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word格式]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word格式]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举报
开通vip

[word格式]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word格式]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 告(下) 四川民族学院 JOURNALOFSICHUAN 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第19卷第4期2010年8月 Vo1.19No.4Aug.2010 ?民族研究? 贵,kl,l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杨嘉铭 【摘要】该调查报告从德江县简况;德江县傩堂戏及戏班;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德江县傩 堂戏面-A-.*0作工艺;德江县傩堂面具制作艺人传承;结语六...

[word格式]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word格式]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 告(下) 四川民族学院 JOURNALOFSICHUAN 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第19卷第4期2010年8月 Vo1.19No.4Aug.2010 ?民族研究? 贵,kl,l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杨嘉铭 【摘要】该调查报告从德江县简况;德江县傩堂戏及戏班;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德江县傩 堂戏面-A-.*0作工艺;德江县傩堂面具制作艺人传承;结语六个部分进行分述.重点为德江县 傩堂戏面具,面具制作工艺和面具制作艺人传承. 【关键词】德江;傩堂戏;面具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5/J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24(2010)04—0024—10 (接上期) 三,德江县傩堂戏面具 据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03年调查表明,在该县的131个坛班中,共有傩面具3144具. 其中,古旧面具1484具,新刻制的面具1660具.此外,在民间一些个人手中,以及县内,省 内一些陈列室,博物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还收藏有德江傩堂戏的面具.在考察中,我们在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陈列室和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德江傩文化陈列室中,就看 到了许多古老面具.特别是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德江傩文化陈列室中陈列的面具,十分珍贵. 据该局局长介绍,他们局里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先介入德江傩堂戏的调研和面具收集,由于动 手早,所以收集到了一些珍贵的明代和清代的面具,其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自是不言而喻.二 是有些面具已成为绝品,是德江傩堂戏的”化石标本”.三是体现出德江傩堂戏面具早期的艺术 水准和造型特点.遗憾的是,我们未能获准拍照,但是我们依然从对其观察中,以及在贵州民 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陈列室所见到的德江傩堂戏的面具中,在安如柏坛班的表演中,在 黎世宏的面具作坊和他的介绍中,领略到了德江傩堂戏面具的风彩. 德江傩堂戏之所以能走出历史上被称之为”边徼”之地的黔东北,自 当归功于面具.1987 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以德江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面具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 出.这次展览共展出贵州傩面具235具,其中德江傩堂戏面具为138具.