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研究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研究学校代码:10663学号:16010030111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研究ResearchofTraumaticWritinginTheBuriedGiantbyKazuoIshiguro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研究方向:比较诗学申请人姓名:周丹导师姓名(职称):何嵩昱(教授)2019年6月5日目录摘要................................................................................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研究
学校代码:10663学号:16010030111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研究ResearchofTraumaticWritinginTheBuriedGiantbyKazuoIshiguro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研究方向:比较诗学申请人姓名:周丹导师姓名(职称):何嵩昱(教授)2019年6月5日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选题原因与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三.创伤理论与石黑一雄的创作....................................11第一章《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主题................................................14第一节历史与记忆:创伤之源....................................14第二节遗忘与追寻:个体创伤....................................19第三节沉默与复仇:群体伤痛....................................25第二章《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叙事........................30第一节魔幻意象:创伤的别样隐喻................................30第二节多重聚焦:创伤的复调证词................................36第三节隐蔽化叙述:创伤的理性诠释.............................43第三章《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疗救.......................47第一节直面创伤:寻回记忆,恢复自主权....................................................47第二节跨越创伤:确定归属,实现自我认同................................................51第三节愈合创伤:拥抱“巨人”,与自己和解..........................................55结语....................................................60参考文献................................................61致谢....................................................65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论文成果..........................66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67II摘要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1954-),日裔英国小说家,1989年布克奖和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掩埋的巨人》是石黑一雄最晦涩难懂而又最具人文关怀的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在经历过大屠杀后的英国大地上,一对失忆的年迈夫妇踏上了艰难的寻子之路,路上所遇到的一切唤醒了他们的记忆,寻子之路成为了他们追寻记忆之路。石黑一雄带着对灾难幸存者的无限关怀,将一个关于牢记仇恨还是遗忘历史的选择性命题摆在小说人物面前,通过人物的挣扎来表现他们巨大的心理创伤。本论文主要从赫尔曼的创伤理论出发,以小说文本《被掩埋的巨人》为研究对象,探究小说的创伤主题,解析小说的创伤叙事方式,叩问石黑一雄在小说中所呈现的创伤治愈之路。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石黑一雄的生平和创作,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交代创伤理论和创伤叙事的基本内涵,简述创伤理论与石黑一雄创作的关系,阐明研究《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的可行性和意义。正文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探究创伤主题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的具体呈现,指出石黑一雄主要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挖掘战争带给普通人的伤害。第二章论述石黑一雄在《被掩埋的巨人》中进行创伤书写所运用的叙事策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在小说人物的回忆与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若隐若现的有机叙述层面,将故事隐匿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虚实写作手法之下;二是作家巧妙地将自己的踪迹隐藏在小说文本之外,选择一种置身事外的全知叙述模式,让小说人物的创伤得以更全面展现;三是作家在退出文本的同时设置了隐含作者,通过隐含作者的叙事将读者邀请到文本中,引发读者对创伤事件进行思考和判断。第三章从小说不同人物面对创伤的不同态度来探究《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所蕴含的意义,进而寻求一条与过去的伤痛记忆达成和解的道路,发掘治愈创伤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审视了石黑一雄小说中创伤个体与群体在集体失忆的情况下所引发的一系列精神危机,探讨了作家在小说中所指示的创伤治疗途径。笔者力图通过细读石黑一雄作品,发掘他的创伤书写所具有的深层价值,为那些陷入创伤泥沼无法自拔的人们提供一些启示。