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

举报
开通vip

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 二十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发生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抗争,不畏牺牲,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持久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的斗争,直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创造出永恒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铸就了光...

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 二十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发生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抗争,不畏牺牲,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持久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的斗争,直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创造出永恒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铸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内涵: 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 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 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1.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即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反抗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号召广大民众组成东北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投身抗日斗争,同仇敌忾,义无返顾,奋起抗战,勇赴国难,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东北抗联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后,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就使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东北人民则更是责无旁贷,直接投入到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支持下,东北的爱国官兵,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自觉地行动起来,群起抗日,自发地组织起人数达30余万的大规模的义勇军抗日武装,积极抗击日本侵略者,给日本侵略者以当头痛击。义勇军斗争失败后,不甘屈服的东北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主动站到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历次反侵略战争大都是局部的,或者局限于部分地域的部分中国军队的行动,或者是部分群众自发的反帝斗争,只有抗日战争,全中华民族实行了总动员,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同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达到了空前的广泛程度,“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就是对这种广泛性的生动概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反蒋抗日的爱国主义浪潮。在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下,中华儿女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内海外、不分男女老幼,都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抗日洪流,演绎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的活剧。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起,广大人民群众就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北平、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工人、学生及市民纷纷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发通电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国民政府实行武装抗日。在东北,各阶层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形式的抗日队伍,奔向抗日疆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游击队,不仅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青年学生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有放弃劫掠生涯的绿林好汉和东北军爱国官兵,更有一些毁家纾难的有产者和弃官不做的上层社会人士。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经济地位迥异,但是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了人民的解放,毅然携手奔赴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三是在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组织性。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可谓内灾频频,外祸不断。尤其在抗日战争前的旧中国,更是处在封建统治,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无数仁人志士,徒有一腔热血,没有也不可能组织成强大的反抗力量。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同了。面对残暴的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号召下,爱国热情不仅空前的爆发出来,而且被前所未有的组织起来。在东北,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成为东北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东北各阶层人民、各种抗日武装统一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党组织和它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从东北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党的抗日救国旗帜下,汇集起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共同向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的武装斗争。 2.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 即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恶劣的条件,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勇猛杀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心和必胜信念。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之根本,力量之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所创辉煌业绩的集中体现,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坚强基石。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坚持斗争到最后,直至获得民族的解放,靠的就是这种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和困难。因此说这一精神是东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为我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东北抗联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遭受的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彻底 实现民族革命的坚定性。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有数不清的各自为战的抗日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他们的队伍少则十几人,多达数千人,但其队伍的成分极其复杂。从政治上看,这些队伍都有爱国意识,但他们本身很难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加之内部的复杂原因,在最后绝大多数都遭到失败。