得到了首都文化,美 术,戏剧,考古,音乐,舞蹈界的专家学者和观众的高度赞赏和评价. 面具,在德江民间俗称”脸壳”,”脸子”,”鬼脸壳”等.它不仅仅是傩戏表演时的道具, 更是坛班”冲傩还愿”进行傩祭仪式和傩戏演出时的人,神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其象征意 义十分突出,深为坛班和民间敬畏和珍爱,同时也是傩戏的灵魂与艺术魅力之所在.据黎世宏 讲,他所知道和看到过的德江傩堂戏的不同角色形象的面具大至有56具.随着历史的推移,有 许多傩堂戏的正戏和插戏剧目的失传,同时又因在民间,习惯以全堂戏和半堂戏的演出习惯, 所以,现在普遍流传24具面具.如果有的坛班演出剧目较多,24面具不够用,则往往采取用一 个面具串演几个角色形象的办法来解决. 关于24具面具的具体名称,庹修明在《古朴的戏剧,有趣的面具——贵州省德江县土家族 作者简介:杨嘉铭,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四川成都,邮 编:610041) 24 第l9卷第4期杨嘉铭: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地区的傩堂戏》中说:”据七t一岁的土老师潘正儒介绍,半堂戏十二面具的名称是:唐氏太 婆,桃源土地,灵官,开路将军,关爷(关羽),引兵土地,押兵先师,先锋小姐,消灾和尚, 梁山土地,秦童(歪嘴),甘生.全堂戏二十四个面具,除半堂戏里的十二个外,另外加上十二 个,即:开山莽将,掐时,卜卦先师,鞠躬老师,幺儿媳妇,李龙,杨四,柳三(柳毅),乡约 保长,了愿判官,关夫子,秦童娘子.”另据黎世宏口述,德江傩堂戏24具面具的具体名称是: 唐氏太婆,仙锋4-,姐,甘生八郎,歪嘴秦童,开山莽将,开路将军,灵官,勾簿判官,土地, 和尚,关羽,幺儿媳妇,秦童娘子,地盘业主,文王卦师,二郎神,土地婆,落阳,周仓,杨 四,安安,庞氏,-?b鬼,道士. 在以上两组材料中所提供的德江傩堂戏全堂24具面具名称中,绝大部分角色形象是相同的 (只是称呼不同而已),但也有个别差异.这可能是各坛班所使用的全 堂戏面具有异所致. 实际上,还有两具面具无论是半堂戏和全堂戏演出都少不了的面具,即东山圣公(又称傩 公)和南山圣母(又称傩母),虽然这两具面具不能带在演出者的脸上进行表演,但是必须摆在 神案上供奉,不能乱动睢有在表演《游傩塞海》和《辞神》时,才能由土老师拿在手中作道 具表演.由此看来,半堂戏中的面具应为l4具,全堂戏中的面具应为26具. 除上述面具外,目前根据黎世宏的回忆,还可知的傩堂戏中曾经有过的角色面具名称如下: 雷石匠,尖角将军,牛头,马面,胡子公公,郭老么,幺旦旦,刘高明,铁公老师,白脸先锋, 梅香,卖酒娘子,蔡娇,软仝,硬仝,秋姑娘,放炮童子,喽哕,大王,报虎,恶婆婆,扫地 和尚,山鬼,汉朝将军,炳灵侯王,山王天子,五猖,仲馗,张飞,龙女,龙三,撵路狗等. 在上述50余具面具中,每个面具的造型都是艺人根据传说故事中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以及 在戏中角色定位,用既朴实而又夸张的手法进行雕刻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 是威武凶猛类,取其威武凶猛之态,用以镇邪驱恶.二是慈善祥和类,取其和善可亲,风趣 之貌,以亲近乡民.三是端庄秀丽类,其造型清秀,纯朴,同样具亲近感.四是丑陋灰谐类, 其貌丑陋却充满灰谐风趣,以取悦于人. 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属于典型的罩式面具,尺寸约与普通人面尺寸相当,长约22—32em,宽约 12—18em,背面呈凹孤形,整体厚度在8—15cm之间.我们根据黎世宏按1:1比例绘制的13具 面具样图尺寸列表于下. 德江傩堂戏部分面具91-形尺寸表 外形尺寸(em) 面具名称备注 长宽 报虎27125 仙锋小姐26.515 李龙2816 唐氏太婆31.713.5同唐氏仙娘 秦娘27.5l4.5同秦童娘子 柳三26.514.5同杉p毅 秦仝27.715同秦童,歪嘴秦童 判官31.8l6同开簿判官,了愿判官 甘先生27.515同甘生,甘生/kfll~ 梅香3O.315 土地2816.8桃源土地,引兵土地,梁山土地,青苗土地可互用 笑和尚2418同九洲和尚 开山神30.5l7同开山莽将 德江县傩堂戏里的面具角色,大都有传说故事,其中如东山圣公(傩公)和南山圣母(傩母)的 25 四川民族学院(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0年8月 来历,地傩小山和丫角娘子的来历,五猖神的来历在民问流传十分广泛戏中的角色故事成为面具制 作艺人们造型的基本依据.在此,特对德江傩堂戏四个类型中最具特色傩戏中经常出场,群众普遍熟 悉的面具,作如下简要介绍. (一)唐氏太婆 唐氏太婆又叫唐氏仙娘(有的傩坛唐氏太婆与唐氏仙娘为两人),是傩堂戏中最重要的神祗之一, 其职司是打开桃园三洞请出24具面具.