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

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

举报
开通vip

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 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 术不可言说的秘密 原文地址:一个荒唐的童话--"增钙热干化"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作者:泥客庄主 2010年的中国水网开始以污泥处理和处置为题目,组织了一批迹近付费广告的文章和采访。其中曾引起热议的有一则7月30日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科技研发中心研发部部长周军博士做客中国水网的报道,以及同时配发的多篇文章,焦点是增钙热干化技术。 周博士在采访中称:"增钙热干化工艺可以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或者负排放,这一点我们非常的看重。为什么...

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
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 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 术不可言说的秘密 原文地址:一个荒唐的童话--"增钙热干化"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作者:泥客庄主 2010年的中国水网开始以污泥处理和处置为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组织了一批迹近付费广告的文章和采访。其中曾引起热议的有一则7月30日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科技研发中心研发部部长周军博士做客中国水网的报道,以及同时配发的多篇文章,焦点是增钙热干化技术。 周博士在采访中称:"增钙热干化工艺可以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或者负排放,这一点我们非常的看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采用氧化钙加到污泥当中,和污泥混合之后氧化钙可以和污水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直接生成碳酸钙。这里有一个非常奇妙的化学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氧化钙的分子量是56,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是44,碳酸钙的分子量是100,这似乎也预示着我们石灰污泥干化工艺是一种十全十美的选择,非常完美。而且通过这个工艺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不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还吸收二氧化碳"。 9月15日有网友评论称:"怎么会有这样的博士,说出这样的话(指分子式的形容)?我有个侄子,不是读书的料,有一次考试居然得了100分,把他爸爸乐得不得了,后来才知道,数学44分,语文56分,加起来100分。我那个傻侄儿跟这个博士的水平差不多了!" 我一向对中国水网的商人气不敢苟同,但很感谢它常常给我提供一些有趣的题材。一次采访,就引来前后一百多条相关的网友评论,可谓热点无疑了。加上北京方庄这个项目被水网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推荐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之一,于是,它自然而然成为我重点研究的题目之一。 北京方庄项目应该是原中关村环保产业联盟的一批人,即北京市奥利爱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的。北京排水集团的前总经理与该公司渊源颇深,在奥迪爱得的推广资料中到处可见这种痕迹。该公司创始人陈子亭早年在日本以推销自制功能饮料起家,回国后的发展也始终以日本技术为标榜,但其中真正的日本成色是多少无人知晓。 