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21,pdf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21,pdf

举报
开通vip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21,pdf针灸技术操作规范,21,pdf 篇一: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如今这些技术操作有了国家标准。从7月1日起,《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耳穴名称与定位》等11项国家标准开始实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包括艾灸、头针、耳针、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皮肤针、皮内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10部分,《耳穴名称与定位》则是对1992年版的修订版。标准分别规范了各种针灸技术操作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等内容,并在附录中列出了相应针灸技术的主要适应症。 此项工作由...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21,pdf
针灸技术操作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21,pdf 篇一: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如今这些技术操作有了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从7月1日起,《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耳穴名称与定位》等11项国家标准开始实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包括艾灸、头针、耳针、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皮肤针、皮内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10部分,《耳穴名称与定位》则是对1992年版的修订版。标准分别规范了各种针灸技术操作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等内容,并在附录中列出了相应针灸技术的主要适应症。 此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中国针灸学会组织,选择针灸临床常用的、发展成熟的针灸优势特色技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9家单位起草,经两年多反复论证和审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4 1 月23日批准发布,7月1日起实施。 ? 篇二: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 2 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 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3 ?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医生处理。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 4 ?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60,80次。 ?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 ?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 ?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3、耳针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5 (2)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 ?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 ?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 3,4次。 (3)护理: ?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留针时间一般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 篇三: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针刺疗法 6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 7 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来自: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针灸技术操作规范,21,pdf)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 8 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 ?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 9 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60,80次。 ?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 ?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3、耳针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镊子、无菌针盒(内盛无菌揿针或王不留行药籽)、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2)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标记。?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内壳针刺部位皮肤。 10 ?以无菌镊子夹取揿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揿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镊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次。 (3)护理: ?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留针期间,避免洗涤针处,若留针处出现剧痛或发热不适时,应及时取出并局部予以消炎处理。 ?留针时间一般3,7天,夏季出汗较多,可减少留针时间,以免感染 2、灸 法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11 (2)操作方法: ?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 12 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 ?暴露应灸部位。 ?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 13 不宜艾灸。 14
本文档为【针灸技术操作规范,21,pdf】,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6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