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油藏工程名词解释

油藏工程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油藏工程名词解释油藏工程名词解释 1.1 油气藏工程名词解释 1.1.1 开发地质名词 1 火成岩:由地壳、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或喷出的情况下冷凝而成的岩石。 2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在温度、压力的影响下改变了组织结构而形成的岩石。 3 沉积岩: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机械或化学分解)、再经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再结晶)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陆地表面占岩石总分布面积的75%。沉积岩与石油的生成、储集有密切关系。它是石油地质工作的主要对象。 4 碎屑沉积岩:在机械力(风力、水力)的破坏作用下,原来岩石破...

油藏工程名词解释
油藏工程名词解释 1.1 油气藏工程名词解释 1.1.1 开发地质名词 1 火成岩:由地壳、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或喷出的情况下冷凝而成的岩石。 2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在温度、压力的影响下改变了组织结构而形成的岩石。 3 沉积岩: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机械或化学分解)、再经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再结晶)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陆地表面占岩石总分布面积的75%。沉积岩与石油的生成、储集有密切关系。它是石油地质工作的主要对象。 4 碎屑沉积岩:在机械力(风力、水力)的破坏作用下,原来岩石破坏后的碎屑经过搬运和沉积而成的岩石。例如砂岩、黄土等。火山碎屑岩则是火山喷发的碎屑直接沉积形成的岩石。 5 化学沉积岩:各种物质由于化学作用(溶解、沉淀化学反应)沉积形成的岩石。如岩盐、石膏等。 6 岩石结构:包括岩石的颗粒、杂基及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7 岩石构造:指组成岩石的颗粒彼此相互排列的关系。 8 岩层:由成分基本一致,较大区域内分布基本稳定的岩石组成的岩体。 9 层里:受许多平行面限制的岩石组成的沉积岩层状构造。 10 水平层里:层面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层里。水平层里表示沉积环境相当稳定。如深湖沉积。 11 波状层里:层面象波浪一样起伏。海岸或湖岸地带由于水的波浪击拍形成的层面。 12 交错层里:一系列交替层的层面相交成各种角度的层里。由于沉积环境的水流或水动力方向改变形成的层里。 13 沉积旋回:岩石的粒度在垂直向上重复出现的一种组合。 14 正旋回:岩石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岩石结构。例如自下而上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的组合。 15 反旋回:岩石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岩石结构。例如自下而上为泥岩、粉砂岩、砂岩、砾岩的组合。 16 复合旋回:中部粗顶底部细的沉积组合。如顶底为泥岩中部为砂岩。 17 沉积韵律:岩层的成份、结构或颜色等有规律重复出现的现象。 18 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特定的岩石组合。例如河流相、湖相等。沉积单元级别划分是相对的。应从油田开发实际出发进行沉积相级别划分。比如,河流相为大相,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为亚相,曲流河的点坝、天然堤、决口扇等为微相。 1 19 沉积微相:指在亚相带范围内具有独特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等剖面上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配置规律的最小单元。 20 开发层系:为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组合,在沉积盆地内可以对比的层系。 21 油层组:在含气油层系的全剖面上某种测井曲线有明显的分段,这些分段上下岩性或岩性组合有明显的变化,含油级别有明显差别,可划为油层组。 22 砂层组:油一气层组内相邻的油气层发育段划分为砂层组,有些油田油层与砂层组合为一段。 23 小层:砂层组内上下为非渗透层分隔开的油气层划为一个小层。 24 油砂体:亦称单油层,一个小层内可包含几个单层,也可以是一个单层。 25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层:在沉积剖面中,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测井曲线易于辨识的标志,如化石层、油页岩等。 26 辅助标准层:指具有标准层的特征或某些特征,分布局限的标准层。 27 标志层:岩性组合明显、测井曲线可以辨识的层段,可选作标志层。 28 地层缺失:在地层对比过程中相对地层标准剖面,缺失某些层段的现象。可以是地层剥蚀、地层断缺或地层尖灭等原因形成的。 29 地层歼灭:岩层的厚度在沉积盆地边缘变薄以至消失的现象。 30 地层超复:当海水或湖水覆盖面逐渐扩大,在新的淹没高地沉积了新的沉积物叫超复现象,或称地理不整合。 31构造地质:研究由地壳运动所决定的地球构造即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32 地层产状:岩层在三维空间的位置。 33 地层走向:指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 34 地层倾向:与走向线成直角相交的垂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方向。 35 地层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最大角度。 36 单斜层:一组岩层向单一方向倾斜且倾向大体一致,称单斜层。 37 地层褶曲:地壳岩层在构造活动中的一种波状变形,它有各种形态和产状,如背斜、向斜等。 38 背斜构造:褶曲两侧岩层倾向相背,向上突起成桥形,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称背斜构造。 39 向斜构造:褶曲两侧岩层倾向相向,向下凹成船形,核部地层新,两翼地层老,称向斜构造。 40 断层:再断裂变动中,沿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相对位移,称断层。 2 41 断层面:分裂岩层为两个不连续断块的破裂面。断块沿此面发生相对位移。 42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43 正断层:倾斜断层面上边的岩块叫上盘,下边的岩块叫下盘,上盘相对下滑的断层称为正断层。 44 逆断层:倾斜断层面上边的岩块叫上盘,下边的岩块叫下盘,上盘相对上移的断层称为逆断层。 45 冲断层: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时称为冲断层。 46 逆掩断层: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在10?至30?之间时称为逆掩断层。 47 断距:发生断层后,相邻两点顺断层面产生位移,此两点位移的距离称为断距。 48 落差:正断层发生后,相邻两点产生的垂直距离。 49 地垒:在一系列断层组合中,两侧断块下降,中部断块升高的组合称地垒。 50 地堑:在一系列断层组合中,两侧断块上升,中部断块下降的组合称地堑。 51 正牵引:正断层在断面附近形成的拖拽地层或挠曲构造,在上升盘形成的背斜式鼻状构造,下降盘形成向斜或与断面倾向一致的单斜。 52 逆牵引:在正断层近断层面下降盘形成的背斜或地层倾斜方向与断面倾斜方向相反的单斜称逆牵引。 53 断阶构造:分布于单斜上的断裂将单斜切割为若干呈阶梯状分布的断块时,称断阶构造。 54 鼻状构造:背斜褶曲一端向下倾没,另一端抬起的构造。 55 裂缝:岩石受外力或内应力时,丧失结合力产生破裂但没有产生位移的叫裂缝。 56 储集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储集层。 57 盖层: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岩层称盖层。 58 封堵层:位于储集层侧面的能够封隔油、气侧向运移和逸散的岩层称封堵层。 59 储集空间:储集层内能储集流体的空间,称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 60 原生孔隙:储集岩层内的储集空间形成于岩石形成时的时期,如砂岩颗粒之间的孔隙,是砂岩沉积时形成的,叫原生孔隙。 61次生孔隙:储集岩层内的储集空间形成于岩石成岩以后的时期,如裂缝、溶蚀孔、洞等。 62 油层物性:主要是指油层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能,这两种物性决定了储层所含油气的产能。 63 总孔隙度:岩石样品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称该岩样的总孔隙度或称绝对孔隙度,以百分数表示。 3 64 有效孔隙度:岩样中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流体在其中能够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65 渗透率:在一定压差条件下,岩石能使流体通过的性能叫岩石的渗透性,岩石渗透性的好坏以渗透率数值表示,流体通过孔隙介质时服从达西公式。 66 绝对渗透率:岩石中只有一种流体通过时,求的得渗透率值称绝对渗透率。 67 有效渗透率: 岩石中有两种或三种流体,岩石对其中每一相的渗透率称有效渗透率或相对渗透率。 68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相对渗透率。 69 孔隙喉道:砂岩颗粒堆积,粒间形成孔隙,孔隙和孔隙之间连接的窄细部分称孔隙喉道。 70 喉道中值:喉道的大小以累积频率图表示。图上相应于50%的喉道值称喉道中值。 71 喉道平均值:孔隙喉道大小的平均量度。 72 喉道均质系数:表征一个喉道与最大喉道的偏离值。 73 渗透率级差:研究储层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指标之一,即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74 渗透率变异系数:反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表示围绕渗透率集中趋势的离散程度。 75 渗透率突进系数:层内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也称非均质系数。 76 四性关系:是指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关系。 77 层内非均质:指单油层内的非均质性,一般是岩石垂向组合特征,指渗透率差异程度和夹层分布。 78 层间非均质:指油层与油层之间的非均质性。 79 平面非均质:主要指油砂体在平面上的变化,主要包括油层的油层物性变化和岩性、岩相变化。 80 隔层:对流体流动能起隔挡作用的岩层,碎屑岩中储层中的隔层以泥质岩类为主,也包括少量其他岩性。 81 夹层:单砂层内存在一些不连续的薄层,如泥质、细粉砂质、硅质、钙质等薄层称夹层,它直接影响单砂层的垂直渗透率。 82 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的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这些粘土矿物常充填于储层孔隙中,它的存在方式对储层的物性影响很大。 83 储层敏感性:所有油井的油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对油层损害的程度即为储层敏感性。 84 砂体连通性:各种成因的砂体在垂直向上和平面上相互连通的程度。 4 85地震勘探:采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特征,查明地下地质构造、预测储集层横向变化等,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86、二维地震:在一条观测线上激发和接收地震波,获得地下地质体在二维空间的特征。 87、三维地震:在一个观测面上激发和接收地震波,获得地下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88、四维地震:在同一位置隔一定时间进行重复性三维地震观测,通过研究两次三维地震观测结果的差异,进行油藏监测。 89、高分辨率地震:在野外采用宽频带观测,室内采用高保真处理的地震勘探方法。 90、开发地震:利用地震技术,结合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多学科资料,在油气田开发前期和开发过程中对油气藏进行描述和动态监测的新技术。 91、地震剖面:沿某一方向,由许多地震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道依此排列起来所形成的剖面。 92、水平叠加剖面:只经过水平叠加处理,未进行偏移归位处理所获得的地震剖面。 93、叠偏剖面:先进行水平叠加处理,后进行偏移归位处理所获得的地震剖面。 94、水平切片: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深度)各道的信息,它反映了不同地层在同一时刻(深度)的出露情况。 95、波阻抗剖面:经过反演处理,将野外的地震记录转换为波阻抗(密度乘速度)曲线而形成的剖面。 96、层速度剖面:经过反演处理,将野外的地震记录转换为声波速度曲线而形成的剖面。 97、二步三维偏移:沿X、Y方向各作一次二维偏移,以达到三维偏移归位的目的。 98、一步三维偏移:通过在三维空间的一次偏移,达到三维偏移归位的目的。 99、信噪比:在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与干扰信号能量的比值。 100、分辨率:是指地震资料区分单独地质特征的能力。垂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资料所能区分的地质体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资料所能区分的地质体的最小面积。 101、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总厚度与所用总传播时间之比。 102、层速度:在层状介质中(如沉积岩剖面),某一层内的平均速 度为该层的层速度。 103、波阻抗:岩石的密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乘积。 104、反射界面:具有不同波阻抗值的两个岩层的分界面。 105、反射系数:是指当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反射波能量(振幅)与入射波能量(振幅)的比值。 106、同相轴:地震剖面上相邻地震道地震波相同相位的连线。 5 107、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由2-3个以上的同相轴组成。 108、亮点:是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由于在照相底片上该强反射透明的发“白”,因此称为亮点。 109、平点:同一油藏中,气油或气水界面产生的水平状强反射。 110、极性反转:当砂岩含气时,其波阻抗小于上覆泥岩的波阻抗,使泥岩与含气砂岩界面的反射系数为负值,含气砂岩顶面的反射波极性与其两侧来自含水砂岩顶面的反射波的极性相反,称为极性反转。 111、地震相: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地震反射特征的总和。 112、地震反演:把常规的界面型反射剖面转换成岩层型的测井剖面,将地震资料变成可与测井资料直接对比的形式,实现这种转换的处理过程叫地震反演。 113、地震正演:给定一地质模型,从理论上计算其地震响应(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的过程称正演。 114、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是一种基于模型的反演技术,以地震解释层位作控制,用具有丰富高频信息和完整低频成分的测井资料作为约束条件,推算出高分辨率的地层波阻抗剖面 115、垂直地震测井:在地面激发地震波,深井中检波器在不同深度依此接收地震波,得到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剖面。 116、地震地质剖面:地震资料结合少量钻井资料所编制的地质剖面。 117、地震层序地层学:在地震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学的观点来解释地震资料,预测古代沉积环境、生油和储油岩相分布及可能的有利含油气地带。 118、地震子波:由爆炸(或其它振源)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以冲击波形式传播,破坏介质并使介质发生非弹性形变。在此过程中脉冲本身的能量也迅速衰减,高频成分被强烈吸收。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几百米),波形逐渐稳定,这时地震波有2-3个周期,延续时间60-70毫秒,在继续传播过程中波形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地震子波。 119、合成地震记录:是把声波测井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而得到的地震记录。 120、层位标定: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出地震剖面上各反射波同相轴所对应的地层分界面。 