唐氏太婆面具为老妪造型,头梳发髻,满面皱纹,慈眉善目, 面带微笑,手法写实,是典型的农村老妇形象. (二)仙锋小姐 仙锋小姐又叫先锋小姐,专司傩堂催愿和勾愿之职,是正戏《大王抢 先锋》(又名《勾愿先锋》) 中的主角.仙锋小姐面具为小旦造型,头戴凤冠,面具丰润,弯眉秀目,樱桃小口,端庄美丽,与唐 代的菩萨像颇为相似. (三)甘生八郎 甘生八郎又叫甘生,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主角.在傩堂中的职司是为愿主还愿领性.甘生八 郎面具为小生扮相,头戴冠帽,冠顶有一小圆顶,五官清秀,耳朵硕大,一副书生的模样. (四)歪嘴秦童 歪嘴秦童简称秦童,又叫勤童或琴童,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丑角.在剧中秦童机智幽默,妙 语连珠,有时还耍一点小小的无赖,充满了喜剧色彩.秦童面具为小丑造型,头梳歪髻,斜眉歪嘴咧 牙,逗人发笑. (五)开山莽将 开山莽将又叫开山猛将,简称开山,是傩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祗之一.他手执金光钺斧,专门砍 杀五方邪魔,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开山莽将为一凶神形象,头生双角,嘴吐獠牙,眼睛凸突,眉 如烈焰,造型怪诞,神采生动. (六)开路将军 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堂中的先导(开道)神,职司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五方邪 魔,与古代的方相氏类似.开路将军面具与开山莽将面具大同小异,也是凸眼圆睁,獠牙锋利,不同 的是他的头上只有一只尖角.傩堂戏中另有一个凶神叫押兵仙师,职司是导引各路天兵,天将出入傩 堂,其面具与开路将军非常相似,两种面具可以互相通用. (七)灵官? 灵官即王灵官,是赫赫有名的道教护法神,掌天下人间的纠察之职,他在傩堂中的任务是搜捕混 入傩堂的邪魔妖鬼.灵官面具模样凶猛,面色赤红,头上戴着道冠,额际上有一只混赤眼,亦称”纵 目”. (八)勾簿判官 勾簿判官又称勾愿判官,简称判官,是负责在傩堂中为人们勾还良愿,并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坏 人和邪神.勾簿判官面具头戴官帽,相貌凶恶,嘴吐獠牙,眉似烈焰,生动地刻画出他嫉恶如仇,铁 面无私的性格. (九)土地 土地是主管一方的乡神,其名目甚多,有引兵土地,梁山土地,青苗土地等九个.土地在傩堂难 中是一个慈祥温和,幽默风趣的老翁,专为愿主纳吉驱邪,赐福添寿.土地面具造型稳重,神态安祥, 慈眉善目,两耳肥大,有的眼睛和下颔可以自由活动,称为”活口面具”. (十)和尚 和尚主要在”和尚减斋”的法事中出现,任务是查看冲傩的主人家诚心不诚心,品德好不好,做 法事的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和尚面具圆脸秃头,呲牙咧嘴,笑容可掬.额上长着一个硕大的福包, 形象亲切可爱. (十一)关羽 关圣帝君简称关公,关爷,即三国时刘备手下名将关羽,在民间被尊奉为武圣人.傩堂正戏《关 爷斩蔡阳》描写的即是他在古城力斩曹操手下大将蔡阳的故事.关羽面具为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黑 须,头戴盔帽,英武神勇,与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完全一致. 26 第l9卷第4期杨嘉铭: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十二)幺儿媳妇 幺儿媳妇是正戏《开山莽将》中的角色,开山莽将的金钺斧被虾子精咬坏,他请铁匠鞠躬老师和 幺儿媳妇为他修整,三人演出了一出生动幽默的戏.幺儿媳妇面具为 世俗女性形象,头梳双髻,面目 娟秀,与生活中的年轻媳妇相似. 关于德江县傩堂戏的面具特色,庹修明在《古朴的戏剧,有趣的面具——贵州省德江土家族地区 的傩堂戏》中作了如下归纳:”造型偏重实感,使用单一的色彩,表示忠诚,刚直,凶悍,英武,狂 傲,妍丽……并运用五官的局部变形,如眉毛的上扬加粗,眼窝加深,眼珠外突,头上长角等夸张手 法,以状其猛,以示奇特,以显性格.这种变了形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具有浪漫色彩的,可怖 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了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以及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这些面具之所 以美,就在于它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凹的雕刻,拙朴浑厚的色彩,恰到好处地体现了 一 种无畏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表达的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顾朴光在《中国面具 文化》的前言中,对傩堂戏面具的造型及其特色也有所涉及.”