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明确政治纲领、坚定意志的东北抗日联军,才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英勇抗击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并坚持14年之久,一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这充分体现出东北抗日联军,在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日本法西斯在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残酷殖民统治,在敌我力量对比异常悬殊的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不断遭受日伪的疯狂“讨伐”,经常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尤其在1938年以后,孤悬敌后的抗日联军,在几十倍于己的强大敌人面前,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甚至难于维持最低生存条件的情况下,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但所有这些都没有使他们被吓倒和屈服。他们抱着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始终高举抗日的旗帜,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坚持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北抗日联军正是凭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战斗到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迎来了世界和平的曙光。 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斗争经历的曲折性。东北抗日联军的武装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长期的斗争中,走过了曲折的历程。经历了失败胜利再失败再胜利的复杂过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党的组织领导薄弱。受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1932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召集的“北方会议”上,不顾东北已经变成日本殖民地的事实,要求东北党组织在进行抗日斗争的同时还要建立红军、苏维埃,开展土地革命,致使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走了一段弯路。1933年1月26日,当中央发出新的指示后,东北党组织放弃了土地革命的任务,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集中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使反日斗争走向正轨。1935年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后,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转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领导。中共代表团在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中曾取得一定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共代表团撤消了中共满洲省委,使东北各地失去了统一领导,而代表团又驻在莫斯科,远离东北,鞭长莫及,对东北的领导忽断忽续,后来断而不续。其对东北的抗日游击运动的指示中,也存有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成分,甚至存有一些脱离实际的错误主张,如“抗日反满不并提”,对日伪“集团部落”政策不公开反对,怀疑满洲省委有奸细等,导致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队伍中出现了混乱。二是党内错误斗争,削弱了自身的实力。从1937年1月开始,围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康生《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及补充指示信中提出的斗争方针、政策、策略,吉东、北满(临时)省委和北满党组织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严重的分歧,互相指责对方为“左”倾、“右”倾,在反“讨伐”斗争最为紧张的时刻也没有停止。这一争论一直延至1939年,并且演变为党内斗争。有的被指责为反党、反中央,有的被怀疑为奸细,一些人被开除党籍、撤职、降职。争论的结果,使党内的团结遭到破坏。加之各部队间缺乏统一指挥机关的领导协调,相互间不能很好地配合,协同作战,以至各自为政,最终导致战斗力严重下降。三是敌人力量强大,统治严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了扑灭东北熊熊的抗日烽火,向东北增派大批兵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关东军急骤增加,最多时70万(号称百万)。除此以外还有大批伪军、伪警察。敌人不断强化日伪统治机关,加强对抗日部队的镇压。为了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敌人采取剿抚并举,治标、治本相结合的策略,采取所谓“匪民分离”政策,大力建立“集团部落”,将群众与抗联强制分离,使抗联得不到群众的支援,成为无源之水。四是队伍成分复杂。东北抗日联军是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成的武装部队,部队 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在参加抗日联军前为义勇军和山林队的占较大比重。由于党内干部严重缺乏,不能派出更多干部到这些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同时,在政治工作中也因缺乏工作经验,存在忽左忽右的问题。因而,在这些部队中政治力量薄弱,一些人员特别是领导者的旧思想、旧习惯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在紧要关头,最先容易动摇,以至叛变投敌,使抗日联军遭受重大损失。 总之,东北抗日联军遭受曲折的原因除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战略战术上运用的失误,部队党组织工作不够健全,自然条件的恶劣等等。东北党组织和党的其他各地组织一样,在艰难曲折的长期斗争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造成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他们遭受多大挫折,都始终没有放弃斗争,始终坚持与敌人战斗,直到迎来中华民族的解放。三是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斗争的长期性。东北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事变到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长达14年,是全国乃至世界开辟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因而东北抗日联军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反法西斯部队中,抗敌最早、时间最长、坚持最久的一支英雄队伍。它比西班牙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早5年,比波兰反对德国法西斯早8年,比苏联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早10年。 东北地区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其战略意图是把它作为日本大陆政策的“生命线”和基地,进而占领全中国,向北进攻苏联,向南实现独占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野心。东北抗战的长期性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战前,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发展迅速,军队有超强的战斗力,在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经济的崩溃,国土沦丧,民生凋敝。再加上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和不抵抗主义,导致日本侵略者很顺利地占领东北。且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弱小时期,九一八事变时在东北的共产党员还不足2000人。14年抗战过程中,东北抗日联军最多也不过3万多兵力,敌强我弱,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敌人战斗,其残酷程度可想而知。要取得胜利,必须积累力量,争取有利国内国际环境的支持。因此,以如此微薄和悬殊的力量与日寇战斗,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 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而英勇斗争,广大抗联将士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把忠于祖国、捍卫主权重于个人生命、为国捐躯而在所不惜的高尚品格。东北抗联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为了国家主权、民族解放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理想信念。