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举报
开通vip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第38卷第5期 2011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1.38,No.5 September,2011 日 l皿柔夜色中的得与失 —— 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秦苏珏,程锡麟. (1.四川师范大学...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深化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第38卷第5期 2011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1.38,No.5 September,2011 日 l皿柔夜色中的得与失 —— 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秦苏珏,程锡麟. (1.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101;2.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夜色温柔》特殊的创作过程造成了其阐释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尤其是对主人公迪克的塑造成为学者争 论的焦点之一.追寻该作品的创作过程,菲茨杰拉德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结尾的思考,以《夜色温柔》为转 折点,菲氏长篇小说中的"悲剧"式主角都在幡然醒悟中表现出一定的英雄气质,以此达到更深入的刻画"梦幻破 灭"主题的效果.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美学思想;审美的真 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11)05—0142—06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 1896--1940)在成功推出长篇小说《人间天 堂》(ThisSideofParadise,1920)后一举成名,随 后《漂亮冤家》(PBeautifulandDamned, 1922)和《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Gatsby, 1925)的相继出版,更使他的名气节节攀升.作为一 战前后美国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真实记录者, 他将写作视为自己终生的职业,从未间断,被誉为 "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和编年史作家.就在《了不 起的盖茨比》出版三周后的1925年5月1日,他雄 心勃勃地给大力帮助他出版作品的斯克里布纳出版 社的编辑马克斯韦尔?珀金斯(MaxwellPerkins) 这 写信道:"我现在最兴奋的是我的一部新小说——是一部在形式,思想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结构方面都焕然一新的 小说,它具有乔伊斯和斯泰因正孜孜寻求而康拉德 从未发掘到的时代的特征."1926年4月,菲氏在给 他的编辑哈罗德?奥伯(HaroldOber)的信中写道: "这部小说已经完成四分之一了,1月1日也许就可 以连载.它会有大约75,000字,共分为12章"[1]1. 但直至九年后才得以出版的这部作品——《夜色温 柔》(TenderIstheNight,1934),却成为菲氏五部 长篇小说中"最难以评判的,自然也成为评论家们最 能各抒己见的一部作品,,[21137.这不仅是因为《了不 起的盖茨比》已经以出色的艺术风格和对时代精神 的准确把握将读者对菲氏的期望推到了一个令他本 人都很难连续超越的高度(尽管经济上只给他带来 失望),也由于他遗留下来的三个不同版本的手稿和 十七份草稿[3]2以及迄今为止出版的两个不同版本 的《夜色温柔》(1934年最初的版本和1951年马尔 科姆?考利写作序言的版本)都令读者对这部作品 的解读变得扑朔迷离.处于经济萧条深渊中的读者 没有给予它足够的关注,但在随后的"菲茨杰拉德复 兴"中,学者们再次将注意力转向这部作品,它成为 "心理小说","社会小说","爵士乐小说","历史小 收稿日期:201i-04—0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经典 作家系列"的子项目"菲茨杰拉德学术史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社科(2008)研字64号]. 作者简介:秦苏珏(197O一),女,江苏泰县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 究英美文学及西方文艺理论; 程锡麟(1947一),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 英美文学,叙事学,小说理论. 142 秦苏珏程锡麟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 破灭主题的深化 说"的代表.