贵州傩堂戏虽然流传于不同的民族和 地域,但大部分角色在造型上都有固定的模式,例如先锋小姐发冠上刻着一只凤鸟,开山莽将头上长 着一对尖角,二郎神和灵官额际实际有一只混赤眼,秦童和秦童娘子 暴牙歪嘴扯眼睛.……为了突出 角色性和加强演出效果,民间艺人把一些面具(例如土地,山王等)的眼睛和下腭制成活动的,用绳 子和竹棍将其与面具的全体部分连接在一起,称为?活口面具?,又叫?动眼断腭面具?.表演时演员 以舌尖操纵绳子,眼睛和下巴便会上下开合,逗引观众发笑.还有一些面具(例如二郎神和孽龙等), 用10厘米左右长的野猪獠牙镶嵌在嘴部,以增添其威猛之势;山王面具两耳各刻有一个抱下神,以表 示他是盘古王的三化身;撵路狗,地盘和尚没有嘴马和下腭,以逗引观众发笑……傩堂戏面具重视色 彩的调配,着色分淡彩和重彩两类,淡彩先在面具上涂一层赭石或土黄为底色,然后用桐油均匀地刷 上几遍,只是在眼睛,眉毛等部位用黑色渲染勾勒,并在冠帽上绘出各种图案,图案有龙凤,云纹, 兰草,牡丹,菊花,福寿等.重彩用红,蓝,绿,黄,黑,赭等各色油漆在面具上涂抹,一些细致的 地方,如盔甲或帽子上的花纹,则用笔加以精心地描绘.总体看来,傩堂戏面具的色彩浑厚,凝重, 大方,和谐,注重整体效果.有的面具经过岁月长期侵蚀,油彩已经剥落,显得古色斑澜,神秘诡奇, 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美感.” 四,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制作工艺 (一)制作工艺 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制作工艺属于典型的木雕工艺,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模式, 其工艺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大体分为取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五个流程,其工序多达20多道. 1.取材 制作面具的材料是柏杨和酸枣木.柏杨分为岩柏杨和水柏杨,岩柏杨最佳,木质较坚硬细腻,水 柏杨木质略舒松,但色道好.酸枣木传说雕神最灵应,故亦用.以上木材多选在秋后砍伐,取材直径 为25公分为佳,伐木时须看好期辰并祭山神,土地.其环节有4道工序:看期辰,砍伐,裁截, 选料. 2.制坯 (1)祭祖师,下料:制坯是面具雕刻的正式开始,开始前要祭鲁班祖师和本传历代祖师,根据面 具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符合要求的木材下料. (2)去皮修面:用斧头修去树皮和不平整部分. (3)开料:用斧子将截下的圆木劈成两辫. (4)上云台:将半边坯料再次修正卡在雕刻台座上固定. (5)放线:在圆面上用墨斗弹出中线. (6)开脸:根据人物角色特征,用毛笔勾出单线轮廓,大体确定五官位置和头饰位置.开脸工艺 是传统制作面具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其”移形取像”之法是各师传的绝技,多秘不外传.名雕刻师 都有一本代传傩面人物面像白描图谱,分正面,侧面,描绘人物部位,并配有尺寸和要点口诀. 3.雕亥U 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细雕两道工序. 27 四川民族学院(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0年8月 粗雕: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及头饰位置,雕刻成立体造型,确定各部位的大小,具体形象. 细雕:将各部位进行认真刻画.特别是鼻,眼,口,牙.注重取其神态,纹理和头饰上的装饰图 案,龙凤花卉的细部刻画,用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等技法操作.刀法上有凿,镤,剔,剜,划,挑, 戳,刻,铲,钻,拓,削12种刀法.在运刀上,按造型需要用竖,横,前出,内出,斜,顺,横,逆 等手法. 4.打磨 面具雕刻好以后,须进行认真打磨,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细沙布打磨各细部.旧时在乌江边还 用粗,细河沙的拌和,用手搓的打磨工艺.秀丽人物面部还用稻草打磨(稻草须特制成柬),最后用 草灰细搓磨出光泽. 5.上底灰 面具刷底灰主要防止颜色和油漆浸人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鲜艳. 