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举报
开通vip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第四讲 文言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义,是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为现代汉语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文...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第四讲 文言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义,是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为现代汉语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群构成的,句群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则是由短语和词语构成的。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是由阅读句子开始的,甚至可以说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的阅读开始的,但是,正如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义就必须从理解全文的整体意义入手一样,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也就必须从理解该句上下文的段落意义入手。所以说,“宏观把握”“语境着手”是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意义的基础。当我们由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体句子的意义以后,就可以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了。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 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 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 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 解题思路:B项~益:增加。理解实词~要将实词放在语境中揣摩其含义,不可忽视对实词字典义的积累~更不可忽视实词的语境义。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 B(??? C(??? D(??? 解题思路:?是说苏涣交游,结交朋友,的情况~?是说苏涣对王蒙正的看法~?表明苏涣爱才。 答案:D 1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解题思路:受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张宗~此处是对“府为符县~公杖之”的错误理解。 答案:C 4(,考点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解题思路:,1,关键词:“屈意”~“降低身份”,“委”~“托付”。 ,2,关键词:“于”译为“比”。“贤于言事官远”为状语后臵句~翻译时要变为常式句。 ,3,关键词:“尔曹”~“你们”,“逮”~“比得上”或“赶得上”,“姑”~“姑且”,“师”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学习”,“过”~动词~“犯错误”。此句中词的活用较多~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不可望文生义。 参考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伯父名涣~最初取字公群~晚年取字文父。小的时候~他聪明有悟性~和他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年长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开始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进士~担任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苏涣改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自己是章献太后的亲家~便倚仗势力骄傲蛮横。,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王蒙正~但是看不起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推荐苏涣~又写信给显要的官员~说苏涣可以被重用。苏涣告诉凤州在京城办事处的官员~截留了王蒙正的奏章~并且藏起了他的私信。不久~王蒙正失势败落~士人们因此称赞苏涣。 因为太夫人去世~苏涣辞官。后来被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害怕获罪~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派官员去处理~经过好几个人审理都不能查出真相。等到苏涣前往~就洗雪了冤情。夏人进犯边疆~开封府应当买百姓的马匹来增加骑兵~开封府尹把这件事交给苏涣办理~马全部买到而老百姓没有受到惊扰。后又做阆州的通判。虽然施政极其宽容~但是有法必依~官员和百姓敬畏他~社会安定。阆州人鲜于侁~年轻时候好学并且能够忠诚地实践~苏涣礼遇他并非常看重他~让他准备乡试~鲜于侁因而获得了功名得以为官。鲜于侁刚开始只是担任小吏~苏涣又任命他为循吏~对他给予期望。鲜于侁最后官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苏涣担任祥符的县令。乡中书手官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害怕苏涣~假托有病~满百日后辞官离开~并引荐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苏涣说:“书手一职依照法令应该任用三等人~你属于二等~不能胜任。”张宗一向侍奉权贵~到府衙控告。府衙为此向祥符县下达了公文~苏涣杖责了张宗。不久宫中地位显赫的宦官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一职~苏涣依据法令拒不奉旨。又一个宫中地位显赫的宦官到祥符县~说:“一定要按法令之外的要求来任命张宗。”苏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小人物能这样扰乱法纪~府衙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面不同意为借口争辩一下呢,”李绚面对苏涣的话~非常惭愧~第二天入朝报告皇上。皇上说很好~命令内侍省审查此事。张宗贿赂温成那些人~就不再深究~杖责假传圣旨的人~将他赶走~一府的人都震惊了。包拯见苏涣感叹道:“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苏涣做了利州路刑狱官~苏涣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一个滥杀无辜的县令~一道的人都震惊惶恐~于是利州路因此太平。 苏涣死后二十七年~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苏涣过去的事迹~来交代我说:“父亲已经逝去~只有我这个儿子活着~不抓紧时间记录下来~不久这些事迹就更要散失了~这就是我做儿子的大不孝。”我年轻时候侍奉伯父~常常听伯父说:“我年少时候读书~年长一些开始写文章~每天都有目标~不完成目标就不会停下来。在外漫游~行路中规中矩。回到家里生活~没有懒惰的样子。所以那时~没有听过我自己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害怕家门后生一天天懈怠~所以记录下这些听闻来作为警戒。 2页 方法归纳 一、文言翻译的技巧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通常有以下方法: 1(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不必翻译。 2(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瘦)弱,躬亲抚养。(《陈情表》)译文: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瘦弱,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3(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异)怪、非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译文: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4(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例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比喻用法,译为“影子似的”“像影子一样”)从。(《过秦论》)译文:天下豪杰之士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响应,担着粮食,影子似的跟随着。 5(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的成分,然后再翻译。 6(调序法。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译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它是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译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文: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战胜而归。 2(比喻。例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如:“臣本布衣”(《出师表》)中的“布衣”代指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代指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 二、重点突破 1(同音通假。 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文字少,不能尽表语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的声音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或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这些字被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通假字主要是同音通假,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例如: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2012年辽宁高考) 分析:此句中的“亮”字是通假字,通“谅”,译为“谅解”。此句应译为:后来周籙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如: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重庆高考) 分析:此句中的“面”字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当面”。因此本句应译为: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在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2012年天津高考) 分析:句中的“所以”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分为表原因和表凭借,根据语境,可知表原因。此句应 3页 译为: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如: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2012年大纲全国高考) 分析:此句中的“盗”是古今异义,是“侵犯”的意思。该句应译为: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5(双音双义。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语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如: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2012年安徽高考) 分析:此句中的“虽然”是两个单音节词,译成“即使这样”。全句应译为: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难道比他们少吗, 6(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如: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012年浙江高考) 分析:此句为判断句。