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举报
开通vip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 问题的探索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87期,2001.2 ACADEMICSINCHINA No.2Mar.2001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列宁斯大 林立足于俄国的具体实际,探讨了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趋势中 提出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 问题的探索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87期,2001.2 ACADEMICSINCHINA No.2Mar.2001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列宁斯大 林立足于俄国的具体实际,探讨了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趋势中 提出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时代课题.列宁斯大林的探讨,既坚持,继承 了马克思理论探讨的基本方面,也根据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作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创新.但是,由于斯大林教条化地对待了马克思理论,因而他的探讨也给后人留下了一 些不良的理论教条. [关键词]列宁;斯大林;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A166C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1)02—0029—1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展示了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 义制度的历史进程.列宁斯大林坚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 开拓性探讨,在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这些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的基础上,依据现实社会主义的发 展状况,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如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 质技术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间,既有对马克思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方面,这些对经济文 化落后国家在取得无产阶级政权以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深刻的 教训,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 ,从”一国胜利论”到”一国建成论” 马克思晚年在以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为例,指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 作者简介:张雷声(】954,),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胯士生导师. 一 29— 学术界2001.2?学术探索 夫丁峡谷,走出一条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的发 展道路的可能性时,明确认为这种可能性要以”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 互相补充”为前提条件.显然,马克思当时并没有预料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 国家取得胜利.列宁立足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马克思晚年的这一探索作了重大的发 展,提出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具有必然性.他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帝国主义国家经济跳跃式的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实力的变化,必 然使它们通过军事冲突重新瓜分已经被瓜分完的世界市场和世界领土.由此而产生的各个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必然会削弱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无产阶级能够首先 冲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在一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这个国度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列宁指出,在帝国 主义时期,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究竟将从何处首先开始,取决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政 治条件的存在.革命形势发展的特征是:(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 治,”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进发造 成突破口.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 照旧生活下去.(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 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风暴时期,无论整个危机的环 境,还是”下层”本身,都促使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革命政治条件由于各国经济政 治发展的不平衡会有所不同.在列宁看来,在那些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 的力量却相对薄弱,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则相对强大.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首先发生在 帝国主义各种矛盾最集中,特别是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的”最薄弱”环节,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 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比较落后,但它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俄 国无产阶级虽然在全国人口中占多数,但它有广大农民作为同盟军;俄国工人文化程度虽然 不高,但它在政治上却比较成熟,斗争经验也比较丰富.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俄国首先取 得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实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 命胜利的论断.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同时也是世界革命发展论.”一国胜利论”不仅是以世界革命为前 提的,而且与世界革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列宁对二者的关系作了论述,他认为,对于社会 主义革命在一国取得胜利后的发展前途必须作两种准备:一是寄希望于欧洲较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很快爆发革命,从而使一国社会主义革命得到世界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一是欧洲较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不会很快到来,这时一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就需要单独较长期地坚 持下去,这个革命将有遭到失败的危险.但是,必须反对那种把一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策略建 立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很快爆发的基础上的冒险策略.列宁还强调,要明确”一国胜利论”与 世界革命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等待世界革命”的倾向,列宁认为,等 待劳动阶级完成世界规模的革命,这就是要使大家在等待中停滞不前,这是荒谬的.一是要 反对借用”把希望寄托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上”的IEI号鼓吹”进行革命战争”的革命空 一 30一.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谈.