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2年福建人体解剖学专升本大纲

2012年福建人体解剖学专升本大纲

举报
开通vip

2012年福建人体解剖学专升本大纲2012年福建人体解剖学专升本大纲 《人体解剖学》 考试大纲 一、骨学 1.掌握全身骨的分部、骨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骼、骨连接和肌三部分组成。 成人骨共有206块,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中轴部位为躯干骨(51块),其顶端时颅骨(29块),两端为上肢骨(64块)和下肢骨(62块)。 骨的形态: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骨的构造:包括骨质、骨膜和骨髓。 骨的功能:骨是一种器官,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如颅骨和肋骨,支持和保护颅腔内或胸腔内器官...

2012年福建人体解剖学专升本大纲
2012年福建人体解剖学专升本大纲 《人体解剖学》 考试大纲 一、骨学 1.掌握全身骨的分部、骨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骼、骨连接和肌三部分组成。 成人骨共有206块,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中轴部位为躯干骨(51块),其顶端时颅骨(29块),两端为上肢骨(64块)和下肢骨(62块)。 骨的形态: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骨的构造:包括骨质、骨膜和骨髓。 骨的功能:骨是一种器官,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如颅骨和肋骨,支持和保护颅腔内或胸腔内器官,后者还参与呼吸运动。骨是人体内最大的“钙库”,体内90%的钙以骨盐形式贮存在骨内,当机体过度缺钙时,在成人易引起骨质疏松、软化而发生病理性骨折,在儿童易造成骨发育不良性疾病(如佝偻病)。骨内部是骨髓所在部位,与造血有关。含气骨,不仅可减轻骨的重量,某些骨还能影响发音的质量。骨骼构成坚硬的骨支架,支持体重,保内内脏,赋予人体基本形态,参与机体的运动。 2.了解椎骨一般形态,掌握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构成脊柱。椎骨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块。 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骨为不规则骨, 典型椎骨由位于前方端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构成。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各部椎孔相连成椎管。椎体呈扁圆柱形,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层为密质, 内部为松质。椎弓左右对称, 前部缩窄的部分为椎弓根, 其上、下缘为椎骨上、下切迹。后部较宽的部分为椎弓板。上、下两个相邻椎弓根的椎骨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根通过。从椎弓板上发出7个突起即椎弓正中向后伸出的一个棘突,向两侧突出的一对横突,两侧向上的一对上关节突和向下的一对下关节突。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椎体小,椎孔大。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棘突末端分叉(第1、7颈椎除外)横突的未端前后各有一结节。第6颈椎棘突较短,未端分叉。 ?第1颈椎称寰椎:呈环形, 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前弓后面正中有齿突凹, 侧块有上、下关节面 ?第2颈椎称枢椎:椎体有一向上得突起称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构成寰枢关节。 ?第6颈椎横突结节较大,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行其前方,当头部出血时,将动脉压向动脉结节进行止血。. ?第7颈椎称隆椎:棘突特别长,易触摸到,为计数椎骨的重要标志。 (2)胸椎:由上向下椎体逐渐增大,椎孔相对较小,呈圆形,椎体两侧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肋凹。横突未端前面有横突肋凹,分别与肋头、肋关节构成肋椎关节和肋横突关节。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 (3)腰椎:椎体大,椎弓发达,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 (4)骶骨: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呈倒置的三角形。底向上与第5腰椎体相连接;尖朝下,接尾骨。底的前缘中份向前突,称岬,是产科测量骨盆入口大小的重要标志。骶骨前面光滑,称盆面,微凹,有4对骶前孔。背面隆凸粗糙,有4对骶后孔。骶骨侧有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相关节。由骶椎椎孔连接成骶管。骶管向下开口于骶骨背面下部的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是骶管麻醉确定进针部位的重要标志。 与骶骨相连,下部游离。 (5)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 3.掌握胸骨角的概念和意义 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 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4.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翼点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颅底主要孔裂的名称及其穿经结构 成人颅骨由23块组成(不包括3对听小骨),各颅骨借链接装置连成一个整体(下颌骨、舌骨除外),具有容纳、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功能。 颅的组成:颅骨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 脑颅骨包括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额骨、蝶骨、枕骨和筛骨。 面颅骨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及下鼻甲骨; 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及舌骨, 共15块。 翼点的概念:颞窝的由额骨眶部、筛骨的筛板和蝶骨小翼构成。正中线上由前向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结构。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2)颅中窝 中部由蝶骨体构成,称蝶鞍。蝶鞍上面的窝称垂体窝。垂体窝的前界是横行的视神经交叉沟,想两侧通视神经管,窝的后方为鞍背,窝的两侧有颈动脉沟,蝶鞍两侧从前向后外的弧线上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3)颅后窝 中部有枕骨大孔,其前外侧有一短管。称舍下神经管。枕骨大孔后上方高起的骨嵴,称枕内隆凸,凸的两侧有横窦沟,横突沟外侧端续乙状窦沟,此沟向前终于颈静脉孔。颞骨岩部后面中部的孔,称内耳门,向内通内耳道。 5.了解新生儿颅的形态特征及其出生后的变化 新生儿由于脑和感觉器官发育早,故脑颅远大于面颅。额结节、顶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中心,发育明显,新生儿颅顶呈五角形。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的间隙充满纤维组织,间隙的膜较大称为颅囱,主要有前囱和后囱。前囱在生后1-2岁闭合。新生儿面颅中的上、下颌骨不发达,无牙,鼻旁窦未发育,眉弓、乳突不明显,故新生儿面颅短,口鼻较小。 6.了解上肢骨的组成和分部 上肢骨由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和手骨。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共八块,排成远近两列,每列4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周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肩峰在肩部的最高点,是测量上肢长度的定点。 ?肩胛下角对应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确定肋骨序数的标志。 ?肱骨下端的内上髁、外上髁与尺骨上端的鹰嘴,三者在伸肘时同在一直线上,而屈肘时三者连线成等腰三角形。 ?尺、桡骨茎突在腕部内、外侧。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低1-1.5厘米。 7.了解下肢骨的组成和分部 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髂嵴是髋骨的游离缘,其前、后端有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是骨盆测量的标志。 ?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两者作测量骨盆之用,两者连线中点为坐骨神经经过的位置。 ?腓骨头在小腿上端的外侧,稍下方有腓总神经通过。 二、关节学 1.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及辅助装置 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 ?韧带:对关节起加固作用。 ?关节盘: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还可增加关节的运动形式和扩大关节的运动幅度。 ?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2.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周边纤维环,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中央部位胶状物质称髓核和周边的构成。椎间盘既坚韧又有弹性,牢固连结着相邻两个椎体,还可缓冲震荡,起”缓冲垫“的作用。纤维环的后部薄弱,加之后外侧缺乏韧带保护,故当猛力弯曲或劳损时易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临床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第4、5腰椎。 3.掌握脊柱整体的形态、生理性弯曲及其运动 在脊柱的连结中,连结上、下椎弓板的是黄韧带。 