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论文_4038

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论文_4038

举报
开通vip

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论文_4038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论文_4038 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 论文 摘要:从广义上讲,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语言理论研究各种文体的一门学科。对诗歌进行文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诗欣赏水平和语言能力。通过对叶芝的短诗《一亩青青草地》的示范性分析初步显示如何对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并希望其对教学有所启示。 0 引言 对大部分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英诗可能是最高深莫测的领域之一。有时遇到一篇比较晦涩的诗歌,他们连理解大意都有困难,更谈不上欣赏,原...

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论文_4038
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论文_4038 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 论文 摘要:从广义上讲,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语言理论研究各种文体的一门学科。对诗歌进行文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诗欣赏水平和语言能力。通过对叶芝的短诗《一亩青青草地》的示范性分析初步显示如何对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并希望其对教学有所启示。 0 引言 对大部分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英诗可能是最高深莫测的领域之一。有时遇到一篇比较晦涩的诗歌,他们连理解大意都有困难,更谈不上欣赏,原因之一可能是语言功底欠缺,遇到较生僻的单词或较复杂的句型会感到棘手;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语言分析以达到理解的目的。传统的文学教材和文学课往往从Beowulf到VirginiaWoolf拉一条主线,学生获得的主要是作者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间接的知识,即使具体介绍作品,也往往停留于经典著作,而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这些作品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少有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分析的机会,这就很难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高级阶段的文学课则倾向于在学生尚未打好基础前直接向其介绍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各流派的文艺批评理论,结果使文学仍然只是少部分学生的神圣殿堂。上述问题是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难以单独解决的,因此,本文试将文体学的分析方法推荐给英语学生及教师,希望其对诗歌教学乃至文学教学有所启示。 1 文体学应用于教学之概况 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口语体和书面体,其本质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对各种文体进行研究。早在1969年,David Crystal和Derek Davy就在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一书中对文体分析的框架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探讨,主张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和语意层面上对文本语言进行描述,达到理解和鉴赏的目的。后来Mick Short(1984)又概括了文体分析的三个步骤(description?interpretation?evaluation)。国内学者秦秀白(1986)、钱瑗(1991)、徐有志(1992)、王守元(2000)等在把文体学作为一门学科介绍引入时也基本上沿用了此模式和思路。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与语言学的发展是同步的。例如,文体学先后运用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功能语法以及语意学、语用学等领域的语言学理论在诗歌、小说、戏剧及其他非文学语篇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代文体学吸收语言学发展的成果,分支逐渐增多起来,按分析角度的不同可分为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心理文体学、话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体学等,但各类文体学的共同点仍然是着重于从文本或语篇所使用的语言着手,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和比较的手段。现代文体学应用于文学教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剑桥大学的文学批评家I.A.Richard在他的Practical Criticism中记录了他在本科生中开展了一个实验,他将一些诗歌的题目及作者名隐去,让这些名校的佼佼者进行评价,结果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许多学生无法独立得出令人满意的见解。 