传统工艺打底灰用石灰粉调牛胶水成石灰浆刷面打底成白色,刷底灰不能太厚,厚了盖掩细雕纹 线,但必须是能掩住木面.其工艺主要是把握调粉浆的浓度和刷底的技巧,做到”凸不露木,凹不堆 浆,纹理显现,阴阳增光”. 6.上底色 用羊毛刷搓磨白底,去掉浮灰,再上底色.根据人物特征分着大块面颜色,有的还根据须要拱染 颜色层次,增加立体质感. 7.描绘 在底色干后进行认真描绘”开眉跟”,描绘五官和头饰上各种7EH-图案.德江傩堂戏面具以深沉, 粗犷见长,颜色以黑,红,黄,白为主,有的面具不着底色,只在底灰上用毛笔黑色勾画描绘,漆上 桐油后,能产生出一种古黄色效果. 8.上油漆 上油漆是面具制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道工序. 油漆上得好会增加面具光泽和保护面具,反之则会造成很大损坏.其原料用生漆(土漆)和桐 油,两种漆都是本地土特产.两种漆都必须进行特殊,”熬制”后才能使用.熬油漆另有一套复杂的 工艺技术.上漆共分三次,第一次满上一层,谓之”透底油”,这层油会浸入木中.第二,三次则刷 厚一些,这层油在表面结膜保护颜色,古时更有把面具放在油锅内浸泡三天三夜后再取出凉干退漆抛 光的工艺,其制品古意盎然,但很费时间.现多用现代清漆. 面具制作完成后,按照传统,还有最后两道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通种耳”.即是指在已 经雕好漆好的面具的耳际钻孔,传说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通过耳孔,可以听到人,神之语.另一 方面可在耳孔上穿绳,以便使用时挂戴之用.二是”开光典像”.指新雕刻的面具,要让它具有神性 和灵性,必须经过”开光”仪式才能实现.”开光”仪式一般由坛班掌坛师主持,在家中的师坛前设 供进行.仪式中,掌坛师先要”安师”,”请圣”,以取得神祗和坛班祖师的”认可”.然后手执香烛, 口念开光词.开光词颂华,还要用雄鸡毛盟血,求神灵附魂于面具上.如此,今后使用才吉祥,灵验. (二)面具制作的基本工具及原材料 面具制作的工具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木工工具类 木工工具主要有:墨斗,弯尺,墨纤(已可用铅笔代),斧头(又名小刀),木工锯(大,中,小 三把),木马,木工凿(主要有二分,四分,八分,寸口,半圆等凿)等.墨斗,弯尺,墨纤主要用 于分线,画线;斧头主要用于砍劈坯料;木械锯主要用于截坯料;木马主要用于截料时起稳定作用; 木工凿主要用于制坏形时用. 2.雕工工具类 雕工工具主要有”云台”,木棰(大小各一),各形雕刀(过去雕工雕一般都为本地制作,现多使 用工厂生产的专用雕刀,有圆,平,钭,角雕刀等30余把),沙布,打磨球等.”云台”是专门用以 固定坯料,便于雕刻的工作台座;木棰是在雕刻过程中,用于粗,细雕刻时,拍击雕刀用;雕刻刀按 造型需要,使用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雕刀对面具各部位进行定型雕凿.沙布和打磨球主要是在面具定 型后,进行打磨抛光. 28 第l9卷第4期杨嘉铭: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3.油漆工具类 油漆工具主要有画笔(若干支),棕,毛排刷,盛装颜料,桐油,漆的溶器. 4.面具制作所需用的原材料 面具制作所需用的原材料主要有木料除了前述的基本原材料木材外,还有颜料,石灰粉或石膏粉, 牛胶,桐油,生漆或化学漆等. 关于德工傩堂戏面具制作工具和所使用的原材料,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工 具方面使用了电动工具,如小电锯,小钻床,电动打磨机等.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艺人的劳动 强度,提高面具制作的质量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颜料和漆的使用上,传统颜料都使用矿物和植物 颜料,多为红,黑,黄,白为主,兼有蓝,绿等色,现多使用化学水粉颜料.如若坛班或顾主有特殊 要求,需使用传统工艺时,艺人才使用传统颜料.德江盛产生漆和桐油,在面具制作传统工艺中,都 是用生漆和桐油罩面,用传统矿物,植物颜料着色.生漆,桐油罩面的面具,不仅色泽经久,而且对 于增加面具的艺术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因成本高,生漆和桐油的熬制工艺较为复杂,所以,现在 的面具制作中,多改为化学颜料和化工漆. (三)面具制作过程中的诀窍 在面具制作过程中,各师传承都有自己的一套”移形取像”的绝技,这些绝技往往只传于自己的 弟子,而不外传.名雕刻师们大都有一本绘制的白描图谱,并配有尺尺和口诀,这是面具制作中”开 脸”的关键.在对黎世宏的采访中,有幸在他家的作坊中为我们实际演示了面具制作的全过程,同时 还提供了他所绘制的部分面具制作的白描图.图中还配有他自己整理的口诀,应当说这些口诀便是面 具造型中的基本要领.在此摘录如下: 1.