该公司网站上列出的日本技术合作伙伴的有NTT-Neomeit九州、NTT-Airec技建株式会社、三菱化工机械株式会社和LAGUNA株式会社,其中两个NTT都是做通讯的,与污泥处理技术无关;三菱化工机做水处理和燃料电池制造,LAGUNA是销售软水器的小公司,两者也都不是污泥技术的来源。他们可能只是北京市奥利爱得设备的用户而已。 周军博士是北排应用其技术的直接窗口。周博士在西北大学化学系完成无机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业,与碳酸钙看来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化学反应有种诗意般的理解,应该是情有可原的吧。 被周博士鼓吹得如此完美的这项技术其实很神秘。至少在我写此博文的时候,网站上就没有增钙热干化、过热蒸汽的任何内容。我第一次听说其中的某些核心内容还是在水网网友的评论中: "周博士的增钙热干化工艺中据说采用了一项过热蒸汽的新技术,因为石灰干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100度左右的蒸汽,他们采用了日本的过热蒸气技术,把这100度的过热蒸气通过一个小装置进行了微波加热,大约在0.1秒的时间内,把100摄氏度的蒸汽温度提高到500度。当然可以不把温度升的这么高,控制在200摄氏度,然后蒸汽再回到生产系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大大降低石灰的添加量"。 引起网友质疑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周博士把"石灰干化"形容得过于"十全十美",尤其是那近乎天真的比喻,引起了众人几乎一致的"讨伐",使周博士的科学研究身份和可信度大打折扣。这件事让我思考了两个问题: 其一,这种几乎不加掩饰的软性广告在互联网时代是否已经太不合乎时宜了?为此不但周博士本人名誉有损,其所推销的技术也未必占得了什么便宜,就连做这种广告的载体--一直希望做成业内最佳媒体的"中国水网",恐怕也是大大失分了。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既然是做广告,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为什么不能做的专业一些、市侩气少一些? 其二,周博士所推销的"增钙热干化"可能完全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石灰干化"或"石灰法化学调质",这种工艺到底情况如何,业内还没有人真正了解,而周 博士本人也语焉不详。如果这种技术真的那么完美和优秀,是什么能妨碍它做光明正大的宣传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下面是我对这种技术的解析。 一、扑朔迷离--技术的真实来源 根据找到的专利资料,可从时间上清晰地梳理出北京奥利爱得以石灰为核心手段的环保技术的主要脉络: 早在2001年,陈子亭作为发明人之一参与了《一种垃圾处理用生石灰的制备方法及所用设备》专利的申请。这是一种将石灰石混合氯化钠后与燃煤分层填充制取石灰的小型煅烧装置。 2005年陈子亭个人申报了一项发明专利《利用水泥回转窑处理城市污泥的方法和装置》(CN100398472C),内容为利用水泥窑,将含氢氧化钙的污泥渣,在650~1100吨下煅烧成为氧化钙制品,重复利用于污泥脱水干化增钙的预处理。 根据专利描述,以石灰石、酸化铁、脱水铝强酸盐、脱水非铝强酸盐和污泥渣(污泥+氢氧化钙)组成的原材料经过煅烧成为活性氧化钙产品。 同一年,发明人还专门就污泥混合石灰的核心设备专门申请了补充专利(CN101100346A),声称"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污泥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处理装置存在的反应筒热反应效果低、输送器的机械刚性大幅度下降、无法形成连续工作的问题"。 这一专利应该说才是其核心技术,它实际上是一个将石灰、污泥进行机械混合的机械装置。而据我了解,所谓将石灰法干化污泥后的残渣用于制造可再次使用的活性石灰的专利从未实施过。 2009年8月,奥利爱得的新一代技术孕育产生,这个由北京大学、日本第一高周波株式会社和北京奥利爱得公司共同持有的专利《利用高温蒸汽对污泥干化的方法和设备》(CN101628779A)内容为:"采用干燥滚筒进行一次干燥,初步干燥过程中回收的饱和蒸汽用高温加热装置加热为过热蒸汽,并引入到干燥滚筒内,对污泥进行直接接触的二次干燥。