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doc】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举报
开通vip

【doc】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doc】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齐齐喻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 2010年3月 Mav2Ol0 ?文学?语言 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邓鹏,陈晓 (1.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2.徐州工程学院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关键词]苏轼;徐州;审美价值;创作观 [摘要]苏轼徐州期间散文创作总量不多,但艺术价值却很高,创...

【doc】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doc】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齐齐喻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 2010年3月 Mav2Ol0 ?文学?语言 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 邓鹏,陈晓 (1.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2.徐州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学院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关键词]苏轼;徐州;审美价值;创作观 [摘要]苏轼徐州期间散文创作总量不多,但艺术价值却很高,创作了多篇传世名作. 从对这些散文的分析 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从思想上到创作上都展现出一种新的境界.苏轼徐州时期散 文的特点大致可以用三个 字加以概况,即奇,放,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苏轼散文创作的技法和艺术 特色,以归纳出苏轼在徐州 期间散文创作的两大成就.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10)03—0037—03 onSushi'SAchievementsofProseCreatiOninXuzhou DENGPeng.CHENXiao (1.XuzhouInstituteofArchitectural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116; 2.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Xuzhou Jiangsu221008) Keywords:SuShi;Xuzhou;aestheticvalue;outlookoncreation Abstract:SuShicreatedasmallnumberofproseinXuzhou,mostofwhicharemasterpieces,b utwithhighartisticvalue.From theanalysisofthem.it'Seasytofindoutthathehadanewhorizoninbothconceptonandcreatio n.SuShi?prosesinXuzhoucanbe generallycharacterizedaspeculiarity,boldnessandvariety.Theessaywilldealspecificallyw iththreeaspectsofthetechniquesofSu Shiprosecreationandartisticfeatures,andintroducetwomajorachievementsofhisprosecre ationinXuzhou.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 轼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1年零11个月.苏轼时值 40出头,年富力强,风华正茂.当时徐州被称为"京东门 户",离京都汴京(开封)不远,既是军事要地,又是水陆交通 枢纽和商贾云集之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徐州任上的苏 轼,奋发有为,政绩卓着,深受百姓爱戴. 实践活动会对思想产生影响,"在政绩彰着的同时,苏轼 的文艺活动亦有极大的开展,创作和交流都呈活跃的态 势"….苏轼在徐州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从诗词创作来 看,徐州时期共作200余首.苏轼徐州期间散文创作总量不 多,但艺术价值很高,创作了多篇传世名作.从对这些散文 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从思想到创作上展现出的一种 新境界. 苏轼徐州时期散文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即奇,放, 变.所谓"奇",就是不徇常法,立意,构思,落笔都非同一 般.所谓"放",就是文思泉涌,文势自然奔腾,"在平地滔滔 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所谓"变",就是"随物赋形",推 陈出新,表现出文体,题材,技法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苏轼徐州散文创作的技法和艺术 特色. 