在翻译时应补出判断动词“是”,此句应译为: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7(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如: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年课标全国高考) 分析:此句中“不许”前省略了主语“皇上”,“令”后面省略了宾语“其”,翻译时应补出来: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8(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如: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年四川高考) 分析:此句中的“得非„„乎”是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全句译为: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 对点训练 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2(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臵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 1(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2(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三、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马尧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2(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4页 四、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2(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一、,2012?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 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 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 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素狂易 易:轻视。 (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 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修补。 ( D(彼惩嘉山之败 惩:忌惮。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光弼遣穴地颓之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不如起军逼之 ?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弼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李光弼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5页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2)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二、,2012?河北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许逵~字汝登~固始人。正德三年进士。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沉静有谋略。授乐陵知县。六年春~流贼刘七等屠城邑~杀长吏。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刍粟弓马~乞贼毋攻。逵之官~慨然为?战守计。县初无城~督民版筑~不逾月~城成。令民屋外筑墙~墙高过檐~启圭窦~才容人。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余皆入队伍~日视旗为号~违者军法从事。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贼果至~旗举伏((发~窦中人皆出~贼大惊窜~斩获无遗。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事闻~进秩二等。 时知县能抗贼者~益都则牛鸾~郯城则唐龙~汶上则左经~浚则陈滞~然所当贼少。而逵屡御大贼有?功~遂与鸾俱超擢兵备佥事。逵驻武定州~州城圮濠平~不能限牛马。逵筑城凿池~设楼橹~臵巡卒。( 明年五月~贼杨寡妇以千骑犯潍县~指挥乔刚御之~贼少却。逵追败之高苑~令指挥张勋邀之沧州~先后俘斩二百七十余人。未几~贼别部掠德平~逵尽歼之~威名大著。 十二年迁江西副使。时宸濠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尝言于孙燧曰:“宁王敢为暴者~恃权臣也。权臣左右之者~贪重贿也。重贿由于盗薮~今惟翦盗则贿息~贿息则党孤。”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及宸濠缚燧~逵争之。宸濠素忌逵~问:“许副使何言,”逵曰:“副使惟赤心耳。”宸濠怒曰:“我不能( 杀汝邪,”逵骂曰:“汝能杀我~天子能杀汝。汝反贼~万段磔汝~汝悔何及:”宸濠大怒~并缚之~曳出斫其颈~屹不动。贼众共推抑令跪~卒不能~遂死~年三十六。 初~逵以《文天祥集》贻其友给事中张汉卿而无书。汉卿语人曰:“宁邸必反~汝登其为文山乎:”逵父家居~闻江西有变~杀都御史及副使~即为位~易服哭。人怪问故~父曰:“副使~必吾儿也。”世宗即位~赠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赠逵礼部尚书。 (选自《明史?许逵传》,有删节) 注:?圭窦:圭形小门。?楼橹:上有望楼的战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视旗为号 日:每天。 ( B(贼果至,旗举伏发 伏:隐匿。 ( C(俱超擢兵备佥事 超:越级。 ( D(宸濠素忌逵 素:平时。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逵“有谋略”的一组是( ) ?县初无城,督民版筑 ?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 ?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 ?每事辄与密议 ?汝反贼,万段磔汝 ?曳出斫其颈,屹不动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逵身材魁梧,且有军事才能。正德六年春,他在乐陵知县任上,修筑城墙,训练兵卒,招募死士,最终打败了流寇刘七等贼人,并因此而获得了升迁。 B(驻守武定州时,许逵筑城挖壕,修造战车,设巡逻队;第二年五月,贼人杨寡妇进攻潍县,许逵在高苑击败他们,后来又在德平全歼另外一股贼人,威名大震。 C(许逵与都御史孙燧对剪除宁王势力有相同的认识,所以凡事都相互商议。宁王朱宸濠捆绑了孙燧,欲加杀害。许逵争辩未果,责骂叛寇,英勇就义。 D(从许逵赠送《文天祥集》一事,其父其友就知道许逵必定会在宁王造反时像文天祥一样坚贞,所以其父在未知儿子生死的确切消息时,就摆上牌位哭悼儿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刍粟弓马,乞贼毋攻。 (2)十二年迁江西副使。时宸濠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 6页 三、,2012?豫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趣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 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变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臵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 ( 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节) 注:?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晨庐 舍:住宿。 ( B(最终无恨色 恨:仇恨。 ( C(至京、密,皆下之 下:攻克、攻下。 ( D(流衍它郡 衍:扩展。 (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舍晨庐,甚相亲爱 ?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最终无恨色 ?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自己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2)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诸( 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俊谒木华黎 7页 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国军~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二十年~仙果杀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 不满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仙惭而去。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 太宗四年~会诸军围汴。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克汴时~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 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曰:“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吾畀其资产~仍奏官之。”众果相( 率来降。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力止之。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节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注:?其轴: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 擢:提拔。 ( B(兵、民之事,一委于俊 一:全部。 ( C(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 延:招请。 ( D(余能去逆,即忠义士 去:除去。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董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朝贞祐年间,藁城县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术高超而被提拔为将领。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国王木华黎。 B(金将武仙被打败后率众投降,但后来又杀害元帅史天倪,凭借真定叛乱,董俊再次夜袭真定,打跑了他。 C(董俊特别孝顺母亲,对亲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离任。 D(董俊在处理藁城人预谋作乱、深、冀二州妖人惑众以及刘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张严办首恶,不问胁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 (2)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 文言文阅读方法 对于文言文,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法。 8页 第一步,粗读全文,不求甚解。这一步只是概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地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所谓“死”字,即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一一标出,表时、地的词可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接着再读原文,分析关系,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这一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要从宏观上着眼。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文段中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它也正是文后的命题依据,通过前三遍的阅读分析,不少已经“理解”,但还需再读第四遍,在珍视“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印证,以彻底解决所有难点。?可搜寻“记忆”,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可借助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可借助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可借助“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有的还可以大胆猜测。总之,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之上,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归纳概括。 第四步,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迅速从原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内容。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翻译中要注意的特殊句式,一般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类,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另外,有的文言词语在文言文里的用法是比较固定的,构成固定句式,在翻译时也要特别注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第?句中画线的部分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谓语由主谓短语“吾剑之所从坠”充当。画线的部分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文言文中有标志的几种被动句式。