道哪个小朋友在被画的这个小朋友的前面?哪些在她的后面?哪个在她的侧面吗?   学生相互指。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观察的经验,你能判断下面哪幅画是前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侧面这个小朋友画的?哪幅是后面这个小朋友画的?把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画的画用线连起来。 学生连线后,抽一个小朋友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且让这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连线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41页,这儿有一个课堂活动。大家能看懂这个活动的要求吗?请小组长组织你们小组按这个课堂活动的要求进行活动。   小组长组织学生按图上的要求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   教师:对了,和我们刚才观察的结果一样,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布娃娃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从正面看到布娃娃的脸,从后面看到布娃娃的后脑勺,从侧面看到布娃娃的半张脸。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4页第6题玩具火车头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不一样,下面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这是小娟给她的玩具火车头从正面、侧面和背面拍的几张照片,可是她不记得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来帮帮她确定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每个小组讨论。   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好了,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说一说这些照片是在哪个位置拍摄的,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幅图是从前面拍摄的,因为能看到火车玩具的正面;第二幅图是从后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后面,第三幅图是从侧面拍摄的,因为看到的是火车玩具的侧面。   教师:从中同学们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看到物体的哪一面,就是在物体的哪一面拍摄的。   教师:对,只有在物体的前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正面,也只有在物体的侧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侧面,也只有在物体的后面才能拍摄到物体的后面。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回答略。   五、课后作业   教师:大家回家后可以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自己家中的电脑、电视、冰箱等物体,看看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再看看自己家里的照片,判断这些照片是在哪个角度照的。下节课再来给小朋友们汇报,好吗?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课题一分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8页例题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杂乱地排列。   教师:小朋友们在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如图所示)。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用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教师注明这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估计学生没有新的分法了。   教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是分图形,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小朋友们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我们把现在的分类的要求和前面的分类要求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板书: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到一起。学生比较后回答,原来只考虑一个问题,形状或颜色;现在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既要考虑形状,又要考虑颜色。   教师:对了,原来的分类要求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现在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你觉得哪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呢?   让学生意识到现在这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   教师:虽然要求要难一些,但是我们有前面学习的分类的基础,加上大家积极动脑筋,一定会学会这种分类方法的。下面小朋友们猜想一下,同样是这样一些图形,你觉得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呢?还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   让学生意识到条件越多,符合条件的图形越少。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分了以后就知道了。现在我们记住,不管是按形状分还是按颜色分,每种图形都有4个,大家猜想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没有4个。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的。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分出的这些图形。这是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指黑板上的图形)符合我们其中的一个条件,在这样分好的基础上能不能再分一次,使它适合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分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图形已经符合形状相同的条件了,如果再按颜色分一次,就成了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图形了。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已经按形状分好的基础上再按颜色分一次,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分图形。   教师:看看黑板,这个小朋友分对了吗?这4组图形都是形状相同、颜色也相同的图形吗?分出的每组图形是不是比4个图形少呢?其他的同学呢?   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我们前面的猜想是对的,下面小朋友们结合我们刚才分类的过程想一想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类时要分几次?   学生:两次。   教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又是按什么分的?   要求学生说出第一次是按形状分的,第二次是按颜色分的。   教师:看看书上第46页中间几幅图,能看着这个图说一说第一次怎样分,第二次怎样分的过程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   教师:我们把分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更加清楚了。刚才我们是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还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吗?   学生:可以。   教师:同学们分一分试试。为了节省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原来按颜色分好的图形上再分一次。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自己分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分的过程展示出来。   教师:这样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类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不管是符合一个条件的分类和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都要用到原来学习的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要用到两次分类的方法,也就是要按照告诉的条件,每一个条件分一次。   教师: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原来学习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样掌握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同时符合两个分类条件的分类方法。下面请大家翻开书第46页,书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还能怎样分”,还有哪些分类方法呢?   指导学生说出还有的分类方法是根本没有想到先怎样分,再怎样分,直接就把这些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   教师:这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大家在分类中主要掌握前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47页第1题,按题的要求分一分。   学生分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分类的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第2题。要求把既能飞又有羽毛的圈起来,你准备怎样做?   让学生意识到要思考两次,第一次把能飞的做一个记号,再在有羽毛的下面做一个记号,做了两次记号的就是既能飞又有羽毛的。   教师:看看第3题和第4题,第3题有多种分法,但可以把颜色相同大小一样的羊分到一起;第4题要求在价格是1元以下的文具下面画三角形。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同时要求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同时要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吗?   学生举例略。   学生举例后,指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应该怎样分?从中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分 类 (教学片断)   在黑板上出示例1图。   教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运用这些知识,把下面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吗?   学生:能。   教师:好,你们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和黑板上一样的图形,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分得又快又好,开始吧。   小组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巡回检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甲:我们是按形状来分的,分成了两类(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学生乙:我们是按颜色来分的,也分成了两类(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在这样的基础上,你们能再分吗?   学生:还能分。   教师:你准备怎样分呢?   学生:我们准备再把这两堆图形按颜色来分。   学生:我们准备再把这两堆图形按形状来分。   教师:好!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再分一分看。   学生在刚才分类的基础上,继续分,教师巡回检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都分好了吗?看一看你们分出的图形,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现在分出来的图形,不仅颜色相同,而且形状也相同。   教师:看一看你们桌上的每小堆图形,都是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吗?   学生:是!   教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甲:我是先按颜色来分的,分成了两类;然后我再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分成了一组,就使每组的图形都变成了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   教师:其他的同学呢?你们的分法是和他一样的吗?   学生乙: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先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分在了一起;然后又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了一起,但是我们小组分的结果却和他们的一样,分出来的图形不仅颜色相同,而且形状也相同。   教师:从他们的分法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甲:我知道要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有多种分法。   学生乙:但是他们都要先按其中的一个条件分,在分好的基础上后再按第2个条件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一看书第46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   学生看书后回答,略。   教师:你还能怎样分?   学生:我能直接把红色的小圆放到一起,白色的小圆放到一起,红色的三角形放到一起,白色的三角形放到一起吗?   教师:当然可以。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法了,我们就用同学们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学生:好!教师拿出一大堆颜色不同的男女皮鞋和几个货架。   教师:这是一个皮鞋店刚进的一些货,你能把它分类摆放在货架上吗?   学生:可以。   教师:想想怎样摆放好?   学生:把颜色相同的男鞋放到一起,把颜色相同的女鞋放到一起。   教师:好,以小组为单位到货架前来分分看,哪个小组摆放的皮鞋最美观,老师就到哪个店去买皮鞋。   学生分组活动,分好后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让做得好的学生介绍分鞋的方法。然后接着做下一个活动。…… 课题二 认识图形(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3页的单元主题图。   教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黑板上贴出例1的图形。   教师:这些东西小朋友见过吧,对了,这是同学们经常用到的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类,你能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等。分完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并把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小朋友们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老师唯独对按形状分的这种分法感兴趣,像这样按形状分的小朋友举手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吗?   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出这边分出来的是长方形,这边分出来的是正方形。这时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学生说出这面的图形要长一些,这面的图形要方一些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可能说这样分的依据是这边的图形要方一些,这面的图形没有这样方。   教师:小朋友们说出了自己分类的想法是这些图形要方一些,什么叫方呢?小朋友们用这面的方巾或生字卡片对折一下,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斜角对折,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操作后说自己的发现,四边都是一样长的。   教师:用算式卡片斜角对折,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吗?   学生:不一样长。   教师:对了,方方的图形四边都是一样长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这边的图形也有四条边,但它的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这种图形不是正方形,这种图形是什么图形呢?对了,同学们叫它长方形。   教师边讲边把正方形类的和长方形类的分别用椭圆圈起来(如图)。   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个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它们都叫正方形呢?   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图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条边都一样长。   教师: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还有四个尖尖,教师给学生纠正说这尖尖的是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教师:看看这些长方形的东西呢?它们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直直的边,都有四个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给人正正方方的感觉;而长方形有的边不一样长。   教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多媒体课件把以上的物体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图形让学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把上面没有颜色的图形移一个下来,在下面标上长方形的字样;再移一个正方形下来,在下面标上正方形的字样。   教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哪些物体?哪些物体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上学期学过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估计学生要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与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教师:既然有关,就把它们请到桌面上来吧。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看看这些物体,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时教师拿出一个两边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话纠正为“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教师:既然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体来画正方形吗?画一个试一试。抽一个学生先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把正方体“印”在黑板上画正方形;然后学生独立在本子上用正方体的学具画正方形。   教师: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学具画正方形,你还能用长方体的学具画长方形吗?试一试。   学生画长方形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这时应该圈哪个图形呢?为什么要圈这个图形?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好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围的正方形的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并指一指围成图形的4个角。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第4题和第6题。其中第4,6题都只要求学生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就行了。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的第1小题。   (4)指导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图,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回答略。 课题三 认识图形(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用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用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平平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习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下面是圆吗?你能够用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用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全班集体评价。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用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用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用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平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评价。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略。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认识图形 (教学片断)   一、引入新课(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教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物体吗?   学生:认识,这是长方体,这是正方体,这是圆柱。   教师:这节课就在认识了这些物体的基础上,我们来认识新的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二、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教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与我们学过的物体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教师演示用长方体的一个面用印泥在白纸上印下长方形,边印边解说)   教师:谁知道这个长方体印下来的图形叫什么?   学生:长方形。(贴长方形并板书)   教师:屏幕上哪几个图形是长方形?学生回答。   教师:教室里也藏有很多长方形,你能发现吗?   学生说教室中的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圆、三角形   教师:同学们可以像老师这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把它的面印下来。   (1)教师:印下来的图形你认识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这是正方形。   教师:你从哪个物体上印下来的?