关键词:石黑一雄;创伤书写;叙事;记忆IIAbstractKazuoIshiguro(1954-),KazuoIshiguroisanEnglishnovlistborninJapan,whowonthe1989Bookerprizeand2017NobelPrize.TheBuriedGiantisthefirstnovelpublishedbyKazuoIshiguroin2015,whichcombinesinfinitecareforthesurvivorsofthedisaster.ThenoveltellsaseeminglyidyllicBritishlandinwhichaamnesiaelderlycouplestartsthedifficultjourneyoffindingtheirsonafterabrutalmassacreso.Theoldcouple'swayoffindingasoncanalsobeseenastheirwayofsearchingformemory.Thememoriestheyrecoveredwerenotfond,butputapropositionaboutrememberingorforgettingbeforethem,showingtheirgreatpsychologicaltraumainthestruggles.ThisthesismainlystartsfromHerman'straumatheory,takesthetraumaticthemeofthenovelcharactersastheresearchobject,analyzeshowKazuoIshigurowritesaboutthetraumaofthesurvivorsintheHolocaust,andfurtherthinksaboutthehealingwayofthetrauma.Atthesametime,thispaperprobesintotheauthor'sreflectiononhumantraumaandhisconcernforhumandestiny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ization.Thisthesis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introductionintroducesthelifeandworksofKazuoIshiguro,andsortouttherelevantresearchactualitiesofdomesticandoverseas,definesthebasictheoryoftraumatheoryandtraumaticnarration,sketchestherelationsbetweentraumatheoryandKazuoIshiguro,andexpoundsthefeasibilityandsignificanceofthestudyoftraumawritinginTheBuriedGiant.Themaintextdividesintothreechapters.ThefirstchaptermainlyexploresthedetaileddemonstrationofthetraumaticthemeinTheBuriedGiant,andexcavatestheharmcausedbywartoordinarypeoplethroughtheindividualtraumaandgroupsuffering.ThesecondchapterexploresthenarrativestrategiesusedbyKazuoIshiguroinTheBuriedGiant.Itmainlydividedintothreeaspects:First,KazuoIshiguroconstructsaloomingleveloforganicnarrationbetweenthememoryandreallifeofcharacters,resultinginthestoryhiddenunderthefictitiouswritingtechniqueofmagicrealism.;Second,KazuoIshigurohideshistracecleverlyoutofthetextofthenovel,presentthecharactersandstoriesinthenovelmorecomprehensivelybyIIIchoosingakindofomnisciencenarrationmodefromtheoutside;Third,KazuoIshigurosetsuptheimpliedauthorwhenexitingtext,invitesthereadersintothetextthroughtheimpliedauthor'snarration,andputsforwardthereader'sownjudgment;ThethirdchapterexploresthemeaningofthetraumaticwritinginTheBuriedgiantfromthedifferentattitudesofdifferentcharactersinthenovelbeforetrauma,thusseekingawaytoreconcilewiththepainfulmemoryofthepastandexcavatinganeffectivewaytohealthetraumaticexperience.ThisthesisexaminesaseriesofspiritualcrisescausedbytraumaticindividualsandgroupsbeamnesiacollectivelyinnovelnarrationofKazuoIshiguro,anddiscussesthewaysoftraumatherapy.ByreadingtheworksofKazuoIshigurocarefully,theauthortriestodiscoverthemorevalueofhistraumaticwritingtoprovidesomeenlightenmentforpeoplewhocannotextricatefromtraumaticmorass.keywords:KazuoIshiguro;traumawriting;narrative;memory1绪论一.选题原因与意义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1954-),1989年布克奖和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裔英国小说家,与鲁西迪(SalmanRushdie)、V.S奈保尔(V.SNaipaul)合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其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远山淡影》(APaleViewofHills)、《浮世画家》(AnArtistoftheFloatingWorld)、《长日留痕》(TheRemainsofthedays)、《无可慰藉》(TheUnconsoled)、《上海孤儿》(WhenWeWereOrphans)、《千万别丢下我》(NeverLetMeGo)、《被掩埋的巨人》(TheBuriedGiant),短篇小说集《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NocturnesFiveStoriesofMusicandNightfall)。其作品大多涉及战争,尤其是早期的两部作品:《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均以二战后的日本长崎为背景,展现了日本普通老百姓在战后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态,不论是在叙事手法还是在人物塑造上都体现出了一种疏离感。石黑一雄通过对人物经历的书写来透视人物内心的创伤,向读者展现出小说人物难以走出的心理困境。