组成: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和4块尾椎借骨连结连接而成。 形态:1)前面观,椎体自上向下逐渐增大,至骶骨耳状面以下又渐次缩小。 2)后面观,棘突排列成一直线;第7颈椎棘水平后伸,较其他颈椎的棘突为长;胸椎棘突斜向后下;腰椎棘突水平向后。 3)侧面观,有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运动:能前屈、后伸、侧曲、旋转。下腰部、下颈部运动幅度大。 4.了解胸廓的组成及其功能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构成胸廓的关节主要有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容纳胸腔脏器。 5.掌握肩关节、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其特点是肱骨头大,关节盂小,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上方附于关节盂周缘,下方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囊的上、前、后方有肌肉加 强,下壁薄弱,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此脱出。肩关节的运动十分灵活,能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它包括三个关节(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这三个关节包在同一个关节囊内,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内外侧壁紧张,因有韧带加固;关节囊下部有桡侧环状韧带,从前、外和后面包绕骨头。小儿的绕骨头发育尚未完全,当向前牵拉小儿手或前臂用力过猛时,然骨头可向下脱出,称绕骨头半脱位。肘关节可作屈、伸运动。伸肘时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屈肘时,三者呈一等腰三角形,肘关节脱位时,三者关系发生变化。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可是前臂旋前和旋后。 6.掌握骨盆的构成、形态及其分部,了解男、女性骨盆的区别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骨盆被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所围成的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小骨盆上口为界线,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骨盆的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和保护盆腔脏器。在女性,骨盆还是胎儿娩出的产道。女性骨盆外形宽短,骨盆上口近似圆形,较宽大,骨盆下口和耻骨下角较大。 7.掌握髋关节、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1)髋关节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结构特点是:股骨头关节面约为球形的2/3, 介乎全部纳入髋臼内。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周缘,下方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被股骨颈内侧2/3,颈的外1/3在囊外,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外支分。另外,关节囊上、后及前壁均有韧带加强,惟有下壁较薄弱,故股骨头脱位常发生在此处。在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 运动:髋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 (2)膝关节组成: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连结构成。 结构特点:?是人本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关节囊外有韧带加强,即髌韧带、腓侧副韧带和胫侧副韧带。?关节囊内有两条囊内韧带加强,即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关节囊内有两个半月状的关节内软骨,即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关节囊薄而松弛,滑膜层宽阔,形成髌上囊和翼状襞。 运动方式:屈伸运动,半屈膝时小腿可做轻微的旋内和旋外运动。 膝关节的韧带:髌韧带、胫侧附韧带、腓侧附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 三、肌学 1.骨骼肌的形态、构造 肌的外形大致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肌。 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阔肌的腱性部分成薄膜状,称腱膜 。 2.了解背肌浅、深层各肌的名称、位置及其主要功能 3.了解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4.掌握膈的形态、分部、裂孔的名称及其穿经结构 膈位于胸腹腔之间,呈穹窿形的扁肌,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 从后到前或从下到上依次是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 ?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体前方,有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平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位于主动脉裂孔右前上方,平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5.了解腹前外侧壁各肌的名称、位置、排列关系和作用,掌握腹直肌鞘、腹股沟管的组成和内容 腹前外侧群主要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 (1)腹直肌鞘由腹前外侧壁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包绕腹直肌。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cm处3块扁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2)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之间斜行的潜在裂隙,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有四个壁和两个口。 四个壁分别是: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两个口分别是: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小裂口,又称皮下环;内口为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的裂口,又称为腹环。 穿经的结构是: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 6.了解胸锁乳突肌的形态、起止和功能,掌握斜角肌间隙构成及其穿经的内容 7.了解上肢肌的配布、名称及各肌群的主要作用 8.了解下肢肌的配布、名称及各肌群的主要作用 四、神经系统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分类,掌握神经系统的主要常用术语 (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 (2)神经神经元的分类 按神经元突起数量分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按神经元功能和传导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3)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 在新鲜标本中色灰暗 ?皮质:大、小脑表面形成的灰质层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色泽白亮 ?髓质: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的团块 ?神经节:同类结构在周围神经系统称神经节。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 束 (一)中枢神经系统 1.掌握脊髓的位置、形态和脊髓节段的概念;了解脊髓内部结构概况 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体L1下缘,新生儿平L3 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内部结构:2个膨大:颈膨大(C4 ~ T1)、腰骶膨大(L2 ~ S3) 6条纵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进入) 脊髓圆锥:腰骶膨大一下逐渐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延伸出一条细丝。 马尾:在脊神圆锥下方,腰骶部神经根连同终丝,合呈马尾。 ?脊髓前角内含有运动神经元,后角内含有感觉神经元;侧角只见于胸1至腰3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白质围绕在灰质的周围,借脊髓表面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即前索,后索和外侧索,其中后索中主要有薄束和楔束。 ?薄、楔束的纤维分别来自同侧胸5节以下和胸4节以上的传导深部感觉的上行纤维,而后上行分别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脊髓节段的概念:把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根丝附着范围,称为一个脊 、腰5、骶5、尾1) 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节(颈8、胸12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1)脊髓灰质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内含什么神经元, 脊髓灰质在其横切面上呈现蝴蝶形,自上而下都可见到前角(前柱)和后角(后柱),在胸1(T1)至腰3(L3)节段的横切面上尚可见到灰质侧角。 前角较宽短,内含躯体运动神经元(大型的为α神经元;小型的为γ神经元); 后角较细长,内含的神经元比较复杂,主要为联络神经元; 侧角在前、后角之间,内含交感神经元(内脏运动神经元) (2)脊髓白质分哪些索? 