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9页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句中的“于”用在动词“惑”“欺”的后面,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郑袖”“张仪”,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面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为”在个别情况下还跟“于”或“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为„„见”式。例如: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淮阴侯列传》) ?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文言文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来判别。例如: ?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教”等就是此种用法(客气说法),可以理解为“我”。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文言文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与现代汉语相比,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如:(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2(谓语的省略。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宾语的省略。 例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师说》) ?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师说》)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居(于)是州。(《始得西山宴游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 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劝学》)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10页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渺渺兮余怀。(《赤壁赋》)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2(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胡、曷、焉、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沛公安在,(《鸿门宴》)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注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或“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宋何罪之有,(《公输》) 注意:前置的宾语前有时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3(状语后置(也称介词结构后置),“于”为标志。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五)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2(“有(无)以”,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如《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何所”,此式为“所„„,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什么(谁)”。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5(“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导致„„的原因”;“„„的缘故”。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6(“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我 11页 孰与城北徐公美,” 8(“何„„之有”,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如《陋室铭》:“何陋之有,” 9(“何以„„为”,此式用于反问。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如《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译为“要„„干什么”。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与其„„孰若”,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11(“之谓也”,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译为“这就叫作„„”。如《齐桓晋文之事》:“夫子之谓也。”《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12(“何有于”,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常用来表感叹语气。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常用于表反问的语气。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说明:有些实词同时又具有虚词的用法,一并列入相关条目下)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 (3)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4)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 (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4)被箠楚受辱(遭受)(《报任安书》)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 (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 (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琵琶行》)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鱼我所欲也》) 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人贱物亦鄙(轻贱)(《孔雀东南飞》) (4)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报任安书》) 7(兵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六国论》)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扬州慢》) 8(病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12页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捕蛇者说》) 9(察 (1)与其客语,微察公子(仔细看,观察)(《魏公子列传》)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赤壁之战》)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陈情表》)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净的样子)(《屈原列传》) 10(朝 读cháo: (1)坐南朝北(对、向)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廉颇蔺相如列传》)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过秦论》) (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齐桓晋文之事》)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蜀相》) (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齐桓晋文之事》) 读zhāo: (7)朝服衣冠(早晨)(《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曾 读céng: (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琵琶行》)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读zēng: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赤壁赋》) 12(乘 读chéng: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过秦论》) (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 读shèng: (3)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陈涉世家》) 13(诚 (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愚公移山》)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六国论》)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赤壁之战》) (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实在)(《齐桓晋文之事》) 14(除 (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苏武传》)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赤壁之战》)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元日》)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陈情表》) 15(辞 (1)未尝稍降辞色(言词,言语)(《送东阳马生序》)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屈原列传》) (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阿房宫赋》)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鸿门宴》)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琵琶行》)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屈原列传》)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16(从 用作动词。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狼》) (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13页 (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 用作名词: (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读zònɡ)(《活板》)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通“纵”,合纵。