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全国农机化社会化服务

2006年全国农机化社会化服务

举报
开通vip

2006年全国农机化社会化服务2006年全国农机化社会化服务 工作经验交流会 大会发言材料 目 录 加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农村农机服务业的发展 ...................... 1 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 .................................................................................................................... 1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

2006年全国农机化社会化服务
2006年全国农机化社会化服务 工作经验交流会 大会发言材料 目 录 加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农村农机服务业的发展 ...................... 1 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 .................................................................................................................... 1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 5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 5 深入调查 当好参谋 认真引导 强化服务 积极探索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的新路 ...... 9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 9 立足改革创新 着力构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 13 湖北省宜都市农机局...................................................................................................................... 13 打造全方位农机服务体系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17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 ...................................................................................... 17 切实抓好农机作业合作社组建工作 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 21 黑龙江省克山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 21 构建农机服务平台 谱写农机服务新章 ............................................... 24 山西省晋中市农机局...................................................................................................................... 24 农机合作社是实现农机产业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 27 河南省沁阳市恒运农机合作社 ...................................................................................................... 27 巾帼不让须眉 女子能顶半边天 .................................................... 30 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红旗村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 ...................................................................... 30 积极探索 创建协会 大力推进秸秆饲草加工产业化 ................................... 32 陕西省宝鸡市秸秆饲草机械加工产业协会 .................................................................................. 32 1 加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农村农机服务业的发展 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发展战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需要和农业部、省政府提出的农机化创新发展的要求,努力创新和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和新型农 机服务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设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 “九五”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来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机服务体系 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乡镇体制改革,对农机服务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全省只有1/5的乡镇农机站保留为全额事业单位,2/5的乡镇农机站转为差额单位,2/5的乡镇农机站被撤并或变成经营单位,许多地区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 出了“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规范化,服务群体产业化”的新的农机服务 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并把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构建新的农机服务体系,提上了 重要议程。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基本 思路,在改革发展基层农机站的同时,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改革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初步形成 了以新型农机站、农机协会、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机大户为骨干,以农 机户为主体的农机服务组织新体系。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1.2万个,成为农村市场经济中新的微观主体,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我省 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种形式: 1. 农机协会。由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使用者和支持农机化事业发展的社 会各界人士组织起来的一种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自我服务性群众组织。农机协会在农机部门的 指导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全省已发展各 级农机协会450多个。 2. 新型乡镇农机站。现有的乡镇农机站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管理,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寓 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水平更高、服务功能更强、机制更灵活、发展后劲更足。肥城市老城镇农 机站,采取灵活的服务和经营机制,使自身实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不但拥有各类大型农业机 械40余台,固定资产300多万元,而且不断开拓了农田作业、农机工程开发、农机培训、供应、 修理等多项服务领域,年产值达300多万元,2005年实现农机经营服务纯收入90万元。 3. 站改农机服务股份公司。指导转为经济实体的乡镇农机站,以原有站办实体固定资产折价 入股,整体改制成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并吸引其他机械、资金、技术等入股,实现生产要素的合 理流动和科学配臵,完善融资、分配和利益联结等机制,形成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 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肥城市仪阳乡农机作业公司,2004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5年经营服务收入就达80多万元。目前,全省已建立乡镇农机服务股份公司126个。 4. 农机服务合作社。由多种农机经营体按协议或合同联合起来,通过带机入社、带资入社等, 组成机械组合、人员协作的农机服务合作社。这种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机户个体 经营与大规模农机作业之间的矛盾。目前,全省已建立农机服务合作社近300个。莱州市西由农机服务合作社,由原来的农机作业队和10个农机联户及近百个农机户组成,优化配臵机具,发 挥合作优势,为机手和农民服务,深受农机经营者和农民的欢迎。 5. 农机大户领办农机作业公司。发挥农机专业大户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威信高的优势, 吸收其他农机使用者,组成农机服务组织,实行专业化作业服务。龙口市王格庄村农机大户刘宏 来,在专业作业的基础上,联合两名有种植机械的农机户,开展收获、种植一条龙作业,年机收 纯收入 9万多元。目前,全省农机大户领办的农机作业公司已发展到160多个。 6. 农机专业大户。农机专业大户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利用农机大户遍及乡村各地、 1 影响力大的优势,发挥其流动宣传站、服务带头人、增收示范点和新技术推广员的作用,引导他 们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增加作业服务收入。目前,全省农机资产10-25万元的农机大户8600个,3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300多个。 7. 农机经纪人队伍。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机经纪人密切了农机服务供求联系,活 跃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专业的中介服务队伍,成为农村组织 农机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 “农机红娘”。目前,全省农机经纪人已发展1400多个,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二、发挥农机服务组织作用,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 在农村服务业市场发展中,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 作用, 2005年,全省实现农机服务总产值340亿元、增加值213亿元,农机服务为农民人均实 现收入261元,贡献率为6.6%。 农机田间作业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通过农机服务 组织将分散的社会机械组织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 服务能力,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一是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新 型农机服务组织为龙头,建立了604个农机跨区“明星作业队”,带动全省2000多个作业队参加春、夏、秋、冬农机跨区作业“四大战役”。2005年全省实现跨区作业收入20亿元,比上年增加2亿元。二是组织合同订单作业。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以合同的形式与周围的村组、农户达成农田 作业服务契约,届时按合同订单进行作业。招远市金岭镇农机服务有限公司,与周围21个缺机、无机村签订了全年农田作业合同,按订单负责对这些村2.15万亩土地提供耕、播、收等机械作业, 年作业纯收入30多万元。三是组织“一条龙”作业。由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将农业机械进行组合 配臵,建立农机“一条龙”作业队,开展夏季小麦机收、麦茬还田、玉米机播和秋季玉米机收、 秸秆还田、小麦机播等“一条龙”作业,使“三夏”变“两夏”、“三秋”变“两秋”。四是开展 “土地代管”农机服务。滨州市邹平县等针对当地民营经济发达、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实际,组织农机 服务组织成立了100多个农机作业“田保姆”,为务工家庭、无劳力户实行农机“土地代管”服 务,解除了务工农民和困难户的后顾之忧。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在农闲季节参与秋冬农业综合开发、河道 流域治理等服务,开辟了农机服务的新战场。去年,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参与农业综合开发800万亩,修路、挖河、筑坝 1800处。东营市油郭乡农机站承包了周围7个村多年废弃的3000亩土地,实行综合开发,整平土地73万立方,将废弃的土地变成了良田,年生产粮食14万公斤、各类青饲料120多万公斤。在农闲时,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还组织机械参与城市、道路等工程建设项目, 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在农闲时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城市及道 路等项目建设,每年为农民增加纯收入9亿多元。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量大面广、遍布乡村的优势,引导农机服务组 织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积极组织农业机械参与农资、农产品运销等物流服务。滕州市东郭农机 站以站办果蔬保鲜公司为龙头,带动520多个农机大户参与果蔬的储藏、运销,拉长了服务链条, 使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和农民都得到了实惠。泰安市东平县后围村农机协会组织本村的170台拖拉机从事化肥运销,年运销量150万吨,每个农机手年收入近5万元。据统计,全省从事农运 机械280万辆,农机物流从业人员达400多万人,年农机运输量达140万吨公里。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跳出农业产中服务的小圈子,走向产后服 务的大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增加经济收入。青岛市组织农机大户、种养殖大户、加工企业,形 成了玉米种植—收获青贮—奶牛养殖—产品加工等农产品初加工农机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多 赢”。该市年青贮玉米秸秆45万亩,增加农民收入4500多万元。莱州市依托当地农机站建立了8个机械青贮作业区、25个青贮饲料加工点和2个饲料出口基地,年出口饲料创汇100多万美元。目前,全省每年机械加工农产品7000多万吨,机械化青贮农作物秸秆600多万吨,为全省农民 2 增收节支近20亿元。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一是制定指导性文件。2005年初,省农机办专门研究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两个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 二是进行统筹规划。“十五”和“十一五”初期,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将 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了部署。枣庄、泰安、威海等市开展 了以“十乡、百村、千户”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活动,潍坊市将创新发展农机服 务体系列入政府民心工程,烟台市将农机服务产业化列入市政府重要工作事项,临沂市、潍坊市 专门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进行了表彰。三是实行示范带动。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 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在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中 唱主角,全省先后建立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150多个,较好地发挥了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创新统计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新规定和农村农机服务业发展规律,会同省统计局实施了 新的农机化统计制度,增加了农机服务总产值、农机服务增加值等效益指标,对农机服务产值、 增加值等进行定量分析,使农机服务在第一产业中的作用和贡献份额得到了直接、客观体现,促 进了农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引导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制定规范的组织章程,建立明晰的产权和利益 联结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对于各类农民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本着“民办、民 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其从一开始就按照制定章程、健全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实行民主管理、履行登 记手续的要求,进行规范运作。按照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的要求,促进乡镇农机站通过改制 向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发展;引导农机大户联合经营,向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发展;支持农机专 业服务大户向农机作业公司发展。目前,全省大部分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制定了章程或制度,分别 到工商部门和民政部门登记,许多具有了法人资格。 一是实行农机购臵补贴优先安排。在落实农机购臵补贴政策时,把新 型农机服务组织作为重点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安排。去年和今年两年,全省落实中央 和省级农机购臵补贴资金7950万元,在享受补贴的6784个单位中,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占80%以 上。二是实行税费优惠政策。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收 入给予税收优惠外,还对跨区作业机械、车辆免交通行费,并将这一政策以省委、省政府1号文 件形式长期确定下来。