各索内有哪些主要纤维束,其功能又如何? 脊髓白质被表面的沟裂分为三个索:前索为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的区域;后索为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的区域;外侧索为前、后外侧沟之间的区域。 前索内主要有皮质脊髓前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外侧索内主要有皮质脊髓侧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后索内主要有薄束和楔束。 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将大脑皮质的指令传至脊髓前角,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压觉和粗略的触觉。 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的触觉 2.掌握脑干的分部,了解外形和脑干的内部结构概况 脑干的分部:延髓、脑桥 、中脑。 脑干的外形:脑干的最下部为延髓,呈倒置的椎体形。 在橄榄的后方,自上而下一次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出入。 大脑脚底的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在脑干背侧,脑桥下半和延髓上半敞开,形成菱形 窝,即第四脑室底。 脑干的灰质分散成团块状的神经核,其中与脑神经有关的称脑神经核 (1)脑干内上行四个丘系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内侧丘系:为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 ? 纤维,从延髓的背侧弓行绕过中央管,并交叉至对侧的中线两侧后折而上行的纤维束。位于锥体后方,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为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粗触觉的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行至延髓时合并形成的纤维束,行于下橄榄核和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外侧丘系:为由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在脑桥被盖部腹侧横行穿过内侧丘系,左、右交叉后折而上行的纤维束,位于脑桥被盖部腹外侧,终于内侧膝状体。 ?三叉丘系:为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痛、温、触觉的纤维,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并折而上行的纤维束,上行至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2)简述脑干的分部及第3-12对脑神经连脑的部位。 脑干自上而下分为:中脑、脑桥和延髓。 在中脑连有第3(4对脑神经;在脑桥连有第5—8对脑神经;在延髓连有第9—12对脑神经。 3.掌握小脑的位置、分叶和功能 位置:位于颅后窝,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端脑的后下方。 分叶:以最早分化出来的后外侧裂为界分为绒球小结叶和小脑体。小脑体被原裂分为前叶、后叶。 小脑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4.了解间脑的分部、各部的外形及间脑的内部结构概况 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 松果体:属内分泌器官,产生褪黑素,抑制性腺功能,16岁以后钙化 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 5.了解大脑半球的分叶、重要沟回及其功能;掌握脑基底核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内囊的位置和分部;掌握大脑皮质的主要功能区 脑基底核位于白质内,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体和杏仁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 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间上、下行纤维中形成宽厚的白质纤维板。 (1)试述内囊的位置、组成、分部及各部通过的纤维束。)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内囊前肢:额桥束、丘脑辐射 内囊膝部:皮质核束 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2)右侧内囊损伤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 左侧半身运动障碍(偏瘫),由于损伤锥体束。 左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偏麻),由于损伤丘脑中央辐射 双眼左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由于损伤视辐射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第1躯体运动区 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 特点 第1躯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特点 视区: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即 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 听区:颞横回(41、42区) ,每侧听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纤维 平衡区:中央后回下端 嗅觉区:钩附近皮质(34区) 味觉区,中央后回下端岛盖部 语言中枢 利)者其语言中枢也多在左侧半球,只有一部分人在右侧半球 6.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导路和锥体系 肉有营养作用 7.掌握脑和脊髓的被膜及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硬脑膜窦和珠网膜粒的概念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部在S2变细,包裹马尾,末端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为半透明薄膜,于脑蛛网膜相延续 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上,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硬膜外隙的概念: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间有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此隙上部略呈负压。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蛛网膜下隙的概念: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S2水平扩大,内有马尾。临床意义:成人腰椎穿刺术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 脑的被膜 硬脑膜窦:即硬脑膜静脉窦,系硬脑膜的内外层两层在某些部位分离形成特殊的颅内静脉血的回流通道。 蛛网膜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菜花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 8.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脑脊液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位置: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 第三脑室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室的室腔。 简述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 脑脊液由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 侧脑室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产生的脑脊液汇合?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与第 四脑室产生的脑脊液汇合?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窦汇?横窦?乙状窦?颈 尺神经 ? 浅支、深支 后束 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 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分支及分布范围 ? 髂腹下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 髂腹股沟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部、阴囊或大阴唇皮肤 ? 股外侧皮神经:分布于股外侧部皮肤 ?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或大阴唇) 股支:股三角皮肤 ? 闭孔神经:分布于大腿肌;T10 ? 脐平面 ;T12 ? 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4.掌握脑神经的名称、连脑位置和进出颅的位置,脑神经的主要分支名称及分布概况 各脑神经的序号及其连接的脑部和进出颅腔的部位 性质 连接脑的部位 进出颅腔的部位 顺序及名称 ? 嗅神经 感觉性 端脑 筛孔 ? 视神经 感觉性 间脑 视神经管 ? 动眼神经 运动性 中脑 眶上裂 ? 滑车神经 运动性 中脑 眶上裂 ? 三叉神经 混合性 脑桥 第一支(眼支)眶上裂 第二支(上颌神经)圆孔 第三支(下颌神经)卵圆孔 ? 展神经 运动性 脑桥 眶上裂 ? 面神经 混合性 脑桥 感觉性 脑桥 舌咽神经 混合性 延髓 颈静脉孔 ? 迷走神经 混合性 延髓 颈静脉孔 ? 副神经 运动性 延髓 颈静脉孔 ? 舌下神经 运动性 延髓 舌下神管 脑神经的分类:感觉性脑神经:含躯体或内脏感觉纤维(?、?、?) 运动性脑神经:含躯体或内脏运动纤维(?、?、?、?、?) 