据此,列宁认为,”一国胜利论”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在于,俄国已经开始了这一 事业,但是,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能够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并不是一个很 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在于,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 论证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他指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帝国主义阶段以前虽已存 在了,但与帝国主义阶段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于:”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家庞大的 垄断同盟的发展代替了通过自由竞争的发展;金融资本,?腐朽的?资本代替了旧的?文明的?, „进步的?资本;跳跃式的发展,通过各资本主义集团以军事冲突来重新瓜分已被瓜分的世界 的发展,代替了资本?和平的?扩大和向?空闲的?土地的伸展;因此,垂死的资本主义,整个向 下没落的资本主义,代替了旧的整个向上发展的资本主义.”[1]?斯大林认为正是从这种差 别中产生出了帝国主义阶段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不平衡发展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两个问题. 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别正在缩小,逐渐趋于均衡化.这种均衡化恰 恰是不平衡发展规律作用加强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化趋势,使得一些 国家有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超过另一些国家,在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份额上发生冲突,从而为 社会主义首先在个别国家获得胜利创造条件.同时,斯大林对列宁所提出的”一国胜利论”作 了较为透彻的阐释,指出这一理论的内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和组织社会主义 生产,这一切任务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用来反对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和帮助全世界无产者 和资本主义作斗争的手段. 斯大林结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发展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提出了”一国建成 论”,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斯大林在这一问题上最为突出的贡献主要是: 第一,探讨了”一国胜利论”中的两个理论层次: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和社会主义最 终胜利问题,并对这两个不同理论层次问题作了分析.斯大林认为,”一国胜利论”包含了两 个不同的理论层次,即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须把这两个理论层次区 别开来.区别开来的依据就是社会矛盾.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存在着国内外两种矛盾.国内 矛盾是指无产阶级与农民的矛盾,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苏联能否依靠自己 的力量解决内部矛盾的问题,能否在经济上战胜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问题. 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 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堵死和消灭阶级借以 产生首先是资本借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导致阶级消灭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 件.”[2]因此,苏联完全有力量建成社会主义.国外矛盾是指社会主义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 国家的矛盾,社会主义最终胜利问题,实际上就是怎么保证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俄国免除外 来危险,免除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怎么解决国外矛盾,战胜世界资产阶级的问题.克服国外 矛盾单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有各国工人的支持,这种支持的特点不仅在于它加速其 [I]《斯大林选集》上卷,第572页. [2]《斯大林选集》上卷,第5ll页. 一 3l一 学术界2001.2?学术探索 他国家无产者的胜利,而且在于它以促进这个胜利来保证社会主义在首先获得胜利的国家内 的最后胜利. 第二,探讨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基础:国内条件与国际条件,并对这两个”条 件”作了论证.斯大林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内条件就是组织包括工业和农业在内的 整个国民经济.苏联有了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也就有了建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而”工业 和农业的相互关系问题,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相互关系问题,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中的 基本问题”[1],是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如果工业和农业不能组成一个统一的国民经 济整体,就根本不会有社会主义.为了巩固工农联盟,就要采取符合工农群众利益的财政政 策,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通过普遍合作 化把农民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系,完成农业的技术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城乡对 立与差别.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外条件就是能否有一个摆脱战争的”喘息”时期.斯大林 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已局部稳定,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已使世 界资本主义软弱无力,这就有可能为苏联建成社会主义造成一个以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 发展为特点的国际关系,造成一个没有严重武装干涉的”喘息”时期. 第三,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两个基本任务:”民族”任务与国际任务,并对这两个基本任 务的关系作了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民族”任务是取得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胜利,而国际 任务则是帮助全世界无产者与资本主义作斗争.斯大林论述了这两个基本任务之间存在的 一 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他认为,苏联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苏 联无产阶级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融合成一个共同的各国无产阶级解放的任务,苏联社会主 义的利益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利益融合成一个共同的世界革命胜利的利益.一国夺取政权和 建成社会主义有赖于各国无产者的支持,一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又有待于几国革命和 世界革命的胜利.因此,一国革命的胜利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及其发展基础;一国革命的胜利 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各国革命发展和胜利的手段和推动力. 二,列宁对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列宁对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集中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俄国实 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俄国遭到国内外反 革命武力进攻的极端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挫败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战胜国内白卫 军的叛乱,保卫和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苏维埃俄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战时 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国有化;实行粮食贸 易垄断制,制定余粮收集制;实行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击退国内外武装干涉,争取战争胜利方面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却存在 着许多弊端. [1]《斯大林选集》上卷,第386页. , 32—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1920年底,战争一结束,列宁就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分析和论证 了由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必要性.