读zònɡ)(《过秦论》) 17(殆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论语》) 18(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诗》) (2)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相抵)(《屈原列传》)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石钟山记》)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当,担任)(《陈情表》)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窦娥冤》) (6)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应当,应该)(《赤壁之战》) (7)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抵挡)(《鸿门宴》) (8)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遮挡,遮蔽)(《项脊轩志》) (9)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将会)(《孔雀东南飞》) (10)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蜀道难》)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过秦论》)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孔雀东南飞》) 19(道 用作名词: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马说》) (3)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 (4)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庖丁解牛》) (5)道不同,不相为谋(志趣)(《论语》) 用作动词: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游褒禅山记》) 20(得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取得,获得)(《六国论》)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劝学》)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鱼我所欲也》) 21(度 读dù: (1)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法度)(《张衡传》) (3)秋月春风等闲度(过)(《琵琶行》) 读duó: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鸿门宴》)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过秦论》) (6)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创作)(《扬州慢》)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劝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师说》)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赤壁之战》) (4)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归去来兮辞》) 23(复 (1)有复于王者曰(禀报)(《齐桓晋文之事》)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师说》) (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双层)(《阿房宫赋》)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游山西村》) (5)勿复重纷纭(又,再)(《孔雀东南飞》) (6)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答复)(《孔雀东南飞》) 14页 (7)复前行,欲穷其林(继续)(《桃花源记》)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寡人之于国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廉颇蔺相如列传》)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背弃)(《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对不起,辜负)(《孔雀东南飞》)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失败)(《六国论》) (8)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蒙受,遭受)(《窦娥冤》) 25(盖 (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张衡传》)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张衡传》)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赤壁之战》)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游褒禅山记》)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大概因为)(《屈原列传》) (7)盖音谬也(连词,表原因)(《游褒禅山记》) (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六国论》) 26(故 (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六国论》) (2)温故而知新(旧,与“新”相对)(《论语》)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琵琶行》)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赤壁之战》) (5)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鸿门宴》) (6)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原因,缘故)(《廉颇蔺相如列传》)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鸿门宴》) 27(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赤壁之战》)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过秦论》) (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廉颇蔺相如列传》)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阿房宫赋》)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六国论》)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师说》)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廉颇蔺相如列传》)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回顾)(《项脊轩志》)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赤壁之战》)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鸿门宴》) (6)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不过)(《廉颇蔺相如列传》) 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春望》)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六国论》)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岳阳楼记》)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通过)(《阿房宫赋》)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赤壁之战》) (3)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胜过,超过)(《廉颇蔺相如列传》) (4)日过午已昏(时间过去)(《项脊轩志》)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劝学》)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 15页 (7)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项脊轩志》) 31(何 (1)刘豫州今欲何之(哪里)(《赤壁之战》)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怎么,为什么)(《报任安书》)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鸿门宴》)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廉颇蔺相如列传》)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愚公移山》) (7)开国何茫然(多么)(《蜀道难》) (8)大王来何操(什么)(《鸿门宴》) 32(恨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出师表》) (2)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报任安书》)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仇恨)(《泊秦淮》)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孔雀东南飞》) 33(胡 (1)胡为乎惶惶欲何之(为什么,怎么)(《归去来兮辞》)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过秦论》) 34(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廉颇蔺相如列传》)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忧虑,担心)(《六国论》) (3)为操后患(祸患)(《赤壁之战》) (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赤壁之战》) 35(或 (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有的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陈涉世家》)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如果)(《蜀道难》) (4)云霞明灭或可睹(也许,或许)(《梦游天姥吟留别》) 36(疾 (1)臣少多疾病(疾病)(《陈情表》)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屈原列传》)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屈原列传》)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劝学》) (5)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观猎》) 37(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屈原列传》) (2)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到)(《赤壁之战》) (3)及其所之既倦(等到)(《兰亭集序》) (4)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师说》) (5)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赤壁之战》) (6)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和)(《廉颇蔺相如列传》) 38(即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则,就)(《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鸿门宴》)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鸿门宴》) (4)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苏武传》) 39(既 (1)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是)(《隆中对》)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过了,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赤壁 赋》) (3)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赤壁赋》) 40(假 (1)因求假暂归(假期)(《孔雀东南飞》) 16页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劝学》) (3)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使)(《报任安书》) 41(间 读jiān: (1)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出师表》) (2)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婉转)(《琵琶行》) (3)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jiàn: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屈原列传》)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6)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7)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邹忌讽齐王纳谏》)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鸿门宴》) 42(见 读jiàn: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石钟山记》)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鸿门宴》)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4)君既若见录(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孔雀东南飞》)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屈原列传》)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被)(《屈原列传》) (7)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游褒禅山记》) 读xiàn: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3(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师说》)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师说》) 44(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劝学》)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张衡传》)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接近,趋向)(《隆中对》) (4)臣请就汤镬(受)(《廉颇蔺相如列传》) (5)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齐桓晋文之事》) 