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从正方体上印下来的,因为刚才那个长方体上印下来的叫长方形,所以我猜想正方体上印下来的是正方形。   教师:屏幕上有正方形吗?学生找出课件中的正方形,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图片并板书正方形。(2)教师:谁还印出了不一样的图形?   学生:我印出了圆。   教师:你是用哪个物体印出来的?怎么知道它是圆呢?   学生:我是用圆柱印出来的,我早就知道这种图形是圆了。   教师:真能干!同学们能用圆柱印出圆吗?试试看。   学生操作。   教师:屏幕上哪些是圆?   学生找出多媒体课件上的圆。   教师:生活中你见过圆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个图形(出示三角形),谁知道它的名字吗?…… 课题四 实践活动:有趣的图形拼组 (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通过图形拼组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2、在图形拼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拼组图形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你知道吗?用这些图形可以拼组出一些有趣的图形,同学们愿意来试一试吗?   学生:愿意。出示图1的帆船。   教师:怎样拼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条帆船,如果让你用你手中的图形来自己拼一个帆船,想想你会用到哪些图形?为什么?   学生:我会用到三角形,因为帆船上的两页帆很像两个三角形。   教师:老师注意到你说的话中用了两个字“很像”,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吗?   学生:我觉得帆船上一两页帆像三角形,但不是标准的三角形。   教师:对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像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但都不是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所以我们在图形拼组时,要想象这些物体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似。同学们会想象吗?   学生:会。   教师:继续想象。   学生:我会用到长方形,两页帆中间的桅杆就很像一个很小但是很长的长方形。   学生:我会用到长方形和三角形,在帆船的底部的中间就很像一个长方形,旁边就像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把它们拼在一起就像帆船的底部了。   教师:(出示拼组好的帆船图)书上已经拼组好的帆船图,你看看是不是和你们说的是一样的?都用到了哪些图形?   学生:用到了三角形和长方形。和我们分析的基本一样。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析是正确的,帆船的两页帆本来不是三角形,可它很像三角形,所以我们在拼组帆船的时候,就把它看成三角形来进行拼组。所以我们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要抓住它像什么,再来进行相应的拼组,这样才能用我们手中的图形来完成我们有趣的拼组。   教师:那是不是图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小东西都需要我们原封不动地拼组出来呢?   学生:不是,我们拼组的时候抓住的是比较大的东西进行拼组,那种很小的就没有必要了。   教师:老师已经明白你们的意思了,你们是说抓住事物比较有特征性和代表性的东西来进行拼组,并不是每个小细节都要进行拼组。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进行拼组图形了,你们就照着这个图来拼组一个帆船,开始。   学生自由地进行拼组帆船,老师巡视指导拼组过程。教师拿一个小组的拼组帆船来展示,作适当的表扬和建议。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棵树和一条鱼,你们来看看,它们的各个部分又像什么?你会用什么图形来进行拼组?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他们的看法。   教师:同样看看书上已经拼组好的图形,看看和我们的分析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自己总结分析的图形和书上用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哪种更好,为什么?   教师:知道了鱼和树怎么拼组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拼组这两个图最快并且最像,现在开始。   学生在两个图形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动手操作。   教师:把你们拼组好的图形摆放在桌上,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谁拼得最好。   二、给图形取名字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拼组图形了,下面这些小朋友也拼组了一些图形,你会给这些拼组好的图形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拼组好的图形,如太阳、小房子、小汽车等。   教师:首先要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再给它取名字。   学生讨论后,抽学生汇报。学生汇报时允许学生给同一幅图取不同的名字。比如同样是一幢房子,有的学生取名为小房子,有的学生取名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家,有的学生取名为温暖的小屋。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一评,看谁的名字取得最好。   三、拼图形讲故事   教师:小朋友会讲故事吗?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抽一个学生讲故事。   教师:小朋友讲的故事真好听,你能把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拼摆出来吗?比如龟兔赛跑这个故事里的小白兔怎样拼呢?小乌龟又该怎样拼呢?   教师指导学生拼出小白兔和小乌龟。   教师:这样看着小白兔和小乌龟你能给大家讲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学生看着拼图讲故事。   教师:小朋友能不能像这样先拼摆图形再讲故事呢?下边小朋友自己想一个好听的故事,拼出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然后给其他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学生活动,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下边依靠我们集体的力量,全班同学来完成一个大的拼图。   学生拼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拼好以后,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全班学生可以围着拼图跳一个舞,活动在学生的欢呼声中结束。 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题一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8页例1、例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不同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10捆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不少的数学问题。请看这样一幅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56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   学生看图,汇报图中的信息,根据所提的信息写出加减法算式,并让学生发现这些算式全都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   教师:用我们原来学习的20以内的加减法能不能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不能。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最基础的知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学起。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但不出现“每盒10支”这句话。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三个小朋友在商店购买铅笔,卖铅笔的叔叔告诉他们,左边有4盒,右边有2盒。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铅笔?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4+2=6(盒)。   教师: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4和2组成6,所以4+2=6。   教师:如果用一捆小棒表示一盒铅笔,你能用小棒摆出4盒铅笔加2盒铅笔等于6盒铅笔吗?   学生摆后,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这个问题用我们原来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注意它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例1的情景图,加上“每盒10支”这句话。   教师:和前面的图比,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明白多了“每盒10支”这句话。   教师:不仅多了这句话,问题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不是让你求一共有多少盒,而是求一共有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呢?   指导学生说出40+20这个算式。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呢?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每盒10支,4盒就是40支,2盒就是20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就应该用40+20。   教师:和前一个问题相比,发现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单位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盒”为单位,现在是以“支”为单位。   教师:求一共有多少盒的时候,用4+2=6就解决了,现在用支作单位,要算40+20,同学们以前学过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没有学过。   教师:这个算式怎样计算呢?我们看看你们摆的小棒图,同桌商量一下,怎样计算40+20。   学生讨论后,抽学生汇报。估计学生有一捆一捆地数的方法,从40数起,50,60,所以40+20=60;教师肯定这种算法以后,追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想4个十加2个十得6个十,所以40+20=60,教师则进一步追问,你怎么想到了这种算法呢?前面我们的学习对你有没有启发呢?促使学生把现在的算法与前面的算法联系起来思考,沟通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如果学生不能想出这种算法,教师则作如下的追问。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用数小棒的方法算出了40+20=60,但是每一次都来数小棒方便吗?对了,这种算法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比较麻烦,你能不数小棒,直接想40+20怎样算吗?如果学生还是说不出来,教师则作进一步的启发。   教师:我们想一想前面的学习内容,4盒+2盒=6盒,这里的4盒是几个10支呢?2盒呢?6盒呢?   引导学生说出4盒就是4个10支,2盒就是2个10支,6盒就是6个10支。   教师:所以我们把4盒+2盒=6盒,说成用“支”来计算的算式,可以怎样说。   指导学生对照上面的算式说出4个十+2个十=6个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做如右图的板书。   教师:想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能计算40+20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所以40+20=60。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完善板书。   教师:比较一下,4+2和40+20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理解不管是计算4+2还是算40+20,都要想4+2=6,不同的是4+2是4个一加2个一等于6个一,而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   多媒体课件随学生的回答出现下图。   教师:这样一比较,小朋友们就更清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因此,小朋友们在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实际上是在想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只是把它们的计数单位带着走就行了。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50+30怎样算?   学生讨论后回答:想5+3=8,所以50+30=80。   教师:30+60呢?   学生:想3+6=9,所以30+60=90。   教师: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练一练,由一个小朋友说一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相互说算式并算出结果。   三、教学例2   教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减法,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支铅笔,应该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60-10=   教师:60-10等于多少呢?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看看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不同的算法,教师巡视做指导。有了先前加法的经验,学生可能很快地想到刚才类似的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抽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哪位小朋友能来给我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有可能说:6捆小棒去掉1捆,还剩下5捆,也就是50;6个十减去1个十得5个十,就是50;从60起一十一十地倒着数;用加法10+50=60来想60-10=50。   教师: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呢?为什么?   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逐步引导学生用想一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来计算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减法和想加法算减法这两种计算方法上来。   教师:和整十数加整十数一样,小朋友们也可以想一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来计算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减法,下面请小朋友用这种方法算一算90-40。   学生:因为9-4=5,所以90-40=50。   教师: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练一练,由一个小朋友说一道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减法算式,另一个同学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相互说算式并算出结果。 [点评: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这个教学环节就处理得比较简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尽可能地用前面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59页课堂活动。   (1)摆一摆,填得数。学生看书上的图,摆小棒,填得数。并让学生说说10+40=□与50-40=□之间的联系。   (2)口算游戏。同桌两人一组,有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六、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60页练习七第1,2,3小题。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58页例1~2及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动画演示例1的主题图   3个小朋友到王叔叔的文具店去买文具,王叔叔笑眯眯地说:“我要考考你们,看看谁最聪明,左边有4盒铅笔,右边有2盒铅笔,每盒10支,一共有多少支?”   教师:应如何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支?   学生:40+20=   2提问   教师:40+20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数一数、算一算,看谁先算出答案。   3动手操作、独立探索   学生动手操作摆学具,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想好的同学再开动脑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   4抽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法(边摆边说)   教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①一十一十地数,40,50,60。   ②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即40+20=60。   ③4个十加1个十是5个十,5个十再加1个十是6个十,即40+20=60。   5点拨、提高   教师对每一种算法做出适当点评,对学生探索出不同的算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梳理学生的不同算法,使之更清晰。   (动画演示)王叔叔夸奖小朋友学得好。 课题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解题方法,会用这个解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从具体情景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三角形、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60+30= 10+50= 80-40= 30+20= 70-50= 90-60= 50-30= 50+20=   2.提问   教师:60+30,70-50怎样算?选其中的一个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一年级上期学习了同样多,下面请同学们先在第一排摆5个圆片,再在圆片下面摆与圆片同样多的三角形。   学生操作的同时,请一个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并说一说自己对同样多的理解是,一个对着一个,刚好对完,上下的图形就同样多。   教师:如果在下排再摆一个三角形,圆和三角形还同样多吗?   学生:不同样多。   教师:这时候可以怎样说?   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比圆多或者圆比三角形少。   教师:当两种图形不一样多时,我们可以说多的图形比少的图形多,也可以说少的图形比多的图形少。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2、教学例3   教师:老师有40个黄色乒乓球(多媒体课件出示4盒黄色乒乓球),还有30个红色乒乓球   (多媒体课件出示3盒红色乒乓球)。注意教师在出示40个黄色乒乓球和30个红色乒乓球时每盒要一一对应。   教师:看看黑板上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如果提:一共有多少个?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如果提: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这样去分析。   教师:不管是求“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还是求“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都是求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所以这两个问题虽然提法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比较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我们先从图上来看一看,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59页的乒乓球比较图,现在两种颜色的乒乓球谁多谁少呢?   让学生说出黄乒乓球多,红乒乓球少。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同样多的概念,你能把多的黄乒乓球分成两个部分,使它的一部分与红乒乓球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红乒乓球多的黄乒乓球。   学生在书上分后,抽学生的书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说一说哪一部分是与红乒乓球同样多的部分,哪一部分是比红乒乓球多的部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图。   教师:现在明白怎样解决这种两个数量比较多少的问题了吗?   指导学生说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把多的数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少的数量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比少的数量多的部分。   教师:这种思路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抵消”的方法,用黄乒乓球“抵消”与红乒乓球同样多的部分,就是黄乒乓球比红乒乓球多的部分。这种“抵消”的思路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用减法表示。从40中减去30,就是表示在40中“抵消”30的意思。   教师:请同学们写出一个算式来表示从40里面“抵消”30。要求学生写出40-30。   教师:会计算出结果吗?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回答40-30的计算方法是想4-3=1,所以40-30=10。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班上有30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以提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或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多少人。   教师: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30-20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这是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较人数相差多少,要这样想,把男同学的人数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女同学人数同样多的20人,另一部分就是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所以要用30-20。   教师:请同学们算出结果。   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教师:请你用你刚才学的方法,填写好数学书59页上的题。   学生看书,并填写好,集体订正。   教师:翻到书60页,看看课堂活动第3题,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   教师:多的一本书的价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哪部分是和较少钱的那本书的价格相等?哪部分是比它多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列式并把这道题解答出来。学生解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61页练习七第4,5,6,7题。 课题三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练习题。 