混合性脑神经: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 混合性脑神经 (一)、三叉神经分支 (1)眼神经(感觉性):穿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 (2)上颌神经(感觉性):穿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 (3)下颌神经(混合性):经卵圆孔出颅 三叉神经损伤表现:同侧的面部皮肤及眼、口和鼻粘膜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二)、面神经 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1)鼓索: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味蕾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下颌下神经节换元?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分泌 (2)岩大神经: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翼腭神经界换元?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 (3)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 颅外分支:颞支:额肌、眼轮匝肌等 颧支:眼轮匝肌及颧肌 颊支:颊肌、口轮匝肌及口周围肌 下颌缘支:下唇诸肌 颈支:颈阔肌 损伤侧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闭眼困 面神经管外损伤: 难、角膜反射消失;不能鼓腮、流涎、口角偏向健侧。 面神经管内损伤:除面瘫外,还出现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 (三)、舌咽神经 舌支:舌后1,黏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 主要分支 损伤表现:同侧舌后1/3味觉消失,舌根及咽峡部感觉消失,同侧咽肌无力。 (四)、迷走神经 右喉返神经发出处较高,勾绕右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较低,勾绕主动脉弓,二者返回上行于气管食管旁沟内。 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脉或用止血钳时,易于损伤此神经,导致声音嘶哑;若两侧同时损伤,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五)、舌下神经 一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同侧半舌肌瘫痪,继而舌肌萎缩,伸舌时,由于患侧颏舌肌瘫痪,健侧颏舌肌牵拉力量强于患侧,故舌尖偏向患侧。 5.掌握内脏运动神经的组成及其低级中枢的位置;了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的神经,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为称为自主神经系或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脊髓Tl,L3灰质侧角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脑干的4对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S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前支 五、感觉器官 1.掌握角膜、巩膜、睫状体及视网膜视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角膜:占外膜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有屈光作用。角膜分5层:?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层;?后界层;角膜内皮。 (2)巩膜:占外膜的后5/6,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白色不透明。前接角膜,后续神神经鞘。巩膜与角膜移行处,称角膜缘,角膜缘内侧深部有一环形血管,称巩膜静脉窦,ahi房水回流的通道。 (3)睫状体: 位于角膜与巩膜移行处内面,是中膜最厚部分。其前部为细长、隆起呈放射 状排列的皱襞,称睫状突,睫状突发出睫状小带连于晶状体,后部平坦,称睫状环。睫状体 内有睫状肌,该肌舒缩牵动睫状小带,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睫状体还具有产生房水的作用 (4)在视网膜视部,于视神经起始处,可见一白色圆盘状隆起,称视神经盘,旧称视乳头。该处无感光细胞因而无感光功能,称盲点。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5mm处有一黄色校区,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视力(辨色力、分辨力)最敏感的部位。 2.掌握眼球折光装置的组成及其功能 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光线经过该系统多次折射后可到达视网膜。外界的光线需经过哪些结构的折射才能投射到视网膜上, 外界的光线需经过角膜、(眼前房、瞳孔、眼后房)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才能投射到视网膜上。 3.掌握房水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 房水产生于睫状体?眼球后房?瞳孔?眼球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 ?汇入体循环。 ?眼静脉 4.了解泪器的组成及泪液的排出途径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泪液排出途径:泪腺?泪腺排泄管?上、下泪点?上、下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 5.掌握运动眼球的肌肉的名称和作用 6.上壁——盖壁,与颅中窝相邻 下壁——颈静脉壁,与颈 心血管系统:心、动脉、静脉和连于动脉、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心血管系统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实现神经—内分泌调节以维持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等均起重要作用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组成和功能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意义:将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部,将代谢产物运回心。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意义:进行气体交换。 3.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心各腔的形态结构;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心的血供;了解心包、心包腔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1)心的位置:心斜位于胸腔中、中纵隔 右缘:垂直圆钝,由右心房构成,向上延续为上腔静脉右缘。 下缘:近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冠状沟(房室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分界 四条沟 前、后室间沟: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 房间沟:于心底部,左右心房在心后面的分界标志。 ?室间隔分为肌部和膜部。膜部容易发生室间隔缺损。 (3)心各腔的形态结构 ?右心房: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 右心房内可见结构: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卵圆窝、右房室口、界嵴 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右心室:入口:右房室口; 出口:肺动脉圆锥 右心室的结构:右房室口、三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隔缘肉柱、室上嵴、流入道、流出道、肺动脉口、动脉圆锥 ?左心房:入口: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 ?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有二尖瓣。 出口:主动脉口。左心室流出道又称主动脉前庭 左心室的结构:左房室口、二尖瓣、腱索、乳头肌、流出道是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左、右心室的瓣膜各有哪些,其功能如何, 左心室的入口处有左房室瓣(二尖瓣),当心室收缩时瓣膜关闭,可阻止血液返流入左心房;出口处有主动脉瓣,当心室舒张时瓣膜关闭,阻止血液从主动脉返回左心室。 右心室的入口处有右房室瓣(三尖瓣),当心室收缩时瓣膜关闭,可阻止血液返流入右心房;出口处有肺动脉瓣,当心室舒张时瓣膜关闭,阻止血液从肺动脉返回右心室。 (4)、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组成:窦房结、节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耶(Purkin(1)心的位置:心斜位于胸腔中、中纵隔 右缘:垂直圆钝,由右心房构成,向上延续为上腔静脉右缘。 下缘:近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冠状沟(房室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分界 四条沟 前、后室间沟: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标志 房间沟:于心底部,左右心房在心后面的分界标志。 室间隔分为肌部和膜部。膜部容易发生室间隔缺损。 ? (3)心各腔的形态结构 ?右心房: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 右心房出口:肺动脉圆锥 右心室的结构:右房室口、三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隔缘肉柱、室上嵴、流入道、流出道、肺动脉口、动脉圆锥 ?左心房:入口: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 ?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有二尖瓣。 出口:主动脉口。