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小学]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举报
开通vip

[小学]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小学]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

[小学]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小学]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脱~所是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才能达到所入既寂。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根结既解~渐次再修~增加定力~则能闻之根~亦随所闻而俱尽~没有能受和所受~解去第三个根结~同时亦破了前五识的受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觉所觉空的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著~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与所觉既空~还要再修~参究空何所依~至到觉空极圆的时候~能空与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第五个空觉~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能空与所空都灭~还有个灭字。有灭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才解除第六个灭结。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识阴。生灭二字~总指诸结~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灭相最难解~要灭相全消~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才能亲见本来面目。现在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证圆通了。 耳根圆通法门 --元音老人 甲、修证法要 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个身心—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全都舏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昧~打开本来~亲见佛性。我们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位菩萨的用功法门合起来进行的。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时说:念佛须‘都舏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现在用观世音菩萨所选择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统舏其他五根的方法来绵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势至菩萨所说‘都舏六根~净念相继’的教导法修行。这样就把两大菩萨的用功方法合为一体来进行了~故最易成就。现在让我们来对照一下观世音菩萨是怎么用功观照成就的。他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观自己能闻声音的闻性。而我们持咒时心念耳闻也是同样的返观自性。当我们持咒时~静听每个咒文的字音~就把整个身心臵于闻性之流了~将身心放于能闻的法性当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几种解法~其中一种讲法是一个耳朵听进去~从另一个耳朵出来~意指入进去就流掉~不停在心里面~照字羲上解也讲得通。另一种说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声音来了不顺音声流浪~不跟声音跑~这也讲得好。,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声音跑,。正确的解释‘入流’应该是将整个身心臵于闻性之流—臵于能闻声音的法性当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如声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啦~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讲: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们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动~咒语念不出来~要勉强提也提不出来。这时候就不要再提咒语了。‘所入既寂’就是我们的妄心寂然不动了。念头停止不妄动~那就没有什么动静二相了。动静二相是相对而有的~既没有什么动、乱~故也没有静寂了。‘了然不生’者~虽然没有动静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没有知觉~而是了然不生。我们用功处于定中时咒语就不必再提~只静静地看著它~看这一念不生~寂静而了然的是谁,此时动静二相虽然了然不生~但是还没有化空~还有不生的一念在。再进一步~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时候功夫已做到闻与所闻统统没有了~处于寂静的禅定中非常快乐~非常轻安宁静~非世间乐事可与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乐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进见不到本性了。我们做功夫到这地步~往往发一点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为到了家~哪知还相差甚远~所以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假如此时我们放大光明~或见佛菩萨现身~乃至其他许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动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著~非但不能见性~还有著魔的危险。假如出现什么恶境界或鬼魔现前也不要惊怖~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相并非实有。一者可能是业障幻现~二者或许是护法神考验你~看你幻境当前动不动心。总之~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无事了。‘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简单地说~就是当能闻与所闻净尽而深入禅定得某些乐受或小神通时都不能住在这里面而裹足不前。要一点境界都不住—不论什么善境界恶境界都不住~将其化空。更进一步将‘尽闻不住’之觉也化空~才能将能觉之心与所觉之境完全空掉。因为能觉与所觉还是相对的妄觉~不空掉它是不能见性的。但妄觉化空还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与所空相对的幻觉~这就是无始无明~也须照破它。所以观世音菩萨进一步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能空所空—相对的幻妄都消灭了~达到一丝不挂~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彻见真心。我们修法修到极处~忽然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或者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这是好消息到来的时刻。此时乃千钧一发之机亟须猛著精彩~看这无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谁,还是自己本来面目否,稍一停机伫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当机立断一把擒来~即亲证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错认空顶好~一点都没有最安 静~住在空上~不思前进。殊不知这是一条岔路~一著空就落于‘无记’—死在那里就完了。禅宗诃斥住空的行人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这种人是永远不会见性的。所以空也须消灭掉。进一步才能达到—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才能见到本性。