同时,各地还协调办理小额贷款近2000万元,对农机服务组织进行启动资金扶持。三是实行项目重点倾斜。省财政去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农机、粮棉油、畜牧、水产等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同时,我们在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科技入户、 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重大农机成果推广等项目的实施上,也与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结合起来, 统筹考虑、重点安排。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了农机管理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大力推 行政务公开、承诺服务、“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农机行政效能。全省共建立农机“一站 式”服务大厅118个,创建部省级“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42个。开展了“文明农机 修配网点”创建和“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评选等活动,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为新型农 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十五”期间,颁布实施了《机械耕整 地》、《机械播种》、《谷物机械收获》、《花生机械收获》、《秸秆机械还田》、《牧草机械收获》等6 项农机作业质量地方标准,总结制定了牧草(苜蓿)机械化生产、玉米机械化收获、花生机械化收获、薯类机械化收获、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绿茶机械加工等11个农机作业技术规范,推动了农机的标准化生产。三是强化培训服务。开展了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农机大户培训、东西部劳动力 转移对接培训、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各类农机人员40万人次。青岛等市开展了“一训三证”组合式培训,有3万多农民获得了《拖拉机驾驶证》、《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四是搞 好信息服务。全省17个市全部开通农机化信息网,并与省农机化信息网实现了网络互联和资源 3 共享,及时为农机服务组织及广大机手提供农机技术、经济、市场等信息。今年三夏,我们还开 通了跨区作业短信服务,为跨区作业机手发布作业供求、机收价格、天气预报、道路交通等信息 200万余条,受到普遍欢迎。 我省农机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时代的需要、离农业 部和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通过这次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经验交流会,认真学习兄 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和科学发展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学配臵农机资源、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为 出发点,把农机服务作为一个大产业来谋划,大力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 拓展服务领域、拉长服务链条,把农机服务业做大做强,使农机服务业成为农村最具活力的服务 产业,使农机服务成为农机化工作的新亮点。 4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根据农办机(2006)12号文件要求,现将我省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农机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我省农机部门适应农村深化改革和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推进基层农机管理服 务体制改革,大力引导和扶持农机专业协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公司等农机服务组织的发 展,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在改革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 为促进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江苏省政府下发了《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 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和《省政府批转省编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两个文件。农机部门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因地制宜、分类 改革的思路,切实推进基层机构改革,取得了有益的进展。一是运行良好、基本保持独立的乡镇 农机站(约占20%)。如武进区23个乡镇仍然保留农机站,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核定编制120 名,人员结构合理、工资报酬落实到位。二是并入综合性农业技术中心,保留较少的农机人员编 制(约占70%)。如涟水县将乡镇农口各站统一合并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原乡镇农机站人 员经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后实行聘用制,15个乡镇核定了34名农机编制,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和农机安全生产等公益性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三是依托乡镇农机站人员新办乡镇农机协会等公益与 经营相结合的服务组织(约占10%)。如江都市23乡镇依托农机站成立了江都市农机协会的分会, 有效发挥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的作用。 乡镇农机机构改革出现的主要问题: 基层农机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形式有农机站、农服中心、水利农机站等, 分属农业(林)、水利(务)、农机等部门管理,体制不顺。 人员减少,技术力量弱。2005年底我省乡镇农机定编人员由2001年改革前的1万多人下降到4055人,减少60%以上,乡镇合并地域扩大,而农机技术人员减少,加上不少不懂专业的人 员也纳入编制,占了30%以上,有的长期安排其它工作,使农机正常工作难以开展,由于农机分 散作业,统计数据无法准确上报。 待遇较差,部分乡站名存实亡。乡站人员工资缺口较大,有的乡镇一年只有1000多元的补助,缺少正常工作经费,相当一部分要靠经营服务收入来补充,因待遇差许多农机人员无心从事 农机工作。 2 农机大户:目前,全省共农机户130多万户,其中农机专业户16.8万多户。农机户点多,面广,线长,农机利用率普遍较低,也给管理服务带来许多困难。为此,我省农机部门积极鼓励和 引导农机大户的发展,省局2004年底表彰农机大户100户。目前,全省拥有2台以上动力机械、固定资产30万元以上、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已达1000多个,通过跨区作业形成的联合收割机大户占多数。 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2005年夏秋两季,我省各地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3000多个,联系农机作业市场,做好机具维修、配件供应、生活安排、矛盾协调等项服务,全省跨区作业的联合收 割机达6.4万台,作业收入超过20亿元。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队):全省共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队)1170个, 其中乡级92个,村及村以下级1078个。由于通过资金、劳力、技术等进行紧密联接,符合市场 经济发展要求,有效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 农机合作社:全省共农机合作社共有152个。按作业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一是由组织农机跨 5 区作业形成的农机合作社,如常熟市以农民经纪人牵头组成的东胜收割机合作社和宝田收割机合 作社;二是开展水稻机插秧服务的机插秧合作社,如宝应、高邮、江都、建湖、海安等地都相继 成立了机插秧合作社,仅扬州市就有11个;三是开展耕种收加工等综合型服务的农机合作社, 如吴江市农机大户曹尚书牵头组织的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耕种收一条龙服务,解决了缺机村农业 生产主要环节用机难的问题。 3 4月13日,江苏省农业机械服务协会正式成立,张连珍副书记发来贺电,黄莉新副省长出席 了成立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标志着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机服务协会可 以充分发挥农机系统,尤其是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农机使用者服务的优势,引导和扶持农机作业 组织和大户发展,培育壮大农机市场服务主体,从而提高农机具使用质量和效率,放大购机补贴 政策效益,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 全省农机专业协会共有229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5个,县级64个,乡级157个,基本形成了网络,主要形式有:农机互济协会或农机安全协会,农机跨区作业协会和农机作业协会,农 机维修行业协会,农机技术专业协会以及综合性农机协会。 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省政府黄莉新副省长在《江苏农机信息》(2005年41期)上对扬州市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模式的经验做法作出重要批示:“请省农机局总结各地好的 经验,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模式,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为落实省政 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我局今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四有”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苏农 机管[2006]4号,并组织制订了《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并通过争取, 明确将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对符合省财政厅、农 林厅规定要求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给予10-20万元的扶持资金。省局还于4月初专门召开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合作组织研讨会,交流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部署下一阶段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建 设工作。 我省通过创新农机服务组织,也促进了农机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创新。服务模式主要有以 下几种: 协会+服务队+农户:农机专业协会通常是松散型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机具属于会员个人 所有,协会组织有机户为无机户开展有偿作业服务。协会的规模相对较大,一般能组成若干个服 务队。江都市农机协会,会员已达5020人,以23个农机分会为龙头,组建了123支跨区作业服务队, 2005年跨区作业收入达到1.14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50元。 合作社+农户:农机合作社机具产权一般不发生变化,仍归社员所有,合作社统一安排机具 使用。宝应县安宜水稻机插秧合作社有社员62人。合作社将插秧机分成6个作业小组,每组作业时间、面积、机械需求量由作业组长与合作社联系安排,合作社与各村组进行对接协调。2005年为农户机插秧8500亩,其中机插秧连片作业500亩以上的村有6个。 服务公司+农户: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一般经过注册登记,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运行方式, 赢利按投资额或约定比例进行分配。溧阳市新兴农机化化服务公司是由种田大户江海清成立的, 目前已拥有农机固定资产80万元,今年为4400亩农田进行农机作业服务,作业收入可达100万元。 经纪人+农户(农场):农机经纪人一般是老机手、乡村农机站(队)负责人或农村善经营的能人,联系作业任务和组织农机具作业,并收取中介费用。如皋市丁堰镇的机插秧经纪人张缪华针 对农场插秧机需求量大的情况,与农场签订跨区作业合同,再与农机手签订作业合同,摸索出“指 导需方育秧,组织供方机插,做好两地协调”的跨区作业模式。2005年他带机72台(自己3台)作业1个月,每台插秧机作业收入超过8000元。 农机大户+农户:许多农机大户机具较多,需要雇佣机手及辅助工,户主已经不直接驾驶和 操作机具,成了农机服务的经营管理者。吴江市平望镇农机大户林永祥,2005年投资19.5万元, 6 其中得到各种补贴10.7万元,新购中拖和插秧机,并建了机库,当年林永祥为农户机插秧250 亩、机耕地3500亩,纯收入近10万元。 在运作机制方面也有了新突破,机制灵活,充满活力。有通过统一联系作业任务、统一调度 使用机具、统一作业质量和收费标准、统一维修供应保障、统一核算,分户经营的;有在完成本 地作业服务基础上组织农机具跨区作业是以延长作业时间,增加作业收入的;有通过适度规模经 营服务,有效降低机具折旧、用工、维修、购臵材料等成本,增加经营效益的;有通过内部科学 合理的的专业分工,提高农机具使用效能和作业质量,增强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力的;也有通过 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钻研相关技术,提高作业质量和水平的。 新的服务模式和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适应了我省人多地少,家庭联产承 包土地经营制度需要作业服务,适应了大中型复合式高性能机具作业的规模需求,适应了发挥购 机补贴机具的作用,适应了土地适度集中,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促进了我省农机化的快速发展。2005年我省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5%,水稻机械化生产方面,水稻机收水平达85%,机械化种植水平达16.2%,今年发展到20%,常州、镇江两市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武进、扬中两县(区)达80%,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 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服务作业组织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不强,作业领域不广,带动的农机户不多,技 术力量不足,作业质量不高,相关的扶持法律、政策和资金明显缺乏。 二是农机工作重购机补贴推广,轻服务保障配套现象比较普遍,大中型高性能机具维修能力 弱,农机管理、经营、技术人员培训跟不上,造成了推广的机具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财政资金充 分发挥效益。 二、“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主要思路是: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基层农 机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优化装备结构,拓宽作业领域,加强信息保障, 增强内生动力,壮大农机作业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实力,做强以机收为重点的跨区作业、做优以机 插秧为重点的本地作业、做活以高效农业为重点的延伸作业,推动农机服务向市场化、产业化、 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是发挥省级农机服务协会作用;二是与农机示范 县相结合,重点扶持10个以上省级农机综合服务组织基地;三是省市共同培育树立100个省级 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典型,每个县不少于1个;四引导发展1000个以上新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五是发展壮大10000个农机大户。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组织和大户拥有插秧机占全省的30% 以上,服务机插秧的农户数占40%以上。 为有效配臵农机资源,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引导和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做到“四有”, 即有良好机制、有较多机具、有服务规模、有综合效益。?有良好机制:实现民主管理、优势互 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章程制度健全,权利义务对等,财务管理严格,分配积累合理,作业 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有较多机具:实行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之间多种农机具的合理调剂 使用,满足有机户与无机户以及农机户之间各自需求,提高机具利用率。?有服务规模:有较大 的、相对稳定的农机具作业市场,服务的面积大、农户多、领域广。?有综合效益:实行优质、 高效、低耗、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发挥农机在抢收抢种和抗灾救灾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先进适 用农机具的普及,从而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 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1、购机补贴优先满足农机服务组织的需要,先进适用农机具优先在合作组织中推广应用, 农机管理经营和技术培训优先抓好农机服务组织的负责人员; 2、安排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资金,已列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范围,有专项扶 7 持资金; 3、加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力度,开发农机管理服务课题调研,以协会名义组织实施 专项论坛和调研,弘扬合作用机精神,培养合作效率本领,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 农机服务领头人。 4、协调民政、工商、信用联社、验资机构等与合作组织注册登记有关部门,简化登记办证 程序和手续,减少办理费用,加大信贷额度; 5、按有关规定减免合作组织和个人营业税和所得税;农机存放场地视同为农机示范推广用 地;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考虑农机技术发展水平和农机作业市场 的需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利益分配 制度。