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

举报
开通vip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辅导 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这部分内容里又涉及到小学儿童的发展。讲到发展的概念及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重点掌握: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3、发展的概念: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辅导 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这部分内容里又涉及到小学儿童的发展。讲到发展的概念及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重点掌握: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3、发展的概念: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4、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5、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三、课程重点讲析: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定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一致与差异。其知识体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1)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2)教育是发展的动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3.发展的概念: 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4.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心理机能的深化: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条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巩固;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2)心理动力的转化:儿童入学后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化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开始承担社会的义务。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发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认知活动的发展:?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记忆从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4)个性品质的形成: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自控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 5(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观察的形式有自然行为的偶然观察和系统的现场观察。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依据其实施的场地和条件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谈话法、问卷法、故事法.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胎期和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分别讲了这四方面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二、重点掌握: 1. 1. 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 2. 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 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统一的体现。 3. 3. 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 4. 4.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 5. 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三、课程重点讲析: (一)、遗传因素方面: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遗传的影响力(从教育的角度看待遗传影响力的三个基本观点)。 (1)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起源是遗传,遗传直接影响儿童个体体质方面的发育发展;由于心理或行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体质因素,所以遗传间接地成为儿童许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或行为发展的基础。 (2)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儿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儿童通过遗传而继承到的特征,同这些特征的实际表现程度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的。 二、社会文化方面: 1.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的体现。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对立统一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实际就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过程。 2.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遗传因素是儿童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2)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3)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3.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去影响儿童的。文化影响儿童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民族、地域、习俗、时尚的影响。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学校及伙伴群体的影响。 4(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依恋;儿童的友谊认知;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2)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方面: 1(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 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宏观环境。对儿童来说,最接近、最具体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微观环境,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产生持续的影响。 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是: (1)启蒙性; (2)长期性; (3)感染性; (4)情感性。 2(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的大小;残缺家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条件。 (2)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 (3)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学习教育方面: 1(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普遍社会化的较为理想的组织过程,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根据预定目的和自身规律连续而有效地对儿童实施系统的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能积极主动地影响、充实、优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2(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1)教学内容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 (2)教师的影响。