他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由极度 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 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1]列宁明确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在政治和军事方 面战胜敌人是成功的,但在经济方面则犯有许多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广 大农民群众中所发生的情况,我们把很重的负担加在他们身上,理由是战争不容许我们在这 方面有丝毫犹豫.从整体上说,这个理由农民是接受了的……但当时在国有化,社会化的工 厂和国营农场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没有同农民经济结合起来”.【2J整个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 策是同农民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战争结束以后这个矛盾就会更突出地表现在农民的不满情绪 上,农民的不满情绪也会波及到工人阶级,从而使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受到削弱.因此, 工人阶级和农民决定着苏维埃俄国整个革命的命运,必须对他们由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 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级.第一阶段是1921 年3月到l0月的实施初期.在这一阶段,列宁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退到国家 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上,”或者是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 展,即商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 避免的,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在干蠢事,是因 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的;说它在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逃到失败”; “或者(这是最后一种可行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 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3]”我们不怕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我们还说过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商品交换这一形式固定下来”,[4]即由国营企业和各种国家资本主义企 业生产的产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交换机构,有组织地同农民进行商品交换,”不作这 样的退却,我们就不能恢复同农民应有的联系;不作这样的退却,我们就有革命的先头部队向 前跑得太远而脱离农民群众的危险.革命的先头部队就不会同农民群众结合,那样就会葬送 革命.”“我们所说的新经济政策首先是而且主要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实行”的.【5] 第二阶段是1921年l0月以后的主要实施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国家资本主 义退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在总结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经验的基础上,列宁认 为,从”战时共产主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还不够,还必须继续后退,要允许农民的自由贸易和 私人商业的发展,并使它们的发展受到国家的调节.他指出:”1921年春季,我们在经济方面 实行了退却,而且现在,秋季,乃至于1921年到1922年这个冬季,我们还要继续退却.如果 我们对自己,对工人阶级,对群众隐瞒这一点,那就等于承认我们根本没有觉悟,等于没有勇 [1]《列宁全集》第41卷第2(蝎一2()9页. [2]《列宁全集》第43卷第73—74页 [3]《列宁全集》第41卷第2lO页,第2ll页 [4]《列宁全集》第42卷第228页. [5]《列宁全集》第42卷第337页. 一 33— 学术界2001.2?学术探索 气正视现状.…?既然国际国内的全部经济政治条件给我们造成了这样一种经济现实,即不是 商品交换而是货币流通变成了事实……”,”只有经过这条道路,我们才能恢复经济生活.必 须恢复正常的经济关系体系,恢复小农经济,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恢复和振兴大工业.不这 样我们就不能摆脱危机.别的出路是没有的”.[1]列宁把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作为苏 维埃俄国新经济与农民经济的结合点,作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形式,从而使 新经济政策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俄国的经济实践中,列宁从工业,农业,商业,财政等方面探讨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理 论内容.这些探讨基本反映了列宁对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采取的一项政策. 这一政策是用强制的手段无偿地从农民手中征收除了农民的口粮,饲料和种子以外的全部余 粮,征收的粮食由劳动国防委员会直接分配给前线的士兵,城市工人和其他居民.这是适应 当时国内外战争形势需要的一项临时性的政策.在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 大会上,列宁提出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政策.他认为,农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 食,原料和饲料,可以由自己全权处理,即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提高个人的消费, 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种交换允许在当地经济流转的范围内进行.同时,在 粮食税之外,国家也可以用采购的方式从农民那里获得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需要的农产品. 列宁把粮食税看作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认为实行粮食税的必要性和目的就在于尽快地改善 农民的生活状况,满足小农和中农的正当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只有经过这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才 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2]在列宁看来,社会主 义经济的实质既不是余粮收集制,也不是粮食税,而是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化的工业产品来 交换农民的产品,实行粮食税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进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制的一种过 渡形式.它可以给农民一个”喘息的机会”,可以在农民有独立经营的自由,发展地方流转的 自由和国家供给农民所需要的商品,以结成城乡,工农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等方面满足农民 的要求,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此推动大工业的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稳步前进.因此, 粮食税的实施是对农民的一种让步,它的实际意义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 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3J 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俄 国处于帝国主义四面包围之中,与全世界隔绝;在国内,苏维埃政权又与南方产粮区,与西伯 利亚,与产煤区相隔绝.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用工业品去交换农产品,不可能通过商品流 转,通过买卖取得农产品,整个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由于战争的破坏而被隔 断,货币成为一堆没有价值的符号.”在一个被包围的要塞内,可以而且只能?堵塞?一切流 [1]《列宁全集》第42卷第229—230页,第236页,第229页. [2]《列宁全集》第41卷第207页. [3]《列宁全集》第43卷第74页. ?