121、AVO技术:利用共深度点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即入射角)的变化规律,估算界面的弹性参数泊松比,推断地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情况。 122、三瞬剖面:是指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三种瞬时参数剖面。 123(测井:在勘探和开采石油过程中、利用各种仪器测量井下地层的物理参数及井的技术状况,分析所记录的资料、进行地质和工程方面研究的技术。 6 124(测井曲线:测量的地层物理参数按一定比例随井深连续变化记录的曲线。 125(电阻率测井:测量地层电阻率的测井方法。 126(微电极测井:使用微电极系进行的测井。 127(侧向测井:采用聚焦电极系,使供电电流向井眼径向聚焦并流入地层的电阻率测井 方法。根据电极的不同组合,分为三侧向、七侧向、双侧向、微侧向、邻近侧向及微球形聚焦测井等。 128(感应测井:采用一组特定的线圈系,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测量地层电导率的测井方法。 129(介电常数测井:使用特定天线测量地层介电常数的测井方法。根据测量目的不同,又分为幅度介电测井,相位介电测井。 130(电磁波传播测井:介电常数测井的一种,它测量电磁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时间和衰减率。 131(自然伽马测井:在井中连续测量地层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射的伽马射线的测井方法。 132(,,,单位:美国石油学会规定的自然伽马和中子伽马的计量单位。规定在美国休斯顿大学自然伽马测井刻度井中测得的高放射性地层和低放射性地层的读数差的1/200为一个,,,自然伽马测井单位。对中子伽马测井、在中子测井刻度井中将仪器零线与孔隙度为,,,的印第安纳石灰岩层的中子测井幅度差值的1/1000为一个,,,中子测井单位。 133(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井中测量由地层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射的伽马射线,进行能谱分析,定量测量地层铀、钍、钾含量的测井方法。 134(密度测井:在井中测量地层电子密度指数的测井方法。用来确定地层体积密度。 135(岩性密度测井:在井中测定地层电子密度指数ρ和光电吸收指数,值的测井方法。 ,,136(补偿中子测井:一种双探测器热中子测井。采用大强度的同位素中子源和不同源距的两个探测器,用比值法补偿井眼的影响。 137(声波测井:测量声波在地层中传播特性的测井方法。 138(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对用多种测井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地质解释。 139(储集层基本参数:指反映储集层性质的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含油气饱和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 140(测井解释模型:测井解释中采用的简化地层模型。它是建立各种测井响应方程的基本工具。 141(测井响应方程:各种测井方法测量的物理参数与地层各部分的物理参数及其相对体积的关系式。 7 142(岩石体积模型:测井解释中最常用的一种简化地层模型,它按岩石各种成分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分别累积其体积、使岩石总体积等于各部分体积之和。而岩石某一物理量是各部分相应的物理量之和”(求“和”方法要视物理量的性质而定),由后者导出测井响应方程。 143(物质平衡方程:岩石体积物理模型内各部分的相对体积之和为,时得到的方程。 144(纯砂岩模型:指地层不含泥质或泥质含量很少的砂岩模型。它认为纯岩石由骨架和有效孔隙两部分组成。 145(泥质砂岩模型:考虑了泥质含量对测井参数的影响,使测井响应方程能同时适用于纯砂岩和泥质砂岩而建立的简化地层模型。泥质砂岩模型由骨架、泥质和有效孔隙三部分组成。 146(双水模型:为了计算泥质砂岩的含水饱和度而采用的一种简化地层模型。它任为泥质砂岩由岩石颗粒(骨架及干粘土)和总孔隙体积两部分组成。而总孔隙体积除了含油气外,还含有两种电阻率不同的水:紧贴孔隙表面的束缚水(“近水”)和离孔隙表面较远的“远”水。 147(地层电阻率因数:完全含水时的岩石电阻率,,与该岩石孔隙中地层水电阻率,,的比值,用,表示。 148(电阻率指数:油气层岩石电阻率,,与该岩石完全含水时电阻率,,的比值,用,表示。 149(阿尔奇公式:由阿尔奇建立的纯岩石解释公式 (,)地层因数,与岩石有效孔隙度Φ的关系式(,,Φ关系式): , ,,,,Φ (,)地层电阻率指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关系式): , ,,,,, , 其中:Φ,孔隙度,,; ,,含水饱和度,,; , ,和,,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常数; ,,胶结指数; ,,饱和指数。 150(,,,交会图:判断岩性和选择岩性模型最常用的交会图。,值用声波和密度计算,,值用中子和密度计算。 151(岩石骨架识别图:用测井数据绘制岩石骨架密度和骨架时差的交会图,其作用与,,,交会图相同。 152(,,,程序:,tlas公司只用一种孔隙度测井资料对泥质砂岩进行分析程序。 8 153(,,,,,程序:改进的泥质砂岩程序,采用多种方法计算泥质含量,用中子密度交会图计算孔隙度和泥质含量。 154(,,,,,,,程序:德莱塞公司针对,,,,,程序改进的较成熟泥质砂岩分析程序,提供了求准泥质砂岩油气层孔隙度和泥质含量的可靠方法。 155(,,,程序:,tlas公司复杂岩性分析程序。用于解释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硬石膏四种常见矿物中任两个矿物加上粘土组成的复杂岩性。 156(,,,,,程序:,tlas公司应用测井资料分析地层中粘土矿物和瓦克斯曼,史密茨模型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泥质砂岩地层的分析程序。 157(,,,,程序:斯伦贝谢公司推出的最优化解释程序,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解释模型所描述的最佳联立方程对地层进行一步步的定量求解。 1.1.2 油层物理名词 1、油藏物理性质 reservoir properties 油气储集的岩石物理性质、储层流体的物化性质及其在地层条件下的相态和体积特性、以及岩石—流体的分子表面现象和相互作用、油气水的驱替机制等,统称为油藏物理性质。 2、岩石物理性质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指岩石的力学、热学、电学、声学、放射学等的各种参数和物理量,在力学特性上包括渗流特性、机械特性(硬度、弹性、压缩和拉伸性、可钻性、剪切性、塑性等)。 3、流体物理性质 fluid properties 油层流体是指油层中储集的油、气、水,它们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各种特性参数、相态特征、体积特征、相互之间的作用特征及驱替特征等。 4、水基泥浆取心 water-base mud coring 水基泥浆钻进时所进行的取心作业。 5、油基泥浆取心 oil-base mud coring 油基泥浆钻进时所进行的取心作业;它保证所取岩心不受外来水侵扰,通常在需要测取油层初始油(水)饱和度时选用。 6、岩心 core 利用钻井取心工具取出的岩石样品。 7、井壁取心 sidewall coring 用井壁取心器从井壁不同部位获取的不同层位的岩石样品。 9 8、岩心收获率 core recovery 指取出岩心的长度与取心时钻井进尺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9、密闭取心 sealing core drilling 用特殊取心技术,使取出的岩心保持钻井时地层条件下流体的饱和状态。 10、压力取心 pressure coring 用特别取心的工艺和器具,使钻出的岩心保持地层的压力,称为压力取心。 11、定向取心 orientational coring 取心时能知道所取岩心在地层中所处方位的取心技术。 12、冷冻取心 freezing core 是一种用冷冻保护岩心的方法,其目的是要防止岩石心中的流体损失和疏松砂岩岩心破 碎。 13、常规岩心分析 routine core analysis 常规岩心分析可分为部分分析和全分析。 部分分析可使用新鲜的或者经过保护处理的小柱状岩心进行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的测定。 全分析必须使用新鲜的或者经过保护处理的小柱状岩心进行空气渗透率、孔隙度、粒度、 碳酸盐含量以及油、气、水饱和度的测定。 14、特殊岩心分析 special core analysis 是指毛细管压力、液体渗透率、气-油相对渗透率、水-油相对渗透率、敏感性试验和润湿 性等实验分析。 15、全直径岩心分析 whole core analysis 利用取心钻头取出的全直径岩心,于实验室内进行分析测定有关参数。 16、岩屑 cutting 钻井过程中收集到的岩层碎屑。 17、砾 gravel 颗粒直径大于或等于1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18、粗砂 coarse sand 颗粒直径在0.5,<1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19、中砂 medium sand 颗粒直径在0.25,<0.5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20、细砂 fine sand 颗粒直径在0.1,<0.25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10 21、粉砂 silty sand 颗粒直径在0.01,<0.1mm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22、粘土 clay 颗粒直径小于0.01mm的各种矿物质。 23、胶体颗粒 colloidal solids 水中含的小于2μm的固态矿物质。 24、次微粒子 submicron particle 水中含有的小于1μm的微粒固体物质。 25、悬浮液 suspension 指粒径1,100μm的固体为分散相、流体为分散介质的分散胶体体系。 26、岩石的粒度组成 grain size composition of rock 构成砂(砾)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表示。 27、筛析 sieve analysis 用筛网测定岩石颗粒组成的一种分析方法。 analysis of setting velocity 28、沉速分析 按颗粒在流体中的下沉速度来确定岩石颗粒组成的一种方法,其依据是斯托克公式。 29、斯托克公式 Stoke's formula 是用来确定球形固体颗粒在液体中下沉速度的公式: 2,gd1,(,1)v,,18 式中:d——颗粒直径; v——颗粒的沉降速度; ρ——液体密度; γ——液体的动力粘度; g——重力加速度; ρ——颗粒的密度。 1 30、粒度组成分布曲线 distribution curve for grain size composition 指某一粒径范围的直径与其所含颗粒的重量百分数的关系曲线,一般用直方图表示。 31、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curve for grain size composition 11 指颗粒的累积重量百分数与其直径对数的关系曲线。 32、不均匀系数 nonuniform coefficient 指砂岩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上某两个累积重量百分数所对应的颗粒直径之比。如累积重量为60%的颗粒直径d与累积重量为10%的颗粒直径d之比。显然,不均匀系数越接近1,表6010 明粒度组成越均匀。因此,不均匀系数是反映粒度组成不均匀程度的一个数值指标。 33、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porosity of reservoir rock 在储层岩石中,由于颗粒大小、形状及排列各异,加之胶结物的多样化,构成孔隙具有极不规则而又复杂的孔隙网络和不同的孔隙大小。 34、岩石的原生孔隙 primary porosity of rock 岩石在其沉积和成岩后未受到任何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存在的孔隙体积称为原生孔隙。 35、岩石的次生孔隙 secondary porosity of rock 岩石受到成岩后的地应力作用或地面水的淋滤作用或其他物理、化学作用,产生裂缝、节理、溶洞和再结晶作用,或上述作用综合影响所产生的孔隙称为次生孔隙。 36、孔隙体积 pore volume 指岩心或所研究的储层内有效孔隙的总容积。 37、闭端孔隙 dead-end pore 指那些只有一端是互相连通的孔隙。即使它们通常可以为流体所渗入,但在正常渗流中流线并不穿过此类孔隙,所以对流体的运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时亦称盲孔(blind pore)或孔穴(pockets of pore)。 38、连通孔隙 interconnected pore 在孔隙中相互连通并对流体在其中运移流动有贡献的孔隙通道。 39、孔隙 pore 是指孔隙介质中流通通道相对宽阔的部分。 40、孔隙喉道 pore throat 孔隙喉道亦称孔颈(necks of pore),是多孔介质中流体通过的孔隙通道中的狭窄部位。 41、孔隙结构 pore structure 指多孔介质中孔隙的大小、几何形态及分布特征。 42、孔隙大小分布 pore size distribution 常用的定义是孔隙体积按具体孔隙大小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习惯上理解为多孔介质中孔隙大小及其所占孔隙空间比例的分布情况。 12 43、孔隙平均值 mean pore size 多孔介质孔隙平均值因定义及计算方法而异,例如可按孔隙体积的加权平均而得出,但更多地按“平均水动力学直径”D的含义从流体力学的意义上取平均值,通常定义为D=4MM(V/S),式中V/S是孔隙采取算术方法求平均值。 44、孔隙结构模型 pore structure model 模型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由球形颗粒排列而成的球粒模型;另一类是由毛细管排列成的毛细管束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其毛细特性关系;第三类是各种结构的网络模型。球粒模型对毛管滞后,为求得水饱和度及剩余油饱和度提供了简便定性解释,但一般不用于毛细压力的定量计算。 45、网络模型 network models 网络模型又分为网络物理模型和网络数学模型。网络物理模型是一种由人工经一定工艺过程而构成的孔隙结构模型,这种模型较接近于实际多孔介质的结构。网络数学模型又分为二维和三维模型,由弥渗理论研究孔隙结构参数对介质中渗流的影响。 46、岩石的绝对孔隙度 absolute porosity of rock 包括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在内的总孔隙体积V与岩石外表体积V的比值称为绝对孔隙度tpf Φ。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其表达式为: a Vtp, ,aVf 47、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effective porosity of rock 岩石中流体可以进入的连续或互相连通的孔隙体积V与岩石外表体积V的比值称为有效epf孔隙度Φ,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其表示为: e Vep,, eVf 48、最大孔喉半径 maximum radius of throat 在定义范围里(如某样品、某油藏、某油田等)微观孔喉半径的最大值。 49、平均孔喉半径 mean radius of throat 在定义范围里(如某样品、某油藏、某油田等)微观孔喉半径的平均值。 50、微观均质系数 microscopic uniformity coefficient 是最大孔喉半径与平均孔喉半径的比值,它表征了微观均质状况。 51、迂曲度 tortuosity factor 13 渗流过程中流体质点实际走过的路程长度L与宏观渗流方程中所假定的流体质点通过的路e 2程长度L的比值的平方(L/L)定义为迂曲度T。 e 52、储层综合弹性系数 complex elastic coefficient of reservoir rock 指油层压力每降0.1MPa,由于流体膨胀和岩石孔隙缩小,使单位体积岩石内所能驱出的流体体积C,数学表达式为: p C,,C,CL 式中:Φ——岩石的孔隙度; C,C——流体压缩系数和岩石的压缩系数。 Lp 53、储层的总压缩系数 total compressibility of reservoir rock 指储层岩石的孔隙压缩系数与所含流体压缩系数之和。如果孔隙中含有油和水,则总的压缩系数为: C,SC,SC,Ctoowwp 式中:S、S——分别表示油、水饱和度; ow C、C——油、水压缩系数; ow C——岩石孔隙压缩系数。 p 54、岩石的压缩系数 rock compressibility 指油层压力每降低0.1MPa,单位体积岩石内孔隙体积的变化值。表达式为: ,VpC, pV,pf 式中:ΔV——油层压力降低时Δp,孔隙体积缩小值; V——岩石体积。 f 55、岩石孔隙压缩系数 pore space compressibility of rock 指地层压力改变0.1MPa压力时,单位孔隙体积的变化值,也称岩石有效压缩系数。 56、砂岩的比面 specific surface of sandstone 23是指单位体积岩石孔隙,岩石内部的表面积或颗粒的总面积,单位:m/m,它表示砂岩的分散程度。 57、岩石的渗透性 rock permeability 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称为渗透性,渗透性的大小用渗透率K来表示。 58、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absolute permeability of rock 14 与岩石不起物化作用、一定粘度μ的流体,在压差Δp=p-p作用下,通过长度为L、截面12 App(,)12积为A的岩石,所测出的流体流量为Q,以达西方程[]表示。