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教育考题整理-德育原理考题

小学教育考题整理-德育原理考题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教育考题整理-德育原理考题1.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 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  )D以上三者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B道德虚无主义 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 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  )D说明情境 6.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   ...

小学教育考题整理-德育原理考题
1.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  )A《设身处地》《证明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你会怎么办?》 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  )D以上三者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B道德虚无主义 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包括(  )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 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  )D说明情境 6.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    )C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7.学生对情境问题A的反应属于(  )D回避性反应 8.学生E对情境问题的反应属于(  )B依赖性反应 9.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道德立场和道德推理方式;通过充分的思想交锋,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是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称为(  )C布朗效应 B布莱特效应 10.从教学论的意义来看,知识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技能往往通过______习得,态度往往通过______习得(  )C间接的教、直接的教、间接的教 (√)1.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2.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如果不考虑教的结果,只从意向性意义上理解“教”,道德是可教的。 (×)4.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5.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6.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7.根据道德所调节的生活领域不同,可以把学校德育的内容划分为三大块,即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有严格的区分。 (×)8.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1.学校惩罚的标准及其应该坚持伦理原则?标准:它必须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必须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意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必须由权威执行。原则:必须按正当的程序实施处罚;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施惩罚;惩罚必须针对学生的道德过失;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 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关系?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道德理想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三者,层次不同,功能不同。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与规则得以体现,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3.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4.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在对象、目的、内容、方式、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动作机制及理论基础上,都存在差异。心理咨询本身虽不是德育,却是学校德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项目 道德教育 学校心理咨询 对象 品德 人格 目的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帮助学生消除或缓和心理症状,促进其人格健康,协调发展 内容 私德、公德、职业道德、道德理想、原则、规则 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 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方式 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等 个体咨询、集体咨询;以个体咨询为主 方法 说服、示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具体公开性的群体性等特点 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互换。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运作机制 规范和评价 移情和接纳 理论基础 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 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5.简述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者承认道德的存在,认为个人有个人的道德,社会有社会的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有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 因此,道德是相对,是相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无所谓绝对的对和错。 6.简述消极德育观? 道德教育需要等待时机,它并不是教育者想进行就可进行的活动。只有当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了道德问题,有接受道德指导的需要时,才对其进行道德的指导。 7.试述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论假设?  道德判断是结构反映个体道德判断的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1.路易斯·斯洛汀是一名原子物理学家,从斯洛汀的反应中,我们看到了与英雄相应的品德通常是由什么构成的。首先,我们看到了一种毫不妥协地意识到别人要紧的感觉,即一种对保护个体的生命和福利的无条件的关心。我们还看到了一种得到精雕细琢能够公正 而精确地把握形势的能力,即一种经受考验能够进行系统思维的能力。最后,我们目睹了行动的勇气。斯洛汀不仅仅具有同情心,进行了有效思维,而且以实际行动把环分开来了。品德,如同斯洛汀的事例显示的那样,有赖于人道的关心、客观的思维和果断的行动的和谐结合。想一想,如果斯洛汀只体现出品德. 三方面的一面或两面,那个实验室里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他具备科学家所具有的冷静的知识和敏捷的智力,但是觉得他的合作者无关紧要,他的反应怎么会是“道德”的呢?另一方面,假使他不能合乎理性地估计问题的严重性,他的关心怎么会是有效的呢?还有,无论他的动机那么高尚,无论他的推理多么合乎逻辑,如果他不采取行动,这样的动机和推理又等于什么呢?品德既不是善良的动机,也不是正确的推理,亦不单是果断的行动,而是所有这三者的和谐结合。在斯洛汀的反应中,品德这三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其实,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之间并没有明晰可辨的分界线。它们在这起不幸的事件中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统一战线的各部分,对付一种共同的危险。然而,无论个体的品德组成部分在实际当中怎么交织在一起,这些组成部分之间依然有别,理解这种区别是重要的。 2.甲不小心踩在乙脚上班主任一方面从甲生的行为动机出发,劝乙生原谅甲生;另一方面又从甲生的行为后果出发,劝甲生向乙生道歉。 3.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私德教育,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如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诚实、忠信、上慈下孝(敬老爱幼)等。公德教育,学校中的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等。 4.大道废,有仁义;反对道德教育和怀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的人,通常是一些对现实道德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甚至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他们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不同于常人的简介;道德虚无论者认为,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个人根本不需要道德。老子断言:社会失道,才需要所谓的道德,社会需要道德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人失去本性,才需要所谓的道德,个人需要道德是个人堕落的表现。道德是罪恶的根源和表现。上述观点可能片面、偏激,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思考和批判,却不乏严肃性和深刻性。从这些言论中,可以找到为道德必要性辩护的出发点。 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与西方学校德育内容的异同, 并分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改革趋势?比较对我们的启示:首先,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学校德育教育限于道德教育;其次,中西学校德育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中国重视私德教育,西方重视公德教育;第三.中西学校德育教育均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德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我国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比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内容却相当贫乏。西方学校德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对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的激励作用;第四,中西学校都重视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我国中小学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我国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具体的美德,而西方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 2.试比较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和体谅模式,并阐述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社会行动模式并不像他名称所显示的那样,只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习惯,他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样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他确实是一种重行的模式,这不同于重知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也不同于重情的体谅模式。如果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不是一般地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而是把重点放在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上;如果说体谅模式不是一般地培养道德情感,而是集中在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上;那么,社会行动模式同样不是一般地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而着重于环境能力或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这3中模式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不主张、不提倡甚至反对脱离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他们都力图把学校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并且都按照各自的理论假设,对学科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调查、梳理和重构,以适应间接德育的要求。所不同的是,认知性德育发展模式以道德两难情境为教材,体谅模式以人际和社会情境为教材,社会行动模式却没有十分有特点的教材或活动素材。正因为如此,他不如另外两个模式那么具有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3.论述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成长最为重要的教育力量。从数量上看,学校对个人品德形成的影响,很可能不及家庭和社会,但是学校德育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定向作用。学校之所以有必要实施德育,首先是因为道德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而学校在实施德育上有着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学校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学校环境的安排力图使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道德的意义;学校教育由于在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上做了系统的安排,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层层推进,前后较为一致,因而较为有效。其次是因为学校只有负担起每个学生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他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第三是因为学校即使不考虑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单从维护学校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出发,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本文档为【小学教育考题整理-德育原理考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4-08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