总的来说,石黑一雄的作品整体呈现出压抑、晦涩的风格。石黑一雄于1954年11月8日出生于日本长崎,其父供职于英国一家海洋石油公司,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1960年年仅六岁的石黑一雄便跟随家人移居英国。石黑一雄1978年获得肯特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1979年进入了东安格里亚大学学习写作课程,1980年结业。1982年,石黑一雄正式获得英国国籍。由于其独特的移民身份,人们对他的国籍问题尤为关注。但其实石黑一雄自己不喜欢被人贴上“移民作家”的标签,也不喜欢在作品中打上“移民”的痕迹。他曾在1989年与大江健三郎的谈话中透露过内心的无根意识,由于其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让他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作家”,从而“没有明确的社会角色”。对此,他还表示:“我没有明确的身份,也没有要代表的某个社会阶层或者国家,其他人的历史几乎都与我无关,而这一点正好成为了我试着以一种国际化的方式去写作的动力。”①自《长日留痕》之后他便致力于“国际化写①KazuoIshiguroandOeKenzaburo."TheNovelistinToday’sWorld:AConversation,"Boundary(2),18/3,1991.2作”,从“国际化写作”的立场出发,石黑一雄从不以一个日本人的立场来谈论二战,而是站在一种局外人的立场来关注战争状态下人类的生存状况。他的《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等作品均以一种超乎常人的冷静来反思和追问战争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创伤,令读者深感震撼。尽管石黑一雄努力地摆脱国家立场,试图完全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进行书写,但其实日本和英国的生活经历早已在无形中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如美学家艾略特·多伊奇(EliotDeutsch)所说:“艺术家具有审美特质的,不论是基本的还是一般的选择,都与艺术家所在的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显示出了这种文化中所有经验者的审美需要和期望。”①不难发现,石黑一雄的创作总是与他日本、英国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虽然他只在日本度过了短暂的六年时光,他的作品中关于日本的描述也大多是靠回忆而得以拼凑起来的想象,但正是这几年的孩童时光为他后来作品中的日本想象奠定了基础。石黑一雄生于二战后的日本,亲眼目睹过战争带给人类的残酷伤害,见证了日本人民在二战后的真实生存状态,这些忧伤的记忆并没有随着他移居英国而消逝,反而成为了他日后写作的丰富养料,使得他的小说总是充满着与战争有关的回忆与创伤。另一方面,特殊的文化背景使石黑一雄拥有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创作立场,幼年时期亲眼见证过二战给日本人民带来的创伤,移居英国后又感受到了来自强大资本主义帝国的工业文明,使石黑一雄在看到现代化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科技成果的同时,也看到了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创伤及生存困境,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对现代工业文明褒贬夹杂、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总而言之,石黑一雄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赋予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和从历史、文化、道德等层面对战争进行的深层思考及追问。尤其《被掩埋的巨人》一书最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对人类在战争中的生存状况的关注。石黑一雄将小说故事背景置于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以寓言体形式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他对现代性进程中关于战争的反思与追问隐喻于奇幻的故事之中,同时将他对人类的观照倾注于小说人物身上。他用生动的笔触将公元5-6世纪遭到撒克逊人入侵后的英格兰大地形象地铺陈出来,细致地描绘了外来入侵民族撒克逊与本土不列颠人之间的冲突。在这部笔触奇幻的作品中,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联系仿佛已经被作家置于作品之外,他更多向读者展现的是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集体与个体如何是面对创伤经历的。小说细致而深入地展示了一对年迈的夫妇在经历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之后是如何去①EliotDeutsch.StudiesinComparativeAesthetics,Honolulu:UniversityPressofHawail.1975.3面对生活。这不仅延续了他前期作品擅长将战争作为故事背景的传统,更在叙事结构中渗入了对历史与记忆的独到理解——哪怕回忆如巨人般可怕,也不应该被掩埋,而应该被正视。石黑一雄这种独到的叙事眼光为我们解读《被掩埋的巨人》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将石黑一雄的叙事策略与创伤理论相结合,去探寻战争之后人们得以重生的可能与具体实践途径。《被掩埋的巨人》一作有着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但由于该作问世时间不长,所以并未受到学界的太多关注,截止目前,学界还未对该作进行过系统性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从现代性、权力话语、历史主义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过讨论。虽有学者曾谈及《被掩埋的巨人》中的创伤,但也只是提到创伤的表现,并未对创伤根源及创伤书写等进行过深入探讨。然而,对于我们今天这个依然动荡的世界时局来说,探讨该小说中所展现出的战争与创伤主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启发价值。运用创伤理论来探究石黑一雄创伤书写所蕴含的意义将会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深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被掩埋的巨人》所表现的创伤内涵,或许还有助于人们寻求一条经历了战争创伤之后的复原之路。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石黑一雄的创作在国外文坛有着极高的评价,1983年《远山淡影》一出版,他便被英国权威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评为英国最杰出的20名青年作家之一。