对不同的岩QK,,L 石,当几何尺寸、外部条件、流体恒定时,流体的通过量Q的大小则取决于反映岩石渗透性的 2比例常数K的大小,K称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单位:μm。 59、水平渗透率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沿平行岩层层面方向所测出的渗透率,称为岩层水平渗透率K。 h 60、垂直渗透率 vertical permeability 沿垂直岩层层面方向所测出的岩层渗透率,称为垂向渗透率K。 v 61、径向渗透率 radial permeability 在全直径岩心分析中,用径向流方式测取的样品渗透率为径向渗透率。 62、侧向渗透率 lateral permeability o在全直径岩心分析中,用样品对应柱面(90)测取的渗透率为侧向渗透率,一般主侧面(侧面1)选取在渗透性好或裂缝发育对应的柱面。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rock 63、岩石的相对渗透率 当岩石中为多相流体共存时,每相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称为岩石的相对渗透率,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64、岩石的有效渗透率 effective permeability of rock 当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通过的能力,称为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phase permeability)。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65、相对渗透率比值 relative permeability ratio 指任何两种流体的相对渗透率的比值。 66、克林肯勃格渗透率 klinkenberg permeability 1在气测渗透率K与岩心入口的气体平均压力的倒数的关系曲线图上,K,f(),外pp推到,即,或K轴上的截距,称为克林肯勃格渗透率,它意味着消除了克林p,,1/p,0 肯勃格效应后的渗透率,可理解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是比较不同岩性渗透性的绝对量度,与所用气体及压力无关。 67、滑脱效应 slip effect 15 滑脱效应亦称克林肯勃格效应(klinkenberg effect)。系指气体在岩石孔道中渗流特性不同于液体,即靠近管壁表面的气体分子与孔道中心气体分子的流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种特性称为滑脱效应。 68、渗透率张量 permeability rensor 各向异性的多孔介质上某一给定点处的压力梯度矢量方向,往往不同于渗透率速度矢量,因而要完整描述渗流现象,必须指定压力梯度及渗流速度矢量场。如果假定介质可以相对于坐标系任意取向,并令压力梯度指向X,那么各向异性介质在X、Y、Z不同方向将有不同渗透速度,即: ,p,p,p1 V,,K,K,K ()123iiii,,X,X,X123 其中1、2、3表示X、Y、Z坐标,K是构成二阶张量的元素,通称渗透率张量。 ij 69、宾州法 Penn State method 系指在稳定态条件下,室内测定相对渗透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采用三段岩心组合来消除末端效应。三段岩心包括混合段、测试段和消除末端效应段。 mathematical models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70、相对渗透率的数学模型 在研究多孔介质中不混溶流体的微观渗流机理时,对于各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常需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此类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有: a)毛细管模型(capillaric models); b)统计模型(statistical models); c)经验模型(empirical models); d)网络模型(metwork models)。 71、流体饱和度 fluid saturation 单位孔隙体积中各种流体占有相应的孔隙体积比例称为相应流体的饱和度。单位为小数或百分数。 72、原始流体饱和度 initial fluid saturation 原始状态下储层的流体饱和度。 73、共存水饱和度 connate water saturation 指油层被发现时存在于油层中的可动的水饱和度。 74、束缚水饱和度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束缚水在油气孔隙中所占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称为束缚水饱和度。 75、残余油饱和度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16 在不同驱动方式下,不能再被采出而残留于单位岩层孔隙体积中的原油所占孔隙体积百分比。 76、剩余油饱和度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在一定的开采方式和开采阶段,尚未被采出而剩留于单位岩层孔隙体积中的原油所占孔隙体积百分比。 77、润湿性 wettability 指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 78、亲油性 oil affinity 油层岩石对所储油相的润湿亲和趋势大于对所储水相的润湿亲和趋势。 79、亲水性 water affinity 油层岩石对所储水相的润湿亲和趋势大于对所储油相的润湿亲和趋势。 80、中性 intermediate affinity 油层岩石对所储水相的润湿亲和趋势和对所储油相的润湿亲和趋势大致相当。 81、选择性润湿 preferential wettability 固体表面为一种流体L所润湿,而不为另外一种流体L所润湿,则称固体表面能被L流121体选择性润湿。 82、中间润湿 intermediate wettability 固体表面可被两种流体以同样程度润湿。 83、接触角 contact angle 在油-水-岩石三相周界上,从选择性润湿流体表面做切线且与岩石表面成一夹角称为接触角,一般用符号θ表示。它的大小表征了岩石表面被液体选择性润湿的程度。θ角一般规定从极性的液体(水)那一方面算起。θ<90?为水湿,而θ>90?为油湿。 84、恢复原态的岩心 restored-state cores 系指采用“三步法”使改变了润湿性的岩心恢复到原始油藏条件下润湿性的岩心。所谓“三步法”是指 a)根据原油和岩石的性质选择化学溶剂进行清洗; b)将油藏流体连续地注入到岩心中; c)在油藏温度下老化足够长的时间(一般为40天),建立吸附平衡。 85、接触角滞后 contact angle hysteresis 前进接触角比后退接触角大得多的现象称为接触角滞后。 86、平衡接触角 equilibrium contact angle 17 在测定油-水-岩石体系的接触角时发现,水的前进角经常随着油与固体表面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最后趋于平衡的接触角称为平衡接触角。 87、混合润湿性 mixed wettability 在油藏中亲水和亲油并存的润湿状况。 wetting reciprocal 88、润湿反转 指岩石表面在一定条件下亲水性和亲油性相互转化现象。 89、毛细管压力 capillary pressure 毛细管压力p为毛细管中弯液面两侧非润湿相压力p和润湿相压力p之差,或为平衡弯oaw 曲面两侧的附加压力,p=p-p。 oaw 90、贾敏效应 Jamin effect 当液-液、气-液两相在岩石孔隙中渗流时,液泡或气泡流动到毛细管孔道窄口处遇阴阻,如欲过窄的喉道,则需要克服毛细管阻力,这种阻力效应称为贾敏效应。 91、毛细管压力曲线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 油藏岩石的毛细管力与流体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 saturation history 92、饱和历程 饱和历程也称饱和顺序,系指流体在渗流过程中采用的是排替过程还是吸吮过程。 93、排替过程 drainage process 在多孔介质中饱和润湿相液体,非润湿相在外压的作用下驱替润湿相,这一过程称为排替过程。 94、吸吮过程 imbibition process 在多孔介质中饱和非润湿相流体,在与润湿相接触时,润湿相自发地驱替非润湿相, 这一过程称为吸吮过程。如亲水岩石中水驱油过程称为吸吮过程。 95、初始排替毛细管压力曲线 initial drainage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 在毛细管压力曲线测定中,在外压作用下非润湿相驱替岩心中润湿相属于排替过程,所得毛细管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初始排替毛细管压力曲线。 96、吸吮毛细管压力曲线 imbibition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 在毛细管压力曲线测定中,用润湿相排驱非润湿相称为吸吮过程,所得到的毛细管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吸吮型毛细管压力曲线。 97、次级排替毛细管压力曲线 secondary drainage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 次级使润湿相从非润湿剩余饱和度降至束缚饱和度的排替过程。 98、润湿相 wetting phase 18 岩石中存在两种流体时,能优先润湿岩石的流体称为润湿相。在亲水岩石中,水为润湿相。 99、非润湿相 non-wetting phase 岩石中存在两种或多种流体时,不能优先润湿岩石的流体称为非润湿相。 100、自由水面 free water surface 毛细管压力等于零的水面称为自由水面。 101、杨氏方程 Young’s equation 在一个平滑固体表面上有一个液滴,周围为气相时,那么在固-液和液-气边界之间的接触线上呈现一定的接触角,在接触线上有一平行于表面的作用力σcosθ,其中σ是液气界面lg lg的张力,θ为接触角;如无其他力抗衡,则不可能有平衡位置,因而在接触线上应存在另外一些与界面有关的力,如将固-气、固-液界面分别记为σ及σ,则平行于表面的纽曼三角定sgsl 律中的分量可定义成: ,cos,,,,,lgsgsl 它表示了接触角和三个界面力之间的关系,此方程称为杨氏方程。 102、阀压 threshold pressure 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即驱替开始所需要的启动压力称为阀压。 103、饱和度中值压力 saturation mid-value pressure 饱和度中值压力指在排驱毛细管压力曲线上50%饱和度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104、网络的配位数 coordination number of network 多孔介质中某一孔隙与其周围连通孔隙的个数为网络的配位数。 105、莱维特J函数 Levertt’s jfunction 一种用于确立毛细管压力资料的相关关系的对比函数: K,, (),(cos)JSpwe, 式中:p——毛细管压力; c σ——两相流体的界面张力; θ——接触角; K——试样的渗透率; Φ——孔隙度; S——润湿相的饱和度。J函数对同一地层的特定类型岩石的毛细管压力和岩性常有一w 定的相关关系,但这一关系对其他类型岩石并无普遍性。 19 106、压汞曲线 mercury injection curve 非润湿相流体——汞,必须在施加压力之后才能进入岩样孔隙中,并且随着注入压力增大而逐渐占据较小的孔隙空间。根据不同注入压力及在这个压力下进入孔隙系统中汞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所作出的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之为压汞曲线。 107、退汞曲线 mercury ejection curve 在压汞曲线测定之后,将系统压力逐渐降低,则压入岩心孔隙中的汞会逐步退出,用退下来的不同压力和相应的汞饱和度绘出的毛细管压力曲线为退汞曲线。 108、退汞效应 efficiency of mercury ejection 从注入最大压力降低到最小压力时,从岩石样品中退出汞的总体积与在同一压力范围内注入岩样的汞总体积的比值,用%表示: 退出汞总体积退出效率,,100% 注入汞总体积 109、毛细管准数 capillary number 用来判断注水末期禁闭在油层孔道内的油滴被驱出效率的一个无量纲数组,其值是作用在油滴上的粘滞力与毛细管力之比,称为毛细管准数或临界驱替比。 110、原始吸吮曲线簇 primary imbibition scanning curves 在毛细管压力与饱和度关系的研究中,若沿二次排替曲线,在某些中间的饱和度值,即中途改换压力变化方向,形成了一些新的吸吮曲线,合称原始吸吮曲线簇。 111、原始排替曲线簇 primary drainage scanning curves 在毛细管压力与饱和度关系的研究中,若沿吸吮曲线,在某些中间的饱和度值,即中途改换压力变化方向,形成了一些新的排替曲线,合称原始排替曲线簇。 112、储层流体 reservoir fluid 泛指烃类储集层在所处的压力和温度下所含的气相或液相。包括天然气、凝析液、石油及地层水。 113、注入流体 injected fluid 泛指为各种处理储层目的而从地面沿井注入储层的各种流体。 114、产出流体 produced fluid 指生产井中采出的来自储层或注入井的各种流体。 115、示踪流体 tracing fluid 加入化学剂或同位素示踪剂的注入流体。 116、牛顿流体 Newtonian fluid 是指流体运动时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遵循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20 117、非牛顿流体 non-Newtonian fluid 是指流体运动时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不遵循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118、塑性流体 plastic fluid 非牛顿流体中的一种,其特征是必须施加一定的外力才能使其从静态开始流动,在剪切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剪切应力才与剪切速率成正比。 119、拟塑性流体 pseudo-plastic fluid 非牛顿流体中的一种,其特征是一旦施加外力就立即开始流动,所以流动曲线通过原点并凸向剪切应力轴,其粘度不仅与温度及流体性质有关,而且当剪切速率增加时,其粘度下降。 120、溶胀流体 dilatant fluid 非牛顿流体中的一种,流变曲线凹向剪切应力轴,粘度除与流体性质及温度有关外,且随剪切速率而增大。聚合物溶液在注入井底附近高剪切作用下,失去其拟塑性流体特性就会出现这种溶胀流体特性。 121、混相流体 miscible fluid 是指两种流体可以完全相互溶解,两相间界面张力等于零而不存在明显界面的流体。 122、地层油 reservoir oil 处在油层条件下的原油称作地层油。 123、脱气油 degassed oil 通常指的是地下原油采至地面后,由于压力降低到0.1MPa,溶解于油中的气体分离出以后的原油,亦称地面原油。油罐条件下所储存的原油就是脱气原油。当其未加说明时一般均指处于常温条件。 124、油层流体物性 fluids property at reservoir condition 是指地层油气在油藏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物理特性。 125、天然气 natural gas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为天然气,天然气是以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126、气藏气 gas of gas reservoir 产自天然气藏的天然气。 127、伴生气 associated gas 溶解在地下原油中的天然气称为伴生气。 128、凝析气 condensate gas 21 在较深气藏中所产出的气相中,除含有大量甲烷外,尚含有大量戊烷以上的轻质烃类,称 为凝析气。 129、干气 dry gas 一般认为天然气中甲烷含量高于90%以上称为干气,又称贫气(lean gas)。 130、湿气 wet gas 3当天然气中凝析油含量大于100g/m称为湿气。划分的含量标准与工艺发展水平有关。 131、净气 sweet gas 3天然气中含硫在1g/m以下称为净气或甜气。 132、酸气 acid gas 3当1m天然气中含硫在1g以上或含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时统称为酸性气体。 133、天然气相对密度 relative density of natural gas 在相同温度、压力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之比,称为天然气相对密度。 134、天然气的状态方程 state equation of natural gas 表征天然气的体积、压力和温度关系的方程称为天然气的状态方程,可以写为: pV,ZNRT 式中:p——气体的压力; V——在压力p下的气体体积; T——热力学温度,K; N——气体的摩尔数; R——通用气体常数; Z——气体压缩因子。 135、天然气密度 density of natural gas 3指单位体积天然气的质量,单位为g/cm。 136、气体偏差系数 gas deviation factor 气体偏差系数: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实际气体占有体积与相同压力、温度下理想气体所占体积之比,一般利用有关图版求出。 