左心室流出道又称主动脉前庭 左心室的结构:左房室口、二尖瓣、腱索、乳头肌、流出道是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口、主动脉瓣 ?左、右心室的瓣膜各有哪些,其功能如何, 左心室的入口处有左房室瓣(二尖瓣),当心室收缩时瓣膜关闭,可阻止血液返流入左心房;出口处有主动脉瓣,当心室舒张时瓣膜关闭,阻止血液从主动脉返回左心室。 右心室的入口处有右房室瓣(三尖瓣),当心室收缩时瓣膜关闭,可阻止血液返流入右心房;出口处有肺动脉瓣,当心室舒张时瓣膜关闭,阻止血液从肺动脉返回右心室。 je)纤维。 功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传导冲动,从而引起心的节律性收缩。 (5)、心的血供 心由左、右冠状动脉供血。静脉血主要经心的静脉回流,最终汇入冠状窦,小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心本身的循环称冠状循环。 (一)动脉: 右冠状动脉 1)行径:起自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根部间入冠状沟右行,至房室交点形成倒“U”形弯曲分为两支。 2)分支: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行,分布两室后壁及室间隔后1/3; 左室后支:左行分布于左室后壁; 3)分布范围:右半心、室间膈后1/3、部分左室后壁、窦房结、房室结。 左冠状动脉: 1)行径:自主动脉左窦,左心耳与肺动脉根部之间入冠状沟左行分支。 2)分支:前室间支:左心室前壁、右心室部分前壁、室间隔前2/3; 旋支:沿冠状沟左行,绕心左缘分布于左心室膈面。 3)分布范围:左半心、窦房结、房室结、室间隔前2/3、部分右室前壁。 ?由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营养动脉多发生自右冠状动脉,故临床上右冠状动脉 阻塞常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二)、静脉 ?心最小静脉:没有瓣膜,故冠状动脉阻塞时,心最小动脉可成为心肌从心腔获得血液供应的一个途径 ?心前静脉:起于右室前壁跨过冠状沟,注入右心房。 ?冠状窦:其右端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属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6)、心包概念:包裹在心和心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外层为纤维性、内层为浆膜性心包。 4.掌握动脉导管的概念及其演变 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的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称动脉韧带,为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索后形成的遗迹。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 5.了解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部; 主动脉是体循环中最大的动脉主干,起自左心室,起始后,先斜向右前上方,达第2胸肋关节的高度转 向左后,呈弓形跨越左肺根后,弯向左后下行,至第4胸椎体下缘移行为降主动脉,沿脊柱的左前方下行,于第12胸椎的水平,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腔,至第4要追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主动脉可依据其走行部位和形态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三部。降主动脉又以膈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6.掌握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名称及其分布,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的名称,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的名 称,上肢动脉主干的名称,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和位置,腹主动脉的分支名称(腹腔干、肠系膜上和下动脉)、分支及分布,子宫动脉的行程,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78 345612 答:(1)主动脉弓的凸侧自右向左依次发出三大分支,即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 短而粗,发出后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两终支。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窦壁外膜深面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为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的调节血压。当血压升高时,窦壁扩张,血管壁的侧压力增加,可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2)颈外动脉共发出8个分支。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向后发出枕动脉和耳后动脉; 自内侧壁发出咽升动脉;最后的终末支是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 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 (3)锁骨下动脉主要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4)上肢的动脉主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和掌深弓 (5)掌浅弓:由尺动脉的本干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和指浅屈肌腱及其腱鞘之间。 掌深弓:由桡动脉的本干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及其腱鞘的深面。 (6)腹主动脉主干: 壁支:主要有膈下动脉、腰动脉和骶正中动脉。(腰动脉共有4对) 脏支:成对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女性卵巢动脉 不成对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1 2)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 腹腔干 b. 3)脾动脉脾支 胃短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腹主动脉发出的不成对脏支有哪些,它们分别营养哪些器官, 腹主动脉发出的不成对脏支有 ?腹腔干,发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的分支营养肝、胆、胰、脾、胃、十二指肠。 ?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的分支 营养空、回肠和部分大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发出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营养部分大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 肠上段) 分布在胃的动脉主要有哪些:来自何动脉, 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来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 胃短动脉来自于脾动脉。 (7)子宫动脉(来源于髂内动脉):发出后,沿骨盆侧壁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在距子宫颈外侧约2cm 处,于输尿管的前上方跨过。 (8)下肢动脉主干: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祖辈动脉、胫后动脉、足底弓 7.了解上腔静脉系的组成、属支及收集范围 组成: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胸肋结合处的后方合成。 属支:左、右头臂静脉,奇静脉 收集范围:人体上半身(头颈、胸部—心、肺除外、上肢)的静脉血。 ?头臂静脉左右各1,分别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左侧头臂静脉较右侧长,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 ?面静脉通过眼静脉或其属支与海绵窦相通,或通过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再至海绵窦。由于面静脉缺乏瓣膜,感染可沿上述途径从面静脉蔓延至颅内静脉窦。故将鼻根至两侧口角间的三角形区,称“危险三角”。 ?上肢浅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8.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 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由指背静脉和掌背静脉形成)的桡侧,弯曲向上行于前臂的桡侧,转行至前臂前面,于肘部的前外侧向上至肱二头肌外侧,经三角肌和胸大肌间沟,穿过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贵要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在前臂的后内侧面上升,至肘部远侧时转向前面。在此借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相连接。贵要静脉在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之间的浅面上行至臂部肱二头肌的内侧,于臂的中下部穿过深筋膜与肱静脉伴行一段后汇入腋静脉或肱静脉。沟上行至臂中点平面,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上行注入腋静脉。 肘正中静脉:斜行于肘前部皮下,连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之间,并借交通支与深静脉相连。肘正中静脉是临床输血、采血和药物注射的常用部位。 9.了解下腔静脉的组成、属支及收集范围 组成: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水平汇合而成。沿脊柱前方和腹主动脉的右侧上升,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过膈的中心腱上行并开口于右心房。 属支:壁支:膈下静脉;腰静脉。 脏支:(成对脏器):?