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教师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风的影响。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4)同伴交往的影响。同伴交往包括儿童之间的个体的交往和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儿童同辈群体是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使儿童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 第三章 学习的准备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准备的概念、内容以及个体在学习准备中的差异。 二、重点掌握: 1、 1、 学习的准备的定义: 学习的准备又可称作“准备状态”或“准备性”。它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2、 2、 成熟的概念: 成熟是指个体的某些心理机能和生理过程在内部的先天原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3、自我意识 控制点 自我观念的概念 4、成熟与学习的关系。 三、课程重点讲析: 1. 1. 学习准备的性质 定义:学习的准备又可称作“准备状态”或“准备性”。它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分类:由于学习可以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技能的,所以学习的准备也可以相应地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技能的。 认知的学习准备由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两个部分组成。 知识的准备主要指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储存状况,它取决于学生先前的学习和保持。 2.成熟的概念: 成熟是指个体的某些心理机能和生理过程在内部的先天原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成熟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当把这一概念用于心理学时,其范围扩大了,一般指由正常生长过程中身体结构的发展引起的各种器官、心理机能和能力的逐渐或连续展开。 3.成熟与学习的关系: 成熟对个体的学习的作用与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学习的作用并不相同。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学习的作用持续个体的一生,而成熟对个体学习的作用具有相对性。个体的某种学习与训练总是有一个最佳的学习时期,这个最佳的学习时期就在个体的一定的成熟期内。早于成熟期和错过成熟期的学习都较在成熟期内的学习效果差。 成熟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和忽视成熟的影响都是不客观的。 4(小学儿童学习准备的内容。 小学儿童学习准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身体发展水平; (2)学习与动作技能水平; )学习与智力发展水平; (3 (4)学习与情趣水平; (5)学习与人际交往水平; (6)学习与自我意识水平。 在这一个问题当中,要理解几个概念: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在自我意识中又有两个很重要的成分: (1)控制点,它是一个人找出控制他生活的主要力量,即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某些力量的看法。 (2)自我概念,它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概念的认识和调节。 5(小学儿童在学习准备中的个体差异: 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学习准备状态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在某一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儿童学习准备的个别差异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上的个别差异与个体的发育成熟有关。表现在成熟的早晚、生理成熟的结构和完善程度。心理上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兴趣、态度、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智能等方面。人们对早熟者和晚熟者的态度也影响学习准备中的个别差异。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的定义、分类以及认知学派、行为主要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 二、重点掌握: 1、学习 试误学习 顿悟 顿悟学习 模仿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类型。 3、三个学派的基本理论、代表人物。 三、课程重点讲析: 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学习包含三个层次、两个要点。 就人类的学习而言,学习从广义到狭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学生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的学习。 两个要点是:(1)作为结果,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 )作为过程,学习是指个体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 化。(2 2.学习的类型。 学习可以根据不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作多种分类。 (1)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将学习分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的学习和情感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指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熟练而精确的身体运动能力的获得。 认知的学习是指在意识水平上对思想和表象的加工。 情感的学习是指情感系统的习得,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的调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形成。 (2)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可以将学习分为试误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 试误学习又称选择学习或联结学习。它是指当人或动物面临一个新情境时,会进行各种尝试,以求得动机的满足。为了解释试误学习现象,心理学家桑代克曾进行过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 顿悟是指突然知觉到问题情境中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顿悟是突然出现的很少有试误的成分。顿悟一旦出现,便能保持并迁移到类似的情境。顿悟学习是指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它常见于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中. 模仿学习是指效仿特定动作或行为的一种学习模式。 (3)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以将学习分成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是指对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获得过程。 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表达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 3.学习理论 在诸多学习理论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从广义上说该理论是基于条件作用学说。条件作用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s(刺激)和r(反应)之间的关系。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形式,行为学习的各派却有不同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联结说:该理论认为,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尝试与错误。要使错误反应逐渐消失,正确反应逐步稳固,联结说认为取决于三个条件,即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 工具说:又称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意指学习者通过自身的某种活动或某种操作,在强化的条 件下而形成的条件作用。工具说认为,强化作用是操作行为所必需的。但是在学习中,强化并非总是连续的,甚至只是间歇强化,学习也在发生,行为也会连续不断。