137、天然气的拟临界压力 gas pseudo-critical pressure 天然气的拟临界压力p为天然气各组分的摩尔分数Y与各组分气体临界压力p的加权pcici 值,可写为: n p,Yp,pcici,1i 22 138、天然气的拟临界温度 gas pseudo-critical temperature 天然气的拟临界温度T为天然气各组分的摩尔分数Y与各组分气体临界温度T的加权pcici值,可写为: n T,YT,pcici,1i 139、气体的对比压力 gas correspondence pressure 气体的对比压力p是指该气体所处压力p与该气体的临界压力p之比,可写为: corc p p,corpc 140、气体的对比温度 gas correspondence temperature 气体的对比温度T是指该气体所处温度T与该气体的临界温度T之比,可写为: corc T T,corTc 141、气体的地层体积系数 formation volume factor of gas 气体地层体积系数B表示天然气在地层(或油层)条件下的体积V与同样数量的气体在gf 标准状态下所占的体积V的比值,其数值永远小于1。可写为: sg B,V/V gfsg 142、天然气的压缩率 gas compressibility 天然气的压缩率C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当压力每改变0.1MPa时,天然气体积的变化率,其g 数学表达式为: dV1 C ,,,gVdp 式中:C——天然气的压缩率; g V——天然气体积; dV ——天然气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负号表示气体压缩率与压力变化的方向相反。 dp 143、真实气体势函数 potential function of real gas 指研究气体渗流时,反映气体压缩因子和粘度随压力变化的一个综合量,其数学定义为: pm(p),,dp ,,,Z 式中:p——压力; 23 μ——粘度; Z——压缩因子。 144、天然气的粘度 gas viscosity 天然气的粘度可以定义为天然气内摩擦阻力的量度,与压力、温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有 -3关。天然气的粘度可分为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单位分别为帕[斯卡]秒(1厘泊=10Pa?s) -62和二次方米每秒(1厘托=10m/s)。 145、溶解系数 solubility factor 气体溶解系数ɑ系指在一定温度下,每增大0.1MPa时,单位体积石油中所溶解的气量 33(标准条件下的),单位为m/(m?MPa),表示气体在石油中的溶解能力。 146、天然气的溶解度 gas solubility 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R,系指在压力为p时,在单位体积石油(地面原油)中所溶解g 33的气量(标准条件下的),单位为m/m。 147、气油比 gas-oil ratio 气油比通常指生产气油比,它实际是天然气产量(标准条件下的)与原油产量的比值,一3般以m/t为单位。 148、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 solution gas-oil ratio of reservoir oil 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R系指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地层油中所溶解的气量(标准 33条件下的),单位为m/m(地面原油)。 149、原始溶解气油比 initial solution gas-oil ratio 在油藏原始压力和油藏温度下的溶解气油比称为原始溶解气油比,通常R表示,单位为gi 33m/m(地面原油)。 150、闪蒸平衡 flash vaporization equilibrium 指油藏烃类系统中,压力与温度变化可导致油、气两相之间发生传质和转移。如果这种传 质和相间转移是在瞬间完成并达到平衡,则称这种平衡为闪蒸平衡。 151、接触分离 contacting liberation 在油气分离过程中所分离出的气体与油始终保持接触,系统组成不变,这种油、气分离方 式称为接触分离或一次脱气。 152、差异分离 differential liberation 在油气分离过程中,在保持恒温下,不断将由于降低压力所分出的气体排出,系统组成逐 级变化这种油、气分离方式称为差异分离或多级脱气分离。 153、烃类系统的相态 phase state of hydrocarbons system 24 单一烃类或其混合物,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所产生的相态变化。 154、油藏烃类相态图 phase diagram of reservoir hydrocarbons 用来研究油藏烃类随地层压力、温度而发生的相态变化的图。 155、相态方程 phase state equation 对于一个已知组成的烃类系统,可以用来计算不同压力和温度下液相数量和各组分在液相中浓度的变化,以及各组分在气相中的浓度和气相数量的公式。 156、反凝析压力 retrograde condensate pressure 当烃类系统温度处于临界温度及两相共存最高温度之间,压力在临界压力以上时,如系统压力降至某值,气相中出现液滴,该压力即称为反凝析压力。 157、露点压力 dew-point pressure 露点压力是指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 158、反凝析气 retrograde condensate gas 某些烃类混合物在高于临界温度下以气体凝析物形式存在,而当压力下降时,将产生气体的膨胀或液体的蒸发趋向凝析。相反,当压力增大时,它们蒸发而取代凝析。 159、反凝析现象 retrograde condensate phenomenon 在原始条件下凝析气藏的烃类系统以气态存在,投产后,当压力降到某一数值前,相态一直发生变化,而降到某一压力数据,气相有液相析出,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为反凝析现象。 160、地层油体积系数 formation volume factor of reservoir oil 地层油的体积系数B可定义为原油在地下的体积V(即地层油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of 体积V的比值,即B=V/V。 sofs 161、地层油的两相体积系数 two-phase formation volume factor of reservoir oil 地层油的两相体积系数U,是指油藏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在给定压力下地层油和其析出气体总体积(即两相体积)与地面脱气原油体积的比值,即: V,(R,R)VBfsisfsgU, Vs 式中:U——两相石油体积系数,小数; 33 R、R ——分别为原始和目前地层压力下的溶解气油比,m/m ; sisf B——目前地层压力下天然气体积系数; g V、V——分别为地层油的体积和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 fs 162、油藏流体的压缩率 reservoir fluid compressibility 25 油藏流体(油、气、水)的压缩率系指压力每改变0.1MPa压力时,流体体积的变化率,其数学表达式为: 1dV C,,Vdp 式中:C——地层流体的压缩率; V——流体的体积; dV ——流体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dp 163、饱和压力 saturation pressure 地层原油饱和压力,是在油层温度下全部天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最小压力,也可以说是在地层温度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亦称泡点压力。 164、平衡常数 equilibrium constant 系指一定温度压力下,油、气两相达到热力学平衡时,某一组分在气、液两相中的分配比例,亦即该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克分子分数比值。对理想溶液,当温度和压力一定时,上述分配比例是一常数,故称平衡常数;但对油、气系统,特别是当其处于高压下时,上述分配比例并非常数,它除与温度、压力有关外,还和油、气系统的组成有关,故称平衡常数不是确切的,近来多将其改称为平衡比。 165、达西粘度 Darcy viscosity 应用增溶活性剂、无机电解质、助活性剂及水配成稳定胶束溶液,在岩层孔隙中流动粘度随着流动速度增加而增大的粘度,称为达西粘度。 166、聚合物的结构粘度 structural viscosity of polymer 结构粘度系指由于聚合物中原子内旋转形成的卷曲结构,在溶液中互相交联而形成网状结构而导致急剧增大的粘度。 167、视粘度 apparent viscosity 指在恒定温度时,某一剪切速率下,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比值。视粘度不仅决定于温度,也决定于流动的压力梯度。 168、触变性 thixotropy 复配的结构性溶液,在受剪切时切力自行降低(变稀),而静置后切力能自行恢复(变稠)的流体动力特性。 169、流变性 rheology 流体的剪切应力与剪切率之间的各种变异特性,主要是指流体的非牛顿流动特性。 170、粘-弹效应 visco-elastic effect 26 粘-弹效应系指其随剪切速度的高低不同而呈现粘性流体和弹性固体性质。 171、油层敏感性评价 formation sensitivity evaluation 它包括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等五种基本评价实验,评价的目的在于找出油气层 发生敏感的条件和由敏感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 172、速敏 velocity sensitivity 流体在油气层中流动,引起油气层中微粒运移并堵塞喉道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173、临界流速 critical velocity 流体在油气层中流动,引起微粒运移从而发生伤害的流速下限。 174、水敏 water sensitivity 油气层在遇到淡水后渗透率下降的现象为水敏,通常它是由粘土矿物遇淡水后膨胀、分 散、运移所造成的。 175、盐敏 salinity sensitivity 不同矿化度等级的地层水在油气层中流动时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176、临界矿化度 critical salinity 因流体矿化度下降(上升),引起油气层渗透率下降超过5%所对应流体的矿化度为临界 矿化度。 177、碱敏 alkali sensitivity 不同PH值的流体,在油气层中流动时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178、酸敏 acid sensitivity 油气层与酸作用后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179、静态损害评价 static damage evaluation 利用各种静滤失实验装置(流程)测定各种入井工程用液滤入岩心前后的渗透率变化。 180、动态损害评价 dynamic damage evaluation 尽量模拟地层实际状况的条件下,评价入井工程用液对油气层的综合损害程度。 181、正反向流动评价 forward/backward flow evaluation 改变流体流动方向,评价油气层中微粒运移损害油气层渗透率的程度即对流动方向的敏感程度。 182、体积流量评价 volume flow rate evaluation 在低于临界流速的条件下,评价注入流体总量对油气层的损害程度。 183、系列流体评价 series fluid evaluation 27 模拟实际工程施工程序(顺序)及各种外来入井工程用液了解它们对油气层造成的总的损害程度。 1.1.3 渗流机理名词 1、渗流力学 研究流体通过各种多孔介质流动时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2、多孔介质 以固相介质为骨架、含有大量孔隙、裂隙或洞穴的介质材料。若多孔介质对流体是可渗的,称为可渗多孔介质。 3、双重孔隙介质 这类介质由两个系统组合而成,孔隙性介质构成岩块系统;裂缝性介质构成裂缝系统。两个系统按照一定规律发生彼此间的传质交换。 4、非均质地层 地层参数随空间坐标而变化的油层气层。 5、不可压缩流体 随压力变化,体积不发生弹性变化的流体。 同义词:弹性流体。 6、可压缩流体 随压力改变,体积发生弹性变化的流体。 同义词:弹性流体。 7、渗流速度 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横截面积流动的速度。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渗流速度不是流体质点的真实速度。 8、流体的流度 流度即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有效渗透率K与其粘度,的比值。如水和油田的流度,和,可wo分别表示为: woKK,w,o ,,,,w,o 9、流度比 驱动相的流度与被驱动相流度的比值。如水驱油的流度比M表达为: 28 ,w M,o, 10、渗流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11、稳定渗流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密度和速度等物理量仅为空间函数而为时间函数的渗流。 同义词:定常流动;稳态流动。 12、不稳定渗流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各物理量不仅是空间的函数还是时间函数的渗流。 同义词:非定常流动;非稳定流动。 13、拟稳定渗流 油藏中各点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度)为常量时的不稳定流动。 (/,,Pct 14、非线性渗流 当渗流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渗流速度与压力梯度之间不成线性关系。 15、单相渗流 多孔介质中只有一种流体以一种状态参与流动。 16、两相渗流 多孔介质中有两种流体同时参与流动。 17、多相渗流 多孔介质中同时有两种以上互不混溶流体参与流动。 18、多组分渗流 含有多种组的烃质和非烃质混合的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在多组分渗流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生各相之间的物质传递或相变。 19、交互渗流 不混溶的两相流体以相反方向交互渗流。例如一个被非润湿相饱和的系统当与润湿相流体接触时,润湿相将被吸吮入孔隙中并以交互渗流方式排替出一些非润湿相流体,这是一种不稳定渗流,体系中空间各点的饱和度随时间而变化。 20、气体滑渗 气渗流时,在固体孔壁上的速度不为零,存在一个”滑移“速度”。在气体分子的平衡自由行程与孔隙大小的数量级大致相当时,“滑移”对气渗流有明显影响。 21、点源 在渗场中向四周散流线的点叫做点源。例如注人井可作为点源处理。 29 22、点汇 在渗流场中从四周汇集流线的点叫做点汇。例如生产井可作为点汇处理。 22、渗流的初始条件 对渗流过程开始瞬间状况规定的条件。 23、渗流的边界条件 由于对油气层建立的微分方程的通解中包含有许多待定系数的待定函数,因此必须给出一些条件来确定待定系数和函数、如果所给出的条件是对所研究区或空间物理位置而言的,那么这些条件称为边界条件。 24、边界效应 在井的附近往往存在着各种边界(例如等势边界和不渗透边界),这些边界的存在对渗流场的等势线分布、流线分布和井的产量等都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边界效应。 25、压降漏斗 在平面径向流时,由于井的投产造成地层压力下降(从井壁到供给边缘)。压降形状从整个地层来看很像一个漏斗状的曲面,该曲面称为压降漏斗。 26、压力叠加原理 油层中任何一点的压力变化等于各井在该点上引起的压力变化的总和。 27、井间干扰 在同一油层内,若两口以上的油井同时生产,如果其中任何一口井的生产对其他井发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井间干扰。 28、供给边缘 油藏外压力保持不变的能量供给前缘,称为油藏的供给边缘。在油藏开采过程中许多口井同时生产,在一口井的周围都自然地划分出一定的、大小不同的供油面积,这个面积的边缘称为油井的供给边缘。 29、二维渗流 所有质点的运动轨迹和物理量都与空间两个坐标有关的渗流。 30、三维渗流 所有质点运动轨迹和物理量与空间两个坐标有关的渗流。 31、二维两相渗流 如果在一个地层单元中,两相流体同时流动,并且流动是二维流动,则流体在该地层单元的渗流称为二维两相渗流。 32、多维多相多组分渗流 30 当地下孔隙介质中流动的是一种含有多种组分的烃质混合物(也包含有一部分非烃质组分),这些组分可能以液体状态存在,也可能以气体状态存在,从而形成多种具有分界面的相。它们在地层中作空间运动时称为多维多相多组分渗流。 33、达西定律 一定流体通过多孔介质单位截面积渗流速度与沿渗流方向上的压力梯度成正比。 34、达西渗律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不服从达西定律,流速与压力梯度成直线关系的渗流。 35、非达西渗流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不服从达西定律,流速与压力梯度偏离直线关系的其他渗流方式均称为非达西渗流。 36、径向流 流体在平面上从四周向中心井点汇集或从中心井点向四周发散的流动方式。 37、单向流 流线为彼此平行的直线,并且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每一个截面上各点渗流速度相等的渗流方式。 38、球形流 流线呈直线向井点汇集,其渗流面积面半球形,这时的渗流方式称为球形径向流,简称球形流。 39、粘性指进 两相不混溶流体驱替过程中,由于两相粘度的差异造成前沿驱替相呈分散液束形式(即象“手指”一样)向前推进,这种现象称为粘性指进。 40、水(气)锥 如果在油(气)水接触面很大的油(气)藏的含油(含气)部分钻井,在开采过程中,使油(气)水接触面变形而成一“丘状”底水(气体)称做水(气)锥。 41、底水锥进 以水压驱动方式开采底水油藏时,油井投产后,井底附近的油水接触面呈锥形上升的过程,称为底水锥进。 42、交互窜流 对重介质岩层中,裂缝系统和岩块系统之间的流体交换过程。 43、流动势 31 在渗流理论中为了便于分析问题,引用一个新的参数,=Kp/,,参数,称为“势”。其中P为流体压力;K为地层渗透率;,为流体粘度。引入势这一概念后,达西渗滤定律可写成:v=-d,/dL,即地层任一点上渗滤速度值等于该点上势对距离的一阶导数的负值。