40+50= 20+30= 40+50= 3+3= 11+5= 12+6=   抽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么想的。   教师: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月饼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左边有2盒和3个月饼,每盒10个月饼,2盒就是2个十,就有20个月饼,加上3个,就是23个,右边有3个月饼。   教师:问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怎么列式?   学生:23+3=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就是求左边的月饼和右边的月饼的和。   教师:怎样求23+3等于多少呢?能看图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引导学生看图说:左边2盒月饼表示的是2个十,先把左边的两盒月饼放在旁边,用左边的3个月饼加上右边的3个月饼,3+3=6,最后加上左边的2盒月饼就是20+6=26。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用左边的2盒去加右边的3个月饼呢?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是2盒,表示的是2个十,右边的3是3个一,2个十是以十为计数单位,3个一是以一为计数单位,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不能加在一起。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左边的3个能和右边的3个加在一起呢?   指导学生回答: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它们都是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数能合并起来。   教师:对了,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左边的2盒月饼表示的是2个十,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都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计数单位相同,它们的数位就相同,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3个月饼和3个月饼合起来是6个月饼。6个月饼再和20个月饼合起来,就是26个月饼。   教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如下图。   教师:我们还可以从数的组成来理解23+6,我们可以这样想,把23分成20和3,然后怎样加呢?   引导学生说出3+3=6,20+6=26。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右图)。   教师:我们还可以用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方式,验证23+3是不是等于26。   学生计数器计算23+3等于多少,教师巡视,并做相应   指导。抽学生汇报。   教师:谁能来说说你的结果?   学生:结果是一样的,23+3是等于26。   教师:你是怎样用计数器计算的?   引导学生说:先在计数器上拨23,2拨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3拨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然后再加上3,3表示的是3个一,所以3应该加在个位上。最后十位上有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有6颗算珠,表示6个一,就是26。   教师:加的3为什么要在个位上拨,而不在十位上拨呢?   引导学生说:个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一,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了,题中只要求加3个月饼,没有要求加3盒月饼,所以就只能在个位上拨3个一。   教师:说得真好,我们也来像他一样一起说说,拨拨。我们先在计数器上拨23,注意,十位上的2表示两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算珠,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在个位上拨3颗算珠;再加上3,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所以我们也要在个位上拨3颗算珠,拨好了吗?   学生:拨好了。   教师:是多少呢?   学生:是26。   教师:上面我们采用了看图说23+3的计算方法,想数的组成说23+3的计算方法,拨算珠说23+3的计算方法,这些思考的方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计算时我们都关注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同学们知道在计算23+3中哪一点最重要吗?   引导学生说出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加地最重要。   教师:对!只要遵照这样的计算方法,就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算一算23+4,42+6,5+21,73+5。 抽学生计算,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强调个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23+3的计算方法了,现在老师想把题改一改,你还能计算吗?   学生:能。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现在老师把3个月饼换成了3盒月饼,你又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左边有23个月饼,右边有30个月饼。   教师:同样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又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23+30=   教师:想一想,怎样算23+30呢?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在图中看出来吗?   引导学生说:把左边的2盒和右边的3盒放在一起,加起来就是5盒,把单独的3个月饼放在一起。5盒就表示5个十,3个表示3个一,所以50+3=53。   教师:是这样的吗?(出示下图)   学生:是。   教师:和上一道一样,除了看图计算,我们还可以采用在计数器上计算和想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式来算23+30,下面请同学们选一种喜欢的方式来计算,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用计数器计算的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用计数器算23+30,先在计数器上拨上23,再在十位上拨上3,这时计数器上的结果是53。   教师追问:你第二次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而不在个位上拨3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二个加数30是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教师:有想数的组成算23+30的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说:把23分成20和3,先用20+30=50,再用50+3=53了。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右图)。   教师:不管用哪种方法计算23+30,在计算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数要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加。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23+3,现在又学习了23+30,比较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两道题都是23加几,不同的是一个是23加一位数,另一个是23加整十数。   教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也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板书课题   教师:那在计算23+3与23+30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两道算式之间的不同。   教师:在计算这两道加法的时候,都是拨的是3颗算珠,这3颗是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说:不一样。前3颗算珠是表示3个一,拨在个位上;后3颗算珠是表示3个十,拨在十位上。   教师:对了,所以在做这样的加法时,要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说,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3.练一练   教师:你能用你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这样一些算式吗?   学生:能。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练习。26+3=24+4=18+6=26+30=24+40=18+60=   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完成课堂活动第1小题。   学生自己练习,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4题。 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景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按照传统,这一天我们要吃什么?你们喜欢吃吗?你看学校准备了你们喜欢的月饼,已经送来了。(出示例2情景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23+30   (1)图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该怎么列式?   (3)23+30等于多少?你会算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计数器、情景图、小棒等。   (4)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5)反馈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结合学生的算法板书)   数的方法:23,33,43,53。   算的方法:20+30=50,50+3=53。   数的组成:2个十加3个十得5个十,5个十和3个一组成53。   拨计数器的方法:先拨23,再拨30,得53。   看情景图:2盒加3盒是5盒,是50个,50再加3得53。……   注:当学生讲到用计数器算时,追问:你是怎样拨珠子的?为什么加30要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能不能在个位拨3个?为什么?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   (6)小结:23+30共有几种算法?(结合板书进行小结)这些算法都可以算出23+30=53。   (7)摆一摆,算一算:34+30。 课题四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练习题。 45+3= 33+4= 23+5= 63+2= 45+30= 33+40= 23+50= 63+20=   抽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谁能说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要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加。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有关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得图中的数学信息。要求学生理解:图中有64只千纸鹤,其中有30只是小明折的,剩下的全是小华折的。   教师:如果让你根据图上的这些信息来提一个数学问题,你会怎么提?   学生: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   教师: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该怎么列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列式,算式为:64-30=;并说明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另一部分数。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是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加,用这样的计算方法来猜想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觉得64-30应该怎样算?   引导学生猜想出64-30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同学们在计数器上算一算64-30,看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后回答,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你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呢?   学生:因为我是在计数器十位上减3。   教师: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呢?   学生:因为这里的3表示3个十,所以要在十位上减。   教师: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如果不用计数器,你怎样计算64-30?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想60-30=30,30+4=34;或个位上4减0得4,十位上6减3得3,所以64-30=34。   教师:不管采用哪种算法,都是把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说明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同学们会用这样的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吗?大家来试一试。 多媒体课件出示: 45-20 38-30 97-60 53-40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自己的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教学64-3   教师:如果我们把64-30中的30改成3,这个算式就变成了64-3。计算64-3和64-30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指导学生说出相同的地方是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教师:对了,我们在学习100以内的数时就知道3个一和3个十是两个不同的数概念,所以一定要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减。这是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   指导学生说出64-30是在十位上减3,是减去的3个十;而64-3是在个位上减3,减去的是3个一。   教师:对了,3个十和3个一的不同计数单位,决定了它们要对着被减数不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减。现在同学们能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计算64-3了吗?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如有的学生从十位上减起,有的学生从个位上减起,只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就行了。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算一算58-4,39-7,26-5,94-4。   学生计算后汇报答案,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有两位数减整十数,也有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不管是哪种减法,计算时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对了,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就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3.练一练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43-20=56-40=77-60=86-50=43-2=56-4=77-6=86-5=   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64页完成课堂练习第2题。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4、解决问题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用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红口算44道题,其中错了3道,小红正确口算了多少道题?小华口算44道题,正确地口算了40道,小华算错了多少道题?是小红口算正确的题多还是小华口算正确的题多?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抽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5,6,7,8题。 课题五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算一算. 43+5= 47+2= 6+51= 4+22= 43+50= 47+20= 60+51= 40+2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要求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教师: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就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看我们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中适不适用。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7页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班上男生有23人,女生有25人。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23+25。   教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学生:因为这是求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和。   教师:怎样计算23+25呢?我们还是先用计数器来计算,同学们用计数器计算已经有经验了,老师就不再提示,同学们自己计算。   学生用计数器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   学生用计数器边演示边汇报:我先在计数器上拨上第一个加数23,然后在这个数上加25,先在个位上加5,再在十位上加2,这样我就知道23+25=48了。学生汇报到这个地方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要把5加在个位上,2加在十位上呢?”让学生意识到,这里的5是5个一,个位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一,所以应该对着个位加;25中的“2”表示2个十,十位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十,所以应该把2加在十位上。   教师:你们觉得在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强调的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这个计算方法在这里适用吗?   让学生感受到是适用的。   教师:所以我们知道在计算加法时要遵守的一个法则“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教师:我们用“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的计算方法在计数器上算出23+25=48。除了在计数器上算,我们还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口算23+25应该怎样算?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23+25时,要先算20+20=40,再算3+5=8,最后把40和8加起来得48,所以23+25=48。   教师:看看第67页中这个小男孩是怎样算的,他应用的是什么计算方法?   让学生发现小男孩使用的就是口算方法。   教师:书上这位老师告诉我们“还可以用竖式算”。同学们以前学过竖式吗?   学生:没有。   教师:现在老师教你写竖式。   (教师边说边板书)先写上第一个加数23,然后在第二排写第二个加数25,在写25时,请同学们告诉我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教师:对了,第二个加数要写在第二排,而且写的时候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哪个同学来写第二个加数?   抽学生在黑板上写25,其他同学给他检查写得对不对,主要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   教师:现在两个加数写好以后,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一个加号,表示两个数相加,然后在两个加数下面画一条线,把加数与得数分隔开。现在我们对齐相加,个位上3加5得8,在个位上写8,十位上2加2得4,对着十位写4。所以23+25得48。这样的竖式同学们会写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27+21。   学生计算时,教师来回巡视,做必要的指导。然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全班同学检查是否是按竖式的要求写的,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结果是否加正确了。也就是要求学生从格式、方法、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检查。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幅小棒图,你觉得这些小棒在摆放时注意了些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这些小棒都是整捆小棒对着整捆小棒,单根小棒对着单根小棒这样摆放的。   教师:也就是说,这些小棒在摆放的时候,就注意到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注意到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教师:这样一齐,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两堆小棒的几个十和几个一。   请同学们口算出它的结果,把算式填写完整。   学生口算后填算式。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43+42,51+33。   学生计算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看第69页第2题,这是一个口算游戏,同学们明白这个游戏怎样做吗?   指导学生说出这个游戏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说出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另一个同学迅速地口算出结果。   教师:你们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出题的同学,出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题一定是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不进位的,也就是说个位上两个数相加的和要小于10,十位上两个数相加的和也要小于10,这样的题同学们会出吗?   学生:会。   教师:好,同桌的两个同学开展这个游戏。学生游戏时,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第70页练习九第1,2,3题。 课题六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第68页的数位图和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过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算一算。 43-5= 47-2= 51-6= 22-4= 43-30= 47-20= 78-40= 42-30=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要求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时,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看我们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中适不适用。