间歇强化有多种序列安排:连续强化、固定时距强化、可变时距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这几种强化效果不一,在这几种强化中,以可变比率强化的反应效果最好,以连续强化的反应效果最差. (2)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s,r之间的联结不是直接的,而是以认知为中介的,也就是说,在s和r之间还有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为s,o,r。这里的o就是学习者本身的心理活动状况,或称学习的内部机制。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认知学派认为,认知是指在意识水平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转化、信息的贮存、信息对进一步认识的指导等。这样的信息加工具有如下特征:即阶段;结构;表征。 认知学派的学生观。在认知学派看来,学生的学习基本上由调节系统和认知系统两个系统组成,根据上述两个系统,认知学派把学生看作一个积极寻求知识和加工信息的主动系统。 (3)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不光有其认知的主动性,还有很大的潜能。将其观点用于学习领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学习形成自我 学习促进自我实现 学习是通向健康生活的钥匙。 以此为基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向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上)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学儿童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的发展特点。 二、重点掌握: 1、知觉 记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思维 言语的定义; 2、记忆的三个系统; 3、有关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 4、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5、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三、课程重点讲析: 1(关于知觉: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产生的条件是:(1)外界刺激的直接作用;(2)正常的感官和中枢神经系统;(3)适当的知识经验 2(模式识别理论 知觉实质上就是一种模式识别,也就是把感官获得的信息与记忆中已经贮存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并作出最佳匹配的过程。模式识别理论主要有: (1)模板说:该假说认为,人的记忆中贮存着各种各样的模板,这些模板是在过去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模式的拷贝。一个人知觉事物时,就是将当前的模式与记忆中贮存的模板进行比较,作出最佳匹配,模式就得到了识别。 (2)原型说:该假说认为,人在记忆中贮存的并不是一个个特定模式的拷贝,而是反映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原型,因此,人在知觉事物时,将感官获得的外部刺激与原型比较,只要近似匹配就可以识别?/p> (3)特征说:该假说认为,任何模式都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就是特征,人在记忆中贮存的就是过去刺激的各种特征,模式识别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特征和特征分析。人在知觉一个事物时,首先是对它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与记忆中贮存的各种特征比较获得最佳匹配,也就识别了这个事物。当两个模式有较多的相似特征时,模式识别就容易发生混淆。 3(小学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知觉发展主要体现在: (1)知觉有意性的发展; (2)知觉分析综合水平的发展; (3)知觉策略的发展,包括知觉搜索的目标性增强;利用语言刻画知觉对象;根据期望知觉对象。 4(记忆的概念和记忆的三个系统 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的贮存相当于保持,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 记忆可划分为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登记、瞬时记忆,它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仍能保持瞬间的记忆。其特点主要为: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2)短时记忆,是介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记忆。一方面它接受由感觉记忆而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将其中一部分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另一方面它又接受由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等待调用的信息。其主要特点为: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小(7,2个单元);信息主要是以听觉和视觉形式编码等。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是信息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长时记忆犹如一个贮存信息的巨大库房,其容量可以说是无限的。 5(有关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 (1)干扰说。该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进入了记忆系统,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就是先后学习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 (2)衰退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某种方式在大脑建立痕迹的过程,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以至消退。因此,适量的过度学习和复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能阻止遗忘的进程。 (3)线索依存说。该理论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不会“漏失”,遗忘并不意味着长时记忆中不存在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因此,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利用线索提取有关知识,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4)动机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人出于某种动机而主动压抑的结果。 (5)同化说。该理论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记忆有意性、主动性的发展; (2)记忆策略的发展。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发现记忆材料中的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把握了规则,就会提高记忆的效果;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可能自发地复述记忆材料;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联想。 7(思维的概念及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言语实现的,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性的高级认识过程。 思维的特点是:(1)间接性;(2)概括性。 8(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1)形成问题的表征;(2)知识技能的调用;(3)解题成果评价。 9(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表示物体、思想和经验的符号,是由基本词汇(包括形、音、义)和语法规则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它代表一定的事物,并且以能听到声音和能看见的形状而客观地存在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言语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活动,属心理现象。 10(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1)口头言语的发展。独白言语逐渐成为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小学儿童基本上能选择词汇,组织内容,措辞精确,主次分明,表达完整、连贯。 (2)书面言语的发展。小学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心理过程包括识字、阅读和写作。识字标志着儿童开始以语言文字作为认识的对象,言语视觉分析的活动在言语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以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写作是书面言语的高级形式,主要是从说出的词向看到的词过渡。 (3)内部言语的发展。