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探讨将文体学应用于教学,当时以俄国的Roman Jakobson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者以及英美派的新批评家们采取的都是只注重文本的形式文 体学,这一举措对于扭转当时的文学教学过于依赖背景知识以至于到了舍本求末的局面有很大的帮助(Eagleton,1983;Page,1984)。而在近代众多的文体学大师中,H.G.Widdowson对文体学与教学的探索最为引人注目,他在Styl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1975)中着重对文体学应用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教学进行了阐述,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对叶芝的《丽达和天鹅》的分析。Widdowson一改传统的介绍背景的做法,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由定冠词“the”的不同语法功能和意义逐步推理出叶芝在该诗中所再现的是一幅画,结论令人信服且与实际相吻合。Widdowson这种从一字一词的语言特征着手进而达到诗歌赏析目的的方法在他后来的PracticalStylistics(1992)中得到充分应用。他在此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短诗,集中对文体学运用于诗歌教学进行了更详尽、更系统地介绍。他通过我们熟知的形式,例如完形填空、释义(paraphrase)、诗歌不同版本间的比较、诗歌与散文的比较、不同诗人创作风格的比较,将语言学不着痕迹地运用于诗歌的语音、字词和语法分析中,使文体学和诗歌教学的结合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切实可行。譬如,在阐述诗歌中特殊的时空纬度时,他选用了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为例,首先揭示了该诗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之间随意交替转换的超常的语法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对比这两种时态的不同功能,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该诗作为故事特殊性及其表达意义的普遍性特征,从而阐明了读者在读诗乃至文学作品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跨度性视角。正如他在其他的文体分析中取得的成就一样,对教学的启示仍然是演示如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将一个哲理讲述得简单明晰,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另外,作为文体分析应用于课堂教学实 :a Suggested 验的一个极精彩的演示,AlexRoger的“O WhereAre You Going?”Experiment in Classroom Stylistics(1982:123-161)是当之无愧的经典。AlexRoger曾在爱丁堡大学负责留学生的英语学习,他对文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尤其是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文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在这篇数万字的论文中,他借助传统语法、语意学及语用学等方面的为人熟悉却又容易忽视的一些原理对奥登的这首颇为晦涩的诗歌进行了逐字逐行完整精辟的分析,取得了深入浅出的效果,笔者曾将这篇论文稍加演绎,在选修文体学课的研究生中进行实验,反映极佳。 尽管Alex Roger采取的是一种字斟句酌的办法,但他的做法是罕见的,一方面他所选析的诗歌篇幅短小,使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奥登的这首诗是特例,字字句句都有极密切的联系,形成一张语意网,使其成为必要。同时Alex Roger的目的是进行课堂实验,可能有意识地夸张了这个分析过程。而在实际的做法中,并不是对每一个字词都不加区分,没有选择地一一展开说明。因为这样有时会防碍或打断正常的理解程序,适得其反。一般是遵照Mick Short(1984)对文体学性质的综述,选择具有文体效果的语言点———通常是被前景化了(foregrounded)的语言点来进行具体分析,这包括背离共核语言(common core)的变异(deviation)以及过于规则化的语言特征(overregularity),例如,语音上的各种音韵和格律,句式上的排比和反复等。文体学的前阶段虽然侧重文本(text)本身,但语言学的发展早已使其不再排斥对语言使用的语境(context)的考虑,需要说明的是,语境在文学作品里包括内部语境(inner context)和外部语境(outer context),前者是指文学作品中虚构的语境,而后者主要是指创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乃至读者所处 的阅读环境等因素。这也是文体分析延伸到语篇层面分析的体现。但是文体分析还是鼓励先集中精力于内部语境,如有必要,再到外部语境中寻找有关的背景资料,因为这些对于理解作品具有辅助作用的资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喧宾夺主地取代文本语言本身。这一做法正是文体学与传统教学背道而驰之处,也体现了它的特色。其利处是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的能力,不需要把学生变成一部百科全书之后再来阅读文学作品。 2 文体分析应用于中国学生的英诗教学的可行性和意义如上所述,文体学的起点是为学生所熟悉的语言,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中国学生来说,将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诗歌赏析有特别的优势,也很必要。 (1)中国学生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养成了精读的习惯,而文体学提倡的重要方法就是细读(close reading),诗歌的语言往往高度浓缩、凝练,需要耐心细致地去挖掘,因而中国学生具备了进行文体分析的心理条件。 (2)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语法基础比较扎实,这是公认的事实,而语法知识在分析诗歌难点时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也许有人会对学生是否具备繁复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提出质疑,但语言学理论本身与文体分析还是有差别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应用也有差别,这一思路在近期出版的《语言模式:文体学入门》中得到体现:“我们所运用的是语音、词素、句法和语篇的普通语言模式,它们为许多领域的语言分析而非文体学所独有。