45(举 (1)戍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阿房宫赋》)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屈原列传》)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陈涉世家》)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张衡传》)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出师表》)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总合,聚合,拿)(《赤壁之战》) (7)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挂起,升起)(《赤壁之战》) (8)杀人如不能举(尽)(《鸿门宴》)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开口讲话)(《孔雀东南飞》)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屈原列传》) (1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过秦论》) (12)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46(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屈原列传》)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石钟山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的)(《桃花源记》) (4)不如早与之绝(绝交)(《赤壁之战》) (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穿越)(《逍遥游》)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劝学》) 17页 (7)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石钟山记》) (8)冰泉冷涩弦凝绝(停,止)(《琵琶行》) (9)我命绝今日(绝命)(《孔雀东南飞》) 47(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雨霖铃》)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书愤》)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胜任)(《孔雀东南飞》) 48(克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赤壁之战》)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隆中对》) 49(类 (1)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屈原列传》)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公输》) 50(怜 (1)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孔雀东南飞》)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阿房宫赋》) 51(弥 (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遍)(《扬州慢》)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越,更加)(《六国论》) 52(莫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ù”,日落的时候,傍晚)(《石钟山记》)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赤壁之战》)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能)(《蜀道难》)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没有谁)(《赤壁之战》) (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逍遥游》) (6)莫辞更坐弹一曲(不要)(《琵琶行》) 53(乃 (1)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示儿》)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竟然)(《石钟山记》)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师说》)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赤壁之战》) 54(内 (1)内外多置小门(里面,跟“外”相对)(《项脊轩志》)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出师表》) (3)距关,毋内诸侯(通“纳”,接纳)(《鸿门宴》) 55(期 读qī: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陈涉世家》)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及,至)(《兰亭集序》) 读jī: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周年)(《邹忌讽齐王纳谏》) 56(奇 读qí: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六国论》)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张衡传》) (3)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孔雀东南飞》) 读jī: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核舟记》) 57(迁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琵琶行》)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六国论》)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张衡传》) 18页 58(请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璧有瑕,请指示王(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廉颇蔺相如列传》) (3)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请示 关于预备党员转正的请示关于招聘人员的请示增加职数的请示复产请示文档专项资金请示 )(《送东阳马生序》) (4)请献十金(愿意)(《公输》) (5)请命:?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请示;?请求任命官职。 59(穷 (1)人穷则反本(困窘,处境困难)(《屈原列传》)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孟子》)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寻求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隆冬)(《送东阳马生序》) 60(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鸿门宴》)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琵琶行》) (3)公然抱茅入竹去(离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鸿门宴》)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雨霖铃》) 61(劝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勉励,鼓励)(《逍遥游》)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赤壁之战》) 62(却 (1)相如因持璧却立(退,退回)(《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六国论》)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夜雨寄北》) 63(如 (1)纵一苇之所如(到„„去,往)(《赤壁赋》)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像)(《六国论》) (3)弟子不必不如师(比得上)(《师说》) (4)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表示转折,而)(《赤壁之战》)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像是)(《鸿门宴》)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使)(《赤壁之战》) 64(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也表示复数,你们)(《鸿门宴》)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像那„„”的意思) (《岳阳楼记》)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65(善 (1)禹闻善言,则拜(美好)(《孟子?公孙丑》) (2)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鸿门宴》) (3)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口技》) (4)善刀而藏之(擦拭)(《庄子?养生主》) 66(少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陈涉世家》)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口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师说》) 67(涉 (1)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报任安书》)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赤壁之战》) 68(胜 19页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鸿门宴》) (2)何可胜道也哉(尽,完全)(《游褒禅山记》)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六国论》) (4)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占上风)(《廉颇蔺相如列传》)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岳阳楼记》)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琵琶行》) (2)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石钟山记》) 70(使 (1)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命令,让)(《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让)(《归园田居》) (3)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出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六国论》) (5)会使辙交驰(使者)(《〈指南录〉后序》)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归去来兮辞》)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六国论》) (3)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琵琶行》)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师说》)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石钟山记》) 72(适 (1)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去)(《诗经?魏风?硕鼠》) (2)前年适清河张氏(女子出嫁)(《柳毅传》) (3)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顺从,适合)(《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73(书 (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写,记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国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师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邹忌讽齐王纳谏》)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撰著)(《张衡传》) (2)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通“嘱”,嘱托)(《冯谖客孟尝君》) (3)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隶属)(《项羽本纪》)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类)(《过秦论》)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赤壁之战》) (2)范增数目项王(屡次)(《鸿门宴》)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六国论》)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赤壁之战》)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过秦论》)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六国论》) 78(说 (1)请说之(解说)(《公输》) (2)是说也,人常疑之(言论,说法,主张)(《石钟山记》) (3)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公输》)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鸿门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偏私)(《邹忌讽齐王纳谏》) 20页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私密)(《鸿门宴》)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没有染色的白色生绢)(《孔雀东南飞》) (2)吴广素爱人(经常,一向)(《陈涉世家》)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诗经?