在过热蒸汽使用后,石灰添加量由 该在前的17%减少到14.06%,干燥滚筒温度从54.54度提升到60.81度,出口物料的温度提高8%,而过热蒸汽所使用的电耗仅为每小时3kW,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和大幅度降低成本"。 从2003年8月至2009年8月,北京奥利爱得事实上只在北京方庄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一个30吨/日级的石灰干化项目。所谓增钙热干化新专利的产生很可能是在方庄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改良。从专利所公开的数据看,这次改良只是一项实验室级别的实验而已。但从奥利爱得其后的市场推广上,却把方庄工程作为新型"增钙热干化"工艺的第一个项目,在对外宣传上则有意无意地给人以"名校研发"、"日本成熟技术"的错觉。 在日本第一高周波株式会社的网站上,找不到任何环境领域特别是与污泥等废弃物处理工艺相关的产品。该公司以"高周波"名,它的技术大多与"诱导/感应加热"相关,即类似超声波的一种加热器,广泛用于钢铁焊接等工业领域。这就是说,所谓"增钙热干化专利"本身,是2009年8月左右才产生的新想法,并非该日本公司所已有;要说有关,无非是在方庄的实验中,使用了一台3kW的小型高周波加热器而已。 此专利以北京大学为第一权利人,"拉大旗作虎皮"的作秀味道显得更为突出了。作为第一发明人的刘阳平,1999年清华化工系硕士毕业,2001年7月获清华环境学院博士后学位后,即来到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成为一名教师。研究上他主要继承了其清华导师聂永丰在城市废弃物焚烧处理的方向。作为社会兼职无数、研究内容庞杂的中年教师,他在污泥处理方面却既无论文也无项目,一句话,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建树。工程方面,该研究所本身也只做过深圳填埋场渗滤液这样的小项目而已。 在搜集和研究了大量文献,并完成对"石灰稳定化"、"石灰干化"等工艺的计算之后,我开始有了如下的"猜想": 第一,这一技术应属纯粹的国内发明,套不上任何国外成熟技术的"光环"; 第二,"增钙热干化专利"的核心其实是一个热干化回路,尽管发明人在废弃物焚烧方面曾有所接触,但由于对热工颇为陌生,在基本概念上存在严重的 混淆,特别是对"过热蒸汽"的理解,这使得该技术在热量使用与描述上非常不靠谱; 第三,该专利其实是因纯石灰干化实际运行不理想,而期望在原有框架内引入热干化概念的一次尝试,这一尝试目前还停留在中试阶段,尚没有可信的工业实例,但已作为成熟技术在进行大规模商务推广。 二、张冠李戴--"石灰干化"尴尬的市场定位 将中国市场的"石灰干化"与美国所提倡的"石灰稳定化"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这种技术的错误定位其实就是中国石灰干化技术厂商的尴尬所在。 按照美国石灰协会(的说法,"采用生石灰和消石灰处理有机废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1979年美国EPA出版的《污泥处理处置工艺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第6.4章用了28页篇幅对石灰法处理污泥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尽管成书较早,其中的内容仍显得十分有参考价值。摘录并翻译主要观点如下: "石灰法处理主要是为了调节pH值,以抑制微生物发展,减少臭味和稳定化。 EPA只在三种条件下建议采用这种工艺:1)作为已有的污泥处理设施的备用措施;2)作为过渡措施,如果下一步污水厂可能被拆除;3)为已有设施改善臭味而采取的扩展办法。 所需考虑的设计参数为三项:pH值、接触时间与添加量。 EPA建议的pH值为12.5,保持时间为30分钟。 以"稳定化"为目标的石灰法处理一般采用氢氧化钙,个别也有采用氧化钙的。 美国1976年第一个工业级石灰稳定化工程俄亥俄州的Lebanon项目运行,技术参数显示,不同的污泥需要不同的石灰添加量,且为实现pH值所需的有效碱性成分只与污泥干固体量相关。工程上,要实现剩余活性污泥pH12.5,需要 添加相当于污泥干基30%的氢氧化钙。氧化钙则需考虑其杂质(一般纯度80~90%)以及水合反应的彻底性,一般小型用户推荐采用氢氧化钙。 采用氧化钙会有加热的效能,但污泥含固率必须大于20%,且添加比例需在干基污泥重量的20~40%以上,才会有类似的加热效果(译者注:仅是开始产生加热效果而不是完成干化!这一点在后面的论述中可以数学模型证实)。 由于生石灰来源于石灰石烧制,其能耗巨大,应在能量平衡中综合考虑"。 