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11)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11)

举报
开通vip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11)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11) 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 1901年J.H.van't Hoff 范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E.Fischer.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 1907年E.Buchne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11)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11) 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 1901年J.H.van't Hoff 范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E.Fischer.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 1907年E.Buchne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E.Ruther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 1909年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 1910年O.Wallach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M.CurieM.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 1912年V.Grigna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P.Sabatier 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 1913年A.Werner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 1914年T.W.Richar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R.Willstater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未颁奖 1918年F.Haber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 1919年未颁奖 1920年W.Nerst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F.Soddy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F.W.Aston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F.Pregl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颁奖 1925年R.Zsigmo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1926年T.Svedlb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 1927年H.Wieland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 1928年A.Windaus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A.Harden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 H.von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 1930年H.FischerH.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C.Bosch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F.Bergius贝吉乌斯德国 1932年I.Langmu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未颁奖 1934年H.C.Urey尤里美国发现重氢 1935年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I.Joliot-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 1936年P.Debye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1937年W.Haworth霍沃斯英国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 P.Karrer卡雷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 1938年R.Kuhn库恩德国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A.Butenandt布特南特德国研究性激素 L.Ruzick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未颁奖 1941年未颁奖 1942年未颁奖 1943年G.Hevesy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 1944年O.Hahn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A.Virtanen维尔塔宁芬兰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J.B.Sumner萨姆纳美国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 L.H.Northrop诺思罗普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W.M.Stanley斯坦利美国 1947年R.Robinson鲁宾逊英国研究生物碱 1948年A.W.K.Tiselius梯塞留斯瑞典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 1949年W.F.Giauqu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 1950年O.DielsK.Alder阿尔德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 1951年E.M.McMillan麦克米伦G.T.Seaborg西博格美国人工合成超铀元素 1952年A.Martin马丁R.Synge辛格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 1953年H.Staudinger施陶丁格德国提出高分子概念 1954年L.Pauling鲍林美国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 1955年V.Du Vigneaud杜·维尼奥美国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1956年N.Semyonov谢苗诺夫前苏联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C.Hinshelwood欣谢尔伍德美国 1957年A.R.Todd托德英国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F.Sanger桑格英国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年J.Heyrovsky海洛夫斯基捷克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W.F.Libby利比美国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 1961年M.Calvin开尔文美国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M.F.Perutz佩鲁兹英国测定血红蛋白结构 J.C.Kendrew肯德鲁英国 1963年K.Ziegler齐格勒德国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 G.Natta纳塔意大利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 1964年D.C.Hodgkin霍奇金夫人英国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 1965年R.B.Woodward伍德沃德美国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 1966年R.S.Mulliken马利肯美国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 1967年R.G.W.Norrish诺里什英国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 G.Porter波特英国 M.Eigen艾根德国 1968年L.Onsager翁萨格美国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D.H.R.Barton巴顿英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O.Hassel哈塞尔挪威 1970年L.F.Leloir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G.Herzberg赫茨伯格加拿大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 1972年C.B.Anfinsen安分森美国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 S.Moore莫尔美国 W.H.Stein斯坦美国 1973年E.O.FischerE.O.费歇尔德国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P.J.Flory弗洛里美国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975年J.W.Cornforth康福斯英国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 V.Prelog普雷洛格瑞士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Lipscomb利普斯科姆美国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I.Prigogine普里戈金比利时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Mitchell米切尔英国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H.C.Brown布朗美国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G.Wittig维蒂希德国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 1980年P.Berg伯格美国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W.Gilbert右尔伯特美国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 F.Sanger桑格英国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创立前线轨道理论 R.Hoffmann霍夫曼美国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 1982年A.Klug克卢格英国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983年H.Taube陶布美国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 1984年B.Merifield梅里菲尔德美国研究多肽的合成 1985年H.A.Hauptman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J.Karle卡尔勒美国 1986年D.R.Herschbach赫希巴赫美国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李远哲美籍华人 J.C.Polanyi波拉尼美国 1987年C.Pedersen佩德森美国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 J.-M.Lehn莱恩法国 D.Cram克拉姆美国 1988年J.Deisenhofer戴森霍弗德国 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 R.Huber胡伯尔德国 H.Michel米歇尔德国 1989年S.Altman奥尔特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T.R.Cech切赫美国 1990年E.J.Corey科里美国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R.R.Ernst恩斯特瑞士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 1992年R.A.Marcus马库斯美国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 1993年K.B.Mullis穆利斯美国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M.Smith史密斯加拿大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 1994年G.A.Olah欧拉美国研究碳正离子化学 1995年P.Crutzen克鲁岑德国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M.Molina莫利纳美国 F.S.Roweland罗兰美国 1996年H.W.Kroto克罗特英国发现富勒烯 R.F.Curl,Jr.苛尔美国 R.E.Smalley斯莫利美国 1997年P.B.Boyer博耶美国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E.Walker沃克尔英国 J.C.Skou斯科丹麦 1998年W.Kohn科恩奥地利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 J.Pople波普英国 1999年A.Zewail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 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白川英树日本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 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路。2002年: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表彰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分析的方法。 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2005 nobel 化学奖:74岁的法国人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和60 岁的美国人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即发现了化学键在碳原子间是如何断裂和形成的,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06nobel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幢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科恩伯格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人。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英国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三位科学家因核糖体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3名科学家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 2011年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2011年新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以表彰她在揭开DNA分子结构之谜所做出的贡献,虽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弗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理论研究加速了这一进程,但包括克里克本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罗莎琳德对DNA 晶体的X光片才能最终揭开这一谜团的关键。
本文档为【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1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9-05-26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