农机部门与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示范大户建立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培养典型、以点带面, 给予机具供应、作业信息、政策咨询、技术培训、依法维权等项服务,做到县乡有典型,机制有 创新,经验有交流,媒体有宣传,先进有表彰,走各具特色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路子。 三、有关建议 科学界定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公益性职能,科学设臵乡镇农机人员编制和岗位。乡镇农机管理 服务公益性职能包括: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组织农业机械跨 区作业和本地作业、抢收抢种、抗灾救灾,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统计信息等。建议并入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乡镇至少应当设臵农机技术推广和农机安全监理2个岗位,其工作应当归农 机部门指导和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区域性农机站的试点。 引导基层依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创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合作 社和专业协会,增强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国家拿出指导性文件,引导和鼓励农机站兴办农机服 务实体,在税收、用电、用地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 在法律上明确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合作社法人地位,在项目、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 策,解决农机服务组织机具存放场地的用地问题。 建议中央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这样省、 市、县财政也可以相应安排扶持农机专业经济组织的专项资金,用于“四有”农机服务组织的人 员培训、场地库房设施改善、维修供应配套和信息服务软硬件建设等。高性能农机具快速发展, 高性能农机维修中心建设也要列入议事日程,对高性能机具较多的地区实施重点扶持,以确保高 性能农机具充分发挥作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今年是实施农机作业用油补贴的第一年,农用柴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给农机手增加了很大 的作业负担。据我们调查,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年均增加作业成本3000元以上。但是,由于联 合收割机的快速增加,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机作业收费基本没有因柴油价格的上涨而调高, 有的地方甚至还下降,作业成本的增加由机手进行消化,机手作业效益普遍下降,从而会影响农 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建议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机作业用油采取“对象不 变,方式改变”的办法,即补贴对象仍为广大农民,但采取发供油票或作业优惠券的形式,确保 农机作业用油补贴能真正补贴到农机作业上来,使农民和机手双方都能得到实惠,推动农机化健 康持续快速发展。 8 深入调查 当好参谋 认真引导 强化服务 积极探索工商资本投入 发展农机化的新路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 2005年以来,我们面对经济发达乡镇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种粮经济效益低而带来的农田季节 性抛荒严重,粮食生产严重受损,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服务迫切需求等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调查 研究,当好政府参谋,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新路子,认真引导、 强化服务,2005年3月在金清镇下梁村建立了全省首家由工商资本投入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 产合作社,取得显著成效。副省长茅临生在省政府专报信息第863期专门作了批示。批示指出:“经验材料很好,有思路和经验总结,有定性和定量的具体分析,有操作办法。下梁村粮食机械 化生产合作社解决的种粮比较效益低(提高种粮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粮田季节性抛荒问题、 耕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稳定问题,都是浙江当前必须要认真研究 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机领域,导向意义也十分重大。请省农业厅继续 关注,指导总结。此材料转发各市县,作为明年抓粮食生产的经验之一。另请农业厅了解工商资 本投资此事的回报率问题,如果有稳定、较高的回报率,此事可向乡村农民广为宣传、推广。” 在茅省长批示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在区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下,一方面进一步帮助金清镇下梁 村金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完善各项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在全区推广下梁经验,进一步引 导工商资本投资农机化服务,并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以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事业的 发展。到目前,全区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组织6家,总投资3000多万元,其中由工商 资本投资的有4家,2500多万元;经营服务项目包括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 蔬菜加工、农产品冷藏保鲜、畜牧养殖机械化等。服务的范围从全区向温岭、临海、椒江、黄岩 等县(市、区)辐射。 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对台州市路桥区金穗粮食生产全程机 械化合作社的调查,该社2005年3月开始筹备,6月份登记成立并开始运作以来,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造了标准化机库4幢56个机位,工作用房10间,购臵了联合收割机23台,其中 全喂入收割机15台,大型拖拉机8台,水稻工厂化育秧流水线2套,乘坐式高速插秧机11台, 手扶插秧机2台、烘干机、优质米加工机械各1台套及植保、小型拖拉机、直播机等农业机械。到目前,共完成农田作业量3.73万亩,其中机械收割1.025万亩,机耕1.5万亩,工厂化育秧(含 规格化育秧)1.23万亩,机械插秧1.2万亩。作业收入299万元,扣除油料费、工资、大修理提成、折旧费等五项成本,纯收入79.94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农机化服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季 节性抛荒问题,而且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力投入成本,提高了种粮的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 性,在许多地方,农民争着要求机械插秧,甚至要通过“走后门”来安排。据统计,今年全区早 稻种植面积1.7万亩,单季稻9万亩,比去年大幅度增加,有效地解决了季节性抛荒问题。实现 了政府和农业部门领导、合作社社员、农民群众三满意,被新闻媒体称之为有效解决农田抛荒的 “下梁模式”。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建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为我们推 进农业其它产业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了经验,也为制定“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机化发展规划,明 确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实现措施提供了典型和参考。 我区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建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季 节性抛荒的经验引起了台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蔡奇、分管农村工作副书记 周国辉、副市长李跃程多次到金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调研,并解决了资金贷款、用地问 题,还要求陪同的区委、区政府领导选派2名优秀的专业干部蹲点帮助工作,同时,对省级万亩 粮食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由各级政府承担。 9 下面,我们把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建立台州市路桥区金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合 作社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体会及今后工作思路作简要汇报。 一、在探索中寻求突破 路桥区属自然资源约束性区域,境内土地资源匮乏,全区耕地面积22.07万亩,占全区土地 总面积的43.79%。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耕地迅 速减少,耕地利用状况不理想,复种指数下滑;另一方面,路桥区经济发达,农村劳动力大量向 二、三产业转移,受劳动力工价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低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田抛荒 特别是季节性抛荒较为突出,特别是早稻和冬种面积大幅度下降。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扶持 措施来促进粮食生产的恢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机 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道路交通法的实施,又使农机部门的管理职能受到削弱。面对新 形势带来对农机化工作的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切实为农业生产搞好服务,发展农机化事业, 我们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2005年春节过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为了使调查取得成果,首先我们认真研究并拟订了调查提纲,主要了解农田季节性抛 荒的主要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农民对农机化服务有那些要求,以及当地农业机械的配臵和使用情 况,并受去年考察美国家庭农场和农机站的启发,作为调研的一个重点,有意识地对乡村企业工 商资本投资发展农机服务事业,建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进行可行性调研,然后选定试 点。随后,我们用1个多月的时间,组织技术人员,分2 个调查组,分片深入乡村,找村干部、种粮大户、农机手座谈,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金清镇下梁村比较符合 试点的要求和基础。一是该村季节性抛荒比较严重,通过试点解决这一问题有指导意义;二是该 村工业化水平较高,全村有工商企业25家,社会资金充裕,村长(也是企业老板)在企业老板 中威信较高,并有投资农机创办服务组织的积极性,能带动其他企业老板投资,一旦他带头投资, 创办服务组织的资金就能落实;三是该村农机化有一定的基础,拥有工厂化育秧流水线、拖拉机 等农机;四是农民欢迎,该村农户表示,有农机化全程服务,粮食肯定要种。通过调研,使我们 做到了心中有数,树立了信心,找到了解决问题和农机化发展新的途径,找准了利用乡村工商资 本投资发展农机化这一新的突破口。调查结束后,我们迅速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了《春耕调查报 告》、《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促进我区粮食生产》、《我区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浅探》3篇调查报 告,并具体提出了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试点的建议,报送区委、区政府。调查报告和 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试点的建议受到了区政府分管区长的高度重视,表示要鼓励上。 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为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准备,落实下梁村为试点提供了保障。 2村干部有意向、有积极性,并不等于真正能够落实。为了使工商资本投入创办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落到实处,让村干部吃 下定心丸,放心地投资,调查回来得到政府领导支持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工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并对农业 机械的经营效益作了分析。然后,我们第二次到下梁村,与村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在该 村建立试点的设想,向他宣传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机化的扶持政策和区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并着 重对农业机械的配臵、资金投入和经营效益向他作了全面的分析介绍,使他了解到投资农机化服 务有较高的经济回报,是一件利国、利民也利己的大好事。他当即召集了村里的7位工商企业厂 长经理,进行了座谈讨论,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于是,由8位村工商企业老板投资发起,创办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的创举,在2005年3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 3试点工作千头万绪,为了使试点工作一炮打响,积累实践经验,我们选派了由1名高级工程师 带队,共3位技术骨 干,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2名,组成了试点工作组,第三次到该村进行蹲点指导。工作 组与合作社密切配合,不辞辛劳,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按照《浙 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帮助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并根据章程筹集入股资金,帮 10 助办理工商登记等手续,完成企业登记;二是制定农业机械配臵方案,做好农业机械的选型;三 是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组织农机操作手的培训,先后组织培训农机操作手100多人次;四是深入田 头,进行工厂化育秧和现场农机作业指导,帮助解决机具的安装、调试和作业中的故障排除,以 及维护保养,提高机械的作业效率;五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经营服务模式,核定各项农机作业 收费标准。六是做好各项科学实验,进行了工厂化育秧机插、工厂化育秧人工插、人工育秧手插、 机械喷播产量对比试验,并从江苏省引进优质高产品种进行试种。通过工作组和合作社领导班子 的共同努力,合作社很快在2005年3月底投入了运行,从重点解决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难度最大的环节——栽植机械化入手,就为当地及周边的农民培育早稻和单季稻、晚稻秧各500多亩, 金清镇下梁村及附近村的近300亩抛荒田全部采用机械种植(播种)的形式种上了早稻,有效解 决了抛荒问题。随后开展了排灌、植保、收获、烘干、加工等粮食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试点 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几点体会 1在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势 下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积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把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后制定的工作思路 变成政府决策的参考,甚至是行为。通过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来推进或者是启动我们的工作, 这是我们在创办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生产合作社试点取得成果的前提。在政策扶持上,区政府先 后补助农机化发展配套资金28万元,并根据合作社发展情况,继续给以扶持(到目前区政府先 后给以的补助资金达80多万元);在宣传上,区政府办公室发文,先后两次在试点召开了全区农 业乡镇长、农办主任、农机和农技站长、区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试点工作暨工厂化育秧机插和机 械收割现场会,还组织到各乡、镇进行示范,建立工厂化育秧机插试验田,向农民进行现场宣传。 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到现场考察指导。在省农机局组织省有关部门专家到试点进行考察和产量 验收时,区领导都安排时间参加。这一切,不仅支持了我们的工作,而且更加促进我们和合作社 领导班子进一步做好工作,为全区树立样板。 2当前,农机化发展 受到农机投入大,农业经营规模小两大瓶颈的制约,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投入问题,以及单家 独户经营农机服务效益不高。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区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都在50—300亩之 间,种粮大户自己配臵成套的农业机械投入成本大,利用率低,他们不敢、不愿意也无经济实力 投资,迫切要求农机部门组织机械化服务。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经济发达的乡村民间有浓厚 的资金积累,只要加以正确引导,把工商资本引入到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上,在经济发达地区完 全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试点村,以村长和7位企业厂长经理为主体,在合作社创办中率先投入注册资金50万元。这一成功的突破,为我们发展农机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一年多的实 践,投资农机化服务的回报,使投资的老板积极性更高了。 