最近20年对它的解读更是新意迭出, 档案学,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叙事学等现代批评手 法更多地探讨了历史和社会语境,战争,瑞士疗养 院,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发展以及叙事结构,叙事 技巧和方法等在这部作品中的反映或对它的影 响?.本文将追寻该作品的创作过程,菲氏对作品 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结尾的思考,重点解读"沉沦" 的主人公迪克的得与失,发掘出他所隐含的,但被读 者长期忽略的英雄气质,以此更好地理解菲氏在长 篇小说创作中以《夜色温柔》为转折点对"梦幻破灭" 这一主题的深入刻画. 一 菲氏的创作意图及主题变迁 最擅长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当代社会现实中发 掘写作素材的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开始的第四部 长篇小说的写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缘起于旧金山女孩多萝西? 埃林森杀母案,还有菲氏一家在巴黎和里维埃拉海 滩的社交生活.这些素材先后出现在以《世界博览 会》,《我们的类型》,《杀死母亲的男孩》,《麦拉基案 件》等为临时标题的片断中,《夜色温柔》中的阿比, 汤米?巴尔奔,阿贝?诺斯夫妇,罗丝玛丽等人物也 来自于他身边的新朋和旧交,从迪克?戴弗和尼科 尔身上更不难看到菲氏和妻子泽尔达的影子.但这 期间菲氏为了保持高格调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花费大 量时间为《星期六晚邮报》等写作短篇故事,并不惜 将长篇小说中的片断抽取出来发表以换取高额的报 酬.同时,他酗酒的恶习日益明显,泽尔达1929年 开始出现的精神崩溃更严重影响了原定的写作计 划.1933年春天,他向友人展示近一尺高的手稿时 说:"这就是我的小说,我已经写了四十万字,又删除 了四分之三,还有一万五千字就完成了.它是一部 很好,很好,很好的作品,出版后,人们会说它很好, 很好,很好.,,E43融合了他这九年的生活经历的《夜 色温柔》第一次出现在书架上时,喧嚣的爵士乐时代 已经过去,他清楚地知道读者在令人沮丧的经济萧 条中对他的期待早也没有了以前强烈的梦幻色彩, 因此在出版前写给编辑珀金斯的信中他特别强调: "宣传此书的要点就是:请不要用'里维埃拉'和'欢 快的度假胜地'之类的字眼,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听起 来让人感到琐碎,而我一直在这一点上颇惹人非议, 还因为里维埃拉……会让人感到不真实,没有实质 性的内容.~E53247从信中可以看出,尽管写过很多良 莠不齐的短篇故事,但对待自己的长篇小说时,菲氏 非常在乎自己作为一个严肃作家的身份. 创作计划的一再更改,尤其是生活经历和社会 现状的巨大改变,令菲氏在素材的把控,主题思想的 挖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 战.因此,当读者对《夜色温柔》的评价并不像他所 期望的那样是"很好",对其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提 出批评时,他也在反复思量,不断向编辑和友人提出 自己的看法并加以修改.例如,《夜色温柔》的结构 备受争议,有人认为第一卷从罗丝玛丽的视角展开 的描述削弱了对主人公迪克的关注,应该按照时间 顺序将第二卷中对迪克的介绍作为故事的开始;主 人公迪克最终的沉沦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等.但从 另一个角度来说,第二卷中第三人称闪回式介绍并 不会对读者了解迪克造成困扰,相反还会使读者在 阅读第一卷时保持对主人公的神秘感,就如在《了不 起的盖茨比》中对盖茨比的经历故意淡化是一样的 效果.读者很容易感性地认同初次见到迪克的罗丝 玛丽所感受到的他身上的"烈性,一种自我克制和自 我约束的气质"[6]1.此处被罗丝玛丽默默爱上的 迪克与小说结尾处那个四处飘流的"沉沦者"形成了 强烈的反差,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反讽色彩和艺术性. 对菲氏研究成果最卓着的学者马修?布鲁克里 (MatthewBruccoli)在《<夜色温柔>和评论家》一文 中,阐述了评论家们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的观点,特 别是对主人公迪克的塑造成败与否看法很不一致, 而这一点给菲氏"带来最大的困扰,认为他不能灵活 塑造主人公令他生气".他认为尽管第一卷在篇幅 上显得偏长,但第二卷和第三卷则是有意识地设计, 正是通过对素材的准确把握来凸显主人公迪克的 "沉沦"[7]5..阿瑟?麦兹纳(AuthurMizener),肯尼 斯?埃布尔(KennethEble),亨利?派珀(Henry Piper)等学者都先后着书立说对《夜色温柔》进行了 阐释,在对某些章节提出批评的同时,他们更多地肯 定了菲氏的创作才能@. 和菲氏的其他长篇小说相比,《夜色温柔》特殊 的创作过程也许造成了其阐释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但从作者1932年的记录来看,他所确定的计划大纲 是:"这部小说是这样的,展现一个天生的理想主义 者,一个被毁掉的牧师,一个由于各种原因屈从于上 层资产阶级的人,在步入社会上层的过程中失去了 理想和才华而沉溺于饮酒和消遣.~E83330这段话引导 了读者理解菲氏对于主要人物迪克的创作意图,但 】43 四川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如果遵循菲氏一贯擅长的金钱加爱情的主题脉络来 解读这部作品,又似乎不足以透彻地理解这幅人物 更复杂,情节更丰富的浮世绘.