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8页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左面有39个茶杯,右面有25个茶杯盖。   教师:茶杯和茶杯盖是一一对应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求还差多少个茶杯盖,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用39-25。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把39个茶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另一部分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39-25就是减去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剩下的就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也就是还差的茶杯盖。   教师:怎样计算39-25呢?我们在数位图上摆一摆小圆片。谁告诉我,先摆哪个数?然后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摆39-25时,先要摆出39,再从十位和个位上分别分掉25。   教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十位上和个位上分别去掉25呢?同学们还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39-25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方法来计算的。   教师:同学们用小圆片算一算。   学生小组用小圆片拼摆计算39-25,教师作必要的   指导。学生算完后抽一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来摆一摆,一边摆一边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如果不用摆小圆片,你怎样计算39-25?让学生说出没有小圆片,可以用口算或用竖式来计算。   教师:把你们的小圆片收起来,大家从刚才两种算法中选一种来自己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教师:有选择用口算计算的学生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指导学生指着算式说把39分成30和9,30-20=10,9-5=4,10+4=14。   教师:你认为在口算39-25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能给同学们提个醒吗?   指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注意十位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个位对着个位上的数减。   教师:也就是说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是口算的同学提醒我们注意的。有用竖式计算的同学吗?到黑板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算法。   让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算法。   教师: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都要先在上面写出第一个,也就是被减数,然后在第二排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写出减数,在减数的左边写上减号,最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不同的是加法要写加号,而减法写减号;加法是对齐数位相加,减法是对齐数位相减。   教师:你认为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同学们再一次说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看来这个计算法则非常重要,不管用摆小圆的方法算,还是口算,还是用竖式计算,都要遵守这条规定,教师把这条规定写下来。教师板书。   教师:这样我们就算出还差14个茶杯盖。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79-33和97-26,要求79-33用口算,97-26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口算要求说出自己的口算过程;用竖式计算的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学生的竖式的同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全班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8页例3图。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是两辆汽车,它们的座位是不一样的,你能算出小客车比大客车少多少个座位吗?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在学生说算法的过程中教师作如下的追问。   教师:为什么要用45-23呢?让学生说出因为这是两辆汽车的座位数进行比较,把大客车的座位数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小客车的座位数同样多的座位数,另一部分就是比小客车多的座位数,所以要用45-23。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计算45-23的呢?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明白不管是用口算还是用竖式计算,都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二横排的题目。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幅小圆图,看图列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   学生口算后填算式。   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43-42,56-33。   学生计算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第70,71页练习九第4,5,6题。 课题七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单元知识   教师: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习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师:在这些加减法算式的学习中,我们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引导学生说出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教师:对了,不管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们都非常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我们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板书在我们黑板的中间,然后我们再围绕这句话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口算第73页第1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抽一、两个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过程。如65+3,要这样想,5+3=8,60+8=68。   教师:在口算过程中,你觉得哪几点比较重要?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是:   (1)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2)如果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般先加减十位上的数,再加减个位上的数;   (3)在加减个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十位上数的加减结果。   教师:在口算中,同学们归纳的3条都非常重要,如果哪一条弄错了,整道题就要口算错,我们看看这样两道题,分析一下它是在哪个地方算错了。多媒体课件出示:6+33=93,56-20=54,67-43=4,32+16=8。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第1,2小题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第1小题把个位上的数加到十位上去了,第2小题是把十位上的数对着个数上的数减;第3,4题是忘记了加减十位上的数,只把个位上加减的数写了上去。   教师:所以我们在口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上几点。另外你猜一猜刚才老师出这些错题是哪个小朋友做的吗?告诉你们,是一个粗心的小朋友做的,他一边做口算题一边看电视,所以才有上面这些错误,从这件事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特别专心,这样才能正确地口算出结果。 教师: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2题,专心地用你们掌握的口算方法算出每颗小芽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回答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三、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在这个单元我们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外,我们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34+43,计算完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计算的过程,全班订正计算结果。   教师: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二是一般从竖式的个位上的数加减起。   教师:同学们归纳的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是不是每个小朋友在计算时都注意了这两个问题呢?请同学们看着第73页上的第4题,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把第73页上的第4题的图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然后抽学生一道题一道题地判断,找出错误的原因后,让学生用正确的竖式加以改正。   教师:刚才我们检查了这些小朋友的作业,他们错误的原因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没有对齐,有的把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去了,有的把十位上的数对到个位上去了,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非常重要。   教师:请同学们在计算中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方法完成第73页第3题,题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用口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结果,再抽两道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口算过程;然后抽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同学们都会计算了,下面请小朋友们用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帮助小袋鼠找自己的妈妈。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74页第5题,学生计算一道题多媒体课件上连一条线,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74页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下面我们用掌握的这些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75页第8题的情景图。   教师: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   教师:要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应该怎样想?   指导学生说出要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就要把鹅的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鸭同样多的只数,另一部分是比鸭多的只数,算式列成36-20。   教师:用你们喜欢的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然后问   学生:“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指导学生从两数和的方面提出数学问题并   指导学生解答。   教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一看第75页第9题,书上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用我们现在掌握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的?哪些是用这些方法还不能解决的?都可以提出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个单元去解决。   学生先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然后自己看图提问题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留到下个单元解决。 [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用哪些方法可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第五单元: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77页情景图和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能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教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用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教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看到了公鸡在叫,小朋友起床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墙上有作息时间表,还有……   教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甲:我看到大公鸡在叫。   学生乙:我看到……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面,认识整时、几时半   (一)观察钟面   教师:互相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略。   教师: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钟表。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教师:这些钟表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它们的形状不同,样式不同……   学生乙:有的钟表有12个数,有的没有。   教师:这些钟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表示什么?(时间)它们靠什么表示时间呢?(指示电子钟)这种靠什么表示时间?(数字)(指示剩下的钟表)那这一类呢?(指针)   多媒体放大显示一个钟:教师介绍时针、分针后,学生进行拨针小比赛。   (二)认识整时   1.认识7时   多媒体显示77页例1的三个钟面,放大显示7时钟面。   教师:看看这个钟面的分针、时针分别指在哪里?(板书:看分针、时针。)   学生:这个钟面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教师:议一议这个钟面表示多少时间。(板书:议。)   如果学生能说出是7时,则鼓励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并明确告诉   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如学生不能回答,则直接告诉这是7时,并出示电子表显示的时间。   教师:看看早上7时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起床)想想(板书:想。)每天早上的7时你经常干什么?   学生甲:我在起床。   学生乙:我开始上学了。学生丙:我开始……   教师:再想想你周围的人,每天早上7时经常做什么?   学生甲:我爸爸在洗脸、刷牙。   学生乙:我奶奶在……   教师:如果没有钟表告诉你是早上7时,你怎样判断大约是早上7时了呢?   学生甲:如果我听到公鸡叫,天也亮了,我想可能7时了。   学生乙:如果我看见小朋友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会觉得大约是7时了。……   教师:这样学会用周围的环境来判断时间,小朋友们每天都能准时上学了。   2.认识12时、4时   用多媒体显示12时、4时的钟面。   教师: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第二、第三个钟面分别表示多少时间,教学过程基本与认识7时相同,但主要以学生认识为主。   3.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的7时、12时、4时都是整时。你会认整时了吗?请小朋友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   学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教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对)教师也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整时?它们的分针指在哪里,时针又指在哪里?   请学生说一说,并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   (三)认识几时半   多媒体课件显示9时钟面。   教师:这是几时?(9时)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多媒体显示:分针转到6,时针转到9与10之间)这时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针转到6,时针转到了9与10之间。   教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还是整时吗?(不是)像这样的钟面还有两个。(多媒体显示3时半、8时半的钟面)   教师:请小朋友们用我们刚才认识整时的方法——看、议、想,任选一个钟面来讨论。   学生讨论后,一组一组地上讲台汇报。   学生甲: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第2个钟面。它的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3和4的一半,我们猜测它是3时半。   学生乙:为什么呀?   学生甲:刚才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时是3时,现在时针指着3和4的中间,既不是3时,也不是4时,分针又指着0到12的一半——6,所以我们猜它是3时半。   教师:有道理吗?(有道理)我也觉得他有道理。谁再来汇报?   学生继续汇报,不足的地方同组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刚才你们认识的9时半、3时半、8时半都是几时半的时间,它们在电子表上是这样表示的(显示电子时间),根据电子表上显示的时间,我们把9时半写成9时30分,把3时半写作3时30分。8时半怎样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8时半写成8时30分。   教师:对了,我们说的几时半就是几时30分。另外你还知道哪些几时半的时间?它们的分针、时针分别该指在哪里?这个时间你们在做什么?   学生交流后汇报,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四)巩固运用   (1)教科书79页练习十的1,2题。   (2)利用今天学习的整时、几时半的知识来猜一猜。多媒体显示以下情景:看《大风车》节目,早上上学,上午第二节课,晚上睡觉。   学生根据以上情景猜大约是多少时间。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那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略。   四、拓展练习   多媒体课件显示情景图片:兰兰这周星期天准备洗洗红领巾,看看电视,做做作业,到书店买几本故事书。请你利用今天学习的整时、几时半的知识帮她设计,她该什么时间洗红领巾,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做作业。看谁安排得最合理。   学生安排后,集体评议略。 认识几时半 (教学片断)   1、观察动态钟面,体验几时半   教师:请看这个钟面,现在是几时?(大屏幕显示3时)   教师:再注意看,钟面上有什么变化?(大屏幕动态显示,分针从12旋转半圈,指向6,时针指在3和4中间)   学生1:分针从12走到1,又走到2,走到3……最后走到6上。   学生2:时针从3走了一点,还没到4,走到了3和4中间。   学生3:分针走了半圈,时针只走了半格。…… [点评:时间是不断变化的,让学生在动态中认识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对时间概念的体验和感悟,在动态认识整时的基础上,再次动态演示几时半,使学生深刻体验整时和几时半的区别,突破难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2、争议感悟,认读几时半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现在是什么时刻?   学生1:3时半。   学生2:4时半。   学生3:4时。……   教师:答案这么多,到底哪位小朋友说得对呢?   小组交流:你们组认为是什么时刻?为什么?   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我们组认为是3时半,因为时针过了3时,但还不到4时。   学生2:我们组和他们的想法一样,我们发现分针没转够1圈,只转了半圈,指在6上,所以是3时半。……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老师同意你们的看法,谁能说说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是3时半呢?   学生:分针指向6,时针指在3和4中间就是3时半。 [ 课题二 认识钟表(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大约几时,会用整时、几时30分、大约几时描述一天的时间。   2、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大约几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2时、7时、1时30分、8时、12时30分的数字钟面。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钟表,会认钟面上的整时和几时半,下面老师考一考大家,屏幕上这些钟面表示的时间你认识吗?   学生认屏幕上的钟面,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整时,什么是几时半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12与1之间,就是12时30分。   教师:也就是说,小朋友在认整时和几时半时,都要看它的时针和分针才能作出判断。我们这节课在小朋友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钟面,钟面上的指针指着7时。   教师:看看这个钟面,钟面显示的是多少时间?   学生:7时。   教师:小红这个时间起床,然后吃早饭,(多媒体课件随着教师的讲解分别出现小红起床、吃早饭等情景,同时小红旁边的时钟上的指针也从7时起开始不停地向8时移动)最后上学,时钟上的指针指向这里的时候,小红刚好到校门口。(小红到校门口时录像和时钟上的指针都定格)小朋友们认识小红到校门口的时间吗?   估计学生会说不认识。   教师:我们看看这时钟面上的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   指导学生看着屏幕说出这时时针刚过8。分针指着1。   教师:现在是多少时间呢?我们让分针倒回来一点。   多媒体课件上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   学生:这时刚好8时。多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向1。   教师:现在呢?学生可以体会到是过了8时了。   教师:过得多不多呢?让学生意识到过得不多,刚刚走过8时多一点。   教师:这时我们可以说刚过8时。现在小朋友们用自己手中的钟面模型拨一拨,先拨到8时,再把分针拨过12,不要离12太远。好!老师看一看你们拨的指针。   