它可分为三个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 11(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的言语必须是清晰易懂的、精确的、连贯的、规范的;要开展丰富多采的班会、队会、课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演讲”的舞台,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要大力培养学生有关听讲的各种必要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对那些发音不准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纠正。 (2)引导小学儿童掌握语言规律,促进儿童书面言语发展。 (3)发展儿童独立思考能力,是促进内部言语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下)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几种认知策略,认知方式和认知发展理论。 二、重点掌握: 1、学习策略、认知方式的定义; 2、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 3、常见的三种认知方式;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课程重点讲析: (一).关于学习策略: 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其实质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2.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 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策略有: (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个重要方法即在学习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 (2)编码策略。它是指按学生自己熟悉或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以便于取用。基本的编码策略有两种。一是精细阐述。它是指为了更好地记住学习的材料而进行充实意义的添加。另一种是组织策略。它是指把一组信息划分成若干较小的单元,并且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操作可有五种:去枝留干;裁冗取精;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立意建构。 (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索取贮存的信息的方法。 3.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 儿童运用策略的能力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策略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尚未掌握策略,即使自发地获得了某些简单的策略,但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适当应用这些策略. (2)策略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策略,但是他们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但在清晰指导下,小学儿童能利用已有策略来改进学习。 (3)策略发展的后期阶段。 这一时期儿童中学生可在无成人指导的条件下,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而且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调整策略。 4.学习策略教学的一般模式 (1)学习策略教学的单独训练模式。 (2)学习策略教学的渗透模式。 (3)学习策略教学的综合模式。 (二)关于认知方式: 1、定义:认知方式是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这里的加工信息是指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习惯性是指并不意识到的偏好。) 2、常见的三种认知方式有: (1)场依存,独立型。这是美国心理学家h.威特金提出来的一种认知方式。“场”指问题的空间。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一个作为认知目标的问题时,较多甚至完全依赖于该问题空间中的其他一些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一个作为认知目标的问题时,很少或甚至不依赖于该问题空间中的其他一些线索,而是根据认知目标本身的结构来搜索信息。 (2)冲动,慎思型。这是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提出来的一种认知方式。冲动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时,倾向于用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慎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时,倾向于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在行动前致力于把问题考虑清楚。 (3)整体,序列型。这是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提出来的两种对立的认知方式。整体型是指个体在研究一篇学习材料时,通过使用说明性例子和类比的方法,达到对学习材料的总体把握。序列型是指个体在研究一篇学习材料时,通过连续地或相继地注意一系列材料细节,达到对学习材料各个部分的把握。 (三)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 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使儿童开始从具(2)前运算阶段(约2, 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他们使用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他们的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其思维特征是: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的推理。 (3)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思维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约11岁至成人期)。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以不变顺序、基础结构和连续整合为其特征的。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启发我们(1)以新的角度来认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认识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的。(3)辩证地看待认知发展阶段与学习的关系。 2.心理测量学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测量学认为智力就是在智力量表上获得的智商分数。心理学一般是狭义地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来讲智力理论的。在世界上流传较为广泛的两种理论是: (1)智力结构二因素论。这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智力测验都测量两个方面的智力因素,一是基本的、一般的因素,简称为g因素,包括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另一是特殊因素,简称为s因素,包括“空间能力”、“数字能力”、“言语能力”、“知觉扫描能力”等等。 (2)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晶体智力主要是指智力中那些因为接受学校教育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分;流体智力是指洞察复杂关系,因而在新环境中表现出良好适应性的认知能力。 心理测量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1)小学儿童智力差异呈正态分布,以其所属群体的总体智力差异分布为参照背景。(2)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概念对于学校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了儿童认知发展。认为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是(1)执行性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更复杂、更高级;(2)知识表征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趋适宜;(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信息加工越来越熟练;(4)理解层次关系的能力随年龄发展而发展;(5)运用策略或信息的灵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要十分重视知识基础在儿童认知和认知发展中的作用。(2)重视对加工过程的研究和指导;(3)训练儿童信息加工的灵活性。