不难发现,国内所大力推广的石灰法污泥处理与美国EPA工艺手册所描述的目标有着明显的不同。美国对石灰法处理的定义限制在简单的"化学调质"层面,它可能对污泥的脱水特性、臭味和微生物负荷有所改变,但从没有指望其对最终污泥的含固率有重要影响。而国内石灰法项目的立意则在"干化",即采用石灰混合的手段,降低水分,获得可方便处置的干度特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是方庄还是小红门,石灰添加的比例均已远远超出了美国EPA所给出的极限。 根据美国标准,要达到石灰稳定性,即实现pH12.5,剩余生物污泥需要添加相当于干基污泥重量30%的氢氧化钙。这就是说如果要处理1吨含固率20%的污泥,其干固体量为200公斤,需添加61公斤的氢氧化钙,或纯度为85%的生石灰54公斤。 但如果按照国内"石灰干化"的概念,不能采用熟石灰而只能采用生石灰。仍然是85%纯度的话,将1吨含固率20%的污泥干化到可填埋的含固率40%,则需要220公斤生石灰,是前者的5倍之多。如果干化到含固率60%,则需要500公斤,显然这是无法承受的消耗。 三、连蒙带骗--发明还是造假? 不幸的是,国内同仁似乎对在国外早已是常识的污泥石灰稳定概念完全缺乏了解,甚至也不屑了解。采用石灰进行"干化",利用生石灰极为有限的水合放热以减少水分,这种从原理上就站不住脚的做法,在国内却大行其道,甚至还为此编造出离奇的化学公式来证明。 一篇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宣传文章《循环经济之路--增钙干化污泥作为建筑材料的研究与示范》有多个版本,主要作者为北京排水集团的张水英等,文章提出了一个足以颠覆一切传统科学的命题: "增钙干化技术是现今国内新开发出的一种运用添加剂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干燥、稳定化和资源化处理的方法。采用含生石灰(碱性)和硫酸铁铝(酸性)双组分发热剂,通过污泥高效干燥系统对有机酸腐污泥进行干燥、脱水、改性后,向稳定化无机材料转化。根据氢氧化钙脱水变成氧化钙这一原理,处理物经高温煅烧后,添加剂可回收反复使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用双组分发热剂替代国外现行的"石灰法"单组分污泥处理工艺,从而降低污泥无害化成本。 处理污泥采用的增钙剂是固态酸碱双组分发热剂,发热剂碱性组分是活性生石灰,主要反应为: CaO+H2O=Ca(OH)2+水化放热 Ca(OH)2+含水污泥中有机物=有机钙酸盐+NH3? 发热剂酸性组分为硫酸铁铝盐,除化工产品外也可以采用钢厂酸洗硫酸铁盐晒干的渣或其它化工除铁渣。主要反应可简化描述为: Fe2(SO4)3+6H2O=2Fe(OH)3+3H2SO4+水化放热 AL2(SO4)3+6H2O=2AL(OH)3+3H2SO4+水化放热 发热剂酸碱两组分间还有反应: Ca(OH)2+H2SO4=CaSO4+2H2O+酸碱中和放热 适量添加,可使污泥迅速升温至100?以上,短时间内大量水蒸汽蒸发,达到干燥、脱水及杀菌目的。通过酸碱双组分配合比例可调整污泥处理物的酸碱度,而且所增加元素为钙、铁、铝之类及其化合物,都能被一般建材制品所接受。相比使用单一生石灰相同的掺加量,酸碱双组分发热剂使热量增加30%以上"。 氧化钙(CaO)水合放热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化学反应,不难理解。 比较唬人的是后面两个公式:硫酸铁或硫酸铝盐居然会与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氧化铁或氢氧化铝并产热。稍微记得一点初中化学的人都知道,酸碱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化学水分子的形成会产生热量。但还从未听说过盐与水在一 如果这种反应存在,那么大海里的盐与水岂不成了用起,会生成酸和碱并产热! 之不竭的能源?水变油的奇迹恐怕也没有这个神奇吧! 这篇貌似科技论文形式的宣传材料多年来就在各专业网站上可以下载,广为流布。在奥利爱得的网站上,其原理介绍至今也是如此。 一直到1年前,北排和奥利爱得的这些原作者们(张水英/张辉/甘一萍/赵 周军/魏威/陈子庭)的文章《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石灰稳定干化工艺应用研珊/ 究》才被专业刊物《给水杂志》在2009年第28期登出,登出时已做了重要删节,特别是上述化学公式。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更:作者之一的黄鸥未再见署名。