《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也十分关注石黑一雄的创作,《纽约时报》一位评论家曾发文评价说:“石黑一雄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一个优秀的小说家。”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赞道:“他的小说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展现了一道深渊。”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曾表示过对石黑一雄的欣赏。自石黑一雄获得布克奖后,国外对于他的关注便从未停止过,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具体呈现出两个较为鲜明的特点:一是研究汇编和期刊论文居多。布莱恩·谢弗(BrianW.Shaffer)的《对石黑一雄的解读》(UnderstandingKazuoIshiguro)介绍了石黑一雄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受到的英、日双重教育(社会与家庭两方面),并探讨了石黑一雄的创作倾向与其独特经历之间的联系。杰伊·帕尼(JayParini)在《世界范围内的①K.Morton."AftertheWarWasLost:ReviewofAnArtistoftheFloatingWorld",NewYorkTimes,8June:sect.7,1986.4英文作家》(WorldWritersinEnglish)中收录了石黑一雄等40位以英文作为母语来写作的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以此肯定了石黑一雄在文坛中的地位。辛西娅·黄(CynthiaF.Wong)与胡亚·耶尔德兹(HülyaYildiz)则独树一帜地将石黑一雄置于世界性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两人的论文集《全球文本中的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inaGlobalContext)从美学和哲学视域对石黑一雄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关注他对自我、家庭和社会的探索,以及他作品的叙事结构。辛西娅·黄还指出,由于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导致石黑一雄具有着无根意识,所以其作品表现出了不安的倾向。英国利物浦大学于2007年曾举办过一次名为“石黑一雄和国际化小说”(KazuoIshiguroandtheInternationalNovel)的国际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石黑一雄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阶级主题,以及对人的关注等问题。此次会议集结了来自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学者,他们对石黑一雄的创作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一些学者认为石黑一雄的作品中充满了道德人伦的悖论,而另一些学者却认为石黑一雄的作品中处处散发出对人的赞赏,例如肖恩·马休斯(SeanMatthews)与塞巴斯蒂安(SebastianGroes)就表现出了对石黑一雄的推崇,认为他是当代最优秀、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并肯定了石黑一雄作品对于阶级、伦理、种族、民族、性别等主题的话语建构。他们认为,对于一位生活在当下英国并拥有着特殊身份的移民作家,能对这些主题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实属不易。此次会议论文最终汇集成论文集《当代批评视野下的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ContemporaryCriticalPerspective)。二是研究角度多样。总体可以分为对石黑一雄写作技巧和对其作品中某种主题的研究,以及通过石黑一雄作品所表现出的日本想象去寻找作家与日本之间联系的研究。如尤金泰(YuginTeo)在《石黑一雄与回忆》(KazuoIshiguroandMemory)一书中探讨了石黑一雄的记忆书写与保罗·利科有关记忆的哲学之间的联系,并谈及了哀悼与创伤。尤金泰在研究时引入了一个独特的记忆框架概念,指出石黑一雄的记忆存在于其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宣泄性,并强调了作为其作有机组成部分的记忆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塞巴斯蒂安(SebastianGroes)与贝里·路易斯(BarryLewis)合编的《石黑一雄:小说的新批评视域》(KazuoIshiguro:NewCriticalVisionsoftheNovels)一书对石黑一雄大加赞赏,并从新的批评视野出发,对其作品提出十八个新的观点,主要围绕《长日留痕》、《无可慰藉》、《上海孤儿》、《千万别让我走》等几部作品探讨了石黑一雄作品中涉及到的诸如历史、记忆、道德、死亡等普遍主题,还从伦理学、科幻小说,及其作品中的音乐想象来切入作品,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发。麦克·佩特里(MikePetry)在论文《记忆和身份的叙述:石黑一雄的小说》(NarrativesofMemoryandIdentity:TheNovelof5KazuoIshiguro)中讨论了石黑一雄作品中大篇幅的回忆书写与其跨国界身份之间的联系。麦克·皮特里认为,石黑一雄之所以滥用回忆书写,与其特殊的移民身份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了回忆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其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可靠叙述。皮柯·伊尔(Pico.Iyer)在《重写帝国》(TheEmpireWritesBack)中指出石黑一雄的创作尽管尝试了英国的传统写作方式,但其作品仍带有明显的日本文化元素,并称石黑一雄为“流浪在外的日本人”。格雷戈里·梅森(GregoryMason)在其论文《动人的影像:日本电影对石黑一雄创作的影响》(InspiringImages:TheInfluenceoftheJapaneseCinemaontheWritingsofKazuoIshiguro)中指出,石黑一雄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与日本庶民剧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并认为石黑一雄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影响。无独有偶,贝里·李维斯(BarryLewis)也在其文章《当代世界作家:石黑一雄》(ContemporaryWorldWriter:KazuoIshiguro)中论述了石黑一雄作品与日本庶民剧的渊源关系,他认为石黑一雄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与叙事节奏方面均受到了日本庶民剧的影响。