我们发现这些模式适合我们的分析目的,并比某些特地为文体分析而创造的专门的语言模式———比如说,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更实际且有更广泛的适用性”?(Thorn-borrow&Wareing,1998:7-8)。由此看来,应用于教学的文体分析并不一定涉及某一特定语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学生掌握了语言各层面较普通规则的基础上尝试进行。 (3)作为一个学习英语的学生,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所以英语文学直觉(literary intuition)可靠性较差。很多学生甚至谈不上直觉,只能说是一种大致的印象(impression)。但文体分析能化弊为利,正因为学生对自己的理解毫无信心才到文本中寻求更多的信号,这种前思后想、反复钻研的过程便于学生逐步学会如何独立地得出比较有理有据的解释,同时,这一过程引起了他们对语言表达方式和效果之间密切关系的关注,于是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语言水平。 (4)与文艺批评理论相比,文体学实践性强,适合于中高层次的英语学生(比如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了进行文体分析的条件,但要进入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时机尚未成熟。而文体学正好铺设了这个过渡阶段,因为如果事先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赏析作品的能力,日后再进入理论阶段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后盾,而且由于文体分析立足于文本语言,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客观可信度。其次,在文体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对使用语言的“适合性”原则的把握。20世纪英国诗人Stephen Spender说过,“诗能教给人语言的全部功能,便利读者掌握各种复杂语言现象。诗中自有我们文明的全部伟大思想”,这句话不但很好地概括了读诗的意义,也使得文体学的意义不言自明了。 3 应用示范下面用文体学的方法来试析叶芝的短诗《一亩青青草地》,旨在初步显示如何对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侧重点不在于对该诗有何新的见解,而在于示范。当然,仅仅一首诗歌的个例分析远远不能满足示范的要求,每一首诗的语言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所选择的分析点、分析层面和运用的语言原理以及分析步骤都随之变化。 但由于篇幅限制,只能通过举例蜻蜓点水地稍加说明。现将全诗完整地抄录如下:ANACRE OF GRASSPicture and book remain 1An acre of green grassFor air and exercise,Now strength of body goes;Midnight, an old house 5Where nothing stirs but a mouseMy temptation is quiet.Here at life’s endNeither loose imagination,Nor the mill of the mind 10Consuming its rag and bone,Can make the truth known.Grant me an old man’s frenzy,Myself must I remakeTill I amTimon and Lear Or that William BlakeWho beat upon the wallTill Truth obeyed his call;Amind Michael Angelo knewThat can pierce the clouds, 20Or inspired by frenzyShake the dead in their shrouds;Forgotten else by mankind,An old man’s eagle mind.———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这首诗并不晦涩深奥,我们通读后都会有这样一个初步的直觉或印象:“我年事已高,体力上不再有所作为,希望能凭借书籍和图画发挥余力,无奈智力也随之衰退了,不甘沉寂的我只能呼吁上帝赐予我以鹰一般的敏锐的头脑,道出真理,以为人类做贡献。”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该诗在语音、词汇、句法三个语言层面上一些具有文体价值的语言点进行细致地描述和分析能印证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达到欣赏的效果。这里没有将书写层面和语意层面单独列出,因为前者在该诗中无前景化特征,而后者在其他层面的分析中得到体现。 虽然除了象声词之外,单3•1 语音层面上诗歌的音美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音韵上, 个的语音本身与意义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适当的语音连接起来有助于传递一定的思想情感乃至意思。音韵和节奏上的规律体现了Short所指的过于规则化的语言特征。在诗歌的语音层面上往往是提取表现这一特点的语音模式(sound pattern)来加以分析。《一亩青青草地》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不受传统的格律限制,但每行的音节数大体相当,最少的是四个(Here at life’s end),如果将行末的停顿也算上节拍,那么就是五个,最多的只有七个。而且每行的重读音节基本上都是三个,所以整首诗读起来给人以稳重、严肃的感觉,符合诗中“我”一个老人的气质。在音韵方面也有规律可循,基本的押韵格式是abcbdd,即每一节里第二、四行和第五、六行压尾韵,形成一个偶合句(couplet)。这样既能体现诗歌在结构上的整体性和紧凑性,又避免了单调、呆板。另外一个在音韵方面较显著的特色是采用了较多的头韵(alliteration),比如“green”和“grass”、“mill”和“mind”、“me”和“man”等。除了增强语音的美感之外,头韵还可以拉近意义上的距离。