这应该是身为北京市政院总工的黄总早知道他的名字在那些野鸡文章中被大量冒用,已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才在正式刊物中避免再被牵扯进来吧。 由于石灰法处理的定位错误,造成了厂商在工艺设计上的方向错误;由于方向错误造成了处理成本高;为获得市场,这些厂商最后干脆走向了科学造假! 就以这篇被专业科技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章而言,滑天下之大稽的公式虽然删除了,但还是留下了一些不那么明显的假货,比如对污泥升温的解释: "当石灰投配比为20%时,污泥与石灰混合可升高的温度为:(1.168×103/3.045)×0.2=76.6K,即可升高76.6?,若混合物原温度为25?,则该反应系统可达到101.6?"。 极端简化的热平衡算法略去了所有其它影响条件,如抽气量、散热、生石灰可反应率,甚至湿泥的含水率(65%而非80%)和环境温度(25而非15)都是极端乐观的估计。此外,还有意忽略了在其专利(CN101628779A)中所特别陈述的,如果没有蒸汽再循环,石灰干化实际出口温度只有平均54.5度的事实,而增加蒸汽循环后也只不过达到平均60.8度而已。同样的生石灰添加量(20%),出口温度的理论值比实际值(如果后者是真的)高了40度,这种算法本身就显得十分幼稚可笑。 无论这两篇文章的结论数据是如何吸引人,我想这些数据的核心问题是,它已经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 本文开篇时我曾准备对奥利爱得为代表的石灰法进行较为详尽的量化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但当发现该公司的技术宣传均有严重的造假嫌疑时,让我觉得量化分析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它变成了对一种技术的定性,而这本来是我想避免的。但看了中国水网2010-11-12日"欲知此事须躬行:中国水网网友参观方庄污泥干化工程"的报道后,让我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四、牛头马嘴--不着边际的热工描述 报道这样写道:"周军博士指着各项设备现场讲解,在污泥与生石灰发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主罐上方的引风管,将罐内废气进行收集处理。同时,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高温蒸汽加热技术,将废气回收系统的排气口管道开口接到鼓风机进气口中,再将鼓风机的出气口连接至蒸汽加热器,最后把加热 。 后的蒸汽从出气口输送到干化机,实现了废弃余热的二次利用" 这段描述读来令人喷饭。如前所述,所谓"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高温蒸汽加热技术",其实是一个3kW的高周波加热器,用的是电能。让被电能加热的蒸汽通过风机到干燥器里转一圈,能算废热二次利用?事情没这么简单的吧。 奥利爱得的发明人对热工的"不通"在其专利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专利称:"采用干燥滚筒进行一次干燥,初步干燥过程中回收的饱和蒸汽用高温加热装置加热为过热蒸汽,并引入到干燥滚筒内,对污泥进行直接接触的二次干燥"。在任何化工原理教科书上均有饱和蒸汽和过热蒸汽的定义,这里就不在啰嗦。干燥过程需要抽取微负压,以实现蒸发水分离开干燥器。抽取微负压将必然造成环境空气的进入。有环境空气的蒸汽不可能是饱和蒸汽,当然就更不会是过热蒸汽,因为其中的空气无法与水蒸汽分离,除非冷凝它。事实上,发明人所建议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封闭式的干燥热气体的循环,重新进入干燥器前要通过一个装置加热,几乎任何一种干燥形式的污泥干化工艺几乎都有此循环回路。这种气体的性质因含干空气量的多少而不同,但它不是饱和蒸汽是确定无疑的。 这种循环气体的性质到底如何,发表于2009年4月《环境工程》上署名赵珊/张水英/张辉/周军/李坚/陈子庭的文章"污水厂增钙干化污泥烟气处理工程" 其实给出了答案:"(方庄项目)设计并安装了一座湿式填料塔对排放出的石灰粉尘和恶臭气体进行处理,处理气量为2300m3/h"。以该项目"现有工艺参数(脱水污泥处理量为2t/h,脱水污泥处理前含水量为80%左右;脱水污泥处理后含水量为40%左右)"计,污泥中的最大水分去除量(假设是真的)应为1333kg/h,而实际上生石灰会将其中相当一部分水反应为氢氧化钙。根据理论计算,反应物生石灰500kg/h可能将其中的136.6kg/h生成化学反应水,因此只需实现热蒸发111.4kg/h即可实现含固率60%。