睾丸静脉/卵巢静脉:左侧注入左肾静脉,右侧注入下腔 ?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左侧注入左肾静脉,右侧注入下腔静脉?肝静脉:静脉 三条,在腔静脉沟注入下腔静脉、。 收集范围:人体下半身(下肢、盆部、腹部)的静脉血。 ?睾丸静脉曲张易发生于哪一侧,为什么? 睾丸静脉曲张易发生在左侧。因为右睾丸静脉以锐角注入下腔静脉, 左睾丸静脉以直角注入左肾静脉, 由于左睾丸静脉内血液回流的阻力大于右侧, 所以睾丸静脉曲张常发生在左侧。 10.掌握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大隐静脉:是人体最长的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份,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伴隐神经上行,经过膝关节的后内侧,在大腿内侧面继续上行并渐转至浅面,于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在注入隐静脉裂孔前还收纳5条浅静脉: 股外侧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 静脉和阴部外静脉。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由趾背静脉在趾骨远侧端皮下汇合而成)的外侧份,经外踝的后方,沿小腿后面中线上行,经腓肠肌两头之间至腘窝,穿深筋膜注入腘静脉。 11.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及其特点,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主要侧支循环途径及其临床意义 ?肝门静脉系统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 组成: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在胰颈后方合成。 特点: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无静脉瓣 属支::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胃右动脉、胆囊 静脉、 附脐静脉。 收纳范围:腹腔 胸腹壁静脉、腹壁上静脉 上腔静脉 胸壁浅静脉、腹壁下静脉 下腔静脉 12.了解淋巴系的构成及配布特点 ?淋巴系统由淋巴组织、淋巴管道和淋巴器官组成 ?全身共有9条淋巴干、它们是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和单个的肠干。全身9条淋巴干最终分别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位于组织间隙内,以膨大的盲端起始,彼此吻合成网。 13.掌握胸导管的行径及收纳范围 胸导管:是全身最粗大的淋巴管道,长约30~40cm。 行程:胸导管起始于第1腰椎前方的乳糜池(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上行于食管的后方,至第五胸椎高度转向左侧上升,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呈弓状弯曲,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静脉角前,胸导管接收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的淋巴。 收纳范围:胸导管收纳全身3/4的淋巴回流,收集了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半(全身3/4部位)的淋巴。即腹、盆腔全部脏器(肝的膈面除外)和下肢的淋巴管;胸前壁左半,胸后壁的全部淋巴,左肺,心的左半以及头颈部左半和左上肢的淋巴。 在临床上因丝虫病而阻塞胸导管可致其远端的毛细淋巴管破裂而产生乳糜尿。 14.了解右淋巴导管的组成和收纳范围 右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收纳范围:收纳上半身右侧半(约占全身1/4部位)的淋巴。 15.了解头颈部主要淋巴结群的分布部位、收纳范围,腋淋巴结分群、收纳范围及其临床意义,腹股沟淋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 七、呼吸系统 1.了解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 鼻腔向前经鼻孔与外界相通,向后经鼻后孔通咽,并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下鼻道的前部有鼻泪管的开口。 2.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 鼻旁窦共有四对,额窦、上颌窦、蝶窦和筛窦,筛窦又分前、中、后3群小房。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额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额骨内外板之间 .开口于中鼻道 ;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前、中、后三群 .前群和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上颌窦的开口高于窦底,并且开口狭窄,所以上颌窦炎症引流不畅,易积脓。 3.掌握喉的构成、喉腔的分部 ?喉位于颈前部中份,平对第5~6颈椎高度,女性比男性稍高,小儿比成人高, 老年人则较低。喉向上借喉口通咽,向下续气管。 ?喉的软骨包括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 ?甲状软骨是最大的喉软骨。 ?会厌软骨为喉的惟一活瓣,当吞咽时,喉口即被会厌关闭,以防止食物和唾液误入喉腔。 ?喉腔上方借喉口通喉咽,下通气管,喉又是发音器官 ?左、右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前3/5为膜间部,后2/5为软骨间部。喉腔内上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前庭襞 下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声襞。 ?喉腔可借前庭襞和声襞分为上、中、下3部分。 喉口至前庭裂平面之间的部分,称喉前庭;前庭裂平面至声门裂平面之间的部分是喉中间腔,其两侧向侧方突出至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梭形隐窝,称喉室 。声门裂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的部分,称 声门下腔。声门下腔部粘膜下组织比较疏松,故炎症时易引起喉水肿;幼儿因喉腔较窄小,水肿时易引起阻塞,造成呼吸困难。 ?临床上常将喉腔3部分分别称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4.掌握左、右支气管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气管上端平第6颈椎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分杈处,称气管杈,其内面形成向上凸的纵嵴,呈半月状,称气管隆嵴,常略偏向左侧,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左主支气:细、长、倾斜 。 右主支气管:粗、短、较直 气管异物进入右主支气管 5.掌握肺的形态、构造和分叶 位置: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膈的上方,因心位置偏左,故左肺狭长,右肺略宽短 形态:肺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圆钝,伸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5cm 肺底:又称膈面,稍向上凹 两面:肋面(外侧面)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 纵隔面(内侧面)中部有长圆形凹陷叫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出 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从上向下:左肺根: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左肺下静脉 右肺根:右主支气管、右肺动脉、右肺下静脉 三缘:前缘:锐薄,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切迹下方为左肺小舌 后缘:钝圆,靠脊柱 下缘:较锐,伸入膈和胸壁之间的肋膈隐窝内 分叶: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6.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胸膜隐窝及其临床意义 胸膜概念:为覆盖在肺表面、胸壁内面、纵隔侧面以及膈上面的一层浆膜。 胸膜腔概念: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部互相延续,形成一个封闭的腔隙,称胸 膜腔。正常胸膜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壁胸膜的分布:胸膜顶、肋胸膜、膈胸膜、纵膈胸膜四部分。 胸膜隐窝:不同部位的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处,胸膜腔留有一定间隙,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充满此空间,这些间隙称胸膜隐窝。肋膈隐窝(肋膈窦):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炎症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所以该处为临床胸膜腔穿刺或引流的部位。 7.了解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肺下缘: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在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 胸膜下界:在锁骨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在腋中线处与第10肋相交,在肩胛线处与第11肋相交 8.了解纵膈的概念及其分区 纵隔概念: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结缔组织的总称 分部:以胸骨角平面分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 ?上纵隔主要内容: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气管、食管、胸导管和淋巴结 ?