拿“millof mind”(L10 )来说,很显然这是个比喻,将人的大脑比作一个加工厂,很贴切,加上“m”的头韵作用,越发增强了比喻的效果,反复吟诵,似乎连本体和喻体的界限都消失了。 3•2 词汇层面上歧义(ambiguity)在语言的运用中通常被视为缺点而尽量避免,但它在诗歌这种艺术文体中却占有一席之地,诗歌丰富的内涵正源于此。歧义导致了对诗歌的解释多样化和个性化,可这样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将诗歌随心所欲地加以发挥。文体学鼓励读者要形成自己的见解,但一定是有理有据的见解,否则就背弃了文体学以语言为本的根本宗旨。歧义可以是词汇层面上的,也可以是语法层面上的。这里以《一亩青青草地》中的歧义词“quiet”为例。在“My temptation is quiet”(L7)中,“quiet”作表语,作表语的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恰好这两种词性“quiet”兼而有之,而且意思上相近,都表示“安静、平静”或“安静的、平静的”。 在诗这样精致的文字艺术品中,字字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选择哪一种解释更合理,亦或是两者各有千秋,并行不悖,需要结合上下文来仔细推敲。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假设“quiet”作名词,该行的意思是“诱惑我的东西是平静”,换言之,就是“我”想休息,不想再奋斗了。是否站得住脚,首先回到与之联系最紧密的下一句中。这一句是个比喻,意即“到了生命的尽头,力不从心,无法继续将真理晓之于世”。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两句是前果后因的关系。正是因为年迈衰竭,所以才会有干脆甘于平静的念头,这完全符合人的心理。第三、四节诗里用了一系列如“remake”,“beat”,“pierce”,“shake”等动作色彩极强的动词,表现了“我”努力驱走“平静”,与“平静”对抗的另一种更强烈的愿望。只有当“平静”成为一种危险的诱惑时,“我”才会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最后还需要联系上文去进一步求证判断的合理性,第二节的最后一句描写的是一幅寂静的场景(姑且不论这幅场景存在于脑中,还是眼中),很容易让“我”触景生情,想到自己也应该“平静”下来了。由此可见,“qui-et”作为名词是符合上下文的语意连贯(rele-vance)的。反之,如果将“quiet”视作形容词,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我的诱惑物安静下来了”。 “我的诱惑物”究竟指什么,文中没有提到,可能是外指,但这对理解诗歌没有大碍,不妨暂且让其成为一个代表性的符号(signifier)。乍一看来,这一句颇有些费解,但如果深入分析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诱惑物”越安静,“我”受到的诱惑就越小,那么“我”的心境也会随之趋向平静。结合下一句来理解便反过来成了因果关系,因为“我”逐渐安于平静了,所以想像力不再丰富,头脑不再活跃,真理也就难以揭晓了。但“我”终究不甘心这样沉寂下去,所以在第三、四节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反过来,追溯到上文,这样的解释也是说得通的,“正如古屋一样,我的诱惑物也安静下来了”。由此可见,“quiet”在这里既可作名词讲,也可作形容词讲,在把握诗的中心意思上殊途同归,因此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事实上,这种不拘泥、不统一的解释正是进行文体分析要取得的效果,关键是能援引语言证据来自圆其说。另外,在词汇层面上,本诗较多地援引了专有名词所蕴涵的典故,借以丰富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是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读者可以借助已有的常识来理解,也可以在百科全书或词典上查阅它们的渊源和暗指(allusion),这是Widdowson所推崇的分析语意的一种做法,也是文体学将外部语境列入考虑范围的结果。本诗的几个专有名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字,“Timon”和“Lear”是莎士比亚笔下两个悲剧人物,而“William Blake”和“Michael Angelo”则分别是英国和意大利的艺术家,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拥有不平静的晚年,典故的罗列说明“我”在心中已有具体的楷模,更表明“我”对晚年仍希冀有所作为。 3•3 语法层面上从总体上说,《一亩青青草地》的语法比较简单明晰,只有三句稍有变异。第一句是“Midnight, an old house wherenothing stirs but a mouse.”(L5~L6)。这个小句中只有一个名词和一个带后置定语的名词词组,欠缺谓语动词。表面上,分号前后(L1~L4与L5~L6)似乎说的是不相关的事情,但仔细琢磨,两部分描述的情景有相同之处,当人到迟暮之年,体力逐渐消失而不再风尘仆仆,不正如古屋在午夜十分悄然静默下来吗?因此,可以将这一句理解为一个比喻,如果采取比较直接的释义,则有一种可能性是“My state is like anold house at midnight where nothing stirs but amouse”。根据语意的连贯来推断变异句 子的真实面貌,然后再根据语法的合理性来验证对语意判断的正确性,看似一个循环的过程,却是在理解的过程中不自觉运用的方法。第二句是“Myselfmust I remake”(L14),这是个倒装句,其中的情态动词和宾语都提前了,正常的语序应该是“I must remake Myself”。这个变异主要是考虑到押韵的需要(remake和Blake),同时,“Myself”变成了有标记宾语,得到强调,而动词“remake”调到句末,根据句末重心(end-weight)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更进一步表达了“我”重新塑造自己的决心。本诗的最后一节也值得提出来分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一节只有一个名词词组,因此需要结合对上一节的理解才能对其进行语法分析。从语法上来看,“A mind„shrouds”是紧跟着上一节“Grant me”的间接宾语,而最后一部分的名词词组(An old man’s eagle mind)是对“Amind„shrouds”的概括和重复,由此类推,可将“Grant me”移接到这个名词词组前做统帅。值得研究的是“Forgotten else by mankind”充当何种语法成分。