报虎 报虎三郎活泼神,一双泡眼鼓得圆,头上结发系红带,大口张开好传音. 2.李龙 龙神叫化眼匡匡,黑发歪髻卷顶上,愁目暴牙吊角嘴,饿鬼寒酸阴尸像. 3.秦娘 秦娘歪嘴扯左边,三角眼斜两不平,蓝帕鬓花卷头发,曲鼻门牙趣有神. 4.秦童 歪嘴秦童滑稽人,鼻斜口歪吊角眼,半边腮圆门牙露,注重笑态雕神韵. 5.甘生 甘生八朗读书人,眉清目小一书生,红顶官帽头上戴,笑口细牙善良真. 6.土地 土地公公福像神,眉弯口笑慈善颜,头眉皆白戴官帽,缺牙老脸神态真. 7.和尚 傩堂和尚不念经,肥头大耳笑嘻嘻,高鼻大嘴眼角翘,黑发红疤额三纹. 8.开山神 火焰眉毛圆眼睁,来在傩堂砍五瘟,一对肉角顶头上,獠牙血口凶猛神. 9.仙锋小姐 仙锋小姐秀丽神,蛾眉蒜鼻丹凤眼,凤冠牡丹头上戴,樱桃小口笑迷人. l0.唐氏太婆 唐氏太婆在桃园,慈面笑脸老妇人,眉弯嘴翘门牙露,顽包花帕额三纹. 11.栩】三 贪吃柳三瘦尖尖,眼睛空挖半留晴,头上破帽可邻相,稀口缺牙叫化神. l2.判官 傩堂判官傩神形,形似开山面目狰,倒坚焰眉戴官帽,血口獠牙凶熬神. 13.梅香 村姑梅香瓜子脸,蛾眉凤眼樱桃嘴,黑发高髻印花帕,粉面含羞桃红脸. 从以上各面具的制作口诀中可以看出,面具艺人的口诀是在深黯傩堂戏各剧目剧情的基础上,充 分把握各角色的性格特征,把握四大类型面具造型的原则基础上,通过反复推敲,提炼,用简短的四 29 四川民族学院(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0年8月 句诗的语言浓缩而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以达到角色造型与剧情的高度协调和统一.应当说, 所在. 同时在具体操作中又便于把握,突出造型特点, 这是面具艺人智慧的结晶,是面具制作的精华之 此外,在面具制作过程中,还有两个要领需要把握.一是面具艺人在制坯时,纵向必须掸中墨, 确定面具中线,这是根据人面对称的原则所决定的,然后再在造型过程中,一是根据造型角色的特点, 在”对称中寻找不对称”.二是面具在造型过程中,横向比例应为2:1(即头部为1,面部为2).在 面部造型中,又以鼻梁凹处为界上下各1.由此产生”三分法”.所谓”三分法”并非完全不变,只是 基本尺寸确定后,还可根据造型角色的特点,作出适当的”占,让”调整. 五,德江县面具~U?f?lz艺人的传承 (一)德江县面具制作艺人的传承简况 据《德江傩堂戏》载:”过去德江傩堂戏面具多是由本傩坛的?雕法师?刻制的,如若傩坛没有 雕法师,则需向民问艺人购买,或由善男信女捐赠;也有一些面具是从亡故的师傅那里继承的”.由此 看来,德江傩堂戏面具制作的传承,在早期就已存在”内”,”外”两条线.所谓”内线”,即指坛班 内部的?雕法师?传承.”外”线是指非坛班传人的民间手工艺者传承.自清中叶以来至民国时期, 德江县境内较为着名的面具制作艺人有潮砥小溪张氏,楠木黄氏,枫 香溪罗氏,王氏,稳:t-q~陈氏,罗 氏,张氏,共和何氏,南客涂氏,钱家岩冉氏等10余家.其中多为父传子家传,-Ig有少数收徒传承. 傩堂戏面具制作艺人多是以木工为主业,他们不仅会干修房造屋的大木活,更擅长小木工作,诸如制 作家俱,雕像,画神案画等,雕造面具仅是其中之一技.若是傩班?雕法师,除奉祀鲁班为祖师外, 还奉祀历代坛班传承祖师;而一般民间面具艺人,则只供奉鲁班. 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36年问,民间面具的制作基本停止.自1987年起,在德江 县民族宗教局,文化局等部门的重视下,面具制作及其传承开始复苏.现在主要有两个传承系统,一 是潮砥小溪张氏传承系统,二是稳坪镇陈氏传承系统.现潮砥小溪张氏传承系统的主传承人是黎世洪, 稳坪镇陈氏传承系统的主传承人是陈尚禄.这两个传承系统的传承谱系见下表. 德江县潮砥小溪张氏面具制作艺人传承谱系表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传家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 第一代张应圣男1975不详家传不详潮砥小溪 第二代张仕毕男177O不详家传不详同上 第三代张承趾男1790不详家传不详同上 第四代张宏位男1810.8秀才家传不详同上 第五代张朝男183O.6秀才家传不详同上 第六代张庆道男1853.6塾师家-f#不详同上 第七代张云财男1876.9初识家传19世纪80年代初同上 第八代张中琪男1896.6小学家传上世纪50年代同上 第九代黎世宏男1948.8初/J,师承1958E青龙镇 第十代张玉波男l961.7初中指导学习1988正青龙镇 王国华男1968.7初/J,指导学习1988生E枫香溪镇 黎江荣男l968.6初中师承2005E青龙镇 安飞男1981.8初中师承2006生E青龙镇 王大宣男1966.3初中师承2006正青龙镇 30 第19卷第4期杨嘉铭: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 德江县稳坪镇陈氏面具制作艺人传承谱系表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传家方式学艺时问居住地 第七代陈祖男l906.1塾师家传不详稳坪镇 第八代陈尚禄男1926.1O高中家传1916生E稳坪镇 第九代陈国强男1966.6初中家传1980年稳坪镇 潮砥sJ-,溪张氏传承系统主要传承人黎世洪在德江傩文化界是一个明白人,面目制作的名师.