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与学习(上) 一、 一、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生动机含义及激发,小学儿童的态度、情绪、性格的发展及与学习的关系。 二、 二、 重点掌握: 1( 1( 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 2( 2( 学习动机的种类; 3( 3( 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的; 4( 4(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人物、情境或事件做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 向; 5( 5(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6( 6(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 核心,包括四个方面。 三、课程重点讲析: 一、动机方面: 1( 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但并不是任何学习需要都能成为学习动机,只有当学习需要被引发起来,并指向某一目标,进而坚持追求这一目标时,才能形成学习动机,使之成为活动的动因。 学习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个体学习的需要,又可以称作为学习的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又可以称作诱因。 2( 学习动机的种类 (1)学习动机从自发性和目的性上区分,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2)学习动机从社会意义上区分,可以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高尚的和低下的动机。 (3)学习动机从持续时间上区分,可以分为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4)学习动机从其影响范围来区分,可以分为广泛的动机和狭隘的动机。 (5)学习动机从其所起作用上区分,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学习动机的归因 学习动机的归因可从两个方面来探索:一是学习的主要动机;一是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 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的。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为目标,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期开始,日益显得重要。它既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力图用学业成绩来取得名次或等第的手段,又是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作出贡献以谋求地位的一种愿望。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家长、老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之所以能激发学习,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 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即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学生学习上的求知欲;三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籍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荣誉、自尊或长者的赞许。 4(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发展的特征(学习动机的发展模式) (1) 学习目标由近景向远景发展; (2) 学习兴趣由直接向间接发展; (3) 成就动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 二、态度方面: 1(态度的性质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人物、情境或事件做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向。 认知是态度结构的基础;情感反应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倾向是态度的直接表现。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 儿童的社会态度,若从大的方面进行归因的话,可以分为亲社会态度和逆社会态度,相应地也就出现亲社会行为和逆社会行为。 (1) 小学儿童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 小学儿童的亲社会态度是指小学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他的社会态度。由亲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成人的榜样作用,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以及掌握利他的知识和技能等。其中,利他行为的核心应是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 (2) 小学儿童的逆社会态度和行为。 小学儿童的逆社会态度是指小学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态度。由逆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逆社会行为,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模仿的效应,社会生活中不良的诱因,以及无知、误解等。小学儿童逆社会行为的显著表现之一是攻击。 三、情绪方面: 1(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情绪的功能:信号交际功能;动机功能;适应功能;塑造个性功能。 2(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 情绪体验社会性的发展; ? 情绪体验深刻性、稳定性的发展; ? 情绪的表现形式从外露向内隐发展。 3(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 (1) 儿童的责任感: 儿童的责任感也称义务感,属于道德感的范畴,是儿童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及完成任务情况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下,在具体榜样示范的影响下,儿童逐渐认识并理解他们所承担的这种责任和义务,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一定的预测,逐渐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能用社会要求衡量自己的行为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这是责任感和义务感。 (2)儿童的理智感 理智感是与认识需要相联系的人类特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好奇、强烈的求知欲,并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3)儿童的焦虑 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 适度的焦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过度焦虑或长时间持续焦虑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一种消极情绪。长期的过度焦虑会使儿童对学习失去信心,出现逃避和退缩行为,产生学校恐惧症,甚至造成逃学、出走、自杀等后果. 4( 引起学生过度焦虑的原因 (1)家长、教师过高的期望,超过了学生的实际可能,而过于严厉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业失败的后果忧心忡忡,增加了焦虑程度。 (2)学习遭到挫折的体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当他们处于可能进一步有损自尊心的新情境时,会产生过度焦虑反应. (3)儿童不成熟的自我认识,过低估计自己的智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对完成学习任务缺乏足够的信心。 (4) 噪杂、陌生的学习环境也会增强学生的焦虑。 四、性格方面: 1(性格的性质和结构: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 性格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性格结构中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格结构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结构中的动力特征。 就性格结构的性格特征而言,一般认为包括四个方面:(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也主要是从这四个方面的去看。 性格的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且会以不同的结合方式表现出来。同时,性格也是发展变化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性格结构具有动力特征。 