由于势与渗滤速度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因而势亦称为流动势或速度势。 44、导压系数 表示弹性液体在弹性多孔介质中不稳定渗流时,压力变化传递快慢的一个参数,单位是2cm/s,导压系数用希腊字母,表示,它是地层有效渗透率K除以流体粘度,与综合压缩系数Ct乘积,C所得的商。即,=K/(,C)。 tt 45、分流线 流体流向两个点汇(生产井)时,在两个点汇之间存在有一条渗流左右分开的流线,这条流线称为分流线。 46、主流线 连接两口注采井中心的连线,称为主流线。主流线上流体质点流速比其他流线上的流速要快。 47、舌进 在注采进网中沿主流线先期突进,在二维平面流线图上类似于舌形,称为舌进。 48、平衡点 两口生产井的分流线上渗滤速度等于零的点称为平衡点。如果在均质地层中是两口等产量的生产井,并且以两井连线中点为坐标原点,则由于流体流向两口等产量生产井是互相对称的,所以坐标原点渗滤速度为零,是平衡点。如果两口生产井产量不相等,平衡点的位置偏向产量小的井一方。平均点处渗滤速度为零,所以在平衡点附近形成死油区。改变两口井各自产量的比例,可使平衡点位置移动,从而缩小死油区的面积。 49、汇源反映法 用来解决直线供给边缘这种类型的边界对渗滤规律的影响问题的一种方法。油井靠近直线供给边缘时,在这种边界影响下,流体向油井渗滤的规律与流体向无限大地层中单独一个点汇渗滤时的规律不一样,但与无限大地层中存在等产量的一源一汇(一口注入井和一口生产井)时的渗滤时的规律相同。因此,在均质地层中可以想象以直线供给边缘为镜面,在镜面的另一侧反映出一口油井的镜象,即一个与点汇产量相等的假想点源。这样,可以把井靠近直线供给边缘的渗流问题化成无限大地层中存在等产量的一源一汇的问题,从而求出油井的产量和地层中压力分布公式,这种方法叫汇源反映法。 50、流动系数 32 表示油井产能大小的参数。它是地层有效渗透率K与有效厚度h的乘积,即Kh。 51、产能系数 表示流体在地层中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它是地层有效渗透率K与有效厚度h的乘积除以流体粘度,所得的商,即kh/,。 52、压力函数H 当油、气两相同时渗流时,引入一个压力函数H来代替压力P,压力函数H是一个与压力、地层流体性质有关的函数。 同义词:赫里期奇昂诺维奇函数。 53、渗流雷诺数 用来判别渗流是否服从达西渗流定律的准数。较常用的是卡佳堆夫公式,即 ,,K N,po1750,, 式中:,,,渗流速度,cm/s; 2 K,,渗透率,,m; ,,,粘度,0.1mPa,s; 3 ,,,密度,g/cm; ,,,孔隙度,小数。 临界雷诺数值是0.2~0.3,当N,(0.2~0.3)时,渗流服从达西律;N,0.2~0.3时,不服popo从达西定律。 54、渗流指数 n 表示渗流流量与压力梯度关系的指数方程Q=C(dp/dL),式中的指数n称为渗流指数。实验证明,n变化在1,1/2之间。当n=1时,渗流量与压力梯度成线性关系,流体渗滤是线性渗滤;当1/2 ,n<1时,流量与压力梯度间的线性关系被破坏,流体渗滤是非线性渗滤。C为比例系数,它的大小取决于岩层和流体的性质。 55、等压线 地层中折算压力相等的点构成等压面,它在平面上的投影称为等压线。在单向流和平面径向流时,一般选取与地层厚度相垂直的平面作为投影平面。许多条等压线组成一个等压线簇。 56、混相驱替 多孔介质中一种流体驱替另外一种流体时,驱替过程发生了两种流体之间的扩散、传质等现象,两种流体间不存在分界面。 57、非混相驱替 33 多孔介质中一种流体驱替另一种流体时,两种流体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分界面,因而驱替过程中,分界面象活塞一样向前移动。这种驱替方式称为活塞式驱替。 58、非活塞式驱替 实际储集层中由于存在岩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并且由于流体性质差异及毛细管现象的影响,当一种流体驱替另一种流体时,出现两种流体混合流动的两渗流区,这种驱替方式称为非活塞式驱替。 59、渗流状态方程 在渗流过程中,状态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与渗流有关的物质(岩石、流体)都具有弹性,因而随着状态变化,物质的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描述这种由于弹性而引起力学性质随状态而变化的方程式称为状态方程。 60、分流量方程 莱弗里物(Leverett)于1941年推导出的一种方程。它表示水在总液流中的分量f与流体w的粘度,、相对渗流率K、总流速U、毛细管压力梯度以及重力有关。方程的完整形式为: t K,Pnwc1,,(sin)g,,,U,,Ltnwf, w,Kwnw1,,Knww 忽略了重力和毛细管力后的分流量方程为: 1fw, ,Kwnw1,,Knww 式中:g,,重力加速度; ,,,,密度差; ,,,地层倾角; 下标w,,润湿相; 下标n,,非润湿相。 61、前沿推进方程 贝克莱和莱弗里特(Buckley and Leverett)于1949年提出的一个方程。它表示,某一固定不变的驱替液饱和度Sw面的推进速度,可当于总流速乘以流速相组成的由于驱替液饱和度微小改变所引起的变化率。方程的形式为: ,,qt,fw,() w,,tA,S 34 式中:q,,流量; t A,,地层截面积; ,,,孔隙度; X,,界面推进距离; t,,时间; f,,分流量; w S,,饱和度; w 下标w,,润湿(驱替)相。 62、威尔杰方程 威尔杰(Welge)于1982年推导出了一个方程,它反映了系统中驱替流体的平均饱和度Sw与该系统采出端饱和度S相关的关系。方程的形式为: S=S+Qif w2ww2nw2 式中:Qi,,流量; f,,被驱替相在出口端的分流量。 nw2 63、前沿不稳定性 多孔介质中两相非混相驱替中,驱替前沿出现粘性指进现象,因而使得驱替前沿不能形成平滑的分界面,这种情况称为前沿不稳定性。 64、饱和度间断 指多孔介质中非混相非稳态两相驱替渗注过程中,在驱替前沿处出现了驱替相饱和度双值或三值状况,这说明饱和度的分布的前沿处产生了不连续或“跃变”。这种现象称为饱和度间断,又称为饱和度跃变。产生饱和度间断的主要原因是毛细管力影响。 65、流管分析法 是研究渗流的一种模拟方法,此法将多孔介质中流体运移作为在流管束中的流动来处理。 1.1.4 试井分析名词 1. 试井:为了确定井的生产能力和研究储层参数及储层动态而对井进行的专门测试工作。按测试时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性质及所依据的基本理论,试井分为产能试井和不稳定试井。由于试井是通过对井进行的流动试验来完成的,测试资料的处理依据的是地下渗流力学理论,所以试井研究采用水动力学方法。 35 2. 产能试井:指稳定试井和等时试井等,是改变若干次油井、气井或水井的工作制度,测量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制度下的稳定产量和对应的井底压力,从而确定测试井的(测试层)的产能方程或无阻流量的一种试井方法。 3. 稳定试井:又称系统试井。指系统地、逐步地改变油井的工作制度(自喷井改变油嘴直径;气举井改变注气量;抽油井改变冲程和冲数),然后测量出每一工作制度下的井底流压、产油量、产气量、产水量、含砂量和气油比等。根据这些试井资料为油井制定出产油量高、气油比低、出砂量和出水量小的合理工作制度,并通过水动力学计算出油层的有效渗透率。由于每次改变工作制度后,必须待产量和压力稳定稳定后才能测量有关数据,因此称为稳定试井。所谓稳定是指产量和压力基本不随时间变化。稳定试井操作时间长、工作量大。由于稳定试井需要系统的改变工作制度,因此又称为系统试井。注水井系统试井时,一般通过改变注入压力来改变工作制度,并测试各个注入压力下的稳定注水量。 4. 系统试井曲线:根据系统试井资料绘制的反映油、气、水产量、含砂量、井底压力和压差随工作制度变化的曲线图。如自喷井可绘制随油嘴直径变化的曲线图。抽油井也可绘制相应的曲线图。可根据该曲线确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5. 流入动态关系曲线:又称流入动态曲线或曲线,是表示在一定的油藏压力下,油IPR 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曲线。它反映油藏向油井供油的特性和能力,是进行油井设计和分析的基础。可根据系统试井资料绘制,也可利用某一工作制度下测得的产量和流压,根据驱动方式选取相应的公式来计算。其形状为直线或曲线,或两者的组合。直线说明油藏中的流动为单相液体流动,且符合达西流动定律,为线性渗流;曲线则说明油藏中是油气两相渗流(溶解气驱)或在井底附近发生非达西流动。 6. 无量纲流入动态曲线:又称Vogel曲线。是用无量纲产量q/q和无量纲压力p/poomaxwfr表示油井流入动态的曲线。Vogel利用计算机对不同条件的溶解气驱油气藏的求解结果,提出了溶解气驱油藏的无量纲流入动态曲线及相应的表达式,即: 2 q/q =1-0.2 p/p -0.8(p/p)oomaxwfrwfr 式中 q- 油井产量; o q- 油井最大产量; omax p- 与对应的井底流压; wf p -油藏的平均压力。 r 上式称Vogel方程,广泛应用于溶解气驱油藏的油井设计和分析,在Vogel方程的基础上,还建立了适用于油藏压力高于饱和压力而井底压力低于饱和压力的广义的Vogel曲线,及油、气、水三相流动时的IPR曲线计算方法。 36 7. 采油指数:单位生产压差Δp下的油井日产油量q,即 o J= q /Δp oo 或井底流压p改变1MPa时的油井日产油量q 的变化值,即 wfo J=(q- q )/(p - p) oo2o1wf1wf2 3常用单位为m/d/MPa。 是表示油井产能大小的重要参数,其值根据流入动态曲线(IPR)的形状,可以是常数,也可能随着流动压力而变化。 8. 比采油指数:单位油层厚度的采油指数。 9. 采液指数:单位生产压差Δp下的井日产液量q,即 l J= q /Δp; l l 或井底流压p改变1MPa时的油井日产液量q 的变化值,即 wfl J =(q- q )/(p - p) ll2l1wf1wf2 3常用单位为m/d/MPa。它是表示油井产能大小的重要参数,其值根据流入动态曲线(IPR)的形状,可以是常数,也可能随着流动压力而变化。 比采油指数:单位油层厚度的采油指数。 10( 11(比采液指数:单位油层厚度的采液指数。 12(吸水指数:水井单位生产压差Δp下的井日注水量q,即J= q /Δp ww w 13(凝析气井试井:指为证实是否为凝析气藏,并了解井的产能和生产特征而在凝析气井上进行的专门的生产测试工作。其方法一般是先按气井回压法,测取4-5个点的压力、产量等资料,并做出产气指数方程式或二项式。在上述各测试点进行测试的同时,准确地取得气样(井口取样或井底取样),利用高压物性实验装置,测定露点及不同条件下凝析气油比和气体及凝析油的相对密度。测试报告中除一般试井项目外,还应分析该井是否属凝析气井,如为凝析气井,则注明气层温度下各种不同压力下的凝析气油比,并给出露点压力。 14( 气井试井:为了解气井的储层参数、无阻流量、含砂量、含水量、井底流动压力、井口压力与产量的关系,以及气层的压力的变化和井温等资料,而对气井进行的不同工作制度下的生产测试及研究工作。新井投入生产之前和生产井生产一段时间后都要进行试井,以便确定气井的合理工作方式。确定气井参数常用气体不稳定试井理论为基础的气井压力恢复试井,确定气井产能通常通过以稳定流动理论为基础的气井产能试井方法来确定。 15(气井产能试井:取得不同井底压力下,气井可能提供的稳定产气量、气井的绝对无阻流量(AOF)。气井产能试井方法主要分为:1、常规回压法试井,2、等时试井,3、改进等时 37 试井。上述方法均可得出气井稳定流动的产能方程、气井井底压力与产气量的产能曲线、气井的无阻流量等资料。 16(无阻流量:又称畅喷流量,指套管关闭,油管口全开,即油管绝对压力为0.1MPa时的气井产量。若油管关闭,套管全开,即套管绝对压力为0.1MPa时的气井产量,称套管无阻流量。若油、套管同时全开,则称畅开无阻流量。它们是衡量气井产能的指标。 17(回压试井:又称逐次变流量试井。是气井从关井状态开井后逐次更换节流孔板或调节节流嘴以改变流量,并测量每次改变流量后的稳定产气量、压力、含砂、含水等资料。产量可用正态序列从小到大和反向序列从大到小两种方式改变。完整的常规回压试井需改变4-5次产量。利用回压试井测得的稳定产气量q、井底流压p和实测或计算的气藏平均压力PR在方格wf 纸上绘制(p-p)-q关系曲线,则可得到气井的指数式流动方程。 rwf 18(等时试井:气井以某一稳定产量q生产一段时间t,然后关井直到压力恢复至稳定状11 态;再开井以流量q生产相同的时间,然后在关井直到压力恢复至稳定状态,如此循环进行四次2 以上流量的测试;最后一个生产时间应延长至达到稳定流状态。除最后一个流动期外,每个流动期的时间相等,关井期间井底压力逐渐上升至近似等于平均地层压力,因此关井时间不相等。 19(改进等时试井:关井压力恢复时间与开井时间相等的等时试井。 20(气井产能方程:根据气井产能测试资料处理所得到的描述气井产能的方程。处理方法有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两种,经验方法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 22n q,C(p,p)gwfR 式中:C—气井产能系数; n—气井动态指数。 理论方法由下式描述: 222p,p,aq,bq Rwfgg 21(气井产能曲线:根据气井产能测试资料整理绘制的曲线。有两种:经验方法,在双对 2222数坐标中,以(p-p)为纵坐标,以q为横坐标;理论方法,在直角坐标中,以(p-p)RwfgRwf/q为纵坐标,以q为横坐标。 gg 22(真实气体势函数:又成为真实气体拟压力,由下属积分定义: pp,()2p,dp ,p0,()()pZp 式中: ,(p)—势函数; p —任意一个基准压力 0 38 —气体粘度函数 ,(p) —气体偏差系数函数 Z(p) 23(探测液面法试井:利用回声仪等仪器探测液面高度随时间降低或上升规律,将液面高度换算成井底压力,获得压力降落或压力恢复资料的一种试井方法。 24(不稳定试井:通过改变井的工作制度,使地层压力发生变化,并测量地层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根据压力变化资料来研究确定地层和井筒有关参数的一种技术。利用该项技术可确定测试井控制范围内的地层参数和井底完善程度,推算地层压力,分析判断测试井附近的外边界等。由于本法是根据井底压力变化规律来研究问题的,而井底压力变化过程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所以称为不稳定试井。 25(径向流动:指流线为直线,并以二维向中心井点汇集或从中心井点向四周发散的流动方式。 26(球形流动:流线为直线,并以三维辐射状向空间的一点(中心点)汇集或者从空间的一点向周围辐射状的扩散。 27(线性流动:流线为直线,并以一维向井点汇集或由井点向外发散。 28(压力恢复试井:一种不稳定试井方法。测试时,将原来以某一工作制度稳定生产的油(气)井关闭,井底压力即随关井后的时间不断上升。利用井下压力计记录井底压力随时间恢复的资料。分析该资料确定油藏、油井参数。 29(压力恢复曲线:压力恢复试井测试得到的井底压力随关井时间的变化曲线。 30(压降试井:一种不稳定试井方法。进行试井时,需将关闭较长时间的测试井以某一稳定产量开井生产,使测试井井底压力随时间连续下降。通过井下压力计记录井底压力随时间下降的数据。利用压力降落试井可确定有关地层和测试井数据。 31(压降试井曲线:压力降落试井测试得到的井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2(探边测试:通过井的压力降落(或压力恢复)试井方法,测试时间足够长,达到拟稳态流动,分析压力降落(或压力恢复)数据,计算井到边界的距离和确定测试井控制面积,进而计算单井控制储量。 33(井间干扰试井:选择包括一口激动井和一口(或若干口)与激动井相邻的观测井组成测试井组,通过改变激动井的工作制度,使地层中压力发生变化,利用高精度和高灵敏度压力计记录观察井中的压力变化,根据记录的压力变化资料确定地层的连通情况,并求出井间地层的流动系数、导压系数和储能系数等地层参数。这种试井方法称为井间干扰试井。 34(脉冲试井:选择包括一口激动井和一口(或若干口)与激动井相邻的观测井组成测试井组,通过周期性地改变激动井的工作制度,使地层中压力发生变化,利用高精度和高灵敏度 39 压力计记录观察井中的压力变化,根据记录的压力变化资料确定地层的连通情况,并求出井间地层的流动系数、导压系数和储能系数等地层参数。这种试井方法称为脉冲试井。 35(激动井:进行干扰试井和脉冲试井时,人为地改变工作制度,在地层中造成压力变化的井。 36(观察井:进行干扰试井和脉冲试井时,在激动井周围下入压力计记录压力变化的井。 37(多级流量试井:试井前测试井已多次改变流量,或试井过程中通过多次改变流量造成地层压力变化的试井方法。 38(地层测试器试井:又称DST试井,在钻井过程或完井后,利用地层测试器取得地层产能、压力和流体性质等资料的一种测试方法。 39(稳定时间:压力不稳定过程达到测试井周围非流动边界所需要的时间。 40(探测半径:探测半径是当井的产量改变后,造成的不稳定压力过程向地层内部推移的距离。 41(续流:指关井后,由于与地层连通的井筒中的流体是可压缩的,故地层中的流体会继续流入井筒,这种现象称为续流。续流随关井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对压力恢复的早期资料有影响。 42(井筒储存效应与井筒储存系数:在测试过程中,由于井筒中的流体的可压缩性,关井后地层流体继续向井内聚集,开井后地层流体不能立刻流入井筒,这种现象称为井筒储存效应。描述这种现象大小的物理量为井筒储存系数,定义为与地层相通的井筒内流体体积的改变量与井底压力改变量的比值。 43(表皮效应与表皮系数:由于钻井、完井、作业或采取增产措施,使井底附近地层的渗透率变差或变好,从而引起附加流动压力的效应,这种现象称为表皮效应。表示表皮效应大小的无量纲参数称为表皮系数,表皮系数由下式定义: Kh S,,pS,31.84210,,qB ,p——近井区的附加压降 S 也有用下式定义的: ,,,,rKd,,,,S,,1ln ,,,,Krdw,,,, 上式中下标d表示污染区。 44(流动效率:油井的实际采油指数与无表皮效应时的采油指数之比,即: 40 p,p,,prwfSFE, p,prwf 145(堵塞比:流动效率的倒数,即。 DR,FE 46(井壁附加阻力:产量相等的理想完善井工作压差与实际油井的工作压差的差值,表示由于实际油井的不完善性在井壁附近产生的附加阻力的大小。 47(油井折算半径:又称油井有效半径。是将表皮系数转化为具有物理意义的油井特征的 ,S一种表示方法。油井折算半径可根据表皮系数和由井半径来计算:。物理意义为用r,reew 产量相同假想完善井代替表皮系数为S,半径为r的实际不完善井后,假想完善井的半径。 w 48(试井解释模型:试井解释中对各种测试井和油藏的理论描述及其解,由三部分组成:反映油藏基本特征的基本油藏模型;反映井筒及井筒附近情况的内边界条件;反映油藏外边界条件的外边界条件。三部分的任意组合都可构成一个试井解释模型。 49(试井解释图版:由各种试井解释模型计算得出的理论压力反映曲线所构成的图件。一般横坐标为无量纲时间或时间,纵坐标为无量纲压力或压力,曲线一般由控制参数控制。 50(均质地层:试井解释中对实际油藏的一种简化,假定油藏内部各点的地层性质相同。 