---—— 34?---——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转,”[1]即可以用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列宁采取了国家垄断的产品交换 制,并把它看作是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过渡到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随着 从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过渡到粮食税,国家垄断的产品交换制也被国家资本主义的商 品交换所取代.列宁认为,实行粮食税是同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恢复分不开的.国家资本 主义的商品交换制就是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工业品,再加上一小部分由社会主义 大工业企业提供的产品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相交换的制度.这一制度的采用,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整个国民经济得以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列宁观察到,商品交换已越出地方流转的界限,以货币为媒介的 商品买卖进一步发展,私人市场日益强大,因此,”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 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2】亦即把市场商业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与农民小商品经济联 系的主要形式,在国家调节的基础上给私人商业以充分的活动自由,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 的商品交换.这样,就易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利益与小商品生产者个人利益的结合, 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认为,对私人商业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办法”,即”活跃商业,小 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程度范 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3】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中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内容的形成,是在不断 总结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由国家垄断的产品交换制到国家资本主 义商品交换制,再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的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相结合的过程. 列宁在对新经济政策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的同时,也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途径问题作了 较为充分的探讨.列宁把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途径.他认为,国家 资本主义就是指苏维埃国家与本国资本家或者与外国资本家签定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契约或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由国家 把一部分工厂,企业,矿山,林场等租让给资本家经营,按照法律和租让合同,资本家用产品向 国家支付,利润归己所有,到期由国家收回租让权.列宁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能够被 无产阶级国家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 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作为集中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一种有 组织的,有计划的,有统计的,可以由国家进行监督的生产和流通的形式,它有利于俄国经济 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以获得利润为目标的生产和流通形式, 利用它要付给资本家较多的”贡款”,要以某些牺牲为代价,因而必须对其加以限制,规定其活 动范围.列宁认为,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必须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其消极 的一面. 根据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经济关系的特点,列宁探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的具体 形式.其一,租让制.苏维埃制度下的租让制是指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的先进技术,资 (1]《列宁全集》第41卷第2l8页. [2]《列宁全集》第42卷第228页. [3]《列宁全集》第42卷第245页. 一 35— 学术界2001.2?学术探索 本的经济合作,即由苏维埃政府出面同外国资本家签定合同,把一些矿山,工厂,企业,森林等 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外国资本家再按租让合同和法律,以一部分产品向国家支付租税,另一 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资本家所有,到合同期满时,企业由国家收回.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培 植”租让制,实际上”就是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加强机器 生产来反对手工生产,增加可由自己支配的大工业产品数量(即提成),加强由国家调整的经 济关系来反抗小资产阶级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关系”.【l】 其二,合作制.处理好同农民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农民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 题,是在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里获得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条件.列宁合作制是使无产阶 级与千百万小农和最小农结成联盟,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列宁所说的合作 制主要是指商业形式的合作制,即”在小农国家中占优势的,典型的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而 不是工人合作社”.【2]对小商品生产者来说,在流通中实行这种形式,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但是,合作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却不像租让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那么明显,简单,它的实 行表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如果能够成功,它就可以成为铲除社会主义以前的甚至是宗 法式的经济关系. 其三,代购代销制.代购代销制是国家把资本家作为商人吸引过来,由他们来推销国家 的商品并收购小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付给他们一定的佣金.列宁认为,在俄国商品经济还不 很发达的情况下,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代购代销形式,可以加速工农业产品的流转,把穷乡僻 壤的农村和城市联结起来,为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利用资本家经 商的经验来弥补苏维埃大商业的不足之处.但是,埘于资本家在经商过程中存在的剥削和投 机行为,列宁也明确指出:”应当重新审查和修改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宣布一切盗 窃公共财物行为,一切直接或间接,公开或秘密地逃避国家监督,监察和计算的行为,都要受 到制裁(事实上要比从前更严厉三倍地加以惩办).”【3] 其四,租借制.列宁认为,租借制是国家把国有企业,矿山,森林区,土地等在签定租倍合 同的基础上租给国内的一些企业资本家经营,国家收取租金,到期收回.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的租借制,就是为了利用资产阶级的经营管理才能,尽地恢复国民经济,增加商品数量,改善 工农群众的生活.