正如菲氏在1934年 写给门肯(H.L.Mencken)的信中所强调的:"书中 的一切都遵循一个明确的意图,如果我明天不得不 开始重写的话,我还是会按照同样的计划来写…… 大部分评论家都没有理解到(除非他们还真的在书 中看出或识别出任何内容)绝对刻意描写的'日趋消 沉'这个主题,它不是精力的消减,而是来自一个明 确的计划.,,[8].那么要抓住这个明确的意图,要理 解迪克的日趋消沉,就需要准确把握和了解菲氏在 世事变迁后怎样解读道德,责任和人性,如何在创作 主旨上超越以前的长篇小说,包括大多数学者都认 可的他最成功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具有极强的 自传色彩,书中的众多人物,情节都来自于真人真 事,24岁的菲氏通过阿莫瑞?布莱恩——一个浪漫 的自我主义者的人生经历,坦诚地描写了美国大学 生的生活,生动地记录了那一时代的特征.但就如 他的益友埃德蒙?威尔逊(EdmundWilson)的评 价,这部作品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涉及理智和道德 的内容都只是故作姿态,一种含含糊糊的抗议姿 态"[9]8.作为菲氏的处女作,《人间天堂》的确有一 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这是由于作者正处于一个主要 依靠自己的本能和判断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阶段, 更多地受到自身生活体验的局限,"抗议姿态"自然很难到位.如果《人间天堂》更多地描写了青年布莱 恩对浪漫纯真爱情的追求,菲氏的第二部小说《漂亮 冤家》则更多地鞭挞了2O世纪2O年代美国社会生 活中金钱至上的生存法则.通过安东尼和葛萝丽娅 的情感和社交生活,成功地娶到"金姑娘"泽尔达并 步人奢靡的上层社会之后的菲氏真实地表达了对失 败的恐惧,对金钱和道德的思考.他面对"人间天 堂"所透露出的幻灭感表明他不仅在文体风格,更在 主题设计和感染力方面趋向成熟.被公认为菲氏最 好的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在经济崩溃真正 到来之前出版,"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的完美表 达,全新的叙事视角以及严谨的结构都显现出菲氏 优秀的艺术表现力.尤其在2O世纪"新批评"风行 的年代,这部作品成为诸多新批评实践者的最爱,从 作者的一切有记录的生活细节到作品中的语言技巧 和主题思想及其相互交融,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 】44 细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相比较而言,出版 于经济大萧条期间的《夜色温柔》则遭遇了极大的冷 遇,尽管在某些写作技巧上菲氏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但通过对人性,道德,爱情的再认识和再思考,梦幻 破灭之后如何面对现实成为菲氏在主题上面临的最 大挑战,而对这一主题的把握能让读者看到菲氏对 自己真正的超越. 二迪克的英雄气质及作品的主题深化 《夜色温柔》尽管取名于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着 "几乎没有浪漫成分,……而是 名诗篇《夜莺颂》,却 现实主义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10]._...与《了不起 的盖茨比》相比,菲氏已经不去着力刻画青年迪克的 浪漫梦想,也没有任何"旧日重来"的虚幻想象,而是 梦幻破灭后的"觉醒"(disenchantment)L1加.这样 的觉醒不是来自旁观者,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 叙述者尼克?卡罗威,而是主人公迪克自己在成功 和失败,得与失的双重语境中觉醒,在这个过程中, 他具有强烈反讽意味的行为变得具有多义性. 1917年的青年迪克相信"人本性善良"(125), 并打算"做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也许是有史以 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143),因为他的父亲——他 从小的道德上的导师——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相信"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比良知,荣誉,礼貌和勇气 更可贵"(221).正是这善良的本性使他无法对尼科 尔不动感情,"一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贝壳,就禁不 住要为其中的生命感到惋惜"(128).作为一个心理 学家,他很清楚尼科尔对他的依恋是精神病患者的 一 种移情现象,自己"只是她生活中一个标本似的人 物而已"(142),未必是真正的爱情.他也知道沃伦 家只是把他作为工具买下来使用,但是尼科尔"那动 人的孩子般的微笑,看上去就像世上所有失去的青 春一样可贵"(146),出于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尼克做 出了自己的选择,尽管从此他就身不由己,"不知怎 的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锁到了沃伦家的保险箱中" (218).同样出于责任感,当罗丝玛丽最初向他表达 爱意时,他并没有回应,并自嘲为老派的浪漫主义 者,不能让尼科尔遭受痛苦.正是他这些善良的本 质吸引了罗丝玛丽,总是"把他看作行为得体的典 范"(96).