东北抗联精神就是东北抗日联军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对取得国家独立、领土完整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抗联指战员树立起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取得民族解放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东北抗联指战员才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不畏牺牲,出生入死,前仆后继,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杨靖宇将军说过:“党是革命者的生命、灵魂,是革命成功的保证”,“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能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正是有了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得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赴国难,百折不挠,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赵尚志一生曾三次身陷囹圄,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面对组织的误解他毫不气馁,在屡次遭受挫折、打击、身处逆境时从不灰心,对党的事业仍忠贞不渝,对民族解放的前途充满必胜信心,对为中国革命胜利奋斗到底的决心丝毫不减。在斗争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高贵品质。在创建党的抗日武装中他功勋卓著,面对凶残的日本法西斯他顽强战斗,面对各种磨难他毫不动摇,坚持率领部队打击日寇,直到血洒疆场。从赵尚志革命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艰苦漫长的岁月中,他心中始终有一种永不熄灭的火焰,那就是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实现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的坚定理想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决战,抛头颅、洒热血,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二是为祖国解放、领土完整而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世界抗战史上罕见的战争,那么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英勇斗争就是一首充满着豪迈气概的英雄壮歌,是一卷记载着无数英烈动人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的英雄史诗。它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奋勇杀敌,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为民族解放与独立而勇敢斗争的强大精神。正是这种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勇气和斗志,狠狠打击了日本关东军的猖狂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美梦。 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陈荣久,为粉碎敌人的“讨伐”,率队分兵几路截击敌人。他亲率150余人在饶河县活动时,与日伪军三、四百人遭遇。在敌众我寡、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陈荣久奋不顾身,指挥部队英勇战斗,身负重伤。他坚持不下火线,在掩护部队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高禹民,率三支队尖兵班10余人途经阿荣旗,与数十倍于我之敌遭遇,高禹民率领战士们奋起迎击,同敌人展开了一场肉搏战。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军西征部队第四支队长雷炎,是一个勇猛果断、沉着冷静、文武双全的优秀指挥员,打起仗来枪法出众,是名扬全军的双枪手。1939年2月17日晚,雷炎率领70多名骑兵路经海伦县与望奎县交界附近的李老卓屯宿营,由于汉奸告密,遭到近千名日伪军重重包围。雷炎率领战士们英勇抗击,与敌激战一日,毙敌100余人,在突围中不幸负了重伤,终因流血过多,以身殉国。在一次反“讨伐”斗争中,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直属独立旅被敌人包围,旅长于万利多次指挥部队突围均未成功,战友们大都战死,鲜血染红雪地。于万利手端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直到子弹打光。这时他已身负重伤,但宁死不降,为使机枪不落入敌手,他把机枪零件拆卸下来,扔到雪地中,最后自刎牺牲。“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朱德诗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1页)。在东北抗战期间,有上千名东北抗日联军指挥员英勇牺牲,有难以计数的抗联战士血洒疆场,他们的名字鲜为人知,但他们的光辉业绩永存。 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决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外来敌人面前,就表现出了为民族尊严而决不忍受屈辱、决不苟且偷生的崇高气节。在东北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气焰,中华民族的高贵气节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抗联第五军留守处主任、中共吉东省委委员张中华带领留守部队在桦皮沟一带活动时,被大批日伪军包围,他们坚如磐石,毫不畏惧,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恶战。在战斗中,他多处受伤,昏倒在阵地上,当他醒来的时候,已落入虎口。日军幻想从他口中获得抗联的情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劝降,均未得逞,于是露出狰狞面目,对张中华施以酷刑。敌人先后用上大挂、坐老虎凳、灌凉水、过电、铁钩子烙等刑罚,妄图迫使他屈服,但坚贞的张中华面对死亡,宁死不屈。敌人气急败坏,终将他杀害于狱中。抗联名将周保中的警卫副官卓文义,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周保中和战友们安全转移,战至最后,直到身负重伤。因流血过多,被敌人俘虏,被押送到饶河县城。敌人为了得到周保中和部队的活动情况,用尽酷刑想使他开口。但卓文义大义凛然,顽强不屈,一个字也没有吐露。在他被折磨的奄奄一息的时候还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战必胜”~后被敌人投入冰窟窿里,英勇就义。 东北抗联第六军副官黄有,本是汤原县远近闻名的富户,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不惜毁家纾难,将全部财产献给了游击队,烧掉自家的房屋,参加抗联部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在深冬的一天夜里,他带领战士们筹集粮食来到永祥村,被汉奸发现告了密。为掩护战友突围,黄有受伤被俘。敌人逼迫他带路寻找游击队密营,英勇不屈的黄有决定将日寇带进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冻死、饿死他们。他带着大批日伪军行走在风雪弥漫的小兴安岭山林中,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岭又一岭,将敌人带进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在一个狂风怒吼、寒气逼人的深夜,黄有趁敌不备之际逃了出来,将敌人丢在小兴安岭深处。敌人没有了向导,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左走右行,经过几天时间,始终没走出来,最后因粮食吃光,700余名日伪军大部冻死、饿死,只有几十人活着出来。黄有被战友救回密营,双手双脚都冻坏了,由于冻伤严重,无药可治,于第二年春光荣牺牲。 为了美好的信仰,东北抗联广大指战员不惜舍弃小家;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他们不向凶恶残暴的敌人低头;为了坚守正义,他们蔑视敌人,笑对死亡。这种坚贞的英雄气概、崇高的革命品格、令人敬仰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4.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即在极端艰难困苦时期,东北抗日联军以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反侵略战争。他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与敌人苦斗周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精神,表现了抗联将士们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奋斗精神。东北抗联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艰苦性。东北抗日斗争是中国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为艰苦的篇章。东北抗联经历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日伪当局为了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抗力量,消灭人民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每年都要集中大批的兵力和大量的物力财力连续进行“全满扫荡”和“区域讨伐”。同时,日伪统治者为断绝抗日联军与群众的关系,疯狂推行“三光”政策,在东北各地建“集团部落”,导致抗联将士经常陷于极为险恶的境地。