51(双重孔隙度介质油藏:试井解释中对实际油藏的一种简化,假定油藏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介质,两种介质各点的地层性质不同,但介质内各点的性质相同,一种称为高渗透介质,一种称为低渗透介质,油藏内流体通过高渗透介质流入井筒,低渗透介质起源的作用。 52(双重渗透率介质油藏:试井解释中对实际油藏的一种简化,该模型与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不同在于假定油藏中的流体不但通过高渗透介质流入井筒,也通过低渗透介质流入井筒。 53(复合油藏: 试井解释中对实际油藏的一种简化,假定油藏存在性质不同的两部分,若两部分呈环状分布时,为环状复合油藏;若两部分呈线性分布时,为线形复合油藏。 54(叠加原理:如果某一线性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是线性的,并且它们都可以分解成为若干部分,即分解成若干个定解问题,而这几个定解问题的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相应的线性组合是原来的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的解,那么,这几个定解问题的解相应的线性组合就是原来的定解问题的解。 55(计算机辅助试井分析方法:由计算机完成模型计算、参数计算、结果检验计算和绘图等,由解释人员选择解释模型和判断解释质量等的一种人工-计算机交互试井解释方法。 56(常规试井分析方法:指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发展成熟的以特征曲线分析为主的试井分析方法。 41 57(MBH分析方法:由Mathews、Brons和Hazebroke于1954年提出的一种试井分析方法,主要利用有界供油区中压力恢复资料计算平均地层压力。 58(霍纳分析方法:由Horner于1951年提出的一种试井分析方法,主要利用压力恢复资料的径向流阶段分析计算地层渗透率和井表皮系数。 59(MDH分析方法:由Miller、Dyes和Hutchinson于1950年提出的一种试井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压力恢复资料的径向流动段,分析得到地层渗透率和表皮系数等数据。适用于关井时间比测试时间长得多的情形。 60(无量纲量:一般来说被度量的物理量与测量单位制无关的物理量称为无量纲量,试井解释中通过引进无量纲量使数学表达式简洁清晰,更利于对压力反映进行分析、对比等。 61(无量纲压力:无量纲压力的一般定义为: Kh ,PpD,31.842,10,qB 62(无量纲时间:无量纲时间的一般定义为: K3.6Dt,t2 ,,twCr 63(无量纲距离:无量纲距离的一般定义为: r r,Drw 64(无量纲压力导数:无量纲压力导数的一般定义为: dpdpDD,,t,tp DDDdln(t)dtDD 65(窜流系数:反映双重介质地层中低渗透系统中流体向高渗透系统中窜流能力大小的系数,用λ表示,定义为: k22,,,r wk1 66(储能比:反映双重介质地层中高渗透系统弹性储能和总渗透系统弹性储能比大小的系数,用ω表示,定义为: ,(VC)t1,, (,VC)t1,2 67(地层系数比:反映双重渗透介质地层中高渗透系统地层系数和总系统地层系数比大小的系数,用κ表示,定义为: 42 (Kh)1 ,,(Kh),(Kh)12 68(无限导流裂缝:指裂缝具有无限大的渗透率,因此裂缝中的各点压力处处相等,也就是说,沿着裂缝没有压力降落。 69(有限导流裂缝:指压裂裂缝具有一定的渗透,即沿裂缝存在压力降落。 70(裂缝导流能力:定义为裂缝渗透率与裂缝宽度的乘积,反应裂缝传导能力的大小。 71. 线源解:假定井筒半径为零时,解释模型的解。 1.1.5 数值模拟名词 1.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对实际物理的、化学的、力学的、工程的或经济的问题,按其性质使用适当的数学原理与方建立的数学问题的总称。 2.数值模型(numerical model) 应用离散数学方法将数学模型(通常是连续模型)转换为离散形式,再用适当的数值方法求解。这种离散化模型称数值模型。 油藏数值模型(numerical reservoir model) 3. 用来描述和研究油气藏中流体运动规律的数值模型称油藏数值模型。 4.油藏数值模拟(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用适当的数值方法求解描述油气藏中流体流动问题,并以此方法研究油气藏中流体运动规律的一门技术,称油藏数值模拟。 5.计算机模型(computer model) 用于求解数值模型的一个或一组程序称为计算机模型。 6.油藏模拟器(reservoir simulator) 求解油藏数值模型的计算机模型通常称为“油藏模拟器”。 7.黑油模型(black oil model) 在这种模型中烃类系统可用两组分描述:?非挥发组分(黑油);?挥发组分,即溶于油中的气。黑油模型也称低挥发油双组分模型。 8.油水两相模型(water-oil model) 油水两相模型是黑油模型的特殊情况,即气相饱和度S=0的情况。 g 9.组分模型(compositional model) 43 在这种模型中,烃类物质按其组分研究相变化和组分转移,主要用于高挥发性烃类系统。 10.热采模型(thermal recovery model) 模拟热载体(热蒸汽、热水或燃烧油等)在油藏中驱油,热能的转移和交换的数值模型。一般用于蒸汽吞吐、蒸汽驱、热水和火烧过程的模拟。 11.化学驱模型(chemical-flooding model) 模拟有化学添加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或碱等)的流体在油藏中驱油,液、固相间质量转移和交换的数值模型。一般用于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等驱油过程的模拟。 12.混相驱模型(miscible-flooding model) 模拟能与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完全或部分混相的流体驱替过程的数值模型。一般用于烃类混相驱油法、高压干气驱油法、富气驱油法及CO2驱油过程的模拟。 13.双重介质模型(dual porosity system model) 模拟双重介质中流体运动的数值模型。 14.零维模型(material balance equations) 视油藏为一个岩石和流动性质均匀的储容器,研究这一储容器物质守恒关系的模型,即物质守恒(方程)模型。 15.一维模型(one-dimensional model) 模拟流体只在一个方向运动的模型。 16.二维平面模型(two-dimensional areal model) 模拟流体在x-y平面运动的模型。 17.剖面模型(cross-sectional model) 模拟流体在x-z或R-Z平面内流动的模型。 18.三维模型(three-dimensional model) 模拟流体在三维空间中流动的模型。 19.径向流模型(radial flow model) 模拟流体在r-θ方向运动的模型。 20.锥进模型(coning model) 模拟流体在r-z平面内或r-z-θ空间运动及流体在井附近锥进性质的模型。 21.网格(grid block) 离散后的几何空间的最小单元。 22.规则网格系统(regular grid block system) 44 几何空间离散化时,采用的正交网格系统称为规则网格系统。当DX=constant,DY=constant,及DZ=constant时,称为均匀网格系统,当DX?constant或DY?constant或DZ?constant时,称离散化的几何空间为不均匀网格系统。 23.不规则网格系统(irregular grid block system) 几何空间离散化时,采用非正交网格形成的任意四边形而非矩形或正方形的网格系统。 24.径向网格系统(radial grid system) 离散化的几何空间由以某点(一般为井点)为中心的环组成。 25.曲线网格系统(curvilinear grid system) 离散化的几何空间由曲面六面体(网格)组成。 26.矩形网格系统(rectangnlar grid system) 离散化的几何空间由平行六面体组成。 27.点中心网格系统(point center grid or point-distributed-grid system) 取剖分线的交点为网格中心的网格系统。 28.块中心网格系统(block center grid system) 以平行六面体或曲线六面体之中心为网格中心的系统。 29.角点网格系统(corner-point grid system) 通过给出每个网格块角点的几何参数可以精确表示复杂油藏的几何形状,这种方法形成的网格系统称为角点网格系统。 30.非正常连接网格(non-normal connecting grid) 断层面两侧不同层之间通过传导率计算实现流动,这样的网格连接称非正常连接网格,它可精确描述断层两侧不同层之间的渗流规律。 31.局部网格加密(local grid refinement) 对于大型油藏模拟问题,仅仅在油藏中饱和度或压力变化剧烈的区域及重点研究部分使用细网格,而其它部位使用粗网格,这种网格的细化称局部网格加密。 32.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一种重要的离散数学方法。其思想是先将一个连续划分为若干具有某种形态的单元,未知函数在单元内变化,用其在单元顶点处值的某种函数关系给出,然后将这些函数代入与原问题等价的泛函中去,寻求泛函的极值,把问题化为求解以未知函数在单元顶点值为未知量的线性代数方程组。有限元方法得到的是半解析解。 33.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45 一种重要的离散数学方法。其思想是用差商代替偏导数(或导数),将偏微分(或微分)方程(组)离散化为差分方程(组)求解。有限差分法是油藏数值模拟中常用的方法。 34.差分格式(finite difference approximation) 指用差分方法离散时得到的差分方程组。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差分格式进行相容性、稳定性和收敛性研究是有限差分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35.隐压显饱法 (IMplicit Pressure Explicit Saturation difference scheme,IMPES) 这种方法基于下列假定:油藏中流体饱和度在一个时间阶段内变化不大。方法分两步。第一步隐式联立求解压力(差分)方程,第二步利用已求得的压力值显式求解流体饱和度(或浓度)。 36.顺序求解法(sequential method) 这种方法的每迭代步分为压力插值和牛顿修正两步。在油藏模拟中,第一步是计算压力方程,第二步利用第一步求得的压力联立求解未知量(包括压力在内)。 37.全隐式方法(fully implicit method) 或溶解气油比)方程的所有未知量联立求解。例如黑油模拟中压力、水饱和度和气饱和度(作为隐式项。 38.数值弥散(numerical diffusion) 由于数值计算引入误差引起两相流动的真解的饱和度陡峭前遭到某种破坏的现象称为数值弥散。 39.饱和度蔓延(saturation diffusion) 当管压力曲线陡峭时,由于舍入误差或未完成的迭代,引起饱和度空间上的小波动,产生毛管压力在空间上的大波动,反过来又引起饱和度在下一时步的物理异常变化,这种异常现象称为饱和度蔓延现象。 40.截断误差(truncation error) 用差商代替导数产生的误差称截断误差或局部离散误差。 41.解误差(error of solution) 指差分方程的解与微分方程解之间的差别。解误差也称总离散误差。 42.相容性(consistency) 相容性是差分算子的一种属性。一差分算子L与微分算子A是相容的,指当空间步长h RR?0时,?0,这里是截断误差向量R的某种意义的模。 43.收敛性(convergence) 46 差分算子L是收敛到微分算子A的,指当空间步长h?0时,解误差向量e的模?0。 e 44.稳定性(stability) 一个数值算法是稳定的,是指任何一计算步产生的误差在以后的计算中不被放大。稳定性的概念在油藏模拟中是极其重要的。 45.三对角矩阵(tridiagonal matrix) 油藏模拟形成的系数矩阵大多为稀疏矩阵,大部分元素为零元素,而一维正规排列的渗流方程形成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三对角矩阵。 46.五对角矩阵(pentadiagonal matrix) 二维正规排列的渗流方程形成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五对角矩阵。 47.七对角矩阵(seven diagonal matrix) 三维正规排列的渗流方程形成的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七对角矩阵。 48.矩阵解法(matrix solver) 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方法的总称。 49.直接解法(direct solution method) 一类重要的矩阵解法,就是经有限次数的运算即可求得(如果没有舍入误差)方程组准确解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需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计算量也大。 迭代法(iteration solution method) 50. (k)U一类重要的矩阵解法。迭代法的基本思想是构造一个向量序列{},使其收敛至某个 **UUU极限向量,是要求解的方程组A=b的准确解。 51.标准排列(standard ordering) 指网格节点排列顺序是先X方向增加,然后Y方向增加,即当j=1时,i=1,2,…,n,…,当j=m时,i=1,2,…,n。 52.D4排列(D4 ordering) 指网格节点排列顺序是交错对角线排列,假如标准排列的节点号为M,那么D4排列的节点是一个数组INO,且为INO(M). 53.点松驰(Point Successive Over Relaxation method, SOR) 一类重要的线性代数方程组迭代解法。方法计算公式为: (r,1)(r)*(r,1)U,(1,,)U,,Uijijij 47 *(r,1)这里r为迭代序号,是用Gauss-Seidel法得到的解。ω<1称为低松驰法,ω>1Uij 称为超松驰法。 54.线松驰法(Line Successive Over Relaxation method,LSOR) 一种重要的迭代方法。视每一个迭代步为若干子步,每一子迭代步是将系数矩阵的某行(或列)对应的未知量联立求解,这种方法称线松驰法,在油藏模拟中广泛应用。在多维多节点问题模拟中LSOR方法常被采用。 55.块松驰法(Block Successive Over Relation method,BSOR) 一种迭代方法,视每一个迭代步为若干子步,每一子迭代步是将系数矩阵的某一行 (或列)及平行各行(或列)对应的未知量联立求解,这种方法称块松驰法。 56.预处理共轭梯度法(pre-conditional conjunction gradient method) 应用不完全分解对矩阵进行预处理降低其条件数,然后使用共轭梯度或正交极小化进行加速达到快速收敛的矩阵解法。这是一类解法,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形成不同的解法,是80年代到目前流行的一类解法。 57(单点上游权(single-point upstream weighting) 一种重要的计算两节点中间界面处相对渗透率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这里k为L相的相对渗透率,S为流体饱和度。因为方法只涉及上游方向一个节点,故rLw ,k(S)(流动从i到i1),rLwik,,1rLi,k(S)(流动从i,1到i),rLwi,12 称单点上游权。 (两点上游权(two-point upstream weighting) 58 一种重要的计算两节点中间界面处相对渗透率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59(拟函数(pseudo Function) 3k(S),k(S),rLwirLwi,1(流动从i到i,1),2k,,i,13k(S),k(S)rLrLwi,1rLwi,22,(流动从i,1到i),2 指油藏体积内某个参数的加权平均值,这个参数是指“岩石相对渗透率”及“岩石 的毛管力”,旨在描述实验室测定的相对渗透率和毛管力的校正,经校正后,可用两维模 拟器处理三维问题。 60.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 描述发生在油藏与其环境边界处,流体运动和交换的条件称边界条件。 61.PVT数据(PVT data) 48 PVT数据是描述油藏流体性质的数据,例如油的溶解油气比、原油粘度、体积系数等随 压力变化的数据。是油藏模拟不可缺少的数据。 62.水侵数据(influx data) 描述水侵入油藏能力的参数称水侵系数。如水体的分布参数、厚度、渗透率、水体的压力参数等。 63.定产条件(specified rate condition) 生产井以一定产量生产,是一种工作制度。 64.定压条件(Specified BHP condition) 生产井以一定流动压力生产,是生产井的另一种工作制度。 65.初始化(initialization) 在油藏模拟中,根据地质、油层物理和力学原理求得初始(t=0)条件下压力和流体的分 布。 66.初始化数据(initialization data) 给出问题在t=0时刻的全部参数。例如油层深度、初始油层界面、油水相对密度、原始 地层压力、原始饱和压力和溶解油气比等。 67.油藏动态历史拟合(history match for reservoir performance) 油藏动态历史拟合是综合油田地质、油藏工程和油藏模拟的一门边缘技术。动态历史拟合的目的是使模拟计算的油藏动态与实际观测值达到某种逼近(逼近程度由实际问题而定)。动态历史拟合的基本思想是修改不确定性的参数,最先被修改的是难以确定的参数,如水体参数。 68.虚拟井(pseudo- well) 在模拟模型边界处有流量,因而在拟合地层压力及含水时遇到困难,经地质或工程查明原因,可在边界附近假设生产井或注入井来反映这种影响,这种井称为虚拟井。 69.前处理(pre-processor) 对数值模拟的输入数据进行自动插值、形成网格数据的过程叫前处理,前处理提高了数据准备的工作效率。 70.后处理(post –processor) 对油藏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曲线、等值图等图形输出的过程叫后处理,该技术简化了结果分析的劳动强度,方便了用户。 71.三维可视化(three 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借助于工作站三维图形软件工具,实现三维地质模型的空间图象及随时间变化的油 49 藏动态流动模型的过程称三维可视化。 