他于 1948年出生于本县潮砥,从小喜欢绘画,常到外公张云财家去玩,深得张云财爱抚.张财云是潮砥小 溪张氏第七代传人,他不仅是当地着名的傩戏艺人和掌坛师,同时幼承受传,精于木雕工艺,极善傩 堂戏面具雕刻,成为远近闻名的傩堂戏面具雕刻大师.张云财曾传艺于其子张中琪和外孙黎世宏.作 为张氏第八代传人的张中琪不幸早逝,黎世宏便成为张氏传承的第九代传人.黎世宏曾随外公学习面 具雕刻和傩堂戏”案子”绘画三年,并得其外公祖传《神面谱》和傩戏抄本科仪等.后黎世宏参加德 江县文化馆32作.德江县傩堂戏于改革开放初复苏后,黎世宏曾承担了大量的面具复制工作,同时还 先后收徒传艺,使德江县的面具制作工艺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黎世宏曾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2 台,4台),贵州,新疆,重庆等电视台采访,其面具制作工艺被摄拍成专题片播放.而今,已近花甲 年龄的黎世宏依然壮心不已,作为德江县政协委员,中国傩戏学会的会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 员,德江县傩堂戏研究会秘书长,德江县面具雕刻师的他,现不仅带徒传艺,同时还积极着手整理德 江傩堂戏的80多部抄本,研究德江傩堂戏的”案子”,重新绘制德江傩堂戏神面谱,使德江傩堂戏得 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六,结语 通过对德江傩堂戏面具文化的调查,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作为结语. (一)德江傩堂戏是多元的,是多元文化互动的产物 德江傩堂戏和我国许多地区的傩戏一样,肇始于当地先民的原始信仰,是巫觋活动的一种原始祭 祀与原始艺术的集合体现.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吸纳了本地区以外的傩文化因素,另一方 面随着民族的形成,本地区内其他民族成分的契入,各民族文化通过互动对本地傩文化注入了新的内 涵和活力.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德江傩堂戏,就贵州范围而言,很明显地与威宁撮泰吉,安顺地 戏有迥然的差别,道理也就在于此.就德江的人文环境而言,自秦汉以后始有苗族迁入.明代以后, 又有仡佬族和大量的汉族迁入.在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下,各民族文化对德江县傩堂戏的影响是客 观存在的,其实例较多.首先据《德江傩堂戏》载:”(德江傩堂戏)在其流传过程中,当然不可避免 地受到其他民族傩戏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从今天德江傩堂戏班掌坛师的民族状况亦可反映出来.德 江县现有傩堂戏103堂(据20世纪90年代初统计,笔者加),在103个掌坛师中,土家族占56人, 汉族占41人,苗族占6人.”其二是”冲傩还愿”是德江傩堂戏的核心, 所以又有”傩愿戏”之称. 其实,就贵州范围而言,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各有自己”许愿”的习俗,从而”愿脚”也非常多.张 建建在《冲傩还愿》中说:”至今为止,亦在当初古思州治地的岑巩县境内发现有61种.这些?傩 愿?仪式流传的地区和名称如下所列: 流传在仡佬族地区的傩愿仪式:青草愿,招亡愿,竹愿,过山愿,财愿,敬白虎愿,河婆愿,猖 王愿,秧苗愿,请阴府愿. 流传在土家族地区的傩愿仪式:敬磨子坛,斋愿,押愿,罗侯愿,戏愿,请财愿,半傩半霄,敬 龙神愿,赶山愿. 以上众多愿目名称,或许也一些是同一愿目的不同说法,有一些是另外类型的仪式,都应是一种 „还愿?结构的仪式,则从其名称中可以追朔出来.”应当说,上述各民族地区的傩愿,在彼此之间的 长期交往与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如今,流传在苗族地区和傩愿仪式: 苗傩,魈愿,童子愿,贺喜愿,灯花愿,封社愿,秋愿,耕春愿,结拜兄弟愿,笑和愿,富家愿,敬 31 四川民族学院(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0年8月 龙神愿,庆坛愿,青山愿,人头愿. 流传在侗族地区的有:喜傩愿,侗愿,五丧愿,寿愿,跳鼓愿,药愿,烛愿,祭祖愿,端午愿, 敬老鹰愿,和愿,立夏愿,子孙愿,劝和愿,敬雷神愿,花船愿,口愿,收魂愿,团圆愿,月半愿 (又名回阴愿),傩神愿,中秋愿,敬岳神愿,祭牛愿等等.德江县傩堂戏中,以治病,消灾,求子, 保寿,祈求五谷丰登五大类型的傩愿,已很少有人说得出全部愿目;除少数愿目属于本民族愿目外, 多数已经很难辨别其族属了.