需要进入气态的水111.4公斤与2300立方米的气体量是什么关系?假设不考虑化学反应水,1333.3kg/h水全部进入处理气量,他们又是什么比例关系?毫无疑问,这种循环气体就是一般干化过程中所言的空气/蒸气混合物。加热前它不是饱和蒸汽,加热后也不会是过热蒸汽。 奥利爱得的增钙热干化专利引入气体循环的概念其实是出于石灰干化低效而采取的迫不得已措施,这是因为生石灰与污泥中水分的反应第一需要较长时间,第二生石灰在固相下的水合反应很难彻底,也就是说很多生石灰未参与反应。增加加热气体的循环,可总体提高反应温度,并利用高湿气体回流适当"潮润"产品以利于传热等。 显然,生石灰所产生的热量就那么一点,采用高周波电能加热器只不过是 电的形式,为干化回路注入了新的、十分昂贵的能量而已。以消耗二次能源-- 发电平均热效率考虑,电能的价值应该说是燃料热能的四倍。在这个意义上,采用高周波加热器进行加热,不但不是什么"国际上最先进的蒸汽加热技术",相反,倒是最违背节能原则的应用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能量的使用并非所谓废热。奥利爱得的技术描述从热工角度看实在是太"外行"了。 五、暗度陈仓--从"石灰干化"向"热干化"的转变 仅读其专利,看不出增设这种热气体循环有多大的好处。要知道增设气体循环的代价还有鼓风机的电能额外支出。这对仅靠石灰提供一点点热能的工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谓发明,可能还"另有所图"。 从网上得到的另一则信息,让我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北京某项目选用8台日本第一高周波股份公司()的RH-50W型微波加热器,可于5秒内将余热发电的废蒸汽约200度2MPA的蒸汽加热成300度的过热蒸汽,流量为8吨/小时,装机功率50*8kw"。 如果有北京某项目,想来是准备或正在上马的某项目;如有余热发电,地点一定是水泥厂;一次选用8台,功率各50kW,可见规模不小;这次被加热的已不再是石灰干化的废气了,而是余热发电的废蒸汽。2MPa显然是笔误,想来应该是0.2MPa才对,否则不会只有200度。200度的0.2MPa蒸汽确实是余热发电的废汽,但它不是饱和的,而是过热的。将此蒸汽从200度加热到300度,意味着从焓2870kJ升为3071.2kJ,相差48kcal,如果蒸汽流量是差不多8吨,则确实需要50kW的加热器8-9台。 推理至此,我已基本明了了奥利爱得下一步做大项目的思路:他们已从"石灰干化"跨入了"热干化"的行列,采用的热能已经不再是生石灰或他们那神秘兮兮的"双组分发热剂",而是再简单不过的电厂蒸汽罢了。 六、自作多情--低碳概念的炒作 本文开始引述了周博士在采访中的原话:"增钙热干化工艺可以达到二氧化 我们采用氧化碳零排放或者负排放,这一点我们非常的看重。为什么这么说呢?钙加到污泥当中,和污泥混合之后氧化钙可以和污水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直接生成碳酸钙"。 低碳减排作为一种时髦,堂堂博士岂有不大加利用之理。但是,这种利用实在是有违常识的自作多情。前面刚引用过周博士们大肆利用的反应机理: CaO+H2O=Ca(OH)2+水化放热 现在又说 CaO+CO2=CaCO3 两个过程居然均在生石灰添加到湿泥的时候发生,请问到底发生的是哪个反应? 我想再明显不过的是,这位无机化学毕业的学士兼硕士,也许是被自己的忽悠冲昏了头脑,一不小心把制取石灰的反应给颠倒过来了,反应物与反应结果对调的结果,于是有了如此神奇的碳减排功能!这种颠倒反应公式的把戏与前 面分析过的"双组分发热剂"如出一辙。这种能随意颠倒反应方向的无机化学如果是周博士从西北大学学来的,该校的教学真的就很成问题了。 网友们对周博士的质疑很多是针对碳减排的炒作。 石灰制取是一个碳排放的大户,这应该是业内的常识。碳酸钙分解反应本身直接导致二氧化碳的产生,提供热量的煤炭也造成二氧化碳排放。根据美国EPA手册,最先进的石灰制取也需要耗能140万大卡/吨生石灰。我根据反应公式严格推导,石灰石纯度以97%计,能耗可在130万大卡以内。此时每公斤生石灰的二氧化碳生成量是0.79公斤,需消耗标准煤0.175公斤,以标准煤二氧化碳排量2.493公斤计,则每公斤生石灰的燃煤二氧化碳排量是0.437公斤。两者相加,生石灰的最低二氧化碳增量为2.93公斤! 一位化学硕士能把化学反应方向弄反了,恐怕不简单是学艺不精的结果。留德的环境博士在这方面就高明得多。