一 ,缘情说理,以譬代论 在朝期间,是苏轼政论文创作的高产期.这些承载着他 的政治抱负和见解的文章,针砭时弊,文笔犀利.外任期间, 他也陆续创作了一些名篇.如在徐州创作的《日喻》就是一 难得佳作.《日喻》是针对当时"新学"日益独断的学术风气 有感而发."当时的朝廷设立经义局,王安石领衔新科进士 修定《诗经》,《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周官》的标准注释文本,经官方颁行, 作为科举考试中经义的标准答案,以统一思想.史称'三经 新义',其学说称'荆公新学'."暂且不论"新学"的学术 价值,单其借皇权而定于一尊,则无疑是对思想界的钳制. [收稿日期】2010一O1—30 [作者简介]邓鹏(1978一),男,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唐宋文 学.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200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批准号:XKY2009110) 38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轼痛恨这种"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的社会小 良风气,以《日喻》赠与欲进京应试的徐州酒监吴珀,"阐明 '学'与'道'的关系,意谓'新学'提供的放之四海皆准的 '道'是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体会和实践之'学'的."?J 借此规劝天下的进学者. 《日喻》一文重在解说"道"与"学"之间的关系,两者之 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复杂,难于直接表述清楚,苏轼就借用两 个形象的比喻加以说明,巧妙地表达出两者的关系.第一个 故事是"日喻",文章开头说:"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 者."_4被问的人面对一个什么都看不见的盲人,只得打比 方,用盲人经常接触到的已知的东西来比喻他所不知晓的 "日",最终都只能以偏概全,这个盲人求知"日"的心情迫 切,所得到的知识却与"日"相去甚远.苏轼以盲人求"日" 比喻当时学子求"道",形象地说明了道不可过求,求之甚 急,往往会失去它.那么如何求道呢?他又以南方人擅长潜 水为譬,说明"道不可以求而可致"的道理.他说南方人多 会潜水,是因为他们与水相居,从小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这种擅长潜 水的功夫不是侥幸得来,而是循序渐进,长期实践的结果. 有些"生不识水"的北方人,以为只要得到潜水的方法,按其 操之,就能潜水,结果没有不溺水而亡的.这样的比喻就把 学习和"求道"之间的关系阐释的清清楚楚,起到了"以譬代 论"的艺术效果. 二,纵横开合.变幻多姿 大开大合,腾挪跌宕,变幻多姿是苏轼散文结构上的突 出特点.苏文富于变化,如波涛汹涌翻滚,如烟云乍离乍合, 腾挪跳荡,变化多端;苏文又极其自然,喜怒哀乐之情率性而 出,没有"矫情"的弊病.苏文汪洋恣肆的文风在《放鹤亭 记》中得到充分展现. 《放鹤亭记》在宋代的亭台楼记中是独具,格的,苏轼 写《放鹤亭记》的着眼点不在"亭",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 高雅的主人.在苏轼的笔下,"放鹤亭"的主人张山人是一 个远避尘世的隐者.作者先借养鹤颂扬闲情雅趣,借其纵洒 盛赞隐居之乐.一"酒"一"鹤",怡然自得,作者紧接着以 "卫鼓公好鹤而亡其国","刘伶阮籍之徒"纵酒却可以"全其 真而名后世",真是"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进而强调, 张山人这种隐居生活的其乐无穷,其乐无害,"隐居之乐"胜 于"南面之乐"LoJ. 从写法上分析,《放鹤亭记》开笔于"亭",着眼于"人", 打破了一般亭台楼记的格局.苏轼提笔由"彭城大水"写到 "东山之麓"的"异境",点明亭筑于此.然后由"异境"又跳 跃到"鹤",交待了亭名的由来.紧接着作者又借主客对话 将文势荡开.对话之间,又突然言及"酒".苏轼自谓其文 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中作者笔随意行,触物兴 感.无论"鹤"也好,"酒"也罢,物象跳跃,都不过足作者的 借题发挥,借物抒怀的载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读完《放鹤 亭记》,"隐者之乐"长驻心田,"放鹤亭"却渐渐模糊r. 三,赋兼比兴.随物赋形 苏文给人不落窠臼,不受羁束之感,他的文章很少受文 体束缚,议论文中有大量的叙述,甚至以叙代议.记叙文又 以议论或抒情为主,如《放鹤亭记》.总之,各种表现手法穿 插运用,或赋或议,或比或兴,不拘一格.苏轼认为,只要能 够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方式都可以选择采用. "求达"与"求文"并不矛盾. 《放鹤亭记》中,苏轼以较大的篇幅来发议论.通过主 客对话的间接形式,借"鹤","酒"二字来发议论,说明了"南 面之乐"无以易"隐居之乐".由于作者将说理与叙事,抒情 结合紧密,并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错杂使用,使之浑然一体, 所以尽管议论多些,却不游离文章意脉,读来使人觉得自然 天成. 在苏轼的笔下,草木苍翠的云龙LLl,"冈岭四合,隐然如 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放鹤亭的位置又"适当其缺".每 逢黎明,山鹤由此鼓翅冲天,飞往对面的西山之缺.真是一 幅形态逼真的水墨画!画中有山,有林,有鹤,有人,亭台生 辉,缺口增趣.这里,壮丽奇特的山是静态,"俯仰百变"的 气候是动态多一静一动,相映生色.而它们又与那冲天而起 的飞鹤构成相对的一静一动.作者涉笔成趣,寥寥数语就将 常景化为异境了.文章中作者还以散韵结合的方式增强了 它的诗情画意.