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拨的指针,学生可能拨成8时1分,也可能拨成8时2分、3分、4分或5分,反正过8时不远。   教师:小朋友拨这些钟面上的指针的位置都不完全相同,有的拨在第一小格,有的在数字1上,有的在第三小格,但是这时的分针都离12不远,这时钟面上的时间我们都可以说成刚过8时。你知道什么叫刚过几时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过整时多一点就是刚过几时。   教师: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钟面模型上拨一拨,拨刚过5时,刚过9时,刚过12时。   学生操作,每拨一次,就集体订正一次,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刚过几时的计时方法。   教师: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刚过几时了,现在看看这个钟面。   多媒体课件显示例3的第二个情景图。   教师:看看这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为是多少时间?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还没有到10时。   教师:要到10时了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导学生说出要到10时了,因为从时针看,时针快要指正钟面上的10了,从分针看,分针已经走到11,快到12了。   教师:所以图上的小红判断这时的时间是快10时了。你们能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快10时的时间吗?   学生拨后,抽学生拨的钟面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观察所拨的钟面上的时针快要指正10,而分针有的在11,有的在11到12中间,这些钟面上显示的时间都是快10时了。   教师:下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钟面模型上拨出快3时了,快8时了,快12时了。 学生拨后,集体订正。   教师(边拨钟面上的指针边说):我们在这节课认识了刚过几时和快几时了,这两种时间和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整时和几时半比有哪些不同呢?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教师可以作如下的提示:   教师:小朋友们这样想,几时和几时半准确吗?刚过几时和快几时了是非常准确的时间吗?   让学生意识到几时和几时半都是非常准确的时间,而刚过几时不是非常准确,因为过一个小格也是刚过几时,过几个小格也是刚过几时,只要分针过了12且离12不远,都可以用刚过几时来表示,所以刚过几时和快几时了都是对一段时间的估计。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大约几时。   教师在课题下板书:大约几时。   教师: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大约吗?   让学生对照课题说一说这里的大约就是对时间的大概估计。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和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不同的地方。不论是刚过8时也好,还是快8时了也好,都是对时间的一个大概估计,说明这个时间离8时不远。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关注两个对比,一是对比整时认识刚过几时和快几时了,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整时与大约几时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二是对比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体会两节课学习的内容的区别,让学生切实理解大约几时中的“大约”两个字。教学中还强调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刚过几时和快几时了的理解。教学中还通过学生在拨刚过几时时不同的显示方式,让学生理解刚过几时是表示一段时间,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对大约几时中的“大约”两个字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4,5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五、课外作业   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调查一下,商店早上什么时间营业,什么时间下班。早上第一班客车什么时间发车,晚上最后一班车是什么时间。 数学文化:计时方式的变化 (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西师版)一年级下期第81页。   【教学过程】   前面教学了认识钟表,在学生会认钟面上的几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小朋友都会认钟表了,现在我们通常都是用钟表来确定时间的。但是古时候人们没有钟表,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确定时间的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想知道吗?在你们数学书第81页上有几幅画,它会告诉你古时人们是怎样来表示时间的。   学生翻书看连环画,认不得的字可以相互问,也可以查字典,教师也作一些适当的辅导,帮助学生看懂连环画。   教师:看懂它们的意思了吗?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学生1:书上说古时候的人是用立竿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时间的。   学生2:还用日晷来确定时间。   学生3:还说可以用滴漏来确定时间。……   教师:你们看懂了连环画上的文字,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学生1: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立竿测日影。   学生2:还有日晷、滴漏我们都不懂。   教师:什么叫立竿测日影?我们像古时候的人一样一起来做一做,好吗?   学生:好!   教师在讲台上立一根竹竿,用电灯泡绕着竹竿转,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竹竿影子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们注意看竹竿的影子,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竹竿的影子有时候长,有时候短,在不停地变化。   教师:为什么影子有时候长,有时候短呀?   学生思考后回答:电灯在绕着竹竿转,影子就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了。   教师:我们天天看见的天上的太阳像这样一个电灯泡吗?但是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你们看早上的太阳在天边,中午就到了头顶了,晚上呢,它到了这边山脚了。太阳在不同的位置竹竿影子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古时候的人呀就是看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是多少时间的,你看古时候的人多聪明呀。   学生2:老师,什么叫日晷呢?   教师:日晷就是用影子来判断时间的装置。你看这个圆盘上不是有一根小棒一样的细棍吗?(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太阳照着它,它的影子就投到圆盘上,古时候的人就可以看这个影子来确定时间了。懂了吗?   学生2:现在我明白了。   教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1:老师,我还有个问题,如果没有太阳,是下雨天,古时候的人怎样确定时间呢?   教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没有太阳,也就没有影子了,古人怎样确定时间呢?这就要用到书上说的滴漏了。什么叫滴漏呢?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用胶带捆起来的瓶子,瓶口对着瓶口的,瓶口还用一块纸块把它堵上了,只用针把这块纸块穿了一个小洞。上面这个瓶子装有细沙子,把这两个瓶子立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上面这个瓶子里的沙正慢慢地流到下面那个瓶子里面去。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时间越长,漏到下面瓶子里的沙越多,看下面瓶子里沙的多少就能判断时间了。   教师:用漏沙的方法来确定时间的叫沙漏,还有用漏水的方法来确定时间的。   学生抢着回答:那叫水漏。教师笑了笑说:小朋友们,那不叫水漏,叫滴漏,因为它是用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像你们家坏了的水龙头那样,用滴水的多少来确定时间的。   教师: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朋友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1:我觉得古时候的人真是太聪明了。   学生2:我知道不但可以用钟表,还可以用好多方法来确定时间。……   教师:是啊,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你不但可以看到古时候的人们用很多种方式来确定时间,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确定时间呢。除了在钟表上看时间以外,你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确定时间?   学生1:我在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到时间,还有计算机下面也要显示时间。   学生2:公鸡早上叫的时候,就大约是7时了;看到学校中午放学了,就知道快到12时了。……   教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也很会动脑筋。放学后还可以继续观察,也可以从书上查一查,你会知道更多的确定时间的方法。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题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活动所需的商品、人民币等。   【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标,课前准备   教师:我们要开展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数学活动,需要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的商店,并利用所学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知识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同学们有的要做售货员,有的要做顾客。商店里的商品需要大家共同准备,请大家把平时使用过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一些来作为商品(每人带2~3样物品),并制作出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这些物品的价格你们可能不一定知道,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例如,可以到商店去调查,也可以问问自己的家人,或者根据情况估一估价格、查一查资料。另外我们聘请班长担任商场董事长,中队长当商场经理,在购买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购买活动时使用模拟人民币的学具卡片)   二、创设商店购买情景   教师:小朋友今天带来了一些物品,打算办个“小小商店”(板书)。商店设“儿童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3个柜台。   教师同时给出3个柜台的标牌。   教师:你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请同学们分一分,并进行交流展示,再分别把物品摆放到相应柜台上。   三、学生角色分配   教师:现在我们要选出6个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来购买商品,当然,我们一会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交换。   四、购买过程   1、示范购物,明确注意事项   请两名学生上台分别当顾客、售货员模拟示范购物。让顾客自主选购物品,同时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的买卖过程。   讨论:你认为在购物中应注意什么?   小结:   ①采购员首先要确定买什么东西?属于哪一类商品?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该商品,了解商品的价格,同时要根据需要购买,不要浪费。   ②要根据自己手里的钱确定怎样付款。   ③售货员则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并说出找补钱的全过程。这一情节可让学生重点示范。如:用5元钱买3支铅笔。   顾客:请问你的铅笔多少钱一支?   售货员:6角一支。顾客:我买3支给你5元。   售货员:3支铅笔应付1元8角钱,收你5元,补你3元2角。   顾客:为什么补3元2角?   售货员:5元减1元8角,5元减2元等于3元,用其中1元来减8角剩2角,2角加3元是3元2角。   教师:小朋友在购物的过程中,要尽量提出一些新颖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比较新颖,想一想自己在活动中会提出哪些问题来“为难”售货员。   2、现场购物,体验成功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有关的购物知识,现在我们一起到小小商店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在活动过程中,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例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售货员则要检查顾客所付出的钱数。在活动中,如果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或向董事长、总经理、教师请求帮助。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五、汇报讨论,总结评比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引导学生汇报出以下几点:   (1)在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判断一下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教师:在我们今天的活动中,最佳售货员是哪些小朋友?   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其他同学的推荐,评出“最佳售货员”。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题一 进位加法(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6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84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从这幅情景图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回答出图中的文字信息。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出这些算式:27+845+4532-17+12等   教师:这些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复习旧知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改编的例1情景图:把其中的“有8辆客车”改为“有2辆客车”。   教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出:从图中可以知道这个停车场货车有27辆,客车有2辆。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提出“一共有多少辆车?”这个数学问题。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这个数学问题。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   教师:为什么这么列式?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就是要把客车的辆数和货车的辆数合起来。   教师:27+2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7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等于9,9再加上20就是29,所以27+2=29。   2、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看来小朋友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停车场,你发现有变化没有?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出:这幅情景图中的问题和小男孩说的话都没有变,只是小女孩说的话由原来有2辆客车变成了8辆客车。   教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辆车,又该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8   教师:27+8和27+2在计算方法上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猜想: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我想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这个猜想是有道理的,由于它们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所以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都要从个位加起。但是同学们在用这个方法计算27+8时会遇到新的问题,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呢?你们试着算一算就知道了。   学生试着计算后引导学生回答出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在算27+8时,个位上的7+8得15,这个结果比10大,不知结果该怎么处理?此处如果学生知道结果该怎么处理可请学生来讲,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学生不知道结果该怎么处理教师则作如下引导:   教师:是呀,这个比10还大的结果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不可以用学具小棒来帮助我们呢?现在请你用小棒摆出27+8,然后算一算它们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2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   引导学生回答:合起来有35根小棒。   教师追问: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如果你能边演示边说那就更好了。   引导学生回答出:先拿出2捆零7根小棒,再拿出8根小棒合在一起,零的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等于15根小棒,满十了,我又可以把它捆成1捆。新捆好的一捆和原来的两捆合起来就是3捆,也就是30。然后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35。所以27+8=35。   教师多抽两个学生说一说这个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你们通过摆小棒解决了我们这节课上遇到的新问题。   教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操作的方式解决了进位的问题,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又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配合操作过程想一想,先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写在竖式上。然后从哪一位加起呢?   引导学生发现:从个位加起,7+8=15。   教师:刚才在摆小棒的时候你是怎样解决7+8=15这个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是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新的1捆。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   教师:也就是说7+8=15时,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5。在竖式上怎样表示这个变化呢?我们在十位上写上一个小“1”,表示刚才7+8=15中的1个十,再把剩下的5写在个位上。(教师边讲解边作下图的板书)   教师:在这里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儿为什么不把1个十直接写在结果的十位上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十位上的数还没有加,现在进上去的1就把十位占了,一会儿十位上加起来的数就不知写在哪儿了。因此这个进到十位上的1只能记在心里,为了不至于忘记,在十位上写一个小1作记号。   教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接下来要把十位上的2和进上来的1相加,2+1=3,在十位上写3。   教师:通过刚才的探讨,你发现这节课学习的加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回答:以前我们学过的加法个位相加没有满十,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时满十要向十位进1。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我们还应该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上面补充一句“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这样加法的计算方法才全面。   教师板书: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自主练习,深化理解   教师:27+8小朋友们已经会算了,请看大屏幕上这道算式,你会算吗?   (多媒体课件显示:8+27=)   教师:这道算式和27+8相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相加的两个数完全相同,只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方法应该也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自主练习计算后汇报结果。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9+75=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计算过程再全班汇报,汇报时重点要求学生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   五、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略。 课题二 进位加法(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出示: 6+7= 40+40= 80+13= 46+7= 53+40= 46+47=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加法计算,请看黑板,上面的这些加法题哪些你会算?哪些你不会算?   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相关加法知识回答出:前面的5道题都会算,最后一道题不会算。   教师指名学生口答出会算的题,并抽其中的46+7和80+13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前面5道题同学们都会算了,那最后一道题呢?它又该怎么算呢?会不会和我们前面的几道题的算法一样呢?   让学生做出猜测:可能是一样的。   教师: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吧!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列式解答吗?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6+4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6+7的右边相应写上46+47。   教师: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出:46+7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46+47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它们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了,46+47比46+7多加了40。   教师:还记得前面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借助了什么学具吗?   