3解决资金问 题仅仅是解决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难题,创办合作社的目的真正在于探索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种 模式,并且这个模式能够在面上推广,这是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最大的收获。在指导合作社创办 过程中,我们吸取过去政府包办带来的种种教训,从一开始,就按照有关法规和条例的规定组建, 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经营模式上,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根据“民 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实行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在服务模式上, 合作社从当地实际出发,创出了三种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菜单式”服务)供农户选择:一是 农户将承包田全年或某一季出租给合作社经营,租赁款结算成粮食由合作社交给农户,农民不用 种田即可拿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口粮,可以全身心投入从事二、三产业;二是农户承包田自主经 营,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每季收获的粮食 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 并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日常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活可自己承担。这三种模式可以说全部满足了不 11 同家庭农民的需要。正因为这三种模式,使金穗合作社经营了千余亩粮田;也正因为这三种模式, 使金穗合作社的农机服务辐射面积达到5万多亩;也正因为这三种模式,使合作社在创办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正因为这三种模式,使金清镇的春粮和早稻 生产得以恢复。 4一 方面,通过政府扶持资金的重点投入,可以带动农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对农机化的投入;另一 方面,能产生规模服务的效应,在服务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有 效的服务。 5 通过试点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农机部门的业务工作不是清闲了,而 是工作任务更重了。合作社的创办,不仅仅要培训农机手,还有许多我们业务外的,包括经营管 理、农业技术等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经营管理和农机、农技队伍,是保证农机化服务 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在农业生产大忙季节深入农机化服务组织进行技术指导也十 分必要。因此,今后我们要把加强农机化经营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服务作为我们 工作的一个重点。 6一方面,引起了政府 的重视和支持。现在政府领导听我们的汇报比过去多了,常常政府领导叫我们研究汇报工作,听 取我们的工作意见和建议,“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已经深深扎在区委、区政府 领导的脑海中。另一方面,引起了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自试点初步取得成果的信息发布后,在 8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有许多农业专业大户、农民到我站咨询,有的要求创办农机专业服务 组织。到目前,在我们的指导下,已经新建立5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其中工商资本投入的有3 家。这一切,使我们体会到,“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三、今后工作思路 针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在我区的快速发展,并从开始的粮食生产向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 等产业发展,和路桥区政府决定将试点的成功经验在全区推开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着重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根据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和特色,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确 立农机化发展以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的思路,落实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二是在当前,一 方面继续加强对金穗合作社的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把金穗合作社培养成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加 工销售的典型;另一方面,加强对新建立的5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切实帮助解决他们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认真总结经验,搞好宣传,积极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投入农机化 发展。 12 立足改革创新 着力构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湖北省宜都市农机局 宜都市位于长江三峡南岸,属鄂西南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全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6万亩,辖10个乡镇处、123个村、总人口39.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5万人,农业户数9.01万户。2005 年全市GDP60亿元,财政收入5.76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1元。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14.99万KW,百亩农机总动力53.2KW,农机具配套比1:2.5,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65%,市、乡两级有农机干部职工52人。 近几年来,宜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在省农机化 办、宜昌市农机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特别是随着湖北省、宜昌市两级农机化综合示范区的建设和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进行,农机服务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稳定、巩固和发展,农机化服务新农村建 设成效显著,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现将其体系建设 和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创新农机公共服务体制、保障公益性服务事业发展 近几年来,在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宜都市农机部门按照稳定、完善、发展的目标,建立 健全了“一体两翼”和乡镇农机公益性服务“主管部门派出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 具体表现在: “一体”即巩固提高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市农机安全监理、区 域性乡级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主体地位,切实履行管理服务职能,“两翼”即培育发展农业机械协 会、农机大户。以市乡农业机械协会、村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形成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农机管 理纵向到村的组织体系,以农机大户、农机示范户为依托,形成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供应 横向到户的服务体系。 包括市农机局、市农机推广站、市农机安全监理站和乡级农 机推广服务中心二个层次计52人。2003年对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和农机学校实行“站校”合一, 定编16人;市农机安全监理站定编7人。市直“两站”均为市直事业单位,由市人事编制部门 进行“三定”,市财政全额拨款,人、财、物属市农机局垂直管理。 2004年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前的1995年,我市按经济流向、农机拥有量、农机作业水平、区域布局等因素设臵区域站,全市10个乡镇办事处,设立了5个区 域性乡级农机推广管理站,共25人,事业编制,全额财政预算。按照省委关于乡镇综合配套改 革的精神,2004年底将5个区域站改制为企业,有7人病退分流,现18人从事业编制退出。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宜都市乡镇公益性农机事业服务实施方案》,明确乡镇公益性农机事业服务的 运行模式,实行市主管部门派出制,按区域组建5 个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工商注册,即管理在市 局、服务在基层。 用改革的办法,对履行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农机管理的公益 性行政管理服务职能的市直“两站”的农机技术干部和中心职工实行“双竞”,即竞争进编、竞 争上岗,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对从事农机作业、供应、维修的盈利性经营的农机企业, 依照国家政策法规,实行民营化改制,按市场机制运作。 通过多年的努力,不仅使市农机推广站、市农机监理站、区域性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得以保留, 而且其经费由市财政纳入预算或按签订的公益性服务合同条款拨付,人员由市局直管。另一方面, 我们不断培植发展“两翼”,先后组建成立了“宜都市农业机械协会”,设立123个村农机合作社,发展会员达到1000多名。特别是通过2004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服务职能, 健全完善了乡镇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了农机公益事业发展。 13 在改革中,宜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宜都市乡镇公益性农机事业服务实施方案》,明确了 公益性农机事业责任主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经费和考核结算办法等内容。从而将政府 的公共职能、主管部门的执法职能和企事业的经营职能明确地区分开来,从事权上明确了公共服 务职能由政府承担。并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农机)服务范围界定为:常规性、固定性的农机公益 性服务项目为有关农机化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及业务培训;与农机业务相关的调查统计; 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非常规性、非固定性公益服务项目界定为全市统一 的农机公益性工程项目和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公益性服务项目。 乡镇事业单位转制后,公益性农机事业由乡镇人民政府招标购买。服务经费以2004年财政 预算为基数逐年增加,不因为改革转制后人员减少而削减公益事业经费支出,从而在经费上保障 了农机公益事业的发展。实行农村公益事业经费同服务项目挂钩,纳入财政预算。具体为:农机 事业服务经费按上年年报农机保有量1.0元/KW,农机作业量1.0元/亩,推广应用新机具10元/KW 预算。这些标准均高于鄂发[2005]13号文件规定的最低标准。2005年全市财政投入购买农机公益事业服务经费为38.5万元, 2006年增至43.95万元,从而保证了农机公益事业发展所必须的经费。 乡镇农机事业单位转制后,各中心与所服务的乡镇办事处签定服务合同,同时各乡镇办事处 结合本地实际,与市直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了对合同结账的考核办法。合同考核实行“一月一自评、 一季度一鉴定、半年一考核、全年结算兑现”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考核。考核采取“听、看、 查、问”的方法进行。一是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凡有量化指标的考核内容,一律按照实际完 成比例记分。没有量化指标的内容,按照服务实绩进行考核记分。二是走访、问卷调查与集中测 评相结合,实行群众签单。测评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次,按照满意率的比例记分。 三是群众签单与乡镇办事处和市主管部门考核相结合,考核权重的比例分别为:群众签单占60%, 乡镇占20%,主管局占20%。 市委、市政府一是明确了各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农机服务实行主管部门派出制。二是明确 了各服务中心的管理主体。各服务中心属市农机局直管,与乡镇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但仍然存 在工作关系,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各服务中心的领导、管理和工作指导。三是加强了对农机 公益事业的服务工作的领导。市成立公益性农机事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 导任正、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办事处分管领导任成员,由农机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 主任,具体负责公益事业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我市农机公益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农机公益事业服务不但没有 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转制后,各农机中心的服务意识与改革前的站相比大 大增强,不再是靠行政手段 一催二擂,而是主动下村到户,送科技、搞培训、推广新机具、落 实推广样板田和示范户。2005年,各农机中心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51场次,培训农民0.75万 人次,印发资料1.2万余份,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3项。 改革使人员的身份由技术干部变为企业人员,由档案 工资直达变为按责任制考核结帐,由干好干坏一个样变为干好多得、不干就没得,所有人员有了 紧迫感,中心与中心之间、中心内部人员之间有了竞争意识。不少中心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不 换脑筋就进不了市场,不搞好服务就没有出路”。 通过改革,有效地实现了“管”、“办”分离,建立了 14 办好农机公益事业的新机制。“以钱养事”新体制的建立,不但没有削弱“三农”服务体系,造 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水平。公益事业实行中心 承包、群众签字、政府买单,通过签定农机公益事业服务承包合同,服务的主动性和务实性明显 增强。 转制前,各乡镇农机推广管理站基本上以履行行政管 理和执法职能为主,而在经营性职能上受到较多的限制,单位除了财政拨付的个人工资和少量的 办公经费外,基本上没有其它收入来源。转制后,单位性质变成了企业,各项职能进一步理顺, 自主权更大了,机制更活了,业务经营范围得到了有效拓展。2005年各农机中心年终考核得分均在98分以上,平均得分98.59分,100%的兑现了服务承包费。同时,各中心通过经营创收,增 加中心收入,提高了职工待遇,改善了办公条件。另外、职工个人的养老、医疗、失业、妇女重 大疾病、意外伤害等均按政策足额缴纳到位,建立和完善了职工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职工后顾 之忧、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乡镇事业单位转制后,各农机中心的服务意识与改革 前的站相比大大增强。中心转变服务方式,变过去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各中心职工都实行划 片包村服务责任制度,变单一服务为全方位服务,将政策、信息、技术送到广大农民手中,农民 满意度大大提高。 2005年是我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运行的第一年,我 们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化农机公益性职能,使我市农机化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市农机化工作获省政府表彰的“全省农机化 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通过改革,实现了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的目标,自 我发展能力得到了增强。 二、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式,推进农机公益事业发展 宜都市农机部门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形式多样,方法新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精心组织农机参与全国跨区作业,跨区作业项目从跨区机收向跨区机耕 整、跨区机插秧等方面延伸。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服务于“打工经济”。 发展农机化,农民是主体,农机推广服务组织是主导。 一是组织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通过组织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开展机具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服 务。近几年,我们组织各种规模的机具作业现场会达200余场次,通过示范作业,提高了农民的认识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和引导农民购机的效果。二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共组织 各类机具操作培训班50多场次,培训农机手人数达7500多人次。三是积极开展产品售后服务和跟踪问效服务。在农忙作业时刻,组织编制发放机具作业情况调查表,对每台机具作业时间、作 业类别、作业数量、故障维修情况进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进行跟踪问效,真正做到为购机户提供技术、信息 和跨区作业服务,发挥机具最大效益。 近几年来,该市引进的水稻生产机械插秧技术、水稻联合收获技术、茶叶机械修剪与采摘技术、池塘机械清淤技术、 果树机械植保技术、柑桔洗果打蜡加工技术、薯类加工技术等均是由协会会员积极参与得以逐步 推广的。