2( 学习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1) 学习环境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性格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的。如果教师善于给儿童提供一个好学上进、互助友爱、讲文明的愉快而有秩序的集体学习环境,无疑对儿童习得乐观、开朗、进取、宽容的性格特征大有裨益. (2)学习活动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性格的发展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学习活动的结果。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通过与人、与事交往、接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经验并加以内化而形成与发展的。通过系统的学习活动过程和具体的课外的学习活动等,可以培养儿童的目的性、坚韧性、自信心、主动性、勤奋、谦虚、独立性、细致性、创造性等。 (3)学习成败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内容,学习上的成功能增强儿童的学习信心,促进开朗、乐观和积极进取的性格。学习上的经常失败,会导致消极、颓废、恐惧、退缩、羞愧等情绪体验,从而出现消沉、悲观、自卑、厌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与学习(下) 一、 一、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了小学儿童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的有关内容。 二、 二、 重点掌握: 1.品德又叫道德品质。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 德行为。理解这三个基本成分的含义。 2.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 3.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4.自我的基本含义和自我意识的三个成分; 5.自我评价的含义和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三、课程重点讲析: 1(品德的含义和基本成分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 这三个基本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个综合过程。 2(道德认识的含义 道德认识是指对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规范、准则的认识。 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认识的两个基本环节。 3(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 道德观念是指对具体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以及执行它们的社会意义的认识。 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表现在:公有观念的发展;集体观念的发展;友谊观念的发展;惩罚观念的发展;公正观念的发展。 4(道德评价的含义及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进行评定和判断的过程。 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有以下特点: )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评价是从无批判地按照成人要求来判断行为,(1 逐渐发展到能独立地作道德判断。 (2)从效果到动机。低年级学生评价道德行为时,最初是只看效果,不问动机,以后逐渐发展到注意动机,最后发展到把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分析。 (3)从别人到自己。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尚在形成中。他们只会评价别人的行为,不善于评价自己。高年级学生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运用道德规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4)从片面到全面。低年级儿童的评价带有片面性,比较简单化,可以说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高年级学生对行为的评价就比较全面了,他们逐渐学会在道德评价中区分主要与次要,一贯和偶然。 5(道德情感的含义、作用和特点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道德情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与引导力量; (2) 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的调控作用; (3) 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2)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是从狭隘和模糊逐渐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 (3)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是从具体的道德情感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道德情感。 6(道德行为的含义以及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 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动。 道德行为是品德心理结构中较为复杂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它受道德动机、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道德意志诸心理因素的影响。 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具有两个特点: (1) 由简单易行向复杂难做的方面发展; (2) 由不稳定、不巩固向稳定、巩固方面发展。 7(自我的基本含义和自我意识的三个成分 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也即个体在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经验中能够感知到的主体自身。 自我意识是一个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的系统。 8(自我评价的含义和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主要特征有: (1)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与依附性; (2) 自我评价的具体性与抽象性和对外部行为与内心世界的评价。 9(自我体验的发生发展的特征和自我控制 小学儿童自我体验发生发展的特征有: (1) 由生理性需要体验向社会性需要体验的不断深化发展; (2) 儿童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 10(自我控制的含义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第九章 发展与教学的理论 一、 一、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教学的一些理论,理论性较强。 二、 二、 重点掌握: 1. 1. 教学的概念、特征、构成因素和组织形式; 2. 2. 教学的定步和序列的概念及所涉及的三种教学; 3. 3.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掌握学习的概念。 三、课程重点讲析: 1(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 教学对心理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 教学又受心理发展的“准备状态”的制约。 2(教学的概念、特征、构成因素和组织形式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乃是教师依据规定的教 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具有三个特征: (1) 教学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教学必须确切地说明或表达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 (3) 教学必须采用适合学生认知状态、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教学的构成因素为:教师、学生、课程内容。 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 3(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识 ,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领会 ;?运用; ?分析; ?综合; ?评价,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接受 ?反应 ?价值化 ?组织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整个身体的运动 ?协调细致的动作 ?非语言交流的动作 ?言语行为 4(教学的定步和序列的概念及所涉及的三种教学 教学定步是指决定学生用多快的速度才能完成为他们所设置的一系列教学步骤。