其三是由于土家族自身没有文字,而且语言消失的状况随着历史的推移 亦十分明显,土家族学习汉文,讲汉语的面越来越广.德江傩堂戏的傩戏文本,演唱戏词均使用汉文 和汉语(本地汉语),由此可见汉族,汉文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四是傩堂戏中的许多戏 本,有不少传说故事和历史故事都来自于中原地区,经过一定的改编后,成为当地傩堂戏的戏本.其 五是面具角色的塑造,由于戏本所至,也有不少属于中原汉地的神祗和历史人物. (二)德江傩堂戏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艺术 之所之称德江傩堂戏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傩祭主要产生于民间早期以巫觋为载体, 主要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 而道教也是从我国民间原始信仰中脱胎而出的,所以二者之间极易契合.这种傩文化与道教文化合流 的特点,不仅是德江傩堂戏,也是我国南方和西南诸多傩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除此而外,德江傩堂 戏中也揉进了佛教文化的一些元素.儒家文化虽然不属于宗教文化,但它对傩文化的影响也是甚深的. 2.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德江傩堂戏不是单纯的戏剧,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舞蹈,或者吸纳了许 多民间舞蹈的成分,从而形成了特色浓郁的傩舞(或者傩戏舞).德江傩堂戏中的舞蹈,根据《中国 民间舞蹈集成?德江县资料卷》的记述,有傩仪舞,傩戏舞两大类.傩仪舞在开坛仪式中表演,而傩 戏舞则在开洞中与戏剧表演同时进行.音乐与舞蹈又往往是并存的,所以德江傩堂戏中还有傩仪音乐 和傩戏音乐.在音乐中自然包含有器乐,节奏,曲调和唱词.除此而外,德江傩堂戏还包括了诸如 “开红山”,”上刀山”,”下火海”,”抓油锅”,”定鸡”,”踩九洲”,”旋牛角榨”,”偷梁换柱”等神 功绝技. (三)关于傩堂戏有关资料的抢救,整理和面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比较而言,德江傩堂不仅在贵州就是在全国范围内,现实保存状况是 比较好的(这里主要指坛班, 传承人的数量剧目,面具等).改革开放以来,抢救与保护也是比较及时的.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德江傩堂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批傩堂戏艺人 也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地区级,县级传承人.这无疑对德江县傩堂戏的保护工作是一种肯定,也是 一 个推动.德江县是我国傩文化的一个”富县”,在已有的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除 了认真落实贯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求的各项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保护措施外,在此重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 是重点发掘和整理德江傩堂戏的剧本.据《德江傩堂戏简介》(打印稿)中称:”德江傩堂戏有 正戏,插戏两类,正戏则是愿主许下的专用以酬谢傩种并有还愿作用和神戏.插戏则是插正戏中间, 表演空间可长可短的一类戏.德江县傩堂戏共有80多个,其中正戏I6个.”另据《傩韵》载:”在德 江县流传的剧目共有100余个.”从德江县已出版和内部发行的着作和资料来看,所公布的傩堂戏剧本 最多只达24个.由此看来,剧本的收集整理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还需要花更大的精力一方面在民 间收集文字版本,另一方面对于无文字版本的剧目,进行录音整理.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难度 较大,但是是必须的. 二是加强对面具制作艺人的保护力度.根据我们调查,德江县傩堂戏面具制作艺人的传承现已处 于濒危境地.现仅有张氏和陈氏两个传统传承,?
本文档为【[word格式]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及其面具文化考察报告(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3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