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是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规律性和 苏维埃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为依据的,它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的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道路,方式,步骤和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列宁的这一探讨对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的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斯大林经济模式是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主义 [1]《列宁全集》第41卷第212页. [2]《列宁全集》第4l卷第214页. [3]《列宁全集》第41卷第224页 一 36—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经济建设道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经济模式是斯大林按照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与 苏联当时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阶段性认 识,也说明了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的一 种可贵的探索,其间难免存在着一些错误. 第一,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20世纪20—30年代中期,苏联正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 会主义的过渡之中,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 经济的迅速恢复.列宁逝世后,是否还执行新经济政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联共(布)党 内争论的问题.斯大林分析了苏联当时的状况,认识到”革命获得胜利的国家的无产阶级既 然已经巩固自己的政权,并领导着农民,就能够而且应当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J要对付资 本主义的侵略必须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则必须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 因此,在理论上他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了肯定,”新经济政策是我们经济政策的基础,而且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不会改变.”[2]在实践中他在由新经济政策实施而带来的国民经济 恢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化.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中,一方面采取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 业,建立既能保证强大国防,又能改造整个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方针;另一方面也采取 了限制,排挤资本主义成分的办法,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统治地位.在经济发展中追求高速 度的结果,必然是国家高度集中使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对经济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则依靠加强行政控制来解决.因此,逐步形成了中央高度集权,排 斥市场机制的经济体制的雏形. 1929年底,斯大林公开提出要抛弃新经济政策,他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 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3J 在1930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六大上,斯大林首先勾画了苏联经济体制的基本轮廓.他指出: “苏维埃经济制度就是:(一),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已经被推翻而代之以工人阶级和劳 动农民的政权;(二),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即土地和工厂等已经从资本家那里夺过来并转为 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所有;(三),生产的发展所服从的不是竞争和保证资本主义利润的 原则,而是计划领导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原则;(四),国民收入的分配不 是为了保证剥削阶级及其为数众多的寄生仆役发财致富,而是为了不断提高工农的物质生活 和扩大城乡社会主义生产;(五),劳动者的物质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劳动者的需求(购买 力)的不断增长既然是扩大生产的日益增长的源泉,因而也就是保证劳动者免遮生产过剩的 危机,免受失业增长的痛苦和贫困的痛苦;(六),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不 是为资本家而是为自己劳动人民做工的.”[4]在此基础上,斯大林正式向人们宣布:新经济 [1]《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95页. [2]《斯大林全集》第l1卷第15页. [3]《斯大林全集》第12誊第151页. [4]《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28O一281页. 一 37— 学术界2001.2?学术探索 政策已进入最后阶段.新经济政策的宣告结束实际意味着斯大林所强调的经济体制即斯大 林经济模式的实行. 第二,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基本内容.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 件,决定了这一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工业发展模式和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提出了具体的道路,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 造业.他说:”工业化首先应当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发展我国自己的机器制造 业”;这是”工业化的中G-,工业化的基础”.【1]在斯大林看来,重工业在大工业中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不发展重工业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就不能实现任何工业化;特别是处在资本主义包 围中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生产不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如果经济发展仍停留 在受制于那些生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发达国家的阶段,那么,也就不可能保持经 济上的独立.苏联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发展整个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农 业,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摆脱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依附,增强自身经济的独立 性,增强国防力量. 在斯大林的这一思想指导下,苏联走上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高速发展工 业化需要的资金积累问题上,斯大林分析了历史上关于筹集工业化资金的不同方法,认为英 国靠掠夺殖民地,德国靠战争赔款,沙俄靠出卖主权等卑劣手段获取不义之财来实现工业化 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只能”专靠自己,不借外债,凭藉我国内部力 量”,”靠本国节约”.【2]靠自己的力量达到资金的积累,其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创造 价值并把工业推向前进的工人阶级,第二个是农民”.[3]从工业来说,增加产量,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是很重要的方面,国营企业必须做到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社会主义合理化;从农 业来说,由于农业在一定时期内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还可以向前发展,因而要充分利用农业 的潜力.斯大林认为,从农业中积累资金的方式有两个:一是农民向国家交纳的税收,包括直 接税和间接税;U-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此外,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积累还可以通过多 种途径获得,如增加资本主义企业的税收,把租借企业,租让企业到期收归国家,改造为社会 主义工业企业;在反对酗酒的同时实行烧酒专卖政策,收取特种消费税;在坚持取消沙皇债务 的同时,在取得有利贷款的条件下,偿付一些战前债款,把偿付债款作为取得工业发展贷款而 付出的一笔附加利息. 斯大林的工业发展模式推动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苏联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 上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但是,这一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工业发展模式有一定 的局限性,它对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并不适 用. 