东北的自然环境恶劣,冬季时间长,风雪严寒,抗联将士们经常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生存和战斗,被冻得断指裂肤,“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当时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敌人的封锁,严禁粮食、服装、火柴、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流入游击区,部 队缺粮断水是经常的,无衣无食,只得以吃草根、嚼树皮、喝雪水、啃马皮裹腹。有时所需粮食和棉衣,也得用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去获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北抗日武装是以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进行着历史上罕见的残酷战争。 二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残酷性。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对东北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和极端残暴的屠杀,致使东北的抗日战争异常残酷。日本侵略当局为巩固殖民统治,以达其战争目的,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多次大“讨伐”。“讨伐”中采取定期、定点、定线分兵包围和篦梳山林、铁壁合围、陆空配合等战法,穷追不舍,致使东北抗日武装遭受严重挫折。日军在军事“讨伐”的同时,还在政治上进行诱降,推行“宣抚”政策,派汉奸、特务对意志薄弱者进行收买,对支援抗联的群众即以“通匪”论处,大肆屠杀,一次就屠杀二、三百人乃至七、八百人的大惨案举不胜数。日伪统治者为破坏中共党组织和反日群众组织,多次组织“大检举”。从1934年至1942年在东北就进行了6次“大检举”,小规模的“检举”不计其数,导致大批中共党员、抗日救国会员、地方工作人员被捕被杀,无数抗日群众断送生命。敌人实行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举世罕见,可见日本法西斯统治手段之残暴、毒辣。 三是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复杂性。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因而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复杂的局面,东北的抗日斗争也就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特点。一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期间正是中国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入侵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却进行疯狂的连续不断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而且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在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方面都有不同。而且,当时党内正在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给东北抗日斗争带来了重大损失,导致东北抗日斗争形势的复杂。二是在东北战场上有多支抗日部队,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又有大大小小的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党和抗联部队如何对待这些部队,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个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当这些抗日武装能够紧密团结,共同作战的时候,东北抗日斗争就会出现好的形势。反之,就会出现不利和复杂局面。三是东北党组织曾由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双层领导。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被中共代表团撤消后,成立南满、吉东和北满三个省委。在东北缺乏党的统一领导,也未建立起统一军事指挥机关,这必然使东北各地区、各部队之间,由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同而出现分歧和复杂局面。正如1941年5月14日东北抗联训练处临时党委员会的意见书中提到的那样:“东北的敌人是统一的,敌人以统一的军事、政治的进攻来进攻我们,我们则不能够以统一的计划来反击敌人。1938年整个联军及全东北地方党组织之受到严重损折,谁也不能否认党和军队的不统一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5.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 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旗帜下,中、朝、苏人民面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一致团结,并肩作战,生死相依,抒写了一篇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团结御侮的英雄篇章。东北抗联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一是斗争目标的一致性。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大批朝鲜民众不甘忍受日本法西斯的压迫与奴役,流亡到东北。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便成为第二个朝鲜,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都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这样,东北地区的主要矛盾就由阶级矛盾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 盾,日本侵略者成为中朝人民的共同敌人。驱逐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便成为中、朝人民共同的斗争目标。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最后驱逐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中、苏两国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重要同盟国家。在中、朝人民与日本法西斯的英勇斗争的同时,苏联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给予了有力回击。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日本制造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汗事件”后,苏联与东北抗日联军更有了一致目的。东北抗联领导人于1939年末、1940年末召开的两次伯力会议都有苏方代表参加,帮助抗联确定斗争策略,体现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致性。尤其在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的战斗中,中、朝反法西斯战士与苏军一道,英勇战斗,消灭了大批的日伪军,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是紧密团结的合作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朝、苏人民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密切配合,共同战斗,休戚与共,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了丰功伟业。以金日成、崔庸健、金策等为代表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在14年的艰苦斗争中,一直与东北人民并肩战斗。他们勇猛顽强,不畏艰险,功勋卓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用鲜血凝成了中朝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 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武装斗争,对日本进攻苏联计划产生严重影响了,打乱了它的战略布局,牵制了日军的北上,使日军对苏战略体系,始终不得进展。对此,苏联顾问承认:“在东北,日军被迫留住大量关东军”(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第47页)。共产国际也曾指出:“满洲的游击战起了重大作用,致使日本法西斯军阀至今不敢发动反苏的反革命战争”(《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资料》第2辑,第193页)。同时,在东北抗联斗争进入极端艰苦时期,苏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在指导东北抗日斗争、培养抗联干部、提供军事物资等方面也给予了较大支持和帮助。尤其在1940年后,东北抗联与苏军正式建立了互相合作关系后,双方联系更加密切。东北抗联教导旅进入苏境野营休整,得到苏军的支持和援助,进行了严格的、正规的军事整训,并经常派出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军事、侦察活动,提供有重大军事价值的情报,为反攻东北做了必要的准备。最后,东北抗联将士与苏军一道反攻东北,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东北获得解放。
本文档为【东北抗联精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3-03
浏览量: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