但是理智终究不能操控情感,由于"他们 天生相配"(79),当他偶然听到别人谈及罗丝玛丽的 可能的绯闻时,他"内心感到一阵阵的痛苦,凄伤,渴 求和绝望"(93).随后,父亲的去世,尼科尔的多疑 秦苏珏程锡麟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 破灭主题的深化 以及一些近乎疯狂的举动使他迷失,逐渐养成了酗 酒的习惯.此时的迪克欲罢不能,他对自己感到极 度失望,"我想我就像瘟疫似的,看来不会再给别人 带来幸福了"(238).他既无法向罗丝玛丽求婚,在 与以傲慢,金钱,健康和美丽作后盾的尼科尔的较量 中也败下阵来,此时的迪克对尼科尔与汤米?巴尔 邦的私情表现得心平气和,这与其说是一种懦弱,无 奈的选择,不如说是迪克在现实世界中觉醒后的理 性反应.看看他周围的欢笑声中隐藏着多少叹息: 富豪沃伦与女儿尼科尔的乱伦导致了她的精神崩 溃;邓弗莱先生和坎皮恩先生,玛丽?诺斯和卡罗琳 夫人的同性恋身份与当时的社会认同格格不入;迪 克夫妇与玛丽的友情面对她新婚后的豪奢家庭生活 不堪一击;富有的巴比的市侩和对亲情的淡漠;阿贝 ? 诺思被活活打死等等,令人不禁在温柔外表包裹 的夜色中不寒而栗.尽管金钱最初对迪克有吸引 力,但他想尽一切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把事情处理妥帖,是"因为受 人喜爱早就成了他的一个习惯……于是作出选择, 端起这杯甜蜜的毒酒喝了下去.虽然他首先希望自 己勇敢,善良,但他更希望得到喜爱"(323).渴望被 人喜爱的迪克曾经沉浸在尼科尔的爱的激情之中, "哪怕这只是她湿润的眼睛中的一种反映"(168),而 与罗丝玛丽的无果而终也是因为她"骨子里实际上 是爱尔兰式的,浪漫的,不合逻辑的"(179),迪克始 终无力抵挡这温柔的"爱"所散发出的强烈诱惑.于 是,他抱着医生的责任感来关爱尼科尔,"浪费了八 年时光来教这些阔佬体面做人的基本常识"(219), 却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在金钱,虚荣的驱使下成为 乱伦,暴力,冷漠的主角或牺牲品.迪克的表现与作 者本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菲氏就曾经表白:"我必 须有人喜爱,我花大力气让人喜爱我,因为我有太多 毛病,所以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来证明我自己."[1.]2 渴望得到别人喜爱与赞赏的迪克也正是在这证明的 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在学者们对迪克这个人物的评论中,普遍认为 他是富足的沃伦之家金钱的牺牲品,"他被别人利用 是因为他愿意,也就要为自己的失败负责"[133q盯. 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失败者,他被赶出 家门,带着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流落在一个个美国 小镇上.但如果细读《夜色温柔》的第三卷,读者找 不到一个垂头丧气的失败者形象,迪克对尼科尔年 迈病危的父亲的宽容和关心,对陷入麻烦的玛丽和 卡罗琳夫人的出手相助,甚至对待夺走自己妻子的 汤米的心平气和的态度都不是一个气急败坏的失败 者的表现.唯一的问题是酗酒,但如玛丽所说:"你 一 喝酒,就要说些令人难堪的话……出口伤人."迪 克的坦诚回答则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你们都太麻 木迟钝了."(336)富人们在对金钱的迷醉中不自知, 而唯有酗酒者迪克敢于进行大胆的批判.受惠于沃 伦家的资助而得以在诊所为那些受到困扰的富人们 服务的迪克也时时饮酒,尽管他"是个很有节制,头 脑清醒的人"(274),但"他早就相当无奈地感到自己 的职业道德正在化作一堆毫无生气的废物"(275). 饮酒成为他唯一的宣泄和逃避方式,菲氏正是通过 迪克对自己类似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诚实的解释.迪 克离开里维埃拉之前最留恋的是自己的儿女,感激 的是老花匠和帮助照料孩子的普罗旺斯姑娘,没有 喧嚣,他默默地把过去抛在了身后.随后简单的小 镇生活与欧洲的奢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他不再 忙于应酬,而开始行医,演讲,写作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等,重又恢复 一 个医生的本行,对尼科尔是否需要钱的来信也不 必做答.这样的生活方式令尼科尔不由想起"格兰 特在加利纳时的情况"(339).这样的联想不应该令 读者对迪克感到怜悯,恰恰相反,菲氏以这样的方式 结束《夜色温柔》,正是将迪克与美国南北战争中的 英雄人物格兰特将军作了隐含的类比,迪克"正如在 加利纳的一家杂货店里闲荡的格兰特一样,随时准 备听从莫测高深的命运的召唤"(125).这一次的召 唤绝不会来自迪克已经选择放弃的繁华的上层社 会,而是看似平静的小镇.着名作家舍伍德?安德 森(SherwoodAnderson)曾在《美国小镇》中写道: "小镇一直都是我们叫做美国的这一现存事物的脊 梁,石墙环绕,遍布石砾的土地上走来了亚当斯们, 爱默森们,梭罗们,几乎全美国的知识分子们,他们 给美国定下了基调.也许是那坚硬的砾石土壤使生 活进入大脑,进入思维,让人们超越生活本身,看到 了生活之后,生活之下,从而产生了含蓄,严肃的态 度,很长时间以来都影响着中西部数以千万的小镇 的基调……,,["]1钾菲氏和迪克都曾一样充满志向, 也享受过类似的荣耀,遭受过同样的失落,但恰逢人 生低谷的菲氏并没有让迪克像盖茨比一样被彻底击 败,仅仅留给旁观者尼克和读者无尽的惆怅,而是像 无数来自美国小镇的英雄人物一样静静的蛰伏.