教学的序列是指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程序化教学是指按照学习过程的理论所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程序来进行的一种自动教学方式。 层次化教学是加涅提出的,他十分重视学习的层次,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仔细的“程序化”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沿着教学所规定的程序进行,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和能力。 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完成学习课程,从而达到掌握所有主要课程的教学要求。 5(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掌握学习 (1)接受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已经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习者的,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须接受或理解,以便今后可以利用或重现. 在各种接受学习中,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较具代表性。根据学习时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之间所构成的不同关系,可将有意义接受学习时的同化分成三种形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发现学习是由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他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3)掌握学习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理论,为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倡导,他认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学富有成效的话,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应该是与正态分布完全不同的偏态分布. 第十章 练习、迁移与教学 一、 一、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练习、练习曲线、学习迁移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迁移的策略。 二、 二、 重点掌握: 1( 1( 练习的含义和种类; 2( 2( 练习曲线和练习曲线的势态; 3( 3( 迁移的概念、类型和迁移理论; 4( 4( 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 三、课程重点讲析: 一、关于练习: 1(练习的含义和种类 练习是指刺激-反应的重复,这种重复并非同一刺激-反应的机械重复,而是以改善知识、技能学习效果为目的的理解性重复。 根据不同的方式可以对练习进行分类: (1)根据练习的时间分配方式分类,有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集中练习是指连续地练习一项作业直至掌握为止。分散练习,也称间时练习,是指在学习作业的每次尝试之间插入休息时间或其他活动。 (2)据练习的任务分配方式分类,有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 整体练习也称全习法,是指将学习任务作为一个整体重复训练。部分练习也称分习法,指将完整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许多部分,每次分别进行其中一部分的练习。 (3)据练习的反应性质分类,有内隐练习和外显练习。 内隐练习指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而是在头脑内进行的练习。如默读、反复思考某一身体运动进行的过程。外显练习指可直接观察到反应或可留下记录的练习。如出声朗读、反复抄写、运动技能的训练等。 2(练习曲线和练习曲线的势态 练习进程及其效果可用曲线图表示,这种图形称之练习曲线。通过练习曲线可以看出练习过程的效率、速度、准确性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研究表明,练习曲线的势态,受学习材料和个体本身身体等因素制约,有多种变化,归纳起来有下述类型。 (1)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是练习曲线呈负加速变化。其特点是:初期进步快;练习高原;后期进步慢;总的趋势是进步,但有时会有暂时的退步?/p> (2)练习曲线的非典型势态三种变化形式:练习曲线的正加速变化;练习曲线的s型加速变化;练习曲线的零加速变化。 3(小学儿童练习中的差异 小学儿童练习中的差异表现为:练习的自觉性差异;练习的独立性差异;练习任务的类型的差异。 二、关于迁移: 1(迁移的概念和迁移理论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理论: (1)相同要素说,它是心理学家桑代克与伍德沃斯提出的,他们认为,只有当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能在新的学习中产生迁移。即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2)概括说,它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他认为,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或者说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类化。 (3)认知结构迁移说,它是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间接发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主要决定于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 2(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度或不肯定的迁移。 正迁移亦称“助长性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一般所说的迁移指正迁移。 负迁移亦称“抑制性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负迁移是暂时的,经学习和练习可以克服。 (2)根据迁移的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 不论是顺向迁移或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迁移之分。 (3)根据迁移的内容,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亦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指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一般迁移可分为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侧向迁移是指处于概括水平同等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纵向迁移是指处于概括水平不同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 特殊迁移指具体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迁移。 3(小学儿童学习迁移中的差异 小学儿童学习迁移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学习迁移的心向差异;学习迁移的数量差异;学习迁移的水平差异。 三、基本策略: 1(教会小学儿童练习的基本策略 教会小学儿童练习的基本策略有: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创设有效的练习情境; (3)注意练习任务的同一与变化; (4)安排相应的练习类型; (5)提供必要的重复次数; (6)重视重复与回忆的结合; (7)先求正确,后求迅速; (8)完整、及时地反馈。 2(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 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有: (1)建立迁移的认知结构 小学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现顺序,对促进小学儿童建立认知结构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教材呈现的顺序应努力做到:?从一般到个别,使教材渐进分化;?建立横向练习,使教材综合贯通;?从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组织序列化。 (2)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 认知策略是个体面对新的问题时,个人调节与监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为了在教学中训练小学儿童的认知策略能力以促进小学儿童的迁移,应努力做到. ?注意小学儿童的心理状态;?提高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多方面应用概括出来的原则。 第十一章 小学儿童的差异与教学 一、 一、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从儿童的性别、认知、社会背景方面谈谈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应的克服情况。 