72.并行算法(parallel technology) 油藏数值模拟并行算法是在适合于在各种并行计算机上求解油藏数值模拟问题的计 算方法。形式上,它是一些可同时在各个处理器上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这些指令相互 作用和协调动作从而达成对油藏数值模拟问题的正确求解。 73.粗化技术(upscaling technology) 将地质家用来描述复杂地质现象的几十万到几百万节点细网格模型转换为油藏数值 模拟软件在存储量和计算速度方面可以接受的几千到几万节点的粗网格模型,而不失其渗 流特征的技术,称粗化技术。 74.动态预测(performance prediction) 在完成历史拟合后,使用已完成的历史拟合基础,对规定的开发政策计算油田未来 的开发部署、开发动态及开发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预测的过程称动态预测。 1.1.6 开发工程名词 1. 地质储量 气)能力的储层中油(气)的总量。地质储量按开采价值划分为 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 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表内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表外储量是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但当原油(气)价格提高、工艺技术改进后,某些表外储量可以转为表内储量。 2. 探明储量 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探明储量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和油(气)田开发分析的依据。 3. 单储系数 油(气)藏内单位体积油(气)层所含的地质储量。 4. 地质储量丰度 是指油(气)田单位面积所含的地质储量,它是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之一。 5. 水驱储量 直接或间接受注入水或边水驱动和影响的储量。 6. 储量损失 50 在目前已定的注采系统下无法采出的储量。 7. 单井控制储量 单井控制面积内的地质储量。 8. 可采储量 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量油(气)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储量。 9. 剩余可采储量 油(气)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油(气)量之差。 10. 油藏驱动类型 是指油层开采时驱油(气)的主要动力。 11. 弹性驱动 又称封闭弹性驱。当油藏边水、底水和注入水没有或不足,又无气顶时,驱动能量主要是含油(气)区岩石和流体由于压力降低而放出来的弹性能。 12. 刚性水压驱动 当油藏主要靠边水、底水或人工注水的压头来驱油时,地层压力基本保持不变,称刚性水压驱动。其特点是,能量供给充足。 13. 弹性水压驱动 在边水或底水供应不足时,在开发过程中油区和水区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流体和岩石发生弹性膨胀,使油被驱替出来,这种过程称弹性水压驱动。 14. 气压驱动 气顶中的压缩气的膨胀成为驱油的主要能量时称为气压驱动。又称气顶驱动。人工注气也会形成气压驱动。在气藏中底水能量不足,靠自身气膨胀产生的驱动方式。 15. 溶解气驱动 油藏地层压力低于原油的饱和压力后,原油中所溶解的气不断分离出来,主要靠这种不断分离出来的溶解气的弹性作用来驱油的开采方式称为溶解气驱动。这种方式也称为衰竭式驱动。 16. 重力驱动 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油排向井底的一种驱动形式。 17. 综合驱动 油(气)藏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驱动同时起作用时称为综合驱动。 18. 油(气)藏管理 泛指油气藏的开发策略、方案,钻井采油计划,技术经济评价等内容的制定和实施。 51 19. 油藏工程 是一门以油层物理、油气层渗流力学为基础,进行油气田开发设计和工程分析方法的综合性石油技术科学。 20. 油(气)田开发 是指在认识和掌握油(气)田地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一定数量的井,在油(气)藏上以一定的布井方式的投产顺序,在某种驱动方式下,通过调整井的工作制度和其他技术措施,把地下石油(气)资源采到地面的全部过程。 21. 开发层系 把特征相近的油(气)层组合在一起并用一套开发系统进行单独开发的一组油(气)层称为开发层系。 22. 开发方式 是指如何依靠天然气能量或人工保持压力开发油田。开发方式包括驱包括驱方式、采用的层系井网、注水方式。开发方式的选择主要决定于油田的地质条件和对采油速度的要求。 23. 油田开发方案 就是针对具体油田的地质情况,根据油田开发方针政策,开发方式及油田生产的基本规律和工艺技术条件、经济技术评价,实施、监测要求所制订的进行油田开发工作的综合方案。 24. 开发程序 是指油田从详探到全面投入开发的工作顺序。 25. 油田开发指标概算 是指在编制油田开发方案时,用水动力学方法对开发过程中的产量,压力变化及开发年限,最终采收率等指标进行的预测。 26. 油田开发阶段 任何油田开发的全过程,按其年产量、含水、开发特征等的变化规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27. 开发试验区 为了认识油田在正式投入开发以后的生产规律,对于准备开发的油田,在详探程度较高和地面建设条件比较有利的地区划出一块面积,用正规井网正式开发,进行生产试验,此区块称为开发试验区。 28. 开发井网 开发方式确定以后,用于开发某一层系所采用的井网,包括井别、布井方式和井距。 29. 井网密度 52 每平方千米上所钻的生产井数。 30. 基础井网 以具有独立开发条件的含油层为目标,首先布置的一套较稀的井网。 31. 泄油面积 向每口油井供油的面积称为泄油面积。 32. 泄油半径 与泄油面积相等的圆的半径称为油井的泄油半径或供油半径。 33. 地层压力 地层中流体承受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又称油藏压力。 34. 原始地层压力 油、气在未开采前的地层压力称为原始地层压力。 35. 折算地层压力 将压力折算到某一基准面的压力称为折算地层压力。 36. 目前地层压力 是采油过程中某一时期的地层压力。 37. 油(气)层静压 油(气)井长时间关井所测得的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称为该井的静压。 38. 一次采油 利用油藏天然能量(溶解气驱、天然水驱、气顶能量驱、弹性能量驱、重力驱油)开采石 油。 39. 二次采油 在一次采油过程中,油藏能量不断消耗,到依靠天然能量采油已不经济或无法保持一定的 采油速度时,可由人工向油藏中注水或注气补充能量以增加采油量的方法。 40. 压力保持法 在油藏开采早期即对油藏进行注水或注气,使油藏压力保持在一定水平,例如在饱和压力 以上或在接近油藏原始压力下进行采油。亦称早期注水开发。 41. 注水 为了保持油层能量,通过注水井向油层中注水的工艺措施称为注水。 42. 早期注水 油田投入生产后不久就开始注水,使地层压力保持在较高水平。 43. 注水方式 53 就是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及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又称注采系统。 44. 边缘注水 将注水井布在含水区内,或油水过渡区内,或含油边界以内不远的地方,均称为边缘注水。 45. 边外注水 又称缘外注水。注水井按一定方式分布在外油边界处,向边水中注水。 46. 边内注水 注水井部署在含油边界以内向油层中注水。 47. 面积注水 是指将注水井和油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地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进行注水和采油的系统。 48. 注采井组 一口注水井和几口生产井构成一单元称注采井组。又称注采单元。 49. 四点法注水 生产井布置在正三角形的中心,三角形的顶点为三口注水井, 50. 五点法注水 油、水井均匀分布,相邻井点位置构成正方形,油井在注水井正方形的中心,构成一个注水单元。 51. 七点法注水 生产井的井点位置构成正三角形,中心为注水井,而注水井构成正六边形,油井在中心。 52. 反九点法注水 每一个注水单元为一个正方形,其中有一口注水井和八口生产井。 53. 九点法注水 每一个注水单元为一个正方形,其中有一口生产井和八口注水井。 54. 线状注水 注、采井的排列关系为一排生产井和一排注水井,相互间隔,生产井与注水井可以对应也可交叉排列。 55. 切割注水 利用注水井排将油藏切割成若干区(或块),每个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进行注水开发。 56. 切割区 54 切割注水时两注水井排之间的区域或注水井排包围的地区。 57. 顶部注水 是一种油藏顶部布置注水井的注水方式。又称中心注水。 58. 点状注水 为一种不规则的注水系统。 59. 配产与配注 根据方案要求或生产需要,对注水井和油井按层段确定注水量和产油量的工作。 60. 强化采油 强化采油是指用增加生产井数、增大生产压差和油层改造等措施提高采液速度,进行强化开采的工作。 61. 强化注水 强化注水是指油田以高压(接近油层的破裂压力)、大排量注水和增加注水井数等措施来提高注水速度的工作。 62. 有效厚度等值图 气)层有效厚度相同的点连成互不相交的曲线以反映有效厚度在 按一定的厚度间隔,把油( 平面上变化的图。 63. 渗透率等值图 简称等渗图,是标在油层平面图上、按一定的渗透率间隔把油层渗透率相同的点连成互不相交的曲线以反映渗透率在平面上变化的图。 64. 油田动态分析 通过油田生产数据和专门的测试资料来分析研究油田开采过程中地下油、气、水的运动规律,检验开发方案及有关措施的实施效果,预测油田生产情况,并为方案调整及采取新措施提供依据的全部工作统称油田动态分析。独立开发区块动态分析的定义同上。 65. 单井动态分析 通过单井生产数据和地质资料,分析该井工作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原因,进行单井动态预测,并为改善单井生产情况提供新的措施依据的全部工作统称单井动态分析。 66. 油田动态指标 指在油田动态分析中用来说明油田生产情况和地下油、气、水运动规律的各项指标。 67. 滞油区 在现有井网条件下,油层中没有被水波及到的地方,因其中残留着大量的油,故称之为滞油区或称死油区。 55 68. 油层等压图 按一定的压力值间隔,把相同油层压力值的点连线所构成的图形。 69. 水线推进图 反映不同时间油层中注入水和边水前缘的平面图。 70. 水线推进剖面图 反映不同时间各小层注入水和边水前缘的平面图。 71. 水线推进速度 指单位时间油、水边缘的移动距离。 72. 水窜 注入水并不是在整个厚度上均匀推进,而是呈指状或其他方式窜流入井。又称窜流。 73. 层间干扰 在多层生产和注水的情况下,由于各小层的渗透率和原油性质有差异,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压力差异,影响一部分油层发挥作用的现象。 74. 单层突进 对于多油层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层间差异引起注入水迅速沿某层不均匀推进的现象。 75. 物质平衡方程 任何驱动类型的油藏,流体渗流过程中都必须遵守物质守恒原理,即当油田开发到某一时刻,采出的流体量加上地下剩余的储存量等流体的原始储量。根据这一原理所建立的方程称物质平衡方程。 76. 驱动指数 以百分率表示的油田开发过程中各种驱动能力大小的相对指标。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体积占总采出液体体积的百分比为弹性驱的驱动指数。 78. 水侵 地层压力下降后,边水或底水向油区推进的现象。 79. 边水入侵量 指油田开发过程中边水的累积侵入量。 80. 定态水侵 当油藏有地面水补充(供水区压力不变),且采出量与水侵量相当,油藏总压降不变时,则水侵是定态的。 81. 准定态水侵 56 当油藏有地面水补充,供水区压力不变,但采液速度大于或小于侵速度时,则引起油区压力变化,水侵为准定态的。 82. 非定态水侵 单位时间的水侵量是随累积采出液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而单位压降下的水侵量则为一常数,称为非定态水侵。 83. 井组动态分析 通过对井组内的注水井和生产井情况的综合分析,以掌握井组范围内的油、水运动规律,注采平衡情况及其变化,并为改善井组注采状况提供进行调整措施的依据的全部工作称井组动态分析。 84. 注采连通率 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连通的厚度占射开总厚度的比例(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85. 油层动用程度 是指油田在开采过程中,油井中采液量厚度或注水井中吸水厚度占射开总厚度的比例。 86. 开采现状图 在进行油田开发动态分析时,为了了解每口井的开采现状所绘制的图件。 87. 驱替特征曲线 又称水驱油藏油、水关系曲线或油藏水驱规律曲线。通常是指以油藏累积产水量的对数或水油比同累积产油量的关系所绘制的曲线。 88. 递减率 油、气田开发一定时间以后,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的分数。100递减率称为递减百分数。又称递减余率。 89. 产油量的指数递减规律 产油量的递减率为一个常数。 90. 产油量的调和递减规律 在生产过程中产油量的递减率不是一个常数。 91. 产油量的双曲递减规律 双曲递减是指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于几何学中的双曲线函数。 92. 自然递减率 下阶段采油量在扣除新井及各种增产措施增加的产量之后与上阶段采油量之差值,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自然递减率。 93. 综合递减率 57 下阶段采油量扣除新井产量后与上阶段采油量的差值,再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称为综合递 减率。 94. 静压梯度 指油井关井后,井内每100m的静液柱产生的压力。 95. 流压梯度 指油井生产时油管内每100m的压力变化值。 96. 地层总压差 油藏或开发层系原始平均地层压力与目前平均地层压力之差。 97. 采油压差 指油井地层压力与油井生产时的井底压力(流动压力)之差。对生产井又称“生产压差”, 对排液井又称“排液压差”。 98. 地饱压差 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之差 99. 油井流饱压差 井底流动压力与饱和压力之差。 100. 注水压差 注水井注水时的井底压力(流动压力)与地层压力之差。 101. 注采井流动压差 注水井流动压力与油井流动压力之差,又称注采大压差。 102. 采油速度 年产油量除以油田地质储量,或年产油量除以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用百分数来表 示。 103. 储采比 油田年初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油量之比。 104. 采液速度 年产液量除以油田地质储量(可采储量),用百分数来表示。 105. 注水速度 年注水量除以油田地质储量,用百分数来表示。 106. 折算年产量 是指根据日产水平所计算的年产油量。 107. 折算采油速度 58 折算年产油量除以地质储量(可采储量),用百分数来表示。 108. 无水采油期 油井从投产到见水延续的时间。对整个油藏来说,无水采油期是指油藏从投产(或全面注 水)直到明显见水(一般综合含水约为2,)为止所延续的时间。 109. 含水采油期 油田综合含水超过2,以后,一直开采到极限含水为止的时期。 110. 采出程度 是指一个油田开发至任一时间内累积采油量占地质储量(可采储量) 的百分数。 111. 稳产年限 又称稳产期。指油田达到所要求的采油速度以后,以不低于此采油速度生产的年限。 112. 稳产期采收率 稳产期内采出的总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可采储量)之比。 113. 单位压降产量 油藏平均地层压力下降一个单位压力所能采出的油量。 114. 年产能力 用日产能力计算的年产油量,即油田年产能力。 115. 油井开采方式 将油层中的液体举升到地面的方法。 116. 自喷开采方式 依靠油层本身的能量将油井中油层液体举升到地面的开采方式。 117. 人工升举方式 油层中液体主要靠外加动力举升到地面的开采方式。 118. 采油(液)强度 单位厚度油层的日采油(液)量。 119. 综合气油比 是指实际产气量与产油量之比。 120. 含水率 指油井采出液体中产水量所占质量百分数。 121. 综合含水率 是指油田月产液量中产水量所占的百分数。 59 122. 含水上升率 指每采出1,的地质储量时含水率的上升值。 123. 含水上升速度 指某一时间内油井含水率或油田综合含水的上升值。 124. 极限含水 是指由于油田含水上升而在经济上失去继续开采价值时的含水极限。 125. 水油比 333 日产水量与日产油量之比,通常用立方米每吨(m/t)或立方米每立方米(m/m)表示。它表 3示每采出1t或1m原油的同时所采出的水量,可作为表达油田出水程度的指标。 126. 注水强度 单位射开油层厚度的日注水量。 127. 耗水量 指注水开发的油田在含水采油期每采出1t原油所带出的水量。 128.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累积注入量与油层孔隙体积之比。 129. 地下亏空体积 在人工注水保持地层能量的过程中,注入水体积与油层采出液体体积之差,称为地下亏空体积。 130. 注采比 指某段时间内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和相应时间的采出物(油、水和地下自由气)的地下体积之比。 131. 存水率 累积注入量减去累积产水量后占累积注水量的百分数。 132. 注入水波及体积系数 是指累积注水量与累积产水量之差除以油层有效孔隙体积,即油层水淹部分的平均驱油效率。又称扫及体积系数。 133(稠油 亦称重油,是原油密度较大、粘度较高,且这类原油用常规开采方式不能获得工业性油流的一类原油的总称。