魏风?伐檀》) 81(汤 (1)媵人持汤沃灌(热水,开水)(《送东阳马生序》) (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shānɡ shānɡ):大水急流的样子〕(《岳阳楼记》) 82(涕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出师表》)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的人)(《师说》) (2)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 84(亡 (1)从径道亡,归璧于赵(逃亡,逃跑)(《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失去,丢失)(《六国论》) (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死亡)(《赤壁之战》)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灭亡)(《天论》) 85(王 (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鸿门宴》)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阿房宫赋》)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示儿》) 86(望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远看,观察)(《曹刿论战》)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动词,盼望)(《鸿门宴》) (3)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87(恶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厌恶)(《郑伯克段于鄢》) (2)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丑,劣,不好的)(《左传》) (3)以小易大,彼恶能知之(怎么,哪)(《孟子?梁惠王上》)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屈原列传》)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核舟记》)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岳阳楼记》)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报任安书》) 90(相 (1)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孔雀东南飞》)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 (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赤壁之战》)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廉颇蔺相如列传》) (5)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愚公移山》) (6)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齐,共同)(《廉颇蔺相如列传》) (7)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孔雀东南飞》) 91(谢 (1)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重耳谢(推辞)(《晋世家》)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认错)(《鸿门宴》) (3)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孔雀东南飞》) (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鸿门宴》) 21页 (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告诫)(《孔雀东南飞》)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实情)(《曹刿论战》) (2)余固笑而不信也(相信,信任)(《石钟山记》)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孔雀东南飞》)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诸葛亮传》)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发生)(《劝学》) (2)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兴致)(《王徽之传》)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兴盛,复兴)(《诸葛亮传》) (4)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兴起,措办)(《原君》) 94(行 (1)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传布)(《原毁》) (2)遵彼微行,求彼柔桑(路)(《诗经?豳风?七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品性)(《劝学》) (4)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分)(《苏武传》) 95(幸 (1)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孔雀东南飞》)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侥幸,幸而,幸亏)(《鸿门宴》)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鸿门宴》) 96(修 (1)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修理,整治)(《隆中对》) (2)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美好)(《离骚》)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改)(《答司马谏议书》) (4)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研究)(《原毁》) 97(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赤壁赋》) 98(许 (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允许)(《廉颇蔺相如列传》)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示处所)(《五柳先生传》)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大约和数量)(《小石潭记》) 99(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游褒禅山记》)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00(要 (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重要)(《过秦论》) (2)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鸿门宴》)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孔雀东南飞》) (4)要留清白在人间(希望)(《石灰吟》) 101(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赤壁之战》) (2)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出师表》) (3)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应该)(《廉颇蔺相如列传》) (4)淡妆浓抹总相宜(合适)(《饮湖上初晴后雨》) 102(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过秦论》) (2)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师说》)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出师表》) (4)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排泄)(《廉颇蔺相如列传》) (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给予)(《出师表》) 103(贻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师说》) 22页 104(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换,换取)(《廉颇蔺相如列传》) 105(阴 (1)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登泰山记》) (2)秋不得避阴雨(阴天)(《论贵粟疏》) (3)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张衡传》) 106(右 (1)居右者椎髻仰面(右边,与“左”相对)(《核舟记》)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时以右为尊,用以指较高的地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通“佑”,照顾,帮助)(《左传》) 107(再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两次)(《项脊轩志》) (2)后秦击赵者再(两次)(《六国论》) 108(造 (1)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做,行)(《窦娥冤》) (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屈原列传》) (3)复造候风地动仪(制造)(《张衡传》)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大自然)(《望岳》) 109(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师说》)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劝学》) (3)绝宾客之知(交情)(《报任安书》) (4)君何以知燕王(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 110(致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屈原列传》)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纳,招引)(《过秦论》) (3)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招来)(《孔雀东南飞》) (4)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张衡传》) 111(质 (1)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屈原列传》)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通“锧”,刑具,杀人时用的砧板)(《廉颇蔺相如列传》) (3)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本质,实质)(《离骚》) 112(治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天论》)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部署)(《赤壁之战》) (3)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扁鹊见蔡桓公》) (4)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赤壁之战》) 113(诸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廉颇蔺相如列传》) (2)投诸渤海之尾(相当于“之于”)(《愚公移山》)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相当于“之乎”)(《庄暴见孟子》) 114(贼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害人的人)(《论语》) 115(族 用作名词: (1)士大夫之族(类)(《师说》) (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丛聚集结之处)(《庖丁解牛》) 用作动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阿房宫赋》) (2)云气不待族而雨(聚,集)(《庄子》) 用作形容词: 族庖月更刀(众多,一般的)(《庖丁解牛》) 116(卒 23页 用作名词: (1)禁卒居中央(差役)(《狱中杂记》) (2)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赤壁之战》) 用作动词: (1)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死亡)(《张衡传》) (2)周公卒业(完毕)(《荀子》) 用作副词: (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五万兵难卒合(通“猝”,读cù,突然,仓促)(《赤壁之战》) 117(走 用作动词。