斯大林的农业发展模式与工业发展模式是相匹配的.他认为,实行农业的集体化是社会 [1]《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l12页一l13页. [2]《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l14页,l15页. [3]《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139页. 一 38— 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主义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工业大规模发展以后,农业却相对落后,这一方面表现为农 业技术过分落后和农村文化水平太低,另一一方面也表现为分散的农业生产没有国有化的联合 经营的大工业所具有的那种优越性.农业相对落后于工业,这一矛盾的解决不能通过放慢工 业化的速度来解决,只能是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克服农村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即”把分散的 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 础的集体耕种制.”[I]但是,斯大林更认为实现农业的集体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苏维埃制度是不能长久地建立在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 小农经济两种不同的基础之上的;”要巩固苏维埃制度,并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胜利,单 是工业社会主义化是完全不够的.为此还必须从工业社会主义化进到农业社会主义 化.”[2] 在实现农业集体化问题上,斯大林肯定了集体农庄的经济形式.他认为,”集体农庄作为 一 种经济因素基本上是农村发展的新道路,是和富农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相反的农村社会主 义发展道路”【3]在集体农庄这种经济形式下,生产资料包括土地,机器,农具,耕畜,建筑物 等均实行公有化,农民实现集体劳动.在农业集体化初期,斯大林在指导农业集体化运动中 强调了三个原则:(1),自愿原则.强调用说服的办法让农民自觉而非强迫地参加集体农庄. (2),分期分批实行全盘集体化.农业集体化的速度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而定,防止通过 行政压力急于求成.(3),集体农庄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劳动组合. 斯大林还对改造农民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强调,集体农庄并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的一 切,并不是有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的庄员就成了社会主义者了.”要改造集体农民,克服他 们的个人主义的心理,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还必须做很多工作.”【4】 但是,集体农庄的发展,机械化和拖拉机化的实现,可以使改造农民的工作更加顺利,集体农 庄是”用社会主义精神去改造农民,改造农民心理的主要基地.”【5] 斯大林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行,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农业生产 速度迅速增长,农产品的商品增长率也得到了很快的增长,农业基本满足了工业化的需要. 但是,应该看到,不顾实际条件,不顾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准备程度,人为地推行全盘集体化, 却给苏联农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波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 第三,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特点.斯大林经济模式,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 一 个高度集中的计划化的体制,是以国家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直接全面地干预和调节经济,排 斥市场调节,并辅之以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的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三个:其一,采取的是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公有制 斯大林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期就明确地认为,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建立在公有和私有这 [I]《斯大林全集》第10卷第261页. [2]《斯大林全集》第】】卷第7页. [3]《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143页. [4]《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145页 [5]《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146页. 一 39— 学术界20012?学术探索 两种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基础之上的.鉴于这样的认识,他在高速发展工业的同时,采取了对 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进行限制,排挤并最终消灭的政策.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采取了对农村 中资本主义成分即富农经济进行限制,排挤并最终消灭的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 集体化的完成,1936年前后,苏联基本上解决了”谁战胜谁”的问题,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在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国家的全民的形式;一种是集体 农庄的形式. 其二,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明 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是通过市场自发势力来调节的,因而经常爆发经济 危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就必须通过计划经济来调节.鉴于这样 的认识,在联共(布)十四大以后,斯大林领导党整顿了计划机关,加强了国民经济的计划领 导.在工业企业,编制了生产和财务相结合的年度计划,并发动群众参与生产管理,制定并执 行计划;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还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国家不能对农业实 行直接的计划领导,只能通过流通领域,即通过价格,税收,信贷,提供机器,预购合同来调节, 使其向国民经济计划化加强的方向发展.在农业的集体化得到实现,国民经济中的不确定因 素大大减少的情况下,苏联在30年代以后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基本上成为指令性的计划,苏 联基本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此体制下虽然也存在着市场,但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不同 程度地受到计划的制约. 其三,国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党领导并决定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苏联社会主义的经 济实践中,列宁和斯大林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是变革的助产婆和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 的理论观点变成了现实.斯大林所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以国家为主体,调节经济运行的 经济体制.在这一经济体制的运行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是 国家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集于一身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就不只 是保护社会主义所有制和起一般的调节作用,而且还是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从事经济活动. 党对国家的领导,实际上就是党对国家经济活动的领导.党决定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并选 派党员担任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工作,各级党组织对党的方针,政策起着保证监督作用. [责任编辑:钟和] ?--—— 40?--——
本文档为【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0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