所谓‘生灭’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头~因为这些都是有生灭的。这些生灭的东西都消尽、外加空也消殒了~那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才能现前~这才是真证见本性。我们修法修到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时脱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虚空也粉碎时~就豁然开朗亲证本性了。 那么证见本性后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没有~因我们多生历劫的积习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彻的~尚须历境练心~消尽妄习~才能挥发神通~圆证佛果。得有个‘理属顿悟~事则渐修’的过程~所以还要做绵密保任功夫~除尽妄习~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证到观世音菩萨所证的‘十方圆明’的胜果。 乙、保任证道要诀 一、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灵知即当人的佛性。学人果能于此不惊不怖、深信不疑~立定脚跟~安住保护~净尽妄习~圆证佛果~诚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二、观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内看~不是向外看~观这一念不生处,念头未起处,念头起来就看见~不理睬它~不随之流浪。这一步最要紧。如念头起来看不见~就不行了。证见本性后~要于行、住、坐、卧处观照保护~‘外不为境牵~内不随念转’即为最好的保护法。念起不住~不随之流浪不停~即为无念。不是压念不起~亦不是将一念不生的时间拉长为无念。 三、平时应缘接物~须‘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就是做事之时无第二念~既无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事情做过了之后心中毫无挂碍~如未做过一样。而不是逃避事情~死住在无事匣里。 四、证见本性后~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为真心的妙用。妙用与妄作的分别即在‘有住’与‘不住’之间~住即妙用化为妄作~不住即妄作舏为妙用。 五、做保任功夫~先须绵密保护~于一切时不忘记~继须于保时不死守~后于不守时能化。 六、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练~于行、住、坐、卧当中不断做去~三、五年决可打成一片~不求神通而神通自发。 七、无所求~无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著在神通上~以为未发神通不为见性。这是极大的错误。须知能立稳脚跟不为妖言魔语所惑~时时处处潇潇洒洒、自自在在~得真实受用~即是最大神通。 八、心地法门~是诞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将来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胜法门~俱系外围功勋位~纵或发什么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奖俯首称臣~而不能成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圆瑛大师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已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意含六结~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 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以智照理~闻熏闻修也。 此闻中二字~首宜拣别分明~不可错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尘色法~不合决定义门。二非耳识之中~以耳识随念分别~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识之中~以意识生死根本~正是圆通障碍。故阿难请求佛定~佛即三番破识~欲令舍而去之,十番显见~欲令取而用之。眼耳虽别~其性则同。今此闻中~即佛所显之见中也,又即如来~广会四科~遍融七大~所显三如来藏性之中也,又即如来所显~圆湛不生灭性~朗照万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于此体察分明~依之为本修因~自可圆成果地修证。 入流亡所者: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依教起修~初从闻中下手~即闻慧。此句至生灭既灭~即思、修二慧,寂灭现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故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观世音秉教所修之法门~正合本师释迦~十方诸佛之意旨。 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用观智思惟修非识心分别思惟~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亦即参究工夫~同前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而断三缘。但提起一段疑情~蓦直参去~参闻者是谁~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声动时~参闻声者是谁,声静时~参闻静者是谁,即同宗门下~参看话头~一切时~一切处~不离一句话头。但彼多用意根~此专用耳根~为稍异耳。同是智光内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亡所:但于六结中~先解声尘之动结有声为动~祗是初步工夫~而得相应。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永嘉禅师所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 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二十四岁冬~在禅七之中~专切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板香止静后~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将是事陈白冶公和尚。则曰:‘汝自后有求定境复现否,’答曰:‘有’。乃警之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复问:‘如是境界好否,’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着不求~悟证有望。’后阅本经~五十种阴魔所述~知善知识~不可不亲近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又信本经为禅门关钥~更复悉心研究~定能 发慧~其语亦有征矣:余惜后为丛林供职~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自误禅功~未明本分上事~虽承缁素群推~楞严独步~何异说食不饱~数宝常贫也。 又入流亡所~实非闻性断灭~但以专切反闻~回光返照~心光内注~所有动尘~一一皆亡~闻性不灭。前佛有云: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也。然动尘已灭~诤尘方现~终日惟闻静尘之境~当知静尘亦是结~亦宜解除~仍旧不舍思、修二慧~不缘所闻静尘~参究能闻静尘者是谁,静尘是境~闻性是心~若闻静尘~还是出流~反闻能闻是谁,方是旋闻与声脱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上亡所~是解‘动结’~此三句乃解‘静结’~动相不过并言而已。首句所字~即牒上亡所,入字~即仍旧入流。谓所有动尘虽亡~仍是反闻入流~不舍本修~不住静境,此静境即是色阴区宇~如明目人~处大暗室。既寂之寂~非是境静之寂~乃是动静二尘~到此俱寂之境。然所入既寂~则动结与静结俱解~声尘全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了然不生~即动、静二种尘相~了不可得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此解‘根结’。如是、指法之词~指上反闻离尘~思修二慧~尘中二结已解~根结斯现~此根乃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根~亦复是结~亦当解除。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到此则根结亦解~无有能受所受~则受阴破矣:根尘既销~识无从生~则想阴亦于此破矣:即佛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齐于此,以尘亡根尽识泯~人无所依故。