“shrouds”后的分号使得这个分词短语不可能是后置修饰语,只能将其与后一行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排除了它作定语的可能性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排除其充当状语的可能性,“Forgotten else by mankind, (Grant me)An oldman’s eagle mind.”如果前部分是后部分的状语,那么根据分词构句的原则,只有当两部分的主语一致时,前一部分才能省略主语,而这在语意上无法解释。这样只能将“Forgotten else bymankind”视作一个省略了不同主语和助动词的小句。起关键作用的是副词“else”,在这里它的意思是“否则、不然”,在语法上,它要求前面是一个条件从句,加之语篇的连贯要求这两行的语序重新调整,结合起来释义就是“Grant me anold man’s eagle mind, otherwise I will be forgottenby mankind”。至此,我们可以用以下图示来表明这两节的语法关系:Grant mean old man’s frenzy (宾语1)Amind Michael Angelo knew (宾语2)An old man’s eagle mind (宾语3)这样的划分不仅是靠我们已有的 同时也是从语意的连贯考虑出发,但它们却偏离了由“else”引导的状语法知识, 语从句的正常语序(先条件后结果)。我们在理清这一部分的语法关系后,还需要挖掘这里语法变异所产生的文体效果。显然,与正常的语序相比,诗人有意用一个名词词组结尾,把对上帝的呼吁摆在突出的位置,使其显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把诗中表现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推向高潮。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叶芝的短诗《一亩青青草地》的文体分析,试图将这种脚踏实地、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广开来,实现它的教学意义。清华大学刘世生教授在第二次全国文体学研讨会上也提出了将文体分析的方法教授给学生的愿望。秦秀白教授在《实用文体学教程》(1996)的导读中将文体分析的教育意义用一句老话概括为“在游泳中学游泳”,可谓一针见血。如果将文体学适当地应用于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文学课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对诗歌望而却步的局面,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同时也可以一举两得地提高英语水平,印证“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的哲理。推而广之,还可以尝试将文体学的方法应用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比如研究生的基础英语课、英语专业的精读课等。文体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这种探索永远都会有潜在的回报。 注释 圣经注释小学小古文100篇及注释小古文100篇及注释简短小古文100篇及注释译文小古文100篇及注释 :?因为找不到中文版本,该段为笔者的拙译,原文如下:“we have drawn on general linguistic models of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anddiscourse, which are not unique to stylistics but found in linguistic analysis inmany fields. We find these fit our analytical purposes and are morepractical and widely applicable than some of the specialist models of language created specifically for stylistic analysis———such as, for example,Halliday’s systemic grammar.” 参考文献: [1] Crystal,D.&D.Davy.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M].London: Longman,1969. [2] Short,Mick.Exploring the Language ofPoems,Plays and Prose[M].London: Longman,1984. [3] Roger,Alex.“O Wherewww.51lunwen.com Are You Going?”:a Suggested Experiment in ClassroomStylistics[A].In Ronald Carter (ed.)Language andLiterature[C].London: Carter 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82.123-161. [4] Eagleton,Terry.LiteraryTheor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 [5] Page,Norman.The language ofliterature[C].London:The Macmilian Press Ltd.,1984. [6] Widdowson.H.G.Styl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Literature[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5. [7] Widdowson,H.G.Practical Styl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8] Perrine,Laurence.Sound and Sense[M].USA:Harcourt,Brace&World Inc.,1965. [9] Thornborrow,J.&S. Wareing.Patterns in Language:Stylisticsfor Students ofLanguage andLiterature[M].London:Routledge,1998.7-8. [10] Wright,L.&H.Jonathan.Stylistics:APractical Coursebook[M].London:Routledge,1996,F12.
本文档为【如何对英语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英语教学论文_403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