对 于来自美国中西部小镇并对美国东部和欧洲的浮华 】45 四川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深有体会的菲氏来说,这样的选择是非常富有含义 的.菲氏在《夜色温柔》出版后,曾在1934年6月1 日写给海明威的信中谈到人物将来的命运,迪克的 沉沦以及小说的结尾,他出于对英国小说家康拉德 和大卫?加奈特(DavidGarnett)的欣赏而模仿了这 样的结尾方式,"总之,像往常一样,在最后几页告诉 读者就试着让他来面对我吧,不要搅得他心绪不宁, 也不要大肆鼓吹他,落得像个沮丧卧床的妇人."因 为他认同康拉德所说的"小说的目的就是要在读者 的头脑中激发起长久的后续影响,而不是为了雄辩 或哲学说教,让人心绪矛盾或思绪满腹"Cs]卜.". 1936年7月25日,菲氏在写给好友约翰?奥哈拉 (JohnO'Hara)的信中再次谈到小说的结尾,"海明 威在写作《永别了,武器》时对结尾犹豫不定,曾经向 半打的朋友征求过意见.我为结尾也痛苦不堪,最 终演化出一套与他的认可截然不同的(他曾说服我 赞同他的想法)结尾,让《夜色温柔》渐渐淡去,而不 是嘎然而止"[5]3?.从菲氏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 《夜色温柔》的结尾进行了深思熟虑,既没有怨声载 道的申述,也没有英雄末路的凄惶,更没有尖酸刻薄 的批判,看穿夜色笼罩下沧桑世事的迪克平静地离 开了这个原本就不属于他的世界.当菲氏借用第三 人称说"这个病例已经了结.戴弗大夫可以空闲下 来"(324)时,迪克已经坦然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如 果说盖茨比的意义就在于尼克的醒悟,那么迪克的 意义就在于菲氏将这种"日趋沉沦"的醒悟用一个明 确的计划表达了出来,这说明此时的"菲茨杰拉德已 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富人崇拜者,他梦想能过上普通 人所想象出的真正美好的生活"[15]?..也正是出于 同样的原因,他才能在随后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位大 亨》中进一步深化对小说创作的主题构想,塑造出门 罗?施塔尔这样以过人的才智和人品对抗金钱至 上,利欲熏心的好莱坞大亨们的英雄式人物,有力地 "表现了他对'美国梦想'的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和 对'美国悲剧'的强烈的忧患意识-D63船..但遗憾的 是菲氏由于心脏病突然去世,未完成他的"英雄"施 塔尔的故事.纵观菲氏的创作生涯,读者不难发现, 以《夜色温柔》为转折点,他的长篇小说中的"悲剧" 式主角都在幡然醒悟中表现出一定的英雄气质.他 们都曾在金钱,爱情与道德良知的博弈中一度迷失 自我,但又在现实生活的失意中,在得与失的交错中 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处于人生巅峰期的菲氏热衷 于探讨梦幻的破灭,而处于人生低谷的他却在严酷 的现实写意中抒发着难得的英雄气概,与海明威的 英雄主义相比,他更是一个低调的智者. 罗纳德?伯曼(RonaldBerman)在《菲茨杰拉 德的知识语境》一文中指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甚 至刘易斯等作家所描绘的人物的生命轨迹"在一个 人人都想成为个什么人物,格言就是成功,进步与跻 身上流社会混为一谈的文化氛围中看起来常常都是 反向而行"[1]8'.如果说盖茨比至死都还对"爱"的 梦幻执迷不悟,那么迪克及时醒悟,重新开辟自己的 人生之路(尽管这是巴比等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不屑 的选择),难道不值得庆幸吗?《夜色温柔》正式出版 后,菲氏一直都试图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修改,在出版 社计划再版《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 温柔》时,他在给珀金斯的信中说:"我特别关注《夜 色温柔》——这本书还没有完蛋.它还具有深深的 吸引力——就像有人喜欢《天堂》和《盖茨比》一样, 我不断遇到有人对它情有独钟,他们认为自己就是 迪克?戴弗.--[5]374菲氏最终没有修改这部小说,给 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解读空间.一贯以描写美国梦的 幻灭见长的菲氏,这一次却将希望留下,留在了尼科 尔查找的那些小镇上,"不是在这个小镇,就是在那 个小镇"(339),正是在这些不知名的小镇上生活着, 代表了良知,荣誉,礼貌和勇气的美国社会的脊梁. 注释: ?相关研究参阅 RuthPrigozy,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F..ScottFitzgera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2002;WilliamBlazekandLauraRattray,eds.Twenty—First CenturyReadingsofTenderIstheNight,Liverpool: LiverpoolUniversityPress,2007. ?参见F?斯哥德?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主万,叶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版.下文中所有《夜色温柔》的引注均出 自这一版本,只在括号中标明页码. ?