贝里·刘易斯(BarryLewis)与辛西娅·黄(CynthiaF.Wong)二位学者均以《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为名出版过专著,他们都对石黑一雄作品中所表现的回忆、身份等主题进行过深入探讨。此外,还有以石黑一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类作家对比等为切入角度的研究成果,如科利(KellyM.Rich)在《人文困境:文学法学与石黑一雄〈长日留痕〉、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反人类罪》(TroublingHumanities:LiteraryJurisprudenceandCrimesAgainstHumanityinIshiguro'RemainsoftheDayandMcewan'Atonement)一文中将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TheRemainsofthedays)和麦克尤恩的《赎罪》(Atonement)进行文本细读比较,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内容和文学形式的分析,从犯罪学的角度提出了“文学法学”的观点,认为这两部小说都揭示了法理学对于人类的挑战。总之,国外的石黑一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研究角度大多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笔者在梳理资料时发现两个缺憾,一是国外批评者主要聚焦于石黑一雄早期作品,对于《千万别丢下我》(2005年出版)之后的作品则较少关注;二是国外研究总体比较关注石黑一雄作品的外部结构及叙事技巧,极少关注石黑一雄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及其作品的思想内蕴。迄今为止,石黑一雄的作品基本都已有了中文版本,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早年间对于他的研究较少,且他的作品在国内也不畅销。直至石黑一雄获得诺奖后,我国读者才开始了对他关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期刊和硕博论文。据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知网上关于石黑一雄研究的期刊论文约300多篇,硕博6论文有数百篇。但研究专著较少,截止目前仅有3部。根据石黑一雄在我国的传播及研究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滥觞期、开放期、繁荣期等三个时期。1、滥觞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将石黑一雄进入我国的初始阶段称为滥觞期。据资料查阅情况显示,我国最早关注石黑一雄作品的是翻译刊物《译林》,该刊于1987年对他早期的两部作品《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做了简单的评述和介绍,使得石黑一雄开始进入国人的视线。随后,1991李宪生将其翻译的《长日留痕》部分章节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这是第三部走进国人视线的石黑一雄小说,它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位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日裔作家。1994年,台湾学者开始了对石黑一雄作品的全文翻译,谢瑶玲和余而彦分别翻译了《浮世画家》和《长日留痕》,冷不梅翻译了《远山淡影》(又名《群山淡景》)。相较于台湾,大陆对于石黑一雄作品的全面翻译略晚一些。直至2002年,由陈小慰所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孤儿》才正式拉开了大陆全面翻译石黑一雄作品的帷幕。随后,译林出版社于2003年发行了由冒国安翻译的《长日留痕》。总的来说,该时期对于石黑一雄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译介层面,罕有学者探讨其作品蕴含的研究价值,尚无人对石黑一雄进行学术研究。但该时期学者们所做的译介工作为后来的石黑一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故笔者将这一时期称为“滥觞期”。2、发展期(21世纪初至2016年)进入21世纪后,国内不仅出版了石黑一雄的新作品,而且还对其进行了学术研究,对石黑一雄的关注也逐年上升,期刊及硕士论文纷纷涌现,甚至还出现了石黑一雄的研究专著。笔者将这一时期看作关于石黑一雄研究的发展期。南京译林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了由朱去疾所译的《千万别丢下我》(《别让我走》),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1年发行了由林为正所译的《我辈孤雏》(《上海孤儿》),2016年发行了由周小进所译的《被掩埋的巨人》。此后一段时期,国内学者对于石黑一雄的研究都是围绕以上几部作品来展开的,他们的研究主要围绕主题研究、作家的叙事策略、及文学理论三种视角来切入。第一种视角:主题研究,主要探讨石黑一雄作品中所充斥的“创伤”和“回忆”主题。李厥云在其硕士论文《石黑一雄小说的主题与特色》中从石黑7一雄的文化身份出发,对《上海孤儿》中的身份认同主题及回忆叙事手法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石黑一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周颖的博士论文《创伤视角下石黑一雄的研究》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来探讨了创伤是如何表现在石黑一雄笔下不同人物身上的。路璐硕士论文《创伤、错位与妥协》中选取了石黑笔下的三位主人公来加以分析,即《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史蒂文森、《上海孤儿》中的侦探班克斯,以及《千万别丢下我》中的凯茜,并从这三位主人公的经历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痕与面对创伤的态度。唐晓芹的《忧伤回忆: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他者身份书写》中从石黑一雄关于创伤与回忆的书写中透视出石黑一雄对他者的身份建构,并认为其作品是对多元化写作的完美阐释。魏嘉斓在其硕士论文《石黑一雄小说的生命主题研究》中则对石黑一雄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孤独感和命运的悲剧等元素加以剖析,去感悟其作品所蕴含的生命主题。第二种视角:以石黑一雄作品中所运用的叙事策略为切入点,对石黑一雄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如:田丽芳在硕士论文《〈群山淡景〉中不可靠的同故事叙述分析》中运用文学文体学及叙事学的理论对《群山淡景》中的第一人称同叙述回忆与现实相交织的叙事策略进行解读,认为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可靠叙述正是来自作家有意的同故事叙述,并对石黑一雄的叙事技巧予以肯定。