下纵隔 1)前纵隔内容:胸腺下部、前纵隔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2)中纵隔内容:心包、心及出入的大血管、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及淋巴结 3)后纵隔内容: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及分支、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淋巴结 八、消化系统 1.了解舌的形态和构造,掌握舌乳头的形态分类及其功能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 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舌乳头:?丝状乳头:呈白色丝状,司一般感觉 ?菌状乳头:呈红色圆形,司味觉 ?叶状乳头:在舌侧缘后部,呈叶状,司味觉 ?轮廓乳头:在界沟前,7-11个,司味觉 2.了解乳牙和恒牙的名称、牙式和出牙时间,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 乳牙共20个,恒牙全部出齐共32个。每个牙在形态上分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芽组织由牙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磨牙:牙冠最大呈方形,上颌磨牙3个牙根,下颌磨牙两个牙根 3.掌握三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腺导管的开口部位 腮腺:位于耳的前下方,并伸至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窝内,腮腺导管开 口于上颌第2磨牙所对应的颊粘膜上。 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的深面,腺管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位于舌下襞的深面,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4.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点 位置: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起于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分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交通关系:前上方借鼻后孔通向鼻腔;前方借咽峡通向口腔;前下方借喉口通喉腔;向下通食管;鼻咽部可借咽鼓管通向中耳鼓室。咽鼓管咽口借咽鼓管通中耳鼓室。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上有一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5.掌握食管的形态、分部、食管的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食管为前后扁窄的肌性管道,上端于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咽,下行穿过膈的食管裂孔,下端约于第11胸椎左侧与胃连接,全长约25cm。可分为颈部、胸部、腹部。 食管的分部:颈部:自始端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5cm 胸部:自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至食管裂孔,长约18~20cm 腹部:自食管裂孔至贲门,最短,长约1~2cm 食管的狭窄部:第一处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 第二处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处狭窄在食管穿膈处,距中切牙40cm。 这些狭窄尤其是第二个狭窄部常为异物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当进行食管内插管时要注意这3个狭窄。 6.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位置:胃在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体右侧。 形态:胃有两口、两缘和两壁。两口为入、出口。入口叫贲门,续食管,出口叫幽门,接十二指肠;两缘为上、下缘。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胃小弯的最低处有一切迹叫角切迹;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 两壁即前壁和后壁。 分部:胃分为4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1)贲门部:为靠近贲门的部分(2)胃底:为胃的左上方,高出贲门的部分;(3)胃体:为胃底和角切迹之间的部分。(4)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幽门窦近胃小弯处) 7.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分部及各部的主要构造 形态:呈“C”字形包绕胰头 分部: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上部:长约5cm,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 ?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 起点的标志 8.了解空、回肠的结构特点 空肠管径较粗,肠壁较厚,血管较多,颜色较红。 回肠管径较细,肠壁较薄,血管较少,颜色较淡,环状襞、绒毛疏而低。 9.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其形态特点 大肠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结肠和盲肠具有3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这3个特征结构是区别大肠和小肠的标志。 10.掌握阑尾的形态、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6~8cm,分回肠前、后位和盲肠后、下位等。三条结肠带汇集在阑尾根部,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根部体表投影:?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点) ?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 11.了解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肝曲) 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曲),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12.了解直肠的位置、形态和构造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骶骨的后方 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 特征 7cm 肛窦:肛瓣与相邻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粪屑易积存在窦内,如发生感染科引起肛窦炎。 齿状线: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环行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 称内痔,齿状线以下的称外痔。 白线:在肛门上方1~1.5cm处,在活体皮肤上可见有浅蓝色的环形线,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13.了解肝的形态、位置及其功能 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形态:呈楔形,分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 上面称膈面,借镰状韧带分成肝左叶和肝右叶。 下面称脏面。脏面有呈“H”形的沟,右纵沟前部称胆囊窝,容纳胆囊;右纵沟后部称腔静脉沟,内有下腔静脉通过。左纵沟前部有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及神经、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肝的脏面借“H”形的沟分为肝左叶、肝右叶、方叶和尾状叶四部分。 肝门位于脏面正中的横沟,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和淋巴管进出肝的门户。 14.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的产生及其排出途径 肝外胆道包括肝左叶、肝右叶、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 胆汁在非进食时和进食时的排出途径。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将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或胆囊的管道称为输胆管道。非进食时,肝胰壶腹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肝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小叶间胆管? 赫令管?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与浓缩。 进食时,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胆囊内的胆汁经胆囊?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腔内。 15.了解胰的形态和位置 胰呈狭长的三棱形,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分头、颈、体、尾4部分 九、泌尿系统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掌握肾形态、位置和构造,肾的被膜及肾的固定装置 肾的形态:肾呈蚕豆形,分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两缘。上端宽而薄,下段窄而厚。前面较凸,朝向前外侧;后面较平坦,贴腹后壁。外缘隆凸,内缘中部凹陷,有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称肾门。出入肾门的结构叫肾蒂(自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为肾窦。 肾的位置:肾位于腹膜后方,脊柱两侧。