在农机化项目建设中,协会会员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所购的农业机械如久保田半喂入 式联合收割机、亚细亚、科利亚、东洋等插秧机、茶叶采摘机、牧草收割机、654型四驱拖拉机、 水力清淤机等填补了宜都农业机械的空白。 组织引导农机大户拓展服务领域,以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柑桔茶叶业、加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型全方位服务转向。 为发挥农机的应用效益,在农田作业中注重连片规划,牵线搭桥签订作业协议,满足农机大户作 业需要,积极对外联络信息,组织农机大户出外跨区作业。先后组织20多个农机大户的30多台 15 套农业机械跨区作业,为农机大户增加作业收入300多万元。 通过制定农机中介服务组织管理办法,规范发展,强化服务。引导市、乡农机推广管理机构、农机协会和有条件的农机大户、农 村能人从事农机中介服务,并多方协调从税收、信贷等方面为农机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支持。 目前,全市各类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已发展到近20家,为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 社会化服务中,依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赋予农机主管部门职责,建立“宜都市消费者协会农 机产品质量投诉站”和“宜都市农机产品申诉办公室”,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积极规范农机维修的经营点、从业人员和维修质量的管理,使其真正做 到依法经营,优质服务。注重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的管理,强化对农机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 机作业监督管理。对机械收割、茶叶机械平剪等制定出地方作业质量标准。为构筑农机社会化服 务信息网络,我市建立了集法规政策、农机监理、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市场信息、发展动态等 为一体的宜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在各个大的生产环节,以短信息、资料、广播电视等形式, 向广大农民传递农机信息。实现了上联中国农机信息网,下联农机大户和农机科技中心户,全市 农机行业内部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免费提供信息 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按照“建设新农村,农机化先行”的要求, 一 是按照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围绕提高市级、强化乡级、发展村级的思路,建 成市、乡、村纵横相连、运转有序的农机服务体系。二是稳定、发展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市农机 安全监理站和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着力改善其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三 是大力发展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中介组织。着力抓好以水稻机插秧为重点的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推动全市农机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16 打造全方位农机服务体系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 番禺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面积1130平方公里,人口107.3万人,耕地面积47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正确领 导和大力扶持下,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开创了集先进适用农机 选型、引进、示范、推广、培训、科研、社会化服务等“七位一体”农机推广服务模式,充分发 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全面提高了我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十五”期间,我 区通过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5年,我区农机动力达到51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21%;大中型拖拉机162台,联合收割机83台;水稻机耕、机收和机电排灌率达到100%、80%和95 %,比“九五”期末分别提高11、65和8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农业总产值达到62.66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9.1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861元,同比增长34.34%,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我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以基地建设为龙头,统筹协调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广州市农业逐步向都市型农业转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 展效益农业、科技型农业和生态农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区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蔬菜、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原有以粮食生产作业为主,分散经 营的农机服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区农机化发展一度出现停滞的状况。为 了扭转不利局面,在省、市有关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中心决定以建设社会化服务推 广示范基地为核心,通过基地的龙头示范和辐射带动,统筹协调建设一个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和农 民生产需要的全方位农机服务体系。从2000年起,中心通过自筹和争取省、市、区财政支持, 共投入450万元,先后引进了三十多个品种、八十多台套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服务示范农机具,建 成了水稻生产、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河涌清淤以及花卉园艺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农业 机械化服务、推广示范区,培养、引进农机科研、培训、维修技术人员28人,采用先进适用农机选型、引进、示范、推广、培训、科研、社会化服务“七位一体”的农机推广服务模式,以超 前的服务理念和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广东省综合性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和推广示范基地, 先后被广东省农业厅、广州市农业局命名为“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和“广州农机服务产 业化示范基地”。 为了推进我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早在 1998年,中心就以解决农民“三弯腰”, 特别是双夏的水稻收割入手,成立了番禺区第一支农业机械收割示范服务队,通过服务经营示范, 吸引和带动区内农机大户和农机手积极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近年来,中心通过机械租赁、 实施购机补贴以及加强业务指导、信息和技术服务,以服务示范基地为技术支撑保障平台,针对 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农产品生产结构和资源区域划分,组织农机大户和农机手成立农机 服务合作组织1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自愿合作原则下,实行统一 联系业务、统一作业质量、统一签订工作人员待遇、统一处理工作中的纠纷,实行单机核算、自 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全方位开展机耕、机收、烘干、植保、维修保养、河涌清淤、农产品机械化 加工示范推广等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以服务为纽带,组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模式,不 仅有利于本地及跨区作业的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在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力,增加 了机手的收入。 二、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形式,打造全方位的农机服务体系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的服务上。近年来,我 17 区的农机服务工作紧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产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拓宽服务 范围,强化服务手段,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区,辐射珠三角以至中南地区的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体系。 中心的服务推广示范基地作为全区农机服务和技术保障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内的农业生产,先后在南村镇、大岗镇、石楼 镇、横沥镇(现已划归南沙区)设立区域性分中心,同时,还通过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方式在 各镇培育一批农机维修服务点。中心利用完善的服务网络,在农忙时节组织各种农机具投入生产, 2005年,全区组织投入春耕、三夏、三秋以及冬耕大忙的农机具达8000多台套,完成春耕犁、耙田、三夏机耕机收、冬种蔬菜整地等总工作量达800多万标准亩,水稻机耕机收率分别达到100% 和80%。在农机具的维修保养服务上,以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基地为主体,以区域性分中心和农业 机械维修网点为支持,形成覆盖服务网点,做到中小修在生产现场,大修保修在基地,每年为农 民和专业户维修的各类型农业机械200台(套)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农忙时农机具的正常运作和 农闲时的维修保养。近年来,中心按照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每年都在各镇举办以花卉园艺、 植保、鱼塘增氧等不同主题的先进农业机械化机具现场操作、咨询演示会。2005年,中心主办和应邀参加区内外农机现场演示会14场,演示机具70多个品种、3000多台套,参观人数达10000 多人次,推动了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在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广州市农业生产向都市型农业转型,我区的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 推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推进特色农产品种养及加工机械化,中心因地制宜,采取多 种形式开展推广服务工作。其中,我们与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东升农场有限公司合作,引进日本 的蔬菜机械移栽机、播种育苗机、开沟机、肥料混合机、多功能耕作拖拉机,开展蔬菜种植全程 机械化示范,同时为周边的蔬菜种植户提供机械化育种菜苗和耕作服务;为了配合我区鱼塘标准 化建设工作,中心向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石楼镇农机站赠送了一批价值28万元的鱼塘增氧机械化设备和标准化鱼塘建设设施,建成番禺区鱼塘养殖机械化示范点;为了拓宽农业增产农民增 收的途径,探索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生产工艺,中心与台商和国内农产品加工单位合作,充分利 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使用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凉粉草)萃取加工生产线和豆制品加 工机械化生产线,开展服务示范性生产,并发展成为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合约式种植农业。二年多来,带动广州地区的增城、花都、从化以及省内的河源、汕尾等地区农民种植凉粉草达1000 多亩,年产值达500多万元。通过不断创新推广服务形式,使我区农机化服务工作始终能够跟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新技术和先进装备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在做好本地农机服务的基础上,中心充分发挥 组织协调、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每年组织区内的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到外省、市开展跨 区市场调研,不断拓展服务半径,利用不同地区水稻成熟的时间差,先后开拓了海南、广东、广 西、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区跨区作业服务,服务种类从水稻机收为主发展到机收、耕整地综合 服务,农机具作业服务时间从原来的30多天延长到8个月,大大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和社 会和经济效益。2005年,全区参加跨区作业机具90多台(套),总作业量达17万多亩,创收达到100多万元。区农机服务中心在为跨区作业机手的服务上实行问责制,对跨区作业服务队派出 专人负责业务联系、指导和技术保障服务工作,特别强调在跨区作业服务中要做到四满意,即农 民满意、当地村、镇干部满意、政府满意、机手满意。以区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为龙头所组织的各 农机社会化服务队,在开展跨区作业服务的同时,根据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重庆、海南农 业生产的不同特点,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装备,开展机耕、机收、维修、培训、技术咨 询和先用适用农机新机具综合推广服务,几年来,向各地农户推荐各种先进适用的农机具21个 品种,1100多台套(件),帮助当地农户培训农机操作手6541人次,在辐射带动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打响了番禺农机的品牌。 18 近年来,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大力参与环保建设和救灾复产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区由于工业化发展 和房地产开发,沙土流失严重,很多地方的河床淤塞而丧失排洪纳涝的能力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 染,农民迫切要求解决河涌堵塞问题。2003年,中心在借鉴多年开展鱼塘清淤服务的经验,引进 日本技术的水陆两用河涌清淤船,组建了河涌清淤服务队,在化龙、大岗、石楼等镇、村,针对 不同地形、不同规格、不同积淤程度的河涌,按水利排灌和河涌堤围整治要求进行清淤示范服务 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农业生产排灌河道堵塞和污染的问题,也提高了防洪排涝的能力,受到农村 农民普遍欢迎,被农村农民称之继村村通公路、机耕路到田间之后为又一项民心工程。2005年, 中心接受广州市政部门的邀请,在广州市区开展河道清淤工程。两年多来,河涌清淤服务队共清 理河涌84.99公里,清理淤坭垃圾809612.40立方米,全面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4至2006年,我区先后遭遇洪水、咸潮、蝗虫等灾害,中心大力发挥 职能作用,在抗灾工作中积极组织农业机械投入救灾复产,累计组织排灌、喷药、耕作机械1000 多台套投入救灾第一线,今年6-8月,在番禺区和韶关地区遭遇台风、暴雨、山洪袭击造成洪涝 灾害后,中心迅速组织400多台套排水设备,派遣服务队赶赴当地协助开展救灾及灾后复产工作, 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赞扬。 三、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开创农机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这是新阶段“三 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今年,省、市、区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改善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一五” 期间,我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不断拓展农机服务 领域,全面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果菜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机械化 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推广、示范服务有较大发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 推广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围绕广 州市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科技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积极配合我区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特色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继续 加强蔬菜种植全程机械化、鱼塘养殖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示范推广服务的基础上,采取多 种形式,特别是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合作,进一步开展水果、花卉等大 宗特色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选型、引进、推广、示范服务,结合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提 高农机生产技术,使农机社会化服务成为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动力和引擎。 通过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加大购机补贴力度,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引导农机手通过机械联合、股份合作等方式,创办 各类合作组织、协会、专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 发展。