林珍的《〈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一文也从叙事学理论对《远山淡影》进行解读,与田丽芳相比,她还关注到了读者接受的问题。李昆鹏在《论不可靠叙述的文体特征——以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为例》一文中从叙述学的文体特征来分析《长日留痕》中管家史蒂文斯的不可靠叙述特征,并讨论了这些特征对小说叙事效果的影响。邓颖玲的《论石黑一雄〈长日留痕〉的回忆叙述策略》认为石黑一雄之所以选择将回忆作为写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因为作家看到了回忆所具有的碎片化、不可靠性和可选择性,只有对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进行大篇幅描写才能让读者更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第三种视角: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对作家的创作进行解读,其中主要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及福科关于权力的理论。如:袁朝辉、江玉娇在《〈论千万别让我走〉中凯茜的身份认同》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对克隆人凯茜的身份进行剖析,探寻其作为克隆人的身份焦虑及漂泊感。方宸在《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身份的建构与解构》一文中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解析《上海孤儿》中班克斯关于童年的片段式回忆,并认为正是通过这种略显虚幻的回忆对主人公班克斯的建构,使得其形象更丰满。朱平在《文化身份的断裂、重构与反思——解读〈群山淡影〉中的文化身份问题》一文中探讨了悦子的文化身份问题,他认8为作家在对悦子的记忆进行重构时充满了文化身份认同、断裂与重新耦合的隐喻因素,正是由于悦子特殊的文化身份才构建了她最终的移民选择。刘小娇的《压迫与被压迫——透视〈别让我走〉背后权力的隐蔽性》认为,《别让我走》体现了人的异化以及存在于权力之下的压迫,克隆人本身就是被压迫的隐喻,但在克隆人之中也存在着施压者,作品凸显了现代场域中权力的无所不在。此外,还有学者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如:杜明业的《〈别让我走〉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一文,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去分析文中人物的伦理身份、伦理意识和伦理环境,认为作品中的人物们最大的困境就是伦理意识的萌芽与自身克隆人的身份之间的矛盾,也指出这部小说寄寓着石黑一雄对现代化社会中人的困境的思考。束少军的《记忆选择与伦理困境——评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一文将记忆与伦理结合,去探讨主人公们在寻找遗失的记忆时所陷入的伦理困境。此外,同时期还有少数学者从石黑一雄笔下的人物形象着手,对其作品加以研究。李厥云的英文专著《多元文化下的漫步者——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研究》(WanderersinMulticulturalSociety:AStudyonKazuoIshiguro'sInternationalWritings)从石黑一雄的国际化写作立场来谈石黑一雄关注世界的博大胸怀。该专著的出版是这一时期研究的最大进展,填补了国内石黑一雄研究专著的空白。总之,发展期对于石黑一雄及其作品的研究总体呈现出开放性特征。3、繁荣期(2016年至今)自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6年1月出版了由周小进所译的《被掩埋的巨人》后,学界对于石黑一雄的研究便呈现出井喷式的状态,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前有了较大突破,并且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此时期研究特点有三:一是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数量持续增加。2017年中国知网关于石黑一雄研究的期刊论文多达44篇,而在此之前仅数篇至数十篇,硕博论文相较前期也明显增多。二是在发展期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研究角度。三是关于石黑一雄的研究专著增多。此时期的研究大部分延续了前期的视角,如:从作品主题、叙事策略、文学理论、身份等角度来切入。(1)主题。邓颖玲《石黑一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遗忘叙事研究》和龚自强《遗忘还是记忆?——试论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均从遗忘主题出发,一方面指出“遗忘”元素在《被掩埋的巨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揭示出作品强调了一些不应该被遗忘的东西,比如:战争9与屠杀带来的伤害以及人性中的美好。金亦丹的硕士论文《石黑一雄小说孤独主题研究》认为石黑一雄作品中贯穿的孤独主题与其个人的移民经历密切相关,作者在深入分析其作品孤独主题的同时,还探讨了人物陷入孤独困境的原因。王伟的硕士论文《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创伤叙事》和祝旖镅的硕士论文《论石黑一雄的创伤书写》都分别选取了几部石黑一雄的作品来对其中的创伤主题进行解析。(2)叙事技巧。王丰裕、步朝霞在《论〈浮世画家〉的双重叙事动力》中运用申丹教授关于叙事学中的“隐性进程”理论探讨了《浮世画家》产生于小野自身矛盾之间的双重叙事动力,即:小野增二试图维护的“尊严”其实是一种虚荣,但在这种虚荣的掩盖之下又隐藏着一种窘境,学者认为正是这样的二重动力才促成了《浮世画家》的反讽艺术效果。(3)文学理论与文本的双向互动。许馨月的硕士论文《重拾隐匿的记忆——现代寓言视域下石黑一雄小说〈被掩埋的巨人〉研究》运用了本雅明的现代寓言理论,从小说中忧郁的氛围、人物的忧郁心理及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等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的现代寓言性,从而思考人类的救赎之路。樊珍琪在其硕士论文《石黑一雄长篇小说中的权力“牢笼”》中运用边沁与福科的权力理论来探讨石黑一雄《长日留痕》、《别让我走》、《被掩埋的巨人》三部作品对权力的描写,并指出石黑一雄作品中的权力世界与石黑一雄因少数族裔身份而受到来自国际间的权力压制是分不开的,作家看似在为弱小群体发声,实则也在为自己发声。与前期研究石黑一雄权力书写的文章相比,该文章在讨论权力书写的同时还将作家个人受压制的经历与权力理论相结合,加深了研究深度。从权力的视角出发去解读石黑一雄作品的还有周曦的硕士论文《权力模式下〈被掩埋的巨人〉研究》,该文从福科权力模式在空间中的运作来分析权力对人的规训与压制,也揭示了作为被压制的个体对权力的抗争。(4)身份视角。