左肾位于第11胸椎的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的椎间盘间,右肾则在第12胸椎的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的椎体上缘间。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肾门平第一腰椎,距正中线5cm。 肾的被摸: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肾的固定因素:有肾被膜、肾血管、毗邻器官、腹内压以及腹膜。 肾门:又称脊肋角,是第12肋骨下缘与竖脊肌的外侧缘相交组成的三角区域,肾疾病时此处可有触痛及叩击痛。 3.掌握输尿管的分部、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分部:腹部、盆部和壁内部 狭窄部位:有三处狭窄,第一处在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第二处在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小骨盆入口处);第三处在输尿管壁内部(穿膀胱壁处)。这些狭窄是输尿管结石嵌顿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4.了解膀胱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膀胱三角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可分尖、底、体、颈4部分。膀胱尖细小,朝向前上方;膀胱底近似三角形,朝向后下方;膀胱尖与膀胱底之间的部分称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以尿道内口与尿道连接。成人的膀胱位于盆腔的前部。其前方为耻骨联合;后面在女性与子宫和阴道相邻;在男性则与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相邻;下方在女性邻接尿道生殖膈,男性邻接前列腺。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称膀胱三角。无论膀胱处于空虚火充盈时,粘膜均保持光滑状态,永不形成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十、生殖系统 1.了解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输精管道及附属腺(前列腺、精囊、尿道球腺),外 生殖器包括阴茎和阴囊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和阴蒂。 2.掌握睾丸的形态、位置及其功能 3.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精索的构成 4.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及其临床意义 部位有三处:海绵体,膜部,前列腺部 狭窄有三处:尿道外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内口。 弯曲有两处:耻骨前弯,耻骨下弯 5.掌握精子的产生及其排出途径 生精小管?直精小管?睾丸网?输出管?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体外 6.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其功能 位置:子宫底的两侧,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 分部:由内侧向外侧依此为子宫部、峡部,壶腹部和漏斗部。 输卵管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输卵管结扎的部位输卵管狭部。 7.掌握输卵管的分部及其意义 8.掌握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 形态:成人的子宫呈前后略扁、倒置的梨形。 分部: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三部分,其中子宫颈又分子宫颈阴道上部和子宫颈阴道部。 体位: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当人体直立时(膀胱排空时),子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 位置:子宫位于盆腔内,膀胱与直肠之间。其下端突入阴道,两侧连有输卵管和子宫阔韧带。 固定装置:子宫借韧带、阴道、尿生殖膈和盆底肌等保持其正常位置。 固定子宫的韧带有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和骶子宫韧带等。 ?子宫阔韧带:连于骨盆侧壁,限制子宫向两侧活动。 ?子宫圆韧带:连于大阴唇皮下,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子宫主韧带:连于骨盆侧壁;固定子宫颈、阻止子宫下垂。 ?骶子宫韧带:连于骶骨前面;维持子宫前屈状态。 十一、腹膜 1.了解腹膜、腹膜壁层和脏层配布,掌握腹膜腔的概念 腹膜腔的概念:为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男性腹膜腔为一完全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2.了解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大网膜和网膜囊的位置 小网膜:是自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左侧部从肝门至胃小弯,称肝胃韧带 ;小网膜的右侧连接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其内走行着出入肝的重要管道,即右前方的胆总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和两者后方的肝门静脉。小网膜游离缘后方为网膜孔,通过网膜孔可进 入胃后方的网膜囊 3.掌握各系膜的名称、位置 ?肠系膜是将空、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为肠系膜根, 长约15?,自第2腰椎左侧起,斜向右下跨过脊柱及其前方结构,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方,阑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走行于系膜的游离缘内,故阑尾切除时,应从系膜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 ?横结肠系膜是将横结肠系连于腹后壁的横位腹膜结构,其根部自结肠右曲起始,向左跨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头等器官前方,直至结肠左曲 ?乙状结肠系膜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左下腹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附着于左髂窝和骨盆左后壁 4.掌握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主要陷凹位于盆腔内,男性在膀胱与直肠之间有直肠膀胱陷凹,凹底距肛门约7(5? 女性在膀胱与子宫之间有膀胱子宫陷凹;直肠与子宫之间为直肠子宫陷凹,也称Douglas腔,较深,与阴道后穹间仅隔一薄的阴道壁。站立或半卧位时,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最低部位,故积液多存在于这些陷凹内。 十二、内分泌系统 1.了解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其功能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广泛散在于其他器官和组织内的内分泌细胞,产生肽类或单胺类激素,作用于邻接的细胞及相邻的细胞群,或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远处的细胞 固有内分泌系统:由单个或成群的细胞和独立的无管腺组成(内分泌器官),其产生的激素由血液运输到 远处效应器细胞 作用:参与调节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活动,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胸腺、松果体的形态及位置及其功能 (一)、甲状腺 形态及位置:位于喉下部、气管上部的两侧和前面,舌骨下面的深肌。略呈“H”形,由左、右两个侧叶和中间的甲状腺峡部组成。侧叶位于喉下部与气管上部的两侧,上平甲状软骨中点,下至第6气管软骨,后方平对第5 ~ 7颈椎。甲状腺峡部位于第2 ~ 4 气管软骨前方 功能: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基础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 临床:甲状腺机能亢进:基础代谢增高,心率增快,失眠烦躁,体重降低,眼球突出 甲状腺功能不全:粘液性水肿 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呆小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缺碘引起 (二)、甲状旁腺: 呈扁椭圆形,棕黄色,黄豆大小,位于甲状腺侧叶背面的甲状腺被囊内,上、下各一对 功能: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 临床:甲状旁腺切除:血钙降低,引起肌肉抽搐 机能亢进:血钙增高,引起骨质疏松,易骨折 功能不足:骨和牙齿过度骨化,血钙降低,神经兴奋性增高 (三) 垂体 位置:颅中窝蝶骨体的垂体窝内,借漏斗连于下丘脑。 形态:呈卵圆形,灰红色。 临床: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分泌过盛——巨人症 生长激素成人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四)、肾上腺 位置:位于腹膜后间隙内,附于肾上端的内上方。 形态: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呈三角形 功能:皮质:分泌皮质激素调节水、盐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性激素 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血压上升 (五)、松果体 位置:上丘脑缰连合的后上方,附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 功能:分泌褪黑激素,可限制性激素的释放,进而抑制性腺的发育 临床:松果体肿瘤可导致性早熟或第二性征的异常发育 (六)、胸腺 位置:上纵隔的前部,胸骨柄的后方,由左、右两叶组成 功能:分泌胸腺素和促胸腺生成素等激素,使原始淋巴细胞转化为既有免疫能力的T淋巴细胞
本文档为【2012年福建人体解剖学专升本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07
浏览量: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