根据《万若环境污泥石灰处理技术在北京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应用》一文:"石灰以及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氢氧化钙,会与污泥中的其他物质发生进一步的反应,如氢氧化钙与空气中CO2的反应:1.32kgCa(OH)2+0.78kgCO2-1.78kgCaCO3+0.32kgH2O+2212kJ" 这一公式其实阐明的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现象:采用石灰水刷墙,墙壁干了之后变白,这白色的结晶就是碳酸钙。 还值得注意的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钙的反应其实是生成水的反应,倘若真如周博士所言,碳减排还可以发生在污泥石灰干化过程中,也就是碳酸钙结合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结合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钙并产生水,那么他所标榜的石化干化产生水的蒸发如何存在?至于所谓的放热,我想没有哪位手摸刚粉刷的墙壁曾感到墙壁会发热吧?这种本身很弱的反应,加上大量水分的存在(和生成),其放热效应(如果有)完全可以忽略。 周博士针对网友的对制取石灰减排的质疑,曾经给过这样的辩解:"周博士对网友质疑石灰干化二氧化碳为零排放观点的回答如下:1、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不假,但反应温度为500度左右,该部分二氧化碳可100%回收,目前石灰厂就有回收设备。2、石灰干化污泥的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吸收水中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如果将干化产品用于筑路二氧化碳为负排放。3、 干化产品用于烧制水泥,石灰干化污泥的过程吸收的二氧化碳会重新排放,此时二氧化碳为零排放"。 针对周博士的辩解之一,我特意查阅了有关从烟气中回收二氧化碳的技术。它需要使用到变压吸附技术,其原理为利用吸附剂对气体中各组分的吸附量随着压力变化而呈现差异的特性,在吸附剂选择吸附条件下,加压时吸附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组分,而难吸附组分如氧、氮、一氧化碳和甲烷等作为废气排出;减压时吸附的二氧化碳脱附,同时吸附剂获得再生。 这种工艺涉及的流程包括:?窑气净化处理;?加压到0.7MPa;?进入干燥 ?进入变压吸附系统;?进入气体干燥系统中的加热器用于吸附剂再生;器干燥; ?产品经真空罐以真空泵抽出;?产品冷却;?经压缩机压缩到7.5MPa进入水分离器进行游离水分离;?进入闪蒸器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如此复杂的工艺,需要大量的电能,国内能上这种高端装置的石灰企业恐怕是凤毛麟角,怎能一句轻描淡写的"该部分二氧化碳可100%回收,目前石灰厂就有回收设备"就飘然带过? 周博士的第二点辩解前面已经提过,不值一哂。第三点由于第二点根本不存在,则也根本不成立。 七、结语 一个被中国水网和国内一流专家评为2010年十大推荐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之一的方庄工程,竟然如此经不起推敲,这一点我自己也吓了一跳。 对奥利爱得技术的分析,到最后已让我彻底失去了兴味,原因很简单:一种根本站不住脚的技术理念,为了市场生存,只能靠造假维持。而经营者一旦把造假当做一种理所当然的手段的话,技术就不再重要了。 我觉得可悲的倒是那些号称技术人员的博士们,他们有名校的招牌,有各种学衔的光环照耀,但一旦混迹在污泥处理行当中,怎么一个个都不说人话说鬼话?难道他们也是被蒙蔽的对象?简直令人难以相信! 一个有趣的花絮是,一位自称北大校友的网友曾质疑该技术,结果招来一阵嘲弄。殊不知这位不管是否是"禹晋永的同窗",他所揭露的奥利爱得在专利中打出了北大招牌却是铁定的事实。那位实际是清华出身的顶雷者把北大的名义给糟蹋了,恐怕是这位北大人愤慨的原因吧。把化学公式随意颠倒的技巧, 北大"相关,不过前恐怕也与刘博士的北大沾不上边,倒是与周博士的另一个" 后各多了一个字,"西北大学"如果把"西"和"学"去掉就差不多了,呵呵。 泥客庄主 2010年11月15~17日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本文档为【转载 一个荒唐的童话 增钙热干化 技术不可言说的秘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31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