苏轼《放鹤亭记》是散文与歌的结合.这也 是本文独具一格的地方.文章尾部的"放鹤招鹤歌",既是 一 首优美的抒情诗,同时也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写意画.在这 首歌,这幅画中,作者把"高翔而下览","啄苍苔而履白石" 的鹤与"黄冠草履","躬耕而食"的主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歌 唱,描绘,又以"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久留"将招鹤归来之 实,人的归隐之意融为一体,从而含蓄,深刻地抒发了作者思 归欲隐的情怀,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艺术创作上的登峰,往往是作家艺术思想的更新,提升 和圆融贯通后的折射,与此同时,创作思想上的变化和成熟, 也会促进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提升.从苏轼徐州期间的散文 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相互应征的关系.就苏轼徐州时 期散文创作的成就而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 "文","道"关系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二是通过创作进一 步实践自由表达的文学主张. 1.对"文","道"关系作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苏轼吸取了韩愈"文以明道",欧阳修"文与道俱"的精 神,主张文道并重,但对"道"的理解他又不同于前者,苏轼 更lJJIJ强调"文"的独立和重要性.苏轼在《日喻》中提出了 "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光辉主张,在这里苏轼明确把"道"归 结为事物的内在规律,认为"道"只能是来自生活的实践和 学习的实践.苏轼所言之"道",简言之,则是现实生活的内 在联系和规律,他源自自然和生活本身,通过持续的学习认 识是可以掌握的.苏轼对"道"的重新认识,直接把"文"拉 进现实生活空间,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要与社会 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只有深入到日常生活巾作家才能获得 丰富,生动的真实感受,创作出绚烂的艺术作品.对"道"的 强涮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文"与"道"的关系和地位. 2.通过创作,进一步实践自由表达的文学主张 人徐以后,苏轼的思想已逐渐过渡到儒,道,释兼善.出 人三家哲学思想的苏轼此时更加注重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 探求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强凋对主体情感,理智的自巾充 第3期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39 分表达,主张文学创作的自由境界是苏轼在徐散文创作的重 要思考和实践. 苏轼评论自己文学创作时说:"吾史如万斛泉源,不择地 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 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不可不止."L7这便是苏轼为我们描绘出的主体在文学创 作中体验到的生命自由境界.文学创作的自由境界,首先源 于创作主体的精神自由.主体的精神自由又来自对客体世 界的规律认识和对自我限制的超越.苏轼由此提出了他"寄 寓"的美学思想.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 于物,而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 物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 为乐."_8苏轼认为生命稍纵即逝,自然天地万世永存,以生 命的短暂对应天地的长久,人是受限制不自由的.只有以生 命的体悟超越这种局限才能获得自由的境界.寓意于物,以 物遣性,人超越物外,心灵是自由的;留意于物,为物所役,精 神是束缚的.寓意于物,主体始终保持着与客体问既联结又 超越的关系,深谙客体的变化发展规律,而又超越客体对主 体的限制. [参考文献] [1]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凡礼点校,198611980. 社,2004:80.[6]苏轼.放鹤亭记.苏轼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孔 [2]苏轼.自评文.苏轼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孔凡 礼点校,1986:2069. [3]王水照,朱刚着.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4:81—82. [4][5]苏轼.日喻.苏轼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孔 凡礼点校,1986:360. [7]苏轼.自评文.苏轼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孔凡 礼点校,1986:2069. [8]苏轼.宝绘堂记.苏轼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孔 凡礼点校,1986:356. (责任编辑李维)
本文档为【【doc】论苏轼在徐州期间散文创作的成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