这些学者的评论参 阅:ArthurMizenered.,F.ScottFitzgerald:ACollectionofCriticalEssays,EnglewoodCliffs:Pren一 】46 秦苏珏程锡麟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 破灭主题的深化 tice— Hall,1965;KennethEble,F.ScottFitzgerald,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63;HenryDanPiper,F.Scott Fitzgerald:ACriticalPortrait,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65. 参考文献: [1]Bruceoli,MatthewJ.withJudithS.Baughman.Reader'SCompaniontOF.ScottFitzgerald'sTenderIstheNight[M]. Columbia: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Press,1996. [2]Eble,Kenneth.F.ScottFitzgerald[M].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63. [3]Blazek,WilliamandLauraRattray.eds.Twenty-First-CenturyReadingsofTenderIstheNight[M].Liverpool:Liver— poolUniversityPress,2007. [4]Cowley,Malcolm.IntroductiontoTenderIstheNight[M]//TenderIstheNight.NewYork:CharlesScriber'SSons, 1951. [5]Bruccoli,MatthewJ.ed.,F.ScottFitzgerald:ALireinLetters[M].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1994. [6IF?斯哥德?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M].主万,叶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7]Bruceoli,MatthewJ.TenderIstheNightandtheReviewers[J].ModernFictionStudies,1961,VII:49—54. 1-8]Bruccoli,MathewJ.SomeSortofEpicGrandeur:eL0,F.ScottFitzgerald[M].Columbia: UniversityofSouth CarolinaPress,2002. [9]Wilson,Edmund."F.ScottFitzgerald"inHaroldBloomed.,ModemCriticalViews:F.ScottFitzgerald[M].New York:ChelseaHousePublishers,1985. [103Kuehl,John."ScottFitzgerald:RomanticandRealist"[C]//MarvinJ.LaHood.TenderIstheNight:Essaysin Criticis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69. [11]Millard,G.C.F.ScottFitzgerald:TheGreatGatsby,TenderIstheNight,PLastTycoon[C]//MarvinJ.LaHood TenderIstheNight:EssaysnCriticis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69. [12]Turnbull,Andrew.ScottFitzgerald[M].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1962. [13]Hehan,RichardD.TenderIstheNight[C]//MarvinJ.LaHood.TenderIstheNight:EssaysinCriticism.Blooming— 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69. [14]Anderson,Sherwood.TheAmericanSmallTown[M]//FloryJonesSchultheiss,ed..AmericainLiterature,eSmall Town.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1979. [15]Stern,MiltonR.ed..TheCriticalEssaysonF.ScottFitzgerald's"TenderIstheNight"[M].Boston:G.K.Hall& Co.,1986. El6]吴建国.费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7]Berman,Ronald.Fitzgerald'SIntellectualContext[C]//KirkCurnutt,AHistoricalGuidetOF.ScottFitzgerald.Ox. 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责任编辑:唐普] 147
本文档为【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07
浏览量:65