让学生回忆起借助了小棒。   教师:今天我们也可以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理解46+47的计算过程。   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分别摆出46和47,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后,再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汇报出:把单根的7根小棒和6根小棒中的其中3根合起来,刚好凑成10根小棒,即成1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剩下3根单独的小棒,整捆和单根的合起来一共就是9捆零3根小棒,所以46+47=9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上显示:   教师:利用小棒同学们已经能算出46+47的结果了,如果没有小棒用竖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46+47呢?首先你会写46+47的竖式吗?   请一生上台写竖式后教师用一块纸板遮住47的4。   教师:如果我把47的4遮住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遮住十位上的4以后的竖式和左边的竖式一模一样了。   教师取走纸板,十位上多一个4以后该怎么算呢?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有会算的,可请他来讲一讲他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计算的全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依然从个位加起,6+7满10了,向十位进1,剩下的3对齐个位写,然后把十位上的两个4相加得8,现加上进位的1合起来就是9,把9对齐十位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比较一下两道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两道竖式后回答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都要把数位对齐,并且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教师:除了这样算,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解答,如: 1 40+40=80 2 6+7=13 3 80+13=93 4 46+40=86 5 86+7=93 6 40+47=87 7 87+6=93……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教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你会算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做第90页试一试。分别抽三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在计算类似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再加上个位上相加满十进位的1。   2、教学例4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了,让我们来看看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又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相互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集体抽一两个学生说出他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抽其中的一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如:26+35=35+17=   教师:这两个算式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小棒来算,也可以用竖式算,还可以用口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用竖式来计算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如6+5=1120+30=5050+11=61。   教师:口算的过程和我们竖式计算的过程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算法联系,其实口算的过程就是竖式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都理解竖式和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2)小题并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三 退位减法(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前面的减法学得好不好?(出示口算卡片)11-5=36-4=29-3=16-8=12-4=13-6=   让学生根据口算卡片很快地说出结果。   教师:看来前面的知识我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学习减法。   板书(减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改编后的例1情景图。   教师:在体育课上,小红到王老师那儿领乒乓球,小红在领乒乓球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那儿一共有38个乒乓球,小红要领6个乒乓球,提出数学问题是:还剩下多少个乒乓球?   教师:这个数学问题该怎么列式呢?让学生说出列式为:38-6。   教师板书这个算式在黑板上。   教师:同学们会算38-6吗?你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回答: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上8-6=2,再加上30就是32。   教师:在前面我们知道了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次学习中也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如果老师没有38个乒乓球,只有32个,又该怎么列式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还剩多少个乒乓球?   让学生列出算式:32-6。   教师板书(32-6)在黑板上。   教师:比较38-6和32-6这两个算式,它们有哪儿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说出:38-6个位上的数够减,32-6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教师:像这种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退位减法。   教师边说边补充完整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32-6也要用被减数个位上的2去减6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的,因为是减去6个一,所以要用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去减6。   教师:但是在计算用32个位上的数去减6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这次用个位上的2去减6时不够减。   教师:是呀,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让我们还是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思考吧!   要求学生先摆出32(即3捆零2根),然后同桌商量着从中减去6根。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教师不加任何提示,以充分体现“放手”。教师注意行间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摆法,最后全班汇报。   教师:从32根小棒中减去6根小棒后还剩下多少根小棒?   学生:还剩下26根。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回答:2根小棒减6根小棒不够减,可以打开其中的一捆小棒,这样就有12根零的小棒了,用12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还剩6根小棒,和刚才剩下的2捆小棒合起来,还剩26根小棒。   多媒体课件随学生回答一一演示:   教师:是呀,在遇到个位上的数相减不够减时,我们要拿打开一捆小棒,打开的这一捆小棒由原来的1个十变成了现在的10个一,这叫做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在十位上退1作10,再减。多媒体随教师的讲解演示退1作10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地方表现了退1作10的过程。   教师:这种算法具体在竖式上是怎么表示的呢?   多媒体课件在小棒图旁边出现竖式,教师也在黑板上板书竖式。   教师:退1作10,首先要考虑退,在哪一位上退,向十位借的这个“1”应不应该作个记号,作个什么记号?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十位上打一个点表示退1。   教师:然后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一个10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12-6=6。在竖式的个位上写6。   教师:然后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算十位上的数的时候,要注意还“1”。   教师:这个计算过程我们结合小棒演示图来理解就更直观了。   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棒图和竖式图。   (1)打开一捆小棒的同时在竖式十位上打一个小圆点退1;   (2)演示12根小棒去掉6根还剩6根的同时竖式上面计算12-6=6,在竖式的个位上写6;   (3)十位上的两捆小棒闪动同时演示十位上的2落在十位的得数上。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讨,你发现做这类减法时,在计算方法上和前面学习的减法在哪些地方不一样?   可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种减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位不够减,要在十位上退1作10再减,但是在计算十位上时,要注意减去这退掉的一个十。   教师:是呀,在做这类退位减法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板书这句话。   教师:这道题除了这样算,还有没有别的算法呢?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可以先用退位的10减去6得4,再把4和原来被减数个位上的2相加,这样个位就得6,十位上被退1后还剩下2,所以合起来就是26。   教师:不管用哪种算法,都涉及一个退位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退位减法的题你会做了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50-8。   抽一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用竖式完成,然后集体订正。重点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他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2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算这类减法了!下面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吧!多媒体出示例2情景图。你能根据情景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挑一个板书在黑板上,如:35-7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并请他用竖式进行计算。同桌之间再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你又学到了什么?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我们都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略。 课题四 退位减法(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02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用你喜欢的方法选择其中的两道来计算 80-7 32-9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学生独立计算后抽一两个学生用竖式板演32-9,并口述计算的过程,特别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退位的。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退位减法的笔算。   板书课题:退位减法(二)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回答:图中有两幢高楼,左边的高楼有19层,右边的高楼有32层,图中的一个小朋友还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右边的比左边的高多少层?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32-19   教师板书:32-19。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它和我们上一节课学习减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所学的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时向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让我们还是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验证吧!   要求学生先拿出3捆零2根小棒表示出32,再让学生想办法从中拿出19根小棒。学生同桌或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活动后抽一学生汇报。   教师:你从32根小棒中拿走19根后还剩多少根小棒?   学生:13根。   教师:你是怎么拿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引导学生说出:32根小棒中只有2根是单根的,减去9不够减,可以把3捆中的任意一捆打开,从10根中拿出9根,把剩下的1根和原来的2根放在一起,共剩下3根单根的。(或者把原有的2根和打开的10根合在一起,共12根小棒,再拿出9根,最后还剩下3根小棒)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1捆,还剩下1捆零3根,所以32减19等于13。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大屏幕上显示这个过程。   教师:通过同学们摆小棒,我们验证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基本一样,那它们的竖式计算又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先独立列出32-19的竖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竖式。3•2 -19 13   教师:这个竖式同学们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后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追问:在用竖式计算时你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相同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减起,用32个位上的2减9不够减,需在十位退1作10和原来的2合在一起成12,用12减9剩下3,对齐个位写,然后再用十位上退1后剩下的2减1,得1,1对齐十位写,由此得到32-19=13。   教师:这个竖式的思维过程和我们刚才摆小棒的思维过程一样吗?   学生不难发现是一样的。   教师: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这类减法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要特别注意退位的10要在被减数的十位头上打上小圆点,十位上的数相减时,也要注意被减数要少1。   教师:通过我们用竖式计算,同样我们也验证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吗?   学生:一样。   教师:完全一样吗?比较一下32-9和32-19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32-9和32-19都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向十位退1作10,其中32-9个位上不够减在十位退位后,十位上的数不需要再减,而今天所学的32-19个位上不够减在十位退位后,十位上的数还需要再减。   教师:同学们除了用小棒、用竖式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计算32-19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可以口算。   教师追问:具体说一说怎么口算。 引导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 (1)可以先把32分成20和12 12-9=3 20-10=10 10+3=13 (2)把32分成22和10 10-9=1 22-10=12 12+1=13   教师:在计算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同学们,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你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做做练习吧!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   第1题教师黑板上出示算式:45-18   教师:根据这个算式,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人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另一人用竖式算一算,然后再比一比,看你们得到的结果是否一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抽两名学生上台分别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和用竖式计算的过程,集体评价。   2.课堂活动   第2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题的要求:先估计差的十位上的数是几,再计算。并出示其中的第1小题:72-29=□3   教师可请一学生先示范估计,并追问他是怎么想的。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出:被减数个位的2减减数个位上的9不够减,所以被减数十位上的数要退位,因此在估计时要少看1。即应该用6-2=4,十位上的数字是4。该生估计后请另一个学生用竖式板演验证。最后让学生翻书到第102页第2题,独立把估计的十位上的数完成在书上,在本子上用竖式进行验证。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课题五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连加、连减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上出示:3+8+6=10+5+2=15-6-3=20-5-5=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   教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用上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连减。   板书课题:连加连减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回答:图中告诉我们少先队分成了三批入队,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3人,第二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8人,第三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6人。   教师:根据这个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一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入队?   教师:根据你前面的学习经验,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13+18+16。教师板书:13+18+16。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13+18+16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3+8+6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3+8+6是20以内的连加,13+18+16是100以内的连加。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主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①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10+10+10=303+8+6=1730+17=47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13+18=3131+16=47   ③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18+16=3434+13=47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教师小结:在计算连加的算式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算。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0-18-13。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50-18-13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   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小题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连 加 (教学片断)   教师:我们现在分别知道了每一批少先队员的人数,怎样才能求出总人数呢?   学生1:把它们合起来。   学生2:算总人数就要用加法。   学生3:可以把这些人数一次一次地加起来。   教师:那算式该怎么列呢?学生1:可以先用13+18,然后加得的结果再加16。   学生2:可以全部加在一起,13+18+16。   教师:这样的算式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加法算式一样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1:有点相同,但是多了1个加号。   学生2:以前的加法算式里是1个加号和2个数,但这个算式有2个加号和3个数。   教师:所以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算式。那连加算式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学生1:可以像以前学的加法一样算,只是要先把13和18加起来后得的结果再加上16。   学生2:我觉得可以先用13中的10和18中的10,还有16中的10先加起来,就是10+10+10。然后再把3,8和6加起来,3+8+6。最后再把它们的和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学生3:我觉得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   教师:如果用竖式的话,和以前所学的算法一样吗?怎么写呢?   学生1:可以分成两个竖式。 学生2:可以全部合在一起写。 学生3:我觉得还可以这样写。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不错,有的同学还利用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 课题六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会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的计算,会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上出示:35+28+17=27+20+45=68-39-12=92-43-40=   教师: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请选择黑板上的任意一道连加和一道连减,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吧!