二、 二、 重点掌握: 1、 1、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 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 2、 2、 因“性”施教的措施; 3、 3、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课题时,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 及其组织; 4、 4、 适应儿童认知差异的教学改革。 三、 三、 课程重点讲析: 1(儿童的性别与儿童的学习和行为 男女儿童性别心理差异主要反映在学习与行为差异两个方面,而行为差异又包括课堂行为差异和社会行为差异。 2(因“性”施教的措施 面对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克服一些偏见,并采取一些措施因“性”施教。 (1)克服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 (2)正确期望与评价性别角色; (3)指导男女学生自我社会化; (4)优势互补,因“性”施教。 3(儿童认知差异与学习 (1)智力差异与学习; 一般认为智力是学习成就的一个可靠预测指标。也就是说,智商越高的儿童,一般来讲其学习成绩也就越好,而且将来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量与其智力的测量两者的相关程度很高。 (2)认知结构差异与学习。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课题时,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及其组织。认知结构直接参与了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它不仅决定新的学习能否产生,而且决定了它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导致学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4(适应儿童认知差异的教学改革 适应儿童认知差异的教学改革包括(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2)推行课程教材改革;(3)教学方式的改革;(4)教学技术的改进等等方面。 5(儿童社会背景差异与行为 儿童的社会背景差异与儿童的行为,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背景差异是影响儿童个体特征的重要因素;二是社会背景差异借助儿童的个体特征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6(儿童社会背景差异与教师行为 儿童社会背景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如何依据这些差异,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使儿童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指导儿童制定个人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1 (2)创设情境,因材施教; )沟通与指导。 (3 第十二章 教师的差异与教学 一、 一、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教师个体的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关系。 二、 二、 重点掌握: 1( 1( 教师的期望差异与教师期望的一般流程; 2( 2( 教师发挥期望效应的建议; 3( 3( 教师的个性包括教师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的挫折 忍受力;教师的焦虑等方面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 4( 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即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 三、 课程重点讲析: 1(教师的期望差异与教师期望的一般流程 教师的期望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而产生的心理印象。教师按自己的心理印象行事,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这种不同的方式,必然影响到学生,并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互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经历了一系列循环事件。这一系列循环事件并非是一种单向的连贯过程,而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反馈流程,它包括七个环节。 2( 教师期望的输入和输出 教师期望的输入的主要信息源有学生的仪表和行为;学生的一般心理环境因素,包括种族与社会阶层;学生的性别;档案材料等等。 教师期望产生教师“输出”,具体表现在按成绩、能力、智力将学生分类等。 3(教师发挥期望效应的建议 (1)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期望“输入”的效力过程。 (2)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期望使两者一致起来。 (3)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期望。 (4)教师期望的激励模式。 4(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效果 教师的个性包括教师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的挫折忍受力;教师的焦虑等方面对教学效果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教师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在了解学生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和组织教材,设计教法,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的组织能力包括教材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班级组织能力。如果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控制学习变量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组织能力,就会有助于学生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 (2)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特征方面的比较持久的倾向和姿态。教学态度既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3)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的自我意识是教师对自己的身体、活动和心理等方面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强的教师,能使个体的行为不超越社会的认可,能使个体的欲望不悖于社会的规范,也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4)教师的挫折忍受力。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即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只有挫折忍受力强的教师,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5)焦虑。焦虑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受教师原有的焦虑水平、教材难易程度和教师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属于高焦虑者,他们极易激动,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有的教师则属于低焦虑者,他们反应迟缓,不易激动。这两类教师都难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唯有焦虑达到中等程度时,才会激起教师努力改变现状而进入唤起状态,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达到教学目标。 5(教师的个性差异与学生的个性差异 师生个性特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师生心理世界。师生交往方式、教学风格与学习方式、教师课堂领导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与师生个性差异有关。 6(教师社会背景差异与学生社会态度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教师社会背景差异是导致学生态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社会背景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活动中所处的社会氛围,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经济收入状况,社会舆论的评价,教师本人的家庭情况等等,它们影响学生的社会态度,包括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学生的劳动态度;影响学生对集体的态度。
本文档为【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1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