以“番禺农机推广服务中心服务队”为龙头,组建“番禺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司”,进一步 拓展水稻收割、机耕、农田、河涌清淤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壮大服务公司的 设备设施实力,建成为番禺乃至广州地区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司,使其成为独 立法人运作的服务合作组织,带动全区的农机服务组织组成农机服务协会。 积极发挥中心统筹协调的职能,以农机跨区作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引导我区农机社会化向农业生产的 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在巩固水稻机耕、机收服务的基础上,力争在畜牧业、渔业、运输业、 19 水利工程、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作业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和农机信 息网络建设,为农机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20 切实抓好农机作业合作社组建工作 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黑龙江省克山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2003年以来,我县在上级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组建了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在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之初,我们积极引导以村集体为主体、农机大户和村民出资入股,实现合作社 投入多元化。目前,合作社总股本金已达1808万元,总股份数93.5万个。共计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场库棚,其中场地面积 68,843平米、库房面积6900平米、农具棚面积5000平米。组建的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增加了我县农机作业实力,其中大型拖拉机41台,大型联合收获机25台,配套农具126台(套)。三年多来,我县组建的农机作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发展呈现逐年递 增势头。2005年,当时的11个合作社总作业量61万标亩,收入613万元,纯收入125.8万元,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83.8万元,比2004年提高 21.4%。今年上半年,全县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作业总量实现14.6万标亩,收入167.6万元。据统计,我县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今年6月末,总收入达到1496.9万元,超过了国家投资的总和。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县农机作业合作社不仅自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为新农村建设起 到了重要作用。 一、在组建的农机作业合作社中,确立了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为建设新农村 夯实基础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我县始终把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工作摆在突出的位臵。县领导逢会 必对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工作进行部署,去省市必争取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下乡必挤 出时间到合作社进行检查指导。由于领导的带动,形成了系统化服务工作格局。一是突出责任落 实。把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工作纳入县农机部门每年工作重点,实行专题推进。明确了组建工作 的步骤、方法、要求和时限,采取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限、定奖惩的办法,把工作任务和责任 量化到乡、村和个人。二是突出指导服务。县农机局选调10余名业务强的骨干,长期驻在试点村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的顺利开展。县财政、国土、林业、教育等部门为 合作社组提供了方便,帮助解决了场地、库房、材料等实际问题30多个。三是建立了规章制度。我们依据农机作业合作社生产运营实际,建立了管理、培训、安全教育、作业质量、机具维修保 养等30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有岗位就有责任、有作业场所就有管理制度的责、权、利相统一 的制约体系。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要交纳与自己岗位相对应的风险抵押金。员工有保险。 在农机作业合作社管理方面,我县制定了《农机作业合作社管理办 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了合作社的管理。一是建立了权力制衡体制。各农机作业合 作社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建立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经 营管理机制。在制定生产经营规划、资产投资、利益分配等重大事宜上都由理事会研究,经全体 股东讨论通过后实施。股东大会是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二是生产管理实行“六统一”。 “六统一”即机具统一停放、作业统一收费和核算、机具统一维修保养、统一油料供应、统一管 理和作业指挥、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所有的机具在春、秋两季作业前必须全部检修一遍达到作 业状态,平时随时发现问题时修理,不带病作业。每台机车都有保养记录、维修记录、作业日记 等档案,是定期评比、奖罚的依据。三是严格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实践,我们对各车组建立了“单 车核算、费用包干、超支不补、利润分成”的核算办法。在财务管理上,实行统一管理账目,做 到账款分离、章票分管。折旧费、大修理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四是严格进行考核。几年来, 我们制定下发了《管理考评标准》、《农业机械管理考评标准》和《农机具停放保管考核标准》, 具体考评内容有133条,与管理人员、员工工资挂钩。在作业质量考核中,合作社设作业质量检 查员,村设作业质量验收小组,对合作社机车作业的所有地块进行验收。播种、整地期间县农机 局成立质量检查小组深入到合作社机车作业地块进行检查监督,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作业质量。广 21 大农户对合作社大机械作业质量十分认可,出现了持币排队等车干活的场面。 我县在保证本村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按照市场机制,不断扩大 运营范围。一是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我们每年都组织合作社的机车开展跨区作业,先后到山东、 河北、内蒙古等外省区及周边市县,邻近林场、部队农场等地进行机播、整地、收获作业。收入 210万元,占农机作业合作社年收入的14%。二是开展订单作业。农机作业合作社在机播、秋整 地时都和周边村签订作业合同,一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最少辐射一个邻近村作业,不但增加了农机 作业合作社的收益,而且还加快了其所在乡镇播种、整地速度,提高了整地标准。今年,13个合作社与周边村签订了秋整地合同,整地作业面积将达10万标亩。三是开展多种经营。为切实保 证农机作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发展,我们坚持引导农机作业合作社向外拓展服务,实行多种经营。 今年农机作业合作社在开沟修渠、推土筑路等非田间作业收入上可达到80多万元。 在组建中,我们坚持择优选用事业心强、有威信、能干事的村干部 任合作社理事长和监事会主席。对农机作业合作社所有人员的选用,通过公开招聘进行,使企业 员工的基本素质有了保证。为不断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和驾驶操作人员能力水平,我们组织了强 化培训。一是采取集中培训。集中培训就是每年在各农机作业合作社至少举办两期复训班,对200名农机管理、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二是进行田间培训。 三年来,县农机局技术人员结合农时, 到农机作业合作社作业现场,指导驾驶人员掌握技术要领,严格标准化操作。三是实行校企联训。 对大豆气吸式播种机、大豆覆膜机、翻转式杆齿深松浅翻机等新型机具的应用,采取厂家技术员 与农机学校教师共深入农机作业合作社授课。使其既懂又会,作业达到标准化。 二、农机作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使农业增产、农民增 收,而且带动了农村大变样 三年来,通过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成功组建和运营,极大地推动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 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提高单产增收。以大豆为例,在同一品种、地力相等的两块地, 用农机合作社大机械整地、播种、收获,较小四轮、畜力作业,亩增收80-100元,2004年达到120元。2004年,农机作业合作社耕种的32万亩大豆增收3519万元,2005年,耕种的20万亩大豆增收2000万元。股份分红增收。2003年,我县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入股的农民共分红利32万元,平均每股分红利1.5元。农户最高得红利172元。2004年,共分红利77.3万元,平均每股分红利2.41元,新兴村每股分红利6元,平均每户分红利150元,最高户分红利400元。2005年,共分红利117.35万元,平均每股分红2.53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 建,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年可实现劳务收入4900万元,人均增收1100元。第四,节本增收。农 机合作社的大机械实施以深松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精密播种技术和分层施肥技术等,实现了精 量播种,亩种植大豆节省种子2-3斤,亩节省化肥1斤。2005年,农机作业合作社节省种子和 化肥投入21万元。此外,省定大机械标准亩作业收费14元,我县定为12元,而农机作业合作社实际收费仅为9-10元,仅此可为每户节省作业费40-50元,合作社作业13万标亩,共减少农民支出65万元。 实践证明,凡有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村,发展速度就快、后劲就强, 公益事业做得就好。农机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由于农机作业合作社 的带动,新兴村在合作社分红、土地规模经营、畜牧业、加工业上的收入达到198万元,使农民在入学、就医、建房、老保等公益事业上有了可靠的保障。全体村民水费全免,新建房的每户补 贴5000元,中、小学生学杂费全免,考上大学的奖励2000元,社会公益事业进入了新阶段。 据测算,农机作业合作社采取大机械连片作业与一家一户 分散作业相比,每亩作业可节省2倍时间,节省劳动力5个。由于生产效率提高了,促进了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目前,因11个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建而转移农村劳动力1300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1%。现在从事种植业的仅5214人,经营土地面积32.9万亩,人均63 22 亩,是全县人均耕地面积的8倍,规模效益明显。真正做到转移出去的发了,留在家里种地的富 了,实现了“双赢”。 由于农机作业合作社大机械作用的发挥,“三、三”轮耕制度 得到进一步落实。通过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带动,几年来,农民用于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资金已达 300多万元,农机化旱作农业技术、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 全县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以上,比组建合作社之前提高了 6个百分点。由于大机械作业好处明显,持币找大机械作业、等大机械作业的现象在我县已非常普遍。 农机作业合作社采用大机械连片作业与分散作业相比,首先, 提高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大机械作业可以打破犁底层,建设“土壤水库”,提高土壤含水量。其 次,可以提高耕地的排涝能力。大机械连片作业形成虚实并存、科学合理的土壤物理结构,使土 壤蓄水能力增强,特别是由于其通透性好、蒸发快,更易于排除土壤多余水分。第三,可以提高 地力。大机械连片作业与一家一户分散作业相比,可以更好地把作物残茬、落叶和有机肥翻到下 面,作为明年作物的底肥,增加肥力。两者相比,每亩耕地每年可增加有机质0.04个百分点。第四,可以提高地温。冷害频繁是影响我县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大机械连片整地、起垄, 可以增加有效积温200?左右,并且经过深松的地块,春季冷气散发快,地温普遍高于不采用大 机械连片整地的地块,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早熟,提高品质。此外,应用大机械连片整地对于 防治病虫害发生也有很好的作用。今年,我县11个农机作业合作社的作业村,有的没发生病虫 害,即使发生病虫害的也比其他村轻,这与大机械连片整地作业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凝聚了民心。我省通过组建农机作业 合作社的办法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农机具的补贴政策,使广大农民受益,让他们感受到了各级政府 的关怀和厚爱,纷纷表示衷心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这对于基层开展工作,保持农村稳定十分有 益。另一方面,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农民通过变耕种土地为租赁土地,进而入股分 红,使其对市场经济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虽然我们在组建的农机作业合作社,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农机与农业、农村 和农民的相融关系,为新农村建设闯出一条新路子。 23 构建农机服务平台 谱写农机服务新章 山西省晋中市农机局 晋中地处山西中部,晋商故里,耕地面积522万亩,下辖118个乡镇,2454个行政村,有308万人口,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机大户培育和发展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是全国农机跨区作业的发源地。近几年来,该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 统领农机服务工作的全局,不断总结开展农机跨区作业的经验,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机服务、 促进农机增收的新途径,坚持“育大户、强中介、拓市场、促增收”的工作方法,勇于创新农机 服务新机制,农机服务工作处处有新招,年年有亮点,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是: 一、培育大户群体,形成产业龙头。 户营农机已成为农机化的主体,在户营农机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头脑活、技术精、信息灵、 善经营的农机户逐步显现出来,得到发展壮大,率先致富,成为引领农机发展的火车头。如何因 势利导培育农机大户群体,以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促进农机化事业可持续 发展。我们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千户入档,百户培育”。建立了农机大户档案管理系统,把 全市农机资产在5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户情况录入电子档案,可以实现以固定资产总值、以年经 营效益查询。每年随机抽取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100户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二是确定专人,扶 持到位。共挑选了20名农机技术骨干,每人联系五户,规定在一年中至少入户5次,主要为这些大户传递农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农机作业信息和农机部门当年的工作重点,组织他们参加 省、市举办的农机展示、演示会,使这些大户眼界常亮,头脑常新,充满了发展活力。三是实行 “双优先”。凡是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优先享受国家的大中型农机购臵补贴资金,优先 在农机项目区安排农机作业。近两年来,只要是有农机大户提出购机申请的就优先满足,共为115个农机大户补贴购臵农业机械312台(件)。还为农机大户累计安排项目区作业面积25.7万亩。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为农机大户的起飞插上了翅膀。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以大户为龙头的农机作 业服务网,农机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作业大户达到510个,农机资产在15万元以上的达到285个,资产在20万元以上的达到161个。这些大户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316台,占到全市保有量的35.6%。年作业总量达到289.5万亩,占总作业量的41.4%。户均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达到232个。 二、成立行业组织、构筑发展平台。 晋中市是全国知名的农机跨区作业大市,从1986年开始在省内开展跨区作业,到1992年赴省外作业,影响带动了全国跨区作业的广泛开展。先后有三支服务队被部、省命名为名牌服务队。 随着小麦机收市场的日趋竞争激烈,以农机部门出面组织大兵团作战已不适应市场要求,2002年,我市为有效解决好与市场灵活对接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加快发展多主体、 多形式的农机中介服务组织的指导思想。把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经纪人的发展和培育列入重要议 事日程。因势利导,强化措施,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中介服务网络。共 建立了农机协会11个,会员达到1.2万人,农机协会拥有农田作业机械动力占全市250.7万千瓦的73%,拖拉机保有量2300余台,联合收割机841台,其它机引田间作业机械1.9万余台(件)。在协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市的主要做法有三:一是政策扶持。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 参与而不包办,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税务部门 依法对协会组织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民政等部门对协会登记、注册方面提供快捷服务,并减免收 费项目,物价部门放宽收费审批政策,为协会发展创建了宽松的外部条件。