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分别抽4名学生到黑板上用竖式板演,并让其中两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我们在计算连加和连减的算式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要特别注意加法中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   教师: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学习加减。   教师板书:加减。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回答图中的信息有: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一个礼堂开联欢会,礼堂里只有80张椅子,一年级一班有学生48人,二班有学生45人。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数学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提出“还差多少张椅子”这个数学问题。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还差多少张椅子”这个数学问题。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椅子要差?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合起来超过80了。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大致估计的。因为四十几加四十几不少于八十几。   教师板书这个数学问题后追问:这个数学问题该怎么列式解答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8+45-80。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指导学生说出先把两班学生人数合起来,再和椅子数相比较,看两个数相差多少,就知道差多少把椅子了。   教师:这个算式又该怎么算呢?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算式和今天学习的算式都是有3个两位数在相加或相减,连加或连减算式中的运算符号相同,不是加号就是减号,这道题中既有加号也有减号。   教师:像这样既有加号又有减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教师补充完整课题。   教师:在一道加减混合的算式里又可不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呢?   学生:可以。   教师:这道题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教师:下面请用竖式尝试算一算吧。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请一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主要   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   教师:这两种不同写法的竖式一样吗?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择优,得出自己最喜欢的那种写法。   教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加减混合和前面学习的加法、减法都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不管是在怎样的算式里100以内的加减都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个位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位和个位相减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位的问题。   教师:这个算式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学生还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①40+40-80=08+5=13   ②80-48=3245-32=13……   学生说出算法后教师还应追问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算。   三、巩固练习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合作完成课堂活动第(3)小题,可一个学生操作小棒,另一个学生根据摆法口答算式。 活动完后抽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除了同学们想出的这些计算方法以外,谁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比如能用“抵消”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吗?比如38+25-38怎样计算才又快又对呢?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在课后去探讨。学生回答略。 课题七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所学知识   教师:同学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全部学完了,这节课我们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师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和你的小伙伴先一起交流交流吧!   学生交流后抽一、两个学生汇报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成板书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   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二、自主复习   1、复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师黑板上出示下面4道题:   教师:这些题同学们会算吗?请你独立进行计算。    ①46+32②46-32③54+29④54-29   学生计算并抽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集体订正答案。   教师:请同学们横向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横向观察,1,2小题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3,4小题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师:这两组题有相同的地方吗?是怎么计算的?   引导学生回答:不管进位还是不进位,退位还是不退位,列的竖式都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并且都从个位加减起。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纵向比较一下,你又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纵向观察,1,3小题都是加法,但第3小题是进位加法;2,4小题都是减法,且第4小题是退位减法。   教师: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它们的计算方法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儿不一样?   引导学生回忆后回答:都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在计算时都要从个位加减;但进位加法当个位上相加满10时要向前一位进一,再加;退位减法在个位上不够减时也要向前一位退1作10,再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如下:加法减法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减起不同点个位满10,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关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地加以解答。   教师:下面我们来运用加减法的知识当当小小邮递员。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11页上的第2题连线。完成后抽一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展示,并集体订正。   2.复习连加、连减、混合加减   教师: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前面学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不退位,退位减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主要汇报出以下内容: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是笔算加减法的拓展,在计算时都是先算出第一步的结果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竖式计算时都可以采用叠加的简便写法。   教师:这类题同学们会算吗?我们来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计算第111页第1题的最后3个小题。抽3名学生分别板演后集体订正。   教师:在计算这类题时我们除了要遵照我们在学习中掌握的计算方法,还要注意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怎样才能做到合理、灵活呢?   请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几道题。   教师板书:23+19+2754-18-2446+38-46。   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这几道题,然后得出第1小题要先把23和27相加,加得的结果再和19相加;第2小题可以用54先减24,再用减出的结果来减18;第3小题的46和46“抵消”,结果就是38。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在计算时,能够简便计算的算式就用简便的方法计算;能口算的那一步就用口算,能凑整的时候要凑整。 教师小结:希望在以后的计算中,同学们都能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灵活而合理地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111页第3题 教师提示:做这类题时为了不发生错误,可以将○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分别算出来并写在算式的下面后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你都掌握好了吗?还有不明白的吗?说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学生回答略。 第七单元:统计 课题一 统计(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3页例1、第116页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会进行统计分类,认识象形统计图,认识最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初步理解统计图和统计表的联系。   3、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用统计图或统计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森林里去参加森林小学的开学典礼,想去吗?不过森林小学里不仅小动物多,数学问题也很多,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回答略。   出示例1情景图。   二、引入课题   教师:瞧,来了这么多小动物!但是这么多小动物聚集在一起,你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数一数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师板书课题:统计。   三、教学新课   1、合作探究   教师:首先我们要将这些小动物分类(教师板书:分类。),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类,再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用小动物的学具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合作对小动物进行分类,教师巡视。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展示你们分类的过程。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分类知识将这几种小动物分为小羊、小猫、小兔和小狗4堆。   教师:同意这组小朋友的分法吗?   学生:同意。   教师:现在你能清楚地看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吗?   学生:不能。   教师:我们还需要把它们一个对着一个地排起来。   教师板书:一个对着一个摆。   教师示范摆小狗学具。   教师:谁来说说老师是怎样摆的?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一个对着一个从下往上整齐地摆的。   教师:你们会摆吗?试着像老师这样摆一摆。   学生摆。学生摆好后作适当的评价。   教师介绍统计图。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了吗?   学生:能。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说出,统计图中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个头像,就说明有多少只小动物。   教师:请你完成统计图下面的填空。   学生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填空,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知道哪种小动物最多?哪种小动物最少吗?怎样解决?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并汇报。   教师:从统计图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从图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后同时抽学生来解决,并用小红花进行鼓励。   2、统计图形,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要求学生说出先将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把同类的小动物从下往上一个一个对着摆整齐。   教师:你们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自己来统计?请同学们统计出书上116页第1题中每种图形分别有多少个。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与第1题相符的学具进行统计。   教师:统计好了吗?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要求汇报的学生说出先把各种图形分类,然后再一个对着一个的摆好。   教师:你们和他的统计图一样吗?小组内互相看看谁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摆的,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摆的。出示横着摆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将这种横着摆的方式与前面学的竖着摆的方式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摆放形式上不同,但是都要把一端对齐才好观察另一端数量的多少,这种基本的统计方法是没有变的。出示统计表:三角形()个正方形()个圆()个   教师:小朋友们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谁能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列表示图形的类别,第二列表示每种图形的个数。出示例1统计图和填空题。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表格,和我们刚才做过的填空题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这两道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实际意义都是相同的。   教师介绍统计表。   教师:现在你能根据你刚才制作的统计图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然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从你的统计图中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来考考你的同学,小组内比赛看谁提的问题多?   小组活动后全班汇报,对提得好的学生发小红花奖励。   三、巩固运用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方法,能不能用你学到的方法来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呢?   学生:能。教师出示小动物。   教师:是哪些小动物遇到问题了?   学生:小猫、小狗、熊猫、小熊……   教师:这些小动物都带来了一个袋子,袋子装的是什么我不告诉你,但是里面的东西有多有少,需要大家进行统计。小组内商量你们想帮助谁?   学生汇报后发给活动材料,再分组活动。   教师:你们组帮助的是谁?是怎样进行统计的?从统计图中你想问大家什么问题?介绍得好的发小红花。   教师:你觉得这些统计图怎样?   学生:很好,很漂亮。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小结,教师作必要的总结。   五、巩固拓展   教师:今天每位小朋友都表现得好,小组合作也非常成功。你们想知道究竟哪组合作学习得最成功吗?   学生:想!   教师: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结果呢?   学生:看黑板上的红花。教师指着红花图:这就是一幅什么图?   学生: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甲:第2组的小红花最多,他们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   学生乙:我们组没有得第一,但下次我们一定要努力,超过他们!……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评价,多进行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同学们刚才用统计的方法对你们自己的表现作了评价。老师今天表现得怎样呢?我也想统计一下。每个小组都有三种表情牌,(如下图所示)如果你们觉得老师这节课上得好,就选择微笑的笑脸贴在黑板上;如果你们不满意这节课呢,就贴哭脸;觉得一般,就贴没有表情这个脸,懂了吗?(学生:懂了)   学生上台贴表情牌,教师根据统计结果作相应的总结,如果满意的学生多,就感谢学生的信任;如果学生不满意,就了解不满意的原因,并今后加以改正。 课题二 统计(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4页例2、课堂活动和116页练习十六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能按数量分类统计,经历象形统计图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象形统计图的统计方法。   3、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在用统计图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有钱币的储钱罐,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这节课继续学习统计。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储钱罐,这是小红同学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你想知道这个储钱罐装有多少钱吗?   学生:想。   教师:老师把这个储钱罐里的钱倒出来。   教师把储钱罐里的硬币全倒在视频展示台上,堆成一堆。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多少钱吗?学生仍然不知道有多少钱。   教师:怎样才知道有多少钱呢?   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有数一数,把它一个一个地摆出来,教师提示学生这节课学习统计,我们还是用摆的方法来了解有多少钱好一些,随即追问一个问题“怎样摆呢?”让学生意识到要先分类。   教师: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个储钱罐,把里面的钱倒出来看一看,你认为这些硬币可以怎样分类?学生倒出来后讨论,要按硬币的面值来分,把1分币分到一起;把5分币分到一起;把1角币分到一起;把1元币分到一起。   教师:1分、5分、1角和1元都表示了不同的数量,所以和上节课不同的是,这次是按数量分类,同学们按这样的分类标准分一分。   学生分类,抽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分类,把这些硬币分成4堆后,教师发给每组一张纸(纸的下端如图所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摆一摆。   教师:根据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经验,在进行拼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最下面的图形要对整齐,然后拼摆图形,横排和竖列的图形都要对整齐。   教师:把这些硬币摆一摆。   学生摆硬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把学生拼摆的结果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同学们是这样分类拼摆的吗?这样我们就把这些硬币按1分币、5分币、1角币和1元币这样不同的数量统计出来了。看看你们的统计图,与书上第114页的统计图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是书上统计1分币时摆了两列。   教师:猜猜书上的1分币为什么要摆两列呢?   让学生理解是因为一列摆不下,所以又摆了一列。   教师:这样一列摆不下,摆成两列也是可以的。把这些硬币分类摆放后,就成了一幅漂亮的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些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的信息有1分的硬币最多,1元的硬币最少。   教师:1分硬币比5分硬币多多少枚?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15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这是一幅先进班集体评选中用到的小红旗统计图,要求我们看着这个图填统计表,在看图填统计表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统计单位要与表上的统计单位要一一对应,比如一班的小红旗面数就要对着表中的一班的表格填,不能填错,二是在数统计的小红旗的数量时,不要数错。   教师:对了,一是要注意统计单位的对应,二是不要把统计的数量数错。好,现在同学们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学生填写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这道题下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哪两个班的小红旗一样多,第二个问题是4班比3班少几面小红旗。同学们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全班集体订正。   2、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六第2题   教师:这道题统计什么内容?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统计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统计的内容是各种价格的月饼各有多少个,是按月饼的价格分类统计的。   教师:和例题比,这幅月饼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明白最大的不同是统计图的样式,例题的统计图是竖着摆放的,而这个统计图是横着摆放的。   教师:它们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学生:是一样的。   教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知道5元的月饼最多,8元的月饼最少。   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3、多媒体出示第117页第3题   教师:看看这道题上面的文字,你知道这幅统计图是怎样来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幅统计图是小华这个体育委员为了调查班上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让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图案选择出来贴到学习园地上,形成这样一幅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注意题中有“每个同学选一个图案”这句话,为什么每个同学只能选一个图案呢?   让学生理解这样做是为了不重复统计。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统计图填下面的统计表吗?