李厥云的《论〈别让我走〉的创伤记忆和身份书写》、王飞与邓颖玲的《流散写作与身份认同: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身份认同观研究》、支运波与张扬的《后人类语境下〈别让我走〉的身份建构解读》等文章都立足于文本以阐释石黑一雄作品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其笔下的人物在生存困境中的身份探寻,重点探讨作家对人性的关注。除了上述研究视角之外,近几年来因为文化研究的多元走向特征,该时期还出现了少数较为新颖的研究角度,例如:以生命政治、家园政治、跨文化等视角作为切入点所进行的研究。张诗卉的硕士论文《被压制的生命——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的生命政治维度研究》引入生命政治的概念,透视出权力压制之下克隆人的生存困境及命运悲剧。王卫新在《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家园政治》中不仅将精神家园与政治意识结合起来探析《上海孤儿》中家园10意识与政治之间存在的联系,还一反前人对石黑一雄所持的肯定态度,从主人公班克斯对于童年家园的回忆中挖掘出石黑一雄对于中国人的嘲讽,认为“《上海孤儿》和这种美化侵略者、贬低被侵略者的历史观有着一种共谋。石黑一雄借小说人物之口,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中国人、尤其是山东人吸食鸦片的状况……”。①立足于跨文化的视角,梅丽在《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他异性”身份建构——以石黑一雄为例》一文中从石黑一雄的跨文化背景出发,力图将石黑一雄个人经历与其作品中的“他异性”创作联系起来,去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多元文化的困境。研究专著的增加是“繁荣期”的最显著特点。自李厥云2013年出版了研究石黑一雄的英文专著后,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17年4月出版了由梅丽所著的《危机时代的创伤叙事——石黑一雄作品研究》一书,这是一部较为全面的石黑一雄研究专著。作者聚焦于文本,主要对《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留痕》、《无法安慰》四部作品加以解读,并结合作家生平、文化立场、叙事策略、作品中多元文化的呈现等因素对石黑一雄的整体创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梅丽认为石黑一雄和其作品中的故事叙述者之间的联系来自于其自身的怀旧情结和伤痛经历。并且指出学界之所以为石黑一雄贴上“后殖民”、“日本人”等标签是由于他们并未抓住其作品的本质特征,因为他小说最主要的特征其实是“国际化”。该专著算得上国内研究石黑一雄的一块里程碑,对于人们全面了解石黑一雄及其创作均有重要意义。但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此书第三章在论及作家文化立场时,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略有重复,且该书对作家的个人经历有过度解读之感。此外,可能是由于出版时间的原因,尽管梅丽老师十分关注石黑一雄的多元化写作,但在该书中却对于石黑一雄的现代寓言实践小说《被掩埋的巨人》只字未提,令人稍感遗憾。国内的第三本石黑一雄研究专著是朱平的《石黑一雄小说的共同体研究》,该书于2017年9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朱平在此书中引进了“共同体”概念,选取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科恩关于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石黑一雄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长日留痕》、《上海孤儿》、《千万别丢下我》进行深度解读,讨论了这几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是如何构建共同体,以及在构建共同体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朱平在剖析主人公们严酷的生存困境与尴尬命运的同时,还力图揭示在全球化殖民语境中人类所遭受到的心灵创伤。此外,朱平还竭力探寻一种走向更好共同体的可行之路。总体说来,《石黑一雄小说①王卫新.石黑一雄《上海孤儿》中的家园政治[J].外国文学研究,2017(5).11的共同体研究》不仅为研究石黑一雄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还为更全面地理解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共同体关怀”提供了参照。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对于石黑一雄创作的研究成果都十分丰富,但对于其作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仍有许多待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学界对石黑一雄的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关注其作品中的叙事策略及“记忆”、“身份”等主题,却少有学者关注到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战争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思考。诚然,也有不少学者从创伤理论来解读石黑一雄的作品,如:梅丽《论石黑一雄的创伤书写》、周颖的博士论文《创伤视角下的石黑一雄小说研究》、王伟的硕士论文《论石黑一雄小说的创伤叙事》等,但研究者们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石黑一雄创伤的呈现,而忽略了作家通过创伤叙事所要向读者传达的内涵,也就是创伤书写所蕴含的意义。对于小说《被掩埋的巨人》的批评更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谈及《被掩埋的巨人》中创伤主题的学者寥寥无几,仅有胡汶涛《<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元素分析》一文谈及创伤的表现,但未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运用创伤理论来研究《被掩埋的巨人》将会是对石黑一雄研究的一种有价值的拓展,因为该小说通过“巨人”等意象,隐喻了战争大屠杀对受害者和见证者的精神戕害,石黑一雄在该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创伤书写,他让过去的回忆交织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在过去与现在的双重维度之下勾勒出创伤的可憎面目。三.创伤理论与石黑一雄的创作“创伤”(Trauma)源自希腊语τρãυμα,本意是指人的身体所遭受到的物理性损伤,后来逐渐发展为心理学专业术语。心理学领域对创伤的关注大约始于19世纪末,对于创伤的研究在心理学历史上曾掀起过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对一种典型的女性心理异常的关注,这种心理异常被称为歇斯底里症,这也是关于心理创伤症状最早的研究。