同时,市政府为每个 民间经济组织注入1万元启动资金。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协会严格按照社团登记管理程序操作, 全部经过市、县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建立健全了《协会章程》、《会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 24 度》、《会员培训制度》,民主选举产生了理事会成员。三是发挥优势,多元发展。目前我市农机 协会有以下三种类型:1、“安全互助型”,市农机驾驶员协会,以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开展 事故救助为主要宗旨,共吸纳会员8000余名。2、“经营服务型”,市农机经营者协会“以提供科 普、技术培训、生产协作、跨区作业、技术改造”为主要业务,共吸纳会员230余名,其中农机生产企业10个,农机销售企业24个,30万元资产以上的农机大户79个,农机维修企业121个。近两年来通过发挥协会优势共帮助6个农机生产企业解决财政技改资金80余万元。并将民间农机发明创造和农机生产企业进行有效嫁接,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同时,还 依托玉米联合收割机生产厂家,发挥技术、装备优势。对79个大户进行了玉米收获机械使用常 识培训,为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在晋中的步伐,开辟玉米跨区机收新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组织跨区作业型”,县级农机协会主要承担组织开展跨省区机械作业,具体形式是协会牵头,协会 的骨干成员充当跨区作业经纪人或分会会长,组织会员开展跨省区的收获、机耕、秸秆还田等项 作业,把农机服务当作致富的主要途径。 三、优势互补共发展,服务“三农”谱新篇。 农机管理部门搭台,中介组织服务,农机大户唱戏,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形式的农机服务新机 制,使政府、协会、大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方共赢,协会在发展农机化中发挥了“助推器作 用”,成为连接政府与农机户、农机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农机大户直接牵头参与了农机作业 市场竞争,不仅锤炼了驾驭市场的能力,而且把农机服务当作致富的一种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农机管理部门有效解决了机具利用率低,与市场联接难、与农业产业化对接难的矛盾。 这种农机服务运行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农机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农机化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一是充分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农机协会建立后,对农业机械实行有组织的管理,农机户收入 有了保证,并且协会会员优先享受国家的购机补贴资金,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2004年以来,协会会员新购买的大中型拖拉机就达到633台。二是培育了一批搏击农机服务市场的排头兵。农 机大户直接参与协会的组织服务工作,协会每年都要选拔一批有经营头脑的大户作为服务经纪 人,一起赴外省考察作业市场,鉴定作业合同,农机大户在服务其它农机户的基础上提高了自身 的影响力和组织能力。2005年秋季,农机大户牵头组成秋季跨区作业队21个,每队20台左右,出征前,市县农机部门还为他们举行了授旗仪式。三是拓展了跨区作业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 2003年后,夏季跨区作业市场趋于激烈,百台以上的大规模作业队难以在市场中取胜。小型作业 队转战灵活,容易寻找作战空间,同时一些农机大户还可利用与外地建立了多年老关系,每年都 有相对稳定的作业市场。单机在外省市作业面积仍可达到1000亩左右。2005年夏季,6个农机协会与农机大户共组成跨区机收服务队34个,参加跨区机收的机车达到730台,台均收入达到1.75万元。全年夏秋两季跨区作业总收入达到18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有利 于把民间的农机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榆次区有一个农机大户自己研究了一台适合当地 农艺要求的背负式玉米收割机,市农机经营者协会了解情况后,帮助其与企业、财政牵线搭桥, 为其开发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试制了3台样机,经在玉米机收现场会演示,作业质量、机械 性能优势明显,为投入批量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符合农 民意愿的农机服务的新路子。我们的体会是: 1、宏观引导是关键。为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市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各有关部门都对农机合作组织实行了各种优惠政策; 对农机大户实行“双优先”政策即:优先享受国家的大中型农机购臵补贴资金,优先在农机项目 区安排农机作业。这些政策是我市近几年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较快的的关键。 2、资金扶持是前提。为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市政府为每个农机合作组织注入1万元启动资金,市财政每年还从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拿出30万元用于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场 地库棚建设。资金虽少,但其调动作用确实很大。 25 3、拓展市场是保证。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 对现代农机服务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领域越来越宽,正是这广阔的灵活的农机服务市场,给农 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平台。 4、服务增收是根本。近几年我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较大,主要得益于提供农机服务具 有较高的收益回报率,我们晋中市的11个农机合作组织每年的服务纯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每个农机大户的年均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这是我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 26 农机合作社是实现农机产业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河南省沁阳市恒运农机合作社 我叫张小联,现年39岁,专门从事农田作业已经14个年头了。我们2005年5月组建的恒运农机合作社,位于沁阳市北部的西向镇魏村,是河南省焦作市成立较早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之一, 属自负盈亏的民营股份合作制企业。现拥有大型拖拉机10台,其中,东方红X804型3台,东方红750型3台,天拖720型3台,铁牛60型1台;有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4台。主要配套农机具有玉米秸秆还田机10台,深耕犁10部,旋耕机10台,机具配套比为1:3。合作社占地面积6亩,库房15间;农机固定资产110余万元,总资产150余万元。合作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 度健全,设有财务部,农机科技推广部,业务联系部。 合作社成立一年半来,在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引导下,我们努力探索农 机服务产业化之路,通过股份合作这种组织形式,扩大作业能力,增强作业效率,提高盈利水平。 一年多来,合作社共实现利润46万元(去年三夏12万元,三秋20万元,今年三夏14万元),占农机固定资产110万元的41.8%。今年我们拿出其中的35万元购买了3台东方红804及配套机具,1台福田谷神小麦收割机。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今年三夏麦收期间,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站长焦刚率领的农业部三夏机收会战督导组对我们 实行的从外省引进作业机械参加本地作业并由本地组织者收取纯收入的10%作为中介服务费的“轮流坐庄”(在哪个省区作业由哪个省区的机手负责安排作业、维修服务、调解纠纷等事项) 跨区作业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种作业模式既保证了作业量,避免了机车的盲目流动,又保 护了外地机手的利益,是跨区作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值得大力推广。 今年8月份,河南省农机局局长张开伦专程到我们合作社调研,对我们组织起来闯市场的作 法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我们继续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真正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机手致富的目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一、适应市场需求,走合作经营之路 我原来在乡镇企业干过多年,具有一定的管理和营销经验。1993年秋天,针对我们村有集体 组织三秋作业习惯和集体机械老化严重的实际情况,在村干部的鼓励下,我一次性购臵了3台50马力拖拉机,投入到本村及邻村的耕、耙作业,决心在农机作业上有所作为。这些年来,经过农 机作业市场磨练,虽说挣钱不多,但却为父老乡亲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更坚定了立志农机, 扩大规模,顺着这条道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1995年夏季,我购进了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001年,又更新了2台50马力拖拉机,农机作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多年的农机作业市场的闯荡,使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农机户单枪匹马闯市场有许多不方 便的地方。如出去联系业务有些大活你吃不了,人家不让你干;在作业中每一个农机专业户都要 有一个或几个负责安排作业场地、责处理作业纠纷、结算作业费、安排机具维修和驾驶员的生活 的。不仅人很累而且效益也不高。 我们在想,如果几个农机专业户联合起来,推举能力强、办事公道的人跑业务和管后勤,不 仅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大大提高,而且可以发挥集团优势,承接一些大活。 有了这种想法后,2004年8月,我将2台50车卖掉,购进1台天津60和1台东方红750型拖拉机,并联合本村张小营、张联营、张四化、张国正等6家农机户组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机联 合体,真正开始了有组织、成规模的农机作业。 2005年年初,焦作市农机局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决定在全市开展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活动。焦作市农机局专门制定了《焦作市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和《焦作市发展 农机合作组织应遵守的基本条件》。在焦作市和沁阳市农机局的具体指导帮助下,2005年5月,我们经过制定、通过章程,经过工商注册,在原农机联合体的基础上组建了“沁阳市恒运农机合 27 作社”。股东们一致推选我为董事长。 二、发挥规模经营优势,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2005年三夏,我们合作社承担了本村4500亩地的机收任务。合同签订后,为了能够按期保 质保量完成,合作社在现有4台收割机的基础上,又从山西引进4台,加入到合作社的机收队伍,开展中介服务活动。到6月3日就将本村的4500亩小麦收割完毕,北上河北开展跨区作业。三 夏期间,合作社的4台收割机平均作业量达1400亩,单机纯收入3万元以上。 2005年三秋,尽管阴雨连绵,但对于我们合作社来说,仍然是个“收获的季节”。为了顺利 完成与本村和邻近的龙泉、南向村签订的8000多亩还田和耕、耙合同任务,我们根据各地块的 土质情况,作物成熟先后,合理安排机车开展作业,任务完成后,又组织5台大型拖拉机到温县的武德镇开展作业,完成玉米秸秆还田400余亩,深耕、旋耕分别达到1500亩。10月30日,又与山西省长治市取得联系,将合作社的7台拖拉机全部投放到长治作业,完成了3700亩地的秸秆还田、机耕、旋耕任务。整个三秋期间,合作社共完成玉米秸秆还田6700亩,深耕、旋耕10600亩,总收入50万元,净收入20万元。 今年三夏,我们从河北、山西引进7台收割机,同时,将本镇龙泉村1台自愿参加合作社统一组织机收作业的收割机,一起编入合作社的机收队伍。从5月27日至6月8日,在我市的西向、王召,博爱的磨头,武陟的西陶乡(镇),共完成机收面积9200亩,单机作业量830多亩。合作社本身的4台收割机,单机平均作业量860多亩。两地共完成联合机收面积5600多亩,单机平均作业量1400多亩,共收入23万元,纯收入超过14万元,单机平均纯收入3.5万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完善经营机制,实行科学管理 准备成立合作社时,大家认为:要想长期发展下去,走向辉煌,就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沁阳市农机局的指导下,社员们进行了广泛认真的民主讨论,制定 和完善了《农机合作社章程》、《董事会职责》、《监事会职责》、《财务制度》、《机车保养维修制度》、 《后勤保障制度》、《作业质量标准》等。有了健全的制度,我们就严格执行,依制度办事,规范 运行,按章程管理,为合作社的顺利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为了搞好经营管理和优质服务,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服务模式,我们合作社在全市 最先创新和采用了“三统一、一核算”农机作业管理模式。即:“统一承揽作业项目,统一收费 和收费标准,统一油料、配件供应,实行单车核算”。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实施作业计划 时,根据农作物成熟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的按订单进行连片作业,使合作社社员 不需为寻找活源、作业收费、油料、配件供应操心分神,集中精力投入到机械作业当中,是增强 盈利水平提高机车作业效率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且作业效率的提高能够在抢抓农时应付突发事 件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农民非常满意。真正起到了发挥“专业合作”的作用,达到了“专 业合作社”的目的。 根据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时间短、机手效益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千方百计拉长作业链 条,延长作业时间。一是组织机手开展小麦跨区作业,从河南一直作业到河北、山西。作业时间 达二个月。二是根据山西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作物,冬春作业时间长的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跨区 作业。8月下旬到9月上旬我们在山西降县作业一段时间,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本地作业一个月,10月中旬到12月在河北、山西作业一段时间,来年开春后还可在山西作业二个月。总共算 下来,我们一年的作业时间达7个月之久。 农机合作社是股东们以实物入股的方式组建的,大家心里清楚,要想使合作社能够生存、稳 定,并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经股东会和董事会集体讨论 28 决定:根据效益情况,在保证红利分配的前提下,每年拿出5—10万元提留资金,作为合作社发 展的专项积金,用于机械更新和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硬件设施建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 要求。同时,要努力扩大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开展运输、园林、工程作业项 目和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如山药开沟、地黄挖掘等。促进合作社向多样化、产业化、社会化的 经营服务方向发展。 今年一年我们盈利的35万元购买了3台东方红804及配套机具,1台福田谷神小麦收割机, 合作社实力不断增强。 四、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 我们恒运农机合作社自组建以来,不断从经营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经 验。一是合作社必须实行规模经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二是与组织好、服务优的村建立长期的 合作关系,作业任务有保障。三是合作社必须提高社员技术素质,配套设施齐全,措施跟得上, 服务能力强,作业进度快,质量高,创利高。四是必须有统一的作业价格、作业质量标准和兑现 服务承诺。 今后的打算和设想:第一,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现代企业 管理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二,加快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在今年增加3台大型拖拉机、 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今后每年都要有机械更新目标,扩大机械品种。第三,扩大服务规 模,增强农机的综合服务功能,如开沟、挖掘作业等;第四,延伸作业区域,拉长作业时间。不 仅在沁阳及周边县市进行农机作业,还要辐射到山西、河北、内蒙等地。变三夏、三秋季节性作 业为全年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以最好的业绩,最优的服务, 最佳的信誉,回报社会,回报沁阳父老乡亲。 29 巾帼不让须眉 女子能顶半边天 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红旗村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 各位领导: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初中文化,布依族,家住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盘江镇红旗村中落海。 红旗村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素以“酥李”之乡而闻名,以“金海雪山”之美景 扬名于省内外。整个行政村由9个自然村寨、19个村民组组成,全村 3056人,耕地面积5000 余亩。附近村寨耕地大多相对连片、平整,尤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地——红旗 大坝更为优越,机耕面积可达4000亩以上,加上机耕道和灌溉沟渠的修建,为机耕作业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 近几年来,红旗村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加上劳动力尤其是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 移,一些外出务工农民难以回家耕作。