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古代指疾行,即跑)(《守株待兔》) (2)老翁逾墙走(逃跑)(《石壕吏》) (3)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赤壁之战》) (4)窃计欲亡走燕(奔向,趋附)(《廉颇蔺相如列传》) (5)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阿房宫赋》) 用作代词。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自称的谦辞。意思是仆人)(《报任安书》) 118(左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左边)(《游褒禅山记》) (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东面)(《扬州慢》) 119(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鸿门宴》)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鸿门宴》)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山行》) 120(归 (1)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趋向,归向)(《赤壁之战》)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项脊轩志》) (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返回,回来)(《木兰诗》) (4)臣请完璧归赵(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 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4页 (2)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何】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桓晋文之事》)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1)子何恃而往(《为学》) (2)客何为者(《鸿门宴》) (3)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用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 么”“凭什么”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何乃】译为“怎能”。 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蒙恬列传》) 【乎】 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1)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1)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5页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乃】 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复音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其】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1)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2)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用作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且】 26页 用作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2(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3(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复音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若】 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列女传》) 2(表示“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你;你们。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4(海神名。 望洋向若而叹(《秋水》) 【所】 用作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复音词: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27页 【所在】 解释为“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为】 用作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注意:读wéi)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3)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1)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4(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注意:读wéi)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焉】 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用作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3)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也】 用作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1)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用作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28页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以】 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1)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1)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2)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 致”等。 (1)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复音词: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魏公子列传》)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因】 用作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3(趁着,趁此。 (1)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29页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副词。 于是,就;因而。 (1)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 用作介词。 1(在,从,到。 (1)乃设九宾礼于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1)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1)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与】 用作介词。 和,跟,同。(注意:读yǔ)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用作连词。 和,跟,同。(注意:读yǔ)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用作助词。 通“欤”。(注意:读yú)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 【则】 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关系。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4(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 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30页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者】 用作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宾语,译为“„„的样子”。 (1)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与“也”合用表示判断,不必译出。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作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之】 用作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2)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2)宋何罪之有(《公输》) (3)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1页 参考答案 对点训练 一、1(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人哀怜我。 2(假使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参考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见一个饥饿的人便对他表示同情。饥饿的人跟着他并乞讨食物~庄子说:“我已经七天没吃食物了啊:”饥饿的人叹息道:“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人哀怜我。同情我的只有先生~假使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二、1(凭擅长赋诗写文章在郡里闻名。 2(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他。 参考译文: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凭擅长赋诗写文章在郡里闻名。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学优秀~就召他到自己的官署~非常地宠爱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和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作品。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三、1(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 2(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赏赐给他丝绢,” 参考译文:右马尧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赏赐给他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赏赐给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四、参考答案:1(正当夏天五月,我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 2(打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薪”是名词用作解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1句中~“披裘而薪”的动词~“岂取金者哉”是一个反问句。2句中~“子皮相之士也”是判断句~“何足语姓字”是反问句兼感叹句。 参考译文:延陵季子出游~看到路上有别人遗失的金子。正值夏天五月~有一个披着裘皮大衣的打柴人,经过这里,~季子对着打柴人大喊道:“把那地上的金子给我拿过来:”打柴人把镰刀丢到地上~瞪大眼睛摆着手说:“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见识却如此卑下~您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正当夏天五月~我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季子向他道歉~请问他的姓名。