试试看。   学生填表后,将学生填的表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统计表下有4个问题,你能回答哪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一共调查了多少个同学时,教师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统计人数的?”   让学生理解有多少个图案就说明统计了多少个人,因为一个人贴的一个图案;当学生回答如果全班同学要组织一项体育活动,应该组织游泳活动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让学生意识到选择游泳的人数最多,代表了全班大多数人的意见。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它和上一节课学习的统计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怎样进行统计?你还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115页第2题。每个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年龄,再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八单元:总复习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第1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计算单位、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概念的掌握水平。   2、通过复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计算单位、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概念的掌握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这学期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回想一下,100以内的数包括哪些学习内容?   指导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学习内容包括数数、数的组成,写数、读数,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和认识人民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写数、读数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认识人民币 教师:这节课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复习数数、数的组成   教师:我们在数1到100的数时,可以怎样数?   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10个10个地数。   教师在“数数”后面接着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教师: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地从8数到26;再一十一十地从10数到100。   学生数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4捆零7根小棒。   教师: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地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呢?   让学生理解数这些小棒时,要先10根10根地数出有多少个十,再一根一根地数出有多少个一。   教师:用你们掌握的两种数数的方法数一数。   学生数小棒后汇报。   教师:所以同学们在数数时经常是把两种数数的方法结合起来用的,两种数数方法配合使用,在数数的同时,就知道这个数的组成了,例如刚才同学们数小棒时数出多少个十多少个一?   学生:数出4个十7个一。   教师:所以47是由4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3捆零4根小棒。   教师:这里面又数出了多少个十和多少个一?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让学生明白这些小棒可以数出3个十和4个一,所以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教师:说一说5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89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学生回答略。   三、复习写数、读数   教师:下面我们复习写数、读数。不管是写数还是读数,都要用到数位,你知道数位是怎样排列的吗?   指导学生说出数位的排列是: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写数、读数”后面板书。   多媒体课件出示:36,63,78,87,99,100。   教师:这些数怎样读?   学生读数。   教师:83怎样写?38呢?79,54呢?   学生写数。   教师:你觉得在读、写100以内的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总复习第1题和第2题的1,2,3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复习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教师:怎样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先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比较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多媒体课件显示:在圈里填“>”、“<”。89○9872○7158○6083○8499○100   教师:这几组数哪些是十位上相同的数?哪些是十位上不同的数?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比较方法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   学生比较。比较时不但要求学生说出结果,还要求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这样掌握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就可以把数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了。请同学们看书上第119页第2题第4小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排列方式是先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19页第4题。   教师:要求甜甜和朋朋可能有多少钱,应该怎样想呢?   引导学生这样想,100元比25元多得多,28元比25元多一些,20元比25元少一些,8元比25元少得多。所以甜甜可能是28元,朋朋可能是8元。   教师:甜甜一定是28元,朋朋一定是8元吗?   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一定,而是有这种可能。   教师:还有哪些可能呢?   指导学生说出甜甜还有27,26,29元这些可能,因为这些数都是比25元多一些;朋朋还有7元,6元,5元等这些可能,因为这些数都比25元少得多。   教师:这样一来,我们对多与少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五、复习认识人民币   教师:通过认识人民币的学习,你知道哪些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把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有三块内容,一是认识币值,二是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三是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多媒体课件上出现一些人民币。   教师:所有的人民币同学们都认识吗?请大家认一认这些人民币。   学生认人民币,教师从中挑出几张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的。   教师: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1元=10角,1角=10分。   教师:8元=()角,60分=()角。要求学生说出因为1元=10角,8元里有8个10角,所以8元=80角;因为1角=10分,60分里有6个10分,所以60分=6角。   教师:2角3分=()分,18角=()元()角又该怎样想呢?   指导学生说出2角是20分,再加上3分就是23分;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10角是1元,所以18角=1元8角。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119页第3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六、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回答略。               课题二 总复习(二) (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121,122,123,124页上的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通过复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对加减法计算方法整体认知结构。   3、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学习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加、退位减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0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法整十数加整十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100以内的减法整十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这节课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121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要求学生对照自己做的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并且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填在表中。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表,教师引导学生填表。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纳。   如果学生不能找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作以下的引导:   教师:我们在计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想一想在减法计算中,也需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吗?   学生意识到也是要对齐相减的。   教师:所以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再计算,就是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的地方。除此之外,它们在计算方法上还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第二条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这一条也是相同的。   教师:还有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说出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完善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相同点不同点100以内的加法100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从个位加减起个位上的数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就要用这样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凡是计算错误,可能是粗心,也可能没有按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我们看看这样几道题。   多媒体课件在表下面出示。   38   +6   9872   -16   6638   +27   5598   -6   38   教师:这些题错在什么地方?用你们掌握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衡量一下,看能不能找出问题在哪个地方?   学生说错误的原因,第1,4题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第2题是退位后在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没有还借的1,第3题是十位相加时没有加上进上来的1。   教师:上面这些错题都很有代表性,同学们计算时要注意按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121页第10题和第122页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方法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计算方法,下面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口算呢?   指导学生说出计算比较简单的计算题时,一般采用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对了。口算比较方便,计算起来也比较快,但是口算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哪些是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呢?对每一个同学来说理解得不一样,有些基础好的学生,比较难的题目他也认为比较简单,对于一些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来说,这些题目就比较难了。所以,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选择口算,有的同学选择笔算,这是正常的。不过基本的口算方法每个同学都要掌握。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地进行口算呢?我们还是在练习口算过程中来总结口算方法,请同学们完成第119页第5题。   学生做题,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教师:都做完了吗?你认为这些口算题可以分成几类?   引导学生把这些口算题分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三大类。   教师:也就是说,这本书要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要求口算。下面想一想,20+40,80-30怎样口算的?你能说一说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应该怎样口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20+40,80-30的计算方法以后,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归纳为想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如计算20+40时,想2+4=6,所以20+40=60。   教师: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以9+35和84-80为例,说一说这两类题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9+35时,想9+5=14,14+30=44;口算84-80时,想80-80=0,所以84-80=4。   教师:怎样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是先想一位数或整十数加在两位数上的哪一位,然后再按一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口算。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23页第15题,引导学生用口算的方法进行口算。   四、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23+28+19,93-27-18,35+28-44。   学生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出这些计算要分两步,第一步算出前两个数加减的结果,再用这个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   教师:这种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非常普遍,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24,125页,完成书上第16,17,18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课题三 总复习(三) (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121,122页上的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复习,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等知识的理解,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教师:我们在这本书中还认识了方向和位置、认识了一些图形,还认识了钟表,能简单地回忆一下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指导学生说出在方向和位置中认识了前和后、上和下、左和右,还会在教室里找出座位,会辨认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象;在认识图形中,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认识钟表中,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知识。   二、复习方向和位置   教师:在方向和位置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现在你能用手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左、右方向吗?   学生指自己的上、下、前、后、左、右。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用上、下这两个方向词,在什么情况下用前、后这两个方向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呢?   让学生回答出介绍的物体位置在一个竖立的面上时,就要用上、下的方向词来介绍,在一个水平面上时,就用前、后的方向词来介绍。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20页第6题的遥控板图。   教师:这是一个竖立起来的遥控板,如果要介绍这个遥控板上按键的位置,你觉得应该用你学过的哪些方向词来介绍?   指导学生说出应该用上、下、左、右这些方向词来介绍。   教师:为什么要用上、下的方向词来介绍呢?   让学生说出刚才教师强调这个遥控板是竖立起来的,所些这些按键每竖列的关系是上、下的关系。   教师:我觉得同学们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同学们的这个想法对吗?请大家翻开书第12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   学生翻书后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对的。   教师:请你按题中的要求,在按键上标出综艺频道、少儿频道、体育频道和电影频道。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上、下、左、右的手势来判断这个学生的作业是不是正确的,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现在同学们会填下面的括号了吧,自己把这道题填写完成。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用一些方向词来描述一些物体的方向了,下面我们复习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21页第8题。   教师:你能判断哪张照片是哪个小朋友拍摄的吗?自己在书上连一连并想一想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作业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指导学生说出拖拉机前面所对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前面;拖拉机侧面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侧面;拖拉机后面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后面。 教师:这就是我们说在站在物体的哪一面拍摄到的就是物体的哪一面,这就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的方法。   三、复习认识图形   教师:我们在这本书中认识了哪些图形?   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学生判断略。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它们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教师:这些图形中,哪两个图形最容易混淆?   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师:你是怎样区分它们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整个图形要长一些,而正方形方方的,四条边一样长。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用你们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区分一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圆?然后把这些图形的个数填在横线上。 学生完成后,把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全班集体订正。   五、复习认识钟表   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个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   教师:我们学习了认识钟表,你能在这个钟面上指出时针和分针吗?你是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对了,钟面上细一些长一些的是分针,粗一些短一些的是时针。你知道分针和时针怎样表示时间吗?比如整时怎样表示?   学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转动分针和时针,让学生分别辨认3时、6时、8时、11时和12时。   教师:几时半又怎样表示呢?比如2时30分?   让学生说出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2和3的中间,就是2时30分。   随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出示2时30分的钟面。   教师:是这个钟面显示的时间吗?   学生:是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1时30分、5时30分、9时30分、10时30分的钟面让学生辨认。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大约几时,哪种情况使用大约几时来表达时间呢?   引导学生说出快到整时了或者超过整时,但超过得不多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大约几时来描述时间。   多媒体课件出示4时55分、7时2分、8时58分、12时5分的钟面让学生辨认。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会认识钟表了,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第122页第12题。   抽学生一个一个地辨认,简单说明自己辨认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六、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PAGE 1
本文档为【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4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飞哥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9KB
软件:Word
页数:142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14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