农业机械、排灌、运输、加工等机械的发展,更为妇女走 进田园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一些女机手由此应运而生,她们要独自承担起耕种责任地的重任,让 男人在外安心务工挣钱。2003年年初红旗村女机手(机耕)已发展到5人,还有一些妇女跃跃欲试,但由于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合力,作业范围数量极其有限,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三月份开始 爆发的“非典”疫情使疫区外出务工的男劳动力更不能回家开展春耕生产。我作为红旗村妇女主 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了解全村众多姐妹的心情,就打算组织有机子的女机手成立一支女 子农机合作服务队,这一大胆的想法首先得到众多姐妹的支持和赞同,于是我就向县农机局申请 帮助,更意想不到的是县农机局王局长经过实地调查后,很快就同意支持这一做法。2003年4 月,贵定县农机局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挤出1万元资金补贴女机手购买耕作机械10台(套),拨出专款开展农机技术,尤其是小型农业耕作技术培训,鼓励支持和帮助我们红旗村成立了有10 台耕作机械,有10名女机手的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至此,以计划生育帮扶户为主体,有章程, 有组织、有领导,职责明确,管理严格,制度比较规范的红旗村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就产生了。 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在2003年“春耕”、“三秋”生产中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女机手们在完成自己的农业生产之时,还为其他无牛户进行机耕有偿服务,对无劳力户和经 济困难户采取优惠或无偿服务,全年完成机耕面积4000亩,每位有机户,单机增收1000余元, 机耕收入成了我们主要增收的渠道。我们女子农机手初步尝到了“铁牛”带来的“甜头”,增强 了我们投入使用农业机械的信心,也刺激全村老少爷们,让他们改变了“女子不如男”的偏见, 同时也让那些在外务工的男人们在外安心挣钱。 省、州、县各级农机部门在技术、信息、经费等方面给予我们红旗村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大 力支持和帮助,每年对红旗村女子农机服务队开展两次以上较大规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女 机手对小型耕作机械的工作原理、构造、技术性能、维护修理常识以及田间作业技能等均进行了 全面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得到了增强。目前红旗村女机手以及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 的已婚育龄妇女接受新型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超过100人次。 由于有各级农机部门给我们红旗女子合作服务队出点子、送技术,我作为队长,深知这一切 都是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恩泽,因此在农机服务组织管理和建等设等方面,以身作则,不光说给群 众看,还要带着群众干,带领红旗村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紧紧抓住省农机局实施的“兴机富民”, “农机科技增粮”,“农机科技进农家”等行动计划以及“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东风,推广宣传 和使用新型适用的农业机械。在每年“春耕”、“三秋”生产中,我带领队员在完成自己的责任地 生产的同时,还走出村门、寨门,不断向外拓展“根据地”。在开展机耕服务中,我们女子农机 服务队以“服务便民”为宗旨,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对于无劳动力的农户采取优惠 的价格,对经济困难的农户采取赊欠或免费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农业生产。因此我们女子农机 服务队以优惠的价格,较高的质量,以诚为本的理念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赖和好评,拓展了自身 30 的发展空间。2005年里,我和一名队员,在县农机局进行收割机技术培训后,承包了局里的一台 洋马联合收割机,分别到云雾、抱管、沿山和盘江等乡镇进行机收作业,机收作业20余天,完 成机收面积400亩,创收2.8万元,实现纯收入1.5万元。 这几年来,不断加强农机服务队的管理和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农机合作服务队章程》、《农 业机械装备管理制度》、《队长职责》、《服务队队员职责》、《农机服务队服务承诺》、《农机服务队 队员的责任和义务》等规章制度,坚持队务公开,管理严密,提高队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接受 群众的监督。每年“春耕、三秋”生产,队员按收入的10%交纳管理费,作为队里的发展基金,用于开展技术培训、机具购臵、保养维修、抗旱救灾及队员遭遇困难补助等,我们女子服务队成 立至今已经逐步壮大起来。服务队员由原来的10人增至26人,耕作机械由原来的10台(套) 增至22台(套),排灌机械等其它机械增至37台(套),机械原值达到12.85万元,累计机耕面积7000亩,无偿为经济困难农户机耕500余亩,机灌面积7100亩,机收1600亩,产生经济效益39.7万元,成了盘江地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生力军。 2006年,我们红旗村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重点加强机械插秧技术学习培训,利用购机补贴政 策又购臵了一台PF455S型插秧机,积极配合县农机中心搞好机械插秧推广示范工作。5月份, 机械插秧100亩,获得了5000元的经济收入。下一步计划进一步发展壮大女子农机合作服务队 建设,将服务队组织延伸到沿山镇尤溪村,培训和新发展10名女机手。计划争取县农机中心支持,利用盘江农机综合示范基地的设施,利用当地土特产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 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贵州作为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农业经济收入在 国民经济收入中还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适应和利用农业机械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这是生产 力发展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我们妇女能操作和利用小型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这是贵州历史上 崭新的一页,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下面我用一首布依山歌表达红旗村女子 农机合作服务队对党和国家的深切谢意和对农机的喜爱之情:党的政策放得宽,有党才有这一天。 三个代表来指导,又有机器来耕田。一天要耕几十挑,一亩要打一两千。粮食生产大发展,计划 生育是国策。相信政策相信党,独生子女占优先。感谢党的好领导,党的恩情说不完。兴机富民 政策好,农机补贴到农村。种田要靠新科技,打米又有收割机。一天要收几十亩,节省几多好劳 力。牵起口袋来接米,送米又有拖拉机。建设社会新农村,科学技术是关键。喜逢盛世引高歌, 女子能顶半边天。 31 积极探索 创建协会 大力推进秸秆饲草加工产业化 陕西省宝鸡市秸秆饲草机械加工产业协会 近年来,我们在市农业局的直接指导和省农机局、省农机推广站的大力支持下,以发展饲草 加工产业为突破口,以饲草加工技术推广服务为主线,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着 力创建和发展宝鸡市秸秆饲草机械加工产业协会。经过几年努力,走出了一条以协会为载体,统 一技术规范,统一菌种,统一成本控制,统一组织销售,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的饲草机械加工、 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协会年加工销售秸秆饲草1万余吨,辐射带动全市秸秆饲草加工13万余吨,协会年产值达 200多万元,加工户户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构建饲草产业协会平台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宝鸡市提出了建设畜牧大市的发展战略,为秸秆饲草产 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协会针对全市秸秆饲草需求量大,加工能力低,技术手段落后的实 际,着眼于提高饲草加工利用能力,用机械化技术手段装备饲草加工业,以规模化、市场化、产 业化的思路发展秸秆饲草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于畜牧主导产业。在建立基地,创建协会 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从2003年起,我们按照省上的总体部署,以畜牧小区,养殖 大户为重点,大力推广秸秆饲草加工技术,袋装微贮、青贮技术。市农机推广站牵头组织技术人 员抓点示范,先后在金台区金河镇等五个畜牧小区建立了6个饲草加工示范点,每个点由一名技术人员驻点包抓,实行“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菌种、统一成本控制”,做给群众 看,带领群众干,用示范带动效应推广秸秆饲草加工微贮技术,加工饲草8900吨,为畜牧户代加工饲草270余吨,经过技术研究和总结,完成了基地的区域布局,技术工艺的组装配套和加工 机械的筛选,创建了“陕西省秸秆饲草综合利用宝鸡基地。” 基地的建立,使农民群众认识到秸秆袋装微贮利用技术是一项 先进、成熟的技术。加工微贮的饲草具有质地柔软、采集率高、营养丰富、增奶增重效果明显、 便于贮存和运输、损失率低的优点。我们充分发挥市、县、乡农机推广体系优势,采取召开现场 会,示范演示,请示范户现身说法,印发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等措施,先后举办饲草加工利用技术 培训班12期,培训农民1250多人。以加工玉米秸秆饲料,亩增收120—160元的典型事例,激发养畜户加工秸秆饲草的积极性,三年间,全市推广饲草揉搓机4805台,打捆机90台,机具迅 速向全市养畜户普及,使秸秆饲草加工技术很快推广到全市十二个县区的养殖小区和示范户,秸 秆饲草成为畜牧业的重要饲草原料,全市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为饲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秸秆饲草的广泛利用,不仅为玉米秸秆找到了出路,也使一部 分有眼光,有投资能力的示范户涉足秸秆商品草的经营。2004年,全市加工商品草1万吨,由于 加工户技术不规范,信息不灵,致使加工的商品草约2000余吨不同程度的霉变损坏,未能销售,损失惨重,个别加工户损失达1万多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秸秆饲草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学习和借鉴兄弟市县创办农民协会的经验,确立了构筑平台,发展秸秆饲草产业的思路,深 入县区乡镇,广泛学习和宣传省市关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农民协会的有关文件,讨论 制定了《宝鸡市秸秆饲草机械加工产业协会章程》,按照“边发展、边壮大”,“民办、民参、民 受益”和“宁少勿滥”的原则,在全市择优选择20多个有加工能力和推广实力、有示范带动效 应的加工户,采取互惠互利半紧密性结合的方法,由市站带头,吸引带动畜牧养殖大户,饲草加 工大户,饲料添加剂生产厂家,饲草加工机械厂家等组建了“宝鸡市秸秆饲草机械加工产业协会”, 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于2005年9月召开了协会成立了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通过 32 了章程管理办法及财务制度。协会内设立了产业开发部、技术服务部、综合信息部,发展会员32个,其中饲草加工会员22个,销售中介会员10个,拥有大中型揉搓机70台,压缩打捆机40台。2005年会员加工秸秆饲草1万余吨,产值达到200多万元。 二、创新模式,规范运作,培育饲草加工产业 发展饲草加工协会,是农机技术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我市坚持饲料加工和商品草加工并 举的方针,在协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实践,保证了协会的健康发展。 在饲草加工业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市结合实际,在协会发展中 主要创立了养殖小区带动型、市场效益带动型、示范基地带动型三种模式。养殖小区带动型。主 要以解决小区秸秆饲草加工为发展目标,带动自用饲草加工业的发展。突出抓了陈仓区杨家沟乡 梁家崖村,凤翔县南指挥镇西村两个养殖小区的组建,协会已发展这种类型会员10个,占会员数的30%,每个小区带动20个养殖户,户均加工饲草20吨;效益带动型。主要以发展商品草, 开拓市场为目标,年加工量2000吨;突出抓了眉县第五村皮小生加工大户和凤翔县郭店镇赵宝 平等15个饲草加工大户,户均年加工商品草400吨,年加工能力6000吨;示范基地带动型。主要是市协会在陈仓区慕仪镇建立了年加工量为1000吨的示范基地,由市协会直接组织生产,组 装技术,解决饲草质量、包装、加工等技术问题,衔接产、供、销产业链条,商品草在全市范围 内销售,并远销杨凌、甘肃等周边地区。为全市商品饲草加工起到示范引路作用。 我市在协会发展中,坚持以国家机具补贴为导向,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社 会力量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扶持饲草协会。三年来累计投入机具补贴260万元,吸引农民采取联户,独户和小区集资的方式,投资600万元,分别占投资额的30%和70%。协会会员,按照至少有秸秆揉搓机具3台,打捆机2台的标准配臵;在协会运作形式上,实行以“五统一”即“统 一品牌、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菌种、统一市场销售信息”。会员自主经营、自我 约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经营特点是:会员以每吨30—40元的价格在当地收购农民的秸 秆,采取计件工资的办法,按照市协会的统一配方和工艺规模加工、包装饲草,据近年实践,加 工成本为每吨120元,每吨饲草按季节200—260元销售。扣除运输费后每吨纯收入40—80元,会员年均获利2万元,最高的达到3万元。 市协会以技术推广为纽带,对会员单位实行推广机具“三包”服务,饲草 添加剂、内外包装袋统一供应,技术人员抓点示范现场指导,按工艺规范和质量要求统一组织生 产加工,利用现有体系和网络统一组织销售,并推出了“秦牧”饲草品牌,使饲草加工很快与市 场接轨。2005年配送县区EM营养饲草添加剂8吨,内外包装袋8万余条,以厂家批发价供应给 会员,仅此一项,为会员节支4.5万余元。为了创立宝鸡饲草加工品牌,协会进行了秸秆加工饲 草营养调制试验研究,并进行了喂食试验,使加工饲草采食率达到98%以上。制订了饲草加工工艺规范和质量标准,形成了分散加工,统一质量标准,协会推销和会员就地自销相结合的产业化 发展模式。近年来,协会发挥技术,信息和区位优势为会员提供市场价格信息,需求信息360多条,销售饲草产品1万余吨,并实行市内统一价格,既避免了协会内不正当竞争,又为养殖户解 决了急需,减少了运输费用。协会用电话,网络等形式加强与会员的日常沟通联系,解会员之难, 帮会员之急需。2005年,协会会员赵行中400吨饲草因地方偏僻销不出去,加之阴雨,眼看要蒙 受损失,协会在网上发布信息,很快在甘肃、杨凌等地为其联系到了用户,使会员深受感动。连 声称赞协会帮了他的大忙。眉县一会员在饲草销售中夹带干麦草,用户投诉市协会后,协会责令 其限期“招回”,为用户送去了合格饲草,并对其进行了处罚,维护了协会的信誉。 由于抓了模式、机制和服务创新,带动了全市秸秆饲草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年加工千 吨以上饲草加工户2个,500吨以上大户3个,100吨以上加工户320户,大户年加工饲草量达6万余吨,秸秆饲草产业化的发展,使宝鸡玉米秆走俏。种玉米的农民每亩秸秆增收40—60元,刺激了养殖小区,奶畜企业自种秸秆,就地收购加工秸秆的积极性和秸秆饲草市场的形成,兴起 了一方转化增收,变废为宝的产业,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为建设畜牧 33 大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总结经验,扩大规模,大力推进秸秆饲草加工产业化 通过创建协会,发展饲草产业的实践,我们体会最深的一是发展秸秆饲草产业前景广阔,市 场潜力很大。宝鸡市是一个畜牧大市,“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家畜要从现在的75万头发展到150 万头,年饲草需求量要从现在的600多万吨增加到1200万吨,饲草缺口很大。在此同时,优质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加工转化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二是协会是发展饲草产业的有效组 织形式。我市协会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和开端,特别是找准了开发商品草的市场定位,走出 了自用草加工转化和商品草生产并举的路子,实现了通过协会这一载体,使分散经营的加工大户 实现资源、市场、产品的有机整合,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工艺规范、质量标准和品牌,初步衔接起 秸秆回收、生产加工、市场开发、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会员增收,提高了加 工户组织化程度,推进了秸秆饲草加工向产业化发展。三是探索出了农机推广体系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发挥技术、信息、体系优势,市农机推广站直接抓点示范,通过抓大户、建协会,一改过去 以行政手段搞推广为以技术推广为主线,组建协会,用农民加工增收的实例,辐射带动产业化发 展,实现农机推广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真正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矛盾。一是国家对秸秆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直接 影响饲草产业化发展。特别是机具户均投资需农民自筹1万元以上,政府补贴30%,从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秸秆加工大户的发展,宝鸡市养殖小区240多个,目前有规模的加工户不到50户。二 是协会内部经济纽带尚未形成。由于协会建设刚刚起步,没有收取会员的相关费用,尚未建立利 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在县域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实行公司化法人治理机制的时机还不 很成熟。三是市场开发不够。主要是目前只局限于市内市场之间的饲草调剂,对开发更大范围的 市场在技术开发的深度和市场开发的广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我们虽然在协会发展和秸秆饲草产业化开发中做了一些努力,面对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加 工户对效益的渴望以及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文件,开拓创新,完善机制,大力推进协会建设规范化和秸秆饲草 加工产业化,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34
本文档为【2006年全国农机化社会化服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1KB
软件:Word
页数:9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