当时,研究歇斯底里症的始祖,法国神经学家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Charcot)将歇斯底里症的女性案例搬到他的周二讲座台上,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一症候群,在他之前,歇斯底里症这种心理问题一直得不到正视,患者也只能寻求催眠师或民间医生的帮助。第二次关于创伤的研究浪潮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炮弹冲击症(shellshock)或称神经性官能症(combatneurosis)研究,由于一战给人类带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战后的英国普遍存在心理创伤,无数的参战军人出现了精神崩溃,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迈尔斯(CharlesMyers)将这些军人精神崩溃12的原因归结为炮弹爆炸所带来的伤害,并因此称其为“炮弹冲击症”。但随着人们对战争记忆的淡忘,炮弹冲击症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直到二战后才重新掀起研究者的兴趣。第三次浪潮源于20世纪70年代妇女运动思潮的兴起,女性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历史上的这三次心理学创伤研究浪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伤理论的发展。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首次正式收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简称PTSD)词条。①此后,“创伤”一词便公然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且走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进入文学、历史、种族等其他范畴。弗洛伊德曾提出,精神病人所产生的双重意识也许与其所经历的创伤事件有关。这一说法为创伤理论得以与文学批评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伤批评正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凯茜·卡鲁斯(CathyCaruth)指出,战争场面是创伤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场所,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伤症状几乎都有着与战争紧密关联的名称,比如:“炮弹休克症”(又称“弹震症”)、“创伤后紧张综合症”(又称“延迟压抑症”)等。虽然这些症状名称并不能具体地表现创伤,但受创者却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创伤经历,对此,卡鲁斯说:“受创者讲述创伤时一般使用的是一种文学语言。”②创伤批评理论的领军人物安妮·怀特海德(AnneWhitehead)对卡鲁斯的观点表示赞同,她认为,创伤理论的兴起为小说家将创伤概念化提供了新的方式。以上两位理论家的观点为创伤理论与文学创作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文学能成为理解创伤的媒介,那么文学范畴中的叙事学正好为其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使其与文学领域更好地结合,通过文学叙事与文学批评研究再现创伤经历。“创伤的典型症候是创伤者强迫性地重现过去的创伤情景,这就把创伤与历史记忆联系了起来。”③而文学性的创伤书写正好能为重现创伤历史提供途径。从事精神创伤研究的学者薛玉凤指出:“创伤叙事是人在遭遇现实困境和精神磨难后的心灵告白,通过真诚的心灵告白,心灵创伤得到医治。在这个意义上说,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是通过艺术而自救的范例。”④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桂荣教授曾以文学作品能再现创伤的功能为切入点,在其著作《创伤叙事》一书中将创伤理论与叙事学相结合,从家庭、社会、战争等方面对安东尼·伯吉斯的创伤叙事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也让读者了解到了创伤叙事的价值所在。赫尔曼认为,创伤具有三大①陶家俊.西方文论关键词:创伤[J].外国文学,2011(4).②Caruth,Cathy.Trauma:ExplorationsinMemory.Baltimore:JohnHopkinsUP,1995.③林庆新.创伤叙事与不及物写作[J].国外文学,2008(4).④薛玉凤.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3特征:入侵性、后延性及强制性,这三大特征使创伤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而创伤叙事不仅有利于再现创伤历史与记忆,更有助于读者深入作品主题,真正走进文本。将创伤理论与叙事技巧加以结合是石黑一雄创作的一大显著特点,《被掩埋的巨人》正是石黑一雄通过创伤书写来反思人类在现代性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的典型之作。石黑一雄所塑造的那些受创者总是活在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中,他们时常会出现记忆错乱,尤其遭遇过战争创伤的人们最难重建现实与心灵的家园。创伤是具有普遍性的,石黑一雄关注人类所遭遇的普遍性创伤,同时也将其对受创者的同情倾注到对创伤的书写中,致力于寻求一条与创伤经历或是与精神困境和解的道路。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一些国家的无辜老百姓正在遭受战争创伤。试想有一天战争逐渐远去,那些受创者又该如果重建自我与破碎的家园,过上正常的生活呢?石黑一雄在《被掩埋的巨人》中通过对主体创伤的建构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那些伤痛的回忆并不可怕,但如果因为恐惧而将它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它才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可怕的力量。只有正视历史、正视创伤经历,才能够更好地与创伤和解,为此,他还提出了和解的有效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遗忘,但这个遗忘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受创者重建了自我,具有了正视回忆的能力之后才能够选择遗忘。本文抓住石黑一雄善于书写创伤这一特点,以《被掩
本文档为【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的创伤书写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慧眼资料馆
一线基层教师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9-10-18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