1981年2月联合国训练署(UNITAR)在美国纽约召开专家会议,对稠油给予更量化的定义即: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在100-10000mPa.s, 3或在15.6?和0.1013Mpa压力下密度为0.934-1g/cm的原油即为稠油。国外又进一步把重油 60 分为轻质重油、重质油和特重油等。我国根据中国稠油油藏的特点,把稠油细分为普通稠油(原始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10000mPa.s),特稠油(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油粘度10000-50000mPa.s)和超稠油(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油粘度大于50000mPa.s)。 134(稠油粘温关系曲线 反映稠油粘度与温度之间对应关系的曲线。在热力采油中,原油粘度与温度关系十分敏感,温度升高,粘度降低。粘温曲线可以反映各温度段粘度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是热力采油中重要的基础资料。 135(稠油流变特性曲线 稠油(做为一种流体)受力后产生流动或形变的性质。通过试验可以测出和绘制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数据和曲线。牛顿液体在剪切应力与剪切速度的直角坐标系中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即流体的粘度。稠油多属宾汉型塑性流性,即只有当剪切应力超过稠油的屈服应力时,稠油才开始流动。且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成正比。所以宾汉型塑性流体在直角坐标系中是一条不过原点的直线。 136(油层纯总比 油层有效厚度(或称纯油层)与有效厚度所对应的油层井段总厚度之比。它反映出纯油层厚度占总厚度的比例。在热力采油中,不希望热量散失在无生产能力的隔层和夹层中,因此,纯总比越大,热利用率越高,对热采越有利。 单位质量(,kg或1g)岩石温度升高,?所需要的热量。是岩石热物理137(岩石比热 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热力采油计算。岩石比热又可分为储层岩石(砂岩、灰岩、砾岩等)比热和隔层泥岩比热,不同岩石的比热也不同。 138(油层导热系数 热力采油计算中常用的油层热物性参数,其值为单位油层长度上,单位时间内,温度每降低,?所通过的热量(KJ/(m. ?))。影响油层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为:岩石及其所含流体的性质和饱和度。,,年代以后,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得到许多计算导热系数的相关公式。 139(热扩散系数 是导热系数与体积热容之比,其物理意义是温度波在某一具体物质内传递的快慢程度。 140(湿蒸汽 是汽、液状态共存下的蒸汽。 141(蒸汽干度 是湿蒸汽中蒸汽质量占湿蒸汽总重的百分比。 142(水饱和压力 是指在降压过程中,水处于单一液相的最低压力。在该压力下,只要有无限小量的压力降,气相(小泡状)即从液相中释出。 143(水饱和温度 水在某一压力状态下升温开始沸腾时的温度。水在不同压力下对应的饱和温度不一样,状态压力越高,饱和温度越高。例如水在标准压力(,.,MPa)下的饱和温度是,,,?,在,Mpa下的饱和温度是179.04?。 61 144(水汽化潜热 在恒定压力下,单位质量水由液态转化为蒸汽时所吸收的热量,或由汽态转化为液态所放出的热量。前者称汽化潜热,后者称凝结潜热,对同一物质两者数值相同。但状态压力变化时,潜热值也变。压力升高,水的汽化潜热变小。 145(水临界压力 是指能出现水蒸汽和液态水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换言之,高于临界压力则不再可能出现汽液两相共存状态,即不能被汽化。水的临界压力为2-2.56Mpa。 146(水的临界温度 指水在临界压力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374.1?) 147(热力采油 利用热效应开采重质高粘度原油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向油层注入载热体(热水、蒸汽)以加热岩石和油层流体的方法及直接在油层内燃烧部分地下原油的地下燃烧法(火烧油层)。前者主要是利用热能降低原油粘度,增加流动性,在热力驱动时载热体还有驱替作用;后者主要是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降低原油粘度,增加油的流动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裂化气及其他产物(水蒸汽及,,等)均具有良好的驱油作用。其中蒸汽吞吐和汽驱, 已作为开采稠油及超稠油的重要开采方法。 148(注蒸汽采油 一种热力采油方法。是利用热载体(如蒸汽或热水)将地面产生的热量带到地下加热油层和其中的流体以提高采收率和油井产量。它是利用热力作用。改善高粘原油的流动性,包括:降低原油粘度和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以及原油的热膨胀和水蒸汽汽对原油的蒸馏作用等。注蒸汽采油有三种载热体注入形式:,.注热水;,.注蒸汽驱油;,.周期性注蒸汽(蒸汽吞吐)。通常注蒸汽采油方法的热量是地面产生的,由载热体带入地下加热油层,所以该法热量损失较大。为了提高热效率,国外已研究和采用井下蒸汽发生器。 149(蒸汽吞吐 又称周期性蒸汽激励。是一种开采重油油层的有效方法。它的常见形式是向一口井注,,,个星期的蒸汽,关井几天进行热焖降粘,然后使井自喷,以后再转入抽油。经蒸汽处理后,可持续采油相当长的时间。当采油量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再重复一个周期。它是利用注入热量使油层温度增加,从而使原油粘度急剧下降,大大增加原油的流度;由于原油发生热膨胀,增大原油的体积系数,使最终残余油饱和度减小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由于蒸汽吞吐注汽时间短、见效快,目前国内外常作为蒸汽驱的前期开采措施。 150(蒸汽驱油 蒸汽从注入井注入,油从生产井采出和一种驱替方式。其驱油特点是在注入井周围形成一个饱和蒸汽带,离井较远的地方由于蒸汽与岩层及其中流体的换热而冷却,在其前缘形成一凝析热水带。饱和蒸汽带的温度与注入蒸汽的温度几乎一样,随着蒸汽向前推进温度缓慢下降,到凝析热水带处。其温度与油层温度相近。由于蒸汽侵入地带的高温引起部分油的蒸馏,所以有部分油是由于气驱作用采出来的。如果油层注蒸汽前已注冷水,则在热水带前缘还将有一个冷水带。这样,在注入井到生产井之间将经历一连串驱油过程,最先是冷水 62 驱,接着是热水驱,最后是蒸汽(水蒸汽和油蒸汽)驱,在蒸汽驱和热水驱之间实际上还有局部混相驱,不会出现水,汽的明显界面。 151(隔热油管 注蒸汽井中所采用的一种特殊油管。它由内管和外管构成,两管之间填充隔热材料,如蛭石、玻璃棉、珍珠粉等,它们的导热系数很小。使用这种油管可减少注蒸汽过程中沿井筒的热损失。 152(热采封隔器 热采的注入井和生产井中所采用和一种特殊封隔器。其密封部件均由耐热材料制成。耐热材料多使用耐高温橡胶、石墨或延展性较好的金属。 153(地面汽水分离器 是一种对蒸汽发生器产出的湿蒸汽(干度<,,,)再进行高压汽水分离的装置。通过汽水分离,出口干度可达,,,以上,用以提高注入油层蒸汽的干度。 154(蒸汽超复 指在注蒸汽过程中,由于蒸汽密度比油小,因此它力图向油层顶部流动,从而形成的汽液界面在顶部超前的现象。在厚油层中此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控制超复现象,可根据汽液界面形状选择最佳注入速度。 155(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这是一种新的注蒸汽热力采油机理。典型的,,,,技术是在油层内钻上下两口互相平行的水平井。上部水平井为注汽井,下部水平井为采油井。上部井注入高干度蒸汽,因蒸汽密度小,在注入井上部形成逐渐扩张的蒸汽腔,而被加热的稠油和凝析水因密度大则沿蒸汽腔外沿靠重力向下泄入下部生产水平井。也有把上部注汽井改为几口直井注汽的。,,,,技术采收率很高(,,,,,,),但要求油层有足够的厚度且操作难度大,要求注采井之间保持一定的生产压差。 156(注汽速度 指单位时间向油层注入的蒸汽量。现场常用的单位是t/h或t/d。是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重要的工作参数。 157(注汽干度 指实际注入油层的蒸汽干度。在地面注汽管网和井筒不长时,常用蒸汽发生器出口干度代替。若地面注汽管线长,油层深,地面和井筒热损失大,上述替代则有较大误差,需通过井底蒸汽取样器测取井底干度或通过地面和井筒热力计算求取。 158(周期注汽量 指在蒸汽吞吐开采方式中,一个吞吐周期的累计注汽量。 159(注汽强度 指每米油层的累计注汽量。 160(注汽流压 向油层注汽过程中沿井筒至井底注汽压力值,用井下高温压力计测取。注汽流压大小与井口注汽压力、井深、注汽速度和注汽干度有关。 161(注汽流温 注汽过程中沿井筒至井底的温度值。注汽流温大小与注汽压力、注汽速度、注汽干度及沿程热损失状态有关。 162(汽油比 在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每采出一吨原油需要注入的蒸汽量。它是评价注蒸汽技术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63 163(能油比 在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每采出一吨原油需要注入的热能量(,,),它综合考虑注入蒸汽的干度和总数量,是评价注蒸汽效果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 164(注蒸汽热采“,,,,工程” 这是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根据我国稠油油藏情况提出的提高注汽质量的指标。“,,,,”四个数字分别代表四个部位的蒸汽干度值,即锅炉出口蒸汽干度为,,,,汽水分离器出口蒸汽干度为,,,,注汽井口蒸汽干度为,,,,井底蒸汽干度为,,,。 165(热采油藏动态监测“,,,工程” 指热采油藏动态监测的内容为“,个场”(温度场、流体饱和度场和压力场);“,个剖面”(吸汽剖面和产出剖面)和,个热前缘分布。 166(火烧油层 又称地下燃烧采油。是一种提高油层原油采收率的热力开采方法。其基本方法是向注入井注入空气,然后在井底点火使油层内原油燃烧,在油层中形成一个狭窄的高温燃烧带。在燃烧带移动过程中,由于热效驱、凝析蒸汽驱、混相驱和汽驱等的联合作用,驱使原油向生产井移动。火燃油层方法有:正燃法火烧油层、逆燃法火烧油层和湿式火烧油层三种方式。 167(正燃法火烧油层 火烧油层法具体应用时,处理油层的一种方式。它是由注入井向油层注入空气并点燃油层,在油层中形成一个移向生产井的狭窄的高温燃烧前缘。当其向生产井移动时,将形成若不同的区带,在燃烧前缘的后方是已烧净了的灼热的砂层,它可有效地用于加热注入空气。当注入空气到达燃烧前缘时,便使残留在砂粒表面上的焦炭剧裂燃烧。燃烧的热量除靠传导输送外,大部份是靠由于燃烧高温产生的水蒸汽和轻质油气以及燃烧废气,在注入汽流的推动下携带热量在燃烧带的前方与前方冷油层换热而凝析下来形成蒸汽带、热水带和轻质油带。由此可见火烧油层是包含热效驱、凝析蒸汽驱、混相驱和气驱的联合驱动过程。其结果是地层原油粘度大大降低,流动性增大,从而使油井产量大大增加。正燃法火烧采油法是使用最普遍和最受重视的一种方法。 168(逆燃法火烧油层 火烧油层法具体应用时处理油层的一种方式。它适合于原油粘度特大、流动性特低以致不能流动的油藏如沥青砂层。它与正燃法相反,这一方法是火井在点燃地层以后改为生产井,而原来的生产井改为注汽井;燃烧带推进的方向与注入空气流动的方向相反。在燃烧带向注入井移动时,因加热地层降低了原油粘度,使部分加热了的原油流入生产井而采出,部分油被烧掉,还有一部分油被蒸发而随气流流入生产井,并在地面装置中凝析下来,从而使油井产量提高。 169(湿式火驱采油 一种正燃法的改进型。因为正燃法火烧油层时,地下产生的热约半数存在于燃烧前缘和注入井之间。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部分热量,并将其移至燃烧带的前方,向正在燃烧过程中注入一定数量的水。注入的水与已燃带高温岩层接触,则汽化并使岩石冷 64 却,汽化的水随注入气流携带热量,在燃烧前缘的前方凝结成热水,随之将热传到火线前方的地区,从而扩大热水带的延伸范围,并在更大的范围内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得稠油有可能在较低的压力下流动。由于湿式火烧法能利用效率高,因而有可能减少空气用量。 170(火烧气油比 指每产,吨油消耗的注入气量(通常是可助燃的空气)。 1.1.7 提高采收率名词 1. 一次采油——利用油藏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的方法叫一次采油。天然能量通常指溶解气能量 )边水或底水能量)气顶能量和重力能量。 2. 二次采油——指天然能量开采油藏至压力枯竭到继续开采已不经济时,靠利用外加能量如 注水或注气使油藏继续进行开采的方法。 3. 三次采油——指油藏经一)二次采油后,再用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如注热介质)化学驱或 能与原油混相的流体开采油藏中剩余油的方法。 4. EOR——是英文Enhanced Oil Recovery 的略写,泛指除注水以外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包括改善的二次采油方法和三次采油方法。 5. IOR——是英文 Improved Oil Recovery 的略写,它仅指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方法。 在一些文献和专著中已用它代替传统的EOR。 6. ASR——是英文Advanced Secondary Recovery的略写,指先进的二次采油方法。据美国 新墨西哥采收率研究所估计:在将来ASR会被更多的工程师所采用。 7. 流度——也称流动度,指岩石能通过某一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流体的粘度之比。通常以 λ表示。如λ=K/μ ?? www 8. 流度比——指两种以上流体通过油层时某两种流体流度的比值。如水流度与油流度之比以 M=λ/λ表示。 wo 9. 平面波及系数——是指驱油剂在平面上波及的面积As和整个含油面积A的比值,以E表a 示。即E=A/A。 as 10. 体积波及系数——又称体积扫及系数。即驱油剂驱扫过的体积V与整个油藏含油体积V的s 比值,以E表示。即E=V/V。 vvs 11. 厚度波及系数——又称纵向波及系数,指驱油剂在纵向上波及到的油藏厚度h与油藏垂直s 厚度h的比值,即E=h/h。 vss 12. 毛细管数——指多孔介质中粘性驱动力与滞阻性的毛管力比值,它为无因次量,以N表c 示。即N=V)μw/Υow)COSθ=粘滞力/表面力。式中V——达西速度,cm/s;μ——水的粘cw 65 度,mPa)S; Υow—油水界面张力,mN/m;θ—润湿接触角。 13. 增粘剂——指在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聚合物能使注入水粘度显著增高的化学剂。 14. 化学剂损耗——指注入剂中的化学剂流经油层中时由于吸附反应稀释扩散等使其浓度降低 而不能有效的发挥驱油作用。 15. 阻力系数——指聚合物驱过程中水的流度与聚合物溶液的流度之比,以R表示,即R=λw/ff λp。 16. 残余阻力系数——又称渗透率减小系数,它指油层注聚合物前水的流度与注聚合物后的流 度之比,以R表示,即R=λw(注聚合物前)/λw( 注聚合物后)=K(初始)/ K(最终)。rfrfww 17. 不可及孔隙体积——指油层中孔隙小于聚合物分子等效直径因而聚合物不能进入的孔隙占 据的体积。 18. 粘性指进——指聚合物驱替过程中由于不利的流度比(大于1)造成的聚合物前缘不规则推 进现象。 19. 重力分异——指注入剂与油层中原油密度或与油藏中可流动盐水密度不等产生的分离作 用。 20. 混相驱——指注入剂与地层中原油可以任意比例互溶,成为均匀的单相,它们之间不存在 界面,从而也不存在界面张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通常混相驱有高压注天然气)注溶剂` )注CO)注氮气等方法。2 21. 化学驱——指在注入水中添加一定量的化学药剂从而提高注入剂的波及系数或驱油效率的 三次采油方法。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复合驱等。 22. 聚合物驱——指向油藏中注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水溶液的驱油方法。聚合物可使注入水 粘度增大,从而改善油水之间的不利流度比使波及体积增大而采收率提高。 23. 碱驱——指向油层中注入碱与原油中有机酸反应生成活性剂,从而改变岩石润湿性降低界 面张力或形成稳定乳状液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但须指出碱驱机理很复杂。 24. 复合驱——指往油层中注入的驱油剂含两种以上化学剂,其目的是将提高微观驱油效率和 增大宏观波及体积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能显著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25. 热驱——指向油藏中注入热流体或使地层中原油就地燃烧产生的热流降低原油粘度,改善 原油流动能力的驱油方法。它包括注热水)注蒸汽)蒸汽吞吐)层内燃烧等。热驱法是开 采重油的最主要方法。 26. 增油量——通常指通过注除水外的注入剂段塞后比单一水驱开采多采出的原油产量。增油 量有阶段增油量和增加可采储量之分。 27. 提高采收率——指某种化学驱方法增加可采储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66 328. 霍尔曲线——指霍尔积分(单位:MPa)d)与阶段累计注水量(单位:m)的关系曲线。霍 尔曲线反映了注入井由于注入流体的改变而引起注入剂流动能力变化的程度。它是评价化 学驱矿场注入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67
本文档为【油藏工程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7KB
软件:Word
页数:9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7-20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