此中三结~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中所云~劳见发尘~今粗三结已解~则尘不复发~见不复劳矣: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此解‘觉结’。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则永堕无为深坑。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下句为新证之境~《正脉》云: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故今言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尽闻若住入则境智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即沩山所谓:具足心境也。今言觉所觉空者~谓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觉是智分~乃属般若~智能契理如何亦空,当知此破法执~若吝惜此智~不肯放舍~即是一种爱智之法爱~亦复是结~亦当解除。《圆觉经》云:‘幻尘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智亦灭~幻智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彼文全同此之解结工夫。今此觉结~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结生起次第~智见妄发~发妄不息。今觉结已解~则知见不发~妄不相续矣: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此解‘空结’。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亦当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圆~若恪惜空理~不肯放舍~即是爱理之法爱~还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参究空何所依,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 空所空灭者: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如以木钻木~火出木烧~二俱灭矣。今空结已解~则行阴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正齐于此~已得俱空之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此解‘灭结’。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此结不解~恒住俱空之境~犹为圆通细障~即同‘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惟是此结~最难解除~禅门谓之末后牢关~到此境界~不肯进步~又谓之贴肉布衫难脱~此结一解~则可亲见本来面目矣。 同《圆觉经》~迷智四相之寿者相。一我 相~心所证者~以所证涅盘~认为我体。二人相~心所悟者~悟知所证之非。三众生相~心所了者~了前悟证俱非~四寿者相~心所觉者~觉前前非~认己为是~即住此相中~深生法爱。譬如有人~不肯断命~祖师门下~谓之命根不断也。 故仍须入流照性~返穷流根~灭相迥脱~至不生灭~方是到家时节。 既灭者~即观智还元~一切生灭~悉皆灭已~此去更无可灭。此灭结~即佛前示~六结次第生起之第一结~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今六结尽解~五阴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妄穷真露~寂灭真理现前。所谓寂灭者~此寂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此灭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自无生之灭也。虚心绝待~妙体孤圆~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真心之全体。前佛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上解六结~是从闻、思、修~此寂灭现前~是入三摩地~得证圆通。古观世音佛~所授之法~与释迦如来~解结修证~无二无别。既得寂灭现前~亲证藏性~而入首楞严三昧~当登圆教初住之位。下忽然超越之下~皆称全体所起之大用也。 《正脉》云:通前次第解结一科~会于四卷末节:入流~即守于真常~亡所~即弃诸生灭,尽闻即根尘识心~应念销落,觉所觉空~与空所空灭~即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寂灭现前~即法眼清明~毫无差爽矣:若会永嘉奢摩他文~入流即息念~亡所即亡尘~亦应仿其文云:‘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此四句可齐动静不生。又云:‘亡所而入~则入无能入,入流而亡~则亡无所亡。’此四句根尘俱泯~可齐于闻所闻尽。又云:‘亡无所亡~则尘遗非对,入无能入~则念灭非知。’此四句无对无知~可齐于觉所觉空。又云:‘知灭对遗~一向冥寂。’此二句可齐于空所空灭。又云:‘阒尔无寄~妙性天然。’此二句可齐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似吻合~而无闻矣:但永嘉似乎都舏六根~或专舏意根~此经乃专舏耳根为异耳。又永嘉方谈最初销显~向后更有修治~斯经已谈深证高位~向后惟彰发用~今与合会而观~节文宛似~令知圆顿初后~无有异心~行者不可委为高位~视为不切己也。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黄念祖老居士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上是观音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的全部修习过程。也即是从三慧入大定的经过。‚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 ‚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声音无动于衷~是观音最初步的忘所。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这是一个很深入的法门。有的人把它讲浅了。佛经涵义~你深入发挥是好的。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讲浅了~就不甚如法了。观音大士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的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记了所闻的声~就叫做‚亡所?。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声音的尘~故称‚入流亡所?了。 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所?字呀~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楼那问 佛:‚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就指出~其关键应在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对立~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都由于立了所。 本经又说:‚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但众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见、所闻、所知~都有对待~一切成二~在这以后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这个‚所?就是众生入迷的根本。现在我们要回头~要觉悟~就必须从忘掉这个‚所?开始。后头更有许多层次的‚所?~一层一层地把这个‚所?忘掉。 第一步是什么呢,先忘掉我们所闻的声音这个尘~把这个‚所?忘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听见音声~就分别呀~这个音声是美呀,是丑哇,是噪音哪,是乐音哪,爱听不爱听啊,这是顺我的~是称赞我的。这是批评我的~毁谤我的。于是许多烦恼都来了。由于所闻的声音~增加你很多烦恼。这个是什么呢,这就是背觉合尘哪:你本来是佛~本来平等~一切事究竟坚固。现在你就完全违背了~你就被这个声尘所迷惑~而生出无边烦恼~生出无量是非分别。这不正是背觉合尘哪:
本文档为【[小学]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2-12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