打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五、参考答案:1(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2(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解析: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臵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参考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臵办衣服。”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使者说:“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别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演练巩固提升 一、1(C 解析:彻:拆毁。“彻”如解释为“修补”~则“彻民屋”与“为摞石车”之间无任何关系~不合情理。 2(B 解析:?表明李光弼的严厉与刚毅,?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风,?表明李光弼治军严。 3(D 解析:原文说“帝贷诸将罪”。 4((1)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 (2)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的敌人按万计算。 参考译文: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 32页 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看着地面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的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臵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地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易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正赶上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军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二、1(B 解析:伏:伏兵~名词。 2(A 解析:????都表明许逵“有谋略”,?是许逵对宸濠的责骂~?是许逵就义时的表现~都表现许逵忠贞不屈。 3(D 解析:文中没有许逵父亲能够预知宁王造反的信息。 4(,1,参考答案:各州县大都闭门守城,有的弃城逃走,有的送给贼寇粮草弓马,请求贼寇不要来攻。 解析:率~大都,遁~逃跑,遗~赠送。 (2)参考答案:正德十二年许逵调任江西副使。当时宁王朱宸濠一党专横暴戾,许逵用法令狠狠地制裁他们。 解析:迁~调任,绳~制裁。 参考译文:许逵~字汝登~固始县人。正德三年进士。长身大嘴~猿臂燕颔~性格沉静而有谋略。被任命为乐陵知县。正德六年春~流寇刘七等血洗城邑~屠杀官吏。各州县大都闭门守城~有的弃城逃走~有的送给贼寇粮草弓马~请求贼寇不要来攻。许逵就任~情绪激昂地为作战和守城谋划。乐陵原来没城墙~许逵督促民工版筑城墙~不超过一个月~城墙就建立起来了。他又叫居民在房外筑墙~墙高过屋檐~墙上凿出圭形小门~只能容一人。各家选一个强壮的人拿着刀守候在小门内~其余的人都编入队伍~每天看旗臶的动静为号令~违者以军法论处。又招募敢死之士埋伏巷中~大开城门。贼寇果然进城~旗臶一举~伏兵四起~小门内的人都跃出~贼寇非常吃惊~乱跑乱窜~全都被擒或被杀。后来贼寇多次进攻~都被击退~于是贼兵相互告诫~不敢靠近乐陵城。此事上报~许逵升官二级。 当时能抗击贼寇的知县~益都县有牛鸾~郯城县有唐龙~汶上县有左经~浚县有陈滞~然而他们所抗击的贼寇数量少。许逵多次抵御大批贼兵有功~与牛鸾一同被越级提拔为兵备佥事。许逵驻守武定州~该州城墙倒塌~护城河填平~连牛马都不能拦住。许逵筑城挖河~修建楼车~设巡逻队。第二年五月~贼人杨寡妇带领一千骑兵进攻潍县~指挥乔刚抗击~贼兵稍稍后退。许逵追上去在高苑击败了他们~又命令指挥张勋在沧州截击贼人~先后俘虏和斩杀二百七十多人。不久~另一部分贼人到德平县掳掠~许逵全部歼灭了他们~声威大振。 正德十二年许逵调任江西副使。当时宁王朱宸濠一党专横暴戾~许逵用法令狠狠地制裁他们。许逵曾经对孙燧说:“宁王敢于专横暴戾~依靠的是朝中权臣。权臣之所以帮助他~是因为贪图他的重贿。宁王行重贿~是借口盗贼众多~如今只有剪除盗贼才能使行贿停止行贿停止朱宸濠一党的势力就会孤立。”孙燧认为很对~每件事都与许逵秘密商议。到朱宸濠抓捕孙燧的时候~许逵为他争辩。朱宸濠平时就忌恨许逵~问他有什么话说~许逵回答:“我只有赤胆忠心。”朱宸濠怒道:“我不能杀你吗,”许逵骂道:“你能杀我~天子能杀你。你这个反贼~将碎尸万段~悔之不及:”朱宸濠大怒~将他一起绑了~拉出去砍头~他屹立不动。众贼兵推他按他下跪~他终究不屈~被杀害~这年他三十六岁。 33页 起初~许逵将《文天祥集》赠给好友给事中张汉卿~但无书信。张汉卿对人说:“宁王府必然要谋反~汝登恐怕要做文天祥吧:”许逵的父亲在家居住~听说江西有变~杀了都御使和副使~马上做了一个牌位~换了丧服哭悼。有人奇怪地问他原因~许父说:“那个副使必定是我儿子。”世宗即位~追赠许逵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三、1(B 解析:恨:后悔~遗憾。 2(B 解析:?是邓晨的妻子、光武帝的姐姐刘元所说~并非邓晨所为,?主要表现邓晨在汝南开垦良田~使汝南地方殷实富足~突出他治理有方。 3(D 解析:担任常山太守是在光武帝刘秀即位以前。 4((1)参考答案:光武帝曾经与他的兄长刘伯升以及邓晨一同到宛地,和穰人蔡少公等名士在宴会上交谈。 解析:之~到,宴语~在宴会上交谈。 (2)参考答案:光武帝从蓟地逃到信都,邓晨也抄小路行走到巨鹿会合,自己请求跟从攻打邯郸。 解析:走~逃跑,间行~抄小路。 参考译文: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世袭二千石的俸禄。父亲邓宏是预章都尉。邓晨最初娶光武帝的姐姐刘元。王莽末年~光武帝曾经与他的兄长刘伯升以及邓晨一同到宛地~和穰人蔡少公等名士在宴会上交谈。蔡少公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宴会时说刘秀肯定将是天子。有人就说:“是当今国师公刘秀吗,”光武听了~戏言:“怎么见得就不是我呢,”在座的人都大笑~只有邓晨内心喜悦。等到光武帝与他的家属躲避官吏的追捕一同到新野~住在邓晨家中~彼此关系非常亲密。邓晨趁机对光武帝说:“王莽生性暴戾~盛夏时节还杀人~这是上天灭亡他的时机。从前在宛地相聚时的预言~难道不应当应验吗,”光武帝笑着不作回答。 等到汉兵起事~邓晨率领宾客在棘阳会合。汉兵在小长安战败~多数将领都失去了家属。光武帝单骑突围逃跑。路中遇见了他的妹妹刘伯姬~便与她共乘一骑逃跑~向前走又碰到了他的姐姐刘元~光武帝急忙停下让她上马。刘元说:“你们走吧~一匹马不可能救那么多的人~不要因我而一齐遇难。”等到追兵到来~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都被杀害。汉兵后退守住了棘阳~而新野宰就涂抹弄脏邓晨的房屋~焚烧他的祖宗坟墓。邓晨的宗族都感到愤怒~说:“你家本来就富足~为何要跟着妻子家族的人遭受汤镬的极刑呢,”邓晨最后始终没有后悔遗憾的神色。 更始帝刘玄即位~让邓晨担任偏将军。他与光武帝一同攻占入侵颍川~连夜从昆阳城出发~击败了王寻、王邑。接着又掠取阳翟东面~至达京、密~都一路攻下了城池。更始帝在北方定都洛阳~以邓晨为常山太守。适逢王郎造反~光武帝从蓟地逃到信都~邓晨也抄小路行走到巨鹿会合~自己请求跟从攻打邯郸。光武帝说:“伟卿你一个人跟从我~不如你用一郡来作为我北方道路上的主人。”于是派遣邓晨回到郡里。光武帝在冀州追杀铜马、高胡群贼~邓晨从郡里派出积射士千人~又不断提供运输粮草供给军队。光武帝即位后~封邓晨为房子侯。 邓晨喜欢做郡守职事~因此又被授予中山太守~官吏百姓都称赞他~他也一直在冀州官职考核中获得优秀。光武十三年~邓晨又被改封为南变侯。他进朝请奏~又被任命为汝南太守。光武十八年~光武帝出行到章陵~征召邓晨担当廷尉事务。邓晨一路随从到新野~办下酒宴~酣畅之际~光武帝赏赐他数百千万~又派遣他回到郡里。邓晨在鸿郤陂开垦数千顷良田~汝南土地从而殷富~稻米丰饶~恩泽蔓延扩展到其他郡。第二年~又被封为西华侯。 光武二十五年~邓晨去世。光武帝和皇后亲临送葬。谥号为惠侯。 四、1(D 解析:去:离开。 2(B 解析:A项~?句不是董俊的军事才能,C项~?句不是表现其政治才能,D项~?句为董俊爱护百姓~非政治才能。 3(C 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当。“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不是百姓拥戴董俊的原因~原因是董俊善于治理~使该地人民富足。 4((1)董俊拜见木华黎说:“武仙奸诈狡猾,最终也不会被我们所使用,请防备他。”(2)我是一个农夫,恰逢天下多事之秋,仅仅凭借着忠义侍奉他人,只能够立起门户,深切希望你们努力种田读书,不要追求过分的欲望而成为我的负担。 参考译文:董俊~字用章~真定府藁城人。年少时努力种田~长大后涉猎经书史籍~擅长骑马射箭。金朝贞祐年间~边境战事正紧急~藁城县令树起靶子招募士兵~射中靶子的提拔为将领。只有董俊一箭射中靶子~于是就率领所招募的士兵迎击敌人。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向南征战~董俊向他投降。十四年~董俊凭着功劳被提拔~主管中山府事务~佩带金虎符。金朝将领武仙占据真定~各城都响应武仙。董俊率兵趁夜攻入真定~把武仙赶跑了。太祖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反叛~响应武仙。董俊正驻扎在曲阳~武仙前来进攻~董俊在黄山下把武仙打败~向木华黎献上捷报。等到武仙率众投降~木华黎秉承皇帝旨意任命董俊为龙虎卫上将军~兼管元帅府事务~ 34页 驻扎在藁城。董俊拜见木华黎说:“武仙奸诈狡猾~最终也不会被我们所使用~请防备他。”木华黎认为他的话正确~任命董俊担任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为他的军队起名号为“匡国军”~军队及百姓的事务~全都委托给董俊。太祖二十年~武仙果然杀害了都元帅史天倪~凭借着真定叛乱。董俊率领孤军处于危急的形势下~战士不满千人。武仙攻击他~不能攻下~就放纵士兵践踏百姓的禾苗。董俊呼喊武仙~对他说:“你想得到百姓支持~却要夺去他们的粮食~这是无道的贼人都不会做的事啊。”武仙惭愧地离开了。过了很长时间~董俊再次趁夜攻入真定~武仙失败逃跑~于是补纳史天倪的弟弟史天泽做都元帅。 太宗四年~恰逢各军围攻汴州。第二年~金主放弃汴州逃奔到归德~董俊追上去围攻他。金兵夜里派出军队在水边逼近各军~董俊奋力作战~死在战场~时年四十八岁。 董俊早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对待亲朋故交都有恩德。攻克汴州时~董俊认为他的侍从其轴贤能~请到家中教导他的各个儿子。曾说:“射箭~是百日就能学好的事情。《诗》《书》~非得积累学问不能通晓。”屡次告诫他的儿子们说:“我是一个农夫~恰逢天下多事之秋~仅仅凭借着忠义侍奉他人~只能够立起门户~深切希望你们努力种田读书~不要追求过分的欲望而成为我的负担。”在战场上~他的勇气能够慑服众人~站立在箭雨之中~泰然自若~如同没有任何事情一样~即使受了伤也不为所动。他总是羡慕马援的为人~说:“马革裹尸~马援本来就值得让人感到雄壮啊。”所以每次作战都一定拿着矛身先士卒。有人劝谏他~董俊说:“我是人臣~敌人在面前~不战死~难道求取安全躲避危险吗,”当初~太宗即位~董俊到天子住所朝觐~诸位将领献上户口簿~都增加数目求取利益。董俊手下官吏请求像众人那样做~董俊说:“百姓确实很少~以后有了需求无法满足~一定会重敛百姓来完成任务~这是我自己独享利益~而让百姓一天天地陷入困境。”藁城有三百多人约定日期作乱~事情被发觉~杀了带头作乱的人~其余的都释放了。深州、冀州有妖人迷惑百姓~图谋不轨~受牵连而遭逮捕的有数万人~主管官员审理判灭族罪。董俊极力向主管官员请求~只诛杀罪恶极大的头领。节度使刘成反叛~投降武仙~董俊下令说:“反叛的只是刘成一人~其余的能够离开逆贼的~就是忠义之士~我给他财物~仍然上奏~给予官职。”众人果然相继来投降。沃州天台寨投降以后~其他的将领觉得其子女身上有利可图~要抢掠他们。董俊说:“城降了却要擒拿他们的家人~仁义的人不做这样的事。”极力劝止这件事。他处理政事宽厚贤明~见到有人好好地整治田地房舍~一定多方面地予以褒奖~见到懒惰的人~就生气地处罚他。所以他管理的地方人们都充足富裕~百姓唯恐他离任。 文 - 汉语汉字 编辑词条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35页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专指社会科学:,科。 12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36页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7页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38页 13(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17 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法令条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39页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姓 〈动〉 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修饰;文饰 [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装饰 [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撰写文章 [write]。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 1(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magnificent;gorgeous] 40页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 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美,善 [fine;good]。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通“紊”。紊乱的 [disordered]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 1(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41页
本文档为【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2-16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